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

時間:2024-05-25 10:34:43 讀書心得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完整的成長》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1

  到現在為止,這本書我讀了兩遍,第一遍讀的時候只是淺淺的了解了一下,可是,到第二邊讀的時候,作者對于生命的理解深深的震撼著我的心靈,也深刻的影響了我的內心思想。

  讀《完整的成長》,“完整”兩個字首先觸動了我的心弦,在書的背面,對“完整”做了件的解釋。何為“完整”這里的完整不是完美,人,不會完美,也無需完美,完整是表明一個人是豐滿的、立體的、多個層面的人。人的完整需要一個人完整的成長過程,而這個過程即是兒童自我創造的過程。

  兒童的成長應該是完整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幼兒的成長卻是不完整的,如何使幼兒做到完整的成長,這需要家長、老師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們運用正確的方法。而這本書,通過大量的例子來告訴我們如何使一個兒童從出生到成年完整的發展給了我很大的啟迪和思考。

  一、兒童自己創造自己

  人的成長都將從身體開始,經歷情緒、感覺上升到心理認知, 然后有精神升華。這些奇妙的內在部分,將協助兒童創造一個獨一無二的自我。兒童總是繞過或躲過成人有意無意設置的障礙,一步步創造自己一步步完整自己,這是兒童成長的開始,也貫穿幼兒發展的始終。因此,在幼兒自己創造自己的同時,我們成人要給于兒童充分的自由,讓兒童自己找到創造自己的方法。

  二、兒童是自己身體的主人

  兒童要成為自己身體的主人之前必須喚醒自己的身體,而喚醒自己身體的前提便是對兒童的“愛和自由”。

  愛可以把各種場所變成兒童的家,在兒童自己家中,大多數孩子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體,他依靠身體來探索外界以此

  上升到頭腦,這是發展他未來一切發展的開始。因此,身體的自由對于孩子來說尤其重要。

  反復的.活動四肢,讓身體自由這是兒童的第一個自由,這一階段四肢的活動就是快樂就是成長就是一切。

  三、隱藏在兒童身體內的生命力

  兒童體內天生就隱藏著生命力,我們不被兒童發現,是因為我們缺少生命力。然而,我們想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須讓兒童發現自己,那最好的方法就是“發揮我們體內的生命力”來吸引孩子的眼球。幼兒天生對“生命力”有著敏感的嗅覺。孩子的生命力指引著孩子身體的自由,如果身體被他人支配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所以,我們要更加都懂尊重孩子的身體自由,使其生命力延續下去。

  四、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

  情緒在兒童完整發展中是個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情緒;我們要接納孩子,就要接納孩子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緒。幼兒剛剛進入幼兒園,難免會有害怕的情緒,最直接的反應便是哭,孩子為什么哭呢?是因為這時的她心里有種強烈的不安感這種不安是他感到很難過,這時候老師應該了解幼兒心理的情緒,才會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發泄自己的情緒,允許孩子哭,然后告訴孩子:“寶貝,你很安全,老師時刻陪著你,保護你!”這時候,孩子可能還會哭,但是,他的心會慢慢的趨于平靜。哭是痛苦和傷心的表現,這里的哭不是傷害,而是情緒的流淌,這時候的安慰就是傾聽,傾聽孩子的情緒,傾聽孩子的哭聲。傾聽就是允許孩子把情緒流淌出來就是接納,就是理解。

  兒童除了哭得情緒還會經常出現憤怒的情緒,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三歲的小男孩拿著一個紅薯,艱難而笨拙的剝著皮,父親毫無察覺的想:“按孩子這樣的速度,恐怕半天也吃不到。”于是,爸爸一把奪過了紅薯:“爸爸幫你剝。”孩子怔住了,憤怒的大聲哭了起來,父親慈愛的說:“別哭別哭,真是太心急了!”父親以為是孩子急于想吃到紅薯便急切的把剝完的一半放在了孩子手里,可是,孩子卻將紅薯憤怒的扔到了地上。這一仍也激起了父親的憤怒。

  這個矛盾的產生是因為父親不知道孩子的興趣在于剝紅薯皮,在于手的使用在于必須由自己剝自己吃的秩序,兒童成長的需要沒被滿足才使他憤怒。由于成人無法站在孩子成長的角度,來對待兒童,所以就這樣和孩子失之交臂,更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因此,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心理的感覺及情緒的變化,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用心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才能從本質上改善教育。

  帶著對生命的思考,對幼兒的尊重,我還要將這本書細細的品味,我相信,每讀一次就會有一次的收獲。我將這一份收獲珍藏在心里,用實踐來實現幼兒完整的成長。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2

  再次捧起孫瑞雪的《完整的成長》這本書,細細品讀,收獲很大,對如何為兒童創設一個完整成長的空間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書講述兒童如何在成人創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創造“自我” ,讓兒童成為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關愛兒童的同時看到兒童自我成長的力量,將其培養成一個完整的人。她提倡對兒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與完整的.成長的真正內涵。本書最后還介紹了兒童發展的不同理論,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兒童的發展規律及發展過程。

  書中寫道“身體是屬于兒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它。父母教師要做的,就是巡邏在兒童活動的邊界上,在鼓勵和分享中保護兒童,讓他們學會自我保護。如果被允許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沒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識。”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師和家長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動或玩的時候,總是告訴他們“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小心這個、小心那個……”不但孩子的身體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維也被替代,孩子們失去了創造自己的機會。

