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理想國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1
第三卷主要主要還是探討城邦護衛者的教育問題,上承第二卷提出的“用體操來訓練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
首先是界定“音樂”即文化教育的內容,包括:①要在故事中稱贊地獄,因為唯有如此,才會讓護衛者具有勇敢、不怕死的品質。雖然蘇格拉底本人承認,《奧德賽》里面寫地獄恐怖的也有好詩,但是作為一個執政者,為國家利益仍然不許人們聽這樣的故事;②要“從詞匯中剔除可怕、凄慘的名字”;③刪去英雄人物的號啕痛哭,刪去挽歌。因為人們總是善于摹仿的,護衛者需要的是自我克制,服從統治者,犧牲小我、成就“共和國”,因此就尤其不允許情感泛濫。于是節制和理智就成為護衛者的優秀品質,而國王的自我節制就是控制飲食和肉體上快樂的欲望;由此可見,號啕痛哭的英雄人物形象只會使理想國中的人墮落;④對于諸神之中最偉大的神尤其不應該寫得太無神的莊嚴氣象,以致唉聲嘆氣;也不允許把英雄描寫得卑鄙貪婪、蔑視神、人;⑤不應該常常大笑,除了要有節制,還是要有節制。正如第二卷所說“節制與正義”是好的,雖然艱苦;⑥真實高于一切。“虛假”可以留給醫生和統治者,醫生以其為藥物,統治者用來應付敵人,應付公民,而普通人則不允許欺瞞,否則就是犯罪;⑦禁止“要年輕人認為神明會產生邪惡,英雄并不比一般人好”;⑧對于要描寫的“人”,必須要正義。以上就是蘇格拉底提出對于城邦里“故事”內容的要求。
接下來討論故事的形式與風格。風格分為三種:一為簡單敘述,即表達詩人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與其講述;二為摹仿;三為兩者兼備。蘇格拉底認為應該教導人們盡可能地少去摹仿他人,盡量使用敘述語言來進行教育。尤其不能摹仿女人、奴隸、壞人、鄙夫、鐵工等等,也不可以摹仿馬嘶牛叫、大河咆哮等等。蘇格拉底極度得歧視女性和奴隸,而且他認為簡單敘述適合君子,而摹仿適于小人,盡管摹仿更有市場,但不符合統治政策必須清除。但是蘇格拉底不是很極端,對于摹仿也不是完全打壓,“為了對自己的有利,要任用較為嚴肅較為正派的詩人或講故事的人,摹仿好人的語言,按照我們開始立法時所定的規范來說唱故事以教育戰士們”。某種程度上來看,理想國和《1984》還是很像的。
風格之后,二人開始討論詩歌和曲調的形式問題。這一部分卻不是純粹的藝術形式探討,而是討論哪種形式才更適合于城邦的統治。曲調方面,僅留多利亞調和佛里其亞調,一剛一柔,能夠恰當地摹仿人們成功與失敗、節制與勇敢的聲音。至于樂器,留下長笛、七弦琴、七弦豎琴,其他全部剔除,同時節奏必須是“有秩序的勇敢的生活節奏,進而使音樂和曲調適合這種生活的文詞”。這樣才能夠“凈化”成功,并認為“只有通過‘清洗’產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理想國的街頭原來是千人一面唱同一首歌。如果這個時候的理想國忽然刮進一股“巴赫金旋風”,民眾起義推翻統治者,要求建立觀點多元、價值多元、體驗多元的真實又豐富得世界,那樣蘇格拉底就瘋了。但可惜的是,教育從娃娃抓起,民眾早就丟掉捍衛人性的思想和激情了。言歸正傳,因此,詩人必須使年輕人進入健康之鄉,從童年時就耳濡目染,與優美、理智融合為一。
然后蘇格拉底講到了一個有趣的話題——“愛”。正確的愛是“對于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種有節制的和諧的愛”,因此城邦法律“一個愛者可以親吻、昵近、撫摸被愛者,象父親對兒子一樣;如要求被愛者做什么也一定是出于正意。在與被愛者的其他形式的接觸中,他也永遠不許有任何越此軌道的'舉動,否則要譴責他低級趣味,沒有真正的音樂文藝教育”,“音樂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達到對美的愛”。所以柏拉圖之愛應該是一種有節制的對于美和智慧的愛。
談完音樂教育,接下來是體育教育了。對于身體鍛煉,蘇格拉底認為“復雜的音樂產生放縱,復雜的食品產生疾病;至于樸素的音樂文藝教育則能產生心靈方面的節制,樸質的體育鍛煉產生身體的健康”,一個人要做到這些,之后就不必過分擔心身體。而“對于體質不合一般標準的病人,不值得去醫治他,因為這種人對自己對國家都沒有什么用處”,多有納粹風格。同時城邦也必須有“好的”醫生和法官,法官必須年紀較大,否則無法辨別正義與不正義。
在心靈和身體兩方面,蘇格拉底認為“用音樂照顧心靈,用體育照顧身體”,二者不可有偏頗,必須將愛智和激情和諧起來,否則非“野蠻而殘暴”即“軟弱而柔順”。只有二者和諧,才能更好為城邦服務。
最重要的,城邦還需要一個統治者。“群龍無首”的理想共和國一定會“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因此統治者的條件比較苛刻,年紀要大一點,而且是“最好的人”——護衛者中最鞠躬盡瘁,為國家利益效勞的人,而且隨時接受考察,同時還要勞其筋骨,苦其心志,“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統治者選拔助手,依據的事簡潔版的“九品中正制”。最后,談到對于護衛者的法律。護衛者“除了絕對的必需品意外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私產”,“任何人不應該有不是大家所公有的房屋或倉庫”,因為如果“他們要是在任何時候獲得一些土地、房屋或金錢,他們就要去搞農業、做買賣,就不能再搞政治做護衛者了”。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2
《理想國》,作為正義的源頭,學者與政治家的必備書,盡管它的評價史上毀譽參半,其歷史地位始終不容動搖。
言中,洞內世界就比喻現象世界,洞外世界就比喻理念世界。洞壁上的影像、木偶、火光、太陽和太陽下的玩物分別喻指幻象、事物、善、至善和萬有的理念。這是一個宏大的哲學體系。
我的感想
柏拉圖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其思想必然帶有一個時代的局限性。對于《理想國》中一些錯誤的觀點,我們不可求全責備。但是,柏拉圖的許多深邃的洞見,不容否認。柏拉圖皓首窮經,苦心孤詣,留給后人以《理想國》這一人類智慧的成果。后輩見仁見智,存乎其人,毀之譽之,各求其安。
與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不同,柏拉圖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我們暫且不談誰對誰錯,本來追求真理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柏拉圖認為,世界有可見世界和可知世界之分。可見世界的事物都是暫時的,只有可知世界的事物才是永恒的、客觀存在的。在可見世界里,太陽居于最高地位,太陽下的萬物不過是太陽的影像;同樣,可知世界里,善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事物不過是善的影像。在“日喻”中,柏拉圖指出:“太陽跟視覺與可見事物的關系,正好像可知世界里善本身與理智和可知事物的關系一樣。
那么,洞穴人假設對今天的我們最大的意義是什么呢?
