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的滅絕的教學反思范文
篇一: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
《恐龍的滅絕》這篇文章可說圖文并茂,形象生動逼真,展現了在中生代時期,遍布恐龍的神秘世界。最后更引起人們反思:為什么今天的人類只能從電影、書籍或者博物館里,來回憶恐龍往日的輝煌呢?
恐龍是已經不存在的生物了,然而“恐龍”卻是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話題,文章從題目到內容吸引著學生的好奇心。課文的內容和主題,更加引起孩子們的探究心理,從這個角度說,它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是對學生進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觀察、發現身邊的科學,培養學科學、愛科學、發現科學的極好范例。
在《恐龍的滅絕》的教學中,我貫徹“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積累”的教學思想,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讀準字音,讀懂詞句的含義,讀通句子,讀出自己的感受與理解,在此基礎上積累詞句。本課我著力以探究性學習為主。通過探究的方式來學習,以訓練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通過探究性學習方式,師生一起帶著疑問閱讀課文,在想象中漫游恐龍王國,在漫游中輕松愉快地朗讀課文,達到正確、流利的程度;同時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好奇心,有對恐龍的滅絕等自然現象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和愿望。接下來我就我在教學中幾個環節拿出來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在本課的識字教學后,我將重點放在了凍死和餓死的兩種說法之上。兩種說法我均采用從整體入手找段,你是從哪里讀懂恐龍是被凍死或是被餓死;再進入細節找句子,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恐龍被凍死或是餓死;最后細化從詞語體會,你還能從這些句子中讀懂些什么,學生講到十分寒冷,突然,一片黑暗等等。這樣教學非常的扎實,清晰。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能進行自主地思考和感悟。如在講到恐龍被凍死的一個原因:有一段時間,地球上突然變得十分寒冷。當學生講到突然和十分寒冷這兩個詞時,就馬上讓他們讀,通過讀來體會到他們獨特的感受。當講到一片黑暗時,就馬上用運用圖像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再通過讀將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這里我們一般采用先通讀文字,再看畫面的方式呈現,防止用看畫面代替課文學習,所以這個先后順序有講究,我在寫教案初稿時,就反過來了,先看畫面,再來文字,當然效果是不佳的。合理運用生動的課件去沖擊學生的視覺,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這也體現了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的服務。餓死之說,通過這一研究,需要理清與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還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合作意識,提高探究能力。我的備課第一稿,感覺上條理不清,好象怕學生理不清思路,自己拼命說很多,最后好像還是沒有說清楚。那么現在我采用引讀的方法,塵埃將太陽遮住了,正是因為沒有陽光的照射,所以生──植物大量枯萎,死亡。
師:正是因為植物大量的枯萎,死亡,所以生──那些以植物為食物的恐龍和其他動物,漸漸地死去了。
師:正是因為這些動物的減少,所以生──食肉的恐龍找不到足夠的食物,也漸漸地滅絕了。并結合多媒體,很清楚,很有條理性,學生也很容易從這個結構圖中去理清事物之間的聯系,我也不用多說什么,很簡單地過去了,也節約了時間,這樣的方法我覺得是一舉多得。遇到有類似結構的文章,在教學時我想這樣的`方法還是可取的。
在閱讀教學中應讓學生充分地讀,在我的識字教學環節中的設計中,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先由學生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獲取直覺信息,再讓學生帶著“恐龍為什么會滅絕?”這個問題朗讀,邊讀邊思考,最后我以問引讀,學生以讀代答,如:
師:恐龍為什么會滅絕,請你快速找找課文中對恐龍的滅絕有哪幾種說法。
交流反饋:你們找到了哪幾種說法呢?讓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吧!
