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地質實習報告

時間:2022-07-28 10:28:48 實習報告 我要投稿

【精選】地質實習報告合集5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鄲腊,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質實習報告5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地質實習報告合集5篇

地質實習報告 篇1

  第一部分 序言

  一 、實習地區的地理位置

  本次實習地區位于重慶市北碚區天府鎮,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06°28′-106°31′,北緯29°50′-29°50′。實習地區為天府鎮及周邊地區,面積約20平方公里。以下為天府鎮的地圖和衛星地圖。重慶市北碚區天府鎮地圖簡介

  二、自然地理狀況

  天府地區的地表形態為山地類型的低山區,海拔高度為400至750米左右,最高為后峰山,海拔773米,北高南低。該地區山峰林立、溝谷交錯,山和谷的方向大致為北東-南西向呈脈狀分布,具"一山二嶺兩槽"的地貌特征。一山多與背斜核部一致。兩槽為背斜兩翼嘉陵江組的膏溶角礫巖溶蝕所形成,北西翼代家溝-后峰巖-水嵐埡槽谷為前槽,南東翼張家灣-三官殿-大土槽谷為后槽。二嶺為抗侵蝕能力強的須家河組的砂巖構成。區內基巖裸露,產狀較陡,泥薄水淺,森林稀疏。人口密集,梯田密布,清泉暗流。兩側的上三疊統砂、泥頁巖地區,峰巒疊嶂、青松翠柏、蒼翠欲滴,組成一條迷人的畫廊。例如金劍山、北溫泉、縉云山、金刀峽等旅游勝地。

  三、實習目的

  通過此次實習使我們加深和鞏固基礎地質各門課程中所學的地理知識,尤其是沉積巖石學和構造地質學,掌握野外地質調查工作的基本內容、方法和規范,學會收集和整理地質資料,并編制相應的地質圖件,增強我們對各種地質現象的分析能力,如褶皺、節理、斷層,肉眼初步確定各類巖性并判斷沉積環境。也可培養我們吃苦耐勞,腳踏實地,孜孜不倦,互幫互助的精神。

  四、實習的任務和要求

  1.了解實習區的'人文、地理、交通、經濟等情況,區域構造位置,地層系統及主要構造特征。掌握野外地質填圖的基本內容、步驟和方法。

  2.確定地質填圖的基本地層單位。對主要地層作剖面實測,繪制導線平面圖、剖面圖、柱狀剖面圖。

  3.通過對地層、斷層、構造界限定點、連線,觀察巖層產狀等進行地質填圖。編繪地形地質圖,構造剖面圖和綜合地層柱狀剖面圖。

  4.了解實習區的沉積發展史,對施家梁東岳廟,白廟子南岸,姚家溝瓦店子三條沉積相的觀察描述,掌握不同沉積環境下的各類相標志特征,沉積相分析方法和巖相古地理環境恢復方法。根據相標志確定沉積相類型編繪沉積相綜合柱狀剖面圖和相序圖。

  5.了解實習區的區域構造特征,發展史及主要礦產資源情況,含油氣特征與斷層、節理的研究方法。

  6.做到"六勤",即勤敲打、勤觀察、勤測量、勤追蹤、勤記錄、勤整理。

  7.編寫實習報告。

  五、實習方式

  老師帶隊,確定住處,安排路線,野外踏勘,現場教學,著重觀察,重點描述,逐步培養我們獨立的思維方式,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實習時間

  20xx-4-6至20xx-5-5

  第二部分 地層及沉積、構造發展史

  一、地層

  實習區內褶皺強烈,最老地層為下三疊統茅口組地層,最新地層為中侏羅統上沙溪廟組。背斜軸向為北北東-南南西向,并向南西 發生傾伏。茅口組為背斜的核部,兩翼的地層分別為龍潭組、長興組、飛仙關組、 嘉陵江組、雷口坡組、須家河組、自流井組、沙溪廟組。茅口組、龍潭組、長興組、飛仙關組依次發生傾伏。

  (一)、二疊系(P)

  1.茅口組(P1m)

  茅口組為深灰色厚層,塊狀灰巖、生物灰巖、砂屑灰巖、晶粒灰 巖,具眼球狀構造,在實習區主要沿斷層零星分布,組成背斜的核部,連續沉積在棲霞組之上。

  2.龍潭組(P2l)

