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好的告別》的讀書心得個人感慨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于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好的告別》的讀書心得個人感慨,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好的告別》的讀書心得個人感慨1
不可否認,閱讀這本書的初衷是為了緩解內心的焦慮—面對一些正常的初始衰老跡象。隨著年齡增長,人會越來越意識到,死亡,尤其是突然而決絕的死亡,或許沒有那么令人恐懼而衰老卻著實是個折磨人的小妖精。如同良好電子系統的突然崩潰,仿佛鐵絲鋸斷腳踝的電影橋段,衰老的隨機性和逐漸性,會讓成年人的世界日漸崩塌,直至黯淡消亡......
阿圖·葛文德,印度裔美國外科醫生,出于對臨終關懷這一課題的興趣,以多年積累、游訪及親歷的眾多事例,著作此書,既有對醫生從業人員定位的建議,也有對臨終關懷領域發展的介紹與展望。有數據,有實例,有采訪,是西方科學的理念。
但全書由從未離開過印度的祖父在印度傳統家庭中養老始,由移民美國深造終身踐行科學行醫的父親魂歸印度恒河的儀式終,骨子里的.東方思辨與哲學,又在告誡讀者,無論是病患還是家屬,最終選擇權依然在你們手中,何時進,何時退?在戰術上積極運用先進科學手段克服生死攸關的大病癥,在戰略上適時退回獨立而有尊嚴的生活狀態“藐視”衰老,甚至是死亡。既然我們不能選擇生的方式,至少應該為如何體面的死亡做出自己的判斷—了解自己最在意的生活底線,不做無謂的生存掙扎。整本書的讀感猶如觀看李安導演的電影,外在觀感很西式,內在靈魂依然保有東方韻味。
《最好的告別》的讀書心得個人感慨2
阿圖·葛文德在這本書中討論的是一個嚴肅的話題:衰老和死亡。初拿到這本書,我沒有馬上讀。面對這樣一個敏感的話題,我內心是拒絕的,避之不及。而且,在二十歲的年紀,衰老和死亡似乎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有一天無意中翻開讀了一段話,就被深深地觸動到,當即決定開始讀這本書。
葛文德圍繞衰老和死亡討論了三個話題:養老、臨終醫療和善終護理。從葛文德的文字中,我欣喜地看到,無論是罹患絕癥的病人還是衰老脆弱的老人,好好活到生命的終點不是不可能的。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改變觀念。我們在對待病人和老人方面最殘酷的失敗,是沒有認識到,除了安全和延長生命,他們還有其他優先考慮事項,譬如避免疼痛或不舒服,盡量保持頭腦清醒,偶爾能和家人外出,實現個人生命具有完整性的感覺。通過改變每個人生命最后階段的可能性這一方式,我們有機會重塑我們的養老機構、我們的`文化和我們的對話。
有一些有意義的改變正在發生。對于老人,可以有比療養院更好的東西,譬如輔助生活。遭遇死亡,可以有緊急搶救之外的其他選項,譬如善終服務。患上絕癥,醫生、病人及其家屬應該通過一系列談話,考慮清楚什么時候從為時間而戰轉向爭取人們珍視的其他事物。
關于衰老和死亡,我們越早思考越好!
《最好的告別》的讀書心得個人感慨3
生命,尊嚴,死亡……阿圖葛文德的這本《最好的告別》的標簽讓我在閱讀的時候一直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宿命感。的確,死亡離我們很近,是每個人終將走過的宿命。但,我們要怎么迎接死亡?
