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著名古琴臺導游詞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古琴臺導游詞
作為一名導游,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員在游覽時為口頭表達而寫的講解詞。導游詞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琴臺導游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琴臺導游詞 篇1
古琴臺始建于北宋時期,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鐘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后,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病故,
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后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筑臺以紀念。古琴臺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涵豐富,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
清朝嘉慶初年,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古琴臺,請汪中代筆撰《琴臺之銘并序》(一說為《漢上琴臺之銘并序》)和《伯牙事考》。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黃彭年撰《重修漢陽琴臺記》。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楊守敬主持并親自書丹,將《琴臺之銘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臺記》重鐫立于琴臺碑廊之中,并書“古琴臺”三字刻于大門門楣。
古琴臺景區的主要景點歸納起來有:
俞伯牙與鐘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情節“蠟像館”;
清朝道光皇帝為陶文毅御筆親書的“印心石屋”;
“伯牙撫琴”漢白玉塑像;
碑廊內有《琴臺之銘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臺記》等碑刻;
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湖北督糧道、書法家宋湘以竹葉代筆蘸墨書寫的《琴臺題壁詩》。
1976年修建琴臺時的'遺物“琴臺”方碑;
近代修建的《琴臺知音》雕塑石像,以及山清水秀的“高山流水”水榭長廊等。
伯牙臺,是用漢白玉筑成的石臺,相傳是當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臺的中央刻有相傳為北宋書法家米芾所書“琴臺”二字的方碑和“伯牙撫琴圖”。石臺四周用石欄圍砌,欄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浮雕圖,這是清代遺物。
琴臺內有專門的古琴館,琴臺太和琴社坐落于古琴臺內印心書屋對面的琴園內,院內專設古琴社,對外開放,教授古琴演奏技法與古琴知識,琴社環境典雅,師資過硬,是武漢愛好古琴和學習古琴的理想去處。
整個建筑群占地15畝,規模不大,但布局十分精巧雅致,保留了當年古建筑的風貌。主要建筑協以庭院、林園、花壇、茶室,層次分明。院內回廊依勢而折,虛實開閉,移步換景,互相映襯。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勢地形,和中國園林設計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龜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
