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時間:2024-05-20 22:46:40 毅霖 讀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精選26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非暴力溝通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

  在書中,可以感受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美;可以體會到“人情似紙紙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的無常;亦可以領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生命真諦。——題記

  沿著歷史的長河,讀唐詩,品宋詞,唱元曲,萬千風景,皆在書中。年少時的我,也曾意氣風發,恰同學少年!約三五好友,一起喝茶,一起談讀書心得。在參加工作以后,雖然忙碌,但閑暇之余仍會抽空閱讀、聽書。書,能讓人清醒,亦會讓人變得曠達。

  最近在一書一課APP上聽了樊登老師的《非暴力溝通》,讓我受益匪淺,通過傾聽,我學習到一套標準化的溝通方法。在員工學院素質提升培訓中,我已經接觸學習過“非暴力溝通”這個概念,通過非暴力溝通,可以讓我們找到一套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一直沒有一個較為恰當的理解。讀完之后,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原來非暴力溝通如此重要。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觀察,好多事情我們一張口就是評論,而非事實。在工作中,作為一名任職管理人員,在和員工溝通時,我們是需要觀察員工情緒的,我們無法選擇一些事,我們可以選擇面對一些事的態度,不可居高臨下,不可道聽途說,不可張口即來,這一點真的挺難的。因為我們總會情不自禁的闡述一些我們的觀點。事實是最不會引起對方反感的,書中說,“不帶評論的觀察這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然后是感同身受,我們要同員工站在同一角度考慮問題,一個人生氣,一定是他的需求沒有滿足,我們要找到感受的根源,提出具體的要求,明確談話的目的,這樣才能達到上下級之間的有效溝通。

  下班回到家中,因為工作關系,我們和孩子在溝通時也會出現類似情況,平時我們參與孩子的學習成長很少,但當自己偶爾參與進來時發現,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便開始了“暴力溝通”,不學習時,歲月靜好,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我們只有轉變自己的溝通方式,找到行之有效的溝通方法,方可展開父與子之間的.溝通交流。

  《非暴力溝通》這段音頻,我總共聽了三次,每次聽完這本書,我都更深刻地了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許是聽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為淺薄。但我相信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多,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越多,我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在一書一課APP中,我還聽了很多好書,在這有限的時間中,我愿從書中汲取更多,看更美的世界,愿讀書成為我們每個人的習慣!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2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是你說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

  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魯思·貝本梅爾

  初讀這段詩,它并未引起我的共鳴。然而在讀完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之后,重新細讀,它給了我很深的觸動。反思自己的課堂和班級日常生活,作為一名老師,每天我會面對很多不同性格的孩子。在與他們的相處中我是否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產生的問題,并給他們善意的解決之道呢?當孩子犯了錯時,我有沒有耐心地去聽聽他們的想法,理解他們給他們機會改正呢?當我自以為是的評價學生,甚至武斷地給孩子貼上“懶惰”“不負責任”“自私”等種種負面的標簽時,是否意識到這都是自己的主觀暴力評價呢?

  都說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但有時這座橋不是暢通無阻的,有時它也會出現岔路需要我們去尋找正確的方向。有時我們會訴苦:自己對學生可以說是操碎了心,可他們卻對我們的行為不理解;我們會抱著為他們好的心態,努力幫助他們糾正錯誤卻遭到“無視”,甚至消極抵抗。為什么我們的好心不能感動他們?我想有時候我們的.好心用錯了方式,我們的初心和目的是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但這個過程中,有時我們會錯誤地使用了暴力的語言。也許大家都認為拳腳相加才是“暴力”,但讀了《非暴力溝通》后我知道了,其實“暴力”分為“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兩類。武力的“身體的暴力”大家比較熟悉,而通過語言和行為讓對方產生精神恐懼、緊張和痛苦的“隱蔽的暴力”,經常會被大家忽視。其實這種暴力才是我們要重視的暴力。但這種暴力比較隱蔽,有時往往連我們自己都很難察覺,可它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頻率卻非常高。如果用心體會和留意一下自己日常談話方式就會發現,我們的語言有的時候真的很像一把利刃,它會讓自己身邊的人受傷,痛苦甚至變得消極。當我們讓孩子處于這種“隱蔽的暴力”中時,他可能早就遍體鱗傷了又如何能要求他們配合老師快樂地學習呢?

  雖然語言有時會是“隱蔽的暴力”,但只要我們愿意它更可以成為“甜蜜的動力”。《非暴力溝通》向我們闡述了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今后,在與學生的相處中,我們應該要有意識地靜下心來多傾聽孩子們的想法,用善意的語言與他們溝通,理解行為背后潛在的需要。努力營造一種讓學生覺得安全、信任,能相互接納、彼此欣賞,相互關心的溫暖的班級氛圍。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3

  這是一本講溝通的書,本以為又是一部枯燥乏味、理論深奧的專業性極強的書籍,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這是一本不經意間就閱讀完的有趣的書籍,更讓人產生意猶未盡之感,覺得這本書略顯得薄了點,還可以寫的更長點。

  非暴力溝通令人很容易就想到了它的對立面——暴力溝通。但在很多人看來暴力和溝通本就是一對反義詞。正如兩位面紅耳赤之人,最常見的方式不是針鋒相對就是不言一語。這種情況下溝通顯然很難,甚至溝通已經結束。但是不是沒有面紅耳赤或沒有反對之聲就沒有暴力溝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書中所說,大多數的暴力溝通并不一定需要訴諸武力,它有另外的容易被人忽略的表現形式。

  溝通是需要技巧的,如果觸碰溝通中的雷區,就會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讓我們溝通陷入困境的原因,大家也都非常熟悉,諸如道德評判、逃避責任、進行比較、強人所難等,雖說熟悉,但是在溝通過程中卻一次次的滑入其中而不知,最終導致溝通的失敗。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要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讓溝通使得彼此情意相通。

  以道德批判為例。大多是識人易而察己難,我們也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聽到道德綁架一詞,人們既能明顯感受到其害之苦,但又在生活中以此傷害他人。自己在乎細節,如朋友不是過分的在乎,那他就是粗心大意。如果一位年輕人未給老人讓座,那他就是缺乏愛心之人……這些問題就這樣以一種“合理”的方式存在于我們的溝通語言之中,當我們還在沉醉于一片“為你好”的表述之中時,殊不知對方心理早已抵觸不滿。

  如何有效避免這些問題呢?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但不幸的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將觀察與評論混為一談,當二者混為一談時,人們更傾向于聽到批評指責之聲,逆反心理由此而產生。很多家長不就是在這樣的溝通方式中與孩子的關系越來越緊張。孩子如果沒有學習而是在看電視,那就會被視為懶惰或是沒有上進心的人。試想在這樣的溝通情景中,孩子聽到的只能是評論,即使他聽從父母的話關掉電視前去學習,內心也是帶有極大的怨氣。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只是如實的說出觀察結果,而不帶有感情傾向的評論,將會更有利于彼此的溝通。正如面對孩子看電視的行為,你可以說,放學后你已經看了1個小時的電視,長期這樣我擔心的你的視力和成績都會下降,我擔心你會因此而不開心。陳述自己的.觀察,表達自己的感受,體會對方的需要,不給對方壓力進行溝通,才會令人更易接受。

  那些被忽略的容易導致溝通出問題的細節,在本書中都較為詳細的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表達。人心總是敏感的,希望閱讀完本書后,自己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能走出溝通中的誤區,讓溝通真正成為連接彼此的橋梁,而不是難以跨越的鴻溝。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4

  在讀《非暴力溝通》一書之前,我以為“暴力溝通”只是“沖突”和“爭端”。但是現在,讀了《非暴力溝通》之后,我認識到了“暴力溝通”不止是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還存在著許多“暴力行為”。語言暴力就是一種隱性的暴力行為,殺人于無形!

  正處于青春期的我們和快踏入更年期的父母的相狀態就是互相傷害的狀態。典型的暴力溝通!

  在家中,媽媽就像是清晨的麻雀,叭叭個沒完。從進入房間叫你起床,她會說:“怎么又把房間弄得這么亂啊!這垃圾也不扔進垃圾桶里!”這個時候,本來睡意還未散去的你可能會頂上去“不用你管,我等等會收拾!”正是你下意識的一句話,也許并沒有惡意,語氣也很平緩,那也不行!你已經扳了機關,子彈止不住的往外飛!媽媽是時候拿你跟XX比較了!“不用我管!不用我管!你什么時候能像XX那么棒就不用我管了!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家務,家務不行,學習,學習不靈!跟你爸一個樣,沒出息!”你還沒接上話呢!你爸就登場了。爸爸這一個角色亦敵亦友,不只要他不說話那一句話,就還好。哪一句?就是“我是你爸,所以你......”

  很多中國家庭是不會直接地,露骨地表達愛意。中國的許多孩子也是怯于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家長們覺得自己對孩子已經是夠上心,給的愛已經夠多的了,但是有沒有想過您付出的愛,您的孩子沒有感受到,或者他拒絕接受呢?不停地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打擊往往大于激勵,而命令式的“我是你爸爸”更是讓人產生一種“黑云壓城城欲摧的.窒息感!

  家庭是由愛建筑的,是成員們獲取溫暖的避風港。如果因為溝通不得當,而破壞了家庭和睦,那就不好了!我們要勇敢邁出第一步,示愛。表達清楚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需求。還要常懷感恩之心,父母是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把我們養育成人,對我們呵護備至的人。我們不能一昧地索取而不付出。我們要出自己的一份力讓家更牢固,讓愛永存!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5

  剛當班主任的時候,猶記得私下里和一位學生談話時,學生的發言讓我至今印象深刻,“老師,您和我們說的話意思和張老師的話意思一樣,但是張老師說的時候我們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聽進去。”道理是一樣的,為何我說的話學生聽不進去呢?讀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后,我找到了答案。

  一、探因

  為何有時候我們的話,學生聽不進去?原來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那些“為你好”的話語中,其實是裹藏著“暴力因素”。盧森堡博士認為,以下四個原因會促使我們平時的交流出現暴力,它們分別是道德評判、進行比較、回避責任和強人所難。其中,我發現在平時和學生在溝通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其實我是有在做道德評判和強人所難。比如我比較愛整潔,喜歡把桌面總是收拾得干凈整齊的,我看到學生的課桌亂七八糟,我可能會責罵他:“你看你連桌子都不會收拾整理,真是太邋遢了!”這一表達就是我用我的衛生標準去評判學生的行為,是一種暴力溝通。又例如學生與她爸爸發生矛盾,覺得爸爸總是偏心,滿足弟弟的要求,而她提的要求總是忽略掉,有些恨他爸爸,而我們有時候可能會第一時間說你不要恨你爸爸,其實你自己也不好受。沒有給予孩子認同,沒有疏導好孩子的情緒,而讓她不要討厭他爸爸,其實就有些強人所難。所有的問題終究是,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其實更多的關注對象還是在我們自身,而非要溝通的對象——學生,所以我們的溝通沒有觸動到學生的心靈,反而是因為在溝通過程中出現的“暴力因素”,讓學生在對話過程中,覺得老師的“攻擊”我,從而第一時間是反駁對抗,從而未能接收到對話中可能真正對他有促進意義的寶藏。

  二、轉變

  好的語言是溝通雙方心靈交匯的窗戶,而暴力溝通很多時候起不到溝通的作用,反而是為雙方筑起一道墻。因此如何實現非暴力溝通,到底如何說,孩子們才會聽,也成為我接下來工作重點。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書中介紹了“怎樣交流能避免暴力溝通”,他強調4個點: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第一是觀察而不評論。第二是表達自己的感受。第三,說出自己的需要。第四,提出具體的請求。在接下來與學生的談話中,我會有意識的注意以上四點的內容,調整自己交流的方式。如上面收拾書桌的事件,其實我是需要孩子們收拾好書桌,營造更好的學習環境,但我的表達讓孩子感受到批評,之后我會換種表達:“孩子,現在書的'放置有些雜亂,老師怕你找資料的時候不好找,時間長了或忘記某資料放置的位置,趕緊收拾一下書桌,也可能騰出更大的空間,寫作業,自己舒服一些。”學生聽了,也會審視自己是否會有這樣的不便之處,覺得我說得有道理,真正的為他著想,會動手收拾一下。

  三、提升

  多學了一段時間后,除了具體表達的轉變,我的思路有了變化提升,從更多關注自己、心疼自己,過渡到開始重視與我交流的那個人的感受和體會。過去交流不順暢時,通常會在心里指責別人:“這人怎么這么難溝通呢?和他(她)說話真累、太勞神!”學習了《非暴力溝通》后,我常常會下意識地琢磨、復盤、反思。我在交流中有沒有暴力溝通的成分在其中?我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了嗎?我的請求是否是具體且可操作的?我在用心關注、努力理解對方抱怨背后的需求了嗎?漸漸的換位思考,讓我的話語越來越能走入別人心里,而我也更能理解對方,自己的負面情緒也變少了。

  我很欣喜地看到自身的變化,溫柔的語言比強勢的施壓更有力,用善意和溫暖讓語言成為使陽光照進他人心靈的窗戶!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6

  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發現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負面影響。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這會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發現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負面影響。它們雖然致力于滿足某種愿望,卻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這些語言和表達方式,即“異化的溝通方式”。

  主要表現為:

  道德評判: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

  進行比較:回避責任!

