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校課程開設方案(精選8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開展,往往需要預先制定好方案,方案可以對一個行動明確一個大概的方向。那么應當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學校課程開設方案(精選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學校課程開設方案1
為了進一步深化我校課程改革,構建具有鮮明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有效課程選擇,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特制定《臨城中學校本課程規劃方案》。
一、總體指導思想
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新頒布《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為指導,以“整體性、多元性、差異性、人文性”為開發原則,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創造性的實施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提高課程的適應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健康成長;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促進教師的專業不斷發展;實現學校的課程創新,促進學校辦學特色的日益鮮明。
二、校本課程的開發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
1、提高課程適應性,促進學生個性成長
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讓自己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所以,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要實現學生個性化健康發展的目標是:具備新的課程觀;學會選擇;具備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能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選科指導,自行設計促進自己個性特長得到最佳發展的選課學習計劃。
2、提升教師課程意識,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力量,其專業成長無論對學生、對學校、對課程開發本身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要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目標是:教師在進行必修課教學的同時,根據自己的個性和專長承擔1-2門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使自身的專業意識、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精神得到提升。
3、實現學校課程創新,促進學校特色發展
學校的地理位置、文化氛圍、心理環境、物理設施等都會給師生帶來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師生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另一方面,學生的成長、教師的發展也就是學校的發展,學校特色的形成就是校本課程開發的自然追求,學校特色是學生和教師發展的自然結果。
(二)開發校本課程的策略
1、統一共識明確職責
全體教師必須加強學習,更新教育觀、課程觀、教學觀、師生觀。明確學校教育共同體(包括校領導、教師、學生及其家長、社會各屆同仁等)就是學校課程建設的決策共同體。深刻認識校本課程的性質、特點、功能、作用,熟悉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程序與策略,確立自身在校本課程開發、實施中的地位、作用,提高學校整體課程建設能力。
2、有的放矢逐步規范
校本課程開發必須有的放矢。“的”就是學生的興趣、個性發展的需求、家長的期望、社會和社區對人才的要求以及學校在此基礎上制訂的學校課程發展規劃。因此,學校將進一步采取措施摸清家底,加大力度弄清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條件與局限:例如學校教師的知識、經驗與能力、教輔人員的特點狀況;學生的知識水平,各種課程材料和設備及其相應資金的實際狀況;課程計劃的彈性空間、社區潛在資源、學校特色以及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及社區人士的認識水平和可能反應等。
3、注重實效,多元開發
校本課程開發就是要調整課程的內容,使各種有價值的知識都進入課程,落實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校本課程比例。打破學科本位課程結構,加強人文課程、綜合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嶄新的教學方式,拓展視野,多元化開發校本課程。
(三)開發校本課程應遵循的原則
1、課程目標整體性原則
校本課程,作為一個整體,都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素質、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為目標。課程設置要注重課程目標整體性原則。各類型、各科目課程在各素質的教育中,雖有側重不同、層次不同,但都具有滲透性、綜合性;不可能把某一類型、某一科目課程的教育,歸劃在某一單一素質的教育內。如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方面,探究型課程起著事實上的前沿陣地的作用,但基礎型、拓展型課程也同樣起著重要作用,占課程總課時量相當大部分的基礎型課程,理應是素質教育核心教育的主陣地。因此,從課程目標來說,各類型、各科目課程,在統一目標下,在不同層次要求、側重上功能互補遞進、合力形成一個整體;從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素質與發展學生個性特長來說,基礎型、拓展型、探究型課程作為課程來說,都是21世紀學生自身發展必不可缺少的必修課程,它們在課程體系中,有機地組成整體。因此在課程設置中,要從學生全面素質培養的整體性原則考慮,針對學校學生特點,構建課程體系與配置課程科目。
2、課程結構多元性原則
學生素質教育的多元性,決定課程結構的多元性。課程設置要注重課程結構多元性原則。圍繞著素質教育目標,為學生基礎學力奠基的基礎型、側重于提高學生某些方面素質與更好地發展個性特長的拓展型、探究型課程,有的單科性質的;有的綜合文科、綜合理科性質的;有的是大綜合科性質的;各類科目的設置呈現多元性。圍繞著素質教育目標,課程教育類型也呈多元性,課程設置中,有的科目指定為學生必學、有的科目組合在各個課程模塊中,形成各個領域、各個模塊,領域內的科目,學生必須學,但學什么,學生可自主選擇;有的科目規定學生必學,但在一定時段內,什么時間學,學生可自主選擇;有的課程可完全由學生自主選擇學或不學。環繞著素質教育目標,課程模式也呈多元性,有的科目注重全體學生共同教學要求的基礎學力;有的科目注重知識能力的拓展,為興趣、個性特長的發展奠定基礎;有的科目注重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研究,培養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為學生個性特長發展提供展現的舞臺。有的科目教學以課堂教學型為主;有的科目是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注重學生體驗、考察、實施開放型教學為主;有的以學生自學、討論為主;有的是非課堂教學模式,教學要求、內容、方式、地點、對象、成果形式都由學生自主選擇。環繞素質教育目標課程教育周期也呈多元性;有長周期覆蓋整個中學階段的,有短周期以一學年、一學期為周期的,有不滿一學期的微型課程,有專題講座型、不定期型(研究型課程)等。因此在課程設置時,要從課程結構多元性的原則考慮,充分發揮各種類型、模式、周期的課程不同的功能,合理構建課程體系與配置課程科目。
3、課程教學差異性原則