古琴臺導游詞 篇2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將游覽武漢市著名的名勝古跡——古琴臺。古琴臺又名伯牙臺,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龜山腳下和美麗的月湖之濱,它與黃鶴樓、晴川閣并稱為武漢三大名勝。古琴臺最早修建于北宋初年,主要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的二位大音樂家——俞伯牙和鐘子期在此相遇,相知并成為知己的故事而修建的。
古琴,又稱七弦琴,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樂器之一,樂聲幽雅,素有天籟之音的美譽,相傳為伏羲氏所發明制作。據說有一天伏羲氏看見五星之精氣落在梧桐樹上,引來鳳凰在此作巢。因此他知道這是一棵上好的梧桐樹,適合制作樂器。這棵樹高三丈三尺,按照三十三天之數,截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敲一敲,聲音太清,而取下一段呢,聲音又太濁,而中間一段呢,恰好清濁相兼,音色優美。后來伏羲氏請能工巧匠制成樂器,因其音色高雅,好似瑤池之音,又稱瑤琴。據傳說此琴彈到最高妙的境界,嘯虎聞而不吼,哀猿聞而不啼。有一次顏回到孔子家,聽到孔子在彈琴,而琴音幽沉,顏回就問孔子琴聲中為何有股殺氣,孔子說正彈琴時,卻看見一只貓捉老鼠,想讓它捉到吧,又怕它捉不到,因而琴聲中就露出貪殺之意?梢娗俾暡粌H能模仿各種自然界的聲響,而且連情感的細微變化也能通過琴聲表露出來。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出了一位技藝更加高超的大音樂家俞伯牙,史書上說他彈琴的時候連正在吃草料的牛馬也會仰首傾聽,可見其技藝之精妙。他的琴雖然彈的好,卻很少有人能聽懂他的琴音,能夠理解他的琴意的就更加鳳毛麟角了,因此,他雖然云游四方,卻常常感嘆沒有知己。俞伯牙是楚人,卻在晉國做官,正所謂楚才晉用。一天,他受晉王派遣,出使楚國,拜會楚王之后,乘船順漢水而下,路過漢陽,夜晚遇上狂風暴雨,便泊船于龜山下避雨,不久雨過天晴,伯牙走出船艙,只見風平浪靜,云開霧散,現出一輪明月,伯牙見此景琴興大發,拿出隨身攜帶的瑤琴,坐在船上對月彈奏,悠悠琴聲在江面回蕩,突然琴弦斷了一根,按照古時候的說法,弦斷必有人偷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個精通音律的高人在聽他彈琴,即派隨從上岸尋找,不久,隨從帶來一位衣衫襤褸的砍柴人到船上。原來砍柴人名叫鐘子期,是一位學識高深,對音樂有著很深造詣的隱逸之士。
兩人寒暄之后,鐘子期既請俞伯牙彈琴,俞伯牙首先彈了一段曲子,意在高山,子期贊到:“巍巍乎若高山”,俞伯牙低沉不語,又彈了一段曲子,意在流水,子期又贊到:“蕩蕩乎若流水”。俞伯牙非常高興,于是兩人結為知己,并約定來年八月十五日,再次相會。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日,俞伯牙早早來到相會的地方,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鐘子期的身影,于是他就沿著鐘子期回家的路線一路尋找,半路上碰見一位老者,一問方知老人乃鐘子期的父親,鐘子期幾個月以前就因為勞累成疾而去世了。俞伯牙聽了以后,萬分悲痛,跟著老人來到鐘子期的墓前,他取出心愛的瑤琴,彈了一首非常凄婉的音樂寄托哀思。當地的老百姓聽不懂他的琴聲,大家都哈哈大笑。俞伯牙更加悲哀,他用力割斷琴弦,雙手舉琴,向祭石臺上,用力一摔,直把瑤琴摔成兩段。大家就問為何摔碎瑤琴?伯牙遙遙頭,說道: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詩中表達了俞伯牙的心聲,既要結交一個朋友是很容易的,可是要找到一位心心相印的知音可就太難了。也難怪俞伯牙摔碎瑤琴,發誓永不鼓琴,是所謂“相知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后來,人們有感于俞伯牙和鐘子期深厚的友誼,高山流水成為友誼的象征,知音也成為知心朋友的代名詞。高山流水后來也成為流傳千古的中國傳統名曲,為后世之人所傳誦。1977年,美國發射的飛行器旅行者號太空船上攜帶有一張鍍金的唱片,唱片中錄有二十七段各國的音樂,其中選中的唯一一首中國音樂就是“流水”,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遞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抵達古琴臺的門口,請大家跟我一道參觀。