  龍潭組為黃褐色頁巖,灰巖,硅化白云巖,夾有黃色中層狀砂巖,植物化石碎片多,為我國南方重要的產煤層,與下覆茅口組呈假整合接觸。

  3.長興組(P2ch):厚度約

  長興組為灰色-中灰色中-厚層狀含燧石生物灰巖,底中頂都含有燧石,中部最多,生物化石豐富,有蜓類、海百合、珊瑚等,含生物礁,裂縫有瀝青質充填,縫孔發育,為川東地區重要的產氣層,與飛仙關假整合接觸。

  (二)三疊系(T)

  1.飛仙關組(T1f)

  飛仙關組為暗紫色鈣質泥巖、鈣質頁巖、泥灰巖,灰色薄-中層灰巖、鮞;規r、泥灰巖,泥巖、頁巖與灰巖互層,分為五段。與長興組整合接觸。

 、亠w仙關組一段(T1f1)

  頂部和底部為暗紫色泥灰巖,中部為鈣質泥巖,夾有頁巖,灰巖透鏡體,可見球狀風化。

 、陲w仙關組二段(T1f2)

  灰色薄-中層狀灰巖,含鮞粒、藻紋、生物碎屑、內碎屑,縫合線發育,中上部含波痕。

  ③飛仙關組三段(T1f3)

  紫紅色鈣質頁巖,局部夾薄層狀灰巖透鏡體,生物化石豐富。

 、茱w仙關組四段(T1f4)

  灰色薄-中層狀鮞;規r、泥灰巖、介殼灰巖,中上部夾黃褐色頁巖(碳酸鹽的蓋層,為標準層)。內碎屑(以砂屑為主,也含礫屑)、泥質條帶發育。

  ⑤飛仙關組五段(T1f5)

  紫紅色頁巖,中部夾黃褐色泥巖、泥灰巖。

  2.嘉陵江組(T1j)

  嘉陵江組為灰色灰巖、白云質灰巖、白云巖、豹皮灰巖和膏溶角礫巖,巖溶發育,常形成溶洞、槽谷?煞譃樗亩危嫌陲w仙關組之上。

 、 嘉陵江組一段(T1j1)

  灰色薄-中層狀灰巖和凝泥灰巖,夾有介殼灰巖,含有藻紋、泥紋、內碎屑、生物碎屑,裂縫發育,縫合線、節理發育,中下部可見黃鐵礦,揉皺,局部有沖刷面和蟲跡現象。 ② 嘉陵江組二段(T1j2)

  灰色中-厚層白云巖質灰巖、白云巖、膏溶角礫巖,灰巖為藻灰巖和豹皮灰巖,可見刀砍紋,在川東為氣層。

  ③ 嘉陵江組三段(T1j3)

  薄-中層灰巖,顏色豐富,有灰色、暗紅色、褐色、黃褐色,含有礫屑、砂屑、泥質條帶、縫合線。

  ④嘉陵江組三段(T1j4)

  灰色膏溶角礫巖和泥晶白云巖為主,夾灰巖,刀砍紋發育。

  3.雷口坡組(T2j

  灰色中層狀灰巖夾白云巖、膏溶角礫巖,底為薄層綠豆巖(火山灰沉積形成,硅質顆粒,為標準層),與下三疊統平行不整合接觸。

  4.須家河組(T3x)

  須家河組為長石石英砂巖和頁巖,含煤層。分為六段,一、三、五頁巖為主夾砂巖、煤層,二、四、六厚層砂巖為主夾頁巖,頁巖一般出露在溝谷處,砂巖在凸出,與雷口坡組平行不整合接觸。

  ① 須家河一段(T3x1)

  黃褐色頁巖,底部砂巖與頁巖互層,含有薄煤層,砂巖中可見白云母。

 、 須家河二段(T3x2)

  黃灰色中層石英砂巖和長石砂巖,顆粒均勻,發育斜層理。

 、 須家河三段(T3x3)

  黑灰色頁巖,夾煤層。

  ④ 須家河四段(T3x4)

  淺黃色厚中-細粒石英砂巖,斜層理發育。

 、蓓毤液游宥危═3x5)

  灰黑色頁巖夾長石砂巖。

 、 須家河六段(T3x6)

  淺灰色厚層中粒長石石英砂巖,斜層理發育,頂部褐黃色風化殼,與上覆地層假整合接觸。

  (三)侏羅系(J)

