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五年級思品教學計劃范文(通用9篇)
時光在流逝,從不停歇,我們將帶著新的期許奔赴下一個挑戰,需要好好的對接下來的教學進行計劃了。你知道領導想要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教學總結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思品教學計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思品教學計劃 篇1
一、學生基本情況:
我班共有學生59人,男生29人,女生30人,其中傣族學生人,漢族學生人,班上的學生能聽從教師的教導,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聽從老師教誨。但部分男生自制力差,以自我為中心,受挫力低,責任心尚未形成,對待學業得過且過。總之,引導本班同學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為習慣迫在眉睫且任重道遠。
二、教學分析:
教材采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教育性。品德與社會課擔負著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系,讓他們從這種關系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二)綜合性。本冊教
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三)參與性。為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四)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例如第三單元《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文字的基礎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已不再僅僅是一些圖畫,還有示意圖和大量的照片,通過這些插圖,不僅增加了歷史審美感和歷史直觀性。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內容。從而達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三、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在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
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加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二)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中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時要注重與其它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要教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四、教學成績應達到的水平:
從上學期期末的成績來看,本班學生的語文成績有了一定的進步,本學期力爭再上一個臺階,平均分達到鎮上的平均分。
五年級思品教學計劃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基本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課程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教育內容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課程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
3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教育必須從他們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有效的教育必須采用兒童樂于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二)設計思路。
品德與社會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家庭、學校、家鄉、祖國、世界是他們生活的不同領域;兒童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是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中,通過與各種社會要素的交互作用實現的。
課程設計的.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綜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
二、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交流和合作。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了解個體與全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的規則。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三、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基礎知識,從而整體的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是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社會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的主題,不斷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同時,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充實教學內容。
5拓展教學空間。
五年級思品教學計劃 篇3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雖說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閱歷淺,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因此小學生思想品德課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而教學實踐證明:情感教育是道德認識的基礎,是趣味性激發道德動機的橋梁,是道德行為的催化劑,以情育人,永遠是思品教育的主要途經,今后還須堅持以情育人的教學法。
二、指導思想:
本學期以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圍繞課程改革,不斷完善教學研究機制,不斷創新有效的教學研究方式。課堂上注重四個強調,四個轉變,四個還給,四個到位。以“五愛”教育為基本內容,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加強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以思想道德和日常行為規范為基礎,加強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既要重視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健康的道德情感,又要重視道德行為的指導。以健康心理品質養成為目標,加強艱苦樸素和熱愛勞動教育,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奮斗。
三、本學期課程教學目的要求和任務
1、知道一些英雄模范和先進人物的事跡,并贊美他們。
2、懂得在集體生活中,有事要與大家商量。學會遵守集體生活原則,個人服從集體,少數服從多數。
