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地質實習報告

時間:2024-11-16 10:52:50 實習報告 我要投稿

【精品】地質實習報告范文5篇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接觸并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報告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質實習報告5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品】地質實習報告范文5篇

地質實習報告 篇1

  前言

  在學校學習地質基礎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對一些地質現象和一些巖石與礦物有了一些理論和概念上的了解,并為了對以后工作的需要我們要進行一次野外的地質實習工作。此次實習,一方面使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本領,另一方面,通過學習培養和鍛煉學生體質,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和格人才。通過這一實習,熟悉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全過程,培養我們獨立從事地質調查設計和野外調查研究的能力。其次,地質實習也是我們專業最為重要的實踐環節之一,涉及到很多基礎地質知識、技能和方法,是大學階段的一次比較系統的綜合訓練過程,在將來的工作中會受益匪淺。

  實習紀律要求

  1.實習期間嚴格聽從實習帶隊老師的要求和安排。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在四天野外實習中結合所學知識,識別簡單的構造現象,能對一般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對理論知識和實際相結合得到初步認識。

  2.對實習中所見到的各種現象要現場做好原始記錄。

  3.每天結束實習后,要及時總結,做好實習日記。

  4.實習結束后,按要求認真編寫實習報告。

  實習內容及要求:

  學習內容:

  1、主要以常見的地質現象為主,包括外力地質作用,內力地質作用,巖石及礦物的識別,各種地質構造現象,地層古生物和石油地質方面的知識及野外的基本工作方法。

  2、本次實習我們進行了地質測量、踏勘、實測地層剖面、記錄、描述觀測點、填繪地質圖;學會綜合分析和解釋的能力;通過野外實際材料、圖表,自己完成實測地層剖面圖、測區綜合柱狀圖。 實習中要求達到:

  1、能比較正確地辨別觀察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并能初步進行成因上的分析

  2、能利用礦物的物理性質鑒定識別常見礦物,特別是造巖礦物。

  3、對實習及出露的巖石能夠正確的描述和命名。

  4、了解實習區侵入巖和噴出巖的產狀及時代。

  5、了解實習區變質作用類型及引起變質作用的因素。

  6、熟悉實習區出露地層的時代、巖性及化石。

  7、初步分析實習區中的構造現象及掌握野外識別方法。

  8、較正確的學會地形圖、地質圖的使用和閱讀,能利用地形、地質圖尋找地質點,識別地質構造。

  9、學會繪制信手地質剖面圖。

  10、掌握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包括方位測量及測量巖層產狀要素)

  一、實習地點所屬范圍及地質特征

  1、實習地點所屬范圍為鄂爾多斯盆地

  鄂爾多斯盆地的廣義地理界線:北起陰山,南到秦嶺,東自呂梁

  山,西至賀蘭山,六盤山一線。盆地含油氣地層主要為侏羅系的延安組合三疊系富含延長植物群的`一套地層。盆地內出露的地層包括:太古界至奧陶系,石炭系至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陸相中生代地層和第四系黃土最為發育且廣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2、鄂爾多斯盆地的地質特征:

  鄂爾多斯盆地地表主要出露沉積地層系統,包括下古生界寒武—奧陶系以碳酸鹽巖和碎屑巖組合而成的廣闊陸表淺海沉積;上古生界中石炭統—二疊系和中生界的三疊—侏羅系的碎屑巖夾含煤巖系及白堊系的碎屑巖沉積。上古生界記錄了由陸緣濱海海陸交互相沉積向陸內沉積盆地轉化的地層組合,中生界則為陸內沉積盆地的特征河流—湖泊相沉積組合其中陜北地區的中生界河流—湖泊相沉積和陜西富平趙老峪的上奧陶統海相深水碳酸鹽重力流沉積秦嶺造山帶因普遍遭受變形變質改,以發育變質沉積地層系統、變質火山—沉積地層系統和變質雜巖異地地質體的復雜構造組合。秦嶺造山帶中的華北陸塊南緣構造帶是造山帶與穩定陸塊間的過渡帶,除出露新太古界—古元古界結晶基底變質雜巖和中元古界淺變質火山—沉積巖外,主要發育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的海相和二疊—三疊系的陸相沉積巖系。北秦嶺構造帶則突出發育古元古界的變質雜巖,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的中、深變質的海相火山—沉積巖系,后者中殘留洋殼的殘余片段。在上述基礎上,上疊了石炭—二疊—三疊系的陸相沉積。