生便將相關內容讀了下來,以讀代答。而我便作相應的總結,凍死,餓死──既反饋檢查了學生的朗讀情況,又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了有關恐龍滅絕的幾種說法,有了一個整體上的把握,而且形式新,學生興趣高。這樣的形式還包括我后面出現的 :你是從哪里讀懂恐龍被凍死或餓死,學生都可以以讀代答。這體現了一個“構建以朗讀感悟作為主線推進的閱讀教學新模式。”以讀為主,縱向推進,將朗讀感悟作為一堂課的主線來推進閱讀教學的進程。無論是全篇課文還是一個段落,均從讀入手,以讀為主來組織教學。以讀代講代問,學生以讀代聽代答,以讀書促思促悟,通過準確到位的朗讀來感悟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內容,感悟事物事理。
以上就是我對《恐龍的滅絕》這堂課的一點點教學反思,這次研討活動,得到了教研員、名師及學校領導的指導和幫助,在這里我也非常感謝他們,真的謝謝你們給了我這么好的一次學習機會,讓我真正明白,當一位好教師,是要靠磨出來的。
篇二: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
恐龍的滅絕,我本以為書上的種種說法已經很有代表性 , 很難再想出其他的原因了。不過試試看 , 也許能說出點什么呢。于是 , 我對學生說:“你覺得曾經是那么輝煌的恐龍家族滅絕的原因還有什么 ? ”陳燁濤說:“可能是其他星球撞上地球,發生海嘯,把恐龍都卷到水里了。” 盡管他不明白海嘯是海底地震所引起一種災難性的海浪。但猜想獨一無二,又能聯系當今社會時事,所以我對他大加贊賞。緊接著,葛洪剛說:“可能當時發生了很大的地震,使山崩地裂,恐龍掉到了地底下。”袁世雯補充道:“而當時沒有測量地震的地動儀(前面剛學過《數星星的孩子》)”我聽了,為學生的想象力感到驕傲,但地動儀是人類發明的,作為動物的恐龍不僅不會制造這種科學性極強又很精密的工具,又如何能使用呢?所以我又覺得很好笑。不過當然克制住了。只是說:“他們不知道哪里什么時候發生地震,所以逃脫不了地震的災害,對嗎?”有的學生說:“也許當時火山爆發,恐龍滅絕了。”李翔說:“他們可能吃了一種有毒的食物,中毒死了。”發生集體食物中毒,很有可能,不得不佩服他能想到這一點。楊雨潔說:“也許是有一次天氣太熱了,龐大的恐龍找不到水喝,渴死了。植物都枯萎了,恐龍又找不到吃的,餓死了。”有這種想法的學生真有逆思維,因為課文中的一種說法是:有一次,地球上的天氣突然變得很寒冷,恐龍耐不住嚴寒……葛洪剛又說:“ 可能是因為恐龍之間相互殘殺,最終恐龍滅絕了。”
恐龍滅絕的原因至今是個謎,因為很多的科學來往往是源于大膽的猜想。盡管今天學生的猜想沒有考慮那么周全,但在課堂上我分明感到一些學生跳動的思維,豐富的想象力。有時候覺得學生盡管可氣,可無法掩蓋他們的靈氣。當老師的也許就是靠了這么一點點的對學生的欣賞而支撐他鉆研繁難的教學吧。
篇三: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
《恐龍的滅絕》是新課標小學語文第四冊的一篇課文。這是科普說明文,課文介紹了恐龍在地球上生活的悠久歷史,科學家猜測恐龍滅絕的五種說法,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恐龍滅絕之謎的疑問。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重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和7個帶有生字的詞語,會寫詞語“嚴寒”;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借助關鍵語句體會科普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的邏輯性;
3、對恐龍滅絕之謎產生興趣,并有繼續探究的渴望。
教學重點、難點:能借助關鍵語句體會科普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的邏輯性。
由于科普說明文課文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往往會被我們肢解得只剩下知識的條條杠杠;由于敘述簡潔沒有多少感染力,又會被我們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寫得生動而準確”。那到底該教些什么,怎樣教,才能使本文的教學更具有語文味呢?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始終堅信著這么三句話:只要我多關注一些語言,學生就能多夯實一點基礎;只要我多關注一些細節,學生就能多收獲一點成功;只要我多關注一些方法的指導,學生就能多提高一點學習的能力。所以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體現科普文教學的語文味。
一、注重教學趣味,激發學習熱情
1、收集資料,激發探究心理。“恐龍”是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話題,文章從題目到內容吸引著學生的好奇心。然而恐龍卻是生活中已經不存在的生物了。課文的內容和主題,更加引起孩子們的探究心理,從這個角度說,它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是對學生進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觀察、發現身邊的科學,培養學科學、愛科學、發現科學的極好范例。課前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收集有關恐龍的資料,豐富學生對恐龍的了解,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2、播放影片,創設情景。上課伊始,就帶領學生穿越時空隧道,觀看大約兩億年前,恐龍在我們的地球上自由自在,盛極一時,“稱霸”地球的情景。強烈的視覺效果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恐龍的龐大與不可一世。錄象里恐龍活潑的形象跟現實中的不復存在,又形成強烈的對比,使學生產生巨大的情感落差,激起濃厚的學習和探究興趣,促使他們積極地投入到文本的學習中去。
