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資本論讀書筆記(精選1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資本論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資本論讀書筆記 1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開篇時指出;“在第一卷,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但是,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并沒有結束資本的生活過程。在現實世界里,它還要由流通過程來補充,而流通過程則是第二卷的研究對象。在第二卷中,特別是把流通過程作為再生產過程的媒介來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就整體來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至于這個第三卷的內容,它不能是對這個統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這一卷要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資本在自己的現實運動中就是以這些具體形式互相對立的,對這些具體形式來說,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中采取的形態和在流通過程中采取的形態,只是表現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們在本卷中將要闡明的資本的各種形式,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各種資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競爭中,以及在生產當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識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這是馬克思對《資本論》前三卷研究對象、內容和理論結構的概括和說明。
《資本論》的體系是“一個藝術的整體”,它的結構是“科學的'輝煌成就”。《資本論》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研究的基礎,以資本作為研究的主體,以剩余價值作為研究的中心,以資本內在矛盾發展作為研究的主線,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規律作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疇上升到具體范疇的科學敘述方法的指導下,整個理論體系通過矛盾形態演化、范疇演進和規律轉化,揭示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特殊的社會歷史性質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
《資本論》問世后,對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成為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必讀書目。而且得到資產階級學者的承認。英國《經濟學家》周刊20xx年12月21日發表的文章《共產主義后的馬克思》,文章中承認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影響力。文章中一些論斷還是客觀的,給人啟發的。文章講到了1999年,BBC評選“千年偉人”,卡爾·馬克思名列榜首,而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則分列二、三、四名,表明“馬克思主義作為一位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歷史學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學術界的尊重。”文章明確指出:“馬克思在許多方面都是正確的:比如資本主義的許多問題、全球化和國際市場、經濟周期和經濟決定思想的方式等。馬克思很有先見之明。”“馬克思遭到了誤解。東歐和前蘇聯實行的共產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扭曲。”“請你務必丟棄前蘇聯和東歐實施的共產主義,但千萬不要丟棄馬克思。”“這位偉人在許多問題的看法上都是正確的,他應該得到更多的承認。”文章說:“馬克思思想的影響力遠遠不止于人數日益減少的自封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許多假設、分析的特點和思維習慣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領域都廣為流傳。”由此,看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與偉大。
資本論讀書筆記 2
這真是一本經典經濟論著。要讀懂它很難,雖然馬克思盡量用最通俗語句和嚴密科學邏輯,由表及里深入淺出地闡述自己政治經濟學里念。這一點從《資本論》全書很少用復雜公式和晦澀難懂詞匯就可以略見一斑。而我說他難懂也僅單單指馬克思在本書中,運用了幾乎涵概了當時社會各領域最新科學知識,既包括人類社會和自然社會兩大宏觀領域幾乎所有科學知識。詳細廣泛研究人類社會從奴隸社會到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初期可以考證各種現象,并創造性闡明了未來時代人類社會發展方向。
也就是說,無論誰人去解讀資本論。要明確《資本論》每一個獨立政治經濟概念或者段落和章節,本身就是一篇論文核心思想的表達,必須借助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寫著的《馬恩全集》里相關文章或者摘要才能讀懂。看起來很麻煩,但又別無選擇,這就是《資本論》精典所在吧。
當然,有助于闡述馬克思自己論點的先人或者同時期科學研究成果,馬克思本人是會恰當選用到自己著作里的。這覺不能成為后來“庸俗批評家或者卑鄙者”攻擊污蔑他的借口,因為人類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今天,不利用繼承先人或者當今已經形成科學文明成果,無論在什么領域做什么工作我們仍然會一事無成的!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生和發展,揭露了它的內在本質和矛盾,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性和共產主義的必然性。其基礎是剩余價值學說,馬克思根據這一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科學地論證了無產階級必然要為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和消滅人剝削人的現象而斗爭。《資本論》以深沉犀利的筆觸揭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普遍規律,對資本主義及其辯護士進行了嚴厲的指控,是具有鮮明的黨性的著作。馬克思的`思想武裝了全體工人階級,并在政治經濟學上完成了一個偉大的革命。全書所涉及的有關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和文化的研究,都反映著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和階級斗爭學說。因此,《資本論》也是一部天才的哲學著作,同時,以其對英國社會經濟歷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稱得上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
就這部書的歷史意義,恩格斯曾說:“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賴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系在這里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辟,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點,把現代社會關系的全部領域看得一覽無遺”。
《資本論》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當今世界的形勢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它的基本理論仍然是今天的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馬克思的思想已經獲得全人類的意義,他不僅為19世紀的人類所擁有,為20世紀的人類所重視,而且,作為人類的一筆寶貴的思想遺產,在以后人類各個世紀中,它都將被繼承、被發揚光大。
《資本論》畢竟是一部科學巨著,理論深奧,知識淵博,初學者讀它是有一定困難。這就要求閱讀有關原著的書籍的輔導材料。而且我們在學習和研究《資本論》的過程中,要倡導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既要切實掌握、深刻領會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思想,又要運用馬克思《資本論》的基本原理來指導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我們要立足于新時代,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學說,使馬克思種下的理論之樹永葆長青。
資本論讀書筆記 3
人類文明的緊密聯系、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正明顯地存在著,深刻的發揮著他的作用影響。此時此刻的我,正在閱讀《資本論》,為了理解近兩百年前那位生于歐洲長于歐洲一輩子和我沒有任何關系的人的思想而煞費腦筋。人類的思想,這樣遠隔時空,跨過千山萬水地交融著,多么奇妙的一件事!
