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如何把總結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分享。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
一、氣候變化
1、氣候變化
是指一個特定地點、區域或全球的長時間的氣候改變,是以某些與平均天氣狀況有關的特征,如溫度、降水量、風等要素的變化來度量的。
2、氣候變化史
(1)地質時期: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中,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周期長短不一。
(2)歷史時期:期間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波動。
(3)近現代::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呈上升趨勢;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1、全球氣候變化本身就是資源條件的變化。
2、加劇了自然災害。
3、將導致原有生態系統的變化。
4、對主要生產領域,如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的影響更為顯著。
5、通過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如厄爾尼諾、干旱、洪澇、熱浪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2
氣象災害
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干旱、臺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臺風災害防御措施:加強臺風監測,及時發布臺風預報或警報,及時組織大家做好抗臺風工作。
暴雨澇災防御措施: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提高預報正確率,減輕洪澇災害損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或滯洪、蓄洪區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警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保險等。
旱災防御措施:
①實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干旱區的生態環境;
②種植耐旱作物;
③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營造防護林,改進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發布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提醒有關部門做好防寒準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3
地球的運動
1、地球運動的特點:
地球運動圍繞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轉運動,地軸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陽日(晝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時
線速度:赤道,向兩級遞減
公轉運動
太陽自西向東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歸年
近日點:(1月初)快
遠日點:(7月初)慢
2、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書本18頁圖1—3—5)
黃赤交角:概念: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度數:目前是23°26′
產生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3、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示意圖(圖自畫)(書本19頁圖1—3—6)
回歸年:是以春分日為參考點的。太陽連續兩次通過春分日的時間間隔。
…………………………………………23°26′N
0°
………………………………………23°26′S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晨昏線晨線:由到
1)產生晝夜更替昏線:由 到
晝夜更替周期:
意義:使地面白天增溫不至于過分炎熱,夜晚冷卻時不至于過分寒冷,保證了地球上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
2)產生地方時
①定義: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叫地方時。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②特點:東早西晚15°/時4°/分鐘
③計算公式:求地方時=已知地方時+/—時差(東“+”西“—”)
④區時:①定義:每一時區,以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該區區時。
②計算公式:求區時=已知區時+/—時區差(東“+”西“—”)
③北京時間=東八區區時=120°E地方時
3)使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發生偏轉
偏移規律:沿運動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無偏轉
4)地球呈橢球體也和地球自轉有一定關系
5、地球公轉與自轉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地理意義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4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地球內部的結構的研究:由于地球內部的知識主要來自對地震波的研究。
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縱波(P波)和橫波(S波)之分。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經過不同介質的界面時就會發生反射和折射現象,科學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質,通過對地震波的精確測量,了地球內部的結構。
(2)從地球內部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生突然變化,這種速度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
(3)地球內部有兩個不連續面。一個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在這個不連續面以下,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這個不連續面是奧地利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首先發現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個在地下2900千米深處,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完全消失。這個不連續面是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界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所以地球的內部圈層是依據地震波傳播的突然變化的兩個不連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來劃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各外部圈層的概況比較
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5
水循環: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包括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循環、海上內循環
主要環節:包括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分地表和地下徑流)等。
意義:①聯系四大圈層,在它們之間進行能量交換和物質遷移,塑造地表形態②使各種水體相互轉化,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③更新陸地水資源。
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主要對地表徑流,及對小范圍的蒸發、降水環節進行影響,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見的形式。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6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溫度大氣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20xx-3000千米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50-55千米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運動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于高空飛行
對流層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對流運動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于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云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于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于大氣對于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于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7
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應用角度分析
(1)分析地理環境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協調一致的關系。常分析某一區域自然景觀的成因,如結合地理位置分析氣溫、降水等對生物景觀的影響。
2)分析地理環境某一要素變化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變化。一般結合區域圖、景觀圖、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運用各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變化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3)根據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分析一個區域的變化對其他區域的影響。常結合某一地區環境的變化,分析環境問題成因;結合題目提供的自然現象或過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與之相關地區內在的關聯性和演變過程的因果關系。
(4)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在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時,必須考慮陸地環境的整體性特征。在分析具體問題時要遵循“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確人類活動所牽的“一發”是哪一要素,進而逐步分析這“一發”的變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發生的變化,最終導致“全身”呈現出怎樣的變化。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8
1. 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方式主要是交通運輸和通信
2. 青藏鐵路的起點和終點
青海省首府西寧經格爾木至拉薩,是世界上最高,最長的高原鐵路。沿線經過我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3.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位于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保護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4. 集裝箱運輸的好處是什么?