地質實習報告 篇2

  20xx年7月7日至9日我們礦資班的全體同學在彭老師的帶領下進行為期三天的地質實習(兩天地面一天地下)。

  一、 實習目的

  本次實習是在校內完成了《地質學與礦物學》課程的教學后,到礦山進行一次課程實踐教學實習。其目的是把《地質學與礦物學》課程的理論實與礦山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認識.判別、分析地質現象的能力。鞏固、深化和擴大地質學基本理

  論與基本知識,并學會使用地質羅盤及地形地質圖,為后續課程及今后工作打下基礎。

  二、概述

  廣西大廠錫多金屬礦田位于廣西西北部XX縣境內,交通較為便利。大廠鎮位于XX縣西南部,東與車河鎮相連,南與XX市XX區交界,西與吾隘鎮相鄰,北與城關鎮、羅富鄉接壤,為柳州華錫集團下屬企事業單位所在地。鎮政府駐地距縣城41公里,全鎮轄7個村民委、4個社區居委會,160個自然屯,165個村民小組。20xx年末總人口32862人(含華錫集團駐鎮各單位人口),全鎮總面積273.3平方公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后實有耕地面積9908.46畝,森林覆蓋面積2.77萬畝。大廠鎮地理位置優越,216國道過境并直達自治區首府XX市。境內已探明錫儲量160.5萬噸,占全國總量的22.7%、世界總量的6.2%;銻163.5萬噸,占全國總量63.3%,世界總量的30.4%;銦6777噸,占世界總量的52.2%,被譽為中國新興錫都和中國有色金屬之鄉。我鎮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有色金屬產業,轄區內有廣西華錫集團下屬的生產企業銅坑礦、鳳凰公司、再生資源公司、水電廠等和廣西高峰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區直企業,32家民營選礦企業、5家民營冶煉企業。20xx年財政收入5.1個億,社會生產總值預計突破40億元大關,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突破4800元。

  三、 礦區地層特征

  礦帶內出露的地層主要有泥盆系至三疊系(見圖2-5、表2.1),屬海相類復理石碳酸鹽巖建造,沉積厚度約4325~7851m。基底地層應屬加里東構造層的一套下古生界至前寒武系,可與桂北地區的四堡群、丹州群(板溪群)、震旦系、奧陶系和志留系下統等對比。陳毓川(1993)[2]對桂北地區各時代統、組地層單元中成礦元素與同類巖石中的背景含量比較,認為四堡群中富集的成礦元素有:w、sn、v、fe、mn、co[29];丹州群有:th、fe、cr、co;寒武系是:th、p、au、as、sn、pb的富集層位;下奧陶統是cu、ni、mo、v的富集層位。因此,基底地層具有為上覆地層中的礦床提供成礦物質的條件。

  四、礦區地質構造特征

  礦區的'構造線沿北西向分布,主要構造包括大廠斷裂和大廠背斜,長坡-銅坑、巴力和高峰等錫多金屬礦床沿大廠斷裂和大廠背斜自北西向南東呈串珠狀排列。

  大廠斷裂:是丹池斷裂派生的次一級斷裂,呈壓扭性,斷裂面在走向和傾向上呈舒緩波狀,走向3160-3400,總體傾向北東,傾角400-750,具多期活動的特點,大廠斷裂既是導礦構造,又是容礦構造。銅坑-長坡礦床即產于斷裂的上盤。大廠斷裂等nw向構造,還普遍被ne向(250~450)斷裂切割,ne向斷裂主要顯張扭性,在大廠背斜的轉折傾伏部位特別發育,是后期充填脈狀礦體的主要容礦構造。 大廠背斜:位于大廠斷裂北東側,是與之近乎平行的倒轉背斜,背斜西翼巖層產狀較陡,傾角大于700,局部直立,甚至倒轉;東翼較平緩,傾角小于400。背斜軸跡為3300,向北部轉為3000,向北西傾伏。在傾沒端的中、上泥盆統不同巖性接觸層位,巖層間普遍發育強烈的層間錯動,特別是在細條帶硅質灰巖(d3l2b)與小扁豆狀灰巖(d3l2c)、細條帶硅質灰巖(d3l2b)與寬條帶灰巖(d3l2a)以及寬條帶灰巖(d3l2a)與硅質巖(d3l1)等層位之間的層間錯動尤為強烈,錯動帶中常含有大量瀝青質。這些構造對后期的改造成礦和礦體的形態、產狀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五、 礦區巖漿巖特征

