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生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生讀后感 篇1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當代出類拔萃的偉大教育實踐家和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紀念碑。人們在這紀念碑面前,可以玲聽到許多燴炙人口的有益教誨;可以汲取到許多用來豐富和指導自己工作的理論和經驗;它可以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素質教育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鑒。我選了其中三段的話,來談談我讀書的心得。
一、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形成情緒高漲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我們上課時有時說"這堂課上得很沒勁"。原因也許不同,但教師講課時激發不出學生的真正的*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師對教材講述的含糊不清,針對性不強,以至于在孩子們那里形成了一種沉悶的感覺。教師對教材無所謂的態度,立即會傳遞給學生,這樣一來,教學內容似乎成了架設在師生之間的一條鴻溝。面對著難以逾越的寬度,試問學生怎么能精神得起來呢?在這樣的課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內容豐富的課來學生本不需要緊張,但卻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憊,也許只有下課鈴才能讓他們更興奮一些。學生對學習的熱切愿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動力。培養這種愿望與學校整個教學工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它的實現首先得依靠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的不斷引導與激勵,作為教師的我們,更要時刻注意克服那種令學生昏昏欲睡的課堂語調,用飽滿的熱情激發學生求知的動力。
二、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學校里會有這樣的場景:教師正講解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學生們認真聽著,講述結束了,教師問學生:"有什么問題嗎?"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師得出結論,新內容學生們都搞懂了。但是當教師把學生單個叫起來,讓他復述的時候,往往又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來。于是,教師不得不把剛才講述的內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講述之前,教師常常不無憤怒地對學生們說:"既然你們一點都沒懂,為什么剛才不提出問題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氣憤學生的不懂裝懂。可是,在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認是錯怪學生了。其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生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對新內容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因為在講課之初,教師并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在學習這一新內容時,他們應該理解什么,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于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認為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學生被動,消極地掌握住的知識,對學生思維發展起不到多大的影響,而是讓他們扮演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積極主動收獲的知識,不但讓人深信不疑,更會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三、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
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盡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并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愿違,收到相反的結果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乎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為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為公民的自尊感,作為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獲。讀了這本書后,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他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每個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發展的空間,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高中生讀后感 篇2
近幾天,有件事困擾著我。
想讀的書很多,可性子懶散,容不得自己在假期里抽時間讀書。書架上,桌子上全部躺著一動不動的書,心里便油然生出怒氣來。
這股怒氣促使我從木頭書架上胡亂地抓出一本書,擺在面前,不去讀,甚至不打開,就死死盯著封面,讓怒火隨目光傾瀉而下。這位朋友每次都要我主動拜訪;這位朋友每次都說一樣的話,這朋友如此自私,若不主動聯系,就與你不相往來。我心神不寧,為自己曾浪費時間去交往一位根本不懂禮尚往來的相識懊悔不矣。
我賭氣般翻開第一頁,最后一次走進這文學的樓宇:“老伙計,我想我是來告別的。”我口中呢喃道。
房間里空蕩蕩的,沒有一個人。我也知道會這般安靜,沒有爭吵,沒有挽留,他只會說自己的話,即使在自己家中,也需要我請。他就是這般奇怪。我想就此合上書,就此分別,讓他有性格的在一個角落獨自呆著;我呢,過我依舊的生活。
可剎那間,我的目光被一個名字抓住,那是出現在第一頁上的名字,無論如何我無法將目光移動半分,這兩個字敲打著我的眼球。唔,“蒙田”——我眼前出現了一副畫面:一幫強盜匍匐在他腳下痛哭——這老人是有魔力的智者,一席話語,讓闖進他家的強盜涕泗橫流。
暫且看看吧,我對自己說。再看望一下這位老人,五個世紀了,現在還能遇見絕不是一般的緣分。我深吸了一口氣,只是呼喚了一聲,蒙田便恬靜從容地走近了我。他的幾篇開卷散文輕快,優雅,絕不在一個問題上纏斗糾結,取而代之,是舒服與愜意,如同光腳走在沙灘上,臉上是海風徐徐,身邊是陽光燦爛。
我按捺住尊敬的心情,想著還是走了為好。可沒等我倉促的`轉過身去,那位能使“顛覆家”余華閱讀時心跳每分鐘八九十上下的男人拍了拍我的肩頭,他叫茨威格,犀利的散文硬生生將我的視線引過去。我不禁心頭一動。
我想走的腿顫抖了,隨便找了把椅子在這位朋友的家中坐了下來,這時候才發現在這里并不受偽裝的禮儀束縛。這位朋友開始講他的故事了,娓娓道來的語句像是扼住了我的靈魂,而又有一股更大精神力量柔柔的托起我的靈魂。我不禁要驚叫起來,可我只張了張嘴巴,生怕打斷這的朋友。我仿佛在舞蹈著,從一頁紙跳到另一頁去,在無盡的空間中跨越著,超越了日月星辰,穿過山河萬里,直至一種奇妙的境地中,思想的力量汩汩涌出,像是冒泡的巖漿,沖蕩周身那頑固的攔路巖石。
你,你怎么可以用這種方式讓我留下來。你像極了那個講述一千零一個故事的公主,我怎么狠得下心來?沒有回答,只是紀德輕輕走到我身邊,牽起我的手:“下一個故事我來講。”
等等!這究竟是怎樣一本書,怎么兼收下這么多的大師?我急忙翻到目錄去看一一呀!我不亞于著了一個霹靂般震驚起來,幾乎是要恭謙崇拜的跪倒下去一一艾略特,海明威,黑塞,尼采,芥川龍之介……這一個個名字在不知道的人面前,只是隨意組合的字符。可對于知道他們,知道他們的品格,知道他們的才識的人來說,這簡直是天堂!
我喘不上氣來,我急忙將書關上,這位朋友簡直是個攝人心魄的魔鬼,我需要平復一下我的心情。我默念書名:世界散文經典文庫,世界散文經典文庫……
我自慚形穢,滿臉羞愧,在這么多高尚的靈魂面前,我有什么資格去叫囂著讓他們來拜訪我?
“書給人帶來樂趣,”我腦子中閃過這句話,蒙田《生活的樂趣》的第一句一一接著茨威格說道:“一個人和書籍接觸得愈親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統一。”
這兩個人后面跟著更多,一大隊人馬仿佛是會稽山集會似的,提著酒的歐亨利;牽著狗的契訶夫;年輕俊俏的拜倫滿臉高昂的神色,背后插著劍,抱著胸走在隊伍一側;旁邊是雪萊,他胳膊間夾著一本詩集;歌德胸前插著枝嬌艷的玫瑰,旋轉盛開;后邊的尼采像老一些的拜倫,但絕不老氣橫秋,絕對是酒神精神。”
紀德手握文明棍,頭戴禮帽,讓眾人聽他的一席話:“凡是你感到自身獨具,別處皆無的東西,才值得你眷戀。”眾皆嘩然,我看見了但丁苦難臉上淺淺的微笑……
鬧哄哄的,我腦子里仿佛多住進去幾個人。
“今天可能就是你最后一次看到你愛的人。所以別再等了,從現在就開始!”馬爾克斯向我敞開懷抱,寬恕一切孤獨的愛使他神采奕奕。
但此刻我并沒有翻開書去尋覓他們——
我的四肢血脈顫動起來,他們來居然主動來拜訪我。他們住進了我的靈魂,縈繞在我的心靈周遭,我便時時刻刻能看見他們的優雅,他們的歡欣,他們的游離,他們的嘆息。一種快樂的感覺彌滿了我的全身,之前那怒氣早已消散了,飄走了。我抬起我的眼睛,像黎明東方地平線上的閃光,一枝空谷幽蘭見到了直射谷底太陽,火焰將萬物鍍上金色,我也因此獲得溫暖。
我將《世界散文經典文庫》抱在胸前,像鐘子期遇到伯牙那樣,傻笑了好久……
高中生讀后感 篇3
《紅樓夢》,它是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人生大戲,《紅樓夢》所呈現的,主要是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故事,這是一個不朽的人生悲劇。
我從去年開始,就一直琢磨著《紅樓夢》,雖然幾個月就把它給看完了,但我還有許多看不懂的地方,便一句一句地理解。
《紅樓夢》主要以寶玉和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描述了賈家榮、寧國府之間,表現在婚姻、建筑、文化、財產等各方面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其中最讓我羨慕的則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階層的人物形象。比如: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史湘云,就連作者寥寥幾筆勾勒的晴雯、紫鵑、雪雁等丫鬟,都成為了我國文學畫廊中的著名藝術典型。
《紅樓夢》所講述的,是一個令人稱羨的大家庭,原本榮華富貴,后來因家庭成員獲罪以致被抄家,逐漸走向沒落,終于繁華成空的大悲劇。
因此,將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故事作為主力呈現,也適度傳出了《紅樓夢》的主要精神。
黛玉和寶玉的悲劇,肇始于封建社會中,婚姻大事向來由父母決定,子女本身并沒有資格決定。賈寶玉的父親命他娶薛寶釵,他就非娶不可,盡管實際上他心里喜歡林黛玉。婚姻大事他無法自主,最終導致了林黛玉、賈寶玉和薛寶釵三個人的悲劇。
當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斷癡情薛寶釵出閨成大禮》和《苦絳珠魂悲傷離恨天病神瑛淚灑相思地》時,聽著悲傷的音樂。我實在控制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情不自禁地落下淚來,那不爭氣的眼淚始終還是把那頁給模糊了呢!傻傻的我本以為結局會是賈寶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啊!王子與公主生活只是童話故事而已,然而,這么悲慘的結局我卻怎么也想不到。
當黛玉聽完傻大姐的話后,就直吐鮮血。不住地流淚。因為她接受不了這個事實,黛玉她恨寶玉,恨他為什么不理解自己。她把寶玉送給她的那絹子往火上一撂,頓時化為灰燼。熬了一天,黛玉已經奄奄一息。突然,她高聲叫道:“寶玉、寶玉,你好……”狠心兩個字還沒來得及說,只見黛玉兩眼一翻,一縷芳魂就這樣隨風而逝。
黛玉死的時候,正是寶玉娶寶釵的`同一個時辰。只因瀟湘館離新房很遠,聽不到瀟湘館這邊悲慟的哭聲。
這真的是個不朽的悲劇啊!
