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市"十五"時期工業發展規劃 -范文
2001--2010年是我國實施現代化建設"新三步走"戰略目標的起步階段,市"十五"時期工業發展規劃
。根據國家的總體戰略目標,xx市提出到2010年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工業現代化是首都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對xx的現代化起著強大的支撐作用。在邁向新世紀之際,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及經濟知識化和全球化趨勢的加快,xx工業既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做好"十五"時期及未來10年北京工業的發展規劃,對首都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根據《xx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及xx工業發展的需要,特制定本規劃。
一、"九五"時期北京工業發展狀況
(一)工業發展的主要成就
"九五"時期,xx工業緊緊圍繞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一中全會提出的國有企業改革與脫困目標,全面進行國有工業企業的改革和調整,以結構調整為重點,大力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好轉。
1.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
1996-2000年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9.9%。隨著工業的較快發展,工業經濟的規模也逐漸擴大,2000年工業增加值達737億元,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30.0%,是xx經濟重要支柱之一。
2.產業結構的調整正朝著符合xx經濟發展要求的方向發展
"九五"是xx工業發展與調整并重的一段時期,工業經濟在保持較高增長速度的同時,工業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呈現以下特征: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九五"期間,高新技術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213.5億元,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15.7%增加到28.9%,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從1995年的5.7%增加到8.6%。2000年高新技術產業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群正在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正在迅速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xx工業最重要的增長點。
都市型工業發展勢頭良好。到1999年底,都市型工業增加值已達117億元,占全部獨立核算工業增加值的18%。僅食品工業的增加值就達到54.1億元,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8.5%。都市型工業的發展不僅為解決城市就業問題提供了一條途徑,而且對工業結構的優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主導行業發生變化,重化工行業地位下降。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總產值由1995年占工業總產值的10%提高到1999年的26.3%,取代黑色冶金冶煉及壓延業而居各行業之首,成為北京工業的龍頭行業?quot;八五"時期的一些優勢行業的地位則呈下降趨勢,如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工業總產值1995年占整個工業的14.5%,1999年則下降到7%;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9%下降到1999年的6.7%;紡織業、普通機械制造業等占的比重也有所下降。通過"九五"期間的發展和調整,一批符合xx經濟發展要求的行業呈現較快增長,不適應首都經濟發展要求的行業,其發展速度趨緩,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
3.國有企業改革脫困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整體經濟效益明顯好轉
"九五"期間,全市工業圍繞中央提出的國有企業改革和脫困目標,全面進行國有工業企業的改革和調整,國有企業扭虧脫困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整體經濟效益明顯好轉。列入國家經貿委動態監控目標的400戶國有及國有控股的大中型企業虧損面逐月下降,到2000年底降到20%以下;列入國家經貿委靜態考核目標的114戶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虧損企業已有92戶扭虧為盈或通過破產兼并銷號,扭虧面達80.7%。一批企業面對困境,依靠自身努力,靠改革、改組、改制和加強管理,最終走出了困境。
4.工業布局調整步伐加快
"九五"期間本市加快了工業布局調整的步伐。一方面加快了工業開發區、試驗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另一方面加強了對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加大了城區工業企業搬遷的工作力度。
五年來,xx市開發區、試驗區、工業園區發展迅速,已成為xx工業企業的主要發展地,截止到2000年,xx經濟技術開發區批準入區企業817家,總投資223億元;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試驗區入區企業2461家;十個市級工業園區入區企業2249家,總投資275億元。電子城、建材城等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呈現勃勃發展生機。