其實,我們每個人最開始時都是那些被束縛在洞穴的囚徒,年復一年面對著洞壁,無法轉頭,天真地以為洞壁上的影子就是真實的存在。直到有一天,某種強制性力量解開了我們的束縛,迫使我們轉頭,我們才發現這些“真實的存在”不過是虛幻的影像。這種強制性力量,就是教育。
反觀現代深受實用主義、實證主義影響的教育,遠遠背離了教育的本質。我們的教育還在教導學子求真求善嗎?還在教導學生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嗎?什么真理呀、至善呀,早已被那些“教育家”扔進了廢紙簍,取而代之的是一大堆實用技術,不再關心靈魂的發展。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就是柏拉圖所說的第三種人,不配享有政治權力。
教育在柏拉圖的學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本身具有一種強制性的力量。習慣于洞穴生活的囚徒當然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安樂窩,只有強迫他出來。我們的教育不能屈從于世俗的壓力,不能把標準降到世俗的水平。
有些人始終對強迫反感,我認為強迫有正義的強迫也有非正義的強迫。類似君主專制的強迫是非正義的強迫,教育對人們向善的.強迫是正義的強迫。
我們今天的中國教育,真令人不勝悲哀。表面上從小學到大學一直有思想品德課,表面上我們始終強調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上30多年來我們一直沒有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口號壓倒一切,學校做的只是技能的灌輸,而不是靈魂的引領。
至善、正義、真理,體現的是我們人類靈魂的高貴。如果我們自甘墮落,那么與禽獸何異?在理想國里,最重要的不是有一個哲學王,而是在這個哲學王的引領下每一個公民都自覺地求真求善。難以忘記《理想國》的最后幾句話,就讓它們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靈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善與惡。讓我們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這樣我們才可以得到我們自己的和神的愛,無論是今世活在這里還是在我們死后得到報酬的時候。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3
理想國》的開篇從最日常的對話引入,蘇格拉底在獻祭和觀看表演后回城的路上被普來馬庫斯攔住留下談話,經過來回的對話,蘇格拉底提出“正義者是快樂,而不正義者是痛苦的”這一觀點,雖然這一觀點雖然是辯論結論,卻是未經詳細審察的,因為連基本的“什么是正義”還未有定論。所以接下來應該首先去看什么是正義。此時柏拉圖大開腦洞,提出了先探討城邦里的正義是什么,然后再來看個人的正義。
如何評價這種“由大見小”的方法呢?我直觀的感受是贊嘆柏拉圖的智慧。看到二者不僅在靜態的'內部結構上是一致的,不同政體和對應著的不同靈魂,而且在各自動態的轉換也是非常巧妙地吻合。對我個人而言,從大的國家來看個人,以及從個人來看國家也都是非常新穎和有趣的視角。這種方法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對于《理想國》到底是一部關乎個人幸福的倫理說著作還是關乎城邦幸福的政治學著作,自由主義者和極權主義者在這個問題上有著完全相反的看法。但是回到柏拉圖的論述,慶幸在當時還沒有對哲學有著像現在這樣對于哲學的分門別類,他的思考是問題而非學科框架驅動的。在《理想國》第四卷434E中,他提出不僅僅是要由大見小,還要將“兩處所見放在一起比較研究”,以便可以“照見了正義”。由此可見柏拉圖并不囿于某一類學科的限制,他最終的落腳點的不止是個人或者城邦的幸福,而是他認為更實在的關于正義的理念。
在柏拉圖看來,城邦的建立源于單個的人不能自足。基于對日常的基本需要,不同職業的人生活在一起通過各自的工作來相互滿足生存需要,一個“豬的城邦”建立起來了,隨著城邦的擴大,不斷有新的職業產生,新的階層也出現了。城邦基本的三個階層為生產者、護衛者和統治者,每個階層都最善于從事他們的工作。
這里值得留意的是,城邦內建立了分工原則,分工的依據則是根據各人的天賦,每個人發揮自己所長,專門做一項適合自己性格的工作。柏拉圖特別談到統治者應當是年紀大一點的最好的人,護衛者應當具有護衛國家的智慧和能力,而且應當真正關心國家的利益,在隨時的考察中也能保持護衛國家的信念。這些特征為后面的美德尤其是正義的展開做了鋪墊。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4
讀《理想國》,我認為最重要的,乃是不自滿于眼下所有,唯有不斷地融入新的環境與集體,才能啟發思考從而了解自我、社會、國家政治、世界歷史的變遷,體察到宇宙永恒的真理。最終有所獲益。
《理想國》以復雜邏輯架構起來的精致的語言論證背后,乃是透視了古希臘雅典城邦盛極而衰的政治亂象和在如此背景下體現的自由人的各種病態面貌。通過歸納對比奴隸制社會現存的六種政制以及聯系互生的狀態,對應六種人格,如畫家一般將這些表現勾勒出來,暴露其弊端。“王者政治”,才是當時奴隸制社會的理想體制,才是正義的政治,統治者才是正義的統治者。理想國的理想統治者當是哲學家無疑。學習哲學,隨時隨地擴展眼界,靈魂始終被善的光芒照耀,以見識豐富認知才能更接近正確,對當下我們完善自身修養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穴喻最讓人印象深刻:一群人坐在洞穴中,背面連通光源,因為背對光源,頭頸無法轉動,因為有限的活動空間導致他們必然會把人走過的影像當成真實,沾沾自喜于摸透了影像運動的規律。假如此時有人幫助一個人解脫了枷鎖,此人身體能夠自由轉動而看到真實的光源時,他的眼睛因習慣黑暗而感覺痛苦,假如有人鐵了心要將其拉出深淵,進一步認識外面的世界時,他仍需要一段時間改變自己既已形成的思維習慣,從近觀事物的影像直到能夠直接看到地球的最直接的光源,才有了對世界的`基礎認知,而那些安于洞穴環境的人則因為不愿掙脫束縛的“虛假自由”而陷入無知的深淵。人尋求智慧的過程正是背過影像直接運用理性了解實體背后的實在的過程。擺脫原有的有限視野,直達無限的旅程,建立理性,就是哲學的發展目標。辯證法就是通過分析矛盾直達本質的過程。
以見識豐富認知,豐富哲學的抽象思維能力,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進而改變社會的風貌。以為古希臘有限的經濟基礎以及風俗習慣使得《理想國》趨近正確卻依然殘留有唯心主義的問題,不能更加正確科學的看待世界觀,但通過進一步認識客觀世界,開拓眼界,通過思考深化認知,就可以更加了解實在,趨向正確,這應當是本書最能夠給我們啟發的部分。
希望《理想國》的精神時刻引領我識得更多,見得更廣,過理性的,趨向正確的正義的生活,學正義的知識,做正義的工作。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5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說的真是一點不錯。一本好書就可以讓人明白很多的道理 。一本好書可以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讀完一本好書就會讓人豁然開朗。是書讓人類走上了進步的階梯,有了今天這欣欣向榮的世界。書這無聲的預言家,預知著未來,預知著中國的夢。讓您快速寫好讀后感。本欄目包含中外名著讀后感范文 以及最新的優秀讀后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 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這個學期,我用心的讀完了電子雜志版的《理想國》,感覺既有啟發又有異議。
