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時間:2023-01-21 18:54:32 調查報告 我要投稿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與我們愈發關系密切,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

  一、調查背景

  大學生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涉及面廣,內容豐富,為大學生了解中國國情開啟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有益于高教體系建立針對性和切合實際的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策略和途徑。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表現及成因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廣大農民紛紛進城務工就業,隨之而來的人口遷移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便是其中一個。留守兒童大多存在自卑、不自信、自閉、叛逆、壓抑、孤僻等心理問題,這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成長背景復雜。農村留守兒童大多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差,尤其是生活在相對偏遠的農村的孩子。由于他們的父母大多或離異,或離世,或因經濟困難常年在外打工,他們一般由爺爺奶奶或其他長輩撫養,導致他們缺少父愛母愛,也常常受到他人的嘲笑,所以他們更懂得世態炎涼,這類孩子內心世界對社會差別感受到的強烈不平等,易產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強、意志力薄弱、戒備能力強等不良心理。

  2.文化背景差異大。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他們便把孩子接到所在城市上學,但這類孩子是介于城市和農村這兩個群體之間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文化基礎較差,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進度以及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得他們的成績較本地孩子差,受到來自本地孩子的歧視,讓他們承受著一定的心理壓力。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沒有學習熱情,缺乏成就感,情緒不穩定,如忍受性低、孤獨感強等;二是缺乏團體歸屬感,易產生不良情緒如反抗傾向、被壓迫感等。同時,農民工子女還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評價偏低、自卑、自閉、壓抑等心理特征。這些原因導致流動兒童產生厭學態度。

  3.監護人監護不到位。由于父母本身文化素質低,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又大多年老體弱,文化素質也不行,“天高皇帝遠”,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仿佛脫了韁的野馬,沒人管,不會管,或者管不了。對于后來被父母接到所在城市一起生活的孩子來說,父母工作大多不穩定,他們的居住場所也不固定,而且出于經濟上的考慮,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環境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為了改變現狀,父母每天早出晚歸,回到家里就顯得非常的疲憊,對于孩子身上出現的.一些不好的問題,他們根本就沒了心情與孩子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溝通,不是責罵就是打,這樣一來,孩子就沒有一種家的歸屬感,言行上就會出現叛逆的表現。

  4.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脫節。留守兒童的父母因為常年在外打工,居無定所,學校和家長很難建立固定的聯系方式。導致學校無法及時將孩子表現出的一些問題反饋給父母,父母也不能夠及時的給予糾正。對于孩子的一些錯誤言行,臨時監護人憑著“人家的孩子不好管”的心理,對其說兩句便聽之任之,是為“管不了”。

  5.缺少存在感。留守兒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被遺忘”的一類群體,除了物質的缺失,他們還普遍感覺缺少愛,缺少被關心關注,沒有存在感。因此他們往往會表現出一幅無所謂、不可一世的態度,或者采取一些乖張或過激行為來引人注意,證明自己的存在,獲取心里的存在感、充實感。而且,他們的那些乖張過激行為往往是威脅社會穩定的隱患,一些行為甚至已經造成了不良后果。

  三、調查問題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乎對留守兒童負責,更是對國家、社會的長期穩定和長遠發展負責,因此全社會應該一起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讓所有的留守兒童都能夠在共同的藍天下一起成長。

  1.繼續關注“三農”,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農村之所以存在大量留守兒童,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父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外出打工,以爭取改善家庭經濟拮據的狀況。留守兒童也常常因為家境貧寒和缺少父母的愛而遭到恥笑,感到自卑。所以,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使父母盡量在家打工,給出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個重要舉措。

  2.關心貧困農民工子女,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切實保障其完成義務教育。很多留守兒童或因為經濟原因,或因為自身心理原因,往往在義務教育還未進行完就已經輟學,過早踏入社會。幫助留守兒童完成義務教育,不但能增加他們的知識量,而且學校還能在心理上給予他們更多正確的引導和關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從而減少他們步入歧途的機會。對此,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采取“減、免、捐”等措施,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幫助貧困農民工子女完成義務教育。

  二,對進城務工人員中貧困家庭子女入學,在接受政府、學校及個人資助時與本地學生同等對待。對家庭確有困難的學生,學校要采取多種措施,籌措經費。

  三,利用好“希望工程”、教育基金會和個人捐助等渠道,資助貧困農民工子女完成學業。

  四,學校定期進行家訪,加強學習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聯系,了解更多學生情況,并給不重視孩子教育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做思想工作,減少孩子輟學失學率。

  3.父母應加強與留守兒童的思想溝通,盡量抽空回家見見孩子。父母打工再辛苦,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家庭的幸福,而幸福與否與物質的增加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了豐富的物質但缺乏精神的滿足,那算不得幸福。所以,孩子的父母,除了給予孩子物質的同時還要給予他們精神的慰藉。與孩子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溝通,在很大程度上是給予他們他們心靈的安慰。現代社會不是古代,天遠地遠的距離都可以通過電話拉得很近,父母在遠處若能常常打電話了解他們的煩惱,聽他們的故事,從中及時發現并糾正他們的錯誤思想和言行,讓他們感覺到父母雖然再遠方,卻仿若在身邊一樣的關注著自己。再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不要舍不得那幾個路費,衡量一下究竟是錢重要還是孩子重要,常回家看看孩子,增加親子關系。

  4.鼓勵社會各界人士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關注。沒有誰愿意被人遺忘,如果愿望“被遺忘”,只能說明他是害怕人家記不得自己,所以告訴自己要遺忘。留守兒童大多有這樣的心理,他們缺愛,沒有存在感,或者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所以渴望他人(尤其是親人、朋友記得自己)關心、關注自己,但他們害怕,害怕被忽視,被當成自己隱形人!如果感覺到被親人、朋友忽視了,他們會很受傷,如果他們確實是這樣,社會各界的你們請一定要看見他們!不要忽視他們!給予他們除了物質更有精神上的關照顧。

  5.組織留守兒童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組織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不論是競賽性質的還是游戲性質的,只要給他們一個展現自己的舞臺,他們便會跳出最美的舞蹈。很多留守兒童都有自閉的心理問題,除了通過與他們進行思想上的溝通可以打開他們的心扉外,我想豐富的集體活動是另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在活動過程中,對他們心里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的觸動,并逐漸形成集體歸屬感,讓他們在這個窗口獲得心里的滿足。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

  一、調查登記表

  調查時間:7月1日—7月4日

  調查方式:走訪

  調查人:陳嬌

  調查地點:略

  留守兒童家數:13戶,

  留守兒童人數:26人

  總戶數:33戶

  其中有4戶一位老人帶3個小孩,有5戶一位老人帶2個小孩,有4戶1位老人帶1個小孩。

  其中未滿周歲的留守兒童:2人;學齡前的留守兒童:6人;學前班—四年級:11人;五年級—六年級:7人。

  二、調查感受

  “孟母三遷”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言傳身教”這一成語也有很多人知道。但就此次調查情況看,在我們這個村組真正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屈指可數,真正做到的更是寥寥無幾。推而廣之,在中國像我們這樣的村子還有很多,比我們村經濟條件差的還不可計數,可想而知: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確實多,并且情況不容樂觀。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大多都是為了養家糊口,為了孩子讀書而背井離鄉出外打工,但這里面也含有個別怕吃苦而將重任交給來人的青年夫婦。他們有些一年回家一次或兩次,有些甚至幾年才歸家一趟,只是按時寄一些錢讓小孩生活、學習,有時寄一些衣服或玩具來“滿足”這些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須不知正當這些父母自認為給了孩子富足的物質生活時,這些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卻空虛得像一張白紙,他們很少享受到父母在身邊的那種溫馨與快樂,他們只能用電話線來寄托他們的情思,抑或在電話旁,在夜里,在父母牽著孩子小手玩的電視片前淚流滿面。

  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對人的行為習慣,對人的思想認知,對人智力的開發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這些留守兒童,這些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整天面對的卻是沒有文化的,已跟不是時代步伐的,思想已落伍的,身體里甚至還流淌著封建社會血液的老人。在這些老人的“熏陶”下,這些留守兒童又怎能從小養成愛祖國、愛學習的行為習慣呢?他們又怎能知道“狼來了”的故事,又怎會明白飯前便后要洗手,朋友伙伴要團結呢?走訪中我看到他們一個個臉上滿是污垢,找不到一點白凈的皮膚,身上的衣服像抹布,那個樣子比魯迅筆下的阿Q還要讓人心酸。他們整天只知吃飯,只知和伙伴在骯臟的地上打鬧,在有青青禾苗的田中捉青蛙,或者和伙伴打架,或者跑到別家梨樹上摘梨子。

  我記得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有言:“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將來要肩負起保國、興國的重任,因此人才的培養格外重要。

  一朵奇葩,沒有雨露的滋潤,她將永遠不會美麗動人。

  一個蓓蕾,如果你希望她迎風綻放就需要細心栽培。

  一棵小樹,如果你期盼他成為凌云之木就應該用心澆灌。

  一個小孩,如果你渴望他有雄心壯志,成為國之棟梁就必須精心教育和引導。

  一個人總是需要有人去發現、去欣賞、去啟發。即使是千里馬,也需要有慧眼識才的伯樂,再丑陋的石頭只要用心雕琢,也可能成為精美的工藝品。然而那些老人能堪當如此重任嗎?他們對于這些又懂多少,他們能走近、能了解他們孫子、孫女的心嗎?他們不能!他們有時甚至就像《邊城》中的爺爺和孫女,雖然天天在一起,雖然相依為命的.他們彼此愛得很深,但他們卻缺少必要的理解和溝通。

  錢,固然重要,但好好地培養下一代更重要。因為這不僅是個人行為,也是一種民族行為和社會行為。父母不能只顧眼前利益,不能認為培養教育孩子只是學校的責任。其實,你們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歷史上很多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他們明事知理的父母開導他們。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們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愛有時是孩子們成功的催化劑。因此,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至少應有一個陪在孩子身邊教育、開啟、照顧他們,使他們小的時候就受良好行為習慣的熏陶,養成愛祖國、講文明、有骨氣、有正義感的品德。父母要做真正對孩子負責,對國家盡義務的,合符時代要求的父母。

