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地質實習報告匯總7篇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地質實習報告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地質實習報告 篇1
地質實習報告是對實習中見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加以綜合、分析和概括,用簡練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寫實習報告是對實習內容的系統化、鞏固和提高的過程,是寫地質報告的入門嘗試,是進行地質思維的訓練。報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質素材為依據,報告要有鮮明的主題,確切的依據,嚴密的邏輯性,報告要簡明扼要,圖文并茂。報告必須是通過自己的組織加工寫出來的,切勿照抄書本。
報告章節如下:
第一章緒言
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 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出露的地層及分布的特點,然后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布和發育概況、巖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巖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巖石特征、產狀、形態、規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 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征,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征(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
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
巖性特征、接觸關系、構造運動情況、巖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象。
后記,說明實習后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報告中文字要工整,圖件要美觀。報告應有封面、題目、寫作人專業、班級、姓名、寫作日期等。并進行裝訂。
地質實習報告 篇2
一、實習目的及要求
普通地質認識實習是以獲得對主要地質現象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普通地質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與技能,根據地質現象進行地質思考、編寫地質實習報告的基本方法,為后繼課程打下良好的地質基礎為目標的地質啟蒙教學實踐。普地實習要解決實踐問題,培養觀察、識別、判斷、分析的能力,以及準確運用地質概念的能力;掌握地質工作基本方法與技能;提高綜合分析、歸納、敘述寫作能力。
進行普地實習需要通過野外觀察,培養實踐能力,認識礦物巖石、化石、地層、地質構造,學會地形圖的使用、地質工具的使用、空間點方位的確定、地質體產狀的確定、地質現象的記錄、地質圖件的繪制、地質標本的采集。
野外地質實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認真、主動地觀察地質現象,勤于思考,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作業,才能對地質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因此,要求做到“四勤”,腿勤、手勤、嘴勤、腦勤。
二、自然地理概況
1、南京湖山
南京湖山地區位于南京東部,隸屬南京市江寧區湯山鎮,因湖山村而冠稱,距南京中山門約21km,可由滬寧高速公路或寧杭公路直達(圖1)。其大致包括寧杭公路以北,前新村-湖山村-培墅村一線以南,湯山-龍潭公路之西和青龍山-烏龜山之東的地區,其東南角即為湯山鎮政府所在地。
