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通用22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書心得了。怎樣寫讀書心得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1
《教師花傳書》是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所著,該書以專家型教師的成長為研究脈絡,結合教師成長的具體案例,講述了專家型教師應有的形象和成長的具體路徑。那么何謂專家型教師呢?這是我在讀該書時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接下來,我將我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與大家共享!
一、專家型教師應是工匠性與專業(yè)性的結合體
這本《教師花傳書》最鮮明的特色就在于,反復地闡述了當代教師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命題——教師必須要“工匠性”與“專業(yè)性”兼?zhèn)涞膶<摇4_實,教師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要完成課堂教學,需要精心的教學設計,熟練的教學技能,深厚的教學知識等等,這都可以看出教師工作中的匠性;但教師的工作并不僅僅靠匠人的技能就能完成的,教師的世界是有科學的專業(yè)知識、技術、反思與創(chuàng)造性探究而構成的,如教學重難點的把握和處理,學生的認知特點,這些都需要教師復雜的、高度的認知判斷才能完成的,這體現(xiàn)出教師的工作又有專業(yè)性的一面。因此,專家型教師應是匠人與專家的綜合體。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教師只注重匠性而忽略專業(yè)性,看到優(yōu)秀的教師,就會一味地去吹捧,盲目的模仿其教材、技術和技能,對相關學科知識、與學科內容相關的專業(yè)知識以及教育哲學完全不予理會,所以,在現(xiàn)實教學中往往會出現(xiàn),有些教師聽過很多公開課,但依然上不好一節(jié)課,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沒有反思,很多老師聽課時只顧欣賞對方的`美好,卻沒有習慣的反思,當回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之后躍躍試試,卻發(fā)現(xiàn)上著上著就上不下去了。也有些教師只注重專業(yè)性而忽視匠性,熱心研究和學科內容相關的專業(yè)知識、教育哲學以及學習理論,但其課堂卻依然是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完成不受理論的指導,不講究啟發(fā)、促進兒童的學習的技法,把理論擺的高高在上,現(xiàn)實卻南轅北轍。因此,僅僅有豐富經驗的教師,不是專家型教師;僅僅有空洞理論的教師,不是專家型教師;僅僅靠單打獨斗的教師,不是專家型教師;僅僅靠自下而上的規(guī)劃或指標的設計,難以造就專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應是工匠性與專業(yè)性的結合體。
二、專家型教師既是“教”的專家也是“學”的專家
貫穿全書的一根思想紅線是強調在21世紀的社會里教師的專家形象要從“教”的專家轉型為“學”的專家。面對日益變化的社會生活,千萬不要用昨天的知識去叫今天的學生,去面對明天的社會,這樣的教師是不合格的,專家型教師更是無從談起,教師要想接受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學習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教師的人生必須是持續(xù)學習的人生,向兒童學習、向教材學習、向同事學習、向社區(qū)學習、從自身的經驗中學習,正是這種穩(wěn)健學習的步伐,才構成了教師的人生。
結合目前我國的教育實際,當前基礎教育提出了“為核心素養(yǎng)而教”的口號,逐步由“知識本位”轉向“核心素養(yǎng)本位”。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xiàn);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yǎng)。每個學科都有本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每位教師都應該去認真研究并自覺踐行。其次,目前正在進行的高考制度改革,由之前的3+X模式轉變?yōu)?+3模式,這種高考制度的改革值得每一位教師結合自身學科來思考如何迎接這一挑戰(zhàn)。所以,作為當今時代的教師,沒有比現(xiàn)在更需要我們用行動去言說“自己”,言說自己的教育實踐。因此,佐藤學教授在該書中指出:“教師工作的本質不只是在教學,更是學習。”所以,要成為一名專家型教師應不僅要是教的專家,還要是學的專家;不僅在于將書教好,更在于活用最先進的知識和最高的智慧來教書。因此,專家型教師既是“教”的專家,更是“學”的專家。
三、專家型教師應是課堂的傾聽者
如今的課堂是一個師生共同“享受”知識能量與信息傳遞的空間,是一個心靈交匯、情感碰撞的磁場,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做課堂的傾聽者,要從傾聽開始學會教育。的確,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對話的過程,學習是與物的對話(創(chuàng)造世界)、與他者的對話(結交伙伴)、與自己的對話(重塑自我),要實現(xiàn)三種對話就需要教師要善于傾聽,傾聽學生的聲音(不只是發(fā)言或言語,還包括未能發(fā)出的緘默的聲音);傾聽教材中所隱含的聲音(讀出未表之意);傾聽自身內在的聲音。只有虛懷若谷、側耳傾聽學生的聲音,課堂中師生對話式的交流才會形成,才能打造靈動的課堂。因此,學會傾聽這不僅是專家型教師的必然要求,也是所有教師的共同追求。
但在現(xiàn)實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課堂并不鮮見,45分鐘一講到底的課堂也比比皆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存在嚴重的缺失,不少教師拒絕傾聽或者聽而不聞,原本可以成為生成性的課程資源,可以把它們轉化成一個個隨機生成的教學細節(jié),推動課堂教學向縱深發(fā)展,而杜絕傾聽卻扼殺了這一切的可能性,這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無情的傷害,對教師而言更無優(yōu)秀可言。
因此,佐藤學教授在該書中指出:我希望教師在養(yǎng)成“匠人氣質”的過程中遵循以下三種規(guī)范。其一是注重對每位兒童的尊重;其二是關注教材的可能性和發(fā)展性;其三是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學。在這三條規(guī)范中,關注其中的一條還是容易做到的。那些無視學生只關注教材的教師,或者無視教材只關注學生的教師,再或者無視學生和教材一味的關注自我的教師,這些教師無論作為“匠人”還是作為“專家”都是不夠格的。因此,專家型教師應是課堂的傾聽者。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2
書中所提“教師的學習”的內涵,令我印象深刻,教師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專家的一面。從課堂上教師的身體動作來看,成熟教師舉手投足都瀟灑流暢,從不拖泥帶水,教學對他們來說就是“拿手好戲”。這就是教師匠人的一面。但教師的工作并不僅僅是靠匠人的技能就能完成。教師工作的另一面,即如何設計教學、選擇教材內容、了解兒童發(fā)言的意義等,都需要復雜的、高度的認知判斷才能達成,這就體現(xiàn)了教師作為專家的一面。
作為匠人,教師的世界是由“熟練的技能”、“經驗”、“直覺或秘訣”構成的;而作為專家,教師的世界則是由“科學的'專業(yè)知識”、“技術”、“反思與創(chuàng)造性探究”構成的。另外,匠人是通過“模仿”與“修煉”來學習的,而專家則通過“反思”與“研究”來學習。
我們所處的社會、我們面對的學生都在不斷地變化,我們教師的知識發(fā)展也一定要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發(fā)展自己,勝任自己的教學工作。教師這個職業(yè)就決定著我們一定要持續(xù)不斷地學習、修煉、提升自己,才能夠更好地勝任教師這份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
薄薄一本《教師花傳書》需要我們反復閱讀、慢慢品味。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3
“教師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專家的一面。作為匠人,教師的世界是由‘熟練的技能’、‘經驗’、‘直覺或秘訣’構成的;而作為專家,教師的世界則是由‘科學的專業(yè)知識’、‘技術’、‘反思與創(chuàng)造性探究’構成的。另外,匠人是通過‘模仿’與‘修煉’來學習的,而專家則通過‘反思’與‘研究’來學習”。
一看,專家是多么的榮耀,所以我們進入了一個追求專家的時代。連三歲小兒去倒垃圾多了,都要說“我是一個倒垃圾的專家。”
于是追求“反思”的專家來了,涌現(xiàn)出大量的“專家”,今天這個專家靠批判傳統(tǒng)起了名聲,明天又被另一個專家的言論打倒了,專家和明星一樣,突然就紅了,突然就變了。這些專家,讓廣大群眾變得很迷茫:雞蛋到底吃幾分熟比較健康?教育到底要不要注重考試成績?
