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蛙》讀后感

時間:2023-03-22 11:49:08 城晴 讀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蛙》讀后感(精選3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蛙》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蛙》讀后感(精選35篇)

  《蛙》讀后感 篇1

  花了兩天時間一口氣把《蛙》讀完,實在地覺得是部引人入勝的好作品。姑姑、蝌蚪、小獅子、王仁美等人形象躍然紙上,個個角色或濃妝或淡抹幾乎都詮釋地恰到好處。小說到最后,也諷刺地寫出了社會的畸形。在中國乃至放眼世界,生殖崇拜都是一脈相承的。計劃生育稍稍地阻撓了這一腳步,但是只要國家在進步,人民生活安居樂業,這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就源源不斷。

  小說把鏡頭定格在了農村,更加突出了這一矛盾。通過蝌蚪與日本作家的來信來貫穿整個始終,雖然比較傳統,但也很好地引出了姑姑這條線。特別是姑姑在小說中多次不同場合不同語氣,每每搬出與日本人作斗爭的事情,讓人會心一笑,可愛與可悲。比照現實,周遭也存在很多這樣的人,一件事從小講到大,每次都能恰如其分的表達。而故事的開始就新穎逗趣地寫到“命名”。名字在每個娃娃身上,可真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如此重要的事,在高密鄉這個地方,居然以如此普及如此詼諧的形勢存在,好像我們小時候隨口給別人起的外號。

  故事從一開始的陰暗到后來的荒誕,只是從蝌蚪與小獅子的.來回高密鄉就完成了,又通過堂吉訶德來串燒,雖然我覺得銜接有點困難,尤其是蝌蚪性格的變化讓人驚訝,作為一名軍人,怎么會被一小破孩追跑,而這人早前還能用軍人的身份勸架?總之,最后我覺得是愈往荒誕發展,可通讀下來,也能與現實接軌,不得不說現實與荒誕也許只隔一線。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那部《百年孤獨》,通篇的荒誕奇幻,真真假假,演繹了觸目驚心的現實。

  總之,這也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小說,值得一看。

  《蛙》讀后感 篇2

  莫言這本書直面社會敏感問題,放在二十年前,這的確是個社會敏感問題,但現在已經算不上了。

  我是經歷過嚴格執行國家計劃生育年代的人,上世紀九十代,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在廣大農村得到完全徹底的貫徹,計劃生育的標標語到處刷“計劃生育,三分鐘;再不通,龍卷風”,這種類似的標語被我們小孩當歌唱,意思就是計劃生育工作人員只跟你講道理三分鐘,講不通,就像龍卷風襲擊,把家里洗劫一空。當時院子里就有一戶人家的屋子被拆了一半,后面家人告訴我說是這棟房子是兄弟二人修建的,因為哥哥違反計劃生育超生了就把哥哥家的房子拆了,就只剩下另一半光禿禿的紅磚房,真的是說到做到呀!另外聽說跟計劃生育相關的事,在農村叫做躲計劃生育,哪家要是因違反計劃生育懷孕了,時時刻刻就提心吊膽計劃生育人員上門,計劃生育的人都是晚上進家門,抓到孕婦后直接引流,不管你懷孕幾個月,聽說一個遠方姑姑在家躲計劃生育,跑到深山老林躲了兩三天,有的'直接跑到外省躲,生下來后才敢回老家。

  莫言寫的這些計劃生育的情節我相信都不是捏造的,都是源于生活,看完后令人反思。

  《蛙》讀后感 篇3

  最近有幸拜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一篇長篇小說《蛙》,該小說屬于莫言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曾經獲得過獲得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小說講述的是鄉村醫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親是八路軍的軍醫,在膠東一帶名氣很大。“姑姑”繼承衣缽,開始在鄉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們在婦女們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個又一個嬰兒。“姑姑”接生的嬰兒遍布高密東北鄉,可喪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嬰兒也遍布高密東北鄉。姑姑一面行醫,一面帶領著自己的徒弟們執行計劃生育政策。讓已經生育的男人結扎,讓已經生育的懷孕婦女流產,成了“姑姑”的兩件大事。

  小說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巨而復雜的歷史過程。“姑姑”這個人物形象的確是十分鮮明,現代人已經無法理解當年那種偏執的狂熱。圣母和撒旦兩種因子吸附在她的一生中,在某種誘因下極端地釋放。手術高超迎接無數生命的婦科醫生、狂熱冷酷扼殺無數生命的計生干部,這兩個面目和在一起就是“姑姑”。也許莫言想通過“姑姑”這個形象和計劃生育這個背景來反映人類靈魂中的善和惡的共存。在那個極端的時代,人類的惡就這樣被激發出來,做出許多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實,而且在做的時候還理所當然振振有詞。

  從字面上來講,莫言在反思計劃生育政策,從深地來看是在反思人性。本書主要反映了作者對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的一種復雜和矛盾的心理,如今國家已經全面開放二胎政策,標志著計劃生育階段性的改變,這也賦予了本書更深刻的歷史意義。

  《蛙》讀后感 篇4

  暑假里本人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一本書《蛙》。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有三點:

  第一、語言平實有趣,個人語言口味濃重而又通俗易懂,很有個人特色。比如:“王肝與王膽是一卵雙胎。王肝身體高大,但王膽卻是個永遠長不大的袖珍姑娘——說得難聽點吧,是個侏儒。大家都說,在娘肚子里時,王肝把營養霸光了,所以王膽長得小。”這里把雙胞胎說成一卵雙胎,雖然不是很雅致,但聽起來即通俗又可笑。就算是剛懂事的小孩子一聽都明白四五成了。

  第二、故事真實性強,取材于身邊的人和事。真實的.故事給人的感覺總是無賴可擊,描繪起來是那么地貼近生活,是那么是自然流暢。比如“譬如我曾講過的吃煤的故事。許多人以為是我胡亂編造,我以我姑姑的名義起誓:這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確鑿的事實。……第二天我們在課堂上一邊聽于老師講課一邊吃煤。我們滿嘴烏黑,嘴角上沾著煤末子。”以前生活窮苦,孩子都是餓著肚子上課的,連煤都吃。但在莫言平實的描繪下就顯得很真實,很有童趣。

  第三、人文關懷能引起讀者的思考,但小說里面沒有提出更有思想性的個人看法,未能領引讀者向更高更寬的方面去思考。比如文章最后,只提到姑姑末落的尾聲,但沒有在更高更深遠地去看待計劃生育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莫言的這篇小說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對計劃生育好壞參半那樣,顯得平淡奇。

  《蛙》讀后感 篇5

  其實,敬畏生命也是一種快樂

  快樂在哪里?快樂在讀書明理的過程中,快樂在追求事業的旅途中,快樂在拋卻物欲后的淡泊恬靜中,快樂在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從容境界中,快樂在奉公守法本分做人的平凡人格中……其實,敬畏生命也是一種快樂!

  一粒種子可以輕易地頂破人力無法打開的人的顱骨;沙漠里的紅柳為了獲取水分,其根系十分發達,可以綿延幾公里長;陡峭的懸崖石縫里的青松依然可以傲風霜、斗嚴寒,四季常青。關于某些普通生物極不平常的行為的描繪,也令人震動、敬畏、折服。

  一位外國獵人在隨筆中記錄著這樣一個故事:他在嚴冬之際,在一個結冰的野外小湖邊,正在伺機狩獵。突然,一群大雁從半空降了下來,它們是下來飲水的,但是冰層隔斷了水源。這時,只見為首的大雁勇敢地騰身飛起,又像飛機一樣俯沖,腹部出力地撞擊冰層,磅磅作聲。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猛烈行動,終于使薄冰斷裂,露出一個窟窿來,群雁能夠就著那個冰洞飲水了。他被感動得目瞪口呆,忘記開槍,茫然地佇立著,直到群雁飛去為止。獵人沉浸在敬畏群雁的快樂之中,難以自拔。

  其實,敬畏生命也是一種快樂!寫到這,腦海里不禁浮現出著名作家莫言的《蛙》中,“姑姑”那騎著自行車在結了冰的大河上疾馳的女醫生形象;背著藥箱,撐著雨傘,挽著褲腳,與成群結隊的青蛙搏斗著前進的女醫生形象;手托嬰兒,滿袖血污,朗聲大笑的女醫生形象;口叼香煙,愁容滿面,衣衫不整的女醫生形象……

  書中的“姑姑”也是也是迫不得已。因為計劃生育國策,為數不少的胎兒在未見天日之前,夭折在她的手下。

  回想著那晚那聲音,一條小路彎彎曲曲,兩邊是一人多高的蘆葦。蛤蟆、青蛙,呱呱地叫。一會兒四面八方都叫起來,呱呱呱呱,叫聲連片,匯集起來,直沖到天上去。一會兒又突然停下來。四周寂靜,唯有蟲鳴。那蛙聲如哭,有一種怨恨,一種委屈,仿佛是無數的'初生嬰兒在哭,仿佛是成千上萬的受了傷害的嬰兒在發出控訴。“姑姑”喝下的酒頃刻間變成冷汗冒了出來。

  回想那晚那景象,千萬只青蛙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叫著,跳著,碰撞著,擁擠著,像一股濁流,快速地向前涌動。而且,有的排成陣勢,試圖攔截“姑姑”的去路,有的則從路邊猛然跳起,對“姑姑”發起突然襲擊。其實,“姑姑”也很喜歡嬰兒,只是……

  讓我們真心敬畏生命,將可憐,改為保護;將悲憫,哀痛的淚水,改為呵護生命的行動;將那怨恨,凄慘的哭聲,改為銀鈴般的笑聲;最后,將“他人有罪,我也有罪”,改為“他人”快樂,我亦快樂。

  快樂沒有標準,快樂無需參照。快樂是一種心境,快樂是一種感覺。只要快樂不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

  其實,敬畏生命也是一種快樂!

  《蛙》讀后感 篇6

  “我這雙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惡臭。”姑姑如是說。

  《蛙》塑造了一個復雜矛盾的鄉村婦科醫生——姑姑。正如她所說的那樣,她的人生變成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可憐姑姑夾在中間忍受著冰火的煎熬。姑姑擁有著高貴的出身,精湛的醫術,人稱送子娘娘,挽救了無數婦嬰的性命,可她又殺死了多少未出世的嬰兒。姑姑一直崇尚著“生是黨的人,是黨的鬼”的信念,所以她為了政府發行的計劃生育的政策,可以冷酷無情。她為了控制人口,不惜上房揭瓦,大義滅親。我一直以為姑姑并沒有對那些未出世的孩子而感到愧疚過,但姑姑,最終卻嫁給了一個泥塑藝人,制造出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娃娃。這些娃娃是來減輕自己感到罪惡的靈魂,可是姑姑沒有選擇,沒有退路,她追求著人生至善的理想,忘我地投入到服務革命或進步事業中去。

  “蛙”與“娃”同音。莫言不僅僅是想通過《蛙》來反應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巨而復雜的路程,更想表達的是對生命和繁殖的崇敬和膜拜。

  生命是一個很空泛的概念,陽臺上灑滿的陽光,高大的樹木,碧綠色起風的下午,都會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每個人對生命的感知是不同的,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對生命充滿敬意,不管是否存在,是否年輕。生命總要被歲月所清洗,老去的生命,總渴望陽光的照射,所以在街上總能見到曬曬太陽的老人,也會有年輕的腳步從他們身旁很匆忙地走過,那如疾似火的腳步,似乎一刻也停不下來。有一天,當生命過去大半時,他們也會放慢腳步,站在陽光里,望著來來往往步履匆匆的.年輕人,想起自己所走過的生命,莞爾一笑。生命總是這樣,周而復始,一代一代延續下去。從哪里來,又到那里去,那些匆匆的年輕人不明白,緩緩的老人也不知道。

  生命與我意義又是什么呢?我渴望有太多的正能量的東西在我生命力徘徊,但沒有一個人可以擁有這么多優秀品質。《蛙》這篇小說帶給我一些方向。《蛙》里真正有描寫到蛙的只有姑姑在晚上經過洼地時,水塘里成千上萬只蛙在呱呱地叫。姑姑說那天晚上的蛙聲如哭,仿佛是成千上萬的初生嬰兒在哭,那天晚上的蛙叫聲里,有一種怨恨,一種委屈,仿佛是受了無數傷害的嬰兒的精靈發出控訴。然后那些青蛙就全部撲在姑姑身上,把她的衣裳皮膚都劃破了。這里面又夸張的成分,但卻更真切地表達了姑姑對自己扼殺的孩子的愧疚,悔恨,對那些鮮活生命的渴望,但姑姑終究是有悖于自己對生命的渴望的,因為時代不同,姑姑必須遵守黨的指令。而我們卻可以去平等對待每一個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更應當去愛護他人的生命。每一個生命都是可貴的,都應活出自己的價值,莫言寫《蛙》是為了告訴大家生命的珍貴。

  物種相傳,代代延續,生命正是由此進化而來。

  《蛙》讀后感 篇7

  最近,我看了《兩只青蛙》這篇童話,覺得它十分有趣,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大家想不想聽?讓我告訴你吧!