  為什么要打掃房間?因為我不得不做。(受說不清楚的力量驅使)

  為什么喝酒?因為我是酒鬼。(個人情況,成長歷程、自我形象等)

  為什么要打小孩子?因為他跑到馬路上去。(其他人的行為)

  為什么欺騙顧客?因為老板讓我這樣做。(上級的'命令)

  為什么要打掃房間抽煙?因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煙。(同伴壓力)

  為什么要停別人的職?因為你違規了,根據規定,我必須這么做。(機構的規章制度及政策)

  為什么必須做討厭的工作?因為我是一個父親,要養家。(性別角色、社會角色、年齡角色)

  為什么吃巧克力?因為吃巧克力的沖動征服了我。(無法控制的沖動)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強人所難: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

  “應當”想法:有些行為應當獎勵,另一些行為應當被懲罰。

  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可是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道德評判就是其中的一種,它將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進行比較也是一種評判,它會蒙蔽對人對己的愛意。異化的溝通方式還淡化了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責任意識。此外,強人所難也會造成心靈的隔閡。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7

  今天讀到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包含的三個部分:

  1、對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心情怎么樣。

  這讓我想到我們讀的第一本書中所說的贊賞孩子的三個技巧:1、描述你所看到的;2、描述你的感受;3、把孩子值得贊賞的行為總結為一個詞。

  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就像一個升級版的方法,適用于家庭和人際交往。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用正確的方式充分表達感激,當別人以同樣的方式表達對我們的`感激時,我們可以做到既不自大也不假謙虛。不要讓我們的贊揚成為實現某個目的的工具。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認真感悟書中的內容,讓自己變得更好。

  關于懲罰: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為孩子的淘氣而對她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有的時候是以暴制暴,也有否定他人的方式,目的性很強,就是要征服她。可事后常常后悔自責,事后看著她熟睡的樣子如此酣甜,就像個天使,真后悔當初去體罰她。有時女兒沒有照我的話去做,我會對她說不尊重父母而冷漠她,可是小家伙過一會主動過來抱我,真是一抱解怨氣。

  這一點真要好好向她學習,想想自己很少會在有怨氣的時候主動抱她而化解矛盾。都說懲罰是手段不是目的,可是我們往往會在懲罰的時候忽視事情本身的價值而陷于失敗,導致深省自責,懲罰不僅會疏遠彼此的關系還會適得其反,的確要慎用。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8

  由于時間緊迫,對于非暴力溝通只能做到淺嘗輒止。雖然只是隨機選讀了一部分章節,也不乏有所收獲。

  我耐性不好,在傾聽這一方面表現差強人意,所以我選讀的這部分就是關于傾聽的。我贊同書上很多觀點,也能理解,我們在傾聽別人時,需要認真并放下自己的想法,這是我們對他人表現出的一份尊重和真誠,不然,我們將辜負了他人對我們傾訴的信任。

  用心傾聽他人的苦痛不容易,如果我們內心不夠強大,則受到他人負面情緒的影響。對此,我不禁想到心理咨詢師這一職業,看來做一名心理咨詢師需要的不僅是專業知識和素養,更需要一顆強大的寬容的心靈。

  如果一個人想要別人了解他的處境,聽到的卻是安慰和建議,那么,他就有可能覺得不舒服。這句話淺顯易懂,卻是我們容易忽視和做的不恰當的一種行為。

  我想,大多數傾訴的人都會經歷過這種感受吧,雖然得到了朋友的關懷,但是卻感覺不到滿足感,好像他們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挺苦悶的;對于傾聽者來說,發覺自己的關懷沒有起到作用,也會有或多或少的挫敗感吧。在看到一些建議性的例句,我發現,那些話語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也不好意思說出口,更像是在影視上聽到的臺詞,由此可見,我們是不善表達的。

  書中不僅闡述理論知識,更是舉了許多日常生活中經常遇見的例這些舉例具有代表性又切實,便于人們的理論理解,也能與人們產生心靈的`共鳴。在這些舉例中,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則是一對關系緊張的夫妻之間對話,妻子指責丈夫不好好聽她講話,丈夫不以為然。

  他們兩個人因為站的角度不同,考慮的問題重點不同,以至于交流目的沒有達到,反而適得其反,造成雙方失望關系緊張。通過作者在中調解,雙方都意識到對方對自己的需要,兩人都得到了理解和接納,關系自然也得到了好轉。文章中說這段是對他人反饋,我想到在管理學上學到的信息傳遞的反饋,反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我們痛苦的無法傾聽時,我們無法顧及他人的感覺和需要,自然也不能給予傾訴者想要的東西,這時,為了不讓雙方都感覺不舒服,我們需要及時告訴他們我們也處于痛苦中。雖然不至于讓他人反過來安慰自己,但自己一定要重視起來自己的感覺,自我調節,自我排解。

  我們繼續讀下去這本書,取彼之長補己之短,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溝通方式。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9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通過這本書《非暴力溝通》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誠實清晰的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發現了問題該怎么解決呢?從說話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進。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我在我兒子眼中就是一個暴脾氣的媽媽,后來我們家兒子給我起了一個錯號,叫暴躁媽媽,其實很多時候我的問題很大,以前根本不知道都是自己的問題,因為我是一個年輕媽媽,感覺自己還是一個孩子,總是把自己的情緒強加給兒子,經常孩子作業不是很懂的時候我總是拿他和其他小孩子做比較,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聽話些,聰明些,看不到孩子的優點,總是孩子還沒說完話的時候打斷他,不去聆聽孩子的心聲,通過蘇老師給我們提供的這個平臺這段時間我們一起共讀這本書《非暴力溝通》,讀后感覺非常受用。依照它介紹的方法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書里講述的溝通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不舒服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一昧的歸責于對方。其實換一種方法,換一種說話方式就可以改變他們這些“屢教不改”的行為。比如,文章開頭談到的那位母親。母親可以這樣對孩子說:“當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亂丟在地上,我覺得很不舒服,因為我很不喜歡家里看起來凌亂,可以請你撿起來嗎?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將玩具收進玩具箱里嗎?”這本書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如何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本書并不是教人如何說話的工具書,只講方法治標不治本,我認為書中提到的一些思維模式是非暴力共同的精髓。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從心底認同這個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溝通。所以我打算從自己做起,改變與他人的溝通方式,嘗試在自己的身邊構建起一個有愛的世界。希望更多人能夠看到《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不說這本書有多么神奇至少對自己的溝通能力有很好的提升,看世界的角度也會美好很多。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0

  書中說:“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于培育對自己的愛。”好好愛自己,這真的很重要!

  記得去年有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線上的時間管理踐行社群,每天有五項打卡項目,我要求自己必須每天完成,再加上自己每天要練字一小段,還要百詞斬背單詞,還有其他一些要學的課程,另外自己也要上班工作,每一天的生活都安排的滿滿當當,感覺做完這件事永遠有下一件事在等著我!連女兒都說:“媽媽,你怎么每天忙的一點娛樂的`時間都沒有?!”

  說實在話,看著自己好像每天都過的很充實,但其實忙忙碌碌下來,最后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些什么,我的內心依然很焦慮很迷茫,總覺得這個是我應該要做的,那個也是我必須去做的,結果把自己搞的好累,而且還看不到成果!靜下心來,我好好反思: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自己這么忙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我是不是一直走在通往追求的路上?多問自己幾個問題,多聽聽自己心靈深處的聲音,我發現有些事情我真的可以選擇不做,做了也沒有太大意義,有些也不是我的愛好,會讓我覺得很有壓力等等。思量再三,我最終決定退出堅持了三個多月的踐行社群,平常只保留了兩三項自己喜歡的來做。

  說真的,退出后我覺得自己松了一大口氣,當我不再把想做的事情當成任務來完成時,我發現自己更容易享受其中,也得益于其中,比如運動,比如閱讀,偶爾寫寫自己的心情日記。

  好好愛自己!不苛求,少自責,用心去了解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主動根據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我們想過的生活,生活終將越來越美好!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1

  一、這本書講了什么?

  這是一本講如何溝通的書。暴力溝通不是指說著說著就打起來了的溝通,而是指語言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痛苦的溝通。如果我們留意生活當中的說話方式,就會發現,言語上的嘲諷、否定、說教、拒不回應、隨意打斷都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創傷。作者提倡非暴力溝通,并且指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以下是一個簡單的非暴力溝通的例子。媽媽對兒子說,房間里有3個襪子(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為我需要房間的整潔(需要),你能幫我把它們放進洗衣機嗎(請求)?很好地對應到了這四要素。

  二、如何論證的?

  全書先總述非暴力溝通的意義,而后對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分章節敘述。各章節詳細的介紹如何客觀觀察、準確的體會和表達感受、正視自己的需要和具體的表達請求。每一章闡述觀點的時候作者都會舉例論證,當然舉的例子也很接地氣,章節末尾給出了所討論主題的例子供讀者練習。非暴力溝通四個要素中的前三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是請求的基礎。其中,請求是指要提出具體的請求,必要時請別人確認。請求應該站在雙方的角度,平等的請求不是命令,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讓別人做什么,而是以誠實和傾聽的'方式與人聯系,這樣請求被拒絕了也不會有什么怨恨和尷尬。

  三、作者說的有道理嗎

  我認為還是很有道理的。生活中暴力溝通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包括與父母的溝通、與伴侶的溝通以及與朋友的溝通,我們的話往往讓別人痛苦、難堪。我們經常忽略了客觀的觀察,其實這一點非常重要。那種帶有評論的觀察一說出口就讓別人很抗拒。比如,“你總是不記得收拾好衣服”和“你今天沒收拾好衣服”這兩句話,情緒上明顯后者讓人舒服的多。恰當的表達自己感受也非常重要。比如,你這樣做我感覺有點難過;比如,我今天感覺不開心。適當的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

  四、生活中受到什么啟發

  首先是應該客觀的觀察,不僅是觀察自己,也要觀察別人,觀察應該基于看到的事實,而不是先入為主的評價。其次應該用心的感受需要,包括自己和對方的。這一點我感觸很深刻,當別人給我說它的困惑、難過的時候,有時候我太急于說教和給出自己的意見了,這樣很不負責任。按照書中的做法,我應該耐心的聽他說,并詢問和確認對方的感受以及需要。只有他充分表達和釋放了自己,我才能正確的給出建議。或者別人根本不需要建議,等他們充分的表達自己,已經有主意了。受到啟發的第三點就是準確的表達自己的需要和請求,讓別人猜自己的想法不是一個好的習慣,我們應該說出需要,提出具體的請求,如果別人拒絕了,那也沒關系,因為我們的請求是站在雙方的角度來考慮的。

  這本書整體較短,pdf只有109頁,語言也很簡單,讀起來絲毫不費勁,但是其中的溝通事例在我們生活中卻是很常見的,代入感很深。只是讀一本書生活當然不會有改變,只有你真正認可了書中的方式并且按你認可的方式行動起來,改變才會發生。非暴力溝通也需要刻意的反復練習才能學會,行動起來吧!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2

  知道這本書是源于一個共同愛好心靈成長的好友推薦的,那天我咨詢她事情,她很激動的推薦我這本書說一定要好好讀讀,我抵擋不了她的熱情立馬在京東上下單了。京東很快,第二天就把書送到我手里。然而,那本書大概就在我的書架上靜靜的躺著超過了三個月,塑封都沒有開啟。

  第二次,我再次遇到我的好友時,我發現跟她溝通似乎感覺更好了,很明顯的感到我的事情她都在認真的傾聽和感同身受。她依然強烈推薦這本書,而且告訴我說自己花了好多精力在學習,這一次我動心了。

  這本書為什么沒有立刻吸引我的原因,大概吃虧在書名上。看書名以為在講溝通技巧,然而我對于寫“術”一類的書并不太感冒,我喜歡看“道”。我個人認為脫離了正確的道的基礎去研究術,似乎根基不牢,有走偏的風險,而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然而我還是高估了自己,這本書其實是術和道的結合,既有指點迷津的理念,也有立竿見影的實操,很值得反復看,反復練。

  那么何為非暴力溝通呢?在我們的表達里面含有四個要素:

  1)觀察,這種觀察不帶任何評價,只是描述自己看到的事情。

  2)感受,說出自己的感受或確認對方的感受。

  3)需要,看到自己的需求或鼓勵別人說出需求。

  4)請求,清晰的表達出自己希望對方做什么,或確認對方需要自己做什么。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練起來還是需要刻意的。

  在生活當中,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我們的語言,很多時候都是評判,甚至會上升到道德評價。比如,你太不負責任了;我的孩子很懶。比如有同事對某件事提出我們認為不好的的疑慮時,我們通常會說,你太負面了。有沒有覺得這些對話里面,對方聽到了批評,不走心,甚至粗暴。有時候我們為了表達我們的欣賞,通常簡潔的一句:你好棒!你好優秀!雖然是表揚別人的話,但是,對方聽到了空洞的應付,一樣沒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能描述詳細的事情先,再表達自己的感受,那么這和表揚要具體到事情上的理念是一致的。

  還有時候,我們也喜歡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價。可是在生活中,我們已經太習慣比較了,我們家長為了教育孩子通常會拿鄰居家的好孩子來比較,學校會排名成績,這也是一種比較,團隊會排業績表,這也是一種比較。但是比較蒙蔽了我們對別人或對自己的愛,對自己的認可。在比較的環境中,只有在比得過別人時,我們才會覺得自己是優秀的是好的。如果哪一天落后了,或者換到一個競爭更激烈的環境當中,我們沒有能走在前茅,整個人都開始變得不好了,開始焦慮,開始否定自己。雖然適當的焦慮能引發人不斷的突破自己,但是我認為深切的認可自己,知道自己的狀態更加能給人于成長的力量。

  再來看一下感受。本書是老外寫的,他說很多人都忽略感受,說不出感受來。而貌似我們中國人更含蓄,即使有感受也未必愿意大方的表達出來,大家都怕尷尬。可見我們的語言能表達內心是太有限了。書中有個例子:一位大學生說,室友將音響的聲音放的很大,他怎么也睡不著。作者問他有什么感受,他說我覺得晚上不該這么大聲。作者說這是看法,不是感受,讓他再表達一次感受,他說聲音太大了會打擾到別人,作者解釋說依然是看法而不是感受。大學生想了想,斬釘截鐵的說,我沒有什么感受!有幾次,我看了這本書后,我問兒子,媽媽答應陪你一起去外面玩,你有什么感受?他想都沒想直接回答我,沒什么感受。后來多啟發幾次,他會回答,我感覺很好啊。好是個很籠統的字,我繼續問,除了好呢?很開心啊,還有呢?沒有了。

  為什么要關注感受,作者強調要傾聽自己和傾聽別人。傾聽是個技術活,我原幼稚的認為,傾聽就是人家在那說,我有能力不插話,現在看來,還需要注入情感的關注和感同身受。“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那多美好……”的確,我們一聽到別人的痛苦或難題時,大都急于給予評判,建議,說教,安慰,或者同情,詢問等等,作者說這些都是傾聽的障礙,不要急著做什么,站在那里,自己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如果對方覺得我們已經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會變得輕松,或許就會停止了談話。這個的前提是首先我們得先了解自己的感受有傾聽自己的能力,只有照顧好自己,才能有力量照顧好別人。

  第三個是需要。發現自己的潛在需要也是一種能力。有一些話語,比如“我沒辦法”,“不得不”,作者認為這些語言表明我們在逃避責任,把自己推向一個弱者的地位。其實我們很多人沒有認識到,我們的生活,我們面臨的一切選擇,都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即使我們不選擇,也是主動的選擇保持現狀。我們需要把語言換一種說法:我選擇做…因為我想要…。書中一位老師抱怨學校的評級說,“我討厭評級,這不僅沒用,而且學生會緊張。但我不得不評級,因為這是學區政策。”作者建議她換一種說法:我選擇評級,因為我想保住工作。那位老師立刻發現對于評級這件事,她有主動的選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很生氣,因為你飯吃到現在還沒吃好,都涼了。”“我很失望,因為你昨晚沒來參加我的生日party。”多么熟悉的句子啊,在我們生活當中隨處可見,但是很可惜這些都不是非暴力溝通提倡的方式。非暴力溝通提倡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感受自己做主。也就是,我很生氣,因為我…而不是因為你…。比如,“我很生氣,因為我看到你飯還沒吃好,我擔心你吃涼的飯會拉肚子。”“你昨晚沒來我的party,我很失望,因為我很想見你和你敘敘舊。”我想這和心靈成長領域里提倡的,“事情的發生和我們的情緒之間并無特別的關聯,只是我們賦予事情它意義了,我們自己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這種理念不謀而合。作者說,生氣的產生,是源于我們內心沒有被滿足的需要。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發現,別人生氣是因為別人有需求,自己生氣是因為自己有需要。覺不覺的這個和“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這句話神似啊!當我們關注在什么需求沒被滿足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傾聽自己和他人了。

  第四點請求。如何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請求,也是至關重要的。文中有個例子說,一位太太和先生說:“我叫你帶瓶醬油回來,可是你忘了,好煩啊!”也許太太是希望先生馬上出去買醬油,但先生很可能以為太太在指責她。類似這種誤解應該是很常見的吧。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說話方式這么的簡單粗暴,總以為別人都能明白我們的想法的疏于用心表達,其實都最后不僅自己失望,對方也有壓力。

  請求和命令也是需要區分的。書中說,如果我們的請求沒有得到滿足,然后我們就開始責備或指責對方,那么對不起,這個不是請求,而是命令。真正的請求是能坦然接受和理解對方的拒絕的。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這種情況下,我們貌似目的達到了,但是我們收獲了隔閡和疏遠,對方在不情愿的情況下逼自己做了事,但是對方收獲的是對自己的討厭。看,兩敗俱傷,這實在是我們不愿看到的結果。

