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教案(通用20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爬山虎的腳》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爬山虎的腳》教案 1
教材簡析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這篇課文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課文第2自然段寫爬山虎的葉子。從剛長出來到長大,葉子的顏色從嫩紅變成嫩綠,長大后的葉子引人注目,并給人一種非常舒服的感覺。課文的重點部分是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莖上的卷須比作“腳”,非常生動地描寫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怎樣向上攀爬的。通過讀文可以體會到,作者對爬山虎的觀察細致入微,而且是連續觀察了很長時間。本文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
學情分析
在我們農村生長的植物比較多,爬山虎也比較多見。學習了這片課文能有助于學生對爬山虎有更全面的'認識,而且學習作者觀察植物的角度,引導學生去觀察更多身邊植物(如:小麥,玉米,辣椒,蒜等)的觀察。所以學習這篇課文對農村學生能提高他們更多觀察植物的興趣。
教學目標
1、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
2、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義。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4、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無限熱愛的生活情趣。
5、背誦、抄寫作者描寫生動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課文寫一篇介紹植物的文章。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
3、學習作者怎樣“圍繞一個意思”有順序、具體地寫好一段話。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本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葉圣陶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腳》。誰能說說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了爬山虎的腳?
二、自主研讀:
1、師述:葉圣陶先生用5個自然段描寫了爬山虎,你對爬山虎的那一個方面最感興趣?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哪些感悟和收獲?
2、學生分組研讀,師分組巡視指導。
三、匯報交流(一):
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
1、師質疑:讀了爬山虎葉子的這一段,你有什么收獲?
2、組織交流:(點撥導讀)
⑴、師:在第二自然段中,你覺得葉子美在什么地方?你能通過讀來體會嗎?(朝下、均勻、漾起波紋)
⑵、師:觀察葉子,葉圣陶爺爺還觀察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樣變化的?(嫩紅——嫩綠——綠的新鮮)
⑶、聽錄音:再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象畫面。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1、導入:爬山虎的葉子如此美麗,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墻上呢?(腳)本課那幾個自然段介紹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3——5節)
2、師質疑:關于爬山虎的腳,你想知道些什么?
3、先來解決爬山虎的腳長在那兒的問題。
⑴、讀第三自然段幫你能用一句話告訴同學們,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
⑵、同桌相互說一說、畫一畫:爬山虎的腳
⑶、播放媒體資源:爬山虎的葉子和莖的圖畫,學生觀察畫圖說。
4、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的?什么顏色?
⑴、自讀課題,畫出有關的句子。
⑵、通過媒體資源中的課件,展示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和顏色的段落,學生再讀體會。
⑶、品味比喻句:“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質疑:蝸牛的觸角與爬山虎的細絲有什么相似之處?你能不能用其他的事物來比喻細絲呢?)
交流話題(三)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1、自學第四自然段,學懂了匯報(可以讀、可以說、可以表演),畫出寫爬山虎動作的詞語。
2、學生匯報:
⑴、找出與爬有關的詞句。
⑵、用自己的話把爬山虎的爬墻的過程按順序說一說。
⑶、播放媒體資源,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動畫。
(4)、齊讀第四自然段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
⑴、指讀第5節,邊讀邊畫出腳的不同變化。
⑵、對比交流:觸著墻的;沒觸著墻的。
⑶、小結:爬山虎真了不起,為了生存,它在不斷地改變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墻上,而這一過程不是一兩天可以發現的,可見作者是經過了認真而又持續不斷的觀察才看清楚的,這種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四、總結全文: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可為什么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呢?
2、你從作者的觀察中受到哪些啟發?(仔細觀察——連續觀察)
3、小結:大自然中有許多奧秘等我們去發現、去探索,我們要向作者那樣養成細心觀察,不斷觀察的好習慣,這樣,才能抓住事物的特點,有順序地把事物介紹清楚。
五、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特點 樣子:……像……(細絲)
顏色:嫩紅(灰色)
爬 觸→巴→拉、貼
沒觸著墻 萎
觸著墻 變 相當牢固
《爬山虎的腳》教案 2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
3.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4.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課文1、2段。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二、教學重點
學習1、2段。
三、教學難點
理解不易懂的詞。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見過爬山虎嗎?爬山虎是動物還是植物呢?學習這篇課文后,你就明白了。
大家看投影:
爬山虎是什么樣兒?爬山虎是一種植物,它莖能附著在巖石或墻壁上,它怎么會長腳呢?有什么特點呢?
(二)自學課文。
1.讀生字表,劃出課文中生字組成的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2.讀通課文。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個別學生讀課文,注意正音、正句;
2.檢查生字認讀及部分詞語理解情況。
萎:干枯,衰落的意思。
空隙:中間空著的地方。
(四)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默讀課文,思考:
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爬山虎的腳?(3~5)
2.第1、2兩個自然段寫的是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五)講讀第1段。
1.個別讀課文,思考:第1自然段寫什么?
寫作者在哪兩處地方看到爬山虎。
2.這兩處地方有什么共同點?
都在墻上。
3.你如果看到這兩處景象你會怎么想?
爬山虎大概是長在墻上吧,爬山虎大概是靠墻生長吧?……
4.教師小結:
作者這樣寫,也正是以這兩處的爬山虎生長的情況,告訴我們爬山虎長在什么地方。
5.齊讀第1自然段,體會作者是如何告訴我們這兩處的爬山虎的。同時思考:這兩句話除了告訴我們爬山虎長在什么地方外,你還能從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點?
從滿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長得很茂盛。
(六)講讀第二段:
1.指名讀第2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講什么?
講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2.默讀課文,思考:這一段共有幾句話?每句話寫什么?
這一段共四句話:第一句寫葉子顏色的變化;第二句寫長大的葉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講葉子顏色美,排列整齊、均勻;第四句講風吹過時的景象。
3.葉子顏色美表現在哪里?
紅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理解新鮮、舒服的詞義。說爬山虎的葉子綠的醒目,葉子生長旺盛,充滿生機,所以看上去讓人覺得非常舒服。
4.葉子的均勻,整齊表現在哪里?
整齊:“葉尖一順兒朝下”。
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5.導讀。
爬山虎葉子的顏色是這樣變化的:
――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顏色很美。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
爬山虎的葉子長得很整齊。
――葉尖一順兒朝下。
爬山虎葉子長得很均勻。
――沒有重疊起來,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當風吹過時,滿墻的葉子也很美麗。
――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6.邊讀邊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拂:輕輕擦過
漾:原指水面微微動蕩,這里指墻上的爬山虎葉子輕輕波動。
7.齊讀課文,個別讀。
8.歸納段意:
第二段講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七)布置作業。
抄生字,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學習課文3、4、5段,體會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二、教學重點
學習圍繞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寫清楚的。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上節課我們知道爬山虎葉子有什么特點呢?這節課我們再來看看爬山虎的`腳有什么特點?
(二)講讀第3自然段。
1.指名讀第3自然段。
思考: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是什么樣子的?
2.導讀:
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呢?(齊讀)
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呢?(齊讀)
3.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爬山虎的腳?
生長位置,邊看圖邊說;
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腳的樣子:枝狀的――指六七根細絲構成的樣子,像蝸牛的觸角――指每根細絲的樣子,腳的顏色――嫩紅的。
4.這些內容作者是如何說的呢?
再讀課文。
5.教師指圖,引導學生按課文敘述順序獨立練說。
6.指名讀第四自然段。
思考:
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7.導讀:
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呢?(齊讀)
8.寫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中,作者通過觀察,寫出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哪幾個動作?(觸、巴、拉、貼)
9.導讀:
“觸著墻的”是爬山虎的什么?(齊讀)
是什么東西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齊讀)
細絲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以后,使什么緊貼在墻上呢?(齊讀)
10.教師邊指圖演示,邊讓學生用課文中語句練說。
11.左右練說:
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一腳一腳地向上爬的。
12.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講什么?
