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邊城有感(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邊城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邊城有感1
琉璃般透明的愛,美得讓人神往,脆弱的讓人心疼……
“翠翠”一個充滿著生機的名字,她本人也如同她的名字一樣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野獸物。人又那么乖巧,和山頭黃麂山一樣,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可誰又能想到,這么可愛的小姑娘卻有著悲慘的身世。翠翠的母親在她出生后就自殺了。為什么?翠翠并不知道,爺爺也未曾提起。其實這是一段不光彩的事——翠翠的母親背著她的丈夫與一位軍人好,生下了翠翠。翠翠的母親與那人也知道這樣做并不道德,更是無望愛情自我生命作為懲罰。愛情這得如此脆弱,為了軍人的名譽,為了不忍離開孤獨的父親,兩人的愛情就留下了淡淡的`憂傷。翠翠一個初開情竇的少女,對儺送有著愛慕之情,可卻因為羞澀沒有告訴。儺送也是如此喜歡著翠翠,可也沒告訴她,是沒有勇氣,還是另有用意?天保喜歡翠翠,并大膽提親,可翠翠卻沒有什么感覺。三人之間的關系將會如何?
三人之間的關系開始變得模糊。時間一點點流逝,當他們倆兄弟知道時,他們既不愿按照當地人來一樣血的拼搏,又不愿像城市里的男子一樣忍愛割痛,于是決定來一場公平爭斗。爺爺,翠翠生命中唯一的親人。他知道兩兄弟的心意,可又不愿翠翠走向她母親的路,所以設下了一些阻礙,因此導致路一系列的誤會。天佑因得不到愛決定離開而意外死亡;儺送因哥哥之死誤會爺爺,又因得不到翠翠的回復而遠走他鄉;爺爺因擔憂翠翠的命運,在一個風雨相交的夜晚離世。大老的死,二老的離去,爺爺的離世,只留下了孤雛“翠翠”。這一切,迅速地將一個少女朦朧而又幸福的夢幻擊破。當我們隔著靜靜的河水,注視著這個孤獨的身影時是否會想到:翠翠的命運將會如何?是否會想那白塔有一天坍塌。他會回來嗎?也許不會,也許明天回來!他與翠翠翠的之間的命運會如何呢?大家不會知道——也許還會相遇,也許永遠不會見面。其實愛一個人并沒有錯,只是沒有勇氣。如果儺送和翠翠可以大膽表明自己的心意,那么事情也許就不會這樣了吧。
讀邊城有感2
那是一個湘西邊城內的故事,一座城,一條舟,一次黃狗,一群人,好幾年……
入眼,是一條陋簡的舟,在清幽干凈的江面緩緩駛著,老翁的銀發在日光下的閃著光,手里動作不停,有力的撐著、劃著桿。船上是個俊俏的女孩,望著天,眼里有光,有云。邊上是一只亂竄的黃狗。這就是一個家庭了,同時也是《邊城》中的人物主線。或許是批判黑暗社會、抨擊人性類的作品讀多了,《邊城》倒顯得像是餐桌上一堆雞雞鴨魚肉中的青菜小粥,不是寡然無味,而是別有風味。
沈從文先生在書中選擇先對過邊城人文景物的描寫,無論是景、地理位置,還是質樸的民風,都刻畫得深入人心,使我在心中暗嘆:邊城真是個地杰人靈的好地方。
大概是因為邊城那淳樸的.風氣,以至于那故事也沾染了些。沒有波濤洶涌,邊城里的江河一直都是細水長流。
故事前段是渡船老翁和孫女翠翠的日常生活,平淡卻也有趣得緊。讓人不自覺青靜下心來,偶爾透出,一絲愉悅。很舒服。后段是圍繞翠翠的婚嫁展開的。倒也不復雜,也就是兩兄弟都喜歡上了一個女人。
大概是因為和老翁有著莫名的擔心,因此我也是偏向于翠翠和大佬在一起的,但翠翠喜的是二佬。以至于讀著時不免帶著愁思,生怕她像《雷雨》中的四鳳一般,走了老一輩的路。
一路看下來,整個作品是極好的,上下繞著一股暖意。沒有勾心斗角,沒有暗來箭明槍,正如“洗凈塵埃的田園”。
沈從文先生曾在舊題記中說這本書是寫給“本身已離開了學校,或始終無從接近學校,置身于文學批評外的人”,雖說我是從文先生口中無法讀懂這本書的一類人,但我會多讀幾遍,再參透多些的。
望能多次品讀后,能為城中一磚,江中一水。
讀邊城有感3
湘西邊城充滿真、愛和靈魂的田園牧歌,久久回蕩于我心。無疑,它已儼然成為了我們的心城——崇尚靜虛的生活,體悟甜酸涼薄的生命,經歷朦朧美好的摯愛,回溯靈魂的故土。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道在純粹,雜則多,多則憂,憂則亂,而城中了無。人們逢節即慶,逢難則解;日出而作,日落則歸;飲酒就醉,把話近常,多是言無盡而心相連。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座城,它隨心在跳動。不僅是為了維持生命,更是在怦然心動間領悟人生的真諦,是在心靈閃爍中獲得無價的樂趣。