我為黛玉和寶玉感到悲哀,寶玉最后竟然出家當了和尚,因為他知道林妹妹是為自己而死的。便在靈柩前放聲大哭。
一個風光顯赫的大家族,就這么沒落了!不知看過《紅樓夢》的朋友們,是否都和我一樣,為他們感到悲哀、痛心?
那個年代,永遠都留下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在那最后一抹余暉中,風靜靜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我輕輕打開書本,無盡的思緒又滾滾而來。初讀紅樓夢,我只是對人物有一個概念;再細品紅樓,被里面的愛情故事所打動。里面的愛情故事真是不少:最震撼我的,就是寶黛的癡戀。
他們倆的愛情在這喧囂、富貴的賈府中顯得多么純潔,從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到長大后的墜入愛河,是那么的自然和純潔。哪一個讀紅樓夢的人不被他們之間的情真意切所感動?但是生不逢時的愛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詞。黛玉性格里獨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對世俗的不屑一顧,在眾姐妹中顯得如此特立獨行,卓爾不群。
對男子的厭惡,不畏眾人言語的葬花,種種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獨放的荷花,始終執著著自己的那份清純,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啊,他們都說你傲,你真的傲嗎?在我的眼里你的詩情畫意,靈秀慧黠,都是你獨特的標志,你每每與姐妹們飲酒賞花吟詩作對,總是才氣逼人,藝壓群芳。連才高八斗的賈妃都說你是愚妹所不能及的。無論是少年聽雨歌樓上的詩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畫意;還是草木黃落雁南歸的凄涼,花氣溫柔能解語的幽情;無不體現出你娟雅脫俗的詩人氣質。
可你的身世,即使你的身份是賈母的外孫女,即使你帶著富貴的光環,可也掩蓋不了你寄人籬下的事實,這注定了你孤苦無依的命運,多愁善感的性格。所以我只能無奈著你“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悲哀著“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套無情”,傷感著“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你,終落得“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入夢來”的凄涼結局。‘試看春殘花落盡,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黛玉,葬花詞真的是你今天的結局嗎?與其說林黛玉在賈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劇的起因,還不如說是以元春為首的封建集團無情的扼殺了寶玉和黛玉之間的愛情。這萬惡的封建社會啊,使地獄的烈火不斷在每個人的身邊燃燒,苦不堪言,思想的微小火花在無情冷漠中熄滅,熄滅。
黛玉的思想正在進步時,一場荒唐可笑的婚約把她推進了死亡的深淵;寶玉的一句‘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我看了女人便覺得清爽,看見男人便覺得渾臭逼人’令人看到了希望的光明,可這光明的力量實在太小了,活生生被這黑暗的力量吞沒了。當血淚撒盡的曹公轉身面對不堪回首的歷史,怎能不發出“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感嘆!我也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女孩,見不得悲劇,我也曾為黛玉的結局惱過,恨過,哭過。
但是,細細想來,對于黛玉這樣一個脆弱的少女來說,死,是她的解脫,是她所有悲劇的終結,是她的幸福。 也許愛情在短暫的瞬間是美麗的,是浪漫的,但一切就如煙花一樣,只不過是過眼云煙而已,何必執著 。有時候,短暫也是美麗的。輕輕合上書本,不知不覺已是淚流滿面……
高中生讀后感 篇4
《致教師》圍繞一線教師普遍關心的重要問題和成長的關鍵問題,通過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給詢問者,也是給所有走進這本書的讀者高屋建瓴地坦誠解答。沒有抽象深奧的名詞術語,沒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理論。讀這本書就像在聽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對面相互聊天談心,一位慈祥的長者正施慧于民。細細咀嚼品味,又總能獲得許多思想的哲學的和詩意的享受。在細讀慢嚼中,我品出了朱教授反復強調的“致教師”專業成長的一組關鍵詞。
一、閱讀
作為一名教師,第一項修煉就是做讀書人。對一個教師而言,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是一種真正的備課。如同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歡小玩具一樣,教師的摯愛應該是書籍,只讀教材和教參兩類書的教師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為優秀教師。如朱教授所說:“你的閱讀生活,絕不僅僅是幫助你獲得知識,獲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幫助你擁有寧靜的心態,儒雅的姿態,積極的狀態。”難道不是嗎?一個真正的人應該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好書。在閱讀中獲得教養,獲得心靈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
實際生活中,人和人的區別主要看兩點,一是他交怎樣的朋友?二是他的業余時間怎樣安排怎樣度過?所以,朱教授說:“人是由他讀的書造就的。讀什么樣的書,你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讀最好的書,做有根的人。與最好的書對話,就是與最好的人為伍。”
作為一名教師,要經得起繁華,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讀書中,把自己修煉成如一座圖書館的人。讀書就意味著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燈一盞,寒窗苦讀,這是一種寂寞的力量,這是一個讀書人的力量,這更是教師職業品質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諳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讀書,讓我們有一個寧靜的心態、從容的心情、理智的頭腦、開放的胸懷。”
二、寫作
閱讀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插上騰飛的雙翼。閱讀總是伴隨著思考,而寫作本身就是思考。寫作幫助我們梳理思想,不斷地返回自身,認同自身,否定自身,完善自身,升華自身。為此,朱教授指出:“專業寫作,對教師而言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甚至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們的行為境界。”“從某種意義上說,真正的生活也是從寫作開始。我們通過寫作,超越了日常教育與家庭生活的碎片式經驗,從而對自身進行不斷反省,我們的教育必然因此提升,我們的生活也會因此而完整,我們的人生就會從此而幸福。”
為了讓教師們明白寫作的重要性,朱教授舉例論證:“有的老教師認認真真教了一輩子,之所以不能得到更好地提升,就是因為經驗未得到提升。教師的專業寫作,是將粗疏的經驗提煉為精煉的'專業能力,將淺層的教學感受深化為內心的實踐洞察的最好手段。”并且引用蘇格拉底的名言:“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只有通過寫作不斷反思生活,才能明晰生活的意義,從而更好地創造生命的價值。最后,發出語重心長地召喚:“如果你想超越自我,如果你想讓自己每天的教育生活成為永恒,不妨從現在開始教育寫作吧!讓精彩的文字記錄你精彩的歲月!如果你能夠每天把你自己的課堂記錄下來,把你和孩子們交往的故事記下來,把你讀書的心得記錄下來,這樣一來,不僅你每天的業余時間會非常充實,而且你的進步也會非常迅速。”
三、靜思
朱教授說:“在教師成長的過程中,思考、寫作與閱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人如果缺乏思考,他的人生注定是黯淡無光的,很難想象一個沒有思考的人能夠成就自己的事業,讓自己的人生變得精彩。善于思考并勇于實踐的老師給孩子們營造的是充滿靈性的課堂,用智慧潤澤課堂,成就的必然是孩子們的精彩人生。只要思考就有價值,就有改變、完善、前進的可能,真正的優秀教師都是有思想的教師。所以,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教育生活,付諸行動,逐步改變自己的行走狀態。正如朱教授所說:“思考本身就是學習的過程,一個人是高貴還是平庸,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思想的高度決定的。”靜心思考,但存內心寧靜方寸地的老師,生活會是什么樣的呢?朱教授肯定地說:“如果一個人有寧靜的內心生活,他就真正地找到了幸福。靜靜地做著一份讓自己沉醉的教育工作,是我們教師最大的幸福。”
輕輕合上《致教師》,珠璣般富有哲理的樸實語言縈繞于腦際,深切感受到與經典著作相伴的日子,心中充盈的美好。
朱教授就是這樣一位善于思考的行者。他總是以深邃地思考,全神貫注,心無旁騖,持續關注和研究教育,關注和研究兒童,幾乎所有教育問題都有自己的思考與獨到的見解。并在身兼數職、要事纏身的間隙,筆耕不輟,把豐富的教育思想付諸筆端,終于成就了這樣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教育家,滋養著一個個走近他,走進他著作的教育人。
高中生讀后感 篇5
“因為無法打開,看不見沙漏里的沙究竟還有多少,也聽不見那沙漏的速度有多快,但是可以百分之百的確定的是,那沙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
來的世界的那一刻,我們的手上緊緊攥著時間的存折,來到世界以后,我們的手上又多了一本存折叫做金錢。
從小到大,一直有人告訴我們:“時間就是金錢。”可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時間是意義與價值。”時間不是金錢,金錢更不等于時間;金錢是可以觸摸的一沓紙,可以看到的一串抽象數字;而時間,你無法觸及,無法儲存,更無法查看這本存折中的“余額”。
許多時候的我們,處在迷茫之中,驀然回首,發現時光竟然過的那么快,我們還來不及學習更多的知識,還來不及給父母更多的回報,還來不及享受生活的更多細節,卻發現:青春已經被自己揮霍大半了。時間的這筆帳,我們算不清楚,因為昨天已經過去,而明天還未到來,你更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明天,能握在手中的,只有今天。可今天一溜煙地奔去,你是問心無愧,還是因浪費時間而追悔莫及呢?