  這本書寫的很實用,推薦給感興趣的朋友。作者總結,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別人,而是在誠實的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交流。全書提倡愛自己愛他人,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這里,我只是寫了一點點感悟,如果你有機會靜下來親自看幾遍原書,一定會有更多心得和巨大的收獲。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3

  看過這一部分內容之前,我曾經無數次的跟自己講過,我有多少多少問題,遇到棘手問題我都處理不好,我總是愛鉆牛角尖,我處理不好這樣,那樣的問題,很真實,真的太多太多了……我幾乎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我把我的煩惱,憂郁等一些的負面情緒,帶到了家庭中去,帶到了工作中去,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

  看過這部分以后,我豁然開朗,仿佛有太陽的光芒穿過了烏云照到我心里來了。我理解了我的不完美,我是一個有意義的生命的存在,我尊重、愛護我自己。但我面對挫折、面對遺憾時,我可以把這當做是一次學習的過程,我專注于我的需要,愛惜自己。以前,我跟我愛人交流時,總是爭鋒相對,我們總是在指責對方的我們自己認為的不足,幾乎每一次交流都是不愉快的的收場。現在,我會去體會他的想法和體會他的想法后帶給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我們的觀點不一致,那么我可以從體會中學到什么,很不錯的感受,現在我們可以溝通的內容越來越多了。當然,不能否認,還是會在一些問題上(比如孩子教育)有一些爭執,但是好很多了。以前會認為這種行為叫做妥協,不,我現在不這么認為了,這是尊重、理解和包容,對所有的人,包括自己。

  再說一下關于生氣的理解。面對一件我不能認同,或者完全不能理解的事情的時候,通常我會很憤怒,生氣,用暴力的方式發泄。比如,這次孩子的周考很差,他爸爸已經很憤怒了,險些失去理智。因為孩子開學前兩周還可以,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被同寢室的孩子影響,注意力放在了打扮自己(這是我的猜想,孩子沒有認同)上,不想做復習,整理。班主任也說的很嚴重,他的狀態很浮躁,對老師的批評嗤之以鼻,一副很不在乎的樣子,對老師的批評很不禮貌。按照我以前,我肯定會大喊大叫,拿出一大堆我認為對孩子好的道理來,最終換取的是孩子對抗,然后……惡性循環就開始了。我想了想,還是選擇體會孩子的感受,體會老師的感受,體會我自己的感受。很奇怪,我的心里很平靜。

  晚上,孩子做完作業,我嘗試著運用傾聽的方法,然后去和孩子一起分析整件事情,其實是有兩個方面組成的。首先,是成績的下降;然后,是面對下降的成績的'我們的感受。我們著重交流了一下第二方面,聽聽他生氣的地方,感受一下我們和老師生氣的地方。最后再談他在學習方面遇到的困難。我不能很有把握的說,對孩子起到了翻天覆地的作用,但是,我觀察到,至少他也是用一種平和的心情和我交流的。關于改進學習的方法,我們有了一些一致的想法。

  學的還是膚淺,多多學習,反復練習,功夫為王!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4

  當一個母親看到孩子滿地亂丟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務,就會叨念他們,結果他們不但不改,屢屢讓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后惹得一肚子氣,他們煩,你也煩。當一個丈夫忙碌的工作時,手機響了,是妻子打來的,一遍遍的鈴聲讓你越發焦躁,你想把手機關機,但是你明白她依舊會一遍遍打來,那是否要接通電話呢,接通電話之后呢?我們的生活里面有很多的暴力,對他人的暴力,對自己的暴力。

  最近發現一本好書,是美國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看后感覺非常受用。依照它介紹的方法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書里講述的溝通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不舒服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一昧的歸責于對方。其實換一種方法,換一種說話方式就可以改變他們這些“屢教不改”的行為。比如,文章開頭談到的那位母親。母親可以這樣對孩子說:“當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亂丟在地上,我覺得很不舒服,因為我很不喜歡家里看起來凌亂,可以請你撿起來嗎?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將玩具收進玩具箱里嗎?”這本書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如何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非暴力溝通”,第一次接觸這個名詞的時候,估計都會給人一種很震驚的感覺,暴力?往往給人打架,造成身體傷害的一個攻擊性很強的名詞,而這樣的一個名詞與“溝通”相聯系,往往讓人好奇而又覺得有些牽強。書中介紹了與人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然而看了書的內容,對“需要”和“感受”這兩個詞最為深刻。靜下心來反思過往,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別人的感受呢?每天忙碌的工作,接受著來自生活的'壓力,努力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但是,多久以來我們都沒有問問自己我們需要的是什么?

  忽然間想到了前段時間上班的時候和下屬的溝通。因為已布置的工作進度問題,在電話中我明顯表達了自己的憤怒,我想指責他的不是。其實現在想來那時候的我已經徹底地將不滿和憤怒表現出來了,只是因為殘留的一點禮貌而沒有掛掉電話。我當時其實該冷靜的,不是嗎?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指責他的不是,雖然他跟我解釋了事情拖延的原因。為什么自己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我很認真地分析著整個事件的過程和當時的情況。

  生氣時,我選擇了指責他人,也就是我的下屬,我認為他是錯的,這個就是我生氣的原因。但是我沒有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用心體會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和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要在與人辯解中要處于勝利的地位。也沒有體會下屬的感受和需要,也許我轉移了注意力,我就不會專注于指責了,憤怒也將不再存在了。

  突然想起老子的一句話:“圣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家講無為之為。非暴力溝通也是這個道理:在一些敏感話題上,你只有放下了說服對方的念頭和動機,轉而充分和安全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內心軌跡和體會,這樣才會有最好的結果。

  作為一名管理人員,我在想非暴力溝通和企業管理可不可以建立起聯系呢?細細琢磨,非暴力溝通確實有助于企業管理。于職工個人發展層面來講,通過學習非暴力溝通,員工可以掌握人性化溝通的技能,學習主動調整情緒狀態的方法,提升工作的專注度和效率;于團隊管理層面來講,非暴力溝通講人類共性的需要,在需要層面人們沒有沖突,這一點能夠支持團隊形成真正意義的共同目標,提高團隊凝聚力和執行力的同時,實現個人及團隊的雙贏。另一方面,非暴力溝通還能協調和解決跨部門協作和團隊沖突之間的難題,幫助部門間優化業務流程,提高部門合作的效益;于組織戰略層面來講,非暴力溝通能夠支持領導團隊重新整合企業的使命、愿景和文化,制定順應企業內在需要和互聯網時代發展規律的戰略,通過文化和制度打造企業內部的自適應生態系統,使得企業以整體組織的形式不斷地進化,并適應時代的要求。所以說非暴力溝通與企業管理是有聯系的,并且是相互作用的。

  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交流。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于對生命的愛,而不是為了逃避批評和傷害。一旦人們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顧雙方的需要,那么,他們也就會相信我們所表達的愿望是請求而非命令。

  通過閱讀此書,讓我意識到,很多痛苦和不幸,是因為我們的知識太少,也是因為我們的選擇。我們可以選擇不痛苦和幸福,但你選擇了承受。所以很多時候,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沒必要讓別人負責,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沒有體會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想,非暴力溝通精髓其實就在于懂得“感受”和“需要”吧!(呂坐君)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5

  在讀到“充分表達憤怒”這一節時,對為什么我們會生氣的原因,我們會認為“他讓我很生氣”,這種情況下,我們難免就會指責他人,把外在的刺激等同于內在的原因。不看紅綠燈橫沖直撞的路人、不分青紅皂白批評我們的上級、養娃路上不給力的伴侶,都有可能是我們生氣的起因,但如果我們不再指責他們,而是專注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看重并需要井然有序的交通秩序、我們需要上級對我們工作的理解、我們需要伴侶在養娃的過程中搭把手,理解我們對家庭的付出。在我們留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動之后,雖然我們會有強烈的情緒,但是我們不再會生氣。

  在讀到“愛自己”這一節時,讓我聯想到在平時的生活中,往往我會忽視自己需要,對自己苛責。當我了解到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種形式,出于羞愧的行為不是自由而快樂的行為時,我告訴自己,接納我們在成長的`路上,還沒有變得更好的那一部分,我們的改變是出于對生命的愛,失誤揭示了我們的局限性,并引導我們成長。有了這種接納和自我寬恕,我們便會擁用更平和的心態,讓愛主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

  在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的過程中,我也會遇到生氣的事情一時腦子空白短路,想趕緊去翻書找答案的時候,但當做過練習“生氣不是因為我們的想法,而是因為我們什么樣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來詢問自己,把學習的節奏放慢一些,給自己時間,我們就會適應這樣一個過程。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6

  在寒冬臘月中聆聽最美的“春天”。這是最冷的一個周四,也是最暖的一個周四。紛紛揚揚的大雪如期而至,早晨起來,白茫茫一片,學校昨天已宣布停課,兒子還在睡夢中,看著身邊安安靜靜酣睡的小人兒,忍不住俯首親了親他紅撲撲的小臉蛋,許是擾了他的美夢,他抽搐了一下嘴角,小手深出被窩掃了一下自己臉頰,又安靜的進入了甜甜的夢鄉,輕輕地掖了掖他的被子,不禁想起了昨晚的對話。

  “媽媽,我不想長大!”坐在被窩里,兒子靠著我說。

  “長大了多好啊,可以學到很多本領,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以為兒子懷念幼兒園的無憂無慮,開始為期末的復習焦慮。

  “媽媽,我長大了你是不是就變老了?”兒子坐起身,扭頭看著我的臉,期盼的問。

  “肯定了!”我摸摸他的頭回答。

  “雖然我想做很多事情,但我還是不想長大。”兒子對我的回答有些失落,撅著最開始賭氣的樣子,我不明他氣什么?

  “你是在擔心媽媽變老嗎?”我試探著問他。

  “媽媽,你的媽媽在哪?”兒子問的我有些心酸,我是遠嫁,一年半載回娘家一次,兒子從小爺爺奶奶帶帶,對外公外婆沒有太大的概念。

  待我回答之后兒子又說:“媽媽,我覺得你好可憐啊,你都不能跟你媽媽一起!”

  我這才明白,兒子不想長大,是怕長大了就要與我分開。我安慰他說:“沒事,你長大了就不需要媽媽照顧了,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了。”

  兒子擺擺手,著急地說:“不是的,不是的!媽媽,我是想到你沒有媽媽照顧好可憐,我怕我長大了離開了你,你就更可憐了。”兒子的話似一股暖暖的氣流,氤氳我心。

  我很慶幸自己沒有在一開始討論這個問題時,就打斷兒子,實際是中途我確實有強制中終止話題的打算,因為我兒子經常會跟我說:“媽媽,我不想變老!”、“媽媽,我不想老死!”之類的話。小小的年紀,小小的腦瓜,裝的東西讓我覺得不可思議,他奶奶每次聽到他說“老啊、死啊”之類的也是很忌諱,所以我們每次都沒有讓這個話題繼續下去,而是用斥責或轉移話題終止。

  《非暴力溝通》第七章中,告訴我們要用全身心傾聽,在非暴力溝通中,傾聽他人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的體會他人,也許正是因為我放下對兒子“這個問題太沒意義”的主觀判斷,才讓我在寒冬臘月中聆聽到最美的'“春天”。

  是我在過去的所讀的書中最喜歡的一本,也認為,在讀完第一遍后,它確實對于我個人產生了的影響和改變。它是我當初加入《媽媽你聽》全國讀書會大群讀的第一本書,和其他群里的媽媽們每天讀書打卡,每次閱讀都能感受到收獲良多。每天讀書,也會特意留意觀察自己與別人相處的日常,反思了自己與周圍人的相處模式是不是有不妥的地方。

  慢慢懂得了,原來自己與別人的溝通并不是真正的溝通,因為最后的結果不是解決了問題,而是使我們之間矛盾更加激烈化了。以前的我們總以不是你輸就是我贏,或是兩敗俱傷收場。

  把書讀了第一遍后我懂得了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是讓非暴力溝通順利進行的四個基本要素。我也把它運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對于有時孩子無理取鬧,我也多了一份耐心。

  有時候,有些話,從老人嘴里說出來,我在以前可能會不高興立馬反駁,但是我現在不會,因為他們說出的并不一定是事情的全部,或是他們說的不一定就是他們真正想表達的。他們之所以感受到不滿意或憤怒的言論,只是因為他們自己的觀察結果,給他們帶來的評價而已。當初因為太喜歡它,迫不及待想更多的人分享它,所以在閱讀完第一遍之后,就在參與的同城讀書會中把它和其他人的書給交換了,目前它還是沒有被交換回來。

  很高興,在進精進小組后,我還能再次和大家再次閱讀這本書,但我不想耽誤進度,想跟上和大家一樣的讀書進程,我就再在網上買了一本新的。因為我認為,這本書它是值得反復去讀,多讀多領悟。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7

  書中說:“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于培育對自己的愛。”好好愛自己,這真的很重要!

  記得去年有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線上的時間管理踐行社群,每天有五項打卡項目,我要求自己必須每天完成,再加上自己每天要練字一小段,還要百詞斬背單詞,還有其他一些要學的課程,另外自己也要上班工作,每一天的生活都安排的滿滿當當,感覺做完這件事永遠有下一件事在等著我!連女兒都說:“媽媽,你怎么每天忙的一點娛樂的時間都沒有?!”