人本主義在批判行為主義的時候,不是全盤否定的,是吸收借鑒的基礎上進行的批判,這是專家級別的反思批判。而所謂的新時代教育專家一提到考試,就恨不得掀桌子“你們這些教育的敗類!”還有一些育兒專家,看到網上有人懲罰孩子就跳起來罵“你們不配養(yǎng)孩子!你們這些沒有通過考試就做父母的禽獸!”
不是會反對別人,就是專家的。
如是專家,還是先做匠人吧。尤其,是在教育范疇內。
佐藤學教授希望教師在養(yǎng)成“匠人氣質”的過程中能夠遵循以下三種規(guī)范:其一,注重對每位兒童的尊重;其二,關注教材的可能性與發(fā)展性;其三,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學。
因為先培養(yǎng)教師自身的專業(yè)性,在專業(yè)的基礎上再進行反思,才是真正的成長反思,單純的對別人提出不同意見,也許,是“憤青”專家。世阿彌在《花傳書》中寫道:“如果還不知道‘花’,那至少要知道‘種’。花是心,而種是技。”那么,如果教師在成長中連“種”都還沒有,去談“花”,那開出的不是專家的花,是虛無的花。
教師成長的基礎應該是技能的傳承與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儲備,教學技能的鍛煉,教學素養(yǎng)的提高,然后去談反思談成長。很多年輕教師總是喜歡跨過技能成長先進入反思階段,然后思考的問題都是天馬行空,更無從解答,陷入混沌之中,越來越迷茫。是不是先解決自己的技能短板,會成長的更扎實一些?
教學及其結果的好壞另當別論,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都能夠尊重每位學生的尊嚴,尊重教材的可能性與發(fā)展性,關注自身的教育哲學,這樣的教師才能獲得令人信賴的“匠人氣質”。
先匠人,再專家,可能會成長出真的專家。
可是那些造個“反對的聲音”就能揭竿而起的專家,真的是制造了太多虛無的泡泡讓教育新手無從跟隨。
閱讀和寫作會讓一個教師成長,可是如果這個教師只潛心閱讀和寫作,那這個班的孩子是失去了一個老師多了個作家朋友嗎?
參觀和模仿會讓一個新手成長,可是如果沒有自己的理論和實踐積淀,今天學“生活化寫作”明天學“七步作文法”,然后學生們忙得暈頭轉向,最后只是邯鄲學步。
我們讀的書,我們寫的字,我們聽得報告,都應該是有匠人精神的我們去做,才會有成長。
先做匠人,再談專家。先做好專業(yè),再談成長。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4
初拿此書,便愛不釋手。理論深度、案例探討、語言精辟,在閱讀、反思的過程中,我頗有收獲。從匠人到專家,也許就是一個扎根成長的過程。
許多時候,我們以教書匠自稱,專家,那是一個太過遙遠的過程,而教育是為了成就人才,若只為自己難免功利。但是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懂得扎根的重要性,根基夯實,作為匠人的基本功得有,視野開闊,成不了專家,也要有走向專家的學習與反思。
也從養(yǎng)蠶開始講起。兒子很早就說想要養(yǎng)蠶,而我覺得軟體動物太過可怕,駁回了兒子的這一要求。當我看到書中所講案例,古屋老師把養(yǎng)蠶做為自己“學習共同體”的協(xié)同學習的研究課程,學生們實踐操作,并從養(yǎng)蠶博物館以及網上學習知識,每個學生都自自然然的懷著雀躍的好奇心,共同思考和交流著。這種知性的共同研究打動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總是說我們的孩子缺乏創(chuàng)造性,而我們究竟扼殺了多少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而我們的“學習共同體”是否真正建立了呢?
這種反思貫穿了我整個閱讀過程。作為一個教書匠,也許侍弄好自己的一畝二分地,即可。那要想種好自己的`地,開出最美麗的花,結出最飽滿的果實,又不是那么簡單即可。
有許多專家,會指責現(xiàn)在的老師都不讀書,我覺得這話也片面了些。多少默默無聞、踏踏實實的老師在自己的崗位上付出著學習著成長著,只是我們的學習,可能不夠理論不夠系統(tǒng)。而本書作者提出的學習概念“作為對話實踐的學習”,“與物的對話(創(chuàng)造世界),與他者的對話(結交伙伴),與自己的對話(重塑自我),這三種對話的實踐成為學習。
這也是我們現(xiàn)在高考改革中強調的“學習共同體”,我們閱讀教材、化為靈魂的存在,我們結交伙伴,共享信息共同成長,我們回歸內心,從文本到思想從外界到內在,反思重塑,期待著學習后的自己困惑少一些,能給孩子們更廣闊的天空,而教學相長,同時也成就了自己,如果一味坐井觀天固步自封,學習成長,又從何談起?!
學習需要扎根的精神,只有你踏踏實實扎根下去,靜水流深,從體悟教材從尊重學生,從內心身處的自律,走向教師個人的成長。我想我們也會開出妙之花。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5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書籍是教師的第一呼吸,作為教師,既要為自己讀書,也要為學生讀書。這個寒假,日本作家佐藤學先生的《教師花傳書》走進了我的閱讀生活。
這本《教師花傳書》最鮮明的特色就在于,反復地闡述當代教師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命題——教師必須是“工匠性”與“專業(yè)性”兼?zhèn)涞膶<摇_@是因為,“教師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專家的一面。作為匠人,教師的世界是由‘熟練的技能’、‘經驗’、‘直覺或秘訣’構成的;而作為專家,教師的世界則是由‘科學的專業(yè)知識’、‘技術’、‘反思與創(chuàng)造性探究’構成的。另外,匠人是通過‘模仿’與‘修煉’來學習的,而專家則通過‘反思’與‘研究’來學習”。教師的工作領域是那么復雜多變,構成實踐基礎的科學理論與技術又是那么不確定。因此,關鍵不在于將專業(yè)的狹隘的理論與技術應用于實踐,而是在復雜的情境中,以“反思中行動,行為中反思”這一實踐性認識論作為基礎,基于經驗的智慧與廣泛的知見,同復雜難解的問題展開格斗。所謂“好教師”,不是沒有問題的教師,而是敢于挑戰(zhàn)的教師。僅僅有豐富經驗的教師,不是教育實踐家;僅僅有空洞理論的教師,不是教育實踐家;僅僅靠單打獨斗的教師,不是教育實踐家;僅僅靠自上而下的規(guī)劃或指標的設計,難以造就教育實踐家。
貫穿全書的一根思想紅線是,強調在21世紀的社會里教師的專家形象要從“教的專家”轉型為“學的專家”,擁有“反思性實踐者”的涵養(yǎng)。這是因為,今日學校教育的體制發(fā)生了變化——從以教師的講授中心的教學體制轉型為以兒童的學習為中心的教學體制。教師的專業(yè)性也伴隨著這種變化而發(fā)生了變化——從教學技術中心轉型為以兒童的學習設計與反思為中心,因而教師的角色也應當從“教的專家”轉型為“學的專家”。根據(jù)佐藤學教授的觀點,我認為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學會傾聽
作為“匠人”的教師的性格特質也集中表現(xiàn)在“傾聽”上。一方面,“傾聽”這一被動行為能夠觸發(fā)教師的想象力。通過傾聽兒童的言語或緘默的聲音、傾聽教材中隱性的聲音、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教師得以探究當前學習展開的潛在可能性,正如木匠從每塊木料中看到其潛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過“傾聽”,教師能夠完完全全接納兒童,接受教材的課題、接受自己內部的聲音,形成課堂中對話式的交流,提升自身的工作。不是聽學生發(fā)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fā)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fā)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尊重學生的個性,就要蹲下來傾聽學生的聲音,理解他們的語言,走進他們的情感。我總覺得我的傾聽與講課同等重要,所以我愿意切實關注學生有聲的或是無聲的語言,讓自己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
二、養(yǎng)成“匠人氣質”
佐藤學教授希望教師在養(yǎng)成“匠人氣質”的過程中能夠遵循以下三種規(guī)范:其一,注重對每位兒童的'尊重;其二,關注教材的可能性與發(fā)展性;其三,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學。