  在一個池塘里住著兩只小青蛙。炎熱的夏天池水干了,它們就去找別的住處。走啊走,碰巧遇到了口深井,一只青蛙馬上跳到里面去了;另一只青蛙想:萬一這兒的水也干了,那我怎么上來呢?于是它搖搖頭走了。一年后,深井里水干了,那只青蛙怎么也上不去,又沒東西吃,只好等死了。

  看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我們都要三思而后行,必須考慮好做這件事的結果。別像童話中的第一只青蛙,沒考慮以后的結果就下去了,最終只能等死。其實下棋也是這樣,每下一步都要想想自己有什么好處,對別人又會有什么殺傷力。如果隨便胡亂地下,結局不用說,一定是輸。

  這又讓我想起這樣一件事:有一次我和鄭瞇佳趁同學們還沒回來,在一個同學的草稿上寫了很多臟話,還在旁邊畫了許多大便。我們還故意用連筆字寫的,想不被別人認出。本來我們只想逗逗那同學,跟她開個玩笑而已。在全班同學回來時,我們倆已逃之夭夭,無影無蹤。當那同學看到時,覺得那是對她的侮辱,并把本子交給了班主任。班主任說,要?出真兇,給她道歉。這時我倆十分后悔,我們知道已經傷了同學的心,而且讓老師知道我們倆個副班長做的.,我們的一世英名也毀了。但是既然發生了,總得解決。于是我們連忙向同學老師道了歉。

  所以做任何事情之前,大家一定要三思,世界上是沒有后悔藥的。

  《蛙》讀后感 篇8

  讀完了兩遍莫言著作《蛙》,每一次讀完都是不一樣的收獲,第一次讀完后我想的是陳鼻,第二次讀完后我想到的是姑姑。這次讀完《蛙》我合上書腦子里誰都沒有出現,似乎一切很朦朧,也像是在思考什么。

  一開始我真的覺得挺好看的,所以才會堅持看下去。看到姑姑的執著,心里既是敬佩又是難以理解,這么堅持的一個人,堅持是不是意味著少了很多人情味?看到王仁美死了,我哭啊,半夜三更在自個床上拿了本書抹著眼淚,有點傻勁。可是我真的傷心的哭了,你說一個天真的王仁美,只想再要個孩子而已,而那個孩子已經在肚子里5、6個月了,都成形了呀,卻要被硬是拿出來,扼殺掉,悲劇的是,連王仁美一同去了,多么美好的生命,在當時的政策和醫術下,就這樣走掉了。真心心痛。這時候,還真恨那個姑姑啊。最不理解的是,我覺得書中的小跑對王仁美,并沒有王仁美那么愛他,而是在王仁美走了之后,用一種懷念、思念來想念他的好。王仁美不值得啊!更是娶了小獅子后,被小獅子“蕩漾起伏”的`胸給征服了。王仁美是天真、沒有心眼的。小跑是有思想的,也許在這一點上小獅子跟貼合他。

  結果,到了晚年,姑姑開始“懺悔”了,毀了多少孩子啊,用一種迷信的方式、瘋傻的行為來彌補自己當年幾近瘋狂的舉動。國家是要感謝她的,她是為國家奔波前后的、她心里只有國家這一個政策。可晚年,她還是懺悔了,站在人性的角度,她怕了。年輕時,她是“大我”,晚年了,她回歸了“小我”。這是多么矛盾的一對結合,以至于她內心的糾結把她整得有點癡了。

  書中還有一些“癡傻”之人,癡傻之人自有可敬之處,他們的感情更為單一、純潔,目標更為明確。作為一個正常人,都是有矛盾的、有猶豫的、有退縮的、有點自私的。可是他們沒有,所以我遠遠的敬重他們,卻不敢靠近!

  《蛙》讀后感 篇9

  莫言的作品《蛙》,首先,這個題目吸引了我,我不得不承認,莫言是一個非常有商業頭腦的作家,只是一個題目就已經足夠吸引讀者,贏過許多“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

  通讀全文才知道《蛙》這個題目并不是一開始我認為的只是為了“賣座”那么膚淺。“蛙——娃——媧”,這樣一說,會顯示出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小說中描寫了做了50多年婦產科工作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了新中國60年間農村生育率的起伏,并描述了中國控制人口急劇增長和實現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艱苦而復雜的歷史過程。

  我不知道莫言寫這本小說的意圖是贊揚還是批評,還是在醞釀更深刻的東西。在這里,我只是想談談看完小說后的感受。

  我過去認為計劃生育是一項正常而明智的政策。中國人口眾多,造成了資源匱乏、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我是獨生子女,我的親戚朋友也是獨生子女,偶爾也有幾個不是獨生子女的,我不禁在心理上嘲笑家里觀念落后。

  我一直認為計劃生育是一件很自然,很容易實現的'事情。我怎么能想到執行這項政策會如此困難呢?在小說中,在落后中國的一個落后鄉村,“姑姑”為了執行計劃生育政策,親手除掉了2000多名胎兒,間接地摧毀了許多婦女的生命。正如一句話說的那樣,我不殺伯仁,但伯仁因我而死。

  《蛙》讀后感 篇10

  《蛙》是莫言醞釀十多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潛心創作的第十一部長篇小說,2009年12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與他的其他重要長篇作品,如《酒國》等相比,《蛙》延續了這些作品對小說結構、敘述語言、審美訴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詩般反映社會變遷等方面的執著探索,在整體上達到了極高藝術水準,也是近幾年中國原創長篇小說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這部小說的主要內容是: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在形象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巨而復雜的歷史過程的同時,成功塑造了一個生動鮮明、感人至深的農村婦科醫生形象;并結合計劃生育過程中的復雜現象,剖析了以敘述人蝌蚪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卑微、尷尬、糾結、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說結構新穎而縝密,由劇作家蝌蚪寫給日本作家杉谷義人的五封信構成。前四封信附有關于當了50多年婦科醫生的姑姑的長篇敘事,當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則附有一部關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話劇。因此,這是一部將書信、元小說敘事和話劇巧妙地融合雜揉為一體、拓寬了小說藝術表現空間的作品;是莫言創作中的又一次具有開創意義的藝術嘗試。

  《蛙》讀后感 篇11

  從去年知道莫言榮獲諾貝爾獎之后,各種道聽途說地介紹《蛙》怎么怎么寫的好,沒有讀之前,設想過好多種關于它的版本,最后竟沒有一種是與原著的情節相符的,想來挺可笑。那是在書店貌似還是緊俏貨,第一次讀還是手機上下載的,讀起來真心不方便,直到網購得了一本,才真正開始認真的讀。

  跟著莫言老師去的地方是與現在完全不同的一個世界,我能看到一群以身體器官命名的孩子們津津有味地啃著煤球,跟著“姑姑”走過她年輕時將職業視為生命的宗旨,又被稱為“松子娘娘”的'光輝歲月,又目睹了她為履行社會主義號召成為了一名為黨和人民鞠躬盡瘁的婦產科醫生,在她的一生中,迎接過新生命的誕生,也打擊過新生命的到來,在她的靈魂里有罪惡,有鮮血,有感激她的人,也有憎恨她的人。她的一生,代表了一個年代的歷史,因為她是社會主義的忠臣。

  讀到王仁美的死,忍不住心酸流淚。她的死無疑是一個不該發生的悲劇,那個政策高于一切的年代,若非書中所言,生活在我們這兒幸福年代的人,估計很難體會到,有時候甚至不理解當時的政策如此無情。可是盡管這樣,如果沒有當時那些政策實在不敢想象如今的中國又該是何種模樣。

  讀完這本書,心里劃了一道口子,不明白當初人們的無知和愚昧,又悲傷著無辜人們的犧牲,心疼著“姑姑”不平凡的一生換來的僅是內心無盡的痛苦,這都是為了一個“忠”。如今,時代進步了,政策也改變了,愿人性在新環境中能得到新的熏陶和提升。

  《蛙》讀后感 篇12

  前些日子,爸爸從六合帶回一本小說,小說名叫《蛙》,我心想,蛙有什么值得看的?我們農村里青蛙多得是,可當我看完這本書之后,發現完全不是那么一回是。

  《蛙》描述的是姑姑——萬心由——一名助產士最后成為一名計劃生育工作者,她專門與那些想超生的婦女們之間的斗爭。結果使得如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張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后,晚年的姑姑充滿了不安與自責,每當夜晚,她聽到蛙的叫聲仿佛是成千上萬個嬰兒的哭啼聲和控訴。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慚愧。

  記得四年前我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媽媽也有同樣的遭遇,媽媽因超生而東躲西—藏。我從小就一直待在媽媽身邊,從未離開過她的懷抱,我整天以淚洗面,后來生了一場大病,爸爸回來幫我掛了十天水。后來聽大人們說弟弟沒保住,而且房子又被拆了。媽媽回來以后我一點沒怪她,相反,我覺得媽媽是偉大的勇敢的!

  媽媽是幸運的,書中的王仁美因大出血而死亡,然而上天眷顧她的生命沒有輕易離去。媽媽回來時明顯瘦了許多,她看見別人的孩子總要抱一抱,我知道媽媽是在想念夭折的'弟弟,每當這時我就心如刀割。2009年一個新生命降臨在我家,這個家又充滿了朝氣!