這里是琴臺蠟像館,它以蠟像的.形式記述了剛才我給大家講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
穿過回廊,大家請看,這里有一座照壁,上面有一塊石碑,上書“印心石屋”四個大字。這四個字是當年道光皇帝賜給兩江總督陶澍的。陶澍做官50余年,官至一品封疆大吏,按說應聚積不少財富,可他為官清正廉明,重用賢才,興修水利,不徇私情,到他七十歲退休時依然兩袖清風,為時人所稱道。退隱之后他在琴臺修一座石屋寄居,但依然憂國憂民。后來道光皇帝賜給“印心石屋”四個字,表示皇帝和臣子心心相印之意,當然這只是古代皇帝籠絡人心的一種手段而已。“印心石屋”四個大字是用陰陽筆法鐫刻而成,遠看凸突而出,近看卻凹陷而入,表現出高超的雕刻技巧。
好,這里是被譽為詩、書雙絕的宋湘題壁詩。宋湘,廣東梅縣人,曾任漢陽糧道,是清末有名的才子。有一年冬季,他冒雪來到琴臺憑吊古跡,想到俞伯牙與鐘子期互為知己的故事,不禁感嘆不已。隨即,他摘下一束竹葉,飽蘸濃墨,就在這塊墻壁上題寫了這首詩,因是用竹葉書寫的,又名竹葉書。
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
宋湘在詩中對知音的故事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但不管怎樣,由于書法精妙,被譽為詩書雙絕,也被稱為琴臺一寶。董必武、葉劍英等國家領導人參觀后十分喜歡,囑托身邊工作人員把宋湘題刻拓片帶回去觀賞。
各位朋友,中間這座由漢白玉石欄砌成的高臺就是伯牙臺了,中間石碑上刻著“琴臺”兩個大字,據說是北宋大書法家米芾所題,背面是五十年代重修琴臺記。石欄四周是琴臺故事的浮雕。相傳俞伯牙就是在這里彈琴時結識了鐘子期,并結為知音。
這座富麗雄偉的半歇山頂殿堂是琴臺的主要建筑,額坊上四個大字“高山流水”,拓自宋湘竹葉書。這里經常舉辦大型紀念活動,宏揚知音文化,因為知音文化的本質就是中華民族重友情,輕物質利益的傳統美德。
這里是知音雕塑,旁邊琴童懷抱瑤琴,俞伯牙微躬拱手向鐘子期致意,表現他遇到知音的欣喜之情。
塑像的背后是波光粼粼的月湖,遠處的梅子山依然郁郁蔥蔥,時光如果可以倒轉,我們多想回到故事發生的時刻,見證這段令人心動的故事。大家的右手邊是巍巍的長江大橋,將武漢三鎮連在一起,周圍現代化的建筑櫛比鱗次,又在提醒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那久遠的故事好似已離我們遠去,知音對我們還有意義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現在依然需要知音,依然需要親情、友情和愛情。
現在我提議,我們大家照個合影好嗎?讓琴臺作證,讓青山作證,讓月湖作證,愿各位的友誼更加長久,愿各位的愛情更加甜蜜,愿每一個人都找到人生的知己。漫漫人生路,但求一知己。
好了,各位朋友,琴臺就參觀到這里,謝謝各位!
古琴臺導游詞 篇3
高山流水的成語典故,千古傳頌,知者甚眾,令無數人唏噓感慨。故事的背后,說出了世間知音難覓、友情彌足珍貴的道理。
相傳,春秋時期,在晉國做大夫的琴師俞伯牙回鄉探親途經漢水,泊舟上岸,遇見從山間歸來的樵夫鐘子期。愈伯牙坐于石上鼓琴抒懷時,見鐘子期放下柴擔,站在那里凝神靜息,聽得十分投入,伯牙琴技高超精妙,心事賦琴,在琴中奏出自己的'志向。伯牙撫琴志在高山,子期脫口贊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撫琴志在流水,子期又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贊嘆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趕忙起身施禮,和子期結拜為只弟,引為知己。這一晚,恰是中秋月圓。依依惜別時,他倆約定來年中秋再次相見。未承想,到了第二年,鐘子期染疾而亡。伯牙不見故友,心中悲切,摔琴斷弦于子期墓前,以謝知音,終生不再鼓琴。知音一去,琴有誰聽?痛哉!
"一片彈琴石,千秋于客尋。牙期偶相遇,山水感知音。"高山涼水遇知音的典故,成為中華民族的樁千古韻事。
相識滿天下,知音有幾人。人這一生,知己難求。雖然,誰都渴望獲得一份忠貞不渝的愛情,誰都希冀擁有可以生死相依的友情,然而,真正情緣相投,心靈相通的知音少之又少。所以,到頭來只能發出"茫茫人海,知音是誰"的無奈吁嘆和無處排遣的孤獨悵惘了!