以1995年《xx市實施污染擾民企業搬遷辦法》的發布和實施為標志,全市工業企業搬遷工作進入了搬遷與企業的資產重組相岷稀⒂肫笠檔牟?方峁溝髡?嘟岷稀⒂肴?械墓ひ擋季值髡?嘟岷銜?卣韉男陸錐巍?000年又公布了《工業布局調整規劃》以及《北京市四環路內工業企業搬遷方案》。五年間共辦理轉讓項目59項,轉讓占地面積171.8萬平方米,協議轉讓總金額95.6億元。工業布局結構的合理調整,不僅為工業利用級差地租,盤活資產存量起了重要作用,還對治理城市污染和有效利用能源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為加快建筑業的發展、促進金融、貿易、商業等第三產業發展及中心城區的繁榮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5.工業對外開放取得新的進展
工業利用外資取得突出成就。到1999年底,全市已有獨立核算三資工業企業2692家,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已有150家在京投資。1999年獨立核算三資工業企業銷售收入達785億元,占全部獨立核算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的37.7%;增加值222.8億元,占全市獨立核算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28.1%上升到1999年的35.1%。三資企業已成為拉動我市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之一。
工業走向國際市場的步伐有所加快。2000年全市工業完成出口產值310.1億元,占全市工業產值比重的13.6%,比1995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
(二)工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企業"小而弱"的特征比較突出,整體競爭力不強
北京工業中不僅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更缺乏小巨人式的小企業群體。在眾多的小型企業中,普通小型加工企業仍占主要地位,缺乏"小而強、小而活"的高技術型企業,使得北京的小型企業缺乏活力,困擾著北京工業的發展。"小而弱"的結構若不改變將使北京工業很難承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競爭壓力。
2.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的行業所占比重仍保持在較高水平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是北京工業中能源及水資源消耗大戶,三行業總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仍占有19%的比重。1999年全市工業用新水補給量7.58億立方米中,這三個行業所消耗的比重占37%,三行業合計能源消費量1691億噸標準煤,占全部工業的71.9%。另外,北京工業中還有一些嚴重污染環境的工藝和產品,如小水泥、小石灰窯、小冶煉、小電鍍、小農藥及小化肥等,對城市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3.工業空間布局仍然與首都的城市功能不相適應
到1999年,四環路內工業企業仍有占地面積2834萬平方米,占規劃市中心區面積的8.74%,一些污染擾民、能耗高、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等不符合首都特點的工業企業仍然留在規劃市中心區,不僅影響城市環境和市政建設,也使得城區土地資源有效利用率不高,需花大力氣進行搬遷調整。
4.部分國有企業機制轉換較為緩慢
經過"九五"時期的努力,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工作取得了初步進展,但也遇到很多問題和困難,包括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問題、政府職能轉換、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和市場競爭環境以及企業歷史負擔過重、法人治理結構不規范等,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進程,導致部分國有企業機制轉換較為緩慢。
二、"十五"時期北京工業發展環境
(一)工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1.北京工業面臨改善發展環境和保障條件的挑戰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經濟擺脫了短缺的局面,全面出現了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歷史性轉變。隨著商品短缺狀況的基本結束及經濟發展體制環境的變化,地區間工業發展的競爭將從企業之間的競爭延伸到各地區發展環境和保障條件的競爭。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將使北京的工業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2.經濟全球化將使北京工業的發展面臨國際競爭的挑戰
隨著中國經濟參與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北京市工業面臨的競爭局面也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北京工業將直接面對國際大公司、大企業競爭。北京工業中技術含量較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較弱,在加入WTO后受沖擊最大。由于首都城市功能的限制,北京工業只能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這種國際競爭激烈產業直接碰撞的狀況,是"十五"時期北京工業發展面臨的挑戰之一。
3.資源和環境因素對工業發展的挑戰
