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顧茅廬》有感(通用33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三顧茅廬》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三顧茅廬》有感 1
這篇文章選自《三國演義》。主要是進了劉備兄弟三人請諸葛亮出山打理天下的事。劉備兄弟三次到諸葛亮住處,可是前兩次諸葛亮都叫自己的家人說自己外出了。到了第三次,因為諸葛亮在大堂睡覺了,劉備兄弟便在堂下等候,他的三弟張飛等不耐煩了,想沖進去,也劉備攔住了。諸葛亮醒了后,被劉備這種求人做事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同意出山為劉備打天下,成就了劉備的大業。
劉備求人做事誠心誠意,不怕山高路遠,多次前去拜訪,最終一償所愿。這點是讓我最敬佩的。
有時我也會遇到這種事情。比如說有一次,我和爸爸去送貨,早上那一次人家還沒有醒來。到了中午我們再去一次,誰知看門的人卻生病上醫院了。到了第三次手推銷,門是開了,可是收貨的人去買飯了,過了一會兒,我等不耐煩了,玩東西去了,可是爸爸還在那里耐心地等待著。看到爸爸的誠心誠意,我腦海里閃現出劉備三顧茅廬的場面,我馬上放棄了玩樂,重新回到客戶大門外繼續等著等著……。最后,收貨的人終于把貨收了。
到了現在,《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的具體內容,我巳經有點不記得了,可是劉備那種誠心誠意而不怕煩的精神,永遠在我的心里。
讀《三顧茅廬》有感 2
今天語文課上,老師講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第二喜歡的故事是諸葛亮草船借箭。什么?你問我第一喜歡什么故事?那就要屬劉備的三顧茅廬了。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自從徐庶推薦諸葛亮之后,劉備一直想請諸葛亮出山。頭兩次,他和關羽、張飛去南陽請諸葛亮都無功而返,第三次他特意戒齋三日才請到諸葛亮出山。
首先,我認為劉備是一位做人處事十分有誠意的.人。前兩次去請諸葛亮出山,都無功而返。這時,張飛已經急躁的想帶個麻繩把諸葛亮捆起來,關羽也不耐煩了。而劉備并沒有像關、張那樣粗暴,依然要親自去山中請諸葛亮,并訓斥關、張二人一點兒都不尊重人才。劉備也是十分懂禮貌之人,第三次前去諸葛亮在睡覺,劉備并無叫醒他。只是恭恭敬敬在屋里等他醒來。同時我也覺得劉備是一名心懷蒼生、憂國憂民的君主,因為它想請諸葛亮輔佐自己,是因為戰爭中,老百姓最吃苦,想盡快統一中原,讓老百姓過上安定幸福日子。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胸懷天下的誠意所打動,便出山輔佐劉備。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像劉備一樣,遇到困難,不氣餒,不放棄,有耐心,心誠待人,用真心換友誼,這樣你的朋友會越來越多,友情越來越堅固。
讀《三顧茅廬》有感 3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漢朝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最后被司馬炎統一,建立了晉朝。書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比如火燒赤壁、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等,其中我最喜歡的就屬三顧茅廬了,因為它讓我有了很深的感悟。
當年,劉備因為沒有一個好謀士而愁眉不展,他聽說諸葛亮是一位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賢人,便帶上了關羽、張飛去請諸葛亮出山相助。前兩次去時,書童都告訴劉備,諸葛亮有事去了;劉備第三次前去拜訪,張飛說:“如果他再不在,我就用繩子把它捆起過來!”劉備聽了狠狠地訓斥了他。諸葛亮醒來后看到劉備十分真誠,便答應了他。
三顧茅廬,體現了劉備求賢若渴的心態,也體現了他的誠意。尤其是最后一次,劉備三訪諸葛亮,當時他得知諸葛亮正在午休的時候,盡管自己心急,但還是不敢驚動他,耐心地在門外等諸葛亮醒了才進去拜訪,我覺得這是對諸葛亮尊敬有加,作為一個古代帝王,有誰能這樣屈尊下士呢?諸葛亮能不感動嗎?縱然,諸葛亮知道天命難違,但他最終還是被諸葛亮的真誠打動,用超常的才干和謀略輔佐劉備,為建立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備用誠心打動了賢士諸葛亮,成就了了自己的大業。生活中,我也用真誠換來了友情。
有一次,我的同桌忘帶作業本了,她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我心想,我也只有一本,也得用,不能借給他,怎么辦呢?突然,我靈機一動,將本子一撕兩半遞給她,說:“我倆一人一半,先把作業寫好,下課再向老師解釋。”她聽了我的話,感動得不知說什么才好,接過本子專心地寫起作業來。老師知道情況后,不但沒有批評我倆,反而表揚我們互幫互助呢。從那以后,我們就變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了。當然,當我遇到困難時,她也會鼎力幫我度過難關。
讀了《三顧茅廬》,我明白了人們常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道理。人人都想得到別人的真誠相助,只要你真誠對待他人,別人也會真心實意地回報你,因為真誠是開啟人心的鑰匙。
讀《三顧茅廬》有感 4
是誰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對,就是劉關張三人。而劉備在三顧茅廬中,也體現出了他的品格,讓我感受頗深。
當時劉備的謀士徐庶用了一條計謀打下了樊城,曹操見樊城被占領,惱羞成怒,抓走了徐庶的母親,逼他離開劉備。臨別前,他給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劉關張三人去拜見諸葛亮,連續兩次都被告知他不在,但劉備并沒有放棄。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時才終于把他請出了山,開始輔佐劉備。
劉備為建立大業,頂著大風大雪去拜見諸葛亮。雖然前兩次都沒有成功,但他卻依然懷著滿滿的誠意第三次去拜見諸葛亮,書中有一個情節令我印象深刻:張飛得知諸葛亮在房中午睡,實在等不及了,就憤怒地起來了,怒氣沖沖的準備將他綁出來。劉備見狀,立刻將張飛教訓了一頓。更加體現出他待人辦事時的真誠。
果不其然,諸葛亮被他無限的真誠打動了。出山來輔佐劉備,或許劉備的真誠,才是他人緣廣泛,從一無所有的小販成為蜀國皇帝的重要基石吧!