“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外面的喧鬧,紛擾的世界,其實有許多我們并不真正需要的東西,大可視之為“塵垢”,而致虛篤靜、崇簡尚樸之定力,則需我們持之以恒地修養,去涂構堅固的心城。
于道,誠多在于堅守;于生命,莫過于無常。生命無常,卻也有它的美麗。想一想,為什么人們喜歡真花,不愛塑膠花?因為真花有生命會萎落,令人動容而親切。這就是生命,會活動,一活動就有流轉,有生滅,有榮枯,有盛衰。我們惜別,但,不能不別。
是誰說過,不哭過長夜,不能悟人生。淳樸、平淡如水的生命自有芬芳,面對塵世間鋪天蓋地的灰土,面對無處不在的窒息感,只有不再被小心翼翼保護著的我,和那個女孩一樣,面對著,生命。
也許,“有愛慰藉的人,無懼于任何事物,包括生命。”法國彭沙爾這樣的一句話,就遵循了這座城給我們定下的規則。所以并不是單純地用年限與歲月來衡量愛與被愛。在青春的年華中,來繹演愛的懵懂——城中正值豆蔻年華的翠翠情竇初開,因為壓抑而沖動,因為快樂而戰栗;在擔憂中觸摸至樂,這是青春期的蔓延與收獲。這種心虛似竹子拔節的喜悅讓位于蛹蟲化蝶的束縛,似花兒綻放的`歡愉讓位于潛水白鴨的信服,似渡船游蕩的安和讓位于河畔大魚的捉弄。終了。兩廂等待,兩鄉情愛。
“一個男人要么戰死,要么回到故鄉。”從文先生的墨意像是對著儺送,亦像是向著光怪陸離的未來。日月流逝,離合變遷,愛恨情愁,悲喜交融,都無法抉擇;而那個不爭凡塵冷暖朝夕的故鄉又豈是一個地址和空間?它有模糊神界的容顏,有記憶的能量,有年輪和靈魂的歸處;它只需要感覺的憑證,歲月的依據,細節的支撐——哪怕蛛絲馬跡,哪怕一井,一石,一江,一村……都可以用來回溯靈魂的故土。
然而,我們卻頭也不回地疾行,卻忘了為何而出發。
如果說,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只能指認和珍藏一個故鄉,那么面對干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干個城市的我們,還有享受故鄉的權利嗎?
我們的心城又將歸于何處?
讀邊城有感4
近日,利用陪老媽的閑暇時間,讀了沈從文的小說《邊城》。
這還是第一次讀沈從文的作品。感覺讀來有一點拗口,有一點生澀,語言上多多少少有一點林語堂的風格。這篇小說中,較我們當代的文章也多了一些生僻字,比如:岨(JU一聲,指帶土的石山);圮(PI 三聲,塌的意思);峒(DONG三聲,茶峒:苗語,指漢人居住的小塊平地。);儺(NUO二聲,儺神:有的少數民族信奉的神。儺送:小說里面船總的次子,意思是這個兒子是儺神送來的。)
作為白話文的先驅,他的這些行文特點是非常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的。但是,通過比較,就愈加崇拜魯迅先生了。同為一個時代的作家,同為白話文的先驅,魯迅的文字就更加流暢、生動,并且或辛辣或風趣全由自己,游刃有余。
有人將《邊城》譽為現代版的“世外桃源”,的確,在這篇小說里面,對于湘西邊城自然環境的描寫,對人物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描寫,無不表現出當時的那種舒適、怡然、“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淳樸民風。老船夫有官府給的每個月七百塊就十分滿足了,如若過渡人覺得他挺辛苦另給錢,他是無論如何也不肯收的;白塔倒掉后,在河邊放了一個用大竹筒做的開口募捐箱,村民以及過渡的人都主動向里面扔錢。這兩個細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之與當下人們的唯利是圖、誠信缺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篇小說最讓我觸動的是:一群善良的人在一起,卻倍受傷害。這到底是誰的錯呢?
在看小說的過程中我也倍受煎熬,替故事里面的人物著急!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話咱就不能直說嗎?!