  雖然國家現在非常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為此也頒布過一些政策,但由于受多方面的影響,很多貧困偏遠的鄉村根本無法執行,有些地方執行了,問題也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很多人由于缺少文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其實,留守兒童這個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必須引起全社會熱切關注的問題。我認為“留守兒童”這個話題完全可以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相提并論,甚至可以說“留守兒童”的問題就屬于“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一部分.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3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大批富余勞動力紛紛走出家門,走入城市,成為打工一族,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里,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便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也是一個弱勢群體——留守兒童。為了了解留守兒童暑期生活狀況,近日,劍閣調查隊在漢陽鎮中心村和武連鎮計劃村對40名留守兒童進行了走訪調查。

  一、留守兒童超五成,父母雙雙外出占絕大多數

  據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統計,20xx年春季,全縣27284名小學、初中生中,留守兒童占56.6%。調查的漢陽鎮中心村、武連鎮計劃村有小學、初中生138名,留守兒童達到80人,其中,父母雙雙外出的63人,占留守兒童的78.8%。

  二、留守兒童以隔代照顧為主,暑期普遍繼續留守

  留守兒童以爺爺、婆婆照顧為主,他們與父母的相聚,一年基本上只有一次,主要是父母返鄉過春節或者春節期間到父母身邊與其相聚,由于夏季高溫,留守兒童暑期一般不到父母務工的城市相聚。調查的40名留守兒童中,留守期間全部與爺爺、婆婆一起生活,今年暑期仍全部留守在家,仍全部由爺爺、婆婆照看。

  三、留守兒童生活單調,暑期以玩耍為主

  由于留守兒童年齡較小,加之爺爺、婆婆的“過分”疼愛,暑假期間很少安排他們做家務,更不會安排他們做農活,特別是小學階段,留守兒童幾乎不做家務和農活,玩耍和作業幾乎就是暑期生活的全部。調查的40名留守兒童中,暑假期間,除了完成作業之外,全部以玩耍、看電視為主。雖然有年齡稍大一點的7名學生適當地做一些力所能力的'家務,但是,與同村其他小伙伴玩耍或在家看電視幾乎是他們暑期的主要生活方式。雖然所在鄉鎮也有暑假興趣班,但出于經濟和接送不方便等多種原因的考慮,農村留守兒童暑假被迫留守在家,40名留守兒童全部沒有參加過學校、社會公益組織、政府相關機構等組織的學習輔導、文體活動。武連鎮計劃村羅如均表示,雖然鎮上有適合自己孫子的培訓班、興趣班,但是,一個暑假三、四百元的培訓費還是有點貴,同時,如果到鎮上參加培訓或興趣活動,每天都要接送,有點費時費力,不得不將孩子留在家中由其自由玩耍。

  四、隔代監護乏力,留守兒童需要特別的關愛

  擔負隔代監護職責的爺爺、婆婆,受身體和文化知識的限制,在留守兒童的監護上,常常感到力不從心。一是代溝明顯,爺爺、婆婆無言以對。孩子自我意識、世界觀、價值觀的逐步形成,隔輩之間觀念的不同,溝通的難度增加,孩子越大,自我意識越強,叛逆心理越重,加之沒有開展留守兒童的專門心理引導,隨著年齡的增長,留守兒童的個性越來越偏激。漢陽鎮中心村一留守兒童對他婆婆說:“你們的社會我們過不了,我們的社會你們不懂。”二是“技不如人”,爺爺、婆婆束手無策。漢陽鎮中心村一沒有的文化爺爺說:輔導、檢查孩子的作業是爺爺、婆婆最頭痛的事情,平時住校還好,做不起的作業孩子可以問老師或其他同學,放假了,爺爺、婆婆輔導不了作業,只好找鄰居幫忙。三是不敢閃失,爺爺、婆婆心力交瘁。20xx年寒假,漢陽鎮中心村一8歲女童,與同學家玩耍后的回家途中被車撞了,全家悲痛不已,爺爺、婆婆更是感覺沒法向其父母交代。在走訪過程中,我們聽到爺爺、婆婆說的最多的是“簡直不敢讓孩子脫離視線”、“只要孩子安全,其他啥子都無所謂”、“要是孩子出啥事了,我們咋個給他父母交代嘛”。

  留守兒童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特別關愛的特殊弱勢群體。相對寒假,暑期時間更長,但留守兒童與父母相聚機率更小,因此暑期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愛。建議政府和有關部門,動員學校及團委、婦聯等群眾團體、社會公益組織共同發力,以村(社區)為單位,適度集中建立留守兒童暑假生活營,從志愿者、學校老師中挑選專業人力量,圍繞留守兒童的思想、情感、學習、生活,免費開展專門的學習輔導、心理引導、體育鍛煉、勞動體驗、安全教育等健體益智、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全方位關心、關愛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4

  農村留守兒童一個特殊群體。

  近幾年,我國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

  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著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的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為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監護。隨著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在農村出現的“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十分關注的社會群體。

  留守兒童問題不容忽視……

  農村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只有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現臨時監護人學習 輔導不力,生活照顧不周,親子接觸缺失等現象困難。

  但已有調查表明,由于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在現實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于照顧,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作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由于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心理的成長發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留守兒童”教育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學習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二)性格缺陷。

  由于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系少,對于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三)缺乏親情。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四)心理障礙。

  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沖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五)行為偏差,

  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為發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度。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很大部分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鄉村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為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

  從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變家長外出的方式和親子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就比較大,但是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少得多,建議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而又沒有相當的人作為監護,最好就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保證家庭教育完整性,這樣家長可以和學校保持聯系。共同承擔起教子責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便于教育,如果條件不允許,則要改變與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系,并對孩子的情況非常熟悉。具體來說,一是在溝通時間與機會就比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二是在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學習、考試,更多的關心他們的生活心理與情感,更多的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為;三是在交流溝通的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系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

  呼吁全社會都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是兒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農村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建設者,他們能健康成長,不僅涉及千家萬戶的幸福,更關系著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關系著光和國家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好這一人口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現象,已在為一項緊迫任務。

  如此,留守兒童很難得到父或母貼身的愛和關懷,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傳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里,父或母是一個長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于長期被托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內向,情緒消極,膽小怕事,自覺性差等,由于老人溺愛或親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他們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5

  臨沂市是農業大市,總人口1018萬人,農村人口占75%以上,全市在外務工人員129.8萬人,農村留守兒童6.05萬人。農村留守兒童作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而催生出來的特殊社會群體,存在的問題日益突出。為全面了解臨沂市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最近市婦聯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蒼山、平邑、臨沭等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認真調查,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本次采取抽樣的方式,對300名5--17歲的留守兒童進行了調查,其中學齡前兒童5名,學齡兒童295名。他們當中男性留守兒童165人,占被調查留守兒童總數的55%,女性留守兒童135人,占45%。

  1、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情況。調查顯示,父母外出務工以父親單獨外出務工和父母雙雙外出務工居多,分別占32.7%和61.7%,母親單獨外出務工占5.7%。38.3%的留守兒童與父親或母親一起生活,其中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兒童比例占32.7%,與父親一起生活的僅占5.6%。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兒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51.7%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8.7%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1.3%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隔代撫養情況較為普遍。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于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295名學齡留守兒童中,47人學習成績優秀,占15.9%;106人學習良好,占35.9%;129人學習成績一般,占43.7%;10人學習成績較差、3人因學習成績不好輟學,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占18.7%。

  4、留守兒童心理情況。在“你不開心時,會有下面哪些想法”問題中,38.5%的留守兒童選擇“想早點長大獨立”,36%的留守兒童“想讓父母安慰自己”,22.5%的留守兒童“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29.5%的留守兒童存在“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別人”的思想,4%的留守兒童“想離家出走”,且多為男孩。以上說明,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懷與溫暖,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

  5、監護人家庭教育知識了解情況。被調查的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學文化程度及文盲的179人,占總數的59.7%。49.5%的監護人認為教育孩子的知識是自己摸索出來的,33%的認為是從長輩那里學來的,參加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班或家長學校學習的僅占3%。有29.5%的監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即使聊天涉及最多的是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關心孩子情緒問題的只占13%。

  二、存在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農村留守兒童在最需要父母關愛的時期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為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1、父母關愛嚴重缺乏。在調查中發現,盡管有31.3%的外出務工父母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系一次,36.5%的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系一次,但父母探家情況多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數以上,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來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系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不能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情況,有的學校老師很少對孩子進行家訪,沒法向家長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真實情況,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有些調皮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里又蒙騙監護人,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品德和學習發展。

  4、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來,各級婦聯、教育等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在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農村家庭教育特別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環節,如農村家庭教育網絡不健全、已有家長學校作用發揮不夠好、有關領導和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視不夠、缺少有針對性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培訓活動等,加之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不注重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使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

  三、建議對策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X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公辦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3、加強溝通交流,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農村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委托監護人情況、留守兒童父母打工地點及聯系方式等,并將班主任及授課老師的聯系電話交給留守兒童父母和監護人,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情況,了解留守兒童回家后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學校和監護人共同努力,有的放矢地加強教育。

  4、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的職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優勢,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推動有關部門出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相關政策和規定,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著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發展農村社區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進一步規范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組織編寫適合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特點的家庭教育輔導材料,培訓一批家庭教育骨干,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加強對外出務工父母和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引導,強化他們的家庭教育觀念,使他們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真正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6

  時間:20xx年1月16日住址:北門溝59號家訪對象:xx家訪人:xx

  家訪目的:為全面了解留守兒童寒假生活狀況,送去春節祝福,與監護人聊學校發展與學校管理,聊留守兒童在校情況,互通有關留守兒童思想信息。

  家訪內容:

  學生情況基礎比較差,膽小,課堂上很少舉手發言,不懂也不敢問,但是本學期拖拉現象明顯減少,進步還是可觀的。

  家訪心得孩子的.父母春節都回家過年了,和家長溝通:上學期,該生學習上十分吃力,本學期好轉了很多。由于自己十分努力,爺爺對孩子也很上心,孩子才會有這樣的成績。在家校聯系本上,鄭磊的爺爺對于孩子每一項作業都檢查十分認真,而對于默寫之類的題目,在孩子默寫后還讓孩子認真逐個訂正……正是這種態度才造就了孩子的進步。希望家長多和家里聯系,和老師聯系,促進學生盡快趕上來。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7

  學生姓名:權xx

  性別:女

  出生年月:1996.11.21

  家庭住址:xxxxxx

  代理家長姓名:張艷

  聯系電話:xxxxxxxx

  學生基本情況:老實文靜,不善言辭,學習認真卻沒有實效,偏科現象嚴重。書法很漂亮,備受老師贊賞。

  今年我所帶的班級是二年級(1)班,班里有個叫權xx的小女孩,她個子不高,長得很漂亮,斯斯文文的樣子,從她的穿著上可以看出,她的家庭條件一般。有一次,學校排練節目,教孩子們舞,她剛開始的時候不會跳,于是我慢慢地手把手地教她,可是她的上下肢好像還是不怎么協調,于是下課之前我就告訴她要她回家后好好練練。一個星期后的雙休日,我找到了她的家,她家住張樓村東頭,來到她家后,她奶奶很客氣地招待我坐下,我把孩子在學校學習跳舞的情況大概講給她奶奶聽了,她奶奶告訴我,上個星期回來后,一回到家孩子就開始跳,而且孩子還說其他同學都會跳,她一定要學會,不能讓同學們看扁她。我內心暗暗在想:這個小女孩自尊心好強哦!接著她奶奶又告訴我,現在孩子每天回家做完作業都會練習半個小時的舞。正說著,孩子的爺爺從外面回家了,知道我是孩子的老師后,他很高興,他說現在的孩子一點吃苦精神都沒有,其他課程都無法磨練孩子的意志力,應讓孩子多參與多鍛煉孩子們吃苦耐勞的精神。聽完孩子爺爺一席話,我認識到孩子餓爺爺奶奶很知書達理,孩子也是很認真很刻苦的學生。和他們交談了一會兒后,我提出讓孩子跳一下讓我看看有沒有進步,孩子在沒有音樂的伴奏下非常嫻熟地跳了起來,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是上次那個小女孩嗎?我不會看錯吧?看來,真是“只要功夫深,鐵杵能磨繡花針”啊!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雖然權xx的父母不在家,但她的爺爺奶奶卻給孩子營造了一個溫馨和諧的好氛圍,而且通過電話得知她的'父母也不像其他孩子的父母一味地追求孩子的分數,她的父母是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全方面發展的人,我認為這樣的父母才是真正愛孩子,關心孩子成長的人。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8

  近年來,隨著我縣農村大批勞動力外出務工,催生了“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為了解他們受教育的狀況,5月22日,縣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在副主席鄒任清、屈鑒平的帶領下前往城山鎮進行專題調研。委員們采取走訪留守兒童代表,聽取縣教育局及城山鎮中、小學負責同志匯報,開展座談討論等方式進行調研。縣政協主席楊劍出席座談會并作了重要講話。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縣“留守兒童”基本狀況

  全縣現有各類學校164所,在校學生43199人。“留守兒童”總數達26783人,占全縣在校學生總數62%;其中單親外出的學生有20735人,占48%;雙親外出的學生6048人,占14%。在“留守兒童”中,由祖輩監護的3393人,占12.7%;由親友監護的20xx人,占7.6%;無固定監護人的613人,占2.3%。從學習成績上看,優秀的占21.4%,較好的占30%,中等及以下的占49.6%;從行為習慣上看,優秀的占18.7%,較好的占22.3%,一般的占30.1%,差的占28.9%。以上數據顯示,我縣 “留守兒童”群體非常龐大,且他們在學習成績、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弱于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留守兒童”在祖輩的過度寵愛、溺愛下,性格表現為任性、孤僻、內向,不易與人交往,孩子與祖輩之間缺乏溝通,存在嚴重的代溝,依賴心理,懶惰心理較為嚴重。

  二、“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亦不容忽視:

  一是“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令人擔憂。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留守兒童”與祖輩等生活在一起。監護人普遍年齡偏大,且文化程度較低,他們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只能照顧孩子們的生活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自我鑒定。大多數監護人錯誤認為孩子接受教育只是學校的責任,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主動與學校進行溝通較少;

  二是“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偏差。他們身心都處在成長階段,自律能力不強,而又不聽監護人的勸教,多數“留守兒童”紀律散漫,是非善惡標準認識不清,有的道德品質較差,還有的染上不良習氣,如抽煙、喝酒、小偷小摸、上網吧玩游戲等,他們原本純潔的心靈受到污染。他們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保護能力,近年來我縣“留守兒童”溺水、觸電、燒傷、傷人和被人傷害及交通事故等現象明顯增多;

  三是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管理難度較大。由于“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師沒辦法向家長了解他們的真實情況。有些孩子抓住時間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里蒙騙監護人。由于監護人文化素質等問題,老師進行有效的家訪渠道難以暢通;

  四是農村基礎教育師資薄弱。農村中、小學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教師的教學任務也較繁重,跨專業帶課較為普遍,所以只能在時間上和精力上應對大眾化應試教育,特別是目前學校都沒有專業的心理教師和專職的生活教師,不能給學生更悉心的關懷;

  五是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不能滿足教育的需要。在農村學校寄宿制工程剛剛啟動,許多中小學住宿條件還有待于進一步改善。如東莊中學,一間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子要住二十個學生,人均不到一平方米。且缺乏衛生間、自來水等一些生活設施。

  這樣既不便于學生生活,也不利于管理;六是社會環境不利于“留守兒童”教育。部分游戲廳、網吧業主只考慮經濟利益,接納未成年兒童,導致部分學生在上課期間進網吧玩游戲;七是外出務工父母對“留守兒童”教育不科學。部分外出務工父母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經常給家里寄錢、寄物,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身上零花錢較多,這很不利于學校對孩子進行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思想品德教育。另外,有些家長在認識上產生偏差,錯誤認為不管學習成績好壞,打工是條不錯的致富道路,產生“不上學可以省很多錢,不上學可以掙很多錢”的觀念,導致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降低。農村中將會出現“富了一代人,而垮了下代人”的現象。

  三、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意見及建議

  “留守兒童”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催生的社會問題,而且將在較長時期內存在。如何教育好“留守兒童”,使其健康成長,社會、學校、家庭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調研組建議:

  ㈠政府及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各盡其責,通力協作,共同構建“留守兒童”教育的社會監護體系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綜合性社會問題,需要統一認識,通力協作,形成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政府應將加強未成年人義務教育與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制定相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標本兼治,妥善解決。一是加快發展本地經濟,讓農民就近務工,以減少“留守兒童”數量;二是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因地制宜,合理調整學校布局,有計劃地籌建寄宿制學校,以便于對“留守兒童”集中管理;三是加快改革,打破城鄉“二元經濟體制”,使農民在教育、醫療等方面能夠享有與城市居民平等的權利,為務工人員子女隨父母就近入學創造有利條件;四是探索建立“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發動志愿者為“留守兒童”擔任代理家長,組織“一加一”結對幫扶活動,對貧困家庭的“留守兒童”給予救助,保證其健康成長;五是有關職能部門應狠抓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從源頭上切斷部分學生進網吧、游戲廳的途徑;六是充分發揮媒體宣傳作用,動員社會各界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行動中來。

  ㈡學校要發揮教育“留守兒童“的主陣地作用

  學校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是教育“留守兒童”的主陣地。學校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探索有效措施,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關注他們成長動態,及時向家庭反饋孩子各方面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豐富“留守兒童”第二課堂。把他們組織在一起,有問題一起解決,有快樂一起分享,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沖淡孩子的孤獨感,培養他們樂觀向上的性格;三是強化“留守兒童”的行為規范。加強對他們的安全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自我管理,自我保護。學校定期開展一些生活、衛生、飲食等方面教育,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四是開展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的活動。學校可選一些責任心強、工作細致的教師與“留守兒童”接對幫扶,經常找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及思想動態;五是加強學校寄宿制管理。學生由于自制力較差,有空余時間精力容易轉向其它渠道,因此加強寄宿管理,對于那些得不到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減少他們教育的“真空”。

  ㈢家庭要承擔起對“留守兒童”教育的監護引導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父母應盡量留一人與孩子生活在一起,雙方外出務工的家長要選擇好監護人。平時要借助電話等途徑多與孩子溝通,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及親情的溫暖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要充分利用各種返鄉機會,多向教師、監護人了解孩子在學校、家庭的學習、生活情況,經常性保持與班主任、任課老師的聯系,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不要錯誤地認為把孩子送進學校就是教師的責任,盡可能發揮家庭、學校的監督教育作用。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留守兒童”教育的共同體,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主導,社會教育是補充。三者必須相互配合,通力協作,共同構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監護體系。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9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近兩個星期我們小組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情況做了一個實踐調查。對現在農村留守兒童情況有了一個深刻的了解。并對我們的調查結果給以了總結和分析,對其面臨的問題給以文字表現。并經過我們組員的討論與研究提出了幾點解決建議。