  丹池成礦帶內主要有燕山中、晚期的花崗巖漿活動,主要分布在龍箱蓋、大廠、芒場等地,以巖脈、巖株、巖床形式產出,屬淺成-超淺成巖漿巖。巖石種類有黑云母花崗巖、花崗斑巖、石英斑巖、煌綠玢巖、閃長玢巖、白崗巖等。

  1、黑云母花崗巖

  出露于礦帶中部的龍箱蓋褶斷帶,面積1600m×200m。據地球物理資料,其為一等軸狀(東西向略長)的隱伏巖體,在0m標高的面積約21km2。該巖體主要組成礦物包括鉀長石、斜長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副礦物成分有黃玉、磷灰石、電氣石等。同位素年齡為167ma及97ma,相當于中白堊世,為燕山晚期產物。

  在化學組成上其特征是:①si02含量高; ②偏堿性, k20含量大于na20;③氧化鋁過飽和;④貧cao、fe203、feo、mgo和mno等組分。

  2、花崗斑巖

  分布于長坡礦區的東部,呈巖墻狀產出,當地稱之為“東巖墻”,地表共見3條,一般長500-1500m,最長達8000m,寬5-16m。南北走向,傾向東,傾角約700。含少量黃鐵礦、閃鋅礦、自然銅、脆硫銻鉛礦以及錫石等礦物。在長坡等地觀測,該巖墻周圍的蝕變作用很弱,也遠離錫礦體。其rb-sr同位素年齡為93ma.

  3、石英閃長玢巖

  斷續出露于長坡礦區的西部,以巖墻形式

  泥灰巖的巖石組合中。

  長坡-銅坑礦床從上到下、從新到老的地層分別為:1、d 3 3 泥灰巖、頁巖;2、d2d 3 大扁豆灰巖;3、d2c 3 小扁豆灰巖;4、d2b 3 細條帶狀灰巖;5、d2a 3 寬條帶狀灰巖;6、d1 3 硅質巖;7、d2 2 灰巖、頁巖、硅質巖。

  1、d 3 3

  泥灰巖、頁巖

  灰黑色至黑色,泥質、鈣質、碳質,可見生物碎屑化石)。厚340~370米。層理發育,巖性軟,抗壓強度1177㎏/㎝2。如1#標本。

  2、d2d3

  大扁豆灰巖:灰色,扁豆狀構造,扁豆體排列不規則,扁豆體大小4cm×2.5cm~2cm×0.6cm之間,成份以鈣質為主,少量泥質,巖性軟。厚15~20米。巖石完整、層理不發育、裂隙較發育。抗壓強度1150㎏/㎝2。

  3、d2c 3

  小扁豆灰巖:灰色,扁豆狀構造,扁豆體排列較規則,扁豆體大小3.5cm×0.5cm~1cm×0.3cm之間,成份以鈣質為主,少量泥質,巖性軟。厚90~116米。巖石完整、節理發育,抗壓強度1620㎏/㎝2。

  4、d2b 3

  細條帶狀灰巖:深灰色硅質薄層與淺灰色鈣色薄層相間,形成條帶狀構造,條帶寬1~5mm,巖性較硬。厚16~20米。巖石堅硬,裂隙較發育,抗壓強度1650㎏/㎝2。層內有星散狀或條帶狀黃鐵礦產出。

  層間見浸染狀黃鐵礦化,裂隙脈充填物中有黃鐵礦、鐵閃鋅礦、脈石為石英。

  5、d2a 3

  寬條帶狀灰巖:灰色,條帶狀構造,條帶寬1~2cm之間,泥、鈣質成份,巖性軟,可見典型的層間梯狀張性裂隙脈,裂隙由方解石充填。層內有星散狀或條帶狀黃鐵礦產出。厚16~20米。巖石完整,抗壓強度923㎏/㎝2。

  6、d1 3

  硅質巖:灰黑色至黑色,致密塊狀,隱晶細粒結構,組份主要是石英。厚60~160米。層紋或條帶狀構造,巖石堅硬、破碎、裂隙很發育,抗壓強度1562㎏/㎝2。本層含碳酸鹽結核,有浸染狀和順層狀產出的細粒黃鐵礦。