13.齊讀第4自然段。
14.默讀第5自然段。
思考:這一自然段共有幾句話?每句話講什么意思?三句話圍繞哪一點寫的?
15.齊讀第5自然段。
16.歸納第3段段意:
講爬山虎腳的特點。
《爬山虎的腳》教案 3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雪地里的小畫家嗎?|從文中我們知道了,小雞的腳像竹葉,小鴨的腳像楓葉,小狗的腳像梅花,小馬的腳像月牙,小動物們都有自己獨特的腳,最近老師發現了一件稀奇事,植物也長腳,而且它還有一個動物性的名字,叫爬山虎,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呢?教學生字“虎”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不通順的地方多讀幾遍,看看課文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2、剛才同學們都讀得很認真,相信也解決了剛才老師提出的問題了,課文寫了爬山虎那些方面的內容(葉、腳)那那幾段是寫葉,哪幾段是寫腳的呢?今天我們就重點來觀察一下爬山虎的腳。
三、精度課文
1、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第三自然段,請你從中找出爬山虎腳的相關信息。
2、精讀句子的理解
(1)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
“長在莖上"也就是告訴我們爬山虎的腳所長的位置(板書:位置),那”莖“又是什么呢?看著這大屏幕上的圖片,你能把它指出來嗎?原來這根粗粗的就是爬山虎的莖啊。
(2)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嫩紅“一詞告訴我們爬山虎腳的'顏色(板書:顏色),這顏色課真美啊!你能再把這句子美美得度一遍嗎?
(3)“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這句話說得是爬山虎的樣子、它的形狀(板書:形狀),“莖上長葉柄的地方”,請同學們注意這個“柄”字,它是左右結構,而且是左窄右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吧這個字寫漂亮(師范寫),現在請同學們拿起筆寫一寫。剛才同學們一眼就把“莖”找出來了,你現在能不能找出葉柄呢?原來葉子與莖相交的地方。“反面伸出,細絲”,同學們看到“細絲”了嗎?“就像蝸牛的觸角”這爬山虎的腳可真是太有趣了!竟然有六七只腳,而且像蝸牛的觸角,你能用你的朗讀來表現這既有趣又稀奇的事兒嗎?(指名讀)我看大家都對著感到很有趣,我們一起來把這句話讀一讀吧!
四、小結
短短的幾句話,同學們就從中讀出了這么多關于爬山虎腳的信息,同學們課真會讀書,那爬山虎這細絲般的腳又是如何爬上高高的墻的呢?下節課我們再仔細地去瞧瞧,這節課就到這。
《爬山虎的腳》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這一課是小學語文第七冊里的一篇觀察描寫植物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葉圣陶在本篇課文中用細致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來引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致地觀察身邊的事物。本篇課文是安排在本冊中的第二單元組中,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繼續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
二、教學目標:
1、能夠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 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與表達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背誦2~3自然段。
三、教學重難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又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本課詞句的理解,進一步來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這是課文的理解難點。
四、教具準備:
1、爬山虎實物展示。
2、學生準備水彩筆及白紙一張。
3、多媒體課件:幻燈片八張。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 出示實物,你在哪兒見過爬山虎?爬山虎是一種植物,一般的植物都是怎么組成的?(由根、莖、葉組成,可爬山虎還有腳,覺得奇怪嗎?)
學了這篇課文你就會明白爬山虎的腳究竟是怎么樣的。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著名作家葉圣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2、介紹作者(課件出示 )
葉圣陶,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創作了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我國現代文學史世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
二、初讀檢查
1、請大家自由郎讀課文,注意要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2、找一找課文中那幾個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剩下的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檢查交流:
1、開火車讀,齊讀詞語。(課件)
嫩綠 舒服 均勻 重疊 空隙 漾起 拂過
葉柄 蝸牛 緊貼 蛟龍 枯萎 逐漸 牢固
隨機理解“葉柄”、“重疊”
2、課文中哪幾個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3——5寫的是爬山虎的腳)
剩下的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呢?(剩下的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生長的位置和葉子。)
3、小結:作者按順序先寫 再寫 最后寫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思考:作者在哪兒看到了爬山虎?
這兩處地方有什么共同點?(都在墻上)
2、教師小結: 作者這樣寫是以這兩處的爬山虎生長的情況,告訴我們爬山虎長在什么地方。 其實爬山虎還可以長在巖石上。
3、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兩句話除了告訴我們爬山虎長在什么地方外,你還能從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點?
從“滿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長得很茂盛。
4、再讀第一自然段。
四、講讀第二段:
1、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歡的句子劃出來。
2、小組交流,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個句子。
3、品味語言。隨機理解:新鮮、舒服、均勻、拂過、漾起等詞語。
新鮮指爬山虎的葉子綠得醒目,葉子生長旺盛,充滿生機。
舒服指看上去會讓人覺得賞心悅目。當你心情煩躁的時候,看一看爬山虎,會覺得所有的煩惱都拋到了九霄云外;當你悲傷的時候,看著它心情會舒暢。當你疲憊的時候看到它會覺得神清氣爽。
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這句話寫出了爬山虎的動態美。我們一般描寫植物只會寫植物的靜態,而葉圣陶爺爺把爬山虎的動態也寫得惟妙惟肖,值得我們借鑒。
區別“蕩起”與“漾起”的含義。
5、指名朗讀,要求讀出對爬山虎葉子的贊美之情。
6、練習填空。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 ),看著非常( )。葉尖( )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 ),沒有( )起來的,也不留( )。一陣風( ),一墻的葉子就( ),好看得很。
7、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五學習第三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么?
2、出示課件,讀相關句子。
交流討論:生長位置在 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腳的樣子:枝狀的——指六七根細絲構成的樣子,像蝸牛的觸角——指每根細絲的樣子。
腳的顏色——嫩紅的。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莖上添畫葉子和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的語言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4、再次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爬山虎的腳,如此細小的腳作者卻描寫得那么細膩,這都是因為作者在仔細的觀察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指導寫作方法。我們不了解爬山虎的腳,但是看見過蝸牛的觸角,即使沒有看見過蝸牛的觸角,你也能想象得出龍的爪子,所以說采用比喻的寫法能讓我們對描寫的事物了解得更加具體、形象。那么爬山虎的腳有什么作用呢?它究竟是怎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爬山虎的腳》教案 5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3、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師準備(包括媒體):準備教學掛圖,將讀文與看圖結合起來。
學生準備:
做好預習:
預習生字 朗讀課文 回答問題 提出質疑。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出示掛圖:爬山虎
2、提問:你看到了什么?墻壁上爬著的一種綠色的植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點?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嗎?
3、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爬山虎
二、初讀感知3
1、讀課文,學生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爬山虎的?
2、學生交流,教師歸納出本篇課文的兩個探究點(多媒體顯示):
a、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的?
b.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又是怎樣爬的?
小結過渡: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是什么樣子的?自由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三、理解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2、提問: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感受?哪些地方寫得美?你喜歡哪些句子?
3、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4、老師指導讀出美感來。可以采取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補充后半句。
5、拓展
為什么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葉子寫得這么美呢?思考:光光的墻上為什么能鋪滿生機勃勃的葉子呢?