需要對自己指明的一點是:作品偉大到能流傳千古的那幾十部,所關注的內容,所關心的群體,并不是千百年后讀之仍然可以有共鳴的那些人。這些人不是這些巨著作者直接關懷的對象。那么他們又何以能打動數千年后的讀者呢?人類內心深處存在著許多共通的東西,人類社會——不管發展到什么程度——存在著許多共通的現象,或者說規律。而這種人性與社火的活的原型,則正在于作者——思想家文學家本人所處的那個時代所觀察到的體味感悟到的那個時代的.人,社會。只是,也只須,本著對當時的人賦以悲憫的關懷,對時代所迫切提出的問題進行原因的分析對策的研究,以及具體而為之的行動,我想,這樣的作品,這樣的行動,必然地會蘊含人性共通的核心,必然會沾染濃郁的時代特性,必然會,雖然表面上毛段,但是上自然地擁有萬千社會的共通性。這樣的作品,也便有了時代意義,對歷史的進步,也便有了積極的不被繞過忽視的貢獻。反觀于岳華,有許多問題卻必須要自己深切的指出來。長期以來的研讀歷史,陶醉于已經過去的人的行動、音容笑貌的想象之中,關心過去的那些時代發生的悲歡離合朝代的興亡更替,以從中得到一星半點的啟發為榮為喜。
殊不知,岳華自己生活中,更有一大批一大批活靈活現升級務必的人存在著,他們的溫熱笑語那么親切。而自己對他們的態度,卻常常的是冷漠無情。以死的文字的標準,從歷史人物身上總結出的標準來要求他們,可謂典型的削足適履。同樣,不知享受與人世間的美好做有機的互動而一頭鉆入數倍中,更是對活生生的生活的一種暴殄。
教訓是深沉痛切的。本著一顆赤誠熱切的心去參與現實生活中,乃是岳華必然的選擇。此其一。其二,岳華長期以來,頗有一種想法,曰:寫一本對未來世界頗具影響的書。這樣的一種意圖相當的不錯,高妙,偉大。只不過,反省起來,自己對自己精力的使用,下手解決問題的思路,有不正確的地方。“深刻影響未來世界”的最佳方法,不是,也根本不可能是試圖去解決未來社會中的問題。其唯一可能,最便捷的道理,實在是基于研究解決當下的所身處于其中的社會及其長生的問題。須知,未來的社會正是現今的一個社會的延續,是自己作用于現在這個時代的結果,是自己的目標的體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之大為于細。“當下的力量”,力量作用于當下,這是第二點啟發。
資本論讀書筆記 4
我們上學期學的《資本論》第一卷研究的是資本的生產過程,從本質上揭示資本,而第二卷則是從資本的運動中揭示資本的性質。
在平常的生活當中,我們直觀得到感覺是錢是可以生錢的,如大老板有錢開工廠,在經營順利的情況下他就能不斷地賺錢。用《資本論》中的公式就表示為G—G′。但學過《資本論》一卷的同學都知道,所謂的“錢生錢”只是表像,資本家是通過剝奪工人的剩余勞動來獲得剩余價值的。然而,一卷中只是抽象地給我們揭示這個本質,那么在實際當中資本家怎樣才能順利實現預付資本的增殖呢?在閱讀了第二卷的第一篇以及結合老師的講解后,我得出了自己的答案。
閱讀第二卷,我首先學習到的是貨幣資本的循環——。這種單個資本自始點G (貨幣資本)出發,順利經過上述軌跡的各個環節,最后實現增值后重新回到始點貨幣資本形態的一次運動過程就是貨幣資本的循環。資本循環抽象地概述了資本的一次完整運動過程, 從過程中可清晰地看出, 產業資本只有依次完成購買階段(G—W)、生產階段(W…P…W′)和售賣階段(W′— G′)三個階段組成的資本循環才能實現預付資本增值的目的。其中購買階段(G—W)是貨幣資本執行購買生產要素職能,為資本增值運動的準備階段。
但是G—W從形式上看就是貨幣與商品的交換,是價值從貨幣形式向商品形式的轉化。為什么說這是資本運動的一個階段?為什么說這里的貨幣是貨幣資本呢?經過了學習第一章,我知道了,是因為貨幣所購買的商品的特殊性,這里貨幣購買的是勞動力,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是可以創造剩余價值的。所以不是行為的形式,而是它的物質內容,是那些和貨幣換位的商品的特殊使用性質使得這里的貨幣是貨幣資本,是資本運動的一個階段。從生產過程(W…P…W′)中也可以看出,以貨幣形式預付的`價值,現在正處于一種實物形式(W)當中,在這種實物形式當中,它作為能夠創造出剩余價值的價值存在,即作為能夠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的生產資本存在。而與W交換的是價值量相等的只是形態不同的G,所以就再次驗證了這里的G也就不是普通的G,而是貨幣資本。
這里還有一個值得我們在實際生產當中關注的問題,就是如何把一定量的資本分配到A和Pm上的問題。經過學習我知道了,要購買的生產資料的數量和規模,必須足以使所有工人的勞動量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由一定數量的工人所要耗費的超額即剩余勞動的量決定的。因此,如果我們以后有機會開工廠做老板,在與工人簽訂的勞動契約生效前必須購買好充足的生產資料,因為如果沒有生產資料工人的剩余勞動就無法吸收,可能會造成用來購買A的資本的不到很好的補償,使得企業盈利水平低甚至是虧損。
資本論讀書筆記 5
我今日午時看了《資本論》,感觸也是比較多的,他主要的特點是匯集了各家之所長,再加上他理解的東西,經過學習,給我的理解帶來了幫忙。
一、勞動價值論
(1)價值:
它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一樣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量決定的。作者從商品入手,闡述了價值,他認為商品一方面滿足了自我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夠做為交換商品的籌碼,等價交換其他所需要的東西。他還
分析
了價值的形式和貨幣,認為從他的交換形式是從個別的偶然現象到一般的價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貨幣,貨幣能夠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證明社會生產的不一樣階段。
(2)剩余價值
隨著技術、勞動力和工具的發展人們制造商品已經滿足自我的生活,還有剩余的商品能夠換成貨幣,貨幣積蓄到必須數量的時候就構成了資本。資本是從勞動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來的,他說增加剩余價值能夠有兩種方法,就是延長
工作
時間和縮短必要的勞動時間,可是從此刻的角度來看,延長工作時間的方法已經不適合了,此刻國家的勞動時間已經規范化,可是我們資本家能夠提高勞動者的效率,來榨取他們的剩余價值,還能夠用工具革新,新的生產方式、管理組織形式、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等等來提高工人們的勞動效率。
(3)資本的積累
資本積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它不是滿足資本家自我的嗜欲,他是為了投入資本來賺更多的錢,投入新的生產,剩余價值能夠分為生產資料和可變資本,不是像《國富論》把剩余價值都能夠轉化為可變的資本。
資本的'積累造成階級兩極分化的社會現象,一方造成生產過剩,另一方則造成生存的壓力,他說:“對直接生產者的剝奪,是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瘋狂的貪欲的趨勢下完成的。”可見他對資本家深惡痛絕,可是我們為這本書是為資本家寫的,對資本家怎樣剝削工人有指導作用。
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學說
他主要對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進行分析,將社會生產分為:生產資料的生產和和消費品的生產,他認為全部商品的價值總量是同價格總量相符的,然后價值(社會的)能夠變為價格(個別的),這要經過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
三、關于地租
