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胡同文化》教案

時間:2023-02-28 08:55:22 教案 我要投稿

《胡同文化》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胡同文化》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概括胡同文化的特點和胡同文化的內涵(查找并陳述如下相關資料:胡同、胡同文化、北京市的市民文化、北京文化、大白菜文化、作家的經歷、思想、語言風格)。

  2、品味作者樸實雅致、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在對胡同和胡同文化特點的概括基礎上,找出文中樸實雅致、表現里的語句,通過誦讀體味調侃、諷刺的語氣)。

  3、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和胡同流露的復雜感(在誦讀、占有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從關鍵語句出發探討作者對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態度)。

  二、教學重點:

  品味作者樸實雅致、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流露的復雜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放一段曲子《胡同文化》,讓學生品味樂曲傳達出的感情(歡喜)

  (二)

  1、這首曲子體現出北京人的哪種心態?

  明確(易于滿足)

  2、什么是文化?

  “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英國泰勒《原始文化》)

  3、在文中還有哪些詞形容北京人的心態?

  明確:安土重遷、獨門獨院——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多媒體展示)

  4、這些都從屬于胡同還是胡同文化?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確:從屬于胡同文化,是一種心態。胡同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胡同文化與胡同是什么關系呢胡同文化的“忍”、“封閉”與胡同的“方正”有關

  1、胡同的特點有哪些呢?文章的一至四段具體講到胡同,請同學們盡可能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明確:第1段,“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方位意識很強;“你往南邊去一點”,我們一般說“你往北邊去一點“或”往里點”,我們的方位意識差多了。

  第2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請同學們說出胡同名來,歸納特點——俗

  第3段,現成的語句沒有,自己歸納——窄,多

  第4段,“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安靜了“——靜。以動襯靜,以聲襯靜,是反襯手法。

  (歸納并用多媒體展示胡同的5大特點——正,俗,窄,多,靜)

  3、胡同為什么這樣方正?為什么這樣的環境就有“忍”的胡同文化?

  明確:我國古代城市布局十分講究“方正”,突出了皇權的威嚴和至高無上以及長幼尊卑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居住在胡同,四合院中的人都是勞苦大眾。他們奔波勞累,尚無安身立命之地,無糊口度日之食,“忍”有可理解的一面。

  4.寫胡同主要用了哪中表達方式?為什么?

  說明。本文是為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做的序,有說明的義務。

  文中還有其它表達方式尤其是寫胡同文化時,用的是哪些表達方式呢? ——描寫,議論,抒情,感情色彩很濃

  (四)口語化,京化的語言給人以親切的感覺,同學們在寫胡同文化的段落里可以找到語句,邊讀邊體會其中的豐富含義,尤其是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態度。有問題的同學可以相互質疑,師生共同探討。

  l 抓住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揣摩,講解

  1“地根兒”,“挪窩兒”“破家植萬貫”處

  此段中,“他們“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說,“挪窩兒”(就是搬家)“破家植萬貫”,是引用北京人自己的`日常口頭語來調侃。言外之意是,這樣差的房子,隨時有可能倒塌,老北京,你們不該留戀。含蓄地諷刺那些“安土重遷”不愿意搬家的人。

  2,“處街坊”,“禮““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處

  這一段共有13個引號,前12個都是老北京的常用語。老北京講究“處街坊“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合”禮數“,特意把“隨份子”(即是“送禮金”)一詞拆開說,可見北京人的“禮數”充滿的是被動和不情愿,批判老北京的封閉自私;其二是會棋友“殺一盤“(即“下一盤棋“),到”大酒缸“喝兩個(喝兩杯)和”會鳥“,閑散人的交往,體現不出來溫暖和熱心腸。段中作者指出他們“平常日子,過往不多”已含諷刺意,段末作者再也忍不住“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來直言調侃老北京的自得其樂了。

  3,“蝦米皮熬白菜”“五味神在北京”處

  (1)讓學生比較“窩頭”——“大腌蘿卜”——“臭豆腐滴幾滴香油“的變化:只是變好一點點而已,但北京人是那樣的滿足,甚至可以招待姑奶奶。;龍蝦——人蝦——蝦米——蝦摸皮的變化是越來越不好,但北京人還能滿足。可以讓學生反復誦讀,讀出滿足感。最后一個字不能按常規法念去聲,應把這個音拉長,并把聲調往上提。、

  (2 結合“哪兒也比不上北京“,讓學生談談對北京人”滿足“的看法。

  大白菜文化的內涵是什么? 一是唯我獨尊,二是保守。為了在皇權下艱難地生存,他們隱忍滿足,所以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是可以理解的。聯系寫作的具體背景,可以體會到語言中局外人調侃的味道:這重生活要求就未免顯得太低!知足常樂的觀念不合當今的時代了。

  4,“鬧學生”“置身事外,冷眼旁觀”“過學生”這一段,揣摩作者為什么在文章中選用這些詞語。例如:“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關閑事”這段,從置身事外,冷眼旁觀”“過學生”這些貶義詞就可看出作者對下面描寫的北京人事不關己彌補愿改變自己現狀的幾件事的強烈不滿,氣憤和批評。5,“棒子面”“睡不著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這一段

  讓學生練習誦讀這兩段,體會北京人的“忍”,同時揣摩作者對其“忍”的態度。“忍”有合理性,看慣盛衰,做“順民”,窮可躲避皇權的威嚴,富能不顯山露水,之所以睡不著瞇著,是因為睡不著乃心為外界所動,才維持了自尊。但在當代失掉了正義感卻不能原諒。最后又用“這話實在套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這些反諷來諷刺“安分守己”的過分,達到“逆來順受”喪失正義感讓人氣憤的現象。這里比前兩段的調侃諷刺就更尖銳些了。

  (注意:以上三個段落例子可不可以顛倒順序?為什么?不能,原因有二:首先在內容上,他們是按照歷史時間順序排列——〈〈茶館〉〉寫從清初到民國這樣一段歷史,《八月驕陽》寫文革時期,而電梯事件就是現在,說名胡同文化歷時很長,有歷史根源,根深蒂固,不會很快消亡。其次是在結構上為下文做了鋪墊,文中的第12小段括號里說:“他們是搬遷戶,原來是住在胡同里的。“胡同被拆除了,所以才要拍攝影集,才有了作者情感的表達需要)

  (五)品讀抒情語句

  1,作者對北京胡同,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體現在哪幾段?(最后3段)

  全班深沉齊讀第13段,朗讀時要能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讀出韻味來。

  2 ,把最后幾個短語(“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再齊讀一遍,細細品味其中的感情。回答;這幾句話有什么特點?和前面寫北京人“易于滿足”一節是同樣的語言風格嗎?如果把他們換成和前面一樣的口語,怎么換?效果如何?試試看。

  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頭語言,這里是典雅的書面語言,富有表現力。這里四字相連,形式整齊,一氣呵成,給人撲面而來的傷感。可以試著換為“那種衰落的樣子,還有什么說的“或”那荒涼的景象,真沒得說。“

  3,面對如此衰敗沒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詞語表達他的心情?請從下一段找出三個詞語。

  “懷舊”“傷感”“無可奈何”

  4,請大家用快,中,慢三種語速齊聲朗讀結尾句,體味一下三種語速表現的三種不同感情。可以讀得夸張一點,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這樣容易比較,體會。]

  (快速)再見吧,胡同。(歡快,輕松)

  (中速)再—見—吧,胡—同。(認真鄭重其;有悲有喜,復雜多樣)

  (慢速)再——見——吧,胡——同。(沉痛,悲涼)

  通過體會,比較會發現,應為中速更能表達作者的復雜感情。

  (六)結語:“懷舊”“傷感”“無可奈何”是作者對胡同的復雜感情的一些體現。胡同的衰敗,沒落和消失是時代發展的結果,過分傷感沒有必要,若懷舊,“還會保留一兩個名目”讓你去“悵惘徘徊”的。時代變遷,老北京們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拋棄舊思想,拋棄封閉的胡同文化。我們可以試著認為結尾還少可一句話,那就是:“再—見—吧,胡—同”,“ 再—見—吧,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2

  教學理念: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賦予胡同文化的內涵

  能力目標: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概括要點、提取精義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作者賦予胡同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

  作者對胡同文化所持的態度

  教學方法:

  教法:設置情境點撥法

  學法:活動式(討論、觀摩、思考、實踐)

  教具:自制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故鄉是北京》,展示幾幅北京的圖片。

  二、課文學習

  1、展示課題及教學目標

  2、胡同的含義城市里的小街小巷。

  文化的含義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

  胡同文化在課文里指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的一種精神狀態(或文化心態)。

  3、北京的胡同及其特點

  展示四合院、胡同照片,結合課文前四段,請學生說說北京胡同的特點。再播放一段胡同錄像給學生以感性認識,過渡到下一步。

  走向正

  名稱俗

  胡同的特點數目多

  環境靜

  4、長期生活在這樣方正而又安靜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怎樣一種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呢?

  安土重遷,不愿搬家

  獨門獨院,過往不多

  胡同居民

  易于滿足,要求不高

  封閉、忍

  愛瞧熱鬧,不管閑事

  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作者稱之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認為這種胡同文化是一種什么文化(胡同文化的特點)呢?(見上表右)

  6、作者對這種封閉的、以忍為精義的胡同文化持一種什么樣的態度呢?(展示幾幅衰敗的胡同的'照片)

  批判中帶有傷感

  7、小結

  8、附:一點說明胡同文化的這些特點是作者賦予的,也就是作者眼里的胡同文化,它并不代表北京胡同文化的全部(課文第七段也提到胡同居民的其他一些生活習慣)。

  三、遷移訓練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敗,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樣的一種狀況呢?運用你的知識,發揮你的想象,談談你的看法。播放一段胡同錄像。

《胡同文化》教案3

  【教學目標 】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 學習作者用樸實雅致、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敘事抒情的手法。

  【教學重點】

  1、 對文章深層思想的理解,概括整體內容要點。

  2、 理清作者思路,體味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

  1、 通過具體詞句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 在初步了解文化這一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點。

  【教學設想】

  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于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有人說過:“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 相對古老的建筑--胡同。《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寫的一篇序文。今天讓我們慢慢品讀課文,就象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去感受它內在的文化氣息吧!

  二、 解題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說說題目告訴了你些什么內容?

  明確:(1)胡同:巷;小街道 (點出了寫作對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無名胡同賽牛毛”

  (2)文化:①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②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③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

  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

  三、 作者簡介: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課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此后,當過教師、編輯等。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鄉村風俗小說。他那種清秀雋永、生趣盎然的風俗畫描寫風格得到了文壇的普遍贊譽。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序”。這是一篇古樸清雅、意味深長的文化隨筆,充分顯示了作家的創作個性。

  四、研讀課文

  1、探索思路與結構

  明確: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先談北京的胡同,再談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談胡同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這篇文章分成三大塊,第1~5自然段為一層,第6~12自然段為一層,第13~15段為一層。

  2、講析課文第1、2、3、4、5自然段

  (1)提問: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總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問:2、3、4三個自然段分別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胡同的特點?

  明確: 介紹胡同——取名

  ——寬窄、數量

  ——環境(位置、聲響)

  (3)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來源,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明確:取名--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還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義。

  (4)胡同的環境又有什么特點?

  明確:離鬧市近,生活方便,環境安靜

  (5)提問: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體”來概括呢?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話來概括更為準確呢?

  明確: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胡同”過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這一個并列復句來概括段意,兼顧兩個方面,顯得全面、準確。

  (6)提問:作者為什么說“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確:因為胡同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極大地影響著北京市民的心態,成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間和載體,它給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打上了時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3、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蘊育了獨特的胡同文化。現在,讓我們來聽課文錄音,隨著著名播音員那字正腔圓的京味朗讀,進一步探尋胡同文化的精義

  (1)在這個部分中,哪四個詞語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點?又有哪些詞句具體說明這四個特點?

  封閉——安土重遷、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各人自掃門前雪”

  滿足——易于滿足,物質要求不高

  旁觀——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

  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請同學來讀這里最具京味的語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來。

  A.“北京人易于滿足……蝦米皮熬白菜,嘿!”

  B.“這二位同聲說……真有你的!”

  (2)提問:“蝦米皮熬白菜,嘿!”這句話,表現了北京市民怎樣的心態?

  明確:一個“嘿”字,使讀者如見其色、如聞其香、如嘗其味。極其形象地刻畫出北京市民享受蝦米熬白菜這種美食時那種無限向往、無限滿足神態,表現了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的心態。

  (3)提問:“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樣的生活狀態?

  明確:對別人無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體現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對北京人的這一性格進行評論的話,內涵豐富,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對這種態度是贊賞還是否定,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請你見仁見智吧!

  4、分析第13~15自然段

  (1)提問:胡同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之下,呈現出怎樣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將何去何從呢?

  明確:北京胡同在衰敗、沒落,因而毫無生氣。胡同文化也必將隨著胡同的消失而逐漸消亡。

  (2)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句“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些描寫,渲染怎樣的一種氣氛?