節約包裝材料、簡化包裝手續、提高運輸效率、保證貨物完全、降低運輸成本、改善運輸勞動條件等
5. 世界比較繁忙的航線哪四條
①北大西洋航線;
②地中海、蘇伊士運河航線;
③北美洲東岸各港口經巴拿馬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的航線;
④北太平洋航線
6. 郵政通信和電信通信業務的任務分別是什么?受哪些自然因素影響?
郵政通信主要利用交通工具和運輸網絡傳達信函和包裹。受地形障礙、臺風、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影響。
電信通信業務主要是利用有線電、無線電、光等傳遞符號、文字、圖像和語言等信息。 受地形障礙、太陽活動等影響。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9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一、大氣的受熱過程
1、大氣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能
2、大氣受熱過程及溫室效應
大氣受熱過程:
⑴太陽輻射能傳播的過程中部分被大氣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達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能增溫,以長波輻射的形式把熱量傳遞給大氣。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
大氣溫室效應: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增溫的同時也向外輻射熱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間,向下的部分稱為大氣逆輻射,把熱量歸還給地面。
①多云的陰天夜晚氣溫不會太低是因為云層厚大氣逆輻射強
②十霧九晴:晴天夜晚大氣逆輻射弱氣溫低空氣中的水汽易凝結成霧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強但熱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吸收太陽輻射少,光照強夜晚大氣逆輻射弱氣溫低
二、熱力環流——地面冷熱不均形成的空氣環流
1、熱力環流中溫度和氣壓值的比較方法
⑴溫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氣流的近地面溫度最高;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⑵氣壓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壓;對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壓值越低。如圖,溫度由高到低是DCAB,氣壓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
世界各大區域經濟狀況:
一、東亞:
1、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快,人口稠密區,四個新興工業區(韓國,中國東南沿海,香港,臺灣)
2、西部內陸:畜產品加工業;
二、東南亞:
1、世界上的熱帶經濟作物區: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第一);
2、糧食作物:水稻(泰國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國);
3、礦產:錫(馬來西亞),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萊);
4、工業發展迅速;
三、中亞:
1、灌溉農業,畜牧業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積大;
b.光照充足;
c.溫差大;
(2)不利因素:水資源缺乏;
2、小麥,棉花,畜產品——主要出口物資;
3、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
4、工業:采礦業,冶金業,軍事工業(重工業為主);
四、西亞和北非:
1、出口石油為主,主要向西歐,美國,日本;
2、特產: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欖油;
(3)阿富汗:紫蓋皮羊毛;
(4)伊拉克椰棗;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熱帶經濟作物;
2、采礦業;
注:二者為單一初級產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經濟長期侵略,經濟大國操縱;
出路:振興民族經濟、開展多種經濟;
六、西歐:
1、資本主義革命最早,大多數為發達國家;
2、工業中心多,形成工業密集帶;
3、旅游業發達;
4、農業發達:荷蘭,乳蓄業占65%,挪威:石油業;瑞典:森林業;
七、北美:
1、農業-高度機械
2、工業-現代化程度高,部門齊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
2、單一產品出口為主,一些熱帶經濟作物產量巨大;
3、糧食以玉米為主,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1
(一)熱力環流: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地面間冷熱不均是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水平氣壓差是大氣水平運動的直接原因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高空風: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風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風:受摩擦力影響,風向斜穿等壓線,指向低氣壓。
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指向低壓,大氣水平運動的原動力地轉偏向力: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在風向右側,南半球在左側),只改變風向,不影響風速。摩擦力:與風向方向相反,既減小風速,又改變風向(摩擦力越大,風向與等壓線夾角越大)風力(風速):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風(力)速越大
(三)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的名稱與位置,注意各風帶的風向,氣壓帶成因(熱力或動力原因)。
(四)氣壓和風帶的移動: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對于北半球來說,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四、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由于海陸間熱力性質的差異,破壞了氣壓帶風帶的連續分布,使得北半球氣壓帶呈斷塊狀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被大陸上的熱低壓(亞洲低壓)所切斷,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壓);1月前后,北半球副極地低壓帶被大陸上的冷高壓(亞洲高壓)所切斷,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2
位置:
一、東亞:80漢E-140漢E,20漢N-50漢N;
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日本等國;
二、東南亞:23漢26’N-10漢S,90漢E-150漢E;
