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工程實習報告模板5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報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點。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地質工程實習報告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1
重慶市北碚區天府地區基礎地質實習報告天府鎮位于北;該區以采煤業為主,有最早開發煤田的天府礦務局以及;重慶是國內有名的三大火爐之一;從重慶市區及大學城均有高等級公路直通北碚,北碚直;解放前地質前輩做過一些地質路線及礦點調查,解放后;本次實習由五個階段組成:;1.野外踏勘:代家溝,鷹兒崖,鐵廠溝,觀音峽一帶;2.實測地層剖面:實測地層剖面,編制相應圖件.;3.沉
重慶市北碚區天府地區基礎地質實習報告 天府鎮位于北碚主城區東北部,位于四川盆地東部重慶市西北郊,地跨北碚區、合川區、渝北區三境。南起嘉陵江邊的白廟子,北止華鎣山寶頂南簏,幅員面積52.6平方公里,轄8個村,3個社區居委會,人口4.5萬余人。地處重慶市主城區外圍,東連靜觀鎮、水土鎮,南臨嘉臨江,全鎮地形呈南北走向,一山二嶺三槽,是典型的卡斯特地貌。境內有愛國實業家盧作孚家興辦的實體,有愛國實業家盧作孚辦公場地作孚樓,有建于30年代的中國四川第一條鐵路北川鐵路遺址,有民國初期較繁忙的北廟子水碼頭,有民國初期較繁華的北廟子古城,有長達10公里獨特別致的溶洞,有抗戰時期保育員金劍山分院,有歷史悠久的金劍山佛教圣地。年平均氣溫15℃,最高溫度34℃,最低溫度-5℃,年降雨量1200毫米,日照1200小時左右,是北碚、水土、蔡家主城片區最近的休閑場所。 天府地區內的地表形態為山地類型的低山區,海拔高度在400-750米左右,最高為后峰山海拔773米,北高南低。實習去山峰林立,溝谷交錯,具典型的“一山二上兩槽”的地貌特征。山嶺槽的延伸方向為北北東-南南西,與褶皺(背斜)軸向及巖層走向基本一致。該區屬于正地形,海拔最高的一山大多與背斜核部一致。其兩槽系背斜兩翼的嘉陵江組夾膏鹽的碳酸鹽被強烈溶蝕形成。北西翼代家溝-后峰巖-水嵐埡槽谷稱“前槽”,發育較好。東南翼的“后槽”因斷層作用發育較差。更外側的二嶺則是抗腐蝕能力強的須家河組砂巖構成。區內經強烈剝蝕,溶蝕作用及人文因素后,基巖裸露,泥薄水淺,森林稀疏。人口密集,梯田密布。而在兩側的上三疊統砂,泥頁分布區,峰巒疊嶂,青松翠柏,氣勢巍峨,蒼翠欲滴,組成一副美麗的山水圖。
該區以采煤業為主,有最早開發煤田的天府礦務局以及黃鐵礦,石英砂,采石場等小型企業,農業方面兩槽盛產水稻,蓮藕,坡地以紅薯,玉米,苕類為主,耕作條件一般。
重慶是國內有名的三大火爐之一。氣溫較高,7-8月份日平均溫度在33-35攝氏度。不過實習區處于山地,氣溫偏低,雨季多在10-11月份,雨量不大,冬季多霧。人口稠密以漢族為主,文化較發達,生活開化。
從重慶市區及大學城均有高等級公路直通北碚,北碚直后峰巖的公共汽車每15分鐘一班,約需30分鐘。交通較為方便。
解放前地質前輩做過一些地質路線及礦點調查,解放后做過1:10000煤田地質調查,水文地質調查以及1:200000石油地質普查等工作,資料較多,特別是礦區地質研究程度高。多所高校選此地為野外地質實習基地。
本次實習由五個階段組成:
1.野外踏勘:代家溝,鷹兒崖,鐵廠溝,觀音峽一帶踏勘,了解地形地貌特征,出露的底層系統,各地層單位主要巖性特征和主要地質構造特征.
2.實測地層剖面:實測地層剖面,編制相應圖件.
3.沉積相實習:野外觀察實習及相剖面圖編制.
4.野外地質填圖:對實習區做全面填圖
5.地質實習報告編寫及圖件編繪.
在北碚區天府鎮我們進行了為期大約五周的地質基礎實習,從才到天府地區對當地的地質情況不大了解到隨著實習的結束,我們逐漸對天府地區的地質情況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這五周的實習過程當中,我們從一開始的踏勘,到接下來的沉積相分析,
再到然后得地層實測,再到最后的地質構造填圖,我們逐步的掌握和了解了天府地區的大致地質情況。在實習的過程中有辛苦有汗水,但隨著知識的增長,我覺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值得。
一.地層結構
四川盆地內部,一般為侏羅系紅色地層所覆蓋。重慶及川東地區,褶皺強烈,出露三疊系以下地層。而在本區北東方向40公里的 西口地區,由于華鎣山大斷裂的抬升,可見到中上寒武統地層。本區最老地層為下二疊統茅口組,最新地層中侏羅統上沙溪廟組。
本次實習以上二疊統的龍潭組為開始,到下三疊統的嘉陵江組結束。
1.上二疊統P2
上二疊統可分為兩個組,即龍潭組和長興組.自北而南,P2l和P2ch厚度逐漸變薄,自上而下分別為龍潭組,長興組.
龍潭組是天府礦區主要含煤地層,也是中國南方開采煤的主要對象,該組以黃褐色頁巖為主,含有煤層,長馬尾松,含有灰巖層,硅化白云巖,夾中層狀的帶黃色的砂巖(含硫).
長興組厚大約105米,為淺灰色到深灰色中-厚層狀含燧石生物灰巖,底部燧石較少,中部最多,燧石一般呈不規則的團塊和串珠狀,條帶順層分布,縫合線內有瀝青充填,縫洞較為發育,多為方解石脈充填.本組灰巖中有大量的蜓類,珊瑚類等古生物化石,但由于覆蓋嚴重,并未看見.
在此層頂部有事可見到灰黑色硅質巖及中層狀,透鏡狀硅質巖和泥質灰巖,頁巖交替出現.有的地方不見此層,則為黑色硅質頁巖或直接是塊狀灰巖,燧石灰巖同上覆下三疊統飛仙關組地層接觸,接觸關系為假整合.
(1)T1f至P2ch隨手剖面圖
2.下三疊統T1
下三疊統在四川盆地西北部以紫紅色頁巖為主,稱為飛仙關組.在天府地區為紫色泥巖,頁巖,紫紅色灰巖和灰白云灰巖互層.根據巖性可分為五段.由老到新敘
述為:
飛仙關組第一段T1f1:厚約74-160M
暗紫紅色泥灰巖同暗紫紅色鈣質泥巖,頁巖,下部和上部多為暗紫色泥灰巖.常呈球狀風化,中部多為鈣質泥巖及頁巖.本段以灰黃色,黃綠色頁巖.薄層狀泥灰巖,紫紅色頁巖等與下覆地層二疊系硅質巖,灰色硅質灰巖,塊狀燧石灰巖等接觸.
飛仙關組第二段T1f2:厚約17-32M
淺灰-灰色厚層狀灰巖及細粒亮晶鮞粒灰巖,向下部顏色變淺,鮞粒變小,底部為灰色砂屑灰巖,灰巖中縫合線發育,頂面時有波痕.
飛仙關組第三段T1f3:厚約174-209M
以紫色鈣質泥巖為主,夾紫紅色薄層攪動泥紋灰巖及介殼灰巖透鏡體,它一下部40余米處為最多,上部頁巖較多,產較多正海扇類化石.
