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師說》教案

時間:2023-02-12 19:07:08 教案 我要投稿

《師說》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師說》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師說》教案

《師說》教案1

  課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_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他對于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出生遲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道的道理沒人傳布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呢?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對于他們自己(來說)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來熟悉書中的句子,并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呢。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個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道理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并列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趕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_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所長,只是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_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導學流程:

  一、了解感知

  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1.注音:

  愚()句讀()諛()經傳()

  郯()萇()聃()蟠()巫()

  2.用課文原句回答下列問題。

  ①老師的職能是什么?

  ②擇師的標準是什么?

  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結論?

  二、深入學習

  1、找通假字,并解釋。

  (1)傳道受業解惑

  (2)或不焉,或師焉

  2.一詞多義

  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郯子之徒

  ③吾從而師之

  ④句讀之不知

  ⑤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其: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⑥其可怪也歟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十年春,齊師伐我

  ③吾師道也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于:

  ①恥學于師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

  ⑤不拘于時

  道:

  ①聞道有先后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不足為外人道也

  ④得道者多助

  ⑤會天大雨,道不通

  3、古今異義

  ⒈古之學者必有師

  ⒉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古:

  今:今:

  ⒊吾從而師之

  ⒋吾從而師之

  古:古:

  今:今:

  ⒌小學而大遺

  ⒍今之眾人

  古:古:

  今:今:

  4、詞類活用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吾從而師之:

  3.吾師道也:

  4.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則恥師焉:

  7.小學而大遺:

  8.不恥相師

  10.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5、特殊句式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2)恥學于師。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4)師不必賢于弟子。

  5)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6)不拘于時

  理解分析

  第一段: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2段。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②“師道”指什么?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

  結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愛其子

  于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第3段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②總結:“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第4段。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三、遷移運用

  1、讀與論師道有關的文章。

  2、古今中國文化尊師名言:

  (1)經師易遇,人師難遇。-----司馬光

  (2)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荀子.大略》

  (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呂不韋

  (4)舉世不師,故道益離。-----柳宗元

  (5)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程頤

  (6)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關漢卿

  (7)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唐甄

  (8)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呂氏春秋.勸學》

  (9)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后道尊。-----歐陽修

  (10)明師之恩,誠為過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晉.葛洪《勤求》

  反思

  《師說》上完了,可是并沒有自己想要的欣喜。明確而有深度的思維,也并沒用挽救我的課堂。經過了很多的探索,可是備好課和上好課之間有長長的距離。這個距離充滿著探索的艱辛與思考的苦楚。

  在備這篇課文時,我有了活躍的思維字課文的處理上我打破了順流而下的順序,我從當時的社會的風尚談起,然后再去發現作者立論的勇氣與智慧。這樣的處理,我想學生更能夠理解文本的實在內容,更能夠解讀文本的價值。只是在處理文本時,我忘記了應該把難點放在哪個問題上,而課堂之上,我是否引領學生去理解這個難點?這個是我收獲到卻又常常忘記的備課要點。

  另外,文與言,要應該怎樣處理?言經常阻礙了學生對文德理解。在沒有掃除障礙的時候,文的理解就變得仰視,變得像水中月鏡中花。當然,如果時間充足,那么我想兩者的關系會更好處理一些。我的遺憾在于,這篇課文,我的理解可以說比較到位了,也比較有深度,真正用自己的知識讀出了文章的品味,但是,由于一節課的時間,我的學生對與文章的語言和內容沒有較充分的熟識過程,雖然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講從師之事,與學生的知識經驗有連接,但是,在連接之外,由于語言表述的陌生學生并不能真的理解文意,更重要餓是學生該如何看待一定要有老師這樣的觀點?一定要有老師是從狹義的角度啦理解的,其實文章真正的要義在于重塑學習風氣,提倡人人應該謙虛地相互學習,從根本上糾正當時對謙虛求學的錯誤看法。但是,語言的難度讓學生沒有理解到這個通俗的確永遠具備真理性的話題,理解上的差距讓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充滿了生硬的理解。而我沒有抓到學生這個理解的差距,在學生生硬理解的基礎之上把學生引到韓愈所體現出來的魅力、勇氣與智慧,又把學習提拔到對人與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上來,這樣就脫離了文本。就算沒有脫離文本,首先就脫離了學生的現有水平,沒有真正地從他們具備的基礎出發。這是我課堂的失敗,也是課堂效果沒有我預期的那么好的原因。

  由此想來,我們面對文本應該靈活處理。淺顯的學生易于理解的文言可以如此處理,但是難度較深的文言,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得教學的過程有點揠苗助長的意味。上好課,真是不容易,很多問題并不能預見,總是在課上完了之后,才會發現自己的失敗。我們的失敗也常常在慣性的錯誤。因此,我們懂得之后,還要記得去改善。

  在文言知識的總結課上,我的總結很潦草。我只是讓學生順著課文總結,在泛泛的尋找與總結中,我們抓到的是零碎的知識點,真正的總結應該是在學生的基礎上提高概括性,能夠把知識前后聯通,實現知識的遷移。

《師說》教案2

  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文中的文言知識

  2.理解從師的必要

  3.賞析本文的對比證技巧

  4.背誦課文

  一

  教學內容:朗讀正音,質疑答疑。

  教學過程

  一、解題

  1.審題

  ①定文體。說,文體名稱。

  ②明內容。題目中“師”的含義是老師,還是“從師之道”?

  ③作者簡介

  讀課文注釋1。

  二、朗讀正音

  1.指名讀。注意字音、句讀、語氣。

  2.齊讀。

  三、質疑,解疑

  老師指點方法、技巧。

  二

  教學內容:翻譯課文一、二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課文一、二段。

  教學過程

  一、翻譯第一段,知識歸類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終 聞 固 庸 是故 孰

  ②通假字

  受

  ③虛詞

  之 乎 其 所 所以

  ④古今異義

  學者 從而

  ⑤詞類活用

  師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二、翻譯第二段,知識歸類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惑 句讀 遺 之族 若 諛 復 齒

  ②通假字

  不

  ③虛詞

  之 而 乎 其 于 則 所以 猶且

  ④古今異義

  眾人 小學

  ⑤詞類活用

  師 下 習(使……學習)

  ⑥文言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三、指導背誦

  1.討論:第1段和第2段各自的思路是怎樣的?請梳理出來。

  老師板書

  第1段

  首先亮出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后明確老師的作用,接著一正一反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然后結合自己對擇師的認識,指出擇師的標準——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2段

  首先感嘆當下師道不存;然后古將圣人從師而問與今眾人恥學師對比,指出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接著以擇師教子與己恥學于師對比,批評其未見明,然后將百工等不恥相師與士大夫群聚而笑對比,感嘆師道不復。

  2.背誦

  三

  教學內容:翻譯課文三、四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課文三、四段;理解文章主

  旨,對比論證。

  教學過程

  一、翻譯第三、四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常 之徒 攻 如 通 嘉 貽

  ②虛詞

  于

  ③古今異義

  不必

  ④文言句式

  師不必賢與弟子 不拘于時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4.指導背誦

  這兩段的思路是怎樣的?

  二、學習課文的主旨及論證思路

  1.本文的觀點有哪些?找出來。

  老師板書

  中心論點 論證結構 分論點

  從師必要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為什么)

  從師標準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怎么做)

  古之學者必有師

  恥師可恥 師道不傳久,欲人無惑難

  (為什么)

  從師標準 圣人無常師

  (怎么做)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

  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2.討論:①你認為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論證這一中心論點的?②文章第二段作者感情汪洋恣肆、旗幟鮮明,作者是怎樣傳達這種強烈感情的?請分析。

  學生充分討論、回答。通過回答明確觀點之間的關系和對比論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老師根據學生討論,補充上邊板書。

  老師明確:第2段,首先用一個感嘆句緊承前一段,轉入對“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分析,然后從三方面作對比。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次用對自己與對兒子的要求不同來對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對比,批判士大夫的錯誤想法,指出這是“師道不復”的真正原因。從后果、行為、心理等方面逐層深入分析,筆鋒犀利。幾個感嘆句,均有加強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變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測語氣作判斷;“吾未見其明也”是用肯定語氣作判斷;“其可怪也歟”,是用驚詫語氣作判斷。“同”中有“變”,感情一層比一層強烈。

  3.明確寫作背景

  作者為什么有這樣強烈的感情呢?文章的寫作背景: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

  4.背誦全文

  5.延伸

  后人評價《師說》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之一是“思想進步”,那么你認為《師說》的思想進步性體現在哪里?談談你的看法。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師的職責。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掖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作用。

  三、作業

  本文對比論證的方法值得學習,請運用這一論證方法寫一片段,論證論點“語文學習需要良好的學習習慣”。

  《師說》導學案

  課時安排:3課時

  【學習目標】

  1、借助工具書和課本注釋讀準字音,翻譯文章。

  2、掌握積累文中文言知識。

  3、學習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的寫作手法。

  4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品質。

  【學習重、難點】

  1、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2、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學習方法】

  誦讀、討論、點撥。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 了解作者、熟讀課文

  2、 學習文章第一段

  3、 積累文言詞匯

  【知識鏈接】

  韓愈,其人:(768——824),字 ,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縣,所以后人稱他為“ ”。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過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直接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凡經他教授、指點過的學生,皆自稱韓門弟子,如賈島、孟郊、劉叉等。足見韓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韓愈不僅是唐代的 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后世尊他為“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有作品 。

  其事:1、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來反對魏晉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

  2、“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度嚴正不屈)而為師。 “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是在門第觀念影響下產生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顯貴之家稱“高門”,卑庶之家稱“寒門”。這對擇師也有很大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思想。韓愈針對這種錯誤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是有進步意義的。

  3、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宮中要迎佛骨,韓愈上表反對,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唐憲宗是信佛的,覽表大怒,要殺死韓愈,多虧宰相說“愈雖狂,發于忠懇,宜寬容以開言路”,乃貶潮州——這年韓愈是51歲。他有詩記載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政,肯將衰朽惜殘年。”這種胸懷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學習過程】

  一、解題:《師說》中“說”是一種表議論的文體,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如初中學過的《馬說》、《愛蓮說》。“師說”意為“解說從師的道理”。

  二、課文朗讀

  要求:1、讀準字音、節奏。 2、讀準文章語氣、讀出作者的感情。

  給下列生字注音:

  諛( ) 萇( ) 聃( ) 郯( ) 句讀( )

  或不焉( ) 歟( ) 蟠( ) 經傳( ) 貽( )

  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

  1、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學習第一段

  (一)、字詞釋義: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是故無貴無賤 吾師道也 道之所存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二)、翻譯重點句子:

  師者,所以傳到授業解惑也。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三)、文言詞匯積累:

  1.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吾從而師之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3、 一詞多義

  (1) 師 (2) 乎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吾從而師之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師道也

  (3)其 (4)而

  ①其為惑也終不解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惑而不從師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從而師之

  5. 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第二三四段2、歸納積累文言詞匯

  一、 字詞釋義:

  其出人也遠矣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則恥師焉,惑矣

  惑之不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句讀之不知

  小學而大遺 不恥相師 君子不齒

  圣人無常師 不拘于時 作師說以貽之

  二、翻譯重點句子: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欲也難矣!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于此乎?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與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三、文言知識歸納與積累: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

  3、一詞多義

  4、詞類活用

  5、特殊句式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的寫作手法。

  2、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品質

  一、文本探究:

  1、這篇文章韓愈說寫給誰的?何以見得?韓愈為何專門寫文章給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的“古道”指的是什么?第一段又是如何闡釋古人的從師之道的呢?

