畢業實習報告格式
轉眼間充滿意義的實習生活就已結束了,回顧過去的實習經歷,倍感充實,收獲良多,在實習報告中記錄下這來之不易的成果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畢業實習報告格式,歡迎大家分享。
實習報告題目
應該簡短、明確、有概括性;字數要適當。如有特殊要求,可加注副標題
實習報告正文
正文一般包括序言、實習單位介紹、實習時間、實習地點、實習內容與過程、實習報告心得體會與收獲四部分組成
正文要求不得少于1500字。
封面格式
先空兩行“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學生實習報告”;3號宋體。
空四行“標題”;2號宋體加粗。副標題3號宋體。
空四行“個人信息”;
空兩行“實習時間”。
實習報告格式
打印紙質版,標題居中3號宋體加粗(副標題換行居中4號宋體),正文5號宋體,a4大小。
行間距1.25倍。
實習報告冊的裝訂順序為:封面、實習鑒定表、實習報告正文等。
范文
實習名稱:動物的分類、特點及識別
學 分:
實習周數: 一天
實習時間: 20xx年6月7日
實習單位:生科院生物科學專業20xx級
實習地點:太原動物園
一、實習區域概述:
位于新建北路中段東側,占地面積760畝,其中水面260畝,它是山西省唯一的專業性動物園,園內遍植樹木花卉,并以大量盆花點綴其間。白色拱橋橫跨南北湖,三條平坦寬闊的園路通往各動物展區。展區按地域分為三大觀區:即大型食草、食肉獸類觀區;禽鳥、中小型食肉、雜食獸類觀區;中小型食草獸類觀區。各觀區又按動物的科目分類組成展館。這里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大熊貓、金絲猴、東北虎、丹頂鶴等,還有異國的白犀、長頸鹿、狒狒、斑馬等動物。動物園綠樹成蔭,四季常青,環境優美;動物種類繁多,娛樂設施齊全。
二、實習目的
加強教學實踐環節,鞏固理論知識,注重能力培養,加深對動物與環境之間關系的認識,從而進一步了解和認識自然與人類的關系。
三、實習內容:
1.學會動物學野外工作方法.包括怎樣做好野外記錄,怎樣觀察動物等;
2.運用基本方法,結合所學動物學知識,鑒定并識別多種動物,從而掌握一些重點綱、目的重要識別特征;
3.實習過程中,學生分為若干實習小組,每個小組有任課教師作指導,每個學生應根據自己的情況鑒定一定數量的動物,完成實習報告。
四、實習總結:
關鍵詞:鳥綱 哺乳綱 外部形態 生活習性 分布范圍
1.鳥綱
(Anseriformes)
1.1.雁形目
(Cygnus cygnus )
1.1.1大天鵝
1)外部形態:體型高大(155厘米),嘴黑,嘴基有大片黃色。黃色延至上喙側緣成尖。游水時頸較疣鼻天鵝為直。亞成體羽色較疣鼻天鵝更為單調,嘴色亦淡。比小天鵝大許多。 虹膜-褐色;嘴-黑而基部為黃;腳-黑色。跗庶、趾及蹼為黑色。幼鳥通體淡灰褐色,嘴呈暗肉色。 叫聲:飛行時叫聲為獨特的klo-klo-klo聲,但聯絡叫聲如響亮而憂郁的號角聲。
2)生活習性:棲息于開闊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淺水水域。除繁殖期外成群生活,晝夜均有活動,性機警、膽怯,善游泳。候鳥,遷徙時以小家族為單位,呈“一”字“人”字或“V”字形隊伍。飛行時較疣鼻天鵝靜聲得多。
3)分布范圍:繁殖于北方湖泊的葦地,結群南遷越冬。數量比小天鵝少。
(Cygnus columbianus)
1.2.2小天鵝