南京湖山地區處于寧鎮山脈西南部,屬于低山丘陵區。區內有三列山、兩列谷。山脈走向NEE,與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三列山之間為兩列谷地,其中的北列谷地勢較低區內,屬低山丘陵區.北列山海拔高程120~171m,包括泉山和棒錘山;中列山山勢較高,標高多為150~250m,有孔山、獐龍山、培山和千山等,最高峰孔山,海撥高度為342米;南列山由珠山、黃龍山、連山、團山、小墓山、陡山、擋山和狼山等組成,標高多在140~240m之間。
南京湖山地區地學研究歷史悠久、研究程度高、教學資源豐富。從古生代到中生代的漫長地質演化過程中,形成并保留較為完整的地質記錄,構造變形適中,構造樣式典型,化石
豐富,沉積巖類型多;構成難易適中的野外地學教育資源,是我國著名的基礎地質教學基地之一。 2、南京六合方山
長江北岸南京六合、儀征一帶,聳立著一座座古火山火山,和稱六合火山群。已知25座,研究詳者12座,包括方山、、馬頭山、塔山、瓜埠山、奶山、紅山、大銅山等。其中有一座形態頗為完整的火山錐,不僅形態保存完整,
而且結構帶典型,是六合方山。六合方山位于六合取東溝鎮北4公里處,可由寧通高速公路至六合城,再由六合至橫梁鄉鎮公路直達,距南京長江大橋約76千米。
南京六合方山外形為截頭圓錐狀,全山面積約2平方公里,頂高188米,標高150米。山的外圓直徑為1300-1600米(南北長,東西窄),山頂平緩,內部凹陷,凹陷處為火山口位置所在,火口外圍直徑約600米,底部直徑為300米,陷落深度達80米。火口周圍熔巖高聳,是一道由玄武巖陡坎所構成的火山口垣,背側有一缺口,因此六合方山從東、南、西三個方向觀之為平頂山,平面上觀之則是一座馬蹄形的火山錐。
圖1實習區交通位置圖
三、實習概況
實習隊由金陵學院城資系09級五個專業兩百五十多個同學和教師吳俊奇、閻長虹、劉
家潤、施貴軍、趙明、蔡云峰、葉淑君、許寶田、潘國強、閻正副、劉道忠、王實、周潔等共13人組成,吳俊奇任實習隊長,劉道忠負責后勤工作。我組帶班教師為閻長虹。實習分為兩階段進行:20xx年5月8日至5月14日在南京湖山地區、南京六合方山進行野外地質觀察,5月15日至5月16日進入室內階段整理。
野外實習的主要內容分別是,實習區地層與化石、地層接觸關系、巖性特征及其沉積環境;沉積巖、火成巖、變質巖的主要類型及野外肉眼鑒定方法;褶皺構造、斷裂構造的野外識別;南京六合方山火山錐的物質組成、火山機構;認識南京湖山陽山泉、觀察外動力地質作用塑造的地貌景觀;野外常規地質工作基本方法與技能訓練,包括地形圖和地質羅盤的使用,野外地層剖面圖、路線地質剖面圖的繪制,野外地質記錄等;初步學會掌握利用野外地質素材,組織歸納,編寫地質實習報告的能力;了解內外地質作用的.關系,培養對大自然塑造的地質景觀的熱愛,啟迪勇于探索地球的奧秘。
實習中完成的主要任務:
1、觀察了5條地層剖面,。對湖山地區地質發展史以及六合方山火山錐的組成,火山機構及噴發過程有了清楚的認識。
2、基本掌握了實習區碳酸鹽巖類、硅質巖類、泥質巖類、閃長玢巖、玄武巖及火山碎屑巖等主要巖石類型及野外肉眼鑒定方法。
3、掌握了地形圖、地質羅盤的使用,地層剖面圖和路線地質剖面圖的繪制以及野外地質記錄等常規地質工作基本方法與技能。
4、初步掌握了實習區的背斜構造、向斜構造以及正斷層、地壘構造野外識別方法。
5、初步學會編寫地質實習報告的方法。
通過本次實習對地質學的理論知識加深理解,初步掌握了野外工作方法,完成了野外觀察任務和野外記錄,6月15日完成實習報告初稿。經教師審閱,提出修改意見。
地質實習報告 篇3
地質實習報告是對實習中見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加以綜合、分析和概括,用簡練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寫實習報告是對實習內容的系統化、鞏固和提高的過程,是寫地質報告的入門嘗試,是進行地質思維的訓練。報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質素材為依據,報告要有鮮明的主題,確切的依據,嚴密的邏輯性,報告要簡明扼要,圖文并茂。報告必須是通過自己的組織加工寫出來的.,切勿照抄書本。
報告章節如下:
第一章緒言