  3、作者闡釋“古道”僅僅是講道理嗎?有沒有舉例呢?

  4、、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找出一個以不同面目反復出現的詞語來概括回答)?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結果?

  5、通過這三組對比,韓愈有何感受?你對哪一組對比的感受最深?

  二、思緒拓展:

  這篇文章說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他還寫給誰看的呢?

  三、總結:

  記得居里夫人曾經說過:“我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這里固然有謙虛的成分,但也到出了一個事實:這個巨人就是韓愈所說的“師”.

  學到這里,相信很多同學思想的火花還在飛濺,意猶未盡,那就請同學們課下把自己的想法也寫成一篇文章來和大家交流。

  四、鞏固提升: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眾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進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7.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B.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

  D.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

  8.指出下列句子各屬于什么句式。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 )

  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C.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

  D.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

  9.下列各句加點字的意思與例句中加點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A.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10.對本段文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正面闡發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

  C.正面闡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途徑。

  D. 反面批評古人從師的途徑和擇師標準。

  附:答案

  第一課時

  一、知識鏈接:退之 韓昌黎 古文運動 唐宋八大家 《昌黎先生文集》

  二、1.yú cháng dān tán dóu fǒu yú pán zhuàn yí

  2、(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1、本來 ;因此 ;道理; 存在的地方;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2、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

  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四、1“受”通“授” 傳授 2、(1)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3)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4)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五、 1 師 ① 名詞,老師 ②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名詞作動詞,學習 2、乎①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②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①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②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代詞,他的 4.、而(1)連詞表承接(2)連詞,表轉折 (3)連詞,表承接 5、之(1)結構助詞,的(2)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3)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第二課時

  一、超出;比……低下; 以……為恥;糊涂;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圣人/圣明;愚昧的人/愚昧;文辭休止和停頓處;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拜別人為師;看不起;固定的;被;贈送。二、翻譯重點句子: 1、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

  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

  3、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則足以感到恥辱;以官大的人為師,則被認為近于諂媚。

  4、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三、(一)通假字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異義(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7)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三)、 一詞多義

  1 師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③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④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

  ①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

  3.道

  ① 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②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③ 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5. 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 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

  (6) 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折)

  (7) 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8) 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7. 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結構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 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8)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0)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音節助詞,起湊足音節的作用,不譯)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

  (6)于其身也 (反稱代詞,自己)

  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10. 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四)、 詞類活用

  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則群聚而笑之(群,表動作的情態,成群)

  2.名詞作動詞

  ①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②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于)

  3.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② 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

  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⑤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2.形容詞作動詞

  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三)動詞的使動用法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使……學習)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斷)

  (二)被動句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三) 倒裝句

  1.介賓結構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1)而恥學于師(于師學,介賓短語后置)

  (2)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賢,介賓短語后置)

  (3)不拘于時,學于余(于余學,介賓短語后置)

  2.賓語前置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語)

  (4)(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

  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問,難道……嗎,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三課時

  1、寫給李蟠的:作師說以貽之。

  三條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②他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能行古道

  根本原因:能行古道 不拘于時

  2、古人的從師學習之道。 分為兩層:①、古道的核心:學者必有師

  ② 、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第二段)

  孔子師郯子、師襄、老聃(倒數第二段)

  兩個例子點面結合,說服力增強,同時呼應了第一段的說理。使文章對古道的闡釋由抽象到具體,漸漸地清晰化、明朗化。

  4、、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找出一個以不同面目反復出現的詞語來概括回答)?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結果?

  恥學于師 于其身則恥師焉 不恥相師 恥師:以從師為恥

  古圣人――今眾人; 對子―――對己; 百工―――士大夫; 對比。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學而大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非常痛心(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朗讀時,應讀出語氣。

  家長給孩子找家教,而自己不學習;

  學習好的更有動力成績更好;學習差的更厭學成績更差;

  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不如貧家子弟學習更刻苦

  二、思緒拓展:

  那些不愿學習的士大夫階層:提醒他們改掉這種壞習慣,否則后果會很嚴重。

  1200多年之后的我們: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復著唐人同樣的錯誤

  “唐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

  四、同步檢測:1.D(A.傳zhuàn B.萇cháng C.蟠pán)2.D(吾從/而師之)3.B(師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5.A.老師B.以……為師C.掌握專門學問或技術的人D.老師 6.C(判斷句)7.A.更加B.以……為羞恥C.丟棄D.不屑一提,看不起8.

  A.賓語前置句B.判斷句C.介賓短語后置句D.介賓短語后置句9.C(例句和C是代詞,ABD皆為語氣詞)10.B

  《師說》導學案

  課題:《師說》

  【學習目標】

  三維目標:

  1. 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區別古今異義詞語,了解詞性活用的詞語,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知識與能力)

  2.了解對比論證在論說作者觀點時所起到的作用。學習正反對比論證方法,學會反復論證來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3.訓練有感情的誦讀課文的能力。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感受作者在行文過程中的情感起伏。既讀準句讀,又讀出情感。

  4.認識到本文的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從而逐步培養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的能力。

  5.了解作者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習慣。

  難點:

  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其刻含義的體會。

  【激趣資料】

  一、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了解背景

  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了唐代。當時仍沿襲著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會上產生了一種“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求師學道往往會招來路人的譏笑。而韓愈卻不顧流俗,勇為人師,廣招后學,培養文人。并以大無畏的氣魄,抨擊時弊,提倡師道,從而寫下了此文。

  【自主預習】一、解題:

  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二.讀準字音(注意后面多音或形近字)

  李蟠(pán) 巫(wū)醫 針砭(biān) 阿諛(yǘ)

  郯子(tán) 萇弘 (cháng) 師襄(xiāng)

  句讀dòu——讀書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經傳zhuàn——傳道chuán 老聃dān——冉rǎn

  三.逐段逐句找出文言現象

  【預習檢測】文言現象整理:

  1、列出課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并解釋意義

  2.古今義對比整理

  古之學者 古: 今:

  句讀之不知 古: 今:

  小學而大遺 古: 今: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 古: 今:

  吾從而師之 古: 今: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 今:

  3.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 26 次,它的含義和用法整理

  (2)之 課文中出現 25 次,它的用法整理

  (3)其 課文中出現 17 次,用法整理

  4、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 賓= 以+ 賓+ 為+ 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 /孔子師郯子

  漁人甚異之

  而恥學于師/不恥相師

  【我的疑問】將自己的疑問寫下來,和小組內成員一起討論交流

  【小組疑問】將小組的疑問寫下來,和別的小組一起討論交流

  【合作探究】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師生一起解決

  1、 本文第一段作者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又怎樣從理論上作初步論證?

  2、 第二段提出的分論點是什么?主要從哪三方面進行對比論證?與上段什么關系?

  3、 第三段引述孔子言行,闡述什么觀點?作出什么論斷?

  4、 第四段中作者為什么贊揚李蟠?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5、 總結本文在語言、論證結構上的特色

  【當堂檢測】【基礎提升訓練】

  一1、下列句中加線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古之學者必有師 B. 作《師說》以貽之

  C.吾從而師之 D. 彼與彼年相若也

  2、下列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B.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恥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A. 傳 B .絕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古之學者必有師

  C.利 D. 師

  金就礪則利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4、與“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B.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拘于時,學于余

  二閱讀下列語段,按要求答題。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

  5、解釋加點詞語。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2)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6、寫出這段文字批判的三種錯誤態度及結果。

  (1)態度 結果

  (2)態度 結果

  (3)態度 結果

  7、對本段意思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正面闡發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劣風氣

  C.正面闡發從師學習的重要途徑

  D.反面批評古人從師的途徑和擇師標準

  【學習反思】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尋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到改進的措施

  怎樣認識韓愈在文中所講的從師的道理?討論后提取文章的精華及糟粕。

《師說》教案3

   教學目標:

  1、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師說教案。

  2、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

  3、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區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解題

  在上學期,我們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么,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背景及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于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千古佳文。

  在這著名的《師說》,作者借為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這不是一般的論述,而是一部戰斗檄文!

  (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資料。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

  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并身體力行,終于把文體車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儷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師說教案》。因此二人影響巨大,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讀課文 四、研讀課文第一段

  1、字詞疏通

  2、內容梳理

  思考: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哪句指明教師的職責?那些語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哪些語句闡明擇師的原則和態度?

