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時間:2023-02-05 18:32:40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匯編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匯編15篇)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

  一、小學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局限性也是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復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使反應的而非反思的。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使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事錯誤的。

  二、智慧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智慧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事“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專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的教學走向理智型的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開展,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反思。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區看世界,而對于教師來說,她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她不僅能“做”,還應當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等方面去開展。簡單地說,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了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蘇俄課堂時,他們的頭腦并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中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閱歷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受通常不一樣。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課后方式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不叫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使很難按照我們的意愿去完成教學。比如平時我們在上課的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的很清楚明白了,但反饋后卻發現很多學生還是糊里糊涂的。說明了我們的講解并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問題,學生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三、教學反思的四個視角

  1、自我經驗。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學習數學的經驗作為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學生,都學過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所品嘗過的喜、怒、哀、樂緊張等經理對于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啟迪。當然,我們已有的數學學習經歷還不夠給自己提供更多有價值、可用反思的素材,那么我們可以重新以學生的'身份參與一些探索性的活動,并有意識的對活動過程的有關行為作出反思。

  2、學生的角度。

  教學行為的本質在于使學生受益,教得好是為了促進學生學得好。在新課標中,有些習題,如最優化方案,讓學生去選擇租車、買票等方案,當我們向學生介紹一些精巧奇妙的接法時,學生表面上聽懂了,但當他們自己解題時卻茫然失措。所以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時一致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3、與同事交流

  同事之間長期相處,彼此之間形成了可以討論教學問題的共同語言,溝通方式和寬松氛圍,便于開展有意義的討論。交流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共同設計教學活動、互相聽課、做課后分析等。

  4、專業學習

  多學習相關的數學教育教學資料,能幫助我們對許多實踐中感到疑惑的現象作出解釋。可以開闊我們教學反思的思路,使我們的教學和反思不再局限在經驗的小天地里,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教學實踐行為有那些與特定的教學情境有關,那些更帶有普片的意義,從而對這些行為有較為可觀的評價,能夠使我們更加理性的從事教學反思后東并對反思得到的結論更加有信心。

  教師的職業需要專業化,教師的專業發展最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徑使教學反思。沒有反思,專業能力就很難有實質性的提高,而教學反思對象和機會就在每一個教師的身邊。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2

  一、體會與反思:

  傳統幾何教學把知識的獲取和邏輯思維的發展作為主要目標,非常強調幾何的推理價值。《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全面體現幾何的價值,特別是幾何在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合情推理等方面“過程性”的教育價值。幾何教學,從20世紀60年代的教具演示,到80年代的學具操作;從形式推導到公式意義的理解;從關注學習結果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形成了一種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在實際教學中我嘗到了探索的喜悅,對幾何教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1、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培養空間觀念。

  在教學《認識圖形》中,我本課打破常規,用“猜一猜”引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念和學習欲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念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接著讓學生在學具中辨別,在生活實例中辨別。教師精心安排的回憶,觀察,操作,等多種途徑激發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空間觀念在大量直觀感知中逐步形成和發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創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能夠激發起學生創新的火花。這在活動四中體現得尤為充分。在這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只是活動的組織者。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生與生思維的碰撞,一個方法比一個方法更有新意,一個比一個結論更加精彩。試想,如果學生沒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創新的萌芽又怎能長大?

  二、值得思考的問題:

  1、如何把握小學數學(特別是低年級)的數學化程度問題。如本節課學生通過操作體念面在體上,在反饋時,學生的表述到何程度為好?是讓他停留在整體感悟不再深究?還是引領他往規范的定義上靠?如學生在找實例時說:門是長方形的。我們如何引導?

  2、合作學習的組織策略問題。由于我們還是在大班額的條件下組織教學,如何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目前還尚無良策。

  3、讓學生在平等的對話過程中動態生成,學生需要時間獨立思考,需要時間合作交流,需要時間展示發現和體會,需要時間進行解釋說明……但時間不允許,只能在一些環節草草收場。怎么辦?如果就這樣浮于表面的話,如何去追求“思維的靈動”和“動態的生成”?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3

  平移和旋轉是物體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是兩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學習這兩部分內容,將有助于學生了解變換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感知它們的作用,并幫助學生建:空間概念。這節課有兩個教學內容:平移的概念和平移的距離。這是一節有動感內容的教學。而概念較難辨析。所以比較特殊。根據這些特點,這節課的設計注意了以下幾個問題。

  (1)生活化教學。

  平移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運動現象,隨處可見。所以教學平移應盡量與日常生活結合。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豐富想象。讓學生在生活化教學中感知和認識物體的平移。

  (2)活動化教學。

  平移這個教學內容本身就是活動的,要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平移的概念。必須動于操作、觀察實驗、建立模型。所以教學時應創設適合低年級兒童的有趣情景(如螞蟻搬家)。應設計多些可操作的活動內容,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個人動手操作驗證和思考分析等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中。感悟平移現象、體驗平移含義、獲得平移概念。在課堂組織活動活動時。應注意處理好活動目的與活動內容的關系,每—個活動內容的設計‘要有明確的目的。同時要注意活動中學生認識問題。達到目的過程設計,不要使每個活動太“急功近利”地達到目的,因為這樣會壓縮學生認識問題、思考問題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研究問題習慣于單一性、簡單化。例如本節一開始為學生認識平移,指引學生作模擬實踐,領悟物體運動形式的多樣性之后,再設計有意實踐,針對“平移”操作后,歸納出平移的特點。學生這樣學習平移的知識,深入扎實,又懂得與別的運動形式比較、判斷。

  (3)討論式教學。

  這節課設計了很多概念認知的矛盾沖突,使學生在討論、爭論、思考中從正、反角度對比地認識平移,這樣的認知更自主、更深刻。如日常生活或問題情境中很多現象:工作中的升降機、奔馳中的小火車……這種物體直線移動而方向沒變的現象叫們什么好呢(學生既動腦筋思考又動口討論)?書從桌面掉下地是什么現象?球沿直線向前滾是不是平移?螞蟻的房子移動,停在屋頂的.蝴蝶怎樣移動,移了多遠?把平移與旋轉、滾動,擺動等對比學習。整節課學生在活動、在討論、爭辯中越觀察越明了、越對比越分清、越討論越清晰。這些討論,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探索性,認識問題的多向性,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加強自主教學。

  在搞活課堂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的同時,必須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絕不能為了活、熱鬧而忽視“雙基”教學。在雙基教中,說話教學尤其重要。二年級的學生年紀還小,語言表達水平還不高,在學習活動和討論中。要注意加強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和生活化的指引,提高學生的說話水平。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4

  本節課結合之前學習的加減法的意義以及“0”的含義,學生主動地探究0的加減法的含義和算理。同樣的,本節課也是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獲得知識,在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體驗等方面也得到了進步與發展。

  本節課最后設計的習題:()里可填幾?