回望自我,心中頓時涼意一陣。記得有一次數學課上的'內容多極了,小李聽得一知半解,作業本錯了一大堆。老師卻又在改其他人的作業,沒時間再跟他講計算公式,就叫我去輔導。可我卻一點都不真誠,敷敷衍衍的就讓他直接抄答案。導致那個單元的考試時小李碰到了一樣的題目,絞盡了腦汁都沒有想出來。我也因此而被老師批評了。從此以后,我就收斂起了自己干事敷敷衍衍的惡習,以真誠的態度去待人處事。
正如《論語》中所說的人而無信,不知其何也。我在以后的生活中,真誠,可不能被遺忘。否則,就有可能成為一個不知其可也的人。
讀《三顧茅廬》有感 5
在公元207年的三國時期,劉備的謀士徐庶之母被曹操抓走,徐庶不得不接受曹操的要求,去曹營為曹操效命。臨走前,徐庶為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于是,劉備親自上門請諸葛亮,卻被拒之門外。經過劉備再三請求,諸葛亮終于同意出山。
這一片段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是的,我也一樣。但在為劉備高興的同時,我也十分感嘆:諸葛亮,才高八斗,滿腹韜略。如果劉備不去請他,徐庶不去推舉他,難道他就如此在那深山老林、閑云野鶴中孤獨終生?將自己的知識永遠埋藏?懷著一事無成、懷才不遇的感傷死去?眼看著老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中,自己卻空懷一身抱負,一生都未曾為這個世界做出什么貢獻?
諸葛亮的想法是中國的傳統思想:做人要矜持,謙虛,不能顯擺。雖然說做人要謙虛,但過度的謙虛就會導致不自信。諸葛亮就是太過謙虛,而貶低了自己的能力。但他是幸運的',他遇上了劉備。所以,他才留下了草船借箭、木牛流馬等一段段佳話。
其實有時候,我們自己明明有能力,卻對自己不自信,猶猶豫豫的,一個個機會就會從眼前飄走了,到頭來,還是一事無成;還有時候,我們在和別人競爭時,由于太過謙讓、保守,認為自己這也不如別人,那也不如別人,所以使原本觸手可及的機會往往被別人搶去。其實,這種沒有意義的謙虛是沒用的,不但不會讓人尊敬你,更會讓別人認為你是一個不自信的人。
來吧,不需要劉備或徐庶,做一個自信的自己,讓世界看到你的光芒!看到一個自信的你!
讀《三顧茅廬》有感 6
這個典故講的是三國時期,劉備經過徐州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時聽說人稱臥龍的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劉備就前去請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諸葛老師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著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終因劉備的真誠打動了諸葛老師,請除了這位隱居山林的臥龍先生。如果我們大膽想像,如果劉備只去了一次就沒再去了,就請不出則為臥龍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大事業。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劉備這真誠的力量讓僅是一般的'諸葛先生所被打動,助劉備一臂之力,興復漢室。
諸葛老師咋北伐魏國時在給后主劉禪的信中說:臣雖布衣,卻被先帝三顧于茅廬之中,甚是感動,愿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興復漢室天下。是什么讓一代臥龍如此忠誠于蜀國呢?是劉備的真誠。真誠?我聽到有人感嘆了,劉備的真誠怎能讓一代臥龍如此忠心?這還要從頭說起。三顧茅廬之時,第一去時就讓張飛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親自來請,由我帶幾人將他幫來即可;第二去時是大雪封山,馬都走不了了,而劉備卻執意要去,最后還生病了。第三去時正是劉備.關羽和張飛的結拜紀念日。正是這些事,才讓我龍先生諸葛老師出了山,稱了臣。劉備不光對諸葛老師真誠,還對別的人真誠,張飛.關羽.趙云.諸葛老師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嗎?
如果你真誠,身邊總會有俠肝義膽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朋友也后對你真誠。所以我們應該對人.對朋友真誠,做人就做真誠的人。
讀《三顧茅廬》有感 7
我讀了《三顧茅廬》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故事是這樣的,曹操占領了北方,劉備求賢若渴,不知怎么辦,想到了諸葛亮,他說他很有才能,隱居南陽,就帶著關羽和張飛三人一起去拜訪,想讓他來成就大業。
第一次去請諸葛亮,可是他并不在家,劉備只好帶著他們兩人失望地離開了。第二次,劉備、關羽、張飛又冒著大雪來到了隆中,想和他來成就大業,沒想到,諸葛亮又外出閑游去了。第二次又沒有請到,劉備只好留下自己寫的一份信,表示對他的敬佩和自己的誠意。轉眼間一年過去了,劉備三人又去看一看他。過了一會兒,他們三人到了草廬,諸葛亮正在睡覺,關羽說:“我們去兩趟都落空了,這次又在睡覺,我用繩子把他捆起來”。劉備阻止說:“不行,諸葛亮是位大賢人。”張飛說:“諸葛亮不就是個種地的,算什么大賢人。”劉備接著說:“小聲點,別把他給吵醒了。”直到諸葛亮起來,他們才開始談話。劉備把該說的話都說了,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打動了,就和劉備分析了形勢和力量對比的關系,為劉備提出了一個好辦法:首先奪取荊州益州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兵分兩路進攻曹操,成就大業,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通過閱讀《三顧茅廬》的故事,我深深地體會到劉備勇往直前,永不放棄的精神。每當我們認定了目標以后,就要一步一步地去努力,不管遇到任何困難,都要堅持再堅持,失敗乃成功之母,只要我們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就像劉備一樣,謙虛謹慎,尊重他人,我們是學生,就更應該尊重老師、家長,向優秀的同學學習,認真刻苦地學習,遇到了學習中的困難,多請教他人,長大后才能做一個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
讀《三顧茅廬》有感 8
今天,我開始閱讀《三國演義》,它是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也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東漢末年,劉備多方搜羅人才,他聽徐庶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于是,他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來到諸葛亮的住處。恰巧諸葛亮出門了。不久,劉備他們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門了。劉備又和他倆第三次去諸葛亮家里。到了他家,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便在臺階下等著。等到諸葛亮醒來,請他們進去,才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劉備有志為國效力,答應了劉備的請求。