  一、 農村兒童成長與教育調查統計表

  問題 調查選項 比例 父母外出打工比例

  父親母親雙方外出打工 31% 父親單方外出打工 60% 母親單獨外出打工 9%

  父母探親時間

  一年一次 74% 兩年一次 17% 三年一次 9%

  監護人狀況

  與母親居住 51% 與父親居住 5% 與祖父母居住 30% 與外祖父母居住 11% 獨居 3%

  感到孤獨煩躁時

  找朋友傾訴 64% 看電視 14% 玩耍 16% 無法解脫 5%

  學習態度

  對學習感興趣 51% 一般 37% 學不進去 9% 曠課逃學 3%

  遵守紀律情況

  遵守紀律 85% 經常遲到 15%

  課外活動與娛樂

  做家務 56% 干農活 29% 玩 3%

  遇到困難時

  靠家人 45% 靠朋友 20% 靠自己 17% 靠老師 18%

  生病時

  母親照顧 56% 父親照顧 29% 祖父母照顧 5% 親戚或其他人 10%

  二、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關愛,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軟弱無力,社會對這一弱勢群體又關心不夠。他們被父母“遺棄”,被學校“遺棄”,也被社會所“遺棄”。由于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管、教育處于一種“真空”狀態,從而導致許多留守兒童人格發展不健全、學習成績滑坡、人際交往出現障礙、良好思想樹立出現危機,有的行為甚至表現得很極端。具體而言,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教育欠缺

  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雙方或一方進城務工,致使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親子間溝通中斷,互動缺失。外出務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終因天各一方,對留守子女的教育難免陷入“鞭長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許多外出務工父母連與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沒有,更何談對子女的引導、教育與關心。有的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才與孩子聯系一次,有的甚至長年累月沒有聯系。抑或一年回家探親一次,抑或數年不知家里的境況。子女與父母長期分離,缺乏聯系,使得父母無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變化,從而對其缺乏必要的關愛與引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親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監管的情況下,出現隔代教育力不從心的狀況,祖輩的文化程度不高,他們對孫輩的監護僅僅從物質生活方面予以滿足,這難免會走向一個極端:他們對孫輩過分的溺愛,使得留守兒童變得嬌生慣養。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這種情況的.發生,父母對留守子女照顧不周,內心感到愧疚,為了補償孩子,他們就盡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因此,留守兒童也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種以物質的滿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撫,將孩子一步步往懸崖邊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進深淵。而委托他人監護孩子則出現了另一種情況: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對留守兒童的漠不關心,持一種放任的態度。有的是留守兒童太調皮,他們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們的監護也只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留守兒童也就變得膽大起來,他們可以為所欲為,肆無忌憚。總而言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給留守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后果。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不力,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價值取向的扭曲,無限制的物質滿足,行為規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關心,使孩子變得功利起來,表現出個人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錯誤思想觀念極易在留守兒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導致的另一嚴重后果表現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缺乏起碼的父愛母愛。他們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關懷,沒有傾述和求助的對象,這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容易引發多種心理疾病。他們不愿與外界接觸或是接觸甚少,因此很多兒童表現得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其有的行為甚至讓人不可理喻。這些心理障礙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0

  針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研究這一課題。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從學生、教師、監護人三方面進行了全面調查,調查結果如實反應了當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的現狀和影響因素。就此問題,接下來我將做深刻分析。

  一、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現狀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進城務工,謀求發展,留守兒童也就成為了時代的產物。許多父母迫于生計,不得不外出打工、賺錢養家,留給子女的是無盡的思念和無窮的后患。對于學校的影響也令人堪憂,特別是學生自制力差、父母輔導不夠、缺乏關心教育,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對知識掌握不夠扎實、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等等,導致現在農村學校留守兒童課堂幸福感嚴重缺失、不足。孩子們無法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不能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無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少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

  二、影響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的主要因素

  基于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現狀,通過調查分析,影響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方面

  1.學生的習慣養成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很多孩子在剛上學時,就被父母留在了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身邊,甚至有的留在了其他親友身邊。這就使得孩子從入學開始就缺乏行為習慣的有效指導,比如孩子不知道回家應該先完成作業,不知道來學校是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才是對的,不知道上課該干什么,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么……不知道該怎么做,那么他們上課就一塌糊涂,更不要說感受課堂幸福了。對于他們來說,上課就是一種任務,一種折磨,怎么談得上幸福,更別說享受了。

  2.學生對學習的態度

  在很多臨時監護人潛意識里,他們的責任就是看好孩子,孩子安全、健康即可,學習就是隨意發展,想學就靠自己,不想學也沒人管。正是這種思想,導致孩子漸漸發現學習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即使不好好學習也不會有什么影響。缺乏對上學的正確認識,忽略了學習的重要性,來到學校只是為了玩耍、混日子,課堂上也是不動腦筋思考問題,說話,做小動作,得過且過,這種思想在我們調查的學生中比比皆是。對于學習的敷衍了事,如何能在課堂上專注學習,感受課堂的幸福。

  3.學生的思想

  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漸漸變得沉默寡言,上課不積極發言,不能大膽參與課堂活動。由于電腦、手機等現代設備的影響,孩子回家以后,更多的是沉迷于網絡,忘了自己還是個學生,自己的任務就是學習。由于長期跟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在一起,監護人對于學習的不重視,對于學生輔導不夠,對于孩子的溺愛等等。這些問題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思想,他們無法端正學習態度,正確認識學習的必要性,對于課堂教學的幸福感體會的自然不夠深刻,甚至無法明白課堂學習其實是一種進步、一種享受。

  (二)家庭方面

  1.監護人思想影響

  在我接觸的很多留守兒童家長里面,大多數家長對于孩子學習這個問題認識不夠深刻。在他們看來,一個小學有什么,孩子天天來上學就行,至于學到了什么,表現怎么樣,根本不關心。孩子表現好了,得不到肯定,孩子表現不好了,得到的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孩子想買本書了,得到的是亂花錢的決斷,孩子成績不好了,告訴家長可能是一頓揍。久而久之,對于學習,孩子變得無所謂,好壞又如何,得不到及時的鼓勵和引導,只能徒增煩惱。課堂對于他們也就無所謂,熬過一日是一日,得過且過吧。長此以往,課堂幸福如何保障?

  2.缺乏及時溝通指導

  懂得傾聽,善于溝通,正確引導,是培養孩子的有效做法。但是,農村留守兒童遇見問題,跟父母說不著,跟臨時監護人又不知道怎么說。加之父母沒有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不理解孩子的生活。臨時監護人關心的更多的是給予孩子的物質滿足。久而久之,孩子變得孤僻,不善交談,而臨時監護人的溺愛,這這種種因素讓孩子性格內向,不善言談,在課堂上不積極表現自己,無法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課堂幸福無從談起。

  3.課后輔導能力有限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大多數都是初中,小學文化,對于輔導孩子他們沒有一套具體的`方法,只是順其自然。很多孩子的家庭作業字體潦草,不會的還是不會,不動腦筋思考,不主動問老師……一系列問題證明他們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好的計劃是成功的一半,成功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孩子們在學校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如此輔導對于孩子尋求課堂幸福感有很大弊端。

  (三)教師方面

  1.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

  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在課堂上,是否關注留守兒童的參與情況,學習狀況也很重要。如果教師能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上課多提問,對其做出適當評價,多多肯定、鼓勵,有助于提升孩子課堂幸福感。但是,通過調查發現,教師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度有所欠缺,孩子得不到及時引導和適當支持,慢慢不喜歡課堂,不愛學習。教師跟留守兒童的課下交流也很重要,如果能多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多與其進行深入交流,談談心、關心留守兒童日常生活,也能讓留守兒童感覺到溫暖,拉進師生距離,讓留守兒童喜歡上自己的老師,愛屋及烏,進而喜歡老師的課堂,體會到課堂幸福。但調查發現,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還是不夠,有的教師一學期才跟留守兒童及其家長進行簡單交流,這樣不利于留守兒童學習和成長。

  2.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和方法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優秀的教學設計,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師主導性的及時體現,學生主體性的充分體現,多元化評價的合理運用……這種種原因無不影響著孩子課堂幸福感的提升。當前教師隊伍里,新教師有待提高,老教師部分存在職業倦怠,對于課堂教學準備不夠充分,課堂氛圍引導不夠及時,學生評價缺乏說服力等等,進而使得農村留守兒童課堂幸福感沒有得到充分感受,有待提高。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課堂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有很多,通過本次研究,我們將盡其所能,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學習環境,校園環境,課堂環境,師生關系等等,逐步增強農村留守兒童課堂幸福感。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1

  暑假,是孩子們快樂的時光,可以外出旅游、睡個懶覺、上個興趣班,當然,還有一些孩子,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脫了學校的看管,放假讓他們一下子處于“真空”狀態,他們的暑假生活是怎么過的呢?

  “希望天天有爸爸陪伴”

  對蓬溪縣高升鄉四村11歲的楊譚而言,長達2個月的暑假,既意味著不用上課的“自由”,又意味著幫家里做家務的責任。

  在楊譚三個月的時候,媽媽就去世了,爸爸是一名先天性白化病患者,為了給他賺取學費、生活費,在楊譚很小的時候就遠赴廣東惠州打工。平常,楊譚跟著奶奶生活。莊稼人一輩子有忙不完的活。盡管已經50多歲了,楊譚的奶奶還是天天下地干農活。也因此,楊譚早早就學會了“自我照顧”,空余的時候自己也會爬樹掏鳥窩、下河摸魚。

  中午,群山環抱的小山村格外悶熱,楊譚仍然坐在地上撮玉米。“奶奶一個人干活太辛苦了,我不幫她,就真沒有人可以幫她了。”這些話語似乎不該屬于他這個年齡。

  記者得知,楊譚7歲上一年級那年就開始學做飯了。“剛開始,水總放不夠,老燒糊。”楊譚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哪怕飯燒糊了,奶奶也夸自己能干,然后把上面的飯盛給孫兒,把焦飯留給自己。“奶奶總說,自己的胃不好,喜歡吃點焦鍋巴養養胃。”今天的午飯就是楊譚自己做的。“還是爸爸做的菜好吃,可只有過年才能吃到。”

  “他爸爸一年到頭就回來一次,他爺爺也出去打工了,家里就我和他兩個人,他不幫忙咋辦嘛,種了這么多的地!”楊譚的奶奶劉素瓊無奈的.說道:現在鄉下的人都出去了,勞動力太少,讓孩子幫著干些農活是不得已的。