首都經濟要求北京必須發展節約資源、能源、以保護環境為前提的工業行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但目前工業中石油化工、冶金、建材、電力熱力等行業仍然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工業結構中占地多、耗水多、能耗高、"三廢"排放量大的行業所占比重仍然較高這一事實與首都經濟發展目標之間的矛盾,也是"十五"期間工業發展面臨的另一項挑戰。
(二)工業發展的機遇
1.對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需求的日益增加為北京發展高科技產業提供了市場和發展機遇
我國的生產能力過剩明顯呈低層次狀態。一方面許多質量低、與市場需求不符的產品滯銷積壓,另一方面,部分高技術產品市場暢銷,需求加大,特別是一些適應現代生產和消費的產品仍有較大需求空間。這種狀況為北京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良好的發展機遇。
2.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建設和開發為北京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1999年6月國務院轉發《關于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后,市政府已經推出了一系列對中關村科技園區新的支持政策,這些政策措施將對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建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壯大將對本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產生強大的輻射和促進作用。
3.加入WTO和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也為北京工業走出去提供了機遇
中國加入WTO后,也為北京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機遇:成員國之間消除了貿易壁壘,有利于擴大企業出口;進口關稅降低,有利于企業的原材料進口和設備更新;加入WTO后外商投資環境將大大改善,法律的透明和國民待遇的實現,為外商來京投資打開了廣闊的通道。
三、"十五"時期北京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
(一)指導思想
"十五"時期,北京工業要繼續深入貫徹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圍繞首都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目標,以國家重點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為契機,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提高產業競爭力為核心,重構新的產業群體,實現工業同現代化的首都協調發展。
(二)發展目標
1.總體發展目標
"十五"時期,力爭用五年的時間基本實現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高新技術產業更強、傳統產業更優、都市型工業更發達的發展局面;企業改革基本到位,企業結構合理,形成一批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及一大批有特點和優勢的中小型企業;加大工業布局調整力度,環京高新技術產業帶初步形成。通?quot;十五"和未來十年的發展和調整,全面提高北京工業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
2.具體發展目標
(1)總量目標:2001-2005年,工業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預計工業增加值年均遞增約12%,到2005年工業增加值達到1300億元左右。
(2)產業結構調整目標:通過"十五"時期的發展,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以優化改造后的傳統優勢產業為基礎、以都市型工業為重要補充的新型產業結構。高新技術產業保持20%的增長速度,2005年增加值達到520億元左右,占工業增加值的40%左右;都市型工業的增長速度預計為15%,2005年增加值將達到260億元,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20%左右;除高新技術產業及都市型工業外的其他產業的增加值520元左右,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40%左右。
(3)產業布局調整目標:"十五"末期基本建成國家級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關村科技園及十個市級工業園區,基本形成環城高新技術產業帶;四環路內工業企業生產部分基本實施搬遷改造,到2005年騰出約600萬平方米的工業用地,使四環路內工業企業的占地面積從目前的8.74%降低到7%,保留的7%用地中主要發展企業研發和銷售業務,以及部分都市型工業。
通過"十五"和到2010年的調整,初步形成層次清晰比較合理的工業布局:
規劃市區:重點發展工業營銷、企業研究開發機構及部分都市型工業;
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示范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和輻射基地、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成北京現代制造業的窗口基地;
市級及區縣工業園區:建設成北京現代化工業的主要基地。
(三)發展戰略
1.實施結構調整戰略,推進產業結構升級
抓住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的良好契機調整工業結構,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帶動工業結構的整體優化和升級。大力發展電子信息制造業,積極培育有巨大發展潛力的生物工程及新醫藥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使之成為北京工業中新的支柱。同時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現有產業,促進傳統產業信息化,實施傳統工業改造升級工程,大力振興現代制造業。