死亡到底是什么?從生物學的角度,身體里大多數細胞的凋亡意味著生命的死亡;還有人說,人會經歷三次死亡,當最后一個知道他的人死了,他才真真死去,這里強調的是人的影響力;相似的說法還有文學家臧克家先生筆下的“有的人或者,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里更突出一個人的貢獻。
這本書的邏輯其實很簡單。他先告訴,無論是從生命的長度還是生命的質量上,我們對病人無微不至的,為了讓病人活得更久的照顧未必對患者真正有用。在這一部分作者期望說服讀者,并不是活得越長的人生越有意義,以及現代醫療設施,比如手術,化療,很多時候并不能延長生命,甚至會讓情況變得更糟。而生命的價值是什么,本來就難以一概而論。作者引用塔基的基本需求,并提出“人們的優先需求顯著改變,他們把注意力放在存在上,而不是放在做事上;關注當下,而不是未來”的觀點,試圖說明幸福感讓一個人的人生有意義,而在醫院治療的方式顯然無法讓人幸福。
接著作者從美國現有的制度,或者說存在的機制,提出讓病人活得更好的兩種可能。在有活力的療養院里,病人們能盡可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接受臨終服務,讓一個人在臨死的最后時間里盡可能舒適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比較兩種方式,我認為他們只不過是運作的方式不一樣而已,他們的核心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讓病人盡可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說到想要的生活,其實真的不那么容易獲得。第一,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這種生活不是簡單的可以復制的。這也是療養院的困難所在。第二,很多人可以說出自己不想要什么,卻很難講出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這樣容易導致的結果是,病人總覺得不滿意(畢竟身體每況愈下是一個事實),更難得到自己想要的。這也是很多人不得善終的重要原因。
因此,找到“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尤為重要。作者在原文的表述類似于“有什么可以替換的東西”,但我喜歡管這個叫生命的判準,或者底線,理解為一個人決定最想做的事情,最無法割舍的事情是什么。可是這一點,自己尤不知道,何況是在危機時刻做決定的家人們?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治之于我最大的意義,在于他讓我開始思考我生命中難以割舍的東西是什么?我在腦子里搜索了一圈,答案還是不知道。我覺得,這樣子其實是有一點可悲的。
所以,為了讓人生更加豐富,為了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好好學習,出好作品吧。這樣已有所得的人生,大概才能更清楚地說出,自己這一生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最好的告別》的讀書心得個人感慨4
《最好的告別》內容可以大致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美國養老的發展趨勢。幾十年來,從救濟院到療養院,養老外部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但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對于嚴重失能的老人,在人生的終點到來之前,什么是最重要的?“有一個覺得是自己家的地方,其重要性就像水之魚一樣。”這樣的問題逐漸引起關注,改革人士們不斷探索出不同的新的養老之路,例如輔助養老機構等概念得到提出和踐行。在傳統的養老院當中,安全生存作為第一要務,“老了但對生活的要求不能僅僅是安全。”在這些新型的養老機構當中,老人可以感覺像在家里一樣,而不是像在機構中被各種規則所約束。例入引入兒童,動物,植物,“用兩條狗,四只貓,一百只鳥發起的'革命”,“抗擊養院的三大瘟疫——厭倦感,孤獨感,無助感”,讓老人們的價值感得以體現,使其心靈得到滋養,實現最大可能的自主,免于強迫和限制,讓他們在生命的最后一段路中,書寫自己生命的故事。
第二部分講述了如何面對人生盡頭。醫學在面臨這樣的狀況,是放手,還是全力救治?作者通過一個又一個的真實故事的訴說,讓我真切感受到人生終點是多么艱難。“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廁所”理解和接受人終有一死這個事實是需要勇氣的,同時也需要學習如何去面對——不光是自己,還是家人。在這一刻,選擇是多么的艱難。
