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小學教師研修觀課報告(通用5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1小學教師研修觀課報告(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教師研修觀課報告1
為期二十多天的教育研修走進尾聲,短短的幾十天,我們經歷了耕耘和收獲,作為一名教師,我很慶幸自己有這樣好的一個機會能夠分享到專家們的成果、心得和經驗。在這個平臺上暢所欲言,談自己對語文教學的觀點和想法,交流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思路,同仁們之間的研討以及老師們所提供的視頻和各種信息,這些都開拓了我的視野,充實了我的思想,同時也給我提供了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得到同仁們的指點,真的是獲益匪淺!所以在這里首先感謝提供這個平臺的老師們和參與這次培訓的各學校的老師們,讓大家有了共同學習和共同進步的機會。下面是我的感悟和收獲。
1、教學中師生角色的轉換、對教材的理解與運用、對學生的激勵與鞭策也都是今后需要進一步關注和探究的問題,做研究型、學者型的教師更是時代的召喚。十天來我收獲了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技能,還收獲了更多的人文精神,從專家老師認真批閱每一篇作業中,從班主任對每一個學員的認真負責的態度中,從每一位學員認真對待每一篇作業中,我進一步領悟了責任意識、敬業精神、進取精神,遠程研修真可謂是教師的精神家園。
2、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不斷地去思考、探索,才能掌握和運用這門藝術。教師要用愛心去熏陶學生,要用恒心去對待學生,要用耐心去教育學生。
3、聆聽、學習了優秀教師的教學案例,對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有了新的認識,提高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討論學習了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閱讀、積累、內化以及語言的準確性和規范性的問題。
4、了解了語文課堂教學中積累與梳理中存在的問題,學習、掌握了積累的內容與梳理知識點的方法,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更新了思想,改變了觀念。
5、課后反思進步的基石,經驗積累的過程。教師的反省是我們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沒有反省何來進步。每一節教案,每一節課都要反思,總結優缺點,站在課堂外看自己的課,以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我們課堂,更重要的是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對于每個問題應該用什么樣的思路,什么樣的方法講解,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甚至我們在課堂中的每句話都是我們反思的內容,因為反思的過程就是經驗積累的過程,通過反思我們能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6、通過閱讀、積累、內化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教學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得以充分重視和發揮。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已經成為教學理論界的共識。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收益無窮。”在此基礎上培養閱讀能力、鑒賞能力、創新能力和知識的運用遷移能力。要求學生多讀書,多思考,多積累。作為教師,我們要讀比學生多幾十倍的書,要不斷的提高自己充實自己,這樣才能做到在課堂中游刃有余,學無止境,要想我們的學生會學習,教師應該首先會學習,學會教學,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必須有源頭活水。
7、用心實踐。研修學習,但那也只是給我們的日常教學的一個指導作用,具體如何實施?那就要靠我們將專家門的新的教育理念進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將其轉變為能真正服務于我們日常教學的有效元素而不是一味生搬硬套,關鍵是看你如何將你所學到的理論性知識用來指導實際教學,真正做到“在學中用,在用中學”。使學生樂學、好學、善學,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8、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提高高中學生的語文素質,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課堂上讓學生有發表觀點感受的機會。盡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意識,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在研修中我這樣不斷在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真正領略到了培訓的精彩:既有理論的高屋建瓴,也有實踐的品鑒入微;既有專家的專業引領,也有同伴的經驗互助……在學習中明白了這樣一種理念:課堂需要解決實際問題;學習不是以學科為中心,而是以問題為中心。討論、辯論等參與方式,促進了交流與分享。整個培訓過程清晰流暢,引人入勝,美不勝收,總是讓人戀戀不舍,流連忘返。研修的活動環環相扣,不看視頻,就無法有針對性的交流,不交流就不能很好的完成作業。
在學習中激發了自己的興趣,擴寬了自己的視野;在教學中激活了自己的思維,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遠程研修雖然結束了但是我相信我的學習遠沒有結束,我要有“教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感謝指導老師,,感謝所有為此次研修默默奉獻的人們!
