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精選59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1
剛開始打開《霍亂時期的愛情》,特別欣賞和羨慕費爾明娜和烏爾比諾醫生的婚姻狀態,像一場戰爭、像一種游戲......書中道出了婚姻的許多本質。費爾明娜曾說:社交生活的關鍵在于控制恐懼,夫妻生活的關鍵在于控制厭惡。作為一個已婚兩年的我來說,漸漸會感受到這些,因為兩個人長期在一起,看到對方的所有,婚姻的真實面貌慢慢就會變成越來越接近世俗和彼此較勁的一場游戲。但是這些不妨礙他們繼續相愛,反而會增加某種黏性,我把它稱之為親人間的紐帶。
繼續讀,讀到弗羅倫蒂諾.阿里薩的出現,那個熱烈、純真的詩人般的少年,在見到費爾明娜的第一眼起,他的失眠、緊張、焦慮......就伴隨了他一生。這里讓我驚艷的有兩個點:一個是馬爾克斯描寫關于弗羅倫蒂諾的母親發現兒子墜入情網后,鼓勵他要充分享受愛情帶給他的感受,不論是痛苦還是欣喜,都要去接受,因為世上沒有幾人能嘗到真愛,并去真正經歷這些過程。還有一個點是弗羅倫蒂諾被費爾明娜拒絕后,雖然一開始經歷了很痛苦的一段時間,但是他的內心卻是一直忠誠于費爾明娜,并堅守自己給她的承諾。他并沒有因為自己的愛想要去占有和破壞費爾明娜的生活,而是選擇一直默默守護在有她的地方,并且靜靜等待烏爾比諾醫生死亡的那一天。最后瘦骨嶙峋的兩位老人終于結合,這種結合我認為是形而上的,是普通人所不能企及的.。
最后,我想說,無論如何這真的是一本偉大的史詩般的書籍!故事的原型人物是馬爾克斯的父親,他是一名報務員、詩人和小提琴家,正是弗羅倫蒂諾的原型。包括里面姑媽的設定、阿里薩在福音花園夜拉小夜曲......等等這些細節也都是真實存在的。所以真的,作家就是有非凡的能力,能把生活變成藝術。
我所能想到,上天給一個年輕人最棒的禮物,大概是“熱愛藝術”。越是用心孤苦的,越是能抵御世俗。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2
龍與勇者——獻給費爾明娜。
離開了我,你過得更好了。我們之間只有熊熊燃燒的愛的火焰,讓彼此沉淪墮落、痛苦不堪。我除了愛一無所有,甚至在愛情的驅使下面目可憎。可我卻覺得,和他在一起,你也不快樂。的確,你更美了,穩重而內斂。可是,曾經讓我魂牽夢繞的你,是那樣一個華彩紛披花光燦爛的,奪目的女孩啊。
阿里薩是龍,烏爾比諾是勇者。
勇者烏爾比諾將公主從惡龍的手中救了回來。相對于阿里薩,烏爾比諾可不僅僅是“一個有聲望的有錢人”。烏爾比諾理智、包容、博學而睿智,肩負起治理霍亂的`責任,因為其醫術而遠近聞名,甚至在烏爾比諾死后,瞻仰他的人簡直要踏破門檻。而阿里薩常常情緒激動,咄咄逼人,有時候連代筆的工作都會寫成情詩。烏爾比諾的愛是水流,阿里薩愛是火焰。和阿里薩在一起那種灼眼的愛情,仿佛時刻都在戰斗,根本不值得驕傲。而和烏爾比諾在一起,費爾明娜可以卸下戰斗的鎧甲,做一個相夫教子的妻子,做一個沉靜溫婉的女人。
可問題在于,費爾明娜,是天生的女武神。
勇者的愛束縛了費爾明娜。她可是能夠為了愛情對父親以死相逼的費爾明娜,她可是能夠獨自一人自如穿行在治安極差的集市的費爾明娜,她不就不該被困在鍋爐灶臺中啊。
婚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在挑戰費爾明娜。從被逼吃茄子到不得不學豎琴,從要生幾個孩子到茶水有窗戶味兒,烏爾比諾自認為給了費爾明娜優渥平靜的婚姻生活,便總是柔和地去控制費爾明娜。他的愛是水,但是水滴石穿。勇者對婚姻的理解是傳統的,認為組成家庭是人的責任,而維系家庭必然要犧牲個體。而他是絕對傳統的人,他必須讓費爾明娜作出犧牲。曾經裙擺飛揚,自由自在的小怪獸,必須在和善的微笑面前,收斂起自己的爪牙,度過平凡的一生。
