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弘揚春節傳統文化實踐報告
艱辛的社會實踐又告一段落了,我們一定積累一些相應的社會經驗,不如認真地做個總結,寫一份實踐報告吧。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弘揚春節傳統文化實踐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弘揚春節傳統文化實踐報告1
一、主題的確定
傳統的寒暑假作業,老師一般都是布置學生完成由正規出版社出版的《寒假(暑假)樂園》或《寒假(暑假)新時空》之類的作業。一學期一學期下來,孩子們對這一類作業慢慢地產生厭倦感,覺得做這一種作業很枯燥、很乏味,從而在做作業的態度上慢慢變得漫不經心、敷衍了事!那么,如何激起學生的作業興趣呢?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必須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讓他們做自己感興趣的作業。話說每一年的寒假,都有一個我們中國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過春節,這對孩子們來說是一件多么令人開心、令人興奮的事兒!他們天天感受著有關“春節”的民風民俗。于是,“走進春節,感受春節文化”的綜合實踐活動作業就這樣誕生了。
二、作業的指導
確定了作業的主題后,接下來就要設計作業的相關內容。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設計的本次作業內容是:
1、查找資料,了解年和春節的來歷。
2、了解自己家鄉人們過春節的習俗。(吃的、穿的、人們的活動等)
3、搜集有關春節的對聯和詩歌,并摘抄下來。
4、寫一寫過春節時,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兒。
5、拍一拍過春節時,一家人團團圓圓熱鬧喜慶的照片。(至少3張)
6、畫一畫過春節時,家鄉熱鬧美麗的景象。(8k紙)
7、做一做富有春節特色的手抄報。(8k紙)
8、剪一剪富有春節氣息的紙工。(福字、春字、窗花等)
9、寫一寫本次實踐活動的心得體會。(自己做了些什么、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有什么問題值得今后繼續探究)
。▊渥ⅲ焊鶕䦟嶋H情況和居住條件的限制,可以自己一個人獨立完成,也可以幾個人一小組合作完成,必要時可以請家長幫忙,同時要注意安全。有條件的同學,有些作業成果,可以以電腦打字的形式呈現。)
在布置作業時,單單把這一大塊作業內容拋給孩子們,那顯然是不行的,因為這樣孩子們會不知道自己該從何處著手,還需教師作細細地指導。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指導:
。ㄒ唬⿻r間和內容上的安排
寒假前期,查找資料,了解年和春節的來歷,搜集有關春節的對聯和詩歌。寒假后期,畫一畫過春節時,家鄉熱鬧美麗的景象;做一做富有春節特色的手抄報;剪一剪富有春節氣息的紙工;寫一寫過春節時,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兒;寫一寫本次實踐活動的心得體會。貫穿整個寒假的,了解自己家鄉人們過春節的習俗(吃的、穿的、人們的活動等);拍一拍過春節時,一家人團團圓圓熱鬧喜慶的照片。
。ǘ┤藛T上的安排
根據孩子們居住條件和興趣愛好,可以自由組隊(要給自己的小隊起一個富有新意的.隊名),也可以一個人獨立完成。幾個人組成一小隊的,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確,每個人都有任務,比如誰負責搜集資料、誰負責整理資料、誰負責拍照攝影、誰負責美工設計等等,同時又要做到相互合作。獨立完成的同學,必要時請求家長幫忙。
。ㄈ┳鳂I形式上的輔導
五年級的孩子,大多數同學都具備了很強的作業能力,比如:編手抄報、畫畫、剪紙等等;但是對一些不常見的作業,還是需要教師在形式上加以指導。如寫心得體會,要讓孩子知道從“自己在本次實踐活動中做了些什么、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有什么問題值得今后繼續探究”等方面去思考,為孩子們消除畏難情緒。
三、作業成果展示
開學初的第一堂課,是孩子們最激動最興奮的一堂課,因為教室里成了孩子們的“作業展覽會會館”。孩子們個個喜氣洋洋,臉上無不流露出幸福喜悅的神情。他們互相傳遞著自己辛勤換來的成果,彼此介紹著、交流著、欣賞著。于是,教師趁熱打鐵,先讓孩子們在組里交流,然后選出優秀組派代表在班里進行交流。下面,攝取幾組鏡頭:
攝影隊:這幾組照片是我們小組正月初六在皤灘古街拍的。我們趕到那兒,正好那兒有舞龍表演、花燈展出、民間舞蹈表演等等。我就快速按下數碼相機的快門,留下到這一幅幅精彩的畫面。此次的皤灘之行真快樂!