我沒想到,我隨意讀的一本書,竟讓我邂逅了這位古希臘大哲學家;我也沒想到,正是他,讓我從新對身邊的很多東西有了新的認知;甚至讓我對快樂,幸福,痛苦,善,正義,勇敢,激情,欲望,智慧,愛情等有了新的定義,而正是這些新的定義,讓我多多少少地掃去了那些舊的理念,開始往另一條曲徑去通幽,而且,因為我不是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我是個無神論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選擇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勞孔,總是贊成蘇格拉底的,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樂的,正義是善的,欲望與激情是惡的,而理念與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組合,愛要是蘇格拉底或伯拉圖的似的愛,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義的事。但我不贊成天堂與地獄會接納好人與壞人,靈魂也不會脫離肉體而存在,更不會不朽,而且統治者不一定是哲學家,雖然他可能不是指我們現在的哲學家,但絕對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現在可以說為什么 要感謝他了,其實我那兩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認同著物質與金錢是最好的`快樂,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個不屬于現在大多數人所默認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為一種追求。怎么說呢,就象伯拉圖在理想國所寫的,我是金,銀,銅的混合體,雖然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個最好的比喻,他們在我靈魂里不協調的運作。可是,蘇格拉底說,可以讓善駕御其他兩種,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東西,就是那種,當然,哪一種,這是我的一個理念。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6
《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該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為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上級、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為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衛國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城邦的正義。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并維護上級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為掌權者和被上級間應保持和諧、團結的關系,被上級要服從上級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著憧憬,被后來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
而讀到這部分,我卻覺得很多說法都似曾相識,早在中國的夏商周時期,就有用系統的禮制來約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隸服從統治,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勞動所有,但有義務向君主定期朝貢、納稅,君王號召時要集合軍隊保護君主。而在中國傳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與柏拉圖的許多主張有著相似之處。君主對全國的思想專制、用道德和禮儀約束人民行為、武力全部收歸中央掌權者所有……通過一系列的比較和思考,我明白了: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專制統治的需要,這一系列的教育灌輸、道德約束、假借神意,最終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維護封建統治,愚弄人民。
所以,通過書中的政治辯論,我發現了很多我并不認同的柏拉圖的觀點。例如:為維護統治,掌權者可以用假話欺騙民眾,甚至編造所謂的“腓尼基人的傳說”,假借神意來證明人生來就有貴賤之分,“老天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上級。
在輔助者(軍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銀。在農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鐵和銅。”這些都體現了柏拉圖所倡導的“理想國”的實質——封建貴族專職的奴隸制國家,特權橫行、等級森嚴,壓迫沉重,人與人之間嚴重不平等。我認為,柏拉圖生在那樣一個時代,他已經是具有創新意識、目光深遠、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以及階級的局限性,柏拉圖代表的是封建貴族的利益,這決定了他的政策主張都是為封建貴族服務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觀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張都不見得是正確的,他的主張也不見得是真正正義的。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7
其實《理想國》是政治學的著作,這我在第一篇的讀書筆記中已經說了,所以他要解決的也是關于國家的建設的問題,我們明白的是,在人與人之間構成社會的時候起,國家的建設就已經引起了人的關注,個性是在以后的人們的論述中有很明顯的體現,(在這個讀書筆記結束后我將寫關于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的讀書筆記)所以關于國家的建設我們務必深刻的理解之后你才明白為什么那些寫于書紙上的言論是那樣的重要,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群體了,他們已經擴大了,而治理的艱難也就體現了出來,這個時候,什么樣的國家結構是合理的,什么樣的國家的形式是合乎人的理性同時也合乎大多數人的利益的,就需要一個清晰的認識和厘定了,在柏拉圖的理解中我認為由于他自我的貴族的身份和他處于當時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領袖伯里克利去世而民主政治沒有很好的發展的時候,外受到斯巴達人的統治,內部也不怎樣協調的背景下,他思考的是如何從一個完善的角度來更加有利于制度的建構,同時能夠保障大多數人的利益的時候保障城邦的正義,所以政體的選取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入了這樣的思考,是時代的情勢所要求的,當然其中有柏拉圖自我的哲學家的思考在里邊。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討論的政體有五中,即王政政體,民主政體,暴君政體,寡頭政體、僭主政體。柏拉圖也分別給出了五種政體不一樣的內在的性質和本身存在的區別,我們或許明白,在這五種政體中在這天我們實行的主要的政體就是民主政體,誠然,在柏拉圖的理解中他認為最好的`就應是一種哲學王統治的王政,那樣的話,因為哲學王自我的素質優異于常人,所以在城邦的建設中就能夠到達最好,而最壞的或許暴君的統治了,因為那是一種毫無秩序可言的政體,而在那樣的社會中一切的東西的發生和其他的什么都來自于君主的意志,那么就毫無一個預期可言,在那樣的時代中,國家的統治是十分的不穩定的,那么在哲學王其次的就是民主政體,就是我們在這天廣泛實行的這種,當然我們要清楚的是在我們這天的民主政體的形式中和柏拉圖的理解是有區別的,但是它們在理念上和在目標上 是一致的,盡管他可能不怎樣好,但是就如同我的一位憲法學的老師在講憲法的時候說的那樣,此刻的 制度(當然很大的程度上是指法律方面的)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最起碼的一點我們明白他不是最壞的。這樣的理解和這樣的思維或許是我們所欠缺的,所以我想說的是,在我們這天,從柏拉圖的城邦建設理念出發而產生的一系列的東西在我們這天的眼中
或許是不怎樣樣的,但是從那個時代起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于民主和自由的探索,在這樣的政治體制的理想追求中我們正在逐步的完善我們的生活。