也許是我們真的太年輕,不懂得時間的寶貴。是的,我們手中是有大把大把的時間,我們有大把大把的青春可以揮霍,但是在這之前,我們一定要想清楚:我們這樣做,到底是為了什么?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或僅僅是為了漫無目的的只圖娛樂與痛快?我們讀過太多像“一寸光陰一寸金”、“白駒過隙”之類的句子,但是真正能牢記于心并實踐的,能有幾個?我們太年輕,唯一的擔心就是錢不夠花,我們的想法是:未來的道路還遠著呢,沒有錢可怎么行?所以我們一味的去追求金錢,不斷地把時間換成金錢。時間一次次與我們擦肩而過,無聲無息地悄悄逝去……
龍應臺還這樣告訴我們:“原來,這兩本存折之間,是斬釘截鐵的反比關系的。你在那一本存折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累積,都是用這一本存折里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而且,更驚人的是,‘金錢’和‘時間’的兩種‘幣值’是不流通、不兌換、不對等的貨幣——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錢’回頭來換取已經支付出去的‘時間’。任何代價、任何數字,都無法兌換。”
樸素氣息的字里行間,我的心弦被深深撥動,不由地感慨萬千:如果時間和金錢之間花上了等號,那么時間就變更了本質,變成了可以儲藏,可以積蓄,可以隨意交換的東西;如果時間和金錢和金錢之間畫上了等號,那么時間就失去了價值,無所不有的秦始皇就不必要貪生怕死,苦苦尋求仙藥;如果時間和金錢之間畫上了等號,那么時間就失去了意義,冷冰冰的金錢就會像時間那樣隨心所欲,能給人以溫暖,富有活力,時間也就變成了永無止境的廢物了……時間不等于金錢!富人對“金錢”說:“你對我太重要了!”;窮人對“金錢”說:“你對我太太重要了!”;而“時間”對“金錢”說:“你若能把我換回來,你就太太太重要了!”有這樣一個故事:在美國洛杉磯,有一個醉漢躺在街頭,警察把他扶起來,一看是當地的一位富翁。當警察說扶他回家時,富翁說:“家?我沒有家。”警察指著富翁的別墅說:“那不是你的家嗎?”“那時我的房子。”富翁說。守財奴一生捧著錢袋子睡覺,整日為錢擔憂,可是他們臨死時可以帶著這些到天堂嗎?“拜金主義”為了錢而披星戴月地工作,不斷地支付時間,消耗自己的身體,可是他們往往沒有時間去陪伴家人、感受愛的溫暖;他們沒有時間去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多彩;他們甚至沒有時間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精致……他們整日生活在煩惱與糾結之中,只知道皺著眉頭看著金錢存折,只感受到煩!累!很多這樣的富翁在風燭殘年之際回頭看過去的路,卻發現存折上長長的數字與自己過去失去的時間一點也不對等,這是一場極不公平的交易!這些富翁往往是在最后猛然醒悟,悔恨交加。
我們固然害怕失去,但是在強大的命運面前,渺小的'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呢?我想,也只有在用“金錢”上越來越慷慨,在用“時間”上越來越吝嗇吧。
去追求夢想吧,去享受生活吧,去實現價值吧!很多前人已經為我們樹立了榜樣:雷鋒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二十二歲,可是他出差一千里,還是做了一火車,自己省吃儉用把工資全部捐給國家,他是真正將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中去,奉獻全身心;皮埃爾·居里和居里夫人夜以繼日地做實驗,爭分奪秒,在試驗成功后將自己含辛茹苦發現的鐳造福人類,將自己的獎金全部捐獻給戰爭中的法國;魯迅先生享年僅五十多歲,可他卻用手上的筆,一次次深切地呼喚著:“救救孩子!”他告訴我們:“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你是否像他們這樣,把時間利用得如此意義深刻呢?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存在了,可是這份意義永存,這份精神永恒!
著實,龍應臺這只最為犀利的筆,也有難以言盡的時候。她的文字引起我們對兩本存折、對人生的思索:我們擁有的太多,失去的太多;要展望的太多,要懷念的太多……在這之中,唯有一件事情值得我們好好想想:兩本存折間,我真的明白時間不等于金錢了嗎?我真的珍惜了嗎?