  漫漫暑假,因為“空村”現象嚴重,楊譚找不到一個玩伴,唯有家里的那條大黑狗。

  也因為孤獨,此刻也是他最想爸爸的時候。“好希望爸爸天天都能在我身邊陪伴著我,像其他同學一樣有一個溫暖的家”。濕潤的眼睛迷糊著這個孩子稚嫩的心,顯得有些悲涼。

  “找個玩伴太難了”

  家住蓬溪縣金橋鎮土地丫村的梁睿,今年7歲。對于這個暑假,他說自己過的很無聊。早上寫完作業后,他就一直待在家里看電視。

  梁睿的爸爸媽媽在城里打工,每天很晚才回家。對于梁睿來說,動畫片確實很好看,但每天都只有他和奶奶兩個人在家,多少覺得有點孤單。看了一會動畫片,梁睿決定去找村子其它的小伙伴玩,可惜吃了個閉門羹。梁睿也想去爸爸媽媽打工的地方,可是爸媽太忙沒時間照顧他,他的奶奶希望他去參加補習班,提高成績,可由于種種原因,這個想法沒能實現。

  在這長達兩個月的暑假里,梁睿只能和奶奶呆在一起,但奶奶又要忙家務和農活。記者和梁睿在村子里轉了一圈,沒有看到其他小朋友玩耍的身影。梁睿說,其他小朋友要么被外地的爸媽接走了,要么在家里寫作業、看電視。由于擔心孩子的安全,很多家長只好讓孩子待在家里。

  鄉村的小路上冷冷清清,偶爾有一輛車經過,奶奶李蓮感嘆到,現在家里都只有一個孩子,生活條件好了,但孩子們開心玩耍的機會卻少了。不過,奶奶還是希望孫子老實一點,就算無聊也不能玩一些危險的游戲。

  “每天盼媽媽打來電話”

  這個暑假,船山區河沙鎮三元村7歲的王政坤是和一大堆暑假作業度過的,由于期末考試成績不夠理想,他的暑假被安排了厚厚的一疊作業,當做懲罰。王政坤出生后,父母就去了成都打工,一年回家兩三次。7年時間,王政坤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每天晚上,我都會守在電話旁,盼著媽媽打來電話。” 懂事的王政坤說,他很想爸爸媽媽,但為了讓他們在外面安心工作,他從不會主動給他們打電話。 這個暑假,王政坤沒有約學校的小伙伴玩,而是天天在家呆著幫爺爺奶奶做家務、干農活、洗菜做飯,還有一項重要任務——照顧三歲的妹妹。

  “為了這個家,爺爺太不容易了”

  “爺爺出去打工也不容易,想多掙錢讓我來好好上學。”家住安居區東禪鎮7歲的袁橫民說,暑期除了做些家務,其他時間就是看電視、打氣球玩。捉迷藏,是他和村里小朋友經常玩的游戲,那也是袁橫民最開心的時候。

  袁橫民的太奶奶告訴記者:孩子的母親是一名殘疾人,完全沒有自理能力,在他剛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父親因意外掉進水庫里淹死了。無能力撫養孩子的媽媽只得將其交給外公照顧,外公也是一位離異的單身家庭,由于要照顧一家四口,不得不遠赴印度邊境打工,一年只能回來一次。所以孩子只能跟著太爺爺太奶奶生活。“我們都80幾歲的人了,自己年齡大了,在家看著孩子也只能做到讓孩子吃飽睡暖,其他的都無力去過問了。只希望他安全就好,所以只能讓他在家看看電視”。

  干活籌學費 姐弟倆不想輟學

  對船山區河沙鎮橋墩村的9歲孩子唐棟梁而言,長達兩個月的暑假,既意味著不用上課的“自由”,同時又只能呆在家里與奶奶爺爺為伴。除了幫奶奶干活,業余時間就是看電視。“我最喜歡何炅,他到哪兒都能給別人帶來歡樂,我也希望能成為這樣的人。”唐棟梁的臉上,掛著一絲向往。

  記者了解到唐棟梁出生后不久,爸爸媽媽就離婚了,媽媽走后,爸爸不務正業,扔下他和大三歲的姐姐離家出走了,至今不愿回家照顧孩子。所以從10個月大,他就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農村的孩子早當家。唐棟梁剛長到灶臺高,便開始和姐姐學做飯。他左手中指上長約一厘米的傷痕清晰可見。“這是8歲那年切菜時傷到的。剛開始做菜時,不是鹽多了就是油少了,奶奶卻總夸我們能干!”對于這個暑假,唐棟梁和姐姐是最忙的時候,“奶奶手不好使,爺爺生病長期吃藥,根本就沒什么勞動能力了,所以只有我們幫著奶奶下地背玉米,等這些玉米干了好拿去賣錢湊學費。”唐棟梁告訴記者,“家里沒有經濟來源,姐姐馬上就上初一了,雖然只是很少一部分的學雜費、生活費家里也拿不出來。爺爺、奶奶說要是爸爸再不管,再不寄錢回家我們都快要得面臨輟學。”說到此處,唐棟梁揉扯著衣角,失落的站在墻角不說話了。而接下來幾天的暑假,我想唐棟梁不是想著怎么去玩耍,最擔心的還是自己能否繼續上學的問題。

  “我這個暑假過得很充實”

  船山區河沙鎮三元村,9歲的王東旭,這個暑假是自己過得最有意義的。在這個暑假,他和同學一起參加了校園足球隊,去廣元參加了四川省少年足球錦標賽。

  王東旭的父親在外打工,自己是一位單親孩子,媽媽在他6個月的時候就和爸爸離婚了。為了養家糊口,王東旭的爸爸天天在外打工。從那時起,王東旭一直在爺爺奶奶的呵護下長大懂事了。 這個暑假,王東旭除了參加足球訓練和比賽,就是在家做作業,還為奶奶當幫手,洗衣、做飯、干農活……“孩子現在不孤單了,爸爸前幾年再婚了,后媽對她很好!” 王東旭的奶奶告訴記者,孫子很聽話,這個暑假孩子過得很有意義。

  后記:莫讓暑假成為“監護空白期”

  采訪中,這些留守兒童暑期生活并不好玩、多數孩子希望趕緊開學,因為那樣有同學相伴,他們就不會無聊。其實這也透露出憂傷和無奈:缺少父母關愛帶來的孤單,缺少監護導致人身傷害等隱患。

  記者走訪了安居、蓬溪、船山多個村鎮進行調查,發現我市農村留守兒童暑假生活狀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保持原來的生活狀態,在家和老人一起生活,空閑時間和老人一起干農活,或玩耍。二是暑期農村留守兒童大多還是處于放養狀態,而暑期時間長、空間多,他們的監護人年老或忙于其他事務缺少看管或根本無力看管,這對于自制能力較弱的孩子來說,易出現傷人或被傷事故,安全隱患無處不在。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當城里爭論“興趣班應該是誰的興趣”的時候,很多鄉村留守兒童徘徊在田間、山野、水邊。這些從學校解放出來的孩子,獲得的與其說是“自由”不如說是被“迷茫”。如何填補農村留守兒童這段特殊的“監護空白期”?照常理說,學校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里有孩子們能集中活動的安全場所,學校通過安排少量老師值班和吸引志愿者支教等方式,很容易給這樣的孩子一個安全、快樂、充實的暑假。

  當然,學校力量有限,我們不能要求農村教師放棄假期對這些留守孩子的安全和快樂負全責,而是吁請家庭、社會和政府主動作為,形成合力。作為未成年人法定監護人的學生家長,不能只顧賺錢而對孩子不管不顧,而理應承擔起讓孩子安全度假的“第一責任”。與此同時,基層黨委政府要在強化安全教育和防范溺水等方面積極作為,并鼓勵文教衛部門和工青婦組織為這些孩子多組織一些活動,把孩子“團”在一起,用興趣、知識充實他們的暑假生活,讓“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落實得更真實、更深入。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2

  隨著城市化發展的深入,“打工潮”愈演愈烈,一批批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入城市,農村里剩下的是他們的父母,還有那些被稱為“留守兒童”的孩子們。一雙雙因為勞作而黑烏烏的小手,那望向陌生事物時閃爍著好奇之光的眼睛,因為羞澀靦腆而輕咬的嘴……這是我們所見到的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們教育層面上的缺失,這使得留守兒童相較于一般孩子而言更顯得羞怯膽小、成績不佳、細膩脆弱。為了更深入的去了解這樣一個群體,我們在岳陽市平江縣長壽鎮下屬村落走訪了三天,采訪了長壽鎮主管教育的副局長朱勁松、平江三中的兩位班主任老師黃禮才和李模芝,還有若干位留守兒童的監督人和一些留守的孩子。

  “他們只是需要關懷”

  在采訪黃、李兩位老師的時候,記者了解到,留守兒童在初中生的比例占到了50%,而高中生的比例只有近30%。從數據中不難看出,有將近20%的留守兒童在初中畢業后選擇了放棄繼續接受教育,這些孩子有些跟著父母到了大城市打工,有些選擇了上職業高中,謀求一門專業技能以更快的掙錢,貼補家用。17歲,高二,小賴:“我們班高一的時候有五十多個人,現在只剩下四十個左右了。”據了解,這些輟學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留守兒童,“他們不想讀書就跟爸爸媽媽說,但是隔得那么遠的勸解總是有限的。最后也只能隨他們了。甚至有些家長本身就心存不重視教育的念頭,認為不讀書照樣可以掙大錢。所以就這樣了。”

  平江三中初中部班主任黃禮才老師,從教多年,對留守兒童的問題關注的也比較多。據黃老師介紹,班上的留守兒童大體分為兩種:一類學生學習名列前茅,有志向、懂事;另一類則思想叛逆,學習成績不好,在同學中卻很有威信。對于那些學習名列前茅的學生,黃老師表示“很讓人省心,不用多操心他們自己就能把學習生活安排的很好”,所以更多的心思就放在了“問題學生”的身上。“這些孩子因為父母早早外出打工,有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料理,因此在心理上都比同齡孩子成熟些。也比較有主見。所以‘漫不經心’的教育對這些孩子來說是最有效的。”