他指出,以上三條中關注其中一條還是容易做到的,不過這樣的教師無論作為“匠人”還是“專家”都是不夠格的。而在日常的實踐中同時貫徹三條規(guī)范并非易事,它們往往會在現(xiàn)實的教學中產生矛盾甚至相互沖突。即便如此,仍有一些教師能夠不觸犯任何一條規(guī)范,獨樹一幟、創(chuàng)造教學。教學及其結果的好壞另當別論,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他們都能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尊重教材的可能性與發(fā)展性,關注自身的教育哲學,這樣的教師才可能獲得令人信賴的“匠人氣質”。
三、注重自身的成長
世阿彌在《花傳書》中寫道:“如果還不知道‘花’,那至少要知道‘種’。花是心,而種是技。”意思是,如果不知道如何展現(xiàn)課堂“妙花”的“幽玄之美”,還沒有形成關于教育教學的思想與哲學,那至少要知道展現(xiàn)美的基于體驗的身體技法與經驗的智慧。因此,教師作為“匠人”的成長,其關鍵就在于技藝的傳承與學習。有人說,我們年齡也不小了,憑基本功應付目前的教學還是可以的。此話聽起來有一定道理,但是我們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不僅是為了學生獲得良好的成長,也是我們自身生命成長的需要。我們的生命需要長度、需要寬度、更需要厚度。為此,我們教師需要不斷的學習。
佐藤學教授認為教師工作的本質不只是“教學”,更是“學習”。在任何情況下,“匠人”都是默默地盡全力將工作做好,而“專家”則是活用最先進的知識和最高的智慧來工作。這其中包含著作為“匠人”的教師和作為“專家”的教師的生存自尊與幸福。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不期望成為教育專家,但我希望成為一名與時俱進的老師,所以我還是要多學習,多思考。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教學及其結果的好壞另當別論,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都能夠尊重每位學生的尊嚴,尊重教材的可能性與發(fā)展性,關注自身的教育哲學,這樣的教師才能獲得令人信賴的“匠人氣質”。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6
看到封面上“花傳書”三個字時,還是覺得挺新奇的。佐藤學先生《教師花傳書》,感覺似乎就如一朵“妙花”一般,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別樣的世界。
佐藤學借由世阿彌《風姿花傳》一書,將我們引入了教師成長的“正途”,“‘花是心’,而‘種是技’”,“‘花’是美的表現(xiàn),其‘心’(思想、哲學)是摒棄私心雜念,日復一日練功修養(yǎng)所形成的‘技’所成就的。”“教育改革一片喧囂,學校愈發(fā)混淆迷惑,越是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們越不能被喧囂所擾,而是要認認真真地回到教師(學)的正途。”
這本書分了三個部分進行描述。
專家型教師的成長。佐藤學每年參與觀摩研討500多節(jié)課,在他看來,像吳丼弘美老師的“貓子的紡車”這樣的課,堪稱“妙花”,幾乎完美。對于一個優(yōu)秀教師而言,在課堂上像一朵花一樣綻放,是一種人生的追求,因為“教育的終極目標,其最高真理,只能是完美。”還記得書中寫到:“課堂中,教師不是要努力地尋找進入學生的世界的教態(tài),而應該讓學生能夠進入自己的身體意象中。”我想,作為老師,要打開自己的世界,實現(xiàn)師生之間交流的橋梁。只有教師能夠敞開自己去教學,以欣賞的眼光理解學生,學生也自然會努力的把握好該做的事情。而對于“專家型教師”,要具備的能力有許多,比如傾聽的能力,探究的能力等等,都是我們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提升的。
我所遇到的教師們。“教學的‘妙花’是教師長期的修養(yǎng)與鉆研的結晶。”教師的主陣地還是在課堂上,很多問題還是應從課堂入手,再深入研究。在教學的頓悟一文中寫到:“向教師深入學習;支持教師的研究,促進教師與教師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不是去指導教師;堅持從外圍觀察教學與從內部觀察教學相結合,成為我之后進行教學研究的根本原理和教育研究的方法論。”看到“深入學習”和研究時,不禁讓我想到最近又很火的關于衡水中學的一篇文章。里面便說到了關于教師研究的深入,因為教師能全身心地投入要教學研究與探索中,所以才有了衡水中學的奇跡。
教師生涯。教師的實踐包含“匠人”與“專家”的.雙重屬性。“匠人”的性質再遇具有相應的關注點、技能和結構,這種學習基本上是通過模仿來進行的。而作為“專家”的性質則是洞察、思考與判斷,這種學習基本上需要實踐經驗與科學知識的結合、理論與世紀的統(tǒng)整。教師的教育與研修,必須將教學實踐的案例研究作為核心。看了文章中寫的句句文字,深切感受到,作為教師而言,要不斷使自身的日常實踐更加知性、更具創(chuàng)造性,從而達到自身的使命與責任,最終實現(xiàn)自我成長。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7
《教師花傳書》結合晚近日本中小學“學習共同體”的學校創(chuàng)造的改革案例,闡述了教師的教學技法及其學習方法。初讀此書時,我其實并不能理解其中的精髓,我想,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一線不年輕教師,跟專家型教師相距甚遠。這道理想與現(xiàn)實差距的鴻溝,不是一本書就能填滿的。
假期閑暇時光,再次打開這本書,從經驗豐富的古屋老師的精妙絕倫的養(yǎng)蠶課堂,到年輕的福田悠子老師與學生心心相印的課堂;從資深教師中西老師專心教學,臨近退休卻仍謙虛向青年教師學習,到田中老師精選洗練教學用語,創(chuàng)造協(xié)同學習樣式的教學改革;從吳井老師十年如一日都在與學生共同研究“學習的成立”、“串聯(lián)”、“反芻”,到大賴校長一邊與死亡和病魔進行著斗爭,一邊持續(xù)實踐著“生命教育”……越讀越讓人愛不釋手,越是感覺受益頗多。
一、立足自身,持續(xù)學習,奠定專家型教師的發(fā)展基礎。
擅長也非樣樣精通,拙劣者也有可取之處。去年的期末考試,我的幾個班級都沒有考好,為此我懊惱得像個祥林嫂。總覺得自己差勁透了。書讀至此,我長吁了一口氣,開始原諒自己。是啊,我只看到了失敗的果,并為之苦惱,卻不去追究失敗的因,也不去探究改正的途徑。再多懊惱也是毫無的浪費心智。古屋老師做所以能成就絕妙絕倫的課堂,源自于他15年不間斷的研究和學習。
作為專家型的教師要具備三方面的素養(yǎng):一是一般性素養(yǎng),二是學問素養(yǎng),三是教職素養(yǎng)。在學校,我就是老師,要有一名教師應有的素養(yǎng),和應盡的義務。不懂就問,不會就學,臨近退休的中西老師都在堅持學習。在我身邊,英語辦公室里臨近退休的王老師、閩老師都在兢兢業(yè)業(yè),我也唯有苦心積累,學習,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持續(xù)發(fā)展的老師,無愧于學生的老師。基于自己的不斷學習和不屈不撓地追求進步,我才能理直氣壯的要求、鼓勵學生進步。在知識高度化,復合化,流動化的知識社會,唯有堅持閱讀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才會對學科的學問與教養(yǎng)得到提升,才會使課堂上的學習內容有所豐富。
1、聚焦課堂,創(chuàng)建有效學習的課堂妙花。
班級是教師的重要戰(zhàn)場,促進每一位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如何使教學內容有序推進而不空陳乏味都是每一位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琢磨,并且反復踐行的。田中老師的那節(jié)課讓我大受啟發(fā)。四十多名學生無一例外的聚焦課堂,參與議論思考。整節(jié)課至始至終寡女換的穩(wěn)定而纖細的知性氛圍,讓人折服。即使同樣的一份教案,其他人照搬過來,還是難以形成這個課堂上學生的那種學習態(tài)度吧。我不禁聯(lián)想到我自身現(xiàn)狀。我今年帶的兩個班級都是跟隨了第三年的班級,五(11)班沉穩(wěn),內斂,五(12)班活躍,熱鬧。一節(jié)課通常在兩個班上下來是不一樣的感受。我常常就會埋怨孩子們的狀態(tài)不好,讓我興高采烈進課堂氣急敗壞出教室。