古琴臺導游詞 篇4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江城武漢!我是來自xx旅行社的導游員xx,今天就由我來為各位提供導游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讓大家在這次旅游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游覽著名的“知音文化”發祥地——古琴臺。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于漢陽龜山西腳下美麗的月湖之濱,是一處環境幽雅,風景宜人的游覽勝地。它與黃鶴樓,晴川閣并稱為武漢的三大名勝。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古琴臺的來歷。古琴臺是為紀念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彈琴得遇知音鐘子期的一段佳話而修建。關于這兩位音樂大師相遇成知音的動人故事,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篇中。據記載,楚國有個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晉國為官,琴、棋、書、畫樣樣嫻熟,尤其是他彈奏七弦古琴的技藝,可謂天下無雙,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夠聽懂他琴韻的有識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順漢水而下,路過漢陽,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陣雨,只得把船停在龜山腳下避雨,改日啟程。不久,雨過天晴,伯牙走出船艙,遠望天際,只見水天漣漣,近看眼前,滿目一片荒涼,心中郁郁不樂,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頭彈撥解悶,忽然琴弦斷了一根,伯牙很是驚奇。俗話說,弦斷必有人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個很精通音律的人在聽他彈琴,于是便上岸尋找。在龜山的一棵大樹下,他看見了一個衣服破舊的樵夫。經詢問,樵夫名叫鐘子期,他是被琴聲所吸引,尋聲至此。
俞伯牙聽后十分高興,與鐘子期攀談起來。原來鐘子期也是一個愛好操琴、深諳音律的隱逸之士。為了測試一下子期的音樂素養,伯牙重整琴弦,請他聽琴,就奏了兩支樂曲,讓子期猜度其中的含義。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罷,子期贊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罷,子期又贊道:“蕩蕩呼,若江河”。伯牙聽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兩人相談甚歡,只覺相見恨晚,于是結成好友。臨別時,兩人約定來年相會,說完便揮淚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約前來,卻久等不見鐘子期,于是上岸尋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經病故了。子期的父親告訴伯牙,子期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與伯牙的約定,并要將其安葬在和伯牙論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來。伯牙聞之,十分悲傷。他來到鐘子期的墓前,揮淚重彈“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邊彈奏,一邊吟哦:
搖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彈罷,伯牙舉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頭上砸下去,只聽嗡嗡的一陣響,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處飛濺,跌入漢水之中,隨著漢水流入了遠方。伯牙從此終生不再鼓琴,以此來酬謝他的“知音”。
好了,我們再來參觀里面的景點,大家現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道光皇帝親筆提寫,并贈于兩江總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從政時善用人才,體恤民情,興辦水利,深得百姓擁戴,據說他隱退后曾在琴臺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賜“印心石屋”四個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東側那個小門,門額上的“琴臺”二字則是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所書。
大家或許會很奇怪,這兒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老人呢?告訴大家,這是漢陽琴臺退休工人俱樂部,是退休工人活動的場所。1956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古琴臺,并以琴臺為中心,修建了漢陽工人文化宮。至80年代,文化宮和古琴臺又經擴建,成為一座有相當規模的綜合性娛樂場所。所以老人們經常來到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飲茶聊天,或看地方戲。不過這里的戲劇舞臺是人人都可以上臺一顯身手的。他們就在知音的發源地,用音樂來溝通和交流。我們當中有沒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臺露一手的,給大家來段京劇或楚劇什么的,這些戲迷們一定會為找到你們這些遠道而來的“知音”而欣喜萬分的。
好,我們現在到了碑廊,這里,鐫有歷代石刻及重修琴臺碑記。其中有一道題壁詩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6年)嶺南才子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其詩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這就是被譽為詩書雙絕的宋湘題壁詩。宋湘是廣東梅縣人,曾任湖北督糧道臺,他在七十八歲那年,因眷戀琴臺,前來一游,游后,他感慨萬千,興之所至,欲揮毫吟詩。因當時隨員未備大筆,即束竹葉代之。他飽蘸濃墨,在壁上洋洋灑灑,如走龍蛇,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題壁詩。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來,成為書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們現在看到的這座用漢白玉筑成的石臺,就是伯牙臺,相傳是當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臺上刻有“琴臺”二字和“伯牙撫琴圖”。石臺四周用石欄圍砌,欄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浮雕圖,這是清代遺物。
斜對面那幢富麗堂皇、額坊上寫有“高山流水”四個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館”,它是古琴臺的主體建筑。我看見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機準備照相,確實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處。但大家都不要急著拍照,等我講解完,我會安排時間給大家照相的,好嗎?我們先到那座“伯牙會子期”的雕像那兒參觀。大家能不能告訴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對,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這個雕像表現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時的欽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們的講解結束了。大家現在可以開始拍照了。我給大家半個小時的拍照時間,半個小時以后大家就在這里集合。謝謝大家!