1)外部形態:體羽潔白,頭部稍帶棕黃色。頸部和嘴均比大天鵝稍短。它與大天鵝在體形上非常相似,同樣是長長的脖頸,純白的羽毛,黑色的腳和蹼,身體也只是稍稍小一些,頸部和嘴比大天鵝略短,但很難分辯。它的鳴聲清脆,有似“叩,叩”的哨聲,而不像大天鵝的象喇叭一樣的叫聲。
2)生活習性:生活在多蘆葦的湖泊、水庫和池塘中。主要以水生植物的根莖和種子等為食。
3)分布范圍:北歐及亞洲北部,在歐洲、中亞、中國及日本越冬。
(Aix galericulata) 1.2.3鴛鴦
1)外部形態:頸部具有由綠色、白色和栗色所構成的羽冠, 胸腹部純白色;背部淺褐色,肩部兩側有白紋2條;最內側兩枚三級飛羽擴 大成扇形,豎立在背部兩側,非常醒目,雌性背部蒼褐色,腹部純白。雄鴛鴦覆羽與雌鴛鴦相似,胸部具在粉紅色小點。眼棕色,外圍有黃白色的環,嘴紅棕色。腳和趾紅黃色,蹼膜黑色。
2)生活習性:候鳥,繁殖期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多成小群活動。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也食昆蟲等小動物。繁殖期4~9月間,每窩產卵7~12枚,淡綠黃色。
3)分布范圍:鴛鴦多在東北北部、內蒙古繁殖。
(Galliformes)
1.2雞形目
(Pavo cristatus) 1.2.1藍孔雀
1)外部形態:頭上具冠羽,眼睛的上方和下方各有一條白色的斑紋。頭頂、頸部和胸部為藍色。翅膀上的覆羽為黑褐色,飛羽黃褐色。腹部深綠色或黑色。尾上的覆羽形成尾屏。雌鳥頭上具冠羽。頭頂、頸的上部為栗褐色,羽緣帶有綠色。眼眉、臉部和喉部為白色。頸下部、上背和上胸部為綠色。上體其余部分為土褐色。翅膀具白色的邊緣。下胸部暗褐色。腹部暗黃色。
2)生活習性:棲息于從平原、長有稀樹的草原開闊地帶到高山地帶的森林、灌叢中。喜歡在靠近溪流處生活。藍孔雀的繁殖期從四月至八月。每次產4-8枚蛋,蛋白色至乳黃色,孵卵期為28天。
3)分布范圍:云南的低山河谷地帶。國外分布于緬甸、印度阿薩姆、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馬來半島和爪哇島等地區
(Lophura nycthemera )
1.2.2白鷴
1)外部形態:白鷴雌雄異色 。雄鳥頭上的長冠和下體全部純輝藍黑色,帶金屬光澤。臉部裸露皮膚呈紅色。頸、背、翅均為白色帶“V”形黑紋。中央尾羽為白色,兩側帶黑紋。跗跖部為紅色。雄鳥上體和兩翅白色,密布黑紋。羽冠和下體都是灰藍色。尾長,中央尾羽近純白色,外側尾羽具黑色波紋,大多數亞種的外側尾羽亦白,染以黑紋。
2)生活習性:棲息于多林的山地,尤喜在山林下層的濃密竹叢間活動。白天多隱匿,叫聲嘈雜粗糙。在灌木叢間的地面凹處營巢。每窩產卵4~6枚,棕褐色。孵化期24~25天。
(Chrysolophus pictus)
1.2.3紅腹錦雞
1)外部形態:雌、雄異色。雄雞上體除上背為濃綠色外,主要是金黃色,下體通紅。頭上具金黃色絲狀羽冠,且披散到后頸。后頸生有橙褐色并鑲有黑色細邊的扇狀羽毛,形如一個美麗的披肩,閃爍著耀眼的光輝。尾羽長,超過體軀 2倍為羽色黑而密雜以橘黃色點斑。
2)生活習性:紅腹錦雞筑巢于人跡罕至隱蔽性好的深山亂草中,紅腹錦雞4月開始繁殖,每巢產卵10-15枚,孵化期23-25天雛鳥為早成雛。
(Phasianidae)
1.2.4白腹錦雞
1)外部形態:白腹錦雞又稱銅雞,雄鳥的頭、頂、背、胸等均為翠綠色,頸部由白色鑲黑邊的羽毛形成翎領,下背和腰部是明黃色,往下轉朱紅色;腹部銀白色;尾羽銀灰色,具黑白相雜的云狀斑紋和橫斑。虹膜褐色;嘴藍灰色;腿、腳青灰色。