如果是擱在現在,按照當代年輕人的處事方式,可能翠翠、儺送、天保,都不會這么矜持和受盡折磨,他們也許早就明明白白地把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了。在過去的那個淳樸年代,人們都很內斂,尤其是涉及到情感的,更是難于啟齒。所以,為了表達愛情,很多民族發明了用唱山歌的形式來表達。但是,可惜的是,在這篇小說里,儺送的山歌恰被熟睡中的翠翠錯過了……而誰又承想,自那夜之后,儺送也再沒有了唱山歌的條件和勇氣……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現在年輕人的表達方式。不要說男性,即使是女性,也會大膽說出自己的愛。
但也許,故事是必須有這樣產生誤會、誤解的條件才可以稱之為一個吸引人的、可以流傳下去的好故事的,是所謂“無巧不成書”。寫作者也必須是靠這項制造誤會的能力來騙取讀者和成為一個偉大的作者。
書中,作者并沒有用強烈的筆觸來描寫最后的悲慘,但你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悲劇!隨著故事的進展,你覺得你的心在慢慢地被剝蝕,它疼得不厲害,但是它在持續地疼,為故事中的那些無辜的善良淳樸的人們!
如果非要為這個悲劇找一個元兇的話,也許就是最愛翠翠的那一個人——爺爺了。他是連接翠翠、儺送、天保和順順的那一個人,他是最早最清楚每個人想法的那一個人,明明可以把這一切都早一點說清楚的,但是為什么就這么不爽利呢?
看了這篇小說,我愈加感覺到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性。無論是之于感情,還是別的什么,有話直說,好嗎?老百姓常說一句話:“我不是你肚里的蛔蟲,我怎么知道你怎么想的?”有什么想法你不說,光靠別人去意會和猜,別人怎么會達到百猜百中呢?或許,有的時候需要委婉、意會,但是,有話不直說,造成了多少誤會,耽誤了多少事!觀
讀邊城有感5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寫于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初。這篇作品如沈從文的其他湘西作品,著眼于普通人、善良人的命運變遷,描摹了湘女翠翠陰差陽錯的生活杯具,誠如作者所言:“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杯具。”
初次讀《邊城》是在兩年前初三時,那時興許還弄不懂沈老的用意所在。如今應對塵世間鋪天蓋地的灰土,應對無處不在的窒息感,不再被細心翼翼保護著的自我,開始懷念起茶峒清澈見底的流水,桃杏花里耀眼的紫花布,溫柔的黃昏帶著薄薄的凄涼。那樣的世界,在素淡中自有明澈的光輝,質樸中自有蘊藉雋永之致,只能存在于過往,存在于夢中,存在于記憶,一去就永不再得。
怎能忘記那山,那人,那只黃狗,那個和我一樣大的女孩,她的身上有我最想抓住的潔凈和自由,她的故鄉是我窮盡一生也到達不了的遠方。應對似乎再找不回的完美,心如何不念,如何不消瘦?
應對找不回的過往,作者選擇用筆將其記錄下來。而對于那些猜測的目光,他曾說過:很多人看我的'書近似買櫝還珠,你們欣賞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后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欣賞我文字的樸實,那背后蘊藏的悲痛也忽視了。
我不明白自我是否也是一個買櫝還珠的人,對于《邊城》這樣一個故事我只愿單純地隨心而讀,不愿加之以所謂深刻的挖掘的目光。我讀到了背后的熱情和悲痛,卻還是想許給自我一個期望。只是語序的不一樣,但又未嘗不能夠是作者留下的慈悲,那個在月下唱歌,把靈魂輕輕浮起來的年輕人,“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的結局充滿了不確定性,就像故事里人物的命運一樣充滿不確定。他們善良,沒有一絲世俗的惡。即使戰火立刻就要蔓延開來,他們還是過著世外桃源的平靜生活。但他們各自在命運面前還是無力的,無法把握自我的命運。
這就是杯具的所在。
沈從文筆下的翠翠簡直是鐘靈毓秀。無所拘束,在天地間自由自在,充滿了靈氣。然而即使是這樣一個清新脫俗的姑娘,在應對她的終身幸福時,卻只能是被動的、等待的姿態。自始至終都如此。她沒有別的選擇。她的命運不是自我掌控的。她的杯具不在外界的逼迫,而是我們常常感嘆的、我們往往把一切職責都歸咎于的所謂“命運”。
結局暗示了這個故事無疑是個杯具。我相信“或許”只是作者委婉的說法。儺送不會回來了。翠翠要重復上一代的杯具了。
每個人心里也許都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作者如是,翠翠如是。然后,我們都將余下的歲月留在了等待里,孤寂地等待。但即使等得眼已垂落、耳已閉鎖又如何,畢竟似水的流年還在記憶里,以往的夢想還在心里,閉上雙眼往昔的溫暖還一息尚存。
既然一切都還在,來過就未曾離開,那么即使心已漸漸消瘦,也沒有什么是不可釋懷的。