由于土地資源有限,大多數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資源應對工業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項,此刻農民把一部分工資交給資產階級,自我卻當一個田戶,這是小塊土地所有制占統治地位的國家的谷物價格低于
市場
價格所造成的,在資產階級社會制度下,小塊土地所有制,不斷的衰退,它排斥了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社會的積聚和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的不斷擴大等等。
他的著作指導著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道路,也為我們公民指導著我們自我價值實現的目的。
資本論讀書筆記 6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地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價值論的合理資料,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一樣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二是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的耗費,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三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商品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徹底的一元價值論。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對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問題的分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于130多年前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而當時的生產方式、勞動形態、商品形式和財富構成等都與當今有著巨大的差別。所以,分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脫離對那個特定時代特點的分析,概括地講,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主要如下。
第一,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體力勞動。
工業化初期,社會生產主要集中在物質生產領域,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例相對較小,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生產中的體力勞動。所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雖然馬克思也涉及到對非物質生產領域(服務貿易行業)的分析,但由于當時這些部門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響力微乎其微,所以當馬克思在談到服務貿易時說:“資本主義生產在這個領域中的所有這些表現,同整個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能夠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勞動過程的知識含量不高。
工業化初期知識、科學、技術不夠發達,勞動過程的腦力支出、知識含量不高,簡單的、以體力支出為主的、按時間計算的勞動是主要的勞動形式。所以,馬克思還不可能對科技創新勞動在創造價值中的獨特作用加以系統論述。
第三,指揮、管理勞動還不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形態。
工業化初期,隨著產業革命和生產力發展,一邊是資產者財富的積累,另一邊是無產者貧困的加深,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立之初,應對的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尖銳斗爭,勞動價值論創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會制度代替的必然性。在當時,指揮、管理主要還是資本家的職能,而資本家行使指揮、管理的職能與剝削目的是結合在一齊的,而絕大部分勞動者是被指揮、被管理、被剝削的。所以,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揮、管理勞動作為創造價值的獨立勞動形態來研究。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的不斷推進,超多新狀況、新問題涌現出來,社會勞動出現了許多新特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有了新的實踐土壤。可是,按照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服務性勞動、科學研究勞動、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經營管理勞動,由于都不直接創造物質產品,都不創造價值。這一原創含義,與現實經濟活動存在著巨大的矛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遇到了一系列挑戰。
資本論讀書筆記 7
《資本論》創造了一個嶄新的思想體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國哲學、早期社會主義理論和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像黑格爾一樣,相信能夠用一個辯證法公式概括人類的進化歷程。他認為,所有哲學家所做的一切都在于致力于解釋世界,但他同時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改變世界。
他在黑格爾辯證法的基礎之上,顛覆了傳統的“形而上學”,建立了一個現實中得以實踐的最大的思想體系,一個影響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體系。 《資本論》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
它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將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原書內容宏大,理論深奧,為了讓所有對《資本論》有興趣的讀者都能讀懂此書,本書采用圖釋的方式對其中的知識點作了補充說明,全書幾百張精美彩圖,均與書中知識點有關,并且每張彩圖下都有圖釋,更加方便讀者理解其中的關聯。
要理解《資本論》被稱為“資本主義的血史”,我認為帶著下面這個問題去閱讀,或許能夠初見端倪:還在第四章中,在闡明貨幣之所以成為資本,只是因為貨幣的一部分被轉化為與生產資料相分離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賣的勞動力時,就發生過這樣一個問題:這種勞動力究竟是從哪兒取得的呢?個別人手中大量的貨幣量究竟是如何地,通過什么方法積累起來的呢?
