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地理期中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2-03-17 08:40:30 總結 我要投稿

地理期中知識點總結(精選7篇)

  在平時的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識點吧!知識點就是一些常考的內容,或者考試經常出題的地方。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識點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理期中知識點總結(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地理期中知識點總結(精選7篇)

  地理期中知識點總結1

  1、洪澇災害

  我國典型地區:

  東北;黃河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臺風的影響;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勢低洼(海河);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河道彎曲;厄爾尼若現象等。

  (2)人為原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圍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退耕還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彎取直,加固大堤;開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區;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

  2、沙塵暴現象

  我國典型地區:

  西北;華北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鋒天氣影響;氣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風數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

  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采伐發菜等。

  3、地震

  我國典型地區:

  東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區

  形成原因:

  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

  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級大,破壞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淺源地震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誘發其他災害等

  減輕災害的措施:

  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減災意識;建立災害監測預報體系;加強地質災

  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強度;植樹造林,建立防護林體系;

  加強國際合作等。

  4、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山區面積廣大,巖石破碎,風化嚴重;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

  (2)人為原因:對植被的破壞

  治理措施:恢復植被

  地理期中知識點總結2

  一、自然資源

  1、氣候資源:特點(共同點、獨特之處)、開發利用(農業與種植制度、日照與街道方位、風與城市規劃、交通線的選址、飛機場的選址)

  2、海洋資源:海洋生物資源與漁業生產(大陸架生物資源豐富的原因、五個漁業地區和四個漁場及成因)、海底礦產資源與油氣開發(大陸架礦產資源與開發、深海錳結核、海洋能源)、海洋空間利用(港口腹地、港口建設的陸域和水域條件、世界石油運輸線、圍海造田的利與弊)、海洋的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海洋環境問題(海洋污染和生態破壞)

  3、陸地資源:四個特點、能源資源(常規資源和新能源)、陸地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尤其是能源資源與社會進步)

  二、自然災害

  1、氣象災害:臺風(氣旋)、暴雨洪澇、干旱、寒潮(源地是冷高壓、冷空氣南下形成冷鋒)、干熱風(對華北農業的影響)

  2、地質災害: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泥石流產生的三個條件)、地質災害的關聯性、地質災害的防御。

  地理期中知識點總結3

  鄉村、城市起源的歷史條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

  (1)鄉村起源的歷史條件:

  人類社會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農業與畜牧業分離)

  (2)城市起源的歷史條件:

  農業技術創新,出現剩余產品——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

  第二次社會勞動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相分離)——促進了城市出現

  (3)世界上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

  共性:大河沖積平原;農業文明發達;但古代城市發展不穩定,自然經濟始終占統治地位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羅河谷地。

  地理期中知識點總結4

  1、描述大氣與地面的熱量傳遞過程(圖)

  2、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

  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和地面輻射(大氣的直接熱源)。

  大氣的削弱作用:吸收和反射;晚上的保溫作用:大氣逆輻射。

  3、高低緯度間的溫度差異(根本原因)——水平氣壓差——水平氣壓梯度力(直接原因)——大氣運動

  4、熱力環流:熱低冷高(高低壓是相對水平方向而言的);畫圖(海陸風)

  注意:實驗及步驟

  5、三圈環流:(重點是氣壓帶與風帶)

  季節移動:7月北移、1月南移。

  6、東亞季風環流:

  (1)成因: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

  (2)陸地:1月是亞洲高壓,天氣:寒冷干燥;

  7月是亞洲低壓,天氣:高溫多雨

  7、亞歐大陸兩岸氣候差異:會考綱要

  8、熱帶雨林:受赤道低壓控制(上升氣流),

  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盛行西風則終年濕潤

  地中海氣候:受副熱帶高壓帶與西風帶的交替控制,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濕潤

  過境時天氣

  過境后

  冷鋒

  冷空氣強大

  大風、下雨、降溫(鋒后下雨)

  氣溫下降、氣壓升高、天氣轉晴

  曖鋒

  曖空氣強大

  連續性降水(鋒前下雨)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準靜止鋒

  冷暖氣團相當

  10、氣旋(低壓):氣流輻合上升,陰雨天氣;