飛仙關組第四段T1f4:厚約92.8-144M
主要為灰色薄-中層狀鮞粒灰巖及泥灰巖組成。上部泥灰巖夾介殼灰巖與攪動泥紋泥晶灰巖。介殼灰巖常與腹足灰巖組成韻律,有時砂屑,礪屑代替介殼灰巖組成韻律層。中下部以介殼鮞狀灰巖為主夾砂屑泥紋灰巖及薄層泥灰巖,越向下鮞狀灰巖越少。厚度變薄,介殼減少,近頂部有一層厚約7-8米的灰黃色薄層鈣質頁巖。
飛仙關組第五段T1f5:厚約46-52M
紫紅色泥灰巖與同色灰質頁巖夾灰色泥晶含介殼,砂屑狀灰巖。上部紫紅色灰質頁巖,中部夾泥晶含介殼細粒砂屑狀灰巖,下部紫紅色灰質頁巖夾同色泥灰巖與灰色介殼含泥質灰巖。近底部的含介殼泥質灰巖中有對稱波痕。
嘉陵江組主要由灰色,淺灰色灰巖,白云質灰巖,豹皮灰巖和角礫狀灰巖組成,其間夾有石膏層,但地表不易見到,下部夾有一層黃綠色頁巖,地貌上巖溶特別發育,常形成溶洞,槽谷地型。
嘉陵江組整合于飛仙關組之上,從老到新分為四段:
嘉陵江組第一段T1j1:厚約244M
灰色介殼灰巖或礪屑灰巖與泥紋粉晶,泥晶灰巖粒序層。上部為介殼灰巖層發育,中部為薄層介殼灰巖有時夾有透鏡體夾層,下部為泥粉晶與泥晶灰巖發育。本層底以微晶灰巖與T1f5紫紅色泥灰巖整合接觸,界面清晰。
嘉陵江組第二段T1j2:厚約79M
以泥晶白云巖,灰色白云質灰巖為主,灰巖大多含白云質,主要為藻灰巖,豹皮灰巖,大多發生不同程度的白云化。頂為礪屑灰巖,上部夾一層豹皮狀團塊灰巖和溶蝕角礫巖,底為粉晶,泥晶白云巖,刀砍紋發育。
嘉陵江組第三段T1j3:厚約143M
灰色泥晶介殼球粒灰巖和泥晶灰巖,頂有白云巖。上部為白云化的泥晶含介殼球粒狀灰巖與泥晶灰巖序粒層,夾小扁豆體的礪屑泥晶灰巖。
嘉陵江組第四段T1j4:厚約116M
灰色溶蝕角礫巖,泥晶白云巖為主,夾結晶灰巖,上部以砂屑,礪屑灰巖為主夾泥晶白云巖,下部為一套重結晶灰巖,頂為交代成因的有孔蟲泥晶白云巖,刀砍紋較發育。
二.沉積發展史
早在五億年前,本區為一片海洋環境。其中寒武紀中晚世時期,陸源物質缺乏,海水較淺,低等的非硬體生物較繁盛,部分硬體生物也有發展,沉積物的厚度超過了358米。
奧陶紀期間,本區仍為淺水海洋環境,但海水深度比寒武紀略大接近或位于氧化界面附近。海水中除油大量無硬體的低等生物以外,許多底棲生物和浮游生物亦大量發育,海水較為渾濁。
志留紀初期,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本區地殼有較大幅度的抬升,并曾一度達海水面之上形成島嶼。之后本區再次被海水淹沒成淺海,水體較淺。晚志留世時,再次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大范圍抬升成為古陸地。使本區長期遭受剝蝕而缺失上志留統,泥盆系和下石炭統的地層。
中石炭世時,海水自南和自東曾一度緩慢侵入本區,使本區淪為海陸過渡環境,此時的古陸因長期剝蝕已被夷為平地而缺乏陸源物質,氣候干燥且蒸發強烈。從而形成厚度很小的 產蜓和有孔蟲的鈣質白云巖與角礪狀白云巖。
中石炭世末,海水又退出本區而缺失上石炭統地層,直至二疊紀開始,方再度被海水淹沒。
早二疊世梁山時期,本區為海陸交互環境,氣候溫暖雨水豐腴,植物繁茂,淺水沼澤隨處可見,古陸區較為平坦,僅提供數量不多的 泥級碎屑。從而形成夾煤線的 泥頁巖和鈣質泥巖。
而后海水大范圍侵入四川的廣大地區,使本區又一次成為淺水海洋環境,當時,陸源物質缺乏,各種生物隨處可見,而早于古生代一度繁盛的葉蟲,筆石等生物絕大多數不適應新環境而絕滅。僅存極少數幸存者殘存下來。
早二疊世末晚二疊世初期,發生了著名的東吳運動,四川西部的大地裂開了數百公里的大口子,攝氏一千多度的熾熱基性巖漿斷斷續續從中溢出,滾滾沸騰,壯若火海。這些巖漿冷卻后變成暗綠色的玄武巖,覆蓋了西南三省及重慶市區大約五十余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厚度達400余米。
火山噴發后,海水再度慢慢侵入本區,形成海陸交互環境,當時氣候溫暖潮濕,陸生植物十分繁茂,沉積形成西南地區及其重要的龍潭煤系地層,季候海水逐漸加深擴大,古陸后退縮小,本區又變為溫暖的淺水海洋。其中生物大量生長,局部地形高處有小型生物焦發育,形成川東重要的產氣層位-長興組。
晚二疊世末期,由于碳酸鹽沉積特別是生物焦體的快速堆積,也由于地面的輕微抬升,本區曾短暫出露地表,形成老龍洞等焦體蓋頂的“鈣結巖”。
早,中三疊世時期,海水又一次廣泛侵入,四川廣大地區有成淺水海洋。海水初期侵入飛仙關時期,西部古陸有相當多的陸源物質供應,與之鄰近的川西和川南主要發育泥質沉積,稱飛仙關相區。東側鄰近廣海,川東和鄂西主要發育碳酸鹽沉積,成大冶相區。
本實習區恰位于東西交匯地區,故形成紫紅色鈣質泥巖,泥灰巖與灰巖的間互沉積。而后陸源碎屑減少,海水深度有限,循環對流不佳,氣候干燥酷熱,蒸發量打,海水含鹽量不正常,生物種屬單調,發育形成石灰巖與白云巖的沉積,其中常夾有石膏和石鹽等礦產。
下中三疊統沉積厚度達1156.1米,依次估算,早中三疊統的沉積速率大約為每百年四毫米。足見碳酸鹽沉積作用是相當快速的。
另外,在三疊世末期,西南地區又發生過火山噴發,形成廣布西南的降落火山灰沉積,后成巖變成了綠豆巖。
中三疊世末,受印支運動的巨大影響,四川地區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遷,海水永久性退出,四川地區從此變為永久性陸地。
晚三疊世和侏羅紀時期,整個四川盆地地區是一個巨大的湖波,湖波周圍有許多河流發育,在這段漫長的地質時期,還發生了各種很明顯的重要變化。
晚三疊世和侏羅紀初期,氣候溫暖潮濕。一些低凹地區常是湖泊。湖波的規模,深淺和陸源物質的多寡亦有變化。森林最大繁殖,堆積埋藏后可形成煤層。
侏羅紀末期,受燕山運動的影響,川東地區發生強烈的褶皺運動,在巨大擠壓力的作用下,侏羅系及其以前的巖層,由水平被擠成傾斜,直立,甚至倒轉。巍峨高進的華鎣山脈就這樣誕生了。此后,華鎣山地區年年月月遭受雨水,河流及其其他地質應力的侵蝕。
因此門奔去缺失白堊系和第三系的地層,直至第四紀時期,在河谷地帶才有第四系的松散沉積物零星分布。大自然終于塑造出現今巍峨秀麗的華鎣山。
三.構造特征簡介
天府地區所處大地構造位置,依槽臺說處于揚子準臺地,四川臺向斜,川東南端褶皺帶上的川東高褶帶西緣,觀音峽背斜。
川東高褶帶東西兩側為深大斷裂所限制。期間發育一系列線狀背斜。
褶皺強烈,一般為不對稱的梳狀褶皺,形成背斜窄而緊閉,向斜寬而平緩的隔擋式組合。軸向北東至北北東向。北邊與大巴山臺緣褶皺帶相鄰。華鎣山背斜于合川三匯向南西發生多條分支形成掃帚狀褶皺群,其褶皺幅度逐漸降低與川南低褶皺帶相接。
1.褶皺構造
觀音峽背斜屬于川東南褶皺帶,畫卷英山大背斜向南分支的一個背斜,實習區為觀音峽背斜中的一段,暫名天府段.背斜軸線方向為北東-南西向.
