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研究性學習方案

時間:2024-08-13 21:51:20 方案 我要投稿

研究性學習方案(精選11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開展,時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方面進行安排的書面計劃。那么什么樣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研究性學習方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研究性學習方案(精選11篇)

  研究性學習方案 篇1

  一、課程理念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信息革命席卷全球,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臨,這對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的人才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緊迫要求。改革學校現有的課程結構,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轉變學生現有的學習方式勢在必行。開展研究性學習課程,是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高中新課程實施方案中把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必修課。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本課程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采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促進學生主動積極發展的一種新型必修課。我校實施該課程的目標有多重指向:

  一是通過研究性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二是通過研究性學習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并以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來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三是通過研究性學習來開拓新的教育資源,完善和豐富校本課程。

  1、學生方面

  (1)通過轉變學習方式,在主動、積極的學習環境中,激發好奇心和創造力,培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和加深理解已經學到的知識,發現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并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

  (3)培養與學校生活、職業生活和繼續學習有關的能力:自主意識,團隊工作,資料研究,人際交往和掌握現代教育信息工具等。

  (4)了解科研的一般過程和方法,體驗科研的艱辛和快樂。

  2、教師方面

  (1)通過對學生的指導,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2)通過與其他教師合作,加強學科的交叉和滲透,拓展學科知識,改善知識結構,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3)動態地觀察學生,了解學生,創造輕松的對話環境,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師生關系。

  (4)培養科研能力。

  3、學校方面

  (1)建立全新的課程理念,提升學校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目標。

  (2)通過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探索該課程的組織形式、活動內容、管理特點、考核評價、支撐條件等,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學校課程體系。

  (3)通過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探索學校培訓教師的新模式。

  (4)成立研究性學習課程領導小組,開拓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

  (二)階段目標和主要內容

  高一年級:通過教師的參與,使學生了解科研的一般過程和方法,體驗科研的艱辛,打好學科基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交際能力、想像力及實踐能力,學會尋找信息源,增強學生的社會意識。

  高二年級:通過教師的協助,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從社會、生活、實踐中學會用多種方法思考問題,積極主動去獲取知識,發現不同學科知識的聯系,具有獨立、合作開展工作的能力以及多渠道獲取、分析、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高三年級:通過教師的指導,以綜合性跨學科研究為主要內容,使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把研究性學習與未來相結合,樹立遠大理想,明確人生目標,嘗試不同學科之間的綜合,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全面拓展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養。

  三、課程設置

  高中三年研究性學習的必修學分為15分,分三年學習,其中高一年級6學分,高二年級6學分,高三年級3學分。整個高中階段,學生要完成5個課題的研究,每個課題3學分,54課時,其中高一年級完成2個課題,高二年級完成2個課題,高三年級完成1個課題,每周安排3個課時。

  四、實施原則

  高中三年的研究性學習,突出我校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目標,體現我們全新的課程理念,在課程的內容和目標上按照分清層次、由低到高、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來規劃與構建。

  本課程旨在構建一種積極、主動、自主的教學活動,學校對課程的實施和完成負有責任。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和實踐的機會,而不是刻意追求大綱以外的新知識。實施過程類似科學研究的過程,但又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研究,它不要求所有學生的研究結果都創新,但卻要求激發和培養所有學生的創新精神。原則上以一學年為一個周期。

  1、實踐性。要求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開放性。學習空間是開放的,要求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學習途徑是開放,可以通過檢索計算機網絡、圖書館、報刊電視等媒體,走訪社會有關部門、單位、采訪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等多種途徑學習。學習結論是開放的,鼓勵學生就研究的問題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3、主動性。學生主動選擇課題題目,課題方案的設計、實施、解決以及課題結題報告,都要求學生自己負責完成。給學生選擇學習內容的機會。教師主要起組織、關心、指導和評估作用。

  4、過程性。與注重結果的現有教育相比,研究性學習更注重研究過程及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自身體驗與收獲。

  5、研究性。本課程的實施過程類似科學研究的過程,但又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研究;強調以發展學生創造力為目標,但并不要求其研究結果一定都要創新。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基本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發展自己的研究創造能力。

  五、實施步驟

  1、確定研究課題

  分析學校特色和傳統優勢,結合本地自然條件與人文資源,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提出問題,確定研究主題。

  2、課題的`實施

  (1)準備階段

  ①動員學生、教師、家長。

  ②提供相應的知識背景,開設一些學術講座(學校層面)。

  ③進行科研方法指導(學校層面)。

  ④組織專門的管理體系。

  (2)選題階段

  ①教師選題:年級組教師以班主任為主,在年級組內分別尋找其他學科教師2—3人,自由組合成為指導教師小組。同指導小組教師共同協商確定一個涉及教師所屬不同學科的研究主題。教師小組對所選主題進行備課,寫好備課筆記。教師小組進行主題展示,注明題號,吸引學生申報選題。

  ②學生選題:學生根據教師的主題展示,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班主任宣布分組名單。學生組成小組,推舉組長。

  ③確定子課題研究方案:學生和指導教師見面,了解指導教師對主題的構想說明。學生小組開始查閱資料,訪問有關人士等,確定自己具體的研究子課題(即確定與主題有關的更小的研究領域)。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學生小組的課題,并指導制定“課題研究方案”。教師根據與學生討論的結果,撰寫指導各小組研究的教案。

  (3)實施階段

  ①學生按課題研究方案,自主開展研究活動,并認真規范地填寫相應表格。

  ②學生定期和指導教師見面。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和小組活動記錄,隨時了解并評價每個小組以及每個學生的活動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并認真填寫相應的指導意見表和日常考核表。

  ③每個學生準備一本記錄本,隨時記錄研究情況與各方面的收獲。

  (4)課題成果展示

  ①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收集到的資料信息進行分類、歸納、整理和提煉,確定總結的內容,選擇最合適、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

  ②成果形式不拘,格式要規范,內容要具體,鼓勵創新。教師要教育學生尊重《著作權法》,反對簡單的抄襲或對資料做剪貼。

  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小組研究成果一份、其他方面收獲總結一份、收集到的資料索引一份、課題涉及的科學術語詞匯表一份、課題實施過程中所有原始資料一份。

  ④最后的研究成果內容包括:選題意義、研究經過、論據和結論、效果分析,后附資料索引目錄。

  ⑤以課題組為單位,在指導老師組織下,各小組將研究結果進行展示交流,同學對各組成果進行評議,提出改進意見。

  ⑥展示必須用PowerPoint演示,還可借助其他輔助手段(展板、投影、錄像、實物等)。

  ⑦每個學生交一份個人總結,600字左右,主要描述個人的參與工作和貢獻。

  ⑧上述材料使用文字編輯軟件、用16K紙打印,于答辯前兩天交給指導老師。

  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課題組評議改進并完成研究報告,做答辯前準備。

  (5)年級答辯、報告會

  ①答辯按主題分類,一個主題下的各相關課題在一起答辯。

  ②答辯時間:每組15分鐘(10分鐘報告,5分鐘提問討論)。

  ③答辯程序:

  小組代表報告本組研究內容、經過及取得的成果。

  小組代表作英文摘要報告。

  小組成員回答答辯教師組的指導老師和專家的提問。(由哪位同學代表小組發言,由答辯教師組的指導老師、專家臨場指定。一位同學代表小組發言時,其他同學可幫助操作演示設備。)

  答辯后由答辯教師組的指導老師和專家進行評議、打分,并填寫答辯記錄表。

  (6)學生成績評定

  ①學生根據評價表自評,并呈交個人工作記錄本。

  ②學生小組展開互評,評出每個學生的分數等第。班主任老師負責匯總:將開題評審的成績、學生平時成績和答辯成績統一匯總,根據學校規定的不同權重,對每個學生作最后的成績評定。

  (7)學年課程實施情況總結

  各學生課題組與教師指導小組上交情況總結一份。

  學校各部門寫好工作總結一份。

  六、課程管理

  1、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研究性學習課程領導小組和教師課題指導小組,根據研究性學習的特點,結合我校的師資狀況,各部門及各條線均參與研究性學習,進行統一的布置和管理。各部門、各條線各司其職,教務處負責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具體管理、實施,制定各種管理措施;政教處負責班級和學生管理;教科室負責科研、課題和相關信息及技術指導;學校總務負責后勤保障和有關服務;教師指導小組工作由學校領導小組和學生課題組考核評價;學生課題小組由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指導小組考核;學校圖書館和電教中心做好信息和資料的支持工作。