  侏羅系為一大套紅色粘土巖、碎屑巖夾碳酸鹽巖,為潛水湖泊相沉積,與下覆地層呈假整合接觸,分五段。

  1.上中統自流井組(J1-2zh)

 、僬渲闆_段(J1-2zh1)

  紫紅色頁巖為主夾砂巖、粉砂巖。

 、跂|岳廟段(J1-2zh2)

  黃褐色頁巖、粉砂巖,灰色中層狀生物介殼灰巖。

  ③ 馬鞍山段(J1-2zh3)

  紫紅色泥巖夾粉砂巖、砂巖。

 、 大安寨段(J1-2zh4)

  灰色介殼灰巖與鈣質泥頁巖不等厚互層,粒序層理和斜層理發育。

 、 涼高山段(J1-2zh5)

  灰黃色泥巖、粉砂巖、砂巖。

  2.中統沙溪廟組(J2s)

 、傧律诚獜R組(J2s1)

  紫紅色泥巖夾砂巖。

  ②上沙溪廟組(J2s2)

  紫色泥巖類雜色砂巖,分布于向斜軸部一帶。

  二、沉積發展史

  川東地區因褶皺強烈,基本上都為三疊系以上的地層。

  1.寒武紀 :

  川東地區為海洋環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層具明顯兩分性:下統為泥沙質和碳酸鹽沉積,化石豐富;中上統一鎂質碳酸鹽沉積為主,化石稀少。

  早寒武世川東地區為向東傾斜的混積型緩坡,為潮下低能碳酸鹽沉積。

  中寒武世以后,揚子區古陸不斷擴大,早期的斜坡發展成鑲邊型碳酸鹽臺地。由于康滇古陸的東南部水下隆起形成半封閉海盆,氣候炎熱干旱,海水鹽度增高,主體發育了一套化石稀少的白云巖沉積。因陸源碎屑減少,物區為康滇古陸,地殼沉積緩慢而持續。

  2.奧陶紀:

  早奧陶世海侵開始,海水不斷向西超覆,使川東地區為淺水海洋環境,海水較寒武紀深,為碳酸鹽為主夾砂泥質的開闊臺地相帶。海水中生物發育,水質較渾濁,只有紅花園組和寶塔組為清水環境沉積。奧陶紀期間,陸源物質供應總體欠充足,沉積緩慢。奧陶紀末,海平面下降,康滇古陸與滇黔桂古陸相連,形成五峰期的滯留海盆,沉積典型的筆石頁巖相。

  3.志留紀:

  志留紀初,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川東地區地殼抬升為陸,此后被海水淹沒成為淺海,水體深,陸源物質充足,生物大量繁殖。晚志留世,再次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抬升為陸,長期遭受剝蝕而缺少上志留統、泥盆系、下石炭統的地層。

  4.石炭紀:

  中石炭世,川東地區為海陸過渡環境,古陸因長期遭受剝蝕而缺乏陸源物質,氣候干燥,蒸發強烈,形成了一層白云巖。此后海水退出本區而缺失上石炭統地層,直到二疊紀才被海水淹沒接受沉積。

  5.二疊紀:

  早二疊世初的梁山期,本區為海陸交互環境,氣候溫暖,植物繁茂,沉積了夾煤線的泥頁巖和鈣質泥巖。棲霞中期起,因全球氣候轉暖導致岡瓦納大陸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本區又一次成為淺海環境,各種生物大量生長,有孔蟲、蜓類廣泛分布,三葉蟲、筆石絕滅,陸源物質缺乏,沉積了棲霞組和茅口組的碳酸鹽巖。早二疊末晚二疊世初,發生"東吳運動",熾熱基性巖漿從四川西部斷裂帶益處,冷卻后形成暗綠色的玄武巖;鹕絿姲l之后,海水再次侵入,形成海陸交互環境,氣候溫暖,植物繁盛,形成龍潭組煤系地層。此后海水加深擴大,康滇古陸縮小,變為溫暖清澈的淺海,底棲生物發育,發育小型生物礁,沉積含燧石結核灰巖。