3、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黨的關懷和父母、老師的教育和培養。能孝敬父母、尊敬老師。
4、懂得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為了建設家鄉,建設祖國。要從小勤奮學習,熱愛科學。懂得學習、做事要講效率,學會合理有效地利用時間。
5、知道國家有法律,少年兒童是受法律保護的,小學生要學法守法。
6、懂得社會財富、幸福生活都要靠辛勤勞動來創造,勞動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能尊重各行各業的勞。
7、樂意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培養正當的興趣愛好。
8、知道要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誼。同學間能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9、懂得為人要誠實正直,處事公正,能說真話。
10、懂得做事要有責任心,對師長和集體交給的工作能認真負責地去完成。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小學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教育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情、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愉悅的情緒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1.以趣激情,導入新課。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善于發現和利用教材中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以趣激情的導課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
2.知中生情,學文明理。學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這個階段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認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愛之切”,因而教師要善于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在學生形成道德認知前后,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1)渲染課堂氣氛,產生情感共鳴。小學生善于直觀體驗,側重形象思維、易受感動。我要力求將課文中的道德知識點與學生情感上的激發點結合起來,利用現代媒體手段,把靜態的文字、抽象的術語、干巴的數字變成形象生動的語言或畫面。讓學生在具體認知中受到感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激起敬慕道德榜樣行為的情感。
(2)精心設計問題,增強心理體驗。要讓學生理解課文、明白道理,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根據教材的重難點,精心設計一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并借助假設聯想、想象對比、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3.情理交融,辨析導行。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知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辨析導行”十分重要。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1)要注重感情的評價標準。小學生由于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要借助于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里樹立起感情的評價標準。通過介紹雷鋒、焦裕祿、孔繁森、李潤五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應該學習的榜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英雄人物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備什么樣的高尚品質,而且要讓學生記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跡和一些感人的細節。讓學生從活生生的,真實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偉大,從而產生熱愛英雄人物之情。
(2)要動情用理,辨析導行。教師既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識水平,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積極鼓勵學生暴露思想,大膽發表意見,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動情用理導行,讓學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腦。例如有道辨析題:“國產的東西都不如進口的東西好。”學生爭論很激烈,最后教師從國產名優產品為國爭光,假冒偽劣產品敗壞名聲,外國的東西并非樣樣都好這三個方面激發學生愛國產物品的情感,引導學生澄清思想,統一看法,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于具體的道德實踐,思想品德課還必須安排一定時間供學生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認知,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五、教學進度:
每周2課時
五年級思品教學計劃 篇4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37人,其中男x人,女生x人。他們大都是從本校四年級升入雖然在我校已學習但是學生的品德表現參差不齊。
學生通過5年的品德學習,已能得到很多知識,還能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并學會正確地觀察自然、認識自我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小學生。現在已進入小學階段最后一年,學生的思品課學習即將結束。本學年,我們將結合學生的實際,有效開展各項活動,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思想進步與提高。
二、教材簡析:
小學思品課是一門教學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性、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的各個環節,在愉悅的心情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在教學中,我將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漲。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后,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并借助假設、聯想、想象、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辯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會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三、教學目標:
注重實效情感的評價標準。小學生由于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借助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里樹立起情感的評價標準。通過介紹一些英雄或老一輩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讓學生真切感悟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應該學習的榜樣。在指導學生學習英雄人物時,不僅讓學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備什么樣的高尚品質,而且讓學生記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跡和一些感人的細節。讓學生從活生生的、真實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偉大,從而產生熱愛英雄人物之情。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于具體的道德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的認識,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會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五年級思品教學計劃 篇5
一、學情分析
學生對待事情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還需教師指導
二、教材分析
(一)學習內容更加深刻,學習視野更加開闊,五年級思品與生活教學計劃工作計劃。
(二)教材內容的綜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導學生綜合學習。
(三)強調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主線來統領歷史和地理內容的學習。
(四)重視史地內容的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
(五)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法。教材選擇認識社會的幾對基本概念,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選擇有關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等方面的主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在內容方面體現課前、課中、課后,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強調從學生日常生活常見的現象,以及學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學習主題。穿梭出“體驗式”“研討式”“探究式”的學習特點,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強調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運用兒童的語言,采取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充分發揮圖畫、照片等在呈現教材內容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和啟發性。
三、學習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能力:能夠初步識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
3、知識: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了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
四、教學策略
1、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3、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5、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五年級思品教學計劃 篇6
一、指導思想
五年級學生正處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欲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五年級上冊教材安排了3個教育主題,分別是:“可愛的中國”、“民族團結一家親”、“豐富多彩的生活”。
第一單元:“可愛的中國”。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引導學生對我國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氣候特點等進行初步的、總體的認識。本單元從認識祖國的自然概況、疆域、自然、氣候等入手,采取了先總體介紹,然后再分別介紹的形式,選取了一些主要的點,讓學生對我國的自然環境特點、主要的自然風光、古老的文明、名勝古跡,以及我國的首都、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寶島臺灣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知道我國的領土不可侵犯,人民解放軍是保衛祖國、維護和平的重要力量。教材編排了“我的祖國”、“江山如此多嬌”、“古老的中華文明”、“我愛你中國”、“中國之最”五個主題內容。
第二單元:“民族團結一家親”。主要讓學生認識和了解祖國境內生活著56個民族,我國是一個民族大家庭,少數民族在祖國的建設和發展中與漢族人民一起共同創造了祖國的燦爛文化。通過對主要幾個少數民族的生活區域、飲食特點和文化習俗的認識,引導學生認識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各民族之間要平等相待,以誠相待。教材編排了“多民族的大家庭”、“豐盛的民族飲食”、“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形式多樣的住房”、“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六個主題內容。
第三單元:“豐富多彩的生活”。本單元以認識、了解和應用傳媒為主要內容。傳媒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傳媒是我們認識社會、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的信息來源。教學設計主要讓學生從認識自己身邊的傳媒開始,了解傳媒與自己生活的緊密聯系,了解一些傳媒的應用和重要作用,體會書籍、廣播、電視、網絡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系,網絡發展的特點以及帶來的一些新問題等,通過認識現代傳媒對人們和社會的影響,了解傳媒的多重性。教材編排了“傳媒與生活”、“網絡連著我和你”、“獲取有益的信息”三個主題內容。
三、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首都、人口、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知道臺灣是我國不分割的一部分;充分感受我國幅員遼闊,為祖國感到自豪。
2、了解我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知道黃河、長江是養育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作出的重大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了解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宗教、飲食、服飾和節日,感受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