素質教育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發展出發.為學生在中學階段的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創造相對寬松而有效益的發展條件。課程設置要注重課程教學差異性原則,要承認并允許學生在中學階段學習基礎與能力、潛質發展的差異性。在基礎型課程中,也應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同一科目課程有不同層次教學內容與要求;在拓展型、探究型或研究型課程中,更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設置不同層次的課程科目,或在同一領域、模塊課程科目中,有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與要求。要培養、引導學生學會對學習的自主選擇,尊重學生對自己所需要學習的課程、學習課程的進程與要求的選擇權利。因此在課程設置時,要從課程教學差異性原則考慮,認真落實為學生的選擇學習創設良好的條件。合理構建課程體系與配置課程科目。
(四)校本課程的開發途徑
學校在保證課程的基礎性和統一性的前提下,通過如下三種途經開發校本課程:
一是課程改造。課程改造是指針對與原有課程準備對象不同的群體進行的修改,或者根據對課程內容、結構安排等的不同理解而進行的調整。一是對原來開設的活動課和選修課進行整理和改造,淘汰已過時的課程,保留并完善具有生命力的課程;二是對國外引進課程的本土化改造,如《劍橋英語》等。進行課程改造需要充分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這些因素大致可以歸納為五大類,即目的、內容選擇、內容組織、學習經驗和學習資料。教師應該對上述五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通過增加、刪減和改變順序與重點等方式對指令性課程、引進課程等加以修改,從而更好地適應學校和班級的具體情況,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二是課程選擇即“拿來”。就是把在社會上極具市場吸引力、深受學生和家長喜愛的校外課程有所選擇的“拿來”,為我所用。如《新概念英語》、《游戲編程》、《古文誦讀》等等。當然,這種“拿來”必須是教師在實踐中精心組織、分步實施的理性決策。
三是自主研發。即把當地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校本課程資源優勢,以我為主,研發新的校本課程。如突出學校特點的“特色課程”、地方性專題課程《臨城名人故事》、《臨城風景名勝》、《臨城地質》、《臨城物種》等等。
三、校本課程體系框架
2003年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出臺,為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我校將要研發的校本課程歸納為五個大的系列:
一是學科知識拓展系列:如對聯賞析、新聞寫作與欣賞、生活中的化學等;
二是學科知識深化系列:生物、數學、化學、物理、信息技術奧賽輔導課、創新大賽輔導課等;
三是綜合實踐活動系列:如社會調查與研究、數學問題研究、物理問題研究、化學問題研究、遠足、訪問、參觀考察、軍事訓練與國防教育、夏令營等。
四是德育系列:如國旗下講話、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團課、黨課、理想教育、傳統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
五是音體美武術等特色教育系列:如練聲課、鋼琴課、籃球課、排球課、素描課、工藝課等。
學校計劃利用三年時間開發校本課程,使校本課程達到100-120門,建成學校校本課程超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選擇。
四、校本課程的課程類型
我們將“三板塊”課程(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整合為基礎性課程和校本課程兩類課程。
基礎性課程即國家課程計劃規定的學科課程,強調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是全體學生必修的課程。校本課程是學校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根據現有的條件和資源、學生現狀以及學生、學校、社會未來發展的要求所開發的各種課程。我校校本課程將以深化拓展型課程、實踐探究型課程、學生個性化課程為體系構建。
1、深化拓展型課程
在基礎型課程的基礎上進行知識上的擴展和潛在能力的發展,著重培養為學生終身學習打基礎的發展性學力,兼顧學生例行性學力培養。學生可以分領域限定選學的課程,內容與要求有彈性、可變動,不重知識量,而重獨立的自學能力和學習習慣與方法的培養。其發展的領域有相同性,而層次與內容可有相對的差異性,對個性特長的培養具有從啟發到初步發展的功能。
2、實踐探究型課程
著重培養學生在實踐和研究基礎上創造性學力,包括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個性特長等,要求重視對學生合作學習、綜合運用、選擇組合等能力的培養。課程的領域可不同,層次也可不同,符合不同學段學生和學生群體內差異性的學習心理,是學生可以分類分層自主選學的課程。探究型課程內容,一般有相對明確的結論,重在研究過程。本類課程包括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社區服務、案例調查、專題討論、課題研究等項目。
3、學生個性化課程
學生個性化課程,即以學生個體為本位的課程,是指依據學生個體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心理特點和發展傾向,由學生在教師參與下為自己設計的課程。個體課程表現為個人學習計劃、自我發展設計等有關自我學習目標達成、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的計劃、安排系統與活動過程。
學生各有其不同的發展取向和成長路徑,他應該擁有自己的不同于“他者”的課程——學習者自己的課程。個體課程側重于關注學習個體的學習需要與發展特質,推動學生構建自己的學習方式,尋求適合于自己發展的途徑。
五、校本課程教材的編寫
1、編寫模式
“在編寫中學會編寫”,采用“動態的開發模式”。也就是說,“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相互多次循環,不斷修正,直到滿意為止。具體操作上,可以先確定目標,再編寫內容、制定方法和評價,也可以從內容到目標、方法和評價。整個過程要考慮到“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方面內容,甚至要考慮課怎么上、課型是什么、適應的對象是誰、開展的.學生活動是什么等。做到“在編中學,學中編,動態開發,逐步完善”。
2、教材定位
主要為了激發興趣、拓寬視野,體現鄉土氣息,趣味性、科學性、知識性、思考性、創造性相結合。編寫時,可以以一科為主,吸收相關學科教師參與,開展跨學科研究。
3、資料搜集
大量收集和占有資料,是編寫的校本課程教材基礎和關鍵。資料搜集可以進圖書館,查閱地方志,也可以上網查閱,或請教于相關部門的專業人士。
4、編寫原則
編的過程就是“抄添裁”的過程,當然要“添”,要提煉加工,深入淺出。行文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水平。具體地說,還要牽涉字體、字號、顏色配比、圖文排版等比較專業的問題。我們可以把以下幾點作為編寫校本教材的基本原則:一是強調校本特色,突出鄉土氣息,拉近學生與社會的心理距離。二是圖文并茂,語言親切,具有良好的可讀性。三是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思考性、創造性有機結合。四是留給學生思考、質問和探究的空間。五是去除過于成人化的表述,拓寬知識的寬度,強調了編者對讀者需求的回應。六是編排要有意識地留下一些思考題,并且指出解決問題大致方向,強調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作用。
5、課程標準:
成書后,要有配套的課程說明或課程標準或課程綱要(包括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內容范圍、教學方法、評價手段、實驗要求或擬開展的活動、參考資料或資料索引等)。
6、設計要求:
每本教材一般要求設計成8-10個專題,每個專題一般要求設計成1個課時,每個專題一般要求編寫成2000-3000字,每個專題一般應包括正文、問題與思考、活動與探討、積累與應用、推薦與建議等項目設計。每本教材總字數控制在16000-30000萬字左右。
7、教材編審:
學校成立校本課程教材審定委員會,對教材進行審定。
8、編排印刷:
由教務處組織,學校與校本課程教材編寫者簽訂印刷協議,由學校選定印刷廠,由印刷廠根據學校需求總數排版印刷。
六、校本課程的實施
校本課程體系的構建是一項任務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我們一定要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加強領導,強化管理。加強科學研究,以科學研究成果指導課程改革實踐。加強教師和管理人員的培養,要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和提高。要積極探索,富有創造性地同時又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課程改革的各項工作,以確保我校校本課程的順利進行,并取得扎實的成效。
1、建立組織,分工負責
為了確保校本課程開發工作扎實、有效地開展,學校成立以校長為主任的校本課程開發工作委員會和由專家、校長、教師代表、家長、社區代表組成的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負責統籌規劃和領導工作,制定管理條例和辦法,教務處負責落實具體計劃和管理工作。
校長作為學校課程建設第一決策者、第一責任人,將按照國家的教育政策,為全校學生的最好發展、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做出課程規劃及其他決定。
教師將根據國家課程標準或其他課程文件,在自己的專業活動范圍內,從專業發展的高度,關注教育對象的需要,做出相關課程設計及其他決定,適時拿出《課程綱要》。
學生也將確立正確的課程觀,在政策允許范圍內正確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選擇課程甚至老師,學會規劃自己個人的學習方案。
學校將創造條件讓學生家長參與學校的課程事務,如了解課程、評價課程以及為修正課程提出建議;同時促進家長積極參與學校課程實施,如提供信息、協調資源等。
2、科學安排,規范實施
年級組向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將學生課程需求匯總發給教師,供教師參考。教師在學期結束前,申報下學期校本課程科目,填寫課程申報表,撰寫課程簡介然后上交年級組,由年級組報教務處將審批后的課程申報表匯總成《學生選修課程目錄與課程介紹》并下發給各年級組,年級組下發學生,供學生選擇;學生據此填寫參加課程的《申請表》交年級組并上報教務處,年級組、教務處根據學生的選擇人數(一般一個班不少于20人,方能開課)制定《課程安排表》;年級組根據《課程安排表》組織教學。
校本課程的課時安排:校本課程每門課(或專題)一學期一般安排8—10個學時,個別系統性強的專題,可以申請兩個學段連接。
校本課程授課的時間和地點:校本課程一般安排在下午第七、八節課進行;有些校本課程可以安排在雙休日和節假日進行。校本課程一般在校內進行;有些校本課程在有安全預案的情況下,可以安排在校外進行。
校本課程的選課和授課:
課程的開設打亂班級,學生自由選課;有些課程是同年級跨班選修,有些課程是跨年級選修。每位教師要切實做好校本課程的選題、開課工作,每個學期每門課(或課題)分課時教案不能少于8—10個。
3、建立培訓、獎勵機制,保障師資
校本課程門類較多,我校學生人數多,有許多課程和相關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教師培訓學習是課改工作成敗的關鍵。
首先要利用省內外各級各類教師培訓基地,把教師送出去培訓學習;其次要把專家、課改先進學校請進校門進行大面積教師培訓提高;再次要組織校內教師間相互探索、相互學習、交流經驗,達到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教師要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課程改革之中,要增強課改意識,轉變課程觀念,樹立創新精神,有能力指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和綜合社會實踐活動;要寫出期末和學年結束教學情況總結,并提出改進和完善意見。
學校要定期召開校本課程專題研究,鼓勵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教學規律,撰寫論文,以推動校本課程的不斷深化。
學校要建立校本課程任課教師的教學業務檔案,教師要認真填寫校本課程申請,設計教學計劃,提供教案、研究成果等資料,記入業務檔案;要通過資料檢查、講課比賽、評教評學、召開師生座談會等形式了解教師的授課運行情況;要對擔任校本課程教學的工作量計算上采用等于或大于必修課的方法,體現在獎金或學期兌現中;要實行校本課程教學成果申報獎勵制度,對校本課程開發和教學中成果突出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
4、建立評價機制
新課程已賦予校本課程以全新的涵義。因此,學校必須突破傳統課程觀念,充分估計校本課程實施中場地、設施、師資等的實際要求,課程表設定的困難,統籌兼顧,加大投入以確保校本課程健康實施。校本課程實施評價在學校校本課程實施評價工作領導小組主持下從師、生兩個方面進行:
(1)對教師的評價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進行:
①學生選擇該課程的人數;
②學生實際課程授受的效果;
③學生家長的反映;
④學校領導、教師有關專家人士的評價;
⑤各種類型、多種途徑問卷調查的結果。
(2)對學生的評價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①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
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
③學生小組評議和任課教師評價;
④學生家長的反映;
⑤學習的成果(將采用隨課程實施過程進行連續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采用書面測驗、判定等級或書寫評語等多種評價形式,主要以學生檔案袋綜合展示。
5、加強管理,調控運行,落實獎勵。
校本課程要保證質量,充分發揮其功能,就要像必修課一樣有明確的要求和授課計劃,并嚴格管理,做到操作過程的規范,上課過程的調控,最后結果的考核,成績成果的獎勵。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采取校領導、教務處、學科組、年級組隨堂聽課,抽查教案與作業,組織公開課,召開師生、家長座談會,填報學情調查表等了解教學運行的動態。期末和學年結束時,要求教師認真總結寫出論文,學校擇優交流,裝訂成冊。
對教師在工作量計算上適當傾斜,對學生實行學分制管理,規定學生取得必要的最低學分標準為畢業標準,否則為肄業(規定最高學分標準,超過者可提前畢業)。建立獎勵學分制,為學生學習優秀者的評價依據。
高中學校課程開設方案2
一、指導思想
堅持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精神,引導和鼓勵廣大學生積極參加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健康向上的體育、藝術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通過課外文體活動工程建設,推進課外文體活動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努力構建和諧校園、文明校園、活力校園。
二、具體目標
1、確保每個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科技技能,最好具有一項科技項目的特長。
2、六至九年級每班每周開設一節科技活動課,開設科技活動興趣小組,確保大部分學生都能參與到科技活動中來。
3、組織參加不同級別的各類科技競賽活動,爭取有名次,成績顯著。
4、結合課外科技活動的開展,實施學生科技活動課題研究工作。
三、建立組織機構
加強領導,成立由王明強校長任組長,朱繼榮主任具體負責和各班班主任為組員的工作領導小組。具體分工如下:
王明強:全面負責課外科技活動實施工程。
朱繼榮: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課程保障及時間保證,興趣小組活動的落實,學生各類達標工作。
高增堂:負責學科的課堂教學,學生各類競賽活動。負責制定學校科技活動的實施方案及活動組織,開展科技活動課題研究。
四、主要具體工作
1、增設一名科技專職教師,抓好師資隊伍建設。
2、保證場地器材設施達標和安全。
3、按照國家課程計劃開齊、開足課程。保證每周科技活動時間,并做到場地和指導教師到位。
4、重視宣傳工作。通過學校廣播、黑板報及晨會、班會等形式加大宣傳力度。