  (1)塊狀構造,黑色,磁黃鐵礦沿裂隙充填,充填物為方解石。

  (2)似條帶狀構造,少許星點狀黃鐵礦層間分布,裂隙充填物為方解石,碎屑角礫。

  7、d2 2

  灰巖、頁巖、硅質巖(7#標本、圖-16):深灰色灰巖、頁巖、硅質巖互層,成份:碳質、鈣質、泥質、硅質,巖性軟,有生物碎屑化石。70~116米。

  七、 礦床水文地質特征

  礦區內沒有大的地表水體,北部雖有銅坑溪,南部有同車江溪,但流量小,受地下水及大氣降水補給,地表且覆有200~350米厚的灰頁巖隔水層,同車江溪距礦床甚遠,與礦床不發生水力聯系。礦區內石炭系地層富含喀斯特水,但被長坡背斜地下水分水嶺所隔,地下水流向北東,即向礦床側伏方向,因而喀斯特水對礦床充水不發生影響。地形對地下水和大氣降水的排泄均有利。

  礦床范圍內的上泥盆統五指山組扁豆狀灰巖裂隙發育,但含水的裂隙不多。裂隙水是礦坑充水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來自塌陷坑內的大氣降水。總的來看,礦床水文地質條件簡單,不致影響礦床開采。

  八、 實習收獲與體會

  參加完三天的地質實習,真正體會到了地質工作的艱辛,深深地懂得了地質工作者的辛苦。

  通過三天的地質實習,不僅讓我們在專業知識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讓我對自己所學專業有很大的理解。 通過這次實習我比較好的掌握了正確地辨別觀察到各種地質現象,能通過巖石礦物的各種物理性質鑒別常見巖石礦物,對實習及出露的巖石能夠正確的描述和命名,初步分析實習區中的地質構造特征及地層產狀,掌握野外識別方法,掌握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包括方位測量及測量巖層產狀要素) 這一次實習教會了我很多事情,首先是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即使條件再艱苦,我們也要堅持。第二,本次實習讓我對課堂上學到的東西更進一步深入的理解,加強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第三,本次實習更鍛煉了我吃苦耐勞的精神。這三天我們基本都是在野外,每天頂著烈日,路邊雜草叢生。雖然早上老師允許我們坐車上銅坑,但我們幾個同學還是依然選擇走路上去。

  這次實習是我的第一次外出實習,為我今后積累了許多的經驗。對我以后的工作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讓了進一步了解礦山,對專業更加熟悉。我一定更加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為建設美麗礦山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地質實習報告 篇3

  地質實習報告是對實習中見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加以綜合、分析和概括,用簡練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寫實習報告是對實習內容的系統化、鞏固和提高的過程,是寫地質報告的入門嘗試,是進行地質思維的訓練。報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質素材為依據,報告要有鮮明的主題,確切的依據,嚴密的邏輯性,報告要簡明扼要,圖文并茂。報告必須是通過自己的組織加工寫出來的,切勿照抄書本。

  報告章節如下:

  第一章緒言

  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出露的地層及分布的特點,然后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布和發育概況、巖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巖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巖石特征、產狀、形態、規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征,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征(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巖性特征、接觸關系、構造運動情況、巖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象。

  后記,說明實習后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報告中文字要工整,圖件要美觀。報告應有封面、題目、寫作人專業、班級、姓名、寫作日期等。并進行裝訂。

地質實習報告 篇4

  一、實習位置、交通、地貌概況

  實習位置:實習地點位于北碚嘉陵江觀音峽左岸水北公路朝陽橋至屋基村段,渝碚公路沿峽谷右岸通過。

  交通:東南距牛角沱車站約35公里,西北距北碚車站2公里。而從學校乘校車出發,經由收費站上重慶主城區外環高速,最終抵達北碚實習地點,其中乘車大約需要1個小時。因而交通還是比較便利快捷。

  地貌概況:實習地區屬低山峽谷地貌,地貌初始行程時間是中生代末四川運動。地貌受巖性及構造控制,觀音峽的低山位于背斜軸部,高處海拔800~850米,頂部較為平坦,是一古老的夷平面,兩翼山坡由于巖性影響,硬質巖石凸起,軟質巖石凹下,灰巖處溶溝、石芽、溶洞、溶槽等發育。在山頂與山頂之間常形成背斜張裂帶埡口。

  嘉陵江由北西320度向南東140度方向深切橫穿背斜,兩岸巖石高聳,氣勢磅礴,相對高度差達600米(海拔850~165米)。

  河谷谷坡陡峻,河床寬僅100米,有一級較窄的高出枯水面約30米的基巖階地(公路所在處)。

  二、地層巖性、構造特征

  (一)地層巖性

  實習區出露最老地層為二疊系上統長興組,而在公路上可見到地層是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嘉陵江組,三疊系中統雷口坡組,三疊系上統須家河組,在山坡及河谷中有第四系分布(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 二疊系長統長興組(cP2)