  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小蝸的學具——長尾夾。長尾夾不就是用來夾東西的嗎?有什么好玩的?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們的創造,他們會把幾個夾子組合在一起,變成另類的陀螺,他們在桌子上、地上不斷嘗試、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他們會自發地組織幾個人進行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形成了他們獨有的規則;在玩的過程中,學會了溝通,學會了相處。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們知道7歲至12歲兒童開始對有意識地協調自己的動作有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喜歡跳繩、滾圈、騎馬、蹦蹦跳,這些都是有規則的身體活動和游戲。幾乎每一樣游戲中他們都會使用意識。此時兒童認知的發展使得孩子可以通過認知來確認自己的身體,設計活動來自主游戲、自主運用身體。就拿孩子們喜歡的球來說,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邊玩邊形成規則,比如:怎樣分幫、怎樣確定發球權、在同時得到球的時候到底由誰來打、犯規了怎么辦、比賽的時候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這些都是在玩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完善的過程中孩子們也不斷成長。凡是可以考驗自由運動身體的地方,愉悅和自由的兒童都會不厭其煩地攀爬行走,極盡全力張揚著自己,張揚著終于可以完成使用身體每一部分的喜悅。對他們來說,身體自由了,他們創造了一個自己的身體。如果不讓兒童感知與經驗,那就意味著讓兒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我們小蝸幼兒園給孩子提供更多自主的機會,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展示,盡情創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長。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3

  這幾天仔細的看了《完整的成長》,由于之前并沒有太多了解這本書的信息,所以看完后不禁驚嘆。這是一本從兒童教育的角度來闡述另一個世界,一個每個人都擁有的內在世界的好書。

  一切創造始于兒童的自我創造!

  這里每個觀點都是真理。然而每個觀點在當今的教育中卻顯得那么的陌生!

  人類因為擁有了內在世界,因而擁有了智慧,并且也透過這個豐富的內在世界創造出來一個豐富的外在世界。但多年來,有形的外在世界毫無疑問的占據著我們的時間與空間。而內在世界的探索卻一度在生存的挑戰中被遺棄。我們的父母親沒有清晰的告訴過我們如何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如何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我們的老師沒有能量懂得我們的內心世界,當然也無法引領我們的精神成長。

  但今天,這個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間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開始從這個充滿物欲與競爭的外在世界逐漸轉向我們的.內在。《阿凡達》現象的出現無疑默默的證實著這一切。那么,《完整的成長》在這個時候出現無疑是盞明燈。它如同十年前的《愛和自由》,為我們嶄新的小生命指明方向。

  即使,很多的父母與教育者由于對內在世界的陌生,而無法更徹底的領悟其中的意義,心理、價值觀……

  兒童自己創造自己。父母給予孩子生命,但他的成長從身體開始,經歷情緒、感覺上升到心理、認知,再由精神升華卻是在內在自己創造完成的,從而成就了一個獨一無二的他。這個過程偉大而隱秘,常被外在不經意的干擾,割裂,甚至強制改變,從而成長停滯,某種情緒、認知被割裂在彼岸。

  孩子被誤解(也可能因恐懼、失落……)而哭泣,家長沒有引領他認識這種情緒,使他在莫名的惶恐中多了一分焦躁,以哭泣宣泄而出,這是正常的兒童的反應。短時間的忍耐,這種哭泣沒有停止的跡象,終于忍無可忍,一番訓止,連疏通情緒的門也被關閉,世界里停留了一分焦躁,更沒有今后面對這種情緒時的理解和解決辦法,一種隱性的成長停滯了……即使多年以后。

  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詮釋,情緒、心理、感覺、認知、精神……多少的成長都是相似的過程,有的得到了及時的認識、宣泄,正確的梳理、解決,使兒童成長后,再經歷時已因為有過完整的體驗而順利解決。而沒有體驗過的,就會指責別人。所以,心理醫生在治療時,多是引領患者回顧成長,找到斷裂的點,從而連結疏通,這一切本可以在童年解決。

  想營造兒童完整的成長,家長、老師要給予的就是陪伴和引領,給他愛和自由,讓他的內在安全從容地完成這段偉大的人生歷程。從而,我們也就不會再為成人后形形色色的人的差異而困惑了吧。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4

  完整,不是完美。人不會完美,也無需做到完美。健康的人格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缺失如同接納自己的美德。這是要強調明確的一個觀念。

  完整的成長,是指兒童依靠自己的精神胚胎,借助于內在和外在的環境,受自己精神胚胎引領,通過生命年齡的不同階段,創造出了一個完整的自我。自我意識是這一生命系統的中心。這個創造自我的里程就是一個完整成長的過程。

  兒童需要在愛與自由、規則與平等的外在環境中經歷完整的成長,構建內在自我,成長為完整的人。但是這是一個理想狀態,事實是更多人的完整成長被打斷,精神成長停滯。心理的治療便把阻壓到潛意識的成長提升到意識層面,進一步打通梳理獲得成長。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打開感覺到通道,用心覺察也會幸運的再次啟動成長。

  讀《完整的成長》之前,我認為閱讀這本書我會獲得對教育的一些經驗,更多可能是對兒童教育的一些具體理念和方法。讀完此書我發現我的收獲不止于此,更多的是對自身成長的一個對比和反思,打開了些感覺和覺察的通道,以抽離的狀態看自己的情緒變化,看自己對待事件的狀態,觀察自己,感知自己。讓感覺流動,使成長中被阻礙地情緒感知和宣泄流動起來。

  因著我對自己成長的覺察也就更深入的理解了,讓兒童在愛與自由的環境中充分的感知,給他足夠時間與空間,讓他自己創造自己,完整的成長為他自己的重要性。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的確應該成為成長的核心,也應該是教育的核心。可是在兒童實際的成長過程中,很多人認識到不到這個問題,還有很多人趨于社會的壓力違背自己的教育理念,過早的剝奪孩子感知的權力,強迫孩子認知。像是現在國家一再要求不得讓孩子過早寫字,可是很多幼兒園還是迫于家長的需求和社會競爭的壓力,巧妙地躲過檢查,違規的教授孩子讀寫,采用殺雞取卵的方式育人,只局限于短期利益而不顧孩子的長遠發展,因著高考的壓力,部分家長也是配合這樣的行為。而內在成長被剝奪,孩子的.精神成長受阻,后期會出現種種家長無法解決的問題,不明所以家長一籌莫展,卻又尋不到根源。