讀完了這個故事后,讓我想起了一個歇后語叫:三顧茅廬——好難請。
我最喜歡劉備他們,因為劉備他們去請兩次,可諸葛亮都不在家。但劉備決心一定要請出諸葛亮,第三次諸葛亮被他的.誠心打動,答應了他的請求,并輔佐劉備成就了霸業。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做大事不但要有決心,還要慧眼識英才,依靠團結合作,就一定能成就一番大業。
讀《三顧茅廬》有感 9
《劉備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人人皆知,個個都曉,劉備禮賢下士,廣行仁義,經徐庶介紹,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為軍師,從此運籌帷幄,巧用智謀,大展輝煌。劉備三次去請孔明,不怕辛苦,真心實意,才使得孔明愿出山相助。第一次,小童告訴劉備,先生出門去了,他沒有失興,勒馬而回。第二次,時值深冬、天寒地凍、陰云密布、大雪紛飛,諸葛均告知劉備,孔明已被朋友約出去游玩了。此時劉備也沒有泄氣,留下一封信離去。第三次,轉眼又到了冬天,劉備三兄弟再次前往,不巧孔明正在睡覺,而劉備并沒有將孔明叫醒,門外站一個多時辰。孔明才醒來,劉備大禮相拜,傾訴衷腸,孔明深感熱忱仁義,愿與相助,劉備如魚得水,為歷史留下了風光的一頁。劉備心胸寬闊,彬彬有禮,不像張飛性子急,動作粗魯,沒有忍耐性。劉備凡事都是先思考,不急燥、很理智。他覺得想見賢士而不用正確的.方法,是不行的。孔明是當代圣賢,不能隨意召來。
讀完本文后,我覺得自己一定要像劉備一樣,遇事冷靜,再困難的“敵人”也要將它降服,不要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對自己要有信心,對事情要有把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讀《三顧茅廬》有感 10
大家一定知道三國中一個重要人物諸葛亮吧?他神機妙算,足智多謀,曾幫助劉備火燒新野、智取漢中、七擒孟獲、空城退敵等等。劉備得到諸葛亮后便如魚得水,橫馳與三國之中,并建立了蜀國,這一切都歸功于軍師諸葛亮,但大家要知道,劉備是堅持不懈三次方把諸葛亮請下山的。
三次,大概再怎么敬賢的人也無法做到吧。第一次,劉關張三人一同去拜訪諸葛亮,諸葛亮不在家。如果當時劉備就放棄了,那么,就錯失了一位人才,當然也無法達成劉備他統一中原的心愿。第二次,劉關張三人還是去了,而且是冒雪而去的,有人認為一個鄉野村夫并不會有太多的知識,還得讓劉備親自冒雪去請,實在是太不值得了,但是劉備,他依然堅持著自己的.想法,去。可是事情往往并不那么的巧,諸葛亮還是不在,劉備等人還是怏怏而回。如果換做是我,我一定不會去拜訪第三次,諸葛亮一個山野村夫,我去拜訪他兩次已經算是瞧得起他了,既然他不在,就不請他做軍師,再說,一個從小住在山里的先生,文化能高么,去也是白去。然而劉備,他仍不顧他人的勸阻,執意要去,正所謂“金誠所致,金石為開”,劉備終于見到了諸葛亮,并且誠心誠意地請諸葛亮來做軍師,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誠心所打動,答應下山,幫助劉備實現統一中原的夙愿。其實,劉備得諸葛亮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堅持不懈。
讀《三顧茅廬》有感 11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在其間,記載了許多廣為流傳的故事,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氣周瑜、空城計……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三顧茅廬"了。
"三顧茅廬"主要講了徐庶為了探望老母,臨走前向劉備推薦了臥龍先生。司馬微再次推薦諸葛亮后,劉、關、張三兄弟三次拜訪諸葛亮,終于將諸葛亮請出山,重扶漢室的故事。
故事中,關羽說:"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張飛說:"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從這二人話中,可以看出關、張二人不懂尊重人才、禮賢下士。相反,劉備反對這種心態。他叱責關、張二人,用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的故事教誨他們要對人才求賢若渴。
在劉玄德三次誠心誠意的拜見下,終于見到了孔明,并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為重扶漢室打下了堅固的根基。
我一直在想,當初劉備如果聽了關、張的建議,放棄了諸葛亮,三國時期的這段歷史還會這樣發展嗎?劉備還會成為西蜀皇帝嗎?還會有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格局嗎?
凡成大事者,不一定要精通天文地理,不一定要滿腹經綸,也不一定要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一定要善用人才,要讓人才"烏鵲南飛,繞樹三匝,有枝可依"。
讀《三顧茅廬》有感 12
《三顧茅廬》是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故事。《三顧茅廬》主要講了劉備三訪諸葛亮,為了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劉備放下將軍的架子,親自冒著寒風三訪諸葛亮。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深被劉備那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品質所感動,劉備當時雖然是一個將軍,但他為了求得諸葛亮這個大賢,不顧將軍的身份,親自到諸葛亮的'草屋里進行拜訪。正是憑著這種品質,劉備才感動了諸葛亮,才在三國鼎立的這個亂世中,占領了三分之一天下,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現在回想起來也只有像劉備這樣敬重有賢之士,不擺架子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才會有賢能相助,最后,才能在人流復雜的社會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會被社會排斥。
其實劉備之所以能感動諸葛亮,還因為他有堅持不懈的毅力,正是這種“三訪”的毅力,才使劉備成為“斯人”!