剪紙隊:你瞧!我的“紅色小兔子”剪得多精致呀!看上去,小兔子活靈活現的!因為今年是兔年,再加上我的阿姨是剪紙能手,于是,我們組的同學都向我的阿姨學習剪“兔子”,以表示喜慶。祝愿大家在兔年里快快樂樂、開開心心!
編報隊:同學們,新年好!請大家把目光聚集到我們小隊同學精心編制的幾張手抄報,這可是我們小隊同學一寒假的心血呀!瞧!圖案色彩鮮艷,字跡工整漂亮,內容新穎獨特,主題鮮明突出,處處洋溢的春節喜慶熱鬧的氣息!怎么樣!給我們一點掌聲吧!
小畫家隊:我們組在“鄭王也畫畫大王”的帶領下,每人都從不同的角度畫出了新年新氣象。方馨寧同學的“舞龍”、趙婉彤同學的“吃年夜飯”、朱彥霖同學的“放煙花”、鄭王也同學的“看聯歡晚會”等等,都富有新年喜慶快樂的味兒!我覺得大家雖然畫得很辛苦,但還是覺得收獲多多!
心得隊:我覺得這一次實踐活動非常有意思,不但讓我們懂得了有關“年”和“春節”的來歷,感受到了我們仙居人過春節的民風習俗,而且還提高了我們各個方面的能力。我希望這樣的活動以后還會有,這樣的作業多多布置!
……
四、作業帶來的思考
我覺得這一次作業設計有幾大亮點:首先,作業設計有主題,整個作業都是圍繞“春節”這一主題而展開,顯得集中而不零散,學生作業過程中容易操作;其次,作業設計面廣,有畫一畫、剪一剪、拍一拍、編一編、寫一寫、搜一搜等,充分調動了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第三,作業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都是來自學生的身邊,是學生能觸摸得到、感受得到的,是學生愿意去做的,大大激發了學生的作業興趣;第四,作業設計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學生在相互合作過程中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感受到了集體的智慧,從而懂得合作是多么重要、集體是多么溫暖。同時,通過這一實踐活動的作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本次作業活動,從橫向來看,確實是面上比較廣,考慮到了各個方面;但是,從縱向來看,作業的每一個點都還沒有做深做實,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點到而已,學生的作業不夠豐厚、精致。
弘揚春節傳統文化實踐報告2
前言:
春節是中華民族極為醒目的文化符號。放鞭炮、貼春聯、吃年夜飯、祭祖……一個個古老的習俗,構成了春節濃濃的年味兒。在社會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今天,大家的生活是輕松了,然而對去傳統節日大家卻是感覺漸失了節味。鞭炮聲沒了,春聯變了,祭祖也忘了······
而對于我們新一代的青年們,對去春節了的傳統習俗懂得也甚少。祖國的未來在我們青年,傳統習俗歷史文化都在我們的傳承。雖然現在政府在節日上做了許多措施,然而看現今的社會,春節的年味還是漸淡了,人們對去傳統的了解也漸少了。
于是我決定利用寒假時間,對于衡陽地區人們如何過傳統節日春節做了相關調查。
調查人員:
xxx
活動地點:
衡陽市區及周邊部分鄉村
調查對象:
各個層面的群眾
活動時間:
20xx年1月29日至20xx年2月18日
在本次活動中我主要采取隨機問答部分實地調查的形式,了解大家是如何看待春節以及對于春節中傳統習俗的了解情況。并在調查過程中對相關情況及其具體事例進行了記錄。
一、網上過年成新寵。
