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外人》讀書筆記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局外人》讀書筆記(精選17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那要怎么寫好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局外人》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局外人》讀書筆記 篇1
很長時間我都把自己的淺薄歸因于小時候沒書可讀,后來大學再惡補,好像意義并不大,再后來就徹底放下了讀書這件事。
這兩年生活上的困境把我逼到了好像除了讀書沒有其他更合適的事干的一種境界,各種各樣的雜書拿起來就讀,囫圇吞棗,沒有消化,但終于有了一點讀書的樂趣。
但小說還是例外。讀的時候很投入,讀完許久實在想不起來作者究竟在說什么!毒滞馊恕犯焕。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華麗的辭藻,沉悶,散漫,短短一本書,卻讓我幾次都想放棄。然而,真正讀完,再加上出版社在末尾增加的一篇導讀,讓我意猶未盡。這幾年所經歷的事情突然之間涌上心頭,荒誕、意識、生命、死亡,這些陌生的字眼,在我的生命中終究連成一串音符。
我是幸運的嗎?我是社會的既得利益者,祖祖輩輩靠服從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生命的延續。對于這樣的生活狀態,他們是滿意的,因為身邊總有更多的不幸。于是,我也成為了這個大軍中的一員。服從權威,服從規則,即使陌生人的親人去世也必須得表現出悲傷的樣子,更何況是自己的母親。我確實沒有經歷任何困難過上了大部分羨慕的穩定生活。
我是不幸的嗎?美好的表面總是有太多不為外人所知的故事,我一面享受虛榮,一面為虛榮做掩護,這樣的分裂終究讓我不再滿足。我開始埋怨命運的不公,我是多么積極認真聽話的孩子啊,怎么會被評判為敢抗拒規則?我的身體開始出現各種癥狀,我的心理力量無法支撐我至少正視生活。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開始讀書,開始找心理醫生,開始去檢查身體,情況似乎有好轉,但我知道根本的原因只是我不再想得到好評,我開始脫離所謂的主流社會與傳統規則,我接受自己就是這樣渣,然后我開始享受孤獨。
到現在,我突然才明白,那些所有我覺得不幸的發生才是生命真正對我的饋贈。
默爾索的冷漠至少是他已經覺察生命的荒謬之后的表現,但我們更多的人,從來就沒有想過生命的意義。出生被老人看,然后上學,不停地上學,然后工作,努力掙錢,然后再找個結婚對象完成任務,然后繼續重復。
諸神懲罰西西弗斯往山頂推巨石,到達山頂的那一刻,巨石就會滾落下來,西西弗斯繼續往山上推,一遍又一遍重復。
這樣的命運何其相似。
唯一不同的是我們大多數人并不知道我們在做這種荒謬的重復。
默爾索看似冷漠,其實他更看重的'是真實。他想和瑪麗待在一起,享受當下的美好。在看到馬松和他的妻子在海邊木屋說說笑笑之時他第一次感受到他真正想結婚了,他需要的是真實的、具體的、人性的。
在《西西弗神話》中,加繆對這種生命的荒謬給出了清晰的解讀:造成西西弗痛苦的清醒意識同時也造就了他的勝利。不存在不通過蔑視而自我超越的命運。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在某些天里是痛苦滴進行著的,那么這個工作也可以在歡樂中進行。
那么,我想第一步需要先有欲望了解這個真實的世界是什么樣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真相。
如果有了發現,就會有疏離感。然后就會有更強的好奇心去發現更大的真相。
也許,結果就是荒謬,也許是其他,我不知道。至少我們是清醒的,清醒就意味著你可以選擇,選擇冷漠,像默爾索,一步一步試著與這個世界連接。選擇真實,享受生命的每一個當下。
這樣的生命是勇敢的,因為我們在試著脫離一個巨大的磁鐵。這塊磁鐵經過多年的積累已經吸附了世界上大多數的金屬,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其實我們并不是一塊金屬,我們是可以離開的。
這樣的生命是孤獨的。在采訪唐諾的視頻中,我第一次了解到真正偉大的作品并不可能是暢銷書。一部作品要獲得幾百萬個人同時喜歡,它注定要符合這么多人的價值觀與欣賞水準,這對于偉大的作家來說,這是有悖于這個職業的使命的。
加繆在諾貝爾獎頒獎晚宴上說:
藝術是一種手段,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呈現了人類共同的苦難與歡樂,從而感動了大多數人。所以它迫使藝術家不再自我孤立,使其屈從于一種最為質樸、最為普世的真理。
只有承認自己與眾生的共性,他的藝術和他的獨特才能從中得到滋養。
他不該為制造歷史服務,他應該為承受歷史的人服務。
對于知曉的事,絕無謊言;對于任何壓迫,反抗到底。
偉大的作家之所以流芳百世,并不是他一直傳遞所謂的正能量,他一直在述說著永恒的真相和真理。如果沒有與之相關的好奇與思考,注定只能與這樣偉大的作品擦肩而過。
這是我的意識的時刻。
逐漸醒來,清醒地生活,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局外人》讀書筆記 篇2
我一直被焦慮癥所困擾。焦慮的根源說不清楚,只要沒有按照計劃工作,犯了拖延的毛病,就會莫名其妙地焦慮。如何才能安心度過每一個當前的時刻,或者如何才能安心地度過一生,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
直到讀完加繆的《局外人》,這個問題才有所緩解。初讀《局外人》,不知所云,這是很多文學名著的通病,作者好像無意規規矩矩地講一個完整的故事。于是我翻看了很多書評、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如何欣賞《局外人》的創作風格。再次閱讀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到小說的魅力。
《局外人》的故事很簡單,大概分成四部分:參加母親的葬禮、和瑪麗約會、在海灘殺人、審判。
小說的開頭很特別“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搞不清楚!
一個正常人怎么會對自己的母親沒感情,對于媽媽的死,表現地如此平淡,像是在談論別人的事情。連母親的死的日子都搞不清楚,這是怎么回事?