  反氣旋(高壓):氣流下沉輻散,天氣晴朗

  11、臺風(熱帶氣旋):西北太平洋頻率強度;災害由狂風、暴雨和風暴潮造成。

  寒潮:冬半年,尤其是秋末和春初農作物易遭凍害

  12、全球氣候:歷史時期(1萬年)氣溫是波動上升,近代時期氣溫升高(近50年來主要是人為造成的)。影響:海平面上升;低緯農業減產,高緯農業增產;影響水循環過程。

  地理期中知識點總結5

  一、荒漠化

  1、概念:是指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實質是一種土地退化。

  2、表現: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區的范圍:大致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2、干旱特征的成因: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加上山嶺重重阻隔,水汽難以到達。

  3、西北地區以賀蘭山為界,形成東、西兩大區。

  4、干旱的自然特征: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節。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壓力加大;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為因素的表現: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盲目墾耕,大部分古綠洲相繼被迫放棄;近代北方農牧過渡地帶大規模移民開墾,人口劇增,迫于生計,農墾規模擴大,直接加劇荒漠化;現代由于人口壓力和管理失誤,荒漠化越來越嚴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內容

  (1)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

  (2)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2、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堿、治沙相結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

  【問題思考】

  1、議一議:沙漠化與荒漠化有何區別?

  沙漠化與荒漠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屬于荒漠化的一種形式,它是指單純在風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質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濕潤地區,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后造成土地生產力衰退或喪失而形成荒漠或類似于荒漠景觀的過程。

  2、想一想: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西北內陸地區東部有大興安嶺、賀蘭山、秦嶺,南部有青藏高原,這樣來自東南和西南的夏季風濕潤氣流對本區來講,或是強弩之末,或受阻擋難以深入。

  (2)西部的天山、阿爾泰山則將已經長途跋涉的西風氣流阻擋在外。

  (3)本區的北部地形比較開闊,無高大山地作為屏障,就使得冬季來自蒙古高原、西伯利亞的干冷氣流長驅直入,導致氣候異常干燥寒冷。

  這樣,西北地區夏季缺水,冬季干冷,在極端干燥的情況下,荒漠廣布。強大的風力作用吹蝕地表,沙土不斷移動、堆積,并發展擴大,廣袤千里的荒漠自然成了我國西北干旱地區的典型景觀。

  3、想一想: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西北地區的人們利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扎設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層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地理期中知識點總結6

  1、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和人口自然增長。

  2、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生產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發展模式:

  人口發展模式人口特點:原始型(“高高低”)極高的死亡率,平均壽命短,極低的自然增長率,人口增長慢。

  傳統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代表:尼日利亞)

  過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開始下降,人口壓力大(代表:巴西)

  現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人口老齡化(代表:德國)

  4、人口發展模式地區分布:

  全世界屬于“過渡型”,正處向“現代型”轉變的階段發達國家“現代型”德國、匈牙利等負增長,美、加、澳、新西蘭等國自然增長率稍高,日本等大多發達國家自然增長率接近零增長發展中國家多為“過渡型”,但韓國、新加坡、古巴、烏拉圭、中國已進入或正要進入“現代型”。

  地理期中知識點總結7

  1.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東部沿海地區:需求量大,能源相對貧乏,供不應求;;中西部內陸:資源豐富,需求量小,供大于求。

  2.調整能源消費結構:長期以來,我國以煤炭作為最主要的能源,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及交通問題,所以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提高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比重,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同步發展。

  3.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大部分油氣田,陸續進入了產量全面遞減階段,增產難度大,導致東部地區油氣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西部地區豐富的油氣資源尚未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今后獎成為我國油氣工業新時期戰略接替區。

【地理期中知識點總結(精選7篇)】相關文章:

地理月考總結02-20

地理期中考試質量分析總結(通用5篇)03-16

期中的總結(精選10篇)03-16

學校期中總結(精選9篇)03-16

期中后老師總結(精選9篇)03-16

我的期中總結(精選6篇)03-16

2022職高期中總結(精選7篇)03-16

中學地理組教研總結02-20

高中地理教師總結02-13

大學期中總結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