每個班級的學生學習能力都不相同,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不相同。傳統(tǒng)的一刀切,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降低。我在平時教學中必須針對班級具體情況,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相應的改動課堂用語,改編教學環(huán)節(jié),來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對于班級中各個層次的學生也應當設置不同梯度的問題來讓他們都在課堂上獲得成就感。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2、合作教研,點燃合作共同體的智慧火花。
教師的實踐包含“匠人”與“專家”的雙重屬性。“匠人”的性質再遇具有相應的關注點、技能和結構,這種學習基本上是通過模仿來進行的。而作為“專家”的性質則是洞察、思考與判斷,這種學習基本上需要實踐經驗與科學知識的結合、理論與世紀的統(tǒng)整。教師的教育與研修,必須將教學實踐的案例研究作為核心。
佐藤學教授認為學校共同體是堪稱奇跡的學校改革。今年我校與郵堂小學建立了教學共同體。從教學計劃的制定,備課班的集中智慧碰撞,接下來還會開展大量的公開課以及送教活動。每一次備課,磨課,都是一次次教學案例的深度研究。在這樣的教育團體中,我們無意是幸運的。經過這樣集體的.磨合磨練,我相信我會從中吸取養(yǎng)分,幫助自身成長。
二、初心不改,堅守崗位,干好教書育人的良心活。
年輕不得志是的小畑老師說:任何學校都是這樣的,那些尊重每位兒童的尊嚴,如同珍視自己的眼睛一樣珍視課堂、真是自己的教育哲學的教師們,往往都背負著受難者的宿命。無奈又悲哀,這就是教師人生的現(xiàn)實。教師是怎樣煉成的?美國有句格言:教師實在病床邊養(yǎng)成的。我曾經無數(shù)次被學生氣哭,被家長誤解,甚至也被家長投訴到教育局。也失望過,也灰心過,也想過放棄。做老師難,做個好老師更難,常常我會患得患失。
教師的工作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加復雜,教師的成長,是通過對經驗的反思與反省達成的。我們呂校長曾經說過,一切煩惱都是因為你的格局不夠。心有多高,舞臺就有多大。格局不夠,你就糾結在雞毛蒜皮上無法前進。讀這本《教師花傳書》,當我看到那些多優(yōu)秀的老師為教育事業(yè)奮斗的故事,原來他們也經歷著我經歷的一切,甚至更痛苦。而他們卻努力著我想象不到的努力,所以他們成功了,而我還在困頓中迷茫著。我不禁想起兒時的自己寫的稚嫩的語言:我的理想是,當一名老師。多少人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我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有什么理由不堅持下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呢。那是多么大的幸運啊!
我的母校校長陶行知老人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教十年來,我也是一直信奉著。但是今天我更多的是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用一顆真誠的心去開展工作,去聆聽孩子們的新生,去揣度同僚們智慧的教學能力,去吸納書籍里的陽光和活力的能量。做好良心活,讓教育朝著越來越美好的方向推進!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8
六月,和敘事者一起遇見《教師花傳書》,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教師花傳書》這本書主要闡釋了教師的教學技法及其學習方法。對教師的轉型有莫大的幫助。它提到:教師必須是“工匠性”與“專家性”兼?zhèn)涞膶<摇=處煹墓ぷ骷扔薪橙说囊幻妫钟袑<业囊幻妗W鳛榻橙耍處煹氖澜缡怯伞笆炀毜募寄堋薄⒔涷灐ⅰ爸庇X或秘訣”構成的;而作為專家,教師的世界則是由“科學的專業(yè)知識”、技術、反思與創(chuàng)造性探索構成的。另外匠人是通過模仿與修煉來學習的`,專家則是通過反思和研究來學習的。這也是專家型教師的特點之一:技術性的熟練者向反思性的實踐者轉變。反思對于一位青年教師來說無疑是重要的,也是成長的關鍵要素。因為反思,可以使教師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驕不躁,并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自我認知,這樣,成長的前提就具備了。因為教師自己很清楚自己缺少什么,要往什么方向努力。再加上專業(yè)領域書籍等的幫助,專家型教師指日可待。
這本書還提到:所謂好教師,不是沒有問題的教師,而是敢于挑戰(zhàn)的教師,僅僅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莫不是教育實踐家;僅僅有空洞理論的教師,不是教育實踐家;僅僅靠單打獨斗的教師,不是教育實踐家;僅僅靠自上而下規(guī)劃或指標的設計,難以造就教育實踐家。這也是專家型教師的特點之二空洞的理論家向理論的實踐家轉變。優(yōu)秀的教師一定是自下而上、基于草根改革而成長的。只有當教師學會將理論融于自己的教學實踐,才能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教學風格,才能對教學實踐有所創(chuàng)新,教師與學科教學領域才能達到雙贏。這里特地指出了敢于挑戰(zhàn),就是因為創(chuàng)新的路上困難重重,大多時候困難會多于成就,這個時候,教師就要保有一顆年輕的敢于不斷嘗試的心。要知道越努力,越幸運。成功從來都只垂青于有準備的人,努力就是在積累幸運。只有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
在未來的教學日子里,尊重每一位我所教的孩子,對我所任教的教材多一分關注,多思考其在教學過程中的可能性和發(fā)展性,多涉獵一些書籍,讓自己的教育理念更豐富,可以更好地為自己的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提供支持。我想,只要能堅持,何愁不能成為一名專家型教師?期待遇見更好的自己,遇見自己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9
讀完佐藤學教授的《教師花傳書》,覺得字字珠璣,飽含著教學實踐的真知灼見。佐藤學教授從《風姿花傳》中得到啟發(fā),指出了教師在教學的洗練中形成“妙花”的“心”和“技”的方法。
作為一個青年教師,從進校執(zhí)教伊始,就經歷了如何寫好教案、如何上好一節(jié)課、如何說好一節(jié)課、如何進行教學評價等大大小小的培訓。期間也參加了學校的說課比賽,也曾精心備課,開過公開課,也觀摩了很多同行教師的課堂。然而,內心卻總是處于迷茫的狀態(tài),認不清楚到底什么樣的課堂才是“妙花”綻放的課堂,怎樣做才能讓自己的課堂開出“妙花”。這本《教師花傳》介紹了許多堪稱“妙花”的課堂片段。如古屋老師的“成功養(yǎng)蠶”一課,若林老師的文學課,田中老師課堂上“自始自終的穩(wěn)定而纖細的知性氛圍”,吳井老師課堂上“學生們說出自己的觀點時的歡笑、思考的交流如同美好的交響和織物那樣精致地展開”。細讀這些課堂片段,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妙花”的課堂具有如此和諧融洽的氣息;教學結構簡單,教師沒有多余的語言,主要工作在于“傾聽”、“串聯(lián)”、“反芻”;而學生自然地沉靜于學習中,完成與教材的對話,與同伴的對話和與自己的對話。
一、“妙花”綻放的課堂
(1)細致入微的開端
古屋老師的“成功養(yǎng)蠶”一課還未正式開始,學生們就自覺投入到上課狀態(tài)了。“交流如同絲線一樣纖細,協(xié)同學習的情景如同織物一樣鮮明。教學還沒有開始,學生們就如饑似渴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了。每個人都自自然然的懷著雀躍的好奇心,共同思考和交流著。”這是一個非常良好的教學的開端。在佐藤學看來,“細致入微的開端是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共通特征;創(chuàng)造性的`教師會聚焦于教學的開端”。讀到這里我特別想知道古屋老師到底是如何讓學生們在教學開端就如此沉醉于學習的。