5、加強培訓。充分挖掘學校科技教師特長對全校教師進行培訓,特別加強對班主任的培訓。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滿足學生對課外科技活動工程對師資的高要求。
6、要求各年級段制定切實可行的年級科技活動計劃,力求形式多樣,有吸引力,引導全體學生參與。
五、學校文體工作特色經驗總結
1、抓好師資隊伍建設
(1)建設一支專兼并舉,高素質、有特長的指導教師隊伍。要充分發揮學校教師在文體方面的特長,加強教育與培訓,形成一支素質較高且相對穩定的學校指導教師隊伍。
(2)建設一支指導學校活動,培訓學校教師的專業隊伍。發揮具有科技特長教師的優勢,共同組成一支具有較高專業技能與知識水平的指導與培訓隊伍,促進學校指導教師特長的形成,提高活動的質量。
2、構建四個層面活動
開展以學校、年級、班級和小組為四個層面的活動,且每一層面的活動都能夠形成獨立的系列,促進活動內容和形式的豐富性、靈活性、趣味性和一定的挑戰性,激發廣大學生的參與熱情,形成良好的活動環境。
學校在兼顧各個層面活動的基礎上,形成以年級為特點的課外科技系列活動,使之形成一個獨立的、完善的整體。
3、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的外部氛圍
加強對家長和社會的宣傳引導工作。通過家長會、宣傳欄、資料、學生等途徑,引導家長和社會正確認識實施科技教育的意義及積極作用。
4、創設品牌活動項目,形成活動特色學校。
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特點、依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所在地區特點,堅持教育性、科學性、趣味性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原則,在體育、文化藝術、科學普及、游戲娛樂諸方面,創設出具有地區特色的學校品牌活動項目,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學校的特色,使廣大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學有特長。
科技:鞏固現有的科技制作、科研實驗調查、小發明、三模比賽等品牌項目,鞏固和拓展新的特色項目,形成品牌。
5、開發教育資源,拓展活的空間。
堅持校內外的有機結合。利用校外的活動設施與場所,以及校外教育基地、文體場館的作用,并協調好有關單位與機構,為雙休日、寒暑假開展活動的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多彩的形式,滿足不同特長、不同興趣、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的需要。同時注意社區與家庭的參與,為科技活動的實施營造良好的氛圍。
6、建立完善的制度,強化安全,規范運作
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要加強安全教育,對指導教師和活動設施嚴格把關,并制定出相應的安全措施、應急措施和防范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同時,要建立起責任保險機制,依法處理傷害事故。
高中學校課程開設方案3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以新課程理念為導向,以提高教師業務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為宗旨,以校本教研制度建設為中心,以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學校所出現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課堂教學研究為主陣地,深入開展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解決新課程改革中的實際問題,深化我校課程改革實驗,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努力打造教育名校。
二、目標任務:
1、通過開展教研工作,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學習型學校,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行為,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能力,努力建設一支有較強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教師隊伍。
2、通過開展教研工作,解決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惑,探究適合我校的教育教學模式,全面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我校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提升學校品味,再塑學校新形象。
3、通過開展教研工作,建立適合我校發展的校本教研制度,完善教育教學管理機制,把我校建設成為有濃郁學習風氣和教研氛圍的學習化組織,實現校本教研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達到校本教研的全面創新,全面促進新課程改革。
三、工作思路和活動形式:
開展教研工作的目的是推進新課程實驗的實施,促進師生發展,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因此,校本教研的出發點必須放在課堂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實驗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上;突破點必須放在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生長點必須放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和教師專業自我提升上,推進新課程實驗。
我校教研工作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基本教研模式,以理論學習、案例分析、教學反思、結對幫扶、經驗交流、調查研究、說課、聽課、評課、教師間交流、專業人員與優秀教師教學指導、教學研討觀摩等基本形式,為教師參與校本教研創設平臺,以“發現問題——建立課題——行動研究——反思總結”為方式,開展校本教研活動。
開展教研工作以教研組、備課組為教學研究的實體和中心,要通過開放式教研活動、促進式教研活動、針對式教研活動等形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重點工作與具體措施:
建立教研工作運行機制,保障教研工作有序開展,逐步實現我校教研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
1、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為加強學校教研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以校長王天杰為組長,段永雄、韓德余為副組長,其他領導班子為成員的學校教研領導小組。負責我校教研的督導;制定發展規劃和學期校本教研計劃。另設學校教研指導組,由王天杰校長為組長,其他領導班子和全體教研組長為成員。負責我校教研的指導;與校外教研人員的協調;過程管理與措施落實,保證校本教研的有效實施。
2、建立和完善學校教研管理機制。
確立教研室——教研組(備課組)——教師三級教研網絡。設八個教研組,21個備課組。由教研組長、各年級備課組長具體負責校本教研的組織、協調和管理,在教研室的統一指導和協調下,正常有序地開展教研活動。
逐步建立完善的我校教研管理體系,整合教研室、學科教研組和年級備課組的力量,形成教學、研究、培訓密切結合的教研系統,加強對教學研究的管理。以教研室為中心,逐級推進,層層落實,為學校教研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的組織支撐和保證。學校領導要實行包級包組責任制,深入教學第一線,參加教研活動,發現并解決校本教研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定期組織檢查,通過學校三級教研活動,保證我校教研工作扎實有效地開展。
實行教研組長例會制度。每月一次會議,各教研組、備課組每月采取書面形式集中或分散匯報教學研究、課題研究進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問題等各方面情況。學科間相互學習、共同交流、相互取長補短,使教研工作不斷進步。