  中國作家莫言的小說《蛙》由四封信一個劇本構成,講述了“我的姑姑”一位平凡的鄉村婦產科醫生六十年來落實計劃生育的故事,描繪了一幅新中國波瀾壯闊的生育史。

  《蛙》讀后感 篇13

  最近讀了莫言的長篇小說《蛙》,這篇小說是一部徹徹底底以“人”為主題的小說,獲得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初讀《蛙》,如果沒有看過書,光看這個題目,想必是怎么也不會和婦產科醫生聯系到一塊兒去的。作為一本“新世紀和諧文學”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筆墨描寫了一個高密縣東北鄉的普通婦產科女醫生——我的姑姑的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

  讀完之后,你會發現莫言取這么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著深刻的寓意,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狠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寫蛙實際上是寫娃。

  故事發生的背景是上世紀,北京大學校長、經濟學家馬寅初發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高達22%。他測算,如果不實行計劃生育,50年以后,也就是2007年以后,中國的人口將會達到50億!一直生到了70年代初期,中國人口的膨脹已經無可收拾了,到了70年代末期,中央才下了狠心,決定城市育齡夫婦只能生一胎,農村一胎是女孩子的可以間隔5年生第二胎。這就是計劃生育政策。

  從鼓勵生育到計劃生育,這樣的政策就像是是一劑猛藥,突然下來,很多人接受不了,尤其是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傳統中國,尤其農村人接受不了,必須靠強制執行,于是就出現了一批像小說中的“姑姑”那樣的人,他們熱愛黨,熱愛國家,是優秀的黨員,為了執行國家政策從一個受人敬重、人見人愛的“送子娘娘”到被無數人唾罵和詛咒的“殺人魔頭”,當然也出現了一些過激行為。

  她是一名光榮的黨員,她果敢地執行著國家政策,忠實于黨的方針戰略,甚至為了這一點,犧牲了自己的'聲譽,甘心被他人唾罵。“姑姑”強行讓張拳的老婆、讓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讓陳鼻的妻子王膽強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時刻在我的腦海浮現,但“姑姑”顯然不是一個泯滅人性的人,她愛孩子,喜歡自己的事業,事實上,她做這項殘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尋常人去做多得多。從迎接新生命到扼殺新生命,“姑姑”內心實有不忍,但堅決執行“計劃生育”的信念卻從來都沒有動搖過。這讓后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里孩子,立刻變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就像“姑姑”獨白說的那樣:我的雙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為一名黨員,應當像“姑姑”一樣,堅決徹底地執行國家政策,牢牢地站在黨的立場上,堅定為人民服務的決心。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跟黨走,在執行政策的時候可以靈活一點,人性一點。

  《蛙》讀后感 篇14

  《蛙》為中國當代作家莫言重要作品,出版于20xx年,《蛙》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講述了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也反映出中國計劃生育的艱難歷程。該書秉承了作者鄉土文學的一貫風格,以細膩的筆觸、樸實的文字落腳于中國社會的一隅。

  《蛙》接近歷史現實的書寫,主要講述的是鄉村醫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親是八路軍的軍醫,在膠東一帶名氣很大。“姑姑”繼承衣缽,開始在鄉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們在婦女們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個又一個嬰兒。“姑姑”接生的嬰兒遍布高密東北鄉,可喪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嬰兒也遍布高密東北鄉。姑姑一面行醫,一面帶領著自己的徒弟們執行計劃生育政策。讓已經生育的'男人結扎,讓已經生育的懷孕婦女流產,成了“姑姑”的兩件大事。《蛙》是一部寫實主義作品,它真實地反映了計劃生育國策當年在山東高密東北鄉的艱難推行過程。萬心矛盾地擁有著兩種身份:一種是鄉村醫生,一生接生嬰兒近萬名,人稱“送子娘娘”;另一種是堅決執行計劃生育國策的計生干部,人又稱之“殺人妖魔”。對于萬心來說,卻必須做到統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無法逃脫的極度矛盾和痛苦之中。讀《蛙》,讀者會時時感到殘酷:一是小說情節和人物命運的殘酷,另一是莫言客觀冷靜地書寫他人靈魂深處極致痛苦的殘酷。

  《蛙》延續了莫言對小說結構、敘述語言、審美訴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詩般反映社會變遷等方面的執著探索,在整體上達到了極高藝術水準,也是近幾年中國原創長篇小說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莫言的長篇小說《蛙》的中心詞是“計劃生育”,但這只是淺層表象,在這一中心詞背后,隱藏著的是莫言對生命(生殖、繁衍)的由衷敬畏和頂禮膜拜。

  《蛙》讀后感 篇15

  《蛙》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壯闊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講述了從事婦女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出中國計劃生育的艱難歷程。

  之所以取名“蛙”,并不是因為文中充滿對蛙聲的描寫,而是因為它的諧音“娃”,突出了主題——生命的歌頌。

  在文中,姑姑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是兩面的:送子娘娘和殺人妖魔。

  當姑姑聽到孩子即將生產的消息,從鄉衛生所到村里,只用了10分鐘。可是,有人說:“你姑姑不是人,是妖魔。這些年來她糟蹋了多少生命?她的.手上沾滿了鮮血,她是要被閻王爺千刀萬剮的!”如此鮮明的反差是為什么呢?

  姑姑首先是一位鄉村醫生,人稱“送子娘娘”;她也是堅決執行計劃生育國策的計生干部,人們稱她為“殺人狂魔”。對于她來說必須做到統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無法逃脫的痛苦之中。

  讀《蛙》其實會感到殘酷:一是小說情節和人物命運的殘酷,另一是莫言客觀冷靜的書寫他人靈魂深處極致痛苦的殘酷。莫言的書因而有著廣泛的代表意義和現實意義。

  《蛙》里的一切無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節甚至刊物的名稱都在為生命鳴唱,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手法,把小說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也就是關照生命,歌贊生命,敬畏生命。

  正如弘一法師在圓寂之前,再三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腳下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后在火化時被無辜燒死。

  又如曾國藩所說:人生在世,應該心存敬畏。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歸,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反之,若心無敬畏,則行無所止,于是膽大妄為,傷天害理,所以必自取滅亡。

  心存敬畏,常懷悲憫,我們的情感將更加豐富沉淀,我們的心靈將更加美好豐盈,我們的人生將更加從容不迫。

  《蛙》讀后感 篇16

  《蛙》這本書算是看完了,它在我讀過得莫言的小說中不是特別壓抑的一本,語言上比較詼諧,人物間的對話也比較接近生活,比較真實。但是看到王仁美死在手術臺上的這一章節的時候內心還是比較壓抑的。

  書中除了“我”萬足以及姑姑萬心之外,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仁美。

  王仁美的父親是個文化人,所以她并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根據當地的習俗起名字。王仁美作為主角萬足的妻子,在書中對她的描述卻很少,書中對王仁美最初的描述便是上學時幾個人一起吃煤球的樣子,“王仁美吃得最歡。吃煤時她滿嘴都是血”。

  王仁美是一個直率、可愛、執著的女人,書中,他和肖家訂婚的時候覺得肖不好,就和人家主動解除婚約,然后大膽向蝌蚪表白,要知道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能做出這樣決定的姑娘能有幾個。

  在文中對每一個人長大后的樣子都有一個詳細的描述,但是對她的描述少之又少,直到后來萬足在井邊向王仁美求愛時,她才再一次進入到人們的視野,顯得十分的`突兀。而萬足對王仁美的描述也是極具特色,“仁美也與我一樣,有兩條仙鶴般的長腿”。挑扁擔的時候大步流星,不男不女。

  到后來想要二胎,仁美私自取下節育環,在躲避著了魔似的執行計劃生育的姑姑時變得蓬頭垢面,衣衫襤褸,但是她的精神并沒有像她的外貌一樣,依舊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在手術臺上仍然抓著萬足的手撒嬌。從她與萬足在一起憧憬孩子的未來時,可以看出無論什么時候她都是一個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溫柔可愛的女人卻在手術臺上失血過多意外去世了。

  她的死成了全書最壓抑的地方,在國家計劃生育的政策面前她的生命顯得那么脆弱,那么微不足道。而姑姑卻在她走不久后就讓萬足和小獅子結婚,作為一名讀者我從此刻開始反感和厭惡姑姑這個角色,甚至懷疑仁美是姑姑故意害死的。就像魯迅所說:可伶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姑姑最后終日活在幻覺折磨的恐懼中,每日耳邊都是嬰兒的哭聲。但是細想起來她也只是政策的執行者,也只是一個可伶的人。

  而作為仁美最后關頭依靠和相信的人——萬足。竟然同意了姑姑的安排與小獅子結婚。在我看來這是對仁美的背叛。但是文中最矛盾的地方就在這里,仁美死前對她描述的很少,但在她死后,無論是在去和小獅子登記的路上,還是在于小獅子同房時萬足心中始終想的是仁美,顯得格外的諷刺。

  在《蛙》中所有的人物都是立體的,無論是萬足還是姑姑都有好壞兩面。但王仁美仿佛是個例外,無論在什么時刻,哪怕是在反抗計劃生育中還是最后躺在手術臺上,她的形象、心靈都是完美的,她的死才是最觸動人心的地方。

  《蛙》讀后感 篇17

  前幾天網上看新聞時,突然看到諾貝獎降臨中國的這一重大新聞,讓我有點驚奇又有點不可思議。而這篇獲獎文章就是莫言的《蛙》。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去看了看,瞧了瞧。

  經過我幾天的努力,終于解決了它。這篇文章寫作背景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故事。以作者姑姑一生的事跡為引線,介紹了一個讓人難以想象的底層人民的生活窘迫。本文首先從萬心得接生開始描寫了一個村子的生活狀況。作者幼是生活的美好和諧。主人公“姑姑”從一個受人敬重、人見人愛的“送子娘娘”到計劃生育實施后,被無數人唾罵和詛咒的“殺人魔頭”,說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愛恨情仇,都和孩子有關;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狠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這讓后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里孩子,立刻變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就像“姑姑”獨白說的那樣:我的雙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陳鼻等等人物都是經萬心接生的孩子,但是最后卻都被萬心弄得家破人亡,這讓故事充滿了對比性。尤其萬心在逼迫王仁美時行事的干脆利落,讓我感覺她的一種無與倫比的辦事能力,但感觸最多的卻是她的麻木、不講情面甚至都不講親情。但也佩服她在這么多人的唾罵后卻依然堅定自己的立場,堅持黨的政策和作戰方略。但“姑姑”顯然不是一個泯滅人性的人,她愛孩子,喜歡自己的事業,事實上,她做這項殘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尋常人去做多得多。從迎接新生命到扼殺新生命,“姑姑”內心實有不忍,但堅決執行“計劃生育”的信念卻從來都沒有動搖過。她是值得欽佩的!

  于似乎,我現在在想當時的慘劇萬心是否真的有錯了?她在晚年時的內疚、失眠,罪魁禍首到底是誰?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輕女的農村人,是“計劃生育”方針的制定者,還是執著的、不講情面的姑姑本身?還是三者混扎其中了?這是一個令人尋味的問題。其實這個年代中可憐的不只是那些農村婦女,還有那生錯年代的萬心,成為了一個時代與家庭利益鍵的犧牲品。這又能怪誰呢?只能怪上天的無情啊!

  《蛙》讀后感 篇18

  作為文學院的學生,我不得不拜讀一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長篇小說《蛙》。當我讀《紅高粱家族》、《蛙》、《食草家族》、《十三步》等作品的時候,我為其充滿速度的敘述、斑斕的意味、鋒利的究詰和卓越的語言才華而興奮不已。

  小說的名字叫《蛙》,如果沒有看過書,光看這個題目,想必是怎么也不會和婦產科醫生聯系到一塊兒去的。聽說莫言取這么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著深刻的寓意,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從一個受人敬重、人見人愛的“送子娘娘”到計劃生育實施后,被無數人唾罵和詛咒的“殺人魔頭”,說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愛恨情仇,都和孩子有關;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狠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這讓后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里孩子,立刻變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就像“姑姑”獨白說的那樣:我的雙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這是部直面中國近幾十年來有關計劃生育政策的小說。說起計劃生育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我們不得不感慨一下。

  以前有個澳大利亞網友,他說,每10個加他的好友,就有4個中國人。我說,大概你特別受中國人歡迎吧。他說,我不這么認為,我認為,大概是因為中國人太多了。當時,我幾乎忘了中國人幾十年來為計劃生育所作出的努力和犧牲。

  動物歸根結底是為了自己的種族和后代而生存。繁殖是動物的本能,也是身為高級動物的人類的本能。當人類的動物屬性與社會屬性發生矛盾,我們該做怎樣的選擇?中國政府選擇了計劃生育,于是,幾億成型的和沒成型的胎兒成了犧牲品,又有多少孕產婦由于當時落后的醫療條件喪生。當我們為今天計劃生育所取得的成績感到欣慰的同時,可曾想到過他們?