這是小說開頭的一個懸念。讀到后面,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個“不正常的人”,或者說“異化的現代人”。一個對世界“無所謂”的人,一個沒有追求,沒有理想,時時感覺到世界的荒謬的人。
沒錯!加繆的這部作品,主要探討的是人對世界的荒謬感。
什么是荒謬,簡單來說,就是你照鏡子的時候,有一瞬間鏡子里的那個人不像自己的那種感覺。傳統的小說,都是以講故事的形式將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有邏輯的串聯起來,故事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才能讓讀者明白。
但加繆指出,這個世界本質是荒誕的。這個世界沒有原因,沒有目的,也沒有意義,只是存在著。
想象一個宇航員去了一個陌生的星球,這個星球上有一個大機器,結構非常精細,各部分運轉自如,看了讓人嘆為觀止。可是,當你知道這個星球上沒有生命,這個機械的運轉沒有目的的時候,你是不是會抓狂?沒錯,我們的地球就是這樣一臺大機器。
我們的焦慮來源于目的,如果做事沒有目的,人會無所適從。如果沒有目標,不追求點什么,我們不能很好的享受一個安閑的下午?墒羌涌娭赋觯澜缡腔恼Q的,一切的追求都沒有意義,我們為什么還要追求。
小說的主人公默爾索一直是作為一個局外人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母親的葬禮上沒有掉一滴眼淚,養老院的人問他要不要看母親最后一眼,他拒絕了。可以說他是“被迫”參加了母親的葬禮。葬禮是按照別人的安排進行的,天氣很熱,有人暗示這里的天氣不比巴黎,應該盡快下葬。這一切雖說都在問默爾索的意見,但他其實沒有選擇。
接下來的守靈夜搞得大家都很疲憊,默爾索不明白,葬禮為什么要這么折騰,這一切的形式有什么意義,無非是徒增了這個世界的荒誕。
葬禮之后,默爾索在游泳的時候遇見了女朋友瑪麗,旣愂悄瑺査饕郧暗霓k公室職員,默爾索之前就想搞上她,但瑪麗不久辭職,離開了公司,這種事沒有來得及發生。偶遇瑪麗,兩個人產生了好感,然后回家上床。
瑪麗問默爾索:你喜歡我嗎?默爾索說:你問的問題沒有意義。
瑪麗再問:想要和我結婚嗎?默爾索說:如果你愿意的話,我到無所謂。
瑪麗說:你真是個怪人,但我喜歡你這一點。
默爾索就是這樣一個人,對一切都無所謂。這正是小說主人公吸引我的地方。如果一個人能看清世界的荒誕本質,了解意義的虛無性,那他還能對這個世界要求什么呢?我們為什么還要焦慮?
如果我們的欲望和這個現實的世界總是沖突的,那要么是我們錯了,要么是這個世界錯了。對于默爾索這個人物來說,他就從來不會感到焦慮,因為他不知道應該焦慮什么。
不得不說,《局外人》塑造了一個讓我癡迷的角色,在這個角色身上,我沒有看到對現實的無奈,而是一中強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是一個被“異化”的`人,而是一個真實的人。默爾索看到了世界的本質,他想活的真實一些,不想被社會同化。
為了融入社會,我們經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但很多時候,我們不敢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如果我們經常因為家庭和婚姻妥協,那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說我們是自由的。
之后,默爾索殺了人,但沒有殺人動機。這在正常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殺人以后,小說進入了審判環節。這部分非常精彩,集中體現了司法程序的荒誕性。在審判自己的過程中,默爾索有時候哭笑不得,面對滔滔不絕的律師,默爾索一句話也插不上嘴。不禁產生疑問:到底是我犯了錯,還是別的人犯了錯。為什么自己一直被談論,而從不被問及自己的感受?
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也是如此,我們經常無端揣度、八卦別人的生活,以自己的評判標準去衡量別人的對錯,卻從不問及他人的真實感受。同樣,我們自己在與生活的不斷妥協中精疲力竭的生活,卻從不問自己的真實感受。
最后,執行死刑前,當默爾索被問及是否需要上帝,是否需要臨終前的救贖時,他拒絕了神捕。這讓神捕很吃驚,因為從來沒有一個人死前不相信上帝的。
默爾索活的真實,活得真實的人是不需要上帝的。如果我們需要一個上帝才能使人生得到慰藉,那我們是否還在意義的泥潭中掙扎,還在判斷人生的價值,還在在焦慮中前行,還在努力構建本就虛無的意義之網。
《局外人》這本書值得每個在焦慮中掙扎的人深思。
《局外人》讀書筆記 篇3
其實第一次看完的時候,有點看不明白整部小說到底想表達什么。主人公墨爾索因為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流一滴眼淚,而成為后來殺人案中最至關重要的依據。法律最終判他有預謀,清醒殺人的殺手。他有心解析卻無力辯解。
他所說的一切都是真話和事實,可是卻不是別人想要聽到的答案和事實。這部小說最大的特點在于赤裸裸諷刺了人性總喜歡以各自主觀意識去評判周圍的一切。
墨爾索過于真實又不屑于掩飾的個性,既讓人喜歡又討厭。喜歡可能是因為渴望自己也能有這種本性,討厭可能是因為他們都知道他們這輩子也沒辦法做到他那么坦誠和真實吧……
不過墨爾索對于婚姻的看法其實蠻像現在社會的婚姻。很多人因為年齡大了,礙于社會和家人的眼光。選擇了一個自己不討厭的人結婚,然而那個人是不是愛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討厭足矣。
我想哪怕墨爾索沒有這宗讓他致命的命案,也總會有其他的事情讓他最終犧牲。因為他活得太透了,這樣的人生意義絕不是我想要的.。人活一場總會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才三十六歲的他卻把一切都看透,有點像其他文章描述的:有的人二十多歲就死了,八十歲才埋葬,在很大程度上說的就是這種人吧。
《局外人》讀書筆記 篇4
小說以默而索母親的死開篇,母親的死并沒有讓他過度的傷心,他甚至連母親的最后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淚,將母親埋葬后,他為回到阿爾及爾離開那鬼地方而興奮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個鐘頭時我所感到的喜悅”;氐桨柤盃,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電影,他早將母親之死拋之腦后。對于老板的調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么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并不使我不興奮”。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態度是“怎么樣都行”。鄰居萊蒙請他寫信,讓他幫助自己對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沒想,欣然答應,“他問我是不是馬上寫不方便,我說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覺地卷進一場斗毆中,最后在海邊,他開槍打死了一個對手。
接著,他被審判,固然他有罪,但對他的指控卻讓人失笑。對母親的死無動于衷成了檢察官手中的痛處,他振振有詞地說道:“我控告這個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庇谑牵鞅慌辛怂佬蹋坪鯇@一切盡不在乎,當他知道上訴無看之后,他依然平靜地等待著死亡,并拒盡向神父做自己最后的懺悔。
整篇作品以時間為線索,可回納如下:母親之死→被調任與女友求婚→幫鄰居對付其情人→開槍殺人→被判死刑。整個過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個“局外人”,他對這個世界似乎麻痹了,對于一切東西,他都接受,唯獨最后拒盡對上帝的懺悔。
但我以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時時刻刻參與到這個世界當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把母親送進養老院,是由于自己和母親無話可說,而養老院里有很多老人作伴,他“明白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個‘未婚夫’,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來’的游戲”,他以為“母親已經離死亡那么近了,該是感到解脫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所以,對默而索而言,真實情感與外在的表現并無關系,他雖傷心,但母親的死并不會讓他流淚。對于老板的攤派巴黎,他并沒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么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并不使我不興奮”。女友的求婚,他以為“這無關緊要,假如她想,我們可以結婚”。以上兩點說明默而索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已滿足,他不是一個對生活貪婪的索取者。出于對鄰居的幫助,他寫信幫鄰居對付其情人,殺死阿拉伯人是由于他當時產生了幻覺,他看見“刀鋒閃閃發光,仿佛一把冷光四射的長劍刺中了我的頭”。在監獄里,他屢次拒盡接見神父,由于他不信上帝,是由于他“對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和那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到離死前,他“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往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顯然與整個社會要求它的成員信守的傳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這個世界不斷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被處決時,他發出了最后的喊聲:“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獨,我還?刺帥Q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此麄儗ξ覉笠猿鸷薜暮疤渎暋!