4、了解我國的你民族自治政策,知道各民族與漢族共同創造和發展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5、感受通信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體會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系,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消息。
6、遵守網絡道德規范,努力增強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和適應信息時代的社會生活。
四、教學設想:
1、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4、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5、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6、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五年級思品教學計劃 篇7
一、本冊教材教學總目標
1、第一單元(第1-2課)是勤儉節約教育。要知道美好生活靠勞動創造,要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積極參加公益勞動。
2、第二單元(第3-4課)是文明禮貌教育。讓學生知道講文明、有禮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質,是尊重他人的表現,要做個有禮貌的人。
3、第三單元(第5-6課)是遵守公德教育,讓學生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懂得要愛護動物,懂得名勝古跡是我們祖國的驕傲,愛護名勝古跡是每個公民的責任,是愛國的表現。
4、第四單元(第7課),是誠實守信教育,讓學生知道守信是尊重他人的表現,講信用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在生活中答應別人的事要盡量做到。
5、第五單元(第8-9課),勇敢堅毅教育。使學生懂得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長;知道毅力是一種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動搖、持之以恒的精神,明白毅力是前進的階梯,是學習進步、事業成功的保證,懂得應該自覺鍛煉自己,培養毅力。
6、第六單元(第10-12課),是自尊自愛教育。讓學生知道知榮辱、知羞恥愛惜自己的名譽是自尊的表現,懂得“謙受益”“滿招損”的道理,知道謙虛是一種優良品質,不自滿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長。
7、第七單元(第13課),是熱愛生命教育,要知道心胸開闊、性格開朗有利于身心健康。
二、本冊教材教學重點、難點
1、讓學生懂得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知道真正的美好生活只有靠勞動才能創造。養成從小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人民的.習慣。
2、進行禮儀教育,教育學生在校內外待人接物講文明、懂禮貌,做一個有禮貌的人。
3、進行遵守公德的教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學校和社會組織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
4、教育學生從小自覺愛護動植物,注意保護珍惜動物,不傷害它們,愛護環境。
5、教育學生講信用、重承諾,懂得“謙受益”“滿招損”的道理。
6、教育學生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終、持之以恒、堅持到底,遇到失敗和挫折不灰心、不氣餒。
7、教育學生遇事能分清是非,有自尊,有榮辱感,知羞恥。
8、教育學生要心胸開闊,不計較小事,不為小事生氣。
三、培優補差措施
1、抓好課堂上40分鐘,提高學生思想品德認識。
2、上思品課時力求生動、活潑,讓學生樂于接受。
3、利用黑板報、學習園地等陣地建設時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4、晨會課、班隊課抽時間對學生進行教育。
5、抓好班干部隊伍,帶動全班同學樹立良好的形象。
6、對個別差生要多關心了解,多找他談話,以鼓勵為主。
四、奮斗目標:
教育學生要勤儉節約、文明禮貌、遵守公德、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勇敢堅毅、自尊自愛、熱愛生命。
五年級思品教學計劃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專題組織單元,設計了4個專題,圍繞專題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4組教學內容(可參看目錄)。它們依次是:親情樹下我成長;成長的搖籃;交往是堂必修課;安全伴我行.每個專題的內涵都比較豐富,為學生知識和能力、方法和習慣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提高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教材內容貼近兒童生活,體現時代特點,蘊涵教育價值。
本冊共有13篇課文,分4個單元。第一單元分為三部分“家庭萬花筒”“父母我特別的朋友”“我是文明家庭一分子”。單元以小詩“傾訴的聲音”導入,讓學生通過讀詩體味其意境,然后以老照片,時空隧道等方式讓學生感受親情。第二單元由三部分組成,前兩課圍繞“我以母校為榮”展開教學活動,最后一課以“母校以我為榮”展開教學活動,兩層意思之間含有因果和遞進關系。第三單元也分為三部分,單元以社會交往的圖片和散文引入,希望學生通過圖意的理解和散文的體味對本單元的設計有個總體的把握。最后一單元分四部分,從四方面“居家安全、用電安全、交通安全、戶外活動安全”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讓學生知通過活動學習一些安全知識,并使自己的自救、自護能力得到提高。
二、學情分析:
家庭是每個孩子成長的港灣,歡樂的源泉;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學校教育;每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與父母、老師、同學以及與他人的交往;每個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充滿誘惑,甚至危險,生活中許多不經意的小事是正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等一切方面。甚至危險。幫助學生學會生活,使之真正為孩子的學習生活及成長服務,正成為小學品德教育的當務之急。
我們的班級是一個大集體,在與孩子們接觸中有了不少的了解,我發現他們有的覺得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家庭,對父母、老師有一顆感恩的心,有的孩子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在家中不聽父母的話,不尊重父母和老師的辛勤勞動。在校也不是個文明學生,有一點兒小事就斤斤計較,沒有一顆寬容的心。有的孩子安全防范意識較強,能時刻注意安全,也有的孩子們安全意識淡薄,對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知之甚少。因此,全面了解它,正確利用它,既是我們的目標,也是孩子自身的需要。
三、教學目標:
1.感受、體驗家人對自己的親情,承繼傳統的家庭美德關愛家人.試著與父母相互了解,主動溝通,架設起溝通的橋梁,成為特殊的朋友.承擔起創建我是文明家庭一分子” 的重任,培養良好的家庭生活生活習慣,共同建設幸福的家.
2.珍惜小學學習生活,體會到個人的成長是和學校老師的辛勤培養以及同學的真誠的幫助分不開的.在校園中經歷的歡樂和傷心都是必不可少的生命成長歷程. 感受體驗真誠的師愛,珍惜同學友情.激發熱愛學校熱愛班級體的集體榮譽感.熱愛和尊重老師,能體會到老師工作的辛勞,理解老師的勞動.熱愛母校,增強民主參與學校管理,爭做學校小主人和學校共榮辱的責任心和自豪感.
3.體會誠信、寬容、互幫互助在社會交往中的意義,激發學生進一步了解誠信、寬容、互幫互助的價值.主動把誠信寬容互幫互助應用在自己日常的社會交往中.
4.感受生命的可貴、安全的`重要,樹立安全意識.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有一種負責的態度,并愿意做一個維護安全的有心人.