“圈地運動”是我僅能想到的原因,這是高中教育留給我的。閱讀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發現自己的思考和學識有多狹隘。馬克思說道:“但是,資本積累以剩余價值為前提,而剩余價值以資本主義生產為前提,而資本主義生產又以商品生產者握有較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為前提。
因此,這一整個運動好像是在一個惡性循環中兜圈子,要脫出這個循環,就只有假定在資本主義積累之前有一種“原始”積累(亞當.斯密稱為“預先積累”),這種積累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而是它的出發點。”
從這里來理解,所謂“原始”積累是在資本及與其適合的生產方式產生之前的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歷史過程。當“原始”積累達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時候,它就辯證地轉化資本,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曾經,在高中的課堂上,老師向我們解讀“資本就是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流著血和骯臟的東西”,本以為這僅是馬克思個人仇資的心理表示,畢竟在當時,我只認為馬克思是站在資本主義對立面的人。讀罷《資本論》,才發現這正是恰如其當的評述,甚至如果還有更貶損的話語,我不介意用它來描述資本積累的原始過程。
歷史是被建構出來的,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的歷史,總是不可避免地帶有作者的印記,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么一段歷史,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虛構的歷史,遲早會被淹沒在時間的長河中。“事實上,原始積累的方法絕不是田園詩式的東西。”
如果說,資本積累不外是不斷地進行著對雇傭工人的剝奪,對他們的無償勞動的占有,而這種剝奪又是隱敝的,被掩蓋在物的關系下面,是按照商品流通規律發生的,那么原始積累就是對生產者生產資料的剝奪,其目的是在于把他們變為雇傭工人,這種剝奪并不為物的關系所掩蓋,它在商品流通規律之外進行,是超經濟的因素。下面我將具體闡述原始積累是如何使大多數人變成無產者而少數人成為資本家的。
對農村居民土地的剝奪是從十五世紀最后三十多年開始演出的。同王室和議會頑強對抗的大封建主,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奪去他們的公有地,強行拆除農民的`住房和公認的小屋,把耕地變成了牧羊場,大量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被投向勞動市場。
同時,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和伴隨而來的對教會地產的大規模侵吞,對修道院等的壓迫,把住在里面的人無情地拋進無產者行列。把人從地產上清掃出去,對“神圣的所有權”進行最無恥的,對人身施加最殘暴的暴力,在那個時代,所有這些被視為理所當然,這就是原始積累的各種“田園詩式”的方法。
無怪乎托馬斯.莫爾在自己的《烏托邦》一書中就宣稱:“羊在吃人”。所有這些為資本主義農業奪得了地盤,使土地與資本結合,為城市工業造成了大量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階級。
我一直用“不受法律保護”來形容那些無地無產者,因為他們確實幾乎沒有受到過任何法律的保護,即使有法律,那也是用來壓迫剝削他們的血腥法律,可以說,他們是時代的犧牲者,同時也是奉獻者,因為他們的非自愿地犧牲造就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幾乎一夜間,大量無地無產者被投向勞動市場,但是這個不受法律的無產階級不可能像她誕生那樣快地被新興的工廠手工業所吸收。再者,這些突然被拋出慣常生活軌道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適應新狀態。他們大批地變成了乞丐、流浪者,其中一部分人是由于習性,但大多數是為環境所迫。
我們甚至不曾想過法律可以這樣:它對大多數人為何淪為流浪者在所不問,甚至鼓勵把農民淪為無產者的行為,但它卻對流浪者施加酷刑,并要他們發誓回到原籍或最近三年所居住的地方去“從事勞動”,而沒有人“愿意使用”還要被割耳朵。多么殘酷的諷刺!他們的家園和土地已經被剝奪,勞動市場早已飽和,法律卻要求他們“從事勞動”,否則就對他們施加酷刑。
在形式上,血腥立法的目的在于反對流浪者和乞丐,但是轉變為這種人的人恰恰就是被剝奪者。可以這樣說,血腥立法所做的工作并不少于血腥剝奪者的工作。
法律還在另一個方面起了大作用:法律雖然規定了工資的最高限度,但從來沒有規定工資的最低限度。“支付高于法定工資的人要被監禁,但接受高工資的人要比支付高工資的人受到更嚴厲的處罰。例如,伊麗莎白的學徒法第十八條和第十九條規定,支付高工資的人,監禁十天,而接受的人,則監禁二十一天”。
有關雇主和雇傭工人之間的契約以及解約期限等條款規定,對違約的雇主只提出民事訴訟,而對違約的工人則提出刑事訴訟。工人的狀況極端惡化,貨幣工資提高了,但其提高的程度不及貨幣貶值和物價上升的程度。
正如亞.斯密所說:“每當立法機關企圖調解雇主及其工人之間的糾紛時,它的顧問總是雇主。”所有這些在今天看來,都是那么不可思議,那些法律變成了可笑的反常的東西,但是它確確實實的存在過,并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了原始積累,造就了大資本家。
“資本是天使?資本是魔鬼?資本能讓我們一步登天,也能讓我們落入萬丈深淵。人人心中都有一個資本的模樣,你心中的資本模樣如何?”通過《資本論》,我了解到原始積累的殘酷性以及后續資本的積累,一方面使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則是相對過剩人口大量存在,從而擴大品貧富差距。
而越來越多相對過剩人口對在業人員造成極大的壓力,迫使在業人員不得不過度勞動和忍受資本家的擺布。發達的生產力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在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公有制比較起來,社會公有制自然是一個長久的多,艱苦的多,困難的多的過程。
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群眾,而社會公有制則是人民群眾剝奪少數掠奪者。《共產黨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并不只是出于階級斗爭的考慮,更是提高大多數人的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資本論讀書筆記 8
偶然的機會,在一個網站里發現了《資本論》的電子書,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己的電腦中。我喜歡這種閱讀方式,多讀點書總沒有什么壞處。
兩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讀完了,感覺這本書不適合在這樣寒冷的季節里研讀。其間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讓人不寒而栗。盡管如此,我還是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起碼知道了,原來錢可以是那么復雜的東西!
以后的幾天,我一直試圖把我從它那里得到的知識整理出來,好讓自己的頭腦中有個比較直觀、清晰的印象,便于記憶和思考。我不打算專業研究資本和經濟,所以只要有個印象就足夠了。
從《資本論》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個古怪的植物狀社會體系來。這個體系的頂端是些厚厚的葉子,遮蔽了所有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投下無盡的陰影在根部。占整個體系絕大部分的根盤在深深的泥漿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統利用水分和養料,通過枝桿送至葉片上,而葉片將它們幾乎全部用于再生產,于是植物體便不斷長大。
無需解釋,根代表的就是廣大的勞動人民,他們不停地把各種自然資源轉化成社會財富,通過市場交換或租金——枝或桿,財富最終落到資本家——葉子——的手里,財富變成了資本,被重新投入再生產過程。為了吸取更多的養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葉子要得到充分的陽光和空氣,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桿亦隨之長粗,變長。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漸成為一棵棵參天大樹!
植物不能沒有根也不能沒有葉,社會不能失去上層的資本階級,更不能失去下層勞動大眾。問題在于,植物是一體的而人不是,由人構成的社會不可能像植物那樣安靜地生長。社會要發展,方向是平等,但照這種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怎么辦?不知道。
由科技發展帶動的社會生產力是社會關系發展的基礎推動力,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產品的增多,不能作為再生產原料的產品就必須被消耗掉。但勞動人民無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資產階級為了盡量提高社會的再生產率也不倡導鋪張浪費,植物形的社會其實就是節約的社會。可是,科技的發展不會因此止步,生產效率的升級也是必然,若不考慮自然資源的枯竭及大規模毀滅性的戰爭或災難,這個社會體系早晚要被自己生產的產品撐死!