  2、研究性學習為學校必修課。課程記入教師常規考核,每周兩課時以及一次備課。

  七、課程評價

  1、對學生

  (1)學生態度:主動性、創意、協作、完成任務情況、采納他人意見等。

  (2)學生資料研究能力:查閱資料數量和質量,使用新技術,向周圍人請教,對資料的研究和利用等。

  (3)學生研究能力:研究方向的清晰,研究方案的可行,研究手段的選擇,對研究中涉及到的各種現象的解釋,對研究結果的表述和發揮,科學術語的使用,各種軟件的使用等。

  (4)書面文字材料:原始資料的保存和整理,研究問題的表述、總結等書面材料的質量等。

  (5)答辯:報告的結構,主要觀點的突出,對內容的理解,論據的質量,儀態和表達能力等。

  2、對教師

  (1)態度:主動性,與其他老師協作,指導的到位與及時,與學生的平等民主關系,事先認真準備等。

  (2)指導能力:善于發現學生的問題的困難,善于點撥學生的創造火花和欲望,能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和意見,能提供相應的知識背景材料,了解校內外教育資源,能指導學生規范地開展科學研究和撰寫論文、實驗報告、調查報告,能認真備課撰寫教案等。

  (3)繼續學習:主動學習本學科前沿知識,關心相關學科知識內容,會使用各種新技術學習,能開設有關科研方法和本學科前沿知識的講座。

  八、保障措施

  1、學校將成立研究性課程實施的領導小組、開發小組和研究組,負責課程的研究、開發和教師培訓,確定實施步驟和日程安排,制定評價方式和標準,使課程的實施過程真正成為我校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過程。

  2、學校將對現有的圖書、設備進行整理,統一調配,妥善安排教室、實驗室和機房的使用,盡可能在圖書設備上增加經費收入,保證學生有較好的活動空間和條件。

  3、學校將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改變作為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抓手”和關鍵,能否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將是評價我校教師合格與否優劣的重要標準之一。

  4、學校召開高一年級家長會,宣傳課程開設的意義和目的,強調安全問題,取得家長對本課程的理解和支持。

  5、學校要求行政、總務各部門都要樹立為教學第一線、為學生服務的觀念,主動為研究性學習提供服務和支持。

  研究性學習方案 篇2

  一、指導思想

  為貫徹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落實《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實施方案》、《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指導意見(試行)》的任務,根據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實驗)》和《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指導意見(試行)》,結合我校的教學實際,特制定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方案,以規范教師的指導行為和學生的研究活動,推進我校新課程實驗的開展。

  二、“研究性學習”課程目標

  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目標是通過轉變學習方式,在主動、積極的學習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索、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和情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和提出問題,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決問題等多方面方法、興趣和能力;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學道德;使學生養成樂于與他人分享研究的信息和善于于他人交往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技能;使學生了解科學、知識與社會發展、人類進步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社會責任心和歷史使命感的形成。

  三、“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組織管理

  研究性學習課程在學校課程領導小組領導下開展,具體由學校教研室和教務處負責實施,指導老師對研究性學習全過程負責。

  1、教研室——主要負責制定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方案及各項規章制度的制定,負責教師的研究性學習的校本培訓及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組織與指導。

  2、教務處——主要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管理及課時的安排。

  3、德育處——主要負責指導和協調年級、班級的活動管理

  4、技術處、總務處、圖書館——主要負責設備、儀器、資料、場地等方面,為師生提供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的條件。

  5、年級組、教研組——落實研究性課程計劃。年級組長、教研組長要協調好年級之間、班級之間、學科之間的關系。

  6、班主任和各科教師——以行政班為單位,由班主任和指導教師組成研究性學習指導和綜合評價組,班主任任組長。負責審定課題計劃,對學生進行指導,對學生的學習研究性成果進行評定。

  四、“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

  1、課程設置

  新課程方案規定,高中三年中,要保證有270個學時用于研究性學習,每個學生至少研究完成三個課題,完成每一個完整的課題最多可獲得5個學分。根據我校的實際,我校的研究性學習課程安排在高一、高二兩個學年,高一上至高一下完成第一個課題的研究,高一下至高二上完成第二個課題的研究,高二上至高二下完成第三個課題的研究,完成每一個完整的課題可獲得5個學分。研究性學習課時安排采用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辦法,每周安排兩課時進課表,教師集中對學生進行培訓、指導、組織學生交流、聽取學生匯報或者由學校統一安排專題講座;充分利用社會的課程資源,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和假期開展課題的研究工作。每學期期中和期末集中進行結題匯報、綜合評價、學分認定;新學年的開始,舉辦研究成果展示和對高一新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宣傳、培訓。

  2、課程內容

  研究性學習主要分為課題研究和項目設計兩大類。課題研究是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有調查、實驗和文獻研究等方式;項目設計是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包括社會性活動設計、科技項目設計等。

  課題(項目)的'主要來源是:來自教師提供的選題背景,來自生活和學習活動的實踐,來自學生觀察中的機遇、靈感。可以是教師出主題,學生選課題;也可以是學生自主選擇課題,教師給予幫助。高一學生研究性學習課題的來源主要是教師提供選題背景,學生從中選擇課題。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內容可以從自然環境、科學發展、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選擇。

  3、實施的基本步驟

  ⑴成立研究小組。班主任在班級布置、動員,學生自由結合成立研究小組,每組人數一般在6—8人,推舉組長1人。班主任要關注小組成員的個性、特點、能力及男女比例等,需要時與學生協商做適當調整。

  ⑵開題階段。研究小組選擇指導教師并報到班主任處,由班主任和指導教師組成研究性學習指導和綜合評價組,班主任任組長,指導教師在班主任的帶領下,指導學生確定研究課題、審定課題研究計劃,幫助學生掌握研究方法,鼓勵學生開展研究。

  ⑶研究過程。學生根據研究計劃和分工開展研究,組內每個學生都要承擔一部分相對獨立自主的課題工作,確保真正參與課題研究。指導教師負責方法的指導和幫助學生解決研究中出現的問題,督促學生開展研究。

  ⑷結題階段。學生完成研究報告并向指導教師和班級同學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在研究過程中的表現,指導教師對課題的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指導教師和課題組對組員的表現進行評價。課題研究報告和評價的結果匯總到班主任處。

  4、“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學分評定

  ⑴評定原則

  ①參與性。學生只有參與研究性活動才能獲得相應的學分,如發現學生并沒有參與研究性課題的研究,不能得規定學分。

  ②過程性。學生只要參與就能獲得相應學分,研究性課題的質量高低不影響學生獲得學分。

  ③真實性。研究性課題必須是學生自己進行的,可請求指導與幫助,但不能由家長或教師代替完成,如發現虛假現象,學校將扣除相應分學。

  ④規范性。學分的認定由學生互評,指導教師考核,學校教研室審核組成,并建立公示、抽查制度。如對學分認定持有異議,可提交學校學分認定小組復議。

  ⑵評定依據

  認定每個研究性學習課題的學分主要依據四個方面的材料:

  ①開題報告;

  ②活動過程記錄;

  ③課題研究學習成果;

  ④三級(自我評價、課題組評價、指導教師評價)合格評估的結論。

  具備以上4個條件,則給予相應的學分。

  ⑶評定過程

  ①課題展示。學生以班組為單位進行論文展示或答辯、模型展示和介紹。

  ②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組內互評。

  ③指導教師考核,并組織,引導學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歷程,綜合評價學生的研究活動。

  ④指導教師提出意見,教研室審核,學校領導審批,教務處記入學分并存檔。

  5、研究性學習中指導教師的規范要求

  ⑴教育觀念要更新。指導教師應自覺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有關研究性學習課程和學習培訓活動,更新觀念,確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

  ⑵明確老師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的角色。教師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擔當的角色主要有:組織者、指導者、學習者、研究者參與者等,教師需要參與學生課題組的活動,了解學生開展研究的進展情況,與學生一起平等的探討問題。

  ⑶教師必須要幫助學生選好課題,提出扎實的資料和背景線索。指導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課題計劃、調查方法和實驗設計。及時點撥學生在研究活動中產生的困惑,要注意循著學生的思路,提出可供選擇的方案、意見供學生參考選擇,并填寫好每次活動記錄中的導師意見。