  讀罷該書,猶如在中國人的心靈長廊進行了一番巡禮,禁不住重新探尋一下人類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正如書中所說,歷史是只看結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們只看到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許多偉大建筑,而看不到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

  小說中一個最典型的人物。這個人是全書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萬心。萬心衛校畢業,一輩子跟婦女打交道。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員,無論多么困難的分娩,只要經她接手,就會轉危為安,就連母牛難產,大家都請萬心出馬,那時候,她是四里八村婦女的大救星,活菩薩。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變成了魔鬼。張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萬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義滅親引產失敗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膽在被她追趕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陳眉,但王膽的命也沒保住當時人口膨脹得厲害,國家不實行計劃生育,可能帶來滅頂之災,萬心就是計生工作的推土機,開到哪兒都壓死一片,雖然講法不容情,但我還是極端地厭惡這個時期的萬心,以至于厭惡到要放棄讀下去的地步。萬心那種慘絕人寰的圍追堵截實在是太血腥了,有誰愿意欣賞這樣一個滅絕師太趕盡殺絕的表演呢?婦女工作本是最神圣的,可是,萬心卻被時代扭曲成了一個殺人惡魔,后來她途經蘆葦地,被無數的蛙圍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噴射黏液甚至是精液,再后來,她夜夜失眠,貓頭鷹的叫聲被她幻化成蛙的慘叫,她覺得這是那些無辜的生靈來討債了。“蛙”,就是“娃”啊,萬心的這雙手,接生了上萬個娃,又殘害了多少個娃啊!如果她不僅僅是一個婦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當嫁的年紀嫁掉,在該生的年紀生產,她的心就不會這么硬,這么冷。可惜,她年輕的時候與那個英俊的飛行員擦肩而過,后來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紀里,戲劇性地嫁給了郝大手,一輩子接生了上萬個孩子,卻沒有一個屬于她,這也許就是對她作惡的報應吧?萬心,愿你來生做一個完整的女人。

  小說中一段糾結的感情。這段情不是秦河對萬心的忠誠,不是陳鼻對王膽的呵護,不是萬足對王仁美的愧疚,而是王肝對小獅子的單戀。十二年的時間,王肝給小獅子寫了五百多封情書,可以想象,王肝是怎么把一顆惴惴不安的心裝進信封,等待小獅子的回信,可是,沒有,直到小獅子嫁給萬足,也沒有給王肝回過只言片語,因為王肝的信小獅子一封也沒看到,信全被萬心扣下了。沒有回信,王肝依然癡癡地寫下去,從第一封到第五百多封,這是怎樣的癡情啊!令人費解的是,頭發蓬松,塌鼻方口,滿臉粉刺的小獅子,在王肝的眼里竟然是“小獅子真美啊!”就是這么一個其貌不揚的灰姑娘,讓王肝遠遠地看見就激動地眼含淚花渾身顫抖,讓王肝情愿跪在地上親吻小獅子留下的腳印,當他得知小獅子嫁給萬足之后,他沒有痛不欲生,反倒很冷靜地說:“愛情就是生一場重病,現在病好了!”看來,愛情是不拘于形式的,比如婚姻。

  小說中一場無法忘卻的過往。這部作品是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高密東北鄉寫起的,農村的落后貧窮,雖然我生在90年代,沒有親身經歷那時艱辛的種種,但從長輩的口中我也了解很多。比如吃,爺爺奶奶說他們那時候幾乎頓頓吃煎餅,能抹點豬油或者卷點紅糖白糖,就算是十分奢侈了,至于鈣奶餅干,那更是不可多得的人間美味了。如果能撿到飛機上投下來的壓縮餅干,真是好運氣了,更多的時候,見到的是印刷十分精美的傳單,飛行員降落傘,還有在手腕上畫手表,每家每戶發布票。還有那個時代村里的一個接生婆,會安胎,會接生,會打針,還會算卦,巫婆一樣神乎其神。

  《蛙》讀后感 篇19

  最近拿到了莫言老師的小說,一口氣讀完了《蛙》。

  小說帶著我走進了那個年代的生活,讓我似乎真切的和他們存在過一樣。我難過,我憤怒,我鄙視,但是這都不能讓我離開這本書半途丟掉,因為她同樣牽扯著我的心。每一個人都為了生存而堅持著,為了更好地活著而努力的堅持著,本來這應該是一副越來越好的生活藍圖,但是我忘不了王仁美那臨死前的撒嬌是多么讓人心疼,忘不了王膽為了孩子是多么的勇敢無所畏懼,忘不了張拳老婆是多么的無可奈何,雖然她們違反政策,但那確實是鮮活的人命啊還是兩條啊!

  他們活該被流產,這是計劃生育工作者的話,為了控制人口要不惜一切代價。我感到恐慌,人民還是通情理的人民,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讓我難過。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工作沒有宣傳到位,人民思想覺悟不高,綜合導致事情的發生,但是沒有人坐下來研究一下文明的解決方案。

  雖然我生在和平、和諧的新時代,但是我的骨子里是傳統的。我對于計劃生育這項工作一直沒有太多好感,總認為是不好的,但比之政策實行初期,大家還是文明的。我不禁佩服起萬心來,她是多么的忠于黨的事業才會有如此強的斗志和動力,不得不說她是偉大的,是忠誠的。

  人的真誠不是偽裝的',比較而言我最喜歡李手,他是真正的男人。對待朋友,不管他是多么的落魄他從不退縮,不會避而遠之,是真心實意的幫助而非虛情假意。

  我還是幼稚著,總以為會有理想狀態,只是自欺欺人罷了。我問老公:假如我像王仁美似得出了意外,你也會像萬足一樣吧!老公說:不會有那個意外的,我們會好好地過一輩子的。被我逼問急了,就說:我不會像他那樣的。心里雖然知道男人遇到這事兒都會再娶的,但是聽到老公這句話還是會感動的一塌糊涂。人啊,難得糊涂,難得糊涂好啊!!!

  《蛙》讀后感 篇20

  我是一個追求時尚的人,借著諾貝爾文學獎的東風,剛剛看完莫言的長篇小說《蛙》。這是部直面中國近幾十年來有關計劃生育政策的小說。讀罷該書,禁不住重新探尋一下人類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

  書的主人公“姑姑”,是一位堅決捍衛計劃生育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對待超生,她鐵面無私,六親不認。為不讓一個孩子超生,她機關算盡,用盡權謀,不惜一切代價要把孩子打掉。對待超生孕婦,甚至動用鏟車拔樹拆墻,寧可血流成河,不讓超生一個。她布下耳目,設下暗崗,巧妙發動群眾,既讓超生家庭蒙受經濟損失,群眾又有收益,羊毛出在羊身上。超生孕婦躲藏不出來,她就聲東擊西,聲言拆鄰居的房,讓鄰居的損失由超生家庭承擔,巧妙使用“利用這個,打擊那個”戰術,從而挑動鄰居之間的矛盾,從中漁利。在強大的攻勢下,上千個孩子在她手上流掉。

  如果只看書的前半部,讀者對計劃生育政策厭惡的同時,對“姑姑“一定深惡痛絕。但莫言的筆沒有就此打住,他呈獻給讀者的是人性的多面性。在人性和社會的問題上,是要人性還是要社會。“姑姑”似乎也是這樣一個人。她是個盡職盡責的婦科醫生,經她手出生的孩子不計其數。作者在書里借“姑姑”之口提到,中國人口太多,不計劃生育怎么行。要人性,將來人口問題就要成為巨大的社會負擔;要社會,要對的起子孫后代,就得實行計劃生育。書中還隱晦的提出,那些想超生的人,家庭條件都不太好,都不是負責任的`人,他們的超生更多的是想要個傳宗接代的兒子而已,與其出生給家庭和國家帶來負擔,不如干脆做掉。作者寫到現代,對生育的認識又多了一層深意。“姑姑”已是晚年,她對自己過去經她手人流掉的孩子做了深刻的反思。那些蛙鳴,仿佛是一個個被她做掉的孩子。他在進行心靈的懺悔。“姑姑”的形象注定是個有爭議的人物,在失去孩子的人眼里,她是個惡魔,而對國家,她又是個有貢獻的人。

  讀完這部書,除了心靈的震顫,還有現實的無奈。計劃生育是中國人內心的傷痛,在廣袤的農村,“姑姑”這樣的人數不勝數,現實甚至比書中描寫的還要殘酷。我們大家都看過宋丹丹和黃宏的小品-《超生游擊隊》。小品中采用夸張和諷刺的手法,給億萬中國人帶來了笑聲。可是生活中的計劃生育史殘酷而無情的。幼年的我記得媽媽為了生弟弟東躲西藏,我們睡過麥秸垛,睡過牛棚,也睡過田野中的草棚。我們村鄰居的房子也被拆過,我嬸嬸七個月的孩子被人流了,流下來的小弟弟哭了兩聲就夭折了。一幕幕血淋淋的畫面讓童年的我感到可怕有迷茫。無論如何,我想說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都有生的權力,但同時我們也是社會的一份子,我們也要有為社會貢獻的責任。

  《蛙》讀后感 篇21

  兩天時間,讀完了莫言的作品《蛙》,讀完之后,沒有酣暢淋漓的暢快感。感覺缺了些什么,或者就是“沒有感覺”。如果硬要說,就是力度不夠,作者似乎是要盡量保持中立。理科男小說讀的不多,只能與余華的《活著》進行比照。另外有關唐吉阿德的情節確實挺突兀的,與整體鄉土氣息不容。

  小說中對計劃生育的.批判是有的,但讀后給人感覺該批判的也只是手段的惡劣,至于政策本身似乎還有認同之感,不得不佩服作者駕馭手法的高超。至于政策執行到現在,作品中有段話很有思考,“哎呦肖大叔,都什么時代了,您還提什么計劃生育的事?他說,現在是“有錢的罰著生”--像“破爛王”老賀,老婆生了第四胎,罰款六十萬,頭天來了罰款單,第二天他就用蛇皮袋子背了六十萬送到計生委去了。“沒錢的偷著生”--人民公社時期,農民被牢牢地控制住,趕集都要請假,外出要開證明,現在,隨你去天南海北,無人過問。你到外地去彈棉花,修雨傘,補破鞋,販蔬菜,租間地下室,或者在大橋下搭個棚子,隨便生,想生幾個就生幾個。“當官的讓‘二奶’生”--這就不用解釋了,只有那些既無錢又膽小的公職人員不敢生。”“照你的說法,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不是名存實亡了嗎?”“沒有啊,他說,政策存在啊,要不以什么做依據罰款呢?”。過往已成反思,將來如何繼續,也許高物價也是一個因素,讓你可以生但不敢生,生的起但養不起。

  姑姑這個角色,老年有些悲慘。但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也許是作惡多端、也許是過于懶惰,也許是其它的什么原因,這也是我每每快步走過乞討者身邊的自我安慰。

  《蛙》讀后感 篇22

  暑假里本人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一本書《蛙》。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有三點:

  第一、語言平實有趣,個人語言口味濃重而又通俗易懂,很有個人特色。比如:“王肝與王膽是一卵雙胎。王肝身體高大,但王膽卻是個永遠長不大的袖珍姑娘——說得難聽點吧,是個侏儒。大家都說,在娘肚子里時,王肝把營養霸光了,所以王膽長得小。”這里把雙胞胎說成一卵雙胎,雖然不是很雅致,但聽起來即通俗又可笑。就算是剛懂事的小孩子一聽都明白四五成了。

  第二、故事真實性強,取材于身邊的人和事。真實的故事給人的.感覺總是無賴可擊,描繪起來是那么地貼近生活,是那么是自然流暢。比如“譬如我曾講過的吃煤的故事。許多人以為是我胡亂編造,我以我姑姑的名義起誓:這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確鑿的事實。……第二天我們在課堂上一邊聽于老師講課一邊吃煤。我們滿嘴烏黑,嘴角上沾著煤末子。”以前生活窮苦,孩子都是餓著肚子上課的,連煤都吃。但在莫言平實的描繪下就顯得很真實,很有童趣。

  第三、人文關懷能引起讀者的思考,但小說里面沒有提出更有思想性的個人看法,未能領引讀者向更高更寬的方面去思考。比如文章最后,只提到姑姑末落的尾聲,但沒有在更高更深遠地去看待計劃生育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莫言的這篇小說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對計劃生育好壞參半那樣,顯得平淡奇。

  《蛙》讀后感 篇23

  沒有讀過,因為莫言的書太火了書店沒有貨。

  聽朋友說《蛙》是莫言講述他姑姑從早年的接生婆開始的一段故事,開始是見證生命的奇跡,那時鼓勵多生孩子的'時代,她們也肩負著神圣的使命一樣。后來時代變遷來到了計劃生育人人有則的環境中,她的姑姑又開始瘋狂的為人們進行打胎,其中的描述讓人不寒而栗。一直到最后到了人到暮年時候,回想起當年干得那些事~開始為那些在她手中折損了生命的胎兒們供奉靈位......

  這次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應該是本書應對了西方對東方人權立場的又一次深入了解,本書選題正對西方人的口味所以才能獲獎。

  《蛙》讀后感 篇24

  花了兩天時間一口氣把《蛙》讀完,實在地覺得是部引人入勝的好作品。姑姑、蝌蚪、小獅子、王仁美等人形象躍然紙上,個個角色或濃妝或淡抹幾乎都詮釋地恰到好處。小說到最后,也諷刺地寫出了社會的畸形。在中國乃至放眼世界,生殖崇拜都是一脈相承的。計劃生育稍稍地阻撓了這一腳步,但是只要國家在進步,人民生活安居樂業,這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就源源不斷。

  小說把鏡頭定格在了農村,更加突出了這一矛盾。通過蝌蚪與日本作家的來信來貫穿整個始終,雖然比較傳統,但也很好地引出了姑姑這條線。特別是姑姑在小說中多次不同場合不同語氣,每每搬出與日本人作斗爭的事情,讓人會心一笑,可愛與可悲。比照現實,周遭也存在很多這樣的人,一件事從小講到大,每次都能恰如其分的表達。而故事的開始就新穎逗趣地寫到“命名”。名字在每個娃娃身上,可真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如此重要的事,在高密鄉這個地方,居然以如此普及如此詼諧的形勢存在,好像我們小時候隨口給別人起的外號。

  故事從一開始的陰暗到后來的荒誕,只是從蝌蚪與小獅子的`來回高密鄉就完成了,又通過堂吉訶德來串燒,雖然我覺得銜接有點困難,尤其是蝌蚪性格的變化讓人驚訝,作為一名軍人,怎么會被一小破孩追跑,而這人早前還能用軍人的身份勸架?總之,最后我覺得是愈往荒誕發展,可通讀下來,也能與現實接軌,不得不說現實與荒誕也許只隔一線。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那部《百年孤獨》,通篇的荒誕奇幻,真真假假,演繹了觸目驚心的現實。

  總之,這也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小說,值得一看。

  《蛙》讀后感 篇25

  莫言這本書直面社會敏感問題,放在二十年前,這的確是個社會敏感問題,但現在已經算不上了。

  我是經歷過嚴格執行國家計劃生育年代的人,上世紀九十代,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在廣大農村得到完全徹底的貫徹,計劃生育的標標語到處刷“計劃生育,三分鐘;再不通,龍卷風”,這種類似的標語被我們小孩當歌唱,意思就是計劃生育工作人員只跟你講道理三分鐘,講不通,就像龍卷風襲擊,把家里洗劫一空。當時院子里就有一戶人家的屋子被拆了一半,后面家人告訴我說是這棟房子是兄弟二人修建的,因為哥哥違反計劃生育超生了就把哥哥家的房子拆了,就只剩下另一半光禿禿的紅磚房,真的是說到做到呀!另外聽說跟計劃生育相關的.事,在農村叫做躲計劃生育,哪家要是因違反計劃生育懷孕了,時時刻刻就提心吊膽計劃生育人員上門,計劃生育的人都是晚上進家門,抓到孕婦后直接引流,不管你懷孕幾個月,聽說一個遠方姑姑在家躲計劃生育,跑到深山老林躲了兩三天,有的直接跑到外省躲,生下來后才敢回老家。

  莫言寫的這些計劃生育的情節我相信都不是捏造的,都是源于生活,看完后令人反思。

  《蛙》讀后感 篇26

  昨天聽聞姑家妹妹添丁大喜,興沖沖地帶妙妙去看寶寶,一進產房,迎面撞上姑姑復雜的眼神,糅合著母女平安的釋然、沒生個小子的遺憾還有忙活了一天的疲憊,哎,咱家里祖傳的陰盛陽衰…,是個閨女,為了緩解現場略顯低沉的氣氛,我一改往日沉默謹慎的做派,開始夸夸其談,姑,到年底,三胎放開生了,計生這個詞是越來越淡化了,聰聰妹妹這才是一胎,再生上倆兒子,你可不許嫌多。姑姑臉上舒展開來,忽又激動起來,嗨,你說這個政策說變就變,想當年,一聽計劃生育組要來檢查,你媽挺著六個月的孕肚跑到柳家親戚家躲了起來,你奶奶被叫去問話,計生主任一聲呵斥,你奶奶嚇得尿了褲子……哎,也不能光怪政策,咱祖輩上就封建思想就重,不是自己非生不行也就沒有那么多事了,在妹妹大喜的日子里,還是輕描淡寫地截斷了姑姑的話頭,不然她就這些個事能嘮叨上半宿,還有一個原因對于不太好的過去,人總是傾向于選擇性地遺忘。

  晚上回去一口氣讀完莫言的《蛙》,這是莫言的諾貝爾獎之作,大體記得頒獎詞是因為《蛙》的寫法荒誕奇妙,在國外看似荒誕,但在一個與東北鄉共享膠萊河的昌邑人眼中,在一個被計劃生育影響了三十多年的人來說,看到的都是熟悉的影像,地道的方言俚語,就像鄉里鄉親一樣。看完《蛙》,被我的姑姑整天念叨的那些影像又浮上心頭。

  “藏”是貫穿一個“超生游擊隊”家庭的關鍵詞。沒生之前要藏,母親作為一個新媳婦,開啟了生兒子之路后,幾乎就不在人前露臉了,反應了、顯懷了都怕別人看出來,只要不太熱,她都裹著厚厚的長袍大褂;生孩子要藏,萬一鄰居聽到動靜,被舉報了就壞了,就像《蛙》里面說的,只要沒出“鍋門”的,被舉報了一律刮宮流產,但只要出了“鍋門”,好歹是一條生命,就等著罰款好了。除了大姐是在家堂堂正正地出生之外,我和妹妹弟弟都是躲躲藏藏出生的。說的這里,想起了之前一個同事的對象叫王小丁,他上面有兩個姐姐,也是超生的,躲在一個姓丁的親戚家出生的,直接取名小丁。生出來的孩子更是要藏,怎么藏,我家老屋設計地就像抗日時期游擊隊住過的似的,炕東頭常年貼著一張年畫,一有外人來家,年畫一掀里面還有一個炕頭,剛出生的孩子就躲進里面。妹妹四歲之前就沒出過大門,更沒有見過除了爸爸媽媽姐姐奶奶姑姑之外的人,偶然出門都是沿著墻根走,都不敢走路中間。這個事情直接導致現在的我對“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的嗤之以鼻,妹妹四歲都沒有和人正常溝通過,最后也還是考上了上海第二軍醫大的研究生,發展的也還不錯,不用太焦慮孩子的起跑線嘛。對啊,我呢,我藏在哪里?我藏在姥姥家,出生六個月,我就躲在一個紙箱子里面由姑姑載著去了姥姥家,開啟了漫長的寄養生活。姑姑引以為豪的是,穿過大街小巷時,我一點也沒有哭,沒有引起鄉親們的丁點注意。期間,我一次差點被送給舅母作女兒(她只有一個兒子),只是我三四歲了已經有些自我意識了,對于舅母的盛情表現的非常抗拒只能作罷,又一次是五年級時,在東北的一個不能生育的親戚回來探親,想帶走我,那時正是做著各種瑰麗五彩夢渴望外邊的世界的年紀,我同意了,姥姥同意了,沉默寡言的姥爺竟然反對,又作罷。我=妹妹的命運也是如此,剛出生時,父親已經有三個兒子的單位領導就興沖沖地來領養她,小車開到了家門口,像憤怒的獅子一樣的爺爺拿著叉子要和父親拼命,怒斥到,逆子,你要生兒子,我們不反對,往外拾孩子,這個不能行,這是作孽,祖上咱也是讀書的人家,這樣做豈不讓鄉里鄉親戳脊梁骨。留下妹妹后,爺爺去九干上開了一塊荒,回來和奶奶說,放心了,孩子是黑戶沒地,我自己開了二分地的荒,夠孩子吃飯的了。在我之前還有一個姐姐,被拾了出去,到現在也沒有聯系上。母親作為一個舊式思想的婦女,沒有對此表示出丁點抗議,隨著父親,一次次地想把這些多余的女兒拾出去,一次次期待著生下的是男孩,都有些魔怔了,懷妹妹的時候,在生兒子意念的強化下,這個可憐的婦人一直堅信肚子里懷的肯定是男孩,胎動和之前的三個女兒都不一樣,結果還是一個女孩,聽大姐說,為此,失望的父親還給了母親一鞋底,夜深了,這個腦子已經走火入魔的婦人竟然懷疑自己看錯了性別,一次次掀開妹妹的小被子,念叨著不會是看錯了吧,明明應該是個兒子啊。中間還流產一次之后,曲曲折折終于生了兒子。這次母親總算是揚眉吐氣了,記得有張照片,還在坐月子的母親抱著弟弟開心地笑著,那笑容真地是從心底溢出來的呵,這年她已經36歲了,這些年她一直奮斗在生兒子的`路上。她36歲之前,每次父親喝醉了酒吵架的由頭就是沒有兒子,和別人不一樣,心里難受。生育機器,這是我長大后對母親的評價,母親可不這么認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給一個對生兒子有執念的男人,自然得生生生。