高中學校課程開設方案4
一、指導思想
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江蘇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施方案》和《江蘇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方案》精神,根據高中新課程的目標和宗旨,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以《鹽城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為依據,以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個性發展為核心,逐步實現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構建良性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重視對學生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校本培訓和校本研究為主,加強高中新課程師資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建立和完善適應于課程改革時代要求和學校發展需要的管理機制,進一步提高辦學水平,豐富我校“有效+特色,高質+特長”的辦學特色的內涵和外延,為我校創建江蘇省四星級高中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工作目標
1、通過新課程理論的學習與實踐,教師全面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引導教師建立科學的教師觀、教學觀、學生觀,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學過程,探索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能。
2、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開齊開足課程,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體系。結合學校師資現狀,開設校本課程,以適應學生不同方向與不同層次的發展需要。充分結合我校特點,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既承認差別,又為學生自主選擇創造條件。既注重弘揚科學精神、介紹現代信息,又注重發揮人文教育功能、繼承優秀傳統。
4、逐步改進課程評價,發揮課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5、建立和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6、以我校在實踐中形成的三大教學策略(面向全體,個性發展;學法指導;單元章節過關)為基礎,繼續加強相關課題研究,力爭取得具有較大影響的成果。
三、具體措施
1、加強校本培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1)加強與新課程實施相適應的教師隊伍的建設工作,要按照“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多樣化的培訓,將通識培訓、學科課程標準培訓和實驗教材培訓等結合起來,促進教師盡快適應新課程教學。
(2)以青年教師和骨干教師的新課程培訓為切入點,以全員培訓、整體提高為目標,結合學校實際,以此作為校本培訓作為師資培訓的重要途徑。
(3)建立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和教師專業發展機制。重視和加快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組織和鼓勵廣大教師密切結合教學實踐,積極開展富有針對性的教學研究,不斷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使新課程的實驗過程成為教師自身不斷成長的過程。
2、創建高效課堂,提高課程實施水平
(1)學校課程設置科學、合理、規范。學校課程設置方案符合國家新課程方案的剛性要求,體現新課程的多樣化、個性化的特色,能夠開設課程標準要求的所有選修課,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項目;充分開發利用學校、社會等課程資源。
(2)高度重視通用技術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技術課程要著重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和創造力,加強技術與社會和科學之間的聯系。強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實施、考核、評價和學生校外活動的管理,保障學生活動安全。
(3)按照新課程理念和各科課程標準的要求,規范、高效、創造性地實施課程,探索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積極轉變教學方式,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究知識的意義。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的組織管理方式、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3、規范教學常規,創新教學管理機制
(1)進一步加強教學常規管理,督促教師教學環節落實到位。
(2)創新教學管理機制,促進新課程順利實施。
4、有效開發課程資源。
(1)充分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等場地和設施設備,用好教材、報刊、網絡等素材性課程資源,發掘社區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為學校的新課程實施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支撐。
(2)建立課程資源管理數據庫,拓寬校內外課程資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5、探索評價機制改革,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1)創建發展性評價體系。研究開發切實可行的高中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案,構建發展性評價制度與科學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測體系,特別是關于學生成長記錄評價的操作與管理方法,保證學生成長記錄的真實性和可信性,充分發揮評價機制的激勵功能。
(2)建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評價制度,全面、科學、準確地評價教師教學工作,將教師教學工作評價與教師專業發展評價統一起來,通過評價促進教師課程執行能力、課程開發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發揮評價對新課程實施的促進作用,努力營造實施新課程的良好氛圍。
四、實施步驟
1、第一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啟動學校課程改革工作,制訂學校課程改革實施方案以及一系列配套的操作性制度。
(2)開齊開足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規劃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
(3)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課、通用技術課程的研究與實施,探索本校特色的課程體系。
(4)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和學生成長檔案管理的研究與實施,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
2、第二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1)完善新課程改革方案。
(2)擴大計算機信息化與學科整合的課程范圍。
(3)每門學科開發1-2門校本課程,編寫相關教材,初步構建有學校特色的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框架。
