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風俗調查報告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節風俗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1
一、調查情況
調查背景:
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有各地的民風民俗。重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的春節,我們海南省各市縣有什么與眾不同的海南春節民風民俗。因此我做了本次調查。
調查目的:
(1)促進海南傳統文化的傳承,讓人們了解海南各市縣的海南春節民風民俗,促進同學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2)提升同學們的寫作能力、資料收集及整理能力,培養學生基本的社會觀察能力。
調查人:吳秉鍵
調查時間:寒假假期
調查方式:上網和查閱相關書籍;與長輩了解
二、活動準備
(1)調查準備
我通過上網和查閱相關書籍,做好收集關于定安縣、陵水縣及省會海口市的過春節習俗的資料。
(2)詢問長輩
通過與長輩的交談了解各地的有關春節的民風民俗,并做好資料收集。
(3)總結調查
分析、歸納已收集的海南各地春節的民風民俗資料,整理編寫調查報告。
三、調查結果
(一)、定安——紅糖年糕、菜包飯、走年
在歷史悠久的.定安,由于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歷史文化的融合,定安的春節的民風民俗與海南的其他市縣有特別的地方。
(1)定安紅糖年糕年年高
做“筐粑”是定安人過年最重要的工作。據了解,定安的“筐粑”的制作方法別具一格。海南部分市縣做年糕大多采用蒸的方法,而定安做“筐粑”是把糯米蒸熟成飯,再把糯米飯捶打,然后揉成圓形的團,并放到煮沸的紅糖生姜糖漿中慢慢煎煮,不斷用木棍攪制而成的。把做好的“筐粑”要放置到圓形器皿中放置冷卻備用,等到大年初三再切片油煎食用。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2)吃菜包飯
在大年初三,除了吃煎年糕外,定安縣定城鎮地區另一個重要習俗就是吃菜包飯。菜包飯是把肉、菜、飯混在一起,用菜葉包著,手捧著吃的一種美食。制作菜包飯是比較費時間的,需要準備三大件:煮干飯、多種多樣的菜類、瘦肉、雞肉或臘腸。正是由于費時,過程復雜,所以在平時人們很少吃菜包飯,只有在像春節這樣重要的節假日才會制作菜包飯。
由于菜包飯里的“內容”多,吃菜包飯就像捧著滿載金銀珠寶的聚寶盆。在春節這個迎新辭舊的節日里更是寄意全家新的一年“群策群力,賺得盆滿缽滿”。
(3)“走年”
年三十一早,定安人便開始“走年”。這個“走”字,指的是在外工作的兒女子孫從外地回到老宅,全家團聚。走年,是讓平時疏于聯系的人們再凝聚一起,親情友情更濃,讓獨具魅力的春節更加溫情,讓幸福的好日子更加紅紅火火,然后期待來年再相逢……
(二)、陵水——"搬年貨"、拿檳榔拜年
(1)“搬年貨”
每個地方過年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味道。談起過年,我常聽媽媽說:“最期待的,便是大年初一媽媽親手做的齋菜。”
媽媽說,“搬年貨”是陵水當地人的說法,指的是大年初一吃齋菜。陵水的齋菜一般包括腐竹、茄子、粉絲、大薯等固定的食材,各家根據情況都會加入其它不同的食材,不同的食材有著不同寓意,如茄子寄意進步、粉絲寄意長壽等。吃了齋菜,寄意新的一年將會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2)拿檳榔拜年
陵水人愛吃檳榔,大家都知道。日常里陵水人就有吃檳榔的習慣,陵水自古就有“客至不設茶,唯以檳榔為禮”的習俗,因此春節這個重要節日自然更是少不了檳榔。在年前,陵水的家家戶戶都會多多準備好這“檳榔禮”。春節期間,晚輩見到每一位長輩,都要拿出一份檳榔,嘴里一邊說著“新年好”、“恭喜發財”等之類祝福問好的話語,同時一邊雙手捧著遞上。長輩接過檳榔,接受晚輩的祝福。在陵水,檳榔有“禮”的寄意,是節日必不可少的。
(三)、海口——換花節
換花節
采屋、圍爐、吃齋菜等則是省會城市海口傳統的春節民風民俗。而時代的變遷,一些新的春節風俗也走進當地百姓中,越來越來被新時代收受。
在網絡的相關知識及爸爸、媽媽的講述里,每年的正月十五,海口府城地區都會進行“換花節”。每當“換花節”府城都會人山人海,人們臉上都帶著自信的微笑。
據相關資料介紹海口的換花節起源于“換香節”,“換香”是老百姓互換香火,有換吉納祥、發財旺丁的寓意。因社會的進步、活動期間的安全及環保等因素,現在民間已把“香”改為“花”。“換香”到“換花”,一件“物”、一個“字”的改變,無不在向世人展示著社會的進步,我們學習傳統要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如今,“換花節”已漸變為年輕人追求愛情的新習俗,漸成為新海南新海口一個品牌故事。
四、收獲和體會
通過本次調查活動,我對海南各地的春節民風民俗有了一定的了解,進行本次調查活動,是為了讓大家更加明白海南各地的春節習俗。雖然新冠肺炎疫情使今年的春節的許多活動都無沒開展,但是我們國家的優秀傳統文化,相信經過我們的代代傳承,我們海南的優秀傳統文化一定會繼續發揚光大。愿我們的祖國明天更美好!愿海南的明天會更好!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2
調查時間:
20xx年x月x日
調查人:
劉戀
調查方式:
查資料,詢問長輩
調查目的:
了解春節習俗
調查背景: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節日。每當春節期間我國各地方人民都會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這些活動有很多是從歷史的長河中遺留下來的,并構成了地方風俗。
調查資料: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向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春節的前奏要數小年了。
1、小年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一樣的地方日期不一樣,在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所以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
過了小年,便迎來除夕。
2、除夕
除夕又稱大年三十,初夜,歲除。除夕是一年中最終一天了,包含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一般指農歷二十九或三十。這天,一早起床,男子準備貼對聯,福等。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家中女子便開始忙碌起年夜飯來,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我們年夜飯中一般都有雞,魚,肉,湯圓這四道菜,魚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湯圓的意思是團團圓圓。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愉快最熱鬧的時候,一桌豐盛的菜,和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我的家鄉每家每戶吃年夜飯時會先放掛鞭炮,然后關上門一家人坐一齊和和美美吃團圓飯。年夜飯過后,孩子們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又稱守歲錢等。因為是用紅色的袋,故又稱紅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肴,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后,人們才開始享用。
湯圓
過完除夕,便迎來了新的一年,接下來的幾天,父母會帶領孩子到親朋好友家祝賀新春。
3、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完美祝愿的一種方式。我的家鄉正月初一早上每家每戶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初一的早晨我們各家都會準備好果盒,糖果和各種各樣的食品。初二,父母會帶我們到外婆家拜新年,那天一早父母會帶上很多禮物比如煙酒飲料等,去外婆,外婆則準備一桌豐盛的伙食招待我們。接下來的幾天,便到親戚朋友家拜訪,同樣主人家會準備一桌美味佳肴招待客人。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3
【調查人員】:
xxx
【調查時間】:
20xx年1月30日――2月15日
【調查地點】:
xxx鳳翔鎮
【調查方式】:
實地調查尋訪老人查閱資料
【調查目的】:
為響應學校對寒假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學習空間,激發學習體驗,我們對家鄉春節文化民俗民風展開了調查,通過此次調研,我們對xxx農村春節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形成文字展現出來,以此來激發人們對年俗的關注,同時也為文化流失敲響警鐘。
【調查內容】
xxx農村新年習俗和禁忌
【前言】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千百年來在每一個華夏子孫心中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地域廣袤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大差異。例如09年我在海南省三亞市過得新年,大年初一不吃餃子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哥哥所在的重慶地區,新年第一餐吃湯圓,寓意著生活甜甜蜜蜜。遠在新疆的姑姑家,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的香噴噴的普羅,還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帶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我從小生活在xxx,記憶中每逢除夕、大年初一都吃餃子。除夕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餃子形似元寶,所以寓有進寶之意。餃子中有的餡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里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的在一個餃子餡中放一枚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中國的文化博大精神,正因為各地區不同的風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畫卷。下面就是我們調查的xxx地區年俗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概況。
在xxx地區正月期間的飲食有著豐富的含義,臘月初八,我們稱為“臘八”,在這一天早上,我們要吃臘八粥,教育后人不忘勤儉。小年,就是臘月二十三,稱為“辭灶”這一天要吃水餃,大掃除,祭拜灶王爺,來保佑新的`一年里豐衣足食。臘月二十九清晨上墳祭祖,去上墳的都是家里的長者和小孩,表達對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祭祖一般沒有女性這是古代封建社會重男輕女思想的遺留。除夕即大年三十,這一天就是吃、喝、玩、樂的日子,張貼春聯和福字,xxx農村有個風俗,如果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粘貼春聯的,去世三年才可以張貼紅色春聯。除夕晚上全家團圓吃年夜飯,菜肴中必須有魚預示著年年有余。守歲,在十二點時吃餃子,燃放最長的鞭炮,接財神。春晚成了全國家家戶戶的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談笑風生,守歲過節。大年初一,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開始了新的一年,早餐要吃素餃子,吃過早餐開始走訪拜年,這是小孩最高興的一天可以收到壓歲錢。大年初一有個禁忌就是不能動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正月初三稱為莊稼會,如果這一天吃餃子,在新的一年里就會五谷豐登,糧食滿倉。初五被稱為元寶日,這一天吃餃子,在新的一年里會興旺發達,財源滾滾。初七被稱為“人七日”這一天吃面條預示著大人小孩會身體健康,無病無災。正月十五,這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也稱上元節,有觀燈吃元宵的習俗,所以我們都叫元宵節。
在我的家鄉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正月禁忌剪頭發,據說剪頭發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頭發對自己的舅舅沒什么好處,記得小時候媽媽就不讓我剪頭發,現在我長大了,社會也進步了也就沒有這樣的做法啦。我還聽說在xxx地區正月里做媒也是不允許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意思。同時新正月也不允許買鞋,買鞋與“買邪”同音也就是說把邪氣帶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預兆。一個正月里處處暗藏著年俗“機關”稍不留意就會中招。初一到初四是禁忌亂用針線的,初五那天才可以用,被稱作縫破,意思是把過去一年里的瑣碎和缺憾都縫補起來。
在家鄉的新年期間對天氣也格外關注,如果初一到初六天氣都為晴,那么預示著在新的一年里六畜興旺,反之災禍不斷。就這樣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經成為人們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艷陽高照,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這些再簡單不過的民俗已經潛移默化的成為人們的希望。在人們不知不覺遵循它的時候,也就產生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產生動力去創造生活創造幸福。
【結論】
這次調查報告讓我對家鄉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們系統地收集了xxx地區鄉村民俗的信息,想以此來激發更多的人,去關注年俗,關注身邊的普通文化,捍衛鄉土文化,避免文化的大量流失。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4
調查目的:
春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人們在這個節日都很高興。為了讓人們了解春節的民風民俗,特作如下報告:
調查時間:
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
調查地點:
自己家里及鄰居家親戚家
調查方法:
查書查電腦問長輩
調查結果: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年節是除舊迎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年節從臘月二十三已經開始。民間俗語有“二十三,祭灶官”這一天,遠在外面的孩子都要準備回家過春節了;“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餃子”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稱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餃子,放鞭炮。最令人興奮地是觀看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春節聯歡晚會》上全國著名的主持人、相聲演員、演唱家等都會上臺演出,給大家拜年。每當看到這樣的演出,我都興奮不已,我會一直看到節目結束。除夕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于高潮。大年初一這天凌晨5點多鐘我們就起床了,包好餃子先祭列祖,再給爺爺、奶奶送餃子、拜年,爺爺奶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然后,我們再去給街坊鄰居拜年。這天中午,全家人還會吃一次豐盛的午餐。
大年初二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兒攜“姑爺”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爺”被稱為“貴客”,吃飯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門的女兒則陪著久未見面的母親和姐妹們說說知心話。初二閨女回娘家的習俗至今流行不衰。初三、初四還會去姑媽家或姨媽家拜年等。
元日以后,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各種社火活動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燈會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因此,春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近年來,春節等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并成為我國人民的法定節假日。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6