細讀書本發(fā)現(xiàn),古屋老師這門課跨越了一整年,其年度學習目標有三點:一是讓學生養(yǎng)蠶、采蠶繭、抽絲;二是讓學生了解與養(yǎng)蠶相關的民俗;三是邀請家長作為學習者共同參與。養(yǎng)蠶是當?shù)厝斯糯钪械囊环N勞動,雖然現(xiàn)在已不普及,但是蠶寶寶的成長變化這個主題本身就十分有趣,能夠激起兒童的興趣。課上所用的教材《養(yǎng)蠶的一年》和《成功養(yǎng)蠶法》都是古屋老師自己編寫,屬于“民間故事教材”。古屋老師的教學目標不僅限于養(yǎng)蠶的方法,更要在學會養(yǎng)蠶的同時了解相關的民俗,增加了該課程的文化內涵。故事、民間傳說等會天然地去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在教學環(huán)境方面,“走廊里飼養(yǎng)著100多條蠶,各種養(yǎng)蠶的工具一應俱全”。可以看出古屋老師將“生活融入課堂”和“做中學”的教學理念。這種教學環(huán)境的建設能夠潛移默化地增強孩子的學習動力。另外,邀請父母或祖父母一起學習,將幾代人的生活經驗聯(lián)系起來,孩子的學習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讓課堂的學習充滿動力。
(2)融洽和諧的氣息
佐藤學教授認為課堂要有一定的“氣息”。在上課開始和上課過程中,有些課堂感受不到“氣息”,有些課堂的“氣息”很亂,有些課堂的“氣息”很整齊,有些課堂的“氣息”很淺淡,有些課堂的“氣息”很深沉。古屋老師的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氣息彼此融合,每個人的呼吸都深沉而起伏。
我理解的氣息是建立在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之上的。氣息的好壞與師生的情感密切相關。師生關系,生生關系融洽才能保證課堂的氣息是舒服的,保證學習的質量。作為教師一定要與學生們建立良好的關系。我自己上課經歷告訴我,在接手一個新的班級之時,最重要的不是推進其學習,而是建立良好的師生,生生關系。這將極大地促進后面的學習。如果忽視關系的建設和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縱使教學設計得再精妙,學生可能也不會真正投入學習。這也是為什么借班上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我認為要建立良好的關系,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1)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接納每一位學生,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2)看清并理解學生的現(xiàn)狀,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3)真誠地對待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4)對他們充滿希望,給予鼓勵,相信他們的發(fā)展?jié)摿?(5)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尊重并傾聽他們的聲音,顧及學生的感受;(6)建立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之間形成團結友愛互助的氛圍。這種關系的建設要一直持續(xù)進行下去,貫穿在日常的教學之中。
(3)“傾聽”,“串聯(lián)”,“反芻”
不管是古屋老師,若林老師還是田中老師,他們的課堂教學構造都極為簡單。教師沒有多余的話語或動作,所要做的只是“傾聽”、“串聯(lián)”和“反芻”。佐藤學教授認為“一旦教學分成四個以上的階段,教師就會在教學內容及其修正過程中傾注過多的精力,就難以對學生的發(fā)言或言語進行纖細而柔和的回應。為了能夠纖細而柔和地回應每位學生的發(fā)言或言語,就要簡化教學的流程。在教學實踐中,傾聽大有深意”,“傾聽是教師在課堂中的核心活動”。
傾聽的時候,古屋老師“輕輕地坐在學生座椅上,視線與學生視線水平交流,語言柔和且靈活”。若林老師“安靜地坐在教室中靠黑板的一隅,認真傾聽學生們的言語”。田中老師“在學生集中的地方擺了一把小椅子坐在上面,認真地傾聽每一位學生的發(fā)言與自言自語”。這些老師虛懷若谷地傾聽兒童的聲音,促進了孩子們的協(xié)同學習。在傾聽的過程中,還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串聯(lián):學生的發(fā)言或言語與內容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lián)?與其他的學生之間有怎樣的關聯(lián)?與學生自身之前的思考或發(fā)言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lián)?不僅做到理解發(fā)言的意義,也要完全理解發(fā)言的學生本身。這樣才能讓每一位同學都真摯地參與到協(xié)同學習中來。反芻也是這些優(yōu)秀教師常用的一個教學技法。讓學生不斷地回歸教科書,與教材反復對話,從而深化理解。
讀到這里,我不禁產生一個疑問:教師還能坐著上課?這也太幸福了吧。因為我們學校是不允許老師坐著上課的。佐藤學教授描述的老師們以坐著上課的姿態(tài)創(chuàng)設了一種平等對話的環(huán)境。老師們在坐著的時候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而是在持續(xù)地關注著學生,傾聽他們的發(fā)言,并引導學生進行串聯(lián)和反芻。這是在踐行一種看不見的智慧,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另一方面,教師的這種教態(tài)真正把課堂交給了孩子們,讓他們的思想得到充分的交流,有利于他們的深度學習。
二、我的教學實踐
反思我自己的課堂,剛入職第一年的時候,似乎很少傾聽學生們的觀點。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自己很費勁地講解,生怕學生不懂。但其實往往我講得多的時候,學生還真的是不懂,學習效果不理想。而且老師講得多了,學生會自然地進入疲憊狀態(tài),游離于課堂之外。我自己也搞得及其疲憊,還會埋怨學生太笨或者不遵守紀律。師生間的距離大,關系一般,我上完課后不會覺得滿足或欣喜。時間一久,上課就成了煎熬。回想自己以前上高中的時候,坐在座位上拼命聽老師講,試圖在短短的一節(jié)課上獨自理解那抽象的教師語言。當時就碰到很多難題,渴望與同學交流。可是,那時的我們是不被允許和同學“閑聊”的,只允許“獨立解決問題”。造成了我對許多概念似懂非懂的局面。而且,我們同學關系很冷淡,現(xiàn)在基本也不聯(lián)系。對于以前的老師,我們也沒有太多的懷念,腦子里留下的畫面可能就定格在他是怎么“折磨”我們的。每每回想起這些,我就會提醒自己,我一定不能重蹈覆轍。現(xiàn)在的教育必須跟以前不一樣。
在這兩三年里,我在教書的同時也一直在琢磨怎么樣提高課堂的質量。我從關注自己如何教開始轉向關注學生如何學,關注學生的學習問題。我了解到學生的主要問題有:(1)缺乏學習興趣;(2)基礎水平低;(3)學生間差異大;(4)學習死板,不會思考;(5)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6)學生之間缺乏交流和合作。
了解了這些問題后,我也嘗試一些方法。在激發(fā)學生興趣方面,教學內容不滿足于教材,利用網絡去搜尋更好的資源,如歌曲,繪本,故事,小說等。教學組織活動靈活一些,除了增加同伴和小組對話外,加入游戲、戲劇等元素。這些活動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也增進了他們的情誼。對于學生差異大的問題,我覺得異質分組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將不同水平的學生分到一組,同學間相互幫助解決問題。我發(fā)現(xiàn)當學生們湊到一起學習的時候產生的力量是很大的。它可以讓平時閉口不言,面無表情的同學也產生激情,讓平時偷懶的同學也積極加入學習。同學間的交流和鼓勵對他們的心理也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另外,大多數(shù)同學都不會獨立思考,缺乏批判性思維。這是長期以來順從被動的學習方式導致的。針對這些同學,采用學習共同體的方式引導他們相互傾聽、交流自己的觀點顯得十分必要。
雖然學習共同體的理論我十分贊同,但是如何將它運用到我的教學中來對我來說還是很模糊的。我想我們要像佐藤學教授指出的那樣構建同僚專家共同體,共同研究我們的學生和教學。我很欣賞石井老師的一句話:教師的實踐研究并不是要加入“新的東西(知識技術)”,而是要“不斷砥礪真正必要的東西,下決心剔除不必要的東西”。要砥礪真正必要的東西,就要求我們對教育本身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不隨波逐流。不斷地去學習、不斷地在教學實踐中去反思經驗,守護好每一位學生的學習。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10
教師的人生就是持續(xù)學習的人生!