  明確:盡情渲染胡同衰敗、沒落后的凄慘景象,引起人們的傷感懷舊之情。

  (3)提問:最后一句“再見吧,胡同”,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存在于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北京胡同,將要離我們而去了。告別之際,作者的情感相當復雜:有對胡同往日輝煌的懷念,有對胡同衰敗的無可奈何,有對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傷感,有對沖擊胡同文化的商品經濟大潮不可抗拒之勢的贊嘆,有對胡同及胡同文化將歸入蝦蟆陵、烏衣巷之列的悵惘低徊……

  5、小結: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著的獨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了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

  第二課時

  一、亮點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請問:這種方正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探究學習:

  (1)對生活方式的影響。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獨門獨院”,“安土重遷”。

  ②飲食條件:窩頭,大腌蘿卜,小醬蘿卜,臭豆腐,大白菜。

  ③處世方式:講究“處街坊”,“隨”一點“份子”。更多時候,則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對思想意識的影響。

  ①易于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當了一輩子的順民”。

  ③方位意識極強,等級觀念極強。

  2.大白菜文化的內涵是什么?

  探究學習:

  (1)惟我獨尊。“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權的獨尊地位。這種“獨尊”的思想意識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為國都就與別處不同,國都就比別處尊貴,就連京城的狗也與眾不同,無比尊貴。過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稱之為“鄉下人”,便是明證。遺撼的是,至今,我們還把全國的大小城市分為各種各樣的等級。

  (2)保守。這是與“惟我獨尊”相關聯的。以為什么都比別處優越,自我感覺良好,也就將人家真正好的、有價值的東西拒之門外,思想上趨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說:“北京人很保守,過去不知道苦瓜為何物,近年有人學會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開放了;北京人過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見,大白菜主義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義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獨尊。看來,隨著國際化潮流的到來,北京人自己也會從這種保守、獨尊的封閉形態中走出來。北京人在口味上的開放,便能說明。

  3.為什么要從“吃”的角度來說明北京人的易于滿足?

  探究學習: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過去溫飽問題尚不能解決的情況下。“民以食為天”,我們這個民族對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無與倫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雜,都是任何一個民族無法比擬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個人對于吃食、口味的態度,便可看出他對于生活的態度。所以,作者選取極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們的內心的思想意識、生活態度。信手拈來,意味無窮。

  4.對“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瞇著”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此句寫盡了北京市民的心態。之所以窮能忍著,是因為靠忍,才可以雖窮而仍能面對皇權的威嚴,才可以雖窮而仍可以鄙視皇權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著,是因為看慣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處富中,才能夠不顯山不露水地不驚不乍。之所以睡不著瞇著,是因為睡不著乃是心為外界所動,而瞇著,才能養成看慣風云變幻的大氣,靠著這種大氣,天子腳下的小民、草民才維持了自尊。

  5.對“北京人,真有你的”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么呢?是真有你的應付各種情況、各種局面的辦法。對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報》中說:“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于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于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這種“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認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別急,別煩,別躁,悠著點。“車到山前必有路”,沒什么事過不去。也就是說,心胸放寬些,用鄭板橋的話來說,就是“難得糊涂”。為什么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事難料,風云難測。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人們不可太在意于眼前的利益得失,須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了這種“不在乎”的精神,什么事都能從容應對,從中透露出一種“忍”勁兒。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盡,意無窮。贊許、褒獎之情溢于言表。

  二、品味語言

  讀完這篇文化式散文,我們仿佛喝下了一碗風味獨特的北京大碗茶,讓人神清氣爽,齒頰留香,回味無窮。下面,我們來看看,課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

  (1)提問:課文在語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請舉例分析。

  明確:“蝦米熬白菜,嘿!”

  “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語言特點:樸實、雅致,自成風格,富有表現力。

  三、仿照“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語言形式,寫一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達一種鮮明的情感。

  例: 院落毗連,炊煙裊裊,引車賣漿,熙來攘往。

  小街橫貫,深巷悠悠,窗明幾凈,老樹參天。

  四、課外延伸:

  請任選一種文化形式(如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在周記上寫一篇文章。

《胡同文化》教案4

  教學設想

  以《胡同文化》為教學內容,營造人文化的課堂氣氛,讓學生陶醉其中,設身體驗,接受人類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人文教化。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廣泛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從感性上認識文化,獲得一些有關文化的初步印象。

  2、引導學生重點觀察十四中這一文化實體,獲得關于文化的一些直觀認識。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引入新課

  1、大家知道我們學校所處的街道文化街的來由嗎?

  (提示:由于這里有一座承載和記錄了中國文化深厚底蘊的文廟而得名。文廟又稱孔廟。1644年建。)

  2、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文化現象,只要我們認真觀察自己的周圍,一定會有很多收獲,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文化有哪些?這些文化有什么特征?

  (提示:大致有三類:①精神型。如小說、詩歌、戲劇;②物質型。如服裝、風箏;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3、胡同能不能成為一種文化?它屬于哪種文化?

  讓我們來看看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到底屬于哪種文化?

  二、講讀課文

  1、讀1、5段,討論問題。

  ①胡同到底屬于哪種文化?用書中原話回答。

  (提示:胡同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也就是說,在作者筆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

  ②作者寫到哪些胡同?觀察到了哪些文化現象?有何特征?讀2---4段中有,大家邊讀邊找。

  (提示:

  多:北京的胡同真多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不清。

  奇:北京的胡同真奇啊!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綠紗帽胡同

  靜:北京的胡同真靜啊!剃頭挑子的喚頭、磨刀師傅的驚閨、算命先生的短笛聽得清清楚楚。)

  2、胡同如此,胡同內的生活怎樣?讓我們走進胡同感受一下。請一位同學朗讀6---7段。

  討論問題:

  ①閱讀課文應從語言入手,要抓中心句關鍵詞。這兩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提示:北京文化是一種封閉文化。)

  ②想一想,北京市民的的哪些生活可以反映他們過著一種封閉生活。

  (提示:舍不得挪窩;住家是獨門獨院;)

  3、用以上方法自讀第8段。

  ①本段的中心句關鍵詞對應的生活現象

  (中心句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關鍵詞滿足)

  ②文中有一段相關生活的精彩描摹,請一位同學表演。

  ⒋用相同的閱讀方法自讀912段,看看北京胡同有什么文化內涵。

  (提示:不愛管閑事、忍耐、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⒌角色表演人物對話:

  6、文章寫得很精彩,但我們不難看出北京胡同也有它的落后的一面,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加快,尤其是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的舉辦,北京的胡同必然解體。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時為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寫的序。但文中作者為什么有一種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懷舊,傷感情緒?

  三、小結:

  主旨:舊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產生是不可抗拒的歷史必然。

  四、作業

  學習了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我們能不能像汪先生那樣實地考察一下我們十四中,寫一寫十四中文化。大家在十四中學習有一段時間了,對十四中的老師、十四中的學習生活、十四中的學校管理、十四中的風格有了獨特的感受,就在這個基礎上作文。

  附:板書設計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文化:

  三類:①精神型。如小說、詩歌、戲劇;

  ②物質型。如服裝、風箏;

  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北京胡同文化的特點:

  多:多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不清。

  奇:奇

  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綠紗帽胡同

  靜:靜

  剃頭挑子的喚頭、磨刀師傅的驚閨、算命先生的短笛聽得清清楚楚。

  北京人的生活: 封閉 自足 忍耐

  十四中文化 學習 生活 老師 管理 風格

《胡同文化》教案5

  一、課文悟讀

  北京城為何“四方四正”?這要從我國古代城市的布局理論講起。我國古代城市布局十分講究“方正”。《周禮·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意為:都城的建造要作正方形,每邊長九里,各有三個門。城中有縱橫交錯的道路各九條。左邊是祖廟,右邊是社稷壇,南面建宮殿,北面設市場。這一城市布局理論自古至今一直影響著我國城市的布局形式和布局規劃。最符合《考工記》設計思想的便是元大都。明清兩代,北京城就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而改建的。

  這種講究“方正”的城市布局,是一種封閉的布局形式,必然導致居住格局的封閉性,進而導致人們思想意識的封閉、保守、固步自封、明哲保身。另;方面,這種講究“方正”的城市布局,其目的是為了突出皇權的威嚴和至高無上,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尊卑長幼這種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因此,講究“方正”,便是講究等級,講究“長幼有序、尊卑有別”。而居住在胡同、四合院中的大都是處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在那種等級森嚴的社會里,他們任人宰割。許多人奔波勞碌一生,尚無安身立命之地,無糊口度日之食,好不容易得到一間破屋,一口殘羹,還有什么不能滿足的呢?正所謂知足常樂。“窩頭是貧苦的象征。”(梁實秋:《雅舍小品·窩頭》)許多人窮苦一生,不就是為了“窩頭”嗎?有了窩頭,自然就該滿足了。如果還能有“小醬蘿卜”,那還會有什么不滿意的呢?那還有什么可抱怨的呢?那還有什么不順心的呢?即便是理應優待的姑奶奶,有了臭豆腐,再加上幾滴香油,也可以招待得差不離。如果還能用蝦米皮來熬白菜,那簡直就是美味佳肴。一般人家絕對是可望不可求的,而一旦享用,便喜出望外。一聲“嘿!”道出內心的驚喜,美滋滋,樂盈盈,喜上眉梢,形神兼備。

  此外,自己的身家性命尚且難保,又哪有能力去關照他人?能把自家的“門前雪”打掃干凈、清爽,不讓自家人受凍挨餓,就很了不起了。對于他人的“瓦上霜”、別家的冷暖饑寒也就愛莫能助了。

  因此,對于處在社會最底層的蕓蕓眾生來說,也只能是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因為,他們的命運捏在人家手里,無法主宰自身的命運。即使突遭橫禍,也只能忍氣吞聲,小心奉陪。“君叫臣死”,“臣”也“不得不死”,即使貴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無法保全自己,何況一介草民?不隨遇而安,又能怎樣?想抗爭?門兒也沒有!對于自家禍福,尚且如此,而對于與己無關的事,也只能置身事外,只能冷眼旁觀了。否則,你又能要求他們咋樣?如果你要求一個過江的泥菩薩去普度眾生,不僅無理,而且是相當的殘忍了。

  這種“方正”,也使得人們的內心世界呈現封閉性。人與人之間缺乏真心實意、開誠布公、推心置腹的交流。即便有所交流,也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禍從口出”,教訓不可謂不深刻。所謂“隨一點份子”,便是“隨大流”,裝裝門面而已,禮到即可,很難說是真心實意。所以,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之一生,即便是一位知己,也相當難求,足見人心之封閉。而在行為方式上,更是獨來獨往,缺乏真誠的團結與合作。

  值得慶幸的是,封建時代畢竟已經過去。其遺留下來的這種“方正”,這種封閉,這種等級觀念,也必將被人摒棄。平等、自由、尊嚴,心靈的交融,真誠的合作,畢竟也是人與生俱來的執著追求。正如胡同的衰敗、沒落不可逆轉一樣,從禁錮走向自由,從等級森嚴走向人人平等,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因此,“再見吧,胡同”就絕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告別語或文章的結束語。告別胡同,就是告別等級思想,告別保守,告別心靈的封閉,其中也蘊涵著作者對已逝和即將逝去的文化的無限悵惘。

  二、亮點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請問:這種方正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探究學習:(1)對生活方式的影響。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獨門獨院”,“安土重遷”。

  ②飲食條件:窩頭,大腌蘿卜,小醬蘿卜,臭豆腐,大白菜。

  ③處世方式:講究“處街坊”,“隨”一點“份子”。更多時候,則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對思想意識的影響。

  ①易于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當了一輩子的順民”。

  ③方位意識極強,等級觀念極強。

  2.大白菜文化的內涵是什么?

  探究學習:(1)惟我獨尊。“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權的獨尊地位。這種“獨尊”的思想意識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為國都就與別處不同,國都就比別處尊貴,就連京城的狗也與眾不同,無比尊貴。過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稱之為“鄉下人”,便是明證。遺撼的是,至今,我們還把全國的大小城市分為各種各樣的等級。

  (2)保守。這是與“惟我獨尊”相關聯的。以為什么都比別處優越,自我感覺良好,也就將人家真正好的、有價值的東西拒之門外,思想上趨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說:“北京人很保守,過去不知道苦瓜為何物,近年有人學會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開放了;北京人過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見,大白菜主義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義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獨尊。看來,隨著國際化潮流的到來,北京人自己也會從這種保守、獨尊的封閉形態中走出來。北京人在口味上的開放,便能說明。

  3.為什么要從“吃”的角度來說明北京人的易于滿足?