龍與勇者孰是孰非,其實在于費爾明娜本身。如果費爾明娜是朵嬌嫩的花,那么無疑烏爾比諾更適合她,他的愛是花兒的保護傘。她需要的就是在晨曦中守望著丈夫,用母愛去教會自己的孩子生活。可是費爾明娜是荊棘,她的生命蓬勃有力,她應該過得是一種肆意瀟灑的生活,而不是被束縛在一棟華美的別墅中。
惡龍雖然帶走了公主,但也從來沒有傷害她。而勇者給了公主一個家,卻沒問過公主愿不愿意。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3
這是馬爾克斯對愛情的各種揣摩與思考后的杰作,他把自己對于漫長時間描寫的能力與愛情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結合在一起,無形中表達了自己對于愛情的觀點。
愛情,是文學作品的永恒主題,可惜的是很多作者寫了很多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最后還是對愛情一無所知,可恨的是他們中的一些人自己本身就不相信愛情。很多偉大的作家都討論過愛情,馬爾克斯在這本書中也用一個故事寫了自己的愛情觀。他說,連霍亂本身也是一種愛情病,這就是《霍亂時期的愛情》。
首先,他探討了愛情與時間的問題。他的觀點很明確,活到老,愛到老,他不只一次提到51年這個漫長的時間,并且干脆讓小說中的人物來表達這一觀點。費爾米納的兒媳就是這樣,她站在婆婆的一邊,她支持婆婆的行為,并且努力說服丈夫也接受。另外,對于自己女兒的胡言亂語,費爾米納做的堅決,甚至可以說是絕情。女兒的反對所造成的她的厭惡情緒,比她年輕時與阿里薩的關系遭到父親的反對時的反映更加強烈。我們都說愛情是永久的,我們都期待地久天長的愛情。我們為一對牽手過馬路互相攙扶的老人而感動,說明打心底里我們是這么相信的,可是,如果你得知這對老人沒有結婚,只是處于戀愛階段,你又會作何感想?或者說,老人是否可以擁有愛情?在這本書里,前半段多是阿里薩荒唐的單相思與費爾米納朦朧的少女情愫,那種單純青澀的確美好,但是,這種經歷了人世滄桑之后的兩心相悅才是愛情的最美階段,這個階段的愛情才是費爾米納一直所向往的,書中寫到“他昔日的信中沒有一行字,他自己令人厭惡的年輕時代中沒有一刻鐘曾使她感到一個星期二的下午由于沒有他在身旁而顯得如此漫長,如此孤獨,如此難以忍受”。此外,小說中也提到,當年費爾米納放棄與阿里薩的關系是由于在她眼里,他更像是一個影子,而不是一個真實的人。而如今,五十一年后的重逢,站在她面前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這就牽扯到愛情中的另一個問題,即戀愛關系的處理問題。關于費爾米納年輕時對阿里薩的拋棄,并不是小說里眾人物所猜測的攀高枝,而是他們當時的戀愛關系本身就是不成熟的。費爾米納說“今天,看到了您,我如夢初醒,我們之間的事,無非是幻想而已”。這句話很值得玩味,年輕時的費爾米納,愛的其實并不是阿里薩這個人,而是自己想象中的阿里薩。所以她總感覺阿里薩是一個影子。那只不過是懷春少女的浪漫幻想,當她真真切切地面對這個人的時候,她發現他如此普通,與自己想象中的相差甚遠,于是她決定結束這段關系。而到了晚年,阿里薩經歷了那么多事情之后已是一個成熟的男人,在與多個女人的戀愛關系使他成為一個情場高手,他一直保持著一顆火熱的戀愛的人,但他褪去了年輕時的稚氣與傻氣,成長為一個成熟的男人,所寫的信件比起年輕時的浮夸,更多的是對生活的感悟,這樣的一個男人試問哪個女人不愛?況且,他又有了自己穩固的經濟地位。這也告訴我們,在成熟的戀愛關系中必須是兩個成熟的人,有思想有獨立的經濟地位,而年邁的阿里薩與費爾米納,正具備了這兩種條件。