  ⑷根據學生課題研究的需要,按規定程序與電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等部門聯系,落實使用的時間,人員和要求。如果發生沖突,需進行協調。學生需要做實驗時,指導教師要事先審核學生的實驗方案,提醒學生注意實驗操作規程及安全,及時了解學生實驗的進展情況。

  ⑸教師必須指導課題組撰寫研究報告或論文,對學生所寫的論文報告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并提供有關的參考資料,引導學生對實踐中的體驗、感悟或調查、試驗所得的數據進行多角度、發散性的思考分析和總結。

  ⑹學生研究活動成果的匯報交流是教師指導的重點,教師必須根據匯報答辯情況做出客觀的評價,并填寫清楚表綜合評價。

  ⑺指導教師要寫好研究性學習課題指導教案,不斷總結典型案例,推進研究性學習的水平不斷提高。

  ⑻每個教師都應承擔不少于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的指導任務,按規范要求主動做好指導工作。學校將指導研究性學習作為教師的一項常規要求列入教師年度考核的要求之中。

  研究性學習方案 篇3

  為切實落實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意見,積極穩妥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推動學校研究性學習活動取得更大的成效,特制定《浙江省江浦中學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實施辦法》。

  一、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定義

  研究性學習活動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通過文獻研究、社會調查、科學實驗、數據分析、撰寫報告等形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習得科學研究的方法。

  二、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目標

  研究性學習活動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在課程實施中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

  1、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取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和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欲望。

  2、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性學習活動通常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并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培養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要培養學生在開放性學習的環境下,圍繞研究主題,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主動獲取信息,整理與歸納信息處理,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加工處理信息,恰當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努力創設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及成果,發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

  5、培養科學態度與科學道德。在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要認真踏實地探究,實事求是地得出結論,尊重他人的創意和成果,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練不怕吃苦,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過程中的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了解科學對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和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習關注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內容

  研究性學習活動內容來源于自然、社會、自我三大領域。人與自然。如環境保護研究、生態建設研究、能源利用研究、農作物改良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自然資源保護與開放利用研究、天文地理研究等。人與社會。如社會關系研究、企業發展研究、社會管理研究、人群心理研究、人口研究、城市規劃研究、交通建設研究、法制建設研究、政治制度研究、社會經濟發展研究、宗教研究、貿易與市場研究、鄉土文化與民俗文化研究、歷史遺跡研究、名人思想與文化研究、傳統道德研究、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研究、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民間文學與藝術研究、影視文化研究、大眾傳媒研究等。人與自我。

  如中學生生理與心理問題研究、中學生行為方式研究、學生社團研究、學生群體關系研究、學生消費研究、學校制度與學生成長研究、班級制度與文化研究、社會適應研究等。

  研究性學習方案 篇4

  一、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是《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中規定的一個獨立的學習領域,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其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三個部分。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注意具體目標的實現:

  一是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和感悟。培養學生努力求知態度,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欲望。

  二是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并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學習中,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并恰當地利用信息,以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是學會分享與合作。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設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

  五是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地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煉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六是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了解科學對于自然、社會和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所涉及的面相當廣泛,既可以是屬于傳統學科的,也可以是屬于新興學科的;既可以是科學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單科性的,也可以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既可以偏重于社會實踐的,又可以偏重于文獻研究或思辨的。溫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我國第一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地級市。是浙南經濟、文化中心,特別是溫州所獨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社會環境,這為學生走出課堂,深入實際,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為了培養學會選擇、自主發展的學生,我校的研究性學習采用課題研究模式。引導學生關注校園外廣闊的社會課堂,向社會學習,向實踐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創新的思維方法、創造技能、寫課題報告等,也是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之一。

  四、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程序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施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表達交流階段和評價階段。

  1、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1)確定學習主題

  學校教師根據社會及周邊環境、文化背景、學科知識等擬定幾個宏觀選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其中之一,經自主考慮或教師相關指導后,在此選題范圍內自己確定具體課題。最后由學校根據學生選題內容合并類似課題,確定學生分組名單,一般由2~4人組成課題小組(也可以個人單獨進行),選出組長,負責課題組人員分工。學校根據小組選題內容為小組指定指導老師,老師對學生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指導。

  (2)制定活動方案

  研究性學習主題確定以后,師生要對活動項目或課題進行討論,著手制定具體、可行、有效的活動實施方案。在此階段,學習小組要填寫開題報告:包括題目、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人員分工以及具體的每一階段的`時間安排、成果展示等內容。

  2、實踐體驗階段

  (1)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資料,開展實地考察、實驗設計或調查研究等工作,進行初步的交流。本階段教師主要指導任務是確保學生研究活動的順利進行。應注意強化學生的研究興趣和信心,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及時了解學生研究的進展情況,必要時給予適當的引導、調節或其他必要的幫助。

  (2)學生按課題研究方案,自主開展研究活動,并認真規范地填寫相應表格。學生根據初步的活動和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分析,上交中期報告,并上交《活動情況記錄表》和《調查記錄表》。

  3、表達和交流階段

  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將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完善中期報告,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課題結題后,要有相應的論文,還要有相應的研究工作報告,要認真總結研究過程中所做的工作、體會,匯報研究思路、過程和成果。每位學生上交一份個人總結,主要描述個人的參與工作、貢獻和體會。

  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果,這是研究性學習不可缺少的環節。在交流、研討中,學生要學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辯。

  4、評價階段

  評價是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在研究過程中的三個環節開展,包括開題報告表、中期報告、結題報告以及相應表格的完成。

  開題評價要關注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設想的意識和能力,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進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中期評價主要是檢查研究計劃的實施情況,研究方向的清晰,研究手段選擇的有效性,查閱資料數量和質量,對資料的研究和利用;學生研究態度的主動性、協作能力和完成任務的情況。

  結題評價主要對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全過程的情況、體驗情況、原始資料積累和整理情況、研究問題的表述、研究結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進行評價。

  指導老師負責匯總,將開題評審的成績、學生平時成績和答辯成績統一匯總,對每個學生作最后的成績評價。

  五、研究性學習活動學分認定

  綜合實踐活動的學分認定應該包括學生互評、指導教師考核、學校教務部門審核等程序,并建立公示制度、抽查或回訪驗證制度,防止弄虛作假。

  學分認定依據含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要有符合要求的課題研究主題和方案;二是要有體現研究過程的記錄或佐證材料;三是要有研究的結果實物或書面報告;四是要有研究性學習的學時保證。

  研究性學習方案 篇5

  一、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性質及目標

  研究性學習活動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內容,是國家規定、地方指導、校本開發的一門課程。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設置,在于使學生保持獨立的持續探究的興趣,獲得參與研究、社會實踐與服務學習的體檢,發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實踐與服務技能,學會分享、尊重與合作,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增強服務意識與奉獻精神,具有關注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二、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內容

  研究性學習活動主要是指獨立于學科的綜合性的課題研究,包括文獻研究、觀察報告、項目設計、科學實驗、項目設計、社會調查、問題追蹤、考察報告等。研究性學習在內容上應關注以下幾點:

  ①研究課題的選擇范圍要向學生整體的生活世界開放,挖掘學生本人、社會生活和自然世界中蘊含的`探究課題。

  ②無論學生確立的課題是自然問題、社會問題、還是自我問題,在研究性學習開展中都應對自然、社會、自我三者作整體關注,努力實現三者的內在整合。

  ③注意轉換研究的視角,使學生有機會直接面對并處理“生活”、“生存”、“生命”等一系列涉及倫理道德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活動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五類:

  (1)自然環境類:主要是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角度提出的課題,如環境保護、生態建設、能源利用、農作物改良、動物保護、天文研究等方面與個人生活背景相關的課題。

  (2)社會生活類:主要是從研究人與社會的關系角度提出的課題,如學校規章制度研究、社會關系研究、企業研究、社區管理、社團活動、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規劃、交通建設、法制建設、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發展、宗教研究、貿易與市場研究等與個人生活背景相關的課題。

  (3)歷史文化類:主要是從研究歷史與人的發展角度提出的課題,如鄉土文化與民俗文化研究、歷史遺跡研究、城市變遷研究、名人思想與文化研究、校園文化研究、傳統道德研究、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研究、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民間文學、藝術研究、影視文化研究、時尚研究等與個人生活背景相關的課題。

