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通用24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書心得了。那要怎么寫好讀書心得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
幾年前,結識了一位朋友。工作成績顯著,生活悠然自得的他贈送了《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我認真的拜讀后,寫下一些體悟,與各位分享。
作者從一位知書達理的電視新聞主播,轉行到一位為追求自我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修行者,張德芬融匯貫通了理論與現實,通過一個主人公的小故事,傳達了她生活及工作的精髓。引導我們在人生旅途中,找到自我價值。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及工作。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環繞了女主人公若菱與智者老人的多次對話,揭示了人身的奧秘。“你是誰?”這是老人問若菱的第一個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忘記自己是誰,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書中,讓我明白什么是真我。真我由愛、喜悅、和平三者構成。那么真我對于人生有何影響呢?書中老人給我們畫了一幅畫,一輛馬車,加上馬車夫,后面還有位乘客。這輛馬車的前進要靠這匹馬,如果你問這匹馬,你有沒有權利決定怎么行進嗎?馬兒會說:“有啊!我這不就是努力地在前進嗎?沒有我,這車是走不動的.呀!”但是你要問它“那你剛才為什么往左轉哪?”它會說:“我覺得左邊的臉緊緊的,我就轉彎了。這這匹馬其實是我們的表意識,我們自以為可以操控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我們是一個自動化制約模式下的機器,很多時候身不由己。讀到此處你會明白,這個馬車夫就是我們的潛意識,也就是我們人生的自動化導航系統。這位乘客才是人生的真我。真我決定了我們的人生方向,理想和追求。在尋找真我的過程中,我們先要努力地把潛意識的部分盡量帶到意識層面,這樣我們離真我也會愈來愈近。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向身邊靠近。
那么,如何找尋真我呢?書中介紹了一種瑜伽尋找法。基本上,任何能讓你專心一致、活在當下的運動,都可以幫你與身體重新連接,所以運動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它時的心態和狀態。所以無論是跑步、快走、游泳、瑜伽,只要你能夠專心地關照自己的身體,這些運動都可以成為探索自我的方法。
除了身體上需要凈化外,我們還需要擺脫負面情緒的圈套。負面情緒就像痛苦之身在我們的身體里,自成一格。想要扼制負面情緒,書中告訴我們一個小方法。每天要念,要寫——我看到我正在尋求的痛苦感受,我全心的接納這種感受,并且放下對它的需要。負面情緒,你愈去排斥它,它愈不走,而且還會更強。所以,看見了以后,就先接納它,然后告訴自己,我不需要這個情緒啦,我要放下對它的需要。這是說給潛意識聽的。久而久之,潛意識接受這種信息,我們的負面情緒會越來越少。情緒是一種能量,會來也會走,對于教育孩子來說,大人不要過多地干涉,要讓孩子自己學會怎樣去處理自己的情緒,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無限的愛和支持。
本書中有一句話說得好,讓我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你的內在。當外界有任何事物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再集中精力去應對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每一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豐盛美好且精心為你打造的禮物。
書中的老人其實就是一面鏡子,印照出我們心態的陰影面。所以藉由老人的指引,我們反求諸己,修心、正心、養心,才能有好的心態。生命來去匆匆,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于平淡的躊躇關頭,面對其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唯有抱著關照內心并時刻感恩的心態,一切事物才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2
美玉前陣子來南寧時,送了本書給我《遇見未知的自己》。我沒看完,先借給面條看了。因為她有心理困擾,正好有朋友建議她看這本書。
她沒看完,便建議說:元家族的成員都該看看這本書。
這是一本都市修行的心靈書籍。周末的讀書會,我便以此為主題,分享此書心得。其實這本書對我觸動不大,因為我已經過了那種發現內在自我、喚醒心靈覺醒的階段。當然里面有很多學識可以令我補充新知,完善我的個人系統。
因為沒看完這本書,所以我分享的更多是近期我的閱書心得。
一是,有好書,我會盡量推薦給大家;
二是,你是否要接受,隨緣。
所謂的人講人緣,書講書緣。就是這個意思。
這本書對面條小姐的觸動大,因為她剛好處在這樣一個心靈迷茫的人生階段,所以恰當的書籍能給她指明燈的作用。所以,書講機緣,處在不同的人階段,有不同的`人生需求,傾向的書籍就不同。
就我自己及大部分的女性階段而言:15-25歲的階段,一般就是《女友》、《花溪》《瑞麗》《時尚》之類的書籍。25-35歲的階段,會更喜歡看張愛玲、張小嫻、倉央嘉措、納蘭性德等小資書籍,也能靜下心來看身心靈修行、養生方面的書籍。35-45歲的階段,喜歡重讀古典名著、喜歡佛禪類書籍,也喜歡疏通知遠的歷史類書籍。45歲之后,喜歡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易經》《茶經》之類的。同樣的,人講人緣。往往你認為很好的一本書,很迫切地推薦給別人,別人不一定會采納,這個時候,授者也要考慮和尊重受者的意見,千萬不要勉強人家。
我以前專門和元真研究過這個話題。好比說,我認為很好的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個體驗、一個課程推薦給別人,尤其是身邊的人,很希望他們跟我有同樣的體驗。可是對方不領情,我會覺得失落,覺得可惜和遺憾。后來和元真探討,便釋然。對方不領情,那也是正常的。一方面,對方可能沒有這個緣分,另一方面,對方的緣分沒到。你何必拿自己的緣分強加到他人的身上呢?
明白了這一點之后,但凡我向別人推薦好東東時,便不會那么地急切。如同我辦這一次讀書會,不是要大家都要看這本書,而是,因為我們是長期的朋友,我是希望通過不定期的活動,讓我們彼此之間,逐步建立更多溝通上的共識。
而,從受者的角度來說,如果有人向你推薦什么東西,必定是那個東西是好的、對他受益的,所以我們要體晾這份用心和善心。
不管是授者,還是受者,希望你們隨緣就好。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3
昨晚到今天早上,花了兩三個小時,一口氣把這本書看完了。當然只是浮光掠影,快速閱讀了一番,很多內容還有待空閑時細細理解,深入領會。本書不似其他艱澀難懂,但是要完全理解并執行,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心靈修行書,一個都市白領的故事穿起了一個個我們未曾覺察的真相。我們是誰?我們需要什么?我們要如何面對或者得到?每個人都在追去快樂,但是快樂的人那么少,我們在追求中是否迷失了方向,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去檢閱自己的內心、思想。從而阻礙了我們的心靈成長,心智成熟。
看完此書,有幾點觀點讓我特別產生共鳴。"既然快樂取決于外在的東西,那么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者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的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你一旦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書中把人生所追求的東西歸為:愛、喜悅、平和。而我們之所以得不到,是因為"失落了真實的自己".以我自己淺顯的理解來說,就是:"自己能制造跟別人給"這個意思。如果我把我的快樂和幸福通通都建立在別人身上,那么這種快樂是不穩定及不確定的,但我能夠自己讓自己快樂,這種快樂會來得持久且穩定,人終究還是要自己對自己負責。
就像有時候,有些人一停下來就會胡思亂想,各種無聊,四處約人外出熱鬧;或者把自己的幸福和快樂都放在某個人身上,如果他今天對我笑一下,一天都陽光燦爛,如果他不理不睬,那么我一天都是烏云密布。這種由外而內引起情緒上波動的人,通常過得很辛苦,基本也沒什么快樂可言。
而自己對自己情緒負責的人,任何時候都能把自己的人生安排的豐富多彩而不受外界干擾。我的好朋友嘉曾對我說過:一個人能把自己過得不無聊,那也是能力的一種。這句說對我影響很深,每當我獨處無聊的時候我就會想:我能做點什么改變一下這種狀態?讓自己此刻開心點?當漸漸擺脫"由外向內"時,我有機會審視自己,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以期獲得"由內向外"的力量。
我們因為與自己生命的源頭沒有聯結,失去了能量的來源,所以不停的向外求取,以獲得能量。更糟糕的是,和我們的同胞---其他的人,爭奪能量。而能量爭奪,書中的解釋是:控制他人,用權力凌駕于他人之上,獲得別人的關注、認可、喜愛,或證明自己是好的、對的、高人一等……
宇宙萬物皆有某種有特定震動頻率的能量,無論我們看的見看不見它都在我們周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量,無形中影響著周邊的人、事、物。同樣,我們也會吸引這些同頻震動的人、事、物在我們身邊。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身邊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們選擇的結果,影響我們選擇的是我們從小接受到的觀念、標準、信念、價值觀等,我覺得我此刻需要做的,可能就是不要被別人的負能量影響。雖然還不明白怎樣和生命源頭產生聯結,獲得能量來源。但這些年自身特定震動頻率的能量,吸引過來的人、事、物中,有好也有不好,總的還是快樂多于痛苦。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時來自于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時你創造出來的,是你對事情的解釋造成了痛苦。