  明確:

  1)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

  托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

  與結尾“余嘉……”呼應。

  2)第二句:教師的重要作用或職責

  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職責認識的局限,把教師的職責從“授其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這在當時是個不小的進步。

  道,儒家的思想。業,儒家的經典,道的載體。

  3)三、四句:從師的必要性

  這是承“解惑”而言的。

  4)擇師的原則和態度

  針砭了當時上流社會看重門第高低的惡劣風氣,提出“師之所存……”的原則,此思想無疑是積極的,進步的。學問面前,人人平等嘛。

  這是承“傳道”而言的。那么為什么不承“受業”展開呢?因為人人皆知教師有“受業”的職責。

  3、總結本段

  總說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

  4、背誦本段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第二段 一、檢查復習

  1、提名按要求和全段背誦。

  2、提問個別字詞。

  二、研讀第二段

  1、指導朗讀。

  指導正確斷句,如:師道之不傳也/久也

  2、詞句疏通

  3、思考完成表格

  4、簡析

  如前所說,本文有著復雜的寫作背景,并不是一般的即興之作。經過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涌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于一吐為快。第二段即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陋習。文勢如暴風驟雨,滌蕩乾坤,令人耳目一新。

  1)以感嘆發端,由從師學習的理論分析轉入對今人“恥學于師”的批判。

  2)下面作者運用三組對比:

  正確態度 錯誤態度 結果 作者態度

  古圣人與今眾人

  對子女與對自己

  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3)作者態度語氣的變化:疑問推測——肯定責備——感嘆諷刺:語氣步步加強,具有很強的感

《師說》教案4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并解題

  1、同學們,你們每節課都要喊“老師好”,用此表示心中對老師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親、師”來表達對老師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虛的,教師是排在國君和父母之后的,實際上名列第三位,可見其重要性。教師是傳播人類文明的使者,沒有教師,人類的文明之火就無法傳遞下去。那么,老師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要從師學習?擇師的標準又是什么呢?讓我們走進韓愈的《師說》來探個究竟吧!

  2、關于“說”: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的文章的總稱,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指出:“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見,“說”屬于議論文的范疇。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中學階段出現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愛蓮說》、《馬說》等。

  3、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二、走進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昌黎,因為昌黎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后謚“文”,也稱“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他的整個中年時代是不得志的。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曾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晚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抗顏,端正容顏。抗顏而為師,正正經經地做起老師來了),世果群怪聚罵,指目(手指而目視)牽引(拉拉扯扯),而增與為言辭(增添一些言辭來毀謗韓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針對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惡劣社會風氣,闡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還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因有進步的一面,在當時是具有移風易俗影響的 。

  三、探尋背景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35歲,正在國子監任教。那么,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聽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新唐書》本傳說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示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 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并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作的年輕人。

  四、語篇脈絡梳理

  1、語篇品讀: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真理、講習學業、解釋疑難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呢?有了疑難而不向老師求教,那些疑難就始終無法解決了。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向他學習;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比我早,我也應該向他學習。我(向他們)學習的是真理和知識,哪管他們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貴賤,不管年紀大小,真理和知識在哪里,老師也就在哪里。

  品味:“古之學者必有師。”“古”,古時候,指兩漢以前。“之”,結構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者”,附在動詞“學”的后面,結合成一個名詞性的結構,叫“者”字結構,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的”字結構“……的(人)”“學者”是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的有學問的人。三字“必有師”,鮮明地針對時弊提出問題,突出地強調了論點,是全文論述的.總綱。第二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用他。這里的“者”是個語氣助詞,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頓。“……者,……也”是古漢語中判斷句的格式。以上從正面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詞,代“知”的對象,指知識和道理。“惑而不從師”,有了疑難問題而不去跟隨老師學習,“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最后也得不到解決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一個難句。“夫”,音義同“彼”。“庸”是疑問語氣助詞,可譯成“怎么”。動詞“知”后面的結構復雜。“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師之存也”,有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觀點。

  體會: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本文的中心論點在開篇的第一句話中就帶出,“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論的力度。接著,對“師”的職責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簡短的概括,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在傳道、受業、解惑三者當中,傳道是核心。所謂“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主張“文以明道”,表現出反映社會現實的積極進取精神。如果說“傳道”是目的,那么“受業”就是手段。“業”是指儒家的經典,是“道”的載體。在“受業”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疑問,所以老師具體的任務就是“解惑”,而韓愈也正是從這方面申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這一有力的論辯,解決了“從師”的問題,已不容置疑。然后,將討論的焦點引到擇師的態度和標準上來,推出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一觀點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的門第觀念,具有在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辯證思想。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譯文:唉!從師學習的風尚失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也就難了!古時候的圣人,他們(的才智)超過一般人遠得很哪,尚且從師而求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遠,卻以從師求學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這里嗎!(人們)疼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教育他;但對于自己,就以拜師學習為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們念書,告訴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的老師。讀書不會斷句,有疑難問題不能解決,(在這兩事中,)前者去請教老師,后者卻不去,學了小的,丟了大的,我看不出(這種人)是高明的。巫師、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說到“老師”“弟子”這樣的話,就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笑),他們就說:“那個人與那個人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十分羞恥,以地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似于奉承巴結。”唉!從師而學的風尚之不能恢復就可想而知了。巫師、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是士大夫們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這些人),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么!

  品味:“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義同“豈”,表推測語氣,“大概”的意思。“此”,代詞,指從師與否。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與文章開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的“所以”是不同的,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由“憑借它”的意思引伸為“……的原因”;文章開頭句中的“所以”則是“用他來”或“靠他來”的意思。都跟現代漢語中表因果關系的連詞“所以”不同。“句讀之不知……明也”,也是一個難句,要理解為:“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小學”指“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大遺”指“惑之不解,或否焉。”“官盛則近諛”的“諛”后面的引號應當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韓愈對“恥學于師”者的批評,不是“士大夫之族”講的。這段末一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見識”講;后一“其”,音義同“豈”,表反問語氣 。

  體會:

  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

  如前所述,本文有復雜的寫作背景,并不是一時的即興之作。經過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涌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于一吐為快。第二段以感嘆發端,攜著批判的鋒芒,如暴風聚雨,滌蕩乾坤,令人耳目一新。“師道”唯其失傳“久矣”,則今日扭轉世風更難。作者運用了三組對比,將論述的重點轉移到批判現實中來。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眾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后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象,發人深思。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文: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學習。而郯子這些人,他們不如孔子賢能。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有才智,(只不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術技能各有專長罷了。

  品味:“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賢”的賢,是指德和才。下文“師不必賢于弟子”中的賢,則可作高明講。“術業有專攻”,術,本義是道路;術業,“不是技術才能和學業”,而是所從事的學業。“術”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對》有“智術淺短”,智術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國路線”。“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數,很多人在一起走路,當然會有老師,這就失去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見多”,即最起碼的多數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師。

  體會:

  援引圣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

  第三段的開頭語氣又歸于和緩、理智、在平易中道出“圣人無常師”的事實。雖然論述文字很少,但十分有力。無論是舉實事,還是引言談,都能令人心服。最后,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專業有專攻”作結,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度的申述,也是對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的概括。這一思想表現了一種動態觀,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揮,對教育理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是在當時,卻遭到士大夫階層的鄙視和痛恨,也不為一般人所理解。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十七歲了,喜歡古文,六經和它的傳文,全都學習過。他不受時俗風氣的限制,向我來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求師的正道,就作這篇《師說》贈給他。

  品味:“好(hào)古文”,“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為的慨嘆“師道之不傳”,古今對照,虛實并舉,突出了中心,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體會:

  說明寫作緣起。

  從表面上看,《師說》是為了鼓勵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學“古文”而作的,也許還包含了一點自鳴得意的意思(因為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實際上這只不過是觸動韓愈發表議論的一個契機,或者干脆說是一個借口。全文論證嚴密,說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慮的作品,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一對師生之間的往來贈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2、內容結構:

  第一段:

  正面闡述:

  ⑴ 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下定義。

  ⑵ 從師的必要:孰能無惑。

  ⑶ 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作結論。

  第二段:

  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第二段分論點:士大夫之族恥師之風是錯誤的。

  論據:

  三個對比:

  ⑴ 縱比: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今之眾人……而恥學于師

  結論: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⑵ 自相矛盾: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⑶ 橫比:

  巫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恥相師。嗚呼,智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系,批判中闡明總論點。

  第三段:

  以圣人孔子從師的例子,再論從師的必要性。

  師生關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師道關系: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論證方法:例證法、引證法。

  第四段:

  寫作緣起: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時。

  五、寫作特點賞析

  1、論證方法:

  ⑴ 下定義、作結論: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接著從這個定義出發,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余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⑵ 對比論證: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⑶ 引用論證: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比前文籠統地說“古之圣人”更加切實可信。有了孔子這樣一個強大的支持者,更增強了說服力。而在短短的幾行字中,述事引言簡潔明快,表現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

  2、語言特色:

  ⑴ 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韓愈的散文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力。

  ⑵ 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頂真,又稱連珠,頂珠、蟬聯,民間俗稱為“咬字”,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歷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環相扣,嚴密緊湊。

  ⑶ 豐富的語氣表達: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于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判斷語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師說》教案5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教學程序:

  師述: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師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小黑板出示):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師述:我們先來完成第一個任務,課前已經布置大家進行了預習,所以先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小黑板出示題目,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解答)

  一、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句讀( ) (2)或不焉( ) (3)六藝經傳( )

  (4) 貽( ) (5) 諛( )

  二、 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請同學批改并說明理由。明確答案:

  一、(1)du (2)fǒu

  (3)zhuàn (4)yí (5)yú

  二、(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從而,古義:跟從(他),并且……;

  今義:表結果、目的的連詞。

  師述:下面我請幾位同學輪流朗讀課文,比一比誰聲音響亮,讀音準確,停頓正確,其余同學認真聽,準備糾正他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學生輪流朗讀,出現錯誤老師喊其他同學糾正,老師對學生的朗讀情況要適當進行評價。)

  學生聽錄音,糾正自己在預習中的錯誤讀法。

  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師述:接下來我們要完成第二個任務。

  (一)若時間充分則先讓學生用6分鐘的時間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若有疑難,先做上記號。

  學生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

  師述:時間到,在剛才的自學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么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二)若時間緊則可省略自學的環節,直接提問:在預習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么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學生提出的問題應盡量讓學生回答,要讓問題的正確答案從學生嘴里說出來而不能由老師直接告訴他們。)

  (三)若沒有學生質疑問難則可由老師提問,以檢查學生對課文譯講的預習情況,老師對學生的回答要適當評價。

  師述:下面我要請同學輪流譯講課文,方法是:先讀原句,再點講重點字詞,最后把整句話譯講一下。

  學生輪流譯講課文,若有問題,喊其他同學回答。對譯講過程中出現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現象,教師要給予提醒、點撥。

  師述:在已經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們來完成第三個任務:給大家5分鐘左右的時間自己朗讀課文,比一比哪些同學能夠把這篇文章先背誦出來。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下課之前的幾分鐘可喊幾名學生試著背誦

  第一段會背的同學請舉手。(喊同學背誦)

  第二段會背的同學請舉手(喊同學背誦)……

  背誦過程中出現錯誤讓其他同學更正。

  或出示小黑板讓學生回答。

  師者,所以 也

  吾師道也, ?是故 , ,

  ,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 , ,如是而已。

  作業布置:

  對照本節課的三個目標自己查漏補缺,確保掌握。

《師說》教案6

  1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說”的文體知識,了解古文特點及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指導學生通過翻譯課文,掌握、積累文言實虛詞以及詞語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論證結構,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4、點燃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熱情,古為今用,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2學情分析

  本文文言基礎知識較為豐富,學生必須細致于文句的落實,方能完整的把握文章的論證結構,以利于對文章文脈的把握。

  3重點難點

  1、通過閱讀和翻譯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2、熟讀成誦。

  4教學過程4.1第一學時評論(0) 教學目標

  1、熟讀全文,細致夯實文句,整理好文章中的文言基礎知識。

  2、背誦文章。

  評論(0) 學時重點

  文言基礎知識的夯實。

  評論(0) 學時難點

  1、文體知識了解。

  2、文言基礎夯實。

  教學活動活動1【講授】師說

  教學導入:

  由視頻《程門立雪》的成語故事導入新課: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見其對老師的尊敬;現代社會尊師重道也蔚然成風,毫不遜色于古人,人們把老師比喻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然而,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于師”的陋習。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作者簡介、解題

  1、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明人將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又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這是對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潮蘇海”指唐朝韓愈和宋朝蘇軾的文章氣勢磅礴,如海如潮。這就明確地指出了韓愈的散文風格——氣勢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蘇洵說:“韓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渾浩流轉。”(《上歐陽內翰第一書》)

  2、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比“論”要自由一些。初中學過《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等都屬這類文體。

  1、朗誦點撥

  (1)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讀準字音。

  (2)教師簡要點撥朗讀時的注意事項

  2、文言知識整理

  一.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7)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三、一詞多義

  1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③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④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六藝經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

  3.道

  ①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③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

  ①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③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5.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6.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

  (6)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折)

  (7)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8)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7.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結構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0)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音節助詞,起湊足音節的作用,不譯)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8.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

  9.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10.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則群聚而笑之(群,表動作的情態,成群)

  2.名詞作動詞

  ①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②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于)

  3.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②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二)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⑤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盛:勢盛位高的人)

  2.形容詞作動詞

  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三)動詞的使動用法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使……學習)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斷)

  (二)被動句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三)倒裝句

  1.介賓結構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1)而恥學于師(于師學,介賓短語后置)

  (2)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賢,介賓短語后置)

  (3)不拘于時,學于余(于余學,介賓短語后置)

  2.賓語前置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語)

  (4)(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

  5.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問,難道……嗎,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2第二學時評論(0)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第二段,學習并掌握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2、正確把握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評論(0) 學時重點

  分析文章的整體思路,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評論(0) 學時難點

  1、學習文中所采用的論證結構,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2、點燃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熱情,古為今用,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活動活動1【活動】師說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自主學習:

  1這篇文章為誰而作?何以見得?文中有沒有信息?

  【明確】“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從課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韓愈的這篇《師說》是寫給一個叫李蟠的十七歲小伙子的。

  2一代文學宗師為什么要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伙子寫下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師說》?

  可以總結為三個原因:

  李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他不拘于時,學于余

  能行古道

  (以上三個方面都是原因,當時“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人也許不多,但一定還有其它的,為何只選擇了李蟠?“學于余”,我們說向韓愈這樣一個文壇領袖學習應該是求之不得的事,韓愈有必要為他寫文章嗎?所以說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

  合作探究:

  1文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謂的“古道”指的是古人從師之道,古人從師之道是什么?課文體現在哪里?

  (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一、三兩段,相互討論完成答案,教師總結明確)

  【明確】古人從師之道——古之學者必有師且無常師

  【點撥分析】

  課文的一、三兩段中韓愈談到了古人的從師之道,可以總結它的核心為“古之學者必有師”“圣人無常師”,古代的知識淵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師,正如韓愈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同時古代的圣人不僅向老師學習,還“無常師”,向各種人甚至一些遠不如他的人請教和學習,自然讓我們想到了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且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古人如此的注重從師學習,那么擇師的原則是什么?(原文語言回答)

  【明確】擇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韓愈闡述古人從師之道,其真正的意圖是引出對擇師原則和標準的闡述,作者認為擇師的原則是不分高低貴賤,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師,同時,作者打破傳統觀念,認為老師不一定要比學生強,學生也不一定比老師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師,詳細地展現了擇師的原則。

  【延伸小結】

  以上是古人的從師之道,也是韓愈對于從師的觀點,許許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這種古道,才成就了他們的輝煌,相信這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所啟發的。

  3前面說過,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即不被當時的社會風氣所拘束。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運用了什么論證手法?

  (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第二段,討論明確)

  【明確】

  ①社會風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恥學于師

  ②作者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從三個方面批判了當時的社會風氣,總結表格如下:

  對象從師的態度結果觀點

  1 “今眾人” “恥學于師” “愚益愚”

  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古圣人” “從師而問” “圣益圣”

  2于其子擇師而教之小學

  于其身恥師大遺

  3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作者在課文的第二段給我們展示了當時“恥學于師”的不良社會風氣,并通過三組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批判了“恥學于師”的不良社會風氣。此段中韓愈用了大量強烈語氣的句子,來表明了自己的對“恥學于師”這一社會風氣的不滿和痛心,如:“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等,朗讀時注意語氣。)

  全文通過對師的討論,表達了作者對古人從師之道的贊揚,對“恥學于師”的社會風氣的無情批判。我們深切體會到作者那因“師道不傳”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時,也為這位偉大文豪非凡的斗爭勇氣和正直的品行所傾倒。

  4、雖然文章說,這篇文章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可是讀到這里我們還會只是這樣看嗎?他還是寫給誰看的呢?

  【點撥】這個問題可以從韓愈《師說》一文當時的現實意義及長遠影響來談,學生可以展開思維,拓展想象空間。

  【明確】可以說,韓愈的文章還送給以下的兩種人:

  寫給當時那些不愿學習的士大夫階層看的。提醒他們改掉這種壞習慣,否則后果會很嚴重。再讀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們就不難理解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種社會風氣造成的憂心如焚是遠遠超過李蟠個人勤學好問帶給自己的喜悅的。(再讀課文最后一段)

  1200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復著唐人同樣的錯誤,社會上不尊重教師的現象比比皆是:家長袒護孩子,辱罵老師;學生課堂和老師頂嘴甚至圍攻老師;學生在路上碰見老師卻形同陌路……,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篇文章何嘗不是寫給今天的我們的呢?

  正是這種穿越時空的恒久價值,使這篇文章歷久彌新,成為經典。同學們,反思自己吧,讓中華民族的美德在我們身上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背誦全文

  試說說作者的觀點在當時有哪些進步意義,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鑒作用。

  11*師說

  課時設計課堂實錄

  11*師說

  1第一學時教學目標

  1、熟讀全文,細致夯實文句,整理好文章中的文言基礎知識。

  2、背誦文章。

  學時重點

  文言基礎知識的夯實。

  學時難點

  1、文體知識了解。

  2、文言基礎夯實。

  教學活動活動1【講授】師說

  教學導入:

  由視頻《程門立雪》的成語故事導入新課: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見其對老師的尊敬;現代社會尊師重道也蔚然成風,毫不遜色于古人,人們把老師比喻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然而,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于師”的陋習。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作者簡介、解題

  1、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明人將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又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這是對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潮蘇海”指唐朝韓愈和宋朝蘇軾的文章氣勢磅礴,如海如潮。這就明確地指出了韓愈的散文風格——氣勢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蘇洵說:“韓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渾浩流轉。”(《上歐陽內翰第一書》)

  2、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比“論”要自由一些。初中學過《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等都屬這類文體。

  1、朗誦點撥

  (1)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讀準字音。

  (2)教師簡要點撥朗讀時的注意事項

  2、文言知識整理

  一.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7)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三、一詞多義

  1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③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④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六藝經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

  3.道

  ①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③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

  ①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③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5.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6.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

  (6)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折)

  (7)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8)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7.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結構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0)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音節助詞,起湊足音節的作用,不譯)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8.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

  9.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10.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則群聚而笑之(群,表動作的情態,成群)

  2.名詞作動詞

  ①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②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于)

  3.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②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二)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⑤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盛:勢盛位高的人)

  2.形容詞作動詞

  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三)動詞的使動用法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使……學習)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斷)

  (二)被動句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三)倒裝句

  1.介賓結構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1)而恥學于師(于師學,介賓短語后置)

  (2)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賢,介賓短語后置)

  (3)不拘于時,學于余(于余學,介賓短語后置)

  2.賓語前置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語)

  (4)(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

  5.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問,難道……嗎,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師說》教案7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并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于議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并注意斷句,聲調等。

  五、分析課文

  1、第1段

  (1)補充注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從而師之。

  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④吾師道也。

  師,從師學習。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

  1、背誦第1段。

  2、課后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課后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①之:

  古之學者 之,助詞,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 之,倒裝標志

  作《師說》以貽之 之,代詞

  ②其:

  其為惑也 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 其,副詞,表推測

  于其身也 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①恥學于師 (形→意動)

  ②吾從而師之 (動→意動)

  ③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②“師道”指什么?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圣人,今之眾人

  結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愛其子

  于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結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②.總結:“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

《師說》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二、教學程序:

  師: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師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小黑板出示):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師:我們先來完成第一個任務,課前已經布置大家進行了預習,所以先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小黑板出示題目,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解答)

  1、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句讀( ) 或不焉( ) 六藝經傳( )貽( ) 諛( )

  2、 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答案:

  1、du fǒu zhuàn yí yú

  2、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從而,古義:跟從(他),并且……;今義:表結果、目的的連詞。

  師:下面我請幾位同學輪流朗讀課文,比一比誰聲音響亮,讀音準確,停頓正確,其余同學認真聽,準備糾正他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學生聽錄音,糾正自己在預習中的錯誤讀法。

  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師:接下來我們要完成第二個任務。

  1、若時間充分則先讓學生用6分鐘的時間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若有疑難,先做上記號。

  學生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

  師:時間到,在剛才的自學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么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2、若時間緊則可省略自學的.環節,直接提問:在預習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么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學生提出的問題應盡量讓學生回答,要讓問題的正確答案從學生嘴里說出來而不能由老師直接告訴他們。)