《局外人》讀書筆記 篇5
法國作家加繆的《局外人》,很短,很快看完,老實說,我不覺得自己讀的多么懂,讀完第一感受是意猶未盡,總覺得跟沒講完一樣,覺得該有后續。
其次,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人企圖用自己的思想去操控別人,把自己以為的東西當作真相,事實上,真正的真相是什么?恐怕只有當事人知道。人的心理是一個相當復雜的東西,尤其在我近半年對心理學的研讀之后感觸更深,一個人一時一刻的想法可能涉及很多很多方面的東西,生理上的',環境情境上的,過去經歷,當時的情緒狀態,剛剛讀過的書等各方面因素都可能對你接下來一刻的某種行為或言語產生影響,但別人對你行為的猜測卻絕不可能完全考慮到所有影響因素。
總是有人試圖用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的生活經歷,宗教信仰,行為模式,應對方式等等來分析評判某個人的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和外在情緒。但是,你怎么知道一個笑著的人內心實際是否在哭泣呢?你怎么確定一個看似對人漠不關心的人不是在內心默默祈禱祝福呢?……這類例子太多了,每天都發生在我們周圍,但從沒有人在意過,也沒有人在去想別人、評判別人之前想到過這個問題。我們有時候就像個局外人一樣被別人排除在外,哪怕他們的討論對象就是你。他們會說你就是這樣那樣的人,你肯定是這樣那樣想的,諸如此類的話。他們分析你,評判你,自以為了解你,可以替你做決定,可以為你做辯護(就像小說中的律師),同時把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思想強加于你(就像牧師和審判官不愿意相信主人公不信仰上帝一樣,非要讓主人公承認自己其實信仰上帝)。
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一個人世界里的主人公,卻是社會群體中的局外人,群體拒絕我們有自己的思考和靈魂,在群體中,我們沒有自我,我們是自己的局外人,只能看著群體中的自己被信仰,被思考,被了解,被分析。
我認為,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方世界,沒有人能真正完全了解你,正如我覺得釋夢這個工作只有夢者本人才能完全的解讀,而且其實每個人自己也很難完全說出來自己內心所思所想的內容,人類的言語有時候并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內心,先不論有很多只能用視覺上的圖像呈現在內心,很多無意識層面的東西甚至連圖像、夢都難以解釋千萬分之一。
《局外人》讀書筆記 篇6
讀完小說《局外人》,總想寫些什么。然后就有了以下的了。
首先是關于“局”,也就是這個世界。加繆認為世界是荒謬的。其實這個咱中國人理解起來是最簡單的:想想身邊的事情就行了。有了這個局之后,也就有了局外人默爾索他的“出局”是由于一次意外的殺人,在此之前,他是一個游離在這個“局”邊緣的怪人:冷漠,貌似遲鈍,對一切事物感到厭煩。甚至連母親死了,他的反應僅僅是: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但默爾索對這個“局”的認識是清晰、準確無疑的:進退兩難,出路是沒有的。在殺死人之后,他認識到:那卻好像是在我的苦難之門上短促的叩了四下。也許僅僅是處于厭煩,他才生性孤僻,什么話都懶得說,什么事都懶得做。
之后他參加的法庭辯論是造成他出“局”的.直接原因,也使得他本人同這個“局”的對立日益尖銳,“全部希望就是在奔跑中被一顆流彈打死”。讀到此我總是悲觀的;恼Q的世界,出路是沒有的,可能的選擇有:一是死,自殺或者被殺;二是妥協,也就是思想上的自殺。但是不對,局外人默爾索在最后一刻想起了他死去的媽媽,他明白了她為什么在死之將至,時日無多的時候仍然玩起“重新再來”的游戲,他醒悟了:我覺得我過去是幸福的,現在仍是幸福的。(他當然沒有“在精神上殺死自己的母親”,檢察官對他的指控在這一刻顯得多么可笑!)他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通過人們的仇恨,他感覺到了自己的在局外的存在,并以此為幸福。他是真實的。他以自己的真實存在完成了對這個荒謬世界和悲慘人生的一次打擊和勝利。
顯然,小說是積極的,催人奮進的。作為一種哲學思想的闡釋,那很好;但要從小說角度分析,我認為還是不夠好:作者把人心想的太簡單了。但事實真有這么簡單么?正所謂,人心難測。
《局外人》讀書筆記 篇7
有些時候,我們會帶著已有的觀點和看法去理解、判斷某個人、某件事。先入之見所帶來的影響,在這本書中被精彩的呈現。
書的第一部分,波瀾不驚,看不出主線。在默爾索開槍殺人之后,我都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只是因為陽光刺眼、天熱氣躁,無意間扣發了扳機?我唯一比較喜愛的,是葬禮結束后在陽臺上對過往行人的描寫。
到了第二部分,尤其是法庭上指控的情節,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它把前文瑣碎、平淡的劇情串聯在了一起,使之有了意義。法官力求陳述主人公對母不孝、沒有道德,塑造其主人公本身就是一個惡人的形象。然后,帶著這種形象、印象去看待殺人的案件,認為這是有預謀的、是十惡不赦的。而事實上,主人公本身就是一種對什么事都滿不在意的性格,葬禮上的態度也不能反映他本身的本質。人,本就是各種各樣,主人公對母親葬禮的行為不同于他人,此外,不能得到其他結論,更不能說他是一個惡人。
在我看來,兩個完全不相干的事,被用來一件事證明另一件事,尤其是法庭這種需要公證、理性的地方,簡直不可理喻。但即使是這種不可理喻的事,在現實中,也比比皆是。我們很多時候的判斷,是基于現有的認知、已形成的.看法,而非準確清晰的事實依據。說到這兒,又不得不提一提媒體,F在很多新聞都是把一些與事實無關的詞寫進去,讓大眾對事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之前,先對新聞人物貼上一個標簽,帶著主觀認識去看這件事。這些媒體都是無良媒體。反過來看民眾,很多人都是在一種不自知、不思考的狀態下被人牽著走,這也是值得人反思的。
主人公默爾索作為一個局外人,是一種不同于大眾,對什么事都提不起興趣的人。這種性格造就了在別人眼中的“惡人”形象。算是主流文化對旁路的不理解與排斥吧。我非局外人,但并非不能理解。
話說,書的結尾與神父交談的那一段我沒怎么讀懂,這也許就是我和許多人書評著眼點不同的原因吧。
《局外人》讀書筆記 篇8
“今天媽媽死了,還是昨天,我不知道!