這個觀念不是在這本書上獲得,而是我訂閱的一門心靈課程上。本書要求我們"覺察和定靜".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理念時,真的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很多時候令我們傷心難過氣憤的事情,其實不是由事情本身引起,而是由我們的看法。我們對這件事的看法直接導致了我們是快樂,開心,難過。
你掉了100塊錢,如果你覺得無所謂啊,只是損失了兩天的菜錢,影響不到你的'生活,那么你就不會因為這100塊錢去痛苦。換一種心態,你覺得你接受不了,那么掉錢這個行為就會讓你煩惱,影響到你的心情。這種ABC的看法,可以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轉變一下思路,或者觀念,就可以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感受。當我們面對痛苦時,這個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記住一點,讓我們痛苦不是事情,而是對事情的看法。
以上幾點,是對《遇見未知的自己》一點感悟。篇幅有限,看書也只是囫圇吞棗,書中有很多觀點我是很認可的。比如: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愛護關注我們的身體,健康飲食,能量震動創造了我們的世界。
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就是:只要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
以前,我們總覺得,改變一定是要兩個人一起,找出問題,共同解決。但事實上,真的不需要。只要我們先邁出那一步,就會發現:很多事情都會隨著你的變化而變化。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4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臺灣女作家張德芬的成功力作,是一本有關心靈成長的小說。作者以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原因,講述了主人翁心靈成長的歷程,用通俗易懂、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張德芬將世界上的事分為三件事,一是自己的事,二是別人的事,三是上天的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管好自己的事,對其他已經發生的事學會臣服,最后的結果交由上天去抉擇。雖然我不能完全認可這些想法,但我認為每個人只要管好自己的事就是唯一要做的事。只管自己的.事,看似自私,實則大愛無私。管好自己,要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緒、語言、行為、習慣等,管好自己就不會再給他人制造麻煩,就等同在愛別人。
書中有一句經典的話讓我印象很深。"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內心投射的結果,所以當你在論斷時,或許只看到了片面。有時候換個角度去思考,很多事情就能迎刃而解。
《遇見未知的自己》幫我重拾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讓我知道人要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一個人的成長,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內心的成長。許多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我掉入了困頓的深淵,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抱怨。《遇見未知的自己》帶我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讓我明白真我應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負的消極行囊,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男子一天下班的時候,經過一條黑漆漆的暗巷,看到一名女子在僅有的路燈下找東西。她非常慌張、著急地在找,讓這個男子不禁停下腳步,想助她一臂之力。
"請問你在找什么?"男子問。
"我的車鑰匙,沒有它我就回不家了!"女子焦慮地說。
"你大概在哪個位置,怎么掉的?"
女子指向另一個暗處,說:"在那兒掏錢包出來的時候掉的。"
男子詫異道:"那你怎么不在那里找?"
女子理直氣壯地回答:"那里沒有燈呀,怎么找得到?"
或許你覺得上面的女子愚昧可笑,但我們在尋找自己想要的人生、自己想要的快樂時,常常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女子一般,找錯了方向。所以,難怪我們無法獲得我們想要的人生!
張德芬說:"先要為你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件事負責。負責的意思不是說將錯歸到自己身上,而是說這件事情既然已經發生,我該如何做到最好。"
讓我們順從生命的規律,在磨礪中不斷成長,汲取心靈內在的力量,活出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5
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有多少人能拍著胸脯大聲告訴全世界:我足夠了解自己。大概,就算是下一秒就要直面死神的可憐人,也不會有足夠的自信說:這一輩子,我徹底了解了自己吧。世界是充滿未知的,我們每個人也是充滿未知的,如何遇見未知的自己,發掘全新的自我,這恐怕需要我們用一生來學習,既然這樣,那倒不如先給心靈來趟正能量的旅行,凈化心靈,重新出發。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是臺灣女作家張德芬的成功力作,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說。這本書以一位都市白領階層的女性為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現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一個不經意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這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蠶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記憶中依舊清晰的留存著前年此時,面臨著畢業、即將參加工作的自己,也曾迷茫,也曾不知所措,對于這個充滿未知的未來,感覺一切都是空白的。然而那又怎樣,剩下的路,要靠我們自己,靠我們自己堅強的走下去,即使頭破血流,那也不過是成長的代價。大家是不是也會常常在想,未來的自己會是什么樣子,工作、生活都會呈現出怎樣一種狀態。誰又會知道呢。生活自然會告訴我們答案,只愿到那時,我們都能以一顆積極的心去面對。
"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其規律,用最平和的心態,淡然悅納。他人的事,是指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最親近的家人,那也是別人的事,既然我們不能掌握,那只能像書中所說"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吧!"而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尋找內在的真我。或許,大多數人對于"我是誰"這個問題并沒有過多的思考過,也是,誰又會平白無故的`去問自己"我是誰"呢。然而我們不妨從這一刻起,試著問下自己:我是誰?在搶救大廳的短短兩年,見到太多各型各色的病人,見到太多生死之間,他們又有幾人能明白內在的真我。為了一點小事尋死覓活的年輕人,若有一天當他想通為自己活著,活出自己的價值,不為取悅任何人,那他該有多后悔今天所做的一切。面對突如其來的橫禍,命懸一線的中年人,想到更多的依舊是家庭,殊不知就連"自己的事",可能都回天無力。身患重病,生命進入倒計時的老年人,這漫長的一生,也不知他究竟找沒找到自己的心,是不是活成了他所希望的樣子。這看似簡單的一句"我是誰",又哪里是這么容易的三個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北京青年》,正如它的主題:重走青春。只要你愿意,沒什么是不可能的,也許瘋狂,也許天馬行空,但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為了活出自己的人生,找回真實的自我,不妨大膽邁出這一步吧。
"愛過、痛過、哭過之后——是臣服的體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就像時光無法倒流一樣,所以要學會臣服。但這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而是要學會接受!有時越是抗拒就越會持續,當真正放開的時候,就會覺得一切都會是另一種結局。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學會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也許病人是脆弱的,這需要我們有一顆更強大的心,去教會他們接受;也許病人是堅強的,是他們讓我們看到一個人的無限生命力,教會了我們活在當下。人們總說,醫院才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沒錯,就在這樣一個直面生死的地方,臣服和活的精彩或許才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不如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珍惜每一刻,保持一顆向上的心,誰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呢。未知沒什么可怕的,未來也未必會充滿荊棘,既然這樣,為何不調整好心態,準備遇見未知的自己呢!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6
看完《遇見未知的自己》,很多自己很有感受而平常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感想,心情或者說一些迷惑都被這本書一一地表現出來了,這是一本修身養性而又富有人生哲學的書,看完后我深有啟發。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女主人公通過無意間遇見的一位神秘老人,進行了一系列貌似離奇的探尋真我的路程。這段旅途一路走來,有痛苦也有失去,但是女主人公最終找尋到了自己真正要走的路。現在的我們還年輕,正是汲取知識和塑造發展自己的最佳時間,但此時的我們也因此顯得不夠安定。