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出露的地層及分布的特點,然后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布和發育概況、巖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巖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巖石特征、產狀、形態、規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征,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征(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巖性特征、接觸關系、構造運動情況、巖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象。
后記,說明實習后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報告中文字要工整,圖件要美觀。報告應有封面、題目、寫作人專業、班級、姓名、寫作日期等。并進行裝訂。
地質實習報告 篇4
一、 實習目的
(1)了解礦山的基本結構、運作流程,管理模式等。
(2)對金屬礦山的工作環境有一定的認識。
(3)為了更好地學好專業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以后的工作做好心理準備。
二、 實習時間
20xx年9月4日、6日
三、 實習地點及實習單位
實習地點:南芬露天礦、歪頭山露天礦。 單位:本鋼集團
四、 實習內容
9月4日,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乘車來到了 亞洲最大的的單體鐵礦—本鋼集團南芬露天礦,到了礦山之后大致的參觀了礦山的基本地形與礦石的只要分布,而后哪里的工作人員為我們講解了南芬露天礦的一些形成與其發展的歷史。首先為我們介紹礦山的基本,南芬礦山的始建,規模,特點等。其次帶領我們參觀了大大小小的排土場。第一感受就是不愧是亞洲最大的礦山。接著讓我們看了爆破的前期工程,填放炸藥等工作。最后帶領我們來到礦山的設備基地,參觀了礦山開采中所要用到的各種機械化設施,讓我們了解礦山的運輸和運輸工具,更讓我們知道了南芬露天礦的科技和實力的發達雄厚。
9月6日學校老師帶領我們參觀了歪頭山鐵礦,到達目的地第一感受就是環境很好,不像想象中的那樣惡劣,取而代之的卻是一片綠意,讓我感受到在礦石開采中,不僅僅是為了帶來利益,而且在開采之后進行了一系列的綠化,生機盎然。在那里,畢業于我們專業的校友,為我們進行了全方位,細致的講解,讓我們了解到排土場的作用,和礦山環境治理帶來的成效。
在實習前老師對我們講解了一些大致的礦山情況,還有一些重要的生產過程和一些常用的開采技術,到了礦山進行時的參觀之后,根據各位校友老師所講述的基本情況,整體上對礦山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因此我對采礦這門專業又有了一個全新的感知,是我對此產生了巨大的興趣與探求知識的欲望。根據老師講解,一輛汽車就可以裝載30多噸礦石。另外近幾年礦山完全實現數字化與自動化,世界上新型機械設備在這座礦山隨處可見,體現了南分礦的.強大的技術力量。根據數據顯示:1961年實行汽車、電車綜合生產運輸。1966年至1968年與鞍山設計院進行第一次礦產設計,年采剝量2520萬噸,鐵礦石700萬噸,1969年獲國家批準,標志著南芬露天礦進入機械化開采發展新時期。1970年在前蘇聯進購大批27噸自卸載重汽車。20xx年9月24日,一千五百萬噸三期擴幫工程正式開工,總投資達34個億,服務年限達33年,先后引進了礦用789C、MT3700B大型自卸載重汽車、PV351液壓鉆機、R9350E液壓電鉆。購進衡陽何太重生產的YZ55亞倫鉆機和WK—20電鏟,使南芬露天礦的從機械化開采向數字化、大型化開采發展,走入世界大型現代化礦山行列。20xx年鐵礦石產量1328萬噸,巖石產量8884萬噸,采剝總量10212萬噸。年產總量首次突破一個億。
這張圖片大致講述了南芬露天礦大概地理位置和開采情況,大概 可以看出礦山不僅開采面積巨大,而且管理模式先進,一切顯得有條不紊,而且開采后的礦山處理方式十分環保。
這張圖片大致講述了南芬露天礦大概地理位置和開采情況,大概 可以看出礦山不僅開采面積巨大,而且管理模式先進,一切顯得有條不紊,而且開采后的礦山處理方式十分環保。
接下來這一張圖片就是我們后來參觀的歪頭山露天礦,從圖中可知,他比南芬露天礦小多了,而且他的運輸方式是火車和汽車相結合的,聽工作人員說,這兩種運輸方式各有優點,但是火車運輸較慢。
五、實習總結