  3、若沒有學生質疑問難則可由老師提問,以檢查學生對課文譯講的預習情況,老師對學生的回答要適當評價。

  師:下面我要請同學輪流譯講課文,方法是:先讀原句,再點講重點字詞,最后把整句話譯講一下。

  學生輪流譯講課文,若有問題,喊其他同學回答。對譯講過程中出現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現象,教師要給予提醒、點撥。

  師:在已經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們來完成第三個任務:給大家5分鐘左右的時間自己朗讀課文,比一比哪些同學能夠把這篇文章先背誦出來。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作業布置:對照本節課的三個目標自己查漏補缺,確保掌握。

  教學情況反饋:

  1、本節課目標明確,條理非常清楚。

  2、學生活動很多,全班每個同學都回答了問題,回答問題的時間超過了35分鐘。

  3、及時對學習目標進行了檢查,目標達成度高。

《師說》教案9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了解有關“說”的文體知識,了解古文特點及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 指導學生通過翻譯課文,掌握、積累文言實虛詞以及詞語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 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論證結構,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閱讀和翻譯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2、 教師點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 分析文章的整體思路,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點燃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熱情,古為今用,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1、 學習課文第二段,學習并掌握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正確把握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教學設想:

  1、 教學思想: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采用教師點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出三維目標。

  2、教學方法:自主預習法、激情誦讀法、問題探究法、分析討論法、點撥啟發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啟發誘導學生思考為主,適當的加以點撥總結,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認真思考,質疑問難,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視頻、圖片、文字)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多媒體展示】

  通過課件出示一些重點字詞,來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出示內容見教案后附件部分)

  二、情境導入

  教師由視頻《程門立雪》的成語故事導入新課: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見其對老師的尊敬;現代社會尊師重道也蔚然成風,毫不遜色于古人,人們把老師比喻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然而,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于師”的陋習。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出示課題】

  三、作者簡介、解題

  1、作者簡介

  【多媒體展示】

  三個關鍵詞:唐宋八大家古文運動韓潮蘇海

  【點撥】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① 明人將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又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這是對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③ “韓潮蘇海”指唐朝韓愈和宋朝蘇軾的文章氣勢磅礴,如海如潮。這就明確地指出了韓愈的散文風格――氣勢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蘇洵說:“韓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渾浩流轉。”(《上歐陽內翰第一書》)

  2、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比“論”要自由一些。初中學過《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等都屬這類文體。

  四、文本內容研習探究

  1、朗誦點撥

  (1)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2)教師簡要點撥朗讀時的注意事項

  注意讀準字音,適當停頓;注意課文第二段的語氣重音變化,要讀出韓愈文章氣勢磅礴,感情充沛的特點,讀準作者蘊含的感情。

  2、共同研習課文內容

  (1)設疑討論交流,了解課文內容

  (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研習課文,從課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在研討的過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要抒發的情感)

  【多媒體展示問題】

  【問題一】這篇文章為誰而作?何以見得?文中有沒有信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明確)

  【明確】“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從課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韓愈的這篇《師說》是寫給一個叫李蟠的十七歲小伙子的。

  【問題二】一代文學宗師為什么要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伙子寫下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師說》?

  【明確】可以總結為三個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② 他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 能行古道

  【教師點撥】

  以上三個方面都是原因,當時“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人也許不多,但一定還有其它的,為何只選擇了李蟠?“學于余”,我們說向韓愈這樣一個文壇領袖學習應該是求之不得的事,韓愈有必要為他寫文章嗎?所以說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

  【問題三】文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謂的“古道”指的是古人從師之道,古人從師之道是什么?課文體現在哪里?

  (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一、三兩段,相互討論完成答案,教師總結明確)

  【明確】古人從師之道――古之學者必有師且無常師

  【點撥分析】

  課文的一、三兩段中韓愈談到了古人的從師之道,可以總結它的核心為“古之學者必有師”“圣人無常師”,古代的知識淵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師,正如韓愈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同時古代的圣人不僅向老師學習,還“無常師”,向各種人甚至一些遠不如他的人請教和學習,自然讓我們想到了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且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問題四】古人如此的注重從師學習,那么擇師的原則是什么?(原文語言回答)

  【明確】擇師的原則:

  ①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點撥分析】

  韓愈闡述古人從師之道,其真正的意圖是引出對擇師原則和標準的闡述,作者認為擇師的原則是不分高低貴賤,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師,同時,作者打破傳統觀念,認為老師不一定要比學生強,學生也不一定比老師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師,詳細地展現了擇師的原則。

  【延伸小結】

  以上是古人的從師之道,也是韓愈對于從師的觀點,許許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這種古道,才成就了他們的輝煌,相信這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所啟發的。

  【問題五】前面說過,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即不被當時的社會風氣所拘束。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運用了什么論證手法?

  (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第二段,討論明確)

  【明確】

  ①社會風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恥學于師

  ②作者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從三個方面批判了當時的社會風氣,總結表格如下:

  對象 從師的態度 結果 觀點

  1 “今眾人” “恥學于師” “愚益愚”

  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古圣人” “從師而問” “圣益圣”

  2 于其子 擇師而教之 小學

  于其身 恥師 大遺

  3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點撥分析】

  作者在課文的第二段給我們展示了當時“恥學于師”的不良社會風氣,并通過三組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批判了“恥學于師”的不良社會風氣。此段中韓愈用了大量強烈語氣的句子,來表明了自己的對“恥學于師”這一社會風氣的不滿和痛心,如:“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等,朗讀時注意語氣。

  (2)引導學生體味收獲,教師小結課文內容

  全文通過對師的討論,表達了作者對古人從師之道的贊揚,對“恥學于師”的社會風氣的無情批判。我們深切體會到作者那因“師道不傳”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時,也為這位偉大文豪非凡的斗爭勇氣和正直的品行所傾倒。

  五、思緒拓展

  【問題設計】雖然文章說,這篇文章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可是讀到這里我們還會只是這樣看嗎?他還是寫給誰看的呢?

  【點撥】這個問題可以從韓愈《師說》一文當時的現實意義及長遠影響來談,學生可以展開思維,拓展想象空間。

  【明確】可以說,韓愈的文章還送給以下的兩種人:

  ① 寫給當時那些不愿學習的士大夫階層看的。提醒他們改掉這種壞習慣,否則后果會很嚴重。再讀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們就不難理解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種社會風氣造成的憂心如焚是遠遠超過李蟠個人勤學好問帶給自己的喜悅的。(再讀課文最后一段)

  ② 1200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復著唐人同樣的錯誤,社會上不尊重教師的現象比比皆是:家長袒護孩子,辱罵老師;學生課堂和老師頂嘴甚至圍攻老師;學生在路上碰見老師卻形同陌路……,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篇文章何嘗不是寫給今天的我們的呢?

  正是這種穿越時空的恒久價值,使這篇文章歷久彌新,成為經典。同學們,反思自己吧,讓中華民族的美德在我們身上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六、作業布置

  1、 背誦全文

  2、 試說說作者的觀點在當時有哪些進步意義,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鑒作用。

  【附錄】

  ●解釋下列加點的字的意思

  古之學者必有師()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無貴無賤()

  今之眾人()師道之不傳也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則恥師焉()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

  士大夫之族()吾從而師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作《師說》以貽之()

  ●解釋下列多義詞的義項

  (1)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③或師焉,或不焉()

  ②吾師道也()④吾從而師之()

  ⑤巫醫樂師百工之人()⑥十年春,齊師伐我()

  (2)之:①擇師而教之()③古之學者()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④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⑤句讀之不知()⑥蚓無爪牙之利()

  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其: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4)于: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②師不必賢于弟子()

  ③不拘于時,學于余()()

  ④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師說》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

  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溫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式。

  (五)掌握有關“說”的文本知識。

  二、重點、難點分析

  (一)本文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二)有關疑難詞句的解釋。

  (三)“說”是一種文本;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文章主要思想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文章主要思想論述的?

  (四)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五)為什么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七)怎樣認識本文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明確教學目的(參考教學目標)。

  (二)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三)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本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四)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本,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本。“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本.就可

  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五)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dou或不焉fou經傳zhuan從師cong

  讀書du不能bu傳道chuan從容cong

  聃dan蟠pan萇弘chang近諛貽

  冉ran潘pan無長無少zhang須臾怡

  2.找出下列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句讀百工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文章主要思想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③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文章主要思想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③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5.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文章主要思想論點和分論點。

  (六)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

  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七)朗讀課文。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八)研讀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的方式論證文章主要思想

  論點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文章主要思想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成為本文的文章主要思想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所”具有代詞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所”指代“老師”,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的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系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

  2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系的?

  第1段正面闡明了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式?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式: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

  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歟”,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式,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課后思考與練習的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與第1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4.分析第4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時”的“于”相當于“被”。“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2.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I)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師說》教案11

  一、大綱要求及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的要求是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高一教學就是在初中對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上繼續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修訂后的新教材,舊教材的七個單元壓縮為六單元,但文言文單元卻由舊教材的兩個單元8課增至三個單元12課。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材十分重視文言文教學,這也是重視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精髓的體現。教材的三個文言文單元按著歷史的順序編排,即先秦歷史散文、先秦諸子散文、漢魏晉散文,這樣,學生對于古代文學的發展不僅有一個歷史的縱向概念,而且對于每一時期的作家作品也有一個橫向的把握與了解,從而,更好的吸取傳統文化的精髓,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本課《燭之武退秦師》就是第四單元中的第一篇。

  二、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培養學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學習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反顧捍衛國家主權的愛國精神。

  三、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詞語、詞組、文言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內容。

  四、教學難點

  理解燭之武說辭的內容及邏輯思維方式。

  五、教學方法

  采用研討點撥法,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六、教學設計

  (一)布置預習

  ①回憶初中學過的`《曹劌論戰》并結合書下注釋、課后介紹了解《左傳》。

  ②了解本課歷史背景。

  a。 閱讀《讀本》中《重耳之亡》。

  b。 了解“城濮之戰”。

  ③通讀全文,注意揣摩語意、語氣,了解詞語的意義、用法。

  ④分析燭之武這一形象,他是如何說退秦師的?