這本書揭示了一個不變的真理,那就是要學會“臣服”。“愛過、通過、哭過之后——是臣服的體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就像時光無法倒流一樣,所以要學會臣服。但這臣服,不是臣服于人,而是臣服于事。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而是要學會接受!因為越是你抗拒的.就越會持續,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會是另一種結局。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或者未來,但是我們的身體卻永遠是在當下的,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學會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和身體聯結,那將會是一種難以想象的力量!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愿意面對它有時候有點丑陋的包裝,帶著耐心和勇氣一點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的看到里面珍藏的禮物。因此我想感謝曾經傷害過我的人和事,他們何嘗不是給了我這樣一個禮物,也給了我堅強和成長的契機呢?浴火重生的鳳凰才能更有生命力,飛得更加高。
一本好書,需要反復品讀。這本書給我帶來了人生的哲理,更引領我走過了一段人生必經的心路歷程。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7
很偶然的機會接觸了這本書,只是單純地喜歡它的封面。沒帶太多的興致,因為心想也不過是一本很普通的關于勵志心理的書籍。
上了大學后,很少有機會坐下來靜靜地看書,不是沒有時間,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細細品味,沁入心脾。校園里刮起了一陣讀書月的風潮,于是整個校園沉浸在了這片書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讀著這本書,發現它與我以往接觸的這類型書是那么不同。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是環繞了女主人公白領李若菱與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對話,揭示了人身心靈的奧秘。這本書突破了大多數傳統書籍對這方面心理理論知識的直接論述,采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導讀者走進作者論述的觀點里,進而走進了自己內心中真實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雖然她有美麗的'外貌,在公司里身居要職,擁有高質量的生活,但她并不開心,由于婚后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諷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里又有小人的爾虞我詐。她腦海里時刻都閃過輕生的念頭,在一次和丈夫吵架離家出走后她遇到一個老人,在與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后,她終于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誰?”這是第一次見面時老人問李若菱的第一個問題,“我叫李若菱!”“我問的不是這個,名字只是個代號。”“我在一家外企計算機公司上班,我是負責軟件產品的營銷經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誰,如果你換了工作,這個‘你是誰’的內容不就要改了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是誰?我們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即使我們擁有了很多財富、金錢、美色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以為我們就是財富、金錢、美色的代表。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東西呢?我們總是習慣地去觀察模仿別人,卻忘記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擁有什么。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尋找的地方,表面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找解答和快樂,結果都是徒勞無獲的,主要是我們找錯了方向,找錯了位置。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著,最后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里,我們每個客體其實都是“李若菱”,我們都迷茫過,我們都徘徊過,但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和“智者”來番對話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8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是上次跟X去錦漢展覽中心逛書展時買的。第一次逛書展,感受最深就是人好多,想不到喜歡看書的人還真不少呵。逛了一上午,也沒啥收獲,就買了幾份香港的英文報,一本考公的理論熱點書,還有就是這本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
斷斷續續翻了幾天,總算讀完一遍。看完最后一行字,合上書時,再仔細想想里面講什么,卻都很模糊了,也記不起幾句完整的句子。不是里面的故事不精彩,只是有不少挺專業的,也懶得去多領悟。書的封面寫著“都市身心靈修行課”、“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說”等字樣,標榜的`內容似乎很大,但其實就講了一都市白領偶遇一老人的故事。跟大多數心靈勵志書籍一樣,這本書無非也是告訴我們要尋找真正本我,要追求崇尚愛、喜悅、和平。但它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讀者更深體會內心世界的變化,是可以改變很多現實的東西。
說句實在話,確實也有點像在推崇“唯心論”的意思,但是,一定程度上的“唯心”確實也是必需的呀,人很多時候,就真的需要好好審視下自己的內心,看看是否有哪些被扭曲了。太現實,會很辛苦的。想要簡單的快樂,平凡的幸福,從“心”開始,從意識上稍作些改變,其實可以變得更容易。
書中有一句話,“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沒有多大的感觸。但看完整個故事,才知道這話的意思: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意思也就跟“吸引力法則”差不多,積極樂觀的意識可以吸引到積極的光芒,很多不好的東西都是自己的消極想法招惹過來的。所以,要關心內在,要勇敢一點,做更好的自己。
看這本書時,喜歡泡杯綠茶,聽著柔柔的鋼琴曲,安靜地翻動書頁,放松自己,享受著寧靜,享受屬于自己的一份娛樂。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9
我在暑假里閱讀了教師摧薦的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已》,說實在的,只讀了一遍,對書的資料也沒能真正地理解透徹,只明白讀完后,心靈變得寧靜了。
書中提到,這天底下就三種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我的事。說得多好啊!我且不說老人講得多有道理,就拿自已來說吧,暑假偶爾去打打麻將,這不就有了以上的三種結果了:去打麻將是我的事,能否贏錢輸錢是老天的事,別人是否從我這贏到錢是他人的事。反正我把打麻將當成是娛樂的一種方式,它也是我其中的一項興趣愛好。這樣一來,不管結果如何,我都成不了“自已思想和情緒的奴隸”。所以感悟:心態很重要!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麻煩和困擾:工作環境不稱心,事情處理不公平,期望中的事情落空,先進評比沒有份,自已工作辛苦沒有得到領導的認可,受冤枉挨批評等等。對這類事情,如能堅持進取心態,心里就會想得開,心胸也就會豁達,這樣就能妥善對待、處理好這些事情,使工作順利,心境舒暢。
我們享受生活,要建立進取的心態,多從正面看問題,樂觀地對待人生,樂觀地理解挑戰。這對一個人的為人處事至關重要。心態是后天修煉的,我們完全能夠經過修煉我們的.心態來成就我們的事業,改變我們的人生,讓生活的每個角落都鋪滿陽光!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0
近日在同事中漂流著一本好書,是崔大夫推薦大家讀的——《遇見未知的自已》,書的作者是曾為臺灣知名女主播的張德芬。這本書很異常,它是“都市身心靈修行課”,它帶給我的是心靈的凈化,它值得我們每個人反復的閱讀、品味和吸收。
這本書以主人公若菱的感情和工作為主線,將心靈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這些道理經過若菱與一位老人的對話融會在故事里,使讀者很有興趣讀下去,并在不知不覺中跟隨著作者的引領,不自覺地深入淺出的對自已的心靈進行了深刻的探索:我是誰?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應當怎樣調試自已的心境?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愛,喜悅,和平是從內心,由內至外的散發,而不是靠外物來獲得;讓我明白了我們喜歡某個人或某件事情,或厭惡某個人某個事物,其實都是內心的一種投射和需要;它教會我健康的呼吸方式;它教會當我產生不好的情緒時,要往內看,看看自已是否是沒有去接納臣服或者沒有成長到足夠強大的內心,才是真正產生不好的情緒的原因,讓自已在困境中不再糾結。它告訴我“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
所以,它能夠是一個災難,也能夠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完美,并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雖然此刻我們正在低谷,請你開始感恩,因為我們已經開始拆開那個禮物了,請讓我們繼續勇敢的、樂觀的去應對,我們會看到那個不一樣的驚喜!”