四、教學策略與措施: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整體推進,《品德與社會》也承載著新理念步入了課堂,回歸到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中來。教學中我,讓孩子們在實踐中體驗,在交流中感悟,在對話中引導行為。并將家長、教師請進課堂,共同參與學習交流,充分利用家長、教師已有的知識經驗這一鮮活的載體來引導學生點擊精彩世界,享受健康的生活。
1、關注“今天”,在生活中立德
國家新課程改革專家組組長成尚榮在《讓兒童的道德生命自由成長》一書中說,“孩子們的名字既叫明天,又叫今天。孩子們的明天應當是美好的,孩子們的今天也應該是幸福的。”竭誠為少年兒童的成長服務是品德課程的重要任務。因此,對兒童的教育必須從其發展的現實和需要出發,始終用兒童的思維教育兒童,用兒童的方式引導兒童,使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都體現出對兒童的尊重、理解和關注。如課前調查、體驗,通過多方觀點的碰撞,呈現真實的生活世界,讓孩子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學習道德。
2、主體參與,在體驗中收獲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它離不開少年兒童的主體參與。教學中力圖走進兒童世界,采用兒童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課堂上我引導他們體驗、提高興趣,引導他們在與師長的平等對話中進一步感受,從而學會正確對待生活,享受健康的生活。這些內容和形式都貼近兒童的生活,使兒童樂于參與,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收獲。
3、對話交流,在碰撞中生成
新課程的理念認為教學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應該有一種“對話”的意識,要讓對話走進我們的課堂。對話式教學策略主要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出現,就其本質而言,是交往的過程,是對話的活動。所以在整個教學中,老師始終是一個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促進者,引導者,適時的提出問題,邀請家長參與互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熱情,調動了學生的認知和經驗、情感和體驗。在這樣的自由的對話中,學生的各種想法有效地碰撞,產生新的思維火花。當然,教師也是對話的卷入者,在對話的過程中,或引發互動,或啟發激勵,或總結提升,或表明看法,進行價值引導,通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師長的互動、交流,使每一個人的心靈世界產生強烈的共鳴,實現在對話中傾聽,在傾聽中碰撞,在碰撞中領悟。
4、開發資源,在文化中育德
德育呼喚文化視野,生活是個文化磁場,開發品德的課程資源從廣義上說就是實施德育的文化浸潤。課程資源不僅是教材,還是生活。不僅是器物或藝術,還有人的行為方式等等。教師必須充分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以期課程目標的實現。在教學中,如何統一學生、教師、家長三方的觀點,是兒童實現合理網絡生活的重要環節。將家長、教師等請進課堂,讓他們的思想及行為方式對少年兒童產生影響,增進了課程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課程、學生、家長、老師有機地融為一體,共同發展。社會文化的浸染,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力,同時也賦予教材以現實的生命力,產生了超出預設的“溢出效應”。
要讓孩子真正過上有道德的生活,要使《品德與社會》課程真正為少年兒童的生活服務,那么我們就不能僅僅滿足于課堂之內、滿足于師生之間,而要把我們的視野投向更為廣闊的兒童生活,要開發多方資源,調動各方力量,架設起學校、家庭、社會溝通的立交橋,讓道德在每一座橋梁上都能暢通無阻,使每個孩子真正過上和諧的道德生活。
五年級思品教學計劃 篇9
一、教材分析
1、課標依據
根據《課程標準》中的規定:
“知道我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圣不可侵犯。”
“了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
本冊教材從時間和空間的不同維度,以“尋根問祖”、“可愛的祖國”、“我們同有一個家”三個單元的篇幅達成《課程標準》的上述要求。
2、教材的特點
(1)教材的呈現方式上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結構創新,主題構建,范例原則。講究層次,引發問題,信息單元豐富)。
例:以我國遠古的農業文明、享譽世界的四大發明、古代文化名人三個主題勾勒出我國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傳承,凸顯出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在第二單元里,教科書從國土教育(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和地形、人口、資源方面)與“沿著江河走下來”(黃河、長江)兩個主題的學習,通過對祖國疆域縱向、橫向的空間分布形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第三單元里,通過對我國多民族大家庭的展示,通過對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材內容最顯著的變化是點式呈現,課程觀念和目標發生了根本變革(強調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以學生發展為本)
例:第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通過對我國古代文明的感受,萌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這個單元就不是單純的學習歷史,不是我國古代史的講授。但是在各主題中又都設有很簡單的年表,用以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歷史概念。并且,這個單元的最后展示出一個家庭歷史的范例,引導學生學習寫家史。這樣通過具體的感受、初步的熏陶、簡單的練習,不僅達成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而且更加開闊了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
(3)寓德育于教學之中,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
例:第二單元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不是對學生進行空洞的說教,不是標語口號式的教學。而是幫助學生具體了解偉大祖國遼闊的國土、海陸疆域、行政區劃和地形、人口、資源、大江大河,以地圖學習作為中介,從祖國的空間分布方面產生比較具體的表象,這樣學生們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實實在在的,而決非空泛的了。
特別提示:因此,在這部分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地圖學習,重視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形成。
(4)教材的使用,突出學習方式的轉變(給教師留有充分的教學空間)