  ()-()=00+()=()()-0=()

  這樣的練習答案不是唯一的,都是開放題,這樣給學生很大的空間去思考、去想象。自己從中找出了一些數學規律,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數學思想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5

  閱讀,尤其是文本的閱讀,歷來被看作是語文教學的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也向來被忽略,甚至在不少公開課教學中,有時候根本就沒有“組織學生閱讀數學課本”這一環節。以至于,早讀時間,學生往往捧起的不是數學課本,因為數學課本中可讀的文字確實有限。其實,不光語文教學需要組織學生閱讀,數學教學更離不開文本的閱讀,沒有對文本的理解,就沒有清晰的數學思維。“誰不善于閱讀,他就不善于思維”,蘇霍姆林斯基用這樣的話道出了閱讀對思維的重要性。

  應該怎樣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文本的閱讀呢?

  一、概念教學中的文本閱讀

  數學上的很多定義、定理在小學階段常籠統地稱之為概念,這些概念的學習,如果老師只是單純地強調學生去讀、去背,而沒有引導學生通過閱讀進而理解,久而久之必造成學生思維的惰性,甚至是思維紊亂。

  例如,在概念中經常出現“通常”這個詞:

  1、“分數乘法中有帶分數的,通常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然后再乘。”

  2、“百分數通常不寫成分數形式,而在原來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號‘%’來表示。”

  3、“把分數化成百分數,通常先把分數化成小數(除不盡時,通常保留三位小數),再把小數化成百分數。”

  這里的三段話中出現了四個“通常”,教師完全有必要引導學生對概念做進一步的閱讀、理解。

  第一句話中之所以用“通常”而不用“一定”、“必須”,是表示這種算法并非唯一的方法。例如,計算18×5|2/3,既可以采用“18×5+18(2/3)”進行計算,也可以采用“18×17/3”進行計算,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算法一比算法二來得簡單。

  第二句話中的“通常”就是為了強調百分數與分數的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百分數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它的分母固定為100,但不是指某個確定的具體數,而是指特定含義的比值。而分數既可以表示一個具體的數值,也可以表示一個數與另一個數的比值,例如,我們可以說“把一條繩子剪去它的1/4”,也可以說“把一條繩子剪去它的25%”,我們可以說“一條繩子長1/4米”,卻不能說“一條繩子長25%米”。

  第三句話中前一個“通常”是指一般情況下把分數化成百分數的方法,例如:3/8=0、375=37、5%。但有些特殊情況,比如遇到分母是100的約數或倍數的分數時,我們可以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這些分數先轉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再改寫成百分數,例如:3/4=75/100=75%。后一個“通常”則是一種一般規定和要求,這樣在計算中既不會過于繁雜,又可使結果較為精確,而如果題目對保留的位數有明確規定,我們就應按規定計算。

  通過這樣的閱讀、引導、辨析,學生真正理解這四個“通常”的內涵,對于相關概念的應用自然是水到渠成。類似這樣的文本閱讀,還比如“商不變的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比的基本性質”。

  二、解決問題教學中的文本閱讀

  在解決問題教學中,更需要進行文本閱讀。此時的閱讀,是要求學生從一段話中找出解答問題需要的條件。例如在解答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時,有些同學由于沒有很好地閱讀題目、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常出現將該用乘法解答的題目用除法解答,而該用除法解答的題目卻用乘法解答的錯誤(這里所說的解題方法指的是算術法,不含列方程解答的方法)。

  1、停車場有18輛大客車,小汽車的輛數比大客車多1/6。小汽車有多少輛?

  2、停車場有18輛大客車,大客車的輛數比小汽車少1/7。小汽車有多少輛?

  3、停車場有21輛小汽車,大客車的輛數比小汽車少1/7。大客車有多少輛?

  4、停車場有21輛小汽車,小汽車比大客車多1/6。大客車有多少輛?

  這是一組利用分數的知識來解答的解決問題典型題組。解答這組題目時,首先應該先比較各題中是以誰為單位“1”,單位“1”的量是已知或是未知的。

  通過閱讀、比較可以發現,1、3兩題單位“1”的'量(小汽車的輛數)是已知的,與單位“1”相比較的量(大客車的輛數)是未知的,屬于“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題型,

  解題規律是:比較量=標準量×比較量對應的分率。

  2、4兩題單位“1”的量(大客車的輛數)是未知的,與單位“1”相比較的量(小汽車的輛數)是已知的,屬于“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題型。解題規律是:標準量=比較量÷比較量所對應的分率。

  這樣的閱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通過閱讀題目,確定已知量和未知量,弄清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間的聯系,繼而找出解答問題所需要的條件,并通過歸納,提高解題能力。

  三、辨析練習中的文本閱讀

  辨析練習是小學數學常用的一種題型,通過這樣的練習,旨在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而這樣的練習,時常以似是而非的題目呈現,因此,對這種辨析題的閱讀,顯得尤為重要。例如下面的四道題目,就是辨析練習中常見的題型:

  1、小數點后面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數的大小不變。()

  2、邊長為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相等。()

  3、把一根木料鋸成3段要用9分鐘,那么用同樣的速度把這根木料鋸成5段要用15分鐘。()

  4、甲數比乙數多20%,乙數比甲數少20%。()

  從題面上看,好像每句話說的都對,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也經常做這樣的判斷,但實際上上述四句話都是錯誤的。因此,適時引導學生逐字逐字的閱讀,找出其中的“破綻”才是關鍵。

  第一題,考察的是小數的性質,需要引導學生回憶“小數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數的大小不變”,通過閱讀、對比,學生對其中的錯誤就不難發現了。

  第二題,考察的是對周長和面積的理解,這兩者屬不同的概念范疇,通過閱讀、對比,學生也能得出相同的僅是數據,周長和面積是不可能相等的,與此相類似的還有對“棱長為6厘米的正方體的表面積與體積相等”的判斷等。

  第三題,考察的是“鋸木段數與鋸木次數”的關系,這樣的題目甚至可以說是生活常識的數學化,需要引導學生通過畫圖、模擬操作,得出“段數=次數+1”,類似的題型還有在公路上植樹的問題等。

  第四題,考察的則是學生對于單位“1”的理解,也是考查學生是否從整數思維過渡到了分數(百分數)思維。

  四、定律教學中的文本閱讀

  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這些運算定律如果學生掌握好了,在計算過程中常常可以化繁為簡,大大提高計算速度。然而,學生對于這些定律尤其是中年級時對分配律的學習,往往因為文本閱讀不夠深刻,常常導致應用出錯。例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應該引導學生加強對關鍵字、詞的閱讀:

  1、相乘:“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這里為什么用“相乘”而不用“乘以”,說明了乘法分配律不但可以是“兩個數的和”乘以“一個數”,也可以是“一個數”乘以“兩個數的和”,就像:(48+36)×5=48×5+36×5,5×(48+36)=5×48+5×36,都是在計算中應用了乘法分配律。

  2、分別:“……可以把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應該說,“分別”是分配律中的重點,也是難點,例如學生計算82×50=(80+2)×50=80×50+2,顯然就沒有理解“分別”的含義。這里的“分別”,應該是50既要和80相乘,也要和2相乘,所以“82×50”應用乘法分配律正確的計算是82×50=(80+2)×50=80×50+2×50。

  當然,引導學生閱讀好關鍵字詞后,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進行延伸、歸納式的閱讀,通過乘法分配律的學習把分配律學習完整,不但是“兩個數的和(差)同一個數相乘”,還可以是“兩個數的和(差)除以一個數”,甚至是分配律的反運用。

  數學文本的閱讀,遠不止上述內容,它涉及到數學教學的方方面面,哪怕是計算這樣的純數字,同樣離不開引導學生去閱讀。因此,教師更應該在教學中做好學生的閱讀指導,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去閱讀,閱讀些什么,最終形成自覺閱讀的習慣。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6

  今天上了認位置這課,教學重難點都是:認識左右。

  可以開始就問小朋友喜歡上數學課的請舉手,有的舉左手,有的則是舉得右手,現在想想就應該規定好統一舉哪只手,這樣就可以了解學生對于左右是否分清。之后就是找找身上還有像左右這樣一對一對的好朋友,學生都能說出一些,并能指出哪個是左邊的,哪個是右邊的。接下來的兒歌游戲:左手握拳頭,右手握拳頭;左邊拍拍手,右邊拍拍手;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通過這樣的練習先讓學生知道左右在哪邊。但在教學時,只顧形式了,沒有觀察學生是否都作對,也沒有反饋學生做的情況,所以可以開始就把這節課的重點給忽略了,學生有的根本還不清楚左和右。

  之后出示課本的主題圖,直接問學生:小明和小紅的位置關系是怎樣的?學生被這一問題問到了,沒有多少學生會回答。之后就轉而問,看看小明在小紅的哪面呢?這樣的問題學生還是會回答的。在讓學生說說其他人或者事物的位置關系時,學生還是不太會說“誰在誰的左邊,誰在誰的右邊”,說的比較亂,而且在圖上的事物學生還是很難分辨清楚它們位置關系。但當找兩個學生說一說他們的位置關系時,學生都會說的很好,“我在誰的左邊,我在誰的右邊”這樣的句子用的也很好。

  之后教學“上下、左右”位置關系,學生由于對圖的觀察能力還不夠,因此,只能說一些簡單的上下位置關系,對左右還是不能說明白,學生還是搞不清楚,真是愁人啊!

  “想想做做”第3、4兩天學生練習的還是比較好的,但在第5題的設計上,還是有些問題的。我直接問學生:誰的前面有幾個人,誰的后面有幾個人,這樣的問題學生很容易回答。但最好是問“他的前面有三個同學,他的后面有兩個同學”這樣的問題,讓學生猜一猜他是誰?這樣的設計學生就會更感興趣。

  今天在有校長聽課的情況下,我為了維持課堂紀律還發了小火,唉……我怎么就不能克制一點呢?

  之后,校長給了我很多寶貴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我最大的問題就是現在還不能很好的控制課堂,學生上課還是很亂,做什么的多有,要通過激勵的話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誰做得真端正,誰回答的真棒……”這樣的語言要經常說,還要有一個“榜樣”讓其他學生學習,榜樣的力量還是很重要的。

  現在發現教書真是一門大學問,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去學習,好好加油吧,我的學習路還很長呢!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7

  4月中旬,我有幸參與了縣上的送教下鄉活動。本次活動的主會場在中心小學舉行,而看課活動的主要形式——同課異構,更是讓我們基層教師從中獲益匪淺。經過我鎮的教師和縣上的名師同上一節課,讓我們看到了名師的風采,從她們身上學到了備課、上課的技能,同時也深深的體會到了我們和名師之間的差距。

  看課中,自我的感受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們的課堂為什么效率低”“我們的課堂能不能到達較高的層次”一向縈繞這我,而這些思考,也一向伴隨我回到了單位。可能是第一節看的是數學吧,所以縣上王教師和我鎮的張教師同上的數學三年級下冊《比一比》給我留下的印象較深,感悟也叫頗多。為了更好的說明上頭的兩個問題,以及今后我們的課堂應當怎樣去做,接下來就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實效性談一談自我不成熟的見解。

  怎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高我們的備課上課本事呢?

  一、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即: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設計教學。找準教學的起點、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捕捉教學的生長點。使教學目標切合實際。

  解決策略

  1、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課前調研

  2、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上。——抓準切入點

  3、教學實際要關注讓學生親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親歷過程

  二、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及教學資料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對新知探究的需要。所以這個學習情境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有挑戰性的。

  解決策略:

  1、有思維價值的數學活動情境

  2、美麗的童話情境

  3、思維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

  4、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習情境

  5、源于數學知識本身的問題情境

  三、選用適宜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親歷數學化的過程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使學生有機會真正經歷“數學化”。所以,應采用多種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探究學習、合作交流中學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在親歷數學化過程中嘗試多種體驗。

  解決策略:

  1、想辦法讓學生對探究合作學習產生需要。

  2、營造探究、合作學習的人際氛圍,鼓勵獨立思考、交流、質疑、共同討論,激發探究合作學習的熱情。

  3、探究學習良好情境,有明確的探究目標,有具有挑戰性、具有價值的探究合作學習的問題。

  4、在“組內異質、組際同質”分組原則基礎上,實行動態編排小組,打破組內長期構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則處于從屬地位狀況,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樹立形象,給每個人供給發展提高、改變自我的機會。

  四、抓好雙基、適度訓練——促進數學知識的內化

  抓住數學概念的本質教學是數學教育永恒的話題。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無疑要對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給予重視。數學概念是支撐數學大廈的根基,數學基本本事是建好大廈的保證。所以,知識必須到位,本事必須訓練。抓好雙基義不容辭。當然,“數學雙基的要求應當與時俱進地調整和豐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礎,構成“花崗石的基礎上蓋茅草房”的局面。沒有基礎的創新是空想,沒有創新的基礎是盲目的。我們應把創新意識和實踐本事的培養融合于教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數學思維訓練的過程之中。”

  解決策略:

  1、給數學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數學基礎知識定好位,打好樁。

  2、根據數學知識的縱向發展,幫忙學生將它連成“知識鏈”;經過橫向溝通,幫忙學生將它連成“知識網絡”;再經過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構成立體的知識模塊。

  五、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捕捉巧用教學資源——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發展