在時光的哀曲中,只有杜秋娘在幽幽地唱著:“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
不要等到一場戲劇的謝幕才知道主角是自己,不要等自己快要離開的今天才想起昨天猶豫而沒看的海。兩本存折,掂量,思量。
高中生讀后感 篇6
賈探春,是賈府的第三位姑娘,在許多《紅樓夢》讀者的心中,她不像林黛玉、薛寶釵等這樣深入人心;甚至在不多了解紅樓的人們心中,探春的名字是陌生的。但這不意味著,賈探春是個平庸無奇的女子,相反地,賈探春性格鮮明而強烈,是《紅樓夢》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細細品味這個人,還可以說十分精彩——
“才自精明志自高”,這是探春判詞的首句。精明能干、志向非凡,可以說是探春的第一性格。
與其他多生感春悲秋之情的姑娘們相比,探春作出的詩總是別具一格。開菊花詩會時,探春的《簪菊》,其頸聯“短鬢冷沾三徑露,葛巾香染九秋霜”的“短鬢”“葛巾”帶有男子的隱喻,流露出探春的突出特點之一——她渴望能像男人一樣,不用受諸多禮節束縛,“立一番事業”;又有尾聯“高情不入時人眼,拍手憑他笑路旁”,探春的傲骨與執著的氣節便躍然紙上。從她的言語和與眾不同的詩中可見,探春懷著施展才華的特別志向。
而探春既有實現抱負的理想,必然是有其出色的才能與這野心相配。
在《紅樓夢》第五十六回里,探春“興利除宿弊”,顯示出她出色的理家才能。由于鳳姐病了,而太太們不在,探春擔起了理家的重擔。探春知道賈府的經濟遇到困難,因此做出一系列變革盡力挽回。其中有最具創新性的一項,是將大觀園內的一些園地分給擅長的人打理,比如將一塊觀賞性的麥地交給擅長種麥子的媽媽照管,媽媽每一年上交規定的麥子可以用于飼養園中的鳥,而剩余的則由媽媽所得。這樣一來,既可以省下一筆雇人專門打理景觀的錢,又可以省下一筆買鳥飼料的錢。此計一出,擅長修竹、養花、種麥等的媽媽紛紛爭著自薦,以獲得賺外快的機會。又因為充公交剩的產物都由自己所得,媽媽們干活有了很大的積極性。這個改革措施一箭雙雕,成為人們贊揚探春敏慧的經典。
才能過人甚至超越王熙鳳,這樣的人就已經足夠令人心服口服了,但賈探春不僅在能力上出彩,她直率爽快、英勇剛烈的性格,更是讓人敬佩。
說到直率爽快,大觀園里還有一位醉臥花裀的史湘云,不過比起湘云年幼天真,探春的直爽更是出自無所畏懼、重情重義的本性。
抄檢大觀園時,王熙鳳一行人來到探春住的秋爽齋,只見探春早已點好蠟燭,等待他們的到來。面對王熙鳳檢查丫頭們物品的要求,探春只冷笑說自己就是賊王,要婆子們只搜自己的東西就好,還命丫頭們將箱子一一打開。言語之上,是對賈府內部不和、自己人抄自己人的憤怒和悲哀;言語之中,又包含了對丫頭們的包容和照顧。鳳姐向來是敬探春幾分的,所以并沒有認真要查她的箱子,但陪同的王保善家的不知好歹,上前拉扯探春的衣襟。探春貴為姑娘,自然受不了奴才這樣的侮辱,便明晃晃一個耳光打下去,讓其自討了個沒趣。后文鳳姐又到惜春的暖香塢去搜查,惜春慌張無措、拉出無辜的貼身丫頭入畫而自保的反應,又更反襯出探春有情有義、直率爽快的可愛之處。
除了性格爽快,探春自我犧牲的英勇也十分令人動容。
雖然現存出自曹雪芹之筆的前八十回《紅樓夢》中尚未來得及交代探春的結局,但眾多的紅學家和探軼學者根據探春的判詞、畫卷、《分骨肉》曲和八十回的情節暗示,目前最令人信服的結局是:探春為了挽救家族日漸式微的局勢,重新博得皇室的重視,挺身遠嫁和親。作為千金小姐,她離開家鄉,遠嫁藩國,暗示其命運的詩詞有“清明涕送江邊望”“一帆風雨路三千”“恐哭損殘年”等哀傷的句子,可見她的婚姻結局,比起薛寶釵等人為了前程、尤三姐等人為了愛情,更多了一分自我犧牲的無私和英勇。
探春有“玫瑰花”的諢名,強勢、剛烈在他人看來或許是拒人千里的硬刺,但玫瑰自有它明艷動人之處。探春固然是個奇姑娘,但她也有少女的活潑可愛和文人的脫俗情懷。在哥哥賈寶玉的面前,探春作為妹妹,經常有小兒女的爛漫舉止,同時又流露出一位才女的.雅趣。
黛玉初入賈府時,寶玉自行主張要贈“顰顰”二字給黛玉。寶玉向來行為與常人不同,府里的人都習以為常,只有探春快言快語,俏皮道寶玉“又是杜撰”,而寶玉也不惱怒,倒認真較起“杜撰”的真來。可見二人要好,禁得起打趣玩笑。《紅樓夢》第二十七回里,展現了兄妹生活的一件小事情:探春把攢下的錢交給寶玉,請他出門時為自己在街市里捎點玩意兒,但她又不要庸俗的古董綢緞,卻希望得到柳編籃子、竹制香盒、泥塑風爐這樣的民間工藝品,足見其獨特的審美喜好和貪玩的小孩性兒。在《紅樓夢》第三十七回,探春計劃結詩社,向眾人發請帖。她送給寶玉的請帖中,有描繪病中受到兄長關懷表達的感激之情,又有“因惜清景難逢,詎忍就臥”“掃花以待”等句,盡顯其風雅興致。
志高才全、直率剛烈、英勇無私又不失情義和雅趣,賈探春是一個用筆墨勾勒出的有血有肉之人。無論是“蕉下客”,還是“紅玫瑰”,探春的色彩,在榮耀富貴時錦上添花,也在風雨飄搖時期帶來一抹曙光。像是霞光,驚艷了一眾平俗的殘云。
自《紅樓夢》出世以來,諸位評論家、文學家、紅學家為她的探索和評價付出了無數心血,而在這些評論之前,更是有作者曹雪芹盡“一把辛酸淚”將這部巨著寫出。作為一個涉書未多的學生,縱使說出關于紅樓的評論,也避不開眾多評論大家的影響。寫出這篇感觸,不敢妄下斷言,只是將我所知的一些情節又綜合我讀到的評論整理起來,希望復合出一個我心中立體、活潑的賈探春。班門弄斧,又想到各大家,羞愧不已,故作此言。
高中生讀后感 篇7
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親切寧靜的柔情描寫得多么動人啊,使它在那冰冷無情的社會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個始終召喚著他的溫情之島。他筆下的農民都是一些樸實的形象,他遇到的那個小店主是那么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許一個素不相識的流浪者在他店里騙吃了一頓飯;他親密的伙伴、華倫夫人的男仆阿奈不僅人格高尚,而且有廣博的學識和出色的才干;此外,還有“善良的小伙子”平民樂師勒·麥特爾、他的少年流浪漢朋友“聰明的巴克勒”、可憐的女仆“和善、聰明和絕對誠實的”瑪麗永,他們在那惡濁的社會環境里也都發散出了清新的氣息,使盧梭對他們一直保持著美好的記憶。
另一方面,盧梭又以不加掩飾的厭惡和鄙視追述了他所遇見的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中的各種人物,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個不斷向貴婦們獻殷勤的小猴子”;教會人物幾乎都有“偽善或厚顏無恥的丑態”,其中還有不少淫邪的狂;貴婦人的習氣是輕浮和寡廉鮮恥,有的“名聲很壞”;至于巴黎的權貴,無不道德淪喪、性情刁鉆、偽善陰險。在盧梭的眼里,平民的`世界遠比上流社會來得高尚、優越,他曾說“只有在莊稼人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廷臣的繡金衣服下面,才能發現有力的身軀。
裝飾與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這種對“布衣”的崇尚,對權貴的貶責,在《懺悔錄》里又有了再一次的發揮,他這樣總結說:“為什么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了這樣多的好人,到我年紀大了的時候,好人就那樣少了呢?是好人絕種了嗎?不是的,這是由于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會階層已經不再是我當年遇到好人的那個社會階層了。在一般平民中間,雖然只偶爾流露熱情,但自然情感卻是隨時可以見到的。
在上流社會中,則連這種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們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虛榮心的支配。”盧梭自傳中強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學史上獲得了他所獨有的特色,法國人自己說得好:“沒有一個作家象盧梭這樣善于把窮人表現得卓越不凡。”
他告訴讀者,他從自己那充滿真摯溫情的平民家庭中獲得了“一顆多情的心”,雖然他把這視為“一生不幸的根源”,但一直以他“溫柔多情”、具有真情實感而自豪;他又從“淳樸的農村生活”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處”,“心里豁然開朗,懂得了友情”,雖然他后來也做過不夠朋友的事,但更多的時候是在友情與功利之間選擇了前者,甚至為了和流浪少年巴克勒的友誼而高唱著“再見吧,都城,再見吧,宮廷、野心、虛榮心,再見吧,愛情和美人”,離開了為他提供“飛黃騰達”的機遇的古豐伯爵。在他看來人具有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對自由的向往、對異性的追求、對精美物品的愛好,
他過著貧窮的生活,卻有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他很早就對讀書“有一種罕有的興趣”,即使是在當學徒的時候,也甘冒受懲罰的危險而堅持讀書,甚至為了得到書籍而當掉了自己的襯衫和領帶。他博覽群書,長期的讀書生活喚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形成了他高出于上層階級的精神境界。
他處于反動黑暗的封建統治之下,卻具有“倔強豪邁以及不肯受束縛受奴役的性格”,敢于“在巴黎成為專制君主政體的反對者和堅定的共和派”。他眼見“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對壓迫他們的人”又充滿了“不可遏制的痛恨”,他鼓吹自由,反對奴役,宣稱“無論在什么事情上,約束、屈從都是我不能忍受的”。他雖然反對法國的封建專制,并且在這個國家里受到了“政府、法官、作家聯合在一起的瘋狂攻擊”,但他對法蘭西的歷史文化始終懷著深厚的感情,對法蘭西民族寄予了堅強的信念,深信“有一天他們會把我從苦惱的羈絆中解救出來”。
他對愛情也表示了全新的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間真誠深摯的情感,特別重視感情的高尚和純潔,認為彼此之間的關系應該是這樣的:“它不是基于情欲、性別、年齡、容貌,而是基于人之所以為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絕不能喪失的那一切”,也就是說,應該包含著人類一切美好高尚的東西。他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種深摯、持久、超乎功利,有時甚至近乎天真無邪、純潔透明,他戀愛的時候,感情豐富而熱烈,同時又對對方保持著愛護、尊重和體貼。他與華倫夫人長期過著一種純凈的愛情生活,那種誠摯的性質在十八世紀的社會生活中是很難見到的。他與葛萊芬麗小姐和加蕾小姐的一段邂逅,是多么充滿稚氣而又散發出迷人的青春的氣息!他與巴西勒太太之間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樣溫馨而又潔凈無瑕!他與年輕姑娘麥爾賽萊一道作了長途旅行,始終“坐懷不亂”。他有時也成為情欲的奴隸而逢場作戲,但不久就出于道德感而拋棄了這種游戲。他是十八世界里那個黑暗社會壓迫下生活的萬千普通人民的一個縮影,他不是最慘的,但是,他的遭遇一樣令人同情。讀《懺悔錄》這一本書,讓我更加了解了盧梭,品《懺悔錄》這杯酒,讓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社會。
高中生讀后感 篇8
福柯的《規訓與懲罰》追溯自16世紀以來法國刑罰方式的轉變,司法觀念及心理學、精神病學、法醫學、建筑學等學科的發展如何影響到刑罰的執行:先是示眾的宣示專制君主威權的殘忍滅亡生命的處罰方式,隨著資產階級對人力資源的需求變為較為人道的對人身體監禁與苦役,對人靈魂的改造;接著轉化為對人身的監禁與對精神的規訓。在此書中福柯旨在通過剖解刑罰,以此做為角度來分析權力的存在方式及實現,從“消滅生命”到“規訓”方式的轉變及實現反映的是社會的經濟、知識發展帶來的轉變,與此同時增長的是控制社會的微觀權力的無所不在,是控制個體的“層級管理、規訓與檢查”的密網無一人能逃脫,這沿襲了他自《瘋癲與文明》以來的對“理性”的反思:即啟蒙時代以來,專制王權被打倒,人是否獲得更多的自由?理性的知識是否賦予人類以自由,或者是更多地為權力所用?現代的權力是以怎樣的方式存在?