核部地層為上二疊統龍潭組,局部由于斷層作用有少許下二疊統茅口組地層.兩翼由長興組,飛仙關組和嘉陵江組等地層組成.
各地層厚度有一定變化.兩翼地層請教陡緩主要取決于斷層的發育程度. 從褶皺樞紐看以5°-10°的傾伏角向西南傾伏.龍潭組地層傾沒于廖家坡北邊山溝中,長興組地層在菠蘿山傾沒,飛仙關組第一段在毛狗洞一代傾沒,褶皺總體成一個線狀緊閉向南西傾伏的不對稱背斜.
此外,在背斜的南東翼上有一些次一級的小褶皺.大多數是由于斷層作用產生的牽引構造和翼部地層手里變形的次級褶皺.規模較小,軸線方向與主背斜大體一致,多發生在飛仙關組第三段的塑性地層中.
2.斷裂構造
斷層發育,類型較為齊全,在馮家灣-芹菜田以北,多集中發育在背斜軸部及南東翼上,而以南多發育于北西翼上,以縱向斷層為主.
可分為四類型,逆斷層,正斷層,平移斷層及順層斷層.逆斷層有水嵐埡,大品灣,螃蟹井,天臺寺,三官殿,廖家坡小屋基逆斷層及樓梯溝高角度逆斷層.其他有廖家坡正斷層,芹菜田平移斷層等.
基本斷層數據匯聚如下:
水嵐埡逆斷層:水嵐埡溝F135°∠28°,地層斷距140米;大品灣水庫:F130°∠40°,地層斷距10-20米;
大品灣逆斷層:大品灣北東處F100°∠42°,地層斷距20米;
廖家坡逆斷層:48°∠45°及126°∠34°,地層斷距70米;
廖家坡正斷層:302°∠60°及235°∠58°,地層斷距40米;
樓梯溝逆斷層:鐵廠溝F310°∠70°,地層斷距150米,仰天窩330°∠60°,地層斷距約20米.
芹菜田平移斷層:F190°∠85°,平移斷距50米.
3.小型構造共軛剪切帶:地殼內一個窄的兩邊基本平行的一個強烈;構造縫合線:是碳酸鹽巖中常見的一種裂縫構造,一般;節理:節理是巖石中的裂縫,是地殼上分布最廣泛的地;川東高褶的前地質背景,是在變淺質的基底上,開始蓋;主要動力來自南東和北西方向的對持強大擠壓力,由于;觀音峽背斜,天府段的構造,是受著區域構造應力場的;四.沉積相分析;在沉積相分析中,我們主要所觀察的地方的巖層厚
共軛剪切帶:地殼內一個窄的兩邊基本平行的一個強烈應變帶.
構造縫合線:是碳酸鹽巖中常見的一種裂縫構造,一般認為是在后生階段由于巖石本身自溶解作用形成的,其錐軸是垂直于巖層層面,而縫合面與層面基本平行.另一種是構造縫合線,是構造壓力壓溶的結果,一般縫合面不和巖層層面平行,常呈斜交和垂直關系.
節理:節理是巖石中的裂縫,是地殼上分布最廣泛的地質構造現象,其種類甚多,其中構造節理是油氣和地下水運移的通道和聚集場所,有事研究區域構造應力場合分析構造發展,形成的依據之一. 4.構造形式及受力簡介
川東高褶的前地質背景,是在變淺質的基底上,開始蓋層沉積,古生代為斜坡,中生代作為印支隆起.經喜山運動改造完成.
主要動力來自南東和北西方向的對持強大擠壓力,由于該區東為七躍山,西為華鎣深大斷裂的制約及基底,古隆起等因素影響,形成了北東向線狀型梳狀褶皺,背斜窄而緊閉,向斜寬而平緩的隔擋式構造.
觀音峽背斜,天府段的構造,是受著區域構造應力場的控制.該區是受南東-北西向近水平壓力,所形成的不同規模,不同力學性質,不同方向,不同次序的各種構造.
四.沉積相分析
在沉積相分析中,我們主要所觀察的地方的巖層厚薄,沉積構造,隱晶或粉晶等,內碎屑粒度大小,藻紋,凝粒,紋理變化,表面是否有沖刷,透晶,蟲孔,生物鉆孔是否發育,是否有黃鐵礦進行了觀察描述.
1.嘉陵江白廟子T1f1,T1f2沉積相分析:
2.姚家坡T1j1,T1j2沉積相分析
3.自流井組東岳廟段沉積相分析五.地質填圖分析;在臨近實習結束的前兩個星期,我們開始了實習的最后;下面將對地質填圖所見的各個主要構造,包括斷層,侵;1.斷層構造;a.廖家坡正斷層,逆斷層分析:;位于廖家祠堂至菠蘿山一帶,可見逆斷層上盤為P2c;正斷層發生在P2ch燧石灰巖中,上盤地層產狀26;斷層形成分析:褶皺的產生是水平側向擠壓所致.巖層;b.天臺寺斷層分析:;其出露位置與走向大致與背
五.地質填圖分析
在臨近實習結束的前兩個星期,我們開始了實習的最后一項任務----地質填圖.地質填圖就是劃分填圖地層單位,選定標準層,通過勘探階段的全面觀察和對比,結合地層坡面的研究以后擬定,然后根據定出的巖層出露的點,根據V字型法則進行地層分界線的連線,以確定在地質圖上各個地層的分層情況并標識所見的構造.
下面將對地質填圖所見的各個主要構造,包括斷層,侵蝕窗等進行詳細分析.
1.斷層構造
a.廖家坡正斷層,逆斷層分析:
位于廖家祠堂至菠蘿山一帶,可見逆斷層上盤為P2ch石灰巖,下盤為P2ch和T1f1泥巖,泥灰巖.明顯可見石灰巖掩蓋在T1f1砂豬肝色泥巖,泥灰巖之上.斷層帶上有壓碎的構造角礫巖.破裂現象,斷面上有擦痕及階步,傾伏角85°N,破碎帶寬度約2米左右,并有大量方解石充填.斷層產狀126°∠44°.斷層斷距約70米.出露長度約600米.
正斷層發生在P2ch燧石灰巖中,上盤地層產狀264°∠29°.下盤302°∠49°.斷層產狀302°∠60°及285°∠58°.地層斷距為40米,斷層上下盤地層產狀明顯不同,沿斷層面巖石有破裂及次生方解石充填,地貌上表現為溶溝.溶溝沿斷層線分布.斷層沿背斜樞紐方向展布,出露長度約為300米.
