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生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于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生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1
《變形記》并不易讀,說其不易讀是因為這本書沒有優(yōu)美的文筆,而且讀起來會覺得有些枯燥。但這本書的內核卻揭示了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
小說其實并不復雜,講的是旅游推銷員格里高爾有一天一早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了大甲蟲,他并沒有非常驚慌,而是擔心自己能不能立即去公司上班,因為如果不能去上班,就會被開除,沒有工資可拿(從這也或許可以看出資本對人的一種異化)
故事接下來就很荒誕又自然的進展下去,家里人發(fā)現(xiàn)格里高爾變成了大甲蟲,從一開始的'照顧慢慢到厭煩。厭煩的原因我猜測主要是因為格里高爾不能再做出貢獻,不能再為家人提供金錢。最后文章結尾以格里高爾的死亡,他的父母以及妹妹愉快的外出旅游為結局。
這篇小說的故事其實不復雜,而且全文以一種近乎平淡的語言被敘述,但我們或許可以看到卡夫卡向我們揭示出了一種道德異化,如書中的親戚在人變?yōu)榉侨说那闆r下,親情又會成為什么?我們也可以設想,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依靠什么來維持的?倘若一個人沒有了人類的軀體,之前的感情還會存在嗎?或許還可以再設想一下,感情/道德的本質又是什么?
這些問題很復雜并且很難去回答,回到《變形記》這本書,卡夫卡無疑是悲觀的,從文中他向我們揭示了感情的本質是金錢,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是用金錢來維系的。最后文章的結尾,有一個細節(jié),當格里高爾的父母與妹妹外出旅游時,文中寫到:“當?shù)竭_目的地時,女兒第一個站起來并舒展她那富有青春魅力的身體時,他們覺得這猶如是對他們新的夢想和良好意愿的一種確認。”
當格里高爾的死亡沒有金錢上的價值時,他們很快便選擇了遺忘。
高中生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
我在高中時第一次讀這篇小說,覺得讀不懂。多年之后重讀,覺得卡夫卡真是太深刻了。
從人物的歸屬感和價值感角度觀察,我從主人公身上發(fā)現(xiàn),他沒有價值感,就像我們今天認識的很多人一樣,認為自己沒什么價值,只能通過自己做的事情來獲得他人的認可,這算是一種交換得來的價值吧。格里高爾工作特別努力,要為他的家人提供生活保障,在職場獲得成績,以此建立自己的存在價值。這正是現(xiàn)代人的處境,我自己本身也有這樣的問題。如果從心理學上來解釋,這是從交換價值來獲取自身的存在價值。
再有一個是歸屬感的問題。卡夫卡是猶太人,在他生活的時代,猶太人普遍受歧視。他自己所屬的民族不被這個世界所接納,不被這個世界所認可,有一種與其他民族之間的疏離感。
這種疏離感也反應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他給父親寫過一封信,反映出他與父親之間的關系很糟糕,這也反映到小說中主人公與自己父親的關系——始終不被父親所接納和認可。
還有一種感覺很觸動我,就是卡夫卡在《變形記》里寫出了人類的異化過程。在這個變形的過程中,他的所有體驗,放在今天的我們身上也是非常貼切的。
我們都有一個殼,只不過我們都不知道。在小說中,主人公失去了人的形象,以變形的蟲的形象出現(xiàn)在他人面前,不被人接納。事實上,我們也在被異化,我們都戴著面具,都心懷恐懼。面對這個異化我們的世界時,我們都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與家人的關系,都害怕用真實的面貌去面對彼此時,會不會仍然被認可和接納。
卡夫卡受尼采的影響很深。有一本書專門講卡夫卡和尼采的思想關系,雖然他沒有接受尼采的意志學說,但尼采的“上帝已死”的思想對卡夫卡的影響很大。卡夫卡認為,尋求真理是沒有用的,人在社會的擠壓之下,只能被異化,只能沉淪。他作為猶太人,不能被世界所接納,作為個體的人也不能被家庭所認可,所以,他始終是孤獨的、懦弱的。
他寫小說時,就把這種孤獨和無奈表現(xiàn)出來。我發(fā)現(xiàn),他的好多小說講述的都是這種孤獨感和疏離感。他用很荒誕的方式去展現(xiàn)他的這些情感,以及在現(xiàn)代文明中,在“上帝已死”的境況下,真理之不可尋的殘酷。現(xiàn)代文明摧殘著他的精神和肉體,他只能無奈地忍受荒誕地死亡,卻沒有得救的盼望。