  晚二疊世末期,碳酸鹽快速沉積,地殼輕微抬升露出地表。

  6.三疊紀

  早、中三疊世本區一淺海碳酸鹽巖沉積為主,晚三疊世以海陸交互相碎屑巖沉積占優勢。 早三疊世本區為淺水海洋,陸源物充足,沉積飛仙關相區的紫紅色鈣質泥巖、泥灰巖、灰巖。 早三疊世后期及中三疊世早期,西部古陸抬升,大巴山古陸出現,使川東地區成為半封閉狀態而出現潮上蒸發環境,白云巖廣布,還有鹽類沉積

  中三疊世末,受早期"印支運動",四川的構造格局發生明顯變化,發生大規模海退(即拉丁期大海退),本區上升為陸地。其中發生了一次火山噴發,形成須家河底部的"綠豆巖"。 晚三疊世海侵開始,來自西邊的特提斯洋,使四川成為一個巨大湖泊,氣候溫暖,植物繁茂,河流、沼澤發育。植物堆積埋藏后形成煤層。晚三疊世末期,地殼有過短暫的抬升。

  7.侏羅紀

  侏羅紀初期,氣候溫暖潮濕,沉積環境與晚三疊世基本一樣,湖泊沉積,植物大量繁殖,水生生物也大量發育。中侏羅紀起,氣候變暖,湖泊面積減小,地殼斷斷續續緩慢沉降,至晚

  侏羅世為紅色泥巖及砂巖夾石膏沉積,顯示干燥氣候特征。

  侏羅紀末期,受燕山運動的影響,川東地區發生強烈的褶皺運動,形成北東-南西向的隔擋式構造。

  三、構造發展史

  川東高褶的前地質背景,是在淺變質巖系的基底上,經晉寧運動以后,開始蓋層沉積,古生代為斜坡,中生代為印支古隆起(實習區位瀘州古隆起最北低端),經喜山運動改造完成。 主要動力來自南東和北西方向的對持強大擠壓力,由于該區東為七躍山,西為華鎣山大斷裂的制約及基底、古隆起的影響,形成北東向線狀梳妝褶皺,背斜緊閉、向斜寬闊平緩的隔擋式構造。

  觀音峽背斜天府段的構造,是受區域構造應力場的控制而形成的。該區受南東-北西方向的水平擠壓,形成不同規模,不同力學性質,不同方向的構造。背斜垂直主應力方向,走向逆斷層是在剖面剪節理基礎上形成的,平移斷層是早期平面剪節理發育而成的,正斷層是由于地層發生傾伏,重力差異所形成。它們均具統一力場的規律。

  第三部分 礦產

  四川盆地為多層系的含油氣盆地,主要的油氣層有:P1m 、P2ch 、T1f 、T1j 、T3x。黃鐵礦位于上二疊統底部的玄武質粘土巖中,規模不大。高嶺土位于上三疊統長石砂巖,價值不大。建筑石材(實習區)多為飛仙關組第四段的灰巖,作為水泥原料。

  第四部分 沉積相分析(三條單剖面)

  一、觀音峽南岸(白廟子)飛仙關組下部剖面

  1.前言

  白廟子飛仙關組下段剖面位于觀音峽嘉陵江邊,剖面完整,各種相標志明顯。由于江水的原因,底部未出露,被淹沒。

  2.沉積特征及環境分析

  沉積特征:

 、賂1f1(未見底)

  16-22層:暗紫色薄-中層鈣質泥巖,局部夾灰巖透鏡體,下部層理發育,可見波痕,上部有低角度紋層,含少量交錯層理,具生物碎屑、礫屑,韻律明顯。

  23-26層:暗紫色中-厚層鈣質泥巖,中部夾微細紋層灰色灰巖并含砂屑,上部夾薄層砂屑灰巖并呈透鏡體分布。

  27-29層:暗紫色泥灰巖。下部中-厚層,夾透鏡狀砂屑灰巖,水平紋理明顯,具斜層理,局部含生物碎屑。上部為薄層狀夾鈣質泥巖,含透鏡狀條帶灰巖,頂部紋層發育。

  30-33層:暗紫色薄-中層鈣質泥巖夾薄層灰巖透鏡體,底部含藻紋,頂部含頁巖,可見藻紋。 34層:紫灰色厚層藻紋礫屑灰巖,從底至頂層理變薄,礫屑先變大再變細,排列混亂無規律,風暴沉積形成。