6、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爬滿墻,這跟它的什么有關系呢?下節課再來學習。
【學法指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激發學生興趣。
四、學習本課生字。
1、讀生字詞。
2、注意易錯的字。
《爬山虎的腳》教案 6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方向。
①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②學習作者細致觀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③朗讀課文。
(2)能力方面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言語表達的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熱愛生活,做個有心人。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過程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更加仔細地去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讀課題。
一、請同學們看實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4、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可以采取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補充后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a、腳的樣子;
b、腳的形狀;
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最好。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老師巡視)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
b、找出爬的動作詞;
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么?(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嗎?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嗎?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又怎么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1、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說)
(沒觸著墻的腳萎了,觸著墻的牢固,腳與墻有密切關系。)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
五、發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葉圣陶爺爺學習什么?(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牛花……)說說你它們的特點,好嗎?(學生說)
《爬山虎的腳》教案 7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魯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著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繼續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對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點,感受植物的無窮魅力,熱愛大自然這些都是學生于生俱來的興趣,課前可讓學生實地觀察,不失為了解爬山虎的好辦法。同時課上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并通過圖文結合,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悟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習慣,習作方法,并能遷移運用讓學生會觀察自己身邊熟悉的植物,并寫出特點,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策略
1、課前布置學生實地觀察爬山虎,獲得直觀感受。
2、根據學生的實際,先理清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然后再從課題入手,直奔重點段落,研讀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它是怎樣一步一步爬上墻的,然后再學習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葉子與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關系。
3、課文的重點段落,即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特別是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教學時要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讀懂,并充分交流讀書的收獲。為了突破這一理解上的難點,要借助多媒體展示爬山虎緊貼著墻往上爬的課件,一邊演示一邊讀文,圖文結合,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而課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運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通過對比,了解爬山虎的腳觸著墻與沒觸著墻的不同結果,以及爬山虎的腳與墻的依賴關系。
4、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抓住重點與舉相機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借以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5、利用資料袋,引導學生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如,觀察自己感興趣的植物,并做記錄;或是做個小實驗,連續觀察實驗中的變化,使學生體會到觀察特別是連續觀察是一種好習慣,并能有意識地運用于自己的生活實踐,也能留心觀察、寫觀察日記。
四、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能抓住主要課文內容。
4.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寫具體的,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五、重點難點
通過學文、觀圖和實際觀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方法。是教學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難點。
六、教學準備
課前準備爬山虎的教學掛圖,制作演示課件。布置學生課余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容,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七、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師:
1、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認識一種植物,請看(出示圖片:滿墻的爬山虎),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嗎?(生齊:爬山虎)
2、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呢?
其實,你們平時看見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葉子)
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生——)
爬山虎的腳究竟是什么樣子呢?很少會有人注意。但葉圣陶爺爺卻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文章——《爬山虎的腳》。
3、板書課題(師邊板書邊指導:“虎”是本課的生字,我們來一起寫一下。)
4、齊讀課題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
(指生: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么爬、腳的變化)
(2)那葉圣陶爺爺都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這篇課文大家已經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下面請大家再大聲朗讀課文,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句子可多讀幾遍。開始吧!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采用自愿選擇段落的方式,指5名學生分別讀5個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哪些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哪些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
(1)學生讀課文時,如果出現讀得不準確的字音,等這一段課文讀完后,老師要立刻糾錯,并讓全班學生齊讀兩遍,加以鞏固。
(2)(學生讀完第2段時)
師:同學們,這段課文中的(課件出示:均勻、空隙)“均勻”是兩個生字組成的,讓我們再一起讀一讀——“均勻”;“空隙”的“空”是一個多音字,在這讀——空隙;它還有另外一個讀音,比如“天空”。
師:讓我們再放回句子中讀一讀(出示句子,齊讀):
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3)(當學生讀完第3段時)
師:這段課文中的“莖和柄”是生字(出示圖片),大家認一認,哪是爬山虎的莖?哪是葉子的柄?(教師指圖,讓學生說)
(4)課件出示句子,齊讀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2、理清層次
(1)師:剛才大家讀得認真,聽得仔細,那課文哪些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葉子?哪些段寫的是它的腳呢?(生:第2自然段寫的是葉子,3、4、5自然段寫的是腳)
(2)教師板書:葉子、腳
(3)師:課文共5個自然段,葉圣陶爺爺用了3個自然段寫“腳”,為什么?(生:因為文章題目是“爬山虎的腳”,所以,要重點寫“腳”)
(4)師:對,寫文章要詳略得當,重點內容要寫具體。今天,我們就重點學習三四五段。
三、品讀重點,感悟寫法。
(一)學習第3自然段,交流“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1、現在請同學們默讀第三段,邊讀邊體會:這一段都寫了“腳”的什么?可在課文旁邊做批注。(生默讀,師巡視看學生讀書、批注的情況)
2、(出示課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1)師:誰來談談:通過讀你知道,這段都寫了什么?
生:我讀懂了,“這段寫了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
(師板書:位置、形狀和顏色)
(2)師:腳的位置在哪呢?誰來讀讀有關句子。
(生讀: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
師:出示圖片指著:大家看,這就是莖上長葉柄的地方。那它的腳長在哪里?(生指說:它的反面),對,葉柄的反面就是腳生長的位置。
(3)師:那腳的形狀又是怎樣的呢?誰來讀讀有關句子
(生讀: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師:作者把腳的樣子比作什么?(生: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
師:可是當它巴住墻的時候變成了什么樣子呢?誰能聯系下文說說(生說:像蛟龍的爪子)
(4)師出示“蝸牛的觸角”“蛟龍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腳”的對比圖”:大家看,這就是蝸牛的觸角和“蛟龍的爪子”,它們和爬山虎的腳相似嗎?
可見葉圣陶爺爺觀察多么仔細,描寫多么逼真!
(5)師:那腳的顏色又是什么樣的呢?誰來讀給大家聽?(指生讀: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原來,腳的顏色是嫩紅的!
(6)下面我們分角色讀課文(課件出示)
(請女生讀描寫位置和形狀的句子,男生讀描寫顏色的句子,老師讀最后一句)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7)師總結引導:爬山虎的腳位置長得這么隱蔽,形狀像蝸牛的觸角那么細,都被葉圣陶爺爺發現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發現的?
(生:可能天天都來觀察;
可能從剛剛長出來就開始觀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觀察的時候離得很近,看得很仔細
可能看的時候還扒開了葉子,有時候還拉拉它的莖。……)
(8)師總結:是啊!葉圣陶爺爺因為經過長期仔細的觀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才能寫得這么細致。
(9)讓我們再齊讀這段課文,進一步感悟它的寫法吧!
(圖片出示本段課文:齊讀)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二)學習課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師過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請大家默讀第4段,邊讀邊把寫爬山虎怎么爬的動詞圈起來。開始吧!
(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畫;師巡視看學生圈畫的情況)
2、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 )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 )成小圓片,( )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 )一把,使它緊( )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1)剛才大家讀書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呢?我們一起試著說一說。(一起讀課文填空)
(2)出示課文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A誰來說說,在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呢?(指生說:觸、變、巴、拉、貼;師板書)
b大家再讀一讀這段話,想想這幾個動詞的位置能調換嗎?為什么?
(請大家邊讀課文,邊在桌子當墻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動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誰來談談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師講解總結:這些詞是有先后順序的,不能互換,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因果關系,比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墻的距離,產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墻上貼得緊。現在同學們知道為什么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了墻上,對莖才產生了拉力。葉圣陶爺爺正是準確運用了這些動詞,才把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寫得這么有序。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3、引讀課文
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漸漸爬滿了山坡,爬滿了墻壁,爬滿房頂。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訴大家你是這樣爬的——(指名讀課文)
不管烈日炎炎,還是狂風暴雨,它總是一腳一腳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訴大家你就是這樣爬的——(指名讀課文)
你們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腳一腳往上爬,請大家齊讀第四段。
4、這里的“一腳一腳往上爬”能換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嗎?為什么?
5、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爬就必須再長一只腳,再巴住墻。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
6、想親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嗎?(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一邊演示,老師一邊誦讀課文內容)
6、看著演示圖,能把它爬的過程背下來嗎?
(1)先自己練習背誦一下。
(2)指名背誦(誰愿意背給大家聽?)
(3)我們一起看圖背誦一遍。
(三)學習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
1、師小結過渡: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怎么爬的。大家知道嗎?葉圣陶爺爺還發現了爬山虎腳的秘密。請大家自由讀讀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生自由讀)
2、(出示課文)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1)誰能說說是什么秘密?(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變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墻上。)(板書:變化、萎了 牢固)
(2)那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怎樣?