  (4)個人發展類:主要是從關注個體成長和人與人的關系角度提出的課題,如學生社團研究、學生群體研究、學生消費研究、學校制度與學生成長、班級制度與文化、流行音樂、時尚文化、行為方式研究、同伴互助、合作與交流、同學關系研究等方面與學生生活直接相關的課題。

  (5)跨學科綜合類:主要是從科學技術與時代發展角度提出的,與中學的學科知識有一定的聯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學科參與

  的、有助于了解當代前沿科學的綜合學習課題,如遺傳與化學、納米技術、計算機與多媒體技術、基因工程與克隆技術、產權經濟、核磁共振、組織行為等方面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新事物的研究課題。

  三、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施

  1、組織形式:研究性學習活動以課題小組合作研究為基本組織和實施形式。每組一般由同一班內的6~10人組成(條件成熟后可跨班進行建組),原則上每班不超過10個課題,一名教師指導課題小組數不超過3個。課題組內要進行課題分工和角色分工,即每個成員都要承擔一部分相對獨立的課題工作,每個成員都要承擔一個角色,確保真正參與課題研究。如組長、協調員、資源管理員、信息技術員等,既各展所長,又密切配合,以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

  2、時間安排:研究性學習的活動時間統一安排每周一課時時間課余時間學生可以在周六、周日繼續進行

  3、實施步驟: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施一般可以分為如下六個階段:

  (1)培訓教育階段(12月份):對于初一學生,由于是第一次接觸研究性學習,學校和班級應通過講座、板報、案例介紹等多種形式,就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進行培訓,為學生提供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論指導和必要的技術指導。

  (2)選擇課題階段(次年1月—2月):由學生根據自身的

  興趣特長,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必須是學生的、必須是生活的、必須是可研究的。提倡課題的綜合性、社會性、探究性、開放性、獨特性;強調課題的需求性、創造性、科學性、可行性。

  (3)制定計劃階段(2月份)。課題小組確定研究課題后要填寫課題實施方案表格,內容包括:課題名稱、課題背景說明、課題意義與價值、小組成員及分工、指導教師、研究目的與計劃、活動步驟、預期成果等,指導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確定研究計劃。

  (4)研究實施階段(3月—4月)。三月上旬,各班級要安排專門時間舉行開題報告會,論證課題可行性。然后根據研究計劃,課題組成員要各司其職,通過圖書館查詢、網絡搜索、參觀訪問、問卷調查、實驗記錄等多種途徑和渠道廣泛搜集資料,指導教師要提醒學生做好文字記錄和拍照、攝像、錄音、資料下載等工作。

  (5)整理總結階段(4月份)。對搜集到的各種資料,研究小組一定要進行討論和分析,各成員都要表達自己對問題的認識與理解,然后對資料作出處理,如發現還缺少材料,要繼續補充搜集。在此階段中,學生可通過不斷的整理、分析、驗證、提煉等,提煉出自己的認識和見解以形成課題成果。課題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報告、小論文、項目設計、實驗報告、科技作品等。四月下旬,各班級要安排專門時間舉行結題答辯會,評選出優秀課題,向年級組推薦。

  (6)展示評價(5月份)。學校和年級組要提供平臺,讓學生通過研究論文、調查報告、實驗報告、模型制作、主題演講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師要組織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反思自己的研究歷程,與學生共同評價研究活動。

  4、課程管理

  研究性學習活動在學校綜合實踐活動領導小組領導下展開,由學校政教處和年級組組織實施,班主任為本班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第一責任人,對學生外出研究活動要進行安全教育,并做好安全預案。班主任和課題指導教師負責指導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確定,并對研究性學習全過程進行指導。

  四、課程學分評定

  (一)評定原則

  1、參與性:學生只有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才能獲得相應學分。如發現學生并沒有參與研究性課題的研究,不能得規定學分。

  2、過程性:重在考察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表現、感悟及社會責任感和服務社會的態度與精神。研究性課題的質量高低不影響學生獲得學分。

  3、發展性:重在考察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和增長情況。 4、規范性:學分的認定由學生互評、班主任或指導教師考核、學校政教處審核組成,并建立公示制度、抽查或回訪制度,

  研究性學習方案 篇6

  一、指導思想

  自2008年8月,本屆學生從高一年級全面進入新課改實驗,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部分“研究性學習”必修課程,其實施根據新課程實施有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意見、指導方案,采用學分的形式,以課題研究為載體,達到改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自我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課題研究活動主要的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它以獲取關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直接經驗、發展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直接目的,以學生個性健全發展為根本目的。

  二、研究性學習目標

  1、倡導學生主動參加與交流合作、探究發展等多種學習活動,變革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轉變學習方式,在主動、積極的學習環境中,激發好奇心和創造力,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和提出問題,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決問題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2、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及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拓展教與學的時間和空間。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和加深理解已經學到的知識,發現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并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培養與學校生活、職業生活和繼續學習有關的能力:自主意識,團隊合作,資料研究,人際交往和掌握現代信息工具等。

  3、了解科研的一般過程和方法,體驗科研的艱辛和快樂。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三、研究性學習內容

  在教師指導下,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提出問題,確定研究主題,然后組織課題的實施。

  供學生參考的子課題:

  1、糖尿病人的飲食特點

  2、水的硬度和軟化

  3、洗滌劑的種類

  4、洗滌劑的污染

  5、健康的飲水

  6、化學和能源(對現如今居民使用燃料的對比分析)

  7、化學和科技(聯系所學知識,認識化學科技前沿)

  8、水污染的治理

  9、生活中的奇特現象

  10、現代居室中的殺手等

  學生可以從上述子課題中選擇一個展開研究,也可以自擬確定相應的研究課題,但原則上依據課本中涉及到的社會實踐活動為依據,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旨在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強調教學的研究性,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現有的經驗為起點,以問題為中心、以討論為交流方式,以陳述觀點為基本要求,以提高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為根本目的。

  四、研究性學習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

  提供相應的知識背景,做一些學術講座。進行科研方法指導。

  2、選題階段:

  學生根據教師的主題展示,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并按照學生意向分組,組成學習小組,承擔各子課題。

  確定子課題研究方案:學生和指導老師見面,了解指導教師對主題構想說明。學生開始查閱資料,訪問有關人士等,確定自己具體研究的子課題。

  3、課題評審:

  對每個組課題研究方案進行評審,不合格的小組,需重新準備后再開題評審。

  4、研究實施階段:

  學生按課題研究方案,自主開展研究活動,并認真規范地填寫相應表格。

  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和小組活動記錄,隨時了解并評價每個小組以及每個學生的活動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并認真填寫相應的指導意見表和日常考核表。

  每個學生準備一個記錄本,隨時記錄研究情況與各方面的收獲。

  5、總結與展示: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收集到的資料信息進行分類、歸納、整理和提煉,確定總結的內容,選擇最合適、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

  最后的研究成果內容包括:選題意義、研究經過、論據和結論、效果分析,后附資料索引目錄。

  以大課題組為單位,在指導老師組織下,各小組將研究成果進行展示交流,同學對各組成果進行評議,提出改進意見。

  每位學生交一份個人總結,字數800左右,主要描述個人的參與工作和貢獻。上述材料于答辯前兩天交給指導教師。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課題組評議改進并完成研究報告,作答辯前準備。

  6、答辯

  A、小組代表報告本組研究內容、經過及取得的成果。

  B、小組成員回答答辯教師組的提問。

  7、評價:

  學生根據評價表自評,并呈交個人工作記錄本。

  學生小組展開互評,評出每個學生的分數等第。

  指導教師對學生課題研究進行評價總結。

  五、活動時間安排:

  學生在家活動:20xx年3月8日~5月10日的周六周日(共16天)

  學生在校交流:20xx年3月8日~5月10日的每個周三下午課外活動

  學生來源:高二理科班

  小組劃分:每班為一個大組,班長為組長

  每班學生自由組合,分8~10小組,每小組5-8人,自行選小組長一名。

  活動物品:由各小組自行準備

  研究性學習方案 篇7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從小學三年級起,在必修課中開設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共同構成小學階段的綜合實踐活動。

  一、研究性學習指導思想:

  小學階段的研究性學習以培養學生探究興趣,促進學生智慧潛能的發展為宗旨,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式為著眼點,創設一種適合學生興趣和自我發展的開放性學習時空,為學生提供一個多渠道獲取知識,理解與生活相關的自然問題或社會問題,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和應用于實踐的機會。