每個人談到福柯此書,多會談及他主要應用的是的“譜系學分析方法”,望文生義,我對此最初的理解是認為福柯在追溯自16世紀以來的刑罰史的源流及發展,確實,福柯運用了這樣一種歷史分析的方法。然而譜系學另有含義,只是尼采和福柯的譜系學有不同,(引文)“尼采所謂的“譜系學研究”的涵義在其《權力意志》一書中有所涉及,其意義蓋是“從道德史、詞源學、心理學乃至生理學、病理學的角度剖析道德偏見的起源”,……據福柯的所謂“譜系學”理論,這種分析方式對真理進行了解構,認為真理的被發明往往具有偶然性,而其背后往往是權力在運作,甚至是一種利益計算。”(引文結束)這足以譜系學并非是要找出事物的起源,而是要找出事物的本源,即事物以何種形式呈現,在福柯的眼中,“權力”是社會運作的基石。因此我們能理解福柯在此書的開頭即先舉對達米安的肉體殘暴處罰,再列舉福歇“少年犯監管所”規章,在對肉體的殘暴消滅到規訓,再敞景式中心監獄這大型規訓機構的產生之間,起引導作用的是政治與經濟代價的計算——如何以最少的代價實現權力控制,而權力是社會存在的基石。在第三章“規訓”中福柯分析權力的.產生、權力實施的技術、策略,有令人不寒而戰栗的論述。“一種新的權力‘微觀物理學,自17世紀起它們就不斷地向更廣的領域擴展,似乎要涵蓋整個社會。那些有很大擴散力的狡猾伎倆,那些表面上光明正大而實際上以居心叵測的微妙安排,那些羞于承認屈從于經濟要求的機會或使用卑劣訴強制方式的機制——正是它們在現代歷史的開端造成了懲罰體系的替嬗”;“沒有必要發展軍備、增加暴力和進行有形的控制。只要有注視的目光就行了。一種監視的目光,每一個人在這種目光的壓力之下,都會逐漸自覺地變成自己的監視者,這樣就可以實現自我監禁。”第四部分以大量篇幅敘述累犯如何產生,監獄對消除犯罪無功,反而造就更多累犯(書中翻譯為過失犯),但為何社會還容忍監獄呢?是為了“分割”,是為了適應工業社會的要求對人群進行“有用”“無用”“有害”“無害”的分割。無須引用及談論更多,我們已經可以知道此書在描述人如何被忽視、如何隨著經濟的發展、在日益增長的知識的幫助下被權力——通過無所不在的“紀律”在學校、軍隊、工廠及所有社會組織控制,甚至于知識本身也是因應權力的需求進被創造,再被應用去強化規訓。這權力遠勝帶有契約性質的法理上的政治權力,法理上的權力我們只需不去觸犯即可,而將人進行位置的分割、行為的規訓、檢查的微觀權力,卻將主體消滅,變成社會控制網中的一點,在這類權力關系中,即無行使權力的主體,也無權力控制的主體,因整個社會即是權力運行的體制——人身空間的切割、固定,教育對思想的塑造、對行為甚至身體姿勢進行規定的紀律,權力無所不在,整個社會通過“規訓”成為“監獄”,主體在規定的空間、規定的時間、以規訓的動作進行自我的馴服,無路可逃。然而權力的目的并不只是壓制,而是“產生”——微觀權力對主體馴服,是致力于以更少的經濟及政治代價為現代社會的生產方式提供合適的工具,產生更高的效率、更多的效益。因此在福柯的眼中,現代社會與17世紀的社會并無本質的不同,只是統治方式不同,只是統治技術、權力機制的進步。
在福柯分析微觀權力的背后,反映了他對理性的不信任,因為以理性為基礎的知識的發展被用來分割、規則、檢查人,從而抹去人,他概嘆“人之死”,主體不于有精神的自由,精神因規劃而與肉體合一成為馴服的工具。這也是福柯的“小寫的歷史”的歷史觀的體現,他對歷史的目的、規律這類宏大命題表現得不信任,注重人類的歷史現在性,注重表現人的實際經驗與實踐,尤為注重于表現人與物,與他人,與自已的權力關系,并在這樣的輻射中找到“人”。在這樣的密網中,人何以獲得自由?何以自我救贖?這謎底或許永遠不能解開,或許可以,因為福柯已經為我們指出人的處境,接下來,群眾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從這被分割的、充滿監視、檢查的權力網中獲得解放。
福柯的這一分析方法,我們或可用以來分析當代社會弱勢群體如何被多數、被強勢的經濟權力、被主流的價值觀而“監禁”,如女性,如同性戀等,這或是福柯的用意之所在。然而譜系學強調無“目的性”,這樣的實用主義的理解,或者誤解了這位天才。
高中生讀后感 篇9
林立著的書架里,排排書脊上,黑體字的書名,白色的書皮,《玩的就是心跳》平庸的明了,但“心跳”一詞,足以挑起醫學生敏感的神經,并斷定王朔肯定在這本書里杜撰有動人的故事。偶或翻翻,不知覺間已翻至末頁,頭腦竟一片空白,毫無思緒。在悲嘆我十幾年的讀書生涯如此淺薄的同時轉而又心存不服,再次翻閱,方才有些收獲。
整本書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主人公方言無所事事,終日與朋友吃喝玩樂,忽一日被懷疑有殺人前科,且殺的是自己的好友高洋。于是乎他不得不找出自己當時有不在場的證據,遂一日日整理記憶,可偏偏仍缺關鍵的七天。他拜訪舊友,苦心孤詣,卻仍舊理不出那七天的去向。在一番番的追尋中,最后發現,這竟是好友跟他玩心跳,一場殺人的游戲。十年前,高洋,高晉,劉炎,馮小剛復員南下,遭遇后,為掀起生活的波瀾,玩起了這樣的游戲:馮小剛以高洋的身份跳崖而死,而高洋又以方言的身份,處處留下“殺人”痕跡,也是因著這些線索,警察最后才找上方言,故事方才開始。
講故事容易,寫故事難,而要讀懂故事更不容易。《玩的就是心跳》的故事講得撲朔迷離。夢幻與現實,過去與現在,多重畫面,萬千思緒交織在一起,時空混亂,顯得支離破碎,猶如書中所說的“夢境中的人物是模糊,淡褪,不合邏輯地交織在一起,像用沾滿油的手從水里抓一條滑溜溜的魚,有力使不上,眼睜睜地看著它從手里一點點滑掉消失在水里。”難怪那么多人對著書中的文字,使不上力氣,抓不住故事,像看了一盤可以快進快退的錄像帶,最后剩下的是,每次回憶時都會出現的穿條格襯衫的人,找喬喬時那龐大無處不在的臉,大街上玻璃窗里時隱時現的黑衣人,陌生而又熟悉的劉炎的照片,亦真亦假敲打著號碼盤的嗒嗒聲,以及隨著記憶傾盤而出的紫羅蘭的香味……
這些畫面,往往讓人摸不著頭腦,但它們無非關系著這樣的一些人:剛從三軍各種兵復員直奔南方城市對新生活有無限期許的方言、許遜、汪諾海,懷著紅寶石來投靠南方這幫朋友的馮小剛,有著人生際遇的劉炎,喜歡被稱為凌瑜的百姍,公共財產夏紅、喬喬,知性女人李江云。
一個人,,一件事,似乎永遠都搭不上邊,但他們就是勾勒了一個故事,并見證了一個時代。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平民很被動,眼睜睜看著外國人拿著外匯券去黑市倒賣,卻費盡力氣掏盡自家人的外匯券。服務業、文藝界看著外國人的顏面,點頭哈腰。地位高點的便會鐵起面對人頤指氣使,更有人會順手牽羊,時不時去監獄感受一下政治氣氛,也有人成為公共財產,任人擺布。
這就是在當時無所不在的“文化”,很多人“吃”了,便罷,不吃的,也“因襲”了它的核心被它塑造了,即便是“從樹上剛下來的原始人”那般“澄明無邪的頭腦”也會不復存在。除去個人特質,不得不承認,曾經意氣風發想要遠離賣命年代而大展身手的他們,終究變得不安分而又怯弱,“盡管已經長大卻永遠像小時候一樣只能在游戲中充當好漢和兇手。”他們見證了一個時代,也成為了時代的一部分。