讀完文章后,我感到自己應該學習劉備的毅力,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堅持到底!
讀《三顧茅廬》有感 13
三國時期,劉備因缺少人才,去拜訪了諸葛亮,想請他出山幫劉備打天下。前兩次,因為諸葛亮不在,落了空,第三次終于拜見到了這位臥龍先生,在劉備的真誠邀請下,諸葛亮覺得劉備是真心誠意的,于是便隨他一起出山,開拓了一片江山。出山后,兩人關系一直相互融洽,劉備常說:“我得到諸葛亮,就像魚兒得到了水啊!”
讀完《三顧茅廬》,我不禁掩卷長嘆:真誠,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最好的橋梁。
有了真誠,朋友就會真誠對待你,朋友就會成為我們最好的傾訴對象,成為安慰我們的貼心知已,成為我們快樂成長的伙伴。只要真心誠意地對待每一件事,成功就不會離我們很遠。記得有一次競選班干部,我認為在演講時只要隨便說一點就行了,而其他的同學都經過精心準備。演講時,別的同學都講得很好,打動了許多同學和老師,而我僅說了幾句,沒有體現我競選的真誠,那一次,我落選了。第二次,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認真準備了演講稿,競選時,我說得繪聲繪色,贏來了一片掌聲,我成功了——真誠幫助我贏得了成功。
劉備不僅對諸葛亮的真誠讓我感動,他愛才、尊才的'
品格也令我久 久難忘。諸葛亮出山后,一生追隨劉備,而劉備對諸葛亮也處處尊敬,甚至在臨終托孤時,讓諸葛亮擔起復漢的重任。正是由于這份真誠,讓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我們在學習成長過程中,要相互尊重、相互愛護,培養自己優秀的品質,努力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用真誠成就自己的一生
讀《三顧茅廬》有感 14
在假期中,我閱讀了《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雖然此篇小說比較短暫,但是含義深刻。
《三顧茅廬》主要講劉備駐扎新野之后,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于是劉備、關羽、張飛一行人帶著禮物去拜訪諸葛亮。第一次諸葛亮有事出去了。第二次諸葛亮與朋友外出閑游去了。第三次總算在家,可又在睡覺。劉備一行人在門外足足等了兩個時辰,諸葛亮才從睡夢中醒來迎接劉備。后經劉備的誠心讓諸葛亮出山相助。
《三顧茅廬》中劉備第二次、第三次本可以放棄去拜訪諸葛亮,可是他堅持著,最終與諸葛亮相見。告訴我們當遇到困難時一定不要放棄,要去堅持,這樣你就會成功。
讀了這篇文章,我的感受是:做人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廢、有始無終,否則將難成大業。再者做人要謙虛,知道自己的過失就應該盡量改正,不要盲目的去遮蔽自己的過失,否則會有意想不到的.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愛戴和尊敬。
在學習上每當我遇到困難時,就會想起《三顧茅廬》這本書,它告訴我遇到困難時要勇往直前,不能退縮。于是我便全力以赴的面對困難,致使我攻克了它。
《三顧茅廬》告訴了我許多道理,使我終身難忘。
讀《三顧茅廬》有感 15
劉備,蜀漢的開國皇帝,為人誠懇,曾三顧茅廬請軍師諸葛亮。
諸葛亮隱居隆中。劉備第一次拜訪他時,他的童子說他出去了。第二次諸葛亮又不在,只見得他的朋友。第三次去時,鵝毛大雪,張飛不肯愿道:“一界村夫,何必哥哥親自去,把他綁來!”劉備責怪張飛太魯莽。去時,諸葛亮正午睡,劉備等在門口,諸葛亮午睡后請他進屋,卻不肯答應去做軍師,劉備哀求道:“天下大亂,四方云攏,求您幫忙!”諸葛亮被其感動,終于答應了。
這個故事讓我不得不敬佩劉備,他為人多么的誠懇,十分謙遜有禮,而且前兩次去拜見諸葛亮卻沒見到人,并不灰心,在鵝毛大雪中還去邀請他,誰能做到?張飛的不禮貌更能襯托出劉備的謙遜有禮,雖是皇帝,卻沒半點架子。即使諸葛亮在午睡,劉備也不打擾他,而在大雪中等候,可見十分有誠意,這樣的人,諸葛亮怎么不被感動呢,想必他必能成大業,諸葛亮待他當然也要十分禮貌,而且答應了他的要求。劉備的謙遜有禮、待人誠懇,不怕困難的'品質令人敬佩,我要向他學習!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跟劉備一樣。我看見有人去借橡皮時,奪過橡皮就走人,一點也不在乎別人的意愿,十分不禮貌,這樣的人當然不討人喜歡,誰還會借他橡皮呢!他還擺架子,別人不借他就放棄,并等著那人,喊道:“切,一破橡皮,誰稀罕!”這位同學跟劉備簡直是天壤之別,得到的結果當然也不一樣!
劉備因有禮才請到諸葛亮,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向他學習!