讀邊城有感6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用含情脈脈的筆觸為世人描繪的一個令人神往的湘西世界,今日是端午節,讓我們穿越時空,去領略一番幾十年前的鳳凰古城的端午。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一個王字。大約上午十一點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種種情形。”
“賽船過后,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目的愉快起見,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綠頭長頸大雄鴨,頸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水中,讓人自由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捉到,誰就成為這個鴨子的主人。”
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莫不為這邊遠的小城增加光彩。這一天,是茶垌最有意義的二十四個小時,人們每時每刻都在歡樂中度過。他們是真正喜愛傳統節日,喜歡在節日里做帶有地方風俗的事。傳統文化在他們那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著,那是他們的精神寄托。
沈從文先生筆下的茶垌生活,著實讓人流連忘返。使我向往邊城里的生活,向往端午節的到來,向往那里的風土人情。在那里,傳統節日是人們的精神寄托,他們重視節日的到來,不像此刻的我們為了“偷懶”而期盼節日的到來。
多年來人們就一向在感慨節日的.味道越來越淡,而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換以后,節日經濟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眾度假消費狂潮便成為最為壯闊的時代景觀,在端午節這天,人們的賽龍舟勾心斗角,少了以前的那種和平喜悅的氛圍。而其他人也僅僅是為了休息,才去觀看賽龍舟,沒有之前的進取熱愛了。節日觀上的“政治正確”常常把我們的思維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無新意的正義判詞,關于本土民族文化價值應當如何保護的問題,人們已經爭論了至少100年,并且還將繼續在同一個層面延續下去,這遮蔽了問題的要害。我認為,想要保護本土民族文化,我們為什么不能夠像《邊城》里那樣用心去對待傳統節日,不僅僅是勉強地去理解節日的到來。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里它就這么“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么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著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我深深思考,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我們應當為之努力奮斗,使之發揚光大。不讓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一座沉入歷史洪流的“邊城”。
讀邊城有感7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題記
一個老船夫,一個女孩,一條狗,一個渡船,組成了一個小小的家。幸福、溫馨、平靜。一年端午節,女孩翠翠認識了一對兄弟,兄弟倆同時喜歡上了女孩,哥哥天保為了成全弟弟和女孩,駕船遠行除了事故,淹死了。而弟弟對哥哥的死耿耿于懷,獨自下桃園。后來,老船夫去世了,翠翠獨自等著弟弟回來。
一個很簡單很簡單的故事,用短短84頁的書緩緩地敘述出來。有人說,這個故事是個悲劇。是么?至少這個故事是在希望中結束的,是在翠翠的守望中結束的。故事里有恨與愛,但都是朦朧的,都是淳樸的';故事里有生離死別,但更多的是一份份希望與守候——老船夫在期盼翠翠能嫁一個好人,兄弟倆在等待翠翠的愛。翠翠在守候儺送。他們都在守望著,希望充斥著整個故事。
記得茶峒地方的那些人的純真無邪——沒有戰亂,沒有憂愁,沒有爾虞我詐。甚至***這些煙花女子都豪爽重情,不被歧視。還有端午節時最純的快樂。這些人也都在守望,守望那一份幸福寧靜。
現在,恐怕找不到沈從文這樣平和細膩的文字了。只有一篇篇言情小說里浮躁的感情,容易懂,也容易忘;只留下一段段不用珍惜不用負責的感情,廉價得像街邊的地攤貨。那時候的朦朧情感,已經快被埋葬;那時候少女的一顆羞澀而不諳世事的心,早已不知去向。真心,變成了流星;守望,變成了奢望。
我想,不僅小鎮的人在守望幸福。我們,和作者,也在守望那一份久違的淳樸。
讀邊城有感8
那水 那城 那份情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一條船,一只狗,一灣水,一個人。她靜靜地在白塔下,在河水上,撐著船,默默地望著遠方,癡癡地想著爺爺,癡癡地等著那個人。合上《邊城》,我思緒萬千。天保的死,儺送的離,翠翠的盼。三個人之間的情愛糾葛沉重了整個茶峒;青山的秀美,河水的清澈,這一方水,養育了這一群可愛的人兒。他們天真淳樸,真誠友善。這里是人性的天堂,這里是沈從文的邊城!