  灰色厚層一塊狀含燧石團塊灰巖,錘擊后有臭雞蛋味,含腕足類、瓣鰓類化石。僅在白廟子大橋公路下江邊可見。

  2. 三疊系(T)

  (1) 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fT1) 紫紅色——暗紫紅色泥灰巖、泥巖、頁巖,夾有青灰色、紫紅色灰巖,自下部向上頁巖厚度增加。

  厚度400~500米。

  (2) 三疊系下統嘉陵江組(jT

  1) 以石灰巖為主。底部是灰——深灰色,薄——中厚層狀砂巖,中上部灰巖中夾有米黃色白云質灰巖

  及灰色角礫狀灰巖及泥灰色。厚度500~600米。

  (3) 三疊系中統雷口坡組(lT

  2) 以泥灰巖為主,夾泥巖,地表因風化作用多呈泥狀。厚度小于10米。

  (4) 三疊系上統須家河組(xjT

  3)灰白——棕黃色、厚色一塊狀,中一組粒長石石英砂巖夾頁巖和煤。

  3. 第四系(Q) 殘積、坡積、沖積物。

  (二)構造特征

  1.褶皺

  觀音峽背斜屬川東南弧型構造帶華鎣山復式帚狀褶皺帶中南延最長之長軸背斜。自三江壩南延橫穿

  嘉陵江,經中梁山,終于長江貓兒峽,延長約150余公里,實習區是在橫穿嘉陵江部分的一小段。但該

  背斜由于風華侵蝕等外力作用嚴重,背斜樞紐并未形成山頂,而是變成了埡口。

  實習區的背斜(觀音峽背斜一部分)軸線10~15度,西北翼陡(傾向300~305度,傾角60~80度),東南翼緩(傾向100~105度,傾角30~35度)。通過實際測量,屋基村段的石英砂巖傾向大致為140度,傾角是40度。

  2.斷層

  實習區內有斷層分布,主要分布在背斜軸部和翼部,其中軸部由于地層產狀亂,垮塌嚴重加之修建了擋墻,所以出露不好。但在兩翼可以見到一些小斷層,如在甘硐子一帶小斷層還是比較發育的。 由于沿著斷層面可以看見上盤的下端巖石大致是傾向下的',所以上盤上升,此斷層為逆斷層。但這

  個斷層的形成并不是由于大型的地質運動所引起的,原因是這個斷層面兩端并不是無限延伸,切斷山體的。

  (三)地下水

  區內可見到上層滯水、潛水、承壓水、孔隙水、裂隙水、巖溶水,以及地下暗河。

  (四)不良地質現象

  在渝碚公路三溪口——施實梁可見到滑坡,在長生橋可見到垮塌現象。

  三、實習收獲和體會

  通過此次工程地質野外實習,我學到了很多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比如巖石的巖性、產狀、結構構造,以及層理層面等等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加深。

  在以前的課本理論學習中,老師講巖層的產狀時,拿出一個地質羅盤,告訴我們怎么測巖層的走向、傾向、傾角。雖然聽的時候知道怎么測,但到了實際的情況,看到實習地點里的很多巖石,拿著手里的羅盤,就變得手忙腳亂了。最后通過老師的指導,和自己慢慢地理解,終于成功測出了巖層的產狀,并掌握了羅盤的使用。

  同時,在這次實習中,我認識了石灰巖、泥巖、泥灰巖、石英砂巖、頁巖等等許多的巖石,以及造巖礦物。雖然無論是在課堂中,老師的講解,還是實驗中,我們觀察了巖石的手標本,但是畢竟現實與實驗還是有所差距,面對由各種巖石組成的山坡,突然感覺所學知識變得不適用了,分辨不出這是什么巖石,這是什么構造,還有出露地層的情況。但在老師的耐心細致的講解下,逐漸有了認識,并且得到了掌握,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讓我受益匪淺。

地質實習報告 篇5

  金秋十月,我們08級地理班踏上了實習的路程。此次實習對我們來說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動,一路上同學們都是十分的激動,似乎有著使不完的勁兒,在大巴車上左望望右瞅瞅。班里的同學有許多像我一樣是這么近的、清晰地接觸到山地和丘陵的勝景,個個喜不自勝。而一些從山區走出來的同學也是一個個想回到了家鄉一樣高興,為一些同學訴說著各種美景,而同時,我們的老師也在讓我們認識各種巖石、礦物等。