斷層形成分析:褶皺的產生是水平側向擠壓所致.巖層在初期受力變形產生評斷褶皺的同時,剖面上一對共軛剪裂縫已經形成,隨著應力的持續作用,巖層變形加劇,形成北西翼陡,南東翼緩,并在持續擠壓作用下巖層沿剪節理面你沖形成逆斷層.由于便捷條件的改變,局部應力場發生了變化,導致傾向南東一組剪裂縫想壓扭性轉化.而傾向北西一組剪裂縫想張扭性變化,由于裂縫性質的改變,又處于背斜轉折局部引張的結果,再加上上覆地層重力等多因素,促使了正斷層的形成.由于斷層的破壞,背斜失去了完整形態
b.天臺寺斷層分析:
其出露位置與走向大致與背斜東南翼飛仙關組第二段巖相一致.主要證據是飛二灰巖被上盤掩蓋缺失及不明顯的破碎帶.產狀130°∠30°.斷距約50米.露頭較差.
c.三官殿斷層分析:
沿后槽北西方向的山脊附近展布.油氣以03橫坐標線與山脊相交處山埡口標志清楚.斷層傾向北西,產狀318°∠28°.下盤地層為飛三段紫紅色鈣質泥巖和飛四中到薄層灰巖,上盤為飛三段紫紅色鈣質混巖,明顯推伏在下盤的泥巖和灰巖之上.統可見寬度不大的破碎帶,沉積破碎風化后形成的小凹槽.破碎帶有灰巖及破裂巖,上下盤巖在斷層面附近有牽引現象.其地層斷距約為80米.斷層沿北東,南西方向延伸.
在螃蟹井和芹菜田間分水嶺的東南側山坡上部,全部發育在飛三紫紅色鈣質泥巖層內,有不明顯的破碎帶,裂痕節理發育等標志.
d.水嵐埡斷層分析:
在大品灣水庫堤壩兩側有出露.斷層產狀130°∠40°,有破碎帶,牽引現象等證據.斷層線平面上由飛四的慧眼內進入飛三飛四的分界處,而后向東北方向延入飛三紫紅色鈣質泥巖內消失.因此在地層方面僅厚度有變化,地層錯位標識不明顯.
在水嵐埡毛狗洞至芹菜田坡面中,在背斜北西翼也有發育,斷層上盤地層為飛三和飛四,下盤地層為飛四和飛五.上下盤地層明顯推移錯位.并有破碎帶發育,其內有壓碎角礫巖,破裂巖,斷層透鏡體上,下盤還有不同程度的牽引現象.此處的斷層產狀為135°∠23°.地層斷距為140米左右.
水嵐埡逆斷層
e.芹菜田平移斷層:
位于后槽芹菜田村南.斷層走向280°-100°.傾角接近于直立,微向南西傾,長
約500米,西端消失在嘉二紫紅色頁巖中,東段進入嘉三地層中消失.斷層南北兩側的嘉四和嘉五及嘉一,明顯發生錯位,且有破碎帶,斷層角礫巖,構造強化作用形成的劈帶,水平擦痕.地殼上有溶蝕洞.地層斷距約50米,為右行平移斷層.
芹菜田平移斷層與主褶皺軸呈斜交,并與平面上共軛裂面具統一運動方向.背斜系受南東---北西向的擠壓應力而產生,于此同時還發育北碚西向北西西向兩組平面共軛剪裂縫.芹菜田平移斷層既是在北西西向剪裂面基礎上發育起來的右行平移斷層
芹菜田平移斷層平面圖
f.樓梯溝斷層分析:
斷層分布在背斜軸部鐵廠溝-仰天窩一帶.上盤為P2l和P1m地層,地層產狀均為北西傾向,下盤P2l5及P2ch地層,傾向南東.
由于斷層作用,背斜軸被破壞,失去完整形態.斷層產狀在鐵廠溝北東山坡上為310°∠70°.仰天窩為310°∠60°.地層斷距在鐵廠溝約150米,仰天窩為20米左右.斷距有上小下大之勢.南西端消失在麻柳灣山溝中.北東端伸出填圖區.由于采煤廢石堆積和植物覆蓋,斷層面難以觀察.但有明顯的地層證據:
沿斷層有泉水發育,地貌有凹溝亦為佐證.
該斷層是區內僅有的一條高角度破軸逆斷層.他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南東-北西向的側向擠壓,大致平行周面,由于強烈的褶皺時P2l的頁巖,煤層,沿著垂直擠壓方向發生塑性剪切滑動而形成.因此它往往出現在側向擠壓強烈的褶皺的軸部一帶.是詫異塑性剪切滑動結果,并非是在剖面X剪裂縫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逆斷層,這與低角度逆斷層形成有本質的區別.
樓梯溝逆斷層
2.侵蝕窗構造
a.在大品灣水庫東側坡上有小塊長興組P2ch出露,這是被水溝侵蝕的結果.
b.在背斜核部,騎龍屋基至毛狗洞一帶,可見飛仙關組第二段鮞粒灰巖的出露呈圓圈展布,其中心為飛一的紫紅色鈣質泥巖。其特點是第十高處飛二連片,在地勢低處出露飛一,且飛二分翼出露.因此,此處為飛一剝蝕的結果出露,亦為侵蝕窗.
六.實習總結
在這次為期大約五周的實習期間,我覺得我學到了非常的知識.使我對各種巖石的巖性,產狀,構造特征,沉積特征以及層理等知識有了豐富的增加.
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只是從書本上對各種巖石及其特征有所了解,對各個地層的情況更是生疏.在初到實習基地的時候,我甚至連羅盤的使用方法也忘記了.慢慢地,在實習過程中,我復習了很多以前學過的知識,也掌握了羅盤的使用.
在前幾天的踏勘中,我們逐漸復習了以前所講過的知識,使我對以前書本上的各種巖性的巖石有了大概的了解,對該區域出露的地層情況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老師耐心細致的講解下,我對各種知識的掌握也逐漸加深.
在后來的沉積相分析,通過老師對地層各層分層的講解,到我能自己大概分辯出某層大致巖性,如灰巖,泥巖,頁巖,及其某些巖石中顆粒的粒度大小和其構造特征,如藻紋,泥紋,鮞粒,溶蝕,波痕等.這讓我對以前書上學的東西印象更深刻,是我的記憶更加具體,使我受益匪淺.
接下來的是實測剖面實習,在這一階段實習中,我們通過自己對地層的分層和用皮尺對地層厚度的測量,逐漸的有了對實際地質工作的了解和認識.在測量過程中,我慢慢的掌握了對地層分層的方法以及對地層特征識別的準確性,同時,在對地形復雜的地區,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協作和相互幫助,更是增加了團隊集體感和親切感.
在最后的地質填圖時期,我們通過對各個地區的走動追蹤,慢慢的把該實習區域中各個地層界線逐漸定點出來.這讓我學會了地層與地層之間界線的識別方法
和對從遠處沿線過來的方法.在每個構造點,通過老師的講解我也學到很多知識,尤其是對各個斷層的講解,使我知道了其產生的原因,識別的方法以及斷層的傾向等各種特征屬性.通過練習.我也逐漸掌握了觀察周圍地形地貌來定點的方法.
填圖期間,雖然路途遙遠,天氣炎熱,但是看著地質圖上逐漸成形的地質界線,我們感到非常的欣慰.老師頂著酷熱的太陽給我們不辭辛勞的講課我們也被這種敬業精神深深的感動.在每次中途午休吃飯時,大家相互幫助,相互體恤,也讓同學們的友誼增進了不少.雖然說曬黑了,曬傷了,走累了,腳痛了,但是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我們也學到了很多平時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我覺得很是值得.