這是一本非常嚴肅的書,作者采用科學研究的態度,引用實證研究結論,盡量客觀、科學的陳述事實與闡述觀點。但同時,那一個個脆弱而真實的生命時刻,也常會人淚光閃現。
《最好的告別》的讀書心得個人感慨5
《最好的告別》我陸陸續續看了五天,寫下的讀書筆記過千字。作為一位照顧老人長達十年之久的親人,最后寫讀后感時下筆時甚是躅躑,唯恐寫污了這一本著作。
作者阿圖·葛文德,祖籍印度,居住于美國,職業是一名醫生,家中的父親身患癌癥,通過親身的經歷以及所見所聞,從心理精神方面對老人的衰老至死的歷程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并對養老醫療臨終護理整個系統進行了詳細的剖析。
這本書讓我們能清楚的知道老人在老去時,不光有健康需求,更有尊嚴需求、親情期盼、臨終安寧希望。
養老:
書中很是鄙棄那些傳統的養老機構,甚至稱之為集中營,四五人甚至七八人一大間,個人毫無私人空間,毫無半點隱私可言,對老人的心靈精神的摧殘更甚過于肉體的摧殘。
提倡新型的養老方式,比如家庭式,比如獨立式,讓老人擁有足夠的隱私和單獨的空間,但又能得到充足的照顧,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老人,擁有尊嚴,精神飽滿,壽命大大增長,醫療費用大幅降低。
老人最大的心愿是能留在自己家里,能安穩舒適的.生活,但這就需要親屬付出極大的耐心和代價了,這也是往往很難達到的。
我的父親雙目殘疾了好些年,七十歲后又腦梗中風甚至出現了老年癡呆,別人勸說送去養老院,以免辛苦。但我還是堅持在家居家養老,因為我知道這是他最大的心愿,也是對他最舒適的選擇,對于我來說壓力固然是山大,我也只能說盡力而為。
勸君莫要等到:樹欲靜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醫療:
作者對醫患溝通方式的臧否對于時下中國緊張的醫患關系應該有所啟迪。
他批評傳統的“家長型”模式——醫生擁有全部的權威,做治療決定,病人是醫生決定的被動接受者;他也反對“資訊型”模式——這是一種零售式的關系,醫生負責提供信息,病人負責做決定,但病人常常很茫然,很難作出正確的決定;他推崇“解釋型”醫患關系——醫生和病人共同做治療決定,為此,醫生要充分了解病人的治療目標、生命愿望,然后努力幫助病人實現。
“解釋型”醫患關系要求以病人為中心、以病人的目標和愿望為中心,因此,需要醫生充分了解病人,同病人進行“艱難的談話”。作者通過包括他父親在內的幾個具體案例,對“艱難的談話”的意義以及具體操作,給予了詳細的介紹。我帶父親看過無數次病,大多遇到的都是第一種,家長式的,直接開藥給你,也不對你病情作出詳細說明,也不會和你分析選擇哪種治療方案,也不會和說詳細說明服藥后的效果不良反應以及如何觀察反應。
唯獨在廣州南沙中心醫院神經內科就診時,副主任醫師葉醫生詳細的對我說明了病情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并推薦了幾種用藥方案,和我共同商量用哪種方案,并詳細交待了可能導致的不良反應,讓我仔細觀察。經過我仔細觀察積極反饋,配合醫生三次用藥調整,父親的老年癡呆奇跡般的得到了控制并有所恢復,幻覺消失,認知提高。
經過親身所歷,解釋型的醫生最適合病人的康復,病人聽過解釋后心理的擔憂才能降低,親屬只有明了原由才能更清楚的觀察到病人的病情變化以便及時向醫生反應,醫生才能根據反饋作出醫療方案的調整,這樣才能更好的治療病人。
死亡:
對于死亡來言,人出生和死亡都是不避免的,何不坦然面對呢?在無法正常康復的情況下,讓老人盡量舒適的過世,讓老人在臨死前的一段享受親情幸福安樂,這才是一種人道,也是完美的結束。而不是插滿管子痛不欲生的在病床上茍延殘喘,這是對老人最大的摧殘,也是對親屬心靈和經濟上莫大的打擊。
我和父親有一個約定,在最后無法正常康復的情況下,在病情危急時,一不切喉二不插管三不開臚,不再過度醫療,讓他安然的過世,最后骨灰灑入大海,追隨他最敬愛的周總理保衛祖國邊疆,延續他最為自豪的身份:解放軍空軍一名軍人。
【《最好的告別》的讀書心得個人感慨】相關文章:
最好的告別讀書心得(精選13篇)01-27
《最好的告別》讀書心得3篇04-25
《最好的告別》讀后感04-28
最好的告別讀后感01-03
最好的告別經典句子(精選230句)03-31
最好的告別中考優秀作文05-02
讀《最好的告別》有感(通用13篇)05-20
《最好的我們》的讀書心得02-10
最好的我們讀書心得11-04
告別陽光的告別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