讀《三顧茅廬》有感 16
《三顧茅廬》是我國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中第十四回。這一回講的是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封他為軍師。次日,劉備請孔明調度軍事,于是孔明命關羽、張飛、關平和劉封四人領軍在不同的地方做好埋伏,曹兵一到,便可放火。后來果然如孔明所料,曹軍與夏侯惇大敗而逃,于是劉備等人更敬佩孔明了。
這個故事讓我充分體會到了孔明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
首先他思維縝密,劉備想打敗曹軍,于是孔明就給他出主意,在曹軍必經之路設下埋伏,曹軍等人一道便可放火,這個計謀無疑是絕妙的`,而且放火的地點選在密密的蘆葦蕩里。這說明孔明懂地理,知道在什么地方才能困住曹軍。
其次他考慮事情十分周全,他在各個地方都安排了軍隊和埋伏,孔明這樣做是為了讓曹軍被消滅得更多、更徹底,也是為了不讓曹軍有任何翻身的機會,更好的確認了曹軍無法反撲的事實。
最后,是他知道利用哪些人去干哪些事,知道誰擅長干什么,誰不擅長什么。這說明孔明先生會分配人,所以這回劉備才能圓滿取勝。這背后出謀劃策的人卻是孔明先生,真是讓人肅然起敬。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也有許多地方值得向孔明先生學習。比如在小組活動中我們要把所有事情細節都要考慮到:a做PPT,b匯報成果。不僅如此,我們還要選擇相應的人做對應的事,這樣才能讓觀眾眼前一亮。
以后我還得多看《三國演義》,因為這樣不僅能了解歷史,還能學到更多智慧,這讓我的人生也變得更加充實。
讀《三顧茅廬》有感 17
《三顧茅廬》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里面精彩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七擒孟獲》《青梅煮酒論英雄》……其中我最喜歡的還要數《三顧茅廬》了。讀了這個故事,我的感慨很多。
要想征服他人,首先要讓別人看見自己的誠心,因為只有讓別人看見你的誠心,才能讓別人是否選擇你。這是我從《三顧茅廬》得到的感悟,它主要講的是:徐晃走之前,劉備想要挽留他,可是他決心已定,徐晃告訴劉備,還有一位天才,號臥龍先生,他比我還聰明,你可以去請他出山來為你出謀劃策。之后,徐晃就去曹操那救母親去了。劉備第二天帶著關羽、張飛一起,來請孔明出山,可是卻被家中的小童告知孔明不在家,第一次以失敗告終,第二次,卻還是不見孔明,直到第三次,他們三人遇見了孔明的'弟弟諸葛均,諸葛均告訴他們孔明昨日傍晚回家,正在家中休息,你們可去拜見。說完就走了。劉備三人來到諸葛亮家中,劉備見諸葛亮還在睡覺,劉備吩咐關、張在在門外等候,幾個時辰過去了,孔明才起來,見劉備等候多時,起去更衣,又過了半個時辰,方才出來見面,孔明見劉備的確有誠意,于是就歸順了他。”
“三顧茅廬”成為千古美談。
讀了這個故事,我認為劉備不但求賢若渴、誠心誠意,而且心胸開闊,面對孔明的試探,他都沉的住氣,最后還是讓諸葛亮歸從了自己。由此可見,只要你有誠心,不管什么事情都能解決。
我也要向劉備學習,這樣我們就可以有更多的朋友了。
讀《三顧茅廬》有感 18
《三國演義》是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書,里面的精彩故事實在太多了,比如有《桃園三結義》、《草船借箭》、《赤壁之戰》、《煮酒論英雄》.....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主要講述了劉備三次登門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的故事。第一次劉備去請諸葛亮,結果小童說先生早出門了,幾天后劉備等人又再次去請,卻只碰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亮剛好外出閑游了。劉備只好留下書信,又過了幾天,劉備第三次拜訪時,看見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便靜靜地在屋外等候,諸葛亮醒來后,被劉備的真心誠意感動,同意出山為劉備打天下,助劉備成就大業。其中我最為欣賞的人是劉備,因為他禮賢下士,非常自謙,真誠待人。正是因為劉備在諸葛亮門前苦苦等待,諸葛亮才被劉備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真心打動了。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無論碰到什么困難,任務多艱巨,只要我們我們學習劉備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就一定會成功。
通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我深深體會到劉備寬仁忠厚、尊敬人才,所以才華橫溢的`諸葛亮對劉備一直忠心耿耿、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讀了《三顧茅廬》,我明白了人們常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道理。人人都想得到別人的真誠相助,只要你真誠對待他人,別人也會真心實意地回報你,因為真誠是開啟人心的鑰匙。在學校與同學相處也要真誠相待,相互尊重,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三顧茅廬》有感 19
在四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有著一則三國時期著名的歷史故事——《三顧茅廬》。故事的內容大家都耳熟能詳,在這兒就再老生長談一次吧。
故事講述了當初三國時的賢主劉備一心想要讓當時的軍事奇才諸葛亮歸于自己的帳下,但先前兩次去了諸葛亮都外出游玩去了,可是求賢若渴的劉備依然堅持第三次請諸葛亮出山,但是兩個弟弟卻十分生氣,認為這諸葛亮實在太囂張了,而劉備則狠狠訓斥了他們一頓。當他第三度來到臥龍崗時,諸葛亮終于回到了自己的住處,但卻在午睡。過了許久,他終于醒來了,后為劉備的禮賢下士所感動,與劉備談論軍事局勢后歸于劉備麾下。
這則故事強烈的體現出了劉備的禮賢下士與求賢若渴,為了賢才幾次三番地請求、拜訪。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并不會去拜求輔佐自己的軍師,但是肯定需要去請教自己的老師,同學或伙伴。也許你去請教時別因為沒有空而不理睬你,這時,千萬不要如張飛一樣沖動,只要稍等片刻,等到他有了空再請教也不遲。當然,如果找不到要教求的人,也不用像劉備一般,大可去尋找別的導師。
在我們身邊。生活中
,有許多我們可以請教的人,“不能則學,不知則問。”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便應去請教他人,請教時十千萬不能急躁,要如劉備一般,不急不躁。要心平氣和,不可蠻橫地去請教別人,不然別就會認為你是一個“冒失鬼”而不給你答案,所以一定得慢慢來,若遇上能人,即使“三顧茅廬”也沒有關系。
讀《三顧茅廬》有感 20
《三國演義》大家都不陌生,它的作者是羅貫中。里面的一個個小故事都流傳千古:“赤壁之戰”“草船借箭”……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三顧茅廬》這個故事。
《三顧茅廬》講述了:劉備三次去諸葛亮的茅廬前,想讓諸葛亮做自己的軍師。前兩次諸葛亮軍不在家,第三次時,諸葛亮終于被劉備所打動,劉備終于成功地得到了諸葛亮這位足智多謀的軍師。
讀了這個故事后,我感慨萬千。劉備不厭其煩的'去找諸葛亮,并且不讓童子打擾諸葛亮午休,這是多么高尚、謙虛、禮賢下士的品質呀!這讓我想到了“程門立雪”這個故事。楊時和劉備的學習精神值得我去學習。以后在學習中,我也要有謙虛好學,不驕不躁的品質。
我也再一次感受到諸葛亮不謀名利,只求益于百姓的人生觀。諸葛亮雖然足智多謀,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他從不驕傲自滿。當劉備請他做軍師時,他便說:“待成功之日,自當歸隱。”體現了他“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精神。他身上這種不慕名利的精神更值得我去學習。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充分的告訴我:做人要有謙虛好學、不慕名利的品質!