2)生活習性:白腹錦雞棲息于山地常綠闊葉林中,也棲息于林緣灌叢、草破和矮竹林間,冬季到農田附近覓食。夜晚棲于樹冠隱蔽處,白天下樹在地上活動。雜食性,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
(Meleagris gallopavo) 1.2.5吐綬雞
1)外部形態:體大型,雄鳥體高約1000毫米,雌鳥稍矮。嘴強大稍曲。頭頸幾乎裸出,僅有稀疏羽毛,并著生紅色肉瘤,喉下垂有紅色肉瓣。背稍隆起。體羽呈金屬褐色或綠色,散布黑色橫斑;兩翅有白斑;尾羽褐或灰,具斑駁,末端稍圓。腳和趾強大。飛翔力較強,能飛500~2000米遠。
2)生活習性:平時棲于地面上,發咯咯聲,夜間結群宿在樹上。1雄配多雌。巢營于地面隱蔽的凹處。每年產卵兩次,每產8~15枚。雌鳥孵卵,28天孵化,由雌鳥育雛。 (Gruiformes) 1.3.鶴形目
(Otidae )
1.3.1大鴇
1)外部形態:雄鳥體形粗壯,頸長而粗,腿粗而強,腳上有3個粗大的趾,很適于奔走。頭和頸都是灰色,后頸的基部至胸前兩側有寬的棕栗色橫帶,形成半圓的領圈。雌鳥體形較小,喉側也無胡須狀物,常被稱為石鴇。
2)生活習性:大鴇主要棲息于開闊的平原、干旱草原、稀樹草原和半荒漠地區,也出現于河流、湖泊沿岸和鄰近的干濕草地,特別是在冬季和遷徙季節。大鴇的食物很雜,主要吃植物的嫩葉、嫩芽、嫩草、種子以及動物性食物。
( Grus japonensis)
1.3.2丹頂鶴
1)外部形態:丹頂鶴具備鶴類的特征,即三長——嘴長、頸長、腿長。成鳥除頸部和飛羽后端為黑色外,全身潔白,頭頂皮膚裸露,呈鮮紅色。
2)生活習性:丹頂鶴每年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進行遷徙,只有在日本北海道是當地的留鳥,不進行遷徙,丹頂鶴的棲息地是沼澤和沼澤化的草甸,食物主要是淺水的魚蝦、軟體動物和某些植物根莖,以季節不同而有所變化。丹頂鶴成鳥每年換羽兩次,春季換成夏羽,秋季換成冬羽,屬于完全換羽,會暫時失去飛行能力。丹頂鶴每年產一窩卵,產卵一般2~4枚。孵卵由雌雄鳥輪流進行,孵化期31~32天。雛鳥屬早成雛。
3)分布范圍:丹頂鶴繁殖地在中國的三江平原的松嫩平原、俄羅斯的遠東和日本等地。它在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及長江下游、朝鮮海灣、日本等地越冬。
(Piciformes) 1.4鴷形目
(Picidae) 1.4.1啄木鳥
1)外部形態:嘴強直如鑿;舌長而能伸縮,先端列生短鉤;腳稍短,具4趾,2趾向前,2趾向后;尾呈平尾或楔狀,尾羽大都12枚,羽干堅硬富有彈性,在啄木時支撐身體。是著名的森林益鳥,除消滅樹皮下的害蟲如天牛幼蟲等以外,其鑿木的痕跡可作為森林“衛生采伐”的指示劑,因而被稱為“森林醫生”。
2)生活習性:大多數種類有特化結構及功能,探尋樹皮下的昆蟲,通常用喙鉆洞。有的種類也吃堅果、果實和樹的汁液。少數種食地上的蟻類和蠐螬。
3)分布范圍:除大洋洲和南極洲外,均可見到。各地均有分布。包括啄木鳥、姬啄木和蟻鴷。中國除內蒙古外,其余各地均有分布。
2.哺乳綱
(primates)
2.1靈長目
(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2.1.1 金絲猴
1)外部形態:體長約70厘米,尾長約與體長相等或長些。鼻孔大,上仰。唇厚,無頰囊。背部的毛長發亮,顏色為青色,頭頂、頸、肩、上臂、背和尾的毛為灰黑色,頭側、頸側、軀干腹面和四肢內側的毛為褐黃色,毛質十分柔軟。