他們的夢談終究不是夢想,他們的友誼也不能稱為友誼,即便是也一樣遭到質疑。剛復原的他們有很多的想法,想享受新生活,這固然好,()但是他們卻拿著那點復員費于吃喝玩樂間,錢揮霍玩了,一事無成了,夢想也成為了空談。他們在無聊之極竟生發出了紅寶石這樣的天方夜譚,騙了馮小剛來南方,一并揮霍掉了他想要投入生意利上加利滾出大雪球的錢。友情遭到質疑,愛情也一樣,對于方言,百姍是忠貞的,但于混亂的取鬧中,真心卻遭質疑。他們高調入世,卻一敗涂地,人矮了下去,撐不起了自尊,無聊了,想要成為被議論的`中心,想要永垂不朽,于是便釀就了一場游戲。
或許我抓住的只是一個隱約可辨的虛形,但這是我的理解,對這個故事的解讀。
這本書中,李江云饒人深思的話語常常讓我回味。當方言對那空白的七天耿耿于懷的時候,她說出了這樣的一番話:這是一個借口,從你對這件事的熱衷程度看你除了要搞清這件事證明你的無辜,更多的是想對自己心中有數。你那么慌,因為你突然不了解自己了,少了一塊東西你拼不出自己的形象了。我想如果你清楚那段時間在干什么,哪怕干的是壞事,你也不會那么慌。再也沒有什么比對自己有個透徹的了解更重要的事了,起碼你知道下一步干什么怎么干,讓別人決定去向是可怕的。讀李江云的話,我讀出了一種態度,不管生活里有多少復雜的人繁雜的事,都應該保持著對生活認真,對自己負責的態度。這樣,我們才能保持著一種平衡的心理,透徹地生活。
這本書的很多語言描寫,華麗中不顯做作卻又不失哲理。“那云猶如被一只無形的巨手揉捏成一尊尊一組組栩栩如生的萬物形態:時而群師抖鬃仰首,時而萬馬疾蹄奔踏,時而雪山壁立千仞,時而鐘乳筍柱羅列如狼。”描寫得很妙又貼近現實。當他在舊友的描述中找不到胡同里的那個人時又寫到,“這些門里居然關著我過去的一段生活,我應該叩開那扇門才能把它們釋放出來?我有強烈的感覺,我在這些沉浸在陽光中的院落里遺失了什么,像遺留在屋里的煙味,看不見嗅得到,像人坐過的沙發,人雖去,溫猶存。”饒人深思的話鮮明地勾勒了一個找不到但又放不下過去的迷茫人。
《玩的就是心跳》,好好品嘗,慢慢咀嚼,會發現在思維的頁碼中,翻頁過的頁碼和未打開的頁碼,將黑白分明。
高中生讀后感 篇10
這是一個血淋林的復仇故事。故事源于《列異傳》與《搜神記》,魯迅先生以白話寫文言,在簡短的篇幅中加入自己深沉的思考和強烈飽滿的反抗力量,使簡單的復仇原型表現出人物的個性以及事件本身的張力。
故事一開始還原了一個十六歲男孩應有的狀態:天真、單純,對這個世界談不上熱愛也說不上厭惡。他會害怕老鼠,他會貪玩地捉弄老鼠,看到老鼠在水中痛苦的樣子,他會去拯救,更會在老鼠死后產生罪惡感。"他又覺得很可憐,仿佛自己作了大惡似的,非常難受。他蹲著,呆看著,站不起來。"這是眉間尺最真實的本性,但這是他的可貴之處亦是他的致命之傷,"你就是十六歲了,性情還是那樣,不冷不熱地,一點都不變。看來,你的父親的仇是沒人報的了。"是的,因為他是一個有殺父之仇的少年,所以天性再怎么可貴被視為不能行大事的優柔寡斷。少年的成長歷程,在和老鼠的斗爭中得到體驗,這無疑是《鑄劍》中最精彩的篇章,是作者刻畫人物的神來之筆。小說在這里揭示了主人公最典型的性格,產生了第一個人物與社會環境的矛盾并為下文眉間尺不能完成殺父之仇埋下了伏筆。
原本的故事,父子兩代的篇幅是大體均等的。而在《鑄劍》中,真正的鑄劍者在故事開始的'時候已死去,他的事跡是通過主人公母親之口交代的。"大歡喜的光彩,便從你父親的眼睛里四射出來;他取起劍,拂拭著,拂拭著。然而悲慘的皺紋,卻也從他的眉頭和嘴角出現了。他將那兩把劍分裝在兩個匣子里。""‘你不要悲哀。這是無法逃避的。眼淚絕不能洗掉運命。我可是早有準備在這里了!’他眼里忽然發出電火似的光芒,將一個劍匣放在我膝上。‘這是雄劍’他說。‘你收著。明天,我只將這雌劍獻給大王。倘若我一去竟不回來了呢,那是我一定不在人間了。你不是懷孕已經五六個月了么?不要悲哀,待生了孩子,好好撫養。一到成人之后,你便交給他這雄劍,教他砍在大王的脖頸上,給我報仇。’"
這莊嚴的筆調,是魁梧的人格,是反抗者的頌歌。眉間尺的父親是真正的英雄,是作為其子的"史前史"而出現的,故事這樣安排,作者的匠心在于拉開英雄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樹立一個理想寄寓之所,告訴我們真正的安身立命所在。小說中還有一個值得品味的細節:雄劍溶在青光中看似全無,正隱約象征魯迅心底深處對文化,對國家命運虛無主義的態度,渴望英雄的出現。
在復仇的道路上,優柔寡斷這個骨子里的性情仍是存在于眉間尺身上。"他徑直向前走,一個孩子突然跑過來,幾乎碰著他背上的劍尖,使他嚇出一身汗。"或許可以這樣認為,如果沒有遇到黑色人,殺父之仇根本無法報成。他的生活環境是一個無聊落寞的反英雄的環境,一個消解重大行動意義的環境,一個人心失衡遠重于腥風血雨的環境,盡管腥風血雨在但是并不缺乏,可是卻再也不能造就英雄了。然而,黑色人的出現,卻打破了眉間尺所處環境的平衡,讓他有勇氣毫不猶豫地砍下自己的頭,拋棄了自己的未來去成全一個仇恨,也就完成自己與生俱來的使命。
高潮是三個人頭在金鼎中互斗的事。"仇人相見,本來格外眼明,況且是相逢狹路"眉間尺的頭死死地咬住楚王的頭不放,楚王也不示弱"王又狡猾,總是設法繞到敵人的后面去。"寥寥幾筆就將王的狡詐聲動展現出來了。接下來王公大臣的描寫更為微妙,詭異的神情令人哭笑不得,麻木了的動作使人啼笑皆非。黑色人的頭的參與使這個高潮又一次升華。黑色讓你和眉間尺的頭對楚王的一個頭"于是他們就如餓雞啄米一般,一頓亂咬,咬得王頭眼歪比塌,滿臉鱗傷。"在這金鼎沸水之中如此場景正是神奇呀!之后的事就是王公大臣們的了,他們蠢笨的舉動和黑色人和眉間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黑色人和眉間尺是沾了"楚王的光",才得以隆重的安葬,和楚王埋在一起。這時,老百姓們的舉動更具有諷刺性,"大出喪"變成了全民"瞻仰"的"狂歡節"。全文就在這樣一個"似悲實喜"的諷刺結局中結束了。
《鑄劍》與《藥》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以各種大膽夸張的寫法,表現了無比深沉的思想。這是魯迅革命的復仇主義的藝術結晶。正如他所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黑色人是一個反抗階級的代表,而王則是可惡可恨的封建官僚,百姓則是麻木不仁的過客。魯迅先生以筆為槍,進行他的復仇,也試圖喚醒沉睡的國人,這才是小說意義所在。
高中生讀后感 篇11
這本書是我高二寒假買的,還有一本是《邊城》,因為看《瓦爾登湖》的封面比較缺乏趣味,所以當時讀了邊城。然而最近因為老師推薦才看《瓦爾登湖》。
如徐遲先生說,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并沒有什么好處,直到黃昏,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籟俱寂之時,就更為之神往了。我雖沒有他這種感覺,初讀覺得作者有隱士風范,再深入思考一會兒竟頗有感觸。