小說中,馬爾克斯還進一步回答了另一個問題,一個人可否同時愛上很多人。他的回答也是肯定的。內容提要上說,這本書描繪了各種類型的愛情,高尚的、幸福的、貧窮的、庸俗的、羞怯的、粗暴的、放蕩的。其實我倒認為這樣的描述是不準確的,雖然這是在概括阿里薩與其他女人的愛情。她們是費爾米納的替代品嗎?說是替代品就太武斷了,畢竟阿里薩是真真切切地愛過她們的,小說中也有明確的回答。人的感情是復雜的,這種復雜性遠遠超過了非黑即白的邏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可愛點,這種可愛點一旦被別人發現就會愛上,所以一個人是可以同時愛上很多人的。但是,總會有一個人集中了你所有愛的點,于是當你遇就會有除卻巫山不是云的.感覺,從而斷絕了之前的那些關系。阿里薩就是這樣,當他重新捕獲了費爾米納的愛情之后,他就結束了與最后一個情人的關系而一心一意對待費爾米納。
另外,這本小說的結構也很巧妙,它大致是以三個人的視角展開敘述的。第一章主要是烏爾比諾醫生,而后面的幾章是阿里薩,費爾米納以及烏爾比諾醫生的視角的穿插,等到了后面章節,隨著故事發展到醫生去世之后,醫生視角也逐漸退出,完全變成小說男女主角的互相敘述。這種敘述方法其實是很新穎的。作者用的全知全能性的第三人稱敘述,但是又透過主人公的視角去敘述整個故事,有時會有重疊的部分,但又不會使人感覺冗雜,并且這種穿插是天衣無縫的,完全沒有牽強附會的感覺。這點也正顯示了大師的技巧。
有的時候我會想說,這種描寫人類共性的作品能夠跨越國界,跨越時間來到我們身邊,是因為它描寫的是我們熟悉的東西,而作者更像是一個更加睿智的長輩,給我們了一些關于愛情的有益建議。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4
剛一看還以為是一部推理小說,再看才發現這是一個以阿里薩和費爾米納為主線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情故事。年輕的阿里薩為洛倫索·達薩送電報時不經意間瞟見他的女兒費爾米納,從此墜入愛河一發不可收拾,不停地寫情書,漸漸地讓費爾米娜由最初的好奇心變成了愛情的萌芽。費爾米納給他寄去放在字典里的做成標本的葉子,阿里薩學會了小提琴,學會辨別風向,讓風將他拉奏的曲子送到費爾米娜的窗邊。
但這場秘密進行的熱戀終究被打破,費爾米納在課堂上裝作記筆記實則是在寫情書的舉止被老師發現,被學校開除。她的父親對女兒有著厚重的期望。他嫌棄阿里薩這般的窮小子,擔心女兒會陷入這段像海市蜃樓一樣的愛情。于是帶著女兒旅游,想讓女兒忘卻這段感情。可盡管如此,費爾米納仍然用盡一切方式與阿里薩發電報互通消息,他們把對方當作自己生命里存活下去最后的希望。
“今天,我看了您,我如夢初醒,我們之間的事,無非是幻想而已。”這是費爾米納給阿里薩最后的一封信,阿里薩陷入失戀,也讓這段感情終止了五十一年。
烏爾比諾醫生被費爾米納的獨特魅力所征服,而這位留學巴黎,學識淵博,家財萬貫的男人也是費爾米納父親對女婿的不二人選。二人順其自然的完婚,他們都知道不是因為愛,烏爾比諾醫生喜歡她的倔強和眼中的驕傲,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費爾米納只是被拒絕阿里薩的罪過的陰影弄得慌亂不已,恰巧碰見了這個能減輕她良心壓力的人。但他們都相信彼此之間會產生愛情,因為他們的愛情就是一種穩定,舒適,相依為命的生活狀態。
上帝仿佛聽到了阿里薩的渴望,讓烏爾比諾醫生以一種滑稽的方式死去了。而就是那天,阿里薩出現在費爾米納門前,那場終止了五十一年的.愛情仿佛又要浮現水面。但他們畢竟是老了,沒有人會承認他們的愛情,并且還認為這種年紀還談戀愛就是可笑和卑鄙。
我剛燃起的愛情會不會因為我的年老而告終?這個答案無從揭曉。阿里薩與費爾米納借旅行的名義躲進這所游輪——他們愛情的彼灣,并讓船長升起霍亂的旗子不愿上岸,不愿結束這場剛圓下的夢。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5
有道是,人間至味是清歡。什么是愛情?轟轟烈烈是愛情,平平淡淡也是愛情啊。一屋兩人三餐四季,隨流年輾轉,長相廝守,一任青絲共白頭,這也許是很多人對愛情的最終期許。