開篇即說了這樣令我震驚的話,原以為此話無非如文克爾曼所說的希臘藝術形象:“表現出一個偉大的沉靜的靈魂,盡管這靈魂是處在激烈情感里面,正如海面上盡管是驚濤駭浪,而海底的水還是寂靜一樣。”我想,莫非主人公默爾索——一個阿爾及爾的小職員,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角色,只是為了強忍著內心深處的淚水罷了。
然而,我錯了。
生于市,于世,他是個徹頭徹尾如此平淡的人,淡到不留痕跡,淡到只是這個世界的旁觀者,他的存在,只不過是用自己的雙眼無限放大這個世界而已,然后再縮為一點——人生。
他淡到記不起母親的忌日,淡到母親死后依然過著正常人的生活,淡到不知道是否要求婚于瑪麗,淡到渾渾噩噩殺了人,淡到不為自己辯解而無故被判了死刑,也拒絕向神父懺悔,他似乎無意識,而他一切的行動卻由著意識來支配。
按常理,人類的性情,親人死后,對我們應是個很大的打擊,痛哭流涕,捶地幾拳,整日無精打采,仿佛靈魂被抽走了一般,如文中母親在養老院的朋友“他又激動又難過,大顆大顆的'眼淚流在臉頰上,但由于臉上皺紋密布,眼淚竟流不動,時而擴散,時而匯聚,在他那張哀傷變形的臉上鋪陳為一片水光!
然而默爾索卻不愿開棺見母親,守靈時,并未和母親在養老院所結識的朋友多聊幾句生前;蛟S,我們會給他貼上“沒有人性”的標簽,然而,“人類的情感并非是主觀的,它同樣隸從于一切意識的定律,它超越自身!蔽覀兺陔x別的時刻,過多地回憶過往,那些甜蜜,歡樂的時光然而如今卻相隔一方,情緒自然跌落谷底,淚如泉涌。然而主人公默爾索什么也回憶不起來,沒有了過往,當然也沒有傷痛,無所謂眼淚。
再者,“浮事本無常,四世自輪回。”把這種媽媽的死認為是一種解脫與前往天堂,死是通向生的必經之路,畢竟媽媽生前所居住的是養老院,而不是一個真正的家,與養老院的人的交談,也無非是掩蓋住了內心的沉痛,離開后也就永遠沒有了這層傷痛。
默爾索被他的回憶不起,平淡拯救了,他也被其摧毀了。
由于黑人吹奏的聲音妨礙到了雷蒙,雷蒙給了默爾索一把槍,讓他嚇嚇黑人,默爾索無意識的走向對岸,陽光如此的龐大,一圈一圈的籠罩著大地,膨脹著,膨脹著,由一點無限的放大······放大······放大······“嘣”的一聲,他結束了黑人也結束了自己,接踵而來的便是審判。
審判或多或少的都隱射了當時法國的現實,所以我對這部分并不是特別的喜歡,然而“藝術要面對現實”。各大報刊都爭相報道,并不是對此有看法,感興趣,而是夏天屬新聞的淡季,總要搞點噱頭!耙磺械男鷩W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他不愿找律師,也沒有為自己辯護,最后根據他對母親無所謂的態度,以及母親死后他過得依然很快樂的生活為由,認為他人格性格并不正常,認為他是一個“沒有人性的殺人犯”,死亡就這樣以所謂的道德和莫名的法律強加在他的頭上,他于是不相信未來,也沒有拒絕死亡。
默爾索在文中很少說話,也很少行動,唯一可窺見的是他的思想:淡,如書名,他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任何東西都吸引不了他的注意力,他看著這世界,卻游離在世界之外,默爾索是個通透的人物,無意識地接受了別人給他的安排,不去爭奪也不去爭議。
“ 現實中,這樣的人還存在嗎?”我問自己。
如今所謂的佛,不過是拿著ipad,玩著微博,大談人生的加v認證者,所宣傳的效果大都無非是轉發,看看,拋之腦后。
小說畢竟是理想人物,雖模仿自然,卻并非是自然的全部,用夏多布里昂的觀點來說,即“脫離現實,進入神秘、夢幻一般的境地!
