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明節緬懷國之脊梁袁隆平心得體會
我們有一些啟發后,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于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么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緬懷國之脊梁袁隆平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節緬懷國之脊梁袁隆平心得體會1
“讓更多的人吃飽”袁隆平91歲離開。大師隕落,全世界哀悼。他的去世是中國和世界科學界的巨大損失,也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損失。“國家的脊梁”將被我們永遠銘記。
杰出貢獻改變世界。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受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家。他是雜交水稻研究的先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應用于生產的科學家。他發明了“三系”雜交秈稻,成功開發了“兩系”雜交水稻,建立了超級雜交水稻技術體系。幾十年來,他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為中國的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世界60%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的貢獻是顯著的,“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學術態度影響深遠。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大學生,飽受困難和挫折。無論什么情況,他的'身體里總是流淌著祖國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他還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級雜交稻的巔峰。一路走來,袁隆平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敗、挫折。他一直埋頭苦干,不怕吃苦,闖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么會失敗?”一直激勵著無數科學家參與游戲科學競賽;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也不要怕別人說你不落俗套”一直激勵著青年學生勇闖創新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踏實做人。他無數次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高薪聘請,因為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國。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的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對待成就,他極富人情味,常懷感恩心,把雜交水稻的功勞歸功黨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的財富看成是負擔,曾因為多看了幾眼豪車上新聞,卻依然選擇普通的車子下試驗田。“如果老想著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這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熱愛的種子一樣,深埋在后人心間,令人從中汲取力量,傳承使命。種子優良了,水稻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依然任重道遠,但有“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將激勵更多的人為科技興國而戰,未來可期。
清明節緬懷國之脊梁袁隆平心得體會2
靈車過處,人們夾道相送;汽笛聲聲,祝他一路走好。一顆稻種,填得滿天下糧倉。千言萬語,道不盡一生故事。他以祖國和人民需要為己任,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的每一片區域,他就是——“君似雁隨陽,為民謀稻粱”的袁隆平爺爺。
在2004年的《感動中國》說過:“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人們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里浪,最是風流袁隆平!”我覺得,這非常適合袁老。
我們是一代從未體驗過饑餓的人,小的時候他活在我們的課本中,活在作文素材里,懵懂中不知他的偉大。現在,他活在新聞里,新聞里的'他在稻田中漸漸地了解他是一位胸懷天下的偉人。今天之后他會繼續活在我們的心里,感謝每一個吃飽的日子,謝謝您,想念您。
他逝世后,人們悼念的文字中有這樣一個熱詞——國士。何為國士?謂其“才德蓋一國”,抑或“一國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為還有對人民,家國,民族的責任和愛。
你聽!傳承的決心,如稻穗飽滿——“我追的星隕落了,會有更多的星亮起……”青春的誓言,如稻苗蓬勃——“請放心,您這位‘90后’沒有完成的,還有其他‘90后’頂上!”
【清明節緬懷國之脊梁袁隆平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清明節緬懷袁隆平心得體會(通用15篇)04-07
緬懷袁隆平的心得體會范文(精選5篇)10-23
緬懷袁隆平心得體會(精選12篇)07-22
清明節緬懷先烈的心得體會(精選10篇)04-07
清明節緬懷先烈活動總結(精選15篇)09-26
清明節緬懷烈士方案(通用6篇)09-05
2023清明節緬懷先烈主題活動心得體會(精選22篇)08-24
緬懷英烈心得體會10-21
小學清明節緬懷先烈活動總結(精選5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