愛情它浪漫美妙,可最后激情褪卻,平淡、堅守才是愛情的內核。放眼周遭,很多人愛著愛著就走散了,因為愛情最初可以浪漫,但最終則落歸現實。三毛曾說過,愛情如果不能落到柴米油鹽吃飯睡覺這些瑣碎上,是不能長久的。只有彼此經歷過凡塵俗世的煙火生活的洗禮,才不會把彼此弄丟。
愛是經營,是彼此成長
愛情是兩個小人物間的歡喜,而不是一部轟轟烈烈的傳奇。相愛的人只有在鍋碗瓢盆交響曲中,在細碎庸常的日子里,才能體味到愛情的細水長流,也才能細品一蔬一飯的溫暖與滿足。這種愛,如風潛入,潤物無聲,猶如一首靜緩流淌的小詩。它縱然平實,卻離不開經營呵護。
最好的愛情是彼此是成長,思維高度不差上下,你促使我進步,我也能助他提升。你很好,但我也不差!愛情的勢均力敵,才能產生一種長久的平衡,彼此相互吸引,又互相獨立。只有兩個靈魂匹配的人,彼此間的愛情才能走得更遠!因為愛一個比自己太過優秀的人,自己太累;而愛一個太弱的人又深覺厭倦無趣。
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說過:“一份好的愛情,它是心靈的互相契合,是彼此的浪漫吸引,是對親密關系的持久承若。”只有把握了彼此成長的愛情經營之道,才是對愛情最好的解讀。
愛是堅守,是忠誠
欲望是人性,而忠誠是選擇。這一生我們不經意間會有很多邂逅和遇見,會有心動,甚至會愛上另外的人。但愛不應該是這樣的,真正愛一個人,一眼便是一生,會自動屏蔽外界的紛紛擾擾。因為愛,是信任,更是忠誠。
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烏爾比諾醫生的話說“對于一對恩愛夫妻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穩定。”這份穩定首先立在彼此信任和忠貞的基礎之上,穩定一旦被打破,彼此間的信任再難重建,愛也就戛然而止。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當今社交網絡平臺眾多,對人性對個人意志力是極大挑戰。如若意志不堅,禁不住誘惑,出現背叛,這種事情一旦發生,對另一半的傷害則是致命的。因為愛得越深,背叛來臨時,傷得越痛。這種痛猶如往心頭扎了一根深深的刺,一生都會隱隱作痛,無法釋懷。所以面對愛情,忠誠和堅守是一種高貴的選擇。
人一生都是在尋愛的過程,茫茫人海中,相遇并牽手,這不是恩賜也是一份成長。人生中的相遇并非偶然,心理學上發現,人們愛上的是與他們相似的人,或是他們曾經是的人,或是他們想要成為的人。人生,感恩遇見,珍惜眼前人,縱然風雨同共,也一路悉心相隨,一任時光慢慢老去,不負歲月,因為這既是愛對方,也是愛自己。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6
讀這本書是因為參加了一個打卡閱讀的任務,有看到其他的小伙伴在讀這本書。因為書名里有“愛情”兩個字,所以有些好奇這是什么樣的愛情。于是在網上搜索了下,才知道作者馬爾克斯,獲過諾貝爾文學獎,寫過《百年孤獨》。雖然我也沒有讀過百年孤獨,但知道這本書很有名。好友在她公司的圖書館里幫忙借了這本書
熟悉的紅色封面,很厚的一本,讓我想起以往看過的外國名著,也是這么厚的!抱著好奇的心情開始讀它。
一開始就講到一位70多歲的老人,他是位醫生,去現場查看他老朋友的遺體,他的朋友在滿60歲那天自殺了。
書中的敘述很細,很慢。需要很大的耐心才能讀下去。難道主人公就是這位70多歲的老人嗎?后來,醫生的妻子出現了。再后來這位醫生不幸的摔死了。然后,出現了對他的妻子表達愛意的一個老人。原來他才是男主人公!書中開始了漫長的愛情故事的回憶。
這是一段跨越世紀的愛情。
男主人公佛洛倫蒂諾.阿里薩在年輕的時候,對女主人公費爾明娜.達薩一見鐘情,開始了追求。費爾明娜一開始也準備與他相守。但是,遭到了她父親的反對。費爾明娜的父親帶著她長途旅行。在這次的長途旅行中,她開闊了眼界,也變成熟了。在回來之后,她看到男主人公的一瞬間,就改變了主意!