  〈一〉重視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在體驗與創造中學習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必須重視學習過程中書本知識學習與行為實踐活動的平衡和結合。小學階段的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活動為中介,讓學生通過自主實踐活動去主動發現、積極探究和自由地創造。

  〈二〉關注學生的興趣,讓學習充滿探究的快樂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源動力,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對身邊問題有濃厚的探究興趣。關注學生的興趣,將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問題,并以此作為探究的出發點,能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研究性活動中。

  〈三〉提供開放的學習空間,發現和開發學生的多方面智慧潛能

  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多方面的智慧潛能,也存在著明顯的個別差異,研究性學習可以使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依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通過各類探究方式,關注自然、走向社會、發現自我,開發多方面的智慧潛能,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

  現代教育要求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實現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轉變。教師與學生在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中,獲得思維、能力、情感、行為等方面的發展。

  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一〉激發觀察生活、發現與探究問題的興趣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接觸和了解自然與社會,對身邊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積極觀察和思考,并通過簡單的操作實踐,品嘗自己動手動腦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愉悅,獲得問題探究的初步經驗,激發對自然與社會問題探究的興趣,初步養成好觀察、好質疑、好探究的心理傾向。

  (二〉初步學會觀察與發現,發展探究問題的能力

  通過研究性學習,小學生應當初步學會用不同的方法觀察事物、發現問題,并發展對問題進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包括:針對特定情境中的事物仔細觀察并且提出問題:針對所探究闖題,形成簡單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實施探究:學會使用簡單的工具和設備,采集基本的信息、數據:運用信息和數據對問題作出簡單但合理的解釋或回答,用明白的話語與同伴交流觀察、思考、探究的過程與心得,展示成果。

  〈三〉形成合作與分享的初步意識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要樂于與伙伴互相幫助,分工合作,克服依賴心理,養成認真完成分工的自覺性,形成人際溝通的初步能力:熱愛集體,樂于與同伴交流和分享信息、創意及成果。

  〈四)形成尊重科學的意識和認真實踐、努力鉆研的態度

  在研究性學習中,初步形成尊重客觀規律的意識、養成凡事認真思考的習慣,既敢于大膽想象,又能夠認真實踐、嘗試、探究:不怕困難與挫折,不輕易放棄探究:能進行初步的反思和自我評價;學會尊重他人的意見和觀點等。

  〈五〉初步形成對于社會的責任意識

  小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初步形成的社會責任意識,主要包括:初步形成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正確認識:注意個人行為對于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后果,初步形成關注社會進步的意識,懂得社會發展人人有責的基本道理等。

  三、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小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從生活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涉及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領域十分廣闊。與一般學科課程相比,研究性學習在內容上更廣泛、更靈活、更富有彈性。

  (一)學習內容選擇

  1、尊重興趣愛好

  尊重學生的個人意愿,讓他們自主選擇探究內容,是研究性學習活動持續并有效開展的基礎,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課題,確定方向,積極地投入探究。學生對某個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的愿望,不僅是進行學習和探究的直接動力,也是充分發揮他們創新精神和創造潛能的前提。教師在活動指導中要盡可能地創造一個可供學生自我選擇和個性發展的空間,不宜硬性規定研究的內容和題目。可以通過開設科普講座、推薦科技書籍、介紹科學人物等途徑和方式,激發興趣,啟迪思維,形成問題。在學生中產生研究的興趣和愿望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他們提出研究的題目和思路。

  2、關注生活實際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邏輯思維已有了一定的發展,能對各種自然現象和生活實際進行思考,并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與此同時,基于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其活動和探究的'范圍又有較大的局限性。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發掘適合于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的探究題材,是有效地選擇和組織研究性學習內容的一個重要方面。小學開展研究性學習。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教師要利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各種機會,啟發小學生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各種問題。從風霜雨雪等自然現象到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從個人的衣食住行到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從校園的環境布置到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都可以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鼓勵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從現實生活和身邊小事中尋找和提出有價值的探究內容和問題。

  3、鼓勵動手實踐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來自學生的生活實際,研究的過程也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研究性學習強調更多地通過學生對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探究來獲得直接經驗,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小學階段開展研究性學習,要多一點學生的親身體驗,少一點教師的知識傳授:多一點實地調查和實驗,少一點書面資料的研究整理:多一點手腦并用,少一點純思維訓練。教師對學生進行研究方法的指導,要結合具體的問題和情境,要深入城出、注重實用,避免單純的名詞術語的講解和記憶。

  (二)學習內容設計

  1、由扶到放原則

  小學生對各種自然和社會現象具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同時他們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志向,需要有適當的引導和鼓勵。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是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的,問題可以是來自學生,也可以由教師提出,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實施研究性學習的起步階段,學校和教師可以提出一定的選題范圍指導

  2、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根據本校、本地的實際情況,開發各種教育資源。設計活動內容。在校內外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社會生活中,都包含著可以探討研究的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可資利用的豐富素材,應予以充分注意和發掘。農村、信息資源、環境特點,研究性學習可以更多地與鄉土教育、勞技教育、手工制作以及當地的生產、科技活動等結合進行。要注意選擇和利用一些時間性、季節性較強的事件,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如社會熱點問題或突發事件,比較引人注目,可及時用以激發興趣,引導思考。對于農作物栽培等受季節、氣候影響較大的活動,要掌握情況。預先設計安排。充分利用當地的各種社會教育資源,這是研究性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的必要基礎。

  3、逐步積累,資源共享

  隨著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學校可以根據校內外教育資源和本校的實施情況,總結積累有關材料,逐步構建有地區文化特點和學校特色的研究性學習內容系列:并為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自身條件,自主選擇探究項目留有足夠的余地。研究性學習活動過程是學生、教師共同學習、探究的過程,也是合作、分事的過程。要通過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使不同的學校、教師和學生在不同的時間、空間施圍內共享資源。把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過程、操作要點和經驗體會通過案例形式總結出來,并分別從學生小組、指導教師、學校管理等不同層面或角度予以反映,在實踐中可以起到資源共享的良好作用。

  四、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具體方法上,對教與學雙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確保研究性學習達到預期效果,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與總結。

  〈一〉基本要求

  1、全員參與。要引導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充分發揮學生在研究性學習全過程中的自主性,特別要注意激發和保護學生的探究興趣和熱情。不能以學科成績落后等理由,限制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

  2、任務驅動。要向學生提出明確而具體的任務。

  3、形式多樣。要從地區、學校與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和確定適合自己特點的實施辦法。提倡將研究性學習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的其它指定領域,如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以及學校、班級、少先隊活動整合起來實施。

  4、課內外結合。需要利用一部分課內時間。由教師對學生進行集中指導,或由學生邊進行交流研討等:也需要利用較多的課外時間,包括節假日和寒暑假時間,由學生進行集體的或獨立的研究活動。

  小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不強,處理實際問題的經驗缺乏,思想單純,因而活動范圍應以校內、家庭和所在村隊為主:活動的組織應以教師帶領下的集體活動和在教師或家長能有效控制范圍內的分組活動或個別活動為主。

  〈二〉組織形式

  研究性學習有多種組織形式,包括小組合作探究、個人獨立探究以及在班級、年級或更大范圍中展開的合作研究等等。

  在小學階段綜合實踐活動課進行的研究性學習,主要應采取小組合作形式"研究小組,聘具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學生家長、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小組成員要學會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務。研究小組一般由本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行結合,也可組織跨班級甚至跨年級的小組。

  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教師的作用教師能否運用促進性的指導技能,對于研究性學習的展開并取得預期效果,具有決定性意義。

  1、針對小學生的經驗背景和知識基礎,在研究性學習開始階段,教師需要結合實例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導,例如,如何進行簡單的實驗、如何記錄與統計數據等等,以便于學生比較順利地進入研究過程。

  2、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與督促對有特殊困難的學生或小組要進行輔導,創設必要條件校外活動前要特別做好安全防拖教育,使學生既能大膽進行探究活動,進行人際交往,義能很好地自我保護。

  3、教師要注意爭取家長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關心、理解和參與,開發對實施研究性學習有價值的校內外資源,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

  4、基于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教師會面臨既不能多臂,又不能不管的兩難局面教師應改變傳統的做法,注意保護學生的探究欲望,充分相信學生的自主性與創造性,允許學生在方法運用和成果獲得上的層次差別,不要求全責備。

  五、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小學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是一種多元的激勵性評價通過評價,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的好奇與探索精神,使學生對研究性學習始終保有愉悅的情感體驗。