這本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1
《遇見未知的自己》應該算是我看的第一本靈心小說。作者在自序中寫到:如果你在追尋人生的答案,或是在嘗試解決人生的一個難題,或是你正處在一個停滯的階段,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走,也許就在本書的字里行間,你會有心領神會的一刻,因而答案自動浮動。我有同樣的問題存在,于是抱著希望讀了這本書,讀完之后心中有很多感觸。
書中的老人其實就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心態的不合適,繼而指引我們反求諸己,修心、正心、養心,擁有好的心態。老人說: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其實人生就是一場戲,這個內在真我不會隨你的身體而生,也不隨著死亡而消滅,它可以目睹、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出月落,云起云滅,而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老人還告訴我們: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的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下面談談書中主要的觀點與我的看法。
1、從古老的問題“我是誰”開始,當然書中的老人也不會告訴你這個千古之謎的答案,“我是誰”“我到底要什么”“我們為什么常常不快樂?”三個問題帶我們進入,告訴我們“我們所有人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地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我們平時都戴上了太多的面具,似乎很少是活在真我中。
2、書中介紹了吸引力法則:“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會和他共鳴,被他吸引;反之亦然”。其實,這個就是潛意識法則中的信念的力量。
3、我們不斷重復的行為、情緒、思考模式,造就了神經細胞之間的網絡布線系統,這就是我們人生腳本或人生模式的成因。
4、臣服:就是看到自己的抗拒,接納自己與外面的所有一切,包括負面的一切,沒有評判沒有目的。
5、很好的結尾語:“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
我們不知道命運可以改變,我們所做的,就是去和現實抗爭、對現實不滿、想要改變他人,改變環境,但卻是徒勞無功,反而適得其反。我們不知道一切的問題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變了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面鏡子,正如智者的指引,讓我們擁有好的心態,力量是在我們自己手中的。正如女主角若菱最后能夠在智者的指點之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就像春蠶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2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老朋友推薦的,它算是一本心理類的書。最喜歡里面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僅有自已。”很多時候,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別人,卻忽略了自已。
它主要講述了名校畢業生的女白領若菱在生活中經歷的起起伏伏,以及她與一位老者的對話,由此教我們去探尋內心深層的自已,讓我們逐漸去了解認識內心更存粹的自已,讓我們離最真實的自已越來越近。
在書中,作者從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四個方面去講述,并切實有效的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意見,經過團隊性咨詢,個別的療愈,或者是練習體驗的方式來幫忙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種。種難題,進一步療愈自已的內心。無法預測未知的自已,只能用自已的勇氣解決當下的問題,期待未知的自已m。simayi和生活。遇事時,多看看自已,從自已找原因,認清最真實的自已。以往修的一門心靈修養課,教師說過的一句話,我至今還記得,人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已,發現自已,探尋未知的自已。
其實,無論在書中,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得不相信:“這世界上從來沒有自已消失的問題,當碰到問題時,就得應對,處理,放下,解決。”如果當你看完這本書,你可能會更加相信,任何事情,跟自已的勇氣比起來,真的不算什么。
很多時候,不一樣的人應對問題,想法不盡然一樣,但一樣的是:成功的那些,往往是能夠克服自已的怯懦,提起勇氣解決問題的。期望看到這些的你,亦能如此!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3
這是一本現代都市人應該怎樣活著的哲理小說。書的主旨很好。人生,在瑣碎的細節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競爭和自由主義經濟模式,極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欲的膨脹,于是,人就陷入到貪婪和占有的漩渦之中,正如若菱所言“活著好累!”,以至于漸漸累到失去自我,以至于連“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
正因為失去了真實的自我,追求的是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所以,占有得越多,迷失的越嚴重,內心就更迷茫痛苦。所以,若菱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壓力越來越大,失望越來越多,就像她自己困惑的那樣——我為什么常常不快樂?
為什么會這樣呢?老者的答案是,那個真實的我——內心的愛、平和、喜悅——先是被自己的肉體包裹,再被情緒左右,外面還有一層思想的枷鎖——知識層面的東西,最外面,才是每個人角色扮演者和身份認同的假面具。所以,真實的自我,連自己都觸摸不到了,別人,怎么能感受得到你人性中的善和愛?
這個思考的角度,對于我們認識自己的人生,正確地把握自己無疑是很有益的。它能夠讓我們從日常生活和習慣性的思維中跳躍而出,用另外一種方式和角度觀照自己。當然,你會發現原來不曾意識到的許多問題。就是這些問題,冷卻了我們的熱情,蠶食了我們的純真,消解了我們的快樂和幸福。
作者也通過若菱和老者語言和行動,給出了怎樣改變我們自己的答案,這些答案,有些聽起來很新鮮特別,不大能夠清晰理解,但有些其實已經是認真生活者自己正在摸索并行走著的道路。比如——
關于運動,書上說——任何競爭性的運動,是小我的運動,不是能讓你跟自己好好在一起的運動。
我的理解,小我,就是物質的我,是以生存為前提的基本的生活方式。我們大家一天忙忙碌碌,奔跑在生存之路上,占有權力、金錢等等社會資源,就是小我本能的驅使,那是人類最原始的動物本能。而對擁有最高智慧者的人類,精神活動才是真正的快樂之源,也是人真實的自我,所以,企圖以小我的占有,滿足真我的幸福,已經是南轅北轍。
書說——基本上,任何能讓你專心一致、活在當下的運動,都可以幫你與身體重新連接。無論是散步、太極、瑜伽、氣功,只要你能專心關照自己,孤獨自由地冥想。
我理解。但關照自己的靈魂,不見得非要通過這些運動才能實現,就是在夜晚坐在月下,或者雨天靜立在樹林中,思考和體會生活,就能達到書中所說的狀態——與自己的身體重新連接。孤獨專心地思考,對于快節奏的競爭社會下生活的人們,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幫助我們在被物質利益的巨大輪盤脅迫著一起旋轉、真實的“我”將要出離于肉體的時候,讓我重新、哪怕是短暫的回歸,讓我的靈魂,記得我的“家”,認識回家的“路”。
書說——學會不去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論。
是啊,社會生活高度的物質和利益化,也許讓社會評價一個人的角度,偏離了“真我”的標準,充滿了“小我”的氣息,所以,要有我自孤單,但我自高貴;我不媚眾,但我自快樂的勇氣。哈,從自己的.內心出發,而不是從別人的眼色中出發,才能找到幸福。
書說——如果一個人充滿了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就容易和他起共鳴。相反,如果一個人老是悲觀和憤世嫉俗,那么在他眼里,世界就陰暗、生活就痛苦得多。
說得好。這道理就淺顯易懂了。世界的真相只有一個,為什么會有千姿百態的感受,并衍生出豐富多樣的喜怒哀樂?就因為個人的心態和角度的差異。所以,還是那句名言:咧自己的嘴笑,讓別人哭去吧!——哈。
當然,快樂不等于膚淺,恰恰相反,真正的幸福,來源于對生命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思考、孤獨、痛苦、彷徨、堅持、執著,就是獲得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只不過,要有技巧,能夠使自己在恰當的時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獨;又可以在恰當的時候,打開心懷,投入生活,變得真正的開心快樂。所謂技巧,就是要有豐富的知識和經歷,并把經歷變成知識,把知識變成智慧,再加上對生命深沉的愛,對生活執著認真,從而凝結成的一種習慣和態度。
書讀到這個份上,是有價值的——雖然占用了一些打麻將的時間。對照書種作者精心付出的思想,我既感到啟發,所以感謝,也覺得,一些觀點和我自己的經歷和對生活的體認有共同之處,就有些自鳴得意和欣慰——也有人做著和我同樣的思考。我從中進一步肯定了自己對生活的堅持。謝謝作者,也謝謝那個給我推薦這本書的朋友,謝謝!
美中不足的是,此書,“書”的痕跡很重。
若菱因為對婚姻的無法忍受雨夜飆車,拋錨在無人的山道上,曾讓我的心揪了起來。可是,隨著閱讀的繼續,若菱和山中茅屋里的無名老者的故事,越來越露出被“規劃”的痕跡。老者也許由于高深的修行而達到洞悉世事的境界,令人佩服,可是,若菱為了配合故事情節所表現出的孩童般的天真幼稚,顯得不真實,降低了這本書的說服力。這曾讓我的閱讀出現困難。不過,我理解作者的苦心和美意,謝謝!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4
最近看了本書,朋友推薦的,書名是《遇見未知的自己》,講述的是關于都市身,心、靈修行的書。
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如何走出困境,也教會我們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她以小說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昧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很特別。人生,在瑣碎的細節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讓我們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競爭和自由主義經濟模式,極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欲的膨脹,于是,人就陷入到這些貪婪和占有的漩渦之中,正如書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著好累!”,以至于累得漸漸失去自我,以至于到連“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清楚的地步。正因為失去了真實的自我,極力追求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所以,人們占有得越多,迷失得就越嚴重,內心也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壓力越來越大,失望越來越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為什么常常不快樂?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沒有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和標準來約束自己,也用這些來衡量和批判他人。這些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都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也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我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它自然的發生,而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自己選擇他們這樣的或那樣的發生。就像書中所說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因為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書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沒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終會走到哪里,但是人們總可以確定想去的方向。無論是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者是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于平淡的躊躇關頭,我們都會面臨其中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唯有保持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才會走向完美。
我們要記住,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滿懷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只想說一句,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5
如果問人的一生在追求什么?大多數的人會回答,每個人都在追求財富,權利,健康,愛和快樂。其實所有的這一切用五個字就可以代替——愛,喜悅,和平。
最近在讀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看到它的時候最初是被舒服的裝幀設計吸引的,所以決定要看她。很直白易懂,在平實的故事里面倒是的確潛藏著些生活的啟示和思考,不像書評家渲染的'那樣濃烈,但也的確不賴的感覺。
常說思想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命運——
我開始過一種回歸地面的生活,我想自己還是喜歡貼著地面,踏實,安全感;
我可以從點點滴滴的努力中看到自己的成長,開始正視自己的缺陷和優勢,不必為短板自卑而不前,也不必為長板自傲而離群索居,人畢竟是群體性的社會動物,要學會在人群中活出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喜悅與否取決于自己的內心,無論遇到怎樣的困惑和劫難,都請記住:今天的行為決定明天的能力,未來并不是虛無縹緲,而明天的自己絕不會是今天的這個自己!