調查人員:
調查時間:
調查地點:
調查方式:
調查對象:
調查內容:
調查目的:
20xx年1月10日——20xx年2月10日皖北農村(花園村),鄂西南農村(九毫堤村)實地調查,查閱資料,尋訪老人等當地村民農村地區春節風俗了解農村春節風俗文化,傳成傳統文化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5
——以皖北和鄂西南農村地區為例
【調查人員】
【調查時間】 20xx年1月10日——20xx年2月10日
【調查地點】皖北農村(花園村),鄂西南農村(九毫堤村)
【調查方式】實地調查,查閱資料,尋訪老人等
【調查目的】為響應院系對寒假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學習空間,激發學習體驗,并與專業緊密結合,增強專業素養,我們于20xx年1月——2月10日分別在各自家鄉開展了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氣氛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新春的契機,依靠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順利完成了此次寒假社會調研活動。通過此次調研,我們能夠了解各地春節的節日特色及民俗民風,并進行比較,從而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的精華,摒棄封建迷信。
【調查內容】
【前言】
春節是最具特色的中國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歷史悠久,千百年來在每個華夏子孫的心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地域廣袤,不同地區都有著不同的民俗,春節亦是如此,春節的習俗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特色。而春節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區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春節的習俗逐漸被新一代人所淡忘。我們通過此次調研就是希望能夠具體了解各地春節的節日特色和民俗文化,進行簡單比較,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的精華,摒棄封建迷信。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春節歷史悠久,起源于殷周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春節期間,漢族及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予以慶賀,近些年,東北亞的韓國,東南亞的泰國,南亞的馬來西亞等中國周邊國家也開始注重春節舉行各種活動或儀式。在中國大陸,這些活動也
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迎新,祈求豐收等為主要內容。在皖北地區,廣義的春節是指臘月初八至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而在鄂西南地區,春節在廣義上只指每年的最后一天加上新年的前三天,廣義的春節則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一般鄂西南地區的民眾過春節的時候都只過四天,過完就算是春節完畢,開始新一年的準備和活動了。等過過完了十五,大人們都會說年也過完了,節也過完了,忌諱也可以除掉了,同時,小孩們也不能調皮了,不然就不會像過年那些時間不管孩子怎么淘氣也不會責罰的那樣簡單了。一江之隔,南北差異總是明顯的,究其根源,還是各自當地自古就延續下來的文化傳統在發揮作用。
臘月初八,即我們平時俗稱的“臘八”。皖北地區的農村,在這一天早上,要吃臘八飯,就是把幾種雜糧(大米,小米,馓子,豆腐,豆皮等)放在一起熬成粥,咸淡皆有。關于臘八粥的傳說,有一種是朱元璋(安徽鳳陽人)當皇帝后,為不忘從前的艱難經歷而教育后人的,也有別的相關的傳說,但大都與勤儉節約相關,這也表達了不忘先祖的勤儉之美德。而在鄂西南地區,當地居民是不過臘八節的,這樣的猜測可能和臘八節的起源中的主人公朱元璋不是湖北人有關,反正鄂西南地區的民眾是沒有臘八節的概念的,這也符合南方地區的飲食上主產大米有關。臘八節畢竟是八中糧食的綜合食用,這在鄂西南地區是沒有生存的飲食文化土壤的。
小年,皖北地區一般是臘月二十三,鄂西南則是臘月二十四。稱為“辭灶”。舊時,家家都有“灶王爺”神位,受玉帝敕封“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簡稱“九天司命”,而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辭灶這天是灶王爺上天面見玉帝的日子,所以要在他走之前要對其進行祭拜,望其上天后多說好話,以此保佑一家人來年豐衣足食。記得在小時候,農村多要放鞭炮,吃水餃,大掃除,并在庭院中置供桌祭祀。但是現在全國各地的大部分農村中的小年似乎已經名存實亡,沒有任何的活動,只有少數老年人嘴上念叨。這樣飛春節習俗的改變也當代人生活節奏加快有關。快速的生活節奏下,人們日益受驅使于豐富的物質,對繁瑣而單調的春節習俗而能免則免,加上農村地區青壯年大部分開始脫離土生土長的土地,而開始去城市打工,留守農村的老年人則不再有充沛的精力去講究這些習俗,再加上就算遵循了,也覺得沒人理解而怠倦,久而久之,小年的習俗則開始丟棄了。
臘月二十五——二十八,在這幾天才能真正感受到春節的氣息,因為這幾天的在農村的活動并沒有固定的哪一天,所以在一起進行闡述。在皖北農村這幾天要蒸饅頭和包子,并不是像平時一樣,首先數量上要多的多,其次蒸好第一鍋饅頭的時候要放鞭炮,并拿兩個饅頭,兩個包子(一個饅頭一個包子在放在一個碗里)分別祭祀玉帝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天老爺”和灶王爺。所以在這一天很多家庭都要從前一天半夜就起床,而忙到很晚,從時間上的忙碌也凸顯對春節的重視。另外在皖北農村地區多自己做很多面食,多為油炸,有丸子,面葉等,俗稱這一天為“過油”。鄂西南地區則是開始準備長達四天過年的食物、鞭炮和走訪親戚的禮物了而到如今,禮物則開始用簡單實用的現金代替了,這和現在農村青壯年大多平時不在家,過年匆忙趕回來過個年,在對年長親戚表達感情的`務實觀念有關。同時,一年一年的,農村地區打工返鄉過年的青壯年對自己的顏面也是越發的看重了,這體現在對除夕夜對鞭炮和禮花的使用數量和質量上有所體現。如果一家中的鞭炮放的時間越長,放的禮花越貴,則表示這一家人在即將過去的一年中財源很旺盛,家庭鬧的很好。新年即將來臨之際,要置辦年貨,洗衣,洗被等,在此我就不贅述。
臘月二十九,對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鄂西南地區上墳的習俗則是在正月初一清晨,即“出行”,表示新年早起勤奮的意義。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皖北農村仍保留這一風俗,去上墳的多為家里的長者,但是現在也有年輕人,沒有女性,這也是古代重男輕女的表現。同樣的,鄂西南地區的上墳多是每家每戶的壯年人和小孩,表達對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婦女則是沒有資格祭祖的,同樣的這是古代封建社會重男輕女思想的遺留。但是今年在鄂東南地區則有所改變,體現在家族女性開始進入族譜中了,這是社會上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現之一,代表了現在文明的進步。
除夕,多為大年三十,是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歷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20xx年春節沒有大年三十,臘月二十九為除夕)一般這一天為吃、喝、玩、樂的日子,張貼春聯,福字等。皖北地區當地有個風俗,如果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張貼春聯的,去世一年兩年分別紫色和黃色春聯,去世三年以上方可重新貼紅色春聯。許多地區在當天晚上全家團圓吃年夜飯,守歲,在凌晨時吃餃子。在皖北農村過年豐盛的正餐為除夕中午,而晚上是吃餃子。吃飯之前燃放鞭炮,多為一年之中燃放最長的鞭炮,表示對這一天的重視和紀念。鄂西南地區則不同,在這一天之前,家中必須有人燒紙錢給祖先,即“包包袱”,表示祖先的陰間也要子孫為其準備過年的錢,讓祖先過個好年,表達子孫后代的孝順之意。這一天家中人必須早起,小孩們做家中衛生的全面打掃,寫、貼對聯和福字,大人們同時準備中午的團年飯,飯準備好后,家中男性成員必須洗手靜臉,準備香燭鞭炮和祭祀食品,去當地土地廟祭拜土地,祈求土地神的賜福。完畢后,家中開始吃團年飯,在擺放碗筷餐具時候,都要多準備一到兩幅,菜肴中也必須要有魚,以示年年有余之意。家中如果有成員未回家過年,堂屋大門則只能半關,后門全關,只有全家人吃飯都吃完比后才能開門,然后年飯吃完了則開始個人的活動,所謂個人的財路而已。走訪拜年此時可以開始。同時,家庭成員這天必須洗澡,所謂洗盡污穢,迎新發財之意。