高中生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3
這個寒假,我讀了不少書,然而唯有卡夫卡的《變形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變形記》講了一個小推銷員格里高爾在生活和工作的重壓下,有一天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了一只丑陋可怕的大甲蟲。他的親人相繼拋棄了他,他終日生活在暗無天日的小房間里。無邊的痛苦中,他無助地認為世界拋棄了他;迷惑中他也拋棄了世界。他放棄了生活的希望、丟失了向上的信心。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一束陽光設在他干癟的硬殼上。他去了,離開了這個無情的世界……
每每讀到這兒,我都不禁沉思:在那時喧囂的20世紀中,善良似乎是一株任人踩踏的小草,而在這位因家人的一句責罵就去自殺的作家筆下,我讀懂了他所呼喚的——人們的善良與同情。
當格里高爾無助時,至少還有妹妹同情他;后來,他失去了這種同情和關懷,他便對生活失去信心,離開了。如果人們對他多一點耐心、給予他善良的同情與關懷,或許他還會變回他……
夕陽西下。卻不想成了格里高爾最后的回光返照。或者他已經(jīng)死了很久很久。他死了,他的'家人卻認為他們“得救”了。他們的生活終于因那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而“明媚”——格里高爾,那只討厭的甲蟲死了。
透過字里行間,我看到的事卡夫卡對善良的呼喚,對善良的期盼,對善良價值的認可!
當今社會,多少人對同胞的遭遇視若無睹;多少人“一毛不拔”,不愿資助貧困的同胞;多少人在同胞的缺水死亡下,依舊大肆浪費……
朋友,當你在這喧囂而騷動的社會中忙碌時,請你想一想那只缺少溫暖而離去的甲蟲,在心底為他去栽培一株小小的善良之草吧!
我相信,世間的溫暖總會多過無情的:無數(shù)人無償獻血、領養(yǎng)孤兒、捐贈衣物書籍、籌款助災區(qū)……生活中也有許多溫暖的小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人受傷好心人送醫(yī)院、老人養(yǎng)老資助、投食野貓野狗、救助動物、領養(yǎng)貓狗……
人們啊,我在此,呼喚善良!希望有更多人擁有善良、發(fā)揮善良,讓溫暖灑遍人間的每一個角落……
高中生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4
這是寓言,還是夢魘?弗蘭茨?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惡夢?最初的荒誕不僅體現(xiàn)在主人公格里高利無端地變?yōu)橐恢淮蠹紫x,而更在于他似乎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處境,甚至還以為自己能夠生活得依舊正常,對于別人的態(tài)度巨變毫不理會。文中人物的無助,那種被束縛在異化環(huán)境中的個人與四周那看不見摸不著但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無希望的掙扎,才是人厭惡之所在。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系的描寫,尤其寫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于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系自然會處于正常狀態(tài)。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甲蟲,父子關系、母子關系、兄妹關系突然間發(fā)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
結尾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看了《變形記》以后,我覺得有種黑色幽默的悲哀,這讓我想起最近一篇引起廣泛爭議的美國新聞報道,現(xiàn)實中一位女植物人在丈夫的請求下被法院判處安樂死,執(zhí)行時遭到了大批美國人民游行反對,他們認為法律沒有權利在沒有經(jīng)過植物人自己同意就判處其安樂死。此時,女植物人的彌留之際,她心里也象那只大甲蟲一樣釋然嗎?我不知道,沒有人知道她還算不算是一個人,是否她的家人也會如大甲蟲死時那樣由衷的覺得快樂,好象沒有,但是顯然美國人民憤怒了。他們不管女植物人家庭承受的苦難,他們只相信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任意剝奪的,女植物人是否還是生存的權利和價值?