(3)“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說明了什么?
(4)師: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
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不能!)
雨能阻擋它,不讓它向上攀登嗎?(不能!)
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
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愛……)
(5)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齊讀)。
(四)、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師指板書點撥:作者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按照觀察爬山虎“腳”的順序,給我們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腳的位置、形狀和顏色;一個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還介紹了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的變化。那葉圣陶爺爺的觀察是一時的嗎?(不是)是的,葉圣陶爺爺懂得連續的觀察,才為我們展示了這么可愛的爬山虎。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
(1)觀察要細致,要連續觀察。
(2)要抓住特點觀察。
(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
3、以前我們只注意到爬山虎的葉子,而葉圣陶爺爺卻對不引人注目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為什么還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呢?它和腳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下節課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作業設計:
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現許多大自然的奧秘。想知道嗎?那就趕快行動吧。課下,請同學們仿照《爬山虎的腳》一文的觀察方法,仔細觀察一種植物。觀察得時候,可先從遠處整體看,再從近處一部分一部分仔細看,特別要細心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甚至有什么變化,做好觀察記錄,最后再具體方面寫下來。
《爬山虎的腳》教案 8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3、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爬山虎(實物)。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爬山虎的腳》,誰能夠說說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爬山虎的?
(爬山虎的葉子和腳。)
2、通過對一、二自然段的學習,我們感受到葉圣陶爺爺描寫的`爬山虎的葉子很美。
3、結合這張圖片,文中描寫葉子的美又體現在哪幾個方面呢?(顏色美、排列美、動態美)誰能夠挑戰一下自己,背背有關顏色美、排列美、動態美的句子呢?(指名背)
4、背得真好。下面就讓我們打開課本,一起來讀讀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這些優美的句子。
5、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鋪得那么美,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系。這節課就讓我們來學習本文的重點──爬山虎的腳。
二、學習課文三至五自然段
1、先默讀三至五自然段,思考: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顏色、怎么爬的。)
2、投影爬山虎(實物),根據課文內容大家一起邊指邊說,通過觀察實物來看看作者是如何觀察爬山虎的腳的。
3、作者是怎么用生動的語言把這些特點描繪出來的呢?在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
(注意比喻句,作者把每根細絲比喻成蝸牛的觸角,寫得非常逼真。)
4、出示爬山虎的腳的動畫。
(指名上臺說。)
5、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么具體詳細,說明了什么?(觀察細致、耐心)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6、女生讀第三自然段,我們再來感受一下作者準確、生動地用詞。
7、那到底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呢?請男生讀第四自然段,讀的過程中想像一下,并且用“▲”劃出爬山虎在墻上爬的動作的詞語。
8、指名讀。
9、師根據課文內容邊說邊演示。
10、抓住這幾個準確、生動的動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同桌之間互相說說,并用手演示。
11、一起演示。
12、就這樣,爬山虎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就這樣,我們才會看到一大片的爬山虎。但是如果把爬山虎“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么?
13、那作者又是怎么知道爬山虎的腳是這樣爬的?(通過親自觀察)由此我們又可以看出作者怎么樣啊?(觀察認真、細致、有耐心)
14、齊讀。
15、那是不是所有的爬山虎的腳都緊緊地巴住墻壁?(不是)那沒觸著墻的腳怎么樣了?(一個小組讀第五自然段)
16、觸著墻的爬山虎怎么樣啊
17、哪些詞語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腳很牢固的?(相當、休想)你能不能用另外的詞語來代替它們?(非常、別想)正因為有了腳,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滿高墻;正因為有了腳,爬山虎才不怕風吹雨打,牢牢地巴在墻上。此時此刻,你覺得爬山虎的腳怎樣?你想用什么詞語贊一贊它?(神奇)
18、齊讀。
三、引導發現,發散思維,總結寫法
1、學了這課,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觀察細致,要抓住特點觀察,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你要向葉圣陶爺爺學習什么?
(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用準確、生動的詞語,抓住事物的特點來描寫事物。)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們喜歡的植物。那你發現哪些植物充滿神奇呢?四人小組說說這些植物的特點。
(學生說)
3、既然我們想學習葉圣陶爺爺,那我們就拿出實際行動來,向他一樣親自去仔細地觀察一種植物。同學們的手里都有一張登記表,請把我們每一次的觀察都堅持登記好。相信經過同學們的努力,也可以象葉圣陶爺爺一樣,有驚奇的發現。
《爬山虎的腳》教案 9
導學目標:
1、理解重點詞語,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3、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導學重點:
通過對詞語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導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教具準備:
圖片、彩色筆、畫紙
教學過程:
一、激趣求真,導入課題
1、游戲激趣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爬山虎的腳》的第一,第二自然段知道了爬山虎葉子的特點。在上新課前,我們來共同做個小游戲怎么樣?
2 、導入課題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下面認真看老師板書課題
(版書:爬山虎)(來用紅粉筆板書:"的腳")
(2)齊讀課題。(生讀課題)
3、展示目標。(隨機)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過渡:我們都知道人的腳是長在身子下面,你們看課題就應該馬上產生一個問題,什么問題?
探究一:爬山虎的腳長在哪?
1、學生快速朗讀課文3、4、5自然段。-----劃出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句子或詞語。
2、抽生交流。
3、直觀理解:葉、葉柄、反面。
探究二: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兒的?
1、結合燈片自由朗讀課文3、4、5自然段。在書上畫出有關詞語,句子。(讀、劃、填、畫)
2、小組合作完成學習提示。
3、學生匯報,師生評價。(注意引導學生說出自己是從哪些自然段找到的,同時引導學生產出有沒有不 同的意見。)
4、隨機理解“蝸牛的觸角?”老師特意給你們帶來一只小蝸牛,你們想不想看?(出示圖)(指名看圖說出蝸牛的觸角什么樣)
5、請你選擇恰當的顏色筆,將圖“爬山虎”的腳畫出來。
引導學生一邊畫一邊說出原因,相機引導學生評議。
6、小結:注意從作者不同的方面觀察引導學生學習觀察方法---細心觀察,從文句中“不幾天”體會作者連續觀察。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1、自由讀課文相關的語句,-----劃出爬山虎怎么爬的動詞。
2、抽生交流。(觸、巴、彎、拉、貼)
3、小組演一演。(假設你就是一株爬山虎,你能不能結合著幾個動詞把爬山虎爬墻的一系列動作表演出來?給學生說清楚要求,用手臂表示一根細絲,握住拳頭表示細絲的頂端,張開手表示小圓片。)
4、抽生黑板上表演。
5、再次結合圖,理解“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這句話。可不可以換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探究四:爬山虎的腳力氣有多大?
1、朗讀課文最后一句話,說說自己體會?
2、拓展閱讀,談收獲。
爬山虎為什么能牢固地吸附在墻上的呢?