地處亞洲東南部,是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范圍包括中南半島(中央經線為100篍),馬來群島(馬六甲海峽夾在馬來群島和蘇門答臘島的11個國家:老撾、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文萊等);
三、南亞:10漢N-30漢N,中央經線80漢E;
地處亞洲南部,范圍包括北部三個內陸國(尼泊爾、不丹、錫金),中部三個臨海國(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南部兩個島國(馬爾代夫、斯里蘭卡);
四、中亞:40漢N-50漢N,50漢E-80漢E;
地處亞歐大陸的“心臟”部位,世界島,范圍包括五大國家(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基爾斯坦),古代是絲綢之路,現代是第二亞歐大陸橋,戰略地位重要;
五、西亞和北非:20漢N-40漢N,20漢E-65漢W;
地處“兩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亞洲、非洲、歐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是海陸交通要道(蘇伊士運河——埃及,土耳其海峽——土耳其),北回歸線橫穿南部;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30漢N-30篠,20漢W-60漢E,中央經線:20漢W;
地處印度洋,大西洋之間的低緯地區,南回歸線,赤道橫穿,范圍包括49個國家;
七、西歐:40漢N-70漢N,10漢W-20漢E;
北鄰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靠地中海;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東歐西起波羅的海東海岸,東到烏拉爾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間的歐洲部分,它的面積占歐洲的一半,7個國家;
2、北亞是指亞洲北部屬于俄羅斯的領土部分,它從烏拉爾山向東延伸到太平洋沿海,北鄰北冰洋,南抵哈薩克斯坦、蒙古、中國的國界,面積在亞洲地區的1/4;
九、北美:30漢N-50漢N,中央經線100漢W;
地處西半球北部,北美洲的中部和北部;
十、拉丁美洲:30漢N-50漢S;
地處西半球,地跨赤道,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北臨加勒比海,南鄰德雷克海峽;范圍包括北部西印度群島,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峽,南部南美大陸,巴拿馬運河;
十一、大洋洲:20漢N-40漢S,100漢E-140漢W;
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介于亞洲和南極洲之間;范圍包括“一個大陸(澳大利亞)、四個島嶼(新幾內亞島、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南北島)、三大群島(波利尼西亞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美拉尼西亞群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十二、南極:
地處世界最南端,緯度,跨經度最廣;范圍幾乎在南極圈內,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十三、北極地區:
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范圍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亞、歐、和北美的陸地和島嶼;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3
1、判斷依據: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類型,夏雨型(1500---20xx)
2、位置:
緯度位置:南北緯10度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
海陸位置:主要分布在亞洲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3、氣候特點(特征):終年高溫,一年有明顯的雨(5月---9月)季,旱季(10月----次年4月)
4、氣候形成原因: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影響(其中夏季風是由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向北移動,越過赤道后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風。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季雨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熱帶季雨林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動物:象,孔雀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磚紅壤性紅壤
6、該氣候區內分布的城市: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港口城市和棉紡城孟買,城市和麻紡城加爾各答,新興工業中心班加羅爾,孟加拉國的首都達卡、斯里蘭卡的首都科倫坡、泰國首都曼谷,緬甸首都仰光、越南的首都河內、港口和工業中心胡志明市、老撾的首都萬象、柬埔寨首都金邊,我國海南省的海口、的旅游城三亞,臺灣港口高雄。歷史名城臺南,菲律賓首都馬尼拉
7、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以水稻、茶葉、甘蔗、小麥為主。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4
1、天體的類別: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
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①晝夜更替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5
地球的運動
1、地球運動的特點:
地球運動
圍繞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轉運動
地軸
自西向東
北逆南順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陽日(晝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時
線速度:赤道,向兩級遞減
公轉運動
太陽
自西向東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歸年
近日點:(1月初)快
遠日點:(7月初)慢
2、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書本18頁圖1-3-5)
黃赤交角:概念: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度數:目前是23°26′
產生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3、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示意圖(圖自畫)(書本19頁圖1-3-6)
回歸年:是以春分日為參考點的。太陽連續兩次通過春分日的時間間隔。
…………………………………………23°26′N
0°
………………………………………23°26′S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