  林州市地處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連接黃土高原,東連華北平原,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上,林州地區各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現象典型多樣,并且出露良好,區內交通便利具有較好的實習條件,因此,從10月31日——11月4日進行了為期5天的實習,主要的實習對象是林州野外地質地貌以及本區的土壤、植被、氣候等。

  本次實習的主要目的在于:一、通過實習來印證、豐富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以達到理論聯系實際。

  二、通過實習,初步學會觀測和分析實習地區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現象,并掌握地質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為將來教學和進行鄉土地理調查打下基礎。

  三、通過實習,了解實習地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制約的關系,以培養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林州簡介

  我們這次實習的地點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林州,林州市區處于林州盆地之內,北緯36°線大致橫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為太行山,東部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與東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難道東部丘陵與太行上相連接的合澗鎮。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長方形,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約5-10公里。盆地形態很完整,構成一個獨立的自然單元。林州市位于盆地東緣,恰在盆地縱長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內為第四系黃土覆蓋,土層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為北北東—南南西向,西側的太行山受林州斷層制約并為斷層仰測,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東側為東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為林州斷層的下降盤。

  對于此次實習地林州,根據一路所見及一些書本知識,我把林州的概況分為以下幾大方面。

  1. 地質基礎

  林州地區出露的地層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巖,最新的是近代沖積層。其中發育較為完善的是太古界、遠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層,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層本區缺失或為新生界地層所覆蓋。本區地質現象豐富多樣。三大類巖石: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都有分布,其中變質巖和沉積巖分布最為廣泛;地層多樣,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層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層主要分布著各類片麻巖,元古界地層以石英巖為主,古生界的寒武紀地層分布有竹葉狀灰巖和鮞狀灰巖,奧陶紀地層主要為灰巖,新生界未膠結的沉積物,各種規模的褶皺、斷層等地質構造典型。

  2.· 褶皺和斷層構造

  林州盆地地處太行山南段山前過渡帶(指太行山主要山體與華北平原之間的傾斜地帶),大地構造位置屬于山西臺背斜東部邊緣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構造變動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層形成寬緩的背斜隆起,并伴隨著大量的斷裂發育和巖漿侵入活動。林州盆地的西側為林州斷層,在地形上為陡峭的懸崖,斷層線走向為nne。斷層在盆地西部延長35公里,斷層的上升盤位于斷層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巖,上覆遠古界震旦系石英巖和古生界頁巖、鮞狀灰巖。林州盆地是伴隨著林州斷層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內許多強度不等的褶皺構造,在盆地邊緣常形成小型褶皺出現。在盆地西側山體,斷層的接觸關系是太古界片麻巖與中奧陶紀灰巖相接觸。

  3.· 地表形態

  林州地區大致可分為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渾圓的中部丘陵和黃土覆蓋的林州盆地。

  4.· 氣候狀況

  林州盆地位于華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帶,東部距海不遠屬于北溫帶東亞季風氣候區的范疇。按行星風講,一年中受盛行西風的影響很重。氣團方面則是基地氣團和熱帶海洋氣團的交替又嚴重地支配了這里的氣候規律。

  5.· 水文概況

  本區河流皆發源于太行山東坡,與太行山構造方向近于垂直,盆地北部為漳河,中部為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經盆地,在盆地東部的平原地區先后與衛河上源各河交匯。各河谷水文均具有干燥氣候區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征。河流在山中時,比降大,下蝕力強,到盆地中心河流干涸成礫石淺灘。

  6.· 土壤概況

  本區土壤磷、鉀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適中,肥力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沖蝕作用嚴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緩,劃分宜農、宜林、易牧的范圍,開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則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7.· 植被概況

  林州地區的天然樹木,早被砍伐破壞,現有樹木基本上是近幾十年植樹造林的結果。植被中主要的樹種有槲、櫟、槐、楊、板栗、山楂、山皂莢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類等為優勢種。

【地質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地質實習報告08-25

地質實習總結 -實習報告09-01

地質認識實習報告08-22

地質專業實習報告05-30

地質實習報告個人11-23

精選地質實習報告4篇07-22

【精選】地質實習報告3篇10-08

地質實習報告6篇10-18

地質實習報告4篇09-06

【精選】地質實習報告九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