  兒子有了,但是拉警報一樣的躲計劃生育生涯也正式開始了,計劃生育檢查常常有,每次聽到村里大喇叭廣播“做好迎接計劃生育檢查”時,爺爺帶著妹妹弟弟到九干的荒坡里邊勞作邊躲避檢查,后來,爺爺鋤完一趟回到地頭發現,兩個娃都被曬壞了躺著長長的鼻血后,躲避的地點又轉移到看果園的小屋里,小屋里放著秫秸,掰開秫秸鉆到里面躲起來,爺爺肚子里有的是故事,一個一個講下來,有時候都能躲上一天。驚險的時候也有,妹妹在家睡覺,計劃生育檢查突襲,姑姑著急地來到我家,把門一關,抱著妹妹躲在炕底下,計劃生育組把窗戶都推開了,往里瞅了瞅沒啥異樣就走了,往常唧唧歪歪的妹妹竟然一聲不吭,姑姑一個勁夸她有眼力界。1997年香港回歸普天同慶,人口普查后我們這幾個黑孩子有了戶口,一家人欣喜若狂。除了躲在姥姥姥爺的我之外,她們似乎都活得正大光明了,只有我還是找不到存在的理由。在姥姥家我是個外戶子,偶爾偷偷摸摸回趟自己家,恨不能路上一個人也沒有,偏偏碰到沒事總坐在胡同口上的婦人們,總問,這是誰家的孩子,姥姥總是機智的說,這是兒子家孩子,來走姑姑家。我到底是誰,自己也不知道了,狡兔三窟,我是有好多身份,我的母親一會是我姑姑,一會又是我的母親。在家吃著飯,大門一響,我條件反射般地放下飯碗,跑到姐姐的臥室里面躲起來,一次,我一個人在家,竟然來人了,跑已經來不及了,只能強作鎮定的迎上去,心里已經編好了臺詞,我是來姑姑家做客的,姑姑姑父都不在家。來人走到跟前,原來是我的親姑姑,編好的臺詞用不上了。一個周末,我奉姥姥之命帶著十幾斤豬頭肉騎著自行車氣喘噓噓的回到家,正等著母親夸贊我呢,母親卻冷著臉慌慌張張地問,誰讓你回來的,各小組長都在道上開會量地呢,看到你萬一問起來咋辦,聽罷,我扔下豬頭肉連家門也沒進,掉頭又往姥姥家騎去,邊走邊流淚,失落到極點。有一次,我正色和母親談起此事說,既然這么多余,真地希望當時沒有生我,那段時間或許有點抑郁,總覺得被迫活著,如果能自己選擇的話,真希望從來沒有來過這世界。母親卻是大寬心的人,孩子,你得感謝我們把你帶到世界上,如果不是有重男輕女的思想,一個勁的想生兒子,哪有你,那時候還號召只生一個好,就大姐自己了呢。咯咯咯。這些在心大的母親眼里都不是個事,卻是我的糾結。從小跟著姥姥姥爺長大,直到上大學,我才知道,我屬于最早的一批留守兒童,留守的癥狀我一個也不少。在姥姥村的學校讀書,其余小孩都清一色的姓李,就我一個人姓鄭,為了不突顯出去,我默默地在作業本上寫了幾年李亞飛,后來老師發現了問題,硬是給糾正了過來。家長會別家的小孩都是清一色的爸媽,我的是姥爺去開,衛生永遠講不好,脖子底下一圈黑,鼻子似乎總也流不完,作業不做,總能把姥姥姥爺蒙騙了。隔壁家的怪爺爺對我熱情的不得了,不知道為什么傻里傻氣的我突然變地敏感起來,堅決的明白這個總給我糖塊吃的怪爺爺別有意圖,于是再也不單獨去他家,見了他繞著走,姥姥很奇怪我突然變地這么沒有禮貌。我還悄悄地準備了一把小刀藏在身上用于防身,幸好直到我考上高中離開這里也沒有用上過,卻養成了外面陽光燦爛內心狐疑度極高的性格。現在成為母親的我堅信,只有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庇護者。

  又啰嗦了好多。當時我們村里還有好多這樣計劃生育戶,我姑姑也是當村的,因為搶生,家里被搬走了電視機,疼錢的婆婆主動帶著姑姑去計生站流掉了七個月的兒子,誰知接下來接連生了兩個女兒,生小妹妹時,我奶奶和姑姑抱頭痛哭,難道要成為絕戶了。在農村,絕戶是一個很毒的詞,被罵絕戶簡直是直戳痛點。這也成為姑姑的心病,直到聰聰妹妹結婚懷孕,她又轉移到了盼望女兒生兒子上,結果女兒生的還是女兒,姑姑有些傷心。

  我的同學曉青,她有一個姐姐曉玲和妹妹曉曉,也是超生戶,她英勇的母親的壯舉至今在村里流傳著,懷著曉曉的她母親堅信自己懷的是兒子,一次計劃生育組突擊檢查,她母親掙脫了計生主任的手,爬上后窗,跳入了后鄰居廁所,臭氣熏天,計生檢查的實在無法靠前,趁這個空擋,她跑了。結果,生出來,還是個閨女,失望之極不再拼四胎了。還有一個和亞妮同學的名叫老五的小曼子,上面有四個姐姐,除了老大和老二,后面都沒有取名字,直接叫三兒、四兒、老五。計生執行政策有時候時候粗暴無理,可是面對群眾不管幾胎非生兒子不可的畸形心態又有什么好法子呢?現在我在基層工作也深切體會到了做群眾工作的難處,是真地難。對于父親非生兒子不可的心態我也推測過,估計無非是怕被人罵絕戶,好面子,有男丁家里不受欺負,還有父親是長子長孫,受到了爺爺父親的偏愛,是既得利益者,既得利益者肯定要堅定這種“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或許都有之吧。

  小時候,我和姥姥說,長大后如果有了女兒,肯定不和我父母一樣,搞著我覺得自己好像出生都是個錯誤,我要珍貴她,以她為榮。姥姥聽了頗為震驚,你自己還沒脫孩子皮呢,說什么生孩子的傻話。2014年,我生了女兒心里卻惶恐了,擔心父親會不會不開心,會不會冷臉對之,婆婆會怎么想,慢慢長大的女兒用一張一小甜嘴哄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團團轉,成為家里的開心果。去年,叔叔得知我又買了一處房子,估計怕我手緊關心的問:“你就一個女兒,又買房子,以后女兒嫁了你留給誰?”打一個哈哈過去后,我心里明白,我沒有把女兒當作一個好似活著的目標就是為了嫁人的婦人,她首先是一個人,一個豐富的人,其次再是女人,她有全部的權利和義務,無關性別。

  《蛙》讀后感 篇27

  其實本來是想寫一篇《秦腔》的都后感來著,但讀完秦腔后發現,自己整個就沒有書中所描繪的那種代入感,以至于讀起來味同嚼蠟。毫無感觸,可能讀這本書得需要到達某個年齡段或某個階段。于是就寫個《蛙》的讀后感吧。

  第一次聽說《蛙》這本書是在莫言獲得諾獎之后,那時候就感覺莫言這種有鄉土氣息的作家很合我的胃口,想多看一點他的書,但當時上中學,沒那么多時間。就找了一些他的短篇小說看,都很有味道。前些時候在圖書館偶然發現了這本《蛙》,就立即借走看完了。說實話,看完這本書的感觸很大的。

  文章主要講了有個八路軍父親的姑姑,醫術高明,在農村推廣新法接生,于是在膠東一帶很有名氣,雖然從“姑姑”手中接生的還在有幾千名之多。但是喪生在“姑姑”手中的嬰兒也遍布高密鄉。她一邊接生,一邊帶領她的徒弟們實行計劃生育,讓已經生育的男人結扎,讓已經生育的懷孕婦女流產,成了“姑姑”的兩件大事。

  年輕時的姑姑強悍,有干勁兒,很有能力,根正苗紅是我對她的第一印象。那時的`她嗓門大,膽子大,仿佛全世界沒有他干不成的事。村民們愛戴她,只要是她接生,產婦及她的家人就心里有底。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她動員村民們去做節育手術,逼迫那些懷孕超生的去做流產,有無數的嬰兒夭折在她手里,甚至還有許多母親也命喪于此。村民們開始怨恨她、詛咒她。但她一直立場堅定,即便是自己的親人,也一視同仁。甚至,自己的親侄媳婦兒都是死在她的手里。她有過后悔,有過對自己工作的懷疑嗎?我想肯定是有的。我相信一些沒經歷過計劃生育,或沒有在那個年代的農村生活的人是很難理解為什么那些人會冒著家破人亡,顛沛流離的代價去超生。其實我到現在也還是不太理解。我們都看過趙本山和宋丹丹演過的《超生游擊隊》那些令人匪夷所思,令觀眾開懷大笑的段子,其實都是真實存在的。

  我媽說孩兒就是寶,不嫌多。她那一代人基本上都是這個思想。

  再來說說姑姑這個人物設定吧。作者采用前后對照,把姑姑這一人物形象寫的非常飽滿。我就是個學生,也不了解啥寫作手法,我就來說一下對姑姑這個人物形象內心的理解吧。首先,姑姑是一個原則性很強的人,他為了自己的工作,親手殺死的自己的親侄兒媳婦兒。當然這只是個意外,就是因為這件事,所有的矛盾都在姑姑身上爆發了。為計劃生育工作奉獻了整個青春的姑姑,直到中年才找了一個手藝人結婚。姑姑的晚年是在懺悔中度過的。

  通過這本書,幫我們了解到了那個年代計劃生育政策黑暗的一面,但如果不是那些計劃生育工作者們的腕鐵手段,是知道現在的中國會是什么樣子。現在百姓的思想轉變了,中國正在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政府也開放了二孩兒,但那個時代我們不能就此忘記。

  《蛙》讀后感 篇28

  當我發現利用周末時間可以多讀紙質書時,便決定把書架上那些沒有時間讀的書盡可能讀一下。而我又懶于動筆,這也是雖讀了一些書,鑒賞能力一直沒有很明顯提升的緣故。對知識進步的需求和渴望促使我想要改變這種狀態,決定一有感觸就立刻記下來,像最初學習寫作時那樣。

  《蛙》是我術后兩個月爸爸買回來的,時隔四年取下書架,它還沒拆封。從電子版《紅高粱家族》起,我喜歡上莫言這種詼諧中展現鄉土生活,以小人物的小恩小怨,雅俗兼具地展示社會大背景。沒有偏頗的觀點,只把人物帶進藝術,讓藝術剖析人物生活情感。總使讀者讀著讀著就去了山東,去了趟高密東北鄉。

  讀書,我不大擅長以簡練的語言敘述整部故事的輪廓,只記住印象深刻的情節——一本書,讀過的人自然知道內容,沒讀過的你僅僅寫個大概給他,仍不明細節。一直堅持,寫帶給自己獨特感受那一節才是讀后感。

  拋開少半部,直接就到了計劃生育時代。是的,姑姑擔綱主角的計劃生育是一個時代,它具有這一政策剛剛實行的所有理性和非理性,情感和忠誠的強烈碰撞。當東風村的鳧水孕婦在逃避流產時不幸身亡,姑姑在王仁美娘家門前拉倒鄰家那棵老樹重重地躺在我的心上,發出似乎有回聲的悶響。當王仁美為了避免街坊四鄰因自己而受累終于同意做流產時,當她在進手術室前對小跑的由衷地、溫柔的話語,我已預感到什么……

  細雨中,小跑的父親奮力地拉著鋸子,要給王仁美做一口棺材。垂首的姑姑慚愧地立在雨中,小跑以他冷漠的態度表示了一個軍人失去親人的悲痛還有對親人的失望。

  直到袖珍人王膽再次企圖通過運桃的木筏逃避流產,作者巧妙地安排了與小跑成婚不久也是姑姑忠實助手的小獅子,以多年工作經驗判斷王膽即將臨盆,在姑姑的船馬上趕上藏匿王膽的木筏時縱身跳入水中,不會水的小獅子使船不得不停下,大家紛紛急忙救她,如此一來,王膽的木筏已駛出三里外。也許這一動作動搖了姑姑堅定得有些冰冷的心,留住了新生兒陳眉,卻沒能留住王膽。王膽死了,丈夫陳鼻因生下的.是個女嬰,捶胸頓足,拊膺痛哭“天絕我也”!不知離去的王膽是怎樣的心情,一種無法言傳的感受擁堵在我的心頭。