  35-38層:下部為暗紫色頁巖;中部為暗紫色薄-中層泥灰巖夾灰巖透鏡體;上部薄層狀砂屑灰巖與頁巖互層,其頂部頁巖為黃褐色,斜層理和交錯層理發育,具波痕。

 、赥1f239-40層:灰色薄-中層狀砂屑灰巖,中下部斜層理、交錯層理發育,局部可見丘狀層理和羽狀層理;頂部平行層理發育,色淺粒粗,可見生物碎屑。

  41-44層:灰紫色薄-中層鮞;規r,下部鮞粒往上逐漸變大,中部和下部波痕相當發育,波高與波長都很大,上部夾紫紅色頁巖。

  45-46層:下部為紫紅色頁巖,含紫色藻紋層,水平層理發育:上部為灰色中層藻紋灰巖夾灰巖和頁巖。

地質實習報告 篇2

  地質實習報告是對實習中見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加以綜合、分析和概括,用簡練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寫實習報告是對實習內容的系統化、鞏固和提高的過程,是寫地質報告的入門嘗試,是進行地質思維的訓練。報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質素材為依據,報告要有鮮明的主題,確切的依據,嚴密的邏輯性,報告要簡明扼要,圖文并茂。報告必須是通過自己的組織加工寫出來的,切勿照抄書本。

  報告章節如下:

  第一章緒言

  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出露的`地層及分布的特點,然后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布和發育概況、巖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巖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巖石特征、產狀、形態、規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征,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征(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巖性特征、接觸關系、構造運動情況、巖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象。

  后記,說明實習后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報告中文字要工整,圖件要美觀。報告應有封面、題目、寫作人專業、班級、姓名、寫作日期等。并進行裝訂。

地質實習報告 篇3

  前言

  在學校學習地質基礎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對一些地質現象和一些巖石與礦物有了一些理論和概念上的了解,并為了對以后工作的需要我們要進行一次野外的地質實習工作。此次實習,一方面使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本領,另一方面,通過學習培養和鍛煉學生體質,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和格人才。通過這一實習,熟悉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全過程,培養我們獨立從事地質調查設計和野外調查研究的能力。其次,地質實習也是我們專業最為重要的實踐環節之一,涉及到很多基礎地質知識、技能和方法,是大學階段的一次比較系統的綜合訓練過程,在將來的工作中會受益匪淺。

  實習紀律要求

  1.實習期間嚴格聽從實習帶隊老師的要求和安排。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在四天野外實習中結合所學知識,識別簡單的構造現象,能對一般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對理論知識和實際相結合得到初步認識。

  2.對實習中所見到的各種現象要現場做好原始記錄。

  3.每天結束實習后,要及時總結,做好實習日記。

  4.實習結束后,按要求認真編寫實習報告。

  實習內容及要求:

  學習內容:

  1、主要以常見的.地質現象為主,包括外力地質作用,內力地質作用,巖石及礦物的識別,各種地質構造現象,地層古生物和石油地質方面的知識及野外的基本工作方法。

  2、本次實習我們進行了地質測量、踏勘、實測地層剖面、記錄、描述觀測點、填繪地質圖;學會綜合分析和解釋的能力;通過野外實際材料、圖表,自己完成實測地層剖面圖、測區綜合柱狀圖。 實習中要求達到:

  1、能比較正確地辨別觀察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并能初步進行成因上的分析

  2、能利用礦物的物理性質鑒定識別常見礦物,特別是造巖礦物。

  3、對實習及出露的巖石能夠正確的描述和命名。

  4、了解實習區侵入巖和噴出巖的產狀及時代。

  5、了解實習區變質作用類型及引起變質作用的因素。

  6、熟悉實習區出露地層的時代、巖性及化石。

  7、初步分析實習區中的構造現象及掌握野外識別方法。

  8、較正確的學會地形圖、地質圖的使用和閱讀,能利用地形、地質圖尋找地質點,識別地質構造。

  9、學會繪制信手地質剖面圖。

  10、掌握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包括方位測量及測量巖層產狀要素)

  一、實習地點所屬范圍及地質特征

  1、實習地點所屬范圍為鄂爾多斯盆地

  鄂爾多斯盆地的廣義地理界線:北起陰山,南到秦嶺,東自呂梁

  山,西至賀蘭山,六盤山一線。盆地含油氣地層主要為侏羅系的延安組合三疊系富含延長植物群的一套地層。盆地內出露的地層包括:太古界至奧陶系,石炭系至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陸相中生代地層和第四系黃土最為發育且廣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2、鄂爾多斯盆地的地質特征:

  鄂爾多斯盆地地表主要出露沉積地層系統,包括下古生界寒武—奧陶系以碳酸鹽巖和碎屑巖組合而成的廣闊陸表淺海沉積;上古生界中石炭統—二疊系和中生界的三疊—侏羅系的碎屑巖夾含煤巖系及白堊系的碎屑巖沉積。上古生界記錄了由陸緣濱海海陸交互相沉積向陸內沉積盆地轉化的地層組合,中生界則為陸內沉積盆地的特征河流—湖泊相沉積組合其中陜北地區的中生界河流—湖泊相沉積和陜西富平趙老峪的上奧陶統海相深水碳酸鹽重力流沉積秦嶺造山帶因普遍遭受變形變質改,以發育變質沉積地層系統、變質火山—沉積地層系統和變質雜巖異地地質體的復雜構造組合。秦嶺造山帶中的華北陸塊南緣構造帶是造山帶與穩定陸塊間的過渡帶,除出露新太古界—古元古界結晶基底變質雜巖和中元古界淺變質火山—沉積巖外,主要發育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的海相和二疊—三疊系的陸相沉積巖系。北秦嶺構造帶則突出發育古元古界的變質雜巖,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的中、深變質的海相火山—沉積巖系,后者中殘留洋殼的殘余片段。在上述基礎上,上疊了石炭—二疊—三疊系的陸相沉積。

地質實習報告 篇4

  引言

  地理位置;所屬行政區劃;實習時間;學習了哪些地質工作方法。

  一、地理與經濟概況

  1.地勢:敘述本區的地形大勢,地形、地勢分布規律。屬何地理區,何山系或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區的一部分。指出區域的高差,有哪些最高點等。

  2.水系:描述區內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流向、流量、河床寬窄等。

  3.氣候:應根據文獻資料或親身經歷,簡單介紹區內的氣溫、降水的最高、最低和平均值。

  4.交通:主要交通線及交通工具等。

  5.經濟概況:工農業的一般概況;城鎮、村落的分布;居民、人口和勞動力等情況。

  在撰寫時,除野外調查外,主要是根據地形圖及其有關資料進行編寫,文字力求簡練。

  二、區域地層與巖性

  地層與巖性是地質報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在這部分主要說明實習區域的主要存在的地層;各地層的巖性(巖石的顏色、結構、構造、主要組成礦物和巖石在區域內的厚度、出露地點及分布等);區域的地層層序;地層的接觸關系等方面的內容。

  本部分的寫法是:

  先寫一個 引子 ,概要說明本區由哪些巖石構成,使讀者對本區有一個一般性的概念。

  引子 之后,按地層自老而新的順序分段進行描述。分段描述時,每段都要有一個小標題。如:

  太古界

  元古界

  古生界

  中生界

  新生界

  在描述具體巖性時,要先寫分布情況。然后再寫出巖石的`性質、厚度及其地層的接觸關系。

  三、構造

  本部分主要是根據巖層的產狀情況,寫巖層受到何種地質作用的破壞,形成何種地質構造等。

  本部分的寫法是:

  開始先寫區域內地質構造的一般情況,如:本區構造復雜與否;本區所屬的構造部位;區域內有哪些較大的構造;構造線的方向如何等?偟臉嬙燧喞枋鲋螅纯煞竹薨櫤蛿嗔褍纱蟛糠址謩e進行描述。

  即:

 。ㄒ唬薨櫂嬙

  (二)斷裂構造

  1. 主要的斷層

  2. 節理

  總之,在編寫這部分報告時,應根據野外觀察到的實際內容描述。描述時,對于每一個褶皺或斷裂都要描述其具體位置、方向、長度和產狀。然后,再說明其它特征等。

  四、地貌形態

 。ㄒ唬┲饕孛差愋

  在野外實習期間所見到的主要地貌類型,如:中山、低山和丘陵;河谷地貌;洪積扇、洪積裙等。描述這些地貌類型的形態、分布規律等。

 。ǘ⿴r性與地貌的關系

  各種巖性對地貌的影響等。

 。ㄈ嬙炫c地貌的關系

  各種地質構造對地貌類型、地幔分布規律的影響等。

  五、土壤、植被和水文狀況

  六、區域地質和自然地理環境發展歷史

  根據在野外考察所觀察到的各個地層的巖性、各種地質構造來分析本區域在各個地質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狀況、所發生的主要構造變動等。例如:

  1.太古代

  2.元古代

  根據元古界震旦系的石英巖及石英巖層面上的波痕、泥裂等構造分析在太古代震旦紀時,本區濱海、淺海環境,海水時進時褪。又根據在太古界片麻巖和元古界石英巖之間,有大量的底礫巖存在,分析出在太古代和元古代之間本區曾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構造運動。

  3.古生代

  結束語

  在結束語部分,可以寫實習收獲,以及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等。

地質實習報告 篇5

  一、實習目的

  測量實習,主要任務是繪制實習位置的地形圖。通過實習,鞏固和加深測量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運用。熟練掌握各種測量儀器的使用。培養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的測量知識,去解決資源調查和礦業資源工程測量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從事相關專業工作奠定基礎。

  二、實習內容

  我們首先用的是水準儀測高程。開始的時候測量進展得很順利,可是最后檢驗的時候發現誤差整整差了十多厘米。我們開始反思是哪里出了問題,有可能是因為天色晚的時候,我把十字絲上下絲讀成中絲了。因為結果誤差不合格,我們在第二天早上重新測量過了一遍,對比前一次的讀數,發現上次是十字絲的讀數問題,有了這次失敗的經驗,我們都細心起來了。最后校合時fh=-28。

  三、碎部測量

  我們采用了全站儀和經緯儀觀測,現場展點繪圖。測量中我主要負則的是觀測,其他成員記錄、立桿、繪圖密切配合。開始我們用的是經緯儀測量。經緯儀測站的高程是要計算的,因此,除了操作規范外還要正確的讀出水平角、豎直角、下下十字線距離和中絲讀數。因為工作比較繁鎖,一天下來才得四五十個點,繪圖工作也基本跟得上。第二天我們用全站儀觀測。因為全站儀只要在站點對中整平后,對準前視點安下程序就好了,因此測得很快,一天下來就測了兩三百個觀測點,繪圖工作就相對跟不上了。而我們使用儀器的時間有限,因此我們就先把點位給測好,并在旁邊標注點的性質,這些方面查找,又讓畫圖者一目了然,知道該怎么畫。部分測站上觀測不到的區域,我們采了用角度交匯法和鋼尺量距法測出數據把圖畫了出來。因為對測繪工作基本上手,所以在預定的時間內我們把測圖任務完成了。

  四、施工放樣

  我們這次放樣是將15*20m的'建筑畫在圖上空閑處,以一定的精度標定到實地上。我們用的是經緯儀放樣建筑物的軸線。我們先在圖上測出要放樣的一點的坐標,然后運用已知點的坐標和方位角算出該點與已知點的距離和方位角。以此類推,分別算出另外三點與已知點的距離和方位角。將經緯儀安置在已知點上,以控制點定向,定好方位,用鋼尺量所需距離,在所算好的距離上定點。因為開始時我們計算我數據出了錯誤,所以在放樣時校核不對,我們又重新計算過,用正確的數據放樣。因為在最后一點實地有阻礙,我們用了角度放樣得到了點。最后檢測得到相對精度1/XX0達到了要求(數據和略圖詳見表6)。高程放樣我們用的是水準儀,已知高程a與需要標定已知高程的待定點b之間安置水準儀,精平后讀取a點的讀數a,則儀器視線高程為hi=ha+a,則放樣已知高程為h的點b前視讀數為b=hi-h。組員每人操作一次。

  五、實習心得

  我們的實習正好是期末,很影響考試的心理。同時全站儀數量太少對我們的測量不免產生了不少感嘆。要是這些方面能得到解決,我相信我們的實習會更加愉悅。

  通過這次實習,我明白了組員團結一致,密切配合的可貴。這種測量是不能單靠個人能力所能完成的。同時我更加深刻體會到細心做事反復思考的重要性。這次實習很堅苦,天冷,而且還下著雨,給測量工作帶來了很多不便。組員們早起不午休的測繪,我明白了只要努力,完成任務不是問題。在此過程中,老師也不分時段的來給我們耐心指導,感謝老師。

【地質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地質實習報告06-23

地質認識實習報告05-05

地質專業實習報告05-30

地質實習報告(15篇)12-28

地質學實習報告04-28

地質實習報告15篇06-29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11-25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精選10篇)11-18

有關地質實習報告(精選10篇)07-03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范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