大年初一,除夕夜晚,春晚成為了全國家家戶戶的一頓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談笑風生,守歲過節。當凌晨的鐘聲敲響,寂靜的夜晚便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鳴,這也昭示著新的一年的到來。大年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如果非要掃地不可,必須從屋子周圍掃到中央,這稱為“聚財掃”,據說這樣可以聚集財氣。同時,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皖北農村地區仍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早飯是伴隨著鞭炮生開始的,吃的是除夕下午的包的“素餃子”,在當地俗稱“扁食”,初一的早上不能吃葷。早飯過后,給老年人拜年,會象征性的收到壓歲錢。隨著通訊技術的進步,電話,信息,網絡也成為拜年祝福的重要手段。
正月十五,這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
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元宵節全國各地都有燃放煙花炮竹,點燈過節等共同習俗。在這里我只首先簡單介紹一下皖北農村的一些特色。如臘月底一樣,要蒸饅頭,數量較多,但是與其不同的是,這次也蒸面燈(用面粉做成燈的形狀,有燈座),還要單獨蒸“月燈”,代表十二個月(每個“月燈”上都有花邊,花邊的數量代表月份)。據老人說,剛蒸好的十二個月燈里蒸餾水代表著來年所代表月份的降水量,而且比較精準。如貼春聯一樣,當年家里有人去世的,在這一天也是不能蒸饅頭和面燈的,到傍晚時分,村莊里其余各家都會給他們送去兩個饅頭和兩個面燈,在茅山派術數中據說是需要“集萬家燈火,借以還陽或者轉世”。鄂西南則簡化些,食物跟春節一樣,加上在祖墳上點燈籠,和自己點燈籠之外,與皖北地區無異。
【結論】
隨著現代社會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春節有著新的內涵,同時春節也面臨著新的挑戰。作為文化遺產專業的學生,自身存在著對民俗和民風的敏感性,我們身處于一個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的偉大時代,自然應為春節這個古老的節日增光添彩,因為民俗本應是大眾生活中自發形成和傳承的,來體現民眾的文化訴求。春節,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我們要在保持傳統文化和接受現代生活方式中找到一個契合點,構建一個新的民族文化體系,在與時俱進中解讀我們的春節文化,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的精華。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6
調查時間:
寒假假期
調查地點:
長輩親戚家
調查渠道:
長輩親戚、網絡查詢、書籍尋找
調查結果:
長輩親戚:春節要團圓,除夕夜晚上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正月初一,要早早起來去當地的寺廟燒香拜佛。春節八天,要到處拜訪親戚。
網絡調查: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貼春聯、掃塵、倒貼福等等的習俗。
書籍尋找:臘月初八吃臘八蒜、臘月二十三祭拜灶王爺、年三十吃團圓飯、大年初一逛廟會、正月十五鬧元宵……大人們的忙碌,孩子們的熱鬧,濃濃的年味兒。書籍中于把一家幾口的人物放進去,從他們的視角看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中的一個城門甚至一個城墻垛都非常有講究。——《北京的春節》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7
除夕
農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家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發,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發美容。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制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后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征“歲歲有余”、“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彩,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后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于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
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游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后,除夕將至。于是,主婦們便忙著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后,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后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于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于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后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8
調查時間:
20xx年2月16日
調查地點:
xx
調查人:
xx
調查問題:
春節習俗中的貼春聯,吃年夜飯、拜年、壓歲錢。
被調查者:
家長、老前輩、有關資料
調查結果:
1、貼對聯
春聯是從兩千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以后,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2、吃年夜飯
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戶戶都匯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年夜飯。這是新年的第一次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吃,也可以在長輩家吃。對于年夜飯的菜式和菜數都是很講究的,在我們當地,年夜飯至少要炒六個菜,然后再煮上一大盆大鍋飯,燜一盆大米,在午夜12點還要吃餃子,第二天就不用再吃太多飯了,都忙著到處去拜年。
3、拜年及收壓歲錢
正月初一拜年是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日子,因為我們可以受到許多壓歲錢。相傳,在古時候,有一個專門在大年三十晚上吃小孩的妖怪,有一對夫婦用紅紙包了幾個銅錢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妖怪來了以后,這個小孩身上冒出紅光,妖怪嚇得趕緊跑了,其他人也學者給自己的孩子壓歲錢,妖怪果然不敢來了。所以,現在長輩們會給自己的孩子壓歲錢,以祈求孩子們來年平平安安。
4、調查體會: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日,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我們應該多了解一下傳統節日文化,感受一下傳統文化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9
一、調查目的
了解中國春節有哪些習俗,這些習俗的由來,感受人們過春節時的喜悅心情和歡樂氣氛。
二、調查時間
20xx年xx月xx日
三、調查方式
1.利用談話的方式,詢問長輩。
2.跟爸爸媽媽打理家務,親自感受迎接新年的到來。
四、調查內容
1、除塵
臘月二十四這天,媽媽早早把我叫起來,叫我和她一同打掃衛生,房間的里里外外,庭院的旮旮旯旯徹徹底底地清掃一遍。我很疑惑,問媽媽為啥打掃這般早哩?