"十五"時期工業結構調整戰略的重點是建設十大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實施十項傳統產業升級改造重點工程。
2.實施技術創新戰略,提高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繼續創造鼓勵技術創新的體制和政策環境,推動工業企業的技術進步,實現技術創新的主體從政府向企業的轉變,全面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實現從主要依靠技術引進到引進、消化、吸收、自主開發并重的轉變,形成以技術創新求生存、求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機制,提高工業總體競爭能力。
"十五"時期,工業技術創新戰略的重點是實施五項工程:實施"帶動"工程,發揮中關村科技園區、"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及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的帶動作用;實施"雙百"技術改造工程,加大企業技術進步的投入力度;實施"嫁接"工程,建立產學研聯合的快速通道,實現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嫁接;實施"引進"工程,利用國外先進技術提升工業?劍皇凳?quot;換代"工程,大力推進工業技術更新,淘汰落后生產力、工藝及技術。
3.實施國有經濟戰略調整,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十五"時期,北京工業將按照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精神和市委八屆三次會議的部署,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深化企業改革,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推進國有企業的戰略性改組,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推進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一是使國有資本從一般加工工業等競爭性領域有序退出;二是使國有經濟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三是改善工業投資環境,通過投資引導和環境保障等推動工業經濟的發展。
4.實施工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優化工業布局
圍繞將首都建成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優化工業空間布局。優先發展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和市級工業園區,加快三、四環路內工業企業搬遷工作的步伐。同時,對全市工業企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進清潔生產工藝,推廣節能降耗技術,在控制總量前提下,降低單位產值的污染物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使工業在首都這個特定環境下實現可持續發展。
5.實施"抓大扶小"戰略,加快企業組織結構調整
繼續落實好"抓大"戰略,培育帶動全市工業發展的龍頭企業。政府在一些有優勢和發展前景的行業領域重點扶植大型企業集團,樹立北京的品牌形象,使大企業在全市工業產品升級換代的進程中發揮主導作用。
為中小企業創造寬松平等的競爭和發展環境,扶植"小而強、小而活"的新機制中小企業。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加快現有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十五"時期基本完成集體企業、國有小企業、鄉鎮企業的產權改革。結合首都資源特點重點扶植和發展5類中小型企業:以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為支撐的技術密集型中小型企業;以軟件開發為代表的計算機應用服務型中小企業;以生產環保產品及資源綜合利用為主的環保型中小企業;能夠廣泛吸收就業、為滿足現代城市功能服務的都市工業型中小企業;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的鄉鎮中小企業。
四、"十五"時期北京工業發展重點
(一)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1.重點發展領域
"十五"時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要以首都科研實力為依托,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等五個產業為重點領域,以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為骨干,加快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力爭高新技術產業在總體水平、科研開發水平、產品技術水平、企業經營水平等方面保持全國領先地位。
電子信息產業: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工業化與信息化更加密不可分,信息技術向更廣闊的應用領域滲透,電子信息產業將獲得更大的發展?quot;十五"期間,電子信息產業將以建設北京軟件產業基地和北方微電子基地為突破口,形成以軟件產業和系統集成業為先導、以計算機產業和現代通訊業為支撐、以微電子產業和視聽產業為基礎的發展格局,使北京成為全國乃至亞洲最重要的電子產品研發和生產基地。預計到2005年電子信息產業工業產值達到1360億元。
重點發展技術:
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軟件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數字技術、視聽技術、存儲技術、通信技術等。