2)生活習性:金絲猴群棲高山密林中。主要在樹上生活,也在地面找東西吃。以野果、嫩芽、竹筍、苔蘚植物為食。主食有樹葉、嫩樹枝、花、果,也吃樹皮和樹根,愛吃昆蟲、鳥、和鳥蛋。
3)分布范圍:金絲猴生活在海拔1400-3000米的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幾乎與大熊貓同地區分布,同樣怕酷暑耐嚴寒。以家族方式結群生活,最大的群體可達600余只在靈長類中,如此龐大的群體亦屬罕見。
(Pan troglodytes)
2.1.2黑猩猩:
1)外部形態:黑猩猩是猩猩科中最小的種類,體長70~92.5厘米,站立時高1~1.7米,體重雄性56~80千克,雌性45~68千克;身體被毛較短,黑色,通常臀部有1白斑,面部灰褐色,手和腳灰色并覆以稀疏黑毛;幼猩猩的鼻、耳、手和腳均為肉色;耳朵特大,向兩旁突出,眼窩深凹,眉脊很高、頭頂毛向后;手長24厘米;犬齒發達,齒式與人類同;無尾。
2)生活習性:棲息于熱帶雨林,集群生活,每群2~20余只,最多可達80只。由1只成年雄性率領。食量很大,每天要用5~6個小時覓食,吃水果、樹葉、根莖、花、種子和樹皮,有些個體經常吃昆蟲、鳥蛋或捕捉小羚羊、小狒狒和猴子,雄性獲得的獵物允許群內成員共享。
3)分布范圍:分布在非洲中部,向西分布到幾內亞。小黑猩猩分布在剛果河以南,有人認為是黑猩猩的亞種。
(Macaca mulatta)
2.1.3獼猴
1)外部形態:獼猴是我國常見的一種猴類,頭部呈棕色,背上部棕灰或棕黃色,下部橙黃或橙紅色,腹面淡灰黃色。鼻孔向下,具頰囊。四肢均具5指(趾),有扁平的指甲。其身上大部分毛色為灰黃色灰褐色,腰部以下為橙黃色,有光澤,胸腹部的腿部的灰色較濃。不同地區和個體間體色往往有差異。臀部的胼胝明顯。
2)生活習性:多棲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溝谷和江河岸邊的密林中或疏林巖山上,屬群居性動物,一般都有十數頭或數十頭集群生活,猴群大小與棲息地環境優劣而有別。繁殖和缺食季節,往往集群大些,故活動范圍也較大。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山林區或石山上,毛長能耐寒。以樹葉、嫩枝、野菜等為食,善于攀援跳躍,哺乳期約4個月。在飼養條件下壽命長達25~30年。
3)分布范圍: 獼猴分布十分廣泛,西到青海南部,北至河北省興隆縣,南達海南島,都能見到它們的活動蹤跡,現存量30萬頭左右。我國獼猴主要分布于南方諸省(區)。國外分布于緬甸、尼泊爾、印度北部、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東南亞地區。
(Rodentia)
2.2嚙齒目
(Sciurus vulgaris)
2.2.1松鼠
1)外部形態:體形通常中等大小,上頜臼齒為5枚,下頜4枚,上下顎臼齒數量不一。前后肢間無皮翼。四肢強健,趾有銳爪,爪端呈鉤狀,體重通常在350克左右,雌性個體比雄性個體稍重一些。松鼠體態端莊而輕盈,體長大約為18-26厘米,尾長而粗大,尾長為體長的三分之二以上,但不及體長。尾毛密長而且蓬松,四肢及前后足均較長,但前肢比后肢短。
2)生活習性:松鼠的耳朵和尾巴的毛特別長,能適應樹上生活;它們使用像長鉤的爪和尾巴倒吊樹枝上。在黎明和傍晚,也會離開樹上,到地面上捕食。松鼠在秋天覓得豐富的食物后,既會利用樹洞或在地上挖洞,儲存果實等食物,同時以泥土或落葉堵住洞口。松鼠夏季全身紅色的毛,到了秋天會更換成黑灰色的冬毛緊密地覆蓋全身。初生的松鼠,全身無毛,眼睛亦不明。