  一個小學各項成績優秀的女孩子,在幼兒和小學階段一直忙于在各個興趣班中穿梭,沒有喘息的功夫,到了初中,忽然對一切失去了興趣,瘋狂的玩,作業拖著不完成。家長想盡了方法都不奏效,強迫她坐在作業前也是愣神的。這個女孩子極有可能是感覺成長被剝奪,被家長強迫進入了認知階段,主動成長被阻塞,所以失去了成長的動力。

  9個月的小外甥,一聽到手機鈴聲響,一看到別人拿手機,他就開始咿呀哇啦大聲叫,小妹說他是在模仿別人打電話。并沒有人教他,他還不會說話,看著也聽不懂大人說的話。可是他就是學的如此惟妙惟肖,不得不佩服嬰兒的學習力,確切的說是感知力。

  6歲女孩林林按照老師教的舞蹈動作認真排練,3歲的東東也跟著跳,但是他無法按照順序做出規范的動作,林林一次次提出要求,可是東東做不到,林林氣的大哭,說是東東弟弟破壞了排練表演,東東看著大哭的林林一臉茫然。林林內心你的秩序被破壞所以很難過,而東東還無法理解林林的心理活動。哭過之后,林林去到另一個房間繼續跳,而東東開啟了自嗨模式,亂跳一氣。林林認識到東東弟弟無法按照要求做出動作,她原諒了弟弟并且想到了避免被打擾的方法。林林和東東都在活動中感知、體驗成長,并且將其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他們在學習著如何和諧相處。

  《完整的成長》為我解開了很多兒童行為的謎底,也讓我認識到精神成長的重要性,更確定了應該讓兒童在感知中學習,在生活中教育,而不是過早的進行抽象認知,阻礙兒童感覺的流動,讓兒童失去了本身具有的覺察的能力,失去了成長動力。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5

  兒童是自己的主人,完整的成長我讀的并不多。以前的讀書模式都是摘抄一句話,然后寫感悟,但是這本書我沒有辦法做到摘要,因為每一段話甚至是每一句話都會給我以心靈的震撼。

  讀這本書的時候,“完整”兩個字首先觸動了我的心弦,孫老師對“完整”做的解釋是,“完整”這里的完整不是完美,人,不會完美,也無需完美,完整是表明一個人是豐滿的、立體的、多個層面的人。人想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需要有一個完整的成長過程,而這個過程即是兒童自我創造的過程。

  如何使幼兒做到完整的成長,這需要家長、老師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們運用正確的方法。在這本書,通過大量的例子來告訴我們如何使一個兒童從出生到成年完整的發展。成人總是會說“為了你好”而教育幼兒,但有時是給孩子造成了障礙,但孩子你那個通過自己成長的力量,繞過或躲過成人有意無意設置的障礙,一步步創造自己一步步完整自己,這是孩子成長的'開始,也貫穿幼兒發展的始終。

  兒童要成為自己身體的主人之前必須喚醒自己的身體,而喚醒自己身體的前提便讓我想起了孫老師的另一本書,是對兒童的“愛和自由”。給兒童身體的自由,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允許幼兒自由舒展自己的身體,孩子要自由,如果尚在孩童時期,就事事都要他人允許才可以,那他怎么培養自主的意識呢?現在家長們更需要給孩子的是“自由的愛”,這種愛可以讓孩子身心感到自在,自在的環境下,孩子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體,他依靠身體來探索外界以此上升到頭腦,這是發展他未來一切發展的開始。因此,身體的自由對于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反復的活動四肢,讓身體自由這是兒童的第一個自由,這一階段四肢的活動就是快樂就是成長就是一切。

  幼兒教育的三大特征是:習慣、性格、感統。其中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機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覺通路從環境中獲得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再對其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包括:介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系、統一),并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各種感覺的來源就是四肢對外界的感觸,我們身上的不同感官,把內外世界的眾多感覺刺激傳遞到腦中,這眾多的感覺刺激各有各的傳入和傳出通道,在此情況下,人要根據這些信息順利進行活動,腦就必須把這些感覺信息組織好。腦部一方面對各種感覺刺激做出反應,下達指令;另一方面又要對各種感覺信息做綜合處理。如果各種感覺信息傳入和傳出的通道暢通,整體協調得當,人的神經系統就會利用這些紛繁的感覺刺激來形成認知、動作等各種適應性活動。

  所以不論是從那個方面來說,都要給孩子一個自由的身心環境,讓孩子在愛和自由的環境總完整的成長。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6

  《完整的成長》是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繼《愛與自由》《捕捉兒童敏感期》之后的又一作品,三部作品從孩子生命的角度闡述成長的意義。雖然寫的是0—6歲孩子的成長,但是對于從事小學教育的我們來說,有著很重要的借鑒的意義,讓我們知道因為哪一部分的缺失,才造成了我們現在所教孩子的問題,有助于我們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在《完整的成長》中,作者寫道:

  兒童完整的成長創造出完整的人。在這里蘊含兩個完整:完整的成長和完整的人。

  完整不是完美,人不會完美,也無需做到完美。健康的人格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缺失如同接納自己的美德。

  作為母親,我們總是會用“完美”來要求自己的孩子,作為一名教師母親,我們總是拿班里最好的學生跟自己的孩子比,給孩子提出種種苛刻的要求,并有著種種美好的'期待,當期待與現實不符時,我們便開始了種種不適宜的干預,自己著急,孩子焦慮,家庭氛圍一團糟。

  每個孩子都有差異,我們應該接受差異,尊重孩子的不完美,不苛求孩子的盡善盡美。

  在生命的角度看,孩子能夠完整的成長,自然會成為完整的人。但是我們往往總是在追求莫須有的完美時,抹殺了孩子完整的成長環境,完整的認知,完整的成長順序,使孩子不能完整的成長。