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味不同。在春節前后的調查過程當中,我發現網絡漸漸在成為大伙新年里的新寵。網購年貨、微博拜年、網絡春晚、網上曬年味兒一鍵連通全國各地,網絡一下占盡春節年輕人的主題。一臺電腦一鍵鼠標,宅在家里輕輕松松的購物拜年就都OK了。
與此相對應的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卻抱怨“年味越來越淡了”。春節長假剛過,登錄論壇、貼吧、微博發現,不少網友在網上發出這樣的感慨。生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人還在乎年味嗎?城市化進程是否沖淡了那些古老的年符號?網絡能否找回“失落”的年味,引起了人們的探尋和思考。
雖然在調查中也有不少群眾表示對網絡過年的反對。但更多的年輕人表示,一年辛辛苦苦的工作,就是在春節好好休息下,網絡能夠使自己輕輕松松在家足不出戶就辦好所有的事情何樂不為呢。而且目前全國各地也都對于網絡新年漸漸轉向熱潮,對網絡新年的追捧也更多的反映了年輕人對與時尚潮流的追捧與當今社會對于傳統轉變的趨勢。
網絡不僅讓祝福充滿情趣和快樂,而且將人們的情感交匯、串聯、凝聚。長假即將結束,歸家的游子又將遠去,網絡上,微博上,網友紛紛“曬團圓”“曬幸福”;也有80后集體曬春節賬單,從幾百元到上萬元的'過年花銷,凸顯了年輕一代的“年關”經濟壓力,這是一種釋放壓力的方式,也讓更多人理解他們。假日尾聲,“向日葵”成為網絡熱詞,“兔年里,我要做一朵積極的向日葵,給點陽光就能燦爛!辈簧倬W友把簡單而快樂、知足而奮進作為新年積極生活方式的標簽。
二、炮竹聲聲聲漸輕
每年春節,鞭炮禁、放的爭論總是一個熱門話題。出于安全、環境等因素的考慮,前幾年很多城市曾試圖“禁鞭”。但2006年之后,又有不少城市陸續放開禁令,還俗于民。衡陽市也早將禁放令給取消了。
但在調查中大多人表示對于燃放鞭炮已不再曾經,家中所購鞭炮也是為數不多的幾封而已。對于此種變化,大家反映最要是出于安全考慮,而且再燃放鞭炮后對于空氣也嚴重影響。在精神和物質受到威脅的壓力下,人們不得不將曾經的大封鞭炮轉變為小封短封的,給孩子買的炮竹也都是一些火藥少的彩珠棒之類的炮竹。
根據相關部門對于春節燃放鞭炮的習俗調查,72.3%的人承認“對環境有一定污染”,63.8%的人認為會導致安全問題。77.2%的人支持“應該限定燃放時間和地點”,也有39.8%的人認為“不放鞭炮還能叫過年嗎”。
我在調查中大家也反映,炮竹燃放的確存在安全問題,但大家不會放棄這一習俗,只是對于過去的多放大放,改為小放定點燃放安全燃放。
不少人表示沒有煙花炮竹的燃放,這年也沒味了,正是煙花炮仗給“年”帶來的快樂和儀式感,現在的我們要重視傳統習俗,不是取消,而是要引導改進它。
三、青年一代不懂民俗
春節歷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在我調查過程中,對于傳統習俗的了解,青年一代是知之甚少。寫春聯,祭財神,開門炮,占歲接神這種種習俗大家都表示聽說過但不清楚,對于過年先長輩拜年也不是很了解。大家表示過年的事大部分都是父母在家安排妥當的,自己并不過問。有部分年長者也反映,現在年輕人根本就不過問過年的那些習俗了,都是家里安排好了,叫他怎樣做就怎樣做,教他們也不愿意學,還嫌長輩麻煩。
李漢秋也在網上強調,過年要有儀式感。儀式沒了,“年”的莊重也就沒了。在他看來,“家庭團聚”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它的內核是人倫感情。一個農民工不遠千里趕回家,絕不只是為了吃頓餃子。年三十團聚是儀式,大年初一向長輩拜年也是儀式。這些儀式是一定要回到家才能參與的。要是習俗沒了,那這年還能叫做“年“嗎?