所以生于市,必定要“為掙得糊口的面包,歌唱贊美詩篇!币驗樯媾c追求不僅是義務,也是種責任。我們不妨“中隱隱于市”。
《局外人》讀書筆記 篇9
讀到主人公很多無所謂的生活態度的時候,就像在說自己
不喜歡這本書里面很多的書評,引不起共鳴,反而和主人公有很多的思想交流
從殺人犯罪方面來說,他的確是有罪的,本來他開槍再補槍的行為就是一種犯罪。當時考慮了這大概也是主人公心理狀態的一種表現,他也許是壓抑著的,帶有輕微暴力傾向,雖看似溫和無爭,實則狂躁,只是一直控制著自己,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性格,那就是冷淡理智甚至漠然地對待生活,以及身邊的人
但是也想過,他很多的`處事方式,我也經歷過,也是那樣給別人冷漠無情的感覺,我一直以為是自己太理智了,所以對很多事情不帶個人情感,甚至會深層次地去分析一個事情的各個方面。在這方面,我覺得,主人公只是和感性的旁人不一樣而已,并沒有過錯,要說過錯,大概就是,他理智到不想花費太多精力去迎合別人,只是淡然地存在于這個社會。不悲不喜,生活也就簡單了。
還很喜歡本書的一些情景描寫,已經氣氛烘托,更襯托主人公跳脫事件的心態
哈哈哈哈哈,看這種書讓自己更加理性
《局外人》讀書筆記 篇10
黑白線描的封面,所有人都在向前走。唯有他,看往了不同的方向。
看完《局外人》,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自己的內心,也住著一個默爾索。
故事其實很簡單:默爾索的母親死了,他的態度卻仿佛只是像對待今天天氣很差一般,冷冷相對,在母親的葬禮上也沒有哭泣。后來,一次意外,在和朋友的一次海灘出游時,錯手殺死了一個阿拉伯人,被判了死刑。在生命即將結束時,拒絕接受神父的懺悔儀式。在默爾索的整個人生中,他就像是一個局外人一般。
默爾索對人生的態度,許多的行為和言語其實都不符合一般的世俗標準:他對母親并非沒有感情,卻不愿做戲,哭天喊地地來告訴世人他的悲傷;女友瑪麗問他是否愛她時,他明明可以說一些甜言蜜語糊弄過去,他卻連敷衍都不愿意;雷蒙問他能否和自己做朋友,他也只是回答做不做都行,在法庭上,他也沒有為自己找理由開脫,沒有聲嘶力竭地為自己辯護;在最后,神父為他做懺悔儀式,他不肯接受,并且堅持自己從來沒有對哪件事真正悔恨過……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的價值觀,如感情,愛情,事業,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么無疑就成了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被社會拋棄!啊
對于默爾索來說,遵守這些所謂的社會道德,便是脫離自己本心,就是要受世俗的左右擺布,所以他拒絕了。他始終忠于自己的感情。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默爾索的自由跳出了人們劃定的框架,所以他成了大眾眼中罪不可赦的惡人,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可他從來沒有后悔過。
“大部分人總是表里不一,他們做的往往并非他們內心真正渴望的。他們都有一種群居意識,懼怕被疏離與排斥,懼怕孤單無依靠!
其實我挺羨慕默爾索的,或者說心里就住著一個默爾索,因為他可以一條路走到底,沒有任何負擔,甚至離開那個對他來說可有可無的世界。我已經記不清自己有多少次,為了不挨罵,為了顯得自己不會不合群,為了不被看做不入流而去附和,去撒謊,去迎合,去做一些違背本心的.事。
隨心所欲,暢所欲言的生活沒有人不向往?珊髞硐胂,社會有時候比我們想象的更脆弱,大眾的包容性也比我們想象的更淺薄。所以世俗可以挑戰,但挑戰之前,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價。說白了,保持自我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能力,沒有資本,也沒有默爾索超脫一切的淡然,該妥協還得妥協,畢竟學會妥協也是生命中重要的一課。
《局外人》讀書筆記 篇11
容納與寬恕,荒誕與可笑,孤寂與沉淪,自由與拘禁。面對世界這樣的現狀,于他,本就是無所適從,究竟該何去何從,或許,放手和屏蔽是他的選擇,于是成了局外之人――題記
在最后的法庭上,默爾索,被控告殺人的主人公,面對眾人譴責,法官的赤耳面紅,他,一再沉默,安靜的與世無爭,沒有彷徨,也沒有畏懼,就那樣淡然地環顧著四周,靜靜地聽著律師和檢察官激烈的言辭。曾相信自己有一線生機,但判決卻是死亡。他不畏懼死亡,卻恐懼社會對自身的掩飾。
我尚記得,默爾索曾多次與社會“脫節”,沒有在為母親送葬時痛苦,第二天反而與女友溫存。這樣一個被社會拋棄的局外之人,倒不如說是他先拋棄的社會,他赤城的追求自己想要的,卻算不過眾人眼中自己不過是妄自菲薄。社會掩飾它的,那他仍要熱愛屬于自己的光明。
然而文末,默爾索說:“長久以來第一次,我想起了媽媽!边@聲媽媽,喊的有多心酸又或是多么親切,這個社會不理解他,壓垮了他內心最后一根稻草,只剩軀殼茍延殘喘。他本也是一個常人,一個能享受社會溫暖的人,歷經滄桑,最后無可奈何的接受了社會對他的罵名,接受在他人眼里自己就是異類。這就是現實,讓一個真實的正直的人面對社會的譏諷?這就是一個人該有的權力,連死亡之前,還要受到神靈的精神壓制?
還記得曾經,默爾索何曾不享受過屬于自己的溫柔,女友瑪麗和好友雷蒙,他們本不是同樣的人,卻還是成了同樣的人,要說無辜,誰不無辜只是他們在最后使他感到蒼白無力。只因他離經叛道,這抹溫柔轉而暗藏冷鋒,是刺骨的冷漠啊?赡瑺査骶烤闺x哪本經,叛的是何方道?我們不能說那時的社會有多么的虛偽和現實,沒有掩飾的社會不過是一座空有支架的城市罷了,一個容不得獨特的社會,最終可憐的是與社會背道而馳的局外之人。
那個只留有一抹孤影,站在監獄墻壁前的.默爾索,面向黑暗卻想到無比廣闊的天際和季風吹向大海時的情景也許只剩下了被塵埃遮住了的唯一的眼,至少這雙眼能在他人生的結尾增添些許色彩。其實生命,早已一無所有。最后的最后,塵埃揚起,任污垢彌漫,飄飛,卻抵不過一束陽光,就此渙散。
在世界上有多少個“局外之人”,有時懷疑自己是不是異類,他們生活在世界的每個角落。他們不善言辭,不輕易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不讓別人看破自己,可就是這樣的人,他們孤獨而脆弱,他們鮮少流的淚,也都流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在面對人多的場合下,他們默默的走向角落,與其說是畏懼,不如說是內向,可人生而無畏不是嗎?就像默爾索一樣,他們這群人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光和熱。
千千萬萬,每個孤獨的背影,都詮釋了生存的荒誕和無奈。人何以無際,只是塵灰太多,局中之事尚未明了。