這天的時代是一個民主發展很好的時代,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中,思想的發展和自由的理想的 傳播,將導致人的生活發生很的變化,我們明白,柏拉圖告訴我們的或許不僅僅僅是一種政治體制的追求,更多的 是對人的關懷,這個在這天的時代中是需要體現的,我們這天以人為本或許是一種這樣的追求了,但是,對于人的 尊重和理解由來已久,這是西方的東西,或許能夠這樣說,我們這天的很多的東西無不是來自西方,政治體制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而我們封為經典的馬克思就是西方人,所以我們無法回避和西方的思想的碰撞,但是我們還是需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的,從對于柏拉圖的 閱讀中我明白了追求那種理想制度的艱難,但是這天我們的時代卻連一個最低的限度的東西都沒有到達,或許這個是我們理解的問題,錢中書先生在<圍城>中說:中國人就是厲害啊,外國的東西,來一件毀一件。或許是一時的憤激之語,但是也不無道理的,所以我們明白,在這天的時代中國家的建制或許是很重要的,改革的必然在我們這天國家的背景中就是如同在柏拉圖的時代------你明白我的意思并不是一種簡單的類推-------民主政治的追逐需要我們的努力,因為我們還沒有那樣的理解和那樣的體驗,從清王朝倒臺到這天,你看道了什么?或許我已經扯遠了,
但是,理解卻是必要的?那你理解嗎?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8
《理想國》作為柏拉圖的遺世著作,不僅是古希臘哲學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我們接觸哲學必不可少的營養之作。
《理想國》開篇以正義爭辯入題,借助其他人的悖論引出柏拉圖自己的看法。何謂“正義”?每個人對正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堅持各自的分工,堅守崗位是正義;也有說智慧勇敢是正義;有說全面的善意的城邦就是正義。而柏拉圖一一予以反駁,不斷地疑問,引出了相悖的論點。其實這也暗藏了辯證法和歸謬論。這種爐火純青的辯論手法在整個理想國中貫穿。
究竟什么是正義?柏拉圖并沒有直接告訴大家,而是層層深入之后找到自己的論據,再提出自己的論點。在《理想國》中,正義不僅是個人的問題,還是一個城邦的問題。城邦跟個人的`靈魂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正義的城邦是理性的,個人分工明確,婦女兒童共產,而最重要的是需要一個哲學王。哲學王以哲學治城邦,讓整個城邦能在哲學探究中成就正義。
而整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婦女兒童的問題,不可不說,柏拉圖盡管是一個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學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臘還是有其局限性的。而這本書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對待婦女兒童的問題上。柏拉圖式非常看重兒童的公平和教育的。他提出婦女兒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資源。但是這樣完全將婦女兒童當成了一種附屬品的態度,局限了其對婦女作用的正確估算。他不將婦女當成一種完全的客體,而是當成一種貴族政治的統治需要,這也表現出他對貴族生活的渴望。眾所周知,柏拉圖式一個落魄貴族。
而最能體現其對貴族生活的向往的,就在于他提出的哲學王的理論。其實,一個擁有哲學思想的王者,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他渴望能夠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去治理這個城邦,治理自己理想中的城邦。而這種統治的基石便來自于他的金屬血統理論。這種理論完全統治了整個城邦的思維。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9
然而這種靠家庭倫理關系維持統一整體的國家,是否真能達到柏拉圖所期望的城邦幸福和正義?我個人認為按照優生原則進行婚配的舉措和婦女兒童公有的設想都只是一種空想,很難實現,即使國家強制實行了,結果也不可能像柏拉圖預想的那樣美好。婚配的不自由和孩子的優生問題都是違反人性的,盡管設計者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最大的善。
前面已經說到,為了讓后代更優秀,統治者會秘密設計一些抽簽技巧,使最不優秀的人總沒有結婚的機會。用當今的話來說,這實際上是剝奪了他們最基本的人權,如果連這一點基本人權都沒有,還談什么正義?也許柏拉圖認為,為了達到整個國家的正義可以犧牲一小部分人的正義,這種通過壓制個人全面自由的發展來實現整體利益的設想是否合理?況且,哪些人優秀,哪些人不優秀,雖然有一個固定的衡量標準,但錯把優秀者劃分入不優秀的行列,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發生的可能。任何秘密的操縱不可能永遠不被揭曉,當這些被認為最不優秀的人屢次碰壁,開始懷疑自己的運氣,最終發現統治者的“秘密陰謀”之后,可想而知,一定會怒不可遏。而這種憤怒很可能轉化為最強大的造反力量,成為城邦安全與穩定的隱患。這就存在不和諧的因素,已經與理想國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衛國者不能隨心所欲的挑選自己喜歡的女子做妻子,而要接受統一分配,這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人畢竟是有感情的,不像動物。不是自己期望的,自己能喜歡嗎?彼此能和諧共處嗎?我們國家在某個年代,曾經也出現過組織安排的婚姻,事實證明那是荒唐的,那個年代的產物已經成為當今的笑談。柏拉圖要讓整個統治階級都來參與妻子分配,這是不現實的。婚姻家庭是國家這個有機體最基本的組成細胞,婚配不合理或愛情悲劇,都將對整個城邦產生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孩子出生后要離開生母,統一由專門的官員和保姆喂養及教育,并使父母與孩子彼此不能相認。這樣的孩子得不到母愛,也不可能得到個體的特殊照顧。他們不知道親情是什么,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有千千萬萬個父母,但是沒有任何一個父母能給予他們真正的愛。結果最有可能的是,造成心理孤僻、心靈的扭曲、對親情的冷漠、對別人的不信任等多種心理問題。無論他們將得到多么好的城邦教育,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怎能期望他們但當大任?而秘密處死非優生的孩子更是殘忍的,反人道的。
柏拉圖認為城邦成為一個大家庭,一切事物都是共有的,這樣人們會對城邦的一切更加關心,更負責任,城邦將會成為一個其樂融融的天倫之地。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一件事物為越多的人所共有,人們對它的關心便越少。”(《政治學》1261)同樣,一個如此龐大的家庭,如此眾多的親屬,不但不會增進人們之間的互敬互愛之情,反而會使親屬關系變得淡漠,父不親,子不孝,更別說其他人倫關系。另一方面,柏拉圖主張對欲望的節制(智慧、勇敢、節制、正義是柏拉圖主張的四大主德),克制對婦女的情欲被視為節制的典范。但是他又主張婦女公有制(兩性關系不固定),也不禁止兄弟姐妹間的兩性行為。這樣的克制是無益之事,節制的美德也隨之喪失。
柏拉圖在女權問題上似乎也有一點矛盾。他論證了婦女與男子具有同樣的天賦,適合做一切男衛國者能做的工作,各種行業男女都一樣可以參加,甚至認為女人可以和男子一樣裸體操練,可以上戰場,可以接受同樣的教育,可以參政等。但他又對婦女持有歧視態度,“任何我們所關心培育的人,所期望成為好人的人,我們不應當允許他們去模仿女人,與丈夫爭吵、不敬鬼神、得意忘形,一旦遭遇不幸,便悲傷憔悴,整日哭泣”他將婦女同沒有自制能力的孩子或沒有受教育的奴隸看成一樣的人,“各種各樣的欲望、快樂和苦惱都是在小孩、女人、奴隸和那些名義叫做自由人的為數眾多的下等人身上出現的。”、“婦女心胸狹隘,吝嗇貪婪”等等。所有這些例子,柏拉圖都流露出了對婦女的輕蔑,認為她們不應該是衛國者所效仿的榜樣,而只能作為反面的例證。柏拉圖算不算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呢?
