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目送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龍應臺目送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1
前段時間,我和兒子一起閱讀了《目送》。這本書是龍應臺“人生三書”的第三本,是一本情感性的文集。全書包含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衰老、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同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龍應臺深邃、憂傷而又細膩溫暖的文字,觸動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對親情、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是《目送》中最為經典的句子,也是流傳最廣的。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份血濃于水的親情感慨,更是一份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思索。當子女長大了,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便不再像兒時那樣親近依賴父母了,此時尚未讀懂人生中最深的親情和眷戀;經過歲月的歷練,光陰的浸染,當子女能體會這份濃濃的厚愛時,父母卻已在時光的流逝中慢慢老去,最終留下的只是一個蹣跚的背影。
讀完全書,我掩卷沉思,一縷淡淡的憂傷在我心間縈繞。比我高一個頭的兒子即將中學畢業了,這也意味著分別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回首這一路的攜手,總有一些溫馨的畫面定格于記憶的深處,揮之不去。當我牽著他的小手,將他送進幼兒園大門時,他不停地回頭,在人群中尋找著我,小小的眼眸中盛滿了依戀,這時我的心總是變得很柔軟。一眨眼的功夫,他上小學了,每天晚上,他坐在書桌前寫作業,我捧著一本書讀著,柔和的燈光下,這一刻靜謐而美好,我多么希望時光能夠凝固,我們相處的時間再久一些。很快,兒子上中學了,隨著學業的加重,他也越來越忙碌,我們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少,留給我的只是匆匆而去的背影。我有些失落,但很快又釋然了:你有你的方向,而我不必追。
人們常說,龍應臺有一支從容的筆,一個個平凡的文字在她的筆下熠熠生輝,道破了世間百態,是我們人生的真實寫照。我問兒子讀完了這本書,有沒有什么感悟?他沉吟片刻,告訴我:“媽媽,我想到了兩個字——珍惜。我們要珍惜身邊的人,珍惜相處的每一段時光。”聽了他的回答,我欣慰地笑了,我相信,親子閱讀使得這本書在兒子的心里留下了印跡,也為我們在心靈上的溝通架起了一座橋梁。被書香浸染的光陰真好!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2
《目送》是龍應臺整篇《目送》的開序篇,淡淡的文字蘊含了濃濃的父女情、母子情,幾許慨嘆,幾番唏噓,盡在其中了。掩卷沉思,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女兒,自己的父親。
當女兒帶著青春期的咆哮以長江后浪推前浪之勢向我涌來,我明顯地感到自己的力不從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獨生子女的標簽是他們特殊的符號,在前無版本可借鑒后無來者可重復的今天,厚厚的教育讀本都是紙上談兵。青春期與更年期的碰撞,現實與理想的的錯位,困擾著我這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母親。
我清晰地記著女兒在我面前傾訴她的第一次被欺騙后的痛哭流涕,我用盡可能平靜的語氣對女兒說:“只有經歷一些,才能明辨是非,只有經歷許多,才能返璞歸真。”當女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我是否已開啟了目送女兒的程序?在生命的長河里,我目送著女兒從一開始的彷徨迷離到后來的堅定從容,從一開始的跌跌撞撞,到后來的漸行漸遠……在時間與等待中,我靜等花開。
在這里,我不得不提我的父親,一個給我生命,帶我成長的男人。不知從何時起,父親迷上了種菜,而且一發不可收拾。每次他把菜往家里一放,就立刻啟程回家,從不做過多的停留,跟他說了很多回,叫他多休息下,吃個便飯再走,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像頭犟驢。只是,我心里知道,他怕驚擾我們太多,怕給我們添太多麻煩。而且我更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緣于我所說的一句話“現在的蔬菜太不安全了”。言者無意,聽者有心,他把這句話牢牢記在心里,所以,種菜成為他最大的事情,所以,他種的菜吃在嘴里是安全的.,含在心里是幸福的。每當看到靜放在家里的蔬菜,想起他一個人躑躅回家的背影,就有一種想流淚的沖動。
從何時起,我細數自己額角的皺紋,卻驟然發現父親頭上日益增多的白發;在感嘆歲月催人老,體力大不如以前時,卻兀地發現父親爬樓梯時的一步三歇。父親——再不像以前的硬朗,他老了。
真的老了。
正如文中所說的那樣:“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攥緊手中的幸福,珍惜每一個我愛的和愛我的人的漸行漸遠的背影。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3
人都有溫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燒著野火的龍應臺。散淡的文章里,把濃濃的親情深埋在字里行間;隨意而寫的閑適中,把臺灣的風土人情傳遞了出來;即便寫的只是家里的日子,還是在不經意間把一個大家的深刻隱約的顯露。
貌似不著邊際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溫情。沒有濃墨重彩的去揚厲愛深愛切的感受,只是隨手把撿起日子里的點滴,然后,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默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溫暖。
寫親情一般都回難以自持在濃的化不開的情感里。但是,《目送》不會讓你如此,即便筆者的母親腦萎縮不認識自己的兒女,但是你也會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滿愛意的孝順中,看到燦爛的人性,把你溫暖的留下含笑的熱淚。書的最后寫到作者的父親埋葬故里,族人把這個從臺灣回來的孩子按照當地風俗榮光下葬。你會為鄉里人們那打不斷的骨肉相連而浩然落淚,那是自豪的淚,交織著民族大義的淚。一句,族人們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幾歲走丟的孩子一樣的,在幾十年后接來了從臺灣回來的骨灰。你不能不為之動容!