古琴臺始建于北宋時期,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鐘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后,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病故,
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后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筑臺以紀念。古琴臺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涵豐富,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1]
清朝嘉慶初年,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古琴臺,請汪中代筆撰《琴臺之銘并序》(一說為《漢上琴臺之銘并序》)和《伯牙事考》。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黃彭年撰《重修漢陽琴臺記》。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楊守敬主持并親自書丹,將《琴臺之銘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臺記》重鐫立于琴臺碑廊之中,并書“古琴臺”三字刻于大門門楣。
古琴臺文化內涵豐富,僅碑廊內就存有《漢上琴臺之銘并序》、《伯牙事考》等碑刻,其中有清代書法家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琴臺題壁詩》,既有文學價值,又是難得的書法珍品。古琴臺占地約1公頃,掩映在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瑰麗多姿,風光明媚,很值得一游。
到古琴臺游覽,進大門,過小院,出茶院右門,迎門是置于黃瓦紅柱內的清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照壁,用陰陽筆法刻鐫而成,遠看凸突而出,近看凹陷而入。照壁東側有一小門,門額“琴臺”二字,據傳出自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之手。進門后為曲廊、廊壁立有歷代石刻和重修琴臺碑記。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誼堂,是一棟半檐歇山頂式前加抱廈的殿堂,面寬三間,四周回廊,磚木架屋,釉瓦蓋頂,彩畫精麗,金碧輝煌。檐下匾額上書“高山流水”四字。堂前庭院中有漢白玉筑成的方形石臺,傳為伯牙撫琴遺址。臺的中央刻有相傳為北宋書法家米芾所書“琴臺”二字的方碑,四周臺壁上飾以連續浮雕,為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鐫刻十分精美,形象生動逼真。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于漢陽龜山西麓,月湖東畔,是為紀念俞伯牙彈琴遇知音鐘子期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筑。古琴臺始建于北宋,后屢毀屢建。清嘉慶初年,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古琴臺,清汪中代筆撰《琴臺之銘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頗為時人稱道。光緒十年(1884年)黃彭年撰《重修漢陽琴臺記》。光緒十六年(1890年),楊守敬主持并親自書丹,將《琴臺之銘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臺記》重鐫立于琴臺碑廊之中,并書“古琴臺”三字刻于大門門楣。古琴臺建筑群占地15畝,規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協以庭院、林園、花壇、茶室、層次分明。
院內回廊依勢而折,虛實開閉,移步換景,互相映襯。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勢地形,還充分運用了中國園林設計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龜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到古琴臺游覽,進大門,過小院,出茶院右門,迎門是置于黃瓦紅柱內的清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照壁。
照壁東側有一小門,門額“琴臺”二字,據傳出自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之手。進門后為曲廊、廊壁立有歷代石刻和重修琴臺碑記。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誼堂,堂前庭院中漢白玉筑成的方形石臺,便是象征伯牙彈琴的琴臺。