  反思自己,我需要靜下來,給孩子成長的空間,不強制的闖入他自由成長的環境,給他時間,讓他能能夠運用兒童自身的精神胚胎來塑造自己。

  用心去讀這本書,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實在太多,它讓我們認識到生命成長的規律,解釋了兒童展現給我們的各種表象之下的本質,帶著對生命的思考,認識人的完整需要一個完整的成長過程。只有完整的成長過程才能讓我們成為立體的、豐滿的、多個層面的人,不把創造自己的權利交給別人,不被他人強制性闖入你的內在而塑造你,不會成為任何人的復制品,只成為自己獨一無二的自己,完整的自己。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7

  假期再次捧起孫瑞雪的《完整的成長》這本書,細細品讀,收獲很大,對如何為兒童創設一個完整成長的空間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書講述兒童如何在成人創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創造“自我”,讓兒童成為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關愛兒童的同時看到兒童自我成長的力量,將其培養成一個完整的人。她提倡對兒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與完整的`成長的真正內涵。本書最后還介紹了兒童發展的不同理論,以幫助讀著更好地理解兒童的發展規律及發展過程。

  書中寫道“身體是屬于兒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他。父母教師要做的,就是巡邏在兒童活動的邊界上,在鼓勵和分享中保護兒童,讓他們學會自我保護。如果被允許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沒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識。”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師和家長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動或玩的時候,總是告訴他們“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小心這個、小心那個……”不但孩子的身體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維也被替代,孩子們失去了創造自己的機會。

  這不由得使我想起三年級男孩兒的最愛——長尾夾。長尾夾不就是數學老師要求學生夾卷子的小夾子嗎?有什么好玩的?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們的創造,他們會把幾個夾子組合在一起,變成另類的陀螺,他們在桌子上、地上不斷嘗試、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他們會自發地組織幾個人進行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形成了他們獨有的規則;在玩的過程中,學會了溝通,學會了相處。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們知道7歲至12歲兒童開始對有意識地協調自己的動作有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喜歡跳繩、滾圈、騎馬、蹦蹦跳,這些都是有規則的身體活動和游戲。幾乎每一樣游戲中他們都會使用意識。此時兒童認知的發展使得孩子可以通過認知來確認自己的身體,設計活動來自主游戲、自主運用身體。就那孩子們喜歡的躲避球來說,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邊玩邊形成規則,比如:怎樣分幫、怎樣確定發球權、在同時得到球的時候到底由誰來打、犯規了怎么辦、比賽的時候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這些都是在玩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完善的過程中孩子們也不斷成長。凡是可以考驗自由運動身體的地方,愉悅和自由的兒童都會不厭其煩地攀爬行走,極盡全力張揚著自己,張揚著終于可以完成使用身體每一部分的喜悅。對他們來說,身體自由了,他們創造了一個自己的身體。如果不讓兒童感知與經驗,那就意味著讓兒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自主的機會,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展示,盡情創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從出生開始,就是自己身體的主人,自己情緒的主人,自己感覺的主人,自己心理的主人,自己認知的主人,自己精神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長。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8

  大家晚上好!我是中三班王昱哲的媽媽吳瓊,今天由我為大家分享《完整的成長》第四章第二節:感覺是兒童認識的基礎。

  兒童主要依靠5種感覺——視覺、味覺、觸覺、聽覺、嗅覺——來認識世界的。從嬰兒開始,他們用眼睛觀察明暗的世界,分辨這一物體和那一物體的界限。用嘴吮吸,既能獲得食物,也能和媽媽發生生命的聯結。用耳朵聽各種各樣的聲音,并從中揀選出母語。用哭聲召喚媽媽,并與媽媽建立關系的雛形。用身體活動,并和媽媽接觸,激發生命的活力和探索世界的愿望。感覺就這樣擴展、延伸著孩子的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感覺到的一瞬間,感覺到的世界就被打開了。

  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體驗數以萬計的感覺,透過感覺,孩子擁有了自己的心理、認識與精神,這并不是誰教出來。同情緒一樣,感覺是天然存在的,所以這個過程的完成是任何他人都不可以替代的。有些感覺是外在世界帶給內在的,有些則是自己的內在世界給自己的。各種不同的感覺刺激著兒童,使他們發展出了非常好的鑒別能力、精確能力和協調能力。兒童的認識是從感覺開始的,因此經歷感覺對于兒童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感覺數學:孩子把數棒握在手里,握住1個數棒、握住2個數棒、握住3個數棒、握住4個數棒……以此,孩子用手握的感覺發現“越來越多”。

  注重感覺才可以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真實的人,不讓孩子感覺與體驗,那就意味著讓孩子失去自己的人生,離開“感覺”,“教“出來的成長,只會建構一套認知與生命分離的系統,兒童所掌握的東西就是知識,而無法形成智力。智力是身體、感覺、心智一體化的過程中形成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而分離則會導致一個和自己的生命不融合的虛假系統,它的本質是一個人的'身、心、意的分裂。

  讀完這一節后,感觸頗多。作為父母,首先我們要多讀書,我們要了解孩子成長的歷程,不能想當然地使用灌輸和馴化。無論你是成人還是孩子,讀后感·對自己生命的改變必須從感覺開始,只是認識到了,改變依然不會成為可能,所以,你可以想象,說教真的能改變人嗎?每個人在說教時都想盡可能地說得好,以為那將改變很多人的命運……但只有觸動了感覺,變化才有動力。

  其次,我們必須從改變我們的語言系統開始,把“你怎么又這樣“改變為”媽媽很愛你,但是這個事情不能這樣做”。然后教給孩子正確的方式。語言一改變,語言所傳達的能力就變了,情景就變了,新的感覺就產生了。還有我們需要把我們跟孩子在一起的速度放慢,讓自己成為一個觀察者而存在,同時也作為一個感覺者而存在,當我們嘗試著去感覺孩子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他們怎么了,然后再依此做出決定。