“女權主義”是一個現代的詞,它的基本目標是追求男女平等,同時強調婦女的主體性,滿足婦女的欲望,提高婦女的權利。從兩性機會均等的方面來看,柏拉圖是有這方面的追求。但他對女性某些歧視性的看法卻傷害了女性的尊嚴和權利。柏拉圖男女平等的思想并不徹底,他的某些對女性歧視性的看法,至少說明男女在人格上是不平等。在古希臘時期,女性的地位極其低下,她們和奴隸一樣不能享受公民的權利,有時還要遭受男性的嚴酷對待,柏拉圖的思想相對他那個年代來說是超越性的,非常難得。但與現代的女權主義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連尊重女性人格這一點都不符合,更不要說現代女權主義者提出的'一些更為激進的主張了。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用了大約四分之一的篇幅來講他的藝術觀念,其中主要是對當時雅典各種藝術的激烈批評,他反復論證詩歌、戲劇等藝術對城邦的危害,主張對各種藝術形式進行嚴格的審查。例如他對荷馬的史詩幾乎是逐章逐句進行了分析和批判。但柏拉圖本人對詩歌是喜愛的,對荷馬也是深懷敬意的。因此他對詩歌、戲劇等藝術形式的批評不是出自一己好惡之情,而是出自更深的社會、政治以及人的靈魂的考慮。
在柏拉圖時代,古老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夠像往常一樣擔負起教育重任了。詩歌等藝術過去所護衛的道德觀念正在被各種新思潮侵蝕,它們原有的整體精神和道德價值不能被認識,音樂、詩歌、雕塑等藝術在這一時期的思想影響下,漸漸變得繁復雜多,傾向于滿足人們的感官享受和一般品味。審美情趣不再向上提高,而是屈就于大眾的趣味。在柏拉圖看來大眾的趣味是受肉體欲望驅使的,而肉體欲望是靈魂中最不應該被鼓動的部分。如果詩歌等藝術方式鼓動的不是人純潔向上的道德理性,而是追求快樂和享受,那么它們就最不適宜用于教育。城邦的性質要靠公民來決定,而公民的心靈又依賴于城邦。理想的城邦和理想的心靈都要靠教育來塑造。國家的正義要靠靈魂的正義來實現,靈魂的正義只有在適宜的教育基礎上才能逐漸達到。
柏拉圖認為傳統的詩歌神話等藝術形式,不能夠塑造靈魂的內在和諧,從而不能達到城邦的正義。首先,神話詩歌對神進行了虛假的描繪,在神話中神被描寫的丑陋不堪,他們勾心斗角,耍弄陰謀詭計,兒子對父母不敬,夫妻之間明爭暗斗,神充滿了肉體欲望不能克制等。其次,對英雄人物的描繪也極力渲染他們的情緒化和無理智的一面,如貪婪自私、貪生怕死、殘暴狂虐。神與英雄是兒童及成人模仿的對象。神和英雄被描寫的與常人無異,并樹立了惡劣的榜樣,這無疑會對青年的倫理道德產生極為有害的影響。在這種詩歌神話的熏染下,人的靈魂不是去向善、追求正義、節制,而是直接扼殺了這些美德,走向它們的反面。再次,柏拉圖認為,神話詩歌及戲劇采用的模仿方法也是有害的,他舉了“三張床”的例子,說明理念(相)世界是最真實的世界,現實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藝術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因此,藝術的模仿是模仿的模仿,與真實世界隔了兩層,是最不真實的,最沒有認識價值的。藝術家們是無知的,他們的模仿術也欺騙了一些無知的人。此外,模仿術模仿最多的對象是靈魂的情感部分(柏拉圖認為情感是靈魂的低賤部分),藝術鼓勵靈魂的情感與欲望這些本應加以克制的部分,使理性在靈魂中的斗爭遭到失敗,人變得情緒化,沒有理性。因此文學藝術無助于培養人的勇敢、節制等美德,反而會敗壞人的靈魂,柏拉圖主張將藝術家和詩人驅逐出城邦。
好書需要反復閱讀,細細咀嚼、慢慢品味,以求常讀常新,若能有所啟發便不枉一讀。慚愧的是,我也只是草草的讀完了一遍,也許并沒有讀懂多少,可能對柏拉圖還有一些誤解的地方,希望以后能不斷改進、充實。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10
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臘哲學家,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他們三個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理想國》是柏拉圖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響最為深遠的著作。這是一部典型的大綜合著作,其中將哲學、政治、倫理、教育、心理、社會、家庭、宗教、藝術等等諸多問題結合在一起,錯綜復雜。朱光潛曾說:“《理想國》是西方思想的源泉,也是我向青年推薦的惟一的西方哲學著作。”我認真拜讀了這本不朽之作,正如利奧?施特勞斯所說:“我閱讀柏拉圖時必定懷有一顆虔誠、恭敬之心。”
《理想國》通過蘇格拉底與對手們的談話,反復詰難來推理尋求正義的定義。在第一卷,柏拉圖用蘇格拉底知識助產術的問答法推翻了幾種關于正義的定義:1.正義就是有話實說有債照還;2.正義就是幫助朋友傷害敵人;3.正義是強者的利益;4.不正義比正義有利。這四種說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圖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對于我們人生道路的選擇有深刻的啟示。針對第一種觀點,他用不能將武器還給一位瘋子朋友的例子反駁有債照還的正義說法,我們不能簡單的按照常理來辦事,應該考慮事情的結果是否會是不正義的,這種說法忽略了正義的真實本質,所以我們應在生活中多學習柏拉圖的思想方式,考慮問題不光從本身的立場出發,不能簡單照辦,還要考慮我們的對象和事情的后果。針對第三種觀點,柏拉圖指出掌權的統治者有時也會犯錯,制定出對自己不利而對被統治者有利的法規要被統治者執行,正義就變成了“弱者的利益”了。在此,柏拉圖提出“在任何政府里,一個統治者,當他是統治者的時候,他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屬下老百姓的利益。”「1」所以,作為統治者應該為人民謀福利而不僅僅是考慮自己的利益。
柏拉圖從國家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兩方面對正義進行了討論。他構建了一個正義的城邦,規定了一條總的原則: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柏拉圖認為,正義就是有自己的東西干自己的事情。他認為國家由統治者、被統治者和輔助者三部分組成,國家應有四種品質,分別是智慧、勇敢、節制、正義。在一個國家中,人數最少的那個部分和這個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這些領導著和統治著他的人們所具有的知識才配稱作智慧,具有這種知識的人總是最少數。柏拉圖主張的勇敢是一種關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確信念的完全保持的精神能力。節制是一種好秩序或對某些快樂與欲望的控制。關于節制,在這里,有一點讓我有深刻啟示,他提到:“人的靈魂里面有一個好的部分和壞的部分,而所謂‘自己的主人’就是說較壞部分受天性較好部分的控制。這無無疑是一句稱贊之詞。當一個人由于壞的教養或者和壞人交往而使其較好的同時也是較小的那個部分受到較壞的同時也是較大的那個統治時,他便要受到譴責而被稱為自己的努力和沒有節制的人了……”[2]這讓我有些感觸,我們時常提到要做自己的主人,而實際上我們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隸,而我們要突破自己主宰自己,就應該深刻懂得節制,學會控制自己,讓自己靈魂中較好的一部分控制較壞的從而主導自己,做到自身內秩序井然,成為自己的主人。在個人的正義方面,柏拉圖認為,人的心靈有三部分組成:理性、欲望、激情。柏拉圖主張個體靈魂的這三部分也應該是各行其是,保持和諧,這樣的人方為正義的個體。這種內在的分工與和諧,不是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一種內在的和諧有序。「3」當整個國家得到非常和諧的發展時,各個階級將得到自然賦予他們的那一份幸福,當一個國家最最像一個人的時候,它是管理的最好的國家,而管理的最好的國家最像各部分痛癢相關的機體。