3、第三階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
全面總結課程改革的經驗教訓,廣泛開展交流,形成有影響的課改成果。開展新一輪課程改革。
高中學校課程開設方案5
一、指導思想:
拓展型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改善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學生自我管理和選擇學習的能力為宗旨,體現不同基礎要求的、具有一定開放性的課程;它著眼于激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開發學生的潛能,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個性與社會化的和諧發展,促進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它也是基礎性課程的拓寬與延伸,是為學生學習研究型課程積累更寬泛的知識與經驗、能力與方法,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共同為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服務。
二、課程目標:
1、培養學生有廣泛的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
2、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學會觀察和思考、探究和質疑,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感受生活中的美和快樂。
4、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學習和掌握科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學會交往、合作,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
6、加強建設具有學校特色的拓展型課程,推進二期課改的實施,培養一批一專多能、精于探究的教學骨干,使學校拓展型課程建設上一個新臺階。
三、課程原則:
1、基礎性:以基礎型課程為出發點,滿足學生個性特長和生存發展發展需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
2、多樣性:課程內容具有多樣性,提供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發展的需要有更多的選擇,以適應不同發展水平和不同個性發展需要。
3、開放性:強調學習與生活及社會發展的聯系,加強知識系統的開放性、知識的形成過程的開放性、知識的來源的開放性。
4、時代性:課程教學方法和內容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利用最新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及國內外最先進的教育教學研究成果,課程內容的編制主動適應社會的需要,根據現代科學及學科發展的新變化,不斷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并不斷加強與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5、綜合性:加強課程學科知識的再組合,重視學科內知識的的相互滲透和不同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重視科學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視民族性和國際性的整合;注重科學原理的認識和掌握;注重態度、方法、精神的綜合培養。
6、前瞻性:課程的開發應該與時俱進,符合時代潮流,追隨時代進步、社會發展,不斷更新課程內容或增加新內容。
四、課程選擇:
1、關注學生的需要、追求、興趣與愛好的差異,結合學校實際,積極開發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課程教育資源,充實和完善拓展型課程設置。增強課程的可選擇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自主拓展系列課程。
2、拓寬課程內容,加強課程間聯系和整合,積極探索拓展型課程校本化實踐,努力開發學校特色課程,提高拓展型課程對學生發展的適應性。
3、積極實施科技教育、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等特色教育拓展型課程。
五、課程結構:
1、限定性拓展課
由學校統一安排在課表內(如語文校本課程、數學研究性學習、英語聽力訓練、科學實驗探究等),指導教師可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確定具體的拓展內容。
2、自主拓展課
由教務處負責向班主任和學生發放拓展型課程選擇意愿表,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自主選擇,主要在七、八年級開設。
六、課程組織實施:
1、組織管理:以校長為負責人,成立學校拓展型課程開發和實施領導小組,由教務處全面負責學校拓展型課程的開展與實施情況。
2、科目開發:發動和組織教師提出拓展型課程科目,根據教師的自身學科優勢、知識結構、個性特長從中篩選重點開發。
3、教師培訓:教師加強學習,學校加強對執教拓展型課程教師的培訓,以自培為主。
4、保障措施:
(1)學校各部門(教務處、總務處、信息處等)為實施課程提供服務和設備保障,學校方面投入一定的教育經費(購買設備、器材等)。
(2)發揮教研組長、年級組長的管理作用。教研組長應鼓勵和幫助教師撰寫校本教材和開好科目。教研組長帶頭、示范,提高本組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深入課堂、加強聽課,指導和研究教材、教法。定期(期中、期末)向教務處反饋教學信息。年級組長協助教務處,負責做好年級拓展型課程開設的組織、協調工作,加強與班主任和年級任課教師(拓展教師可以跨年級任教)的聯系和溝通,按時、認真地協助教務處做好學生報名和編班(拓展型課程班)工作以及對課堂的管理、監督。
(3)發揮任教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認真備好教案(教材、教法、學生、練習或實踐)和講義或教材。準時在學校統一安排的教學場所進行教學。對學生出勤作好記錄。在教學過程中,任教教師應探索結合教學活動的多元評價方式,過程評價比重一般應大于結果評價。
(4)學校有一流的教育教學設備和資源。
七、課程管理:
1、開設年級:學校各年級
2、開設課時:各年級由語、數、英、科學自行安排1課時,另外七、八年級專項拓展課每周2課時。
3、開設方法:
(1)限定性拓展課:學校根據年級特點統一安排科目,指導教師可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確定具體的拓展內容。
(2)自主性拓展課:教師填寫拓展型課程申報科目。教務處選擇確定可開課程排入課表,學生選擇科目,教務處整理學生選課結果,落實學生名單及上課教室。
高中學校課程開設方案6
一、指導思想
升國旗儀式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形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的有關規定,根據我校實際情況,對師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傳統教育、艱苦奮斗教育以及其它方面的教育,特制定升旗儀式課程方案。
二、課程目標
1.使我校升旗儀式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
2.用不同主題的升旗儀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課程內容
1.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
2.培訓升旗班
3.進行國旗下演講
4.學唱國歌、校歌
四、課程的管理
由團委具體負責,政教處、辦公室、信息中心、各班班主任協調配合進行升
旗儀式。
1.團委管理職責:組建升旗班;定制升旗服裝;安排每次國旗下演講;收集整理國旗下演講稿,并推薦校報;每年將國旗下演講稿印制成冊。
2.政教處管理職責:安排校學生會紀律部檢查各班在升旗過程中的紀律情況、通報紀律好的和紀律差的班級。
3.辦公室管理職責:管理教師的升旗隊列;記錄教師的出勤情況;通報批評未出勤或紀律差的教師。