  探究學習: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過去溫飽問題尚不能解決的情況下。“民以食為天”,我們這個民族對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無與倫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雜,都是任何一個民族無法比擬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個人對于吃食、口味的態度,便可看出他對于生活的態度。所以,作者選取極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們的內心的思想意識、生活態度。信手拈來,意味無窮。

  4.對“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瞇著”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此句寫盡了北京市民的心態。之所以窮能忍著,是因為靠忍,才可以雖窮而仍能面對皇權的威嚴,才可以雖窮而仍可以鄙視皇權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著,是因為看慣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處富中,才能夠不顯山不露水地不驚不乍。之所以睡不著瞇著,是因為睡不著乃是心為外界所動,而瞇著,才能養成看慣風云變幻的大氣,靠著這種大氣,天子腳下的小民、草民才維持了自尊。

  5.對“北京人,真有你的”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么呢?是真有你的應付各種情況、各種局面的辦法。對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報》中說:“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于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于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這種“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認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別急,別煩,別躁,悠著點。“車到山前必有路”,沒什么事過不去。也就是說,心胸放寬些,用鄭板橋的話來說,就是“難得糊涂”。為什么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事難料,風云難測。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人們不可太在意于眼前的利益得失,須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了這種“不在乎”的精神,什么事都能從容應對,從中透露出一種“忍”勁兒。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盡,意無窮。贊許、褒獎之情溢于言表。

  三、選題設計

  1.我所知道的汪曾祺。

  研究方法:

  (1)閱讀汪曾祺作品,包括小說和散文。

  (2)閱讀汪曾祺傳記及有關介紹汪曾棋的文章。

  (3)選擇汪曾祺某一方面的特點作較為詳細的介紹。

  參讀書目:

  (1)《汪曾祺文集》(散文卷、小說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2)汪彬《老頭汪曾祺》,人民大學出版社。

  (3)陳建華《汪曾祺傳》,江蘇文藝出版社。

  (4)汪曾祺《悠閑的生活藝術》,貴州人民出版社。

  (5)汪曾祺《去年屬馬》(“京味文學叢書”之一),北京燕山出版社。

  2.建筑與文化的關系。

  研究方法:

  (1)調查當地民居建筑風格的變化。如,建筑用料、框架結構等方面的變化。

  (2)分析、歸納,從中反映出人們思想意識、思想觀念上的變化。

  (3)寫成相應的調查報告。

  參讀書目:

  (1)梁思成《中國建筑史》。

  (2)丁俊清《中國居住文化》,同濟大學出版社。

  3.飲食與文化的關系。

  研究方法:

  (1)調查當地的風味小吃。如品種、口味、制作方式等等。

  (2)調查當地有關的飲食風俗習慣。如,逢年過節的飲食習慣,平常待人接物的飲食習慣等等。

  (3)思考這些習慣的形成、演變與當地經濟、文化和思想意識的關系。

  參讀書目:

  (1)《中國文化史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

  (2)《汪曾祺文集》(小說卷、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通訊》

《胡同文化》教案6

  教學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學習作者用樸實雅致、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敘事抒情的手法。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課文的內容,用簡潔的語言從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體味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1、通過具體詞句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這一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型設計:

  多媒體輔助教學課

  教學過程:

  1、導語:

  猜一個謎語

  謎面: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

  謎底:A繪畫B雕塑C建筑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個地方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鄉人,蘊育了一種又一種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種文化又和當地的民居息息相關,如上海的石庫門文化、蘇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我們就來穿越北京的胡同,領略汪曾祺先生筆下獨具情味的“胡同文化”吧。

  2、作者介紹: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課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此后,當過教師、編輯等。他長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機會經常接觸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現出來的文化心態。他多年從事民間文藝工作。在他筆下,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極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鄉村風俗小說。他自稱是一個中國式的柔情的人道主義者。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序”。這是一篇古樸清雅、意味深長的文化隨筆,充分顯示了作家的創作個性。

  (下面我們來研讀課文,先結合課前預習,快速瀏覽1、2、3、4、5自然段,劃出每一自然段的重要語句。)

  3、講析課文第1、2、3、4、5自然段

  ①提問: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總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②提問:2、3、4三個自然段分別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胡同的特點?

  明確:介紹胡同——取名

  寬窄、數量

  環境(位置、聲響)

  ③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來源,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明確:取名——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還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義。

  ④胡同的環境又有什么特點?

  明確:離鬧市近,生活方便,環境安靜

  ⑤提問: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體”來概括呢?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話來概括更為準確呢?

  明確: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胡同”過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這一個并列復句來概括段意,兼顧兩個方面,顯得全面、準確。

  ⑥提問:作者為什么說“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確:因為胡同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極大地影響著北京市民的心態,成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間和載體,它給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打上了時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4、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蘊育了獨特的胡同文化。現在,讓我們來聽課文錄音,隨著著名播音員那字正腔圓的京味朗讀,進一步探尋胡同文化的精義)

  (在探尋“胡同文化”的精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請看下面兩段文字。展示)

  A、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英]泰勒《原始文化》

  B、文化是一個錯綜的風俗習慣的結晶體,具有維持現狀的傾向。

  ——[美]杜威

  ⑦、在這個部分中,哪四個詞語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點?又有哪些詞句具體說明這四個特點?

  封閉——安土重遷、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各人自掃門前雪”

  滿足——易于滿足,物質要求不高

  旁觀——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

  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請同學來讀這里最具京味的語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來。

  A、“北京人易于滿足……蝦米皮熬白菜,嘿!”

  B、“這二位同聲說……真有你的!”

  ⑧、提問:“蝦米皮熬白菜,嘿!”這句話,表現了北京市民怎樣的心態?

  明確:一個“嘿”字,使讀者如見其色、如聞其香、如嘗其味。極其形象地刻畫出北京市民享受蝦米熬白菜這種美食時那種無限向往、無限滿足神態,表現了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的心態。

  ⑨、提問:“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樣的生活狀態?

  明確:對別人無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體現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對北京人的這一性格進行評論的話,內涵豐富,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對這種態度是贊賞還是否定,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請你見仁見智吧!

  (為了正確把握作者對北京文化的情感,請繼續聽錄音)

  ⑩、提問:胡同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之下,呈現出怎樣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將何去何從呢?

  明確:北京胡同在衰敗、沒落,因而毫無生氣。胡同文化也必將隨著胡同的消失而逐漸消亡。

  ⑾、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句

  提問:“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些描寫,渲染怎樣的一種氣氛?

  明確:盡情渲染胡同衰敗、沒落后的凄慘景象,引起人們的傷感懷舊之情。

  ⑿、提問:最后一句“再見吧,胡同”,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存在于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北京胡同,將要離我們而去了。告別之際,作者的情感相當復雜:有對胡同往日輝煌的懷念,有對胡同衰敗的無可奈何,有對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傷感,有對沖擊胡同文化的商品經濟大潮不可抗拒之勢的贊嘆,有對胡同及胡同文化將歸入蝦蟆陵、烏衣巷之列的悵惘低徊……

  小結: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著的獨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了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

  (讀完這篇文化式散文,我們仿佛喝下了一碗風味獨特的北京大碗茶,讓人神清氣爽,齒頰留香,回味無窮。下面,我們來看看,課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

  ⒀、提問:課文在語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請舉例分析。

  明確:“蝦米熬白菜,嘿!”

  “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一學生舉例,一學生分析語言特色)

  語言平實、樸素、口語化,但有味兒,富于表現力。

  (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極深,可謂不瘟不火,爐火純青。這些文字不是“大白話”,更不是“白開水”,而是雅俗雜糅,是陳年佳釀。它是供讀者“看”的,帶有一些淡淡的“書卷氣”。

  ——劉錫慶《散文:五十年的沉浮與成就》

  ⒁、讀下面一段文字,請你概括蘇州吳文化的特點,并談談你對吳文化的看法。

  蘇州缺少金陵王氣。這里沒有森然殿闕,只有園林。這里擺不開戰場,徒造了幾座城門。這里的`曲巷通不過堂皇的官轎,這里的民風不崇拜肅殺的禁令。這里的流水太清,這里的桃花太艷,這里的彈唱有點撩人。這里的小食太甜,這里的女人太俏,這里的茶館太多,這里的書肆太密,這里的書法過于流麗,這里的繪畫不夠蒼涼遒勁,這里的詩歌缺少易水壯士低啞的喉音。

  ——余秋雨《文化苦旅·白發蘇州》

  1、走近北京胡同:

  1)課前布置學生搜集關于北京胡同、四合院的郵票、照片、圖片,對胡同作一定的了解,獲得直觀感覺。

  2)聽一聽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在歌聲里走進悠悠的胡同,去領略胡同深處傳唱的北京的民風。——“不唱那輝煌的故宮,也不唱那雄偉的長城,單唱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無名的胡同數不清,橫胡同豎胡同,半截胡同斜胡同,就像那棋盤布在北京啊,磚塔胡同年代最久,交民巷它最長可分西東,七拐八拐是九道彎哪,錢市胡同兩個人相遇,您哪,要側身行……”

  2、走近汪曾祺,了解“文化”的概念。

  1、看一看圖片:

  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搜集到的胡同的圖片(老師可補充學生課前搜集的不足),老師給圖片配上悠揚的樂曲,運用音畫效果來設置情景,讓學生走近胡同。

  2、說一說感受:

  看了圖片,學生說說自己看了胡同圖片后的感受。

  3、讀一讀課文,找找胡同的特點:

  重點閱讀一~四段,采用圈點段落要點,根據要點理思路、概括要義的尋讀法,引導學生從課文對胡同的描寫中發現胡同的特征。

  胡同的特點:走向——正名稱——俗數目——多環境——靜生活方便安靜

  4、議一議胡同文化:

  1)閱讀第五自然段“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通常說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明晰“文化”的有關概念。

  “文化”從廣義說,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胡同文化”,指住在北京胡同里居民的一種精神狀態或文化心態。

  2)探究長期生活在這樣方正又安靜的胡同里居民的習慣和精神狀態,即胡同對胡同居民的影響。

  讓學生劃出能揭示胡同文化的內涵的語句,抓點化要旨的句子來梳理思路、概括要義。

  胡同居民:安土重遷,不愿搬家獨門獨院,過往不多

  易于滿足,要求不高愛瞧熱鬧,不管閑事

  3)進一步探究胡同文化的本質。采用發現、引導法對胡同文化的內涵加以品讀。

  作者從方正的胡同寫起,寫名稱來源、寬窄、居民居住方式,談市民文化形態——“封閉”;從北京人生活的理想“舍不得挪窩,獨門獨院”,寫他們“安土重遷”;物質要求不高,寫“易于滿足”,愛瞧熱鬧、不管閑事,突出“袖手”“忍安”。揭示胡同文化的本質是“封閉”、“忍”。

  探究過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要讓學生理解,胡同文化的特點是作者賦予的,也是作者眼里的胡同文化,并不代表胡同文化的全部。

  4)探究胡同建筑特點、地域特點與文化的關系。采用討論法。

  建筑特點決定了其文化特點。胡同安靜閉塞,使人思想保守;方正又影響到思想意識,且長期處在政治統治和政治風暴中心,正統思想嚴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北京胡同文化自身特點與其命運有何必然聯系?

  A、隨著舊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會消失沒落、胡同文化的封閉性不符合時代前進的步伐,必然會隨時代的發展而被遺棄;B、胡同文化中封閉、保守、自私、知足、忍耐的特點使這種文化失掉了吸收外來養料,發展進步的機會,沒有發展的文化注定了只能在消耗盡自身儲備之后走向衰亡;C、商品經濟大潮對胡同文化也同時產生了沖擊,也是這一文化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

  5、品讀、體味作者對胡同、胡同文化的情感。

  1)作者對這種“封閉”的、以“忍”為精義的胡同文化持一種什么樣的態度呢?(展示幾幅衰敗的胡同的照片,配樂朗讀文后三段,感受作者的情緒)

  結合文章第二部分內容,根據課文倒數第二段的“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再見吧,胡同”這些話,思考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態度。學生自讀自品,老師點撥。

  明確:態度很復雜,既喜歡又否定,在情感上“懷舊和感傷”,但當他直面衰敗的胡同時,也認識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封閉的胡同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所以,在理智上又欣然接受。

  屏示——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態度

  “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無可奈何之中,總有新的希望在生長。”

  ——汪曾祺《日子就這么過來了》

  2)進一步探究作者為什麼對胡同及胡同文化有極為復雜的情感?(教師點撥與學生品讀、討論相結合。)

  首先要從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文化修養談起。作者的大半輩子都在北京度過,耳濡目染北京文化幾十年。胡同是他生活的家園,胡同是滋長他文化的土壤,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一朝一夕,無不蘊藏著傳統文化獨特的魅力,無不寄托著作者對傳統文化濃濃的情感。

《胡同文化》教案7

  《胡同文化》教案

  教學目標:

  1:概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點,掌握概括胡同文化的基本方法。

  2:體會汪曾祺對胡同文化所懷的情感。

  3:品味北京胡同所蘊含的文化韻味,對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見解。

  教學重點

  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概括要點方法的概括

  教學難點

  品味北京胡同所蘊含的文化韻味,對胡同文化形成自己的見解。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古樸典雅的北京胡同圖片,韻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胡同京歌》。

  l同學們,知道放的圖片是哪里嗎?

