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衛生院先進工作者個人事跡(通用5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說到事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根據事跡的性質,可分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那么相關的事跡到底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衛生院先進工作者個人事跡(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衛生院先進工作者個人事跡(通用5篇)1
xx,男,19xx年11月出生,奎溪鎮言槐村鄉村醫生。
情系鄉村,扎根基層。在溆浦衛校畢業實習兩年后,xx懷著對農村衛生事業的向往和熱愛,回到自我家鄉奎溪鎮言槐村當了一名鄉村醫生。毫無經濟基礎的他,懇求父親在農村合作信用社貸款500元到安化醫藥公司購進一批常用藥品便開始了長達30年的鄉村醫生工作。
他熱愛學習,刻苦鉆研,經常參加各類培訓,堅持向鎮衛生院資深醫師、大醫院專家虛心請教,在業務上力求精益求精。20xx——20xx年他在湖南省中等職業學校修完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并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中醫畢業證書。
xx是千千萬萬鄉村醫生的縮影,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他默默奉獻、任勞任怨、辛勤耕耘、艱苦創業。雖然他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可是,正是他幾十年來扎根基層,心系群眾疾苦,關心群眾安危,才鞏固了農村醫療衛生基層三級網絡的網底,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
衛生院先進工作者個人事跡(通用5篇)2
xx,男,19xx年6月出生,xx村鄉村醫生。他19xx年至今一向在龍塘鄉頑沙村從事鄉村醫生工作,刻苦鉆研業務,積極參加各項業務培訓,努力提高水平。
醫者父母心,他對患者熱情,耐心細致,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細致診查每一例病人,謹慎用藥,嚴格執行操作常規,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不管是寒冬還是酷暑,白天還是夜晚,下雨還是下雪,上班時還是下班時,隨叫隨到,無怨無悔。有時一晚要出診數次,一夜都睡不上覺,有時剛端上飯碗,吃了一口飯,就被病人叫去。大年初一也沒輕閑過,更談不上平時節假日。曾有人問,這么沒日沒夜,圖的是什么,即沒有高的收入,也沒有政治地位,他的回答是憑一個人的`良心和一個醫生的道德。
所在村衛生室,管理規范,制度健全,20xx年被評為龍塘鄉先進衛生室,個人在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中表現突出獲得一等獎,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以來,多次被評為先進鄉村醫生。
衛生院先進工作者個人事跡(通用5篇)3
小王,女,32歲,護理專業大專畢業,本科在讀生。畢業于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同年分配到鎮賚縣醫院工作,從事內科護理7年,在血液透析中心工作3年。
小王同志從事護理工作10年來,始終牢記黨的宗旨,視患者利益高于一切,她以高尚的醫德,優質的服務和勇于吃苦,忘我工作的精神贏得了身邊同行的尊敬,患者的信賴。她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以不平凡的工作事跡得到了組織上的充分肯定。幾年來,先后榮獲醫院優秀護士、先進工作者。
一、轉變觀念,調整內涵,增強服務意識