3)分布范圍:原產地是我國的東北、西北和歐洲,除了在大洋洲外,全世界都有分布。 松鼠的分布范圍較廣,在整個寒溫帶森林地區都能見到。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東北三省、內蒙古東北部、及山西北部、等省區的山區。
(Proboscidea)
2.3長鼻目
(Elephas maximus)
2.3.1亞洲象
1)外部形態:亞洲象是亞洲哺乳動物中的龐然大物,亞洲象全身深灰色或棕色,體表散生有毛發。成年雄性亞洲象肩高約2.4-3.1米,重約2.7-5噸,雌象體形稍小。象的耳朵很大,有豐富的血管以便散熱,尾巴不長,頂端有毛刷。同非洲象相比,亞洲象體形較小,耳朵較小,前額較平。
2)生活習性:喜群居生活,每群數頭或數十頭不等,由一頭成年公象作為群體的首領帶著活動,沒有固定的住所,活動范圍很廣。主食竹筍、嫩葉、野芭蕉和棕葉蘆等。
3)分布范圍:棲息于亞洲南部熱帶雨林、季雨林及林間的溝谷、山坡、稀樹草原、竹林及寬闊地帶。
(carnivora)
2.4食肉目
(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
2.4.1大熊貓
1)外部形態: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但頭圓尾短,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其體長120~180厘米,尾長10~20厘米,白色,體重60~110千克。頭圓而大,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趾外,還有一個第六趾。軀干和尾白色,兩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
2)分布范圍:大熊貓生活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溫帶森林中
3)生活習性:除發情期外,常過著獨棲生活,晝夜兼行。巢域面積為3.9~6.4km2不定,個體之間巢域有重疊現象,雄體的巢域略大于雌體。雌體大多數時間僅活動于30~40公頃的核域內,雌體間的核域不重疊。食物主要是高山、亞高山上的50種竹類,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動物尸體。日食量很大,每天還到泉水或溪流飲水。
(Panthera onca)
2.4.2美洲虎
1)外部形態:美洲虎在大貓(豹亞科)中體形次于獅虎排名第三,體長1.5~2.3米,尾長60~90厘米,肩高75~90厘米,體重39~160千克,大部分在45~114千克之間。雌性一般比雄性小20%。美洲虎比花豹更強壯,更大,身上的斑點也大。美洲虎和豹一樣也有較多比例的黑色種,一般黑美洲虎都在森林深處被發現。
2)分布范圍:美洲虎居住于美國以南,主要是南美洲的熱帶雨林和稀樹草原
3)生活習性:美洲虎和大多數貓科動物一樣也是孤獨的夜行者,不過在白天他們也非常活躍。美洲虎每天大約旅行3公里的距離來尋找食物,不過在食物缺乏的旱季,可能會更加遠。
(Ursus arctos )
2.4.3棕熊
(1)外部形態:它們的體形健碩,肩背隆起,粗密的被毛有著不同的顏色,例如金色、棕色、黑色和棕黑等等。棕熊體型較大,公熊體重大約135-390kg;母熊則有95-205kg左右。棕熊肩背上隆起的肌肉使它們的前臂十分有力,前爪的爪尖最長能到15cm。
