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揉、勾、抹、破”讓集體教案個性化十足
“揉、勾、抹、破”讓集體教案個性化十足 (刊于《基礎教育論壇》) 集體教案是同軌教師資源共享的產物,本意是節省時間,優勢互補。如果說教案是一張“臉”,那么,集體教案就是孿生兄弟的“臉”,鼻子、眼睛都很相似,有著“模式化”的美麗,猶如戴著京劇臉譜中的面具,改變了人的面貌,有一定的表現力,面部卻不能有任何完全屬于自己情緒上的變化,其結果只能在旁觀者的眼中卻迷失了“自我”, 在實際工作中,許多老師生搬硬套集體教案,甚至打印好后便束之高閣,不再與之“會面”,僅僅把它當作應付學校檢查的“擋箭牌”,使之浮于表層,偏離了應有的作用,集體教案讓漸漸讓這些教師失去了“自我”。其實,我們可以學習京劇臉譜涂面化妝的方法,在集體教案這張“臉”上,采用“揉、勾、抹、破”的技巧原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自己的教學風格等個性化的特點,為它“化化妝”,使集體教案產生如涂面化妝一樣的效果:“既夸大眼睛、眉毛、鼻子、嘴的形狀和部位,又可以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等感情變化”,使集體教案更加具有生氣、貼合實際。 揉:熟悉教案 集體教案要能產生良好的使用效果,教師必須對對集體教案非常熟悉,使用時得心應手,做到對集體教案的每一個環節設計都爛熟于心,每一處設計的用意都心領神會,每一個題目的解答過程都能清楚的描述,導語、過渡語、結語都能流暢的說出,集體教案的整體輪廓、枝枝葉葉能清晰地出現在自己腦海之中。熟悉的過程,可以是對集體教案中語言的反復閱讀、不斷提煉,可以是對某處處理方式的多次思考、逐步突破,也可以是與其他教師對某處設計異議的深入探討,此為“揉”。 熟悉教案的過程,需要準備不同顏色的筆,分層分次進行標記。 勾:二次備課 集體教案是“眾人智慧與集體力量”的產物,有著很高的價值,所以最終將打印共享,此為“求同”;但“求同”并非是對個人意見的漠視,個人仍然可以堅持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此為“存異”。因此,在博采眾家之長的基礎上,教師在上每一課前,對打印的集體教案,要認真學習,然后再次思考,進行必要的二次備課,反復研讀,不斷修改,一直到自己滿意為止。二次備課可以是對某一篇課文的重新解讀,可以是對某一個細節處理的進一步完善,也可以是對某一種類型題目的解題思路的備注。每一次研讀、每一次修改、每一個備注都將是一個熟悉教案的過程、學習他人教學技藝的過程、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過程,此為“勾”。 為了便于進行二次備課,我們需加大文檔的打印行距,留下二次備課的間隙。 抹:精彩點評 集體教案循環使用,方能進一步凸顯它的價值。因此,對于集體教案中表現出來的許多優秀的教學理念、情境設計、環節處理,我們必須作出精彩的點評,以便以后自己或他人使用時一目了然,很快弄清教案設計的意圖。點評可以是對教案中某一個精彩的詞,用一句話“點明”;也可以是對教案中某一句特殊的話,用幾句話“細化”;還可以是對教案中某一個精彩的環節設計,用一段話細細“描述”,此為“抹”。 為了便于進行精彩點評,需要對文檔進行分欄(左大右小)。集體教案打印在左邊一欄,在右邊的空白處印上橫線,便于書寫。 破:教學后記 教學前,教案只是一種預設,許多問題難以發現,教學后,問題才浮出水面。比如,沒有預設到的問題、學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或提問)、某一個環節呈現出的精彩、個別需要改進的問題處理方式等等,這些,我們都需要用筆記錄下來,形成教學后記。這既是為下一輪循環使用服務,也是對自己一次教學成敗的記錄,更是對自己成長的一次促進。教學后記可以是幾句話的歸納,也可以是一段話的描述;可以是提綱挈領式的排列,也可以是一篇文章的細致描繪,此為“破”。 為了便于書寫教學后記,我們必須在每一課時的教案后,留下大片空白。 經過“揉、勾、抹、破”后的集體教案,仍是集體智慧的集中體現,點點筆墨卻又好似“滿天星”,表達著教師獨特的“心聲”,就像京劇臉譜的構圖,多種多樣、五彩繽紛,每個人物都富有各自的個性,而絕不雷同,可謂“風景,這邊獨好!”【“揉、勾、抹、破”讓集體教案個性化十足】相關文章:
大班數學教案彩色圖形勾一勾02-12
勾手指教案模板11-25
大班數學優質課教案《彩色圖形勾一勾》09-29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彩色圖形勾一勾01-23
破梆破群(破梆破羣)10-13
飯后揉肚子的好處11-12
身上“勾”試卷“叉”作文03-02
集體活動教案01-30
寶寶總是揉鼻子的治療措施03-15
個性化評語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