合上書的時候,你的思想會在那一場葬禮的轟轟烈烈中升騰,從一個人的愛,到一個家的親,最后闊達到一個中華民族的分合。你會忍不住想,哪些走丟的優秀華夏兒女,又有多少,又會葬身何處呢?扼腕嘆息里,桑梓依舊在,青山永不老。
這就是大家的`文筆,不著痕跡里,就寫出了大視野大境界。
有時候,甚至,你都會讀的心不在焉。或許,這是兩岸下筆不同的思維所決定,但是,你的思緒還是會不絕如縷的隨同文字勾勒的人情去起伏。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兇猛的雜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達文化深處的基因,即便是寫生活里的點滴和瑣碎。你可以從另外的世界里,看到他們社會里的風情,也能清晰的對比出我們自己生活里的各種劣根,甚至你還能看到制度里的黑洞。不避諱能直言,在溫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實的傳遞批判的力量。
剛猛而深刻犀利的龍女俠,在《目送》里回到生活的真實煙火,用隨意即興的日子,淡然的描繪出我們共同的親情。做起了孝順的女兒,回到了碎所里的母親。做女兒,那般溫潤智慧;做母親,一樣絮叨,一樣在代溝前聳肩表達深廣的無奈。
這就是真實的目送,這就是我在稀稀疏疏的文字里讀出的感受。
目送,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子女,讓我們共同去經歷,一起去相互目送,一起相互慰藉,在這淺長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親情的溫暖中,在這浩茫的人生里!
最后,感謝《目送》!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4
《目送》與我跨越了十年,十年前的閱讀和十年后的閱讀總有許多不同的體會與感悟,一本好的書是能陪伴你走過不同的人生旅途,你能在不同的時期從書的身上獲取不同的力量,鼓勵你繼續勇敢地走下去探索未知的人生。
說起我和《目送》這本書的緣分可以追溯到上大學那年,第一次離開家的我滿懷對家人的不舍,偶然間看到了目送這本書,年少的我并不能理解這本書更加深刻的內涵,十年之后有時間重新好好閱讀這本書。
我最喜歡看龍先生與兒子相處那部分,一代代的我們是在先生描寫的這種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小時候的我們不愿聽從父母教誨,年少輕狂。可是,歲月匆匆當我們有一天又變成孩子們的父母,又在重復父輩對于我們的那一套理論。先生的文字中透露出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思考,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成長也是無奈中透著喜悅。
最讓我動容的那部分就是先生寫到自己的父母親,寫這本書的時候,龍先生的.母親是一位耄耋之年的失智老人,她的記憶總在現實與回憶之中穿梭,停留在或是明媚的少女時光或是兒女小時候的溫馨陪伴,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一位白發蒼蒼慈祥的老人用灰蒙蒙的雙眼望著彼岸的美好年華。或許先生就是幸福的原生家庭吧,好的原生家庭如先生那樣,一位情緒內斂有大智慧的父親,一位溫柔慈愛的母親,這樣的家庭可以給予子女最大的底氣去面對人生未知的風雨。
先生還有對兄弟姊妹親情那段描寫,他的比喻讓我印象深刻,她說“兄弟姊妹就像一棵樹上遙遙相望的樹葉,即使不相見,他們的根也是連在一起的”。這種對親情的思考獨生子女的我們分外羨慕,希望我們的子女能擁有這種手足親情。
十年,我經歷了許多,今天再看這本《目送》也讓我有了許多新的人生感悟,我最喜歡仍然是那句:“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5
讀完了龍應臺的書《目送》,正如封面上的一句話評價:“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難以言盡的時候。”雖然龍應臺用她那枝最犀利的筆描寫人生,但在生死大問面前還是難以盡言。她的文章充滿了對時間流逝的無奈,對逝去的人和事物的懷念,以及對生和死的`考量。在一篇篇文章中,我們可以深深地體會到母親對兒子長大的失落,女兒對父親去世的悲傷,母女親情的息息牽掛。讀完她的書,我感受到一股淡淡的憂傷,人們在成長中總是會伴隨著各種痛苦和悲傷的情緒,細心體味你會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
譬如《目送》這一篇寫了兒子華安在6歲和16歲,分別因為上小學和作交換生而離開時的情景,還有父親開車送作者去大學報到,倒車出巷口離去,和父親去世火化時棺木飄入長廊的回憶。最后用一句話,深刻地寫出了父母和兒女的關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作者悵然無奈的情感流露筆端,通常人們僅僅傷感于離別的情緒,作者卻能看得更加透徹明白,果然是那支最犀利的筆,寫下了深情默默的人生感悟。
又譬如《山路》這一篇講到在耀眼的舞臺燈光下和五萬人的歡呼中,蔡琴深情地演唱著歌曲。人們都熟識她的歌曲,卻并不了解她無奈的人生。而在別人盡情歡笑的同時,某位有名望的人也只能一個人靜靜地躺在加護病房里,獨自承受寂寞和病痛。人生有歡樂也有落寞,有高興也有悲傷,正如作者描寫:“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讀到這里,我似乎明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為自己人生負責的道理。正如楊絳先生曾經說過: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在《目送》的每一篇文章中,作者總能用一兩件事把深刻的道理講述出來,而我則需要反復揣摩才能逐步理解作者的深意。即使這樣,每次讀后體會都會更加深刻,似乎又明白了許多道理,好像又多了些許的成長。
感謝龍應臺的《目送》帶給我的成長和啟迪。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相關文章:
龍應臺《目送》經典語錄10-18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04-18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04-29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04-29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05-05
目送龍應臺讀后感03-29
龍應臺的目送讀后感04-18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07-23
龍應臺目送讀后感范文03-29
目送龍應臺讀后感范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