從事護士工作十余年來,她牢固樹立“一切為了病人,全程優質”的服務理念,轉變“病人圍著醫護轉的傳統觀念,堅持以高度的責任心,良好的服務態度為病人提供優質服務,把愛心獻給每一位患者,做患者的守護天使,為醫院護理工作的推動和發展起到了一個很好的窗口“作用”。
護理工作是繁雜而辛苦的。在內科工作的七年中,她針對內科疾病病情重、變化快的情況,及時準確地為病人做基礎護理,耐心細致地為病人做病情觀察。“三查七對”從不含糊,熟練運用護理操作技能。真正做到了待患如親人。
在深冬的一個晚上,正是張艷紅值班時,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因突發“腦出血”被抬入病房。當時老人已陷入昏迷狀態,臉上和衣服上都是嘔吐物,大小便失禁,親人還未趕到,看此情景,張艷紅立即投入急救中,趕緊把老人頭偏身一側,擦掉臉上臟物,清除口腔分泌物,并把大小便洗干凈,她很從容。從吸氧、靜脈輸液到留置導尿,動作輕柔、技術閑熟,每一項都認真地完成。并未因為晚上就簡化操作規程,觀察生命體征,監視病情的進展,穿梭于老人與護理站之間。但最終老人因病情過重,天亮時搶救無效死亡。這時,只有他的老伴趕到了,正處于極度悲傷之中,怎么辦?看著老人就無聲地躺在那,不行。她對自己說:“去世的人也是有尊嚴的”。于是她開始為老人擦身、擦臉、整理遺容。與醫生一起幫助老人穿戴整齊。事后,老人的女兒專程來到醫院感謝張艷紅護士。“謝謝你替我們盡了孝道,讓我父親安祥辭世,你是我們的大恩人,是我父親的又一個女兒”。這樣的例子很多,正因為她做的`比說的多,做的比說的好,所以贏得了患者及家屬的贊譽,也受到科室領導及院領導的充分肯定。
二、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護理水平
她深知要想做了一名好護士,工作不能簡單地停留在打針、發藥、執行醫囑上,更重要地是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能力,為了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服務意識,培養理論強、技術硬的基本技能,她堅持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注意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在內科的一些腦血管病人中常常會留下肢體功能障礙,她為了提高這類病人日后生活質量,最大限度提高肢體功能程度,她翻閱有關資料、找方法、并在學到的新理論應用到護理實踐中去,制定了偏癱病人康復計劃,取得了很好成效。記得病區一位40多歲的腦出血病人,右側肢體功能障礙,情緒不穩,她耐心向病人講疾病的病因及治療,使病人對疾病有了初步認識,又一次次做心理疏導,使病人慢慢平靜下來。在病人心里狀態很好的情況下,進行治療與康復訓練,從大小便的控制訓練,到下肢肌力,關節活動度及感覺的恢復,每一步都很艱難,一次次手抬起放下,一次次腿抬起放下,患側肌肉按摩、翻身、扣背,每次訓練下來,都讓她大汗淋漓,氣喘吁呼。但就在這點滴訓練之中,病人慢慢下地,可做簡單事,大小便可以控制。自信心又重新回到病人的臉上,這位病人拉著張艷紅的手激動地說,感謝你又讓我重新回歸生活。
她深知現代護理事業,不斷發展,日新月異,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她常聽來院的專家講座與有經驗的護士交流,提高自己,豐富自己。她已不滿足于專科學歷,又進行自學本科學習,吸取新知識,鉆研新業務。為更好為患者服好務,提高護理水平做出努力。
衛生院先進工作者個人事跡(通用5篇)4
進入衛生學校四年制的護理專業,開始了護理工作前的理論學習。雖然只是中專技校,但醫學理論知識的復雜性,綜合,廣泛性仍是給了她很大的壓力,刻苦、鉆研、勤奮扎扎實實是她三年理論學習的寫照,臨床實習實踐的一年。使她真正的愛上了護理這項職業。第一次在病人鼓勵下靜脈輸液的成功,第一次面對病人痊愈時內心的滿足,第一次看到絕癥患者時,他們的無奈深深地影響著這個善良的女孩,真正的與這些人一起共同的感受著痛與樂,以自己的一技之長幫助著這些人,同時,充實著她自己。