我便帶著問題去觀察了爬山虎。我細細觀察,發現爬山虎莖上有很多細絲,每根細絲都像蝸牛那細細的觸角。當這些觸角附在墻面上的時候,每根細絲的頂端都變成了一個個小圓片,正是這吸盤一樣的小圓片,牢牢地吸在墻上,使 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小段爬山虎拉了下來,那么一株爬山虎有多少個觸角呢?于是,我就在爬山虎莖上四個不同的位置,各量出了一米長的莖干,開始仔細測算了觸角的數量,四次測算的結果,一米長的莖干上有近25個觸角!正是這么多的`觸角把枝葉牢牢地攀附在高墻上的。
那么,爬山虎的觸角究竟能承受多大的接力呢?于是我又開始啊忙碌的測量,并做了一張自制的拉力表:
從測定表中,可知每個觸角平承受約0.125的千克,由此,我們又可以推算出每米爬山虎莖干能承受的拉力是3千克左右。沒有想到不起眼的爬山虎竟然有這么大 方魔力。
3、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一句話。(驚奇,贊美)
三、小結收獲,感情朗讀 。
1、談談自己有什么收獲。(重視觀察)
2、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并配樂。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
觀察身邊的一株植物,以《我發現 的秘密》寫片段。
《爬山虎的腳》教案 10
【教學目標】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掌握“曲”這個多音字,會寫“虎、操”等13個生字。了解重點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
難點: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策略】
1、字詞教學
本課要求會寫的字有13個,會認的字有5個,其中有一個多音字。生字教學中,采取集中教學的方式,先引導學生對生字進行分類,再指導書寫,如:“操、均”是左窄右寬,“占、疊、莖”上窄下寬。“曲”是多音字,讓學生通過查字典了解讀音,了解不同讀音對應的字義,并能夠分別組詞。
2、閱讀理解
這篇文章詳細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用詞豐富,語言生動。在教學中,要突出“讀”,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了解爬山虎的腳的構造以及功能。同時,在讀中讓學生學習這類文章的基本寫法,為本單元習作練習打下基礎。
3、表達運用
鍛煉學生的表達很重要。在本課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用“我知道了……”這樣的句式談談感悟和啟示。
【學前準備】
1、預習提綱
(1)搜集有關葉圣陶的資料。
(2)自學生字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借助工具書了解生字詞的意思。
(3)讀課文,了解這篇文章的說明對象。
2、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掌握“曲”這個多音字,會寫“虎、操”等13個生字。了解重點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課件出示:
1、同學們,大家認識這是什么植物嗎?(爬山虎)你們知道它是怎樣爬到墻上的嗎?肯定有很多人是不知道的。今天,老師就帶大家認識一下這種植物,看看它是怎樣爬到墻上的。
(板書:爬山虎的腳)
2、作者簡介。
請同學們出示預習中搜集到的有關葉圣陶的資料,并向大家介紹一下,看誰介紹得最全面、簡潔。
課件出示:
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生于江蘇蘇州。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主要作品有童話集《稻草人》、長篇小說《倪煥之》等。
設計意圖:
用圖片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出示有關作者的資料,一方面檢查預習情況,另一方面提高學生預習的積極性。
二、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
2、(課件出示本課生字)請同學們識記這些生字,并把自己的識字方法和大家分享。
課件出示:
虎操占嫩順均疊隙莖柄萎瞧固
(1)生識記生字,師引導識字:我們可以把這些生字分類來記。
左右結構:操嫩順均隙柄瞧
上下結構:占疊莖萎
全包圍結構:固
半包圍結構:虎
(2)教師指導書寫:“操、均”是左窄右寬,“占、疊、莖”上窄下寬。
(3)本課要求掌握多音字“曲”,這個字有兩個讀音,分別是“qū”和“qǔ”,要注意區分不同讀音對應的意思。
3、分小組合作讀課文,相互檢查讀書情況,相互糾正讀音,讀順句子。
4、教師指名讀課文,評價讀書情況。
設計意圖:
這篇文章生字詞較多,夯實字詞基礎,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為理解課文內容打好基礎。
三、把握內容,理清順序
1、課件出示問題,把握寫作對象。
課件出示:
課文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2、生自由朗讀課文,根據問題,在文中作出標記。師巡回指導。
3、集體交流。
4、課件出示爬山虎的圖片,引導學生概括爬山虎葉子、腳的特點。
課件出示:
(1)認真觀察葉子,說說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腳又有什么特點。
(2)讀一讀描寫葉子的段落,體會葉子的特點。讀一讀描寫腳的段落,體會腳的特點。
(板書:葉子腳)
設計意圖:
整體感知課文,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寫作重點,進而把握作者的寫作目的。
四、布置作業
1、掌握生字,認清字形,將每個生字書寫三遍。
2、熟讀課文,找出課文中你覺得寫得準確、生動、形象的句子,抄寫下來。
設計意圖:
讓學生書寫生字,有助于學生把字寫規范、寫美觀,提高學生識字、寫字的能力。熟讀課文,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準備。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重點學習第2~5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2、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知道了這篇文章主要描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這節課,就讓我們去深入了解它們,看看它們有什么神奇之處。
設計意圖:
總結上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明確本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開門見山,簡明扼要。
二、精讀課文
1、賞讀第2自然段。課件出示問題:
課件出示:
這一自然段中哪些地方體現出作者觀察得特別仔細?
(1)生朗讀第2自然段,思考問題。
(2)指名讀第2自然段,集體交流。
(3)引導學生抓住“嫩紅、嫩綠、一順兒朝下、均勻、不留一點兒空隙”等詞句,體會爬山虎葉子顏色的變化以及葉子濃密、均勻的特點,突出葉子給人的“舒服感”,從而感受作者觀察得特別仔細的優點。
2、賞讀第3、4兩個自然段,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把自己喜歡的句子畫出來,并說說喜歡的理由。
(1)生朗讀這兩個自然段,通過抓重點詞語把握爬山虎腳的特點。
(2)指名讀課文,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3)指名回答,集體交流。師及時進行鼓勵性評價。
(4)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體會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課件出示:
1、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
2、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你覺得這兩句話好在哪里?試著分析一下。
預設:這兩句話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以“蝸牛的觸角”來表現細絲的特點,形象生動,讓人容易理解;用“蛟龍的爪子”來形容爬山虎的腳,寫出了爬山虎腳的形狀,很形象。
(5)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課件出示填空題。
課件出示:
莖上伸出六七根細絲→( )→( )→一步一步往上爬
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4自然段,交流自己的感受,完成填空。
預設:莖上伸出六七根細絲→細絲的頭上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由直變彎曲,使嫩莖緊貼在墻上→一步一步往上爬。
(6)師:在閱讀這些重點段落的過程中,我們除了了解了文章的寫作對象,還感受到文章語言的生動性,感受到作者觀察的認真細致。我們也要向葉圣陶爺爺學習,學習他認真細致的觀察,生動形象的'描寫。
(板書:細致觀察)
設計意圖:
讀悟結合,在讀中悟,在悟中讀。作者介紹爬山虎腳的內容較為淺顯,如何讓學生學會認真觀察和形象描繪是本課的難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重點詞句,突破重難點。
三、賞讀全文,總結全文
1、賞讀全文。這篇文章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文章雖然是說明文,但是語言生動形象,趣味橫生。
2、指名說讀完課文后的感受。
生:讀了課文,我感受到作者那認真細致的觀察,讓人敬佩。
生:說明文的語言還能這樣生動形象,值得我們學習。
3、教師總結:我們要善于觀察,善于發現。愿你們人人都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去挖掘大自然中蘊藏的奧秘吧!
設計意圖:
讓學生暢談學習后的感受,加深對文章主題內容的理解;鼓勵學生認真觀察,善于發現,去捕捉、挖掘大自然中的奧秘!
四、布置課外作業
閱讀類似課文《爬山虎的腳》這樣的說明文,學習如何仔細觀察,如何把事物寫具體。
【教學反思】
一、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學習興趣的培養。
教學設計中通過展示爬山虎的畫面,讓學生認識爬山虎的同時,感受心情趨于舒適、平緩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品讀課文流暢優美的語言,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從而激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語文課堂的喜愛。
二、以讀為主,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訓練。
在讀中明確寫作對象;在讀中感悟語言的生動形象;在詩意化的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入情朗讀、入境誦讀,學習課文詩一般的語言,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三、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給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感可言,讓課堂充滿瑯瑯的讀書聲,讓快樂溢滿整個課堂。
《爬山虎的腳》教案 11
【教學目標】
1、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熱愛生活,做個有心人。
4、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圖畫紙、水彩筆、爬山虎的腳。
2、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爬山虎葉子圖片、爬山虎的腳。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激趣導入。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書課題)
二、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有許多同學都見過爬山虎,爬山虎最吸引我們的是什么?
(葉子)
2、你能說說你見到的葉子是什么樣的嗎?
(讓學生談談自己以前觀察到的葉子的樣子。)
3、我們看看葉圣陶老爺爺是怎么寫的?