  最后,我們還有一個支持我們的人和天然的讓我們學習愛的人,那就是我們的孩子。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9

  很榮幸今天能夠和大家一起再次回顧,孫瑞雪老師《完整的成長》第十二章內容《不同角度的洞見》,兒童成長階段的幾個經典理論。

  第十二章主要講述了人的成長階段的發現,以及皮亞杰、蒙特梭利、魯道夫.斯坦納、埃里克森對兒童成長階段的闡述。古往今來,各種兒童成長階段的劃分的差異性似乎并不大,核心的部分在于看教育的角度不同,皮亞杰從認知的角度來發現兒童,蒙特梭利從心智的角度發現兒童,史代納從靈性的角度發現兒童,埃里克森從心理上發現兒童。他們代表著人類不同發展階段對生命的不同視角,這表明人類正從心智的時代向整合的時代進化,但它涵蓋了所有,當我們將這些整合時,完整的人就噴薄欲出。無論我們從哪種理論出發,至少宏觀的把孩子0-18歲的狀態裝入我們的.心里,再看當下自己孩子的成長,這對我們的教育、對父母養育孩子有著至關重要的的幫助。至少我們面對孩子當下的瑣事時,我們能知道這是某個時期孩子生命成長的特征,就不會大驚小怪,不會嚴責孩子,就會給孩子更大一點的成長空間。

  在人的生命成長中,有預定好的成長密碼,所以教育者才發現人的成長階段,遵循自然法則的成長階段,人的生命才會有序而統合的、全方位的完整成長。可是我們成人卻因為功利心以及對生命成長的不了解,強制孩子做這做那,限制孩子的行為,拔苗助長的學習……最明顯的表現是如雨后春筍般的各種興趣班。由于在一個以“學習”好壞為判斷標準的環境下,為了迎合家長的“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很多幼兒園的小學化傾向嚴重。公立幼兒園嚴格遵循幼兒的成長規律,嚴格按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要求來教育孩子,可是好多家長吐槽幼兒園不給孩子教知識,其實幼兒園不是沒給孩子教知識,只是沒教家長認為的小學“知識”,大家要知道,小學化傾向對孩子有著非常大的危害。

  首先,“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身體發展有害。幼兒正處于長身體階段,機體和神經系統都還比較弱。幼兒如果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大腦容易疲勞,會造成神經系統的傷害,并引起心理上變化,如表情呆板等。幼兒的小肌肉群沒發育,過早動筆,過早、過多的規范性學習還能導致幼兒近視、駝背、消瘦等身體不良癥狀產生。

  其次,“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有害。過早地對幼兒實施小學教育超越了幼兒心理發展水平。幼兒期的心理發展還不完善,還不具備系統學習的能力,如果此時強迫幼兒像小學生那樣學習和做許多功課,他們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學習過于吃力,幼兒會對學習產生厭倦、畏懼情緒,從而會扼殺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再次,“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全面發展不利。在幼兒階段所進行的小學式教育,其實進行的只是單項智育,由于這種做法只重視單項智育或某種技能的發展,忽視了全面性發展的要求,結果,幼兒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被削弱了,其它各育的發展要求被忽視了,導致了幼兒身心發展的片面性。

  第四,“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未來學習不利。由于一些學前班使用的是小學一年級教材,其教學內容和小學一年級是重復的。在幼兒階段兒童如果學過了小學課本上的知識,他們剛上小學一年級時,不用花多大力氣就可以獲得好成績,由于重復教育,使這些兒童養成了不動腦、不思考、生記硬背的不良習慣。當他們升入二年級以后,面對新的學習內容,一下子不能適應,結果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學習跟不上的情況都得以產生。還有大多數孩子在青春期到來時,學習的興趣幾乎已經所剩無幾了,還沒有開始就沒有了,這就是透支的代價。

  所以,成長最要實事求是、認認真真、踏踏實實、老老實實……每一個生命的出生都是尊貴的,鮮嫩的像花一樣,兒童的成長最急功近利不得,需要愛、接納、認可、自由、尊重、平等,然后在這個氛圍中慢慢生活、慢慢成長,無論出生于什么樣的家庭都可以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如果我們還抱著過去的錯位的理念,還想給孩子再加碼鍛煉,就會培育出一批批生存意義上的人,我們就無法使我們的孩子從生存中解放出來,進化到精神的、有創造天賦的更高狀態的人,進化到完整的人,讓人類的孩子真真實實地生活吧,成長吧。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10

  精美段落摘錄: 因為幼兒兒童的心靈暫時還不受限制。即使被抱走,幼兒也只會簡單放棄,并把興趣轉移,有的家庭有著友愛和寬容,這樣一種氛圍就是對兒童的愛!在愛中,兒童才可以無拘無束,他的興趣才會不斷涌現,隨機產生、變化和拓展。

  愛。能把各種場所變成兒童的家。

  在兒童自己的家中,大多數孩子都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體,以便學會感受身體的每一部分,把握身體的行為,從而達到身體上的`獨立。他依靠對自己身體的支配來探索身體的智慧和身外的世界,發展內在的天賦和身體敏銳的感覺以開發他的心理領域,以此上升到頭腦,這是他未來一切發展的開始。

  自己的感悟:

  通過這幾小段話,以及書中講到的實例,我切實地感受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應給與太多的阻礙,因為孩子們從剛出生的嬰兒開始真的就是一個“空白”。為什么說是“空白”呢?嬰兒剛出生時的哭、自己手和腳的動等等這一切的行為,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也就是說這些動作根本就不受大腦的控制。他的開始懂也源于他對事物的探索。