假期中,我有幸拜讀了《教師花傳書》。一本由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博士佐藤學教授所著,記錄了他多年來的教育見聞與感悟的精致細膩的好書。
初讀此書,確實難懂,它似乎有著很深的意義,讓我琢磨不透。于是乎,近來我再次細細品讀,并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收獲頗豐。
這是一本極富詩意和思想的書,反復地闡述了作為教師必須是“工匠性”與“專業(yè)性”兼?zhèn)涞膶<摇=處熂纫獛в兴囆g家的性質,也帶有匠人的性質,科學家的性質乃至技術人員的性質,但更需要復雜的、高度的認知判斷才能,而這就是教師作為專家的一面。所謂的“好教師”,不是沒有問題的教師,而是樂于“練功”——即學習的教師,慎重嚴謹、反復練習,“誠之花”所達成的藝術成就將受用終身。“慎重深入地學習”,因為“擅長者也非樣樣精通,拙劣者也有可取之處”,在我看來,這與我們國家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共通之處,孔子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工作中學習中,我們不是單打獨斗的教育實踐家,我們要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合作學習,探究創(chuàng)新,共同進步!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書籍是教師的第一呼吸,作為教師,既要為自己讀書,也要為學生讀書。在教學中首先要讀好的是課標、教材、教參。仔細地研讀教材,結合自己的學生實際,來確定最佳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其次,我們更應該去閱讀更多更豐富的書籍。冰心曾經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當一位老師具備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他所教授的知識,也將會帶有這種文化氣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夠獲取到更多的內容。21世紀的社會里教師的專家形象要從“教的專家”轉型為“學的專家”,擁有“反思性實踐者”的涵養(yǎng)。我認為,“教”和“學”是相輔相成的,教師不間斷地“輸入”和“輸出”,讓學生體會更加豐富的課堂。
教師該有怎樣的生活呢?教師的人生就是持續(xù)學習的人生!
向孩子們學習,向同僚們學習,向教材學習,向社區(qū)學習,甚至向自己學習!
教師們同時要做好稱職的“匠人”,努力提升自我,更加認真精細地完成工作。“匠人氣質”養(yǎng)成三規(guī)范:①注重對每位兒童的尊重;②關注教材的可能性與發(fā)展性;③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學。
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忘記關鍵的一點,就是佐藤學教授反復強調的:教師要能尊重每一位兒童的學習的尊嚴,尊重學習內容的發(fā)展性,也尊重自己的教育哲學,可這三者總是在不斷矛盾和沖突著。因此,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的修煉中誠實地“傾聽”。教師應當不斷磨練自己去傾聽兒童的聲音,當然包括發(fā)言或言語,也包括未能發(fā)出的緘默的聲音,聽教學內容中隱含的聲音,聽自身內在的聲音。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蹲下來用心去交流,學會真正地理解他們,看到每一個同學的潛在可能性。“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因材施教的去培養(yǎng)。傾聽兒童的語言,接受他們的方式,學習他們認知的規(guī)律,結合教學目標,讓他們以自己最佳的狀態(tài)進入課堂。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像佐藤學教授闡述的那樣,教師之所以成為專家,是因為教師工作是在復雜的場景中進行高度知性的活動,具有不可復制、粘貼的特點。在以后教學中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地去創(chuàng)造佐藤學教授口中的課堂:沉積而沉著,充滿了寧靜的氣息。教師和兒童們言語自然得體,柔和聲音形成交響。
在以后的生活中,教師們持續(xù)學習,與學習結為終身的朋友……追求“向上,再向上”的教學成長,懷揣著初心和夢想,站在孩子們的角度,不斷的探究和反思……這就是有如“妙花”一般綻放的教師的生活!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11
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教師花傳書》中描繪了這樣一個教育理想國:交流學習如絲線一樣纖細,協(xié)同學習的情景如同“織物”一樣鮮明。教學還沒有開始,學生們就如饑似渴地投入學習中。每個人都自自然然地懷著雀躍的好奇心,共同思考和交流著。不僅學生,連家長都躍躍欲試參與到課堂中來。這就是書中描繪的學習共同體的最美演繹。
曾聽說過很多專家介紹佐藤學先生關于學習共同體的教育花心術,但總在半信半疑間。其一,作為某一兩節(jié)公開課或研討課,或者短時期內,通過教師對課堂的精致預設與調控,讓學生形成深厚的共同思考交流、探索實踐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每節(jié)課都能調控好學生做到如此美妙理想的課堂,難度大。其二,每個班集體學生的水平參差、個性不一,如何保證所有孩子全員全程參與探究、交流。其三,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積極投入思考探究合乎情理,但是作為家長也有參與課堂的沖動,形成忘我學習的課堂共同體,那是教育的真正理想國,是教育的妙花園。
然而,佐藤學先生介紹的是真實的課堂,是真實的課例,真實的場景。抱著懷疑與羨慕,認真研讀起《教師花傳書》。全書分為專家型教師的成長、我所遇到的教師們、教師生涯三個部分。傾聽和反思貫穿全書,成為教師成長的兩個核心密碼,教師成長的最美花心術。
如何做到課堂中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如何成為一名成長型教師、研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核心點在于:傾聽和反思。傾聽是課堂師生交流的基礎,是每一位教師教學實踐的基本技法,是作為教師匠人精神的靈魂。
一、傾聽有法,悅納為起點
傾聽是一種藝術,一種境界,也是一種修養(yǎng)。傾聽的起點是接受,做到悅納孩子,方能俯身傾聽。日本山梨縣久那土小學古屋和久老師撤掉講臺,輕坐在學生座椅上,認真傾聽每一位學生的話語,形成無距離感的平等交流。神奈川縣茅崎市濱之鄉(xiāng)小學福田老師在課堂中與學生對話交流時,傾聽學生的自言自語甚至未說出口的話語。選擇與學生最為適切的距離,維持發(fā)言學生與傾聽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
是什么促成古屋老師和福田老師與學生形成如此理想的對話交流生態(tài)呢?一個核心概念就是——接受、悅納。從接愛每一位兒童做起,從接受每一位兒童背后的家庭和社會問題做起,這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學實踐的基本技法。傾聽是教師在課堂中的核心活動。從傾聽孩子的聲音開始,虛懷若谷、側耳傾聽孩子的聲音與言語是教師促進協(xié)同學習的基礎。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著不同的個性;每一個孩子背后都牽連著一個家庭,家風家教對孩子的性格、習慣產生重要影響。在現(xiàn)實課堂中,從接納開始,傾聽孩子的聲音,傾聽孩子背后的聲音,了解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并展開適切的教育,這是教育的最重要的技法與程序。
二、傾聽有度,關聯(lián)為橋梁
佐藤學先生說,傾聽學生的發(fā)言或言語的時候,不能僅僅只理解發(fā)言或言語的表面意義,而是有必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其中的隱性的關聯(lián):學生的發(fā)言或言語與內容(教材或資料)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lián)?與其他的學生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lián)?與學生自身之前的思考或發(fā)言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lián)?