古琴臺導游詞 篇5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將游覽武漢市著名的名勝古跡——古琴臺。古琴臺又名伯牙臺,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龜山腳下和美麗的月湖之濱,它與黃鶴樓、晴川閣并稱為武漢三大名勝。古琴臺最早修建于北宋初年,主要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的二位大音樂家——俞伯牙和鐘子期在此相遇,相知并成為知己的故事而修建的。
古琴,又稱七弦琴,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樂器之一,樂聲幽雅,素有天籟之音的美譽,相傳為伏羲氏所發明制作。據說有一天伏羲氏看見五星之精氣落在梧桐樹上,引來鳳凰在此作巢。因此他知道這是一棵上好的梧桐樹,適合制作樂器。這棵樹高三丈三尺,按照三十三天之數,截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敲一敲,聲音太清,而取下一段呢,聲音又太濁,而中間一段呢,恰好清濁相兼,音色優美。后來伏羲氏請能工巧匠制成樂器,因其音色高雅,好似瑤池之音,又稱瑤琴。據傳說此琴彈到最高妙的境界,嘯虎聞而不吼,哀猿聞而不啼。有一次顏回到孔子家,聽到孔子在彈琴,而琴音幽沉,顏回就問孔子琴聲中為何有股殺氣,孔子說正彈琴時,卻看見一只貓捉老鼠,想讓它捉到吧,又怕它捉不到,因而琴聲中就露出貪殺之意?梢娗俾暡粌H能模仿各種自然界的聲響,而且連情感的細微變化也能通過琴聲表露出來。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出了一位技藝更加高超的大音樂家俞伯牙,史書上說他彈琴的時候連正在吃草料的牛馬也會仰首傾聽,可見其技藝之精妙。他的琴雖然彈的好,卻很少有人能聽懂他的琴音,能夠理解他的琴意的就更加鳳毛麟角了,因此,他雖然云游四方,卻常常感嘆沒有知己。俞伯牙是楚人,卻在晉國做官,正所謂楚才晉用。一天,他受晉王派遣,出使楚國,拜會楚王之后,乘船順漢水而下,路過漢陽,夜晚遇上狂風暴雨,便泊船于龜山下避雨,不久雨過天晴,伯牙走出船艙,只見風平浪靜,云開霧散,現出一輪明月,伯牙見此景琴興大發,拿出隨身攜帶的瑤琴,坐在船上對月彈奏,悠悠琴聲在江面回蕩,突然琴弦斷了一根,按照古時候的說法,弦斷必有人偷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個精通音律的高人在聽他彈琴,即派隨從上岸尋找,不久,隨從帶來一位衣衫襤褸的砍柴人到船上。原來砍柴人名叫鐘子期,是一位學識高深,對音樂有著很深造詣的隱逸之士。
兩人寒暄之后,鐘子期既請俞伯牙彈琴,俞伯牙首先彈了一段曲子,意在高山,子期贊到:“巍巍乎若高山”,俞伯牙低沉不語,又彈了一段曲子,意在流水,子期又贊到:“蕩蕩乎若流水”。俞伯牙非常高興,于是兩人結為知己,并約定來年八月十五日,再次相會。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日,俞伯牙早早來到相會的地方,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鐘子期的身影,于是他就沿著鐘子期回家的路線一路尋找,半路上碰見一位老者,一問方知老人乃鐘子期的父親,鐘子期幾個月以前就因為勞累成疾而去世了。俞伯牙聽了以后,萬分悲痛,跟著老人來到鐘子期的墓前,他取出心愛的瑤琴,彈了一首非常凄婉的音樂寄托哀思。當地的老百姓聽不懂他的琴聲,大家都哈哈大笑。俞伯牙更加悲哀,他用力割斷琴弦,雙手舉琴,向祭石臺上,用力一摔,直把瑤琴摔成兩段。大家就問為何摔碎瑤琴?伯牙遙遙頭,說道: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詩中表達了俞伯牙的心聲,既要結交一個朋友是很容易的,可是要找到一位心心相印的知音可就太難了。也難怪俞伯牙摔碎瑤琴,發誓永不鼓琴,是所謂“相知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后來,人們有感于俞伯牙和鐘子期深厚的友誼,高山流水成為友誼的象征,知音也成為知心朋友的代名詞。高山流水后來也成為流傳千古的中國傳統名曲,為后世之人所傳誦。1977年,美國發射的飛行器旅行者號太空船上攜帶有一張鍍金的唱片,唱片中錄有二十七段各國的音樂,其中選中的唯一一首中國音樂就是“流水”,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遞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抵達古琴臺的門口,請大家跟我一道參觀。
這里是琴臺蠟像館,它以蠟像的形式記述了剛才我給大家講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
穿過回廊,大家請看,這里有一座照壁,上面有一塊石碑,上書“印心石屋”四個大字。這四個字是當年道光皇帝賜給兩江總督陶澍的`。陶澍做官50余年,官至一品封疆大吏,按說應聚積不少財富,可他為官清正廉明,重用賢才,興修水利,不徇私情,到他七十歲退休時依然兩袖清風,為時人所稱道。退隱之后他在琴臺修一座石屋寄居,但依然憂國憂民。后來道光皇帝賜給“印心石屋”四個字,表示皇帝和臣子心心相印之意,當然這只是古代皇帝籠絡人心的一種手段而已!坝⌒氖荨彼膫大字是用陰陽筆法鐫刻而成,遠看凸突而出,近看卻凹陷而入,表現出高超的雕刻技巧。
好,這里是被譽為詩、書雙絕的宋湘題壁詩。宋湘,廣東梅縣人,曾任漢陽糧道,是清末有名的才子。有一年冬季,他冒雪來到琴臺憑吊古跡,想到俞伯牙與鐘子期互為知己的故事,不禁感嘆不已。隨即,他摘下一束竹葉,飽蘸濃墨,就在這塊墻壁上題寫了這首詩,因是用竹葉書寫的,又名竹葉書。
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