我想,所謂成熟,應該就是一種淡定和自然——不為物喜,不為己悲。不拍被別人喜歡,也不怕被別人討厭,因為,我們只不過就是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6
當初購買這本書,僅僅是因為它的名字——《遇見未知的自己》。準確說來,其實是因為其中的“未知”二字。我是一個天馬行空的人,有時候也因著自己的不著邊際而困惑,所以,這“未知”二字,著實吸引了我。我常常想,人們對于自己的家人、朋友,往往能稱得上如何了解,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靜下心來真正考慮自己內心世界的想法?
《遇見未知的自己》給了我一個同自己對話的機會。看這本書的第一遍,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看待若菱,看她在老人的幫助下如何一步步走出困境,重新活出精彩的人生。從若菱的一次次成長,一次次飛躍中,我學到了很多道理。其實,對于這本書的每一位讀者而言,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若菱?若菱之于我們,不過是另一個自己。我們痛苦過、彷徨過、失意過……我們時常感嘆“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卻不曾發現,這諸多的不如意,其實源于我們自己。而我們對于這個“自己”,又知之甚少,所謂“真我”,到底有多少人能夠參悟得到“愛、喜悅、和平”這層含義?
生活在現代社會快節奏模式下的我們,每天為了名譽、財富、地位等奔波勞頓,卻很少意識到,這些其實都是我們最表象的東西,即所謂的“身外之物”,因此,我們忽視了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即愛、喜悅、和平。在古代,儒家推崇性善論,認為人最初的本性中,深藏大愛。那么,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竟然摒棄了自己的“真我”,將“愛、喜悅、和平”用表象的物質蒙蔽。這不禁令我想起了曾經讀過的一篇名為《房前種樹,屋后栽花》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是北大高材生,哈佛女博士,曾在華爾街縱橫職場。然而,在事業的巔峰期,她卻放棄所有,毅然回國,買下一塊地,建一處房屋,房前種樹,屋后栽花。很多人不理解她的這種行為,包括當時的我。然而多年之后的今天,在看過這部《遇見未知的自己》后,我明白了,她不過是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定義成功的方式分很多種,這取決于人們的價值取向。但有一種,我將其定義為成功的至高境界,即追求“真我”,追隨本心,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但是,想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首先,人活著雖然是一個個體,但卻是生活在多重環境中的個體,我們寓于整體之中,這決定了我們不能僅僅只是一個個體,而是要處于形形色色的“圈子”中。因此我們有家人,有朋友,有老師,有同學……我們寓于一個又一個社會大環境之中。有很多人,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的內心里一直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狀態與生活方式。然而,社會的大環境又使得我們不得不顧慮他人的眼光,社會的認同。許多人寒窗數年,刻苦讀書,其實不一定喜歡讀書,或許在懸梁刺股的同時,他們的內心正呼嘯著要沖出現實的桎梏。于是他們忽視真我,壓抑那種尋求“愛、喜悅、和平”的渴望,去追求升學,尋找高薪職位。可能到最后,站在人生巔峰的他們才意識到,歸根到底,他們得到的,無非是地位高于他人時的優越感,同學聚會上被視為焦點的滿足感,親友見面時人人艷羨的目光……這些都是他們前行的動力。可是,這些又都是最為表象的東西,而他們把內心的真我——愛、喜悅、和平藏在了最深處。
《遇見未知的自己》對人生有許多高見,但我們若是以一顆平常心看待書中的一系列看法,不難發現,其實許多事情正是我們所經歷過的,只是一直沒有將其系統地解釋出來。例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其實就是書中“能量振動理論”的真實寫照。很多時候,在生活遇到逆境時,我們別無選擇,只好臣服于事實。于是,當我們絕處蓬生時,常常慨嘆“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實,這正是臣服的力量,承認事實最大,而事實,恰恰給予我們最好的回報。
重新審視自己,我認識到,其實很多時候我的心態還是很好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每當生活中有小的不如意,我總會想辦法看到相反的一面。而這些不如意,往往會使我收獲頗多。同蔣方舟老師所說的一樣,“我不曾經歷滄桑”。從小到大,我的人生可以說是順風順水。雖說生在農村,可我并沒有經歷那種寒門學子的艱辛,父母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了我十幾年無憂無慮的求學生涯。如果非要指出我生活中的“大挫折”,我想那便是我人生中的兩次落榜吧。
我第一次“名落孫山”是在2009年,初中升高中的考試。那一次的考試,說是發揮失常,卻也是情理之中。我本身不是什么踏實之人,況且是在那個需要張揚的青春年紀。在那個被成為“全市第一學府”的私立學校里,到處是競爭、攀比,學生之間的交談無時不流露著一種發自內心的虛榮。老師之間對于自己學生的攀比,使得那種因學習成績好壞而劃分的等級觀念愈演愈烈,加之那個年紀的學生之間對于各自家庭、財富、地位等的虛榮,使得大部分人活在這種混沌的泥潭中而不自知,拼命地證明自己。而只要取得一點成績,就愈顯張揚,覺得自己從此高人一等。現在開來,還真是天真得可笑,換句話說,是愚笨得可笑。而我本人,恰恰是那成百上千的愚笨者之一。也正因此,初三時的成績極其不穩定,大起大落。說是落榜,現在中國教育這種大學生遍地都有的年代怎么可能真正讓人沒有學上呢?我不過是從省重點落到市重點。但應試教育大環境下塑造出的學校,哪有不將學生分出個三六九等的?我高中的母校向來有個傳統,按照學生的成績高低,依次分為宏志班、英才班和普通班。宏志班的層次,明顯高于其他班級,經過此班級培養出的學生,最終成績可以高于省重點的二類考生。而我,恰好處于不上不下的英才班,說不出這是我的幸運還是不幸。
但是,人生有時候真的是一波三折的,往往在你接受了現實之后就迎來了意外的轉機。開學沒多久,班主任老師宣布了學校的新規定——英才班成績出色的同學可調動至宏志班。我當時早已對自己失去信心,根本無心爭取什么調動機會。但是,我是一個喜歡幻想的人。我時常想,假如自己被調去宏志班,就會怎樣怎樣。但轉念又告訴自己,是你的早晚是你的,不要被那些虛榮迷失了心智才好,況且班上那么多比你成績好的人(第一次月考的時候我考了全班第七名,覺得好多人比我好太多了。)但是,當命運的轉機真的降臨到我的頭上的時刻,我簡直不敢相信。我至今仍記得班主任老師找我談話時的場景,也至今都弄不懂為什么老師沒有調動期中考試的第一名同學而調動我這個第四名。直到老師找我談話時,我才知道,原來老師認得我,知道我的名字。而自從我調動到宏志班之后,由于種種原因,我的母校——黑龍江省雙城市第三中學,從此廢除了這項制度,宏志班和英才班不再實行人員滾動制。所以,我的這次調動,空前絕后!正是因為這突如其來的改變,我的人生從此出現轉折,所以,我從那時候起就下定決心,要一輩子感激這位老師。從前,我只當這是命運對我的眷顧,現在,我知道那是我臣服于事實所得到的福報,是我的潛意識給予我自己的禮物,由此我更加領會了書中那句“所以心想事成的第一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東西必須命里注定該是你的,或者與你更高的目標是一致的,有利于人類社會的。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到潛意識和真我層面,破除人生模式,學好自己該學的功課,破解你的命運,否則,心想事成,不過是紙上談兵。”誠然,我的心想事成是最后一種。
我的第二次落榜,就顯得問題嚴重多了——高考落榜!而我的分數,還不算很低,能夠考一個好的二表本科了,這自然歸功于本文提到的第一次“心想事成”,然而,因為估分過高,導致我以四分之差與目標學校擦肩而過。現在回憶起來,我當時還真是夠瀟灑了。除了在父母愁容滿面的時候也愁了幾天,接下來我很坦然地接受了現實,很輕松地和所有人提出了“我要復讀”這個計劃。除了心里有點因為即將上大學到又要回高三“吃苦”的落差引發的失落,并無其他想法。于是,我很自然地背起行囊(絕大部分是母親為我打理的),做了一次往屆生,“回爐再造”。讀完《遇見未知的自己》我才知道,這便也是潛意識的力量。因為我在高三反思自己做的不夠好的事情的時候時常想,若是再來一年,我一定會努力做得如何如何好。而最終,老天真的給了我一次“再來”的機會。事實證明,高考落榜,對我來說,的確是“又賺了一筆”。第二年,我考取了全市文科第十名的成績。回想初中時處處比我強甚至考上省重點的同學,有很多都沒有我如今的成績。因此,我由衷地感激命運里出現的兩次“柳暗花明又一村”。“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句話我一直堅信!