通過這次實習,使我的實際動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培養和提高.使我對書本上的知識掌握的熟練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老師負責自習認真的講解也使我的知識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長.也對這個專業以后所要從事的實際工作有了逐漸的認識.實習只是今后我們工作中的冰山一角,從老師的身影也看出現代地質工作者負責嚴謹的工作態度,我對他們感到驕傲,也對今后我將從事此種工作而感到興奮.也對今后從事這個工作充滿了信心.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2
院系:水利與環境學院
年級:
專業班級:
姓名:
學號:
指導教師:
古人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自從走進了大學,距離工作就不遠了,老師為了拓展我們學生自身的知識面,擴大與社會的接觸面,增加個人在社會競爭中的經驗,鍛煉和提高我們的能力,以便在以后畢業后能真正走入社會,能夠適應國內外的形勢的變化,王老師帶領我們進行了為期四天的工程地質實習,讓我們充分認識到工程地質對于今后所從事工作的重要性
一、實習時間
**年9月
二、實習目的
1、深化和加強對工程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和基本工作方法的了解的掌握,為進一步學習相關的專業課程奠定感性知識基礎。
2、 通過本課程教學實習激發和提高學生學習本專業的熱情和興趣。建立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條件與各類工程建
設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協調關系的思想意識。
三、實習時間計劃和路線安排
9月7號,在教室上理論課,主要講解地質實習的目的,學習野外地質工作方法,技術手段,以及各個階段的準備,最后了解羅盤儀的使用,以及接下來四天的路線安排。
9月8號坐車前往登封
9月9號上午下雨,下午去少林水庫地質考察
9月10號 前往三皇寨測量
9月11號 前往“一腳踏過十八億年”
少林水庫是登封市人民的生活生產用水來源,我們在那呆了一下午,欣賞了煙波浩渺的水庫風光,然后聽老師講解了水庫大壩壩基的選址要求,然后我們又下到已經干涸的河道中,觀察那些石頭,了解它們的形成,變化。面對著那些矗立億年的石頭,我們短短的二十年人生簡直就是太渺小了,我不由得想到蘇軾的《赤壁賦》中的一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怪不得那句鉆石廣告那么經典“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王老師又親自演示了羅盤的使用,并讓我們現場進行了實際操作。
第三天,我們一大早起來乘車來到了三皇寨景區入口,在路兩側的峭壁上進行了節理裂隙的測量,我們組分成了三個測量點,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辛苦工作,終于測完了要求的節理,并進行了記錄。然后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一處剖面,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不同地質時期的巖石,我們的任務就是測出不同的地質帶的長度,然后記錄下來數據,最后畫出該結構面的地質剖面圖。
第四天,我們來到了,老師口中鼎鼎大名的“一腳跨過十八億年”,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采集了一些可能含有三葉草的板巖標本,再回來的路上又參觀了古剎永泰寺,只是在外圍瞻仰了一下。
這次實習讓我了解了羅盤的使用方法。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巖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巖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等。因此必須學會使用地質羅盤儀。巖層的空間位置決定于其產狀要素,巖層產狀要素包括巖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測量巖層產狀是野外地質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須熟練掌握。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 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后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因為走向是代表一條直線的方向,它可以兩邊延伸,指南針或指北針所讀數正是該直線之兩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與SW210度均可代表該巖層之走向。 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與巖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并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假若在巖層頂面上進行測量有因難,也可以在巖層底面上測量仍用對物覘板指向巖層傾斜方向,羅盤北端緊靠底面,讀指北針即可,假若測量底面時讀指北針受障礙時,則用羅盤南端緊靠巖層底面,讀指南針亦可。
巖層傾角是巖層層面與假想水平面間的最大夾角,即真傾角,它是沿著巖層的真傾斜方向測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測得的傾角是視傾角。視傾角恒小于真傾角,也就是說巖層層面上的真傾斜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真傾角,層面上視傾斜線與水平面之夾角為視傾角。野外分辨層面之真傾斜方向甚為重要它恒與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層面上滾動或滴水使之在層面上流動,此滾動或流動之方向即為層面之真傾斜方向。測量時將羅盤直立,并以長邊靠著巖層的真傾斜線,沿著層面左右移動羅盤,并用中指搬動羅盤底部之活動扳手,使測斜水準器水泡居中,讀出懸錐中尖所指最大讀數,即為巖層之真傾角。
方位角記錄方式,如果測量出某一巖層走向為310°,傾向為220°,傾角35°,則記錄為NW310°,SW∠35°或31°,SW∠35°或22°∠35°。 野外測量巖層產狀時需要在巖層露頭測量,不能在轉石(滾石)上測量,因此要區分露頭和滾石。區別露頭和滾石。主要是多觀察和追索并要善于判斷。巖體受力作用斷裂后,兩側巖塊沿斷裂面發生了顯著位移的斷裂構造,稱為斷層。在斷層分布密集的斷層帶內,巖層一般都受到強烈破壞,產狀紊亂,巖體裂隙增多、巖層破碎、風化嚴重、地下水多,從而降低了巖石的強度和穩定性,同時,溝谷斜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發育。
實習很快就結束了,在指導老師和師傅的幫助下我們解決了許多問題,鞏固了專業知識,發現了許多不足,明白了專業重心所在,專業運用于何處。對于自己專業知識掌握不扎實,缺乏獨立思考探索的意識等等缺點,我將在今后的學習與工作中不斷加以改正,認真學好專業知識,以求真正地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用實踐指導理論。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3
一、實習概況
1、實習時間、參加人員和組織情況
土木建筑學院20xx級工程地質實習是在20xx年7月1日至20xx年7月5日,其20xx級土木工程專業的所有同學都需參加,土木工程專業十個班每班都配有一名實習老師。我所在的是土木xx班,我們班共36人,共分為六組,有組長一名,組員五名。
2、工程地質實習的性質與目的
1)、能夠理解基本的地質概念,了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通過簡短的野外地質實習,鞏固學過的《工程地質學》內容,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將理論和實際結合。