書中從匠人的淵源及內涵切入,對傾聽進行探源式解讀。就像匠人要傾聽屋主的聲音,還要傾聽土地、木材的聲音構筑房屋一樣,作為匠人的教師也要回歸到傾聽上,傾聽孩子的聲音,還要傾聽教材中所隱含的聲音,聽取教師自身內在的聲音。
教師在這三種關系中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和言語,就會在學生的發(fā)言之間建立關聯(lián)。關懷理論教育家內爾諾丁斯認為,很多教師能夠理解學生發(fā)言的意義,但能夠完全理解發(fā)言的學生的教師不多。
教學觀察實踐中最為重要的是要虛懷若谷地去傾聽,要從三種關系中去傾聽學生的發(fā)言或自言自語。聽到學生的發(fā)言,就要想到這一發(fā)言是由教材中的哪些語言引發(fā)的,或者是其他學生的哪些發(fā)言引發(fā)的,抑或是這位學生自身之前的哪些發(fā)言引起的。同時,要反思這三種之間的關系。
傾聽是師生交流的基礎,同時能夠觸發(fā)教師的想象力。作為匠人的教師,傾聽孩子的聲音、傾聽教材的聲音、傾聽自己的聲音是提升自身工作最重要的途徑。
三、傾聽有“方”,凝聚為磁場
“方“指書中所說的“居方”,即師生關系定位之意。無論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教師不僅要完完全全接受學生的發(fā)言,還要了解、傾聽發(fā)言學生的感受,并建立起發(fā)言學生與傾聽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確實,作為年輕教師,往往遇到這樣的困惑與尷尬。一旦傾聽或回應某位學生的發(fā)言,就會切斷與其他學生的聯(lián)系;教室里總是一片嘈雜,或者其他的學生完全沒有去傾聽。有時,即便能夠在回應一位學生發(fā)言的同時與全班學生保持對話,仍無法在回應部分學生的同時與其他學生建立聯(lián)系。
佐藤學先生告訴我們,教師不是要努力尋找進入學生的世界的教態(tài),而應該讓學生能夠進入自己的身體意象中。當課堂上的所有學生能夠進入自己的身體意象時,教師也會找到立足之地。
在這樣的課堂,教師就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全班形成一個以教師為核心的磁場,教師有著無形的磁性讓學生身心凝聚。
教師甘于俯下身子,悅納不同的孩子,悅納孩子的不同的聲音;教師發(fā)揮教學機智,傾聽孩子的聲音,傾聽教材中所隱含的聲音,傾聽教師自身內在的聲音;教師定位與學生的聯(lián)系,讓所有孩子進入自己預設的身體意象,形成以教師為中心的大磁場。以悅納為起點,關聯(lián)為橋梁,凝聚成師生磁場共同體,傾聽課堂花開的聲音,這是課堂的最美風景,也是教師最理想的花心術。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12
《教師花傳書》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每一段都會讓人沉思好久。由始至終,有一個問題始終讓人糾結。“教學中,究竟什么是花?”是一堂完美的課,還是一次完美融合。是學生積極向上,還是每一個人都有所成長。是教師的.奇思妙想,還是對內容的完美熔煉。是講授時結合個性的不可復制,還是創(chuàng)造如詩歌般的經典案例。讀到深處卻很難找到答案。直到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人物才漸漸有所領悟。這個人叫石井。
石井是一位看似普通卻擁有極強記憶能力的老師,甚至可以記起每一個學生的發(fā)言,能夠說出每一次過度時學生的表現(xiàn)。掩卷自問,即便我在聽課時全力背記也很難達到。石井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石井在一次又一次的串聯(lián)反芻中,修煉而來。不放過課堂上任意一個細節(jié),傾聽每位同學每一次發(fā)言,努力將學生學習聯(lián)系起來。正是靠著這種執(zhí)著的精神,石井在課堂上,開出了美麗的花朵。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13
新時代的教師要從技術性的熟練者向反思性的實踐者轉變。他們必須是“工匠性”與“專家性”兼?zhèn)涞膶<摇W鳛榻橙耍處煹氖澜缡怯伞笆炀毜募寄堋薄⒔涷灐ⅰ爸庇X或秘訣”構成的';而作為專家,教師的世界則是由“科學的專業(yè)知識”、技術、反思與創(chuàng)造性探索構成的。二者的互相結合才能形成教師真正的力量。
新時代的教師也要從空洞的理論家向理論的實踐家轉變。所謂好教師,不是沒有問題的教師,而是敢于挑戰(zhàn)的教師。僅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僅有空洞理論的教師,僅靠單打獨斗的教師,都不是教育實踐家。只憑借自上而下規(guī)劃或指標的設計,也難以造就教育實踐家。
新時代的教師更要從知識的灌輸者向內心的傾聽者轉變。課堂上教師的中心活動是傾聽,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傾聽教材所蘊含的聲音,傾聽教師自身內在的聲音,使得教師能夠完全的接納學生,接受教材的課題、接受內部的聲音。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14
現(xiàn)代社會訊息萬變,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地學習和進步才可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學生一直在變,每一代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和特點,教師更不能停滯不前,兩耳不聞窗外事。如何不被這個時代淘汰,如何能更了解學生更貼近學生,就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學習和自我成長。教師的人生就是持續(xù)學習的人生。向自己的學生學習、向教材學習、向周圍的同事學習、向社會學系、從自身的經驗中總結學習。正式這樣學習的過程和步伐,造就了一位成熟的教師。教師的成熟都是通過自身認真工作,體味工作中積累得來的。
中考和高考正在不斷地教育改革,教育改革風暴不斷向教師襲來。我們每一位教師回到自己的本職崗位,努力養(yǎng)成教師的自我修養(yǎng),找到一線教師的尊嚴,獲得教師的自我滿足感和自豪感。教師的`本職工作不僅僅是教學,更重要的是學習。教師要同時具備匠人和專家的雙重屬性,盡全力將工作做好,或用最先進的知識和最高的智慧來工作。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15
趁著閑暇時光,仔細將佐藤學先生的《教師花傳書》研讀了一遍,書中反復強調教師要從“教的專家”轉型為“學的專家”,教師的成長是通過對經驗的反思與反省達成的。對于教師來說,傾聽是最重要的`能力,是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核心活動。
我從不奢望自己哪天能成為“專家”、“名家”,甚至“大家”,但我始終希望能做好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文化素養(yǎng),并貫徹在我的教學實踐之中,將經驗與理論結合生成教育智慧,學會傾聽、學做匠人,享受“技”與“心”結合而綻放的教育“繁花”!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16
《教師花傳書》薄薄的一本,卻是佐藤薛先生對教師專業(yè)成長之思考的精華之所在,思想之深邃恐不是讀一遍方能通曉的。故在初讀此作之際,只能結合自身在教學領域的一些困境,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的感受。
其一是傾聽學生的.重要性。其二是關注教材可能性和發(fā)展性。隨著學習共同體的學習的步步深入,我愈加感覺到課堂改革中教師自身理念轉變的重要性以及艱巨性,因此在教師的成長之路上,我們需要千錘百煉,方得妙花。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17
須培育“妙花的種子”!我們絕大部分教師追求“花”,而對花的“種”卻視而不見,明明只有通過長期的研修培育“種子”才能得到的花,卻被“花”迷失了雙眼,失去了培育“花”令其綻放的“意識”。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要成就“妙花”的事業(yè),須要培育“妙花”的種子。而教學的妙花是教師長期的修養(yǎng)與鉆研的結晶。
“21世紀的教師不但要成為“教的專家”,更要成為“學的專家”。“教師的人生就是持續(xù)學習的人生”,向兒童學習、向教材學習、向同事學習、向社區(qū)學習、從自身的經驗中學習-正是這種持續(xù)的學習的步伐,構成了教師的人生。
21世紀的.教師,要不斷使自身的日常實踐更加知性、更具創(chuàng)造性,從而達成自身的使命與責任,并最終實現(xiàn)成為“學的專家”的自我成長的目標。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18
教師的工作繁瑣而勞神,如果我們不能從忙碌的桎梏中跳脫出來就會無法勝任工作的要求、就會被瑣碎的工作所困。所以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不斷用新鮮的事物去充實自己。如何學習呢?佐藤學博士說“教師要善于向書本學習,向學生學習,向同事學習,關鍵學習其實質,即同事教學的實踐之“花”,從而研究“花”之“種”。
首先,教師一定要愛讀書、會讀書。朱永新教授曾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閱讀的水平。所以讀書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基石,沒有閱讀,就談不上教師真正的成長和發(fā)展。
其次,教師一定要愛學生、傾聽學生。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教師一定要靜下心聽學生的發(fā)言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認知、讀懂學生的真正需求。再次,教師既要是教的專家,又要成長為指導學生學的專家。當前時代背景的變化帶來了學校教育體制的變化,教學正在從以教學技術為中心轉型為以兒童的學習設計與反思為中心,因而教師的角色也應當從教的專家轉型為學的專家。
作為一線老師,我們在實踐中的確摸索了很多方法,但是卻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更談不上教育理論。佐藤學教授建議我們要立足于學科教研,校本研究,在“同僚性”的教師成長共同體中研討,反思自我。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19
教師要善于向書本學習,向學生學習,向同事學習,最好與其他教師結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一起學習研究。兩周閱讀一本書籍,并寫讀后感,讓我找到了快速并持續(xù)發(fā)展的方法——多讀書,多好書。我不曾想到讀這些專業(yè)類的書籍也能這樣如饑似渴,抓緊工作的閑余時間一本本的讀下去,最重要的是也可以感受很多,可以專心去思考真正的教學是什么?真正的教育是什么?