  書中講到了一個實例,一個1歲的嬰孩小曼曼對一個帽子產生了好奇,把帽子給他后,他用嘴啃、用腳踩,坐在上面。當看到他做這些的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會從孩子手里拿過帽子放到一邊,或是直接給他戴到頭上,但作者卻沒有,而是任由孩子自己探索,給孩子這樣一個機會。最終,小曼曼把帽子戴在了頭上,雖然不合適,但也沒有給他摘下來。相對于我們一貫的做法,無疑作者的做法是給了小曼曼獨自探索的機會。而我們就往往會把自己的經驗直接移到孩子身上,或是直接剝奪孩子接觸這個事物的機會,這樣就忽視了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喪失了探索的機會。

  其實孩子跟我們一樣,都是在摸索中前進的,試問,如果我們連摸索的機會都不給孩子,又如何讓孩子有更多的進步呢?又如何要求他們更好的成長呢?我們以為的讓孩子走我們給出的捷徑,恰恰是剝奪了孩子自己摸索的機會。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11

  我對孩子有著天生的喜愛和憐憫。對孩子的喜愛源于我是一名媽媽和老師,而憐憫則是因為常常看到很多的孩子因為不被理解或者缺乏有效的引導陷入迷茫和苦惱。

  偶然的機會知道了孫瑞雪的教育機構,捧回《愛與自由》的書讀了。隨后又讀到了她的《完整的成長》,似乎是續上了,更完整的了解了她的理論與實踐。

  孫瑞雪說:我們是搞兒童教育的,但我們要花大量的時間進行成人的了解和研究。因為,如果我們不成長,我們無法了解兒童,無法做這種高于我們意識形態的教育。成長需要尋找一個途徑,觀察兒童能幫助我們找到成長的路。我們必需與兒童一起成長。

  非常幸運地遇到了這本書,覺得在書中找到了自己的情緒密碼,也找到了通往孩子世界的美麗小路。

  她用溫和的筆法向大家呼喊:

  兒童自己創造自己!

  兒童是自己身體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感覺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認知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一切創造始于兒童的自我創造!

  如果想做到這些,就用“愛與自由”去澆灌。

  書中舉了大量的實例,甚至包括作者的迷惘與解惑,用最真實的感受傳達了她的一份擔憂,一份責任。

  雖然寫的是0—6歲孩子的成長,但是對于從事小學教育的我們來說,有著很重要的借鑒的意義,讓我們知道因為哪一部分的缺失,才造成了我們現在所教孩子的問題,有助于我們幫助孩子走出困境。現在想來我們班的一個典型特征的孩子,就是缺少了早期的體驗學習過程,父母是非常利落能干的人,幫助孩子解決了一切可以動手的機會。剛入學時,孩子雖然活潑,可是手部及身體肌肉的協調感差,造成了不自信的狀態,更不必說戰勝困難的意志品質了。這些方面慢慢在學習上表現出不愿意思考,遇到稍有一點難度的題就放棄,不愿意寫作業。于是我就對癥下藥,增加他的動手機會,并把他的任務難度系數降低,先解決自信心的問題。又經過長期的體驗訓練,幫助他進行內部的自我建構。終于有一天,迎來了他自豪地跟我說:“我現在的躲避球水平很好噢!”再后來,開始耐心而專注的作業。孩子,你終于完了一部分的自我建構,開始認識自己了,變成自己的主人啦!

  我的女兒只有三歲兩個月,美麗可愛,活潑伶俐,我也嘗試著這樣和她這樣交往。

  暑假里,我把她帶到姥姥家,因為姥姥家里有年齡相仿的好幾個小朋友,女兒可喜歡他們了。她的大姨喜歡她,獨獨邀請她做客,她不肯,聲嘶力竭地哭,完全失掉了乖巧的形象,勉強去了一次,就再也不肯去了。后來,大家就常常拿這件事逗她玩,只要說:“送你到大姨家。”她就大哭,屢試不爽。女兒不是太愛哭,再因同樣的原因又哭了一次后,我試著詢問:“你喜歡大姨嗎?”她含淚點頭。“你不想去是因為舍不得戚珩哥哥吧?”女兒大眼晴里珠子就斷了線啦,小嘴兒一撇,又要哭,看來這就是她的傷心處了吧。我接著說:“你看,媽媽就是你肚肚里的蟲蟲,什么都知道,那么,我們就暫時不去大姨家了,要是去的'話,媽媽和你商量,好嗎?”她破涕為笑:“我以后再上大姨家。”好像,類似的哭就少了呢。

  女兒暑假后就要開始她的集體生活了。孫瑞雪的幼兒園的理論是蒙特梭利,注意體驗和經歷,注重孩子的內部自我建構。體驗就是學習!因為對“體驗學習”的關注與重視,才進行了游戲課程的研究。如今,又見“體驗”是那么的熟悉,卻略帶陌生。因為體驗也需要“有向”,凡事皆體驗我們沒有那個時間和精力;體驗要到個體,給孩子機會,不有意無意的替代。這也算是所說的上位吧!實踐——理論——再實踐——再理論,需要不斷的繼續學習和體悟,才能將它更好的應用在我的教育孩子當中。

  這本書還得再讀,因為真的很好。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12

  《完整的成長》這本書是由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所編著的。這本書給我們闡述了如何讓幼兒成為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

  之所以讀這本書是因為家里正好有兩個上幼兒園的寶寶想通過這本書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的確在這本書里我也找到了一些管理幼兒的方法,書里給我們列舉了大量的案例給我們講解如何關注孩子一點一滴的成長,在讀這本書時腦子里總會浮現出自己兒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讓我不斷地反思自己平時教育孩子時的誤區。