  答:北京

  l具體點。

  答:北京胡同。

  l有同學去過北京嗎?提起北京,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答

  l那,去過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有三絕。

  這第一絕,就是古老精致的石獅子。威猛的獅子,總是會令人肅然起敬。我國最有名的石獅子,當數北京天安門前的兩對巨型石獅,莊嚴威猛,與端莊的華表共同映襯雄偉的城樓,象征中國古老的文明。

  第二絕是北京的小吃。去北京旅游,有句話:“到北京,不吃北京小吃,那不白來了嗎?”其中又已北京烤鴨最為著名,我國著名相聲演員姜昆的他的作品《冒號》里面這樣形容:這個北京烤鴨啊,烤的焦黃焦黃,咬一口滋滋冒油。

  北京的第三絕就是——胡同也有文化。有人說,沒去過北京的胡同,算不上真正的了解北京。今天,在我們的課堂上,雖然沒辦法目睹北京石獅子,也無法品嘗北京小吃,但我們可以通過汪曾祺先生的小品文來感受北京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簡介

  l在分析課文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作者。(pp顯示)

  汪曾祺:(1920—1998)現代作家。先后曾任《北京文藝》、《說說唱唱》、《民間文學》編輯,1962年調北京京劇團(后改為北京京劇院)任編輯。主要作品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京劇劇本《范進中舉》、《沙家浜》,評論《沈從文和他的〈邊城〉》。

  三、字詞分析

  攝(shè)影鑷(niè)子房檁(lìn)棱(léng)角網絡(luò)

  蛤蟆(há ma)陵腌(yān)摞(luò)噌(cēng)的一聲

  四、課文分析

  (1)默讀1—5段,概括北京胡同特點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胡同的原意,胡同取名的來源有很多種。

  第三段:胡同的寬窄。

  第四段:胡同是貫通大街的網絡。

  第五段:胡同與四合院是一體。(pp板書)

  (2)學生朗讀6—9段,教師范讀10—12段

  概括住在胡同里的人有怎樣的特點。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遷。

  第七段:北京人愿住“獨門獨院”,平時過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滿足,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愛瞧熱鬧,不愛管閑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舉例說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pp板書)

  (3)討論課堂高潮

  l提問:我們剛才概括了北京人的特點,那么,我們來看一下,北京人易于滿足表現在哪?

  明確:第8段。

  請學生朗讀重點語句,(pp顯示),并指導朗讀。

  重點指導:蝦米皮熬白菜,嘿!

  l討論:說出北京人的“忍”的事例,談談你對“忍”的人生態度?

  學生討論

  l提問:汪老對“忍”的態度?

  “睡不著瞇著……真有你的!”

  (4)品位語言

  學生對話朗讀,找出對話中有感觸的句子。教師范讀,體會。

  概括本文的語言特色:平淡樸素口語化,表現力強。

  (5)思考:胡同和人的關系

  l提問:前面我們分別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點和生活在胡同里的人的特點,

  那么,胡同和人到底有什么關系呢?

  l提示,板書(pp顯示)

  l進一步深化。(pp顯示,教師語言概括)

  (6)胡同文化的沒落

  學生齊讀最后三段。

  l思考:作者對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情感態度?

  l明確:傷感,無奈,堅決告別

  舉例:

  西風殘照。傷感

  在商品經濟大潮。無奈

  再見吧,胡同。堅決告別

  五、布置作業

  “胡同文化”與“高樓文化”比,哪一個更封閉,你更喜歡哪種居住氛圍,為什么?試闡述理由。寫一篇小短文,不少于200字。

  《胡同文化》教學實錄

  作家汪曾祺說,讀小品文是悠閑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氣息的健康的休息。他的《胡同文化》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筆者學著他的“文化休息”,在教學設計中努力體現“快樂語文”:在快樂中增長見識,了解胡同的特點及胡同文化的內涵;在快樂中體驗情感,感受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與作者懷舊、感傷、理智超脫的情懷;在快樂中品味語言,體會京味語言醇厚活潑的魅力;在快樂中拓展開來,由遠及近,從北京的胡同文化聯系到家鄉的地域文化——中央電視臺多次報道過的江山市廿八都鎮的“飛地文化”。在初步介紹后將此確立為班級的研究性學習課題,讓各個研究小組討論申報子課題。

  一、序曲

  上課鈴聲過后,我打開多媒體,屏幕上映出古樸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熱烈、韻味醇厚的京腔歌曲《故鄉是北京》在京韻大鼓的伴奏下裊裊而起。

  (多媒體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圍,創設情境,能彌補傳統語文教學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書之不足。)

  學生馬上進入了情境,聽得如癡如醉。

  我恰到好處地按下鼠標,音樂戛然而止。

  “看大家的表情,都被這畫面和歌曲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覺怎么樣?”我微笑著問學生。

  “太美了!”“太好聽了!”還有人打趣道:“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引得哄堂大笑。

  “知道這是哪里嗎?”

  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北京!”

  我順勢導入:“對,北京。古樸典雅的北京胡同,韻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讓我們感受到了北京文化綿綿的魅力。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位文化老人寫的京味小品文《胡同文化》。”我邊說邊在胡同背景圖上即時打上字幕“胡同文化”。(不以事先做好的示人,以增強現場感,體現多媒體教學的互動、隨機。)

  然后問學生:“這位老人是誰呢?”

  “汪曾祺。”

  “對,是汪曾祺老先生。”我點擊鼠標,屏幕上亮出了汪曾祺和藹的笑臉及其簡介。

  “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但他長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加上他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鐘,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別有京味兒。他主張‘文化休息’,認為讀小品文是悠閑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氣息的健康的休息。因此,我們這節課也好好地體現一下‘快樂語文’。米盧不是有‘快樂足球’嗎?我們也該有‘快樂語文’,在快樂中增長見識,體驗情感,品味語言。怎么樣?”

  學生興趣倍增:“好!”

  我高聲道:“那就讓我們走進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二、增長見識

  1。揭題切入。

  切入課文的方式很多,此處采用“揭題法”——從揭示標題“胡同文化”的內涵入手,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同時,從“文眼”所在的第5段切入,也使講課順序有了變化。

  我點擊鼠標,屏幕上再次出現“胡同文化”主頁。

  “各位能不能告訴我什么是‘胡同文化’?請引用書上的一句話回答。”

  學生在課前就對課文進行了預習,所以很容易讀出了第5段中的句子:“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對。反過來說,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話到此處,我又把學生往定語“胡同”二字上引:“那作者為什么用‘胡同’做定語,而不用諸如‘草原’‘水鄉’之類的定語呢?請再引用本段的話回答。”

  學生馬上齊讀起來:“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

  于是自然地轉到了第1~4段的內容:胡同。本文的文脈是先“胡同”,而后“文化”。

  2。胡同。

  本文所在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為了落實這八個字,我這樣問學生:“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北京胡同的哪些內容呢?請大家引用1~4段中的關鍵句回答。”

  “第1段——”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

  “所以北京人的什么意識很強?”

  “方位意識很強。”

  “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了,怎么說?”

  “你往南邊去一點。”學生齊讀后忍不住笑起來。

  “要是我們睡覺遇上這類事,會怎么說?”

  “往里面靠一點。”“移過去一點。”

  看他們比較出來了,我于是笑道:“看來我們的語言模糊多了,方位意識差多了。”雖然沒有通讀串講,只找了段中的一句話展開,可我發現效果倒很好。

  我又往下問:“第2段呢?”

  學生回答:“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

  我接過話題:“對,都很有來源。下面播放幾張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中的照片,請同學隨口說說胡同名。”

  學生邊看照片,邊用文中的胡同名稱搶說著,氣氛活躍。這樣既避免了照讀原文的呆板,也發揮了多媒體的作用。

  “第3段——”

  這時學生參差不齊了:“胡同有的很寬闊,如東總布胡同、鐵獅子胡同。”“北京人說: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不清。……”

  我笑著追問:“到底是哪一句?”

  學生迷惑了:“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對,都是,可又都不是。現成的兩句話都不全面,必須用自己的話將這兩個意思同時歸納進去,該怎么表達?”

  學生馬上恍然:“胡同的大小和數量。”

  我趁機向他們傳授方法:“所以在‘概括要點,提取精要’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憑借文中的有關語句,另一種則要自行組織語言。”

  “第4段呢?”

  “胡同是貫通大街的網絡。”

  “對。這段很明確,不會有異議。”

  3。胡同文化。

  順著文脈,“胡同”之后,就是本文的重點內容“胡同文化”了。我是這樣過渡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百姓,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讓我們看看北京人的胡同文化是什么樣的。”

  先讓他們快速閱讀,提取精要,找出體現胡同文化內涵的關鍵句。學生反應迅速:“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北京人易于滿足”“北京人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閑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

  然后我讓他們自由發言:“這些內涵,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個?自由發言,談談你的感受和理解。”

  高中生已進入了“思想期”,因此語文課需要讓學生說出他們的理解,說出他們的思想,解放他們的心靈和智慧,讓學生的表現力、想象力、創造力盡情地得到釋放。

  果然,學生發言踴躍,思想的火花不斷迸發出來——

  學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封閉性。我們國家的封建社會太長了,一直處在閉關鎖國的狀態下,身為五百年古都的北京就是其中的代表。封閉的思想必然帶來觀念上的保守與落后,我們現在雖然“入世”了,國門打開了,不再閉關鎖國了,但我們的思想觀念還是很封閉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思想觀念問題。

  我表示欣賞:“說得夠深刻。”

  學生2:我印象最深的是“處街坊”這一節。他們表面上是有來有往,禮尚往來,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可見他們的來往僅僅是一種禮節上的應酬,他們的內心還是封閉的。

  我不禁稱贊道:“你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

  學生3: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們愛瞧熱鬧、不愛管閑事。這挺讓我感到意外。我故作驚訝:“為什么?”

  “畢竟北京是民主運動的策源地呀!”

  我繼續引入:“是呀,太矛盾了。可仔細想想,又在情理之中。你能解釋嗎?”

  “還不能。”

  我給他留下余地:“你不妨再思考思考。”

  這時,另一學生搶著回答:“我想出來了!那是因為他們生活在首都——不對,古代應該稱京城。”

  我進一步挑明:“對!生活在皇城根下。”

  全班馬上接過來:“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底下!”

  我滿意地點頭:“越說越清楚了。”

  那位學生馬上往下接:“所以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我反過來引:“否則——”

  “否則隨時都有殺頭的危險,所以他們只能忍!”

  我水到渠成地朗聲道:“所以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一個字——”

  學生異口同聲:“忍!”

  我話題一轉:“那我們該怎樣評價這個‘忍’呢?”

  一個學生回答:“那個時候,‘忍’是他們的生存法則,以‘忍’為上,明哲保身。”“對。”我插話道,“任何現象的出現都有其歷史背景、社會原因,所以西方一位哲人說,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位學生馬上搶回話題:“但也正因為明哲保身,敢于站出來者少,所以我們的封建社會缺少活力,政治變革少,社會發展慢。現在,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來說,生活小事上應提倡‘忍’,這樣人際(關系)才能和諧,社會才能和睦;但對于社會上的不良現象,我們不該‘忍’,不該袖手旁觀,而應見義勇為,否則我們的社會就沒有正氣;對于國家利益,我們更應該有積極的愛國熱情,要像海空衛士王偉那樣,勇于維護我們國家的尊嚴,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對。魯迅留學日本時曾寫過這樣的感人詩句: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薦軒轅。”大家馬上接下去。

  我點頭贊許:“這位同學說得不但辯證,而且感人。”然后轉移話題:“另外,北京人也有一個極大的優點,你們發現了嗎?”

  一位學生回答:“北京人易于滿足。”

  我馬上“抓住”他不放:“對。作者有幾句非常典型的細節描寫,你能念念嗎?要念出韻味來,念出北京人的滿足感和得意勁來。”

  (好的語言需要引導學生品味、涵泳,而且要與課文內容的理解、語言環境的整體感受融為一體,如果照搬“教參”的順序,在課文內容分析完后才單獨分析語言,效果會打折扣。)

  可惜這位學生讀得平淡無味,念得很快:“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結尾的“嘿”也念成了短促的去聲。

  同學們笑了起來。

  我也笑了:“從同學的笑聲中,就可發現問題了。要讀出韻味來,讀出北京人的滿足感和得意勁兒來。特別是最后一個字,不能按常規讀法念去聲,應把這個音拉長,并且把聲調往上提。請大家推薦一位同學來朗讀。”

  大家推薦“朗讀家”同學范讀。

  這位學生讀得抑揚頓挫,京味十足,同學嘖嘖稱贊,體驗到了京腔京韻的魅力。

  我忍不住夸獎:“不愧是‘人民代表’,不負眾望。”然后面向全體:“接下來讓我們齊聲朗讀一遍,讀出韻味,讀出滿足感和得意勁,品味京味兒語言的魅力。

  (范讀與齊讀相結合,讓每個人在朗讀中領悟內涵,感受魅力,并掌握朗讀技巧。)

  然后問他們:“品味出京味兒語言的魅力了嗎?”

  “有點兒。”

  “那我就讓各位再‘多點兒’。請齊讀屏幕上的話。”

  我打出屏幕上的話:“有窩頭,較好。大腌蘿卜,好。小醬蘿卜,更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很好。蝦米皮熬白菜,最好!”

  學生邊讀邊笑,讀完后大笑。

  “笑什么呢?笑它好還是不好?”

  “不好!”

  “怎么個不好?”

  “呆板,單調。”“不活潑,沒有生活氣息。”“也不風趣。”

  我笑著說:“被你們批評得一無是處了。不過這么一比較,京味兒語言的魅力就品味出來了。還只是一點兒嗎?”

  有學生拉起了長音:“多乎哉,很多也!”