去礦山實地實習這兩天的收貨,就是讓我了解了礦山的工作環境,而且我覺得一個好的企業,不僅是設備先進,而且必須具備好的管理模式和一流的人才,雖然礦山工作環境艱苦,但是這里蘊藏著巨大的潛力,有利于鍛煉我們的吃苦能力和樸素的作風,踏踏實實做事,這么大的一個企業,運作的這么井井有條,得益于先進的管理和良好的安全意識,老師說過,在這里安全第一,通過這次實習,我對我們的專業更熱愛了,我會好好學習專業知識,為以后的工作做好準備,投身于祖國的建設當中。
地質實習報告 篇5
實習是每一個學生必須擁有的一段經歷,它使我們在實踐中了解社會、在實踐中鞏固知識;實習又是對每一位大學畢業生專業知識的一種檢驗,它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根本就學不到的知識,既開闊了視野,又增長了見識,為我們以后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是我們走向工作崗位的第一步。于是今年暑假學我來到了平煤地質工程勘探處勘探一隊二號機進行了為期一月的實習。
在鉆探隊實習了一月,其中可以說是苦中有甜,累中有樂,對自己的地質知識有了一個量變到質變的系統積累與考驗,粗略的把握了地質鉆探重要性和基本任務,鉆孔的設計和結構以及鉆孔的布置原則等等,自己也從一個紙上談兵的階段稍微上前跨了一步,感謝老工人老師傅的不厭其煩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指導和教誨,鉆探隊領導的人文關懷,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變聰明。這些知識和實習過程,足以使我受益終身了。就我在實習過程中的感想與心得匯報如下。
一、安全生產。都說安全是天,可以前也并沒有怎么在意,在實習期間才深刻的認識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和意義。在這里領導和工人都嚴格的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新工人來的第一課就是安全教育,我來的時候就首先的讓我學習了
安全生產的法規。使我明白了什么叫“三不傷害”;同時也增強了自我保護意識。通過系統的學習使我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實習期間沒有發生以外的事故,做到了安全生產。
二、業務和技能。這次我們打的'是水文觀測孔,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結合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以及老工人師傅的指導幫助。學會了判斷巖層、操作機器、測量水位以及書寫紀錄。使自己的業務水平有了一個質的提高。同時也增強了自己動手操作水平。期間主要對平砂巖做了一些細致調查研究:砂巖是一種沉積巖,主要由砂粒膠結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決大部分砂巖是由石英或長石組成的,石英和長石是組成地殼最常見的成分。砂巖的顏色和沙子一樣,可以是任何顏色,最常見的是棕色、黃色、紅色、灰色和白色。地球上常見由砂巖相成的懸崖峭壁。有的砂巖可以抵御風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經常被用于做建筑材料和鋪路材料。砂巖中的顆粒比較均勻堅硬,所以砂巖也被經常用來做磨削工具。砂巖由于透水性較好,表面含水層可以過濾掉污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御污染。我們這里鉆探時主要遇到的困難是打平頂山砂巖,平頂山砂巖硬度高容易破碎在鉆進過程中不容易鉆進又容易掉塊卡鉆,所以在以后的學習中我要多注意加強這方面的學習。
三、日長生活。我們一般在野外作業,比較枯燥乏味,許多配套設施也不到位。不過在這一個月的實習中讓我學會了許多以前不會的東西,也學會了在勞動中尋找快樂。同時了增強了自己獨立生活和判斷問題的能力。我想這將會成為讓我一生都收益的財富。
在這為期一月的實習生活中,我受益匪淺。短短的30多天內,我不僅向老工人師傅學習了鉆探基本方法和技巧,體會到應該如何跟和同事交流和相處,更被隊里同志們的無私敬業精神所感動。這不僅為我今后的理論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使我今后從事鉆探行業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最后,更加感謝學校和隊領導給了我實習學習的機會,也多謝同事們多日來無私的照顧和關心,使我開心順利的完成在隊里的實習生活。 報告章節如下:
第一章緒言,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 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出露的地層及分布的特點,然后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布和發育概況、巖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巖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巖石特征、產狀、形態、規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征,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征(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
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巖性特征、接觸關系、構造運動情況、巖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象。
地質實習報告 篇6
引言
地理位置;所屬行政區劃;實習時間;學習了哪些地質工作方法。
一、地理與經濟概況
1.地勢:敘述本區的地形大勢,地形、地勢分布規律。屬何地理區,何山系或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區的一部分。指出區域的高差,有哪些最高點等。
2.水系:描述區內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流向、流量、河床寬窄等。
3.氣候:應根據文獻資料或親身經歷,簡單介紹區內的氣溫、降水的最高、最低和平均值。
4.交通:主要交通線及交通工具等。
5.經濟概況:工農業的一般概況;城鎮、村落的分布;居民、人口和勞動力等情況。
在撰寫時,除野外調查外,主要是根據地形圖及其有關資料進行編寫,文字力求簡練。
二、區域地層與巖性
地層與巖性是地質報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在這部分主要說明實習區域的主要存在的地層;各地層的巖性(巖石的顏色、結構、構造、主要組成礦物和巖石在區域內的厚度、出露地點及分布等);區域的地層層序;地層的接觸關系等方面的內容。
本部分的寫法是:
先寫一個 引子 ,概要說明本區由哪些巖石構成,使讀者對本區有一個一般性的概念。
引子 之后,按地層自老而新的順序分段進行描述。分段描述時,每段都要有一個小標題。如:
太古界
元古界
古生界
中生界
新生界
在描述具體巖性時,要先寫分布情況。然后再寫出巖石的性質、厚度及其地層的接觸關系。
三、構造
本部分主要是根據巖層的產狀情況,寫巖層受到何種地質作用的破壞,形成何種地質構造等。
本部分的寫法是:
開始先寫區域內地質構造的一般情況,如:本區構造復雜與否;本區所屬的`構造部位;區域內有哪些較大的構造;構造線的方向如何等。總的構造輪廓描述之后,即可分褶皺和斷裂兩大部分分別進行描述。
即:
(一)褶皺構造
(二)斷裂構造
1. 主要的斷層
2. 節理
總之,在編寫這部分報告時,應根據野外觀察到的實際內容描述。描述時,對于每一個褶皺或斷裂都要描述其具體位置、方向、長度和產狀。然后,再說明其它特征等。
四、地貌形態
(一)主要地貌類型
在野外實習期間所見到的主要地貌類型,如:中山、低山和丘陵;河谷地貌;洪積扇、洪積裙等。描述這些地貌類型的形態、分布規律等。
(二)巖性與地貌的關系
各種巖性對地貌的影響等。
(三)構造與地貌的關系
各種地質構造對地貌類型、地幔分布規律的影響等。
五、土壤、植被和水文狀況
六、區域地質和自然地理環境發展歷史
根據在野外考察所觀察到的各個地層的巖性、各種地質構造來分析本區域在各個地質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狀況、所發生的主要構造變動等。例如:
1.太古代
2.元古代
根據元古界震旦系的石英巖及石英巖層面上的波痕、泥裂等構造分析在太古代震旦紀時,本區濱海、淺海環境,海水時進時褪。又根據在太古界片麻巖和元古界石英巖之間,有大量的底礫巖存在,分析出在太古代和元古代之間本區曾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構造運動。
3.古生代
結束語
在結束語部分,可以寫實習收獲,以及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等。