  說實在話,看著自己好像每天都過的很充實,但其實忙忙碌碌下來,最后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些什么,我的內心依然很焦慮很迷茫,總覺得這個是我應該要做的`,那個也是我必須去做的,結果把自己搞的好累,而且還看不到成果!靜下心來,我好好反思: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自己這么忙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我是不是一直走在通往追求的路上?多問自己幾個問題,多聽聽自己心靈深處的聲音,我發現有些事情我真的可以選擇不做,做了也沒有太大意義,有些也不是我的愛好,會讓我覺得很有壓力等等。思量再三,我最終決定退出堅持了三個多月的踐行社群,平常只保留了兩三項自己喜歡的來做。

  說真的,退出后我覺得自己松了一大口氣,當我不再把想做的事情當成任務來完成時,我發現自己更容易享受其中,也得益于其中,比如運動,比如閱讀,偶爾寫寫自己的心情日記。

  好好愛自己!不苛求,少自責,用心去了解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主動根據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我們想過的生活,生活終將越來越美好!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8

  暑假看了《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提出的,該理論解決了現實中許多的矛盾和沖突,其中甚至包括國際層面的爭端,這也讓他成為世界頂尖的非暴力溝通專家。這本書讓我真真切切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這本由三個重點內容組成,一是從表面上看平等的交流是如何演變成暴力行為的;二是,在暴力行為的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深層次原因;三是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來改變自己的人生走向?其中我認為前兩個重點是本書與其他有關解決“溝通”問題書籍的最大區別之處,是暴力溝通的本質所在,一切暴力行為都源于我們內心“性本惡”的影響。

  如何避免暴力溝通,進行平等有質量的對話呢?本書也給我指出了方向。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道理看似簡單,實踐起來卻不那么容易,我們需要好好練習,特別是我們容易混淆的表達感受和表達想法,而這恰好也是最容易把溝通變成為暴力溝通的因素。在表達感受的時候,我們要把“我的感受”和“你的行為”分開,這很難,因為我們通常認為你的行為引起我的感受,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溝通中老抱怨指責對方,導致溝通無效甚至爭得面紅耳赤,大打出手。

  在閱讀此書之前,我是這樣的.。當看到學生說小話,我會說:“你真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你讓我太失望了。”現在我才知道,原來我一開口就把學生放在對立面,把孩子評價為“不聽話的”孩子,沒有客觀地去觀察孩子講小話的行為。這樣直接的批評不僅讓孩子在公眾場合丟了面子,沒了自尊。想必我在孩子心目中地位也是低下的。我不是一個好老師,我沒有用“愛的語言”讓談話在舒服的環境下有效地進行。雖然小A迫于威嚴怕了我,沒有繼續講話,但這種讓孩子不得不做的命令實則讓我們的距離越來越遠。現在,如果再讓我處理類似的學生問題,我會更加從容有藝術,與家長的溝通也會更順暢。

  看完書,最直接的實驗對象就是家里人。以往我總覺得作為我的另一半,他要懂我,要知道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要時刻了解我的內心,跟我站在同一陣線上。現在我知道想要對方做什么,需求可以說得更具體更清楚一些。想要喝水不要只說“我渴了”,而要說“我渴了,可以幫我拿杯溫開水嗎?”累了想要家人幫忙不要說“我都快累死了,你們就不能幫幫我嗎?”而要說“我今天上班好累,晚上我想休息會,你能幫我洗個碗嗎?”我們不要帶著埋怨、帶著情緒去指責別人,如果這樣,我們從一開始就把對方放在了我們的對立面,自然我們也就不能取得想要的結果。

  不管是工作中與學生的溝通,與家長的溝通,還是生活中與家人、朋友的溝通,從這本書中我都能受到啟發,希望自己能沉下心,再好好研讀并在實踐中慢慢摸索,改進自己的溝通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藝術,構建有質量的溝通。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9

  《非暴力溝通》此書是阮胤華翻譯,原作者是美國的盧森堡博士。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由于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盧森堡博士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杰斯,后來他發展出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與方法,不僅教會人們如何使個人生活更加和諧美好,同時解決了眾多世界范圍內的沖突與爭端。此書共13章,190余頁,書中插有12位小朋友的天真爛漫的畫作。看這本書給人的感覺總體來說用三個詞來形容:有趣、溫暖、實用。有趣是因為書中不僅文字排版有趣,還兼插有圖畫,給人感覺新潮,所以在邊讀邊品之中不失風趣;溫暖是因為書中有的文字段落給人溫馨有力量的感覺,讓人讀完不盡心中有暖流流動,這種暖流如涓涓細流持續且平滑;實用是因為書中不僅有溝通技巧的介紹,還有案例練習的講解,在你了解溝通技巧后,有案例練習幫助你更好的理解,以便掌握溝通方法與技巧,這種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的寫作方法讓我確實感覺到買和讀這本書是不吃虧的,而是值得和有意義的!

  以上本人所敘述的可以認為是該書的好處,其實該書也是存在缺點的:

  一是該書缺乏理論的深度,沒有明確直接闡述非暴力溝通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溝通方式,只是通過側面介紹該溝通方式的方法與原則及如何使用與理解該種溝通方式,例如書中分章節的介紹非暴力溝通的技巧包括列舉實例來幫助讀者更好理解;

  二是該書中文版的翻譯文邏輯性不強,不夠嚴謹,全書行文邏輯從引入(原因與背景)到介紹(方法與技巧),缺乏最后的總結與概括,該書最后雖然有后記與附錄,但沒總結清楚與詳細,最后難免會讓讀者產生有一知半解的感覺!

  讀罷此書,了解到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即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首先,留意發生的事情,即我們此刻觀察到什么?接著,表達感受或心情;然后,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最后,提出具體的請求。四個要素在非暴力溝通方式中環環相扣,運用非暴力溝通這種方式需要注重這四個要素。非暴力溝通可以運用到各個層面的交流和各種環境中,如親密關系、家庭、學校、組織機構、心理療法及精神輔導、外交和商業談判、任何性質的爭論與沖突等,從以上諸多應用層面可以看出非暴力溝通這種溝通方式還是有很大的作用與益處的。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和愛,使我們情意相通,樂于互助。有些人用非暴力溝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際關系,還有人借助它改進工作,不同的人運用非暴力溝通有各人自己的用處。筆者覺得非暴力溝通有很大的意義,它能夠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能夠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能夠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能夠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沖突;能夠使人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從這些方面看,非暴力溝通意義非凡。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一種新的體驗,體驗到原來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種新的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這種全新的溝通方式使我想要嘗試與掌握,我相信,掌握了這種溝通方式肯定會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等帶來益處,同時,這本書讓我對溝通有了另外的認識,溝通交流不僅使我們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交流溝通促進我們人類的幸福!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20

  第一次捧起這本書是因為參加了后亭、民主、東唐和沙四這四個村委共同主辦的讀書會。也是因為我在育兒的路上遇到了困難,促使我捧起了這本書。

  在我沒有讀過《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時候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語言也會存在暴力,由于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我膚淺地認為只有行動才是暴力的行為,從來都不知道生活中我們的語言也存在暴力。

  捧起書抽空把它完整讀完歷經了一個月,可能是外國語言翻譯過來的,自己理解還不是很透徹。同時也跟著書友們在線上共讀,每個參與共讀的書友們都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實例,還有線下課的交流,帶讀老師的耐心引導,這樣更有助于我們加深了解怎樣把非暴力溝通運用到生活中去。

  非暴力溝通的四大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給我感觸最深的是感受,是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前在教育小孩的時候只會指責、否定、說教甚至打罵,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是自己的感受沒有清楚地表達出來,更沒有說出具體的請求,讓他們達到什么樣的標準?這就是一種暴力的行為。所以在教育孩子時我們要學會使用愛的語言、換位思考和有同理心,讓自己平和地跟他們溝通,學會用語言表達我們的愛。

  傾聽的力量也不可小看,通過傾聽,我們將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處,這也會使自我表達變得容易些。傾聽使我們勇于面對自己的弱點。它還可以幫我們預防潛在的暴力,使談話變得生動有趣。

  總的來說,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就是觀察而非評論,表達自身的感受并善于說出內心最真實的需要,最后提出具體的請求而非命令。這只是我讀后的一點點感想,當然想要將它很好的運用到生活中去還是需要我們刻意地練習和多次細細品讀。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咀嚼的書!(梁蓮)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21

  讀完這本書真的很受益,花了四天時間好好品讀,做筆記,好像明白了許多矛盾產生的原因~暴力溝通,了解矛盾產生的原因,接下來就是思考如何解決矛盾。這本《非暴力溝通》里面提供的四種方法: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我覺得始終就是貫穿的一個道理,當沖突產生時,首先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后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受,這樣很有可能能夠建立積極的關系或者說得到對方的良好反饋。生活中,每當遇到問題,我們常常習慣了用指責,命令,批評,否定的態度對人,尤其是對自己的親人,殊不知,以這種暴力溝通的方式,會讓對方因自我保護而產生強烈的攻擊性。因此,好好說話,認真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才更有可能得到對方的積極反饋。同時,善于自省,不斷修正自己的不足,一定可以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

  最后,將非暴力溝通的理論投入實踐中,不斷實踐,這個世界的某些角落定會因為你的善意的話語和行為閃閃發光。若能將內心潛藏的愛也贈與他人,很多人將會覺得無比幸福,那你所做的一切都將是有意義的,你也會是一個無比幸福的人。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22

  溝通無處不在,會用“愛的語言”進行有效溝通是所有教師必備的一項加分技能。然而大部分人在日常溝通中都只是出于習慣性的反應,而并非建立在察覺感受和需要的基礎之上。馬歇爾·盧森堡在其《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分享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教會我們如何正確進行有效溝通。

  觀察(Observation)

  “觀察”是對事實的客觀陳述,不帶任何偏見和評價。當我們在觀察中夾雜著自己的評論時,他人往往會認為我們在批評他們,從而產生抗拒和防御心理。

  在給孩子們訂正作業時,常常會碰到需要訂正好幾遍才能訂好的'同學,面對這樣的情況,有時我們會脫口而出“你怎么還沒訂正好。”不管說得多心平氣和,這句話都會讓對方感受到指責和不耐煩。倘若我們換個說法,告訴他“你訂正了10分鐘了。”讓孩子自己意識到訂正不夠認真,效果會更好。

  感受(Feeling)

  感受和情緒是人與人交往之間最柔軟真誠的部分,我們要做是:客觀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不帶任何情緒。即:表情平和、態度冷靜,聲音適中、語速平緩。在教學工作中,我們要控制并保持自己的情緒穩定,減少消極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

  需要(Needs)

  清楚明了地說出自己的需求(我希望怎么樣,我想要怎么樣),而不是默認對方知道我們的需求或把自己的需求遮掩在情緒和感受的背后。

  如直接明確地對學生說:我希望你多花一些時間在聽音模仿和課文背誦上面。

  請求(Request)

  根據自身需求,勇敢具體地表達對對方的正面請求。“請求”不是命令,請求里有禮貌與尊重,且好達成、易上手。正面請求(可以怎么做)比遏制性的請求(不要這樣做)更容易讓人接受。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需要平等與尊重。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學會傾聽和感激。

  “傾聽”不僅包括傾聽他人,也包括傾聽自己。傾聽他人時,我們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去體會他人。也許對方真正需要的是我們的陪伴和一個認真傾聽的對象,而不是所謂的建議或我們的感受。傾聽自己,我們則需要明確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別人做什么。

  此外,“人人都渴望贊賞和感激。”沒有理所當然的好,一句發自內心的贊美和感謝能令人心情愉悅一整天,所以我們不要吝嗇自己對他人的贊美和感謝。

  最后,我相信,沒有人喜歡被評判,也沒有人會無故拒絕真誠的請求,掌握非暴力溝通的邏輯,才能不淪為情緒的奴隸。愿我們都能知足且上進,溫柔而堅定,維持善良,堅守原則。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23

  生活中,工作上,暴力的溝通方式無處不見,這種雙輸的溝通方式似乎有癮,跟吸鴉片一樣,明明知道不好,卻一直戒不掉!原因是我們找不到很好的的方法,這本書講述的溝通方式淺顯易懂,但是關鍵還是在于自我實踐,但是只要愿意嘗試,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親子關系,夫妻關系,戀愛關系,甚至是婆媳關系,非暴力溝通方式都有很好的解答,遇到問題,我們一向是太關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更不要提對方的需要了!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口的`評價和結論給別人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會讓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冷漠,社會越來越無情!親情關系越來越破例!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不斷反思,有時候我是傷害別人的角色,也有時候我被別人傷害,其實我們可以做到不去傷害別人,也可以做到很好的保護自己,在關鍵的時候,嘗試讓自己冷靜幾秒鐘,靜靜感受自己!沖動是魔鬼,這個魔鬼雖然可怕,但是他生存的時間有限,你的反應越迅速,可能被他傷害的機率就會越大,關鍵時刻能夠讓自己冷靜下來真是一項需要鍛煉的本事了!

  本書還有一個觀點很贊同,就是愛自己,傾聽自己,理解自己,是的,沒有什么比愛自己更重要了,一切好的溝通方式,其目的都是避免沖突帶來的傷害,傷害別人和傷害自己都不是明智的選擇,先愛自己才有能力去愛別人!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24

  是一本想要安利給全世界的實用性溝通教科書。

  在翻開書之前我從沒想到會是這樣一種閱讀體驗,很有趣啊,是很久沒有讀過的標準科研文章型指導讀物,讀起來邏輯通暢條理清晰,實操性這方面怎么說呢,是一種要讓人一點一點潛移默化從而達到純熟運用的方法。

  中文是一種含蓄的語言,中國人也是一個含蓄的民族,我們總是更期待別人通過自己的`字里行間來感悟到自己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從而更吝嗇于真誠通透地表達,這樣反而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及隔閡。(看完書發現其實所有人類都有這種依賴性造成的溝通不暢)

  這本書旨在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表達以及溝通,更或者說,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認識以及表達自己。觀察并了解自己的情緒,以及引起情緒的真實需要,從而推己及人地去了解別人,幫助別人,傳遞“非暴力,愛自己”的精神,以達到溝通的效果。

  觀點和理論非常實用,閱讀的過程中也反思了很多自己遇到的情況,不時在想“如果運用非暴力的溝通方法應該怎么表達呢”,練習的這種過程其實也很有趣。至于具體實際操作,其實真的挺難,因為這種溝通方式需要順暢的溝通環境或者說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間,而現實生活中,哪怕自己內心真的非常想要去溝通想要去愛人人,但是當遇到銅墻鐵壁一般拒絕溝通的對象,或者說一時之間的情緒波動,(就比如真正在路上開車遇到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還是會很苦惱于難以控制自身情緒,無法熟練運用非暴力技巧啊哈哈。

  但還是會盡量去做去練習吧,如果真的能熟練運用感覺還是非常酷的啊。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25

  這本書讀完了很長時間了,因為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時間來寫這個讀書筆記。等到我開始整理讀書筆記的時候,發現很多內容都已經忘得差不多了。我讀過的書,大多數是這個情況。

  很久以前,我立過一個flag,我說每讀完一本書一定做一個讀書筆記。現在,我很慶幸我立的這個flag,因為我發現做讀書筆記的過程,其實又將書讀了一遍,溫故而知新,而且,這個過程所花的時間并不多。

  我對心理學類的書比較感興趣,因此,這本《非暴力溝通》也不例外。

  書的作者,盧森堡博士,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杰斯,后來他發展出了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也就是此書),也因此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

  雖然這本書叫《非暴力溝通》,但是,這本書講的不僅僅是一種溝通方式,更是一套實現幸福人生的生活哲學。

  如書中所講,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系。但是留意一下現實中的談話方式,我們發現,有一些話確實會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等,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和敵視。

  這本書的核心,希望是通過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加強人與人的聯系,既充分表達自己,又能夠去理解他人,實現人與人的和平相處。書中所講的運用非暴力溝通的例子,都有很好的效果。我并不懷疑,只是我感覺做到那樣并不容易。Anyway,justdoit!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26

  今天讀到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包含的三個部分:

  1、對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心情怎么樣。

  這讓我想到我們讀的第一本書中所說的贊賞孩子的三個技巧:

  1、描述你所看到的;

  2、描述你的感受;

  3、把孩子值得贊賞的行為總結為一個詞。

  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就像一個升級版的方法,適用于家庭和人際交往。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用正確的方式充分表達感激,當別人以同樣的方式表達對我們的感激時,我們可以做到既不自大也不假謙虛。不要讓我們的贊揚成為實現某個目的的工具。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認真感悟書中的內容,讓自己變得更好。

  關于懲罰: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為孩子的淘氣而對她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有的時候是以暴制暴,也有否定他人的方式,目的性很強,就是要征服她。可事后常常后悔自責,事后看著她熟睡的樣子如此酣甜,就像個天使,真后悔當初去體罰她。有時女兒沒有照我的話去做,我會對她說不尊重父母而冷漠她,可是小家伙過一會主動過來抱我,真是一抱解怨氣。

  這一點真要好好向她學習,想想自己很少會在有怨氣的時候主動抱她而化解矛盾。都說懲罰是手段不是目的,可是我們往往會在懲罰的時候忽視事情本身的價值而陷于失敗,導致深省自責,懲罰不僅會疏遠彼此的關系還會適得其反,的確要慎用。

《性一交一乱一伦,亚洲欧美日本韩国,欧美激情第1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相關文章:

非暴力溝通心得11-05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04-04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10-22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24

非暴力溝通心得(精選24篇)11-28

非暴力溝通心得15篇02-09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09-21

非暴力溝通心得體會09-15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03-2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精選26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非暴力溝通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

  在書中,可以感受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美;可以體會到“人情似紙紙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的無常;亦可以領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生命真諦。——題記

  沿著歷史的長河,讀唐詩,品宋詞,唱元曲,萬千風景,皆在書中。年少時的我,也曾意氣風發,恰同學少年!約三五好友,一起喝茶,一起談讀書心得。在參加工作以后,雖然忙碌,但閑暇之余仍會抽空閱讀、聽書。書,能讓人清醒,亦會讓人變得曠達。

  最近在一書一課APP上聽了樊登老師的《非暴力溝通》,讓我受益匪淺,通過傾聽,我學習到一套標準化的溝通方法。在員工學院素質提升培訓中,我已經接觸學習過“非暴力溝通”這個概念,通過非暴力溝通,可以讓我們找到一套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一直沒有一個較為恰當的理解。讀完之后,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原來非暴力溝通如此重要。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觀察,好多事情我們一張口就是評論,而非事實。在工作中,作為一名任職管理人員,在和員工溝通時,我們是需要觀察員工情緒的,我們無法選擇一些事,我們可以選擇面對一些事的態度,不可居高臨下,不可道聽途說,不可張口即來,這一點真的挺難的。因為我們總會情不自禁的闡述一些我們的觀點。事實是最不會引起對方反感的,書中說,“不帶評論的觀察這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然后是感同身受,我們要同員工站在同一角度考慮問題,一個人生氣,一定是他的需求沒有滿足,我們要找到感受的根源,提出具體的要求,明確談話的目的,這樣才能達到上下級之間的有效溝通。

  下班回到家中,因為工作關系,我們和孩子在溝通時也會出現類似情況,平時我們參與孩子的學習成長很少,但當自己偶爾參與進來時發現,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便開始了“暴力溝通”,不學習時,歲月靜好,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我們只有轉變自己的溝通方式,找到行之有效的溝通方法,方可展開父與子之間的.溝通交流。

  《非暴力溝通》這段音頻,我總共聽了三次,每次聽完這本書,我都更深刻地了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許是聽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為淺薄。但我相信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多,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越多,我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在一書一課APP中,我還聽了很多好書,在這有限的時間中,我愿從書中汲取更多,看更美的世界,愿讀書成為我們每個人的習慣!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2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是你說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

  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魯思·貝本梅爾

  初讀這段詩,它并未引起我的共鳴。然而在讀完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之后,重新細讀,它給了我很深的觸動。反思自己的課堂和班級日常生活,作為一名老師,每天我會面對很多不同性格的孩子。在與他們的相處中我是否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產生的問題,并給他們善意的解決之道呢?當孩子犯了錯時,我有沒有耐心地去聽聽他們的想法,理解他們給他們機會改正呢?當我自以為是的評價學生,甚至武斷地給孩子貼上“懶惰”“不負責任”“自私”等種種負面的標簽時,是否意識到這都是自己的主觀暴力評價呢?

  都說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但有時這座橋不是暢通無阻的,有時它也會出現岔路需要我們去尋找正確的方向。有時我們會訴苦:自己對學生可以說是操碎了心,可他們卻對我們的行為不理解;我們會抱著為他們好的心態,努力幫助他們糾正錯誤卻遭到“無視”,甚至消極抵抗。為什么我們的好心不能感動他們?我想有時候我們的.好心用錯了方式,我們的初心和目的是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但這個過程中,有時我們會錯誤地使用了暴力的語言。也許大家都認為拳腳相加才是“暴力”,但讀了《非暴力溝通》后我知道了,其實“暴力”分為“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兩類。武力的“身體的暴力”大家比較熟悉,而通過語言和行為讓對方產生精神恐懼、緊張和痛苦的“隱蔽的暴力”,經常會被大家忽視。其實這種暴力才是我們要重視的暴力。但這種暴力比較隱蔽,有時往往連我們自己都很難察覺,可它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頻率卻非常高。如果用心體會和留意一下自己日常談話方式就會發現,我們的語言有的時候真的很像一把利刃,它會讓自己身邊的人受傷,痛苦甚至變得消極。當我們讓孩子處于這種“隱蔽的暴力”中時,他可能早就遍體鱗傷了又如何能要求他們配合老師快樂地學習呢?

  雖然語言有時會是“隱蔽的暴力”,但只要我們愿意它更可以成為“甜蜜的動力”。《非暴力溝通》向我們闡述了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今后,在與學生的相處中,我們應該要有意識地靜下心來多傾聽孩子們的想法,用善意的語言與他們溝通,理解行為背后潛在的需要。努力營造一種讓學生覺得安全、信任,能相互接納、彼此欣賞,相互關心的溫暖的班級氛圍。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3

  這是一本講溝通的書,本以為又是一部枯燥乏味、理論深奧的專業性極強的書籍,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這是一本不經意間就閱讀完的有趣的書籍,更讓人產生意猶未盡之感,覺得這本書略顯得薄了點,還可以寫的更長點。

  非暴力溝通令人很容易就想到了它的對立面——暴力溝通。但在很多人看來暴力和溝通本就是一對反義詞。正如兩位面紅耳赤之人,最常見的方式不是針鋒相對就是不言一語。這種情況下溝通顯然很難,甚至溝通已經結束。但是不是沒有面紅耳赤或沒有反對之聲就沒有暴力溝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書中所說,大多數的暴力溝通并不一定需要訴諸武力,它有另外的容易被人忽略的表現形式。

  溝通是需要技巧的,如果觸碰溝通中的雷區,就會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讓我們溝通陷入困境的原因,大家也都非常熟悉,諸如道德評判、逃避責任、進行比較、強人所難等,雖說熟悉,但是在溝通過程中卻一次次的滑入其中而不知,最終導致溝通的失敗。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要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讓溝通使得彼此情意相通。

  以道德批判為例。大多是識人易而察己難,我們也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聽到道德綁架一詞,人們既能明顯感受到其害之苦,但又在生活中以此傷害他人。自己在乎細節,如朋友不是過分的在乎,那他就是粗心大意。如果一位年輕人未給老人讓座,那他就是缺乏愛心之人……這些問題就這樣以一種“合理”的方式存在于我們的溝通語言之中,當我們還在沉醉于一片“為你好”的表述之中時,殊不知對方心理早已抵觸不滿。

  如何有效避免這些問題呢?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但不幸的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將觀察與評論混為一談,當二者混為一談時,人們更傾向于聽到批評指責之聲,逆反心理由此而產生。很多家長不就是在這樣的溝通方式中與孩子的關系越來越緊張。孩子如果沒有學習而是在看電視,那就會被視為懶惰或是沒有上進心的人。試想在這樣的溝通情景中,孩子聽到的只能是評論,即使他聽從父母的話關掉電視前去學習,內心也是帶有極大的怨氣。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只是如實的說出觀察結果,而不帶有感情傾向的評論,將會更有利于彼此的溝通。正如面對孩子看電視的行為,你可以說,放學后你已經看了1個小時的電視,長期這樣我擔心的你的視力和成績都會下降,我擔心你會因此而不開心。陳述自己的.觀察,表達自己的感受,體會對方的需要,不給對方壓力進行溝通,才會令人更易接受。

  那些被忽略的容易導致溝通出問題的細節,在本書中都較為詳細的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表達。人心總是敏感的,希望閱讀完本書后,自己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能走出溝通中的誤區,讓溝通真正成為連接彼此的橋梁,而不是難以跨越的鴻溝。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4

  在讀《非暴力溝通》一書之前,我以為“暴力溝通”只是“沖突”和“爭端”。但是現在,讀了《非暴力溝通》之后,我認識到了“暴力溝通”不止是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還存在著許多“暴力行為”。語言暴力就是一種隱性的暴力行為,殺人于無形!

  正處于青春期的我們和快踏入更年期的父母的相狀態就是互相傷害的狀態。典型的暴力溝通!

  在家中,媽媽就像是清晨的麻雀,叭叭個沒完。從進入房間叫你起床,她會說:“怎么又把房間弄得這么亂啊!這垃圾也不扔進垃圾桶里!”這個時候,本來睡意還未散去的你可能會頂上去“不用你管,我等等會收拾!”正是你下意識的一句話,也許并沒有惡意,語氣也很平緩,那也不行!你已經扳了機關,子彈止不住的往外飛!媽媽是時候拿你跟XX比較了!“不用我管!不用我管!你什么時候能像XX那么棒就不用我管了!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家務,家務不行,學習,學習不靈!跟你爸一個樣,沒出息!”你還沒接上話呢!你爸就登場了。爸爸這一個角色亦敵亦友,不只要他不說話那一句話,就還好。哪一句?就是“我是你爸,所以你......”

  很多中國家庭是不會直接地,露骨地表達愛意。中國的許多孩子也是怯于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家長們覺得自己對孩子已經是夠上心,給的愛已經夠多的了,但是有沒有想過您付出的愛,您的孩子沒有感受到,或者他拒絕接受呢?不停地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打擊往往大于激勵,而命令式的“我是你爸爸”更是讓人產生一種“黑云壓城城欲摧的.窒息感!

  家庭是由愛建筑的,是成員們獲取溫暖的避風港。如果因為溝通不得當,而破壞了家庭和睦,那就不好了!我們要勇敢邁出第一步,示愛。表達清楚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需求。還要常懷感恩之心,父母是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把我們養育成人,對我們呵護備至的人。我們不能一昧地索取而不付出。我們要出自己的一份力讓家更牢固,讓愛永存!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5

  剛當班主任的時候,猶記得私下里和一位學生談話時,學生的發言讓我至今印象深刻,“老師,您和我們說的話意思和張老師的話意思一樣,但是張老師說的時候我們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聽進去。”道理是一樣的,為何我說的話學生聽不進去呢?讀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后,我找到了答案。

  一、探因

  為何有時候我們的話,學生聽不進去?原來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那些“為你好”的話語中,其實是裹藏著“暴力因素”。盧森堡博士認為,以下四個原因會促使我們平時的交流出現暴力,它們分別是道德評判、進行比較、回避責任和強人所難。其中,我發現在平時和學生在溝通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其實我是有在做道德評判和強人所難。比如我比較愛整潔,喜歡把桌面總是收拾得干凈整齊的,我看到學生的課桌亂七八糟,我可能會責罵他:“你看你連桌子都不會收拾整理,真是太邋遢了!”這一表達就是我用我的衛生標準去評判學生的行為,是一種暴力溝通。又例如學生與她爸爸發生矛盾,覺得爸爸總是偏心,滿足弟弟的要求,而她提的要求總是忽略掉,有些恨他爸爸,而我們有時候可能會第一時間說你不要恨你爸爸,其實你自己也不好受。沒有給予孩子認同,沒有疏導好孩子的情緒,而讓她不要討厭他爸爸,其實就有些強人所難。所有的問題終究是,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其實更多的關注對象還是在我們自身,而非要溝通的對象——學生,所以我們的溝通沒有觸動到學生的心靈,反而是因為在溝通過程中出現的“暴力因素”,讓學生在對話過程中,覺得老師的“攻擊”我,從而第一時間是反駁對抗,從而未能接收到對話中可能真正對他有促進意義的寶藏。

  二、轉變

  好的語言是溝通雙方心靈交匯的窗戶,而暴力溝通很多時候起不到溝通的作用,反而是為雙方筑起一道墻。因此如何實現非暴力溝通,到底如何說,孩子們才會聽,也成為我接下來工作重點。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書中介紹了“怎樣交流能避免暴力溝通”,他強調4個點: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第一是觀察而不評論。第二是表達自己的感受。第三,說出自己的需要。第四,提出具體的請求。在接下來與學生的談話中,我會有意識的注意以上四點的內容,調整自己交流的方式。如上面收拾書桌的事件,其實我是需要孩子們收拾好書桌,營造更好的學習環境,但我的表達讓孩子感受到批評,之后我會換種表達:“孩子,現在書的'放置有些雜亂,老師怕你找資料的時候不好找,時間長了或忘記某資料放置的位置,趕緊收拾一下書桌,也可能騰出更大的空間,寫作業,自己舒服一些。”學生聽了,也會審視自己是否會有這樣的不便之處,覺得我說得有道理,真正的為他著想,會動手收拾一下。

  三、提升

  多學了一段時間后,除了具體表達的轉變,我的思路有了變化提升,從更多關注自己、心疼自己,過渡到開始重視與我交流的那個人的感受和體會。過去交流不順暢時,通常會在心里指責別人:“這人怎么這么難溝通呢?和他(她)說話真累、太勞神!”學習了《非暴力溝通》后,我常常會下意識地琢磨、復盤、反思。我在交流中有沒有暴力溝通的成分在其中?我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了嗎?我的請求是否是具體且可操作的?我在用心關注、努力理解對方抱怨背后的需求了嗎?漸漸的換位思考,讓我的話語越來越能走入別人心里,而我也更能理解對方,自己的負面情緒也變少了。

  我很欣喜地看到自身的變化,溫柔的語言比強勢的施壓更有力,用善意和溫暖讓語言成為使陽光照進他人心靈的窗戶!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6

  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發現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負面影響。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這會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發現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負面影響。它們雖然致力于滿足某種愿望,卻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這些語言和表達方式,即“異化的溝通方式”。

  主要表現為:

  道德評判: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

  進行比較:回避責任!