水之緣
在崇文先生筆下,水是他最青睞的角色。小城中的酉水潮漲潮落,引領著茶峒的人們依水而長,伴水而生。而在山的那邊,在碧溪岨旁,更不用說,“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這一灣溪水,清澈了她的雙眸,也清澈了她青澀的心。那年的端午,在那熱鬧而又美好的日子里,翠翠和儺送也是在酉水邊相遇的。一個泅水的能手,一個著急尋著爺爺的小孫女,兩人就這樣不期而遇。
水是生命之源,水給予生命以滋養。“我的感情流動而不凝固,一波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在沈先生心中,水是他生命的`寄托,尤其是這湘西的水,融進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深情。
城之邊
崇文先生在心底里深愛著這座小城。這座城是他兒時的樂園,是他與初戀相會的地方,更是他向往的桃源仙境。小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便是過年,端午和中秋了。全城的人好像一夜間都從各處聚到了一起,毫無隔閡。三五個人,湊成一桌,吃酒,闊談,或是擠到河邊的吊腳樓下,爭相伸著腦袋,瞪大了眼睛,雙眼亮晶晶的看熱鬧,好不快活!仿佛他們只是這里的人。在那樣的年代里,這邊城小鎮似乎還不曾感受到中國正在不幸中掙扎,仿佛是初生的嬰孩,懵懵懂懂地躲在角落里,偷偷打量著他的家鄉:那么天真,那么美好。
這清幽渺遠的湘西小鎮,似乎被籠上了了一層輕紗,看不透徹,卻愈發想探個究竟。這小鎮似乎被什么東西隔開了,淳樸、友愛、天真、善良,全部都存到了這個桃花源里,而生活在這里的茶峒人,則世世代代守護著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情之切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親情、愛情只是這千千結點之一,但若失了這些結點,那一顆心也就變得支離破碎了。情語難言,要說這情,怕是怎么也說不清的。
翠翠對儺送的愛情美好卻又迷惘,爺爺對孫女的親情細膩而又深沉,大老與二老的手足情樸實且真誠……人人都說家鄉好,沈先生也是如此。這在湘川邊境的山野小鎮,寧靜幽遠,祥和平靜。他眷戀著生活在這里的可愛精靈。家是人心底亙久不變的牽掛,即使身在北平,他也不曾忘卻,那青山秀水,那淳樸人情。
一個“情”字,籠罩了整個湘西小鎮;一份心切,讓這情如茶峒般安寧,美好。
那水,那城,那份情。邊城的故事說不完也道不盡。游走于令人幾近窒息的現實,愈發向往著茶峒清澈見底的流水,和那溫柔黃昏里的薄薄涼意。我愿與書為伴,繼續徜徉在這邊城小鎮。
讀邊城有感9
沈從文是孤獨的,而《邊城》也是孤獨的。
在他的一篇隨記中,沈從文提到這本書不是為多數人而寫的,也多次提到這本書是為少數人寫的。可見這本書,沈從文并沒有打算讓它變得多么有名多么受人追捧。他只是單純地想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他知道他心中那個純凈的世界已不復存在,也沒有多少人能真正讀懂這個世界,所以,他不奢望很多人能喜歡這本書,他只是希望自己真切的吐露能在這個煩躁的世界中得到一點點,一點點微弱的回應。所以我說他是孤獨的,孤獨地在時光中歷經萬般磨礪,最終沉淀成一本或厚或薄的書。然而,又有多少讀者能真正讀懂它們,所以我說邊城也是孤獨的。但這只是其本身孤獨的一面,還有一面的孤獨,便是這本書的內容了吧。
初讀此書才寥寥數頁,我便發出驚嘆,這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當我看完這本書后,我更堅定了這個想法。文中的社會,是單純而美好的,不帶任何利益的摻合,不沾任何世俗的'塵埃。那里面的人,無論熟人或是陌生人,都有一顆純潔善良的心,他們不求利益,不求權勢,只求能互相幫助,給他人一絲溫暖,盡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在那兒,連愛情都是如此純凈,兄弟之間甚至可以相讓自己喜歡的女孩……這個世界太美好單純,讓人舍不得走出來。而身處這么一個喧囂復雜浮躁的世界中,又何其渴望這么一個悠遠空曠孤獨的社會!而沈從文的高明之處,也許就在于他不需華麗的文筆詞藻,只需平實的語言,便可以勾勒出一個很原始很質樸的"邊城".這個地方和他的文筆一樣,樸素而真實,卻永遠觸摸不到。
讀完這本書,一直在思考,為什么這種美好與純粹在如今時光里已無法再看到,在當今的時代中,人們應該追求些什么,除了金錢和利益之外,是否有更多已被我們遺失的東西值得我們去追尋……難道時代的進步,就一定要伴隨著人心純真的泯滅嗎?
又聯想到剛剛發生的法國恐怖襲擊,令人無比心痛也心寒。沈從文寫這本書的目的,我想也是想提醒當今的人們勿忘初心吧。只是我覺得,向后看,向后看最初人性的美好不是一種退步,而是一種進步,是一種美好的,是一種返璞歸真。盡管,要回去已是不可能的。那么,讓我們進步到可能吧!