  ⑤通過本文體會《左傳》語言特點。

  (二)授課過程

  1.導入 檢查預習,由《曹劌論戰》引入對《左傳》的介紹,再引出本課。

  2.設計四個大問題串連全文

  1) 燭之武在什么情況下“退秦師”的?(討論)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爭的原因:三點。

  2) 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表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學生討論)

  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 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說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容,分出層次)

  i。 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可能。

  ii。 說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iii。 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iv。 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盟。

  v。 從歷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展。

  總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內,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撤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整個說辭充分表現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4) 秦伯退師后,晉文公表現如何?(提問討論)

  此問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這段對事件結果的交代,也順便表現了晉文公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并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正是晉文公日后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說明:以上四個問題,以第三個問題為重點。因為它是課文的難點,要集中突破。

  3.總結

  ⑴文章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請學生總結一下燭之武的形象。

  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為秦國著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說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左傳》就是這樣通過正面和側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⑵《左傳》以敘事為主,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在本文中就有所體現。請學生體會(討論,提問)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文章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力挽狂瀾,誰知他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于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⑶整理文章中重點詞、詞組、句式

  實詞:貳 軍 師 子 是 鄙 遠 陪 賜 朝夕 版 唯

  一詞多義:若 說 辭 鄙 微 之

  詞組: 以為 “所”字詞組

  句式:判斷句 賓語前置句

  4.布置作業

  (1) 背誦全文

  (2) 課后練習三

  (3) 課外閱讀《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是怎樣得到樊於期首級的。

《師說》教案12

  1.學習有“破”有“立”的寫法。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

  3.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從全篇布局來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為了“破”;“破”后再“立”(第 3段),乃其“余事”,可見“破”是要害。這所謂“破”,實質上是針對砭時弊,即批判“恥學于師”的惡劣風尚。這不是一般性問題,必須聯系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進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較透徹的理解。對這個方面存在的困難,不不估計到。

  此外,將這一段視為教學重點和難點,還出于這樣的考慮:這一段筆鋒犀利,汪洋恣肆,充分體現了“說”這種體裁“煒曄而譎誑”(陸機《文賦》)的特點。學生此前已學過《馬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少年中國說》等篇,對這個特點已有所認識,在此基礎上著重體會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對學生今后閱讀同類作品必有很大的好處。

  二、教學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誦讀教法和討論法。誦讀,用來熟悉課文語句,領悟作者的思路;討論,用來加深學生對本文思想意義和行文特點的認識。前者是基礎,后者是提高,在時間分配上,應以前者為主。

  采取逐段進行的方式:誦讀一段,討論一段。有關全篇主旨和布局的問題,放在最后討論。討論題應是開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見,不給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圓其說,以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由于本文語言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做一點語言積累的工作。

  三、課時安排。

  本課擬用3課時。分配如下:

  第一課時:介紹本文寫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內容,誦讀第1段,討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這一命題。

  第二課時:誦讀第2段,討論韓愈對“恥學于師”時風的批判和文章的鋒芒。

  第三課時:誦讀第3、4段,討論“圣人無常師”這一命題。總結全文(認識本文思想意義和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預習安排

  這篇課文的預習工作十分重要,時間應相當充裕,做得越細致越好。為此,擬在課堂抽出20──25分鐘讓學生預習,掌握要領;未完成的部分由學生自找時間補做。

  一、給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誦全文2—3遍。

  諛(yú) 萇(cháng) 聃(dān) 郯(tán)

  歟(yú) 蟠(pán) 經傳(zhuàn) 貽(yí)

  二、本文是針對“恥學于師”的壞時尚寫的,筆鋒犀利。試就下列兩個方面各舉出幾個例子。(劃在課本上)

  1.批判壞現象的尖銳語氣。

  2.敘述正確主張的決斷語氣。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注意加黑點的語句。仔細閱讀一遍,然后說說韓愈寫《師說》有什么意圖。

  “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度嚴正不屈)而為師。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四、下列諸字在本文中都不止一義,閱讀時要注意結合上下文仔細辨析。例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這篇課文的價值何在呢?這個問題現在還不忙作答。大家已經讀過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那一段話,知道韓愈因寫此文而被當時人目為“狂人”。請大家根據預習的印象,說說韓愈究竟“狂”不“狂”;如果說他“狂”,這又意味著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要求是:結合文中的某些句子說明韓愈有反對流俗的巨大勇氣,有堅持真理的精神,敢于發人之所未發,敢于尖銳地指責壞習俗。)

  在學生發言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恰當的時機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作為補充。例如:①柳文中說韓愈“抗顏而為師”,這一點在本文中是否有所反映?②韓愈在本文中是怎樣表述“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這種現象的?對此,他又是怎樣評論的?③韓愈對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作了怎樣的解釋?等等。

  [說明]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大致了解本文的內容。

  二、作者和寫作背景簡介。

  韓愈反抗流俗的這種勇氣的確是難能可貴的。他以文章為武器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貫穿著他的一生。同學們學過的《馬說》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它大約寫于貞元十一——十六年間,比《師說》早幾年,那時韓愈才30歲上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宮中要迎佛骨,韓愈上表反對,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唐憲宗是信佛的,覽表大怒,要殺死韓愈,多虧宰相說“愈雖狂,發于忠懇,宜寬容以開言路”,乃貶潮州——這年韓愈是51歲。他有詩記載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政,肯將衰朽惜殘年。”這種胸懷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韓愈在《師說》中所批判的“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是在門第觀念影響下產生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顯貴之家稱“高門”,卑庶之家稱“寒門”。這對擇師也有很大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針對這種錯誤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是有進步意義的。

  三、誦讀第1段。

  1.誦讀的準備。

  先給下面的句子劃分節奏(“·”表示極短暫的停頓,下同):

  人/非·生而·知之者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然后解釋詞語句: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句話,如改用現代語表述有幾種方式?(教師是傳道受業解惑的人。教師的任務是傳道受業解惑。)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中的“孰”,可否改為“豈”?(用“孰”表示無例外,雖為圣人,亦不能無惑。用“豈”表示反問,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應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這句話,不改為好。)

  師說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③“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課本以為“其”是指代之辭,但譯為“那 些”則不確切。按:句中的“為”,用法同“于”,其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們(指“惑而不從師”的人)對于那些疑難,終生也不能解決。

  ④“生乎吾前”句與“生乎吾后”句也是一種對舉的行文方式。

  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是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2.學生練習背誦并劃分本段層次。

  劃分層次的步驟是:先分析文理,再歸納各層的大意,最后點明本段主旨,畫示意表以助記誦。

  分析文理時提出下列問題:①第1、2句之間是什么關系?(先指出現象,后做解釋)。重點是哪一句?(后一句,因為提出教師的任務,這是立論的出發點)。②第3句的`基本內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聯系?(承“解惑”而來,說的是不從師則惑不得解。)第4句呢?(承“傳道”而來,說要以“道”為師。)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點?(以年齡大小為烘托;先對舉,后反問;先分說,后以“師道”一語概括之。)最后一句的基本內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關系?(承“師道”一語,指出擇師標準。)

  歸納各層大意:①指出教師的任務(前兩句);②說明解惑和“師道”的必要性(中間三句);③指出擇師的標準——“道”在即師在(最后一句)。

  在分析上述內容同時,畫出文理示意圖如下:

  傳道受業解惑(教師的任務)

  ↓ ↓

  聞道在先 不從師則

  即從而師之 無以解惑

  ↓ (釋“傳道”“解惑”)

  “師道”

  ↓

  “道”在即師在 (擇師標準)

  于此可見,本段主旨是闡明擇師的標準。

  3.熟練地背誦這一段,然后討論:

  (1)教師既有三項任務,但本段僅闡述了其中兩項,“受業”一項未作闡述,這是為什么?

  (2)所闡述的兩項中,哪一項是主要的?有什么理由?

  (3)對“師道”這個口號,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回答上述問題,最好能從文章全局著眼。進行的步驟:先分組討論(前后桌四人一組),推代表發言,然后由教師總結并適當補充。

  答案要點是:①“受業”是教師的起碼工作,即下文說的“授之書而習其句讀”,人盡皆知。開頭全面概括教師的任務時不可不說,但不是論述的對象。②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道”,他“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這個意圖是貫穿全文的(例證略)。③“師道”的口號的提出是有積極意義的,“道”是知識的統帥。“師道”才能學到根本上,這一點在今天仍有借鑒的價值。

  四、留作業。

  1.熟練地背誦第1段。

  2.準備誦讀第2段,并思考下列問題:

  ①本段可分幾層?

  ②本段主要的論述方法是什么?

  ③本段語言犀利,鋒芒畢露,要認真體會。

  ④本段在虛詞的運用上頗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語氣,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狀態。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1.背誦第1段。

  2.就虛詞和語氣表達的關系回答問題:

  ①刪去句中加括號的虛詞后,語氣是否有變化?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慨嘆意不足)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同上)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問變為陳述,平淡無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失去可悲之意)

  ②“嗟乎”和“嗚呼”都是嘆詞,都有領起一層新意的作用,有時區分不很嚴格,但在本段中卻是有明顯區別的。試將它們位置互換一下,作點比較,說說二者究竟有什么區別。(“嗟乎”表示慨嘆,而“嗚呼”表示悲嘆,在本段中不能互換位置。)

  ③有人說,“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后,可加上“也”字以示極其肯定之意,你對此有什么看法?(不能加。加“也”有收束全段的意思,下面“其可怪也歟”一句就成為多余的了,而作者的主要意思恰恰在這句話上。)

  二、誦讀第2段。

  1.讀讀講講背背。

  方式:分段進行,各段字數大體相等;讀(包括教師領讀,學生自讀)而后講,講而后背。

  “嗟乎”!……其皆出于此乎?”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一句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一是過渡作用,上文說“古”,由此開始說“今”;二是提示本段內容,將要分析“師道”不傳的原因。)“師道”的內涵是什么?(此語承接上文“無貴無賤……師之所存也”這句話,這就是它的內涵。)

  ②從行文方式看,下面包括三組“對舉”——以“古之圣人”和“今之眾人”對舉,對舉的內容彼此相關而又有別,試作分析。(第一組說的是兩種不同的學風:古圣樂于“從師而問”,今眾則“恥學于師”。第二組說的是這兩種學風的不同結果。第三組是總括性的,指出結果不同,就是由于學風不同的緣故。)

  ③這段話中有四個“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頓的,請指出來。(“不傳也”“無惑也”“出人也”“下圣人也”)“猶且從師而問焉”中的“猶且”跟下文哪一個虛詞相照應?(“而恥學于師”的“而”)哪一種句式是表示因果關系的?(“之所以……,出于……”)

  “愛其子……吾未見其明也。”

  ①“于其身也”的“身”是指誰說的?(從“愛其子”可以看出,這是指做父親的人。)從行文方式看,這一整句話是否也算對舉(可以算對舉,但句子構造則不相同。)作者是否僅僅指出這種現象的存在?(不是,也有評論:“惑矣”。)刪去“惑矣”行不行?(不行,它有領起下文的作用。)

  ②下面哪句話是直接呼應“惑矣”的?(“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小學”是指什么說的?(不知句讀,從師而學。)“大遺”又是指什么說的?(不解惑而恥學于師。)

  ③再來看看作者的表述方式,先齊讀一遍:“句讀之不知……或不焉。”作者把兩種狀況和兩種態度交錯起來敘述,而不寫成“不知句讀而從師,不解惑而恥學于師”,有什么好處?(用特殊的對照方式,更加引人注目;長句劃短,讀來鏗鏘有力。)

  師說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④教師小結:這段話先將為子擇師和其身恥師兩種做法加以對照,點出一個“惑”字;接著說明童子之師僅“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而不能“傳其道解其惑”;最后再作對照比較,“惑”在哪里就很清楚了。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其可怪也歟!”