2)、通過實習能夠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對地質學的興趣,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
3)、能夠培養我們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掌握實地操作技能和編寫實習報告的能力,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的土木工程專業之間的聯系。
3、實習地區地質地理概況
實習地區主要位于XX市境內,恰好在我國南北地理,地質分界線上。其地質特征雖屬華北類型,但又有其特殊地方。因煤炭資源豐富,更由于早期三胚層動物化石—“淮南蟲”的發現而蜚聲海內外,引起國內外地質界的重視。因而地質研究程度較高,資料也很豐富,為認識實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實習地區處于北緯32度40分,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度,年平均降雨量969毫升,屬于大陸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
淮河以南為丘陵山區,八公、舜耕、上窯“三山鼎力”,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最高峰為XX區的白鶚山,海拔242米。淮河以北為黃淮海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20-40米。
二、實習基本要求
1)、能夠根據所學的知識,識別沉積巖和變質巖,識別簡單的構造現象,能對一般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對實習中所見到的各種現象要現場做好原始記錄。
3)、每天結束實習后,要及時總結,做好實習日記。
4)、實習結束后,按要求認真編寫實習報告
三、實習基本內容
1、巖石礦物的野外識別
1)、巖石類型的鑒別:首先根據野外巖石的產狀判斷巖石屬于的大類(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然后再從巖石的顏色、礦物成分、含量等具體確定巖石的具體名稱,注意使用一些輔助工具來幫助鑒別巖石,如放大鏡、小刀、稀鹽酸等。觀察時,首先要用地質錘敲開巖石的新鮮面再進行其它工作,否則其風化表面會使觀察產生錯誤的認識。一般放大鏡可將巖石中的細小礦物顆粒放大10倍,能夠觀察其成分、結構等,用稀鹽酸可以區別方解石與其它礦物。
實地觀察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巖石的顏色,對巖石顏色的描述十分重要。一般地說,巖漿巖和變質巖的顏色往往與其暗色礦物(如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黑云母等,它們都是含有的硅酸鹽礦物)含量有關。含量愈高,顏色愈深。因此在觀察巖漿巖,變質巖的過程中,對顏色的正確描述有助于巖石類型的識別。而沉積巖中,深色巖層系因其富含有機質所致,如淮南地區石炭,二疊系含煤巖層多為灰、深灰色。而常見于巖漿巖、變質巖中的暗色礦物極易風化分解,難以出現在沉積巖中。紅色沉積巖層多含有,是氧化、干燥條件下的產物,接下來利用手中的工具觀察巖石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現象。另外在沉積巖中,還要注意古生物化石的觀察。
2)、巖石的結構類型識別:注意觀察巖體中結構面(裂隙面、斷層面、巖層層面等)發育的情況,包括發育方位、密度、延伸情況、充填。由此確定巖體是屬于以下哪一類型:
a、整體塊狀結構
b、層狀結構
c、碎裂結構
d、散體結構
2、常見堆積物類型及其工程地質特征
首先觀察堆積物所處的位置特征,然后結合堆積物的組成,顆粒大小、顆粒表面特征和下伏基巖的關系等判斷是屬于哪種堆積物(殘積物、洪積物、沖積物、坡積物等)。
3、常見地質構造類型(斷層、裂隙)
1)、會利用羅盤,測量巖層的特性,如巖層傾向、傾角和走向。
2)、根據實習老師的指導,觀察斷層兩側地層產狀的變化、地層移動方向、斷層面的特征,并由此判斷斷層的性質。
3)、結合地形地質圖,觀察地層彎曲變化情況、核部地層、兩翼地層、樞紐產狀、軸面產狀。并由此判斷褶皺的類型:水平褶皺、傾伏褶皺、直立褶皺、倒轉褶皺。
4、常見地貌類型及場地工程地質特征
根據實習老師的指導,觀察地貌類型(河流地貌、山嶺地貌、巖溶地貌等);根據場地平整情況、巖石的分布以及工程性質、土的類型以及分布情況、場地周圍地形復雜程度等初步判斷場地的工程地質復雜程度。
5、各種地質作用
1)、河流的側蝕作用--注意觀察側蝕方向和建筑物位置的關系。
2)、滑坡--注意觀察滑坡附近地形特征,滑坡體的物質組成及其形態特征,滑坡周界和滑坡壁特征。
3)、巖溶--注意觀察和描述巖溶的形態特征、巖溶發育和巖石性質、地質構造、地形、氣候的關系。
四、實習的內容與安排
1)、周一上午8點在北2101教室舉行了工程地質實習動員大會,安排了為期一周的實習內容。
首先,周二早上8點在羅山油庫站集合,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觀察各類巖石,了解巖性、地層接觸關系、巖體結構類型、風化作用。
然后,周三早上8點淮南礦業集團門口集合,到洞山實習。了解地層、巖性、地形地貌、差異風化、地層倒轉。
再次,周四在校園觀察地板磚,墻上裝飾材料,選出三大巖性的代表性巖石,拍好照片、注明地點、編寫實習報告。
最后,周五計劃早上7:30在北校區大門口準時出發去八公山、茅仙洞,考察邊坡穩定性、河流沖蝕作用。但由于天氣原因,計劃取消。
周六,周日編寫實習報告。
2)、實習第一站----羅山
7月2日早上8點我們到達工程地質實習的第一站——羅山。首先我們在羅山山腳看到的是一塊紫紅色的巖石,在聽了實習老師介紹后,才明白這塊巖石居然是三疊紀的紫紅色中粒砂巖,命名為“劉家溝組巖”,如下圖所示。仔細觀察劉家溝組巖,發現其表面有黑色的泥皮構造,代表著河流沉積,巖石厚度為1m到2m;劉家溝組巖石具有槽狀交錯層理,由流水造成的切割面可判斷巖石新老關系,從而可以判斷巖石是正常地層還是倒轉地層。而我們觀察到的下圖所示的巖石便是倒轉巖石。
通過實習老師講解使我們認識到到舜耕山是一座無根山,由于地球板塊運動平推而來,因此存在地質斷層。
為了測量此塊巖層產狀,我們學會了使用羅盤。
a)、磁偏角的校正
b)、定向與定位
最后測得該巖層的傾向330°,傾角63°,走向244°。
告別第一塊巖石,我們繼續向山頂走去,不知不覺走到了羅山油庫圍墻外,在這里我們看到了白云巖,巖體的表面有許多刀砍狀的條紋,實習老師告訴我們這些條紋是巖體的風化表面,風化表面越細密,說明巖體中的鈣離子被鎂離子取代的越多。
而白云巖是含有雜質的,巖石的強度就與其所含的雜質成分有關,若雜質為泥質,泥質的含量越高,巖體的強度越低;若雜質為碳酸鹽,則碳酸鹽的含量越高,巖體的強度越高,如圖所示。
稍作休息我們便繼續向山上走,終于爬上了山頂,有一種開闊的感覺,在山頂實習老師給我們講解的羅盤的使用技巧,然后便開始下山。下山的路很陡,老師讓我們拿出羅盤測一下傾角是多少,出乎我們的意料的是,目測有60到70度很陡的坡實際上只有17度的傾角。這讓我不禁想到其實很多事情,我們的經驗和眼睛看到的現象不一定就是真實的,必須拿出科學的依據來才行。
3)、實習第二站----洞山
第一站觀測的巖石是奧陶系馬家溝組巖,經實習老師介紹,我們觀察到巖石厚度大于2米,如圖所示。
該巖石是奧陶系馬家溝灰巖,是整體狀、層狀巖體,細細觀測,發現奧陶系馬家溝組巖是倒轉巖體。接下來,我們拿出羅盤,各小組散開測巖石的傾向和傾角,我們這組測得的巖石傾向是350°,傾角是40°。在測傾向和傾角時要注意觀測的地方一定要是巖體的層面,巖石的層面是在沉積過程中由于環境變換造成的巖石變質。而我們觀測的巖石可以看到明顯滑動的方解石擦痕。
繼續向上走,我們遇到了二疊紀石盒子組巖,肖縣組巖,賈汪古組巖,土壩子組巖,崮山組巖。經老師的講解和我們自己的觀測,我們了解到肖縣組巖是中厚層狀巖石,由白云巖和灰巖交替組成;賈汪古組巖以泥巖和頁巖為主,而泥巖是隔水層。
接下來遇到的巖石便是崮山組巖了,崮山組巖是由泥質白云巖和鮞狀灰巖組成,鮞狀灰巖位于崮山組巖的底部。向上走一段路便是葛萬藻化石與徐莊組巖,徐莊組巖是由純凈的灰巖位于頂部,而砂巖是位于中部組成。
經我們細細觀測,眼前的肖縣組巖石中有細小的晶瑩顆粒,老師說這個巖石是蜂窩狀白云巖,而它的本質便是不規則石英條帶,而肉眼看不到的石英結晶稱為碎石。