最后,我想說一遍文章結尾處老人給若菱的那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生活給予每一個人的幸福與磨難都是同等的,關鍵是我們如何看待。很多時候,我們生活在各種各樣的枷鎖中,卻不知,造成這一切的,只有我們自己,自己,其實是一個很強大的存在。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7
手里捧著一本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細細讀著,看著一串串難懂的文字,不得不咬文嚼字地消化其中的內容。既然里面充滿著無異于火星文的名詞,為什么還要讀完它呢?不是因為任務,也不是因為它有趣,他像有魔力一般吸引著我,引我思索自己,每讀完一章節我都得費很大力氣去消化,去反思自己。
書的開篇就引出了哲學的三大問題之一:我是誰?廢話!我是誰誰誰呀!許多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自己的名字,卻不知道這只是生存在世界上的代號而已,與編了號的產品沒有差別。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心里想著什么、想做些什么只有自己知道。然而,誰又能客觀準確的評價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就像那些功利的人不會說自己功利,而偉大的人不會說自己很偉大。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連我們自己都在不斷否定自己,試圖把自己變得成功進而獲得更多的喜悅。終究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所以大多數人是不快樂的.。何不大大方方地評價自己,就如評價別人一樣公道?不必害怕別人看待自己的世俗眼光,憑著會變好、會變得更好的信念活下去,坦誠面對自己,我們會笑得更開懷,感受到更多的快樂。突然想起一句話:人生就像一名女子,不論她成什么樣子,我們好歹愛她。誠然學會接受一個怎樣的自己,如撥開云霧,才會更加清楚懂得自己是“誰”。
書的中間有一幅插圖讓我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懷。插圖的內容是一輛馬車,馬車上有馬兒、車夫、乘客。關于插圖,書是這樣介紹的:馬是我們的表意識,車夫是我們的潛意識,乘客就是真我。“我們自以為可以操控我們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我們是一部自動化制約模式下的機器,很多時候身不由己。就像這匹馬,不知道左臉緊是因為車夫收緊了左邊的韁繩。”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做情緒的主人,不能被情緒操控著我們,支配我們不做這樣或那樣不想做的事。因為我們存在于世上的許多事經不起我們心情的什么大起大落,只有處于一種冷靜沉著的狀態,才能把事情處理得盡量好。我們并不缺少開懷大笑的天分,但在面對各種負面情緒時,我們需要更多的是心如止水,接受并處理好它,并不是用笑來抑制它掩飾它,否則,負面情緒有一天會爆發,后果更加嚴重。心如止水地面對問題,這樣,人生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由自己操控。
劉亦菲說:“這本書讓我們驚鴻一瞥那個一直都在的深層的自己,如此陌生又熟悉,讓我們和自己真實的源頭越來越近。”其實這本書是獻給那些悲觀消極的人的。在我情緒處于一個極其煩躁的低谷時,我選中了它當我的導師,讓我在迷失的時候抓住了自己,看清自己真正重要及想要的東西,向著它們前進。我從一位朋友那看過一句話,我把它送給了自己,也送給你們:把一切悲喜交付給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8
我聽過很多次這本書,今天終于抽出時間去閱讀它了。
書中最讓我觸動的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以的外在事物都是內在投射的結果。我的腦海里浮現了兩個可愛的小人兒,一個穿藍色衣服的男孩和一個穿紅色衣服的女孩。女孩在虛掩的門后探出個腦袋望外面的世界,男孩湊到女孩的耳朵旁輕輕的說了這句話。那兩個小人兒都是我自己來著。
還有,我覺得老者是位很厲害的人物,那么與眾不同,說出的話總能引人思考,我試著跟著他說的話去做,好像我就是故事里的女主,也有幸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
老者問:思想是什么?并指導女孩閉上眼睛幾分鐘什么都不要想。然后,我閉上眼睛,想要放空,我自我催眠:不要想任何東西不要想任何東西…放空幾秒,我的腦袋又開始不受控制了。我依然記得我那5分鐘里想了什么。最主要的3個內容是:1.雖然我閉上眼睛,好像也可以看到圖書館里坐著的其他人,當時我是坐著閉眼而不是趴著睡覺狀的,書是開著的,我的手指正壓著我所看到的那一頁,我閉著眼睛,心里有個怪聲音對我說話:他們不小心看到我這樣閉著眼,會不會覺得我很怪異呢?這時候,有個腳步聲從我旁邊走過,我有些不安,害怕別人覺得我怪異,想睜開眼睛,最后沒那樣做。2.我拉回思緒,繼續放空,我想到了那句觸動的話:所有外在事物都是內在投射的結果。然后,為了讓自己盡量不要想東西,我不斷重復這句話。3.接著,我想到了各種人際關系,我想到了我的舍友。前兩天,舍友看到我站在陽臺,以為我在心情不好,胡思亂想,課外并沒有心情不好,所以我為她的誤解感到心情不好,難道我的樣子看起來像總是心情不好嗎?在那一瞬間我的心情變得越來越不好。現在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舍友的形象是我臆造出來的,人家可沒覺得你“總是”心情不好呢!都是我的內在投射出來的!當然,舍友也用她的內在投射出了一個:“我”,她所說的:獨自一人站在陽臺的時候就是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是想家的時候,其實是在描述她自己,而我當時站在陽臺,心情不錯,在聽著校園廣播里的對話還有音樂,心里想著:我這是在享受生活呢!直到現在,我才真正明確這個“內在投射出外物”的.含義!
不知怎么,突然地,5分鐘后,大概覺得幾分鐘過去了,我睜開眼睛,看到圖書館里的其他同學都處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里,并沒有怪異地偷瞄我,我松了口氣,有些好笑呢!我和女主一樣驚喜的發現這個秘密:原來不能不想東西!
雖然只有大約6分鐘的時間,我卻發現了自己的思想:原來我在乎的是外界對我的看法。雖然時間很短,可我經歷了一次心靈的對話,好像看透了很多東西。
我覺得:給自己幾分鐘不要想東西,實際操作起來是神奇的一件事,在那幾分鐘后,你會得到很大的力量。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9
很久以前,聽過這樣一句話,"潮濕的土地容易長出悲傷的種子".然而太多的時候我們傾向于將精力集中于"滋生的悲傷的種子"將我環繞,將我吞噬的體驗,卻忽略了自己"縱容"、"迷戀"甚至"親手培養"的"潮濕的土地",愈是潮濕,越是陰雨連綿縈繞不去。所以被這種悲傷、失望等的負面情緒套牢、包裹,正面體驗被丟之一旁,甚至遭到拒絕。跌至谷底、周遭盡是潮濕的時候,為何不讓陽光照進來?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對于人生的種種迷惑,作者給出的破解之道是:身體——聯結,情緒——臣服,思想——檢視,身份認同——覺察,這些外在的東西將真我——愛、喜悅、和平層層包裹,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渴望展現真我特質,尋求愛、喜悅、和平。這是一場探尋深層的自己、真實的自我和創建快樂力量的旅程。如果說書中的哪部分對我個人來說印象最深、最能讓我從中得到更多思考,我想非"情緒"莫屬。
初讀《遇見未知的自己》,可能還是會憤憤不平:那么難以接受的事實,怎么能輕易接受?怎么不可掙扎一下、痛苦一番?經過各種斗爭,仍舊無法改變,那就接受吧。對于不想接受的,怎么不會產生痛苦、悲傷、憤怒等等一系列的情緒?但是,走到接受既定事實、產生情緒這一環節上,我卻陷入了困頓的局面:負面情緒一直縈繞,乃至爆發,怎么去療愈?書中給出的秘訣是"臣服",是帶著"愛的覺知之光"去消融這些"黑暗的能量".