《局外人》讀書筆記 篇12
加繆的《局外人》寫了一個平凡的小職員默爾索,住養老院的母親病故后,他前往參加葬禮,由于面對母親的離世,默爾索成了一個“局外人”,因為他并未表現出特別的悲傷之情,而這使得周遭一群人難以理解,也為后文他在法庭上的辯護埋下了伏筆。后來他莫名其妙地殺了一名阿拉伯人,遭到逮捕的默爾索在法庭辯論時,面對辯護律師、檢察官、法官、陪審團、證人等,又再一次“失聲”,成為了一個“局外人”,最終被判死刑。在整個審判過程中,其實默爾索都有自己內心的“見地和辯解”,但只在最后法官問他有什么想說的時候吐了兩個字“沒有”,失去了為自己辯解的最后機會。
整部小說,默爾索都很少說話,即使說話,也說很短、很不“中聽”的話,但說的卻是他真實的想法。比如:當養老院的人問他是否愿意見一面棺材中的母親,他說不愿意,再為他為什么時,他說“我說不清”,他女友問他是否愿意結婚,他說結不結婚都行,如果她要就結。一般我們都會推崇純真的.、誠實的為人處世,但當這種純真和誠實成為近乎不加任何掩飾的行為時,我們是否真的愿意接受?至少在這部小說里,當默爾索做到的時候,其他人都難以接受,并用世俗觀念和刻板印象去審判他,給他定罪。這可以說是莫大的諷刺。
《局外人》讀書筆記 篇13
讀到一本很喜歡的書,會不忍心寫下讀后感,寫讀后感像是在這一個階段和這本書的告別,再次重逢的時候我將用新的面目與它相聚,看似短暫的告別也成了一種永別。
本來想寫,我是明白默爾索的,但又覺得這樣說未免太自大,想了半天沒想出一個合適的形容來。
在這本書第一處做標記的地方是一句"已經大亮的天色照在我臉上,像是一記耳光"。后面默爾索在庭審上說殺人是"因為太陽",于是"大廳里有人笑了起來,我的律師聳了聳肩",但我莫名的卻好似理解了"因為太陽"。
默爾索對社會,對生活都有一種抽離感,這種抽離會將人凝固在一種停滯感里,會對自我的存在感到一種麻木和空泛,同時也會對社會普遍認同的東西進行否認,因為此時那些看起來都很荒誕,荒誕卻無法改變,于是更加旁觀。"因為太陽"卻不光是"因為太陽","因為太陽"只是一種疲于剖析內心的一個拙劣的、倉促的借口,因為知道聽眾不是理解自己的人,知道自己說出來的要被曲解、不會被認同,也因為很多時候甚至自己都還沒明白自己的內心深處在想什么,于是干脆不想去組織語言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但又不想說假話,當下又要給出一個解釋,于是就在所有理由里找一個最膚淺卻真實的吧,所以"因為太陽"。
這種抽離貌似是一種清醒,但更是一種混沌。是對生活的解構之后卻無力將它重組的無力感。生活像是一張別人的皮用劣質膠水黏合在身上,去觸摸外界的時候便覺得朦朧模糊沒有真實感。在此刻會去探尋所謂"意義",會覺得沒"意義"就"沒有存在"。
加繆說《局外人》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一個"在我們的社會里,任何不在他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處以死刑。"的故事。
我很能理解默爾索的"無動于衷",一個人死后無論發生了什么與他有關的事情實質上都與這個死人無關,一個人死后的所有事情都是做給其他活人看的,對這個死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有活人才在意這些。"任何事后追悼都已無必要,對她本人亦無意義"。
所以當下才是有意義的,當下所擁有的情緒、生活態度、生活質量才是"真實"的。
我是認為過程大于結果的人,經常說,我的人生目標只有一個,便是快樂的.生活,永遠能夠享受生活。我對成功人生的定義是,當我有一天站在死亡面前,我可以滿足的說我是一個快樂的人,我從未停止享受生活。(享受生活并不是說只是"享受",面對苦痛一樣可以"享受",享受不是一種心情,而是一種態度)
所以一個人從我的生活中離去時,我只是接受它。因為我在每一個曾經的"當下"都盡力的付出過,我問心無愧,且相信對方也生活在自己的"當下"里,并以此走完我們人生相交錯的路程。
但沒有事后的"追悼"并不意味著沒有感情、不懷念,就像默爾索毫無疑問的愛自己的母親,在母親過世后也想念她。只不過社會更習慣或者說更認同那些浮于表面,被形式所代表的追悼,很諷刺的是,做足全套的人不論心里怎么想的都會被認為有感情,而"任何不在他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處以死刑"。
可見有時候真與假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起來是真的。社會可以容許假的存在,但不能接受人們游離于社會設定的游戲之外。
"加繆說過:誕生在一個荒謬的世界上的人唯一真正的職責是活下去,是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他說過,如果人類困境的唯一出路在于死亡,那我們就是走在錯誤的道路上了。正確的路是通向生命、通向陽光的那一條。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絕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有趣的并非這一發現本身,而是我們從中能得出何種結論以及行動的準則。"
"我們踏上征途,便已預先將死亡放置在路的盡頭,于是當如愿走完全程,我們所擁抱的,便不再是簡單的成敗生死,在征途中所散放出的驚人璀璨的生命熱力,無法以任何尋常的目光計量。"
《局外人》讀書筆記 篇14
我至少看了三次加繆的《局外人》。很多人把這本書吹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也許他們都知道這本書好在哪兒,但我始終搞不懂它究竟是好是壞,只知道每次讀都會有新收獲。
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主人公默爾索身上。我將自己代入到角色中以體會其心情和想法。對他的冷漠與無所謂,我竟覺得頗能理解,甚至厭惡其他人虛構出來的道德枷鎖。母親死了,那又怎樣?幾年時間沒有近距離相處,最后一年幾乎沒見過面,即便是親情,也容易變淡漠。更何況,人死不能復生,假惺惺地擠出幾滴眼淚有什么意義?瑪麗問默爾索愛不愛他,這個問題實在可笑至極,愛不愛有什么緊要,一個“愛”字難道能當飯吃?糾結于無意義的甜言蜜語未免有些愚蠢。默爾索偶然卷入朋友的情感糾紛,出于自保,意外槍殺了拿著刀子向他沖來的“敵人”。他在開槍殺死對方后,又對著該人的尸體補了四槍。就是這難以理解的四槍,把他送上了斷頭臺。最后這四槍,以主人公當時混亂的狀態來看,很可能是情緒的余波使他無意識地扣動扳機。站在他的角度,這一切基本都說得通。
我能理解他的所作所為和所思所想,是因為我的性格中也有極其冷漠的一面,這種冷漠天然而真實。事實上,沒有人天生就能按世俗規則懂得感情是咋回事兒,懂感情需要后天培養。令我頗感悲哀的是,很多人只學了表面功夫,沒有能力發現真實內心的冷漠與黑暗,他們更像是行尸走肉。