今天的最后一站是采集三葉蟲化石,由于風化作用以及人類活動,頁巖特別易碎,用手就可以掰開,這為我們找化石提供了便利,幾乎每塊頁巖里都有距今5.7億年前的三葉蟲。很興奮,感覺好像親自經歷了5.7億年前的一些事,雖然身上全是泥巴,也走了很多冤枉路,但是我們依舊很開心。
4)、實習第三站----校本部
首先,我們來到了校本部的第一個觀測點---新教大廳。在大廳柱子上,看到了石灰巖,淺黃色可能是輕微大理石褪色所致。表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化石,由于此類化石是劃分石炭、二疊紀的重要化石,因此這種石材的科學價值遠高于它的應用價值。大廳
地板為閃長花崗巖,其含有角閃石、黑云母、長石等。還有一種俗稱“中國紅”的堿性長石花崗巖,其強度高,抗壓強度在160mpa~180mpa。
第二個觀測點為新教廣場上六根漢白玉石柱,因為其美觀、大方且不易打磨,實習老師說其價格非常昂貴。接著看到了灰巖塊,在其上可以看到許多樹枝、樹葉的化石,如圖所示。
此塊巖石由溶洞中長成,故又被稱為石鐘。如下圖所示。
校本部南門是有白云巖砌成的,我們主要是根據它的顏色、硬度以及與鹽酸的反應來判斷的。用一個小刀輕輕的`刮巖石表面就可以看到有白色出現,其實這是由于巖石的硬度小,被刮成粉末而呈現的顏色。如果在巖石上滴加幾滴鹽酸就會發現會有氣泡冒出,此外,我們還認識了灰巖等。
五、實習體會
通過工程地質學的實習,使我們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問題的能力。通過這次的實習我對這門工程地質學的了解更深一層,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牢固地掌握了如何分析巖石的層理、結構構造,學會測量巖石的產狀。實習期間,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了解和認識了實地勘察的方法和所要注意的方面。
地質實習還對我們的意志有所磨練,雖然烈日當頭,但是我們還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勝利地完成了實習的各項工作。這期間我們曾經揮汗如雨,但是堅持就是勝利,我們克服了重重困難,沒有一個人退縮。
最后我想對我們的實習老師說聲感謝,謝謝他不顧酷熱和我們一起爬山,看各種現象,向我們解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真誠的感謝他們。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4
實習時間:
實習地點:
實習內容:
1、觀看影像資料—不良地質現象
2、地質圖閱讀,工程勘察講座,閱讀收集整理資料
3、野外實習:蓮花山礦巖、構造及地貌參觀
4、編寫實習報告
1、(10月20號星期一)
時間已經是秋天,天氣還是挺熱,作為實習的第一天,首先進行的是實習前的動員,老師簡要但清楚的交代了實習的內容。下午,在老師的組織下,我們 集體觀看了一些影視資料,了解了很多不良地質現象,如地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還觀看了幾種有代表性的地貌,如喀斯特地貌等作為課本知識的補充,使我們 不用外出就了解了各種地質現象發生的原因,經過和后果,還了解了一些預防這些地質現象發生的措施和方法,使我們增強了對地質現象的認識。還有觀看了常見的 造巖礦物,巖石的產狀,結構和構造,了解它們的工程地質特征,雖然影片不是很清晰,大多是七八十年代拍的,但看完之后還是增進了我們的工程地質專業知識。
2、(10月21號星期二)
今天天氣晴朗,在觀看完影片資料,使我們對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之后,開始學習閱讀工程地質圖。為使我們能了解不同傾斜程度(水平、傾斜、 直立)地層、褶皺構造和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征,老師詳細講解了水平巖層、傾斜巖層、直立巖層、褶皺構造、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征。但是人太多,都圍在老師身 邊,老師講話的聲音又不是很多,所以聽的不是很清楚,結合實習指導書的內容和聽到的一部分,大致還是學會了從地質圖上閱讀各種地質現象,分析地質現象的分 度規律,還掌握了對褶皺、斷層、不整合構造和巖漿巖侵入活動地區地質圖的分析方法,從有地質構造圖的地質圖上繪制示意地質剖面圖的方法,根據地質圖分析區 域地質發展史的方法。
為了在野外實習時不至于手足無措,我認真的閱讀了實習指導書,還仔細的看了老師給的課件,初步了解了在工程建設中地質勘察之重要以及工程地質勘察中的各種方法和步驟,比較全面的了解到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的內容。
3、(10月22號星期三)
在選址階段,收集了區域地質、地形地貌、地震、建筑材料等資料后,為了解場地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巖石和土的工程性質、地下水作用以及不良地質現象,必須進行野外的實地勘探,所以安排了這次蓮花山實地勘探。
久聞蓮花山的風景名勝,今日終于有機會一睹它的“廬山真面目”。廣州番禺蓮花山旅游風景區,位于番禺區珠江口獅子河畔,距離廣州市區約30公 里,是一個融古代粗獷與現代秀美于一身的風景旅游區。XX年時,蓮花山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4a級景區。蓮花山山青水秀,人杰地靈,共分為:蓮花塔景區、蓮 花城景區、觀音勝境區以及石景區四大景區。為首的石景區為西漢始創的古采石場遺址,懸崖峭壁,奇巖異洞,鬼斧神工,以“人工無意奪天工”的石景奇觀聞名, 是國內僅見的“人工丹霞”奇跡,蓮花山古采石場開采時間自西漢初年一直延續至清代道光年間,西漢南越王墓石料即采自蓮花山。由大小40余座丘陵組成,面積 30余萬平方米。蓮花山古采石場以切割式鑿巖法開采,遺留的采石面平均高度為25米,最高處達40米,最深處在地面下13米。采石場至今仍保留著古代采石 時留下的石柱、石板及大量未能運走的石料;建于明朝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的蓮花塔,則是蓮花塔景區的代表。蓮花塔又名文昌塔,素有“省會華表”之 稱。駐足于塔上,四面秀麗景色可盡收眼底;始建于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的蓮花城,原為清政府在珠江口設防之用。歷史的滄桑點點凝結在古意十足的 城池之間,令人回首百余年前的那段往事;觀音勝境之內,蓮花朵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再配以金身的望海觀音像,果然氣魄非凡,令人如入“凈 土”,頓生敬畏之感。
蓮花山的構造位置和地層簡介如下:
蓮花山的構造位置處于加里東運動以來的深斷裂帶上,形成于中生代燕山運動造山期,為一典型的褶皺山系。蓮花山山脈向東北經豐順、梅縣、大埔進入 福建的華安南靖一帶;向西南:至海豐、惠東寶安各縣分別于大亞灣、深圳灣如南海,又復出于萬山群島、高欄列島。廣東境內長約500km,寬20至 40km,局部60km。深大斷裂為一條強烈擠壓破碎帶,共有120多條斷層組成,分東西兩斷層束,向東南有13條主干斷層,向西有14條主干斷層。此帶 動力熱力變質作用強烈(屬低中壓型變質),可尋找到鉛、鋅、銅、鎢、錫等礦藏。是重要的導巖構造,中酸性巖漿發生多次裂隙式多間歇性噴發,深斷裂內,巖體 達100多個。為內生金屬礦床成礦帶。
地層:侏羅系上統稱高基坪群(為陸相中酸性火山巖),該群為一套復雜的陸相火山巖系,由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巖及相應的火山碎屑巖和沉積巖夾層組成,厚度巨大。
早上10左右,我們土木工程專業的幾個班搭著校車
到了蓮花山,上山的路比較陡,但沿途的風景不錯,一路鳥語花香,忍不住想快點下車,去好好的欣 賞。終于到了山頂,下了車之后,我們就跟著老師,一邊聽著老師的講解,一邊欣賞美麗的風景名勝。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望海觀音,其規模宏大,氣勢非常壯觀。望 海觀音金像高四十多米,這觀音像霞披獅海,光澤南天,據說是目前箔金銅像的世界之最。此時正恰夕陽西斜,觀音像頭頂佛光燦燦。望海觀音右側的就是觀音閣 了,是仿古單體建筑,三層,面闊七間開,有外廊,按清代大木大式作法營造,雄偉莊重,氣勢恢宏,古色古香。于第三層閣頂高處有“蓮花禪寺”之牌匾。大殿門 前置大型香案,香客善信們虔誠焚香禮拜,祈求福緣。