  〈一〉評價原則

  1、正面評價小學研究性學習的評價重在發現和肯定學生身上所蘊藏的潛能,所表現出的閃光點,鼓勵學生每一步的想象、創造和實踐,激勵和維持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重視過程研究性學習的評價,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關注學生在過程中的動手實踐和參與、體驗情況,強調讓學生在過程中通過自評、互評來改進學習。小學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不強調學生掌握知識的數量,評價結果也不宜給出數值成績。

  3、重視體驗。研究性學習的評價關注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親自參與探索性活動、開展人際交往,以及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所獲得的感悟和體驗,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別人所傳授的經驗。

  〈二〉評價內容

  1、學習態度。主要指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可以通過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時間、次數、認真程度、行為表現等方面來評價,如學生是否認真參加課題組每一次活動、主動提出設想和建議、認真觀察思考問題、積極動手動腦、認真查找相關資料、準時完成學習計劃、不怕困難堅持完成任務等。

  2、合作精神。主要對學生在參與小組及班級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行為表現進行評價。

  如學生是否能積極參與小組活動,主動幫助別人和尋求別人的幫助,認真傾聽同學的意見,樂于和別人一起分享成果,在小組中主動發揮自己的作用等。

  3、探究精神和學習能力。可以通過對學生在提出問題、解快問題過程中的表現及其對探究結果的表達來評價。如是否敢于提出問題,以獨特和新穎的方式著手解決問題和表達自己的學習結果:是否善于觀察記錄、能夠綜合運用相關的資料、積極采用多種多樣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表達自己的學習過程與結果等。

  〈三〉評價時需要注意的兒個問題

  1、注意引導學生自我評價與反思。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要與學生的學習密切結合,和教師的指導密切結合:必須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

  2、注意評價的激勵功能。要鼓勵學生的新想法,努力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的熱情,促進廣大學生積極實踐、勇于創新。

  六、研究性學習的管理

  學校必須從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學習評定和統籌協調等方面著手。從開發、實施到評價加強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管理。

  1、學校應建立起相應的指導、管理小組,負責校內外指導力量的組織協調和設備利用、過程洛實、實施檢查等項工作的統籌安排,以保證研究性學習的有效實施。

  2、要注意加強各學科教師之間的聯系與合作,發揮年級組在組織、統籌、協調上的作用,強調班主任在研究性學習管理上的重要作用,建立起必要的組織體系和運作機制,實行對研究性學習的全方位、全過程管理。

  (三〉教師培訓

  教師是研究性學習有效實施的關鍵。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有關的教育研究、教師培訓ll機構都要十分重視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教師培訓工作,把它放到實施研究性學習、落實課程計劃要求并不斷提高質量的關鍵位置上來。要制訂近期和中長期的培訓計劃,并切實加以落實。

  1、教師培訓的主要目標是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提高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促使教師更新知識,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提高教師自身的科研素養和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在培訓中,要幫助教師了解并掌握一些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具體方法,尤其要讓教師在不同類型的案例剖析中獲得多方面的啟示。

  2、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中設置研究性學習,本身就具有探索性和創新性,學校要把落實課程計劃的要求與結合本地、本校實際情況進行積極研究探索結合起來,并通過鼓勵、支持教師對研究性學習實施問題的探究,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3、教師耍重視相關資料的積累,逐步豐富適合本地、本校實際條件、受學生歡迎的研究專題的綜合性資料儲備。

  研究性學習方案 篇8

  一、課題背景、意義及介紹

  1、背景說明(怎么會想到本課題的):

  這次研究的課題是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春天。陽春三月,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柳綠花紅,鶯歌燕舞。在這個溫暖的季節里,所有的枝頭都綻開了花苞,所有的小鳥都舒展了羽毛;在這個溫暖的季節里,園林工人撒下花的種子,農民伯伯插下稻谷的秧苗。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是播種的季節。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春天,了解春天的特點,了解植物的變化,欣賞春天的美,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我與學生定下了“我愛春天”的主題課題研究。

  2、課題的意義(為什么要進行本課題的研究):

  通過設計本次《我愛春天》的研究性學習,就是讓生活在順德這片土地的'農村低年級學生能從各個方面了解春天,積累寫春天的詞語,學習寫春天的詩歌,學唱寫春天的歌曲,欣賞關于春天的音樂、圖畫、影片等,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感受春天的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使學生學會用心感受,學會留心觀察,提高學生綜合的語文能力。

  3、課題介紹

  本次研究性學習,是圍繞一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的主題,著重在研究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表達、欣賞的綜合語文能力,感悟春天的美。首先通過語言文字的描寫,初步激發對春天的熱愛,再以“春天”為主題,通過課外的觀察以及在老師的幫助下進行網上搜集,讓學生去發現春天的特點。積累有關描寫春天的四字詞語,背誦關于春天的古詩、美文。通過畫春天、寫春天,培養學生觀察、應用、表達、欣賞的綜合語文能力。

  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或布魯姆目標分類法)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和方法的闡述)

  (一)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認識春天,了解春天的特點。

  積累描寫春天的四字詞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應用、朗讀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采用個人學習、小組合作、老師協助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資料搜集——資料整理、歸納——實踐探究——交流匯報——收獲感言等活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研究活動,讓學生欣賞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魅力,積累描寫春天的美文佳作、詩歌、圖畫等,激發學生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三、參與者特征分析(重點分析學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異,尤其對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影響的因素。)

  這次研究性學習是與課本上的學習內容緊密結合的,是對課本學習的鞏固以及拓展。一年級的學生年齡普遍比較小,認知水平也有限,會寫的字不多,對春天的認識比較不深,但對春天充滿了喜愛,很喜歡各種新鮮的活動,所以學習的積極性較高。作為任教低年級的老師,我覺得教師發揮引路者、指導者和協助者的作用十分重要,應該大力支持孩子完成學習任務,以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觀察能力以及獲取、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為最終目的。

  研究性學習方案 篇9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一)新課改的需要

  初中物理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在物理學的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要得到能力的提高。在課程改革中,把學生的實踐活動作為課程內容納入教學中,體現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的理念和“交叉綜合”的發展策略。“探究式學習”強調學生學習方法與探究式過程,適合在理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初中物理綜合實踐中實施這種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這種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我汲取知識的內部能力。

  (二)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加快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適應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知識規律,優化課程結構,調整課程門類,更新課程內容。同時還提出: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組織好學生活動課。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強調學生通過實踐,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減負增效,改革傳統的、有缺失的課程,關注學生特點、興趣、愛好和個性發展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此推進素質教育及其發展。

  2、 我江蘇省為貫徹中共中央的決定,早在兩三年之前就推行教育改革,今年已是第四個年頭,教科研的步伐正在緊鑼密鼓的開展著,把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提上研究的日程,多多少少給教學工作帶來點幫助,要求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不僅是教學的能手,更是教科研的能手,推動教學改革的躍進,同時也要明確只有研究、總結、推廣才能把素質教育認真執行下去。而《物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樂于參與和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活動,在實踐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學素養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識,而科學探究的重點形式就是活動實踐,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獲取,如何做好這一過程,引發去探究。

  (三)我校現狀

  我校從2003年開始使用新教材,物理是在2004年才開始,整個物理教材的貫穿思想是要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設計的欄目有活動、信息快遞、生活物理社會、方法、知識梳理、信息庫,而每節課的內容都有活動,都是新知識,要求學生動手、動腦,參加實踐、探究新知識,強調過程的重要,如何很好的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以及今后走向社會時的自我能力,都要我們去思考,去面對?在這一問題的前提下,我們提出了物理活動課實踐的研究。而我本人去年剛好結了一個《物理教學中其他學科的滲透研究》報告,多少有一點經驗積累,在另一個課題中也涉及點活動內容,但不是專門研究,認為活動內容非常重要,60%的都是學生活動內容,如何指導學生去做,而不是盲目的、隨意的上上,必須專門研究,規范化,才能更好的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

  (四)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物理知識的應用

  如在學習了光的反射之后,可以讓學生制作簡易的潛望鏡,也可以組織學生調查學校或家庭所在區域的光的利用、污染問題,寫一份調查報告。通過這樣的課外實踐探究活動,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光的反射現象的認識和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2、課內物理學習內容的延伸