然而青年一代則多數表示是春節太過麻煩,想輕輕松松的隨便聚聚就是了,那些習俗懂不懂無所謂,只要在一起熱鬧就行了,春節圖的也不就是一熱鬧快樂,只要熱鬧快樂,那些習俗在青年一代這也就顯的有些無關緊要了。
調查過程中也明顯的發現如今舞龍燈的人也是越來越少了,都是一些中年人和小孩,青年一代幾乎是看不見了。途中一老者反映:“曾經舞燈大家都是掙著去,當時的廟堂為了防止人員過多每戶還限制了人數,可現在廟堂里派人家家戶戶的請也就只有這么一點人,F在的燈是一年不如一年了!眴柤爱數氐那嗄耆藭r,則大多表示舞燈太累,拿的錢也少的厲害,而且舞燈又沒什么保護措施,常常就是舞完燈回家口里鼻子了都是炮竹灰,身上也不時會被炮竹炸到。
過年要適應現代社會人際交往的需要,有些老的習俗該去的就該去掉。如此的青年一代,新年在今后的時間里就真會“旺”起來“鬧”起來嗎?我想要現在的青年一代還是需要更多的去了解春節里的傳統習俗,“年”才會真正的紅起來鬧起來。
總結:
毫無疑問,“現在的民俗,感覺更像是花里胡哨的點綴,就好比饅頭上點的紅點一樣。這不是對民俗應有的態度。”但是,在我看來,無論是改變稱呼,還是前些年出現的“保衛春節”呼聲,都難以改變年的文化色彩越來越淡的現實,盡管這種現實有著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春節是一種文化的縮影,其中的習俗、禮儀等方面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春節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著重大的影響。幾千年來,人們把心靈的祝福不斷融入春節,使之逐漸成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征。我以為,傳統的春節通過代代傳承,除了文化的象征,還承擔了重要的社會功能。
通過寒假期間的調查了解,我認為復興傳統節日,加強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并非就是對傳統節日過法的“照搬照抄”,否則就是南轅北轍,就是對時代發展和變化的漠視,這同樣是一種誤區。
春節所需要的不僅僅是繼承,更需要的是在傳統的基礎上揚棄與創新,保持可持續的發展態勢,這樣才能成為開放的節日。我們應該重視傳統中具體的年節民俗事項,正是春聯、年畫、鞭炮、龍燈、獅舞、團年飯、拜年、廟會、社火、壓歲錢、年節禮物等年俗細節共同營造了年節的祥和氛圍。
在全球化與商業化的浪潮中,春節的變化正在發生。這是必須正視的現實。春節作為民族文化遺產,它不僅需要呵護、珍視,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經營。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資源,只要我們經營得法,它就有著巨大的文化增值潛力。
做為新一代的青年,我們必須得弘揚傳統,保護傳統,應是從實際行動出發,主動去了解保存中華的傳統文化,在傳承中創新是我們新一代的任務,而不是單單的做些口頭的呼喚。
我們昭示著祖國的未來,只有我們認真行動起來,將中華傳統習俗傳承下去,年才會繼續紅下去,各種傳統節日也才會鬧起來熱起來,中華文化才會長盛不衰。
弘揚春節傳統文化實踐報告3
題目: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氛圍
系部名稱:旅游管理學院專業:酒店管理
年級:大二
班級:XX
姓名:劉嘉(09101071)、隋拓(09101061)、何勇興(09101102)、任鴻鵬(09101106)
實踐單位:XX市各市區及鄉村
實踐時間:xx年1月29日至xx年2月17日共20天
實踐目的:
為響應我院對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展空間;激發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我們于xx年1月29日至xx年2月17日期間在XX市各市區及鄉村開展了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氛圍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新春佳節來臨的契機,依靠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我們順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會實踐作業。
實踐內容:
在開展活動之前,根據我們各自的特長及優勢結合實際,進行了如下分配。任鴻鵬同學在美食方面比較感興趣,因此安排他與隋拓同學一起在組織活動期間調查傳統節日新春佳節來臨之際XX市各市區及鄉村的飲食文化習俗。何勇興與劉嘉兩位同學則負責組織活動期間調查XX市各市區及鄉村的文娛及傳統活動。
在調查新春佳節來臨之際XX市的文化習俗時,我們采取先農村后城市的方法進行調查,在此期間我們發現大連人的過年習俗其實和東北人的差不多。過年講究熱鬧、喜慶,年俗也特別多。
有民謠道出東北過年的習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小年祭灶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灶。東北有首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老東北過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時用的是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制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
掃塵
臘月二十四,為掃塵之時,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在年前將房間里外打掃干凈,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掃除,也叫除舊迎新,徹底清理粉刷干凈迎接新年。
春節的準備
殺豬:在農村,舊時沒有冰箱,最好的殺豬季節為春節前,一是喜慶,二是此時天氣最冷,可以保存較長時間,殺豬的時候要宴請左右鄰居好幾桌人熱熱鬧鬧的,現在也有二十六買豬肉之說。
蒸饅頭:舊時為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為春節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有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辦年貨:采購春節用品,如無論家里已經多出多少碗筷,為了人丁興旺所以每年春節都要買幾個;給孩子買新衣服,以圖喜慶;春節期間出去給長輩拜年的禮物等等。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貼春聯時間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貼窗花、掛年畫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著“幸!、“福氣”、“福運”。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都將“!弊值惯^來貼,表示“福倒(到)了”。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寫的就是“福”字!案!弊忠郧岸酁槭謱憽,F在市場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請財神
每家為了來年財源廣進,春節都要請財神,有的是送上門的,說是請都要花錢買,但是絕對不能說買。
祭神祭祖
春節時,老東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點,有蜜供、薩其馬等,這些不僅是東北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的食品,也是東北人家中必備的食物。東北人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后來就和“吉慶有余”、“連年有余”相聯系。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傳下家譜的就要給祖宗供奉豐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燒紙送“錢”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結束,在結束前女婿是不允許看丈母娘家家譜的。
守歲與“年夜飯”