  ①這里也有對照的敘述,但對照方式與上述兩種不相同:兩相對照的事物;一個敘述簡略,一個敘述詳細。說說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著重敘述“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情況。(“師道不傳”關鍵在于士大夫之族的學風不正,本文就是針對這個問題寫的。)如果把“問之……官盛則近諛”這幾句刪去,是否會影響行文的連貫性?(不會影響。)刪去好不好呢?(不好。“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這兩句是要害,門第觀念對擇師的影響于此可見。)

  ②“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這句話已將本段內容輕輕收住,為什么作者接著又說了“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歟”這么一段話?(要加強批判的力量。)“其可怪也歟”一句改為“怪哉”是否可以?(改“怪哉”,也通,但意味不同:“怪哉”有不可解之意;“其可怪也”是極言這種現象反常,再加個“歟”字,更有發人深思之意,還是不改為好。)

  2.劃分層次。

  方式:先給提示,讓學生在課本上劃分層次,然后師生共同歸納各層大意。

  提示:①要注意段的起結,找出關鍵語句(“師道之不傳”“師道之不復”兩語意思相近);②再看中間部分跟起結的關系(具體闡述“不傳”“不復”的原因);③中間部分有三小層意思,在注意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并列還是其他。

  各層大意如下(板書其中加黑字眼):

  第一層(開頭兩句)提出師道長期失傳的問題。

  第二層(“古之圣人”到“官盛則近諛”)分析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人們當中存在著“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可分三小層:

  ①總提(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②分提之一(“小學而大遺”)

  ③分提之二(士大夫之族譏笑從師而學者)

  第三層(“嗚呼”到結尾)歸納本段主旨。

  3.學生練習背誦。

  方式:開始背時,可以參照板書;稍稍熟悉后,拭去板書再背誦。

  4.自由討論。

  方式同前。討論題如下:

  (1)韓愈批評“恥學于師”的風氣,涉及的面似乎很廣——開頭是“今之眾人”,接著是所有做父親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評對象究意是誰?請說明理由。

  (2)本文語言犀利,試從這一段中舉出幾個例子。

  答案要點:

  (1)主要的批判對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從行文看,本段結尾對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語氣十分嚴厲,說他們瞧不起勞動群眾,卻不如勞動群眾聰明,不懂得從師的道理。第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正是這類人的特殊心態,也是門第觀念很深的反映,而門第觀念跟以“道”為師的正確主張恰恰是格格不入的。這段話中的“眾人”(從下文看,至少不能包括“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等也都是指士大夫階層說的)。

  (2)例如“欲人之無惑也難矣”,表面上是作者的慨嘆,其實罵盡了士大夫階層中的腐儒及不學無術之輩,他們讀了幾本書,自以為了不起,實則是一本湖涂帳,真要問起他們,就會瞠目結舌,說不出個所以然的。“圣益圣,愚益愚”,語氣是斬釘截鐵的,不容置辯,也是罵這個階層中的高位置的人(還有一些例子,可參見前面的分析)。

  三、留作業。

  1.背誦第1、2段。

  2.準備誦讀第3、4段,并思考以下問題:

  ①作者提出“圣人無常師”這個命題,他的意圖是什么?

  ②寫作緣由可以放在最后寫,也可以放在開頭寫。如果將第4段移至開頭,再加上“其文曰”三字,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安排?

  3.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四段。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只查背誦一題,其余二題在誦讀和總結過程中自然完成。

  二、誦讀第3段。

  這段文字淺顯,又富于節奏變化,易于成誦。誦讀前可作簡要提示,以利迅速記誦。學生能大體背誦下來后就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加深理解。

  1.提示如下:

  “圣人無常師”——這是本段立論出發點。下句“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是用事實說明這一點。

  “郯子之徒,及賢不及孔子”——推出新意,提出問題:不及己而師之,這是為什么?下句引孔子語,就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以上為一層,以下另一層:用“是故”引出作者的推論。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回文”辭格。此即觀點,下句“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是解釋。“如是而已”是決斷之詞。

  2.學生練習背誦3—4遍后進行檢查。

  3.討論:“圣人無常師”這個說法的實質是什么?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討論方式同前。

  小結要點:(1)“圣人無常師”這一命題,出自《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貢語)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世上學問門類眾多,人不能盡知,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的人學習。孔子向這么多的人學習,給我們樹立了榜樣。(2)人總是有長處也有短處的,用這種觀點來看周圍的人,才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3)韓愈從這個觀點出發,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論斷,告訴我們要向聞道在先的人學習,向術業上有專長的人學習,是很有意義的。

  4.齊誦一遍。

  三、誦讀第4段。

  此段更易成誦,無須提示,先背下來,然后討論有關全篇宏旨的問題。

  1.學生練習2—3遍后,檢查背誦。

  2.討論:(1)作者用哪些話明確地表示了他的立場?(“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好風尚。)(2)韓愈所說的“道”是指什么說的?(主要是指儒家的“道統”,本段中“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一句可證;上段說孔子向郯子等四人學習官職名稱、禮、樂等,也包括在儒家“道統”之內;第二段說“彼童子之師……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中,也很明顯地表示出這個意思。至于說“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則是僅就從師風尚而言,所以下文用“術業有專攻”來照應,這不過是附帶論及,非全篇主旨所在。)

  師說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明確上述認識后回答上節課留下的作業題:第4段加上“其文曰”三字后能否移至開頭?

  答案要點:這段話中“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點睛之筆,放在開頭,讀者不明所指,倒顯得無足輕重,不如卒章顯志為好。

  3.連貫背誦第3、4段。

  四、總結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義。

  導入方式:課文題注中指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這句話十分重要。唐初,文壇上繼承六朝文風的余緒,寫的是“近體文”即駢體文,以四字、六字為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縛人的思想。為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他本人則取法于司馬遷、司馬相如和揚雄;當時有許多人都跟著學,形成了風氣。所以后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蘇軾十分贊賞韓愈的這一番努力,說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其時駢體文占統治地位)。古文運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復儒家道統。

  提問:韓愈寫《師說》,跟古文運動有沒有關系?文中有沒有這個方面的表示?(文中說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的表示,說明韓愈“抗顏而為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良傳統自任的,通過培養“后學”,擴大古文的影響。)

  小結:本文的思想意義在于:(1)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的“傳道授業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此,“道”就是擇師的主要標準,“道”在即師在。(2)“傳道”就是傳授以六藝經傳為代表的儒家道統,韓愈既以儒家道統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師說》,“抗顏而為師”。(3)要恢復儒家道統,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近體文即駢體文。

  2.寫作方法。

  (1)從全篇看,用的是“立”與“破”相結合的寫法——先“立”后“破”,“破”后再“立”。

  進行步驟:先列出第1、2、3段的論述方式,然后歸納出上述寫法。

  第1段:由教師職責推論出擇師標準。 (立)

  第2段:分層論述師道不傳的原因。 (破)

  第3段:由“圣人無常師”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論斷。 (立)

  歸納后再提問:第二次的“立”跟第一次的“立”是怎樣的關系?(發展的關系)

  (2)從第2段看,用的是對比論述的方法。

  這個部分的內容,在誦讀中已經涉及,可讓學生在課堂上回答課文練習第二題(即填空題),要求答得簡要;對表中某些繁瑣項目,也可以不填。但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幾點:

  ①本段主要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指出門第觀念是這種壞風氣的根源,這是全文分論點之一,從反面論證以“道”為師、“從師而問”的正確性。

  ②“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的對比,正是為了提出這個分論點。“眾人”,主要指士大夫階層。

  ③為子“擇師而教之”與其身“恥師”的對比,是用一般現象來證明上述分論點,也說明了“恥師”的內涵,即不愿“聞道”,不想“解惑”。

  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對比,將內容深化一層,更有力地證明了上述分論點,因為這里指出了“恥學于師”的壞風氣來源于門第觀念。

《師說》教案13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唐朝時候,人們卻以從師為恥。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

  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韓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文章《師說》。

  二、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

  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四、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查字詞典疏通文字,并根據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義。教師巡回指導。

  (2)請學生統計本課的生難字詞,并注音解釋,可將有關的`內容整理在筆記本上,教師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將自己整理的內容寫出,然后全班同學一起訂正、補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請學生自由翻譯課文,要放聲翻譯,提倡討論。

  (2)學生相互討論,將自己的疑難問題提出,以求教于周圍同學,最后全班統一討論

  請同學向全班學生和老師詢疑問難,教師或引導學生回答,或親自回答。

  (3)學生朗讀課文。

  (4)教師范讀課文。

  (說明:本課主要任務是在理解寫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礎之上把握文意,以學生自學為主,培養其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誦讀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通過誦讀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

  五、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

《師說》教案14

  《師說》課文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知識點

  一、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則(群)聚而笑之(群,表動作的情態,成群)

  2、名詞作動詞

  ①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②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于)

  3、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②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二)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⑤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盛:勢盛位高的人)

  2、形容詞作動詞

  惑而不從師(惑: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于師(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三)動詞的使動用法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習,使……學習)

  二、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用來……的

  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3、吾(從而)師之

  古:跟隨并且

  今:表目的或結果,是連詞

  4、(無)貴無賤

  古:不論;不分

  今:沒有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古:風氣

  今:道理

  6、(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

  今:看著文字發出聲音,讀dú

  7、圣人無(常)師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著、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漢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統稱

  10、今之(眾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數人

  11、(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了

  今:初級正規教育學校。

  《師說》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培養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到今日,也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贊譽。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引導學生談談“尊師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2.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思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圍繞這個中心,文章首先從正面立論,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接著,慨嘆師道不傳已久,聯系當時的社會實際,以眾人的“恥學于師”反襯從師學習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運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進一步說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最后一段,說明寫本文的'緣由,這本屬于附記性質,但作者贊揚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觀點。

  3.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學習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明確:關于老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把教師的職責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受業解惑”,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并意味著不僅“童子”要從師學習,所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都要從師學習。

  關于從師學習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確“學而后知”,嚴正批駁了上層“士大夫之族”宣揚的血統論和先驗論,具有積極意義。

  關于擇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針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弟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擇師觀念。

  (三)深入研讀

  1.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段落,并說明原因。

  明確: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2.閱讀“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一段文字,討論下列問題:

  (1)本段有哪幾個對比?每個對比中,正確的態度與錯誤的態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錯誤態度,帶來什么嚴重后果?