張竹明總結《理想國》的推理過程是一種逆向思維,)即:“國家的大治取決于少數精英人物的主導作用,他們的主導作用又取決于理性在他們心靈里的主導作用;理性的主導作用又取決于它對善理念的把握;而善理念的把握又取決于辯證法的學習,歸根到底國家的大治取決于正確的教育。”
柏拉圖《理想國》中提到很多教育問題,對后世教育也有深遠的'影響,盧梭曾稱贊“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論文,像這樣的教育論文,還從來沒有人寫過咧”也有一些說法“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縱令其它教育論著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
《理想國》中強調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兒童階段音樂文藝教育最關緊要”“先入為主,早年接受的見解總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為了培養美德,兒童們最初聽到的應該是最美最善的故事。”「4」柏拉圖認為,兒童階段接受了音樂文藝的教育會變得溫文有禮,對丑惡的東西反感,等到長大會受他所接受教養的影響,便會與理性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他認為孩子應該從小實地見習戰爭,也從音樂中、游戲中養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圖也提出,不要強迫孩子去學習,要用游戲的方法,這樣我們可以在游戲中更好的了解他們每個人的天性。而這也讓我們思索,現在的教育是否帶給孩子給多的是強迫,我們的教育讓人迷茫和不知所措。柏拉圖認為對兒童的教育開發的越早越好,“凡事開頭最重要,特別是生物。在有效柔嫩的階段,最容易滲透也,你要把他生成什么形式,就能生成什么形式”「5」他提倡長者給兒童們講述一些規矩,如要盡孝道,注意發式體態舉止等等。他認為,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導,卻能決定他后來往哪里走。「6」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越尊重兒童,關愛兒童,人們也已經建立起全新的兒童觀,這些關于兒童的看法中有一條是“幼兒的才能的發展存在逆減法則,開發得越早,就開發得越多”「7]這與柏拉圖提倡的對兒童的開發越早越好看法形同,也可見柏拉圖和《理想國》對早期教育的深遠影響。,《理想國》中很重視教育對象的全面和諧的發展。柏拉圖認為,我們首先要接受音樂和體育的教育,而且缺一不可,只有愛智和激情這兩部分張弛得宜配合適當才能達到和諧。他也提出必須重視算術、幾何學、天文學和辯證法的學習。特別重視辯證法的學習。“如果提前是不知道的東西,結論和達到結論中間步驟也就是由不知道的東西組成的。這種情況下結果的一致又怎能變成真正的知識呢?”「8」所以這種學習是不夠的,還要學習辯證法,只有掌握了辯證法擁有了善理念的哲學家才有能力以善理念為原型,塑造人間的理想國并護衛著它。在《小學教育學》中有介紹,小學教育的具體特點包括了全面性,所謂全面性,是指對于每一個特定的個體而言,當代小學教育都應該促進他們在各個方面的充分發展。「9」所以,教育應該注重全面性,對人各方面的能力進行發掘和培養,才能和諧的發展。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11
伯羅奔尼撒戰爭,遍地兵燹,雅典城邦衰落,疫癘流行,那一位系出名門的偉人,深思自省,于是,有了《理想國》,從此,西方有了一顆堪與《圣經》爭輝的明星,震古爍今。
他借蘇格拉底之口,以探討正義為由,創制了一個極盡他心中之美好的理想國度,其中包括國家的組成、成員的分工、管理者的職責、青少年的教育、男女平等、哲人為王以及哲學王的標準和培養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同時還穿插著他一些諸如洞穴比喻和理念論的哲學思想。
在《理想國》中,對于國家與各個階層,柏拉圖認為,理想的國家即正義的國家,是智慧、勇敢、節制三者的和諧有序的結合,三種品質的載體相應的就是社會上的三個階層。為數甚少的有用智慧的知識階層,叫做統治者;處在中間階層的是擁有勇敢品質的人,叫做護國者,處在最底下的階層的是那些無知、不能做自己主人的人,在政治上必須由統治者統治。只要各個階層實踐了與自身相適宜的美德,正義的國家就實現了。初讀不免被其的大膽構建所吸引與感動,然細讀之,會發現,在那華麗的.語言、縝密的邏輯、豐富的想象、精彩的闡述背后,是唯心主義的對人性的違背,這,使得他的國家,注定只會也只能成為,理想國。
對于教育,柏拉圖認為,教育和培養是當政者應注意的一件大事。理想國的建立和保持,賴于教育,一個人得到的培養如果不合適,那么最好的天賦所得到的結果甚至會比最差的天賦還要壞。理想國中有公民身份的男女兒童的教育從音樂和講故事開始,歌詞、曲調和故事內容都要經過嚴格審查,禁止不健康的東西。10歲時所有男女孩子都被送到鄉下去受教育,除識字、閱讀。道德教育外,學習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理論。20歲時,進行第一次篩選,考察其有無辯證法的天賦。30歲時,根據第一次被挑選出的人的綜合表現,做第二次篩選并進行考試。被選出的人用五年的時間專心致志地學習辯證法,35歲時再放到實際工作中鍛煉。撇開教育方法與教育內容不談,這本西方思想史上最富智慧與影響力的著作的教育理念,對于今天我們充分認識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將教育視為與經濟、科技有同等地位的國家進步的重要生產力,有重大幫助。
對于哲學,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是真理的追求者和知識的擁有者,他們能夠引領人們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世界的存在本身。他們不熱愛權力,但是出于對城邦的責任,在統治者請求的條件下,他們可以出馬為新城邦的建立出謀劃策。也只有他們才能按照善的理念本身在人間制造出善的復制品——正義的國家,簡而言之,哲學家作為統治者,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這便是“哲學王”的政治主張。
對于法制,柏拉圖認為,治國靠人治,法律的條款固然能限制國民的行動使其不向陰暗面發展,然而人類自身的貪欲是任何制度都難以根除的,故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人類應該從人性善惡的本源入手,控制人自身的貪欲,致力于建立一個有節制的城邦。