  為什么要打掃房間?因為我不得不做。(受說不清楚的力量驅使)

  為什么喝酒?因為我是酒鬼。(個人情況,成長歷程、自我形象等)

  為什么要打小孩子?因為他跑到馬路上去。(其他人的行為)

  為什么欺騙顧客?因為老板讓我這樣做。(上級的'命令)

  為什么要打掃房間抽煙?因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煙。(同伴壓力)

  為什么要停別人的職?因為你違規了,根據規定,我必須這么做。(機構的規章制度及政策)

  為什么必須做討厭的工作?因為我是一個父親,要養家。(性別角色、社會角色、年齡角色)

  為什么吃巧克力?因為吃巧克力的沖動征服了我。(無法控制的沖動)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強人所難: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

  “應當”想法:有些行為應當獎勵,另一些行為應當被懲罰。

  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可是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道德評判就是其中的一種,它將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進行比較也是一種評判,它會蒙蔽對人對己的愛意。異化的溝通方式還淡化了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責任意識。此外,強人所難也會造成心靈的隔閡。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7

  今天讀到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包含的三個部分:

  1、對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心情怎么樣。

  這讓我想到我們讀的第一本書中所說的贊賞孩子的三個技巧:1、描述你所看到的;2、描述你的感受;3、把孩子值得贊賞的行為總結為一個詞。

  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就像一個升級版的方法,適用于家庭和人際交往。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用正確的方式充分表達感激,當別人以同樣的方式表達對我們的`感激時,我們可以做到既不自大也不假謙虛。不要讓我們的贊揚成為實現某個目的的工具。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認真感悟書中的內容,讓自己變得更好。

  關于懲罰: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為孩子的淘氣而對她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有的時候是以暴制暴,也有否定他人的方式,目的性很強,就是要征服她。可事后常常后悔自責,事后看著她熟睡的樣子如此酣甜,就像個天使,真后悔當初去體罰她。有時女兒沒有照我的話去做,我會對她說不尊重父母而冷漠她,可是小家伙過一會主動過來抱我,真是一抱解怨氣。

  這一點真要好好向她學習,想想自己很少會在有怨氣的時候主動抱她而化解矛盾。都說懲罰是手段不是目的,可是我們往往會在懲罰的時候忽視事情本身的價值而陷于失敗,導致深省自責,懲罰不僅會疏遠彼此的關系還會適得其反,的確要慎用。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8

  由于時間緊迫,對于非暴力溝通只能做到淺嘗輒止。雖然只是隨機選讀了一部分章節,也不乏有所收獲。

  我耐性不好,在傾聽這一方面表現差強人意,所以我選讀的這部分就是關于傾聽的。我贊同書上很多觀點,也能理解,我們在傾聽別人時,需要認真并放下自己的想法,這是我們對他人表現出的一份尊重和真誠,不然,我們將辜負了他人對我們傾訴的信任。

  用心傾聽他人的苦痛不容易,如果我們內心不夠強大,則受到他人負面情緒的影響。對此,我不禁想到心理咨詢師這一職業,看來做一名心理咨詢師需要的不僅是專業知識和素養,更需要一顆強大的寬容的心靈。

  如果一個人想要別人了解他的處境,聽到的卻是安慰和建議,那么,他就有可能覺得不舒服。這句話淺顯易懂,卻是我們容易忽視和做的不恰當的一種行為。

  我想,大多數傾訴的人都會經歷過這種感受吧,雖然得到了朋友的關懷,但是卻感覺不到滿足感,好像他們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挺苦悶的;對于傾聽者來說,發覺自己的關懷沒有起到作用,也會有或多或少的挫敗感吧。在看到一些建議性的例句,我發現,那些話語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也不好意思說出口,更像是在影視上聽到的臺詞,由此可見,我們是不善表達的。

  書中不僅闡述理論知識,更是舉了許多日常生活中經常遇見的例這些舉例具有代表性又切實,便于人們的理論理解,也能與人們產生心靈的`共鳴。在這些舉例中,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則是一對關系緊張的夫妻之間對話,妻子指責丈夫不好好聽她講話,丈夫不以為然。

  他們兩個人因為站的角度不同,考慮的問題重點不同,以至于交流目的沒有達到,反而適得其反,造成雙方失望關系緊張。通過作者在中調解,雙方都意識到對方對自己的需要,兩人都得到了理解和接納,關系自然也得到了好轉。文章中說這段是對他人反饋,我想到在管理學上學到的信息傳遞的反饋,反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我們痛苦的無法傾聽時,我們無法顧及他人的感覺和需要,自然也不能給予傾訴者想要的東西,這時,為了不讓雙方都感覺不舒服,我們需要及時告訴他們我們也處于痛苦中。雖然不至于讓他人反過來安慰自己,但自己一定要重視起來自己的感覺,自我調節,自我排解。

  我們繼續讀下去這本書,取彼之長補己之短,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溝通方式。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9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通過這本書《非暴力溝通》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誠實清晰的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發現了問題該怎么解決呢?從說話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進。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我在我兒子眼中就是一個暴脾氣的媽媽,后來我們家兒子給我起了一個錯號,叫暴躁媽媽,其實很多時候我的問題很大,以前根本不知道都是自己的問題,因為我是一個年輕媽媽,感覺自己還是一個孩子,總是把自己的情緒強加給兒子,經常孩子作業不是很懂的時候我總是拿他和其他小孩子做比較,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聽話些,聰明些,看不到孩子的優點,總是孩子還沒說完話的時候打斷他,不去聆聽孩子的心聲,通過蘇老師給我們提供的這個平臺這段時間我們一起共讀這本書《非暴力溝通》,讀后感覺非常受用。依照它介紹的方法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書里講述的溝通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不舒服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一昧的歸責于對方。其實換一種方法,換一種說話方式就可以改變他們這些“屢教不改”的行為。比如,文章開頭談到的那位母親。母親可以這樣對孩子說:“當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亂丟在地上,我覺得很不舒服,因為我很不喜歡家里看起來凌亂,可以請你撿起來嗎?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將玩具收進玩具箱里嗎?”這本書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如何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本書并不是教人如何說話的工具書,只講方法治標不治本,我認為書中提到的一些思維模式是非暴力共同的精髓。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從心底認同這個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溝通。所以我打算從自己做起,改變與他人的溝通方式,嘗試在自己的身邊構建起一個有愛的世界。希望更多人能夠看到《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不說這本書有多么神奇至少對自己的溝通能力有很好的提升,看世界的角度也會美好很多。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0

  書中說:“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于培育對自己的愛。”好好愛自己,這真的很重要!

  記得去年有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線上的時間管理踐行社群,每天有五項打卡項目,我要求自己必須每天完成,再加上自己每天要練字一小段,還要百詞斬背單詞,還有其他一些要學的課程,另外自己也要上班工作,每一天的生活都安排的滿滿當當,感覺做完這件事永遠有下一件事在等著我!連女兒都說:“媽媽,你怎么每天忙的一點娛樂的`時間都沒有?!”

  說實在話,看著自己好像每天都過的很充實,但其實忙忙碌碌下來,最后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些什么,我的內心依然很焦慮很迷茫,總覺得這個是我應該要做的,那個也是我必須去做的,結果把自己搞的好累,而且還看不到成果!靜下心來,我好好反思: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自己這么忙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我是不是一直走在通往追求的路上?多問自己幾個問題,多聽聽自己心靈深處的聲音,我發現有些事情我真的可以選擇不做,做了也沒有太大意義,有些也不是我的愛好,會讓我覺得很有壓力等等。思量再三,我最終決定退出堅持了三個多月的踐行社群,平常只保留了兩三項自己喜歡的來做。

  說真的,退出后我覺得自己松了一大口氣,當我不再把想做的事情當成任務來完成時,我發現自己更容易享受其中,也得益于其中,比如運動,比如閱讀,偶爾寫寫自己的心情日記。

  好好愛自己!不苛求,少自責,用心去了解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主動根據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我們想過的生活,生活終將越來越美好!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1

  一、這本書講了什么?

  這是一本講如何溝通的書。暴力溝通不是指說著說著就打起來了的溝通,而是指語言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痛苦的溝通。如果我們留意生活當中的說話方式,就會發現,言語上的嘲諷、否定、說教、拒不回應、隨意打斷都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創傷。作者提倡非暴力溝通,并且指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以下是一個簡單的非暴力溝通的例子。媽媽對兒子說,房間里有3個襪子(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為我需要房間的整潔(需要),你能幫我把它們放進洗衣機嗎(請求)?很好地對應到了這四要素。

  二、如何論證的?

  全書先總述非暴力溝通的意義,而后對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分章節敘述。各章節詳細的介紹如何客觀觀察、準確的體會和表達感受、正視自己的需要和具體的表達請求。每一章闡述觀點的時候作者都會舉例論證,當然舉的例子也很接地氣,章節末尾給出了所討論主題的例子供讀者練習。非暴力溝通四個要素中的前三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是請求的基礎。其中,請求是指要提出具體的請求,必要時請別人確認。請求應該站在雙方的角度,平等的請求不是命令,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讓別人做什么,而是以誠實和傾聽的'方式與人聯系,這樣請求被拒絕了也不會有什么怨恨和尷尬。

  三、作者說的有道理嗎

  我認為還是很有道理的。生活中暴力溝通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包括與父母的溝通、與伴侶的溝通以及與朋友的溝通,我們的話往往讓別人痛苦、難堪。我們經常忽略了客觀的觀察,其實這一點非常重要。那種帶有評論的觀察一說出口就讓別人很抗拒。比如,“你總是不記得收拾好衣服”和“你今天沒收拾好衣服”這兩句話,情緒上明顯后者讓人舒服的多。恰當的表達自己感受也非常重要。比如,你這樣做我感覺有點難過;比如,我今天感覺不開心。適當的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

  四、生活中受到什么啟發

  首先是應該客觀的觀察,不僅是觀察自己,也要觀察別人,觀察應該基于看到的事實,而不是先入為主的評價。其次應該用心的感受需要,包括自己和對方的。這一點我感觸很深刻,當別人給我說它的困惑、難過的時候,有時候我太急于說教和給出自己的意見了,這樣很不負責任。按照書中的做法,我應該耐心的聽他說,并詢問和確認對方的感受以及需要。只有他充分表達和釋放了自己,我才能正確的給出建議。或者別人根本不需要建議,等他們充分的表達自己,已經有主意了。受到啟發的第三點就是準確的表達自己的需要和請求,讓別人猜自己的想法不是一個好的習慣,我們應該說出需要,提出具體的請求,如果別人拒絕了,那也沒關系,因為我們的請求是站在雙方的角度來考慮的。

  這本書整體較短,pdf只有109頁,語言也很簡單,讀起來絲毫不費勁,但是其中的溝通事例在我們生活中卻是很常見的,代入感很深。只是讀一本書生活當然不會有改變,只有你真正認可了書中的方式并且按你認可的方式行動起來,改變才會發生。非暴力溝通也需要刻意的反復練習才能學會,行動起來吧!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2

  知道這本書是源于一個共同愛好心靈成長的好友推薦的,那天我咨詢她事情,她很激動的推薦我這本書說一定要好好讀讀,我抵擋不了她的熱情立馬在京東上下單了。京東很快,第二天就把書送到我手里。然而,那本書大概就在我的書架上靜靜的躺著超過了三個月,塑封都沒有開啟。

  第二次,我再次遇到我的好友時,我發現跟她溝通似乎感覺更好了,很明顯的感到我的事情她都在認真的傾聽和感同身受。她依然強烈推薦這本書,而且告訴我說自己花了好多精力在學習,這一次我動心了。

  這本書為什么沒有立刻吸引我的原因,大概吃虧在書名上。看書名以為在講溝通技巧,然而我對于寫“術”一類的書并不太感冒,我喜歡看“道”。我個人認為脫離了正確的道的基礎去研究術,似乎根基不牢,有走偏的風險,而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然而我還是高估了自己,這本書其實是術和道的結合,既有指點迷津的理念,也有立竿見影的實操,很值得反復看,反復練。

  那么何為非暴力溝通呢?在我們的表達里面含有四個要素:

  1)觀察,這種觀察不帶任何評價,只是描述自己看到的事情。

  2)感受,說出自己的感受或確認對方的感受。

  3)需要,看到自己的需求或鼓勵別人說出需求。

  4)請求,清晰的表達出自己希望對方做什么,或確認對方需要自己做什么。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練起來還是需要刻意的。

  在生活當中,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我們的語言,很多時候都是評判,甚至會上升到道德評價。比如,你太不負責任了;我的孩子很懶。比如有同事對某件事提出我們認為不好的的疑慮時,我們通常會說,你太負面了。有沒有覺得這些對話里面,對方聽到了批評,不走心,甚至粗暴。有時候我們為了表達我們的欣賞,通常簡潔的一句:你好棒!你好優秀!雖然是表揚別人的話,但是,對方聽到了空洞的應付,一樣沒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能描述詳細的事情先,再表達自己的感受,那么這和表揚要具體到事情上的理念是一致的。

  還有時候,我們也喜歡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價。可是在生活中,我們已經太習慣比較了,我們家長為了教育孩子通常會拿鄰居家的好孩子來比較,學校會排名成績,這也是一種比較,團隊會排業績表,這也是一種比較。但是比較蒙蔽了我們對別人或對自己的愛,對自己的認可。在比較的環境中,只有在比得過別人時,我們才會覺得自己是優秀的是好的。如果哪一天落后了,或者換到一個競爭更激烈的環境當中,我們沒有能走在前茅,整個人都開始變得不好了,開始焦慮,開始否定自己。雖然適當的焦慮能引發人不斷的突破自己,但是我認為深切的認可自己,知道自己的狀態更加能給人于成長的力量。

  再來看一下感受。本書是老外寫的,他說很多人都忽略感受,說不出感受來。而貌似我們中國人更含蓄,即使有感受也未必愿意大方的表達出來,大家都怕尷尬。可見我們的語言能表達內心是太有限了。書中有個例子:一位大學生說,室友將音響的聲音放的很大,他怎么也睡不著。作者問他有什么感受,他說我覺得晚上不該這么大聲。作者說這是看法,不是感受,讓他再表達一次感受,他說聲音太大了會打擾到別人,作者解釋說依然是看法而不是感受。大學生想了想,斬釘截鐵的說,我沒有什么感受!有幾次,我看了這本書后,我問兒子,媽媽答應陪你一起去外面玩,你有什么感受?他想都沒想直接回答我,沒什么感受。后來多啟發幾次,他會回答,我感覺很好啊。好是個很籠統的字,我繼續問,除了好呢?很開心啊,還有呢?沒有了。

  為什么要關注感受,作者強調要傾聽自己和傾聽別人。傾聽是個技術活,我原幼稚的認為,傾聽就是人家在那說,我有能力不插話,現在看來,還需要注入情感的關注和感同身受。“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那多美好……”的確,我們一聽到別人的痛苦或難題時,大都急于給予評判,建議,說教,安慰,或者同情,詢問等等,作者說這些都是傾聽的障礙,不要急著做什么,站在那里,自己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如果對方覺得我們已經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會變得輕松,或許就會停止了談話。這個的前提是首先我們得先了解自己的感受有傾聽自己的能力,只有照顧好自己,才能有力量照顧好別人。

  第三個是需要。發現自己的潛在需要也是一種能力。有一些話語,比如“我沒辦法”,“不得不”,作者認為這些語言表明我們在逃避責任,把自己推向一個弱者的地位。其實我們很多人沒有認識到,我們的生活,我們面臨的一切選擇,都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即使我們不選擇,也是主動的選擇保持現狀。我們需要把語言換一種說法:我選擇做…因為我想要…。書中一位老師抱怨學校的評級說,“我討厭評級,這不僅沒用,而且學生會緊張。但我不得不評級,因為這是學區政策。”作者建議她換一種說法:我選擇評級,因為我想保住工作。那位老師立刻發現對于評級這件事,她有主動的選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很生氣,因為你飯吃到現在還沒吃好,都涼了。”“我很失望,因為你昨晚沒來參加我的生日party。”多么熟悉的句子啊,在我們生活當中隨處可見,但是很可惜這些都不是非暴力溝通提倡的方式。非暴力溝通提倡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感受自己做主。也就是,我很生氣,因為我…而不是因為你…。比如,“我很生氣,因為我看到你飯還沒吃好,我擔心你吃涼的飯會拉肚子。”“你昨晚沒來我的party,我很失望,因為我很想見你和你敘敘舊。”我想這和心靈成長領域里提倡的,“事情的發生和我們的情緒之間并無特別的關聯,只是我們賦予事情它意義了,我們自己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這種理念不謀而合。作者說,生氣的產生,是源于我們內心沒有被滿足的需要。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發現,別人生氣是因為別人有需求,自己生氣是因為自己有需要。覺不覺的這個和“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這句話神似啊!當我們關注在什么需求沒被滿足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傾聽自己和他人了。

  第四點請求。如何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請求,也是至關重要的。文中有個例子說,一位太太和先生說:“我叫你帶瓶醬油回來,可是你忘了,好煩啊!”也許太太是希望先生馬上出去買醬油,但先生很可能以為太太在指責她。類似這種誤解應該是很常見的吧。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說話方式這么的簡單粗暴,總以為別人都能明白我們的想法的疏于用心表達,其實都最后不僅自己失望,對方也有壓力。