重點發展領域:
微型計算機、服務器、新型計算機外部設備、移動計算設備、計算機軟件、電子商務、接入網及相關設備、網絡信息安全產品、網絡硬件和系統集成、大規模集成電路、液晶器件、數字彩電及發射設備和節目制作系統、移動通信網絡技術設備、光通信傳輸設備等。
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
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是北京工業中長期、穩定的經濟增長點,"十五"期間,以建設"北京生物工程及新醫藥基地"為突破口,重點培育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發展壯大。預計到2005年工業產值將達150億元左右。
重點發展技術:
生物芯片技術、醫藥生物工程技術、基因重組技術、基因治療技術、新醫藥設計與篩選技術、制劑技術、新型植物藥有效成分提取技術、農業生物工程技術、輕工食品生物工程技術等。
重點發展領域:
重大疾病治療新藥、生物芯片、中藥新品種、新型制劑、天然藥物提取、細胞免疫治療、單克隆抗體診斷試劑、基因工程藥物、轉基因農作物、動植物生物反應器、胚胎工程等。
光機電一體化產業:
光機電一體化是支撐高新技術產業各行業的基礎性產業。北京光機電一體化產業主要體現在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預計到2005年工業產值達到240億元。
重點發展技術:
光電子技術、數控技術、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柔性制造技術、精密成型加工技術、電力電子技術、工業過程控制技術、自動化儀表技術等。
重點發展領域:
普及型加工中心和數控機床、液壓和氣動技術產品、機器人、激光加工設備、先進印刷機械、光學儀器、分散控制系統及智能化儀表、新一代醫用治療診斷儀器、電力電子器件、數碼照相機等。
新材料產業:
北京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適應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發展的產品。預計到2005年工業產值達到75億元,
范文
《市"十五"時期工業發展規劃》(http://salifelink.com)。重點發展技術:
高純材料技術、高性能合金技術、稀土材料和應用技術、金屬特種加工技術、特種硅酸鹽技術、工程塑料技術、復合技術、納米技術。
重點發展領域:
稀土永磁材料、新型復合材料、非線性晶體、金剛石材料和工具、新型工程塑料、高純試劑、單晶硅和化合物半導體材料、高溫超導線材、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等。
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產業:
北京具有人才、設備制造、工程運營管理的優勢,極具發展環保產業的潛力。"十五"期間,北京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將處于產業化起步期。預計到2005年,工業產值達到為50億元。
重點發展技術:
大氣污染防治技術、水體污染防治技術、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技術、噪聲污染防治技術、節能技術和工藝、新能源的利用和開發技術等。
重點發展領域:
清潔燃料車及相關產品、燃料電池、汽車尾氣凈化裝置、煙氣脫硫除塵工藝及成套設備、水煤漿制備及燃燒技術和成套設備、城市污水處理成套工藝設備、太陽能利用系統、環境監測儀器儀表等。
2.重點實施的十項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十五"時期和到2010年,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將采取政府引導、市場為主體、吸引全社會資源投入的方式,重點推進10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將北京建成全國最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確保高新技術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1)北京軟件產業基地。主要由中關村國家級軟件園及中國科學院軟件園、清華大學軟件園、北大方正軟件園、北大青鳥軟件園、中軟軟件園、上地軟件園、北工大亦莊軟件園等組成,"十五"期間要繼續完善軟件園區的法律法規環境和配套市政設施,全面落實國務院頒布的"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促進軟件產業基地盡快形成規模,鞏固在國內的領先地位,廣泛開拓和占據國際軟件市場。
(2)北方微電子產業基地。由集成電路工藝技術研發中心、集成電路設計公司、集成電路設備材料研制生產中心和集成電路生產基地組成?quot;十五"時期建設5-8條8英寸0.25微米以上水平的生產線;依托有關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通過10年的發展,建立起國內研發設計水平最高、生產能力最強的微電子研究開發和生產基地之一。
(3)電子及通訊產業基地。依托諾基亞、愛立信、西門子等國際著名大企業在北京的合資企業,支持企業在酒仙橋電子城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亦莊)建設北京通信產品生產基地,形成地域集群優勢,保持北京在全國的持續領先地位。
(4)計算機及網絡產品產業基地。以中關村為中心,有重點地實施技術跨越戰略,選擇高性能計算機和筆記型計算機產品設計與生產、網絡系統集成和高速數據傳輸網等核心技術,集中力量進行攻關。將北京建成計算機及網絡產品研發及生產基地,進一步鞏固北京在全國的領先地位。
(5)納米材料產業基地。依托中科院、北大、清華等研究院所和大專院校技術支撐,以西三旗等為重點區域,建設納米科技園,培育和推動納米技術產業化,重點完成納米磁性材料、納米金剛石、碳納米材料及納米生物醫用材料等產品的相關研究及產業化工程,建立北京在這一領域的領先地位,帶動北京乃至全國新材料產業的創新和革命。
(6)光機電一體化產業基地。利用北京的存量資源和科技優勢,改善光機電一體化發展的軟、硬環境,重點發展光電子產品、先進制造系統、自控系統、電力電子、醫用電子設備、印刷系統、數碼照相機等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將北京地區建成國家的光機電一體化產品研發和生產基地。