然而,到了晚年,他在《法律篇》中指出——在世界上未能找到一個哲學王,看來對人的本性即貪婪、欲望與自私是沒有辦法的。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性的本質即貪婪可惡決定了法律的必要性;眾人的智慧優于一人的智慧;眾人之治優于一人之治。從此奠定了西方的人性論基石。因此西方認為刑罰的目的是矯治,不同于中國的改造,前者注重生理與自然,而后者注重社會與教化。西方認為不能一人獨大、一權獨大,而私法的契約自由、意思自治,就是旨在防范國家隊私權的侵犯,主張小政府大社會,主張罪刑法定、無罪推定。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12
學哲學導論之余,我認真的淺讀了一遍《理想國》,內心被蘇格拉底嚴密的思辨能力和對現實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所折服,不時會產生共鳴與驚嘆。其作者是一個古希臘哲學家,也是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圖。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環相扣的對話,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烏托邦”的開山鼻祖。《理想國》中主要講的國家政治學說和理念論哲學:前者主要論證了正義及其定義,理想國家中統治階層的選擇,在理想國中什么樣的形式才是好的形式。在理念論中論證了哲學家應該為王,什么是哲學家以及用太陽論證真理與認識,用線段來論證知識的層次,用洞穴來論證認識的過程,用工匠來喻理念關于什么是正義與美。
由于對幾個點有些共鳴和思考,在此簡單分別做個論述。
一、正義與美
關于什么是正義與美,柏拉圖在書中說到:“關于什么是正義與美,我們已經有了固定的意見,是吧?我們從出生之日起就在這種意見中熏陶……他用從立法者那兒學來的知識做答。但是辯論證明他是錯的。這種情況在各個方面一再發生,直到他不再相信,原來所尊重的東西并不比被蔑視的東西更讓人尊重,而且他對于正義與善以及他最尊崇的東西都有了與此相同的看法。”問題出來了,到底要尊重的是什么?是正義與美本身,還是我們對我們的靈魂所說的順耳的話。我們是要早日去追尋真善美,還是在費力攀登到一定高度后突然有種沉重的失落感而深陷迷茫。沒有拜托桎梏的勇氣,即使一雙明亮的雙眸也只能看到虛設的美好。
二、詩人與哲學
哲學是什么,這個話題從古一直持續到現在。在我看來,哲學就是對理性的追逐。而追逐理性的.人被稱為哲學家。哲學家就是“愛智者”——智慧的愛好者:他不是僅愛智慧的一部分,而是愛它的全部。縱然生活在一個變化的世界,似乎事物都是不確定的,是時刻變化的,但哲學家們就是盡力用熱情去探索真知,才有了印歐古文明遺留下的處于潛意識形態的觀念群,正是這種觀念群對民族意識的持久影響使得某些東西看起來確實處于一種絕對的狀態。
在執著的追逐中,難免會有痛苦。讓我們反復回憶痛苦,沒完沒了地唉聲嘆氣的,該是我們靈魂中沒有理性毫無用處和懦弱的那一部分了。書中寫道:“當我們遭受不幸時,我們的靈魂中生來需要哭泣嘆息以宣泄痛苦、被強行抑制的那個部分,就是詩人所喜愛并取悅的那一部分。”這個觀點或許正確,但我卻不這樣認為。詩人所喜愛的,是對現實的一種反應,也許只是情感上的宣泄和抒發,但就是現實強制了他們的身體,難道通過唯一能動的靈魂來自娛來承受都不行嗎?觀看別人的不幸來警示自己有什么不對?
三、洞穴喻認識過程
在柏拉圖筆下,蘇格拉底用洞穴來描述受過教育的人與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的本質。把地穴囚室比喻可見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陽的能力。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見的東西是善的理念。凡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是看見了善的理念的。靈魂其他所謂的美德似乎近于身體的優點,是后天形成的。而心靈的優點是一種永遠不會喪失能力的東西;因所取方向不同,它可以變得有用而有益耶可以變得無用而有害。擁有“小”靈魂的人假設重負已釋,這同一些人的靈魂的同一部分被扭向了真理,它們看真理就會有同樣敏銳的視力,像現在看它們面向的事物時那樣。沒受過教育的人不能把自己的活動都集中于一個生活目標;而知識分子又不能自愿地做,任何實際的事情,所以缺其一點都不能勝任治理國家的。
《理想國》的理念深厚博大,給后世帶來深刻影響。如果真能做到人人都做他該做的工作,我們的國家就會成為正義的國家,也會是一個和諧的國家。理想畢竟不是現實,讓我們的理想國繼續戰斗下去,直到無辜者的苦難迫使有罪者行使正義!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13
1.喜怒哀樂,幸福感和痛苦感,根源都是由心而生,不管年少年老,男性女性。
2.“最勇敢、最智慧的心靈最不容易被任何外界的影響所干擾或改變”,是的.,抵御世事的各種誘惑,關鍵在于自身堅強的心靈。
3.“必須從詞匯中剔除那些可怕的凄慘的名字”,是的,善言是引導人們向善,開啟善的心靈,惡語則非但難以除惡,反而會開啟人們心靈中惡的那扇門。
4.自我克制,自我調節,自我向善,自我除惡,自我修復,自我更新,這才是一顆自然、生態、健康的`心靈。
5.各就各位,恪盡職守,既是秩序,又是美德。
6.“凡是帶欺騙性的東西,總是起一種魔術般的迷惑作用”,是啊,欺騙性是自古有之,現在有,將來還會有,因為總是有人會上當受騙。防欺騙、抵誘惑,關鍵在于自身。
柏拉圖構建了自己的理想國家模式,并宣稱理想的國家應該是有著學家萊領導的,在這一章節中他具體的論述了理想國家的模式,從尋求正義出發,來闡述了幸福國家的模型。
首先,談到了生產者應自覺的、全心全意為國家生產糧食服務;其次談到了商人的貿易;最后闡述了戰士應當勇敢的保衛自己的國家;同時也談到了每個人應該掌握好自己行業的技能。歸根到底,各個行業的人都應當為自己的國家做貢獻,從而使生活在這個國度的人感到幸福,運用各個行業與國家的關系及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說明:國家大于每一個個人和家庭,為了國家和政治的建構,我們應該服從于國家的需要。
這一章節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學意義,馬克思的國家觀也頗近似于柏拉圖,但時代不同,這種國家觀產生于城邦之間分散的時代,而今我們的國家過于膨大、強盛,對于個人的壓制太多,我們國家需要的是怎樣在當下尋找強大的國家下的解放人性,這就使得本章節對中國的現實具有了深刻的意義。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14
在柏拉圖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國》是最成系統的一部。在這部對話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詳細地討論了人性、政治、哲學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了自我的看法,為之后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以后的西方哲學,無論是繼承柏拉圖思想的,還是反對柏拉圖思想的,都不可能繞過柏拉圖的思想,尤其不能繞過《理想國》所表達的對人性和政治問題的深刻看法。