4.信息中心管理職責:保障音響設備的正常使用。
5.班主任管理職責:整理本班學生隊列,管理本班紀律。
五、課程的實施
1.每學期初利用一節課時在固定的教室對升旗班進行國旗法等課程培訓。
2.每周一上午課間操時間為固定的升旗儀式課程時間,全校師生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要求全校師生穿校服、戴胸卡、集隊迅速、列隊整齊。
3.三名旗手負責每天早晨7:00(夏季)/7:20(冬季)升旗,下午7:20(夏季)/6:40(冬季)降旗。
4.每周一如遇到惡劣天氣,每班在室內進行簡短的升旗儀式。信息中心負責播放國歌,全體師生在教室內起立,面對教室前方墻壁上的國旗行注目禮。團委負責組織,班主任跟班。
5.每學期第一次升旗儀式由校長進行國旗下演講,以后安排德育校長進行兩次國旗下演講,其他領導不做硬性規定。
6.升旗儀式程序:
(1)出旗
(2)升國旗,奏國歌
(3)奏校歌,音樂班學生齊唱校歌
(4)國旗下演講
(5)升旗班退場
高中學校課程開設方案7
一、指導思想
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為綱,以各科《課程標準》為標尺,以省教育廳、合肥市教育局《課改實施方案》為依據,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二、總體目標
1、科學設置課程開設方案,加強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注重學科整合,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學特色的課程開設體系。
2、開展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建立與高中課程方案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
3、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制度,形成與新課程實施相適應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全面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4、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綜合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功能,促使學生教師和學生積極、主動、全面、健康發展。
三、組織領導
為切實加強對新課程實施工作的管理,學校特設課程實施工作領導小組,新課程實施辦公室和課程指導小組,學生課程實施活動小組。
(一)學校新課程實施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其主要職責:承擔課程實施的領導和協調工作,把握課程實施方向,提供后勤服務保障。
(二)學校課程實施辦公室
主任:
副主任:
職責:負責組織新課程的具體實施工作,制定實施方案,組織實施指導,經驗交流,成果推廣驗收,與上級課改管理機構保持聯系,接受指導并獲取信息,制定教師培訓計劃,負責對課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總結。
(三)課程實施指導小組
組長:
成員:
職責:負責組織課程實施的具體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組織各科教師進行課程的實踐活動;總結經驗教訓,收集課程個案,做好課程實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與第一線參加課程實踐的教師保持聯系,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及時提出調整意見。
(四)學生課程實施協調和聯絡小組
組長:學生會主席
副組長:學生會副主席成員:各班級班長、團支部書記、學習委員
職責:負責學生在課程實踐中的意見和建議的反饋;收集學生對課程的有關信息,及時組織學生參加有關課程的實踐活動;向參加課程的教師提供課程個案,協助教師做好個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
四、具體措施
新課程改革涉及面廣,是一項牽動學校整體的全面改革,更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以理論為支撐,以專家支持為依托,以實踐研究為主軸,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及管理工作,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和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1、加強制度建設,強化管理保證新課程的實施
(1)建立例會制度。在課改領導小組領導下,具體負責課改實驗的研究,組織管理、協調和實驗,利用每大周一次的備課組教師例會和教研活動,總結課改中出現的問題,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對策與措施。
(2)建立教學研討制度。在課改領導小組的指導下,教育教學部、年級管理委員會定期組織教學研討課,積極探索新課改理念下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
(3)建立家校聯系制度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載體作用,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組織家長聽課、座談會、交流會、咨詢活動等,使家長最大程度地參與到課程改革中來。
(4)完善教師培訓制度,切實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
(5)完善教學獎勵激勵制度。課改領導小組組織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教學評比活動,對課改中成績突出的教師予以精神嘉獎和物質獎勵。
2、抓好教學研討,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1)深入開展課題研究,將課題研究與“課改”實驗結合起來進行。確立課程觀念,切實改變課程功能。
(2)理清課程結構,實施課程整合。著力于培養和發展學生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能力,增強學生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學生和諧全面地發展。
(3)開發課程資源,從學生的經驗出發,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終身發展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4)優化課堂教學師生關系和教學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調查、探究。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使學生在“差異發展、體驗成功”中,學有特長,發展個性。
3、完善評價和考核機制
(1)完善對學生的評價和考核機制,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a、在評價過程中,把對學生的智力因素評價與非智力因素評價相結合起來,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
b、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改變單純由教師評價學生的狀況,把教師評價、同學評價、家長評價及學生的自評結合起來;采取課堂觀察、課后訪談、作業分析、書面考試、口頭測試、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實現評價形式地多樣化;堅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導向功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2)改革對教師的評價方式,完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充分調動廣大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教師在教學中對新課程的內容、結構、實施方式、操作途徑等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努力做到課課有反思,周周有回顧,月月有積累,期期有總結。堅持平時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結合;結果考核與過程考核相結合;教師自評、同事互評、學生評價、家長評價與領導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3)教育教學部、教研組、年級管理委員會應及時收集處理教師、學生的反饋信息,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的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學特色的課程評價機制。