  課堂教學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組織、有步驟、有計劃的一項復雜的心理活動和智力活動過程。提高它的實效性必須有教師課前的周密策劃,即準確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學生,有效開發資源。教學預設是教師發揮組織、引領作用的重要保證。

  課堂教學活動是應對著不一樣個性的生命體,它又該是充滿活力的生成的過程。教學活動正是“靜態預設”在課堂中“動態生成”的過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這高質量的精心預設。所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既要精心預設又要注重生成。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實施中,寬容接納來自學生的生成,機智篩選課堂生成,從而到達巧妙運用生成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

  解決策略:

  1、精心預設——準確把握教全面了解學生

  有效開發資源適時準確評價

  2、關注生成——寬容地接納生成理智地認識生成

  機智地篩選生成巧妙地運用生成

  以上是我對如何提高數學課堂實效性的笨拙見解,我想,如果教師在備課和上課中如果能夠做到“教學風格樸實一點;基訓練扎實一點;教學容量厚實一點;學生思維活躍一點;教學方式靈活一點”那么我們學校的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也會“高”!而我們的教師也會“名”!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8

  這節課我設計了合理情境:今天是猴王的生日,小猴子們上山采了55個草莓。現在它們要把這些草莓分裝在8個盤子里。在分裝的過程中,兩只猴子發生了爭吵,第一只猴子說: “平均每盤放7個”。而第二只猴子說:“每盤放7個不夠,每盤最多只能放5個。”它們爭執不下,最后,只好找猴王來評理。猴王說: “你們的分發都不對。每盤只能放6個。”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學生各抒己見。本情境的設計意圖是:通過有趣的故事,引導學生的注意,也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思考相關的數學問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然后課件出示課本第8頁情境圖探索新知。

  本節課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運用乘法口訣來試商。讓學生進行多樣性的練習,在活動中發現并掌握以下兩點來實現試商:

  1、商與除數的乘積要小于被除數;

  2、乘積要最接近除數。這兩點都是結合除法的意義來實現的。

  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沒有及時反饋學生的錯誤。因為學生的`錯誤是學生學習中的疑惑或不足之處,而結合教學實際,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惑是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所以,這節課應把學生練習中的錯誤以復制的形式展出,讓同學們一起糾正,使學生避免再類似錯誤,實現書寫與答案的準確性。針對存在的不足,下節課把練習中的錯誤題目寫在黑板上,讓全體學生一起糾正,使之不犯同樣錯誤。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9

  1、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一定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下,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和課堂教學實踐作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或他人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策略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加以回顧、思考、分析和評價,而進行全面、深入、冷靜的思考和總結,從而發現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不斷改進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質量的一種批判性思維活動,是教育教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環,它不僅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而且能夠使教師的業務水平不斷得以提高,使教學質量得到長效的改進。

  2、課后反思和總結應成為教師自我發展的有效途徑。備好課、上完課,這節考并沒有結束,課后我們還需要靜下心來進行反思,將自己課前的設計與課堂教學的實施做一番回顧和比較,總結哪些地方成功,哪些地方還有不足,同時還要注意收集學生的課后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將這些心得寫下來,這是最真實的教學手記。它可以促使教師成為“反思的實踐者”。有位學者說過:“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為有秀的老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說不定還能寫出一個專家來”。只有這樣實實在在的記下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得與失、功與過,并結合教育教學理論加以剖析,教師的專業素質才能不斷提升,隨之課堂教學效率才能不斷提高。

  3、教學反思是一種再學習的方式,是促進教師自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及時有效的教學反思是一個優秀教師在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新課改為什么要強調課后反思.教學反思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它并不是單純的教學經驗的總結,而是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觀察和分析問題----再認識問題----驗證解決問題----總結提高的過程。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教師深入挖掘教學經驗中蘊含的教育原理,使教學經驗更好的為教學實踐服務。理論和實踐的研究表明,教學反思對教師專業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

  4、教學反思能促進教師積極主動的探究教學問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教學反思的過程就是教師對教學諸要素的再認識、再研究的過程。教師對已發生的教學現象進行反思,積極尋求新方法、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教學問題,這會形成自己對教學問題的獨特思考和創造性的見解,加深對教學活動規律的認識,從而選擇更合理的教學策略,提升教學實踐的實效性,并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提升教學能力,提高教學水平,實現自己在教學上的飛躍發展。

  5、教學反思能改變教師的習慣性思維,提升思維的深度和品質,促進教學創新。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要善于發現問題,并進行分析研究,改變自己的慣性思維,不斷向自己提出新的挑戰,掙脫藩籬的束縛,在教學時間中用于嘗試,不斷創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實現自身專業成長。

  6、教學反思可以加快教師專業化的步伐,讓教師在不斷學習中迅速成長。教師專業化是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方向。教師應把自我的發展與職業的要求結合起來,把教學的成功與持續不斷的學習結合起來,把教學理論學習與對教學實踐的研究結合起來,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認真思考教育教學中的經驗與教訓。通過反思促進自身專業成長,成為教育教學的實踐者和自身教學行為的研究者,加快自身的專業化成長。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0

  (一)擺正教和學的關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學也一樣。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種種矛盾,是搞好教學的關鍵。在教學過程的一系列矛盾中,首當其沖的是教和學的矛盾。教和學這對矛盾處理得如何,往往以學生學得是否積極、是否主動為重要標志。

  假如我們把教學過程理解成“給予“的過程,采用灌輸的方法,這不僅使學生學得被動,就是對教師來說,也不能稱之為發揮了主導的作用。

  教學也是一種傳遞,是精神產品的傳遞。它與物質產品的傳遞是不同的。物質產品的傳遞具有給予的性質,即你給我就得,不給就不得,多給就多得,少給就少得。作為傳遞精神產品的教學,卻不一定是教師一講學生就懂,教師不講學生就不懂,教師少講學生少懂,教師多講學生就多懂。所以,教學并不是給予。那么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教學呢?我認為教學應當是在教師指引下學生的獲取。

  是給予還是獲取,這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教學思想,也必然導致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

  例如,教學“體積”這個概念,不僅要使學生掌握體積概念及體積的求法,還要注意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顯然“預備齊”背誦和發展空間觀念毫無聯系。

  經過多年教學實踐,我教這個概念時,是從觀察實驗開始的。一上課,我就把兩只一模一樣的玻璃杯放在講臺桌上。然后分別往兩只杯子里倒水。正當學生感到莫名其妙的時候,我說:“誰能告訴我哪只杯子里的水多,哪只杯子里的水少?”學生更認真地觀察了,但他們看不出差別,只好猶猶豫豫地說:“兩只杯子里的水好像一樣多。”我立即肯定他們觀察得細致,并說:“我倒的水就是同樣多。”