轉折來得太快,太突然了!就像當初佛洛倫蒂諾對她一見鐘情,在費爾明娜看到他的時候,瞬間就決定了放棄這段感情。
人的心思會變得如此之快嗎?或許在之前的相處中,她就已經有判斷了。只是這次回來之后的'對視,給了她面對的決心。費爾明娜真是一個很決絕,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佛洛倫蒂諾于是開始了他長達53年的等待,直到費爾明娜的丈夫去世后,他們在70多歲的年紀走在了一起。
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天以來的日日夜夜,佛洛倫蒂諾.阿里薩一直都準備好了答案。“一生一世。”他說。
這53年的記錄,讓我深深的體驗到歲月的流逝。幾十年的光陰,就在作者的筆下流逝著。費爾明娜的忐忑,放棄,結婚,生子,發現丈夫出軌,回歸家庭,失去丈夫,掙扎,最后勇敢和弗洛倫蒂諾在一起。
我想,費爾明娜是愛她丈夫的。佛洛倫蒂諾也是一直愛費爾明娜的,但他在等待的過程里,也與無數的女人發生過關系,只是在心里給費爾明娜留了特殊的位置。從未放棄過期待。這種愛,算忠貞嗎?
或許,愛情并不能單純用忠貞二字來概括。
人的情感太復雜了。
費爾明娜是幸福的,她有她丈夫陪伴著她,在丈夫去世后,還有佛洛倫蒂諾陪伴。但這也是取決于菲爾米娜的性格,她的獨立。她知道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的心,勇敢,專情!在她嫁給醫生之后,也從未與弗洛倫蒂諾有過糾纏不清。
這本被贊為史詩的書,被我解讀得如此簡單。我覺得自己并沒有讀出它的精髓。或許是我讀得太不認真,或許是我還沒有到某個年紀,不明白歲月的可怕,無情。
能把一個人放在心里50多年,甚至一生一世是有多難?多難得!
誰會愛你,念你一生一世?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7
有一本書叫做《霍亂時期的愛情》。
計劃看這本書計劃了半個月,遲遲沒有付諸行動。
有句話說,行動力等于財富,而我一貧如洗。
擠了一周工作間隙的時間,看完了這本書,然而內容跟我想象的不一樣,甚至可以說有很大出入。
那種感覺就像是你以為你的相親對象是男神吳彥祖,見面的時候才發現竟然是男神古天樂!