也像很多人一樣,聽到"臣服"就不自主地抵觸,因為從小到大,遭遇挫折時,老師、身邊的親人、朋友都會旁敲側擊的告訴你:要去挑戰、抗爭,"臣服"是懦弱的表現,不認輸是你堅強的標志。然而,在這條"不屈"的'路上,又有多少人不堪重壓而陷入無限循環的自我折磨的怪圈?又有多少人不可自拔的沉浸在助長悲傷的"潮濕的環境中"?不管這是不是勝肽的作用,從某一方面說,這的確是我們忘乎所以的一直和負面情緒為伴,甚至封閉自己于各種擾人的情緒之中。
那么為什么會有情緒煩憂著你,因為已經發生的事讓人覺得悲傷、失望,因為總是害怕即將發生的事會讓人覺得悲傷、失望,更是因為對于已經發生的即使無力挽回,仍舊苦苦掙扎,不肯放過自己,亦不肯向前看。
也許事情沒有想象的那么糟,也許事情很糟,可是現實帶給我們每個個體的無力感普遍存在,那何不學會臣服、接納,活在當下?不如就讓陽光照進來,因為過去和未來惶惶不可終日總不比專注于當下來的更好吧。正如書中所說"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但我們的身體和呼吸卻永遠是在當下的",這個大前提是,接納并跳出困住你的情緒,關注現在的自己、現在的事以及所帶來的各種感受。
至于怎樣才能做到"臣服",怎樣才能跳出負面情緒的漩渦,自己去主動迎接陽光,我想每個人的方法都不盡然。運動中感受身體的變化,閱讀中流連于文字組合所帶來美的感受,電影音樂中享受視覺、聽覺盛宴,完成每件工作的成就感……于專注當下中積蓄能量、等待轉機,從而蛻變為一個有耐心、有勇氣、全新的自己。
在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大時代,在這樣一個紛繁耀眼的大社會,每個人多少都會遭遇一些波折與困難,就像書中主人公會遭遇感情、工作以及種種不如意。也許各種壓力與情緒會讓我們筋疲力盡,也許我們會因為各種艱難困惑而變得沮喪,也許人生中的很多不如意讓我們被負面情緒所環繞,但是情緒的產生無法阻止,至少我們應該努力做到不被情緒左右,努力做到接納與"臣服",從而獲得專注當下的力量。跳出怪圈,不如就讓陽光照進來,曬曬心底那片有點"潮濕的土地",然后告訴自己:我已經做好一切樂觀和美的準備。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20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愛讀書,一本“遇見未知的自己”更是讓我愛不釋手。
這本書講述了主人公“若菱”遇見了神秘的老人,老人教她修心、正心、養心,提升她的心態,讓若菱破繭而出,找回了真實的自己。
合上這本書,心里很多觸動。老人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真實的你。老人畫的`圓圈也讓我受益良多。最里面的圓圈寫著小小的真我,在身體的最里層。因為我們很多人已經忘記了真實的自己,真我向往的是愛、喜悅、和平;最外面的是角色扮演,身份認同,這就是人們戴的面具,最大的面具,它先讓我們失去了真我。
還有一句讓我似懂非懂卻又記憶猶新的話,“我看見我在尋求不被愛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并且放下對它的需要”,這種東西愈去排斥它,它愈不走,而且會更強;同時你問自己:“我可不可以歡迎它?”,如果答案是“不行!”也沒關系,接下來你問自己:“我可以允許它存在嗎?”然后你會發現,允許不允許,它還是存在了,當你回答“可以”時,你內在就會有種力量升起,你就不會那么害怕、排斥讓你痛苦的情緒了。
你也要關注自己的身體。比如當你的手夠不到腳尖時,試著把你的精力放到身體緊繃的地方,告訴它們:“沒關系,慢慢來”。然后你的手一會就能夠到腳尖了,太神奇了!
這本書教會了我很多。我仿佛看見了一個真實的自我,躺在草坪上,徐徐的微風中,藍藍的天空下,看著我,微微地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21
最近,在公司組織的"書香移動,相伴成長"主題活動中,我有幸拜讀了張德芬女士的作品《遇見未知的自己》。接納,是這本都市身心靈修行書籍與我產生的共鳴。我慶幸能夠在紛繁的生活中,落一時的寧靜與寬懷,和自己的內心對話,為自己錯綜復雜的情緒找一條出口,對我而言,是一件令人大快朵頤的事情。
關于人生的終極思考。這本書的開頭,老人關于"我是誰"的終極追問把我從現實直接打到冷宮,讓作為讀者的我有點無所適從,因為我本能的認為,這不是在盤查戶口,而是一個關于你如何來,到哪里去的終極問題。所以,跟隨筆者,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隨之而來的是嘆息,因為在都市生活中,我們已經忘記,或者說無暇顧及這些"無聊"的問題,但對我來說,卻有正中下懷的感覺,大學時候喜歡讀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尼采等等哲學家一一浮現出來,尼采說:"我就是太陽!",這種熾誠與癲狂把本我無限放大,讓每個讀尼采的人都能感受他內心的那股力量。但是現在,我們有多少人在思考關于我是誰,我如何生,如何死,如何存在,如何消失的問題,我們的眼里只有對名利的`追逐,對周遭的憤懣,對世間各種的批判和隱忍,但是從來沒有問過自己,我為什么要這樣,我何苦要這樣,我來這個世界走一遭,我該以何種價值體的方式去度過這一生,是利他,還是利己,是逆來順受,還是順勢而為,這些都是我們忽略的思想死角,但是卻無處不在潛意識的指引著我們的現實生活。
通過這本書,我讀到的結果是接納,所以,我想說,不管"我是誰",關于人生,最好的態度是接納,一種順勢而為的情懷。
接納我們的情緒。情緒其實是社會的產物,社會越來越復雜,隨之,情緒就越來越多變。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作為個體的人和作為社會的人,不得不面對各種各樣的關聯,這種關聯構成的單位糾結出不一樣的情緒,比如:工作,家庭,糾結出來的情緒可謂是千變萬化,甚至可以讓一個人千瘡百孔。
關于情緒,老人說它其實是一種能量,會來也會走,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去干涉,而去臣服。我個人覺得臣服用在這里顯得太被動,而且無可奈何,對于情緒,我更愿意用接納來表述。
說到情緒,我想到我們職場上常常說的一個詞:情商,是說一個人控制自己的情緒的能力。說某人情商高,說明他控制情緒的能力強,反之不然。但是,對于情商一說,我情愿理解為這個人在接納情緒的時候,是以坦然而喜悅的方式來的,而且,高就高在這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會為我們帶來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這個情緒產生的根源,以作者的表達,那是因為我們內心的拒絕,她說:"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這就是我們痛苦的根源。所以,每當我們工作不如人意,生活超出我們的負荷時,我們總是在內心充滿了無限的抵觸和厭惡。我們討厭工作上無盡的壓力,我們討厭職場上人事的阿諛奉承,爾虞我詐,我們厭倦生活中的庸庸碌碌和繁雜瑣碎,在毫無激情的狀態下,我們一度懈怠生命,辜負時間。這是現代人的通病,很多人都在這種情緒中痛苦而隱忍的掙扎著,但是很多人又不愿意抽離其中,這是書本里作者談到的"貹肽"效應,就是這種習慣性的如饑似渴,導致了我們在工作中,在生活里無法自拔。所以我們的幸福感降低了,我們的情緒化越來越嚴重,我們甚至在這種情緒的漩渦里迷失自己。
但是作者在書里這么寫到:"負面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是驅散不走他們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光進來。"我想說,這個光,就是我們的接納心態,一種不做作,不刻板的融入。舉例來說:當我覺得加班是一種負累的時候,我感到身體和精神帶來的雙重疲憊,從而抱怨和抗拒情緒油然而生,在這種痛苦中,我一味認為公司對我不公,社會對我不公,甚至懷疑人生都在和我開玩笑,把我拋棄了,這是抗拒給我帶來的痛苦。但是,當我們換一種方式來接納的時候,會發現既來之則安之的效果比抵觸更能安慰自己的內心,更有甚者,當我們站在大我的立場來分擔這種情緒時,會發現這居然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情。隨之而來的,是情緒的放松,是一種泰然處之的心態,痛苦感消失無蹤。
所以,對于情緒,我們自己就是那束光,不要抗拒,不要控制,只要欣然接受,接納就能打開心門,光就會進來,進來趕走痛苦,照亮我們的靈魂。
關于未來。關于未來,每個人都有很多期許。但是更多的傾向于物質上我要的。在精神層面,可以說思考的人卻占少數。
讀了張德芬女士的書,我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為我不光在書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找到了走出陰霾的路徑,對我而言,這也是一道光,指引心靈的光芒。對于已經過了而立之年的我來說,未來的質感不光體現在物質層面,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自我交流和自我救贖。書里說:"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但我們的身體和呼吸卻永遠在當下的。"我很喜歡這句話,因為過去的未來就是當下,當下的以后就是未來。所以,當下是最重要的,只有過好每一個當下,珍惜每一個當下,未來才會有質的提升。
我記得曾經看過的一部電視劇《一代梟雄》,里面的男主在劇情結尾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任何事情的結果到最后都是好的,如果不是,那說明還沒到最后。"我相信未來也是一樣,未來就是我的那個最后,不管中途經歷什么,最后的結果我相信一定是好的,我們只管在過程中以寬容和喜悅的情懷去接納,好的或者不好的,到最后,肯定是好的。所以接納,這就是人生最好的選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22
最近看了本書名字叫〈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關于都市身和心靈修行的書,看后很受啟發。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寫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領階級的女性為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先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