以上是我在這次遠程培訓中的一點心得體會,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同行繼續指導和交流,使我們獲得更大的收獲,使我們語文教學更上一層樓。
研修的日子里我們思考著,成長著,收獲著,快樂著!享受著遠程研修的智慧大餐,方才明白,教育原來可以如此精彩,夢想與智慧的相逢原來可以如此激情澎湃!
在這二十多天里,我們交流出了經驗,交流出感情,雖然研修結束了,但希望老師們能多交流,多聯系,繼續共同品味教育事業中的苦與樂!
小學教師研修觀課報告2
觀看了濟南市長清實驗中學張靜老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判定》這節課堂實錄確實讓我眼前一亮,一看再看。當然,之所以吸引我,不是因為教學設計的完美,環節精巧,而是因為學生原始思維的可視化,因為學生數學活動的有效之美,也與我近年的思考和在教學中做的一些嘗試產生強烈的共鳴。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基于此,在觀看本課時,我確定的觀察點為“學生學習”維度中的“目標達成”視角“學生活動對目標達成的有效性”。
張靜老師這節課分為五個教學環節,總共有13處學生活動(這里的學生活動指教師處于相對靜止狀態,由學生相對獨立地活動一段時間),從內容看,學生活動內容比較豐富。從學生活動的時間來看,總時間為30分鐘,占本節課總時間的67%。學生相對獨立的活動時間能占到這樣的比例,說明本節課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從學生活動形式來看,采用了多種活動形式,有口述,書寫,操作演示、展示交流,小組合作、測試等,其中以口述和展示交流為主。本節課,集體回答26次,個體口答11人次,個體黑板演示展講3人次,個體板演展講4人次,小組合作交流3次,全體測試一次。
學生活動對目標達成的有效性。張靜老師本節課的四點學習目標,可以大致分為兩類,前三點目標著重知識與技能目標,后一點著重能力及情感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貫穿于在3和4這兩條目標中。知識與技能目標主要通過第二環節的自主探究中的三個學生活動實現。從學生的活動設計來看,這些活動都有利于目標達成。從活動的實際效果來看,這些活動都促進了目標的達成。
總體評價:這是一節成功的課。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有效,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活躍性,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活動有效調動學生思維,把“看不見的”學生原始思維的過程和方法清晰地通過學生黑板板演展講呈現出來,讓學生原始思維可視化,以便更好地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運用,從而促進對目標的達成,符合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彰顯活動有效之美。
本節課突出的優點:
一、數學活動的起點是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
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過:“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
本節課的第一環節:“溫故導航”的設計遵循了從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現實出發,讓學生類比平行四邊性質探究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引發學生產生數學思考,明確平行四邊形的判定也應該先從邊的角度進行研究,張老師的數學活動設計起點是在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之上進行的,將新知識的學習類比轉化為已有的舊知識,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生成過程,這樣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在原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輕松的構建了新知識。
二、數學活動的情景是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本節課的第二環節:“自主探究”的設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教材中的細木條的封閉情景問題,改編為有挑戰性的開放式的問題“學習了平行四邊形后,小明回家用細木棒釘制了一個。第二天,小明拿著自己動手做的平行四邊形向同學們展示。小輝卻問:你憑什么確定這四邊形就是平行四邊形呢?大家都困惑了。”,并設計讓學生用熟悉的硬紙條動手操作。
張老師根據學生實際,從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入學習主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這種有目的地進行數學問題的活動探究,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里自由發展,讓新知識自然產生,既讓新知識產生的魅力吸引學生,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帶入了問題情境之中,以教學的藝術感染了學生。
