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崗敬業名人先進事跡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名人先進事跡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跡吧,事跡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跡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事跡到底怎么擬定才正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名人先進事跡,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名人先進事跡1
愛迪生是世界上有名的發明大王,他的發明有一千多項,像電燈、留聲機、電影機等都是他發明的。
然而童年的愛迪生因為家中貧窮,只上過幾年學,他十二歲便到火車上去賣報了。不能去學校讀書,他就自學。他非常熱愛學習,一邊賣報一邊看書看報,抓緊時間學習和做實驗。
愛迪生的父親平時對家里人要求很嚴格,他規定全家每天晚上十一點半前必須關燈睡覺。可是,愛迪生賣完報紙回到家常常是晚上十一點了,這樣他回家后就沒時間做自己喜歡的實驗了,這可怎么班呢?這對于喜歡自己學習、摸索的愛迪生來說,簡直是難以忍受。于是他想來想去,終于想出一個好辦法,能讓爸爸支持自己做實驗。
一天,愛迪生用銅線在樹上架起了電線,直接接到他的好朋友家里,并把當天賣剩下的報紙和一臺電報機留在朋友家。晚上會到家后,他爸爸要看報紙,愛迪生說今天的報紙賣完了。起先他的爸爸并沒有非常可惜。愛迪生為了引起爸爸的興趣,就開始說起今天報紙的內容如何新鮮有趣,沒有看真是非常可惜。愛迪生的爸爸聽到他講得如此繪生繪色,真的非常想看。于是他問愛迪生還能不能想辦法找一份來。愛迪生說,他的朋友佳麗還有一份,他可以用電報把報紙的`內容傳過來。這個時候愛迪生的爸爸想看報紙的癮上來了,于是就痛快地答應了他。
愛迪生的爸爸看到兒子自制的土電報機還真能用,心里非常高興。心想,這孩子也不簡單!從此以后,他就再也不阻止愛迪生晚上道電報實驗了。后來愛迪生經過艱苦地努力,終于成了世界上偉大的科學家。
名人先進事跡2
拉格朗日(1736—1813),法國著名的數學家、力學家、天文學家,變分法的開拓者和分析力學的奠基人。他曾獲得過18世紀“歐洲最大之希望、歐洲最偉大的數學家”的贊譽。
拉格朗日出生在意大利的都靈。由于是長子,父親一心想讓他學習法律,然而,拉格朗日對法律毫無興趣,偏偏喜愛上文學。
直到16歲時,拉格朗日仍十分偏愛文學,對數學尚未產生興趣。16歲那年,他偶然讀到一篇介紹牛頓微積分的文章《論分析方法的優點》,使他對牛頓產生了無限崇拜和敬仰之情,于是,他下決心要成為牛頓式的數學家。
在進入都靈皇家炮兵學院學習后,拉格朗日開始有計劃地自學數學。由于勤奮刻苦,他的進步很快,尚未畢業就擔任了該校的數學教學工作。20歲時就被正式聘任為該校的數學副教授。從這一年起,拉格朗日開始研究“極大和極小”的問題。他采用的是純分析的方法。1758年8月,他把自己的研究方法寫信告訴了歐拉,歐拉對此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從此,兩位大師開始頻繁通信,就在這一來一往中,誕生了數學的一個新的分支——變分法。
1759年,在歐拉的推薦下,拉格朗日被提名為柏林科學院的通訊院士。接著,他又當選為該院的外國院士。
1762年,法國科學院懸賞征解有關月球何以自轉,以及自轉時總是以同一面對著地球的`難題。拉格朗日寫出一篇出色的論文,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并獲得了科學院的大獎。拉格朗日的名字因此傳遍了整個歐洲,引起世人的矚目。兩年之后,法國科學院又提出了木星的4個衛星和太陽之間的攝動問題的所謂“六體問題”。面對這一難題,拉格朗日毫不畏懼,經過數個不眠之夜,他終于用近似解法找到了答案,從而再度獲獎。這次獲獎,使他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1766年,拉格朗日接替歐拉擔任柏林科學院物理數學所所長。在擔任所長的20年中,拉格朗日發表了許多論文,并多次獲得法國科學院的大獎:1722年,其論文《論三體問題》獲獎;1773年,其論文《論月球的長期方程》再次獲獎;1779年,拉格朗日又因論文《由行星活動的試驗來研究彗星的攝動理論》而獲得雙倍獎金。
在柏林科學院工作期間,拉格朗日對代數、數論、微分方程、變分法和力學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他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是在方程論方面。他的“用代數運算解一般n次方程(n>4)是不能的”結論,可以說是伽羅華建立群論的基礎。
最值得一提的是,拉格朗日完成了自牛頓以后最偉大的經典著作——《論不定分析》。此書是他歷經37個春秋用心血寫成的,出版時,他已50多歲。在這部著作中,拉格朗日把宇宙譜寫成由數字和方程組成的有節奏的旋律,把動力學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并把固體力學和流體力學這兩個分支統一起來。他利用變分原理,建立起了優美而和諧的力學體系,可以說,這是整個現代力學的基礎。偉大的科學家哈密頓把這本巨著譽為“科學詩篇”。
1813年4月10日,拉格朗日因病逝世,走完了他光輝燦爛的科學旅程。他那嚴謹的科學態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影響著每一位科學家。而他的學術成果也為高斯、阿貝爾等世界著名數學家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可以說,在此后100多年的時間里,數學中的很多重大發現幾乎都與他的研究有關。
名人先進事跡3
孔子很喜歡一個叫顏琛的弟子,因為他非常聰明,悟性極高,中外勵志故事。顏琛也很尊敬孔子,經常向孔子請教問題。一天,顏琛又拿著本書來找孔子,走到房門口時聽見孔子正與東門長老聊天。
東門長老說:“總聽您夸顏琛聰明,我想他將來會很有出息吧?”