媽媽告訴我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不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除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清掃庭院,疏浚明渠暗溝,撣拂室內塵垢蛛網,清洗鍋碗瓢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等。年前打春時,各家再忙也得趕在打春前徹底整理一下室內外衛生,立春后就不可在打掃了,防止把新春的財氣,新春的喜慶掃了出去。”
聽媽媽這么一講,我恍然大悟,原來這個習俗寄托著人們除舊迎新的美好愿望。
2、貼春聯
臘月二十九這天,吃過早飯,我就和媽媽忙著貼春聯和福字。
“媽媽,‘福’字為什么要倒著貼呢?”
“傻孩子,這是因為‘福’到來了。”
“媽媽,你給我講講貼春聯的來歷吧!”
原來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用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的氣氛。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
3、守歲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們一家聚在一起守歲,共同期待著新的一年的到來。
爸爸說:“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我國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聚,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家人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在這個激動的時刻,我們邊看春晚,邊吃東西,談笑風生。
4、放爆竹
第二天一大早,哥哥就去點響了爆竹,“啪”“啪”… …聲音真響,我趕緊捂住了耳朵。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巴巴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相傳此舉是為了驅逐“山魈”。山魈據說是古時深山里的一種兇惡的獨角鬼怪,但是它最怕聲響,人們就用燒竹子的爆破聲來嚇跑它。有了火藥后,人們就用火藥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紙質筒,也稱爆仗或炮仗。到現代,人們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還是習慣在春節放鞭炮,借以歡慶節日,振奮精神。所以,從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聲總是連綿不斷。
5、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穿著新衣,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兔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互祝賀,稱為“團拜。”
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拱手作揖,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過一歲。
五、調查結論
我們的春節習俗豐富多彩,當然不止這么幾種,但唯有一個是不變的,它承載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10
一、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另一名稱為“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目,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風俗習慣,許多相傳至今。
關于過年還有一種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除夕這天從海底爬上岸傷害人命。一位智慧的老人,在門上貼大紅紙,燃放能發出劈劈啪啪響聲的竹子,把“年”嚇跑了,人們再也不用四處躲藏了。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二、春節的習俗: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從萌芽到定型,不斷發展,形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習俗。主要有:
1、臘八粥:臘八這天,不管富人和窮人,家家都要喝臘八粥,是過年的前奏。這天之后,人們就開始購置年貨,打掃衛生,布置居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來。
2、祭灶神:臘月二十三,人們供紅燭、糖瓜,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3、掃塵:臘月二十四,全家一起年終大掃除,干干凈凈迎接新年的到來。
4、貼春聯: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表達人們迎新納福,祈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5、貼年畫: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泉于“門神。”各種彩色年畫,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發展到現在,月歷和年畫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掛歷。
6、倒貼福字:人們用福字來表現福運、福氣、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倒貼福字,寓意“福到了”。
7、除夕守歲踩歲:除夕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的重要時候。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別換新歲。俗稱“熬年”,在年夜飯之后,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
8、年夜飯:除夕之夜,全家一起吃團圓飯。寓意著全家團圓。
9、壓歲錢: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10、放爆竹: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給人們帶來歡娛和吉利。
11、拜年: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與年夜飯一樣,最能體現年味兒的春節習俗。拜年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
12、逛廟會、觀社火:廟會上,人們要進香朝拜、許愿、還愿、求福。還有各種小吃和傳統節目: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13、包餃子: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餃子的形狀象元寶,意味著包住福運,象征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14、元宵:元宵節吃“湯圓”,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三、不同時期的過年方式
下面由我來當小記者,分別采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時候是怎么過春節的。
1、爺爺奶奶兒時的記憶。
小記者:“請問爺爺小時候過年吃什么?”
爺爺:“我小時候,過年只能吃黑面饅頭,最好的情況是在初一早晨吃上一塊白面饅頭。”
小記者:“啊?那么不好!怎么不吃點面包什么的。”
爺爺:“那時窮呀!哪像你這么富有,還有地主要來收稅呢!”
小記者:“那過年放鞭炮嗎?”
爺爺聳聳肩:“也放鞭炮,但是只有一小掛,沒有現在這樣五彩繽紛的.煙花。”
“那你們過年有壓歲錢嗎?”小記者好奇地問。
“當然沒有了,都沒錢吃白面饅頭,有什么壓歲錢呀!”奶奶插嘴說,“那時候呀,我們過年都追著大人磕頭,只為了女孩要花,男孩要炮。”
小記者:“沒有壓歲錢還要拜年嗎?”
爺爺說:“當然要拜年,初一的早上,早早起床,先給長輩一一磕過頭,才能吃飯呢!”
“我的媽呀!我可不要回到舊社會!”小記者驚呼到。
2、爸爸媽媽兒時的過年方式
小記者:“請問您小時侯吃什么呢?”
爸爸:“我小時候,因為爸爸在外面工作,所以過年不但可以吃上大肉包子,還可以吃到香噴噴的肉呢!”
“哇,那么好,比爺爺奶奶可強多了!”
“那當然,舊社會正在一點點地消退嘛!”爸爸一本正經地回答道。
看著爸爸那得意洋洋的模樣,我接著問道:“那你過年玩些什么呢?”
“過年可是我們的天堂,穿著新衣服到外面去揀許多的鞭炮回來,每天都有小鞭炮放。”爸爸說。
“為什么不買成串的新鞭炮回來,那不是玩得更爽嗎?”我問道。
爸爸的情緒開始失落起來,“那時大人怎肯花這個錢呢!他們覺得花錢給我們買炮是一種奢侈。”
“那您能有多少壓歲錢?”我問道。
“大概一次20元吧!”爸爸怔怔地說。“已經很不錯了”媽媽插話說,“我小時候,奶奶讓磕頭,一次才給2元呢!”