宋湘在詩中對知音的故事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但不管怎樣,由于書法精妙,被譽為詩書雙絕,也被稱為琴臺一寶。董必武、葉劍英等國家領導人參觀后十分喜歡,囑托身邊工作人員把宋湘題刻拓片帶回去觀賞。
各位朋友,中間這座由漢白玉石欄砌成的高臺就是伯牙臺了,中間石碑上刻著“琴臺”兩個大字,據說是北宋大書法家米芾所題,背面是五十年代重修琴臺記。石欄四周是琴臺故事的浮雕。相傳俞伯牙就是在這里彈琴時結識了鐘子期,并結為知音。
這座富麗雄偉的半歇山頂殿堂是琴臺的主要建筑,額坊上四個大字“高山流水”,拓自宋湘竹葉書。這里經常舉辦大型紀念活動,宏揚知音文化,因為知音文化的本質就是中華民族重友情,輕物質利益的傳統美德。
這里是知音雕塑,旁邊琴童懷抱瑤琴,俞伯牙微躬拱手向鐘子期致意,表現他遇到知音的欣喜之情。
塑像的背后是波光粼粼的月湖,遠處的梅子山依然郁郁蔥蔥,時光如果可以倒轉,我們多想回到故事發生的時刻,見證這段令人心動的故事。大家的右手邊是巍巍的長江大橋,將武漢三鎮連在一起,周圍現代化的建筑櫛比鱗次,又在提醒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那久遠的故事好似已離我們遠去,知音對我們還有意義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現在依然需要知音,依然需要親情、友情和愛情。
現在我提議,我們大家照個合影好嗎?讓琴臺作證,讓青山作證,讓月湖作證,愿各位的友誼更加長久,愿各位的愛情更加甜蜜,愿每一個人都找到人生的知己。漫漫人生路,但求一知己。
好了,各位朋友,琴臺就參觀到這里,謝謝各位!
古琴臺導游詞 篇6
各位來賓,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古琴臺公園,這個大廳是一組仿真人物像,左右兩邊有兩個半身人物像,分別叫做鐘健和鐘……,面前是一幅山水景象,中間有兩人對坐。左邊一個須發皆白的老人在撫琴,右側的布衣青年聽的如癡如醉。沒錯,這就是您熟知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當年的這段佳話就發生在武漢。當時兩人彈奏的兩首曲子合稱“高山流水”,這首曲子流傳很廣,以至于后來在1977年被錄入美國“航天者”號太空船上攜帶的一張鍍金唱片上,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播我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代表了我們中國人熱情友好的心聲,它的家鄉叫做—大武漢。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們悠悠中華長達5000年的文明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夏商周三朝,周朝創造了八百年基業,在后期分裂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戰國時出現了七個強盛的國家統稱戰國七雄。當時現在的山西河南一帶是晉國,湖北是楚國。兩國經常交戰,去過湖南岳麓書院的朋友一定記得,在書院門口掛著一幅對聯“惟楚有才,于斯為盛”,對不對?說的就是楚國也就是湖北湖南人才很多。其實這是經過了篡改的,原來的對聯是“惟楚有才,晉實用之”,是說楚國人才濟濟,但是都跑到北面晉國去做官了。今天我們的故事就是從這里開始。楚國有個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晉國為官是晉國的上大夫,琴、棋、書、畫樣樣嫻熟,手中一柄焦尾七弦琴更是價值連城。最讓人稱奇的是他彈奏七弦古琴的技藝,可謂天下無雙,然而卻“曲高和寡”,他一直都遇不到能夠聽懂他琴韻的有識之士。有一年得八月中秋,俞伯牙乘船順漢江而下,路過漢陽,當時天色已晚不巧又遇到了陣雨,只得把船停在龜山腳下避雨,等明天再啟程。不久,雨過天晴,伯牙得心情也開始變得好起來,有了興致啊,就走出船艙,遠望天際,看著這水天漣漣,周圍一片荒蕪有沒有人煙,滿目一片荒涼,心中郁郁不樂,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頭彈撥解悶,忽然琴弦就莫名其妙的斷了一根,伯牙很是驚奇啊。俗話說的好,弦斷處必有人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個很精通音律的人在聽他彈琴,于是便上岸尋找。在龜山的一棵大樹下,他看見了一個衣服破舊的樵夫。經詢問,樵夫名叫鐘子期,他是被琴聲所吸引,尋聲至此。俞伯牙聽后十分高興,與鐘子期攀談起來。這才知道原來鐘子期也是一個愛好操琴、深諳音律的隱逸之士。為了測試一下子期的音樂素養,伯牙重整琴弦,請他聽琴,就奏了兩支樂曲,讓子期猜度其中的含義。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罷,子期贊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罷,子期又贊道:“蕩蕩呼,若江河”。伯牙聽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深談,一問才知道,原來敢情鐘子期祖上就是楚國的宮廷樂師,地位就像今天的中央交響樂團,因為他們家世代出樂師,楚王非常欽佩他們家人才濟濟,就賜姓“鐘”就像七下西洋的.鄭和一樣,是楚王面前的紅人,只是后來戰亂,家道中落才流落到這里了。那說道為什么要賜姓“鐘”呢?中國唐朝有個偉大的文學家王勃,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年少多才可惜英年早逝,27歲就去世。