讀邊城有感10
水是各處可流的,火是各處可燒的,月亮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到的。朦朧羞澀的愛意在翠翠心底悄然滋生。
在讀這本書時,我曾經想過:如果沒有那次端午的龍舟賽,翠翠就不會愛上儺宋;如果沒有月夜的歌聲,天保就不會死亡,儺宋就不會在愛情與親情中煎熬,爺爺也不會傷心孤獨地死去……但這終歸是假想,翠翠與儺宋的愛情終歸是悲哀的。
這一樁樁事都發生在邊城這個明媚秀麗的地方。溪邊的碾坊、水車、河上的方頭渡船,攀渡的纜繩,河岸的白塔,青崖,黃狗,山上的翠竹、叢林、鳥語,甚至自然中的霧靄風雪都被作者寫得美不勝收,它們是邊城的'亮點,構成了邊城的溫馨、祥和。我覺得大概也只有這么個世外桃源才會有著那么天真善良,那么水靈靈的翠翠。
在讀到翠翠的母親與父親間的愛情時,我感動于這種美好的悲劇,母親的殉情是她對于愛情的忠貞的體現。而翠翠與儺宋之間延續了這種悲劇,儺宋困在了親情與愛情之間,他難以抉擇只好下了桃源,我從中體味出了愛情的美好,人性的美好。
“這個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作者在最后加上了這么一句富有朦朧色彩的話語。給了我們很大的遐想。我的內心自然是希望這個人明天回來,回來打開心結,回來與執著等待著的翠翠相愛團聚,回來筑就一段愛的佳話。但愿這是一個以喜劇收場的愛情故事。
恍惚間,我好似被作者以秀麗清新的筆調帶入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時空中,陶醉于一曲清新悠遠的牧歌聲中,感動于這段凄美的悲劇之愛,心中卻涌出了淡淡的凄涼。
寧靜古樸的邊城,和諧的人兒與自然,原始簡單的生活,善良純厚的本性,這是作者對理想美的追求,對人情美、人性美的向往。盡管這種理想化的人性與現實有著距離,但我相信它們,追尋它們,渴望它們。
這是一曲充滿愛和美的人生頌歌,這是一曲愛情的絕響,令人回味悠長。
讀邊城有感11
天邊紅暈漸起,樹的光影甜蜜而憂傷,仿若染上了一縷凄美的粉紅色,一輪紅日正冉冉升起。
在湘西這個與世無爭且民風淳樸的邊遠小城里,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倆,他們熱情并且淳樸,一直過著與世無爭的幸福生活。直到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大會上,孫女翠翠邂逅了相貌英俊的青年儺送,自此便將他放在了心上,念念不忘。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了翠翠,并托人向她的祖父提親。當地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想讓他當自己的女婿,并愿意以新磨坊為陪嫁。但是已經心有所屬的儺送只想娶翠翠為妻,于是大哥與他商量好都用唱浪漫山歌的方式來求愛,讓翠翠自己作選擇。
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為了成全互相愛慕的他們,決定外出闖灘,卻不料,因為一場意外死去了。而儺送自責地認為哥哥天保是因他而死,過不了心里的那道坎,于是拋下了翠翠,自己走了。祖父為翠翠的婚事也是操碎了心,竟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去世了。最后翠翠仍執著地等待著儺送,癡心地等,不放棄地等。因為她相信,他一定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他從美與愛之間入手,寫出了偉大的純樸的愛情故事;通過寫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愛情悲劇,淡化了現實世界的黑暗、冷漠,去謳歌一種人性和一種愛。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描寫的愛情故事中的翠翠與儺送既沒有山盟海誓的承諾,也沒有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金錢的誘惑和權力之間的威逼,有的只是農村男女淳樸簡單的愛情,這種情感光明、干凈,更能在不經意間引起人們的震撼。作者對他們愛的方式給予很高的贊揚,而且稱贊了湘西人民崇高的節氣和心靈的純凈:天保和儺送之間誠摯的手足之情,以及天保兄弟對翠翠的純潔尊重的愛,祖父對翠翠的真切關愛,翠翠對儺送的執著純真的愛。這些都讓我們為之動容,為之感動,為之沉醉。
而在這個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物質社會中,人們為了所謂的權利和金錢,將自己貪婪的本性釋放的一覽無余。利益來往的途徑是那么的便利,而人們的溝通似還在牙牙學語的階段。但在作者的書中我們看到的是人們美麗、勤奮、善良的本性,給這部作品增添了純凈樸素的心意,這無疑使讀者的心境又提高了一個階層,讓我們知道這個讓人眼花繚亂的世界上原來還有這樣一方純凈透明的凈土,宛若世外桃源,人心珍貴如斯。
在故事的末尾,“可是到了冬天,那個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儺送的歌聲現在只能出現在翠翠的夢里和心里,將翠翠的癡情和悲哀刻畫的深刻無比。
“這個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給了淳樸善良又癡情翠翠一種無限的幻想和困惑。
“也許明天回來”。
又給了翠翠一種堅持下去的信念和希望。這樣的自我安慰,更將翠翠的堅強樂觀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這樣的結尾,給本文的添加了神秘色彩,又給了讀者無限遐想的空間,足以見沈從文先生的功底深厚。
《邊城》對于我來說,不僅是人類品性的一種倒映,而且把人們帶進了作者描繪的這一幅美麗淳樸的鄉村圖中,使我回憶起我曾經的點點滴滴,也勾起了我對童年的懷念和對未來的無限遐想。
星星點點的金黃慢慢被點亮,整個世界即將沐浴在新的光明之中,這是黎明的到來!