三、數學活動的數學化是學生原始思維的可視化。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如果將數學解釋為一種活動的話,那就必須通過數學化來教數學,學數學。他認為數學活動的本質特征就是數學化,即學習者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得出有關數學結論,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
本節課的第二環節:自主探究中的“三個活動”設計了7人次個體思維可視化的講臺動手操作演示、黑板板演展示交流,有效的重視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過程,讓學生在數學化的原始思維可視化中經歷思維過程,去理解,去感受,去發現問題,去解決數學問題,不斷提升思維水平,彰顯了數學活動的有效之美。
本節課的最大亮點在于,在“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的講臺動手操作演示,該生采用分類的方式全面分析,對邊在位置上可分為平行和不平行兩種情況進行分類講解,考慮問題很全面。讓人耳目一新,深感后生可畏,這種課堂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化課堂,它讓全班學生經歷了原始思維的可視化過程,他們在數學活動的數學化中,不但提升了自身的思維水平,也提升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水平,還得出并記住了有關“平行四邊形從邊的角度的三種判定”的數學結論,在數學活動中建立了數學模型。
建議:
1、在探究式教學中,不但要強化了知識與技能以及能力目標,老師還要重視發揮多種形式的評價功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才能達成的更好,更能激發學生提高探究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
2、在探究式教學中,知識梳理環節不但要有知識的總結,更要注意數學思想、分析方法等的總結。
3、在探究式教學中,本節課的集體回答高達26次太多,有的學生就會濫竽充數,可將其改為學困生抽答,個體搶答、同桌互答等形式。
收獲:
1、在探究式教學中,利用素材資源創造性使用教材是設計好問題的關鍵。問題要指向教學目標,有層次,并注意質量和數量的統一。
2、在探究式教學中,有效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課程資源是重要前提,因此,我們選取素材時應注意生活的趣味性,典型性,針對性,思想性、教育性。
3、在探究式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是重要標志。素材貼近生活,問題設計難易適當,教師引導及時到位,教學內容適合探究等都有利于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4、在平時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也要注意活動數學化,還要把“看不見的”學生原始思維的過程和方法清晰地通過學生演示、板演展講等多種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思維可視化,從而促進對目標的達成,提高學生思維水平。
小學教師研修觀課報告3
優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同時也符合國家教育部的規定——減輕學生過重負擔。有效的教學體現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條件,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并且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道德和人格的養成,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專業與水平不斷地提升與發展。本文通過對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情感、意識談談自己的切身體會。
一、何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教師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達得預設的學習結果并學會學習,同時使教師自身素質得到積極發展。具體表現在:在認知上,促使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情感上,促使學生從不喜歡數學到喜歡數學,從不熱愛到熱愛。通過有效的課堂學習使學生學到有利于自己發展的知識、技能,獲得影響今后發展的價值觀念和學習方法。而對教師來說,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感受到教師自身的教學魅力與價值,同時享受課堂當中生成的許多精彩的瞬間,讓教師不斷追求永無止境的數學教學。
二、探究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1、關注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讓學生動起來
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實際上是知識的應用過程,是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技能與方法用于訓練和鞏固的過程,也是學生的情感得以體驗的過程。教學實踐證明:重視問題的解決過程,即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問題,使問題有層次性,讓學生有“跳一跳摘得到葡萄”之感;而且要使問題有挑戰性,要給學生留有做數學與思考數學的空間,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暢所欲言的機會。