2)分布范圍:國內分布: 吉林, 甘肅, 新疆, 青海, 四川, 云南, 貴州, 西藏; 國外分布:亞洲, 歐洲, 北美洲, 北非(阿特拉斯山脈)。
3)生活習性:熊是一種適應力比較強的動物,從荒漠邊緣至高山森林,甚至冰原地帶都能頑強生活。雜食性動物。一般在晨昏時分外出活動,而大白天則躲在窩里休息,相當好斗的動物。
(Artiodactyla)
2.5偶蹄目
(Giraffa camelopardalis)
2.5.1長頸鹿
1)外部形態:長頸鹿是陸地上最高的動物。雌雄都有外包皮膚和茸毛的小角。眼大而突出,位于頭頂上,適宜遠望。遍體具棕黃色網狀斑紋。
2)分布范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蘇丹、肯尼亞、坦桑尼亞和贊比亞等國。
3)生活習性:長頸鹿除了一對大眼睛是監視敵人天生的“瞭望哨”外,還會不停地轉動耳朵尋找聲源,直到斷定平安無事,才繼續吃食。長頸鹿喜歡采食大喬木上的樹葉,還吃一些含水分的植物嫩葉。它的舌頭伸長時可達50厘米以上,取食樹葉極為靈巧方便。
(Camelus bactrianus)
2.5.2雙峰駝
1)外部形態:雙峰駝俗稱野駱駝,為新疆體型最大的荒漠動物。野駱駝是世界上惟存的真駝屬野生種。體長3米,肩高1.8米,重800/1000千克。頸長而彎曲,背有雙峰,腿細長,兩辨足大如盤。毛色為單一的淡灰黃褐色。
2)生活習性:常棲息在干旱地區,隨季節變化而有遷移。十分能耐饑渴,它們可以十多天甚至更長時間不喝水,它們吃沙漠和半干旱地區生長的的幾乎任何植物(包括鹽堿植物)。以梭梭、胡楊、沙拐棗等各種荒漠植物為食。雄駝多單獨活動,繁殖期爭雌毆斗激烈,多一雄多雌成群活動,可形成30/40只的大群。2年1胎1仔,孕期13個月。是世界級珍獸。
3)分布范圍:世界上僅分布于塔克拉瑪干沙漠、羅布泊、阿爾金山北麓和中蒙邊境的荒漠地帶無人區,共殘存800只左右。
五、實習心得:
通過實習我們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對于加深動物的認識及其結構與功能的一致性的了解亦有了更深的體會,同時我們也了解到由于人類的破壞,與棲息地的喪失等因素,地球上瀕臨滅絕生物的比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在工業社會以前,鳥類平均每三百年滅絕一種,獸類平均每8000年滅絕一種。但是自從工業社會以來,地球物種滅絕的速度已經超出自然滅絕率的1000倍。因此,保護動物,迫在眉睫。
此外,對動物的其他知識及相應的技能亦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所以實習是成功的。通過這次的實習,使我對古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了更真切、更深刻得認識,實習過程是難忘的,學到的知識與技能是有用的,這將使我終生受益。
【畢業實習報告格式】相關文章:
畢業實習報告格式11-10
實習報告格式 -實習報告12-16
實習報告的格式 -實習報告12-16
實習報告格式08-28
生產實習報告格式 -實習報告12-16
大學生實習報告大學生畢業實習報告寫作格式09-27
工地實習報告格式10-18
最新大學生畢業實習報告格式 -管理資料03-25
畢業實習報告 -實習報告03-13
會計實習報告格式 -實習報告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