于新世紀的開端,她帶著滿腔的自信,帶著青春朝氣,帶著這份職業所給予的神圣使命來到市一院開始了職業生涯。在市第一人民醫院這個大家庭中,開始了她全新的生活。傳染科、內科、手外科、外科、婦產科、icu、手術室,在其中輪轉的每個小家網庭中,她都努力工作著,學習著,享受著工作所帶給她的豐富多彩。在繁重瑣碎的工作面前,微笑著忙碌;在連續頻繁的三班倒面前,依然神采奕奕;在忍受痛苦折磨的患者面前,竭盡所能想病人所想,及病人所及,熟練各項技術操作,以溫柔體貼受到患者的贊譽“季度最佳護士”、“溫馨護士”對年輕的她來說實很不簡單。
是災難的一年,卻也是幸運的一年;是紛雜的一年,也是充實的一年;四月,非典挾著盛夏的炙熱朝我們侵襲而來,它帶給我們的是災難,卻也帶給我們團結;它帶給我們死亡的.威脅,卻也帶給我們生存的頑強。而一直默默工作的白衣戰士,義不容辭的走向最前線,站在死亡線的最邊緣,拯救著掙扎的在死亡線上的人,在死亡面前,他們鑄起了一道堅韌的人墻!看著電視中堅強的同志,流淚了,她是多么的為戰友自豪,為自己這份事業而自豪!于六月“非典”肆虐最嚴重的時刻,作為入黨積極分子的她積極請戰亦踏入了那戰斗的最前線與危險面對面!沒有恐懼,沒有猶豫,只有必勝的信念,她和戰友們,和全市人民一起,將抗擊非典之戰劃上了圓滿句號!緊接著,七月,在非典勝利的欣喜仍存時,她接到了造血干細胞初次配對成功的通知,那一刻,驚訝、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在組織領導的關心下,在父母親的支持下,她義無返顧的開始了這次特殊的歷程。十一月,當“中華造血干細胞庫分庫”在建立分點的時候,她以第一批志愿者的身份加入了隊伍中去,不足半年的時間,就得到了初次配對成功的消息,對她及我們來說,都是一個特殊的禮物!這次歷程經歷了約四個月,而捐獻的過程只有兩天,但它所帶給及患者的卻是人生中的永恒。
從接到通知,到第二次配對采取血樣,體檢,術前準備,直至真正開始采集,這整個一系列的過程,無時無刻不受到來自方方面面關心,省紅十字會領導、市領導、局領導、院領導,以及身邊的親人、同事、朋友,還有那么許許多多的陌生人,無一不在關注著她。給予熱情的鼓勵,使她更加信心百倍,讓我們看到那份愛所給予人間的希望!在醫學院附屬醫院13樓血液科,24日上午,在這里她接受了第一針動員劑的注射,開始了造血干細胞的準備工作。這針十分的痛、反應也很難受,她一聲不吭地堅持著。一位的哥特意趕到醫學院附屬醫院的門口來看。一位外地出差的同志找到,用手機為她拍攝,說要在手機上播放的捐髓義舉。省捐髓第一人耿森來了、正在醫附院準備捐髓,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另一位女孩來了、遠在的白血病康復病人帶著他的《我的求生傳奇》也來了……他們都向豎起了大拇指。則用象征勝利的“v”形手勢回贈他們的鼓勵,面對如潮的贊譽微笑地回答:救死扶傷原本就是我——醫務工作者的職責,況且捐獻對自己的身體并沒有任何影響,相反還多了個“親人”。她同時將某企業捐贈給她用于保養身體的5000元錢請紅十字會轉贈給不曾謀面的患者小弟弟。她說,雖然這點錢微不足道,杯水車薪,但卻代表了她的心意,衷心希望患者弟弟能早日康復。從容的舉動、充滿愛心的言語博得了各大媒體的高度贊揚,一位同行頗有感慨地對記者說,沒想到一個看上去體質柔弱的小姑娘,在獻髓之事上,竟如此從容,的微笑令他難忘。而患者的母親接過這5000元錢激動得熱淚盈眶,情不自禁跪在了面前,對她兒子捐血又捐錢的雙倍付出實在是令這位母親感動不已。
11月28日9點在衛生局、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及父親、好友的陪同下,微笑著走進醫附院干細胞采集實驗室。兩支16號針頭分別扎進的左右手臂,隨著干細胞單采機的啟動,的鮮血從右臂流出,進入一個密封的儀器中,經過分離,采集出干細胞后,再從左手回流到體內。整個過程進行了4個小時,參與循環血量近1升,相當于全身血液體外循環二圈半!就這樣感受新生命誕生的艱難,而面對一批又一批的記者,她始終用微笑面對鏡頭,告訴媒體自己很好,也一定會很好!后來據她爸爸講,其實有一陣子她特別難受。因為早飯吃的少,腸胃不適,同時由于采集造血干細胞時出現的麻木和酸痛的必然反應,讓這個從來沒生過病的女孩感到前所未有的難受和痛楚。然而她堅持著、微笑地堅持著保持平躺的姿勢一動不動手腳已經麻木,疲倦乏力,直至結束。
而面對那么多的鏡頭,面對諸多的記者,面對外面的流言,她也曾彷徨過,也曾有所退卻,不斷地問自己:你所做的僅僅是你應該做的而又力所能及的一件事情,而現在那個被大肆宣傳,那個淹沒在鮮花、掌聲中,那個被加上諸多榮譽的你還是你嗎?那些是你應該得到的嗎?