(7)生物工程及新醫藥基地。建設以北大生物城、亦莊藥谷、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和京西生物醫藥科技園為支撐的北京生物工程及新醫藥產業基地,建立健全各項配套條件,大力招商引資。重點實施生物芯片、甲肝疫苗、鹽酸那曲酮、醫用加速器、人血液代用品等產業化工程,將北京建設成國家級產業基地。
(8)燃料電池研發生產基地。依托北京高校和研究院的科研優勢,抓住機遇,在北京率先建立新型燃料電池研發生產基地,為新型燃料電池研發生產創造條件。前期的主導產品是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汽車用電池、手機用微型電池),隨著技術的進步,逐步將燃料電池發展成一種產業化的新型清潔能源,并向其它領域推廣發展。與此同時,根據主導產品的開發進程還將逐步開展催化劑、儲氫材料、質子交換膜材料的國產化及膜電極等基礎材料的研究。
(9)高清晰度數字電視產業基地。積極配合國家數字高清晰度電視系統工程推進計劃,緊緊抓住市場需求,結合本地優勢,發展北京高清晰度數字電視產業,在新的起點上,形成北京的產業優啤V氐惴⒄菇諛恐譜鰲⑿藕歐⑸洹⒔郵丈璞傅牟?禱??垢咔邐?仁?值縭酉低徹こ灘?芳骯?剎?酚薪峽斕姆⒄埂?br> (10)液晶顯示產品產業化基地。依托北京東方電子集團、長城集團等骨干企業,引進和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制造工藝,建設北京液晶顯示產品生產基地,在國內領先實現產業優勢,率先占領國內市場。
(二)重點改造優勢傳統產業
1.重點升級改造領域
機械、汽車、冶金、石化、建材是工業中五大優勢傳統產業。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對這些行業進行重點改造升級是"十五"期間工業結構調整的一項重要任務。
機械行業:要充分利用實施全市工業布局調整的契機,把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的生產企業和落后生產工藝堅決外遷或淘汰,抓緊進行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的整體優化和升級。在現有行業結構格局的基礎上,逐步向產品輕型化、生產工藝先進化、技術裝備精良化、產品高附加值化、生產過程無污染化的方向調整。重點發展印刷機械、工程機械、數控機床三大主機行業。
汽車行業:通過資產重組,對全市汽車制造企業進行優化升級改造,以體制整合為發展基礎,抓住機遇,積極利用現有生產能力進行產品升級換代,培育新的主導車型,形成面向新世紀的新增長點。加大加快對換代越野車等新型汽車技術改造項目的投入,同時開發多功能新型燃料環保汽車。到2005年,汽車工業要擺脫困境,重新走上穩步發展的軌道。
冶金行業:繼續按照降低總量、改善品種、增加效益、降低能耗水耗、減少污染的原則進行調整。搬遷部分污染嚴重的生產工序,"十五"時期將鋼的生產規模逐步調減到600萬噸以下,調整優化產品結構,發展鋼材精品,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
石化行業:加強燕山石化與北化集團之間的資產重組及整合,圍繞提高綜合競爭力開展優化產品結構、加強技術改造、治理環境污染和節能降耗工作。要發揮整體優勢和規模優勢,以乙烯產品為龍頭,大幅提高高附加值、深加工產品的比重,大力發展乙烯下游高附加值產品、精細化學品、工程塑料、合成橡膠等產品,限期淘汰落后的產品及工藝。
建材行業:堅持控制總量、調整結構的產業政策,重點完成建材功能化改造工程,以發展高標號水泥、高檔裝飾裝修材料及新型建材為方向,提高新型建材產品在行業中的比例,完成從傳統建材向新型建材的優化升級。并通過引進技術和自主開發,發展高新技術建筑材料。重點改造區縣工藝落后的建材企業,淘汰小水泥、黏土磚瓦、木材初級加工等傳統建材生產工藝及產品,繼續做好現有水泥、玻璃、木材加工、陶瓷等行業的環境保護和節能降耗工作。
2.重點實施十項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工程
"十五"時期起步實施10項重點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工程,提高北京工業的制造技術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構建21世紀的現代制造業的框架。
(1)首鋼優化改造工程。配合首都環境治理工程,壓縮鋼鐵生產能力,實施區域聯合。兩年內壓縮200萬噸鋼鐵生產能力,有序遷出鋼鐵生產中的燒結、煉焦等前工序生產能力,通過技術改造實現清潔化生產和鋼材產品的升級換代,同時積極發展微電子、機器人等非鋼高技術產業。力爭用十年時間完成重組改造和產業重心轉移。
(2)燕化百萬噸級乙烯擴建改造工程。"十五"時期通過技術改造和填平補齊,使燕化集團乙烯生產能力達到100萬噸;對下游產品進一步調整改造,合理利用資源,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企業的競爭力;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先進技術改造生產工藝,減少污染、節能降耗,實現清潔生產。到"十五"末,力爭實現工業總產值比"九五"末期有較大幅度增長。
(3)新型越野、環保汽車開發改造工程。以全面推進北京第二代輕型越野車(多用途車)為契機,通過優質資產重組和以產品為紐帶的協作配套,實現北京汽車工業的整合,在國內保持北京越野車的生產優勢。要積極盤活土地資源,加大適合中國市場的新型越野車的投入,加強開發和售后服務,迅速將產品投向市場。到"十五"末期達到年產3萬輛-+新型越野車產量,逐步替代目前的2020系列越野車。同時積極開發環保型汽車。
(4)機床數控化改造工程。以機床數控化為目標,結合土地資源置換、優良資產重組,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機床數控化技術和產品。力爭把北京建成機制靈活、規模適度的高科技型數控機床生產企業匯集地,使北京成為國內最大的數控機床研發和銷售基地。
(5)節能環保型家電改造工程。以現有家電生產能力為基礎,以節能、環保為目標,利用先進技術改造和提升家電產品,開發數字型網絡型家電,實現環保型冰箱壓縮機全國產銷量第一,空調、洗衣機、電冰箱和家用小電器具有規模經濟效益。?quot;十五"時期,冰箱壓縮機企業完成向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搬遷改造,實現340萬臺的生產能力;通過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使節能低噪音型空調器產量達到60萬臺、節水低噪聲洗衣機達到60萬臺、環保型冰箱20萬臺。