  也有學生忍不住贊嘆:“汪老先生真神!”

  我接過話題:“對。汪老先生不愧為語言大師,他對傳統文化有很深的感情。讓我們也帶著感情,帶著對胡同文化內涵的理解,認真朗讀一下這些段落。方式是:以小組(6人)為單位,每人選一段自己較滿意的讀給小組成員聽,然后互相評點。”

  教室里頓時書聲瑯瑯,氣氛活潑。

  然后,我把他們引向課文的結尾部分:“作者對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體現在哪幾段?”

  學生非常明確:“最后三段。”

  “沒錯。那就讓我們來看看文章的最后三段。”

  這樣就從“增長見識”板塊轉到了“體驗感情”部分。

  《胡同文化》教學反思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的一篇有著深厚內涵的精美的文化散文。普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筆下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字里行間卻流露出面對著'養育了自己祖祖輩輩的生活環境'正在沒落,衰敗的一種難言的傷感與無奈。筆者在處理該課時,將'熟悉課文,概括胡同的文化內涵;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胡同文化流露的思想感情,體味文章語言特色'確定為該課的教學目標,并設計了三個環節:①了解胡同的特點,要概括出胡同文化的特點——北京市民的心態;②理解作者面對胡同的衰敗,沒落所寄托的感情;體會文章語言特色;③研究性學習怎樣看待福州三坊七巷文化傳承\'的問題。在上課的過程中我首先創設情境,利用四合院和胡同的照片讓學生感受其特點,并通過學生對課文的閱讀概括出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點,重點讓學生理解北京人的心態。其次通過課文的內容,把握作者留戀而感傷的感情。第三個環節沒有在課堂中進行。課后,對照著原來的教學設想,思考上課的過程,發現了一些在教學觀念和行為策略上的不足,也領悟到很多的教學技能。

  反思一,關于課前準備的自我反思

  在備課時,我對教學內容和學生進行了綜合分析,依據教學理論的指導去尋找,開發符合教學目標的教學資源和資料,盡量做到:

  (一)明確這一節課的實施原因以及它應達到的效果。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所以課堂上要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45分鐘內要達到以上目的去要對教學進行科學設計。

  (二)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布置預習工作,解決了每節課要為學生講解生字新詞的浪費教學時間的問題,有助于學生盡快融入課文。考慮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背景出發,聯系所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關于文化這個抽象概念,課前也已經布置學生觀察身邊的文化,對學生了解胡同文化起了較好的促進作用。

  (三)精心設置導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次選取的《北京的胡同》這首歌曲比較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帶領學生進入濃厚的京味氛圍,但是MP3效果不是很好,聲音有些嘈雜,對效果有一定影響。

  反思二,關于教學實踐中的自我反思

  (一)選材處理不果斷,重點不突出

  胡同文化的內涵,包含兩方面的內容:胡同的特點和胡同文化的特點。學生在閱讀課文后,就可從文中提取精要,概括出胡同的特點及北京市民的心態。教師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對北京市民心態的理解上,讓學生閱讀文本,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出或讀出覺得最好的片段。但我在處理這兩部分內容時,即使學生的回答是正確的,仍然逐條地講析,深怕學生不理解。兩部分內容所花時間比較平均,沒有側重,以致在處理后半部分的內容時顯得有些倉促,沒有更好地突出重點,沒有充裕的時間放在內容的拓展和深化學生思維的環節上。有感于此,我認為對課文內容的大膽取舍,應基于對教學目標的確切把握,突出重點,而不應面面俱到,教師的講解也要惜墨如金,講析其要害處,唯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課文。

  (二)沒有充分設置讓學生發問的平臺

  每當學習一篇文章,只要去探究,學生總會發現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可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疑點,也可能是學生思維深入,探究問題時所迸發出的火花。教師在預設教學環節時要有問題意識,以賞識啟動探究。課堂中教師要留一些時間請學生發問。在《胡同文化》的教學中,我雖預設了讓學生發問的環節,但并沒有把它放在突出位置上,加上時間不夠,就讓學生課外進行,這無疑削弱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反映出教師問題意識的淡薄,并沒有真正落實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創新思維的初衷。

  (三)課堂開放性的教學策略需落到實處

  一味地呈現知識性結論會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而恰恰是不確定性的教學內容,能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種開放的狀態。教師可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識,給他們留下探究的空間,使他們大膽尋求開放的答案。胡同是北京身份的象征,是歷史的見證,就因為破敗而應夷為平地嗎

  我認為對待這一問題的處理可以折射出現代人對歷史的態度,對民族文化的態度。基于這樣的考慮,我想讓學生探討該用一種怎樣的文化眼光來看待這些文化古跡。這樣的探討,可讓學生對事物的判斷有較深入的思考。在掌握課本的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會和生動的生活實際相聯系,談出各自的想法,這些想法洋溢著同學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課堂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種生命的過渡,一種生命的成長。當然,學生的探究學習要基于一定的基礎,尤其對于那些學生較為陌生的知識,教師必須設法給學生提供必要的信息。背景信息的提供,對于開拓學生的思維也起著很大的作用。在《胡同文化》教學的這一環節中,由于時間不夠,我只得讓學生課后進行研究性學習,相互間發表自己的看法,課堂的開放性不足,學生的發散思維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胡同文化》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利用詞典,掌握“胡同、憑吊、安土重遷、街坊、里道、西風殘照、衰草離披”等詞語。

  2。了解的特點,掌握作者的行文脈絡。

  3。學習作者用平實樸素的語言敘事抒情的手法。

  能力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味。

  2。習得在既定主題下對材料進行適度收放的散文寫作技巧。

  德育目標

  1。培養學生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即善于透過現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象。

  2。讀懂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那種懷舊與超脫。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用簡要的語言從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1。通過對具體的詞語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的感情。

  2。通過對北京的理解,初步體會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指導學生通過默讀、齊讀,重點段落反復讀,整體感知課文,領會文章主旨。

  2。討論法。本文為自讀課文,應依據課文行文脈絡、思想內容設置耐人尋味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思考,然后師生達成共識。

  ●教具準備

  北京胡同的相關照片、圖片、投影儀、錄音機、膠片、磁帶、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

  ●教學步驟

  預習提綱

  1。通讀全文,利用詞典排除字詞障礙。

  2。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行文脈絡,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3。對重點文段感悟、理解,力求把握文章主旨所在,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要點]

  首先簡要介紹作者及其作品風格,之后以資料的形式讓學生對“胡同”“文化”的概念有一個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讀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概括要點,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意圖。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1。同學們,說起胡同,我們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視無睹了,不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往來于胡同之中的感覺是有的。但對于胡同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卻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獨具特色,一般人習以為常,有一位作家卻能以獨到的眼光,深厚的文化底蘊,審視北京的胡同,發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蘊,認為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作家汪曾祺。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一文。

  2。(放錄音,請同學們隨著歌聲走進悠悠的胡同)

  不唱那輝煌的故宮,

  也不唱那雄偉的長城,

  單唱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

  無名的胡同數不清,

  橫胡同豎胡同,

  半截胡同斜胡同,

  就像那棋盤布在北京啊,

  磚塔胡同年代最久,

  交民巷它是最長可分西東,

  七拐八拐是九道彎哪,

  錢市胡同兩人相遇,

  您哪,要側身行……

  提問:聽了這首歌,同學們有何感受?

  學生甲:這首歌使我們感受到了歷史的滄桑。

  學生乙:從這首歌中,可以感受到北京市民對胡同的熱愛和眷戀。

  同學們的感受非常真切。歌聲里唱出的是北京往昔的歲月。如今的北京城日新月異,大多數北京市民已走出狹窄的胡同、擁擠的四合院,住進了高樓大廈。現存的胡同在逐漸消失著,沒落著。在北京胡同里住了四十多年的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對此深有感觸。今天,我們就學習他寫的'《》一文。

  二、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此后,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具有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概說

  汪先生的《》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序”。雖是篇書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評點或介紹類書序,實質上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

  作者在文中將普普通通的胡同,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其中凝聚浸透著的獨有的自然融合起來,使我們對北京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生動、深刻的了解,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對懷舊傷感的思緒。

  四、有關“胡同”“文化”的概念

  多媒體顯示:

  1。胡同“或寫作衚衕、、衖通。巷稱胡同,始自元大都,歷明、清,民國,以至今日,構成了北京的一大地方特色。”

  楊慎《丹鉛總錄》:“南方日弄,北方日,弄之反切為也。(《北京傳統文化便覽》)

  2。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英·泰勒《原始文化》)

  3。“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當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辭海》)

  五、自讀課文,通過啟發、討論,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概括要點,體味語言

  1。播放錄音,學生邊聽邊思考如下問題:

  (1)進一步掌握生字詞(包括字形、詞義)。

  (2)把每一自然段的要點標記或概括出來。

  (3)本文的行文思路如何?

  (4)北京胡同的特點有哪些?

  錄音播放完畢,出示投影

  ①仔細辨認下列詞語,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何取所意 衰草離披 天翻地覆 深惡痛絕

  B。不約而同 街坊里道 奉公守法 供人憑吊

  C。倀望低徊 獨門獨院 天壇城根 記憶猶新

  D。厲厲在目 半途而廢 莫衷一是 通霄達旦

  ②根據語意在括號內寫出相應的成語。

  A。用冷靜或冷淡的態度從旁觀看。 ( )

  B。聲名在中外傳播得很遠。 ( )

  C。在一個地方住慣了,不肯輕易遷移。 ( )

  D。沒經商量而彼此一致。 ( )

  參考答案:

  ①B(A項“何取所意”中的“意”應為“義”,C項“倀望低徊”中的“倀”應為“悵”,D項“厲厲在目”中的“厲”應為“歷”,“通霄達旦”中的“霄”應為“宵”)

  ②A冷眼旁觀B馳名中外C安土重遷D不約而同

  提問:本文共15個自然段,每段要點分別是什么?

  明確:第①自然段寫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第②自然段寫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第③自然段寫北京胡同很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沒名胡同數不清”。第④自然段寫胡同是貫通大街的網絡。第⑤自然段寫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第⑥自然段寫是一種封閉的文化。第⑦自然段寫北京人很講究“處街坊”,覺得“遠親不如近鄰”。第⑧自然段寫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第⑨自然段寫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第⑩~自然段寫北京的精義是“忍”,要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第~自然段寫北京胡同在衰敗、沒落,是無可奈何的事。第自然段則以“再見吧,胡同”收尾。

  (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提問:本文可分幾部分?作者依次寫了北京胡同的什么?

  明確:本文可分三部分。①~③自然段從建筑學的角度寫北京胡同;④~自然段談;最后三段則寫北京胡同的衰敗、沒落。

  提問:北京的胡同有何特點?

  多媒體顯示:有關北京胡同的圖片

  明確:(提示學生用找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方法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其一,正南正北,正東正西,使得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其二,取名有各種來源,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但都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其三,寬窄不同可反映出住戶的階層不同;其四,是貫通大街的網絡,百姓因此生活方便。

  板書:

  胡 同

  ↓

  方正 取名 寬窄 網絡

  2。四人一組研讀課文二、三部分,就以下問題展開討論:

  (1)的特點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從“胡同”里發現“文化”意蘊的?

  (3)作者對的描寫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教師深入其中,點撥,指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師生達成共識)

  明確:(1)的特點:其一,封閉。住在胡同里的居士大都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有的甚至一住幾輩子,也舍不得“挪窩”。其二,滿足。北京人對生活的要求不高,有窩頭、白菜就行了。其三,袖手。就是不愛管閑事,雖愛瞧熱鬧,但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其四,忍安。這也是的精義,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用北京方言說就是“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瞇著”。

  板書:

  文 化

  ↓

  封閉 滿足 袖手 忍安

  (2)作者是如何從“胡同”里發現“文化”意蘊的呢?先通過介紹評論北京的胡同來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從而揭示的豐富內涵。共15個自然段,文章開始從方正的胡同寫起,寫了胡同名稱的來源,胡同的寬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談到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說明了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接著引用、舉例將其具體化:是一種封閉文化,居民們似乎都承襲了祖宗安土重遷傳統,蝸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窩兒”;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獨門獨院,但也講究處街坊,婚喪嫁娶隨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卻也浸透著的特點;由于北京市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易滿足;北京人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閑事;并用事例說明其文化精義是“忍”,即所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3)作者對的描寫,飽含了他對北京胡同、對胡同中的市民生活的了解、同情、理解。作者一生對傳統文化懷有深情,他雖然鐘情自己家鄉的地域文化,但他大半輩子都在北京度過,寬寬窄窄,大大小小如同網絡般的胡同,深深地打動作者的心。市民們的知足常樂,隨遇而安、安分守己也深深印刻在作者心上。作者對此雖曾有所推崇,但對這種封閉性的小市民文化,還是懷著一份清醒,作者對正在消失的胡同和,既給予了理解,又表達了無奈,他知道這是下層平民的文化,舊時代的文化,跟不上時代步伐的文化,毫無生氣的文化;無力抗爭的文化,正在日趨消失、衰敗沒落的文化,作者的情感是復雜的:有同情,有理解,有傷感,有批評。

  (學生齊讀第~自然段,對上述概括加深理解)

  提問:第自然段寫了北京民居房屋殘破,地基柱下沉,拴馬樁、上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頭棋盤供人憑吊,意在說明什么?“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毫無生氣”的隱含義是什么?