  請求和命令也是需要區分的。書中說,如果我們的請求沒有得到滿足,然后我們就開始責備或指責對方,那么對不起,這個不是請求,而是命令。真正的請求是能坦然接受和理解對方的拒絕的。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這種情況下,我們貌似目的達到了,但是我們收獲了隔閡和疏遠,對方在不情愿的情況下逼自己做了事,但是對方收獲的是對自己的討厭。看,兩敗俱傷,這實在是我們不愿看到的結果。

  這本書寫的很實用,推薦給感興趣的朋友。作者總結,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別人,而是在誠實的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交流。全書提倡愛自己愛他人,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這里,我只是寫了一點點感悟,如果你有機會靜下來親自看幾遍原書,一定會有更多心得和巨大的收獲。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3

  看過這一部分內容之前,我曾經無數次的跟自己講過,我有多少多少問題,遇到棘手問題我都處理不好,我總是愛鉆牛角尖,我處理不好這樣,那樣的問題,很真實,真的太多太多了……我幾乎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我把我的煩惱,憂郁等一些的負面情緒,帶到了家庭中去,帶到了工作中去,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

  看過這部分以后,我豁然開朗,仿佛有太陽的光芒穿過了烏云照到我心里來了。我理解了我的不完美,我是一個有意義的生命的存在,我尊重、愛護我自己。但我面對挫折、面對遺憾時,我可以把這當做是一次學習的過程,我專注于我的需要,愛惜自己。以前,我跟我愛人交流時,總是爭鋒相對,我們總是在指責對方的我們自己認為的不足,幾乎每一次交流都是不愉快的的收場。現在,我會去體會他的想法和體會他的想法后帶給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我們的觀點不一致,那么我可以從體會中學到什么,很不錯的感受,現在我們可以溝通的內容越來越多了。當然,不能否認,還是會在一些問題上(比如孩子教育)有一些爭執,但是好很多了。以前會認為這種行為叫做妥協,不,我現在不這么認為了,這是尊重、理解和包容,對所有的人,包括自己。

  再說一下關于生氣的理解。面對一件我不能認同,或者完全不能理解的事情的時候,通常我會很憤怒,生氣,用暴力的方式發泄。比如,這次孩子的周考很差,他爸爸已經很憤怒了,險些失去理智。因為孩子開學前兩周還可以,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被同寢室的孩子影響,注意力放在了打扮自己(這是我的猜想,孩子沒有認同)上,不想做復習,整理。班主任也說的很嚴重,他的狀態很浮躁,對老師的批評嗤之以鼻,一副很不在乎的樣子,對老師的批評很不禮貌。按照我以前,我肯定會大喊大叫,拿出一大堆我認為對孩子好的道理來,最終換取的是孩子對抗,然后……惡性循環就開始了。我想了想,還是選擇體會孩子的感受,體會老師的感受,體會我自己的感受。很奇怪,我的心里很平靜。

  晚上,孩子做完作業,我嘗試著運用傾聽的方法,然后去和孩子一起分析整件事情,其實是有兩個方面組成的。首先,是成績的下降;然后,是面對下降的成績的'我們的感受。我們著重交流了一下第二方面,聽聽他生氣的地方,感受一下我們和老師生氣的地方。最后再談他在學習方面遇到的困難。我不能很有把握的說,對孩子起到了翻天覆地的作用,但是,我觀察到,至少他也是用一種平和的心情和我交流的。關于改進學習的方法,我們有了一些一致的想法。

  學的還是膚淺,多多學習,反復練習,功夫為王!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4

  當一個母親看到孩子滿地亂丟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務,就會叨念他們,結果他們不但不改,屢屢讓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后惹得一肚子氣,他們煩,你也煩。當一個丈夫忙碌的工作時,手機響了,是妻子打來的,一遍遍的鈴聲讓你越發焦躁,你想把手機關機,但是你明白她依舊會一遍遍打來,那是否要接通電話呢,接通電話之后呢?我們的生活里面有很多的暴力,對他人的暴力,對自己的暴力。

  最近發現一本好書,是美國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看后感覺非常受用。依照它介紹的方法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書里講述的溝通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不舒服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一昧的歸責于對方。其實換一種方法,換一種說話方式就可以改變他們這些“屢教不改”的行為。比如,文章開頭談到的那位母親。母親可以這樣對孩子說:“當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亂丟在地上,我覺得很不舒服,因為我很不喜歡家里看起來凌亂,可以請你撿起來嗎?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將玩具收進玩具箱里嗎?”這本書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如何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非暴力溝通”,第一次接觸這個名詞的時候,估計都會給人一種很震驚的感覺,暴力?往往給人打架,造成身體傷害的一個攻擊性很強的名詞,而這樣的一個名詞與“溝通”相聯系,往往讓人好奇而又覺得有些牽強。書中介紹了與人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然而看了書的內容,對“需要”和“感受”這兩個詞最為深刻。靜下心來反思過往,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別人的感受呢?每天忙碌的工作,接受著來自生活的'壓力,努力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但是,多久以來我們都沒有問問自己我們需要的是什么?

  忽然間想到了前段時間上班的時候和下屬的溝通。因為已布置的工作進度問題,在電話中我明顯表達了自己的憤怒,我想指責他的不是。其實現在想來那時候的我已經徹底地將不滿和憤怒表現出來了,只是因為殘留的一點禮貌而沒有掛掉電話。我當時其實該冷靜的,不是嗎?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指責他的不是,雖然他跟我解釋了事情拖延的原因。為什么自己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我很認真地分析著整個事件的過程和當時的情況。

  生氣時,我選擇了指責他人,也就是我的下屬,我認為他是錯的,這個就是我生氣的原因。但是我沒有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用心體會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和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要在與人辯解中要處于勝利的地位。也沒有體會下屬的感受和需要,也許我轉移了注意力,我就不會專注于指責了,憤怒也將不再存在了。

  突然想起老子的一句話:“圣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家講無為之為。非暴力溝通也是這個道理:在一些敏感話題上,你只有放下了說服對方的念頭和動機,轉而充分和安全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內心軌跡和體會,這樣才會有最好的結果。

  作為一名管理人員,我在想非暴力溝通和企業管理可不可以建立起聯系呢?細細琢磨,非暴力溝通確實有助于企業管理。于職工個人發展層面來講,通過學習非暴力溝通,員工可以掌握人性化溝通的技能,學習主動調整情緒狀態的方法,提升工作的專注度和效率;于團隊管理層面來講,非暴力溝通講人類共性的需要,在需要層面人們沒有沖突,這一點能夠支持團隊形成真正意義的共同目標,提高團隊凝聚力和執行力的同時,實現個人及團隊的雙贏。另一方面,非暴力溝通還能協調和解決跨部門協作和團隊沖突之間的難題,幫助部門間優化業務流程,提高部門合作的效益;于組織戰略層面來講,非暴力溝通能夠支持領導團隊重新整合企業的使命、愿景和文化,制定順應企業內在需要和互聯網時代發展規律的戰略,通過文化和制度打造企業內部的自適應生態系統,使得企業以整體組織的形式不斷地進化,并適應時代的要求。所以說非暴力溝通與企業管理是有聯系的,并且是相互作用的。

  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交流。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于對生命的愛,而不是為了逃避批評和傷害。一旦人們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顧雙方的需要,那么,他們也就會相信我們所表達的愿望是請求而非命令。

  通過閱讀此書,讓我意識到,很多痛苦和不幸,是因為我們的知識太少,也是因為我們的選擇。我們可以選擇不痛苦和幸福,但你選擇了承受。所以很多時候,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沒必要讓別人負責,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沒有體會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想,非暴力溝通精髓其實就在于懂得“感受”和“需要”吧!(呂坐君)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5

  在讀到“充分表達憤怒”這一節時,對為什么我們會生氣的原因,我們會認為“他讓我很生氣”,這種情況下,我們難免就會指責他人,把外在的刺激等同于內在的原因。不看紅綠燈橫沖直撞的路人、不分青紅皂白批評我們的上級、養娃路上不給力的伴侶,都有可能是我們生氣的起因,但如果我們不再指責他們,而是專注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看重并需要井然有序的交通秩序、我們需要上級對我們工作的理解、我們需要伴侶在養娃的過程中搭把手,理解我們對家庭的付出。在我們留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動之后,雖然我們會有強烈的情緒,但是我們不再會生氣。

  在讀到“愛自己”這一節時,讓我聯想到在平時的生活中,往往我會忽視自己需要,對自己苛責。當我了解到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種形式,出于羞愧的行為不是自由而快樂的行為時,我告訴自己,接納我們在成長的`路上,還沒有變得更好的那一部分,我們的改變是出于對生命的愛,失誤揭示了我們的局限性,并引導我們成長。有了這種接納和自我寬恕,我們便會擁用更平和的心態,讓愛主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

  在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的過程中,我也會遇到生氣的事情一時腦子空白短路,想趕緊去翻書找答案的時候,但當做過練習“生氣不是因為我們的想法,而是因為我們什么樣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來詢問自己,把學習的節奏放慢一些,給自己時間,我們就會適應這樣一個過程。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6

  在寒冬臘月中聆聽最美的“春天”。這是最冷的一個周四,也是最暖的一個周四。紛紛揚揚的大雪如期而至,早晨起來,白茫茫一片,學校昨天已宣布停課,兒子還在睡夢中,看著身邊安安靜靜酣睡的小人兒,忍不住俯首親了親他紅撲撲的小臉蛋,許是擾了他的美夢,他抽搐了一下嘴角,小手深出被窩掃了一下自己臉頰,又安靜的進入了甜甜的夢鄉,輕輕地掖了掖他的被子,不禁想起了昨晚的對話。

  “媽媽,我不想長大!”坐在被窩里,兒子靠著我說。

  “長大了多好啊,可以學到很多本領,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以為兒子懷念幼兒園的無憂無慮,開始為期末的復習焦慮。

  “媽媽,我長大了你是不是就變老了?”兒子坐起身,扭頭看著我的臉,期盼的問。

  “肯定了!”我摸摸他的頭回答。

  “雖然我想做很多事情,但我還是不想長大。”兒子對我的回答有些失落,撅著最開始賭氣的樣子,我不明他氣什么?

  “你是在擔心媽媽變老嗎?”我試探著問他。

  “媽媽,你的媽媽在哪?”兒子問的我有些心酸,我是遠嫁,一年半載回娘家一次,兒子從小爺爺奶奶帶帶,對外公外婆沒有太大的概念。

  待我回答之后兒子又說:“媽媽,我覺得你好可憐啊,你都不能跟你媽媽一起!”

  我這才明白,兒子不想長大,是怕長大了就要與我分開。我安慰他說:“沒事,你長大了就不需要媽媽照顧了,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了。”

  兒子擺擺手,著急地說:“不是的,不是的!媽媽,我是想到你沒有媽媽照顧好可憐,我怕我長大了離開了你,你就更可憐了。”兒子的話似一股暖暖的氣流,氤氳我心。

  我很慶幸自己沒有在一開始討論這個問題時,就打斷兒子,實際是中途我確實有強制中終止話題的打算,因為我兒子經常會跟我說:“媽媽,我不想變老!”、“媽媽,我不想老死!”之類的話。小小的年紀,小小的腦瓜,裝的東西讓我覺得不可思議,他奶奶每次聽到他說“老啊、死啊”之類的也是很忌諱,所以我們每次都沒有讓這個話題繼續下去,而是用斥責或轉移話題終止。

  《非暴力溝通》第七章中,告訴我們要用全身心傾聽,在非暴力溝通中,傾聽他人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的體會他人,也許正是因為我放下對兒子“這個問題太沒意義”的主觀判斷,才讓我在寒冬臘月中聆聽到最美的'“春天”。

  是我在過去的所讀的書中最喜歡的一本,也認為,在讀完第一遍后,它確實對于我個人產生了的影響和改變。它是我當初加入《媽媽你聽》全國讀書會大群讀的第一本書,和其他群里的媽媽們每天讀書打卡,每次閱讀都能感受到收獲良多。每天讀書,也會特意留意觀察自己與別人相處的日常,反思了自己與周圍人的相處模式是不是有不妥的地方。

  慢慢懂得了,原來自己與別人的溝通并不是真正的溝通,因為最后的結果不是解決了問題,而是使我們之間矛盾更加激烈化了。以前的我們總以不是你輸就是我贏,或是兩敗俱傷收場。

  把書讀了第一遍后我懂得了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是讓非暴力溝通順利進行的四個基本要素。我也把它運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對于有時孩子無理取鬧,我也多了一份耐心。

  有時候,有些話,從老人嘴里說出來,我在以前可能會不高興立馬反駁,但是我現在不會,因為他們說出的并不一定是事情的全部,或是他們說的不一定就是他們真正想表達的。他們之所以感受到不滿意或憤怒的言論,只是因為他們自己的觀察結果,給他們帶來的評價而已。當初因為太喜歡它,迫不及待想更多的人分享它,所以在閱讀完第一遍之后,就在參與的同城讀書會中把它和其他人的書給交換了,目前它還是沒有被交換回來。

  很高興,在進精進小組后,我還能再次和大家再次閱讀這本書,但我不想耽誤進度,想跟上和大家一樣的讀書進程,我就再在網上買了一本新的。因為我認為,這本書它是值得反復去讀,多讀多領悟。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7

  書中說:“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于培育對自己的愛。”好好愛自己,這真的很重要!

  記得去年有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線上的時間管理踐行社群,每天有五項打卡項目,我要求自己必須每天完成,再加上自己每天要練字一小段,還要百詞斬背單詞,還有其他一些要學的課程,另外自己也要上班工作,每一天的生活都安排的滿滿當當,感覺做完這件事永遠有下一件事在等著我!連女兒都說:“媽媽,你怎么每天忙的一點娛樂的時間都沒有?!”