讀《三顧茅廬》有感 21
《三顧茅廬》這篇課文向我們敘述了在天寒地凍的冬天,劉備三次騎馬去臥龍岡,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
讀過這篇課文,讓我不由想起了一件發生在我家中的事情——幾年前,媽媽報考了全國執業藥師考試,在考前一個多月的時候,媽媽一下子就有了頭懸梁錐刺股的學習勁頭。
在白天的時候,媽媽清晨5點鐘就起床,在我和爸爸睡得沉沉的時候,她臉上架著一幅眼鏡,坐在電腦前,不斷地忙碌起來,有時她的眼睛盯著電腦,似乎在思考什么;有時,她低下頭來在筆記本上記錄著什么;有時,她仰起頭來,嘴里不時地蠕動,似乎在背誦一些主要的內容……她一直就這樣忙碌著,直到時針和分針停留在7:50的那一刻,她才停下手中的'忙碌,去上班……
晚上,眨眼功夫時間到了8:00,我已經上床睡覺了,可媽媽還坐在電腦前,不停地往腦子里輸入一批一批的知識,媽媽在學習的時候,好像永遠也不知道疲倦似的……
現在想起來,覺得那時的媽媽和課文中的劉備還真有點相似。劉備可以說是求賢若渴,而對媽媽來說知識仿佛是一個口干舌燥的人看見了一桶水一樣。
你們也能做到嗎?
讀《三顧茅廬》有感 22
讀了《三顧茅廬》,在贊嘆劉備思賢若渴精神的同時,我又不免為諸葛亮擔心。值得慶幸的是,劉備第三次來拜訪了,如果,劉備不來,那諸葛亮這個人才不就埋沒了嗎?
諸葛亮是幸運的,他終于等到了劉備,使他的才華得以發揮,成為一代名人,沒有被埋沒在草廬中。但是世界上又有幾個劉備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諸葛亮這樣幸運呢?假如劉備真沒有來,諸葛亮又會怎麼辦?恐怕只能過平凡的一生。如此看來,這種等待是多么渺茫,有時多么危險啊!這種等待的做法是不對的。
今天是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習慣不說,即使渴望自己的'才能得到發揮,又不敢脫穎而出,結果都是使自己的才華得不到應有的發揮,而社會則失去了一些人才。記得我們五年級學過一篇文章,叫《毛遂自薦》,如果毛遂不自薦,那他的才能幾時才能被大家認同呢?我們不能等待。
當時,昏窘當道,諸葛亮在等圣賢之窘,這種等待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則不同了,今天我們生長在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在一個用人之秋,為什么還要等待呢?讓我們主動出擊,去展現自己的才能,讓我們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吧!
讀《三顧茅廬》有感 23
《三國演義》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名著,里面的人物描寫的栩栩如生,故事內容十分精彩,故事情節扣人心懸,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當年劉備因沒有一個好軍事愁困不已,聽說諸葛亮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帶上張飛、關羽去請諸葛亮出山協助自己。結果第一次沒遇見;第二次不顧張、關二人的阻攔冒著大雪去的,還是沒見著;第三次等諸葛亮睡醒了才見到。
這顯示劉備是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來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而且第二次還下著大雪,張飛還阻攔道:“現在就是軍隊在打仗,這時也會停下來的.。”第三次關羽等人見劉備又要去拜見諸葛亮,怒氣沖沖聲稱要用一條麻繩把諸葛亮捆過來,劉備狠狠地斥責他們,這表明劉備以誠待人。
劉備注重以誠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欽佩。劉備為了能夠統一國家大業,屈尊求賢,禮遇下士,不怕碰釘子,不怕路途遙遠,不顧天氣惡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懂禮儀之人必定會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禮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難要有恒心,不能輕易放棄。
讀《三顧茅廬》有感 24
最近,閱讀了《三顧茅廬》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很深。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才華、學識,就去隆中請諸葛亮輔佐他的故事。第一次去請,諸葛亮出去了,第二次又去請,他又外出閑游去了,第三次再去,諸葛亮在家,終于相見。諸葛亮看劉備誠心求賢,就答應輔佐他成就大業。
在我眼里,劉備是很謙虛大度,有毅力和恒心的人。他很珍惜、尊重人才,為此,不辭勞苦,“三顧茅廬”,最終求得了經世之才,為建立蜀國奠定了基礎。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四年級之前,我的字寫得非常難看。雖然看起來是整齊的,但寫的是歪的,瘦長瘦長的`,而且沒有筆鋒。直到四年級,跟書法老師練了一次,很好看,當時我都很驚訝,心想:這是我寫的字嗎?這時,我才下定決心,要好好練字。開始,是練字打卡,現在我每天練一首古詩,寫的字與以前比起來,感覺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通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我認識到: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多么艱難,只要我們有毅力,有恒心,堅持不懈,最終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讀《三顧茅廬》有感 25
《三顧茅廬》是《三國演義》中的廣為流傳的一段佳話。是中國禮賢下士的代表范例,表現出劉備劉皇叔的求賢若渴。
