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摘抄讀書筆記
語文摘抄讀書筆記在課堂中,首先至少應樹立有關課堂的四點基本認識:
1.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場所,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場所;
2.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
3.課堂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而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
4.課堂不是教師教學行為模式化運作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當你教育學生時,如果學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敗了,“形象教育”是一種無痕的教育,無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如何從教師的形象入手,充分彰顯教師形象在學生成長道路上的感染、榜樣和引領作用,可以從以下幾面嘗試:
1.走下講臺向學生學習; 2.向學生渲染自己的個性特長
3.讓學生知道教師的另一面; 4.請學生設計可愛的老師
——摘自《和-諧教育不妨從教師形象做起》
現代教師要具備三種能力:1.自我更新的能力;2.教會學生學習的能力;3.科學評價學生的能力
課堂教育要有三聲:1.要有笑聲;2.要有贊美聲;3.要有驚訝聲
課堂教育要做到三實:1.做到真實;2.做到樸實;3.做到扎實
——摘自《今天,教師應該怎么上課》
2.
閱讀教學重要注意學習習慣與能力的培養●閱讀要靠自己的力,自己能辦到幾分務必辦到幾分。不專等老師講解,也不可專等老師抄給字典辭典上的解釋以及參考書上的文句。直到自己實在沒法解決,才去請教老師或其他的人。因為閱讀是自己的事,像這樣專靠自己的力才能養成好習慣,培養真能力。再說,我們總有離開可以請教的人的時候,這時候閱讀些什么,非專靠自己的力不可。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第121頁
●要學好語文,至少要養成這樣一些好習慣:要養成勤于閱讀的好習慣。語文老師一定要想辦法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起來,教師的責任不在把一篇篇的文章裝進學生腦子里去,因為教師不能一輩子跟著學生,把學生要讀的書一部部裝進學生腦子里去。教師只要待學生預習之后,給他們糾正,補充,闡發,唯有如此,學生在課前的.預習階段就練習了自己讀書,在課內的討論階段又得到了切磋琢磨的實益,他們閱讀書籍的良好習慣才會漸漸養成。一旦養成了這種好習慣,學生課外自然會去閱讀更多的好文章和好書籍,增加知識,增長才干。這樣的良性循環當然會收到教師所期望甚至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葉圣陶關于習慣培養的論述
在閱讀教學中怎樣培養自學習慣與能力1、預習
●咱們看課程標準里所定的方法,課前要使學生預習,課后要“引起其自學之動機”,指導學生作種種的研究,課后要“令學生自行研究”,可見上課是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該如尋常集會那樣的討論,教師仿佛集會的主席。
見《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第95頁
●要加強預習,預習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驟。課內多采用討論會的方式,教師也是一個會員,至多處于主席的地位。
——見《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第202頁
●“預習”的事項無非翻查、分析、綜合、體會、審度之類……上課的活動,教學上的用語稱為“討論”,預習得對不對,充分不充分,有學生與學生討論,學生與教師討論,求得解決。應當討論的都討論到,須待解決的都得到解決,就沒有別的事了。這當兒,教師猶如集會中的主席排列討論程序的是他,歸納討論結果的是他,不過他比主席還多負一點責任,學生預習如有錯誤,他得糾正,如有缺漏,他得補充,如有完全沒有注意到的地方,他得指示出來,加以闡發。教師的責任不在把一篇篇的文章裝進學生腦子里去;因為教師不能一輩子跟著學生,把學生所要讀的書一部部裝進學生腦子里去。
——見《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第66頁
●所謂講,應當理解為給學生以指點和引導,使學生逐步達到能自己閱讀。假如一篇文章,學生能充分理解,那么教師就用不著講了。解放后有一個時期,有些人反對學生預習,認為預習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就不能發揮了。現在是大部分人傾向于主張預習,我也主張預習。學生預習而領會了的就不必再講。去年教育部派人到各地了解語文教學的情況,也找了一些學生座談。有一個學生說:“老師講的太多了,對我們沒有好處。我們預習《糧食的故事》一課,讀過幾遍非常感動,幾乎掉下淚來。后來老師在課堂上講解,左分析,右分析,把一篇文章拆得零零碎碎,講了些空泛道理,我們聽了,反而把感動沖淡了。”這樣看來,學生能夠理解和領會的東西,教師完全可以不講。學生了解不透、領會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師給以指點和引導,但是也不宜講得很多很瑣碎。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自己多動腦筋。適當地多動腦筋,腦筋是不會受傷的。學生自己動腦筋,得到的東西格外深刻,光聽老師講,自己不思考,得到的東西就不太深刻。光聽老師講,自己不思考,得到的東西就不太深刻。經過老師指導,學生還是不能自己了解自己領會,那就只好由老師講了,還得注意講得多而羅嗦不如講得少而精。總之,講的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講。如果一個老師能做到上課不需要講,只作一些指點和引導,學生就能夠深刻理解,透徹領會,那就是最大的成功。這樣做能使學生讀了若干文章后,觸類旁通,自己去領會別的文章。學生必須會自己讀書,不能老是帶著一位老師給他講,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獨立讀書的能力。
——1961年9月8日葉圣陶在呼和浩特跟語文教師的講話,見《重讀葉圣陶·走進新課程》第61-62頁
●現在都移在指導“預習”的階段中,假如學生能夠“領悟”了,能夠“研究”出來了,就無須乎教師的“講述”;教師所“講述”得,只是學生想要“領悟”而“領悟”不到,曾經“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這才顯出“講述”的真作用,才真個貫徹了嘗試的宗旨。
——見《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第84頁
●比較艱深或枝節的問題,估計起來不是學生所必須知道的,當然不必提出。但是,學生應該知道而未必能自行解答的,卻不妨預先提出。讓他們去動一動天君,查一查可能查到的參考書。他們經過了自己的一番摸索,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領,或者是全盤錯誤,這當兒再來聽教師的指導,印入與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較深切。最壞的情形是指導者與領受者彼此不相應,指導者只認領受者是一個空袋子,不問情由把一些叫做知識的東西裝進去。空袋子里裝東西進去,還可以容受;完全不接頭的頭腦里裝知識進去,能不能容受卻是說不定的。
——見《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第10頁
●一篇文章可從不同的觀點去研究它。如作者意念發展的線索,文章的時代背景,技術方面布置與剪裁的匠心,客觀上的優點于疵病,這些就是所謂不同的觀點。對于每一個觀點,都可以提出問題,令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尋求解答。
——見《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第10頁
【語文摘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語文新課程讀書筆記摘抄感悟01-15
語文教師讀書筆記摘抄11-29
語文教師讀書筆記摘抄01-01
摘抄讀書筆記01-10
讀書筆記摘抄02-10
讀書筆記摘抄01-18
摘抄讀書筆記07-30
英語讀書筆記摘抄01-12
人生讀書筆記摘抄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