  說實在話,看著自己好像每天都過的很充實,但其實忙忙碌碌下來,最后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些什么,我的內心依然很焦慮很迷茫,總覺得這個是我應該要做的`,那個也是我必須去做的,結果把自己搞的好累,而且還看不到成果!靜下心來,我好好反思: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自己這么忙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我是不是一直走在通往追求的路上?多問自己幾個問題,多聽聽自己心靈深處的聲音,我發現有些事情我真的可以選擇不做,做了也沒有太大意義,有些也不是我的愛好,會讓我覺得很有壓力等等。思量再三,我最終決定退出堅持了三個多月的踐行社群,平常只保留了兩三項自己喜歡的來做。

  說真的,退出后我覺得自己松了一大口氣,當我不再把想做的事情當成任務來完成時,我發現自己更容易享受其中,也得益于其中,比如運動,比如閱讀,偶爾寫寫自己的心情日記。

  好好愛自己!不苛求,少自責,用心去了解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主動根據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我們想過的生活,生活終將越來越美好!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8

  暑假看了《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提出的,該理論解決了現實中許多的矛盾和沖突,其中甚至包括國際層面的爭端,這也讓他成為世界頂尖的非暴力溝通專家。這本書讓我真真切切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這本由三個重點內容組成,一是從表面上看平等的交流是如何演變成暴力行為的;二是,在暴力行為的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深層次原因;三是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來改變自己的人生走向?其中我認為前兩個重點是本書與其他有關解決“溝通”問題書籍的最大區別之處,是暴力溝通的本質所在,一切暴力行為都源于我們內心“性本惡”的影響。

  如何避免暴力溝通,進行平等有質量的對話呢?本書也給我指出了方向。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道理看似簡單,實踐起來卻不那么容易,我們需要好好練習,特別是我們容易混淆的表達感受和表達想法,而這恰好也是最容易把溝通變成為暴力溝通的因素。在表達感受的時候,我們要把“我的感受”和“你的行為”分開,這很難,因為我們通常認為你的行為引起我的感受,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溝通中老抱怨指責對方,導致溝通無效甚至爭得面紅耳赤,大打出手。

  在閱讀此書之前,我是這樣的.。當看到學生說小話,我會說:“你真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你讓我太失望了。”現在我才知道,原來我一開口就把學生放在對立面,把孩子評價為“不聽話的”孩子,沒有客觀地去觀察孩子講小話的行為。這樣直接的批評不僅讓孩子在公眾場合丟了面子,沒了自尊。想必我在孩子心目中地位也是低下的。我不是一個好老師,我沒有用“愛的語言”讓談話在舒服的環境下有效地進行。雖然小A迫于威嚴怕了我,沒有繼續講話,但這種讓孩子不得不做的命令實則讓我們的距離越來越遠。現在,如果再讓我處理類似的學生問題,我會更加從容有藝術,與家長的溝通也會更順暢。

  看完書,最直接的實驗對象就是家里人。以往我總覺得作為我的另一半,他要懂我,要知道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要時刻了解我的內心,跟我站在同一陣線上。現在我知道想要對方做什么,需求可以說得更具體更清楚一些。想要喝水不要只說“我渴了”,而要說“我渴了,可以幫我拿杯溫開水嗎?”累了想要家人幫忙不要說“我都快累死了,你們就不能幫幫我嗎?”而要說“我今天上班好累,晚上我想休息會,你能幫我洗個碗嗎?”我們不要帶著埋怨、帶著情緒去指責別人,如果這樣,我們從一開始就把對方放在了我們的對立面,自然我們也就不能取得想要的結果。

  不管是工作中與學生的溝通,與家長的溝通,還是生活中與家人、朋友的溝通,從這本書中我都能受到啟發,希望自己能沉下心,再好好研讀并在實踐中慢慢摸索,改進自己的溝通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藝術,構建有質量的溝通。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19

  《非暴力溝通》此書是阮胤華翻譯,原作者是美國的盧森堡博士。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由于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盧森堡博士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杰斯,后來他發展出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與方法,不僅教會人們如何使個人生活更加和諧美好,同時解決了眾多世界范圍內的沖突與爭端。此書共13章,190余頁,書中插有12位小朋友的天真爛漫的畫作。看這本書給人的感覺總體來說用三個詞來形容:有趣、溫暖、實用。有趣是因為書中不僅文字排版有趣,還兼插有圖畫,給人感覺新潮,所以在邊讀邊品之中不失風趣;溫暖是因為書中有的文字段落給人溫馨有力量的感覺,讓人讀完不盡心中有暖流流動,這種暖流如涓涓細流持續且平滑;實用是因為書中不僅有溝通技巧的介紹,還有案例練習的講解,在你了解溝通技巧后,有案例練習幫助你更好的理解,以便掌握溝通方法與技巧,這種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的寫作方法讓我確實感覺到買和讀這本書是不吃虧的,而是值得和有意義的!

  以上本人所敘述的可以認為是該書的好處,其實該書也是存在缺點的:

  一是該書缺乏理論的深度,沒有明確直接闡述非暴力溝通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溝通方式,只是通過側面介紹該溝通方式的方法與原則及如何使用與理解該種溝通方式,例如書中分章節的介紹非暴力溝通的技巧包括列舉實例來幫助讀者更好理解;

  二是該書中文版的翻譯文邏輯性不強,不夠嚴謹,全書行文邏輯從引入(原因與背景)到介紹(方法與技巧),缺乏最后的總結與概括,該書最后雖然有后記與附錄,但沒總結清楚與詳細,最后難免會讓讀者產生有一知半解的感覺!

  讀罷此書,了解到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即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首先,留意發生的事情,即我們此刻觀察到什么?接著,表達感受或心情;然后,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最后,提出具體的請求。四個要素在非暴力溝通方式中環環相扣,運用非暴力溝通這種方式需要注重這四個要素。非暴力溝通可以運用到各個層面的交流和各種環境中,如親密關系、家庭、學校、組織機構、心理療法及精神輔導、外交和商業談判、任何性質的爭論與沖突等,從以上諸多應用層面可以看出非暴力溝通這種溝通方式還是有很大的作用與益處的。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和愛,使我們情意相通,樂于互助。有些人用非暴力溝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際關系,還有人借助它改進工作,不同的人運用非暴力溝通有各人自己的用處。筆者覺得非暴力溝通有很大的意義,它能夠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能夠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能夠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能夠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沖突;能夠使人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從這些方面看,非暴力溝通意義非凡。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一種新的體驗,體驗到原來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種新的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這種全新的溝通方式使我想要嘗試與掌握,我相信,掌握了這種溝通方式肯定會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等帶來益處,同時,這本書讓我對溝通有了另外的認識,溝通交流不僅使我們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交流溝通促進我們人類的幸福!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20

  第一次捧起這本書是因為參加了后亭、民主、東唐和沙四這四個村委共同主辦的讀書會。也是因為我在育兒的路上遇到了困難,促使我捧起了這本書。

  在我沒有讀過《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時候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語言也會存在暴力,由于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我膚淺地認為只有行動才是暴力的行為,從來都不知道生活中我們的語言也存在暴力。

  捧起書抽空把它完整讀完歷經了一個月,可能是外國語言翻譯過來的,自己理解還不是很透徹。同時也跟著書友們在線上共讀,每個參與共讀的書友們都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實例,還有線下課的交流,帶讀老師的耐心引導,這樣更有助于我們加深了解怎樣把非暴力溝通運用到生活中去。

  非暴力溝通的四大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給我感觸最深的是感受,是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前在教育小孩的時候只會指責、否定、說教甚至打罵,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是自己的感受沒有清楚地表達出來,更沒有說出具體的請求,讓他們達到什么樣的標準?這就是一種暴力的行為。所以在教育孩子時我們要學會使用愛的語言、換位思考和有同理心,讓自己平和地跟他們溝通,學會用語言表達我們的愛。

  傾聽的力量也不可小看,通過傾聽,我們將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處,這也會使自我表達變得容易些。傾聽使我們勇于面對自己的弱點。它還可以幫我們預防潛在的暴力,使談話變得生動有趣。

  總的來說,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就是觀察而非評論,表達自身的感受并善于說出內心最真實的需要,最后提出具體的請求而非命令。這只是我讀后的一點點感想,當然想要將它很好的運用到生活中去還是需要我們刻意地練習和多次細細品讀。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咀嚼的書!(梁蓮)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21

  讀完這本書真的很受益,花了四天時間好好品讀,做筆記,好像明白了許多矛盾產生的原因~暴力溝通,了解矛盾產生的原因,接下來就是思考如何解決矛盾。這本《非暴力溝通》里面提供的四種方法: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我覺得始終就是貫穿的一個道理,當沖突產生時,首先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后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受,這樣很有可能能夠建立積極的關系或者說得到對方的良好反饋。生活中,每當遇到問題,我們常常習慣了用指責,命令,批評,否定的態度對人,尤其是對自己的親人,殊不知,以這種暴力溝通的方式,會讓對方因自我保護而產生強烈的攻擊性。因此,好好說話,認真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才更有可能得到對方的積極反饋。同時,善于自省,不斷修正自己的不足,一定可以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

  最后,將非暴力溝通的理論投入實踐中,不斷實踐,這個世界的某些角落定會因為你的善意的話語和行為閃閃發光。若能將內心潛藏的愛也贈與他人,很多人將會覺得無比幸福,那你所做的一切都將是有意義的,你也會是一個無比幸福的人。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22

  溝通無處不在,會用“愛的語言”進行有效溝通是所有教師必備的一項加分技能。然而大部分人在日常溝通中都只是出于習慣性的反應,而并非建立在察覺感受和需要的基礎之上。馬歇爾·盧森堡在其《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分享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教會我們如何正確進行有效溝通。

  觀察(Observation)

  “觀察”是對事實的客觀陳述,不帶任何偏見和評價。當我們在觀察中夾雜著自己的評論時,他人往往會認為我們在批評他們,從而產生抗拒和防御心理。

  在給孩子們訂正作業時,常常會碰到需要訂正好幾遍才能訂好的'同學,面對這樣的情況,有時我們會脫口而出“你怎么還沒訂正好。”不管說得多心平氣和,這句話都會讓對方感受到指責和不耐煩。倘若我們換個說法,告訴他“你訂正了10分鐘了。”讓孩子自己意識到訂正不夠認真,效果會更好。

  感受(Feeling)

  感受和情緒是人與人交往之間最柔軟真誠的部分,我們要做是:客觀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不帶任何情緒。即:表情平和、態度冷靜,聲音適中、語速平緩。在教學工作中,我們要控制并保持自己的情緒穩定,減少消極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

  需要(Needs)

  清楚明了地說出自己的需求(我希望怎么樣,我想要怎么樣),而不是默認對方知道我們的需求或把自己的需求遮掩在情緒和感受的背后。

  如直接明確地對學生說:我希望你多花一些時間在聽音模仿和課文背誦上面。

  請求(Request)

  根據自身需求,勇敢具體地表達對對方的正面請求。“請求”不是命令,請求里有禮貌與尊重,且好達成、易上手。正面請求(可以怎么做)比遏制性的請求(不要這樣做)更容易讓人接受。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需要平等與尊重。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學會傾聽和感激。

  “傾聽”不僅包括傾聽他人,也包括傾聽自己。傾聽他人時,我們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去體會他人。也許對方真正需要的是我們的陪伴和一個認真傾聽的對象,而不是所謂的建議或我們的感受。傾聽自己,我們則需要明確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別人做什么。

  此外,“人人都渴望贊賞和感激。”沒有理所當然的好,一句發自內心的贊美和感謝能令人心情愉悅一整天,所以我們不要吝嗇自己對他人的贊美和感謝。

  最后,我相信,沒有人喜歡被評判,也沒有人會無故拒絕真誠的請求,掌握非暴力溝通的邏輯,才能不淪為情緒的奴隸。愿我們都能知足且上進,溫柔而堅定,維持善良,堅守原則。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23

  生活中,工作上,暴力的溝通方式無處不見,這種雙輸的溝通方式似乎有癮,跟吸鴉片一樣,明明知道不好,卻一直戒不掉!原因是我們找不到很好的的方法,這本書講述的溝通方式淺顯易懂,但是關鍵還是在于自我實踐,但是只要愿意嘗試,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親子關系,夫妻關系,戀愛關系,甚至是婆媳關系,非暴力溝通方式都有很好的解答,遇到問題,我們一向是太關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更不要提對方的需要了!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口的`評價和結論給別人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會讓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冷漠,社會越來越無情!親情關系越來越破例!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不斷反思,有時候我是傷害別人的角色,也有時候我被別人傷害,其實我們可以做到不去傷害別人,也可以做到很好的保護自己,在關鍵的時候,嘗試讓自己冷靜幾秒鐘,靜靜感受自己!沖動是魔鬼,這個魔鬼雖然可怕,但是他生存的時間有限,你的反應越迅速,可能被他傷害的機率就會越大,關鍵時刻能夠讓自己冷靜下來真是一項需要鍛煉的本事了!

  本書還有一個觀點很贊同,就是愛自己,傾聽自己,理解自己,是的,沒有什么比愛自己更重要了,一切好的溝通方式,其目的都是避免沖突帶來的傷害,傷害別人和傷害自己都不是明智的選擇,先愛自己才有能力去愛別人!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24

  是一本想要安利給全世界的實用性溝通教科書。

  在翻開書之前我從沒想到會是這樣一種閱讀體驗,很有趣啊,是很久沒有讀過的標準科研文章型指導讀物,讀起來邏輯通暢條理清晰,實操性這方面怎么說呢,是一種要讓人一點一點潛移默化從而達到純熟運用的方法。

  中文是一種含蓄的語言,中國人也是一個含蓄的民族,我們總是更期待別人通過自己的`字里行間來感悟到自己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從而更吝嗇于真誠通透地表達,這樣反而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及隔閡。(看完書發現其實所有人類都有這種依賴性造成的溝通不暢)

  這本書旨在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表達以及溝通,更或者說,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認識以及表達自己。觀察并了解自己的情緒,以及引起情緒的真實需要,從而推己及人地去了解別人,幫助別人,傳遞“非暴力,愛自己”的精神,以達到溝通的效果。

  觀點和理論非常實用,閱讀的過程中也反思了很多自己遇到的情況,不時在想“如果運用非暴力的溝通方法應該怎么表達呢”,練習的這種過程其實也很有趣。至于具體實際操作,其實真的挺難,因為這種溝通方式需要順暢的溝通環境或者說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間,而現實生活中,哪怕自己內心真的非常想要去溝通想要去愛人人,但是當遇到銅墻鐵壁一般拒絕溝通的對象,或者說一時之間的情緒波動,(就比如真正在路上開車遇到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還是會很苦惱于難以控制自身情緒,無法熟練運用非暴力技巧啊哈哈。

  但還是會盡量去做去練習吧,如果真的能熟練運用感覺還是非常酷的啊。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25

  這本書讀完了很長時間了,因為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時間來寫這個讀書筆記。等到我開始整理讀書筆記的時候,發現很多內容都已經忘得差不多了。我讀過的書,大多數是這個情況。

  很久以前,我立過一個flag,我說每讀完一本書一定做一個讀書筆記。現在,我很慶幸我立的這個flag,因為我發現做讀書筆記的過程,其實又將書讀了一遍,溫故而知新,而且,這個過程所花的時間并不多。

  我對心理學類的書比較感興趣,因此,這本《非暴力溝通》也不例外。

  書的作者,盧森堡博士,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杰斯,后來他發展出了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也就是此書),也因此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

  雖然這本書叫《非暴力溝通》,但是,這本書講的不僅僅是一種溝通方式,更是一套實現幸福人生的生活哲學。

  如書中所講,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系。但是留意一下現實中的談話方式,我們發現,有一些話確實會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等,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和敵視。

  這本書的核心,希望是通過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加強人與人的聯系,既充分表達自己,又能夠去理解他人,實現人與人的和平相處。書中所講的運用非暴力溝通的例子,都有很好的效果。我并不懷疑,只是我感覺做到那樣并不容易。Anyway,justdoit!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26

  今天讀到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包含的三個部分:

  1、對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心情怎么樣。

  這讓我想到我們讀的第一本書中所說的贊賞孩子的三個技巧:

  1、描述你所看到的;

  2、描述你的感受;

  3、把孩子值得贊賞的行為總結為一個詞。

  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就像一個升級版的方法,適用于家庭和人際交往。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用正確的方式充分表達感激,當別人以同樣的方式表達對我們的感激時,我們可以做到既不自大也不假謙虛。不要讓我們的贊揚成為實現某個目的的工具。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認真感悟書中的內容,讓自己變得更好。

  關于懲罰: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為孩子的淘氣而對她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有的時候是以暴制暴,也有否定他人的方式,目的性很強,就是要征服她。可事后常常后悔自責,事后看著她熟睡的樣子如此酣甜,就像個天使,真后悔當初去體罰她。有時女兒沒有照我的話去做,我會對她說不尊重父母而冷漠她,可是小家伙過一會主動過來抱我,真是一抱解怨氣。

  這一點真要好好向她學習,想想自己很少會在有怨氣的時候主動抱她而化解矛盾。都說懲罰是手段不是目的,可是我們往往會在懲罰的時候忽視事情本身的價值而陷于失敗,導致深省自責,懲罰不僅會疏遠彼此的關系還會適得其反,的確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