  “其實他們的內心是很孤獨的,”黃老師補充道:“因為從小和父母缺少溝通,他們非常渴望與他人交流,也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有時會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做些出格的事情,但孩子們的心地都不壞,重要的是我們要怎么引導他們走上正軌。”

  “相較而言,高中生會比較單純、比較專一。因為能留下來讀書的留守兒童是經過了家庭和自身的考驗的,在一定程度上他們會比較封閉,這就需要我們從心靈、從思想的層面上去引導他們教育他們。”李模芝老師作為高中班主任,聊起留守兒童教育方面的問題有著自己的見解。據李老師介紹,平江三中已經意識到了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的不足,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以及制定了相關制度以幫助他們。在學生剛進校的時候,學校就會安排留守學生們接受入學教育,其中內容包括對未來的規劃、入校心理指導以及對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培養等。李老師記得,在入學教育結束后,班上有一名學生寫了一篇感想:“在上高中以前,我根本沒有想過上學的意義是什么,也根本沒想過要好好學習。而上了高中之后,我突然明白,人不僅僅要為自己活著,更要承擔起一份責任和使命,就是回報社會,回報父母。”這位學生的父母都在廣州打工,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已經離開了家,供他上學、讀書。

  在李老師看來高中大部分的留守學生都很懂事。方欣,學習成績一直在班里前幾名。雖然父母都在外打工,但會經常與家里和老師保持聯系,老師有什么情況也能夠立即向父母反應。“這個孩子思想很成熟,做事也很有目的性,很爭氣。”李老師說:“她還在自己的周記里這樣寫道:‘父母會經常打電話回來,每次都對我噓寒問暖,但從來不提在那邊的工作如何。我想,他們是不想讓我們擔心。父母這么辛苦,我也一定要好好學習,報答他們。’”但是還有一部分留守的青少年想法也比較大膽,也經常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對學習也提不起興趣,甚至還有厭學、退學的情況。“其實他們只是希望有人能夠注意他們,如果不能如愿,或許就會產生厭學情緒。所以我們要傾注更多的愛給他們,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更多可以自主發揮的空間。”

  隔代教育,是誰在缺席?

  “你是在讀書嗎?”

  “嗯。”

  “讀幾年級?”

  “馬上就高中了,去岳陽讀。”

  “那你弟弟呢?”

  “他也在讀書,但是開學之后就會跟爸爸媽媽去深圳了。”

  “你呢?你怎么不去?”

  “家里的經濟條件不好。弟弟還小,讓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對他將來的發展更好。”

  ……

  這是記者和小敏的對話。這個靦腆的女孩從小就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常年在深圳打工,一年最多回來一次,一雙兒女就交付給了孩子的祖輩。我們慢慢地聊著,小敏也沒有了剛開始的拘謹,但是對話越深入,我們的心情越沉重,因為我們正在感受到一份不屬于這個年紀的成熟懂事。農村的留守兒童中,很多都是姐姐被留在家里,弟弟跟著父母,女孩子不羨慕是不可能的,但是那又如何,只能盡可能的去理解父母,快快的懂事。然而這種在歷練中過早出現的“懂事”卻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畢竟“揠苗助長”最后得到的只剩滿田的枯萎。親情關系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和關懷,往往會感孤獨;長期與父母分離,他們的性格亦會變得內向敏感。

  “我愛奶奶”——這是小勇寫在家里門板上的一句話。10歲的小勇四個月大時就一直跟著奶奶生活。我們進門時看到門上這四個幼圓的大字,便有了疑惑:“這是誰寫的啊?”,“是我。”小勇看著我們一群人,有點怯怯的。當被問及是否會在門上寫“我愛爸爸媽媽”時,他卻低著頭小聲說:“不會!不想寫。”小勇奶奶對孫子的學習流露出了絲絲無奈:“我知道自己的知識少,所以對小勇學習方面的幫助很少,有時候他問我一些問題,我也不知道怎么說,不過這我也沒辦法啊!”致富村小妹的爺爺也有跟小勇奶奶一樣的無奈。“他們兄妹兩個成績不好。但是我也沒辦法,我自己就不識字,又怎么教他們呢?這都是因為他們爸爸媽媽不在家啊。”

  與父母長期分開,導致孩子與父母感情疏離,而隔代教育,在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方面往往又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留守兒童的教育,我們得重視”

  “的確,留守兒童的是個大問題,對政府而言也是個包袱。但是我們不會拋棄他們,我們正在行動。”這是長壽鎮副鎮長朱勁松代表長壽鎮政府作出的承諾。“學校的溫馨賞識教育”“建立健全留守學生檔案”“積極發揮團組織作用”“辦好家長學校”……朱鎮長給我們翻看著手中厚厚的一沓資料,我們能看到:為了留守兒童的教育,長壽鎮政府正在行動。

  留守兒童由祖輩或者親戚照管,總會有不周到的地方。有時候放假的時間他們知道的不確切,這就給了孩子們一個自由行動的時間,他們進出網吧、游戲廳、娛樂場所,沒了束縛、多了誘惑,心的沉淪有時候難以避免。“為了肅清周邊環境,由教育部門牽頭,加上公安局、衛生等相關部門,隔段時間會對周圍的娛樂場所進行檢查。”朱鎮長滿臉嚴肅:“孩子們的教育是大事情,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留守兒童,這是一個廣泛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也足以影響中國未來的發展。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僅是家庭、學校、政府,更是全社會的責任,也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去解決的長期問題。因此,我們這群未來媒體人向世界發出疾呼,希望孩子的父母,留守孩子的臨時監護人,社會各界的有志之士都來關注、關心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群體,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讓他們健康的成長起來,撐起這個世界的未來。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3

  【摘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新時代來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伴隨農村改革的一步步擴大,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飛躍的進步,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愈多的人面臨著就業壓力的問題,在農村這種現象更是常見,勞動力外出就業的現象更為普遍,這導致留守兒童數目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的成長,身心發展問題更是廣為社會關注。如何更好的來幫助他們,更好地解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深入地了解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首先需要對他們有一定的了解,再了解的基礎上,結合不同地區,不同情況,做出相應的方案。為此,本團隊在暑期做了關于關愛留守兒童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并對如何關愛留守兒童總結了可行的方案。

  【關鍵詞】留守兒童 身心發展

  一、存在的問題

  調查問卷。針對于現今的留守兒童現象,我們在網上開展了問卷調查,從不同年齡,不同學歷的人的角度來分析他們對于留守兒童的看法,對后期結合實際調查情況來整體分析,有了好的效果,前期的網上問卷調查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和作用。以下為網上問卷結果情況統計:

  你所知道了解的留守兒童大部分是怎樣的?(可以多選)

  你所了解的留守兒童中有沒有樂觀堅強,懂事坦蕩,知道關心家人,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人。

  你覺得你的身邊留守兒童成長不良現象怎樣?

  你覺得處理這些問題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正真幫助留守兒童切實可行的方法有哪些?

  此次問卷調查大多數對象為年齡段在19到50歲,其次是13到18歲,對于這兩個年齡段的人進行網上問卷調查,結果是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和指導作用。

  對于以上的問卷調查情況統計,可以看出絕大多數人都感覺身邊存在著留守兒童,可見留守兒童現象已經不為稀罕了,從統計的結果可見,人們對于留守兒童關注是比較少的,大多數人都很少會做志愿者關愛留守兒童的事,大多數人認為,留守兒童喜歡沉默寡言,或者是性格叛逆,但是也有人認為有些留守兒童獨立,生活自理能力強,同樣是留守兒童,他們存在的現狀在不同的人看到,卻是完全不同的,可見,不同環境下的留守兒童,成長是完全不同的,同時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生活中有太多的因素會影響著留守兒童的成長,是什么因素導致有些留守兒童在父母不在身邊的情況下,卻學會生活,變得自立自強,但是有的留守兒童卻變得越看來越叛逆呢?前期的準備工作為我們后面社會實踐的進行提供了更加明確的調查方向。

  其次,對于最后一個問題,關于解決留守兒童措施,大多數人認為從政府,國家增加就業率,從父母多關愛子女的角度,以及社會力量,多舉辦一些活動,公益服務類型的活動,更加關注這些留守兒童,大多數人的想法類似,但是在不同的地區,經濟條件不同,發展狀況不同,所以對于不同地區的留守兒童,采取針對的措施不同,與此同時,大部分人的想法可取,但是在短時間之內,難以解決實際問題,所以本次社會實踐就如何更好地解決留守兒童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如何從實際生活出發,去真正地幫助他們,改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點點滴滴困難與迷茫,是本次社會實踐的核心與重點。

  二、實踐調查

  (一)枝江地區商業發展狀況

  通過大約兩周的實踐,對枝江地區的商業發展狀況進行了調查,最終統計情況如下。

  (1)商業處于沿街商鋪時代,整體商業較零散,各自為營,沒有形成統一規劃。

  (2)整體商業缺乏主力店經營,商業缺乏活力。

  (3)商業經營場所、產品檔次相對較低,造成消費外流(宜昌)。

  (4)商業配套設施不夠完善,沒有形成相應的商業聚集地。

  (5)商鋪主要是以租賃的形式出現,商業地產的開發不能滿足購買消費者的需求。

  在實踐過程中了解到枝江市主產業發展較好,但百里洲通向鎮里交通不方便,缺少公共交通,路面雖然整改,但依然不能滿足市民便捷的出行的'希望。今年上半年,枝江市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0億元,可比增長1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8%;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1億元,增長18.2%,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質效提升的良好態勢。

  在經濟狀況發展較好的枝江地區,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可見不僅僅是在偏遠的貧窮地區有大量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數目在不斷增長,即使是在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留守兒童也不少見。