  在嫁給郝大手前的一個夜晚,因喝酒有些微醺的姑姑在回家路上遇到了無數她生平最懼怕的蛙。那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金眼紅眼的蛙向她涌來。滑膩的身體,腥冷的氣息,纏著她,阻著她,最普通的“蛙聲如鼓”變成了“蛙聲如哭”,是被她流掉那2000多嬰兒凄慘、怨恨的哭聲,逼追著姑姑已過花甲身體、敲打著她久經歲月磨礪的心靈。她因失魂落魄終于逃到在月光下捏泥娃娃的郝大手懷里,當郝大手那晚綠豆湯讓姑姑挺過了這脫胎換骨的一劫,從某種角度上,姑姑重生了,他與郝大手一起在午夜擔回的月光泥巴,捏出的許許多多月光娃娃。

  “姑姑閉著眼睛,對同樣閉著眼睛、手握一團泥巴的郝大手講述:這個娃娃,姓名關小熊,他的爹身高一米七九,長方臉,寬下巴,單眼皮,大耳朵,鼻頭肥,鼻梁榻;他的娘,身高一米七三,長脖頸,尖下巴,高顴骨,雙眼皮,大眼睛,鼻頭尖,鼻梁高。這孩子三分像爹,七分像娘……在姑姑的講述聲中,那個名叫關小熊的的男孩子從郝大手手中誕生了。鏡頭給了這孩子一個特寫。我看著這個面目清新、但帶著一種難以言傳的悲涼表情的孩子,不覺中已淚如泉涌……”。

  《蛙》讀后感 篇29

  萬心姑姑是一位雙手沾滿鮮血的婦產科醫生,經她之手來到世界的孩子不計其數。她響應國家的號召,高舉計劃生育的大旗,在萬人咒罵和亂棍之下,也是她親手毀了那些即將誕生的生命。她是天使還是惡魔?她只是那個特定時代推動歷史前進的'小齒輪。故事中遠不止她一個典型人物。

  本書名寫蛙,實寫娃。闡述了時代浮沉里孩子的出生、成長和經歷,又寫了政策對生育的影響,反應勞苦大眾對生育后代的觀念,孩子的存亡對各個人物和家庭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真實的素材,接地氣的言語,經莫言先生之手,烹調出一頓可口的饕餮盛宴。細細咀嚼,意猶未盡。

  《蛙》讀后感 篇30

  趁著春節前的一段閑暇時間,我加快了之前已經被自己擱置了很久的閱讀計劃。前兩天又購置了一批新書,內容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比如有:社科經濟類的,也有算學邏輯類的……這兩大類都涉及到了謀生的手段。還有文學類的及語言類的,這兩類都是個人比較感興趣的方面,閑暇時權當換腦子的消遣了。也就是因為文學類的書籍,尤其是現代文學,之前的我關注比較少,所以很少品味。最近熱衷于矛盾文學獎系列,發現其中幾本以前聽說過名字的基本上都開始翻閱了。每一部書都會為你打開一扇大門,讓你穿越到那個年代那個地方,帶你去見識一下那躲在不知道哪個歷史角落里的一群人,一些事兒。無論涉及到多寬廣的時間軸,無論涉及到多遼闊的地理跨度,總會有那么十幾個人,有那么幾件牽繞你的事兒,讓你跟著一起擔心,一起哭,一起笑。這也許就是這些作家,這些文學巨匠所擁有的魔力吧?

  這回打開的傳送門是通往前幾十年那山東高密地區,一個具有北方農村味兒十足的地方。我不知道該如何描述,因為與上一本我讀到《穆斯林的葬禮》相比,這本書完全沒有給我帶來那種沉浸式的代入感,可能是因為環境和年代感差距有些遠。不過說遠也不過就是幾十年間的事情,有許多事情要不就是父輩經歷過的,有一些事情可能我輩之人也多少在小的時候聽說過一些。說到這里,請允許我扯幾句題外話。

  有的作者(包括之前的自己)總喜歡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找尋那些最隱秘的角落,一個好的時代背景,一群英雄人物,或是閃爍在歷史長河中的,或是淹沒在浩瀚繁星中的,扒一扒某段秘史秘事,又或是換個角度去解毒一番固有認知,從而博得一些關注。不過在讀過這些作品后,我猛然意識到我錯了,“大錯特錯”了!任何不投入感情的寫作都是耍流氓,都是碼字的奴隸。這個和你創作的題材無關,即使是虛幻的,是虛無的,是縹緲的。作者也是在投出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經驗,自己的視野。所謂“人有多大,書有多大”既是這個意思。

  說回《蛙》這個故事。這恐怕是最新鮮的一篇讀后感了。因為寫到現在也不過離我讀完蛙也就十分鐘左右的時間。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運用了一些速讀的技巧,這不是我刻意學過,而是因為以前閱讀過大量的作品,慢慢練就的。我知道這多少有些褻瀆了這部作品,不過好在這篇作品的語言描述樸實,故事結構比較直接。這么說吧,也許更專業的點評作家會用上這樣的描述:“結構新穎,節奏鮮明,筆觸細膩,文字樸實,富有張力”;但我想說的是:一眼就看出是山東人寫的,實在!有的人聽了我的這個結論也許會和我討論刻板印象的問題,不過這種討論不在這次的文章中進行展開。

  作者使用了書信體和話劇的方式,為我們講述了一段精彩而又充滿了矛盾的故事。這種半實半虛的方式很容易讓人融入到故事的情節之中,為了不劇透,大部分情節還是請觀者自己去賞鑒吧。那是一段在特殊時代下的特殊經歷。恐怕沒有在那個角色下得人真的沒有過多的發言權。我總在設想如果我也是那個時代背景下得一員,也許我內心也有反叛的狀態,但可能不會真的'付諸行動。與其故事中的張拳,王膽一家相較,內心中多少還有些羨慕。

  故事主線圍繞著一個靈魂人物“姑姑”展開。不知道這個是取材與現實還是多少受了《射雕》的影響。總之我在故事一開始的時候,遇到這個名字就會有往射雕跑偏的節奏。一個鄉村接生員。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無數的新生命,也制止了無數新生命的到來。我個人一直對兩種人有著某明奇妙的尊重。這種尊重不是那種拘于禮數的尊重,而是一種特別原始的尊重。自從我懂得了“死亡”這個概念的時候,恐怕這種尊重就被恐懼埋藏進了內心深處。生命的起點以及生命的終點,都有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每當這種時刻出現的時候,總有一些人會在我們的身邊,我不是說家人,朋友。而是那些從事著這一特殊工作的人物。對于我們來說,一輩子恐怕也經歷不了的幾次事件,或歡喜,或悲傷。這些對于他們來說都是在不過日常的一天了。不是有那么一句話么:偉大就孕育在平凡之中。

  作者在他的故事里多多少少也有這個意思,但這樣一雙迎來的圣潔之手也是后來那個特殊時期下的一雙骯臟之手,侵泡在了污濁腥臭的血肉下。這個故事中的矛盾對立的確把讀者也帶入到了一種糾結對立的情感中,無法自拔。我甚至絞盡腦汁也無計可施,不僅僅是姑姑,故事中的人物。看到文章的最后,我也不能確定,那雙手究竟是圣潔的還是骯臟的?最后只能權且安慰一下姑姑,也算是給自己一個答案吧。

  人物在后續的話劇中相繼演出了自己命運的結果,大多數都已瘋癲,那些純白與黑暗相融合的人物,也變成了灰色,感覺伴隨著那個遙遠的小村落,整個天空,大地,房舍,阡陌都灰暗了。只有姑姑那奇怪結構的三口之家,還在奮力的給這灰色添加著濃墨,希望以黑色的結局收尾。

  請各位讀者原諒我現在的不知所云,這也正是這篇讀后感的真實感受。故事的開始,我很清晰的知道他在說什么;故事中我也很明白他要告訴我們什么;可是看完整個故事之后,哪怕就是十幾分鐘前,我已經完全不知道他要說什么了;好像說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沒有。剛才有那么一瞬間,我甚至不知道該寫點什么,所以才有了現在的不知所云。還好有個秦河和郝大手。

  現在真的想好好感謝一下故事中的這兩個民間藝術家。如果沒有他們的存在,我都不知道這篇讀書筆記如何收尾。他們給我更多的啟示是專注,瘋魔。他們內心所持有的熱忱,只有內心燃著火的人才能明白。如果你也恰巧讀過這故事,恰巧也驚鴻一瞥過這兩個人物,那你有沒有對他們在故事里的狀態有共情呢?你心中是否還燃著那團火呢?

  今天只能寫到這里了,筆記突然戛然而止,意猶未盡。因為有個小天使剛剛從睡夢中醒來,輕輕的呼喚著我。我承認這是世間最美妙的聲音,但它也的確中斷了我的所有思緒,讓我放下一切奔向她。誰讓“娃”(諧音梗)這么可愛呢?

  《蛙》讀后感 篇31

  看了幾個晚上,終于將這部書看完了,這本書里剛開始的吃煤情節,以前就看過,只因為這部作品不太出名,而沒有閱讀,隨著這部作品獲獎,我便有興趣拿過來讀一讀。

  讀這部小說,我一直圍繞著這部作品為什么會取這個名字呢,將這本書讀完,算是有點眉目了。

  這本書主要描寫中國剛剛實施計劃生育的故事,講姑姑做為醫生從為別人接生,轉換為結扎的故事,整部作品里,作者采用的魔幻現實主義寫法表現的淋漓盡致。

  查閱了一些資料,說《蛙》與《娃》同音,又因為蛙為多生,屬于變態發育,據說胎兒在肚子里的時候,也有個小尾巴,人如蝌蚪。

  作品里的人物都是采用人的身體部位進行命名的`,這也算是圍繞著人這個話題展開的描寫。

  這部小說,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故事,一點也不曲折,一點也不離奇,可見作者并不是靠這兩樣去打動讀者,而是靠怎么將一件普通的事通過更奇特的表現手法寫出來,這也許就是經典文學作品與普通作品之間的區別吧。

  比如一部作品,有一流的故事情節,卻沒有一流的寫作技巧,另一部作品沒有一流的故事情節,卻有一流的寫作技巧,我想前者應該是糟蹋故事情節,而后者卻是在美化故事情節。

  看了這本書,我學會了許多詞語的用法,以前也有過許多場景的出現,只是自己腦子里缺少表達的詞語,使寫出的東西缺少靈氣,這是自己所欠缺的東西。

  這部書是放在一個特定的環境里去寫的,描寫了一個社會現象,這要比描寫個人小環境,更能夠感動人。怎么將作品寫的更大些,也是我所欠缺的東西

  覺得自己看書還是太少了,應該增加一些閱讀量,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將自己的作品寫的更好。

  也許現在自己的作品,依然還處于嬰兒狀態,可以進步的空間依然很大,看了好的詞語,應該及時記下來,記在腦子里,這才是我看書的最終目的,而不是做為消遣用。

  一本書代表著一個故事,一本書有著深深的社會情結,不管怎么樣,能夠與作者的心靈交匯,內心都是充滿幸福的。

  莫言作品又將我帶人一個新的小說形式里面,不管怎么說,前輩就是前輩,別人寫的好,就是寫的好,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努力就是了。

  《蛙》讀后感 篇32

  一口氣讀完了莫言醞釀十年而鑄就的新作《蛙》。此時已淚流滿面了。故事中所描述的不就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事嗎?