例:第二單元中對祖國行政區的學習,教科書以《中國政區圖》的形式展示出來,又以制作表格、朗讀歌謠和開展拼圖游戲等活動方式幫助學生學習,不僅使教師的教學空間十分寬闊,而且使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得很活潑。
(5)教材引導教師自主引發教學思考(提倡教學反思,提升教師的社會認識水平。)
二、本冊教材使用中的問題、困難與解決
1、拉近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內容都源于生活。有的是學生的直接生活,有的是他們間接可以觸摸到的生活。由于間接生活與學生有距離,教學中的困難可以用如下方法解決:
(1)幫助學生運用直接生活經驗來感悟。
(2)運用收集資料的方法,利用故事吸引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3)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組織課堂教學。
2、運用形象思維拉動抽象思維
小學生因其年齡特點決定他們的認知有著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特點。
本冊教材內容的教學可以利用地圖作為形象認知的中介,幫助學生接受抽象認知的內容。例如,《我們生息的國土》主題教學就要盡量利用地圖學習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相關學習內容,達成教學目標。
三、檢測與評價
1、評價的目的與功能必須明確
根據《課程標準》的規定,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評價目的在于獲得反饋信息,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促進兒童的發展。而不是對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作出終結性評定,或對兒童進行比較或分等。因此,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評價重視的是診斷與調節的功能、強化與教育的功能。
2、評價內容
根據《課程標準》的規定,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評價內容包括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學習結果的綜合性評價。
3、評價方法
根據《課程標準》的規定,除了采取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學生自述、學生互評、作品評價、個案分析等方法,也可以采用測查、檢測的方法獲取反饋信息。
《思想品德》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發展的課程。五年級《思想品德》下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系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一、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十三課。
二、指導思想
1、積極轉變觀念
(1)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說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學生的生活,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積極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生活、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開放的課程觀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聯系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官職社會中新的信息、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2)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我們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就要尊重他們的權利和個性發展,在基本的是非標準基礎上,允許他們在多元價值中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邊緣兒童”,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幫助他們感受成長的'愉悅。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師觀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我們的任務不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幫助學生去體驗、去探究。為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要放低姿態,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需要;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和判斷,不用既定的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要和學生交朋友,勇于面對真實的自己,要關注生活,開闊視野,勤于學習,不斷吸收時代的信息,與時俱進;對于教材倡導的教學活動,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創新。
2、注意整體把握
為了體現一種兒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為學習喜愛的朋友,讓他們愿意與教材中的兒童對話,教材中呈現的內容有很多細膩的生活場面和真實個案。然而教材中的范例只是一種提示,它并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們要通過這些提示去整體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這些范例豐富學生認知和情感體驗,又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進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適當的拓展。
三、教學理念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系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四、附教學進度表
三月:第一至四課
四月:第五至八課
五月:第九至十二課
六月:第十三課
【五年級思品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人教版九年級思品教學計劃10-17
一年級思品教學計劃06-14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思品教學計劃通用10-17
五年級品社教學計劃10-23
小學思品心得體會08-11
社會思品教研組總結08-12
思品教學工作總結05-23
小學思品教學工作總結05-19
思品教研組工作計劃15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