樹木不可能無限制地長高,并非因為時間不夠;相似結構的社會體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敵人太強!
資本論讀書筆記 9
《資本論》,是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透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資本論》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將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作為一種結合生產關系解釋分配關系的學說,不僅僅對剝削問題作了科學分析,也為科學解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各階層人民的實際作用和應得利益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我們就應看到,目前它面臨著來自兩個方面的挑戰,一個是一些人試圖借助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分配理論,否定剩余價值論的學術成就;另一個是一些人將剩余價值理論看成是不需要隨社會經濟條件變化而發展的自然科學理論,從而窒息了剩余價值理論的發展路徑。因此,針對上述挑戰做出回應,深化對剩余價值理論的認識,具有重大的理論好處和現實好處。對于剩余價值論的本質解釋,馬克思在分析商品價值構成結構時,以前提出過一個十分著名的公式:C+V+M。C是指生產資料包括設備、原料等的價值,V是以工資形式出現的勞動力的價值,M是以企業主利潤形式出現的剩余價值。馬克思認為,C作為投入資本,只是把所購買的設備、原料等的價值轉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沒有增加新的價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勞動的價值V,才是創造出新價值M的唯一因素。馬克思由此說明,企業主的剩余價值或利潤,是由雇傭工人的勞動創造出來的,而這種創造過程并沒有得到任何工資補償。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剝削現象的描述實際上是實證和抽象兩種方法并用的,雖然剩余價值理論未能確立,但并沒有影響《資本論》成為工人的圣經,原因在于:
第一、剝削現象是客觀存在的,是工人切身體會到的。馬克思把工人勞動創造的價值形象地說成,一部分是為了彌補勞動力再生產的“必要勞動”,另一部分是為資本家創造的“剩余勞動”,十分直觀而且簡單明了,很容易使工人理解。
第二、馬克思雖然不是憑借嚴密的邏輯力量證明了剝削現象的存在,但在《資本論》中列舉了超多駭人聽聞的事例,描述了資本家對工人進行殘酷剝削的事實,這種實證方法的巨大力量彌補了他的抽象思維方法的缺陷,甚至使許多虔誠地信奉他的理論的人,對剩余價值理論的科學性,從來沒有產生過絲毫的懷疑。也就是說,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雖然失敗了,但他用實證的方法對剝削現象的描述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終還是實現了寫作《資本論》的根本目的。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家總能獲得剩余價值或利潤,資本家永遠是資本家,而工人只能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只能絕對貧困下去,工人永遠是雇傭工人,兩者之間不存在轉化的條件,他沒有為勞資關系互相轉化帶給理論依據,不能解釋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逐步緩和以及工人階級相對貧困化的現象。按照瓊?羅賓遜的理論,財產的私人壟斷導致剝削的產生,壟斷條件如果發生改變,既可能使有的資本家因為破產而淪為雇傭工人,也可能使有的工人因為勞動成果的積累而發展成為資本家,她的理論既能夠解釋勞資關系的對立,又能夠解釋勞資關系的.轉化。在我國現實生活中,資本所有者與勞動者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勞動者同時也可能是股票持有人,許多人已經具有勞動者和資本所有者雙重身份。瓊?羅賓遜從壟斷或不平等競爭的社會關系中解釋剝削現象,其理論具有廣泛的適用性,不僅僅能夠說明以資本為手段的剝削,還能說明以其它壟斷條件為手段的剝削,尤其是能夠解釋腐敗手中的權力來攫取社會財富的“權力剝削”行為。
剝削是以必須社會的價值決定為基礎確立起來的經濟范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剝削現象的產生雖然以不等價交換為前提,但不等價交換現象不都是剝削現象。這是因為,在決定市場價格的壟斷和競爭的諸多因素中,包括自然壟斷因素、歷史構成的壟斷因素、人為的壟斷因素、社會制度造成的壟斷因素、商品交換過程中偶然出現的壟斷因素、供求關系變化引起的壟斷因素,等等。市場主體利用這些壟斷條件參與競爭就會出現不等價交換,顯然不能把這些不等價交換現象都當成剝削現象。由于經濟行為都包含著對壟斷條件的利用,因而從利用壟斷條件進行競爭這一點上,不能區分剝削與非剝削兩種不同的經濟行為。社會主義承認市場經濟中價格機制的調節作用,就必然承認在必須范圍內和必須程度上的不等價交換的合理性,亦即承認市場主體利用價格透過正當的壟斷和競爭獲得必須利潤的合理性,并在法律制度上予以保護。利潤作為商品的成本與收益之間關系的表現,同時也體現著市場主體之間的收益分配關系,是市場經濟的特有現象,不是資本主義的特有現象。
如果消滅了利潤,市場經濟就不存在了。無須否認,肯定在必須范圍內和必須程度上不等價交換的合理性,就包含著承認勞動市場在必須程度上的不等價交換的合理性,從勞動市場本身就存在著買方壟斷因素的事實來看,這就等于承認必須程度的剝削現象存在的合理性,因而歷史地、發展地看,社會主義是限制和逐步縮小剝削范圍直至最終消滅剝削現象的長期發展過程。按照現行的法律規范來衡量,社會所允許的勞動市場以及其他市場的不等價交換現象,在性質上不屬于不正當競爭的行為,也就不屬于剝削現象,只有超出法律限定范圍和程度的不正當經濟行為,才屬于不合理的經濟行為。由于剝削是包含著道德標準的經濟范疇,只有根據不同的社會狀況或歷史階段才能作出準確的解釋,因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不能把利潤完全看成是剝削的結果,而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賦予不同時代的剝削概念以不同的涵義。
傳統好處上的剝削是指買賣勞動的不等價交換關系,只要是以勞動市場的買方壟斷為基礎的不等價交換,就是對賣方勞動成果的剝削或侵占,只要勞動作為商品來被動地出賣,本身就意味著剝削。從這個好處上說,解決勞動不該成為商品的問題,徹底消滅剝削現象,是社會主義社會長期的歷史任務。剝削作為對我國現實的一種經濟現象的理論描述,是以承認勞動買賣關系存在著不等價交換為前提的,是指買賣勞動超過必須限度的不等價交換關系,勞動的買方壟斷不直接構成剝削,只有利用壟斷條件超過了規定的界限才構成剝削,這是現階段決定剝削行為的客觀標準。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消滅一切剝削現象,包括利用勞動市場的壟斷條件進行剝削的現象,使勞動不再具有商品的屬性,勞動者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成為名副其實的社會主體。社會主義現階段的目標,是把傳統好處上的剝削現象控制在必須的范圍內,承認勞動市場必須程度的壟斷具有合理性,把超過規定界限的勞動市場的壟斷視為剝削現象,并依法予以取締。這就決定了我們所說的消滅剝削現象,不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烏托邦,而是把理想與現實辯證統一齊來的實際運動和發展過程,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僅僅把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去實行,將其看作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而且更重要的是,把社會主義當作一個從初級階段逐步發展到高級階段的漸進的歷史發展過程,不可能短期內就能到達理想的目標,最終消滅剝削現象必然要經過相當漫長的歷史階段和艱難困苦的奮斗歷程。我國經濟學界關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五十年間的五次討論,留給人們的思考和關注是深刻雋永而又經久不息的。