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須要有魚(年年有余),有雞(大吉大利),其他的隨自己喜歡的定。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
主食是餃子,餃子的說道很多,最好是豬肉芹菜的,要選兩個餃子一個放硬幣,一個放糖,看誰能吃到,誰吃到了就祝福來年一年財源廣進,幸福甜蜜。其實這個祝福很好,誰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氣。餃子煮好了要從鍋心澇第一下幾個丟外面去,據說是為了敬給過路鬼魂。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過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閑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放鞭炮
年夜飯做好還沒吃之前要放煙花鞭炮,這是孩子門最喜歡的節目了。其實煙花春節一般要放兩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飯和年夜飯前,初一早中晚飯前都要放,還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一初二不掃地
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孝感人不掃地、不挑水、不生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初三才開始挑水,并在井臺邊燒紙錢,說是“買水”。門神要在初二取下燒掉。
拜年
年夜飯吃完后孩子要給長輩拜年,給爸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磕頭,然后大人準備紅包,成年人也要給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長壽、健康。然后就是從初一開始要帶上禮物給親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戶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攜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過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說。
“破五”吃餃子
“破五”吃餃子,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
正月初六“送窮”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自古就有的一種很有特色的過年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早在宋朝時,送窮風俗已相當普遍。宋以后,送窮風俗依然流行。
送窮風俗的儀式大多是:送窮時,既要為“窮鬼”準備象征性的車船,還要給“窮鬼”帶上干糧。有的地方還有“以芭蕉船送窮”的做法?磥,各地送窮,各有各的辦法。民間廣泛流傳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糖瓜祭灶
東北有首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老東北過年要祭灶———希冀“灶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時用的是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制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
春節時,老東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點,有蜜供、薩其馬等,這些不僅是東北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的食品,也是東北人家中必備的食物。東北人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后來就和“吉慶有余”相聯系。所以,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老東北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閑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因為東北主要人口遷徙到東北的歷史不是很久,所以東北的習俗都帶有一些外來或是中原習俗在其中,又有流失,又相互融合,聚居于不同地區的人口的習俗也是不一樣的.。送燈在東北來說是一個比較流行的祭祖習俗。
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面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面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后上鍋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里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碾磨房等處,送到大門旁、大路口。
然后要把這面燈送到墓地,放在已故親人的每個墳頭上。而現在大多采用紅色的蠟燭來代替原來的面燈,油燈了,紅色蠟燭表示喜慶,天剛剛黑的時候,家里的男人帶著燈,紙到自家的祖宗的墳頭前,給先輩燒紙,在塋門口點燃蠟燭,即為送燈,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點一支燈,女人在家里給家里灶臺,豬羊圈,井口,糧倉旁,牲口圈都要點上燈,而且在屋內要點上一家人的屬相以示一家平安,至于送燈的意義不同的地方傳說也不一樣,有一說是:送燈是給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燈是要老祖宗回家過燈節能找到回家的路,當然送燈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夠保佑自己家族能夠人丁興旺,后代千萬。
實踐總結:春節,全國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習俗外,各個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東北的春節習俗除了和北方許多地區一樣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習俗。近些年來,社會上關于傳統民間習俗問題的爭論不少。有人認為應該移風易俗,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反對者認為,如果把以前的習俗都改了,節日就會不像節日,不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么過年還像過年嗎?正因為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后,又改為有條件的開禁。
由于價值取向不一樣,喜好不一樣,遇到具體事物時,各人會有各人的選擇和判斷。對于傳統習俗,我們不妨采取包容的態度,允許大家保留各自的觀點和做法。隨著社會的發展,當絕大多數人的認識趨于一致時,自然而然就實現了與時俱進。如果不顧現實和民眾心理,單憑理想就去推行所謂的新政策、新觀念,那會遭到群眾抵制的。傳統習俗的形式和內容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我們只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弘揚春節傳統文化實踐報告】相關文章:
傳承春節傳統文化實踐報告03-14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心得06-13
弘揚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0-24
弘揚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5篇10-01
弘揚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精選20篇)12-19
春節傳統文化報告(精選10篇)03-27
春節實踐活動報告(通用12篇)03-22
弘揚傳統文化端午節心得體會(通用19篇)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