地質實習報告 篇7
第一部分 序言
一 、實習地區的地理位置
本次實習地區位于重慶市北碚區天府鎮,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06°28′-106°31′,北緯29°50′-29°50′。實習地區為天府鎮及周邊地區,面積約20平方公里。以下為天府鎮的地圖和衛星地圖。重慶市北碚區天府鎮地圖簡介
二、自然地理狀況
天府地區的地表形態為山地類型的低山區,海拔高度為400至750米左右,最高為后峰山,海拔773米,北高南低。該地區山峰林立、溝谷交錯,山和谷的方向大致為北東-南西向呈脈狀分布,具"一山二嶺兩槽"的地貌特征。一山多與背斜核部一致。兩槽為背斜兩翼嘉陵江組的膏溶角礫巖溶蝕所形成,北西翼代家溝-后峰巖-水嵐埡槽谷為前槽,南東翼張家灣-三官殿-大土槽谷為后槽。二嶺為抗侵蝕能力強的須家河組的砂巖構成。區內基巖裸露,產狀較陡,泥薄水淺,森林稀疏。人口密集,梯田密布,清泉暗流。兩側的上三疊統砂、泥頁巖地區,峰巒疊嶂、青松翠柏、蒼翠欲滴,組成一條迷人的畫廊。例如金劍山、北溫泉、縉云山、金刀峽等旅游勝地。
三、實習目的
通過此次實習使我們加深和鞏固基礎地質各門課程中所學的地理知識,尤其是沉積巖石學和構造地質學,掌握野外地質調查工作的基本內容、方法和規范,學會收集和整理地質資料,并編制相應的地質圖件,增強我們對各種地質現象的分析能力,如褶皺、節理、斷層,肉眼初步確定各類巖性并判斷沉積環境。也可培養我們吃苦耐勞,腳踏實地,孜孜不倦,互幫互助的精神。
四、實習的任務和要求
1.了解實習區的人文、地理、交通、經濟等情況,區域構造位置,地層系統及主要構造特征。掌握野外地質填圖的基本內容、步驟和方法。
2.確定地質填圖的基本地層單位。對主要地層作剖面實測,繪制導線平面圖、剖面圖、柱狀剖面圖。
3.通過對地層、斷層、構造界限定點、連線,觀察巖層產狀等進行地質填圖。編繪地形地質圖,構造剖面圖和綜合地層柱狀剖面圖。
4.了解實習區的沉積發展史,對施家梁東岳廟,白廟子南岸,姚家溝瓦店子三條沉積相的觀察描述,掌握不同沉積環境下的各類相標志特征,沉積相分析方法和巖相古地理環境恢復方法。根據相標志確定沉積相類型編繪沉積相綜合柱狀剖面圖和相序圖。
5.了解實習區的區域構造特征,發展史及主要礦產資源情況,含油氣特征與斷層、節理的研究方法。
6.做到"六勤",即勤敲打、勤觀察、勤測量、勤追蹤、勤記錄、勤整理。
7.編寫實習報告。
五、實習方式
老師帶隊,確定住處,安排路線,野外踏勘,現場教學,著重觀察,重點描述,逐步培養我們獨立的思維方式,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實習時間
20xx-4-6至20xx-5-5
第二部分 地層及沉積、構造發展史
一、地層
實習區內褶皺強烈,最老地層為下三疊統茅口組地層,最新地層為中侏羅統上沙溪廟組。背斜軸向為北北東-南南西向,并向南西 發生傾伏。茅口組為背斜的核部,兩翼的地層分別為龍潭組、長興組、飛仙關組、 嘉陵江組、雷口坡組、須家河組、自流井組、沙溪廟組。茅口組、龍潭組、長興組、飛仙關組依次發生傾伏。
(一)、二疊系(P)
1.茅口組(P1m)
茅口組為深灰色厚層,塊狀灰巖、生物灰巖、砂屑灰巖、晶粒灰 巖,具眼球狀構造,在實習區主要沿斷層零星分布,組成背斜的核部,連續沉積在棲霞組之上。
2.龍潭組(P2l)
龍潭組為黃褐色頁巖,灰巖,硅化白云巖,夾有黃色中層狀砂巖,植物化石碎片多,為我國南方重要的產煤層,與下覆茅口組呈假整合接觸。
3.長興組(P2ch):厚度約
長興組為灰色-中灰色中-厚層狀含燧石生物灰巖,底中頂都含有燧石,中部最多,生物化石豐富,有蜓類、海百合、珊瑚等,含生物礁,裂縫有瀝青質充填,縫孔發育,為川東地區重要的產氣層,與飛仙關假整合接觸。
(二)三疊系(T)
1.飛仙關組(T1f)
飛仙關組為暗紫色鈣質泥巖、鈣質頁巖、泥灰巖,灰色薄-中層灰巖、鮞粒灰巖、泥灰巖,泥巖、頁巖與灰巖互層,分為五段。與長興組整合接觸。
①飛仙關組一段(T1f1)
頂部和底部為暗紫色泥灰巖,中部為鈣質泥巖,夾有頁巖,灰巖透鏡體,可見球狀風化。
②飛仙關組二段(T1f2)
灰色薄-中層狀灰巖,含鮞粒、藻紋、生物碎屑、內碎屑,縫合線發育,中上部含波痕。
③飛仙關組三段(T1f3)
紫紅色鈣質頁巖,局部夾薄層狀灰巖透鏡體,生物化石豐富。
④飛仙關組四段(T1f4)
灰色薄-中層狀鮞粒灰巖、泥灰巖、介殼灰巖,中上部夾黃褐色頁巖(碳酸鹽的蓋層,為標準層)。內碎屑(以砂屑為主,也含礫屑)、泥質條帶發育。
⑤飛仙關組五段(T1f5)
紫紅色頁巖,中部夾黃褐色泥巖、泥灰巖。
2.嘉陵江組(T1j)