這也是《變形記》要回答的,如果人變成甲蟲,那么它還有生存的權利和價值嗎?他還是一個人嗎?回答恐怕是否定的,他已經(jīng)不再能為這個家庭帶來財富,不能承擔他的責任,甚至不再能說話,他只能默默的傾聽,羞怯的張望等待著家人對它的'判決。它的家人最后再也不能承受這種沉重的壓力和打擊,而打算把它拋棄,而它提前的夭亡,也解除了家人最后的顧慮和心理負擔。沒有人為它唱一首挽歌,沒有人記得它曾經(jīng)是一個人。現(xiàn)實就是這樣無情,即使是人間的至愛,最真切的親情也無法挽回一個人的沉淪。人生活在世上,當無法承擔做為人的義務時,也同時失去了他作為人的權利,即使他曾獲得家人最初的同情,但最終將被無情遺棄,這不是個別家庭的冷漠,而是人性一次真正的裸露。
相對溫暖的家庭尚且如此,社會恐怕對這種個體的不幸遭遇會更加殘忍,他們會把他送進實驗室,每天對他進行各種各樣的實驗,而且會引起無數(shù)的眼睛好奇地逼視他,無數(shù)張嘴巴無休止的討論他,他生命的每一秒種將暴露在慘白是日光燈下,直到他死去還要被制成標本供后人研究。他作為人的資格和尊嚴被完全忽視了,沒人在乎他心里的感受,群體只在乎他們的好奇心可以獲得滿足,他們擁有做為幸運者的活生生的見證。
高中生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5
起初我覺得文章最出彩的在于第一部分,格里格爾都變成甲殼蟲了第一時間憂慮的卻是工作、償還父親債務、養(yǎng)家的問題,在面對首席律師時條件反射般地脫口而出的解釋,真是完美塑造了格里格爾這個可憐可悲的形象。同時還有父親的質詢、母親的哀求、妹妹的哭泣、公司的`剝削…后面發(fā)現(xiàn)后文一家人的態(tài)度更是耐人尋味。父親一直是粗暴地對待,完全不當人看。母親一直抱有他能變回人的幻想,但一直不敢直視他。妹妹起初是關心著他,然后開始冷落了他,最后首先提出要除掉他。
除掉格里格爾的理由是:你們怎么知道這是格里格爾呢?是的,怎么知道呢?但其實誰都知道吧,尤其是妹妹。他在感覺到妹妹的恐懼時,用床單蓋住了沙發(fā)下的自己,妹妹也是知道的。但我覺得這也無可厚非吧,畢竟久病床前無孝子,一家人的生活也是很窘迫的。但最后格里格爾內心對妹妹音樂的喜愛、來不及宣布的想送妹妹去音樂學院的愿望并由此引發(fā)的愧疚與妹妹的行為產生的對比令人唏噓。
單從結果來看,似乎是一定得擺脫格里格爾的。但仔細想想,是不是就是因為家人這種冷漠的態(tài)度、自私的想法、做法才讓格里格爾變成這樣的呢?不敢選擇自己的人生、為了家人犧牲自己,忍受被公司剝削…
同時文章精彩的還有妹妹與媽媽挪動房間家具時的溝通:放縱還是克制?格里格爾的昆蟲習性逐漸戰(zhàn)勝他的人類本性時,妹妹選擇放縱他,但媽媽始終希望格里格爾是個人。那么到了日常生活中,教育小孩的問題呢?既然可以溝通,是不是應該尊重對方的想法呢?或許看起來格里格爾很享受爬行的快樂,但他也在為此感到痛苦啊,所以應該正確地幫助他才對啊!
【高中生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02-13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04-07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范文10-26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14篇02-14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13篇02-16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10篇02-17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14篇)03-11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匯編14篇)03-19
變形記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