(6)包裝印刷裝備升級改造工程。"十五"時期,以北人集團公司為主體,實施數字化印刷機械升級改造工程,重點開發數字印刷機、一體化熱轉移印刷機等換代產品,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產品質量,在全國保持北京的產業優勢。
(7)建筑材料功能化改造工程。以市建材集團為核心,立足中高檔建材市場,向建材功能化和環保型、節能型發展。重點改造提高中密度纖維板系列產品、高標號水泥及制成品、中高檔涂料系列產品、輕鋼符合板結構住宅、中高檔塑鋼門窗和五金件,發展拳頭產品和規模經濟。加速西三旗、土橋、竇店建材基地的建設,加快建材企業布局調整步伐,在產品工藝升級改造的同時,完成布局調整。
(8)無害化環保設備改造工程。在充分利用現有制造業生產能力的基礎上,重點培育環保工程的設計和集成能力,帶動制造業的成長,加速北京高科技環保產業的發展,把北京建設成全國環保監測和治理設備制造基地?quot;十五"時期圍繞發展成套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處理設備、煤煙氣脫硫設備、垃圾和固體廢棄物成套處理設備、環境檢測儀器等類產品,實施北京無害化環保設備改造工程,培育有一定市場份額的企業集團。
(9)精細化工產業化改造工程。依托現有化工產業基礎和資源,利用企業搬遷契機,堅持有進有退原則,通過改組、改制和產品結構調整,實施北京市化工行業從基本原料型向低污染低能耗的精細化工型的轉變,從規劃市區向郊區、開發區的轉變。重點發展高純試劑、光刻膠、感光材料、彩色熒光粉、黏合劑、催化劑和新型助劑等類產品。"十五"時期是重點調整期間,基本完成精細化工產業化改造工程,。
(10)電廠燃料及燃燒系統清潔化改造工程。通過大力引進和發展清潔燃料、加強清潔燃燒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對北京第三熱電廠、高井電廠、石景山電廠、珠窩電廠進行改造,實施燃料及燃燒系統清潔化改造工程,實現清潔發電的目標。
(三)扶植發展都市型工業
"十五"時期,北京將積極扶植環保型、低能耗、有一定規模和基礎的都市型工業的發展。都市型工業的發展將有針對性地采取放開搞活、工商一體、優質名牌、技術創新、依托大公司等發展戰略,以北京現有名牌和一批老字號為重點,以大公司、大企業為依托,走技術創新之路。同時支持多元化投資,鼓勵都市型工業同現代化商業的多種形式的結合,使都市型工業在緩解城市就業壓力、為城市運營提供配套服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食品工業:要立足服務首都、輻射全國、走向世界。不斷研制創新產品、引進國外產品,開發新原料,拓寬新門類。根據未來食品工業產品方便化、功能化、綠色化和多樣化的特點,重點發展綠色食品、方便食品、營養食品、快餐食品和適應不同人群消費的老年食品、嬰兒食品、特需食品;要重視發展品牌效應,加強北京特色食品、傳統家庭食品和中式快餐的工業化生產改造,要挖掘北京的飲食文化內涵,對于歷史悠久的老字號食品擴大影響、推陳出新。
服裝服飾業:積極發揮北京市場的帶動作用,建立北京地域品牌效應。依托一批已形成規模的名牌,強化設計和開發功能,緊跟國際服裝市場發展趨勢,全面提升北京服裝服飾業的檔次和生產水平。
包裝及印刷業:進一步加強全行業的統一規劃,要發揮出首都的科技和市場優勢,發展設計、印刷、服務一體化的現代包裝、印刷企業。在保持傳統的書刊印刷優勢同時,大力發展高檔次商業印刷業務,提高北京的包裝水平。
家具制造業:發展的重點是培育優質名牌產品,提升家具制造業的設計水平,從模仿走向自主創新,使家具在現有的基礎上逐步向品牌化、現代化、服務化發展。
工藝美術及旅游用品制造業:結合北京的旅游資源和特點,利用現代制造技術作為支撐,在北京培育具有規模效應的小企業聚集群,重點發展高精尖藝術珍品、精品、實用工藝品、旅游紀念品,形成面向國際、國內、旅游三大市場的生產經營新局面。
五、"十五"時期促進北京工業發展的主要工作
(一)充分發揮政府的協調服務職能,為工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1.保持首都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保持投資穩定增長,為工業發展創造更加廣泛的市場;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形成多渠道融資、多主體投資的融資體系,加快首都經濟的發展;合理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改善消費環境,拓展消費空間,推進消費信貸,進一步刺激和擴大消費需求。
2.繼續發展各類市場,維護正常經濟秩序。在加強市場管理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各類有形商品市場,以滿足全市各層次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建設各類要素市場,著重發展資金、技術和勞動力市場;努力為各種所有制類型的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清除對非國有經濟成分在價格、稅收、投融資、市場準入、雇用職工等方面的歧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依法打擊 、制售假冒偽劣商品以及其他經濟犯罪;推進稅費改革,清理整治各種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清理法規、規章中不適應工業發展要求的各項審批制度,簡化辦事程序,為各種市場主體創造寬松的發展環境。
3.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現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的統一管理,離退休人員從企業分離,建立社會化服務管理的新型社會保障體制。
(二)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培育面向市場的企業主體
改變政府對企業的管理方式,逐步過渡到政府通過制定工業發展規劃、布局規劃引導企業發展,利用國家和地方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導向作用對全市工業進行調控和管理。管理工作的重點放在創造公平環境、規范市場行為、落實各項政策方面。