  然后,我拿出一個東西放在一只杯子里,問學生們看到了什么。他們說:“看到老師把一個東西放進了這只杯子里。”我又問:“好好看一看,你們還發現什么?”學生認真觀察后說:“您把東西放進杯子后,這只杯子的水平面就升高了。”我問:“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馬上回答:“您放進去的東西是要占地方的,就把水擠上來了。”

  我又拿出一個東西,把它放進另一只杯子里。問學生:“這回你們又看到什么了呢?”學生說:“看到您把一個東西放進了另一只杯子里,這只杯子的水平面也升高了,而且比第一只的水平面升得還高。”我問他們:“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他們果斷地回答:“肯定后放進去的東西個兒大。”

  通過觀察和實驗,學生對物體要占據空間,所占據的空間還有大小的差別等,已有了感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明確什么叫體積,我確實感到學生的空間觀念,又一次得到了發展。這比起簡單敘述什么叫體積和背誦幾遍定義就好得多了。

  要擺正教和學的關系,首先就要改變“給予”的思想,需要確立的是引導學生“獲取”的思想。

  1.引導學生獲取,就要培養學生的獲取意識。

  不少老師對我講,說我上課的時候,學生總是精神集中,思維活躍,興趣盎然。說實在話,我最害怕的就是學生在上課時死氣沉沉,沉默寡言,無動于衷。我把課堂氣氛,看作是課堂教學的溫度計。活躍是獲取意識強烈的表現,而呆板又往往是被動參與的標志。因此,在長年的教學中,我形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不論哪堂課,我都要反復研究如何開場,其目的是為了創造出一個最佳的教學時機,點燃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循環小數,是學習小數除法這一單元臨近結束時引進的一個概念。教學時,我先出了三道題讓學生來計算。學生一看都是除法題,自然也就感到非常簡單。第一題是,被除數能被除數整除,學生計算起來當然沒有問題;第二題,雖然不能整除,但是可以除盡,學生剛剛學過,也感到容易;第三題卻一反常態,無論怎樣計算,也得不出一個精確的商。

  水平高的學生,首先遇到了這個問題。他們中有的人問我:“第三題是不是出錯了?”我也就裝作很認真的樣子,看看教案,再看看黑板,很客氣地對他說:“我沒有出錯,請看看是不是你抄錯了?”他們只好又投入到計算之中。

  中等水平的學生,也被第三題難住了。他們問我:“第三題得計算到哪輩子?”我指著計算速度慢的學生說:“你看他多么認真,遇到問題別著急。”

  水平最低的學生,面對第三題也計算不下去了,他們說:“這道題我不會。”

  好了,最佳的教學時機出現了。學了多年的除法,居然還有處理不了的問題,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去解決?這種想學、要學的心理,也就是獲取的意識。他們有了需要,也就有了興趣,有了動力。這是上好任何一節課都不可缺少的。

  2.引導學生獲取,還要創造有利于獲取的具體條件。

  學生有了求知的欲望,盡管十分重要,但畢竟是僅僅有了學習的動力,還不等于發現了規律,獲取了真理。要引導學生獲取,還必須創造有利于學生獲取的具體條件。

  我所說的條件,主要是指有利于學生的認識,由感性階段上升為理性階段。不論是從現象到本質,也不論是從個別到一般,認識上的升華總是需要一定條件的。為學生創造出這些條件,就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任務。

  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一方面,我考慮到要排除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的干擾;另一方面,我還考慮到其特征要易于學生發現。

  首先,我要求學生隨便說出一個能被3整除的數。

  學生說:“9就能被3整除。”

  我說:“對極了。誰能再說一個大點的,也能被3整除的數。”

  學生又說:“27能被3整除。”

  我先肯定他回答的正確,然后又要求:“誰能再說一個大點的,譬如說個三位數。”

  學生回答的速度慢下來了,他們需要思考。過了一會兒,他們說:“123也能被3整除。”

  我說:“好極了,123這個三位數確實能被3整除。”

  同時我還把這個數板書在黑板上。

  接著我又說:“不過我有點不滿意,就這么個數似乎想的時間太長了。”

  學生有點委屈,因為這不是運用口訣,可以脫口而出的。

  不過我故意不去理會他們的情緒,而是指著黑板上的“123”說:“看著你們說的這個數,我一口氣可以說出好幾個,能被3整除的三位數。”

  學生的表情是驚奇的。

  我說:“132,213,231,312,321這些數,都能被3整除。”

  學生用懷疑的目光看著我,我把這些數板書出來,讓他們計算一下。

  他們一計算,立刻驚喜了,并大聲問我:“這是怎么回事呀?”

  我說:“這太簡單了。我說516能被3整除。”同時把這個數板書出來,接著說:“看著這個數,你們也能一口氣說出好幾個數來。”

  因為這是照貓畫虎,學生自然會說:“561,156,165,651,615。”

  我把這些數也板書出來,并問學生:“你們說的這些數,也都能被3整除,你們信嗎?”

  學生搖搖頭,表示自己沒有這種把握。

  我又讓他們計算一下,證明這些數都能被3整除,他們興奮極了。

  過了一會兒,我問他們:“這是為什么?”他們沉思著。

  我指著黑板上的兩組數,讓他們觀察一下,各有什么特點。

  他們發現,每一組里的數,都是由三個同樣的數字組成的,不管怎樣變化,這三個數字始終不變。

  我又問:“組成這些數的數字不變,僅僅是數字在排列上有變化。那你們還能進一步發現有什么特點?”

  學生們想了一下,他們真的發現了這些數各個數位上的數相加的和,不會變。

  我又引導他們去計算一下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和。

  計算的結果一組是6,另一組是12。有的學生高興得一下子站起來了,他們已經發現其中的奧妙了。

  我又回到他們原來說過的27,有的學生不等發問,就說:“72也能被3整除。”

  我問他們:“這是為什么?”

  他們說:“7加2,2加7,全是9。”

  結論得出來了,他們沉浸在靠自己取得成功的歡樂之中。

  (二)處理好過程和結果的關系

  毛主席早就指出,要實行啟發式,反對注入式。我認為是啟發,還是注入,關鍵就在于處理好過程和結果的關系。

  所謂過程,也就是操作的過程,觀察的過程,比較的過程,分析的過程,綜合的過程等。所謂結果,主要是指抽象、概括出的結論。

  過程和結果之間的關系,首先是“結果”以“過程”為基礎,其次是“過程”以“結果”為目的。它們之間應當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認識上的自然升華。

  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比較普遍地存在著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傾向。在作業的批改中也反映出這種傾向,注重的也是結果,對于思路、策略往往重視不足。

  我曾做過一次調查,讓一年級的學生計算4+3這道題,他們幾乎都做對了。我又把他們找來,一個一個地詢問,由他們說出是怎樣想,才得出7的。

  分析學生的回答,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最好的是概念水平。他們以數的組成為基礎,說:“4和3可以組成7。所以4加3等于7。”