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她以小說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很特別。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主人公在一個不經遇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繭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書中一直在強調尋找真實的自我,確實我相信大多數人對于”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這個代號上,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我很少去認識真我是怎樣的,事實上每當我想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是茫然的,就連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樣的,我發現認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像書中所說那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外在環境影響著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著,最后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正如書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著好累!“,以至于漸漸累到失去自我,以至于連”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因為失去了真實的自我,追求的是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所以,占有得越多,迷失得越嚴重,內心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壓力越來越大,失望越來越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為什么常常不快樂?
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人生,在瑣碎的細節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
這本書我只看了兩遍,還沒完全融會貫通,也沒進行什么具體的實踐,但我真的體會到了他能凈化心靈,安撫浮躁,悲觀和欲望。他教會我,當我在面對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時,唯有抱持觀照內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的真相才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我們蜂擁著學最熱門的技能、找最賺錢的工作、報考最時髦的學科……我們總是希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實現我們的夢想。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舒緩殘酷的現實帶來的壞情緒,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改掉惰性與私心,珍惜時間和理想。
這本書讀了之后讓我受益頗深,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內涵的冰山一角。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這本書里還有很多很棒的提示、指引、提問和探索。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從,不如拿起《遇見未知的自己》,它將成為你的一份人生地圖。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23
我最早是在王仁義老師推薦下讀的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那是在2017年剛入職,我用了兩個月讀完這本書。說實話,當時我對這本書沒有什么特別的、有形的、可以說得清的感受,只是覺得自己在生活中比以前平和了,遇事不再像從前一樣急了。我再次讀了《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這次對于這本書我有了更深的感受。
每個人在剛剛出生時,都擁有喜悅、和平的心境,偶爾會有情緒,會哭會鬧,可是情緒來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會回到喜悅的狀態。這就是我們最初的模樣,是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沒有吃過冰激凌的孩子不會留戀冰激凌的甜蜜,正是因為我們曾經喜悅滿足,長大后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擺到自己面前,試圖讓自己快樂滿足。然而我們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圓,我們的真我是最中間的那個圓,而身份、情緒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圓,將我們與真我的喜悅平和層層隔離。我們太執著于外物,反而遠離了真正的快樂。
其實我覺得錯不在于我們追求外物,而是不要過于追求。太執著于外物,對事物就會起分別心,對于那些我們認為極好的就有了強烈的欲望,將自己的情感全然寄托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悅、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豐滿充盈。
我們應該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感受生命的重心,有強烈的方向感,因為真正的幸福,來源于對生命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是不是思考、孤獨、痛苦、彷徨、堅持、執著就是獲得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只不過,要有技巧,能夠使自己在恰當的時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獨;又可以在恰當的時候,打開心懷,投入生活,變得真正的喜悅、和平。
這篇讀后感,我只是摘取了書中使我感觸最深的三句話談了一些我自己的淺顯感受。《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我應該時不時地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里。我覺得這本書會成為我的工具書,因為書里講的東西我現在只是領略了一丁點皮毛而已,而生活還會繼續下去,在生活中我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我會隨時翻開這本書,在書中去尋求應對的方法,解決的途徑,關鍵是我應該抱有的人生態度。我要學著去擁抱世界,接納外界的不完美,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我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24
面對一個陌生人,有時候我們無來由的感覺到親切,而有時候恰恰相反;在一個公眾的場合,情緒會受到他人的影響,快樂與悲傷都可以互相感染;也會碰到傳說中的氣場,看著就是V587。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量,都想讓自己的能量壓倒別人的能量,都想從別人的身上獲取能量,像一群在山洞里爭奪火源的原始人,忘記了洞外面有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那太陽,便是我們自己。
弗洛伊德說人有本我和自我,這本我與自我的區分,就是洞內火把與洞外太陽的區分了。
從赤裸裸出生到現在,我們穿上了衣服,也穿上了這個社會賦予的太多無形的束縛:社會倫理、世界觀、價值觀、身份、地位……,讓我們去追求各種各樣的東西,有了各種各樣的像征,有了思想、有了情緒、有了身份,于是以為這些思想、情緒、身份便是真正的自己,以為這個不停忙碌不斷追求著的就是真正的自己,而要讓自己實現個人價值,就不停的爭奪這些可以移動的能量。
我們在爭奪中,有了不同的情緒,養成了不同的情緒模式。這種情緒模式最終成為一種反射,遇到相似的情況就會暴發。這種情緒的經常性暴發會讓人體上癮,所以有些人的在追求能量的過程中有了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古怪性格。
然而這種能量的爭奪終究是辛苦而無意義的,因為我們能攜取的能量的根源在于自身,但各種無形的東西把我們真正的自己層層包裹起來,最終斷絕了聯系。
要接觸到真正的自我并從那里獲取能量,就要突破這些隔膜,這一共有四層:
最外面的一層是我們的身份和角色,我們要認同,并且思考為什么會成為這種角色,嘗試從其中獲取這些角色扮演的本質。無論是婆媳、朋友、同事、愛人,傾聽自己的聲音,拋開別人或者社會給予的成見,這不是秀給別人看的。
再內一層是思想,對思想的控制是最不容易的事情。如之前所說,每個人都是一個能量體,思想也是。我們散發出什么樣的思想就會得到什么樣的回饋,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人眼睛里有不同的外觀,有言: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寫到這里想到一句佛言,相由心生。思想的聲音是我們要傾聽的',而如何真正聽到我們的思想也需要好好的想想。我們想的不一定是對的,但一定是對行為產生影響的。
第三層是情緒,情緒是會上癮的毒藥,然后成為一個人的性格。父母教我們堅強、能干、聰明……可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對立的,有堅強便有軟弱,有聰明便有笨拙,有能干便有無能,我們都是矛盾的結合體。所以,對待負面的情緒,我們要臣服,一切過去的東西我們都要臣服、認同。對情緒的控制,就是要肯定自己有這方面的情緒存在,并且告訴自己,我已經不需要它了。
第四層是身體。我們要學會和身體對話,這種對話的方式就是經常停下來,認真地去感受某一個部位。堅持鍛煉身體、珍惜自己,珍惜生命。
總之,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02-18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04-13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15篇05-06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10-19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09-09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15篇10-19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精選15篇)12-02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15篇11-06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精選21篇)08-23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