《三顧茅廬》的故事大家都很了解了,故事講的是劉備三次登門誠邀諸葛亮幫助自己成就帝業,三次拜訪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最終把一生都奉獻給了蜀國。這份誠意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覺得遇得明主,所以甘愿為劉備打天下。我們現在對待人才的誠意不也應該跟劉備一樣嗎?就像是近些年來全國各地企業單位招攬人才的決心,有的是高薪,有的.是送房,有的還能幫你把愛人的工作和子女教育連帶一起解決。錢不是萬能的,唯有情才能打動對方,了解對方家庭情況,順帶把對方后顧之憂都解決了,這不是現代版“三顧茅廬”表現出來的誠意嗎?真誠是打動對方心房的鑰匙,這體現出的不僅僅是尊重和重視,更多是人文關懷,解除后顧之憂的戰士才能在戰場更加投入。
劉備的成功與他對待人才的態度有很大的關系,雖然蜀國最終被滅,但這其中有很多歷史原因。不管社會發展到什么樣的地步,人跟人之間的真誠和尊重都是最重要的。
讀《三顧茅廬》有感 26
這篇文章寫了劉備求賢若渴,聽說臥龍莊有一位諸葛先生有大謀略,馬上準備好了禮物想要前去拜訪,不料司馬微前來,劉備招待了司馬微,沒去成臥龍莊,第二次,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和隨從來到莊前,下馬上前輕敲柴門,一個童子迎了出來,童子說:“諸葛先生今日不在家。”他們只好悲傷地回去了;第三次,劉備找了個好日子,又去找諸葛亮,關羽和張飛不高興了,關羽說:“想那諸葛亮徒有虛名,故不敢相見。”張飛說:“今天哥哥不須要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根麻繩抓他來。”劉備一聽,很生產,不要張飛同往,張飛急了,一定要一同前去,劉備禁告他不要失禮,他們半路遇到了諸葛均,就問他諸葛亮在干什么,諸葛均回答說諸葛亮在睡覺,于是劉備命眾人等候,又過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醒來出門迎接,劉備與諸葛談論天下大事,感嘆諸葛亮才智,請諸葛出來幫助他,諸葛亮見劉備禮賢下士,當即答充。
諸葛亮隱居在荒僻的臥龍崗,心懷天下等待合適的'機會報效國家,一番三分天下的見解,令劉備茅塞頓開,三請諸葛成就一段佳話,機會與成功總是會垂青有準備的人。
讀《三顧茅廬》有感 27
《三國演義》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小說,使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許許多多的人看過這本著作,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看法。在我看來,《三國演義》是在講述著劉備的故事。講述劉備從一個賣草鞋的到君王的故事,其中《三顧茅廬》是講述劉備不怕困難堅持不懈。
當時任劉備軍師徐庶,因受曹操威脅無奈的離開了劉備,臨走是向劉備推薦諸葛孔明做劉備的.軍師,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讀兵法。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劉備告別了徐庶,劉備同關羽,張飛二人,前往隆中請孔明出山輔佐他完成大業。可第一次孔明出山與朋友游玩去了。過了些日子,有消息說孔明先生已經回到家中,當時風雪交加,劉備不顧關張二人的反對,來到了隆中,可是只見到了諸葛勻(孔明之弟)。又過了些日子,他們來到隆中,可孔明在午休,劉備在外頭等了一個時辰才見到了孔明,孔明出山相助。他請來諸葛亮,孔明輔佐他擊退了曹軍,開創了“蜀漢”。
劉備注重以誠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敬佩。他屈尊求賢,禮遇下士,不怕碰釘子,不怕路途遙遠,為了達到目的他會想盡各種辦法去做,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劉備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讀《三顧茅廬》有感 28
我最喜歡《三國演義》這本書,書中有許許多多精彩的小故事,比如《草船借箭》《桃園結義》《空城計》《三顧茅廬》《火燒赤壁》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顧茅廬》。
這個故事講的是劉備、關羽和張飛去請諸葛亮當軍師的'經過。第一次,三人在深冬里去邀請諸葛亮,可是諸葛亮不在家,只好掃興回去。第二次再拜訪,張飛提議讓武士去,不用親自去,但劉備拒絕了。去到諸葛亮家中,諸葛亮還是不在家。第三次終于見到了諸葛亮,他被劉備堅持不懈的精神打動了,于是答應成為劉備的軍師。
劉備的堅持是我最敬佩的,即使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他也還是要堅持再去拜訪。而且劉備非常尊重諸葛亮,他不讓武士邀請,認為這樣沒有誠意。即使在寒冬臘月,他也心甘情愿在茅廬門外等候。
劉備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在生活中所沒有的。我看到別的小朋友在騎自行車,我也想騎。于是我向爸爸媽媽求了好久,他們才同意給我買。但因為我才學了一會兒就放棄了,所以到現在我還是不會騎自行車。
《三顧茅廬》的故事讓我明白了,做人應堅持不懈、積極向上。我以后做事絕對不能輕易放棄,要像劉備一樣不怕困難、堅持到底。
讀《三顧茅廬》有感 29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的第十章《劉皇叔三顧茅廬》。讀完之后感慨萬分,對劉備這個人物更是刮目相看。
劉備深信徐庶推薦的諸葛亮是個賢才,便想準備些禮物,和關羽、張飛一起前往隆中拜訪。三人來到了諸葛亮的草廬前,說要拜見先生。小童說,先生不在。劉備無奈,只好回去。隆冬時節,天氣寒冷,劉備帶著關羽和張飛第二次來到茅廬。聽小童說諸葛亮先生已經回來了,便又去拜訪他。結果回來的并非諸葛亮,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劉備只好留了一封書信給諸葛亮,便告辭了。第三次,終因劉備的'真誠打動了諸葛亮,請出了這位隱居山林的臥龍先生諸葛亮。
我認為,劉備身上還有一種最難能可貴的品質就是鍥而不舍、三顧茅廬、堅持不懈,他的誠意打動了諸葛亮。在生活、工作、學習中,我們都要向劉備一樣,堅持不懈,遇到困難決不氣餒,你將會離成功越來越近。《劉皇叔三顧茅廬》講的是一段歷史,說的是一個故事,它讓我深受啟發,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三顧茅廬》有感 30
今天,我讀了《三顧茅廬》這個成語故事。