  其次是表象水平。他們以吃蘋果吃糖等為例,進行思考。譬如說:“上午我吃了4塊糖,下午我吃了3塊糖,一天就吃了7塊。”

  再有是半直觀水平。他們伸出一只手的手指頭,然后就說出5、6、7,這樣數出結果。

  最后一種是全直觀水平。兩只手都伸出來,一只手伸出4個手指頭,另一只手伸出3個手指頭,從頭數到尾,總算也得出了7。

  這項調查,生動地說明,質量的含義應當是,采用最佳策略,獲得正確結果。顯然,忽視過程,忽視策略,決不是正確的態度。

  為了處理好過程和結果的關系,在教學求最大公約數時,我是這樣做的。

  第一步,先把一個數分解質因數,然后要求學生根據這個分解質因數的式子,說出這個數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約數。

  例如,12=223。

  學生能夠說出12的約數除去1以外,還有2、3、4、6、12。

  第二步,再把另一個數分解質因數,然后仍然要求學生根據這個分解質因數的式子,說出這個數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約數。

  例如,18=233。

  學生能夠說出18的約數除去1以外,還有2、3、6、9、18。

  第三步,把兩個式子中公有的質因數2圈起來。

  然后問學生:“12有質因數2,18也有質因數2,這說明什么?”

  學生指出:“這說明12和18都有公約數2。”

  我再把12和18公有的質因數3圈起來。

  然后問學生:“12還有質因數3,18也還有質因數3,這又能說明什么?”

  學生回答:“這說明12和18還有公約數3和公約數6。”

  我又問:“12和18的最大公約數是幾?”

  學生回答是6。

  我又引導他們觀察,這個6是怎么得到的,結果學生發現,它是全部公有質因數的'積。

  (三)處理好知識和能力的關系

  人的認識總是要經歷兩次轉化的,毛主席把它稱之為兩次飛躍。第一次,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第二次,是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轉化。一些數學教師對于認識上的第一次轉化,是比較重視的,但對于第二次轉化的重視程度有時顯得不夠。

  對于數學教學來說,實現認識上的第二次轉化,主要是通過練習。老師們天天布置作業,怎么還能說重視不夠呢?實現第二次轉化主要靠練習,但練習不一定就能實現第二次轉化。這要看我們練什么,怎么練。假如模仿性太強,假如大有“請你照我這樣做”的味道,就是練的再多,也不一定有多么大的意義。

  我認為,為了促成認識上第二次轉化的練習,應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是不超綱,不超教材,即運用已學過的基礎知識,完全可以解決。第二是沒有現成的模式,需要學生獨立思考。

  例如,有一次我把一個土豆帶進了課堂,請學生計算一下它的體積。

  起初,學生們都愣住了,紛紛議論起來。有的說老師沒教過求這樣物體的計算公式,有的說就是有公式也不成,因為這個土豆的形狀太不規則了。

  我承認沒有什么直接的辦法,但仍堅持由學生開動腦筋。

  過了一會兒,有個學生發言了。他說:“您把這個土豆讓我帶回家,我把它蒸一下,它就變軟了。這樣我就可以拍一拍,擠一擠,使它成為長方體。這樣就能計算了。”

  我指出他的想法很有意義,這是改變物體形狀而不改變物體的體積。

  又過了一會兒,有個學生又站起來了。他說:“您給我一個天平,我先來稱一稱這個土豆的重量。然后我在土豆上切下1立方厘米這么一小塊,也去稱一稱它的重量。我想這個土豆的重量是這一小塊重量的多少倍,這個土豆的體積就是1立方厘米的多少倍。”

  我說:“你是根據同一種物質,它的體積與重量成正比例來解決問題的。我相信,以后學習比和比例時,你會更出色。”

  第三個學生又發言了:“您給我一個容器,譬如是個圓柱體形狀的。我先量一下它的底面直徑,這樣我就能算出它的底面積。然后就往里面倒水,再量一量水的深度,就能算出水的體積。把土豆放進水中,再量一量現在水的深度,又能算出一個體積來。兩次體積的差,就是土豆的體積。”

  這節課上得特別活躍,不少基礎知識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訓練了思維,培養了能力。

  還有一次,我問學生:“你們都有尺子嗎?”學生一邊舉起手中的尺子,一邊說:“這不是尺子嗎?”

  我又問:“你們知道尺子有什么用嗎?”

  學生說:“尺子可以度量物體的長短。”

  我立即拿出一張紙,把它交給了一個學生,請他量一量這張紙有多長。他很快就量好了。

  我又對他說:“請你再量一量這張紙有多寬。”他又很快量好了。

  我還對他說:“請你再量一量這張紙有多厚。”

  他兩只眼瞪著我,說:“這么薄的紙怎么量呀?”

  我說:“尺子的功能是可以度量物體的長短,但當它們太短太短的時候,我們就無法知道長度了。你們說對嗎?”

  學生不同意我的說法,但一時又沒有什么理由來說服我。熱烈的小組討論便開始了。

  終于有個學生發言了:“用尺子量一張紙的厚度實在是太難了,要是量一疊紙就好辦了。”

  我立即讓他停下來,指著另一個學生問:“剛才他說的是什么意思,你聽明白了嗎?”這個學生點點頭,對我說:“我聽明白了。假如我們去量100張紙的厚度,然后再把小數點向左移兩位,那一張紙的厚度不就得到了嗎。”

  我又叫起第三個人:“他們倆說的有道理嗎?”這個學生對我說:“有道理。他們是根據歸一的方法來說的。”

  我又和大家一起研究為什么說這是歸一的思路。學生發言是很踴躍的。

  上完這節課,學生對于“歸一”的理解大大加深了,再也不是停留在只能根據例題,解答幾道有關拖拉機耕地的題目這樣的水平了。

  教學中應當處理好的關系還有許多,就是在不斷地擺正這些關系中,教學才得以發展的。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

  一、良好的自學本事是高效課堂的堅強后盾。

  對于小學生來講,最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學會創造,掌握一套適應自我的學習方法,做到在任何時候學習任何一種知識時都能“處處無師勝有師”。為此,教師必須更新觀念,研究數學的智慧,分析數學的方法,努力使學生去學習、去思考、去發現、去應用、去創造數學知識。

  在教學中,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本事。比如,可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把自我不懂的地方記錄下來,上課時帶著這些問題聽講,而對于在預習中已弄懂的資料可經過聽講來比較一下自我的理解與教師講解之間的差距、看問題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一樣,哪種好些;課后復習,學生可先合上書本用自我的思路把課堂資料在腦子里“過”一遍,然后自我歸納出幾個“條條”來。同時,加強對書本例題的剖析和推敲,因為課堂內教師講的例題盡管數量不多,但都有必須的代表性。研究每個例題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個例題的關鍵所在,思考這類例題還能夠從什么角度來提問,把已知條件和求解目標稍作變化又有什么結果,解題中每一步運算的依據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識,這類題還能夠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數學教學的關鍵不在改變數學知識本身,而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觀,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自覺學習與自覺鉆研數學的.習慣,學生將終生受益。要不斷地將學習數學方法化納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讓學生明白“授人以漁”的道理。

  二、構成良好的習慣,為高效的課堂保駕護航。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小學階段正處于培養習慣的關鍵時期,應在結合上進心培養的同時,讓學生構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好習慣一旦構成,學生的上進心也就“定向”了。學生的上進心是教師組織教學能否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所以要致力培養,在培養過程中難免會有反復。我們要善于抓反復,反復抓。如此,學生焉能不上進?