隨著造血干細胞庫志愿捐獻者隊伍的擴大,她漸漸釋然。作為一個捐獻者,將生命傳遞給另外一個人,把她和所有充滿愛心的人所給予的愛,給予社會的希望,再次傳遞到身邊更多的人,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她的帶動下身邊的那些人會再次傳遞給他們身邊的人,如此循環,我們身邊,我們周圍,我們的社會將會充滿著愛和希望!而對面那些榮譽,它們是鞭策及我們大家的動力,是愛的印證,它們代表的只是過去,但他們卻讓我看到美好的未來!
讓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讓更為自己的職業自豪,讓我們看到了愛與希望無處不在。以自己的行動影響更多的人加入愛心的行列,無愧于自己,無愧于人民,無愧于這個社會!
衛生院先進工作者個人事跡(通用5篇)5
宋培文1982年畢業于蘇州衛校護理專業班,經過助產培訓進入原婦幼保健院做了3年助產士,后調入嬰兒室工作,從此與新生兒結下不解之緣。
宋培文已記不清楚自己到底護理了多少嬰兒,有多少病理兒經她護理轉危為安。在她腦海里有一個堅定的信念:生命是神圣的,應該得到無微不至的關愛。一次,一個外來嬰兒住院,由于入院未明確診斷,該嬰兒的感染傳給了旁邊床位的嬰兒,發生了新生兒院內感染。面對險情,她一邊迅速向護理部與控感科匯報,一邊配合科主任立即采取緊急隔離措施,對感染兒實施封閉式管理,固定專職護理人員加強治療監護。「新生兒科護士先進事跡材料」新生兒科護士先進事跡材料。她沒日沒夜地守在病房里,消毒隔離,密切觀察有無新發病兒。直到一個星期后,確信沒有新發病兒,感染兒也已轉危為安,她才松了一口氣。這時,她才想起年邁的老父親患病還在住院,匆匆趕去陪伴。
新生兒不會講話,但宋培文卻能讀懂寶寶的需求。她說:“別看寶寶不會講話,但他們會有皮膚饑渴現象,有的寶寶哭鬧,不一定是餓了或者是病痛難受,而是希望有人去關心或愛撫,給他一些皮膚的撫摸就會好。”每次外出學習或參觀回來,宋培文都會把一些先進的護理理念帶回來,并帶領全科護士一起實踐。她帶領大家一起動手為早產兒暖箱中制作五顏六色“鳥巢”,使孩子們產生安全、舒適感,讓他們的小手小腿觸碰到“鳥巢”就像感受到媽媽的子宮壁,安安靜靜地不哭不鬧。
由于本院沒有新生兒外科,碰到一些外科小病人,醫院得用轉運救護車把嬰兒送到相應的大醫院,宋培文總是坐在車上,親自抱著孩子送到目的地,與對方交接好后才離開。一個冬天的.夜晚,新生兒科接到遠在蘇北東臺的轉運急救電話:一個病情危重的新生兒呼吸衰竭,需要緊急轉送至上一級醫院搶救。宋培文得知后,二話沒說,穿起棉襖,推上電瓶車就往醫院趕。到醫院后換上工作服,沒顧上喝一口熱水就匆匆上了救護車,一路護送寶寶到醫院。在她的帶領下,幾年來已有近名危重新生兒得到及時救護。
她榮立蘇州市衛生系統三等功,榮獲蘇州市衛生系統“服務之星”光榮稱號,被評為蘇州市“優秀護士”。
【衛生院先進工作者個人事跡】相關文章:
工會先進工作者事跡 -事跡04-27
銀行員工個人先進工作者事跡材料09-23
衛生院院長個人事跡材料12-08
衛生院院長個人先進事跡材料12-08
女工先進工作者事跡材料04-29
電工先進工作者事跡材料04-28
優秀先進工作者事跡材料04-27
德育先進工作者事跡(精選10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