總的來說,盡管每次爭論的主題不完全相同,但爭論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從科學指導思想的基礎上,跟隨時代的變化,堅持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從取得的成就來看,勞動外延的擴大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第三產業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科技人員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企業主的勞動是否也有創造價值的一面,這些問題從馬克思的有關社會勞動和管理勞動的二重性的論述中都能夠找到支持的證據。而且從邏輯的推演和歷史演進的角度,這些勞動成為價值的源泉并不真正構成問題。幾十年來關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爭論取得的重大進展。為“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指明了方向,積累了超多豐富的理論財富,為創新勞動價值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資本論讀書筆記 10
我今天下午看了《資本論》,感觸也是比較多的,他主要的特點是匯集了各家之所長,再加上他理解的東西,通過學習,給我的理解帶來了幫助。
價值:
它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量決定的。作者從商品入手,闡述了價值,他認為商品一方面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作為交換商品的籌碼,等價交換其他所需要的東西。他還分析了價值的形式和貨幣,認為從他的交換形式是從個別的偶然現象到一般的價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貨幣,貨幣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會生產的不同階段。
剩余價值
隨著技術、勞動力和工具的發展人們制造商品已經滿足自己的生活,還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換成貨幣,貨幣積蓄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就形成了資本。資本是從勞動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來的,他說增加剩余價值可以有兩種方法,就是延長工作時間和縮短必要的勞動時間,但是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延長工作時間的方法已經不適合了,現在國家的勞動時間已經規范化,但是我們資本家可以提高勞動者的效率,來榨取他們的剩余價值,還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產方式、管理組織形式、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等等來提高工人們的勞動效率。
資本的積累
資本積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它不是滿足資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為了投入資本來賺更多的錢,投入新的生產,剩余價值可以分為生產資料和可變資本,不是像《國富論》把剩余價值都可以轉化為可變的資本。
資本的積累造成階級兩極分化的社會現象,一方造成生產過剩,另一方則造成生存的壓力,他說:“對直接生產者的剝奪,是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瘋狂的貪欲的趨勢下完成的。”可見他對資本家深惡痛絕,但是我們為這本書是為資本家寫的,對資本家怎樣剝削工人有指導作用。
他主要對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進行分析,將社會生產分為:生產資料的生產和和消費品的生產,他認為全部商品的'價值總量是同價格總量相符的,然后價值可以變為價格,這要經過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
由于土地資源有限,大多數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資源面對工業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項,現在農民把一部分工資交給資產階級,自己卻當一個田戶,這是小塊土地所有制占統治地位的國家的谷物價格低于市場價格所造成的,在資產階級社會制度下,小塊土地所有制,不斷的衰退,它排斥了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社會的積聚和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的不斷擴大等等。
他的著作指導著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道路,也為我們公民指導著我們自我價值實現的目的。
資本論讀書筆記 11
通過延長工作日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做絕對剩余價值;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價值,叫做相對剩余價值。要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就必須提高生產力。
通過縮短工作日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作絕對剩余價值;通過延長必要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作相對剩余價值。
近代科技不斷發展,機器大量普及,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失業,也加劇了工人階級的貧困。
提升勞動生產力去并使商品昂貴,并使工人本身昂貴,就是資本的`內在的沖動和經常的趨勢。
因此,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發展勞動生產力的目的是為了縮短工人為自己勞動的工作日部分,并以此來延長工人無償為資本家勞動的工作時間。
資本主義勞動規模的不斷擴大,使得工人協作勞動,協作不但有利于增加生產成本,而且產生一種比單個勞動力的總和強悍得多的集體力,有效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資本家之所以是資本家,并不是因為他是工業的領導人,而是因為資本的屬性。
工場手工業分工就是以生產資料蓄積在一個資本家手中為前提,而社會分工則就是以生產資料集中在許多互不倚賴的商品生產者手中為前提。
勞動生產率不僅取決于勞動者的技藝,而且也取決于工具的完善程度。
實際上,社會分工就是由原來相同而又互不倚賴的生產領域之間的互換產生的。
城鄉的分離,就是以商品交換為媒介的分工基礎。
實際上,機器就是生產剩余價值的手段。
資本論讀書筆記 12
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資本論》發現了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是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兩大貢獻,即歷史唯物論和剩余價值理論的完美的統一。它的出版,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這一巨著的問世,不僅僅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誕生,并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進行了最為全面的科學論證,它宣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末日,為無產階級革命指明了正確的方向,迎來了無產階級的新的.斗爭歷程,所以具有劃時代的重要好處。
《資本論》武裝了無產階級,成為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的強有力的理論武器。是馬克思“整個一生科學研究的成果”,它是人類歷史上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對國際工人運動斗爭經驗的總結。是他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學文獻。它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成為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強大思想武器。