讀邊城有感12
我無法深刻理解它的象征,只感受到了沈先生的作品中所彌漫出的沁人心脾的泥土味道;所營造出的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所散發出的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
“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乖巧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的.女孩兒翠翠;“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么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的爺爺,祖孫倆生活拮據,可爺爺卻為人如此的“不愛錢”,似乎與錢有仇般,處處與錢為難。當事情與錢發生關鏈時,爺爺的處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諉,仿佛錢是人人都不要的東西。——與屠夫的爭執,還有一個定要留錢的擺渡客;更讓人稱奇的是那只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通人性……這里是一片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
但是文中也表現了重利輕義的外來文化。例如那間碾坊的主人,就是金錢相伴,夫人十分自然地從身上摸出一銅子兒,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這與邊城風情,就有本質的不同。
然而,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白塔坍塌,為什么將這么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如此悲傷?翻看歷史——在當時,中國正處于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沈先生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屈辱,召喚我們炎黃子孫的本性良知。我有時候覺得,翠翠就是邊城文化的象征。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之中到底該何去何從——于是,便留下了等待。
但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樸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
……
讀邊城有感13
獨守空船,相思閨情,最終的悲劇結尾,是那么的哀婉,但那么自然。
易挑錦婦機下字,難識閨房玉女心。爺爺,儺送,天保,或許都知道,或許都不。這寧靜和煦的生活,并不能使他們心靜如水,因為一個女孩,因為一份感情。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種在現在惡俗一般的三角關系,卻那么的天真,淳樸,自然。只是他們不懂,這懵懂的少女心,這迷惘的前途,會使他們跌入深淵,但我相信,就算跌入,也帶著笑容。憩靜的夜晚,灑下一滴月光,照亮了翠翠的如棉絮的心,她想,那段不長但卻占據她心靈的對話,那俏皮似得回答,看不清的朦朧郎君,仿佛激起了她心中自然地少女情懷,不禁留意住他,那種清凈純澈的思念慢慢包裹住她,好似沐浴在春光中,她不懂,這種感覺就是喜歡,是一種道不明的體驗。
懷念與他的第二次相遇,她看清了那個摸得到卻好似摸不到的人,她呆住了,這個她認識卻又不認識的人,給了他一種無形的威嚴和親和力,她找到了夢里的另一個主角,她搶著渡船,無非是一種心思的.表露,她愛上了他。愛情的魔力,不在相見,而在相思。夜晚會不自覺的微抬額頭,看看那似水的月亮,想念著兩次不長的相遇,記掛著對方的一切,仿佛世界都消失了,兩人面對面站在一起,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就那樣望著,就擁有了世界。那無奈的變故,打亂了這種相思,天保的離去,深深觸及了儺送的心,他對這種相思產生了厭情,內疚,不敢面對所有人,從此,他不敢再踏入那個空間,一個只屬于兩個人的空間,他選擇了逃避,逃出這個不敢留戀的地方。
當離去的灰塵化作空中的霧靄,有個女孩,輕靠在船上,用腳有意無意的玩著水,望著遠方,好似看到了如意情郎的背影,偉岸,堅實,卻又帶有一絲縹緲,她又露出了一絲笑容,還是如此淳透,微風一吹,吹落了一滴露水,打到了她的手背,她抬起手背,過了一會,多了一滴一樣的“露水”。
讀邊城有感14
琉璃般透明純粹,美得讓人神往,脆弱得令人心疼……——題記
純美的湘西世界,潔凈美好的茶峒小鎮,給我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涓涓溪水,繞山阻流,環繞在這座小鎮旁邊。溪流如弓背,清澈見底,一眼看去,魚兒好似在空中暢游;水中小小的白石子,還有些帶花紋的馬淄石子,在明媚的陽光下閃閃發亮,別有一番意境。常年作深翠顏色的細竹,迫人眼目,與那青山綠水構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畫,令人回味無窮。