嘉陵江組為灰色灰巖、白云質灰巖、白云巖、豹皮灰巖和膏溶角礫巖,巖溶發育,常形成溶洞、槽谷。可分為四段,整合于飛仙關組之上。
① 嘉陵江組一段(T1j1)
灰色薄-中層狀灰巖和凝泥灰巖,夾有介殼灰巖,含有藻紋、泥紋、內碎屑、生物碎屑,裂縫發育,縫合線、節理發育,中下部可見黃鐵礦,揉皺,局部有沖刷面和蟲跡現象。 ② 嘉陵江組二段(T1j2)
灰色中-厚層白云巖質灰巖、白云巖、膏溶角礫巖,灰巖為藻灰巖和豹皮灰巖,可見刀砍紋,在川東為氣層。
③ 嘉陵江組三段(T1j3)
薄-中層灰巖,顏色豐富,有灰色、暗紅色、褐色、黃褐色,含有礫屑、砂屑、泥質條帶、縫合線。
④嘉陵江組三段(T1j4)
灰色膏溶角礫巖和泥晶白云巖為主,夾灰巖,刀砍紋發育。
3.雷口坡組(T2j)
灰色中層狀灰巖夾白云巖、膏溶角礫巖,底為薄層綠豆巖(火山灰沉積形成,硅質顆粒,為標準層),與下三疊統平行不整合接觸。
4.須家河組(T3x)
須家河組為長石石英砂巖和頁巖,含煤層。分為六段,一、三、五頁巖為主夾砂巖、煤層,二、四、六厚層砂巖為主夾頁巖,頁巖一般出露在溝谷處,砂巖在凸出,與雷口坡組平行不整合接觸。
① 須家河一段(T3x1)
黃褐色頁巖,底部砂巖與頁巖互層,含有薄煤層,砂巖中可見白云母。
② 須家河二段(T3x2)
黃灰色中層石英砂巖和長石砂巖,顆粒均勻,發育斜層理。
③ 須家河三段(T3x3)
黑灰色頁巖,夾煤層。
④ 須家河四段(T3x4)
淺黃色厚中-細粒石英砂巖,斜層理發育。
⑤須家河五段(T3x5)
灰黑色頁巖夾長石砂巖。
⑥ 須家河六段(T3x6)
淺灰色厚層中粒長石石英砂巖,斜層理發育,頂部褐黃色風化殼,與上覆地層假整合接觸。
(三)侏羅系(J)
侏羅系為一大套紅色粘土巖、碎屑巖夾碳酸鹽巖,為潛水湖泊相沉積,與下覆地層呈假整合接觸,分五段。
1.上中統自流井組(J1-2zh)
①珍珠沖段(J1-2zh1)
紫紅色頁巖為主夾砂巖、粉砂巖。
②東岳廟段(J1-2zh2)
黃褐色頁巖、粉砂巖,灰色中層狀生物介殼灰巖。
③ 馬鞍山段(J1-2zh3)
紫紅色泥巖夾粉砂巖、砂巖。
④ 大安寨段(J1-2zh4)
灰色介殼灰巖與鈣質泥頁巖不等厚互層,粒序層理和斜層理發育。
⑤ 涼高山段(J1-2zh5)
灰黃色泥巖、粉砂巖、砂巖。
2.中統沙溪廟組(J2s)
①下沙溪廟組(J2s1)
紫紅色泥巖夾砂巖。
②上沙溪廟組(J2s2)
紫色泥巖類雜色砂巖,分布于向斜軸部一帶。
二、沉積發展史
川東地區因褶皺強烈,基本上都為三疊系以上的地層。
1.寒武紀 :
川東地區為海洋環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層具明顯兩分性:下統為泥沙質和碳酸鹽沉積,化石豐富;中上統一鎂質碳酸鹽沉積為主,化石稀少。
早寒武世川東地區為向東傾斜的混積型緩坡,為潮下低能碳酸鹽沉積。
中寒武世以后,揚子區古陸不斷擴大,早期的斜坡發展成鑲邊型碳酸鹽臺地。由于康滇古陸的東南部水下隆起形成半封閉海盆,氣候炎熱干旱,海水鹽度增高,主體發育了一套化石稀少的白云巖沉積。因陸源碎屑減少,物區為康滇古陸,地殼沉積緩慢而持續。
2.奧陶紀:
早奧陶世海侵開始,海水不斷向西超覆,使川東地區為淺水海洋環境,海水較寒武紀深,為碳酸鹽為主夾砂泥質的開闊臺地相帶。海水中生物發育,水質較渾濁,只有紅花園組和寶塔組為清水環境沉積。奧陶紀期間,陸源物質供應總體欠充足,沉積緩慢。奧陶紀末,海平面下降,康滇古陸與滇黔桂古陸相連,形成五峰期的滯留海盆,沉積典型的筆石頁巖相。
3.志留紀:
志留紀初,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川東地區地殼抬升為陸,此后被海水淹沒成為淺海,水體深,陸源物質充足,生物大量繁殖。晚志留世,再次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抬升為陸,長期遭受剝蝕而缺少上志留統、泥盆系、下石炭統的地層。
4.石炭紀:
中石炭世,川東地區為海陸過渡環境,古陸因長期遭受剝蝕而缺乏陸源物質,氣候干燥,蒸發強烈,形成了一層白云巖。此后海水退出本區而缺失上石炭統地層,直到二疊紀才被海水淹沒接受沉積。
5.二疊紀:
早二疊世初的梁山期,本區為海陸交互環境,氣候溫暖,植物繁茂,沉積了夾煤線的泥頁巖和鈣質泥巖。棲霞中期起,因全球氣候轉暖導致岡瓦納大陸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本區又一次成為淺海環境,各種生物大量生長,有孔蟲、蜓類廣泛分布,三葉蟲、筆石絕滅,陸源物質缺乏,沉積了棲霞組和茅口組的碳酸鹽巖。早二疊末晚二疊世初,發生"東吳運動",熾熱基性巖漿從四川西部斷裂帶益處,冷卻后形成暗綠色的玄武巖。火山噴發之后,海水再次侵入,形成海陸交互環境,氣候溫暖,植物繁盛,形成龍潭組煤系地層。此后海水加深擴大,康滇古陸縮小,變為溫暖清澈的淺海,底棲生物發育,發育小型生物礁,沉積含燧石結核灰巖。