“那你們的年有什么好的?”我嘟囔道。
“好玩著呢!”媽媽說,“我們小時候,快過年時,會上街買漂亮的年畫送同學;大人們都休息下來了,在一起耍獅子、舞大龍、劃旱船、踩高蹺……大人玩得熱火朝天、紅紅火火,我們跟在后面,一路吃著、笑著、鬧著,別提多開心了,可惜你現在看不到這個場面了。”媽媽一連串說了這么多,我真擔心她會喘不過氣來,饞得我呀……
看著我有點失落的表情,媽媽又說:“還是你們幸福,我小時侯,為了能吃上肉,媽媽晚上煮肉,我就像只小饞狗,圍著媽媽,只等著香噴噴的肉出鍋,好有大骨頭啃。”哈哈,我又笑了。
想想我們現在過年,可以隨心所欲地放鞭炮;吃各種各樣的美味佳肴;壓歲錢也比爸爸媽媽小時候多,坐在家里用手機就可以拜年;生活不知要比以前強多少倍呢!但是,在娛樂的過程中也失去了許多的年味兒和樂趣。
通過調查,我發現:傳統文化習俗正在一點點消退,新的過年方式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其實,春節的一些傳統文化習俗不應該被我們丟掉,有了它們,我們的春節會過得更加豐富多彩。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11
調查目的:春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人們在這個節日都很高興。為了讓人們了解春節的民風民俗,特作如下報告:
調查時間: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
調查地點:自己家里及鄰居家 親戚家
調查方法:查書 查電腦 問長輩
調查結果: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年節是除舊迎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年節從臘月二十三已經開始。民間俗語有“二十三,祭灶官”這一天,遠在外面的孩子都要準備回家過春節了;“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 ,蒸饅頭;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餃子”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稱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餃子,放鞭炮。最令人興奮地是觀看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春節聯歡晚會》上全國著名的主持人、相聲演員、演唱家等都會上臺演出,給大家拜年。每當看到這樣的演出,我都興奮不已,我會一直看到節目結束。除夕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于高潮。大年初一這天凌晨5點多鐘我們就起床了,包好餃子先祭列祖,再給爺爺、奶奶送餃子、拜年,爺爺奶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然后,我們再去給街坊鄰居拜年。這天中午,全家人還會吃一次豐盛的午餐。
大年初二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兒攜“姑爺”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爺”被稱為“貴客”,吃飯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門的女兒則陪著久未見面的母親和姐妹們說說知心話。初二閨女回娘家的習俗至今流行不衰。初三、初四還會去姑媽家或姨媽家拜年等。
元日以后,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各種社火活動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燈會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因此,春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近年來,春節等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并成為我國人民的法定節假日。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12
調查時間:
20xx年春節
調查目的:
通過觀察家人、朋友的過節方式,體驗傳統節日的意義
調查地點:
我家
調查方法:
向長輩詢問、在網絡上查找、瀏覽書籍
調查成果:
在調查中,我了解到,春節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些甚至沿用至今。
一)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二)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古時候人們以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云《壓歲錢》的詩中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如今,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三)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但根據我的調查,現如今城市中,由于人們多住在樓房中,不便貼春聯,以致城市中這一風俗習慣正在慢慢消失。
四)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春節期間,處處可見人們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DD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我家門前貼上了“福”字。據說,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就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五)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鄉村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表達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根據我的調查,現如今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城市人中很少掛年畫,但也總少不了掛歷,想必就是這個原因。
六)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但根據我的了解,由于每個人生活方式的不同,少部分人由于種種原因,已不再認為守歲是一種必要的活動。
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我家除夕夜團年的時候就燃放了爆竹。
八)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初二則為出嫁女回娘家拜年。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根據我的調查,現如今拜年不同于往日,大多數情況只是大家聚在一起互贈禮物,吃飯或者進行某項娛樂活動,比如打牌、唱歌等,而不必真正地進行跪拜。
調查感言:
通過此次調查才大致上了解了春節民俗,但多數現已不用,或者改變。大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年味淡了”。但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應該有更加長足地發展,因此,我們在注入新的文化的同時,也要維護那些傳統的民俗,不讓“年味”在我們身邊漸行漸遠。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13
一、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另一名稱為“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目,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風俗習慣,許多相傳至今。
關于過新年還有一種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除夕這天從海底爬上岸傷害人命。一位智慧的老人,在門上貼大紅紙,燃放能發出劈劈啪啪響聲的竹子,把“年”嚇跑了,人們再也不用四處躲藏了。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二、春節的習俗: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從萌芽到定型,不斷發展,形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習俗。主要有:
1、臘八粥:臘八這天,不管富人和窮人,家家都要喝臘八粥,是過新年的前奏。這天之后,人們就開始購置年貨,打掃衛生,布置居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來。
2、祭灶神:臘月二十三,人們供紅燭、糖瓜,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3、掃塵:臘月二十四,全家一起年終大掃除,干干凈凈迎接新年的到來。
4、貼對聯: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對聯,表達人們迎新納福,祈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5、貼年畫:年畫和對聯一樣,起源泉于“門神。”各種彩色年畫,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發展到現在,月歷和年畫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掛歷。
6、倒貼福字:人們用福字來表現福運、福氣、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倒貼福字,寓意“福到了”。
7、除夕守歲踩歲:除夕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的重要時候。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別換新歲。俗稱“熬年”,在年夜飯之后,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
8、年夜飯:除夕之夜,全家一起吃團圓飯。寓意著全家團圓。
9、壓歲錢: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10、放爆竹: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給人們帶來歡娛和吉利。
11、拜年: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與年夜飯一樣,最能體現年味兒的春節習俗。拜年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
12、逛廟會、觀社火:廟會上,人們要進香朝拜、許愿、還愿、求福。還有各種小吃和傳統節目: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13、包餃子: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餃子的形狀象元寶,意味著包住福運,象征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14、元宵:元宵節吃“湯圓”,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三、不同時期的過新年方式
下面由我來當小記者,分別采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時候是怎么過春節的。
1、爺爺奶奶兒時的記憶。
小記者:“請問爺爺小時候過新年吃什么?”
爺爺:“我小時候,過新年只能吃黑面饅頭,最好的情況是在初一早晨吃上一塊白面饅頭。”
小記者:“啊?那么不好!怎么不吃點面包什么的'。”
爺爺:“那時窮呀!哪像你這么富有,還有地主要來收稅呢!”