  (二)枝江百里洲地區留守兒童狀況調查

  在調查中可見留守兒童相對一般兒童而言,處于一個弱勢,相比之下,留守兒童不被關注,造成的心里和教育的缺失相當嚴重,加之對爺爺奶奶的依賴性強,我們了解到留守兒童甚至畏懼自己的親生父母,農村的教育水平和環境較差,對兒童的管教尤其是留守兒童的關愛還不夠,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通過觀察、家訪、交談等多種方式發現,這些心理問題主要來源于三方面的原因:

  (1)教育方面:留守兒童與父母的分離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一是大部分臨時監護人存在重養輕教思想;二是由于委托監護人文化水平的限制,根本無法對孩子們進行學習輔導,有的由于對孩子們的學習監督不夠或方法不當,使他們產生厭學、棄學情緒;三是祖輩們的溺愛致使留守兒童養成任性的性格,而外出務工的父母,只有在節假期間返鄉,他們普遍存在“補償”心理,帶給孩子物質方面的多,精神方面的少,這些都嚴重的影響到孩子們的正常學習,導致他們學習成績下降。此外,由于家長常年在外務工,與學校聯系少,無法與老師一起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因而,大多留守兒童學習成績都不夠理想。

  (2)心理方面:親情的缺失給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巨大的困惑,情感孤寂已成為留守兒童巨大的心理障礙。留守兒童由于長期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他們一方面表現為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關系能力差;另一方面有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做事任意妄為,這些對他們以后的人際交往、學業發展、心理性格等都將產生不良影響。從調查來看,只有不到15%的臨時監護人能夠對留守兒童進行交流溝通和教育。大部分父母打電話只問學習和生活,很少涉及思想。兒童正處于身體與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最需要父母的關心與呵護。但大部分留守兒童卻很難享受到這基本的關愛,常常有話無處說,有苦無處訴,久而久之,就極易造成孤僻性格,產生冷漠心理,甚至畸形心態。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留守兒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對家庭完整和父母的關愛有很強烈的要求。 (3)生活狀況方面:與其他的孩子相比,留守兒童由于常年和年邁的祖輩們和其他親友生活,一般疏于管教,更多的是溺愛,要什么,給什么,吃零食明顯比父母在家的兒童多的多,特別是校園外的“三無”零食,給孩子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缺少父母的悉心照顧,是正在生長發育期孩子的營養與起居缺乏科學的安排,在營養狀況和衛生方面難以得到完全保障,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身體健康成長。此外,由于缺乏正常的引導,一些孩子也容易出現諸如抽煙之類的不良生活習慣。

  (三)來自當地人的建議

  在采訪過程當中,我們遇到了若干小學教育的工作者,他給出了解決留守兒童的幾點建議:

  (1)經濟發展,努力發展支柱產業和鄉鎮企業,以服務當地為基本指針,出臺相對優越的條件,吸納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從而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2)家長制度,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接待我們一位小學班主任老師,熱情、全面地介紹了所在學校特別是班級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也從她與留守兒童的相處中討論了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她認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也并不是一個難以解決的難題,只要關心到位、及時,留守兒童的成長是應該比較順利的,留守兒童也一樣會成為陽光兒童。我們建議能否探索建立代理家長制度,讓老師成為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在學習之余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

  (3)經常與留守兒童談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可以讓他們擔任班干部,一方面起到激勵和鞭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強他們和班上其他同學的溝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團隊精神,找到歸屬感。

  (4)兒童的監護人要增強責任感,在孩子上小學和初中階段,家長盡量不外出,或留一方在家照看孩子,給予孩子親情關懷。外出后也要經常與留守在家中的孩子進行溝通,要對其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并導之以行。這一項工作可以在外出打工之前進行統一的教育與培訓,從而提升農村村民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意識。

  三、解決問題可行方案

  (一)完善政府主導作用,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對于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而言,這屬于政府職能范圍內的社會事務,政府擔負主要責任,應發揮主導作用。要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協調城鄉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步伐,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現狀。農村發展滯后于城市,這是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從而產生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的根本原因,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政府服務水平。政府應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為農村學校的留守兒童教育創造條件,同時政府應提升服務水平,協調教育、文化、醫療、公共治安等機構,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相關管理與服務。

  (二)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優化學校內部管理

  學校應該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努力改善學校辦學條件,解決學校食宿等硬件設施,讓留守兒童在校園寄宿生活中感受學校大家庭和集體的溫暖。此外,學校應該加強教學和管理改革,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方式,建立相應激勵制度,調動教師積極性,在教授學業基礎上,對于留守兒童需要傾注更多的情感和日常生活關懷,既要樹立師德高尚的“良師”形象,也要建立有益于溝通的“益友”關系,使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發展。

  (三)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增強親子溝通交流

  家庭是“人性的養習所”,留守家庭雖然存在親子分離的問題,其基本社會化功能卻是不容忽視的。留守家庭的收入狀況改善之后,父母在給予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孩子對于父母親情的精神需要,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借助網絡、手機等現代通訊手段,加強與孩子溝通交流。另外,外出父母也應主動與學校老師保持經常聯系,隨時了解孩子在校情況,這樣才能配合學校教育,更好地發揮家庭教育作用。

  (四)加大支持引導力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應該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制訂工作,解決制度供給不足的問題,規范社會各界人士的權利與責任,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社會事務中。同時政府以應考慮資金問題,讓更多的部門等社會人士共同關注留守兒童,并為他們獻出愛心。

  (五)培育現代經營理念,加強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要樹立和培育現代經營管理理念,一方面,要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發揮企業在社會公益事業中的作用,通過多種方式,比如為農村教育事業捐資助學,參與結對幫扶行動或是企業定點幫扶等,積極參與農村留守兒童的公益事業。另一方面,企業管理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在管理過程中要重視外來務工人員的權益,結合企業實際情況設計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比如給予企業職工相應的探親休假制度,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對一些貢獻突出的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家居住宿,協調子女入學等,通過這些措施既起到激勵作用,又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發揮了作用。

  四、對比于留守兒童的不同現狀合理性方案

  其次,在統計調查的過程中,有些留守兒童屬于較為叛逆的形象,但是有部分家長或者監護人反映自己家中的留守兒童性格乖巧,懂事,結合這些情況,我們對此不同的情況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對于他們周圍的環境,家人,生活環境等方面做出了對比,最終結果如下:

  (一)家庭環境不同

  前種情況監護人幾乎較少與孩子溝通,家人很忙,孩子獨自的時間較多,對于孩子極少關注,沒有經常的與孩子談心,而后者,則表現的更好一些,盡管父母不在,但是監護人與孩子的交流更多,關系更好,讓孩子有了家的溫暖。因此,即使是孩子父母不在家,監護人對于孩子的關注與交流是極為重要的,孩子的內心需要家庭的溫暖,這些是外界所給不了的,孩子在家中呆的時間是最長的,家人是最了解孩子的,是孩子最好的依靠。

  (二)監護人教育孩子方式不同

  前者對于孩子沒有深入的了解,對待孩子不是一味的順從,就是一味指責,導致最后,孩子越看來越叛逆,甚至與監護人產生隔閡。而后者,對于孩子則相對來說,更多的為孩子考慮,站在孩子的角度,更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指導性的鼓勵與支持或者是批評孩子,這樣讓孩子既知道了對錯,同時也增加了孩子與監護人之間得感情基礎。

  (三)父母與孩子的交流與溝通方式不同

  對于前者,據監護人反映,孩子幾乎上較少同父母主動聯系,及時聯系也是向父母要錢,原因還在于父母回家的次數少,在家呆的時間長,再結合監護人對于孩子的關注不夠自然造成日后的性格發生很大變化,自身沒有很好地得以發展。相比較前者,后者父母對于孩子由于更多的關注,導致父母誰不在孩子身邊,但是,孩子了解到父母的關愛,父母經常回家看孩子,對于孩子的學習,生活關注更多,這導致孩子發展良好。

  由上可知,家庭環境對于孩子來說是最為重要的,父母即使長期不在家,但是經常與孩子電話聯系,關注孩子的生活,學習,多關心孩子,這些對于孩子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父母應該盡到自己的責任。其次,對與監護人,就是孩子的家人,對于孩子的關愛更是重要,孩子在沒有父母在身邊,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極易產生偏差心理,這些都需要監護人對于孩子多多的給與關愛,指導,而不是一味的順從。

  參考文獻:

  [1]趙聲馗,范曉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治理模式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xx.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4

  農村留守兒童(兒童是指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衍生物,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

  隨著我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離開家鄉,進城務工、經商創業。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脫離父母的直接監護,成為留守兒童。目前農村留守兒童所突顯出來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和關注。為對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狀況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今年市婦聯通過縣、鎮、村婦聯組織網絡,對全市留守兒童情況進行調查摸底,收集有關數據進行匯總分析。通過“下基層、訪婦情、辦實事”的形式,走訪基層婦聯干部、鎮村干部、留守家庭等,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學習情況,共同探討存在問題和解決辦法、思路。本文根據調研情況,對目前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進行粗淺分析,就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一、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根據婦聯系統20xx年3月的調查摸底顯示,我市17歲以下留守兒童已達10萬多人,占兒童總數的12%。其中農村留守兒童就有9萬多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87%。陽山縣、英德市所占比重最大,陽山縣有3。9萬多人,英德市有2。6萬多人,兩縣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占了全市留守兒童總數的70%。

  (一)基本現狀。

  1。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的家境普遍不寬裕,生活依靠父母雙方或單方出外打工維持。據統計,農村貧困留守兒童(家庭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有15909人。有的家中有病人,因病致貧情形并不鮮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技術技能水平較低,打工收入較微薄。部分留家的母親,最主要的任務是料理家務、照顧老人小孩,只進行簡單的種植養殖來幫補家計。