  明確:意在說明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

  隱含義是北京的胡同將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提問:作者談到看了照片后人們會產生“懷舊感情”和“傷感”,可又說“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胡同文化》教案9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2.品味語言。

  3.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兩課時。

  概括要點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涉及文章的整體,也涉及局部。各段落的意思比較清楚,可利用段落的關鍵語句先概括段落的要點。

  本文中心思想的比較含蓄,只有通過認真品味語言,才能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終把握作品寫作意圖。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胡同之沒》中只有沒有一個絲毫的喜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胡同的破房子前回頭悵望的照片和前面是寫著“拆”字的胡同舊房子、后面是高樓的照片。

  二、自讀課文,整體把握。

  思考題:(1)本文是為攝影集《胡同之沒》序言,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寫胡同還是胡同文化?(明確:是寫胡同文化。)

  (2)“胡同文化”的含義是什么?(明確:是指胡同這種生活方式形成的心態和思想觀念)

  三、再次自讀課文。分析、討論段落大意,概括要點:

  概括中,首先要對全段思想要旨進行提煉,其次對有關話語化繁為簡,提醒學生在自讀中找出關鍵句子,分析段落時應該有全文意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

  第一段的關鍵句是“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段從說北京城的特點引出胡同。

  第二段關鍵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因為下面的全部舉例,都是說明胡同得名的緣由的,例子很多,足見胡同取名的來源之廣。

  第三段寫了胡同的寬窄、多少,。這兩段目的是談胡同的數量之大。

  第四段寫胡同的環境特點——安安靜靜。

  這四段說明了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的關鍵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

  呼應第一段“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這兩句,點明了本文將要敘說的主要內容是胡同文化,即“北京的市民文化”,也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因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寫北京人不愿“挪窩兒”的。所以,這段是寫胡同文化的第一個特點——安土重遷隨遇而安。

  第七段寫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獨門獨院”,其本質也是自我封閉,他們寧愿把自己關在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似的的四合院里“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隨”一點“分子”也只是為了“合禮數”,是那么的封閉而自私,這是胡同文化的第二個特點。

  第八段從物質生活方面寫胡同文化的特點——易于滿足、知足常樂。

  第九段寫胡同文化在政治方面置身事外的態度,他們身為“民主運動策源地”的“民”,卻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作“與己無關”。置身事外、不管閑事是胡同文化的第四個特點。

  第十到第十二段寫“胡同文化”第五個特點——“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在這三段中,作者選取三個典型材料來表現“忍”。第一二個材料是文學作品中的描寫,寫出人物自己的忍耐程度。第三個材料是寫作者親身的經歷。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描寫胡同的衰敗、沒落,指出胡同文化的發展趨向。有著悠久歷史的胡同即將消失,體現北京市民心態的胡同文化也應該拋棄。胡同的衰落,帶給了人們悵惘和憂傷。但是,作者以智慧的頭腦和敏銳的眼光看到了胡同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胡同文化告別也就成了時代的要求。

  板書:

  北京城的特點

  北京胡同之多及環境特點(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胡同文化的含義即“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文化的特點——安土重遷

  封閉自私

  知足常樂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胡同已經衰敗、沒落

  胡同文化應該拋棄

  第二課時

  一、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感情。

  大家知道,“句子的意義有時很含蓄,在字面意義中還蘊含著某些深層的意義,一般稱為句內意義。句內意義主要是通過一定的語境來表現的,因此必須在理解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結合語境弄清它所表達的真正意義。句內意義有時需要結合上下文作出判斷。”

  “別煩躁,別起急,睡不著,瞇著”這句話就要結合上文的貶義詞“冷眼旁觀、置身事外”和下文“這話實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這兩句反語,體味其諷刺意味,理解作者對這種逆來順受現象,決不僅僅是局外人的調侃,表達的是作者對這種為了“安分守己”達到喪失正義感程度的強烈不滿、氣憤和批評。

  “蝦米皮熬白菜,嘿”表層意義是描寫了北京人吃蝦米皮熬白菜時那種極易滿足的表情,說明北京人易于滿足,對生活要求不高。但深層含義則“需要通過一定的語用聯想來理解”我們知道,作者寫本文是1993年6月,改革開放已經十多年了,滿足于這樣的生活水平顯然是太落后了,這樣才能體會到作者對北京人這種現象的諷刺意味。這里的言外之意是,今天這種易于滿足知足常樂的思想在現在這樣的形勢下已經不適合時代了,應該丟掉了。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里,作者為什么要盡情渲染胡同衰敗、沒落的凄慘景象呢?聯系上文“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經殘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經下沉”的客觀敘述,聯想《胡同之末》中那幾張只有沒有流露絲毫的喜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舊胡同的破房子前回頭悵望的照片,再想一想為什么要用“毫無生氣”這樣一個貶義詞,就可以明白作者這樣描寫的目的是,在向人們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舊的大雜院正被現代化的樓房所取代,舊胡同已經失去它存在的基礎。滿目凄涼、毫無生氣的胡同,還留戀什么呢?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這一段,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舊房檁,斷磚墻。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一個“他們”,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說,下面又為什么特地引用老北京的日常口語“挪窩兒”“破家值萬貫”?如果聯想《胡同之末》里前面是寫著“拆”字的破房子,后面是高樓那些照片,就很容易明白這樣寫的目的是引用他們自己講的口頭語來調侃,含蓄地諷刺那些“安土重遷”不愿意搬家的人。

  再看“四合院是一個盒子”一段。這段中用了十三個引號,前十二個引號都是為了標明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頭語言,讓人們從這些口語中看到,老北京講究的“處街坊”是除了會棋友“殺”一盤,到“大酒缸”喝兩個和“會鳥”外,就僅僅只“隨”一點“份子”而已,而且這里,又特意把“隨分子”一詞拆開?為的是說明連這也不是心甘情愿,是出于“禮數”不得已而為之。透過語言文字看出相關聯的生活現象。可見,胡同里的老北京,交往也不是主動的而是被“禮數”所迫,是多么的封閉自私,是多么的自顧自。所以,在這段的最末用“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個現代誰都不以為然的、過時了的格言,顯然是公開諷刺老北京們了。

  二、提供下面材料,體會作者對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

  “我是寫過一些談風俗,記食物,寫草木蟲魚的文章,說是“悠閑”,并不冤枉。但我也寫過一些并不悠閑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動感情的人。我不喜歡那種口不臧否人物。絕不議論朝政,無愛無憎,無是無非,膽小怕事,除了豬肉白菜的價錢什么也不關心的離退休干部,這種人有的是。

  “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我小時候聽過“百忍堂”張家的故事,就非常討厭。現在一些名勝古跡賣碑帖的文物商店賣的書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鄭板橋的“難得糊涂”,二是一個大字“忍”。這是一種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學。

  “周作人很欣賞杜牧的一句詩“忍過事則喜”,我以為這不像杜牧說的話。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請看《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頁)

  讀“看看這寫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1.作者對胡同的感情:與普通北京人一樣——有懷舊、傷感,對它的消失——無可奈何。

  讀“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是文章的主旨句,因為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胡同文化的認識和判斷。

  2.對胡同文化的感情:調侃、嘲諷、不滿、、氣憤、批評,主張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拋棄。

  3.思考:作者在文中對“安土重遷、封閉自私、知足常樂”和“置身事外、逆來順受”的敘述和描寫過程中在語言和態度上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前者是調侃嘲諷,因為作者雖是江蘇高郵人,但已經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輩子了,算得上是半個老北京了,對長期相處的老北京們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諸如隨遇而安、安土重遷、知足常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等思想心態和觀念,在過去,向來是提倡的傳統,至于封閉自私也是人之常情,逆來順受大加撻伐,如果用嚴厲的語言批判,還可能會令有些人一時接受不了而產生反感呢。所以多引用北京人的日常口語和使用引號來調侃。那為什么又含嘲諷意味呢?因為,現在,北京高樓起來了,有些人還留戀著“殘破”的舊房子舍不得走,商品經濟大潮下,有些人還不愿意下海掙大錢,不敢或不愿講究享受。這豈不太跟不上時代了?易于滿足的思想應該丟掉了,知足常樂的觀念也不合當今的時代了。人與人相處,也應該多一點互相關心,社會發展了,信息時代了,也應該多關心一點國家、世界的大事了。后者是氣憤、批評。用貶義詞和反語來諷刺。

  三、歸納中心歸納想:

  :,以“安土重遷、封閉自私、知足常樂、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為表現,以“忍”為精義的胡同文化,曾長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現在應該隨著胡同的消失而拋棄。:

  四、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

  聯系本文是作者為《胡同之沒》寫的序言,作者對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復雜感情,作者是委婉的勸告老北京們在留戀懷念即將消失的胡同中放棄那些過時的舊思想舊觀念。

  板書流露感情:對胡同的消失——懷舊、傷感

  對胡同文化——調侃、

  嘲諷、不滿、

  氣憤、批評

  寫作意圖:委婉的勸告放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胡同文化的特點,掌握作者的行文脈絡。

  2、體味作者對胡同文化的復雜情感。

  二、能力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味。

  2、品味北京胡同的文化韻味,對胡同文化有自己的看法。

  三、德育目標:

  1、培養學生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即善于透過現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象。

  2、讀懂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那種懷舊與超脫。

  教學重點:

  了解胡同文化的內涵和體味作者對胡同文化的復雜情感。

  教學難點:

  品味胡同的文化韻味,體會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情感。

  課時計劃

  1課時

  預習提綱:

  1、通讀全文,利用詞典排除字詞障礙

  2、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行文脈絡,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3、了解各自然段大意,分段。

  教學過程:

  一、生字詞

  胡同?約雞蛋?鑷?庠?噌?檁?摞?蝦蟆?國子監?熬白菜

  二、胡同

  1、是北京的一種古老的城市小巷(圖片)

  2、北京胡同的特點

  布局:方正

  名字:奇(記數、物件、人名、行業、形狀)

  大小和數量:寬、小、多

  交通:作用大

  環境:靜

  三、胡同文化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北京胡同獨特的特點造就了北京特有的文化——胡同文化。

  1、什么是胡同文化?

  ?“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

  2、胡同文化有什么特點?

  封閉:安土重遷,不愿搬家;獨門獨院,過往不多;易于滿足,要求不高;愛瞧熱鬧,不管閑事;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精義“忍”

  3、“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可以說是中國百姓信守的一種傳統,為什么在北京人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以至作者將其稱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

  這是由北京特殊的歷史、政治環境造成的`。因為北京是幾代封建王朝的首都,北京人所受的封建專制統治更為嚴酷,他們的封建思想自然更為濃重。另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點,使得這種文化特點更加突出。由于胡同的安靜閉塞,使胡同里的人們很少與外界接觸,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們封閉守舊,安于現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過安逸日”的小農意識。由此可見,任何一種文化現象的形成都有其復雜的、特殊的背景,要深入其實質,就應聯系歷史、政治等諸多方面的原因進行發掘。

  4、作者對這種封閉的、以“忍”為精義的文化持什么態度?

  關于“忍”我們再來看一段作者在他的文集里面的觀點:

  “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我小時侯聽過“百忍堂”張家的故事,就非常討厭。現在一些名勝估計拍賣碑帖的文物商店賣的書法拓本最多的是鄭板橋的“難得糊涂”,二是一個大字“忍”。這是一種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學。”

  ——《汪曾祺全集六》

  態度:厭惡和嘲諷

  四、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命運

  1、胡同的命運

  ?衰敗、沒落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補充:胡同的命運——

  城市里,文物的保護和城區發展建設在國內外向來都是一個尖銳的矛盾,在中國,拆與保的對抗中,往往是拆占了上風。

  20xx年10月,《北京晚報》刊載消息說,1949年北京有大小胡同7000來條,到20世紀80年代只?下約3900條,近一兩年來,隨著北京舊城區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產的胡同正在以每年600條的速度消失。

  2、作者對胡同文化包含了什么樣的感情?

  (一)對胡同文化:

  (1)推崇與喜愛:知足常樂、隨遇而安、安分守己

  作者一生對傳統文化都懷有深厚的感情,畢竟生活了多年,對胡同、四合院都有深厚感情,受過胡同文化許多熏染,作者的人生信念和價值觀許多都和胡同文化水乳交融,比如知足常樂、隨遇而安、安分守己等,都符合作者清新淡泊的性格。

  (2)反思與諷刺:胡同文化的封閉

  對學生運動的態度

  “忍”的消極意義

  胡同文化,并不是局限于住在胡同內四合院里的人,北京這些年發展很快,很多胡同、四合院消失了,許多人搬進高樓大廈、甚至擁有私家別墅,但胡同文化的傳承仍表現在他們身上。第三個例子中作者要伸張正義,而同樓兩個老北京卻說“忍著吧”,胡同文化的根心植根在這些人心中。胡同是沒落了,失去根源的胡同文化也將沒落,不過文化的沒落不等于物質的消失,在邁向現代文明的旅程中,既要創新又要繼承,胡同文化的內涵,哪些該繼承,哪些該揚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面對“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胡同,作者懷舊與不舍涌上心頭,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所以最后作者說“再見吧,胡同”,一聲長嘆,這嘆息中有著幾分清醒、幾分傷感與幾分無奈。

  胡同文化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北京人或者說是我們中國人保守封閉的思想意識。胡同的衰落導致胡同文化的沒落,高樓大廈代替了紅墻碧瓦,一種新的文化、新的意識正在興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進,中國也在前進!所以我們很高興地和胡同再見吧。

  五、語言風格

  1、京味、京腔

  2、平淡、樸素、口語化

  3、“書卷氣”

  品味下列語句的豐富內涵。

  (1)蝦米皮熬白菜,嘿!