首先,雖是散文,但卻與我之前所看的散文有所不同。作者在文中引用眾多神話故事,詩歌以及典籍,典故等等。這確實令我比較驚奇,較之國內的部分散文作品,這是比較奇特的。在這部作品中引用較多《圣經》的內容和希臘神話。例如他在諷刺人們被命運支配時,引用《馬太福音》:"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不僅如此,他還引用許多名人的話來論述自己的觀點。我覺得這也是我們寫作文時應該學習的。他引用的作品作者來自世界各地,例如有中國的孔子,英國的查普曼,美國的愛德華-約翰遜等。另外,不僅是文學,他的生活能力也非常好,換句話說就是他很會過日子。例如在蓋房子時他計算了所有的花費,生活了一年以后他又算了一年內的花銷,生怕自己多用了一分錢。雖然生活很簡單,但是他覺得很滿足,并沒有因為這樣的生活而且抱怨(因為他就是來瓦爾登湖體驗這種生活的)。
但是他為什么會放棄城市里的.生活而來到這樣一個人煙稀少的湖邊生活呢?他想知道人們生活為什么變難。但是他用親身經歷證明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并不難,于是他又探究人們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這僅僅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就是他熱愛自然,山川草木都是他的朋友。他就像是惠特曼口中所說的橡樹——沒有一個同類,獨自生長著。但是梭羅還有同類,不僅如此,他還和自然聯系著。而他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因為他的獨特性。再看看我們現在的這些人,學生,工人,農民,老師,司機,我認為這并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人",而是具有不同功能的機器罷了,缺乏作為人的獨特性。
然后對于他的生活,確實是令人向往,與陶淵明頗有幾分相似。他先為自己蓋好一棟小屋,解決了住所問題,接下來就是滿足肚子的需要了,他在屋旁犁幾分地種糧食,同時還在外面撿枯木頭作為燃料,就這樣,他解決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后就是精神需求了。他熱愛讀書,即使是幾張紙片他都不會放過,除了讀書,他也會獨自一人坐在林中思考,而正是他所思考的這些內容確實令我頗有感觸。這些問題即使是放在當下也是非常值得討論和發人深思的。因為這些問題是極其普遍又容易被人忽略。
第一,梭羅認為許多人"被生活的重擔壓垮,悶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就拿現在的人來說,許多人都為了買房買車,不惜向別人借錢或者是貸款,幾年,幾十年都在還錢,就為了一棟房子或者是一輛車。而有許多人扛不起重擔,或者是因為一時的失意而放棄,或者是因為挫折而頹廢。梭羅認為房屋只是為了起到遮蔽的作用,抵抗寒冷和雨雪,這是最基本的功能,人們需要也正是這基本的功能。而一個木箱也有類似的作用。再者,小棚屋可比箱子好多了,但是許多人卻追求城市里豪華的房子,這豪華的房子不知能換多少小棚屋,但人們卻為了能夠擁有一套豪華的房子,使自己處在貧困與艱辛中。這主要在于人們的虛榮心,梭羅稱之為"貧窮的文明",然而這些貧窮的文明人卻嘲笑起那些沒有豪華的房屋,但很富足的"野蠻人".然而雖說這很諷刺,放在現在卻是現實的,因為城市里的生活條件比較好,生活也舒適些,以及工作的需要,才會迫使人們寧愿扛著重擔。畢竟像梭羅和陶淵明這種人又有多少呢。作者也在書中寫道:"更為高貴的植物的價值在于它們能夠在遠離地面的空氣和陽光中結出果實,它們不會受到像比較低級的食用植物的對待".我們現在在做的只是為了爭奪陽光和空氣罷了。
然而,我們的時代還處于梭羅的時代,這世界上幾乎所有人都被世事牽絆著,無法從中脫身,更甚者則越陷越深,無法自拔。但依然存在少數哲人和智者以及部分原始人沒有陷入其中。梭羅在瓦爾登湖旁的小屋里,體驗著這自然:春日萬物復蘇,夏天與動物同樂,秋季湛藍的湖面以及隆冬的湖天一色,白雪紛飛。梭羅這人,從令人窒息的社會中跳出來,向世人證明遠離塵世也能滿足生活的需求。或許他的書,寂寞的人看完以后能夠獲益,不再寂寞。但我們這些人可能無法理解作者真正的想法,只會在看后驚嘆作者描寫的景物與生活,并對這種生活產生艷羨。甚至會在腦海中閃過一絲想法——這生活比陶淵明還要閑適!如果把這本書比作一壇陳年老酒,我們這些人只能聞一口酒香,而那些與作者類似的人品完一口后定會覺得回味無窮。或許是因為我們現在還處在塵世當中,對世事的抵觸沒作者強烈,所以無法真正理解這本書真正的含義。
莊子得到了一個酒葫蘆,憑著它游于江河山川,毫無牽掛。而梭羅則在自己建造的小屋之中,自給自足,融入自然。而我們現在的許多人呢,有太多的羈絆,失去自由,失去自我,遠離自然,成為了塵世中的一臺機器。
正如梭羅研究專家沃爾特哈丁給這本書的物種讀法,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先把它當作一部自然與人的心靈探索之書,再把它作為一本神圣的書。讀《瓦爾登湖》就是品一杯美酒,越品越覺得它美味與珍貴。
高中生讀后感 篇12
你象一絲絲春雨,將“美麗的教育”滲透到我的心田。今天重新拾起,你的美麗依然。
有幸讀了著名教育專家、特級教師孫蒲遠老師寫的《美麗的教育》一書,全書有八章,但與其他教育書籍不同的是,書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個栩栩如生而紛繁多樣的師生現實生活,與我們的教育實踐更為貼近,看來感觸更深。書中讓我深深感受到的是,孫老師對學生那份濃濃的愛心。正如本書封面上寫到的:“班主任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孩子對自己的班主任簡直到了崇拜的程度。班主任提倡的東西將會釀成這個班的班風,班主任的好惡將回成為這個班學生的是非標準,班主任的要求將會成為這個班學生的習慣,班主任常說的話將會成為這個班學生的座右銘,班主任的言談舉止對學生性格氣質的形成都起著舉重輕重的作用……”也正是這個原因,孫蒲遠老師的高尚人格對其學生產生了非凡的影響力。孫蒲遠老師,融43年的心血與智慧于一爐,譜寫著栩栩如生的兒童生活,展現著愛的力量。這是一部生動形象的學生心理學和教育學,也是新的教育詩篇。全書共八章,羅列了大部分班主任可能會碰到的178個問題。聯想到我自己,班主任工作也多多少少碰到過一些類似的問題,因此我也很喜歡這本書。我愛我的學生,我的學生感到幸福,我也感到幸福;我的學生感到快樂,我也感到快樂;同樣,我也得到了他們最真摯的愛,愛是沒有時間、距離的。
美麗,它不是指花枝招展,光彩奪目。樸實無華,潤物無聲才是持久永恒的美。淡淡的,從容的,心平氣和的,就是一種美麗的心情。一個老師只有先成為擁有平和心態的人才能成為好教師,因為這樣的教師心中才能真正寫下“愛“字。孫蒲遠老師就是這樣一個脫離了浮華的愛的大師。她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從心靈深處理解和關愛兒童,面時生理機能有障礙的學生,學習特別吃力的學生,單親家庭的學生,她給了他們更多的愛,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了自己是孫老師的小天使。試想:一個急功近利,心氣浮躁的教師怎能做到這樣循循善誘,孜孜不倦呢?