  書里提到兒童是自己的主人,寶寶是如何慢慢喚醒自己身體的各部位的,如果在這一時期我們總是過度的禁止和限制孩子的行為那么兒童對身體最早的探索、開發和創造,人體所蘊含的潛能就不會被激發。比如孩子在兩個多月時總喜歡吃自己的小手,很多媽媽總感覺很不衛生,制止孩子,其實這個時候是孩子發現認識和使用手的一個過程,這個時候就讓他去啃,孩子稍大點我們怕他磕著碰著總是禁止他們最很多事情,這都是對孩子的禁錮,反復的活動四肢,讓身體自由這就是兒童的第一自由,這對一個兒童來說非常重要。

  人是情緒體,我們兒童尊重兒童就要尊重兒童的情緒并陪伴孩子情緒的成長,很多孩子在不高興大哭的時候我們總是很焦慮想立刻制止孩子的之一行為,其實當孩子哭時我們應該讓孩子把這種情緒很好的流淌出來,讓孩子認知自己的情緒并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自己創造自己意味著不把創造自己的權利交給別人,意味著不被他人強制性的.闖入的你的內在而塑造你,意味著不成為別人的復制品。讓孩子成為他自己,這是人成長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引用書中)

  不同階段的孩子有著不同的特點,通過讀這本書讓我在和自己孩子溝通和交流上找到了許多不錯的方法,如果家里有0到6歲的寶媽建議讀讀這本書,個人感覺真的很不錯。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13

  今天我為大家分享《完整的成長》第一節:什么是主人。

  什么是主人?我個人觀點認為“主人”就是主宰人的“人”。第一個人我們都了解她,就是我們自己,有著肝心脾肺腎、筋脈肉皮骨、目舌口鼻耳、爪面唇毛發、淚汗涎涕唾,有著喜怒憂思悲恐驚的七情,嘗盡了人間酸苦甘辛咸的五味的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融入自然環境,融入社會環境,那么“人”是人最為關鍵的部位“心”,心是神明之主,是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中最為高尚的總指揮,是安住在你我內心的“人”即是“主人”。

  主人,意味著不被掌控。不只不被他人掌控,也指不被自己內在的非主人部分所掌控。那么,非常弱小的幼兒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首先,我們要給幼兒相對的自由,正確的愛和無比的尊重,讓幼兒的`精神胚胎茁壯成長,自我創造一個主人。例如有一次我爬梯子換燈泡,女兒也要爬這時爺爺奶奶都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而阻止她,但我相信她能做到女兒爬到最高一層歡呼著“我做到了,我現在是一個大巨人了!”并且重復爬了好多次,所以我們要給幼兒聽從自己內心指引的機會去認識自我、肯定自我,章顯自我!

  其次,我們要有意的對幼兒進行性格的培養,因為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會行為方式。

  (1)克制孩子的任性,就是要對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堅決的說“不”,讓幼兒意識到愛不是無限的,不要利用父母的愛來索取一切,不要用父母的愛來威脅父母。

  (2)防止自私,自私是孩子的天性,我們要有意識的讓孩子照顧好自己同時還需照顧好身邊的人,培養孩子家庭觀念家庭意識。

  (3)經歷挫折,讓孩子認識到人生并非一路坦途,經歷挫折不僅能培養孩子忍受挫折的耐力和吃苦的能力,還能使孩子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能掙扎成長,奮力向上而不是墜落。這幾年來大學生跳樓事件屢見不鮮,這類的問題孩子是自私的,沒有家庭觀念,不能容身于社會環境。

  再次,培養孩子知人、曉事、修心、篤行的能力。我們成年人知道人生并非坦途,有陷阱和危機,可是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有限難免有些不法分子把魔爪伸向弱小的孩子。讀后感·讓孩子知道社會環境是有污染的,提前化危機于萌芽狀態使自己不陷入困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我們常說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來說是非著便是是非人;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總之,主人是不會被內外界的一切障礙所掌控。我們家長無需為孩子搬到障礙也無需刻意打造一個自認為是好的孩子,否則只會毀了主人。主人是一個強大的內核系統,她會對身體、感覺、心理、認知、精神當下的資料進行整合分析創造一個嶄新的自我!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14

  跟隨敘事者團隊讀完了孫瑞雪老師的《完整的成長》一書,里面一句話讓我深深地刻在了腦海中,“不要努力成為一個正確的人,而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是的,培養一個完整的人太重要了,現在的家長是在比賽著積極地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課外班,讓孩子提前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當知識填滿孩子的腦袋時,他的心靈肯定失去了成長的空間和時間,試想,一個沒有玩過水,沒有玩過沙,沒有登過山,沒有看見過五彩繽紛的植物蔬菜,沒有領略過大自然四季的美,沒有和同伴追逐游戲過,沒有抬頭看過星星月亮,沒有發自內心大笑過的孩子,能是幸福快樂的嗎?

  孫瑞雪老師說過,真正的‘教育’應當是協助孩子,由孩子自己來完成創造自己的“教育”過程。作為家長,有責任學習如何協助我們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完整而非完美的人,成長為一個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精神和靈性合一的人。經由一斑可窺見一豹,我們可以經由我們自己的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精神和靈性的粗淺探索,便深刻感知到我們的內在世界都發生了什么!也經由此而深刻認識到我們每天與孩子的相處,都在孩子的內在世界里發生著什么!這是一堂父母們必修的成長課題!自我的`尊嚴感和自我價值感,是人的核心,而兒童正在形成這個核心,這就是成長的意義所在,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成為自己”。我們想要表達的是:你的幸福感有多高,你是否擁有愛的能力,你的生命狀態是怎么樣,核心就是自我的尊嚴、自我的價值感,而這些絕不取決于你所獲得的榮譽、金錢、地位,也不取決于誰給了你榮耀、關注或者愛,更不取決于你站在一個怎樣的平臺上。

  教育當是創造人自身的事業,而基礎教育更當是創建人自身之基礎的事業,那是一種至深基礎和無限高遠的事業,但它并沒有受到應有的真正的重視。才高志遠的人們遠離著基礎教育,人們不愿去造就人而更愿意去制造物。