書中講的是:東漢未年,劉備去為了統一天下,成就霸業。就去拜訪諸葛亮,沒想到,諸葛亮卻外出郊游,不在家,劉備只好失望的回去了。
后來,劉備又去拜訪諸葛亮,但是,諸葛亮又外出閑游,張飛本不想再來,見諸葛亮不在,便氣呼呼地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又失望的回去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食,準備三度造訪諸葛亮。
于是便動身再次拜訪諸葛亮,到了草廬外,只見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便一直在屋外耐心的等待。
劉備的`誠意,終于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愿意出馬輔佐他,打敗敵軍。
讀了《三顧茅廬》這個成語故事之后,讓我明白了:去拜訪別人,必須有一顆誠懇之心。這樣,才會有回報。我們學習也是一樣,只有我們認認真真的聽好每一堂課,把所學的知識要點充分掌握住,按時完成布置得課堂作業,課外作業,在完成作業的時候,最好自己能獨立完成,檢查自己真正學會了多少知識內容,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水分,到了考試的時候,才能考出好的成績。如果,平時學習馬馬虎虎,對自己要求不嚴格,就會靠的成績很差。所以,我們要用《三顧茅廬》的態度去學習。
讀《三顧茅廬》有感 31
最近,我讀了一部名著《三國演義》,其中的一則故事《三顧茅廬》給我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備那禮賢下士的形象時時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你看,劉備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但都沒有見著。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都不同意。可是劉備還是堅定自己的想法。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出來開門的童子告訴劉備,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誰。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兩人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階下等候。
等了半晌功夫,諸葛亮翻了一個身,又朝里睡著了。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式,益處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劉備把諸葛亮當作自己的老師,和他同榻睡覺,同坐吃飯……
我讀完后,劉備那禮賢下士的.形象深深地印我的腦海,他的毫不氣餒的精神尤其值得我們小學生學習。不經風雨,怎見彩虹。無論干什么事,我們都不能氣餒,直到成功事情完成為止。
讀《三顧茅廬》有感 32
放暑假了,我借了一本《三國演義》,里面有篇《三顧茅廬》,深有感觸。
劉備有一位才智過人的軍師叫徐庶,在徐庶的輔佐下,劉備打了第一個勝仗。曹操因此設計讓徐庶離開了劉備,徐庶離開時像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是位世外高人,堪比春秋名相管仲。提議劉備親自邀請諸葛亮出山。
劉備帶著關羽和張飛找到諸葛亮的住所,畢恭畢敬上門拜訪,可書童說先生出門遠游,不知何時歸來。無奈,劉備悻悻而歸。沒過幾日,劉備又帶著二位兄弟整裝前往,可書童說先生前日去探訪朋友了,不在家。這下,關羽和張飛可沉不住氣了,認為諸葛亮一點也不尊重劉備,甚至要去把他抓來。劉備卻告訴他們不要莽撞。又過了幾天,劉備換上干凈衣服又要去看諸葛亮了,關羽張飛只能不情愿的一同前往。不巧的是諸葛亮正在休息,書童想要叫醒先生,卻被劉備制止了,劉備他們三兄弟在門口等到諸葛亮醒來。就這樣,諸葛亮最終被劉備的誠心感動,答應劉備一同匡扶漢室。就是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劉備才通過幾年的`擴張,和曹操、孫權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通過這個故事,我更加理解了三顧茅廬的意思,也懂得了做事要堅持,盡心盡力,不輕易放棄。
讀《三顧茅廬》有感 33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談談我讀《三國演義》第37回——“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的有感。
三國時期,劉備因想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兩次親自前往隆中拜訪臥龍先生——諸葛亮,可卻全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一天,他第三次前去拜訪,在離目的地還有半里多路時,他下馬步行;在諸葛亮還在草堂里午睡時,他恭敬等候。功夫不負有心人,諸葛亮終于被劉備那顆堅定不移、真誠尊才的'誠意所感動,幫他分析策略,還答應出山輔佐劉備。劉備高興地稱自己得到諸葛先生,真是如魚得水呀!
讀完故事,我深有感觸,似乎還在回味著劉備那份誠心誠意,那份求賢若渴,讓我明白:我們無論是交朋還是結友,都要以誠相待,特別是對那些人才和長輩,更要誠心誠意,不能存有任何私心去邀請、去請教,只有這樣,別人也才會以誠待你。故事中的劉備持之以恒、赤誠相待、禮賢下士,既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也體現了三國英雄的偉大胸襟!
這就是我讀《三顧茅廬》有感,同學們,讓我們以劉備為學習榜樣,學習他那種不居高自傲,足智多謀,尊才愛才的精神吧!
【讀《三顧茅廬》有感】相關文章:
讀《三顧茅廬》有感04-04
讀《三顧茅廬》有感04-19
讀《三顧茅廬》有感(精選24篇)07-12
讀《三顧茅廬》有感15篇04-04
讀《三顧茅廬》有感集合15篇03-11
《三顧茅廬》讀后感04-27
三顧茅廬讀后感04-29
《三顧茅廬》的讀后感03-07
《三顧茅廬》讀后感02-05
三顧茅廬的讀后感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