這部對話的開端,是對正義問題的討論。蘇格拉底在什么是正義,什么是不正義,正義的生活和不正義的生活哪一種才是幸福的等等問題上方和其他幾個對話者糾纏不清,不能夠完全說服他們。蘇格拉底的對手給出了關于正義的三個看法,分別是:
1,正義就是欠債還錢
2,正義就是幫忙朋友,傷害敵人
3,正義就是有利于強者的好處
蘇格拉底并沒有徹底否認這些觀點,但是同時認為它們都不是完全正確的,然而,蘇格拉底卻不能夠直接給出一個正義的定義。而另一方面,無論正義究竟是什么,還有一個問題在于,究竟正義的生活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的?蘇格拉底的反對者認為,不正義的人在生活中能夠獲得各種各樣的好處,而正義的人卻往往吃虧,所以不正義的生活是幸福的,而正義的生活則是不幸的。蘇格拉底卻認為正義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但是他沒有給出讓那些對手信服的證明。
就在雙方爭執不清的時候,蘇格拉底想了一個辦法:把個人的正義問題“放大”成整個城邦的正義問題來討論,以便看得更清楚,正如他所說的,“假定我們的視力不好,人家要我們讀遠處寫著的小字,正在這時候有人發現別處用大字寫著同樣的字,那我們可就交了好運了,我們就能夠先讀大字后讀小字,再看看它們是不是一樣”。那里的小字比喻的是個人的正義問題,大字比喻的是城邦的正義問題。蘇格拉底的意思就是,先來討論城邦的正義問題,在弄明白什么是城邦的正義之后,再來看看在個人身上是不是也存在同樣的正義。弄清楚了個人的正義究竟是什么之后,也就能夠回答正義的生活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的了。
那么,什么是城邦的正義?經過一連串的對話,蘇格拉底最終得出了他的結論:城邦的正義就是城邦的每一個人都按照他的稟賦、安于屬于他的位置,也就是,統治者安于統治者的地位,履行自我的職責;輔助者安于輔助者的地位,維持城邦秩序,保護城邦安全;被統治者安于被統治的地位,服從秩序。蘇格拉底還講了一個神話來說明這一點,這個神話是這樣講的: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是從大地母親那里生長出來的,因此都是同胞,而大地母親在生育人類的時候,給不一樣的人加入了不一樣的金屬,給一些人加了金子,使得這些人具有最高的稟賦和才能,將來要當統治者;給一些人加了銀,使這些人具有次等的德性,將來要當保護城邦的輔助者;給絕大多數的其他人加了銅,這些人資質平平,只能當被統治者。但是身上具有金子的人有可能生出身上是銀或銅的后代,反之亦可,所以每一代人都要重新考察他的資質如何,來決定他在城邦中的地位。只要每個人的位置都被安排對了,而且每個人都安于這種安排,那么這個城邦就會是最好的城邦。
這個神話被稱為“腓尼基神話”,因為據說最初是腓尼基人所流傳的。那么,這個神話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反映出個人和城邦怎樣一種關系?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務必看蘇格拉底是怎樣得出城邦正義的結論的。
蘇格拉底從城邦的起源說起。他認為,城邦,或者說政治,起源于人的天性。人不一樣于動物和神的天性就在于,他是天生不自足的,需要其他人的合作和幫忙才能生存。神當然是完全自足的,不需要什么;動物雖有需要,但是個體的動物就能滿足自我的需要。個人卻無法滿足自我的需要,另外,每個人天生具有不一樣的稟賦,比如有人擅長種莊稼,有人擅長建筑房屋,有人擅長做衣服。這些具有不一樣稟賦的人,各自做各自擅長做的事情,再彼此交換自我的產品,人和人就在這樣一種合作的關系中建立起政治和城邦。但是人和動物以及神還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神沒有什么需求,而動物只有剛好能夠適合于它的生存的需求,但是人卻有超過他的基本需要的需求。人不僅僅要吃飽,還要吃好,甚至吃得精美和奢侈;不僅僅要穿衣保暖,還要穿美麗的衣服;不僅僅要有住處,還要有豪華的住處來滿足虛榮。所以,人和人所組成的城邦,就不能僅僅停留在滿足基本需要的層次,因為如果那樣的話,就不是人的城邦而是“豬的城邦”了。既然有剩余的需要,就要有剩余的土地、資源和剩余的生產,那城邦就要擴張,不一樣的城邦之間就難免發生沖突。因此,一個城邦想要存在下去,就務必使得自我變得強大,從而確保自我的利益(good)。
那么,如何才能夠使一個城邦變得強大呢?如何確保城邦的利益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涉及到了正義問題,因為它表現出個人和城邦的.一種對應。城邦的利益正是對應于個人的幸福,它們都是“好”(good),只但是城邦利益是公共的好(mongood),而個人幸福是私人的好(privategood)。蘇格拉底認為,城邦想要確保自我的利益,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如何進行統治的問題。什么樣的人就應統治,什么樣的人就應被統治?蘇格拉底仍然從人的天性出發回答這個問題。按照稟賦,不一樣的人具有不一樣的技藝,統治也是一種技藝,并且是最高的技藝,它需要能夠良好地處理城邦內外關系的最高的智慧。具有這種智慧、這種技藝的人才有資格進行統治。因此,統治者就應是最優秀的人,最高的統治者就應是最有智慧的人,也就是哲學家,其他人都是被統治者。這就是柏拉圖的“哲學家王”的邏輯,它是建立在對人性的深刻洞察的基礎上的,并不是一種烏托邦的空想。
當然,僅僅有統治者是不夠的,因為智慧往往是沒有力量(power)的,而城邦需要力量來維護自我的安全。所以,城邦還需要自我的軍隊。蘇格拉底稱之為護國者或者輔助者(護國者其實包括了統治者和輔助者,所以城邦的軍隊其實就是輔助者)。同樣,什么樣的人就應是輔助者?這個問題,蘇格拉底還是從人的天性出發來回答的。輔助者因為要上戰場保衛城邦,因此他們最重要的德性就應是勇敢。勇敢的德性能夠透過教育來培養,主要是兩個方面的教育:音樂和體育。音樂教育人的心靈,使得心靈從小就喜歡美,長大以后就能夠主動靠近完美的德性;體育表面看來是教育人的身體,使得人強健,其實最終目的也是教育人的靈魂,培養靈魂中的激情,最終產生勇敢的德性。正是為了確保教育的有效性,柏拉圖才提出他著名的“驅逐詩人”的理論。因為古代的詩歌,主要是為了進行道德教育的,而柏拉圖認為從荷馬到悲喜劇詩人,其中很多作品是不適合進行美德的培養的,因為它們把神和英雄講得很壞。柏拉圖主張“刪詩”,其實是刪除那些不利于教育的詩,保留那些有利于培養城邦公民的良好品德的詩歌。總之,透過教育來培養出勇敢的德性,也就是,對于“就應害怕什么不就應害怕什么的堅定信念”,然后挑選出最勇敢的人組成輔助者的隊伍,這樣才能夠保衛城邦的安全。
【理想國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理想國讀書筆記01-30
理想國讀書筆記03-28
柏拉圖理想國讀書筆記08-23
最新《理想國》的讀書筆記10-05
《理想國》讀書筆記(精選11篇)06-14
《理想國》的讀書筆記(精選28篇)06-11
理想國讀書筆記(精選15篇)06-16
柏拉圖理想國經典語錄03-02
先秦諸子的理想國理論探析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