我覺得“學的專家”不僅指教師要成為“學的專家”,也要成為“研究學生學的專家”。當我接觸學習共同體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可以有另外一種模式——主動、合作、探究,而不是被動的聽,機械的`記。學習共同體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主動學,合作學,遇到問題共同探究,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被充分調動起來。
學習讓我找回自我,找回鮮活的學生個體,學習將一直在路上……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20
眼前的這本《教師花傳書》,是繼閱讀佐藤學教授課堂實踐三部曲之后,再次學習佐藤學教授關于專家型教師成長的書籍。
全書里我看到最多的詞就是“學習”,“持續(xù)性地學習”。教師這個職業(yè)承擔著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教師本身就應該是學習型的典范。身為教師,首先要愛好讀書、愛好學習,而且這種學習應該是各方面的',包括美術、音樂、哲學等等。讀后感·佐藤學教授明確指出,教師要持續(xù)性學習,希望每個教師回到自己本職崗位上來,不被各種改革所困擾,也不被各種“言論”所煽動,努力養(yǎng)成作為教師的修養(yǎng),找回教師的尊嚴。
我還很感動于書里對于教師“匠人”和“專家”的描述。課堂的實踐和課后的反思,是教師成長兩種重要手段,必須同時兼顧才能最終成為專家型的新教師。
《教師花傳書》是一本關于教師自身如何成長的書籍,對于一線的我們來說,很多問題都是一針見血的,我們要專心對待每個學生的學習,和周圍的同事多交流學習,認認真真地組織日常教學實踐,才是當務之急。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21
書中講述:教師的工作具有雙重屬性,既擔負公共的責任,又要綻放教學實踐的“妙花”,即兼?zhèn)洹皩<摇迸c“匠人”的雙重特質。多么好的一段總結,在學校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作為教師可能更多的注重自己的教學技能的提高,錯誤的認為只要自己的'技能提高了,學生就能教好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會相應的發(fā)展了,可是往往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原因所在就是沒有潛心的傾聽孩子們的想法,沒有掌握孩子們的學習狀態(tài),所以所期望的教學目標常常不能如愿達成,這就需要老師要成為專家,成為了解學生想法,明確學生行為的專家,在此基礎上進行匠人的有的放矢,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形成更好的教與學的良好氛圍。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 篇22
閱讀了《教師花傳書》一書,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這句“‘花是心’,而‘種是技’”,“‘花’是美的表現(xiàn),其‘心’(思想、哲學)是摒棄私心雜念,日復一日練功修養(yǎng)所形成的‘技’所成就的。”
思緒拉回很久之前,聽黃厚江老師上了一堂《心田上的百合花開》,似乎觸動了心靈深處的弦,到現(xiàn)在還有陣陣余音繚繞。
這個歲月已在臉上刻下很深的痕跡的老人,孩子們親切地喚他黃爺爺,在課堂上他卻懷著一腔激情,語言幽默風趣,吸引了所有人的心。他會用十足地演技模仿蜂蝶鳥雀對百合花的嘲笑:“不就是開一朵花嗎?誰還不能開一朵花啊?”然后轉身用慈愛的眼神望著孩子們,問道:“如果你是盛開了的'百合花,你會怎么回答這嘲笑你的蜂蝶鳥雀?”
孩子們對于這位和藹可親的黃爺爺是十分喜歡的,在課上也非常活躍,個個把手舉得高高的。黃爺爺呢,看著這群天真可愛的孩子們,自然也是喜歡和滿意。他先是叫了前排的幾位同學,有的說自己已經證明了自身存在的價值,所以對別人的嘲笑根本不在乎;也有的認為只需要完成自己要做的事,言語上沉默,用行動說話。回答得都有些道理,但似乎這些個答案還沒能到心里。后來,他又叫了最后排的一位高個兒男生來回答這個問題,男孩帶著百合花成功盛開的滿足,回答道:“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開花,蜂蝶鳥雀,你們能開一朵花給我看看嗎?”聽到這個答案,無論是孩子們還是聽課的老師們,都笑了。可是黃爺爺卻沒有笑,雙眸中凝著一絲嚴肅,語重心長地對那位男孩子說:“孩子,你可以換一種說法:‘蜂蝶鳥雀,我終于開出了一朵花,實現(xiàn)了生命的意義,我們一起來開花吧!’”他將目光望向孩子們,繼續(xù)說道:“看,這么回答是不是棒多了!胸懷要寬廣,胸襟要博大一些。”這句話似乎是說給所有的孩子聽的,這是一位教師對孩子們價值觀的一種正確引導,他教給孩子們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還有做人的學問。
又是思維開放性強的一個問題問下去,黃爺爺叫了一位孩子起來回答,孩子答得相當精巧。他又叫了另一位意見不同的孩子起來答,卻轉身問起了前一位孩子同不同意這一位的看法,前一位孩子帶著孩童特有的天真回答:“同意啊,因為每個人對一件事都有不同的看法,他說的很有道理,我應該尊重他的想法。”聽到這兒,黃爺爺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夸道:“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胸懷,長大一定會有一番作為啊!”黃爺爺還真是時時刻刻不忘教育人啊,就如他自己說的“學語文到底是學什么?我想不光是為了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學會做人的道理”。這也讓我內心的感觸頗深,什么時候也能如此在語文課堂上讓孩子們對如何做人有深刻的領悟呢?這大概是我要努力的方向吧。
一堂《心田上的百合花開》結束了,黃爺爺也將這一株百合種進了在場的每一位老師、孩子的心間。終有一天,在我們的心田上也會盛開出一片一片的百合花。
綻放便是向教學世界敞開自己,使內在生命得以敞亮。
【教師花傳書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教師花傳書》讀書筆記06-17
《教師花傳書——專家型教師的成長》讀后感08-19
轉正自傳書作文05-05
轉正自傳書 -自我介紹04-27
初中阿甘正傳書籍讀后感10-08
花婆婆讀書心得02-26
《智慧之花》讀書心得09-21
花婆婆讀書心得9篇04-03
讀書心得教師范文 教師讀書心得模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