從少年時代起,我就盡可能坦誠地面對真實的內心,不懂感情就學,但不能弄虛作假。我記得初中曾被人推上校園講臺做演講,主題是感恩老師。那是一次很糟糕的經歷,我并不擅長演講,上臺后完全忘了詞,也不記得咋走下臺的.,我只記得那是第一次當眾喊口號式地說了“愛”字。在準備演講的過程中,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從來不曾心懷感恩。窗外陽光明媚,但我的心冷冰冰。我很慚愧地哭了起來,然后決定脫離稿子演講。我獨自站在講臺上,面對著全校師生,思維非;靵y,甚至感到害怕,人們要逼我表現我內心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多么荒誕!于是,我只好用一個“愛”字草草收了尾。時至今日,我依然感到羞愧,因為這個字并不是心里話,真心話是我從來沒把他們放在心上。
默爾索比我更坦誠,他依自己的本性行事,不像我這樣試圖偽裝和狡辯。甚至面臨死亡,他也不肯向世俗低頭。在真誠做人這一方面,他算是個英雄。
第二次讀這本書時,我站在了世俗道德的角度上來理解,檢察官的推論完全合情合理。一個在母親的葬禮上表現極度冷漠的人,確實可能對著死尸連開四槍(猶如鞭尸,簡直慘無人道)。若不是故意為之,又怎會帶槍到沙灘上散步,又怎會恰好在對方掏刀子時開槍殺人(偽裝成正當防衛),又怎會在對方倒下后連補四槍。這一系列的看似偶然,似乎隱藏著某種必然。完全是因為作者以主人公默爾索的角度來表述整件事,我們才可能知道默爾索的真實想法。真相永遠撲朔迷離,或許只有上帝才能揭示全部的真相。
這一次,我承認道德在社會中的廣泛存在有其合理性。個體的一切行動,只要能自圓其說,都能得到某些人的同情。我們每個人的想法如此不同,倘若沒個標準,那么殺人放火也可能值得同情!度龂萘x》中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話聽起來真有道理,多少陰謀家因此將其奉為圭臬,心安理得地濫殺無辜。最近看林語堂的《武則天正傳》,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展開了數輪大屠殺,將唐王朝李家人殺得七零八落,幾乎連根拔起。為了順利當上女皇帝,她殘忍地干掉幾乎所有反對者。好一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此殘暴無道,許多后來者同情和理解她的所作所為,認為她是迫不得已而為之。野心家從來沒有迫不得已,只有大殺四方鋪出屬于自己的一條路。
最近鬧得轟轟烈烈的江歌媽媽訴劉暖曦侵犯其女兒生命權一案,社會上不少人同情劉暖曦,認為她不該負法律責任。江歌媽媽“網暴”她是欺人太甚,甚至質疑江歌媽媽可能存在騙捐(典型的人身攻擊邏輯謬誤)。這可真夠雙標,對劉暖曦不追究道德責任,卻對江歌媽媽吹毛求疵。真相如何,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但是劉暖曦做人到如此冷酷無情的地步,很難讓人不去懷疑她心存為脫身而找個替死鬼的念頭。基于劉暖曦的所作所為,我絕不可能同情她。
最近一次讀這本書時,我發現這個短短的故事里有很多細節值得人們反復深究。世界上有很多羅生門式的事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不可能因為每個人都言之有理就失了自己的立場。
故事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人這一生最重要的是不斷認識自我,這個自我不會固定不變,而會動態發展。也許,這就是活著的意義。
《局外人》讀書筆記 篇15
這本書有個著名的開頭:“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倍潭處讉字,凸顯了主人公默爾索是一個“冷漠“、”無情”的人。故事圍繞媽媽的葬禮而展開。
面對親情,母親生前就被默爾索送到養老院,期間也很少探望,每次去都覺得路途遙遠很疲憊。他對于母親具體是哪一天去世的也不在意,在葬禮上他沒有流露出一絲悲傷的情緒,并不想看母親最后一眼。送葬的時候只是覺得很累,只想結束之后快點回去休息。母親葬禮后的第二天,他就馬上去約會、看電影、游泳、做愛。
面對愛情,女友瑪麗問他愛不愛自己,他覺得這種問題毫無意義。女友向他求婚,他又說:“我怎么都行,如果你想,我們可以這么做。”女友問,如果是另一個女人向你求婚,你和那個女人的關系就像你和我一樣,你會不會接受。他的回答是“當然”。女友說,婚姻是一件嚴肅的事,他反駁說:“不是”。
面對工作,老板想提拔他到巴黎工作,問他有沒有興趣換一種生活方式,他說:“我們從來不能改變生活,無論如何,生活都是一樣的,我在這兒的生活也不會令我不高興!崩习逵X得他沒有野心抱負,可是他覺得“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改變我的生活”。
面對法官對他的死亡宣判,他覺得: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三十歲死或者七十歲死,并沒有什么區別。
默爾索對于至親的死亡沒有流露出一絲悲痛,在世人看來他就是一個不孝子;對婚姻和愛情采取那樣隨便的態度,是大家眼中的渣男;在事業面前也沒有野心和抱負,就是不思進取,爛泥扶不上墻。但是他采取這樣的處世態度,并不是因為他冷酷、無情、自私,而是因為他認為一切都沒有意義,他是一個堅定的虛無主義者。用李誕的話來說,就是“人間不值得”。
人生到底有什么意義呢?在思考這個問題的答案的時候就決定了我們會如何度過這一生。對于大多數普通人,包括我自己,對于人生有什么意義也沒有確定的答案。我們選擇了按照“讀書工作買房買車結婚生子回報父母”這個最常見、最標準的、流水線式的人生模板來生活。讀書時比成績,努力考名校成為鄰居家的小孩;工作時比業績,加班熬夜,賺更多的錢,買更好的房子、車子,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成為更成功的人;然后找更優秀的人結婚,創造條件培養更優秀的后代。如此循環往復,一代又一代。
這一切真的有意義嗎?這一切是不是根本就沒有意義?
葬禮有什么意義?生者的哀悼對死者有任何意義嗎?沒有流淚就是無情嗎?真的需要一個儀式來表演悲傷嗎?真的需要當眾悲傷,才能證明對母親的愛嗎?
婚姻有什么意義?說“我愛你”有什么意義?說忠貞不渝就真的忠貞不渝嗎?承諾就真的?菔癄嗎?
事業成功有什么意義?可以獲得更多的尊重,可以買更好的東西嗎?可是更多的尊重又有什么意義?買更好的東西有什么意義?
人最終都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熱熱鬧鬧的一生,總要歸于虛空,那么努力地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呢?