(放錄像,教師范讀。)
4、看了錄像,你認為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
(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個有什么特點。)
那些句子體現了爬山虎葉子的美?
(指導朗讀)
5、齊讀第二段、放錄像,學生試復述。
三、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在這美麗的葉子下面還隱藏著什么秘密呢?
(出示爬山虎的腳的圖)
1、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會這樣生機勃勃鋪滿墻,跟它的腳關系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用我們平時的學習方法合作學習。
(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2、讓全班學生選擇適當的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爬山虎的腳。
3、對照課文內容,讓學生抓重點詞,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4、觀察實物,指名朗讀,全班齊讀,進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過渡:它又是怎樣向上爬的呢?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1、指名讀,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用什么方法?
(抓重點詞:觸、巴、拉、貼。教師板書)
3、學生上黑板演示爬山虎怎樣向上爬的。演示中理解詞語“一腳一腳”:
⑴ 假設黑板就是一堵墻,讓學生用手演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⑵ 評議學生演示得對不對。
⑶ 教師小結:
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爬必須再長出一只腳,再巴住墻,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4、多媒體演示爬山虎向上爬的動畫,學生復述,指名背誦。
5、過渡:
那沒觸著墻的腳會怎么樣呢?
五、學習第五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2、爬山虎的'腳和墻的關系怎樣?
六、總結
1、我們知道了在爬山虎美麗的葉子下面,爬山虎腳生長的位置、樣子和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2、了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的方值得我們學習。
3、作者進行細心有序的觀察,并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是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
大自然中,還有許多神奇的植物,選擇一種植物,仔細觀察它最有特點的部分,再把觀察到的寫下來。
《爬山虎的腳》教案 12
教學目標:
1、認識五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痕跡”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用具:
爬山虎實物,PPT課件,白紙鉛筆教學方法: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討論為輔。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謎語導入
A: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搭架子,因為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可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爬山虎也是攀緣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生長,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學習《爬山虎的腳》,看看葉圣陶先生是怎么觀察爬山虎的。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的敘述脈絡
1、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注意兩個問題。
(1)圈出課文中帶拼音的生字新詞
(2)作者在每個自然段中分別寫了爬山虎哪些方面?
2、檢查:
在PPT中出示下列詞語: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葉柄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朗讀兩遍,解決生字問題。
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哪個方面?在這個問題上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總結每一段的大意,或者找出文中的話來論證自己的看法。(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三、自主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學習第一自然段,思考問題:
爬山虎都生長在哪些地方?(學校操場、家中庭院,相機在PPT中介紹爬山虎的植物特性:生性隨和,適應性強,喜陰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長,占地少生長快,綠化覆蓋面積大)從“滿是”,“一大片”等詞語中,你體會到什么?(爬山虎長得很茂盛,很能爬)在PPT中出示一些爬山虎爬在巖石、屋頂、墻上的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認識學習第二自然段,思考問題:(出示爬山虎爬滿墻壁綠意盎然的圖片)你覺得爬山虎的葉子美嗎?美在什么地方?
動態美:“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指導朗讀: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
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理解“一順兒朝下”,(指朝向同一個方向)為什么美?(綠得新鮮,鋪得均勻,不重疊,不留空隙)指導朗讀:你能讀出葉子這種綠、密又勻稱的美嗎?
作者還寫到了爬山虎葉子的哪一方面?爬山虎葉子的顏色是怎么變化的?
剛長出來是嫩紅——沒過幾天是嫩綠——長大了的葉子綠得很新鮮(出示顏色變化的動畫)葉子顏色的變化也很美,我們一起結合這些漂亮的圖片,把第二自然段美美地讀一遍。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跟隨作者的觀察對爬山虎的生長地方和葉子都有了很好的理解,我們知道,爬山虎是一種攀緣植物,它有著不依賴任何東西自己就可以爬得很高的本領,其中的秘訣就在于“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我們這一節就好好去認識爬山虎的腳。
二、細讀課文,自主學習
1、認真朗讀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詞語,再認真地讀一讀,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形狀:枝狀的細絲,像蝸牛的觸角;(把腳的樣子比作什么?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么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并數了有六七根,說明葉圣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致)顏色:嫩紅
出示課前準備的植物爬山虎(學校后面圍欄有),給學生仔細地觀察一下,拿出課前準備的鉛筆白紙,動手畫一畫,看看理解得是否正確?同桌之間互相看一看是不是像課文中所描繪的那個樣子,再讀課文,對照課文內容和自己所畫的爬山虎的腳,仔細觀察,看畫對了沒有。
2、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仔細默讀課文,作者運用到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你能找出這些動詞嗎?觸著墻——巴住墻——拉——貼住墻
(重點理解:“細絲原先是直的,后來彎曲了”,啟發學生體會“彎”、“拉”“緊”的因果關系,由直到彎,所以產生了拉力,使它在墻上貼得更緊。)讓學生理解是怎么爬的,我覺得是一個難點,光靠理解文字可能學生都會不能理解清楚,首先我想用手臂來做實驗,隨著手指彎曲,胳膊被帶動著上升,手臂也就緊貼在墻上了,爬山虎就這樣帶動嫩莖爬墻的;其次為學生播放FLASH動畫,看看視頻中的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思考:爬山虎的腳要是沒有觸著墻,又會有什么變化呢?對比方法進行學習爬山虎與墻的關系。
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
(1)細心觀察。(葉尖兒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才能發現爬山虎的腳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2)連續觀察:所以才會發現原先直的細絲,后來變彎了;才會發現“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五、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嫩綠綠得新鮮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么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萎了(與墻的關系)
《爬山虎的腳》教案 13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激趣導入: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是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么原因的呢?今天,我們學習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的情況
二、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么特點。
2、看插圖,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3、朗讀指導:讀出美感來。
三、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會這樣生機勃勃鋪滿墻,跟它的腳關系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屏幕顯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2、讓全班學生選擇適當的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爬山虎的腳。
3、對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4、觀察實物,再一次默讀課文有關內容,進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樣子、顏色。
5、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了解得這么仔細,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1、老師范讀,學生一邊聽,一邊圈出寫爬山虎如何爬的動詞。
2、學生匯報,老師板書:觸巴拉貼
3、學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注意“變”“彎”與“貼””的因果關系的理解。
4、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這些動詞,把爬山虎的腳如何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長的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么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墻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6、重點理解什么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1)假設黑板就是一堵墻,這是爬山虎的一根莖(老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臺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評議學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對不對。
(3)再讓學生上臺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4)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爬必須再長出一只,再巴住墻,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電腦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莖緊貼在墻上,爬滿整個墻。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7、小結: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如何爬的,那么沒觸著墻的腳會怎么樣呢?請同學們默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二、學習第5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沒觸著墻:(板書)萎了
觸著墻:(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怎樣?
3、課文哪個自然段也告訴我們這個意思?
三、總結
1、學生歸納2、3、4、5自然段各講的是什么內容。
2、復習3、4、5這幾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么,再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細心而有序地觀察,并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虎的腳》教案 14
一、學習目標:
1、認識5個生字,讀準課文中難讀的詞語,理解課文中難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默讀邊感受爬山虎的特點,并能用自己的話介紹課文內容。
3、在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進而產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1、能夠讀準課文中生字的讀音。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預習內容:
1、我知道
(1)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它有什么特點?
(2)我的收獲是
2、我不解
通過對課文的預習,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請記下來,準備在小組內交流。
三、導學案:
(一)預習交流,質疑促學
1、組長帶頭,組內交流。
2、全班交流,小組展示
3、交流質疑,互幫互助。
(二)小組合作探究
1、從課文的哪些介紹中可以看出爬山虎的.最高本領呢?
2、它的哪些景觀使你感到特別驚奇?為什么?
(三)探究感悟
在介紹爬山虎時,作者用什么方法來說明的?說明了什么?