  2。農村留守兒童大多數由年邁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生活起居。

  3。農村留守兒童中,小學年齡段以下的超過半數。據統計,小學年齡段以下的兒童共有6。2萬多人,占農村留守兒童總數的65%。其中,讀小學的占了36。4%,讀幼兒園的占了12。3%,學齡前的占了16。3%。

  (二)主要存在問題。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與其他兒童存在的差異性,使其在身體發育、智力水平、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質等多個方面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或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隔代教育負面作用,學習水平和心智水平難以提高。很多農村留守兒童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由于祖輩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計,有的自己也體弱多病,對于管教孩子是無能力也無精力,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同時“隔代親”現象的普遍存在,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祖輩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文化輔導和行為習慣、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對孩子疏于管教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如清新縣禾云鎮的小健,今年13歲,正在讀小學六年級。他的父母長期在廣州打工,由奶奶負責監護其生活學習。奶奶不識字,對其也十分溺愛,少有對其進行嚴厲管教。小健對學習非常不自覺,成績是越來越差。同鎮10歲的小發讀一年級時,有媽媽在身邊監督、照顧,能上課認真,按時完成作業,回家更會幫助媽媽做點家務。到了二年級,媽媽隨父親到佛山打工,由行動不便的外婆照顧他。結果他的成績是直線下降,成為班中的差生。而且越來越調皮,和同學追逐打鬧,有時更是不上學,騎著自行車到處游逛。像這樣由于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輔導,造成很多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不佳。部分更是因為行為習慣缺乏正確的教育引導,導致出現性格偏執或行為偏差,出現厭學、逃課、迷戀網吧和電子游戲等現象,甚至與社會上一些小混混搞在一起,染上小偷小摸、打架斗毆等社會惡習。

  2。缺乏親情撫慰與傾訴溝通,心理問題顯現。農村留守兒童普遍正處于生理發育、心理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正是極需溝通傾訴和正確引導的時候。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這些兒童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連山縣上帥鎮9歲的小琴,父母為了生計雙雙外出務工,剩下她和正在讀學前班的`妹妹跟隨年老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天長路遠,父母對兩姐妹的生活學習情況甚少過問。兩姐妹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貼身照顧,性格變得內向,不愿與人交往。13歲的小豪讀六年級,父母在廣州打工,由奶奶照顧他的生活。當他違反學校紀律時,班主任只能打電話給他的父母。遠方的父母只能通過電話只言片語對其進行教育。為了加強溝通,他的父母甚至留下了手機,但手機卻變成了“游戲機”,成為其學習的障礙。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到,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差異大,巨大的代溝讓兩者難以交流溝通。父母忙于務工且身處遠方,對孩子的情感溝通和心理關懷也少。留守兒童遇到問題時往往是得不到及時的排解和幫助。有的兒童和父母感情生疏,甚至怨恨父母無情,久而久之對家庭缺乏溫暖感和歸屬感。部分留守兒童表現出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征。這種情緒的長期積累,極易產生社會認知、行為價值上的偏離,以及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這對于兒童人格的健全健康發展造成非常消極的影響。

  3。缺乏安全監管,生命安全受威脅。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監管人或年紀老邁,或病痛纏身,對他們上學、放學途中、節假日的安全問題難以監管到位。節假日特別是寒暑假,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更加突顯。他們上山捉蛇捕鳥,下河洗澡摸魚,騎車到處游蕩,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連州市龍坪鎮7歲的小軍,父母到了番禺打工,留下他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去年12月,正上小學一年級的小軍由隔壁50多歲的大叔幫忙接他放學,結果途中發生車禍,經搶救無效死亡。

  二、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形成的原因

  (一)政策社會因素。許多進城務工人員其實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邊,但由于現行戶籍管理等相關政策和家庭經濟狀況的限制,無法更好地解決孩子進城后的入學、醫療保障和居住等問題,迫于現實的壓力,把孩子留在農村就成了絕大多數農村家庭無奈的選擇。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農村留守兒童極需得到家庭外的社會教育體系的更多幫助和疏導,彌補親情、監管、教育等方面缺失對其成長形成的消極影響。但一方面,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在農村學校中開設專門的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課程還是相對較少;另一方面,社會教育相關服務體系更是還未發展成熟起來。這樣的現實狀況直接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問題的不斷產生。

  (二)家庭個人因素。農村經濟發展遲緩,對勞動力的吸收能力弱,傳統種植業收入水平低,農民往外走是必然的。農民外出務工謀生,目的是想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希望給孩子的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之間產生矛盾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有的家長認為,畢業后沒門路照樣找不到好工作,還不如早點就業。在新的“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下,再加上忙于務工,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也就不太重視和關注。委托的監管人又忙于操持家務和農活,更加不會對留守的孩子進行更多的教育。這些都是使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的因素。

  三、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社會應對

  留守兒童的出現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存在。這個特殊群體的人數已在加大,問題也正在凸顯。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僅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對國家人才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有著極其深遠深刻的影響。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影響的不僅是一代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為解決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供參考:

  (一)推進留守兒童集中地區寄宿制學校建設,改善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建立農村“寄宿制”學校,可以較好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生活上的問題。加快農村留守兒童集中地區學校配套建設宿舍,并不斷改善寄宿條件,盡量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他們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盡量避免家庭教育缺失的弊端。

  (二)多渠道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服務體系。目前教育、婦聯、關工委、團委、學校等部門、群團、社會組織都有開展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救助扶持工作。如市婦聯去年啟動了“關愛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大講堂進社區(鄉村)”活動,一年來開展家教公益大講堂1000多場,受教育家長35。6萬人次,發放有關宣傳資料28萬份。招募4400多名(個)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集體和熱心人士擔任“愛心父母”,募得幫扶款130萬多元,幫扶困境兒童1700多人。暑假期間還聯合市關工委、團市委開展“攜手關愛留守兒童繽紛夏日五個一”活動,讓留守兒童度過了一個開心而有意義的假期。這些救助扶持工作雖然一定程度上代償了留守兒童缺失的親情,但畢竟力量微弱,而且都是分散、間斷行為,并沒有形成長效、持續的工作機制,成效是有限的。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短期內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利用社會資源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有效幫助。如建立綜合性服務站、托管中心、心理咨詢站等。

  (三)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依托學校或有關服務機構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家庭情況等進行登記造冊并實行動態跟蹤。根據相關信息,更好發揮各種社會資源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兒童提供救助和幫助。

  (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家教理念灌輸。引導和教育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農村留守兒童的委托監管人提高責任意識,密切關注孩子的生活、學習、成長情況,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多與孩子溝通、交流,盡量給予孩子溫暖與關懷。學校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系制度,辦好家長學校。利用書信、電話、信息、家訪、家長會等途徑,與留守兒童家長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利用家長學校經常性開設家庭教育講座,讓“第二家長”學會教育孩子的方法。

  (五)重點關注,積極消除社會因素的影響。要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為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積極推進戶籍管理、社會保障和住房、教育、衛生等相關法律政策的不斷完善,逐步消除與戶籍管理相聯系的就業、醫療、教育等政策障礙,促進城鄉、區域、部門之間相關政策的銜接與配套,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平等享有相應的權利權益,積極消除留守兒童產生的社會因素。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問題,社會根源復雜,涉及人員廣泛,極需得到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和關愛,從而共同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5

  資料摘要: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為深入的了解這些問題我在農村進行了實地的調查和走訪。通過這次調查,我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

  關鍵詞:留守兒童現狀原因推薦

  問題的提出:

  1·什么是留守兒童

  2·為什么留守兒童數目會越來越多多

  3·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4·為解決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問題我們該如何做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名詞。隨著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即為留守兒童。

  為了深入的了解留守兒童所面臨的問題我和我的同學分別在自己的家鄉調查的進100戶人家,調查發現留守兒童占據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數,那么為什么留守兒童的數目會如此之多,通過調查和參考各方面的資料我們發現,留守兒童的家庭都相對的比較貧困,父母為了支撐孩子讀書和供養家里年邁的父母僅靠家里幾畝地是完全供應但是來的,為此他們不得不留下年幼的孩子在家自己出去打工掙錢,這樣也就造成的大批的留守兒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把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撫養,自己與孩子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主角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就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生活方面: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了其中最典型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親情饑渴”,在調查中每當我們問到孩子想不想父母時他們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然而他們的父母大都是一年甚至幾年回來一次,能給孩子的只有經濟上的關懷,調查中有部分留守兒童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偶爾的一個電話以此維系親情很難勾通思想,傾聽煩惱,不能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多年不與孩子見面,至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

  學習方面: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的留守兒童成績中等偏下,具體的原因我們尋訪過學習的老師,老師大都表示他們之所以學習成績不佳與他們的沒有絲毫的關系,他們大都聰明乖巧,只是家里疏于管教,對于孩子的學習關心不夠,家里的爺爺奶奶對孩子有的只是溺愛,對孩子言聽計從,而且他們素質普遍偏低,無法輔導孩子的功課。另外就是有些孩子小小年紀就開始迷戀網絡,不思進取也就造成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素質偏低。

  心理方面: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我們大家就應特別注意的問題,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癥,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而在我們的調查中也發現個別孩子行為孤僻,言談極少,整天呆在家不出門,但這也是極個別的狀況。然而有部分的孩子小小年紀滿口臟話,這也是父母疏于管教的結果。

  另外我們還注意到,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潛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此刻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里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這都是讓人憂心的問題啊!

  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參考的許多文獻,我覺得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現將我的推薦總結如下:

  一、家庭方面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后勤部長”就能夠了,至于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么職責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就應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職責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職責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構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狀況,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系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

  另一方面,應采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狀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資料力求全面、細致,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期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能夠多樣化,除電話外,可采用書信等進行交流。

  二、學校方面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狀況,構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職責,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帶給方便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帶給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三、社會方面

  凈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吧、游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忙、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著生機,期盼著怒放的那一天。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1-18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11-06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查報告04-26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7-03

農村留守兒童社會調查報告10-26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10-29

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方案12-14

情系農村留守兒童12-09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通用17篇)08-19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實踐報告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