他最有名的作品《滕王閣序》有的朋友可能不熟悉,但是說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詩恐怕沒人不知道。同時他還寫下了另外一句“鐘鳴鼎食之家,青雀黃龍之舳”,鐘鳴鼎食指的就是帝王生活,被賜姓“鐘”在當時地位是很高的。巧的是鐘子期逝世的年紀和王勃同樣是27歲。后來兩人相談甚歡,只覺相見恨晚,于是結成兄弟。臨別時約定來年相會,說完便揮淚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約前來,卻久等不見鐘子期,于是上岸尋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經病故了。子期的父親告訴伯牙,子期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與伯牙的約定,并要將其安葬在和伯牙論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來。伯牙聞之,十分悲傷。他來到鐘子期的墓前,揮淚重彈“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邊彈奏,一邊吟哦:
搖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古琴臺導游詞 篇7
大家好,非常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江城武漢!我是來自旅行社的導游員,今天就由我來為各位提供導游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讓大家在這次旅游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罷,子期贊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罷,子期又贊道:“蕩蕩呼,若江河。伯牙聽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兩人相談甚歡,只覺相見恨晚,于是結成好友。臨別時,兩人約定來年相會,說完便揮淚分手。
印心石屋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道光皇帝親筆提寫,并贈于兩江總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從政時善用人才,體恤民情,興辦水利,深得百姓擁戴,據說他隱退后曾在琴臺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賜“印心石屋”四個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東側那個小門,門額上的“琴臺”二字則是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所書。
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古琴臺,并以琴臺為中心,修建了漢陽工人文化宮。至年代,文化宮和古琴臺又經擴建,成為一座有相當規模的綜合性娛樂場所。所以老人們經常來到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飲茶聊天,或看地方戲。不過這里的戲劇舞臺是人人都可以上臺一顯身手的。他們就在知音的發源地,用音樂來溝通和交流。我們當中有沒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臺露一手的,給大家來段京劇或楚劇什么的,這些戲迷們一定會為找到你們這些遠道而來的“知音”而欣喜萬分的'。
年)嶺南才子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其詩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這就是被譽為詩書雙絕的宋湘題壁詩。宋湘是廣東梅縣人,曾任湖北督糧道臺,他在七十八歲那年,因眷戀琴臺,前來一游,游后,他感慨萬千,興之所至,欲揮毫吟詩。因當時隨員未備大筆,即束竹葉代之。他飽蘸濃墨,在壁上洋洋灑灑,如走龍蛇,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題壁詩。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來,成為書法珍品。
米,石臺上刻有“琴臺”二字和“伯牙撫琴圖。石臺四周用石欄圍砌,欄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浮雕圖,這是清代遺物。
的雕像那兒參觀。大家能不能告訴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對,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這個雕像表現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時的欽佩欣喜之情。
【古琴臺導游詞】相關文章:
湖北著名古琴臺導游詞10-12
古琴臺10-25
秋游古琴臺作文03-31
游“古琴臺”_600字03-01
故宮導游詞-導游詞范文12-31
故宮的導游詞-導游詞范文12-31
婺源的導游詞-導游詞范文12-31
山西導游詞精選-山西導游詞12-31
西雙版納導游詞-導游詞范文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