(四)主題閱讀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了爬山虎的特點,課后請同學們閱讀主題學習叢書《慧眼觀天下》中的
四、五個模塊,并將你自己的收獲記錄在《學習筆記》上。
四、課后作業:
觀察爬山虎的實物,并寫出自己的觀察日記來!
《爬山虎的腳》教案 15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關于爬山虎的成長故事,故事主人公爬山虎通過不斷努力,最終成功攀登高峰,成為了一位優秀的登山家。這篇故事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一個人在努力奮斗中所取得的成果和成長,對于孩子們的成長教育有著積極的啟發意義。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爬山虎的生長過程,理解成長的道理;
2.激發孩子們的勇氣和毅力,培養孩子們的自信心;
3.通過閱讀,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能力,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
二、教學內容
1.故事的背景介紹;
2.故事的主要情節;
3.故事的主題和啟示。
三、教學過程
1.導入(5分鐘)
通過展示一張爬山虎的圖片,引導孩子們談論爬山虎的特點和生長環境,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
2.閱讀故事(20分鐘)
教師向孩子們講述故事背景和主要情節,然后讓孩子們自己閱讀故事,理解故事的內容和主題。
3.講解故事(10分鐘)
教師根據孩子們的閱讀情況,對故事的主要情節進行講解,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題和啟示。
4.小組討論(15分鐘)
將孩子們分為小組,讓他們就故事中的主題和啟示進行討論,鼓勵孩子們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5.總結(10分鐘)
教師對孩子們的討論進行總結,強調故事中的主題和啟示,鼓勵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勇敢面對困難,不斷努力。
四、教學方法
1.導入法
通過導入,引導孩子們進入故事的主題和情境,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2.閱讀法
通過閱讀,讓孩子們自己理解故事的內容和主題,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能力。
3.講解法
通過講解,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和主題,加深孩子們對故事的理解和記憶。
4.小組討論法
通過小組討論,激發孩子們的思考和表達能力,增強孩子們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五、教學評價
通過閱讀故事和小組討論,教師可以對孩子們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進行評價。同時,教師還可以觀察孩子們在故事中所表現出來的勇氣和毅力,評價孩子們的成長情況。
六、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教學,我深刻認識到了故事在孩子們成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故事可以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時也可以啟發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勇氣和毅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注重故事的運用,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成長。
《爬山虎的腳》教案 16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重點詞語,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2、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語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教具準備:
課件、彩色筆、畫紙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了解了什么?
欣賞課件。問:你知道在這一大片葉子里面藏著什么?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一)研讀第3自然段
1、爬山虎的腳有什么特點呢?默讀課文,用“——”畫出寫腳的句子。
2、學生匯報。出示句子。
3、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嗎?直觀理解葉柄。
4、請你選擇恰當的顏色筆,邊默讀這三句話,邊畫出爬山虎的腳(一生板畫,其余的.在座位上畫)。
5、評議圖畫。
6、出示影片,讓學生配音。
7、小結。
(二)研討第4自然段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能直接回答這個問題的句子。
2、學生匯報:爬山虎是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質疑:“這樣”究竟是怎樣?
3、出示句子,用“5”畫出動詞。
4、誰來當爬山虎演一演?四人小組討論,推薦一名代表表演。評議。
5、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爬山虎嗎?
6、抓住動作詞讀好這兩句。個別讀。齊讀。
7、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向上爬。“一腳一腳”能換成別的詞嗎?看課件,討論,小組匯報。
8、這段中,你們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9、齊讀。
(三)研讀第5自然段
1、看課件,讀課文,用“如果……就……”說說你的發現。
2、男女生分角色讀。
三、總結課文
學習了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四、拓展作業
仔細觀察一種你喜歡的植物,以《我發現______的秘密》寫片斷。
板書設計:
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腳 枝狀` 細絲
嫩紅
爬山虎的腳
觸著墻——觸 巴 拉 貼(牢固)
爬
沒觸著墻—— (萎了)
《爬山虎的腳》教案 17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五課。本文主要描寫爬山虎的葉子和腳,以及它是如何一腳一腳向上爬的。作者通過對爬山虎的細心觀察表達了對爬山虎的喜愛。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2、使學生了解作者是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四、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五、教學方哈
仔細觀察,合理想象,討論交流,適當點撥。
六、教學準備
學生提前預習,課件
七、教學實踐
兩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激趣,創設情境
同學們,大家都喜歡猜謎語吧!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個謎語,大家一起猜一猜吧!什么虎沿著墻壁跑?(打一植物)
同學們真聰明,都猜出來是爬山虎了。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帶著疑問來學習《爬山虎的腳》吧!
(二)整體感知
1、大家一起來讀一讀課文,劃出課文中出現的生字。根據課文中的拼音自己試著讀讀生字。
2、請這一排的同學開火車來讀這些生字。(均、勻)
3、大家閱讀完課文,認識了這么多生字,也對整篇課文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那位同學能說一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小組趕快討論一下。
同學們讀的可真仔細。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樣子,還寫了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接下來我們就仔細的閱讀課文吧。
(三)理解感悟
1、研讀第二段
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的時候,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么嗎?
那誰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同學們看到爬山虎的葉子特別綠、很茂密。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中作者是這樣描寫爬山虎的葉子的。
大家先自己閱讀一下第二自然段。
作者眼中的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么變化?作者重點寫的是什么時候的葉子?(指名回答)
板書
知道了爬山虎葉子的變化,同學們能通過閱讀把這種變化讀出來嗎?(指名讀)
2、研讀第三段
默讀第三自然段,用“——”劃出寫爬山虎腳的句子。
哪一位同學能用課文的語言來描述一下爬山虎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指名回答)板書
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的那么形象具體,說明了什們?課文中那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指名回答)
大家以前可能也不知道爬山虎是怎么爬上去的,現在大家都知道爬山虎其實是有腳的。那么大家一起來讀一下第三自然段,在腦海里想象一下它的樣子。下面大家開始讀吧。
3、研讀第四段
請填寫們閉上眼睛,聽錄音想象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指名回答)大家的想象力特別豐富。誰能再讀一遍這一段嗎?
大家再看一下課文用”。”標出爬山虎在墻上爬的動作。(指名回答)
板書:觸、巴、拉、貼
考驗大家閱讀能力的時候到了。請這一排的同學一人讀一句。
4、研讀第五段
看到第五自然段,同桌相互把這一段讀給對方聽。
我們觀察爬山虎是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的這么具體詳細,說明了什么?(指名回答)
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樣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善于發現用于探索。好了,這節課就上到這里吧
第二課時
(四)練習積累
1、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爬山虎的腳》,哪位同學能說說爬山虎的葉子和腳是什么樣的?它又是怎樣爬上去的?
2、復習生字
開火車讀生字,并組詞。(均、勻、莖)
3、熟悉課文
指名讓學生閱讀課文。
(五)考核總結
1、指名讓同學上黑板默寫生字,其他同學在下面寫。
2、根據實際情況,講解生字。
(六)作業延伸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大家也試著描寫一種植物的樣貌特征。
九、板書
爬山虎的腳
剛長出來的葉子:嫩紅——嫩綠
長大了的葉子:綠得新鮮,一順朝下。鋪的均勻
爬的動作:觸、巴、拉、貼
《爬山虎的腳》教案 18
教學目標:
1、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具體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2、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教學重難點:
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教學過程:
一、板題、讀題: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六課爬山虎的腳(葉圣陶)。
二、檢查上節課的學習情況:
1、上課前先檢測一下同學們對于生字的掌握情況。
(聽寫:重疊、均勻、逐漸、觸角)。
2、 背誦第二自然段(指名背、齊背)
三、新授:
過渡:聽了同學們的背誦,讓老師再一次感受到了爬山虎葉子的美,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著密切聯系,課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詳細的描寫了爬山虎的腳。這節課我們隨著葉圣陶爸爸一起去學習寫“腳”的部分。
1、出示問題、自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想一想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把你喜歡的部分讀一讀。指名回答。(板書:位置、形狀、顏色;爬;觸著墻,沒觸著墻)
2、學習第三自然段
那書上是怎樣介紹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呢?請找出來自己讀一讀。
(1)指名讀
(2)出示課件填一填
(3)我們已經對爬山虎的腳有所了解了,根據文中所描寫的,現在請你試著畫一畫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好,指一名同學上臺畫;
(4)評一評,是否畫得準確(出示課件,師引導學生體會“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一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描寫得生動具體)。
(5)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體會到了作者寫得非常細致,那么為什么作者會寫得細致呢?因為他……(生答后板書:仔細觀察),你從本段的哪個詞語看出來的呢?(抓“注意”一詞)
(6)讓我們一起細致、認真地來讀一讀第三自然段吧!