  教育,如果我們還繼續用這個詞的話,應該賦予怎么樣的新內容呢?首先,它不能是“教”,一位老師說,“孩子不能教,一教就教壞了。”其次,它不能“育”,又一位老師說:“我終于相信,兒童是自己成長的。”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15

  從一般意義上講,一個完整健康的人,需要同時具備豐富的精神和康健的體格,缺少了哪一樣,都不能稱之為完整。今天重點討論精神層面,它不僅能為我們帶來豐富的人生體驗,在某種程度上,它甚至還可以彌補身體上缺陷,就如孫瑞雪老師在文中講到的“只有到達精神,才能創造出自我。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一個自由的人,一個不再被基礎的、物質的東西所限的人。”只有內在的自由才能真正讓我們擺脫各種內外的捆綁,進而創造自我、發現自我、活出自我。

  文中,一個孩子從最初對事件的認知—宣泄(通過情緒流淌不快和痛苦)—轉化和全然接受,它經歷了一次完整的心理活動,完成了一次自我的確定、升華和創造。這個過程,更多的需要孩子自己去完成,作為父母的我們,只要在一旁愛著、傾聽著就好,給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和時間,保護他們完整的成長過程。孩子正是通過這一次次完整的成長歷程實現一次次自我創造,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驅使自己的軀體和行為。

  有了這樣的認識,我更加深刻感覺到同孩子一塊兒成長探索、一起經歷一次次完整成長歷程、一同完成一次次自我創造是多么必要和緊迫,在此過程中,我們的認識必須清醒、做法必須恰當。

  我們是孩子的父母,但絕不是孩子的主人。孩子無意于來到世間,既然我們將他帶到人世,便有責任和義務將他養大、引導他經歷人生酸甜苦辣,走出自己的人生。子女之于我們,不是傳宗接代或者實現某種功利目的的工具,不是我們可以占有、控制、支配的私有財產,他是有著獨立人格的個體,是獨一無二的自我,這一點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才能保證我們不會走偏、走錯。因此,我們需要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高質量的陪伴和真正意義上的愛。

  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孩子跟我們回了幾次老家,就能分辨出哪是奶奶的老家、哪里是外婆的老家;孩子跟著妻子去了幾次她的單位,就知道媽媽是警察;每次我和妻子說話聲音稍微大些,孩子就會怯懦的對媽媽說“你們不要吵架”;每次孩子惹怒我們被批評之后,孩子都會說“抱歉”……他的言行時常讓我們感到意外和驚喜,它也一次次提醒我,真的不能把他當作一個一無所知的幼兒,他正在用懵懂的眼神觀察周圍、感受社會、認知這個世界,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心理正在活動,以致于我不能在他的玩伴面前和公眾場合給他難堪,不能隨意否定他的想法和勞動成果;以致于我不能隨便找個借口敷衍他,不能編織謊言欺騙他,孩子的意愿和選擇需要得到我們的尊重。其實,我們對孩子的'言行舉止和態度,往往影響著孩子將來待人處事的態度,孩子會從我們的愛和尊重當中感受到溫暖,從而將這份溫暖帶給他人,也包括我們自己。

  陪伴孩子,陪伴自己。時常會看到或者聽到要抽出時間多陪伴孩子的文字和話語,我沒有感到有什么不妥,覺得小孩瞬間就會長大,在成長過程中多一些陪伴就會少些遺憾,也為此我調動了工作崗位,選擇呆在孩子和家人身邊。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當當網上看到這樣一本書《高質量的陪伴勝過朝夕相處》,我深以為然,我才慢慢認識到,原來陪伴并不是我們和孩子同處于一個空間、要在一起呆多久,而是我們既能把自己的時間給孩子,更要把自己的心放在孩子身上,能夠接受孩子有情緒,接受孩子會犯錯,并且樂于關注孩子的言行、傾聽孩子的內心、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愿意花時間與孩子接觸,幫助引導他解決問題。孩子通過一個個事件經歷一次次心理歷程、完成一次次自我的創造,通過一點一滴地、慢慢地、逐漸地確定自我,在此過程中,我們必須保持著謙卑、謹慎、積極向上的態度,耐心去聽、認真去看、深入去思考,與孩子一起嘗試、一起探索,給他支持與鼓勵,給他適當的引導和修正,相互陪伴、相互成長。

  懂得去愛,完整成長。不是每個人都會去愛,我們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也不可能教會孩子在社會上行走需要具備的一切能力,讓孩子做自己,才是最恰當、最正確的愛。既然我們已經懂得,孩子是一個精神獨立的個體,那么我們做父母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完成一次次自我的建立,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怕麻煩、怕孩子受到傷害剝奪、限制孩子自我嘗試的機會,因為孩子還小、不懂事等原因包庇縱容孩子的過錯,殊不知,我們剝奪的不僅是孩子的行為,縱容包庇的不僅是孩子的過錯,更是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和對事物本質探尋感知的能力,是糾正引導孩子的最佳機會。沒有真正的經歷、沒有真切的感受,哪能體驗興趣與奧妙所在、哪能知道酸甜苦辣的味道。適當的放手,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和時間,因為他自己吃得那些苦終將讓他更加強大,他學會的那些本領會讓他更好地觀察適應這個世界,他一點點修煉出來的良好修養會讓他更加熱愛生活,他健全而獨立的人格將讓他成為自由的、獨一無二的自我,他不斷豐盈的精神世界終將讓他走出精彩的人生。

  “我思,故我在。”到達精神,創造自我。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相關文章: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02-13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02-14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3篇02-23

《完整的成長》讀書心得(通用16篇)09-30

完整的培訓方案08-15

完整的策劃方案11-16

企業完整的述職報告12-08

完整的婚禮策劃方案12-13

完整工作計劃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