  明確:本段有三個對比,第一個是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的對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個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于其身,則恥師焉”的對比,致使“小學而大遺”,“未見其明”;第三個是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對從師者“群聚而笑之”的對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幾個對比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在段落中的先后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明確:幾個對比之間有縱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橫比的關系,先后順序不能調換,因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三個對比的順序與之相應。

  (3)每個對比之后,作者都抒發了自己的感慨,有關句子的語調相同嗎?有什么意義?

  明確:語調不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這是疑問語調:“……小學而大疑,吾未見其明也。”這是陳述語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是感嘆語調,語調富于變化,不僅文氣很順,而且也增強了文章論辯的邏輯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可由學生討論)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五)小結作業

  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師說》教案15

  【教學目標】

  分析《師說》一文所闡述的基本觀點。學習文章正反對比,有破有立的論說方法。掌握文言實詞“師、傳、受、惑、賤、圣、愚、足、攻、經”的意義和用法。

  【知識講解】

  一、關于作者

  韓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謚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上,他提出“文以載道”的觀點,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倡導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論證嚴密,氣勢磅礴。

  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后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后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

  韓愈的思想淵源于儒家,但亦有離經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統自居,反對佛教的清凈寂滅、神權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贊孟子辟排楊朱、墨子,認為楊、墨偏廢正道,卻又主張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貴王道,賤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擊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主要問題上,與二王的主張并無二致。這些復雜矛盾的現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學主張與創作

  他認為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

  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并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

  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

  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風格方面,他強調“奇”,以奇詭為善。

  韓愈的散文、詩歌創作,實現了自己的理論。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志、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論說文在韓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為主要內容的中、長篇,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它們大都格局嚴整,層次分明。嘲諷社會現狀的雜文,短篇如《雜說》、《獲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遠;長篇如《送窮文》、《進學解》,運用問答形式,筆觸幽默,構思奇特,鋒芒畢露。論述文學思想和寫作經驗的,體裁多樣,文筆多變,形象奇幻,理論精湛。敘事文在韓文中比重較大。學習儒家經書的,如《平淮西碑》,用《尚書》和《雅》、《頌》體裁,篇幅宏大,語句奇重,酣暢淋漓;《畫記》直敘眾多人物,寫法脫化于《尚書·顧命》、《周禮·考工記·梓人職》。繼承《史記》歷史散文傳統的,如名篇《張中丞傳后敘》,融敘事、議論、抒情于一爐。學《史記》、《漢書》,描繪人物生動奇特而不用議論的,如《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清河張君墓志銘》等。記文學摯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銘》、《南陽樊紹述墓志銘》、《貞曜先生墓志銘》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銘中,韓愈也有些“諛墓”之作,當時已受譏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類寫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韻常規,如《祭十二郎文》;一類寫朋友交誼和患難生活,四言押韻,如《祭河南張員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書信如《與孟東野書》、贈序如《送楊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韓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穎傳》、《石鼎聯句詩序》之類,完全出于虛構,接近傳奇小說。韓愈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藝術特色多樣化;掃蕩了六朝以來柔靡駢儷的文風。

  他善于揚棄前人語言,提煉當時的口語,如“蠅營狗茍”(《送窮文》)、“同工異曲”、“俱收并蓄”(《進學解》)等新穎詞語,韓文中較多。他主張“文從字順”,創造了一種在口語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書面散文語言,擴大了文言文體的表達功能。但他也有一種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謂“不可時施,只以自嬉”(《送窮文》),對后世有一定影響。韓愈也是詩歌名家,藝術特色以奇特雄偉、光怪陸離為主。如《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月蝕詩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內容深刻;《南山詩》、《岳陽樓別竇司直》、《孟東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韓詩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語、押險韻。韓愈也有一類樸素無華、本色自然的詩。韓詩古體工而近體少,但律詩、絕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答張十一功曹》、《題驛梁》,七絕《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題楚昭王廟》等。

  后人對韓愈評價頗高,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歷(766~780)以來的平庸詩風。但也帶來了講才學、發議論、追求險怪等不良風氣。尤其是以議論為詩,甚至通篇議論,把詩歌寫成押韻的理論,對宋代以后的詩歌產生了不良影響。

  二、字、詞、句式解說

  1、古今異義

  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泛指求學的人,讀書人。今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的結合,相當于:“用來……的。”今作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吾從而師之(“從而”是兩個詞,不是現代漢語作連詞的“從而”。從,跟隨;而,而且)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無論。今常用義為:沒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風尚。今常用義為:道路,道德,說)

  今之眾人(眾人: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許多人)

  句讀之不知(讀: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今常用義為:看著文字發出聲,讀dú)

  蘇教版語文高一年級《師說》教學設計之十四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所以”是特殊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的結合,相當于“……的原因。”今常用作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小學而大遺(小學:在小的'方面學習。今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不必:不一定。今義為:用不著,不需要)

  如是而已(是:這,此。今常用作判斷詞)

  2、通假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讀shòu)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讀fǒu)

  3、詞類活用

  ①名詞作動詞

  吾師道也(名詞“師”帶賓語“道”,用作動詞: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師”表自動:從師。下文“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復”中“師”同此)

  或師焉(名詞“師”充當“或”的謂語,用作動詞:從師)

  不恥相師(名詞“師”表自動:學習)

  ②意動用法

  吾從而師之(名詞“師”由一般只連接動詞不連接名詞的“而”與動詞“從”連接,用作意動:以……為師)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恥”帶賓語“學于師”,用作意動:以……為恥。下文“則恥相師”中“恥”同此)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名詞“師”帶賓語“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用作意動:以……為師)

  ③形容詞用作名詞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惑”放在動詞“解”之后充當賓語,用作名詞:疑

  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處于主語的位置上,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圣”、“愚”處于賓語的位置上,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卑”作省略了的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卑賤的人,低下的人。“位卑則足羞”,是“以位卑者為師足羞”的意思。形容詞“盛”作省略了的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勢盛位高的人。“官盛則近諛”是“以官盛者為師近諛”的意思)

  4、一詞多義

  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名詞。下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惑而不從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猶且從師而問焉”、“而恥學于師”、“擇師而教之”、“彼童子之師”、“曰師曰弟子云者”、“圣人無常師”、“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中“師”同此)

  吾從而師之(以……為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下文“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中“師”同此)

  吾師道也(學習,動詞。下文“不恥相師”中“師”同此)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動詞。下文“則恥師焉”、“或師焉,或不焉”、“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中“師”同此)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疑難問題,名詞。下文“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中“惑”同此)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涂,形容詞)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道理,名詞。下文“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師道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傳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聞道有先后”中“道”同此)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名詞。下文“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中“道”同此)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名詞)

  孰能無惑(沒有,動詞。下文“圣人無常師”中“無”同此)

  無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論,連詞)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詞。下文“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圣中加著重號“圣”、“愚”同此)

  愚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明;愚蠢。形容詞)

  5、句式

  ①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此句判斷格式為:“……者,……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此句判斷格式為:“……也”)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②被動句

  不拘于時(用“于”介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時”,表示被動,“于”相當于“被”)

  ③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讀”、“惑”分別是“不知”、“不解”的賓語,其均借助“之”字提前。這里的“之”,是賓語提前的一個標志)

  ④介詞結構后置

  而恥學于師

  不拘于時,學于余(“于師”、“于余”均放在動詞“學”后作補語,“于”相當于“向”)

  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放在形容詞“賢”后面作補語,“于”相當于“比”)

  三、內容分析

  第一段:正面闡述教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

  教師的作用:“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從師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

  擇師的標準:“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二段:運用對比的方法,批判當時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

  三個對比對比作者的議論和抒情

  正確的態度錯誤的態度

  論據(一)(縱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這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論據(二)(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句讀之不知,……師焉。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之不解……不(師)焉。惑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論據(三)(橫比)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鳴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與文章總論點的關系從批判反面現象中進一步闡發總論點

  第三段:舉歷史名人為例,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

  舉孔子的行動和言論來闡明道理,寥寥數語,卻又說得具體,有說明力。

  第四段:贊揚李蟠“能行古道”,說明作《師說》的原因,又一次強調了自己的觀點。

  本文的許多觀點在當時富有進步意義,在今天仍有借鑒作用,這些觀點是:

  1、老師要教書,又要育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掌握知識的,要從師學習。(“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

  3、能者為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4、“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這些思想富有進步性。課文中也有些說法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

  1、傳道的“道”,為封建倫理道德。傳道的目的是維護封建秩序。

  2、文中還是流露出看不起“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思想。

【《師說》教案】相關文章:

《師說》的教案12-17

《師說》教案12-17

師說教案教案12-17

關于師說的教案03-27

師說教案12-17

師說教案12-17

師說教案12-17

師說教案12-17

師說教案09-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中文字幕无|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女主播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又黄又爽又刺激的免费网址|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99热这里有精品| 免费A级毛片| 艳妇乳肉豪妇荡乳AV无码福利|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下载| 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 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a在线观看|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 欧美日韩亚洲中文字幕二区| 亚洲小说区图片区另类春色| 好吊妞视频这里有精品| 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 欧美freesex黑人又粗又大|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免费A级毛片无码A∨免费|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电影| 久热国产VS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入口| 人人添人人澡人人澡人人人人| 黑人异族巨大巨大巨粗| 老熟女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7| 奇米影视7777狠狠狠狠影视|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xxx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日本成aⅴ人片日本伦|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欧洲av无码放荡人妇网站| 老熟女富婆激情刺激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