默爾索就是看透了世界的荒誕,看透了人生的荒誕,對于人生有什么意義這個問題,我們只是偶爾喪失意義感,而他的回答是清醒而自知、肯定而堅定的“沒有意義”。
所以他對大部分事情的態度都是:我怎么樣都可以,有時候他甚至很愿意成人之美。普通人認為很重要的那些東西,在他眼里一點都不重要。所以他冷漠、不合群。但其實我所看到的是一個極度理智,絕對忠于自己內心感受的形象。
也許人間確實不值得,但依舊希望大家都能夠在看清生活的本質之后依舊熱愛生活吧。
《局外人》讀書筆記 篇16
“是的,我控告這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边@一聲宣判,顯然,顯然對全體聽眾起了很大的影響。默爾索因為沒有在母親的葬禮上哭泣等原因,最終導致他在最后的審判中被判處了死刑。
在葬禮上默爾索只覺得困、累、太陽曬,在問及默爾索需要看母親最后一面時,默爾索因為太累了就回答了不需要。看起來默爾索似乎只在乎葬禮的麻煩,和自己不舒服的感受,但其實原文中有一段描寫‘見到如此景象,我對媽媽有了理解。在這片景色中,傍晚時分那該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時刻!@其實能看出默爾索對母親去世的悲傷,但只因為沒有在葬禮上哭泣,便成為了他自己的絞索。
我們看到默爾索是一個真誠的人,他感到什么就是什么,似乎所謂的倫理道德的“標準”在他身上都無法起效。他是一種更加貼近自然的純真狀態,感受沒有好壞之分,在他眼中一切的事物價值都是等價的,因為反正都要死,那么三十歲死,和七十歲死沒有區別。所以默爾索在面對外物是所采用的姿態就是“都一樣”、“無所謂”。這不是一種放棄的姿態,而是以一種過于勇敢的姿態面對世界和自己的荒謬人一生下來就是注定要死的。
正是這種姿態,使默爾索不再評價事物,萬事萬物在他的存在之中被還原為原來的樣子。所以默爾索喜歡的是前社會化的價值,如:自然,愛欲……我們不得不承認默爾索這種面對世界的姿態,使他能夠更加真實地感受到自己的感覺,并且幫助他真實地表現這種感受。
而當我們跳躍到默爾索的反面來看社會,似乎在母親葬禮上哭泣成為社會不成文的規定,似乎只有在母親葬禮上哭泣才能證明你是孝順的'。這種情況是一種因果倒置,最開始在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大家理解為是悲傷的、是孝順的,但慢慢地就成了在葬禮上哭泣的人是孝順的。于是我們就發現一種形式主義誕生:在親人的葬禮上你得哭。所以我們也可以假設有哪些不感到悲傷卻哭以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孝順。
或者我們換句話說,既然你可以允許別人真實的悲傷,為什么不能允許別人真實的不悲傷,甚至是悲傷不被你看見?
這也是我們平時會遇見的情況:明明不想參加公司的團建,但為了不想被別人認為不合群,所以只能參加,還得裝得自己很開心,回到家又不爽好久。你可以問問自己為什么?
也許你會說:和公司同事保持良好的關系很重要。所以這本質上是一種你對于公司同事的需要,你不能忍受他們拋棄你,這就是你將權利交到了他們手上。權力可以簡單得理解為被需要,誰被需要,誰就有權力。所以你的同事的要求你很難拒絕,你無法展現真實的自己,因為掌握你自己的權利不在你自己手上,是你自己將它交出去的。所以我們再來理順一邊思路,你的同事比你擁有更多的權力,因為你需要他們。將這條骨架提出來后,難道不荒謬嗎?
當你無法真誠的對待自己時,你會感到自己處在一種虛假的“真實”中,即知道這不是正常的,但又希望把它變成真實的,于是沖突產生了。而當我們真實的對待自己時,感受到的則是一種疲憊的真實,因為你將對自己做出的一切選擇負責。
現在我面對著這個充滿星光與默示的夜,第一次向這個冷漠而未溫情盡失的世界敞開了我的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融洽,覺得自己過去是幸福的,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局外人》讀書筆記 篇17
說實話,沒怎么看懂這本書,不知從哪總結此書,我特意百度一番寫下本文。我同樣在反省自己,為什么自己寫不出來東西?哪怕一篇觀后感。
回歸正題,《局外人》只是簡單的講述了主人公默爾索無意殺人案的始末。描述了一個不遵循正常人情世故的、對周圍世界鈍化、身處局外的故事,反襯出世界太多的“理所當然”,主人公是一個不按照約定俗成慣例生活的人,且因沒在母親葬禮上哭泣而遭受譴責,所有人都認為他是怪物,是殺人犯,最后處決而死。
作者非常擅長通過細節來描述整個案件。開頭這樣寫道:“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簡短的幾個字凸顯了作者的'冷漠,因為一般人對于母親的死,心情怎么會那么平靜又冷漠呢?沒有痛苦,不知道去世時間,仿佛母親的一切都與他無關。之后他參加葬禮,沒有流淚,第二天正常上班,馬上就去約會、看滑稽電影、游泳、做愛……當他女朋友瑪麗問他愛不愛她?想不想和她結婚的時候,他的回答又出其不意!拔以趺炊夹校绻阆脒@樣,我可以這么做!睘楹嗡麜@樣?追起溯源,他認為別人在乎的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他是一個堅定的虛無主義者。在我們看來,他的態度太悲觀了,很難被世人理解。其實不然,這正是他的寶貴之處:忠于自己的內心和感受,而有些人為了避免承受很多壓力,學會了說謊,因為說謊會讓一切變得簡單,易于接受。有些人看似兩手空空,卻擁有世上最珍貴的東西。
默爾索的審判部分也讓人印象深刻。審判之前,默爾索看見記者和律師,檢察官和法官打成一片,猶如一場歡鬧的聚會,而自己反而像一個觀眾。自己明明是事件的當事人,在審判過程中卻沒人聆聽過自己的聲音,聽取自己內心的想法,全程都是司法人員指責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這一行為,審判的不是罪行,而是道德。命運完全交由了其他人,自己像一位局外人。這種做法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迫害。
默爾索是特立獨行的,他愿意為他所犯的錯誤贖罪,也知道即使世界沒有他的容身之處,別人也不能評判他的靈魂。
你會為了生存而失去真實的自己嗎?還是為了活出自己而成為怪咖?
生存還是毀滅,是個問題。
【《局外人》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局外人讀書筆記09-10
《局外人》讀書筆記(精選35篇)06-28
關于《局外人》讀書筆記(精選12篇)06-08
局外人作文10-16
局外人作文精華(4篇)01-13
局外人讀書心得02-07
《局外人》讀書心得03-04
讀《局外人》有感04-29
局外人讀后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