晚二疊世末期,碳酸鹽快速沉積,地殼輕微抬升露出地表。
6.三疊紀:
早、中三疊世本區一淺海碳酸鹽巖沉積為主,晚三疊世以海陸交互相碎屑巖沉積占優勢。 早三疊世本區為淺水海洋,陸源物充足,沉積飛仙關相區的'紫紅色鈣質泥巖、泥灰巖、灰巖。 早三疊世后期及中三疊世早期,西部古陸抬升,大巴山古陸出現,使川東地區成為半封閉狀態而出現潮上蒸發環境,白云巖廣布,還有鹽類沉積
中三疊世末,受早期"印支運動",四川的構造格局發生明顯變化,發生大規模海退(即拉丁期大海退),本區上升為陸地。其中發生了一次火山噴發,形成須家河底部的"綠豆巖"。 晚三疊世海侵開始,來自西邊的特提斯洋,使四川成為一個巨大湖泊,氣候溫暖,植物繁茂,河流、沼澤發育。植物堆積埋藏后形成煤層。晚三疊世末期,地殼有過短暫的抬升。
7.侏羅紀
侏羅紀初期,氣候溫暖潮濕,沉積環境與晚三疊世基本一樣,湖泊沉積,植物大量繁殖,水生生物也大量發育。中侏羅紀起,氣候變暖,湖泊面積減小,地殼斷斷續續緩慢沉降,至晚
侏羅世為紅色泥巖及砂巖夾石膏沉積,顯示干燥氣候特征。
侏羅紀末期,受燕山運動的影響,川東地區發生強烈的褶皺運動,形成北東-南西向的隔擋式構造。
三、構造發展史
川東高褶的前地質背景,是在淺變質巖系的基底上,經晉寧運動以后,開始蓋層沉積,古生代為斜坡,中生代為印支古隆起(實習區位瀘州古隆起最北低端),經喜山運動改造完成。 主要動力來自南東和北西方向的對持強大擠壓力,由于該區東為七躍山,西為華鎣山大斷裂的制約及基底、古隆起的影響,形成北東向線狀梳妝褶皺,背斜緊閉、向斜寬闊平緩的隔擋式構造。
觀音峽背斜天府段的構造,是受區域構造應力場的控制而形成的。該區受南東-北西方向的水平擠壓,形成不同規模,不同力學性質,不同方向的構造。背斜垂直主應力方向,走向逆斷層是在剖面剪節理基礎上形成的,平移斷層是早期平面剪節理發育而成的,正斷層是由于地層發生傾伏,重力差異所形成。它們均具統一力場的規律。
第三部分 礦產
四川盆地為多層系的含油氣盆地,主要的油氣層有:P1m 、P2ch 、T1f 、T1j 、T3x。黃鐵礦位于上二疊統底部的玄武質粘土巖中,規模不大。高嶺土位于上三疊統長石砂巖,價值不大。建筑石材(實習區)多為飛仙關組第四段的灰巖,作為水泥原料。
第四部分 沉積相分析(三條單剖面)
一、觀音峽南岸(白廟子)飛仙關組下部剖面
1.前言
白廟子飛仙關組下段剖面位于觀音峽嘉陵江邊,剖面完整,各種相標志明顯。由于江水的原因,底部未出露,被淹沒。
2.沉積特征及環境分析
沉積特征:
①T1f1(未見底)
16-22層:暗紫色薄-中層鈣質泥巖,局部夾灰巖透鏡體,下部層理發育,可見波痕,上部有低角度紋層,含少量交錯層理,具生物碎屑、礫屑,韻律明顯。
23-26層:暗紫色中-厚層鈣質泥巖,中部夾微細紋層灰色灰巖并含砂屑,上部夾薄層砂屑灰巖并呈透鏡體分布。
27-29層:暗紫色泥灰巖。下部中-厚層,夾透鏡狀砂屑灰巖,水平紋理明顯,具斜層理,局部含生物碎屑。上部為薄層狀夾鈣質泥巖,含透鏡狀條帶灰巖,頂部紋層發育。
30-33層:暗紫色薄-中層鈣質泥巖夾薄層灰巖透鏡體,底部含藻紋,頂部含頁巖,可見藻紋。 34層:紫灰色厚層藻紋礫屑灰巖,從底至頂層理變薄,礫屑先變大再變細,排列混亂無規律,風暴沉積形成。
35-38層:下部為暗紫色頁巖;中部為暗紫色薄-中層泥灰巖夾灰巖透鏡體;上部薄層狀砂屑灰巖與頁巖互層,其頂部頁巖為黃褐色,斜層理和交錯層理發育,具波痕。
②T1f239-40層:灰色薄-中層狀砂屑灰巖,中下部斜層理、交錯層理發育,局部可見丘狀層理和羽狀層理;頂部平行層理發育,色淺粒粗,可見生物碎屑。
41-44層:灰紫色薄-中層鮞粒灰巖,下部鮞粒往上逐漸變大,中部和下部波痕相當發育,波高與波長都很大,上部夾紫紅色頁巖。
45-46層:下部為紫紅色頁巖,含紫色藻紋層,水平層理發育:上部為灰色中層藻紋灰巖夾灰巖和頁巖。
【地質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地質實習報告個人11-23
地質認識實習報告05-05
地質專業實習報告05-30
關于地質實習報告模板10-16
地質學實習報告05-12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10-16
地質實習報告(15篇)09-27
【熱門】地質實習報告10篇05-22
精選地質工程實習報告13篇03-08
有關地質實習報告(精選10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