  一個“嘿”字,充分表現了北京市民吃了蝦米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種極其滿足的表情,證明了作者“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的看法。

  (2)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對別人無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現了北京人的那種忍耐性格。最后“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對北京人的這一性格進行評論的話,有著局外人的佩服和調侃。

  (3)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盡情渲染胡同衰敗、沒落后的凄慘景象,引起人們的傷感。懷舊之情。四個四字短語一氣呵出,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感傷,其語言顯示出雅致的一面。

  胡同,隨著時代的發展,作為歷史的遺跡和見證人,會有一部分具有文化價值的四合院保留下來,其余的部分將會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它必將繼續保留,因為文化是沉淀在人們的心里的。

  [課后作業]

  課外閱讀《汪曾祺散文選集》。

《胡同文化》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單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的特點。

  2、了解胡同及其胡同文化的特點,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能力目標:

  初步訓練概括要點的能力。

  德育目標:

  讀懂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那種懷舊與超脫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 培養學生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2、 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胡同這種建筑形式已悄悄地從我們身邊消失了,大家這個年齡段已對胡同很陌生了。北京的胡同又獨具特色。那么,胡同到底是什么樣子,又有怎樣的文化底蘊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現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起揭示這個這個問題的答案。

  二、 明確學習目標

  (白板出示)

  三、 簡單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特點

  (先讓學生結合步步高了解,然后師強調重點)

  作者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蘇高郵一個書香門第。199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我國現當代著名的作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代表性的作品有小說《職業》、《受戒》《大淖記事》《虐貓》等,散文有《人間草木》《故鄉的元宵》《胡同文化》等。其作品被看成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蘊和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有著樸實、清新、優美的特點。

  四、 學習第1—4段

  1、 教師進行學法指導:

  學習如何概括每段要點,進而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是這篇課文的重點。概括全文要點,須先把握每段要點。因此,我們在閱讀時要抓住段落的總起句、總結句、主旨句、關鍵詞句等,理清句子與句子、句子與中心句或關鍵句的關系。

  2、學習第1—4段,思考: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北京胡同的?(即概括每一段的要點)

  3、教師強調重點字詞

  約二斤雞蛋:稱重量

  4、逐段講解:

  第一段:(學生快速朗讀)找出中心句:即第一句。

  關鍵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學生在自讀時就能發現這些句子的價值,必須提醒他們分析段落時應該有全文意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留下這個問題,最后總結,起統領全篇的作用)

  第二段:(學生快速朗讀)

  關鍵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因為下面的全部舉例,都是說明胡同得名緣由的,例子很多,足見胡同取名的來源之廣。

  第三段:(學生齊讀)

  寫了胡同的大小、數量。

  第四段:(指名朗讀)

  寫了胡同是勾通大大街的網絡。

  5、小結胡同的特點。

  五、 學習第5—12段

  1、過渡到第二部分的學習

  那么,長期生活在這樣方正而安靜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一種怎樣的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呢?他們是怎樣表現的呢?為什么會這樣?學習第5—12段,按前面介紹的概括要點的方法進行概括。

  2、詞語積累:

  安土重遷 房檁 國子監 祭酒 置身事外

  冷眼相對 安分守已 逆來順受

  3、 學習第5—12段:

  第五段:(學生齊讀)

  關鍵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從而結束了對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點的介紹,段末點題,點出寫作本文目的,開始轉入對胡同所連帶的地方文化性質的思考。本段也就是本文的樞紐,它連接著“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兩部分。

  第六段:(學生速讀)

  關鍵句是“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第七段:

  (學生速讀)寫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獨門獨院”,其本質也是自我封閉,他們寧愿把自己關進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北京人講究處街坊,把握“除了”和“此外”,得出真正意思在于“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

  第八段:

  (學生速讀)繼續從物質生活方面寫北京人的封閉文化。他們滿足現有的一切,拒絕外界事物到了固執的程度,當他們說“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時,天知道他們與多少“別處”的優長和進步失之交臂。

  北京人的生活習慣:北京人的生活習慣接近農民。愛吃硬面餑餑,水餃,蕎麥餅,冰糖葫蘆,愛喝大碗茶,二鍋頭,愛過端午節、重陽節、春節,愛玩的是養魚養鳥養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風箏。這些都與某些城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過圣誕節、情人節,玩高爾夫球等形成了鮮明對比。

  第九段:

  (學生齊讀)寫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閉,他們生為“民主運動策源地”的“民”,卻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之,其思想本質仍是滿足于現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每一段找一位學生讀)

  對“胡同文化”的封閉性質作更深人的剖析,指出其精義是“忍”。封閉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種低水平低層次的心理滿足,當這種期望的水平或層次被人為他不斷壓低時,滿足會變得愈來愈不容易,這時“忍”就成了維持這種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礎。在這三段中,作者各選取一個典型材料來表現“忍”。所以說它們典型,是因為這些材料都是通過北京人在忍無可忍的情境中逆來順受忍氣吞聲,來暴露正是“忍”在支撐著胡同文化。(學法指導:這三段,要聯系上下段落,提煉出其要點和聯系點。)

  4、“忍”字從何而來?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來順受是由其特殊的歷史政治環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輦之下,人們看得最多的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險惡,天威難測,官運無常。今兒個,新科狀元金榜題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明兒個,菜市場人頭落地,大觀園底兒朝天。這風云變幻,世事滄桑,使北京人學會了忍耐,也學會了世故通達。做為專制制度下的小民他們太微不足道了,強大的皇權要消滅他們,比碾死只螞蟻還容易,所以他們學會了忍耐,學會了明哲保身,學會了得過且過。)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生活習慣、精神狀態,作者稱之為“胡同文化”。

  那么,胡同與胡同文化之間的聯系點是什么?

  找學生回答,師總結:

  胡同的方方正正的特點,影響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閉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文化特點。由于胡同的安靜閉塞,使胡同里的人們很少與外界接觸,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思想,形成了他們封閉守舊,安于現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過安逸日”的小農意識;胡同的方正特點又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到其思想意識,封建正統思想較為嚴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已,逆來順受,甘做順民。

  六、 學習第13—15段

  1、 教師范讀第13—15段,思考并討論:

  胡同與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

  2、 教師強調重點字詞,并明確:

  寫了胡同文化時發展趨向,隨著胡同的衰敗、沒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隨著舊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會消失沒落。因為胡同文化的封閉性不符合時放前進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消極的東西,必然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被遺棄。因此,胡同文化的沒落是必須的。

  3、 結合作者的經歷,思考:面對這種情景,作者心頭會涌現出一種什么心情?

  明確:

  這個層次的難點在于對作者感情的把握,應該說,有著悠久歷史的胡同文化曾長久地體現著北京市民的生態和心態,它的衰落確實帶給了作者悵惘和憂傷。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它告別是時代的要求。因此,作者的心情很復雜。在情感上“懷舊和感傷”,作者熟悉并喜歡胡同文化,所以面對衰敗的胡同時,不禁有點感傷。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識到改革開放的今天,封閉的胡同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

  七、 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通過本文的學習,大家結合課后練習二,感受一下作者語言方面的特色。

  明確:

  1、一個“嘿”,樸素,親切,大眾化,口語化,充分體現了北京市民吃了是蝦米皮熬白菜后的那種極其滿足的表情。感覺到北京人容易滿足。

  2、非常富有表現力,既是對別人的無可奈何,又是自我安慰,表現了作者對北京人的那種忍耐性格的佩服和調侃。不慍不火,雅俗雜糅,帶有濃濃的北方方言味兒。

  3、四個四字短語一氣呵出,帶有濃濃的書卷氣,不僅盡情渲染了胡同衰敗、沒落的凄慘景色,而且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感傷。

  八、 遷移練習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敗,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樣的一種狀況呢?運用你的知識,發揮你的想象,談談你的看法。

  九、 小結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本文雖是篇書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評點或介紹性書序,實質上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通過本文的學習,使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序言在形式方面自由多樣的特點,也了解到了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闡述的道理。

  板書:

  胡同文化

  汪曾祺

  (1)四方四正

  胡同(1—4) (2)取名來源

  (3)大小、數量

  (4)網絡

  胡同文化 發展趨勢:衰敗、沒落

  (5)過渡 (13—15)

  (6)封閉文化

  (7)獨門獨院

  文化(5—12) (8)易于滿足

  (9)不愛管閑事

  (10—12)精義:忍

《胡同文化》教案12

  【教學目標】 1、概括內容要點 2、了解胡同文化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感情 3體味本文樸素、雅致的語言

  【重點難點】 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語文課比起其他的學科來更容易培養一個人的個性、靈性、悟性、創造性。

  猜謎: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建筑) 從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與人們最為親近的背景文化,它給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時代的烙印;用藝術的眼光來看,民居是凝固于時間長河的多重性藝術,它為生活平添著詩章;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民居是無處不在的倫理學、民俗學、建筑學的歷史縮影,它使生活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耐勞精神,創造了巍峨的長城、莊嚴的宮殿、秀美的園林,也創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們都有著自己獨特鮮活的生命。

  2、胡同文化就是在詮釋著北京民居建筑與市民文化之間的關系。

  《胡同文化》放在第三單元“要點概括”之下,我們正好通過它來作概括要點的練習。

  【學習方法指導】

  ①找關鍵語句;②無關鍵語句的找出共同的規律性的東西進行概括;③分清層次。 段落關鍵句要點概括備注 胡同 (1)北京像一塊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北京人的方位意識) (2)胡同的原意(水井)取名(各種來源)源于生活 (3)胡同的寬窄大小(區分階層)數量(數不清) (4)胡同是貫通大街的網絡(方便而安靜)影響生活 (5)胡同與四合院是一體形成文化影響思想 文化 (7)封閉的文化(6)段的第一句話概括(6)(7)兩段的內容。從一些關鍵詞句中可以看出。如“安土重遷”,“獨門獨院”,“但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說“封閉”。 (8)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9)“北京人愛瞧熱鬧,不愛管閑事”(冷漠) (10)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已,逆來順受。) 感情 (13)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 (14)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懷舊”、“傷感”“無可奈何”幾分留戀,幾分清醒。 (15)“再見吧,胡同” 文章的(11)(12)段分別舉“我的'小說”和“生活”中的兩個例子來說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因此,沒有要點可直接畫出。

  3 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1一4)介紹北京的胡同。布局影響取名數量。 第二部分(5一12)胡同文化的特征。從居住焦急娛樂飲食處世方式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三部分(13一15)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沒落的感受和思考。作者寫到胡同文化在時代大潮的沖擊下的的衰敗和沒落,帶有明顯的傷感的情緒。

  4 作者賦予了北京胡同文化什么樣的內涵?