沿著石階往下走,就到了獅子巖了,它是傲然挺立的一塊石頭,像頭雄獅,估計是由此得名吧,據說它是蓮花山的標志之一。這塊石頭是由古代的海潮侵蝕而成的,看來千萬年前這里是水位還是很高的,石頭的巖性為沉積巖的棕紅色砂巖,層理構造明顯,極容易被風化。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5
一、前言
通過這六天的實習,加深了我對工程地質這門課的認識,讓我從書本中走了出來,親眼見到了真實的地質現象,了解了斷層、背斜和滑坡等重要的地質現象,親自觀察了和體驗了各種巖石的分布和形態,讓我從本質上對三大巖石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實習讓我們在自然中更好的理解了原來抽象的概念,使知識具體化,印象更深刻。實習豐富了我們的學習生活,為我們以后的工作和學習都有一定的幫助,同時實習的過程激發了我在將來學習的熱情。所以,實習對我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我們對這次實習也做了縝密的部署:
1.時間:20xx年5月4日—20xx年5月9日
2.地點:河北省秦皇島市柳江盆地國家地質公園
3.路線:
1).秦皇島市石門寨鎮
2).秦皇島市祖山東門
3).秦皇島市北戴河區鴿子窩公園海灘
4.目的:
1).使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能力同時增加感性認識,擴大視野,培養提高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鑒別和觀察常見的巖石,礦物特征及工程性質;
3).了解三大巖石的形成過程,產生年代、結構、產狀、形成原因及現象以及流水的地質作用對巖石的影響和沖刷成河谷的過程;
4).學習運用羅盤儀器測巖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二、實習地區概況
1.柳江盆地地質概況
柳江盆地為我們在秦皇島地區野外地質實習的主要區域。它位于秦皇島市區北側,其中心距秦皇島市28Km,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管轄。
區內有縱貫南北的公路及地方窄鐵路與秦皇島市區相通,交通極為方便。 該盆地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其北、東、西三面為陡峻的高山所包圍。貫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區最主要的水系,自西北流向東南,出盆地后在山海關的南側入渤海。盆地內丘陵一般海拔200—300m,最高的山為老君頂,海拔493.7m。 本區年降水量為400—1000mm,其中70%集中于7、8月份,所以山洪也主要集中在這個時期。
2祖山國家地質公園概況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地質公園和國家級稀有植物及瀕危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西北部。京沈高速秦皇島西出口沿秦青公路北行12公里即到,距秦皇島市區23公里。屬原始森林峽谷型自然風景區。因燕山以東、渤海以北諸峰均以它的分支延綿而成,故名“祖山”。1996年開發至今,形成五大景區,100余處自然景點,是淮河以北少有的南派山水。
祖山原始森林峽谷總面積118平方公里,主峰(天女峰)海拔1428米,區內千米以上高峰20多座,植被覆蓋率96%以上。象形奇石、云海、日出、古洞、原始叢林、溪流、飛瀑、奇花、高山天然草原、樹掛構成景區十大景觀。祖山原始森林峽谷是侏羅紀至白堊紀末地殼運動而成。在長期風化剝蝕和流水沖擊下,形成了多處絕壁幽谷和造型地貌。
祖山,山勢跌宕,峰巒陡峻,因渤海以北、燕山以東諸峰都是由她的分支盤撥而成,故以“群山之祖”名之。她立峭巖作脊梁,以瀑流注血脈,搽嬌花飾容顏,披蔥蘢為秀發。景區內山勢陡峻,溪水跌宕,可謂立峭巖作脊梁、注瀑布為血脈、披茂林作秀發,裁白云作霓裳,集雄奇嫵媚于一體。峰奇水異,洞幽石美,林豐草茂,歷史淵源,是觀光旅游、避暑度假、科普考察的絕好場所。
3.鴿子窩公園海灘概況
鴿子窩公園又稱鷹角公園。由于地層斷裂所形成的臨海懸崖上,有一巨石形似雄鷹屹立,故名鷹角石。該石高20余米,過去常有成群的鴿子或朝暮相聚或窩于石縫之中,因此得名鴿子窩。鴿子窩公園是觀賞海上日出的最佳之處,每逢夏日清晨,這里云集數萬名游客觀賞“紅日浴海”的奇景。
三、實習內容
1.柳江盆地保護區石門寨西門180米處
該處巖石以沉積巖居多,由地質構造形成。亦有石灰巖,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經長期風化作用,裸露在外表的部分呈深灰色,巖層 為中厚型,中間夾有薄的灰巖。灰巖呈竹葉狀,較破碎,屬碎屑結構,這些碎屑物質經膠結后形成灰巖。此處巖石約5億年前形成,屬下奧陶世紀,粘土礦物發黃,巖石經強烈的構造運動,由水平變為傾斜,產生背斜現象,并有正斷層出現。用地質羅盤測該處巖石的產狀,走向為北偏東10°,傾向為北偏東100°,傾角為30°。
由此處向西約200米處巖石出露于地表,經驗證為砂巖,其結構為碎屑結構,此處不整合現象明顯,由砂巖和灰巖組成,屬沉積接觸,砂巖約2億年前形成,灰巖約5億年前形成,由于形成年代不同,說明為不整合。此現象說明秦皇島地區至今至少經歷了2次地殼運動,因為3億年間隔形成的不整合面應在海平面下形成,至少經歷2個循環,而該處巖石現在又出露在地表。在不整合面上有礦物,是地質學家發現地下礦物的依據。不整合面處強度差,不適合在此面上施工。
2).砂鍋店東北200米處
2. 秦皇島市祖山東門
祖山為早白堊紀形成,為響山巖基的一部分,此處沉積巖中有破碎帶,火山爆發時巖漿從中冒出,冷凝成巖漿巖。祖山占地217平方公里,平面形段呈橢圓形,長軸長25公里,短軸長15公里,南北方向,巖石中以花崗巖居多,占65%左右,為中粗粒,成分主要是成肉紅色的正長石,又稱甲長石。石英其次,占20%-25%左右,透明發亮。此外,還有云母、斜長石。斜長石呈灰白色,由于長石含量不同,云母顏色也不盡相同,云母占整個巖石的5%-10%。較黑的巖石中,云母含量不超過5%。在此處觀察,長石顆粒大小在1厘米左右,晶體顆粒,為結晶結構。山體構造為原生結理構造,山體中有裂縫,都為豎直方向,有原生孔洞,又稱之為晶洞構造,而形狀不規則的孔隙是水晶的成長地。此處地貌陡峭,險峻,構造為原生結理,由于長期的風化作用及地表水的侵蝕作用,巖石部分豎直掉落,形成深谷奇峰。此處巖石傾角較大,巖體破碎。山體中有河流,稱為石河,發源于祖山響山山脈,山上有明長城,由元朝徐達修建,1967年,戚繼光重修,基本走向為南北方向,直達青龍。祖山最高峰為響山,海拔為1421米。
3. 秦皇島市北戴河區鴿子窩公園海灘
此處濱臨渤海,為海洋環境。海洋環境按地理位置分為濱海、淺海、半深海和深海。低潮時裸露于海岸帶的部分,稱為濱海。濱海又分為后濱帶、前濱帶、外濱帶。后濱帶為平均海潮線,常年裸露在外;前濱帶為平均海潮線到中濱線處;外濱線為中濱線以外的部分。海岸線到海底深約200處的部分,稱為淺海,此處陽光充足,有機物含量多,是海洋生物的理想棲息地。深海處動物少。
此處巖石又遠古火山噴發而形成,以巖漿巖為主,巖石受海洋水動力作用,常見有海浪作用、潮汐作用和洋流作用,使此處形成有特色的海蝕地貌,有海蝕崖,海蝕柱,海蝕拱橋和海蝕平臺等,形成原因有沖蝕作用,磨蝕作用等,使巖石破碎。
巖漿巖受風化作用等變成高嶺土、偉晶巖。偉晶巖顆粒大,和花崗巖成分相差不大,由正長石、斜長石、云母、石英等組成。巖石被多組結晶切割。
四、結束語
通過本次實習我認識到:本區地層出露較全。從中生代地層開始,除缺失寒武系、奧陶系、三疊系、侏羅系、第三系以外,其他地層均出露完好。所形成的巖石類型多樣,包括巖漿巖類,沉積巖類以及變質巖類。本區的巖漿活動從方式上有深成侵入,淺成侵入,噴出等。所見巖類有基性巖類和酸性巖類。從變質作用和變質巖方面,本區的變質作用主要為區域變質作用。主要變質巖有千枚巖,大理巖以及板巖。在構造方面,本區分布有四大褶皺,另外還有七個斷層。兩個大斷層幾乎將此區分為三部分。區域發展方面,本區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形成了四個構造層。總體說來本區構造運動較強。
經過6天的實習,使我學到了很多東西,通過老師的講解,使我學會了很多課內學不到的東西,包括:如何通過一塊石頭的色澤,去判斷其類別、其形成年代;如何去辨別3大巖石;如何去測量巖石的走向等等;總之,通過實習后我更好地掌握了《工程地質學》這門學科,更好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模板5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