  其次構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職責心。職責心的培養必須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入手。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以極其認真的態度全身心的投入,如: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問題,認真審題,按時完成作業,計算后,要認真檢查“一步一回頭”,認真書寫等,逐漸學生養成了自覺、主動、認真的學習習慣。這些都是高效課堂的基礎保障。

  僅有真正實現了高效的課堂教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才不會是一句空話,才會落到實處,學生才會受益,才會實現師生雙贏,學生對于學習數學,才會樂學、好學、自主地學、創造性地學,才會成為創新性人才。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2

  通過本次網上數學研修的學習,作為教師的我深深感到學習的重要性,進一步認識了新課程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立足于自己的本職工作,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積極實踐新課改。網上研修學習很快就要結束了,我個人感覺在這次學習中收獲很多,盤點收獲有一些感受.

  加強教學反思,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和聽課教師的評課建議,及時修改、補充、調整、完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這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能力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一個教師如果堅持寫教學反思,幾年以后很可能成為名師。我們要堅持寫課后反思、階段性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 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 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于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 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

  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的等方面去展開。

  2.對學數學的反思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課后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 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 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 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后發現,自己的講解并沒有很好 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 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并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總之,通過培訓對我來說有了很大的收獲,給我帶來了全 新的教學理念;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通過學習使我 對新教材教法有了更新的認識。我要把這些新的教學理念運用 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在教學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為農村基礎教育做貢獻!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3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 基于國際數學教育發展的趨勢和國內數學教育改革的優秀成果,提出了涉及數學課程價值、數學學習目標、數學學習過程、教師的教學以及評價等方面的許多新理念。概括起來包括以下八個方面:

  1.充分體現了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2.改變了過去小學數學以知識的積累為取向的課程體系,建立以構建學生身心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為目標的課程體系;

  3.重組了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

  4.分學段規定了數學課程的具體標準;

  5.注重了學生數學學習方式的改變;

  6.提出了數學活動應注意的策略;

  7.改革了評價的方式和應達到的目的;

  8.強調了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應用和影響作用。

  其中重組了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注重了學生數學學習方式的改變;提出了數學活動應注意的策略這幾個方面更加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情感、態度和方法的培養。因此,《標準》指出了“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的要求。因而,現行小學數學教材每冊都有數學實踐活動課的內容,這是對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專項培養的舉措,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所以,上好數學實踐活動課,是我們數學教師必須面臨的教學任務。當前,在我們許多數學教師的意識里,對上好數學實踐活動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另外,怎樣去上?大家也沒有什么經驗和方法。如何上好這樣的活動課?我們該有怎樣的`理念?

  一、 明確每次實踐活動課的教學目的要求

  1、教師要在上每次實踐活動課前,就要研究教材,明確教學目的要求

  《標準》提出了數學活動應注意的策略。指出“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由于每個年級的活動課的內容和要求不同:低年級(1-2年級)選擇的是與小學生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事物;中年級(3-4年級)選擇的是與小學生周圍的事物;高年級(5-6年級)選擇的是小學生所接觸的社會情況。選擇的內容不同,必然決定了其目的也不盡相同。1-3年級的側重點是在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4-6年級的側重點是在于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中年級(3-4年級)側重點的轉移與衡接的問題。因此,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師應在把握各年級組織活動目的的側重點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明確每節活動課的教學目的與要求,才能結合教材去有目的地促進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兩方面,使這兩方面均能平衡、交替地、互補地得到提高。所以,在備課時,一定要注意每次具體活動的目標的選擇,而且確定的目標不能要求過高,只要切合實際,達到目標就行。

  2、在學生活動前,教師要向學生交代活動的目的要求

  例如,四年級數學第8頁的實踐活動,是在報紙、雜志等媒體中收集一些有關大數的信息。我們首先要向學生交代這次活動的目的,然后才是布置學生去收集有關大數的信息,最后是教師把他們收集到的信息反饋給全班,要求學生再從中找出那些大數,讀出來就已經達到目的了。

  二、 充分做好每次實踐活動課前的準備工作

  1、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要做好

  這是上好實踐活動課的前提條件,要想在活動課教學中游刃有余,得心應手,教師課前就必須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運籌帷幄,做到心中有數。

  (1) 課前的的思想準備。每次的實踐活動都是結合前面所學的內容設計的。要想活動能正常的開展,教師就必須要理清教材的要求與知識的前后聯系,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例如學生知識水平如何?操作能力如何?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必須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有的還需要教師先實踐,了解整個過程才行。只有這樣做到心中有數,指導學生活動時才可以有條理。

  (2)教師課前的學識準備。我們知道:作為教師要想給學生一碗水,就必須讓自己有一桶水。在上課前,教師必須深入研究教材,了解相關的知識體系,做好實踐課的知識的積累和操作技巧的掌握。進而更好地指導學生掌握相適應的知識和技能。所以,課前對于有關知識必須要十分熟悉,在實踐活動前、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做好學生學識上的儲備工作,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例如上四年級教材的《國家體育場》的小組活動課,教師必須對國家體育場的相關資料要了解,還必須讓學生知道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及測量方法。又例如四年級上冊中的《種蒜苗》,教師必須在上這個課前,先自己種,并且做好蒜苗的生長記錄。還有六年級的利率調查、計算利息的實踐活動,教師必須要讓學生對儲蓄、國債、利息、利率等相關知識以及計算利息的方法熟練掌握。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完成相關的實踐指導工作,有效地達到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新理念。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4

  我所教的小學五年級數學,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教育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在繼續推進主管教育部門“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設想結合起來,轉變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教學理念,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帶來不的困惑。

  一、新課程標準走進教師的教學思想,進入課堂教學 。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我曾和本校的教師共同學習和調研過,也參加各級組織的新課程標準及新教材培訓學習,鮮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標,有效的學習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課程實施建議有更深的了解,對新課程的實施充滿信心。