  在學習了重力之后,可探究怎樣用實驗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重心。在學習了質量知識后,可讓學生調查成年人大腦的質量、成年人血液的質量、自行車的質量、摩托車的質量、一個雞蛋的質量等等。

  3、與其他學科知識綜合的應用

  如環保方面的問題、能源方面的問題、保溫性能的問題等。要注意的是這類問題所探究的題目不宜過大,針對性要強,使學生易于操作。

  在選擇課外探究內容時教師應該倡導學生自己從生活和學習中發現問題,教師收集學生提出的問題并定時向學生公布,并結合學生實際能力確定探究的課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定探究的課題,自行組建小組,進行探究。教師要定期檢查學生方案的實施進展情況,定期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或布魯姆目標分類法)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和方法的闡述)

  知識與技能:

  1、物理教學“生活化”

  2、學生生活“物理化”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經歷研究的過程。

  2、學生通過研究活動學會獲取、收集、運用簡單信息的能力,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3、學生通過和小組合作收集廣告和報刊、雜志的學習過程,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致力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在生活中學會運用物理知識。

  2、運用物理知識得到啟發,感受自然科學的魅力。

  三、參與者特征分析(重點分析學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異,尤其對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影響的因素。)

  1、經過七年的`學習,八年級學生對一般的自然現象已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但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生活習慣影響、在解釋日常生活現象時存在問題。

  2、具有了一定的獨立思維和自主的能力,雖然思想上有些懶惰,但他們可以在老師、父母的幫助可以再日常生活中學習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四、研究的目標與內容(課題研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么,通過哪些內容的研究來達成這一目標)

  1在理論上進行探索,轉變教學觀念,掌握先進的教學理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探索實踐,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把課程向校本化發展,提高物理教學的效率。

  2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對物理學科的進一步認識、了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分量;讓學生動手、動腦,在實踐中陶冶情操,在操作中鍛煉思維,領會物理學的博大精深;讓學生主動探究,縱、橫向對比學習,綜合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時代的需要,讓學生在新的課改教學工作中得到應有的收獲。

  3從學生生活和認識特點出發,通過活動實踐課,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并將其運用于生產生活實際,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

  通過中學物理活動實踐課程的設計和實施研究,促進中學物理活動課程較系統深入開展,促使學生通過活動課程實踐,激發對物理學科的興趣,逐步形成各自的愛好和特長,培養其綜合能力(包括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及創新精神)、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意識、科學態度和科學能力)以及關心社會和合作意識,同時促進中學物理課堂教學改革,全面完成中學物理教育教學目標,為此進行探索。

  五、研究的預期成果及其表現形式(研究的最終成果以什么樣的形式展現出來,是論文、實驗報告、實物、網站、多媒體還是其他形式)

  (1)提高活動能力主要在于提高學生的活動能力,并在活動中加深其對物理知識的鞏固,促進其思維的發展。

  (2)激發活動興趣主要作用是激發了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和認知的興趣,從而增強了學習的動力,

  (3)活動評價反饋類即對學生綜合活動的結果及其行為進行反饋評價,及時矯正錯誤,鞏固知識。

  (4)在一些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表面上轟轟烈烈,實質上流于形式。對初中物理綜合實踐活動課重視不夠。本研究深入研究蘇科版初中物理綜合實踐活動部分,創新教學,突出案例。全面系統,為教師們提供藍本,為科學開設初中物理綜合實踐活動提供借鑒。本研究將在實驗,反思的基礎上,找到解決物理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的問題提供合理策略。

  完成初中物理綜合實踐活動開展情況調查;完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新課程的亮點的相關理論綜述;完成蘇科版初中物理綜合實踐活動的完整教學,反思,評析。撰寫一篇學位論文。依據研究結論對初中物理綜合實踐活動的工作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促進初中物理實實在在大力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主要包括研究的前期構思、撰寫開題報告、記錄、訪談、隨后的資料分析、資料歸類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查閱以及后期的論文的完善補充整理等。論文成稿預計約一萬字。

  六、資源準備

  教師提供的資源:相關的書籍。

  學生自行準備的資源:筆、紙、相機等

  七、研究性學習的階段設計

  (一)文獻研究階段(20xx年1月至3月)

  本階段重點在于收集觀點和方法,比較、分析、篩選出有積極意義的方法和觀點,并結合自己的親身實踐,形成較為完善的科學的理論體系,用以指導下一階段的教學實踐。

  (二)調查分析階段(20xx年4月至6月)

  本階段主要以調查問卷方式全體同學進調查,并輔之綜合實驗探究,整理并分析相關數據,結合第一階段的理論和方法,形成本人的觀點和方法,用以指導教學實踐。

  (三)具體實踐階段(20xx年7月至9月)

  本階段應用前兩階段的成果,具體實施于教育教學中,具體又分為三步:第一步,對學生進行理論和技能的測試;第二步,舉辦學生校園自制教具大賽;第三步,教師間開展實驗操作技能大賽目的在于鞏固與強化。

  (四) 整理成果階段(20xx年12月)

  本階段將學習與實踐中形成的較成熟的方法和理論整理成文,用以指導今后的教學實踐,也便于大面積推廣應用。

  八、總結與反思(實踐后總結、反思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提出改進意見)

  1、在理論上進行探索,轉變教學觀念,掌握先進的教學理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探索實踐,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把課程向校本化發展,提高物理教學的效率。

  2、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對物理學科的進一步認識、了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分量;讓學生動手、動腦,在實踐中陶冶情操,在操作中鍛煉思維,領會物理學的博大精深;讓學生主動探究,縱、橫向對比學習,綜合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時代的需要,讓學生在新的課改教學工作中得到應有的收獲。

  3、從學生生活和認識特點出發,通過活動實踐課,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并將其運用于生產生活實際,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

  通過中學物理活動實踐課程的設計和實施研究,促進中學物理活動課程較系統深入開展,促使學生通過活動課程實踐,激發對物理學科的興趣,逐步形成各自的愛好和特長,培養其綜合能力(包括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及創新精神)、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意識、科學態度和科學能力)以及關心社會和合作意識,同時促進中學物理課堂教學改革,全面完成中學物理教育教學目標,為此進行探索。

  研究性學習方案 篇10

  一、活動背景

  為促進教師對課程、教材、教法的研究,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結合縣教研室大集體備課活動宗旨,開展語文組教師教學設計評比活動。

  二、活動目標

  加強教師教學基本功訓練,引導教師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積極探索教法改革,促進教師業務水平提高。

  三、參賽對象

  一年級語文全體老師

  四、參賽要求

  1、選題要求:結合縣教研室大集體備課空白課時進行比賽,本次比賽課題定為一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第10課《比尾巴》。

  2、內容要求

  一般應包括以下基本內容:

  第一、教材分析。所選教材的基本情況和基本特點;選擇該教材的依據和實際教學效果;教材的重點難點、結構體系;本課時所講授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等。

  第二、本課時教學目標。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維度。

  第三、本課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確定、分析本課時教學的重點、難點并說明依據。

  第四、教法和學法。說明選擇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學生的學習方法及依據。

  第五、教學過程安排。

  第六、板書設計。

  3、其他要求

  (1)在教學過程設計時,要說明所設計教學環節的意圖及理論依據。

  (2)教學設計中盡量體現先進的現代教育理念和思想,體現教師本人的教學理念和觀點。

  4、截止時間

  20xx年11月6日。

  研究性學習方案 篇1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必須“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教育部在20xx年1月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增加了包括研究性學習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并于20xx年4月11日頒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簡稱《指南》)。湖北省教育廳決定從20xx年秋季起,在全省全日制普通高中高一年級開始設置“研究性學習”必修課,每周三節。在三年內高中各年級開齊“研究性學習”課程。根據文件精神,我校決定從20xx年秋季正式開設“研究性學習”必修課。為了規范我校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結合我校的近幾年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本方案。

  一、“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性質和設置目的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是高中學生的必修課。

  學校實施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由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也必須發生轉變。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已不再是知識傳授的權威,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在參與指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知識,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并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二、“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目標

  教育部頒布的《指南》中提出了“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1、總目標是: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應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

  2、具體目標是: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2)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從我校實際和學生身心發展以及知識水平出發,學校三年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目標為:

  高一年級為起始和基礎階段。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愿意參與研究性學習,并產生一定的興趣;自主地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并能初步解決問題;了解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多種有效手段和途徑,掌握利用多種有效手段和通過多種途徑收集信息,并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掌握與人交流、分享的技巧;樂于認真踏實地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的見解和研究成果;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了解科學對于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關注國家和社會的進步,關注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高二年級為提高階段,在這一階段要求學生達到如下目標。要求學生能積極參與研究性學習,并形成濃厚興趣;形成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較好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能恰當地利用信息;形成一定的合作能力,樂于與人分享;養成嚴謹、求實、不斷進取的科學態度;養成關心國家和社會進步的習慣,自覺維護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高三年級為鞏固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使學生能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形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獨特方法,并能創造地利用各種信息;善于與人合作,形成良好的團隊精神;形成科學的價值觀,懂得按客觀規律辦事,不斷追求真理;形成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內容確定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結合我校近幾年來在推行素質教育過程中開發活動課的經驗和實際情況確定以課題研究為重點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內容確定的.原則:

  一是自主性。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興進取和愛好自主選擇研究課題和項目,老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學習生活和所熟悉的社會生活中去選擇課題和項目。在學生自主選擇研究性學習內容的前提下,教師可以采取提供課題指南等形式,供學生自主選擇。

  二是開放性。學生學習的時空是開放的。在空間上,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學校圖書館、實驗室,還可以到校外;在時間上,既可以是在學校規定的集中時間內,也可以是在其它時間進行。學生的學習方式是開放的,既可以是小組,也可以是個體的。指導教師是開放的,既可以是校內教師,也可以是校外的家長、或專業人士等。信息來源渠道是開放的。

  三是差異性。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既要尊重學生因興趣愛好、知識能力等形成的個性差異,同時也要注意不同年級、不同研究階段的要求上有層次上的差異。在研究的過程中,即使在同一主題下,由于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入口的選擇、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都可以各不相同。從而為學習者,同時也是為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廣闊的空間。

  四實踐性。研究性學習活動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研究能力、實踐能力,以及科學精神、態度、行為和習慣。促使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的轉變。因此,研究性學習特別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學校要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條件,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直接經驗和情感體驗。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選擇和確定的總體方向:內容選擇最基本的依據是學生的生活。一是以“人與自然”為線索的內容。它主要以昌宜以及三峽地區與人生存發展有關的自然環境為研究對象,如氣候、水資源、植被狀況、能源等。二是以“人與社會”為線索的內容。它可以是昌宜的歷史變遷、社會文化(如文化傳統、風土人情等),也可以是社會經濟問題、社會政治問題。三是以“人與自我”為主要研究對象。它主要涉及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問題。如青春期生理與心理、人格的塑造、道德的養成、人生的目的和意義等所引起的學生的自我反思與探究。

  四、“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組織實施

  (一)課程安排

  秋季起,在我校高一、高二年級正式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研究性學習活動以每周星期五下午安排的3課時為基本單位時間,以校本課程為基本載體,同時加強學科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探討和研究,促使研究性學習活動向學生校內外生活中滲透。

  (二)教學安排

  每學期按20周計,每周3課時,共約60課時。分五個階段:集中學習,確定課題,開題;開展研究,教師跟蹤指導;期中交流,進行階段性小結;再進行研究,教師實施跟蹤指導;期末結題,交流,評價和總結。

  (三)研究類型

  課題研究類: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

  項目(活動)設計類: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

  (四)組織形式

  小組合作研究。這種形式是研究性學習開展的基本形式。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五)保障條件

  學校盡量給學生提供研究性學習的各種條件:開放學校圖書館、科教館、電子閱覽室、實驗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以及學校根據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需要在校外聯系的有關部門和資源。

  (六)課程實施的一般程序

  按照教育部的《指南》要求,課程實施一般分為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

  在進入問題情境階段,要求師生共同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通過開設講座、組織參觀訪問等形式開展。此階段的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然后經過講座提出核心問題,誘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范圍或研究題目。同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通過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有關研究題目知識水平,該題目中隱含的爭議性的問題,使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分析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組,共同討論和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確定合適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獲得的信息、準備調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動和可能得到的結果。

  實踐體驗階段,在確定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后,學生要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資料;調查研究;初步交流。

  表達和交流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將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成果表達方式提倡多樣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寫研究論文、實驗報告、調查報告、活動方案、科技作品以外,還可以采取辯論會、研討會、展板、墻報、編刊物、音像資料等方式,同時,還應要求學生以口頭報告的方式向全班發表,或通過指導老師主持的答辯。在學期末分別舉行班級和年級交流報告會,年級編輯優秀成果集。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討中,學生要學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辯。

  五、“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管理和評價

  (一)“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管理

  1、學校成立課程領導小組

  學校“研究性學習”課程領導小組成員:

  組長:校長

  副組長:分管教科研的副校長

  組員:教務處主任、教研處主任、各年級主任、教研組長、班主任

  2、成立“研究性學習”實施小組

  在學校課程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成立“研究性學習”實施小組,負責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成員包括:

  組長:分管教科研的副校長;

  副組長:教務處主任、教研處主任、各年級主任

  成員:教研組長、所有專職和兼職指導教師、班主任

  3、課程檔案管理及相關部門的工作

  學生活動檔案資料:研究方案,含名稱、目標、意義、內容、方法、所需資源、小組人員分工、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計劃、成果形式、指導教師等內容,開題時上交由教研處備存。學生研究活動情況記載,含時間、地點、研究內容(具體)、收獲、體會、問題等內容,作為平時成績的主要依據。期末進行總結,每篇總結要求在1000字以上,研究情況記載根據研究內容,按照要求上交給指導教師批閱,并由組長簽名。研究成果,每一個學生每一學年(或學期)完成一至二個課題或項目。每小組或個人至少有一項成果(較大的問題可以是階段性成果)在期末上交給指導教師。其成果可以是研究論文、實驗報告、調查報告、活動方案設計、科技作品、錄像資料等。

  指導教師活動檔案資料:指導筆記,含對全班或小組(個人)指導的詳細記錄,有時間、地點、對象、主要內容、效果、體會等內容,每月底交教務處檢查。指導教師對所指導的項目要進行評估,寫出結論性評語,要求指出項目的意義、成功與不足之處,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每篇不少于800字。所有指導教師在期末要對工作做出全面總結,或以論文形式總結經驗。

  教研處工作:牽頭負責“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并負責指導教師的考核評價與管理;每學年開學時向全校學生介紹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包括校外兼職教師)名單,參考項目總表;將學生所選擇的所有研究項目進行匯總,包括名稱、項目成員、指導教師單位和電話、進度及所需資源等,形成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一般統計資料,完善學生研究性學習檔案資料管理;負責檢查指導教師的指導筆記并進行等級評定;每學期以學校研究性學習為課題進行研究,并寫一篇科研論文,每學期編輯一本優秀研究成果集。每學期負責組織一次研究性學習研討會。

  教務處工作:負責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的總體安排,為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提供各種資源(包括提供校內各種資源,對校外資源的聯系);每學期抽查學生研究筆記兩次,將其與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一起同學校活動課程的考核成績一并記入學校素質教育學分。每學年召開一次研究性學習表彰大會。每年舉辦一次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會或經驗交流會。

  年級組工作:各年級組按照學校的統一要求,根據本年級的特點具體組織本年級的研究性學習,協助教務處、教研處做好相關的檢查考核工作,以及有關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搞好本年級研究學習活動的經驗交流和成果展示(展示成果以年級為單位進行評比)。

  (二)“研究性學習”課程活動的評價

  評價是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評價的內容和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重視交流和合作,重視動手實踐。

  評價的重點:

  (1)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認真參加每一次研究性學習活動,并能認真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做好資料收集、積累、分析處理工作;主動提出研究和工作設想、建設;善于與他人合作。

  (2)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的體驗情況。評價的依據是學生的研究筆記、小組討論記錄、期末個人總結;期中、期末交流和平時交流情況;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情況。

  (3)研究性學習的學習和研究方法、技能的掌握情況。主要包括搜集和處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及其他新技術的情況;研究結果的表達與交流情況。

  (4)創新精神和能力發展的情況。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精神和創新的意識;相對個體的發展動態評價。

  (5)研究成果。

【研究性學習方案】相關文章:

研究性學習方案09-02

研究性學習實施方案06-19

研究性學習工作實施方案06-21

BJ中學研究性學習實施方案06-24

[精選]研究性學習報告09-25

研究性學習報告05-14

研究性學習總結09-22

研究性學習的總結07-06

高中研究性學習總結09-21

初中研究性學習報告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