在半山腰上有一座白塔,塔下住著翠翠和她的爺爺。他們在一起管理渡船,過著自由快樂的生活。然而,直到一個端午節,翠翠和二佬第一次相遇,一個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就這樣開始了。這個柔美純樸的少女,對二佬一見鐘情。不過她把心中的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藏著,不對任何人說。日子就這樣靜靜地流淌著,后來二佬的哥哥大佬也愛上了翠翠,并請人做媒。盡管翠翠始終不表明自己的心愿,但,她早已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
不久之后,大佬溺死在揣急的漩渦之中,二佬隨之毅然離家闖天下,那回響在小溪邊悠揚的歌聲也消失了……最終,爺爺去世了,翠翠也總算明白了始末。她痛哭起來,為她失去的親人,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可能,在某年某月某日,二佬回來把翠翠接走;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聳立在她的心中。
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在我認為,如果翠翠能夠表明自己的意愿,或許遺憾也不會產生。畢竟,無論什么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很難迎來童話般的結局。所以,我們應該在自己的邊城里不斷尋找、發現、探索,而不是等待。
這本書,沒有過對華麗的辭藻,有的只是樸實無華的'文筆;沒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有的只是自然的美麗和人性的純粹;沒有震撼人心的言語,有的只是最干凈的語句和淡淡的鄉村故事。
合上書,閉上眼,半山腰,一戶人家,一個女孩,一個老人,和一只黃狗。天亮了,他們便來到橋旁邊,渡船嬉戲,笑聲回蕩在山間;夕陽西下時,小船收渡,他們便一同走著小路回家,一路說說笑笑。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云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沒有壯麗的詩篇,也沒有宏大的場景,但美得動人。
讀邊城有感15
在遠方,有一個叫做茶峒的地方,有一個叫做翠翠的女孩。他們都一樣美麗,一樣有著故事。我不知這故事是喜,是悲。
找一處恬靜淡雅的山城,茶峒,便是這樣。青山環繞,美不暇接,就像一個不沾世事的仙子。在沈從文的筆下,他用平淡質樸的文字,寫出對這的眷戀。濃濃的湘西風情裹挾這我。就像《桃花源記》中“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正是這份美麗,才演繹了下面的故事。
“溪邊有座白色小塔…..一只黃狗”故事開始了。被山城養育的翠翠,從小跟著淳樸的外公生活,每日隨外公撐船送人。在陰差陽錯之間,“天保”、“儺送’’兩兄弟都愛上了羞澀,單純的翠翠,可翠翠心里是二老。在種種情況下,大老死了,留下的二老開始動搖,最后去了桃源。而翠翠,在一場暴風雨后,連外公也離開了她。從此,翠翠便于黃狗渡船,等著那個人回來。
放下書時,我還在想:如果翠翠與外公都表明心意,一切是否能避免。可三年前“不知什么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經過的事甜而美”的日子已去。沈從文說:“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或許,從一開始就注定這樣結局。
透過這些,我們又看到什么?是人性的善與愛與美,還是這后面的責任。又或許都不是。外公疼愛著翠翠,是人性的美,也是一種對翠翠和她亡母的'責任。大老生命停止時,二老心中的內疚讓他離開了,兄弟間的情誼就像翠翠對外公如此,大老二老,也是這樣。正是這份責任與愛才讓一個悲劇式的故事,有了絲溫暖。人們都在說尋找道德模范,而他們和翠翠一樣。或許這不是道德的全部,可道德中卻包含著這幾個字。可有時這些愛成為了我們的枷鎖,文中的外公是愛翠翠的,可他的愛讓翠翠失去了幸福的權利。
我們面對的社會,為了自己不惜損害他人的健康甚至于生命。那些無良的商販,為了贏取暴利,違法添加有害物質,把過期的藥品食品換個包裝便再次售出。還有無執照的診所。還有對身邊人的妒忌,猜疑,讓他們做了什么?陷害、殺人。我們身邊不都是這樣嗎?所謂的責任、人性,都成為了利益的面具。本該是美好的東西卻成為了工具。人們好似把它遺忘了····而愛的負擔,就像父母對我們一樣,太多的愛,太多的給予關心,變成了我們傷害他們的利器叛逆、違抗惡意的話語;而他們的愛也刺傷了我們沒有翅膀的小鳥、無助頹廢。我們承擔不起了。
這是一篇故事,一個悲劇,或是喜劇。但愿船下的綠水,能讓等的人回來,能讓翠翠的心回來。讓這個千年的古城流轉下去,即使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都有人等待·····
【讀邊城有感】相關文章:
讀《邊城》有感08-20
讀邊城有感10-18
讀《邊城》有感06-02
(實用)讀邊城有感09-02
【熱門】讀《邊城》有感04-01
讀《邊城》有感【熱】04-01
【薦】讀《邊城》有感04-01
讀《邊城》有感【精】04-20
讀《邊城》有感【熱門】01-12
【熱】讀《邊城》有感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