4、完善保障措施。
(1)實行經費傾斜政策,選配文化素養較高、業務素質較好、教學水平較高、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承擔課改任務。
(2)確保學校經費優先用于開展活動,師資培訓,課題研究、設備添置,教學獎勵等,保證課改工作順利推進。
高中學校課程開設方案8
為了貫徹山東省教育廳兩個規范,搞好以學校為基礎的課程創新,特別是學校課程的規劃研究,我校在縣教研室同志的指導和參與下,成立了以校長、家長、教師、社區人員組成的學校課程規劃組織機構,經過對學校課程的規劃反復研究、探討以及嘗試,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我校特色的學校課程規方案。
一、開設背景
1、學校的培養目標:學校遵循“德育為首、教學為主、素質為重、育人為本”的辦學宗旨,堅持全面育人,張揚個性。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多年來,學校在教學中不僅注重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引導學生全面發展,還注重對學生進行特長培養:英語活動小組、編織小組、數學啟智園興趣小組得以廣泛開展。讓每一個孩子全面發展,讓每一個孩子個性張揚,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合格+特長”已成為學校明確的培養目標。
2、學生的發展需要
“我特別喜歡漂亮適用的小手袋、小荷包、中國結、要是我也會編該多好呀!”“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如果能慧眼看天下,快嘴論時事,將來一定成為政治家。”“我喜歡英語”“我希望自己能說會道。”“我想成為邏輯推理高手”“我希望開設心理咨詢。”翻開學生的民意調查,走進孩子的世界,傾聽孩子的心靈呼喚,詮釋孩子的興趣需求,關注孩子的個性發展,學校將盡量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設置可供學生選擇的學校課程。
3、學校及社區發展的需要
大張樓鎮一中一向以教學質量作為工作重心:以人為本,強調課程的人文化、生活化,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以校為本,注重課程的統整化、彈性化,形成學校特色,是學校發展的需要。
讓學生學會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讓學生學會交往,做社會活動的小主人,與家庭,社區積極配合,開設“玩中樂、樂中學、學中樂”系列課程,為學生提供主動發展的機會,讓學生在生活、交往方面成為具有時代特點的中學生是社區與學校的共同期望。
4、學校的課程資源
學校教學設施齊全,有實驗室、圖書室、閱覽室、少年宮活動室等。學校活動場地雖然不大,但都有專門的訓練場所,有專兼職的教師,較齊全的硬件建設為學生多樣化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學校擁有一支敬業愛生、業務精良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有大批的骨干教師。有的能畫會描;有的能說會道;有的思維敏捷;有的能寫一手好字;有的英語字正腔圓學校豐厚的人力資源為選修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夯實的基礎。
二、總體目標:
依據國家、省、市、縣教育局指導性文件和學校的育人目標,考慮到學生的興趣發展需要和學校的課程資源,突出本校課程特色,經學校課程組織機構集體審議,初步確定我校學校課程的總體目標是:
1、通過學校課程的開發,改變傳統的課程觀,設置可供學生選擇的、靈活安排的課程,構建學校新文化。
2、通過學校課程內容的實施,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強化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自主選擇意識。
3、面向每一個學生,堅持全員參與,拓寬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4、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交往、動手、創新、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加大學生對知識綜合運用的力度。
5、提高學校教師的課程開發意識和課程開發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
6、通過學校、家長、社區民主參與開發,豐富具有學校特色課程資源,形成學校特色。
三、學校課程計劃
學校課程結構與課程門類
四、實施步驟
(一)課程開設
1、課程開發小組制定調查表,評估學生興趣發展需要,研究學校課程資源。
2、根據學校教育實際,討論制定學校課程的總體目標,確定學校課程的大致結構。
3、制定《學校課程規劃方案》,對教師進行培訓。
4、教師根據自身專業、能力和《課程開發指南》自主申報課程,寫出課程簡介。
5、課程開發小組對教師申報的課程進行審議,向全校學生宣傳、介紹。
6、學生分年級根據自己意愿選擇課程,統計人數。人數偏多的課程,課程開發小組根據情況適當調整。
7、開課老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撰寫課程講義。
(二)組織實施
1、課程老師分析學情,確定目標,選擇內容,撰寫課程講義,交課程開發小組審議。
2、每次課前備出簡案,課程開發小組定期檢查、督促。
3、每次上課時間,課程開發小組進行檢查,登記上課人數,檢查課堂紀律,了解教學內容,切實保證學校課程質量。
4、針對課程實施中的具體問題,定期召開學校課程教師的研討會,進行總結、交流、探討,確保課程內容順利實施。
5、每期召開一次學生、家長代表會議,傾聽他們對課程內容及實施的意見,并反饋給上課老師。修訂、完善課程內容,調整實施方法。
6、對個別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困難,課程開發小組及時給予引導、幫助,共同商量解決辦法。
7、每期末教師對自己執教的課程進行自我評價、總結經驗、撰寫論文。
五、評價設想
1、對學生的評價
①制定《學校課程學分制評價方案》,從“課前準備、參與態度、知識技能掌握、階段成果展示”四方面進行綜合測評。
②學年修滿五分的學生順利畢業,可申報另一門課程。
2、對教師的評價
①每一堂課都有簡案,內容和形式受學生喜歡。
②認真登記學生出缺勤,課堂組織紀律較好,不讓一個學生流失在課堂外。
③課堂實施中隨時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及效果,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
④期末按學分制評價標準,對每個學生學習情況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
⑤制定學校課程獎勵制度,對參與積極,成績顯著的老師給予適當獎勵。
3、評價結果向社會、家長公布。
六、保障措施
1、學校要有堅定明確的辦學理念和學校獨特的發展方向。
2、學校要組成以校長為核心的學校課程規劃組織機構,群策群力,民主開放。
3、經常組織學習和培訓,促進教師課程知識和技能的不斷提高。
4、學校制度一系列學校課程管理制度和改進制度,建立學校課程內部監督機制。
5、定期進行課程的教和學的評價,推進其深入持久進行。
【高中學校課程開設方案(精選8篇)】相關文章:
學校課程開設實施方案(通用6篇)04-21
小學課程開設方案(精選10篇)04-21
高中學校課程建設方案04-21
學校課程實施方案(精選8篇)04-21
學校課程總體實施方案04-21
小學學校課程資源建設方案04-21
學校校本課程實施方案(精選7篇)04-21
學校復課后課程實操方案(精選5篇)04-20
高中新課程實施方案(精選5篇)04-21
最新高中課程教學方案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