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在自身范圍內的進一步發展。閉理論。他同時還是第一個將經濟和歷史聯系在一齊的經濟學家,而《資本論》86。就是他這種創舉的體現。同時《資本論》也沒有簡單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一般過程歸結為它們的共同基礎——物質生產過程,而是從物質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中引出了全部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資料和形式。
《資本論》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正如列寧所說:“在《資本論》中,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都應用于一門科學”。馬克思使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邏輯與歷史一致的方法,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運動的辯證分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系統全面地闡述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產生、發展和克服的過程,從而透徹詳盡地闡明了唯物辯證法關于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的學說,闡明了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在《資本論》中是對唯物辯證法的豐富和發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資本論》的方法不亞于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發現。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就是“剩余價值”學說,馬克思指出,干活付錢,這是錯誤的認識,就是說工人干活,資本家付給他錢,看來這并沒有什么不對,可是實際上,這不是“等價交換”,工人為資本家勞動所創造的財富遠遠大于自我所得的報酬,克思把這個“帳”算清以后,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本質、手段、訣竅就給暴露出來了,這使廣大工人階級更認清了資本家的剝削方法,從而為自我爭取更高的待遇準備了充足了條件。在這部書中,馬克思透過超多事實,詳細而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揭穿了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秘密”,暴露了資本主義殘酷剝削工人階級的丑惡本質,也指出了工人階級之所以極其貧困的原因。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斷然指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必然勝利都是不可改變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帶給了理論武器,增強了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決心和信心。
資本論讀書筆記 13
150年前,馬克思在寫《資本論》時,曾請教恩格斯“折舊”的問題。恩格斯說,工廠應對設備更新換代對利潤的影響就是使設備(機器)在新一代設備(機器)面世前,折舊為零。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設備(機器)連續運轉,以運行時間累計完成,而趕在設備更新所需要時間之前。這就是“折舊”應對設備在未完成折舊之前,而出現新的設備帶來“利潤”影響的方法。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150年前“折舊”的對話,設備折舊與設備更新已經形成競賽,一方面購入設備的工廠要趕在新設備面世前折舊完成,發揮設備100%的應有價值,連續不斷地運行設備,以實現設備折舊的年限改為實現設備的“累計運行小時”,對“壽命”有了不同角度的重視,“流水線”應該與此有關(卓別林電影有了新認識)。
另一方面,“設備生產企業”也會競賽“設備使用企業”,以保持“領先”,維持原有“使用年限”平衡,即加快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縮短新設備研發周期,在舊設備累計運行時間完成折舊前,推出新設備以促使使用企業購買效率更高的更新產品,產生“淘汰”舊設備,而不是“報廢”舊設備。
設備使用與設備更新雙方的“競賽”促進了技術進步。
技術進步是解決“經濟危機”的良藥,是保持領先的`前提。英特爾認同將“手機研發的最優秀人才吸引到企業”就知道了手機的未來。列寧說過,趕超發達國家,首先是人才的趕超。無不表明“研發”新設備(機器)是產業鏈頂端。因此,當今世界的競賽是“研發”的競賽,是“人才吸納”的競賽……
馬克思、恩格斯150年前“折舊”對話為我們提供了折舊影響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理論基礎。
資本論讀書筆記 14
《資本論》的作者是德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和社會學家馬克思。通過資本,他確立了自己的闡述原則,即“政治經濟批判”。通過這本書,他創造了一種新的思想體系,并提出了一種新的研究世界的方法,有人說“資本”實際上是一種方法論。我同意這種書法。這種研究世界的方法來源于德國哲學、早期社會主義理論和政治經濟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社會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的內在矛盾越來越明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日益激烈,呈現出復雜化的趨勢。馬克思看到了形勢的嚴重性,為了給無產階級提供有力的理論武器,他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1857年,世界爆發了一場巨大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很可能會伴隨著一場革命。馬克思深知這一點。為了弄清洪水前的一些基本問題,為工人階級提供有力的.科學理論武器,他堅持去大英博物館查閱各種資料,歷時20年,完成了這本思想巨著。
馬克思在文章中提出,“在第一卷中,我們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各種現象作為一種直接的生產過程來研究,不考慮這種生產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所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因此,換句話說,馬克思的資本的第一卷主要研究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通過這個過程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剩余價值的秘密,資本的本質,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馬克思在本文提出:“資本積累以剩余價值為前提,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而資本主義生產需要大宗商品生產國持有大量的資本和勞動的前提下,和之前有一種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積累,這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但其出發點。”
從任何角度看,馬克思都是天才。讀第一卷,我們不僅可以理解馬克思的經濟思想,而且可以學到辯證分析的方法。我們可以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事物,這種觀點更加客觀和全面。全書對經濟的分析反映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馬克思所善于運用的黑格爾“否定之否定”法則,使人們恍然大悟。
在查閱資料時,我看到了下面這句話:“對于像《資本論》這樣的書,只有黨員才會認真閱讀嗎?”如今,閱讀《資本論》有時被視為“異類”。我回想起以前我那些愚蠢的想法,不禁覺得很有趣。現在我想向學術前輩和大師學習。學習先進的知識財富不應該是一個學習者最基本的態度嗎?