3、動手操作,感受語言嚴謹。在第二種說法的教學中,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動手排一排四個詞語的順序,讓學生充分感受科普文章嚴密的邏輯性。
二、關注字詞學習,落實初讀目標
識字教學是低段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在分散識字的同時,關注組詞現象,揭示近義詞的規律積累,讓學生找找課文中的詞語類似的詞“躲避”“枯萎”“滅絕”“死亡”等從而使學生牢牢地記住生字。提高了學生識字的興趣,切實起到鞏固識字的作用,讓學生感受到識字的愉快。注重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使學生對文章的結構和主要內容有大概的了解,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巧釋說明方法,品味語言精妙
課文第一自然段中把人類的歷史和恐龍的歷史進行比較,使恐龍滅絕之謎更是引起人們的好奇。所以我在教學時讓學生關注這兩個表示時間的詞語“三四百萬年”和 “兩億年”。盡管學生知道兩億年要比三四百萬年表示的時間長,但是到底相差多少呢?學生沒有概念的。把兩個表示時間的詞語一比較,學生就明白,怪不得說人類歷史跟恐龍的歷史相比可就短多了,再讓學生齊讀這兩句話。這樣就淡化了說明方法的傳授,可在學生心中已經留下了痕跡。
同樣,我們在教學科普文章時,更應該引導學生品味其豐富的具有表現力的語言,即怎么個準確,怎么個簡明,怎么個科學等等。這篇課文中也有很多這樣的語言,我在教學第2自然段抓住“突然“慢慢”等詞的教學以及第三自然段排排詞語的順序感知作者一步一步推理等,都較好地引導學生感受科普文用詞的準確性、科學性,長期以往,將會加強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并滋養學生精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與此同時,我還力求體現語文工具性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個性化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如在指導學生讀好“嚴寒說”這一段文字時,出示冰天雪地的畫面并且配以光風呼嘯的音樂,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地球突然變冷,恐龍無處藏身,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同情,讓學生帶著個體獨特的感受來讀好文章,這樣的朗讀指導還是比較有實效的。當然在朗讀教學中我也力求體現形式多樣、注重評價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雖然我力求課堂的完美,一遍遍研讀教材、修改教案,但是一節課下來還是留下了許多遺憾,有不少地方需要優化。
1、識字教學過于單調。由于是分散識字,二三兩個自然段的生字教學形式上有一些雷同,都是指生領讀之后再記一記,雖然記得方法不一,有的用組詞、有的找形聲字等,但是趣味性還不夠。我認為還可以在識字的趣味性、重點強化等方面進行優化。如猜字謎呀,(“萎”就可以用謎語法)演一演啊(“避”因為有走之兒就可以用演一演的方法)。
2、整體感知時,可以適時歸納板書恐龍滅絕的說法,適時朗讀某幾個片段,以體現實效性。是否要在整體感知時歸納恐龍滅絕的說法,課前備課時也思考過這個問題,但當時因為擔心學生一下子歸納不出,所以就安排學生學完這段說法后再來歸納,這樣可以水到渠成一些。其實有時候也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讓學生試一試。
3、學生整體來說還算投入,但是仍有部分游離在課堂之外,學習氣氛也不夠積極。如何關注學生的學情,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孩子在課堂中都能認真學習,享受學習的快樂,還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摸索。
一堂好的課,不僅要精心的備課,設計出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課,更重要的還需教師的智慧,高超的分析、理解、處理教材的能力、合理的調控駕馭課堂的能力。雖然有遺憾,但是也要感謝遺憾,因為它讓我明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恐龍的滅絕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06-12
語文《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06-16
人教版《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01-01
《恐龍的滅絕》的教學反思范文10-06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范文07-15
《恐龍的滅絕》語文教學反思02-13
《恐龍的滅絕》教學實錄07-28
恐龍的滅絕07-01
恐龍的滅絕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