小結:因為作者仔細觀察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生動。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課文中哪一段告訴了我們?
3、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1) 合作學習(出示課件):
A、指名讀合作學習要求
B、合作學習
C、反饋
(2)抓住“巴”字(老師請一名同學上臺,老師演示“巴”這一動作,請一名同學說出“巴”的感受),結合第四、五自然段,你還從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可以體會到爬山虎的腳就緊緊地“巴”在墻上的。
(3)同學們,你們看過壁虎爬墻嗎?大家學了文,又觀察了爬山虎,能說說壁虎爬墻和爬山虎的爬有什么不同呢?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呢?根據學生回答,回歸第二段“葉尖一順兒朝下……好看得很。”再問:課后思考題(金話筒)。 最后一句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蛟龍的爪子,有什么作用?
(4)齊讀三、四、五自然段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學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啟發?
五、作業
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課后去觀察葡萄、絲瓜、冬瓜等并試著去寫一寫。
《爬山虎的腳》教案 19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他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
本課的重點: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寫爬山虎的葉子,作者從嫩葉寫到成葉,重點講成葉,從葉子的顏色,形狀及葉子的動態描寫,讓人產生喜愛之情。
在介紹爬山虎腳的特點時側重從三個方面來寫:
1、爬山虎腳的樣子和顏色。
2、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腳與墻的依賴關系。
【學生分析】
處在四年級的小學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點,有探求新知識的欲望。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段。
3、學會作者是怎樣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和寫作能力。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讓學生正確理解爬山虎的腳不同于人的腳,而是長出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一只腳繼續巴住墻向上。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說得十分清楚。
【教學重點】
1、通過課文內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繼續練習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并學習作者觀察周圍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設想】
1、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課堂講授力求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通過細心觀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
2、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和閱讀興趣的激發,在學生的自主實踐中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
3、重視培養語感,豐富情感體驗,內化課本語言,拓展語文學習空間。
4、借助實物、圖片、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不僅直觀、形象、生動,同時彌補了課本知識的局限性。
【教學過程】
一、多種方式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設計意圖:激發興趣,并從中了解到植物的特點。
2、導語:
我們種絲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爬山虎,也是一株軟軟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爬到墻上、屋頂上,巖石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有腳。)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實物)你們平時看見的是爬山虎的什么?(葉子)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圣陶爺爺就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設計意圖:拿自己和作者對比,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3、對課題質疑。
讀課題,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么爬、腳的變化)葉圣陶爺爺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設計意圖:置換角色,從課題質疑,可激發探究的興趣,又可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敘述脈絡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注意這樣兩個問題:
(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
(2)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2、檢查交流:
(1)請認為自己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嫩綠 舒服 均勻重疊 空隙 漾起 拂過 葉柄 蝸牛 緊貼 蛟龍 枯萎 逐漸 牢固
設計意圖:學生當小老師,增強自豪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2)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三、自主研讀,交流收獲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獲?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學習。
設計意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匯報交流。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么收獲?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為什么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圣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么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
設計意圖: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著很大的關系。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腳的樣像什么?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么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么?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么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并數了有六七根,說明葉圣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致了。
設計意圖:圖文結合,不僅體會到語言的生動,還了解作者的觀察很細致。教給學生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交流話題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突破了教學難點。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呢?
誰能匯報你讀這段的收獲?(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巴在墻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現象中滲透人文熏陶,在讀中不知不覺內化了語言,積累了語言。
四、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么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設計意圖: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有了爬山虎的腳,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長得更好的關系。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
(1)觀察細致。
(2)要抓住特點觀察。
(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
設計意圖: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設計意圖:讀寫結合,學有所用,既是對原有知識的鞏固,又讓學生在練筆中提高了寫作能力。
2、課外查詢資料:
(1)本文作者葉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設計意圖: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的學習需要課堂外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而查閱資料,就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促進學生的發展。
板書設計: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 嫩綠 綠得新鮮 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么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 萎了
《爬山虎的腳》教案 20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1個生字。正確讀出引人留意、勻稱、重疊、空隙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文章的敘述依次。并從中學習作者留心視察四周事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怎樣用精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
教學打算:
爬山虎的實物、資料、課件(爬山虎觸著墻時,怎樣一腳一腳的向上爬)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板書課題。
同學們,你們都見過什么樣的腳?(豬腳、狗腳)這些都是動物的腳。那你們見過不會走路的植物也長腳嗎?今日我們就來學習聞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寫的一篇文章:第六課。(板書課題并齊讀)
二、溝通資料,檢查預習。
1、集體溝通課前布置搜集的資料:
(1)葉圣陶的資料。
(2)爬山虎的資料。
2、檢查生字詞預習狀況。
(1)出示爬山虎、勻稱、重疊、空隙、莖上、葉柄、觸角、痕跡、漸漸等詞語卡片,指讀,開火車領讀。(生字用紅色標出)
(2)指導書寫難寫字。在田字格中書寫疊、痕、逐
3、課文主要內容。
師: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呢?(這篇課文重要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態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4、小結過渡:孩子們你們的預習特別充分到位,都是會學習的好孩子。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細讀這篇文章,好嗎?
三、指讀理解,讀文精講。
1、指名按段讀文,正音。
2、想一想:本文是根據什么依次敘述的?(預設:課文先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再介紹爬山虎的腳和它怎么樣向上爬的)
3、自讀爬山虎的葉子那一段,體會爬山虎的葉子特點,抓重點子理解。
例句:那些葉子綠得那么簇新,看著特別舒適。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勻稱,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空隙。
葉子的特點;綠、整齊勻稱;從一順兒沒有也說明作者視察得仔細,語言精確。(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葉子排列)
4、指導朗讀:讀出綠得特點。
5、溝通匯報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和它是怎樣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1)實物視察:爬山虎的腳的樣子與文中語言對應。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枝狀、六七根:一個比方句: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體會語言的生動與精確,也體現出作者視察的細致。
(2)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往上爬的?
(抓住動作詞:觸、變、巴、拉、緊貼一系列詞語清晰地寫出爬山虎爬墻的過程。)和同桌溝通溝通說一說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集體溝通,老師配以圖示(課件出示)爬山虎的腳與墻有什么關系呢?
對比學習:沒觸著墻萎了,沒有痕跡觸著墻的變成灰色,相當堅固
6、從剛才的學習當中,你有什么體會?預設:知道
(1)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向上爬的;
(2)作者視察細致;
(3)不是一次視察而是長期視察。
小結:視察不但要專心,還得細心和有耐性,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們在平日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樣到處留心視察。
四、指導朗讀,回來整體
1、文章語言生動美麗,請你專心的、美美地讀一讀,體會爬山虎的特點。
2、讀了本課,你有什么收獲?
【《爬山虎的腳》教案】相關文章:
《爬山虎的腳》教案01-28
《爬山虎的腳》教案12-17
爬山虎的腳教案12-17
爬山虎的腳教案02-14
[集合]爬山虎的腳教案11-21
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案11-07
爬山虎的腳教案(精選11篇)06-16
爬山虎的腳教案(精選15篇)03-30
《爬山虎的腳》教案設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