孔子嘆了口氣回答:“他的.確得很聰明,可惜不肯下苦功夫讀書,我從沒指望他能有什么大成就啊!”
顏琛聽到這話,臉“騰”地一下紅了,轉身跑回宿舍,留下一張字條“三年后再見”,然后打起行李就回家了。到家后,他一頭扎進書房用起功來,心里暗下決心:將來一定要讓老師看看,我到底有沒有出息。
轉眼就是一年。一天,顏琛的妻子跑過來說:“來客人啦!”顏琛生氣地說:“不是說過誰也不見嗎?”妻子說:“是尊敬的孔老先生啊!”顏琛不為所動,“就說我不在家。”妻子只好按他的話回復了孔子。
第二年年底,孔子又來了,顏琛仍然拒不接見。孔子微笑著告辭了。很快三年期滿。這天還沒等妻子開口,顏琛就問:“是老師來了嗎?我去迎接。”說完興沖沖地迎到門外。原來東門長老也一起來了。
孔子考查了顏琛的學問,只聽他對答如流。顏琛說:“三年前我聽到了您們的談話,正是這些話激勵著我努力上進。”孔子哈哈大笑:“我見你聰明,有志氣,只是不愛獨立思考,才跟長老定下這條計策啊。”
名人先進事跡4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畢福劍從部隊退伍到地方后,曾有一段時間在家待業。一天,他在街頭看到北京廣播學院(現已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導演系招生的廣告,便抱著“玩一把”的心態花4元錢報了名。之后,他參加了導演系組織的集體面試。考官給畢福劍所在的'6人小組出的小品題目是《公共汽車站》,要求在5分鐘之內設計構思,3分鐘表演完畢。6人中一個小伙子挺身而出,主動做了臨時頭目,組織牽頭落實了劇情,并給其他人分配角色:司機、售票員、逃票者、勸架者,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他沒有給畢福劍分配角色。小品表演的場面很熱鬧:車到站,逃票青年要下車,被售票員死死拽住,并告知司機不要開車門,以防逃票者逃跑……畢福劍只是在一旁看熱鬧。
3分鐘的表演時間很快結束,考官愣是沒看明白畢福劍演什么角色,便問他:“你在小品中演什么角色?”畢福劍回答說:“我演的是觀眾。有司機、有售票員、有逃票的,沒觀眾可不行。”憑借不落俗套的回答,畢福劍順利進入了復試,從而最終被導演系錄取。
沒想到近千名應聘者只有他笑到了最后,拿到錄取通知書的當天,畢福劍感嘆道:“我做夢也想不到這么幸運的事會落到我頭上。當初我若知道最終只招一人,打死我也不敢報名啊!”
名人先進事跡5
有個人,在他的一生中遭受過兩次慘痛的意外事故。
第一次不幸發生在他46歲時。
一次飛機意外事故,使他身上65%以上的皮膚都被燒壞了。在16次手術中,他的臉因植皮而變成了一塊彩色板。他的手指沒有了,雙腿特別細小,而且無法行動,只能癱在輪椅上。
誰能想到,6個月后,他親自駕駛著飛機飛上了藍天!
4年后,命運再一次把不幸降臨到他的身上,他所駕駛的飛機在起飛時突然摔回跑道,他的12塊脊椎骨全部被壓得粉碎,腰部以下永遠癱瘓。
但他沒有把這些災難當作自己消沉的理由,他說:“我癱瘓之前可以做1萬種事,現在我只能做9000種,我還可以把注意力和目光放在能做的9000種事上。我的'人生遭受過兩次重大的挫折,所以,我只能選擇不把挫折拿來當成自己放棄努力的借口。”
這位生活的強者,就是米契爾。
正因為他永不放棄努力,最終成為一位百萬富翁、公眾演說家、企業家,還在政壇上獲得一席之地。
名人先進事跡6
從前有一個人很熱愛書法,他家里很窮,開始時他還是用墨汁寫字。后來沒有了,他便用米湯在宣紙上寫了一遍拿到外面曬干了再寫,直到宣紙不能再寫為止。這時那宣紙足足厚了一倍。可是最后他連宣紙都買不起,于是他每天就拿一木棍在屋外沙地上寫。后來他便成了著名的書法家。
無論多么艱難的環境也都阻擋不了我們的夢想,努力地向夢想奮斗,總有收獲的一天。
鄭板橋年老將死之時,喚來兒子,不為別的`事,只為了看看兒子親手做饅頭,當兒子順利的做好饅頭后,他才毫無牽掛的死去。
人做任何事都要獨立自主。即使身邊有人幫助你,你也應如此,否則,一旦失去了幫助,你就必將失敗。
徐悲鴻曾經在重慶當繪畫老師。當時他還患有腎炎。可是他為了把學生教得更好,每天就很早的到學校里去畫畫,以便上課時用。為了讓學生看到更好的作品,他便廢寢忘食地畫。有很多次都忘記了吃早飯,只在有空的時候用學生們剩下的食物和著開水充饑。
正因為忘我的工作,執著、堅持不解的奮斗才造就了一個藝術巨匠。
所以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需要專注,堅持,勤奮。成功在于勤奮,成功在于專注。
【名人先進事跡】相關文章:
愛崗敬業名人先進事跡(精選7篇)10-28
名人修養范文名人事例08-28
名人的詩句01-20
名人的經典座右銘10-04
我家的名人11-06
名人的座右銘07-16
“名人”家庭12-13
名人經典句子09-30
精選名人座右銘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