讀過第一卷后,可以說,無論是黨員還是群眾,第一卷《資本論》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不僅因為它全面詮釋了馬克思的經濟理論,邏輯嚴密,脈絡清晰;更重要的是,與恩格斯整理出的理論分析相比,馬克思本人反復修改的第一卷顯得更有個性和戰斗力。我們可以不同意他的觀點,但沒有人可以不欽佩隱藏在文本下的無數工人的眼淚和抱怨。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情感的影響比理論更深刻。
總的來說,馬克思留給我們的資本只是特定歷史階段和歷史時期的產物。它既不是靜態的,也不適合所有的情況。我們應該辯證地對待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實踐中,要不斷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理性借鑒和反思,而不是照搬照搬,要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借鑒和發展。當然,我們要敢于排除不適合社會發展進步的不合理思想,實踐出真知,讓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推動發展進步。
資本論讀書筆記 15
作為一名會計專業的學生,我們的專業學習基本架構在西方經濟學的基礎之上,雖然它也能自圓其說,但也有其缺陷。政治經濟學曾經是蘇聯和中國的經濟學基礎,在改革開放以后,在大學的教學內容中,其內容和思想逐漸被西方經濟學代替。遺憾的是,《資本論》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也漸漸被排除出大學的教學內容之中。而重讀這一本經典著作,則可以幫助我擴展經濟學的視野,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以及利用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來嘗試解釋新時代的經濟現象并和西方經濟學進行比較分析。
比如,關于“錢生錢”這一經濟現象,例如股票投資或者銀行存款等經濟行為,就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在西方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它把這一現象歸納為“貨幣的時間效應”或“貨幣的時間價值”這一經濟學概念。它表現為貨幣經歷一定時間的投資和再投資所增加的價值。貨幣的時間價值主要取決于消費者的流動性偏好、邊際效用、消費傾向等因素。但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指出“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途徑。”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者所耗費的勞動力決定,而貨幣則是商品的一種價格標準,同時也執行的價值尺度的職能,是價值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貨幣是不能自我增值的。
顯而易見,兩種理論在這一經濟學概念的表述上出了沖突。在西方經濟學中,貨幣存有自我變現的屬性;而政治經濟學駁斥了這一概念。該如何表述這兩種思維的.沖突呢。在對《資本論》的進一步自學和研究中,我辨認出它對西方經濟學的很多問題早已種下了伏筆。即使這一經濟學概念的發生遠遠晚于《資本論》的構成,但它依然可以對這一新生事物展開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表述。當然,這須要推論和概括。
在政治經濟學的框架下,既然貨幣是勞動所創造出的商品的價值尺度與價格標準,當然不能自我增值。但資本的運動可以創造新的價值,而貨幣可以被轉化為資本來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結合后,新的商品便產生了。商品被售賣后,實現價值和價格增值。誠然,由于沒有新的勞動,資本購買與商品售賣不會產生新的價值,只有當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結合時才會產生新的價值,因此貨幣的時間價值是由勞動者的勞動所創造出的。換句話說,貨幣的時間價值就是這種資本運動中的增值額。此時,炒股的股利或者存款的利息就成為了勞動者剩余價值的一部分,這部分剩余價值將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分配,貨幣所有者將貨幣作為資本投入,也會獲得應有的報酬。
所以,貨幣時間價值,在政治經濟學的表述中,實質上就是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一部分增值額的轉變形式,就是勞動者的勞動所締造的。對于貨幣所有者來說,它整體表現為移轉貨幣使用權應當獲得的報酬。對于貨幣資本的使用者來說,它整體表現為采用貨幣而必須繳付給貨幣所有者的成本。
因此,我們可以分析出兩種理論沖突的原因所在。西方經濟學未能解釋勞動與價值的關系,“錢生錢”只是一種忽視了勞動的片面性描述。真正對它的完整性描述應是“勞動生錢,錢換勞動,勞動再生錢”。而錢的擁有者也就是資本擁有者,則享受了這一勞動成果,換句話說也是剝奪了其他勞動者的剩余價值。當然,根據分配規則的不同,資本擁有者也有可能在分配中損失原有的資本,在現實層面會表現為虧損,但其虧損的價值只是被重新分配給了其他人,在整個市場還是表現為價值總量的提升。這種價值總量的提升也具有時效性,這種提升在市場中的表現通常是滯后的。這也解釋了在社會不斷創造價值的過程中,股市的暴跌與經濟衰退,只是在短期內微觀效應內表現為了社會價值量的減少,是一種經濟周期的現象而已,如果把經濟的波動周期完全包含在內,股市的漲跌,經濟的衰退與活躍,在周期內都會表現為社會總價值量的增加。
這都就是在《資本論》中沒牽涉至的問題。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馬克思根本無法碰觸或者預測這些經濟活動的發展,因此它的理論在當今必然就是過時的。但我們無法對它喪失信心,一部分過時并無法表明全然過時,沒任何一本書或者就是思想就是一成不變的真理,我們都必須對其展開代萊積極探索和闡釋。惋惜的就是,無論是在國內或者國際上,在大學教育中,學校更注重對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表述,雖然西方經濟學較《資本論》在時代上更領先,但理論的恰當是否與時間毫無關系,如果能夠對《資本論》展開代萊表述與發展,那么這本著作便永垂不朽。
當然,《資本論》因其時代背景,有些理論已經過時,但它開創的勞動價值論學派,在西方經濟學大行其道的今天,依然可以作為解釋經濟學現象的理論藍本。只不過需要我們對它進行新時代的解讀與升華,在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基礎上,不斷創造出新的思想與論點。我相信,勞動價值論在新時代并未過時,只是囿于時代局限,它缺少后人的進一步探索與解釋。經濟學者大多從西方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對它舊有過時的理論進行批判,忽略了它的理論基礎;而政治學與哲學家缺少經濟學的知識,難以在當下對其進行經濟學角度的理論創新。希望我在未來的學習科研生活中,結合我自身的經濟學專業知識與政治學哲學的理論知識,對《資本論》在新時代進行更新更有效的解讀。
這就是馬克思花費40年的光陰,用畢生精力的心血譯成的一部著作,它既是政治經濟學的光輝重要著作,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這部重要著作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全部發展過程,闡釋了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流通和分配的基本理論,闡明了經濟的客觀規律,具備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卡爾·馬克思在1857年至1858年的近一年的時間內,馬克思創作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即《資本論》的第一稿),第一次提出了剩余價值論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發現。
丘吉爾曾說道“資本主義的內在罪惡就是不公平地分配上帝的上蒼,社會主義的內在得天獨厚之處是公平地分配困苦。”
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
第1卷資本的生產過程
勞動力獨特的使用價值,能夠創造出比自身價值大的價值,資本家正是看中這個價值差額,才去購買勞動力。資本家不僅懂得用勞動力的低價值去換取勞動力創造的高價值,而且更懂得用延長的勞動過程去換取更多的價值。
【資本論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資本論》讀書筆記1000字05-04
公有資本論04-30
資本論書評05-01
假期學生閱讀資本論心得05-06
淺析《資本論》的方法論04-26
《資本論》中的勞動價值理論04-27
論《資本論》中的哲學成就04-27
《資本論》中的世界史觀探析04-30
淺析《資本論》的經濟倫理思想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