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比以往何時候都要喧囂熱鬧,生存和競爭是大多數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要做的重要事情,這當然也包括教師。他們積極上進,不甘人后,為了做出成績日以繼夜地撲在工作上,這種拼搏精神是值得人贊賞和敬佩的。可是,你可曾看到,一邊是教師在各種比賽載譽而歸,不勝榮光,一邊卻是學生對教師敬意的缺失。難道是老師不夠水平嗎?當然不是。他教學功底扎實,在課堂上揮灑自如。那是為什么呢?原因出在他的追求上。要超過同行,成為名師!于是他要不停地參加培訓學習,不停地鉆研教材,不停地參加各種比賽,不停地拿各種獎。他在意本班的成績排名如何,在意學生在競賽中能否獲獎,在意自己的論文能否發表,他在意好多好多的和名利有關的事情,與同行們的競爭占據了他大半個心房。這樣功利的他,還能平心靜氣地聆聽學生的聲音嗎?一個不會進入學生內心世界的教師怎能收獲學生的敬意呢?孫老師書中的諸多案例都是懷著一種安安靜靜的心情完成的,不氣不惱,不溫不火,就連她寫的每一個文字也都流淌著靜謐的氣息。只有心態平和的人才能寫出如此寧靜的文字吧。
工作中的競爭壓力,生活中的鎖事煩惱也曾讓我帶著一臉灰沉的心情走進教室。學生天真爛漫的陽光笑臉沒有引起我的審美興趣,相反,我的目光越發顯得狹隘,看到的都是學生們的缺點:怎么那么愛吵鬧?一點兒也不遵守紀律;反應真慢,連這么簡單的題也做不了;素質真差,專門欺負弱小同學……一連串的糟糕塞滿了我的眼球。于是,批評學生和埋怨別人成了我處理問題的主要方式。后果可想而知,不僅教育效果微乎其微,我的工作情緒也陷入了可怕的惡性循環。在工作中不能發現快樂,創造快樂!其實,只要稍稍改變一下自己的思維,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在工作中不要急于求成,一切都以一種自然的,平和的心境面對,那么局面就可能完全不一樣了。腳踏實地,對學生增加尊重和寬容,對于他人的評論也會不予理睬,心安理得地做著自己認為高興事。這樣,你才會享受到教育工作的美麗,你才會發現美麗原來是藏在平和的.心態中。
許多人感嘆班主任工作枝蔓紛雜,回首自己的班主任生涯,發現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又好像什么也沒做,墊起歲月砝碼的日子,就這般消逝于平庸的忙碌里,忙了三五年又忙了三五年,驀然回首,生命除了收獲一把年紀,別無所獲,我們給學生解釋過“碌碌無為”這個成語,此刻,這成語又是如此真切地描述著教育本身的生命狀態。現代教師需要在蠟燭燃燒照亮學生的同時,擦亮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需要改變,改變工作的狀態和人生行走的方式,改變蠟炬成灰后連淚也干了的喑啞人生。“投入工作,贏得樂趣”,正是書中給了我啟示,正是調整了心態,改變了對學生的態度,我才收獲了很多,每年的教師節,是我最高興的日子,我會收到往屆學生最真誠的祝福。假如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能在教育事業中發掘出快樂和幸福,用寧靜的、美麗的心情來看待我們辛苦的工作,那么在未來的生活中,春日的鮮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殘陽,都將以更為美好的風姿走進我們日臻完美的生活!就教師而言,有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有賞心悅目的心情至關重要。用發展的眼光去贊美,所以做孫蒲遠老師的學生是幸運的,作為一名教師能夠從《美麗的教育》中領悟教育的真諦,你的學生也將是幸運的。
高中生讀后感 篇13
在過去的35年中,美國出版家曾印刷過20余萬種書籍,大多數是極沉悶的,許多是虧了本的。
我不是說“許多”嗎?一位世界上最大的書局的經理最近對我承認說,他的公司積累了75年的出版經驗,還是每出版8種書倒有7種是虧本的。 那么為什么我還敢冒險再寫一本書呢?而在我寫好之后,你又為什么要費事去讀它呢? 兩個都是很有道理的問題,待我回答它們。
為要清楚的的解釋著述這本書的經過及理由,我難免免要簡略地重復你在湯姆士導言“成名的捷徑,中所已讀過了的幾件 事實。
從1912年起,我在紐約為職業及專業男女舉行教育課程。最初,我只舉行演講術的課程這種課程的目的在于用實際經驗訓練成人在商業面洽及團體中,能站著思想,更清 楚、更有效、更鎮定地發表他們的意念。
但漸漸的,經過幾季之后,我覺悟到這些成人固然迫切地需要有效講話的訓練,但他們更迫切地需要在日常事務及交際上和人相處的藝術的訓練。
我又漸漸的覺悟到我自己也深切地需要這練。我發現在回想那些年的情形,我對于手段及了解的一再缺乏,不禁惶惑。我真希望20年前在我手中有這樣的一本書!那真是一件無價之寶了!
人際交往恐怕是你所遇見的最大問題了,如果你是一位商人,則尤甚。是的,即使你是一位會計師、家庭主婦、建筑師或工程師也是這樣。數年前在 卡內基基金會資助下所作的'調查及研究,發現了一件最重要的事實,這件事實,后來又由卡內基技術研究院另外的研究所證實。
這些調查顯示,即在這種技術工作面的工程中,一個人的經濟成功,約有 50%是由于技術知識,約有85%是由于人類工程——即人格及領導人的能力。
有好多年,我每季在費萊臺爾費亞工程師俱樂部舉辦課程,并且也在美國電機工程師學會紐約分會開班。總計約有1500以上的工程師參加我的班。
他們之所以到我這里來, 是因為在他們多年的觀察助之后,最后發覺了在工程界 ‘得到報酬最高的人,往往不是懂得工程學最多的人,例如, 我們可以用每周25元至50元的代價雇用工程、會計、建 筑,或其他專業的技術能力。
市場上永遠積滿著這種能力, 但除了有技術知識之外再加上發表自面意念能力、擔當領 袖的能力,和激發他人的熱情的能力--那個人的收入能力勢必增高。
當美國石油大玉洛克菲勒在事業的盛年告訴渤羅許說: “應付的能力也是一種可以購買的商品,正如糖或咖啡一樣。”“因而我愿意對那種能力付酬。”他說,“而且酬金比世上任何別的東西都多。”
你不以為此地每個大學都要設立課程來發展世上最寶貴的能力嗎?但如果此地只有一所大學為成人設立一種那樣實 用的課程,至作者執筆時止,那一定跳過了我的注意。芝加 哥大學及青年會聯合學校曾舉行調查確定成人究竟要研究什 么。
那項調查費了25000元美金及兩年的功夫。調查的最后 部分是在康乃提克的梅呂鄧鎮舉行,這地方被認為是一個典 型的美國城鎮。梅呂鄧鎮中每個成人都被訪問過,并請他們回答156個問題,諸如
“你的職業或專業是什么?你受教育 的程度如何?肋口何利用閑暇時間?你的收入多少?你的嗜好是什么?你的志愿是什么?你的問題是什么?你最喜歡的 學科是什么?”等等。
那項調查顯示。健康是成人最為注意的,第二種興趣就是人,如何了解人,如何與人相處,如何使人歡喜你,如何使他人隨從你的意愿。
所以舉行這項調查的委員會決定為成人在梅呂鄧舉行一 種這樣的課程。他們竭力尋求關于這一題目的—本實用的教 本,但是,一本也找不到,最后他們去找到了一位世界著名 的成人教育家、問他是否知道有合乎這一層次所需要的書。 “不,”他回答說,“我知道那些成人需要些什么,但他們所需要的書卻從未有人寫過。”
以我的經驗而知這話是對的,因為我自己也已經費了許多年功夫,尋求一本實用有效的關于人際關系的手冊。
因為這種書不存在,但我已經試寫了一本《人性的弱點》,為我授課所用。今天,我又寫《人性的弱點續集》這本書,我希望你喜歡它。
為預備這本書,我曾讀過所有我能找到關于這一題目的材料:從由狄克斯的報紙信箱問答、離婚法庭的記錄、父母雜志以至亞佛斯德教授亞特勒及詹姆土的著述。
此外,我又雇用了一位受過訓練的練的研究員,費了一年半功夫,在各圖書館中讀我可能遺漏的東西,鉆研各種心理學專集,瀏覽干百篇雜志文章;搜索無數的傳記,要確定各時代的大人物如何應付人。
我們讀過各時代的偉人傳記,我們讀過一切偉大領袖的人生記事,自凱撒到愛迪生。我記得僅僅是關于羅斯福的傳記我們就讀了100多本。我們決意不借時間、金錢,要發現自古以來任何人所已用過的關于交友及影響他人的切實經驗。
【高中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高中生讀后感05-11
高中生讀后感02-24
高中生簡愛讀后感06-06
高中生讀后感范文12-19
高中生的邊城讀后感02-15
《邊城》高中生讀后感02-18
高中生名著讀后感02-21
《圍城》高中生讀后感09-20
高中生《活著》讀后感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