案例:在教學“實數”一節時,教師安排了一道思考題:兩個無理數的和是否一定是無理數教師給學生兩分鐘時間,要求他們先各自獨立思考再發言。大多數學生列舉了兩個互為相反數的數來說明問題,如與—、π與—π等,也有學生列舉了諸如—2與2—此類的相反數來解釋。在教師將要為這個問題畫上句號繼續教學時又見有學生舉手,在那一瞬間教師猶豫了,要讓這位學生再發言嗎?時間很寶貴啊!但最終還是讓這位學生發言了:如果以a=1.414141414…b=1.323232323…,a與b都是無理數,但a+b=2.737373737…卻是一個無限循環小數,是有理數,學生舉出了一個成功的反例,巧妙地從另一角度解釋了這一問題。
上述案例中,正是因為教師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發言的機會,才使得學生有了種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一種比一種巧妙,最終使課堂教學得以有效生成。
2、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提高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主動性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諾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就沒有數學的發展。”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最大限度地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感受、去經歷數學。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親身體驗到自己發現的成功喜悅,才能激起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欲,提高參與數學活動的主動性。
案例:在人教版二十四章第四節《圓錐的側面積和全面積》教學時,筆者提早一天叫學生自己做了一個圓錐模型,上課時說:“這節課我們學習《圓錐的側面積和全面積》,圓錐的側面積怎么求呢?你能以你制作的圓錐模型為工具,運用已學的知識探究出圓錐的側面積嗎?能用字母表示圓錐的側面積的計算公式嗎?”經過約2分鐘的時間,筆者看到大部分學生都找到了方法——————把圓錐的側面剪開展平成一個扇形,還有一部分學生不知所措。又問:“圓錐的側面是曲面,怎么求曲面的面積?”“利用轉化思想把曲面轉化為平面。”大多數學生齊答。一小部分學生欣然一笑,把圓錐的側面剪開。又過約1分鐘,有一學生高興地喊:“老師我知道了:其實圓錐的側面積就是剪開的扇形面積S圓錐側面積=S扇形面積=”,“還有別的表示方法嗎?”“老師我的是S圓錐側面積=rl”,“我覺得是S圓錐側面積=πrl”,“我認為是S圓錐側面積=πl”學生搶著答。大概過了五分鐘后,我叫各種答案的代表站起來解釋。“沿圓錐的一條母線剪開,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扇形,根據扇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就得到S圓錐側面積=”“能解釋n、R各代表什么嗎?”“n指扇形圓心角的度數,R是圓錐的底面半徑。”“我的方法和他的一樣,但得到S圓錐側面積=lr,其中l是扇形的弧長,r是扇形的半徑。”“我的方法也一樣,但得出的S圓錐側面積=πrl,其中r是圓錐的底面半徑,l是圓錐的母線。”“我得到得S圓錐側面積=πr,其中r是圓錐的底面半徑,h是圓錐的高。”“大家說的都有道理,作為公式該選哪個呢?為什么?”“第四種,求圓錐的側面積,就該已知圓錐的相關量,而第三種雖然也已知圓錐的相關量,但比第三種復雜,所以我覺得應該采用第三種作為公式。”筆者笑著為他鼓起掌。接著,教室里掌聲一片。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探索和研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水平。
小學教師研修觀課報告4
市教育局教研室各位教研員老師來我校聽課,三種課型各聽了一節,借此機會,我們全體地理組成員也跟隨魯老師聽了三節課,并聽取魯老師評課,收獲甚多。
在聽課過程中,我深感市教育局深化課堂改革和我校提出課堂效率最大化要求之后,老師們的課與原來所聽到的有所不同。
1、教師的激情投入,創設了良好的課堂“場效應”。
老師的形象、語言、體態、動作、情感充滿了魅力,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學生的參與度,并在一節課中,根據自主性探究性教學策略,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恰當教學情境,激發并指導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使課堂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
2、以學生為中心,把教材、教師、學生融為一體,營造主動學習的氛圍。
在傳統教育理論和實踐中,文字教材是教學之本,教師的作用是講解教材,指導學生掌握教材,并以此作為教學成敗的標志。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是“學生帶著教材和問題走向教師”,教師更多時間是成長發展中的觀察者,活動過程的設計者,解決疑難問題的幫助者,是向導和顧問。
3、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對學生來說不僅是掌握,更重要是運用,讓教材成為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工具,由“教本”轉為“學本”。賀貴山老師在本節課教學中,真正把教材當作了資源,根據教學需要,調整了教材順序。
4、教師不再獨霸課堂,留下時間和空間給學生。
