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騷》讀后感 推薦度:
- 離騷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精華)《離騷》讀后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離騷》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每每讀屈原《離騷》,我都有一種窒息的感覺,屈原對美政的描繪,對明君的追求,以及那種求而不得的絕望,令我感同身受地明了屈原曠世的孤獨,生生的執念。楚江邊那遺世獨立,悲愴怨憤的幽魂,勾起了我幾多的感慨!
自傲不是錯,自傲本無罪。可當你有高貴的出身,有驚世的才華,同時又有白蓮般的品質的話。自傲就成了別人喉中刺,眼中釘,肉中瘤了。屈原屈原出身貴族,嫻于辭令又明于治亂。本就令人眼紅,可偏偏屈原還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這樣高貴出身自喜,以“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才華自傲,以“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的品質自得。又怎能避免陷入“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的境地呢?于是屈原失去了楚懷王的寵信,同時失去了屈原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令楚國成為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的理想的機會。屈原的國泰民安,豪情壯志,雄才偉略,愛國熱情終于再無用武之地了,他的治國宏圖立馬變為泡影,一切抱負沉入海底。屈原從天上重重的摔入深淵,他心中充滿了憤懣與綿長的愁苦。屈原不舍,不甘,不屈。他執著地撲向他的理想,從此讓自己走上了不歸路。
執著帶給他的是更深的迫害,更透骨的孤獨,更徹底的絕望。屈原的遺世獨立注定只能是一個人的翩躚。他的才華,抱負,美德再無人在乎,君王不但視而不見,甚至厭煩不耐,朝廷中找不到一個志趣相投之人,就連自己最貼心的女伴也勸自己明哲保身“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 。屈原明白此時應該“及行迷之未遠”,“退將修復吾初服”,但作為一個有抱負,有理想,有責任的君子,他無法做到獨善其身。那么自傲睨視的人,為了理想他上奔下尋,他次次進言,屢表忠心,可他卻連楚懷王的面都見不了。在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望后,屈原也開始抱怨君王的不智,“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但無論屈原表忠心還是表怨憤,再無法得到君王的側目了。他躑躅前行,悲愴的背影,揉碎了多少士子文人、鄉野孺婦的心啊。
屈原反省自己的遭遇而“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開始想要收斂自己的一切才華,拋棄那個耀眼的理想,“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忍辱而活,他轉而化解自己“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哪里沒有芳草,何必執著于一處呢?但他明白失去了那個理想,那個刻入靈魂深處的執念,便連自己也丟失了,他可以丟失生命,卻不能丟失理想。于是他縱身一跳,跳入了滾滾楚江,用自己的生命祭祀自己的理想。許多人說屈原的死是一種懦弱,其實屈原的死并無關勇敢懦弱與否的問題,而是在于生命的空無與充實的問題,這種對理想執拗地追求、壯烈的宣告、徹底的守望,正如西楚霸王項羽的烏江自刎是對自己判斷失誤最氣吞山河的擔當一樣,他舉動本身就是一種驚天撼地的勇氣,足于睨視天地萬物。
對屈原而言,不管我們理解與否,都不重要了,他在楚江邊生生守候著自己的理想,反舔著自己的孤寂靈魂。屈原連同他的理想,因為他的執著,他的守候將與日月同輝。
【《離騷》讀后感】相關文章:
離騷高中作文01-09
離騷教案(精選5篇)03-09
離騷讀后感11-15
《離騷》讀后感02-28
讀后感 -名著讀后感04-25
魯迅吶喊讀后感_讀后感01-10
童年讀后感 -名著讀后感04-25
《邊城》讀后感 -名著讀后感04-25
讀后感集錦 -名著讀后感04-25
紅顏讀后感 -名著讀后感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