  多年前的春晚小品《超生游擊隊》——那戲虐,調侃是對超生夫妻們的諷刺與規勸。我甚至聽到了自己當年那年幼無知的笑聲。《蛙》描述的是高密東北鄉的“超生游擊隊”從東躲西藏的男人和女人們的疼痛與哀號。許多母親們要從腹中未曾出世的孩子付出鮮血乃至生命,相信我讀完《蛙》,你也會為自己當年那年幼無知的笑聲感到羞愧的`

  《蛙》的主人公是一名叫萬心的共產黨員,她曾是高密東北鄉的送子觀音,但卻成為當地計劃生育政策的基層。

  2006年是我們生命中最黯淡的一年,作為女人我不幸”懷孕了,計劃外的,也就是腹中的這個“孽種”開始了我們的惡夢。后來政府知道了,后來多次帶人上門,恐嚇,嚇的我們夫妻倆帶著腹中的這個“孽種”一路逃亡,輾轉蘇北,后來由于中央型前置胎盤又亡命與南京,由于整日東躲西藏,每日都生活在恐懼與不安之中,最后在市幼剖腹產下奄奄一息的男嬰,三天之后不幸夭折了。此時鎮政府已慘無人的拆除了我家的樓房。這是何等的絕望讓人撕心裂肺。而后只要看到人家懷中的小孩便不由自主道要是我家的孩子在也這大了。丈夫勸我說你不要這樣了你可不要成為祥林嫂呀。的確這是祥林嫂念念不忘阿毛那句只能與丈夫抱頭痛哭蛙里發生著1也的確是場艱苦卓絕的戰斗與爭奪,那些有著頑強的身體曾經遭遇了怎樣的磨難,被追趕的孕婦張拳的老婆多么渴望跳到河里逃脫已生下她那快足月的孩子,——被救上時每一個人都看到了她雙腿間流下的鮮血及她和孩子都行將死亡,而對無情

  姑姑,這個女人留下了最真切的詛咒;“萬心,你不得,好死!”

  姑姑晚年充滿了負罪感,在一個夜晚她聽到了蛙鳴。仿佛成千上萬個嬰兒在哭泣和控訴!

  感謝莫言,他的蛙提供給我們這個時代的譯質力量,它們是珍貴的。

  《蛙》讀后感 篇33

  莫言上海吆喝新作《蛙》,邀得郭敬明扎臺型,引來迭聲驚詫:驕傲如莫言,“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那,如今竟也需要如此這般地多賣個三五本么?

  莫言說,不是的,只是借機跟年輕人多交流而已,“我相信,不管哪一代人,對人類的一些本質看法總還有一致性,我寫得熱淚盈眶的地方,80后讀了也不會無動于衷吧。”甚至多少有些“老奸巨猾”地說,反正請郭敬明“助陣”無需給“出場費”,“人家在‘作家富豪榜’上名列前茅,給個幾百塊豈不是看不起他?請他吃頓漢堡包就得了。”

  其實,當然連漢堡包也不需要就是了,人郭敬明也不吃漢堡包啊,他若是愛吃漢堡包,何至于奔三的年紀了還瘦小得跟個知了似的?不過,盡管瘦小得不免讓人懷疑其放屁前得先找根電線桿抱抱牢,但人能混至今日之江湖地位,到底絕非僅“僥幸”二字而已,單是“接翎子”功力就非同凡響,要不咋叫“小四”呢,就是比“小三”還要更乖巧一級別嘛。人是這么說的,“我念書那會兒就讀莫言老師的書了,他是我偶像。盡管我們年輕作家的創作還有很多青澀、不成熟的地方,但莫言老師對我們卻一直持鼓勵和期許的態度,我非常尊重他”,“莫言老師的新作《蛙》寫的是我們80后出生那個年代的故事,是我們的生命沒有記憶的盲區,所以會對我們充滿神秘的吸引力”。

  那么,莫言所謂因為《蛙》涉及到吾國吾民靈魂深處最痛的地方所以80后讀了也不會無動于衷,郭敬明所謂因為《蛙》觸及了80后沒有記憶的盲區所以會對80后充滿神秘吸引力,諸如此類說法,可信么?個人讀后感,簡言之就是,不可信。

  說起來,人稱莫言老師是“當代最具活力的中國作家”,火車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與之同時代的那些50后作家乃至晚一代的60后先鋒作家們,近年來皆江河日下得幾可說是慘不忍睹,但莫言卻一直保持著相當水準。以《蛙》而論,筆力依然雄健甚至不失幽默,譬如有一段,妻子王仁美跟“我”解釋曰,“肖下唇摸我那把,真的是隔著衣服呢!隔著厚厚的棉襖,棉襖里還有毛衣,毛衣里還有襯衣,襯衣里……”“還有乳罩,對嗎?”“那天我的乳罩洗了,沒戴,襯衣里有一件汗衫。”笑倒我。再譬如還有那么一章,“姑姑”率領計劃生育工作組在江上圍追堵截“超生游擊隊”,當真是敘述的狂歡,那感覺,讀來直似梁山好漢大敗高俅水軍于梁山泊般淋漓。

  可是,誠如莫言自己所說,“偉大的長篇小說,沒有必要像寵物一樣遍地打滾贏得那些準貴族的歡心,也沒有必要像鬃狗一樣歡群吠叫。它應該是鯨魚,孤獨地遨游著,響亮而沉重地呼吸”,“只有差不多五十萬字的小說,體積上才配得上‘鯨魚’的比喻。《蛙》只有二十幾萬字,單從體積上來說就不夠”。向來以汪洋恣肆著稱的莫言,何以在寫“姑姑”這樣一個“自己自從事寫作以來就一直想寫的人物”、寫計劃生育這樣一個“個人之痛,民眾之痛,也是國家之痛”的題材時,連“體積”都沒能寫夠,以至于終究不夠“鯨魚”不夠響亮不夠沉重呢?我琢磨著或許是因為,盡管莫言一再聲稱“作家就是要關注現實、關注人生、關注人性,不懼敏感”,但在奔花甲之年而去的年紀,下筆到底也顧忌頗多?

  人都是要老的,那也沒什么,更重要的問題在于,對于曾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儒家文化里浸泡千年的國人來說,當年席卷殘云般裹挾而至的“基本國策”,固然堪稱一代人的“靈魂之痛”,但在“白毛女應該嫁給黃世仁”的今時今日,還糾纏于那些事兒,在年輕一代眼中能有多大的意思?怕是至多只能滿足一下獵奇心理吧,所以連莫言自己也不免承認,“也許年輕人看《蛙》就跟我讀《盜墓筆記》的感覺差不多”。某種意義上說,莫言今日之開始反思生育權問題,其實是他自己在沒有了生存壓力之后開始想到了生活尊嚴,而對于大多數年輕人來說,生活在如今這個權錢膜拜極盛卻又無保障體系可言的時代,整個社會被各種既得利益所分割而開放度越來越小的時代,生存的壓力仍然遠比生活的尊嚴重要。是故,莫言以為他的新作會因觸及“敏感題材”而引發爭論,但個人覺著,他這部“醞釀十余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的力作”激不起多大浪花,斷難企及那部叫做《蝸居》的肥皂劇。

  《蛙》讀后感 篇34

  自己想讀莫言作品久已,只是囊中羞澀和暢銷書時髦我卻等待降溫兩個原因,一直耽擱了。十天前,到縣圖書館辦了圖書證,借到了書,花了一周讀完了莫言的代表作《蛙》。

  記得大二的時候,我給班上同學講解美國文學,我列舉了美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家,當時我給大學同學發出感嘆,中國人何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時的話題不了了之。關于諾獎文學夢,我在中學時代特別關注。據說魯迅有獲獎的資格,他放棄了,后來我讀了一些文章,沒有官方的資料。小學老師焦賀春說路遙有資格獲得諾獎,可是他英年早逝,留下了不朽的兩部小說《平凡的世界》和《人生》。2012年10月11日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舉國歡慶,一時掀起諾獎熱。我看了莫言領獎的直播,記住了一句話。莫言說他是個講故事的.人。的確,看莫言的書,語言地道,通俗上口,很有農村氣息,故事讓人震撼。

  《蛙》這部作品給我最大的印象是情節跌宕起伏,描寫生動形象。對于特定歷史時刻的低層人,引發讀者共鳴!姑姑這個角色特別給力,她晚年懺悔自己的罪惡,她也沒有孩子,一輩子給人接生,結果自己膝下無子,一個諷刺性的結局!

  《蛙》讀后感 篇35

  《蛙》是中國當代作家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講述了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萬心的人生經歷,也反映出中國計劃生育的艱難歷程。

  以前只是從媽媽那里聽說計劃生育在1990-1995年的時候抓得特別嚴,所以剛好就是我與所有和我一起長大的同學們都中招了,誰家里有個兄弟姐妹,我們就會覺得特別新鮮,“肯定是做生意的吧?"“是因為農村抓得不嚴吧?””你們搶玩具么?”到了美國后、別人問起有沒有sibling,你說沒有,無論中國人美國人都說“ah,one child policy"然后相視一笑,仿佛在那一刻達成了前所未有的默契。

  所以我對計劃生育其實沒什么感覺,直到看完這本書。書中的女主角”姑姑“作為一個鄉村醫生,從為人接生、迎接生命的英雄到逼人引產、萬人唾棄、手刃生命的”罪犯“,自己與自己之間就可以有這么多沖突。

  鄉村里的民眾簡單地認為:傳宗接代、延續生命、自然規律、天經地義,更何況曾經這么被鼓勵生孩子,現在突然間說不生就不讓生了,就好比大人一直讓你好好吃飯多點吃飯然后你愛上了吃飯、不吃就不行了,結果現在突然間揪著你的喉嚨說、不許吃飯!如果吃下了必須給我吐出來。

  “姑姑”為了配合計劃生育,不斷地給人引產、打胎,在不發達的醫療條件下、不僅送走了未誕生的嬰兒,也送走了不少孕婦的生命。莫言舉了好幾個這樣的例子、但是每個都各不相同,每個都驚心動魄、讓人冷汗直下。最ridiculous的一個,大概是孕婦王膽躲起來想生第二胎(因為第一胎是女兒),直到將要臨盆了終于被“姑姑”發現了。“姑姑”帶兵在河上圍剿想要逃走的王膽一家,結果最后孕婦竟在河上生產,保住了孩子,沒保住自己的生命。

  書里的人都恨“姑姑”,但是作為一個讀者,我卻格外同情她,她是時代的`產物,她在對國家忠心耿耿與人們的愛戴中間選擇了前者,并走向了極端;作為一個女性、日日被恐嚇、被毆打、被控訴,成為眾矢之的,把所有人心里的不忿、不理解與抗拒聚焦到她的身上。

  這本書我是在過年的時候看完的;在老家看到漸漸枝繁葉茂的家族時、心里說不出的復雜,年輕的一代是很難體會年長的一代所經歷過的掙扎和痛楚的。

【《蛙》讀后感】相關文章:

斗蛙(鬥蛙)10-27

井底鳴蛙(井底鳴蛙)10-27

箭毒蛙10-25

海蛙10-26

達爾文蛙10-26

飛蛙10-26

中國蛙科一新屬-肛刺蛙屬(蛙科:叉舌蛙亞科)12-08

蛙聲作文05-06

蛙聲的作文08-01

蛙優秀作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