1.理順現有國有工業系統管理體系。切實取消政府與企業的行政隸屬關系,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認真落實現有工業國有資產授權公司的有關權利和義務。簡化政府管理程序,減少政府直接管理企業的職能。
2.各類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要走向市場。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整頓,發揮其為市場經濟活動服務的作用,使其成為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單位間的紐帶和橋梁。
3.圍繞企業制度創新和規范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領導班子建設。在管理體制上,根據政企分開的原則,對現有國有企業負責人實行分類管理。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完善企業決策、執行、監督系統。在領導班子建設上,要逐步建立三個機制:一是引入競爭機制,擇優選拔企業經營者;二是建立激勵機制,合理確定經營者的收入水平;三是強化約束機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國有企業資產的監督。
(三)減輕企業負擔,提高企業融資能力
利用有限的政府資金,從投資者的角度減輕國有企業的部分負擔,使其有條件有能力進行投資多元化改造。政府資金將更多的投向社會保障和工業發展環境的建設和完善,為國有企業減負提供服務。
1.置換國有企業中的部分土地和設備資源,拿出一定比例置換出的資金用于減輕債務負擔,將減負后的企業進行多元投資改造并推向市場。
2.合理運用有限的結構調整財力資源,有針對性地培育一些高新技術、有市場前景或新興產業的開發項目,嫁接到改制過程中的企業中去。
3.利用證券市場直接融資。支持各類重點企業通過資產重組等組成上市公司,在境內外資本市場籌集資本金;支持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適當減持部分國有股、增資配股和發行社會公眾股。組織具備償債能力、經營效益良好的國有大型企業發行企業債券,盤活優質資產,籌集更多的發展資金。
(四)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技術創新步伐
在企業中進一步建立、健全技術創新體系。采取技術入股、管理入股、技術合作、產學研聯合等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充分利用北京地區的科技資源,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機制和政策環境。
1.鼓勵企業增加研究和開發資金投入,支持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建設,有重點地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開發能力的骨干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導力量。
2.建立能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激勵創新的分配制度。逐步試行認股權、技術入股權及其他技術參與分配的方式,調動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同時,加強對技術工人的培養和鼓勵以保證研發、設計和制造等環節的相互適應。
3.建立健全技術創新的投融資體系,加大風險投資的規模和力度。通過建立中介、投資、擔保機構,分散技術創新的投資風險。
4.把引進技術與自主開發技術結合起來。鼓勵企業消化吸收國外技術,同時加強自主開發,逐步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五)抓住機遇,創造氛圍,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營造有利環境
緊緊抓住國務院《關于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這個難得的機遇,積極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
1.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建立金融支撐體系。培育以民間資本為主體的高技術產業投融資體制,積極探討設立開放式的高技術產業創業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公司;逐步完善風險資本的退出機制,通過建立或聯接創業板市場,在資本市場公開上市、股權交易、柜臺交易、企業拍賣、企業兼并、企業清算、產業資本置換等方式,建立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投資和退出渠道。
2. 堅持以人為本,大力開發人才和智力資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積聚高素質的人才。在全國范圍內積極吸引本市發展高技術產業所需科技和管理人才;鼓勵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教師、科研人員及在校學生創辦高新技術企業或到企業兼職從事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通過人才流動實現技術轉移;對高新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試行獎勵期權、優先權優惠認股等制度,全面落實人力資本參與分配的政策;吸引留學人員攜帶先進技術成果和管理方法創辦民營高新技術企業,為他們在辦理企業登記、人員進出境等方面提供便利,繼續建設和完善留學人員創業園。
【市"十五"時期工業發展規劃 -】相關文章:
工業實習報告05-19
公司發展規劃方案范文01-03
十五祝福語01-14
疫情時期給家長的一封信08-20
精選工業實習報告3篇06-07
工業實習報告3篇10-06
【精選】工業實習報告三篇09-21
【精選】工業實習報告3篇08-09
工業實習報告4篇09-21
工業自查報告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