小記者:“那過新年放鞭炮嗎?”
爺爺聳聳肩:“也放鞭炮,但是只有一小掛,沒有現在這樣五彩繽紛的煙花。”
“那你們過新年有壓歲錢嗎?”小記者好奇地問。
“當然沒有了,都沒錢吃白面饅頭,有什么壓歲錢呀!”奶奶插嘴說,“那時候呀,我們過新年都追著大人磕頭,只為了女孩要花,男孩要炮。”
小記者:“沒有壓歲錢還要拜年嗎?”
爺爺說:“當然要拜年,初一的早上,早早起床,先給長輩一一磕過頭,才能吃飯呢!”
“我的媽呀!我可不要回到舊社會!”小記者驚呼到。
2、爸爸媽媽兒時的過新年方式
小記者:“請問您小時侯吃什么呢?”
爸爸:“我小時候,因為爸爸在外面工作,所以過新年不但可以吃上大肉包子,還可以吃到香噴噴的肉呢!”
“哇,那么好,比爺爺奶奶可強多了!”
“那當然,舊社會正在一點點地消退嘛!”爸爸一本正經地回答道。
看著爸爸那得意洋洋的模樣,我接著問道:“那你過新年玩些什么呢?”
“過新年可是我們的天堂,穿著新衣服到外面去揀許多的鞭炮回來,每天都有小鞭炮放。”爸爸說。
“為什么不買成串的新鞭炮回來,那不是玩得更爽嗎?”我問道。
爸爸的情緒開始失落起來,“那時大人怎肯花這個錢呢!他們覺得花錢給我們買炮是一種奢侈。”
“那您能有多少壓歲錢?”我問道。
“大概一次20元吧!”爸爸怔怔地說。“已經很不錯了”媽媽插話說,“我小時候,奶奶讓磕頭,一次才給2元呢!”
“那你們的年有什么好的?”我嘟囔道。
“好玩著呢!”媽媽說,“我們小時候,快過新年時,會上街買漂亮的年畫送同學;大人們都休息下來了,在一起耍獅子、舞大龍、劃旱船、踩高蹺……大人玩得熱火朝天、紅紅火火,我們跟在后面,一路吃著、笑著、鬧著,別提多開心了,可惜你現在看不到這個場面了。”媽媽一連串說了這么多,我真擔心她會喘不過氣來,饞得我呀……
看著我有點失落的表情,媽媽又說:“還是你們幸福,我小時侯,為了能吃上肉,媽媽晚上煮肉,我就像只小饞狗,圍著媽媽,只等著香噴噴的肉出鍋,好有大骨頭啃。”哈哈,我又笑了。
想想我們現在過新年,可以隨心所欲地放鞭炮;吃各種各樣的美味佳肴;壓歲錢也比爸爸媽媽小時候多,坐在家里用手機就可以拜年;生活不知要比以前強多少倍呢!但是,在娛樂的過程中也失去了許多的年味兒和樂趣。
通過調查,我發現:傳統文化習俗正在一點點消退,新的過新年方式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其實,春節的一些傳統文化習俗不應該被我們丟掉,有了它們,我們的春節會過得更加豐富多彩。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14
院系: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班級:漢文
姓名:
學號:xxxxxxxxx
教師:xxx
20xx年2月10日
家鄉春節習俗及其文化內涵的調查報告
調查目的:時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卻紛紛過上了洋節,漸漸淡忘了我們自己的傳
統節日。春節臨至,身為華夏子女,更應了解這豐富多彩,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
節日——春節,現在我就帶大家領略一下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文化內涵吧!
調查時間:20xx春節期間
調查地點:甘肅省天水市
調查對象:家中及附近男女老少,風俗習慣,網絡,書籍
調查方式:通過自己家過年、上街走訪、詢問、觀察,向老人們了解,通過書籍網絡,實地考察進行查詢,觀看家鄉春節節目“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宵,這年才算過完了,我居住的天水市甘谷縣的春節習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過親身體驗,上街走訪,網絡書籍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接下來我將從臘月一直到正月十五來一一介紹:
1、臘月二十三—“送灶爺”
在臘月二十三這天下午,家里的婦人,尤其是經常在家做飯的女人會準備好“獻飯”(是一種由小碗盛裝的、用土豆絲,粉條,炸豆腐片,炸雞蛋等做出來的色香味美的飯菜),通常家里廚藝好的婦女會將它做的色香味俱全,而且食材更多。不過,婦女們將會使出自己的最好的廚藝獻給“灶爺”。讓他上天言好事。女人把廚房里打掃的干干凈凈,在灶前放一碗水、一把草、一把五谷,這是給灶神坐騎的'草料。然后拿來獻飯供奉在鍋灶的正中心,讓灶神享用,以示堵口。燒香畫馬,磕頭作揖打發灶神上天匯報主家一年的善惡好壞。在燒香化馬時,念念有詞,最為普遍的頌詞“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頌灶神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供的糖果甜又甜,見到玉皇說好話,回到家里降平安”然后放炮以示歡送。之后每天早晚要燒香磕頭。至今有這樣的講究:婆媳做飯是要說說笑笑,就是讓灶神爺知道一家過的和睦幸福。長幼有序,對老人不能惡言,不能不敬。對上門的人不論貴賤要笑臉相迎,做到謙恭謹慎。因為灶神爺時時觀察你的一舉一動,否則會得報應。
2、臘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掃房”
這兩天家里人都會忙著打掃房間,庭院,廁所,豬圈雞舍等,過個干干凈凈的年,萬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這兩天都上陣,把家里打掃得一塵不染。
3、臘月二十五到二十九—“辦年(家鄉讀音pàn’jián)”
家里的年輕人會去街上(gai’shang)買年貨,不過現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數人都去甘谷縣城里,有的還去天水市里面買。好菜,好肉不管貴不貴,想要得都買下。說到肉我們甘谷縣人大多是自家養豬的,所以豬肉一般不會買了。買些魚肉等等。還有寫對聯的紅紙或者直接買寫好、印刷好的,門神,香。
小伙子,姑娘們都打扮得神采飛揚、花枝招展。說不定就找個好對象,等到年后初五、六就準備定親。
4、臘月二十九—蒸饅頭,炸“塊塊(kuokuo)”
饅頭一般常見的,不過有大小兩種。“塊塊”有很多種,面是前幾天就準備,已經發酵好的,要看家里婦女的廚藝怎么樣了,手巧的女人會做各種各樣,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膩。女人們會使出十八般武藝,將“塊塊”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來的客人、親戚的贊。
5、臘月三十日—“耙對紙(ba`dui`ci)”,“接先人”,“年夜飯”,“守歲”。
“耙對紙(ba`dui`ci)”即春聯,在我的家鄉,家家戶戶要貼上新的春聯,其含義是以示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它也暗藏著每個家庭對新一年的期待,例如家里做生意的:〃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家里有當兵的:“人軍屬門上光榮匾,戰士胸前英雄光”等等。“對紙”一般是由村里的老師,老文化人寫的。一清早孩子們就拿著由大人裁好尺寸的紅紙,去老文化人家去寫;
“接先人”是一種北方的祭祀活動,也是活著的人懷念先人的一種方式。屆時,一個家族的男人和小孩在下午5、6點聚集在放排位的一家,年長者拿著香盤(有香,斟餞即漿水或者茶水,),中年人拿著紙錢(有印刷和自己用模印的),少年拿著鞭炮等等。人到齊后就出發到大路上朝著埋葬先人的方向,磕頭祭拜。之后大家一起邊放炮邊回到那一家在門口跪拜并燒香放炮,表示將先人接回來了。之后知道十五將先人送走之前每天早上每家的女人都會做好獻飯供奉在排位之前。
年夜飯有餃子,煮骨頭(其實是煮豬肉),等等;
守歲是全家都在一起吃著瓜果,看著春晚,聊著這一年來的見聞及收獲,青年們打著撲克,喝著酒,吃著菜,等著00:00點的到來。等到00:00是準時放炮,迎接新年的到來。
6、大年初一—“去拜年”,“迎喜神”,“壓歲錢”,“去廟里燒香”
“去拜年”:早上6點起來穿好衣服,青年和孩子們一起去各家的親房(家族的人)給先人燒香,給長者拜年。
“迎喜神”其實是迎喜神和財神,一般都是男人和孩子去打麥場上拿著香,斟餞,去迎接喜氣和財氣。
“壓歲錢”,“去廟里燒香”和平常一樣。
7、大年初二到初六—拜丈人(changren),走親戚
8、正月“抬老人家(神像)”
“抬老人家”的具體時間各個村子都不一,我們火石屲組是在大年初三。我們村子里沒有“老人家”的神像,我們村人信仰的是龍王爺,去隔壁河南村“抬”,這是老祖宗遺留下來的,老一輩人說是認為將神像抬出來游街,與民同樂,神保佑四方百姓和驅散邪魔。
9、正月初九—煙花表演及社火,耍秧歌表演
正月初九這天我們貫寺村廟上有好看的焰火表演,因為這天是眾神的節日,也可以說是我們貫寺村的廟會,到時會有周圍3個村子的社火表演齊聚一堂,甚是好看。焰火表演更是火樹銀花,精彩絕倫。
10、正月十五—元宵節,“送先人”
過元宵節就是吃一個“餃團”也是一種面食,有漿水的(酸的),有湯水的。
還有就是“送先人”:家族的人去原先接來的地方送別先人。
調查心得:
通過這次寒假社會實踐,我想,春節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視,是因為它代表了人們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滿,希望工作順利,前途無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惱和憤懣都將在大家彼此的祝福聲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積聚力量,春節,給了每一個人暢舒胸臆的機會。春節還意味著團圓,在當今親情日漸淡薄的形勢下,春節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體驗家的溫暖。春節也意味著春意融融,春天來了,萬象更新,憂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當春風輕拂楊柳、小河潺潺歌唱時,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光陰流轉之速而增添寬容和大度。春節實在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節日。春節是四季之首,我們的足跡將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開始了一次始發,所以多一點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點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15
實踐地點:
xxxxx
實踐時間:
xxxxxx
(一)研究目的
1、熟習調查的進程,把握學習方法,了解獨占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益于進步本身的文化素質好愛國主義精神。
2、將成果廣而告之,一次夸大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宏揚民族文化。
(二)調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網調查、個別采訪。
(三)調查報告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的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醇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進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意味,并擔當起一種文化功能:
一、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往和未來;
二、祭奠,緬懷祖宗之德,繼續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親禮節來往,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當社會職責;
四、民間文娛,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宣泄情感之波,體味人生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蘊躲厚重的含金礦躲。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傳統文化的積淀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很多還相傳至今。
20xx尾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進尾月,已適合辦年貨,除買臘味、糖果外,水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圓。
20xx年二十四謝灶:
在灶頭放齊貢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乞求來年衣食豐足暨身體健康,以后燒衣及撒酒,最好將一些湯丸放在灶上,或將麥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20xx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算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講,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乞求將往年的.霉運及不如意統統掃走,而本身亦要潔凈,聽說這樣做即可以消災祛病。
20xx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寓意。晚上一家聚會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的豐富是年夜飯的特點。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久長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過年夜飯以后,長輩要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風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乞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整,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的來臨。
20xx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風俗。在先人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水果等。隨著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終了后,晚輩向長輩拜年,拱手相互恭賀。另外,年初一不可掃地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祥的話亦不能說,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盡可能不要打壞碗碟,假如真的不謹慎打壞了,就是例如碎碎(歲歲)平安,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20xx初二婦女返外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外家的日子,相傳年初一回外家,會令外家變窮,所以要初二才返回。另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須預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水果等。
20xx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20xx年初四接財神:
話說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天神由天界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備齊。并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回人間。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都掃出門,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看和辭舊迎新的祈禱。貼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發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潢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掛年畫:寄托人們喜慶美好的愿看。
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迎接這個日子,念一遍寄托新年美好愿看的句子,這時候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看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們在加快生活節奏中還能記得這個寶貴的傳統文化,并將它傳承下往。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春節的風俗調查報告07-12
春節調查報告03-10
春節的消費調查報告06-24
春節的變化調查報告04-28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02-17
春節調查報告11篇03-23
春節期間消費調查報告01-03
家鄉春節習俗調查報告04-11
春節調查報告(通用11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