老師“講”的時間在減少,給學生留出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自我思考、理解的空間,師生互動有序,課堂效率提高。
5、靈活組織、調控課堂,波瀾不驚中見智慧。
劉洋的復習課上,能夠在學生區域地理知識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授人以漁”,講方法、理思路、歸納模式和規律,有講有練,突出重點,讓學生真正做到學懂學透一個區域可以面對全世界的任何區域,實屬不易。
教研室魯老師聽過課之后,提出建議,把預習的環節提前布置給學生,課堂上讓學生更多地討論和回答,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只要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老師絕不插手,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了兩年的前提下,我一定通過各種學習渠道,努力鉆研新課改的精神,把新課改的精神應用到我的教學中,進一步發揮學生自主性、探究性能力。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各種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在愉快的氛圍下學習。我一定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自己的業務素質,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做一名合格的素質教育的先鋒。
小學教師研修觀課報告5
通過一整天的時間,我主要聆聽了朱紅甫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的幾位名師執教的幾節精彩紛呈的課。這次聽課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一、以讀會詩,重視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教師們特別重視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根據教學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誦讀方式:齊讀、范讀、唱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朗讀方式,大聲讀出節奏,小聲品出詩情,極大調動了學生的熱忱,點燃了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引導學生直接與古詩詞文本進行深入對話。聲斷而氣連的古詩詞朗讀讓人回味無窮;聲情并茂的情境朗讀更是把學生帶回了作者的時代;生動有趣的吟詩更是平添了學詩詞的樂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升華,讀出了詩詞的雋永的意境,更讀出了作者的感情。
二、馳騁想象,引領學生翱翔于古詩詞的天地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當想象的大門被打開,學生就有了飛翔的翅膀,既能飛入文本體會作者的想象,又能飛出文本,說出自己的獨特理解和感受。就像我們沈錫云校長所執教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她讓孩子們想象每逢佳節,作者王維會看到些什么景象使他特別想家?還讓孩子們想象在重陽節的時候,家鄉的兄弟們會對遠方的王維說些什么……從而啟發孩子們的想象,進而理解作者深切的思鄉之情以及家鄉親人對王維的思念之情。
三、營造意境,讓詩意在音樂和畫面中流淌
以朱紅甫老師執教的《清平樂﹒村居》為例,別具匠心的教學設計,精美簡約的課件,詩意的解讀,豐富的想象,更突出了翁媼的幸福,在體會情感上使人耳目一新。他通過不同的方法創設情境營造出濃郁的古詩詞氛圍。同時,充分挖掘古詩詞特有的韻律美,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得到情感的啟迪,自然而然就對古詩詞感興趣。
四、有目的地寫,固化知識,培養學生寫話能力
寫也是其中的一個亮點,劉永霞老師所執教的《觀書有感》,她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設計了小練筆,即寫一寫自己眼中的美麗方塘。通過寫的過程,教師使學生加深了對古詩詞的理解。如此有效的小練筆,既使教師拋出的知識有了落腳點,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
五、文字遷移,詩詞積累,提升語文素養
古詩詞教學中,老師們在品詩誦美的同時,著眼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如劉永霞老師在課堂結束之余出示了另一首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這就注重了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讓學生積累了相關的課外古詩詞。
這次的聽課對我的啟發和觸動很大。在那些老師的循循善誘下,一首首古詩詞仿佛回到了它們當時所處的時代,充滿靈性而富有詩情畫意。真所謂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其次,通過學習,我更加認識到老師引導的重要性,往往好的提問能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意識。如果我們也能如此去上古詩詞的話,必能把古詩詞的枯燥教學局面扭轉,使學生樂于學習古詩,樂于背誦古詩詞。語文教學正像是這一首首意境優美的詩詞,教師們的優秀更讓我反思自己的不足。
【2021小學教師研修觀課報告(通用5篇)】相關文章:
7.研修觀課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