  二、課堂教學,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起來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緊扣新課程標準,和上級部門“自主——創新”的教學模式。在有限的時間吃透教材,撰寫教案,以同學科教師討論定搞,根據本班學生情況說課、主講、自評;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使用教材進行試講,反復聽評,從研、講、聽、評中推敲確定案例,并在每一課中展示。實踐表明,這種協作的備課方式,既照顧到各班實際情況,又有利于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從而整體提高學科教師的備課水平,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教學以后,教學效果良好,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教師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今后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評是十分有用的。課前準備不流于形式,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研究,教師的群體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課后的反思為以后的教學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與啟示。提倡自主性學習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這一觀念的確立,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已有數據處理、數學結論的獲得等環節,都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過程性,注重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五年級《方向與位置》研究的是如何利用方向來描述路線,我通過實際演示來使學生明白。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成了他們的需求,學中有發現,學中有樂趣,學中有收獲,這就是設計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是探究性學習的新的空間、載體和途徑。

  三、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于創新評價。

  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方法的重要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的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采用等級制,定性采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么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于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本學期我在學生的作業評價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做法是日評、周評、月評一條龍,老師評、學生評、小組評一條龍,老師對一日作業做出評價,學生自查后對評價結果登記在作業情況扉頁欄中,周五下午學生以小組評定等級,讓學生每周都為自己樹立一個新的學習目標,這個目標又轉化為每天的學習行為,使他們日復一日,周復一周,不斷地吸取經驗,經常進行彌補,月末進行爭星活動,學生在一個月內品嘗自己學習成功的喜悅,或向他人學習,每一個月是一個新起點,學生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將學生的學習差距縮短,極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看到學習的進步,又有了學習的動力,并樹立起學習的目標,較好地發揮了評價的激勵作用。

  四、認真抓好常規教學,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以常規教學為中心,規范教育教學工作管理,進一步規范教學行為,力求常規與創新教學相結合,促進嚴謹、扎實、高效、科學的良好教風及學生嚴肅、勤奮、求真、善問的良好學風的形成。教師從點滴入手,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查找資料,精心備課,努力創設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向40分鐘要效益;分層設計內容豐富的課外作業。我在教法上經常和同行進行切磋,做好學情分析,扎扎實實做好常規工作,做好教學的每一件事,切實抓好單元過關及期中質量檢測,班里抓單元驗收的段段清,并跟蹤好差生進行調查。為了使新課程標準落實進一步落實,引導老師走進新課程,進入課堂,對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及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體現,我主要以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實踐與綜合、統計與概率四個領域來命題,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空間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優化筆試題目的設計,設計知識技能形成過程的試題,設計開發性試題,設計生活化的數學試題。將考試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提高改進教學的手段,并對本班前后幾名學生進行跟蹤調研,細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學生的情況,找準今后教學的切入點,查漏補缺,培優輔差,立足課堂,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在教學工作中,苦樂相伴,學生的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教學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困惑,通過與同行的共同討論和學習,都得到很好的解決,以后我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5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廣大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時常常采用機械、重復的題海訓練,忽視了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和計算方法的概括,致使學生反感和厭惡數學計算。新課程改革以來,部分教師又偏向于計算方法的多樣化,盲目讓學生隨意發揮,效果同樣不夠理想。那么,怎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迅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呢?下面及對此展開探究。

  一、計算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一直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其不僅與數學基礎知識密切相關,更與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互為補充,缺一不可。只有具備了計算能力,學生才能更好地進行數學的邏輯運算和推理,提升學習成績。由此可見,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對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展有著奠基作用,必須得到應有的重視。

  二、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和意志

  1.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興趣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第一步。為了讓學生快速掌握計算方法,教師可以在訓練形式上下功夫,通過游戲、競賽、限時口算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另外,在注重訓練形式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將數學試題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計算問題。有了這樣的努力,學生便能在心里引起對數學計算的重視,從而更加專心、認真地學習計算。

  2.培養堅強的意志

  有了計算興趣還不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讓學生長期堅持下去,這樣才能產生強大的促進作用,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比如,在進行完必要的教學內容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進行鞏固拓展訓練,每天堅持做10道相關試題,久而久之,既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思維障礙,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因素,通過“趣題征解”“巧算比賽”等形式將學生不喜歡做的稍顯復雜的數學計算簡單化,增強學生的計算信心。

  (二)重視基本的口算、估算訓練

  1.口算

  作為計算的基礎,口算一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入門方法。這是因為一道數學題,無論是簡單運算還是四則混合運算,通常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題組合而成的,毫不夸張地說,口算能力的高低、快慢直接影響著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設計口算練習時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盡量使試題具備針對性,由易到難,逐步提高。比如,初學時,教師可以2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以及表內乘法和表內除法為基礎,讓學生嘗試進行口算。有了這一基礎,教師再逐漸增加難度,多引導學生探索規律,提高學生對數據特征的觀察力及數學推理能力,如此便能讓學生在面對較為復雜的計算題時,仍然能夠通過口算迅速得出正確答案。

  2.估算

  估算與口算一樣,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計算方法之一。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和強化估算意識,可以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處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般來講,可以從兩方面入手。其一,在教學過程有意識地滲透估算思想。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將估算思想貫穿始終,讓學生對數學規律、解題思路等進行估算,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估算意識。其二,鼓勵學生通過估算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比如,一個油桶裝5千克油,有32千克油,能裝幾桶?通過這樣的估算訓練,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估算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從而引起重視,主動探索估算方法,提升估算意識和能力。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很多時候,數學計算出現錯誤的原因就是學生粗心大意、馬虎,沒有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重視良好的計算習慣的培養。計算是一件嚴肅認真的事情,面對 數學題目,教師可通過“一看、二想、三計算”的形式指導學生認真審題,對題目中的每一個數據和運算符號都要觀察仔細,然后再確定運算順序,以合理的.運算方法進行結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要要求學生必須書寫工整,避免過于潦草的字跡和過多的涂改,保持作業整齊美觀。有了這些積累還不夠,必要的驗算同樣不容忽視。因為在計算過程中,學生難免出現數字沒看清,運算順序錯誤等疏忽,而驗算能夠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問題并糾正,使計算正確率明顯提升。有了這幾方面的努力,學生計算的準確度將大幅提升,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良好的計算習慣,在計算時更快、更準確。

  (四)收集錯題類型,做到對癥下藥

  一般情況下,學生在計算時所犯錯誤都具有相通性和普遍性,只要教師及時引導就能糾正和克服。但有時也會出現不同的問題,且一些錯誤的觀念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生根,糾正起來比較困難。面對這一問題,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及時幫學生收集典型的錯題,與學生共同“會診”,一起交流。同時,要求學生整理錯題本,將各類錯題記錄下來,利用課下時間重新分析訂正。如此,便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為數學教師,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日后的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更多的方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升計算能力,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4-18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0-21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1-04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2-10

最新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4-19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4-21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隨筆11-20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反思12-16

《通分》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22

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反思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