  用原文的話回答。 “北京胡同文化是封閉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北京人愛瞧熱鬧,不愛管閑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已,逆來順受。”

  5 北京胡同文化建筑特點與文化特點有何關系?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文化特點。由于胡同的安靜閉塞,使胡同里的人們很少與外界接觸,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們封閉守舊,安于現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過安逸日”的小農意識;而胡同的方正特點又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到其思想意識,封建正統思想較為嚴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甘做順民。

  6作者在文中對胡同文化流露出一種復雜的感情,這種感情在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作者對胡同文化在否定的同時又有幾分向往留戀。例如在寫到胡同取名的來源時,列舉了很多胡同名字,這些名字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說明北京人的內心,有一種鄉土情結;下文又寫了北京胡同人們生活方式的安寧、平和,閑逸恬談,寫了北京人講究“處街坊”,懂禮數,寫了他們的飲食習慣,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樸的風俗和田園式的生活,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向往懷戀之情。但由于這種文化有封閉守舊一面,在商品經濟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是可貴的。最后一句“再見吧,胡同”,末尾用句號而非感嘆號,表現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

  7 本文的語言有的樸實,有的典雅。兩者互相結合,富有表現力。品味下列語句的豐富內涵。

  (1) 蝦米皮敖白菜,嘿!(幾個同學范讀,體味“嘿”的表情) 一個“嘿”字,充分表現了北京市民吃了蝦米皮敖白菜之后的那種極其滿足感,證明了“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2) 睡不著,別煩躁,別著急,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對別人無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現了北京人的那種忍耐性格,最后“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對北京人的這一性格進行評論的話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調侃。 (3)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盡情渲染胡同衰敗沒落后的凄慘景象,引起人們的傷感懷舊之情。

  8 仿(3)寫一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現一種鮮明的情感。

  例院落比連,炊煙裊裊,引車賣漿,熙來攘往。 小街橫貫,深巷悠然,窗明幾凈,老輸參天。

  9 拓展

  (1)“胡同文化”與“高樓文化”相比,哪一個更封閉? (2)我們身處在怎樣的居住文化中/ 10積累詞語儲存安土重(zhòng)遷 喧鬧 挪窩摞置身事外安分守紀逆來順受煩躁熬(o)白菜 憑吊衰草離披無可奈何席卷 沒(mò)落蝦(há)蟆陵 低佪(huái) 板書設計

  補充材料

  ①北京人的生活習慣:

  北京人的生活習慣接近農民。愛吃硬面餑餑,水餃,蕎麥餅,冰糖葫蘆,愛喝大碗茶,二鍋頭,愛過端午節、重陽節、春節,愛玩的是養魚養鳥養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風箏。這些都與某些城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過圣誕節、情人節,玩高爾夫球等形成了鮮明對比。

  ②北京人的“禮數” 北京人特別講“禮數”,這是一種文化教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對外地人的態度。老北京人不歧視外地人。向老北京人問路,得到的幾乎都是清楚、詳盡、和氣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而上海人特別歧視外地人,特別歧視穿衣不體面的外地人。

  B、人情方面。北京人顧人情面子,人緣好,如課文所說。

  C、生活方式上。北京人生活簡樸,但決不會因為窮而失了身份,丟了體面。即便不過是一碗老豆腐,二兩燒酒,也會慢喝細品,那情態,那氣度,那派頭,簡直像面對一桌滿漢全席。 這體現了北京人悠然自得、清淡典雅的生活作風。

  ③北京人的安分守己。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來順受是由其特殊的歷史政治環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輦之下,人們看得最多的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險惡,天威難測,官運無常。今兒個,新科狀元金榜題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明兒個,菜市場人頭落地,大觀園底兒朝天。這風云變幻,世事滄桑,使北京人學會了忍耐,也學會了世故通達。做為專制制度下的小民他們太微不足道了,強大的皇權要消滅他們,比碾死只螞蟻還容易,所以他們學會了忍耐,學會了明哲保身,學會了得過且過。

  ④前門情思大碗茶

  我爺爺小時候常在這里玩耍,/高高的前門仿佛挨著我的家。/一蓬衰草,幾聲蛐蛐叫。/伴隨著它度過了那灰色的年華。/吃一串冰糖葫蘆就算過節。/它一日三餐窩頭咸菜就著大碗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它最廉價/可誰知道,誰知道,誰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著淚花。 如今我海外歸來,/又見紅墻碧瓦,/高高的前門幾回夢里想著它。/歲月風雨無情任吹打,/卻見它更顯得那英姿挺拔。/叫一聲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帶著童心帶著思念再來一口那大碗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這最廉價,/可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它淳厚的香味,直傳到天涯?

《胡同文化》教案13

  教學目標:

  1.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通過抓關鍵語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內容

  2.通過涵詠、品評文章平淡樸素、口語化但極具表現力的語言,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封閉、自足、隱忍,體會作者對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喜愛與批判、傷感與留戀、理智與豁達的復雜之情

  教學重點:

  通過抓關鍵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內容,通過涵詠、品評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封閉、自足、隱忍

  教學難點:通過品味極具表現力的語句,體會作者對胡同文化的復雜情感

  教學課時:兩課時(本節課為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看視頻,導入新課

  1.上課鈴聲響起,筆者打開多媒體,播放一段視頻:屏幕上映出古樸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熱烈、韻味淳厚的京腔歌曲《北京的胡同》在京韻大鼓的伴奏下裊裊而起

  (視頻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圍,創設情境,將同學們帶入京味十足的文化氛圍中)

  2.了解作者(屏幕展示)

  (論文先知人,初步了解汪曾祺創作的特色,也為后面語言的品味做鋪墊)

  二、讀品結合,深入文本

  (一)胡同特點

  1.快速瀏覽全文,請用文中的一句話,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

  師:哪位同學能用書本上的一句話說說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確:第五段“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師:對!反過來說,胡同文化就是指北京的市民文化那老師有一個疑問,為什么胡同文化能代表北京的市民文化?也請引用本段的一句話來回答

  明確:第五段,因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市民的文化形態”所以,“胡同文化即使不是北京文化的最主要部分,但也一定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切入課文的方式很多,此處采用“揭題法”——從揭示標題“胡同文化”的內涵入手,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

  2.北京的胡同究竟有哪些特點呢?介紹這些特點的主要是哪些段落?

  明確:集中在1-4段分組讓同學們研讀四個自然段,圈劃出每一段的關鍵句,回答北京胡同的特點

  (1)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胡同走向正

  (2)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名字來源廣

  (3)胡同的寬窄和多少——胡同數量多

  (4)胡同是貫穿大街的網絡,總是安安靜靜的——胡同環境靜

  3.作者是如何來寫胡同的安靜的呢?

  (1)直接寫胡同的安靜“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

  (2)以動襯靜、以聲襯靜,用反襯手法,更加突出胡同的環境之靜

  總結:由此可見作者用了四個自然段介紹了北京胡同的走向、名字來源、寬窄數量以及胡同環境,突出了北京胡同的四個特點:走向正、名字來源廣、數量多、環境靜我們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百姓,那這樣的胡同會養育怎樣的百姓,會造就怎樣的胡同文化呢?

  (通過抓關鍵語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

  (二)胡同文化的內涵

  1.快速閱讀6-12自然段的內容,找出體現胡同文化內涵的關鍵句

  (1)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這封閉體現在哪里?

  ①居住習慣——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

  追問:他們住的房屋很舊、也不好,而且還有經常坍塌,那他們為什么還不愿意搬家?

  ②鄰里關系——過往不多

  追問:他們很講究處街坊,街坊里道的,誰家有點事,婚喪嫁娶,都得隨一點份子,道個喜或道個惱這難道能說明他們的封閉嗎?你怎么理解這一點?

  ③物質生活——易于滿足、要求不高

  師:嗯,為了體現北京人的自我滿足,作者有幾句非常典型的細節描寫,你能念念嗎?要念出韻味,念出北京人的滿足感和得意勁來(同學讀,老師糾正后再請同學范讀,全班讀)

  (范讀與齊讀相結合,讓每個人在朗讀中領悟內涵,感受魅力)

  與屏幕上的話比較,品出京味語言的魅力

  (PPT:有窩頭,較好;大腌蘿卜,好;小醬蘿卜,更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很好;蝦米皮熬白菜,最好!)

  師:和書上那段比起來,如何?比書上的好還是不好?怎么不好?

  (好的語言是通過比較感悟出來的,通過比較感悟汪曾祺京味語言的魅力)

  ④處世態度——置身事外,冷眼旁觀

  師:書上說北京是民主運動的策源地,但又說他們不愛管閑事?這矛盾嗎?你如何理解?

  (2)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那么文中是如何來揭示這種精義的呢?

  明確:舉例子,文中舉了三個例子,即《茶館》、《八月驕陽》和電梯事件

  小結:可見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作者分別從北京人的居住習慣、鄰里關系、物質生活和處世態度等方面寫出了“封閉文化”的種種表現并且指出了胡同文化的精義即“忍”

  (首先,通過抓關鍵語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其次,語言的品味與鑒賞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是語文教學的回歸在語言的品味和鑒賞中“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封閉、自足、隱忍”)

  三、總結歸納,升華主題

  北京的胡同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歷史老人,他見證著北京市民的生活,見證著市民文化的形成作者談胡同就是談胡同文化,就是談北京市民文化

  國學大師梁漱溟曾說過:“文化并非別的,乃是人類生活的樣法”,“所謂一家文化不過是一個民族生活的種種方面”國學大師錢穆也這樣說:“夫文化不過人生式樣之別名”同樣,胡同文化的本質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知足常樂、安分守己、封閉隱忍的生活方式!那這位文化老人對如此的胡同、如此的胡同文化帶有一種怎樣的情感呢?這個問題留待我們下節課解決!

  板書:

  生活方式

  胡同 文化

  封閉隱忍、易于滿足、安分守己

  (最后的總結歸納至關重要,是學生閱讀體驗和感悟的升華,是三維目標的強化,也是課文主旨的點睛)

  四、布置作業,鞏固提高

  1.必做題:反復朗讀13—15段,體會作者對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復雜感情

  2.選做題:查找你最感興趣的特色民居建筑的資料,了解相關的文化并寫一段介紹性文字

《胡同文化》教案14

  一、教學目的:

  1、閱讀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養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2、體會《胡同文化》中濃郁的文化氣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3、引導學生注意本文語言樸實、雅致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

  概括胡同文化的內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胡同文化的感情,訓練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

  同教學重點。

  四、課型: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以討論為主,教師作適當提示。

  六、教學時數:1課時

  課前預習:學生朗讀課文,作適當的批注。提供有關背景資料給學生閱讀。有興趣的學生可以上網點擊汪曾祺、北京胡同,搜索相關材料。

  七、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

  聽一聽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在歌聲里走進悠悠的胡同,去領略胡同深處傳唱的北京的民風。

  不唱那輝煌的故宮,

  也不唱那雄偉的長城,

  單唱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

  無名的胡同數不清,

  橫胡同豎胡同,

  半截胡同斜胡同,

  就象那棋盤布在北京啊,

  磚塔胡同年代最久,

  交民巷它最長可分西東,

  七拐八拐是九道彎哪,

  錢市胡同兩個人相遇,

  您哪,要側身行

  提問:聽了這首歌,大家又何感受?

  討論、明確:(1)京腔京韻(2)對胡同了如指掌,如數家珍,對胡同的熱愛。

  歌聲里唱出的是往昔的歲月,如今的北京滄桑巨變,新城區面積不斷擴大,舊城被大面積改造,大多北京市民走出狹小的胡同擁擠的四合院,住進了高樓大廈;現存的'胡同都在沒落著,甚至那些很有名氣的胡同也在走向沒落。

  在北京胡同里住了40多年的作家汪曾祺先生對于胡同的沒落是怎么想的?今天我們來學習汪曾祺先生為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寫的序言《胡同文化》,概括汪老先生筆下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點,體會他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二、默讀課文,思考:

  (1)、北京城的建筑特色

  (2)、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3)、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提示:注意文中起概括作用的語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三、討論上述問題。參考答案:

  (1)北京城的建筑特色: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北正南,正東正西。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2)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封閉、忍耐、自足、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3)作者的感情:留戀、懷舊、傷感,知道它必將衰敗、沒落,帶有一定的批判意識。

  四、閱讀指導:

  本文充溢著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氣息,語言樸實、雅致,這些內容需要個性化的感悟和體會。課堂完成練習第二題。

  五、小結

  普普通通的胡同,在汪曾祺先生的筆下,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稱為文化散文。文化的空間是很大的。胡同是一種建筑文化(幻燈片12),一地的建筑,一地的民風民俗。汪曾祺更擅長寫吃的文章,如《四方食事》《五味》等,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查一查資料,寫寫本地的食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15

  教學目標:

  德育目標:體會作者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強化愛國主義教育

  認知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賦予胡同文化的內涵

  能力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概括要點、提取精義的能力

  教學重點:作者賦予胡同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作者對胡同文化所持的態度

  教學方法:設置情境點撥法 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入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建筑是一首詩,它無聲地傳達著各種思想。走進一座座建筑,你會陡然覺得這空間依然存在著先人們靈魂。(展示幾幅古建筑圖片)

  今天,我們學習涉及到另一種古老的建筑——胡同的文章——《胡同文化》

  2、解題

  胡同的`由來、“文化”的含義、課題的含義

  二、課文學習

  1、快速默讀課文,理清全文思路

  胡同——胡同文化——對沒落的胡同文化的感情(建筑——文化)

  2、指名朗讀第一段,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總說——分說的關系

  3、北京的胡同的特點

  方正

  取名有各種來源

  寬窄和數量

  胡同的環境

  4、胡同文化的內涵

  封閉 安土重遷

  渴望獨門獨院

  各人自掃門前雪

  易滿足,物質要求不高

  愛瞧熱鬧,不愛管閑事

  “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作者通過哪些事例來表現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

  《茶館》

  《八月驕陽》

  電梯事件

  6、作者對這種封閉的、以“忍”為精義的胡同文化持一種什么樣的態度呢?

  (欣賞《前門情思大碗茶》,感受對老北京深厚的感情,也是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

  聽后三段朗讀(展示幾幅衰敗的胡同和現代化都市的照片)

  作者的態度:懷舊、傷感

  8、文章的語言特色

  1、京味、京腔(胡同味)

  2、平淡、樸素、口語化

  3、典雅

  三、討論

  學完本文后,你怎樣評價“胡同文化”?與今天的居住氛圍相比,你更喜歡住在哪?試闡述理由。

  四、總結

  “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在無可奈何之中,總有新的希望在生長。”同學們,記住心中的那一份思念,去迎接新的明天。

【《胡同文化》教案】相關文章:

胡同文化教案09-16

《胡同文化》教案09-29

關于胡同文化教案03-19

有關胡同文化教案04-27

胡同文化教案(15篇)01-23

胡同文化教案15篇01-23

《胡同文化》教案14篇03-03

胡同文化教案范文通用09-24

胡同文化教案設計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