這本書的敘述手法也很不一樣,它以一種倒敘的手法娓娓道來,故事緊湊,容不得你半點猶豫思考,就只需要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牽著你的眼睛走,即使已入半夜凌晨,依然會讓你放不下它。就像是一大塊美味的蛋糕放在你的面前,你的肚子已經飽的塞不下了,可是嘴巴還是餓,要一直吃。
唯一遺憾的是,買的這本書的封面不好就算了,印刷也不行,錯字很多,對于糾正錯別字變態到極致的我是一種煎熬。果然,便宜終究沒好貨,所以,親愛的人啊,你一定要貴起來,要把自己包裝成很值錢的.樣子才行,哪怕腦子里灌的是漿糊,最起碼封面不錯,買家也不會有太多怨言。
書中著墨最多的是阿里薩對菲兒米娜的愛,即使在菲兒米娜嫁給了烏爾比諾大夫后,他對她的愛依舊。他嘗試結識更多的女人,以此消除對菲兒米娜的思念。對他這個人,我感到既可憐又厭煩。他對菲兒米娜的愛的忠誠和他對許多女人的情感的玩弄。
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個人像阿里薩愛著菲兒米娜那樣一樣愛著你,是一件多么幸福卻又有些可怕的事情。
推薦這本書給大家,謹以此祝大家珍惜現在擁有的,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8
如果不是擔心通宵閱讀嚴重影響健康,打亂正常的生活秩序,我想能用一個晚上一口氣把這本書讀完,與《百年孤獨》不同,這本書的寫法確乎是現實主義手法,題材又是愛情,加之作者超強的文字功底和翻譯者較高的翻譯水平,閱讀這本書確實毫不費勁,文字直接就從眼里鉆進腦子里,闖進心靈。概言之,這是一本可讀性極強的書,也是工作以來可以讓我一口氣讀完的少數幾本書之一。
不過讀完之后,卻異乎尋常的平靜,沒有心靈的震撼,只是口中泛起一絲說不清道不明的滋味。難道這就是作者讓我們品嘗的其所謂的“一生一世”的愛情的況味?
馬爾克斯曾經低調地表示,這是一本關于愛情的小說。與此同時,他在暗地里鼓足了野心,要窮盡這個題材的一切可能:暗戀、初戀、失戀、單戀、等待、殉情、喪偶、婚外戀、夫妻親情、露水姻緣、黃昏暮情、老少畸愛……
的確他做到了,這本書如同烹飪大師精心制作的一道愛情大雜燴,讓我們品嘗各式各樣愛的況味,這種各式各樣的愛穿插于一段如馬拉松式的愛情長跑中,沿途的花花草草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來不及欣賞更談不上品味。好在雖歧路眾多卻始終不偏離主干道:初戀、失戀、單戀,漫長的等待最終迎來了黃昏暮情,似乎所有的菜肴都是為了這最后端上來的主食而準備,旨在讓這所謂“一生一世”的愛戀能讓人產生心靈的震撼。只可惜等到這主食端上來,我的胃已經被陸續填進去的各式菜肴填得滿滿的,無論這主食是多么誘人,卻不得不無可奈何地硬著頭皮拿起筷子夾進口里細細咀嚼,只是因為文字本身的吸引和閱讀的慣性,或許潛意識里還是不想掃作者的興。
這本書讓我稍稍有些感動的還是醫生對妻子的愛,尤其是新婚初夜的那種耐心的等待,一步步地引導。或許是我的內心總是渴望一些燦爛光明的東西吧。其他的愛,尤其是糾纏一輩子的那種伺機而動的單戀,讓我感覺很壓抑,很陰郁,很變態。那不是愛,而是一種強烈的占有欲和變態的自我滿足。阿里薩絕對不是一個愛情的守護神,而是一個愛情的野心家。他像一個影子一樣活在這個世界上,追逐著愛情的生香活態卻以他的`自私與陰郁玷污了純碎的愛情。當然私生子的出身和初戀的失敗令人同情,單戀和暗戀的壓抑需要尋找發泄的突破口,這都可以讓人原諒,但是黃昏暮情中的情卻讓人懷疑,幸福的獲得不是靠情的動人而只是靠心思與技巧。
打字機打出的恰如其分的商函式信件又怎么能讓人產生愛的想象,精心挑選的白玫瑰規避了愛的含義,這時候他對她的追求已經沒有了熱烈和真摯的愛而只是費勁心思想得到而已,與其說他是追求者不如說是一個陰謀家,乘虛而入,費勁心思,最后,他終于成功了。他得到了她,相隔半個世紀他們終于走到了一起,且兩人在行為上和心靈上似乎達到了高度的默契,她不用任何表示,他都能猜出她的心思,這暮年晚情看起來溫馨而幸福。但即使是兩個老人看似溫馨的黃昏戀也無法感動我,看穿了,說白了,不過是一種彼此需求的滿足。更深層次地探討,這不像是作者所言的“老式的幸福的愛情”,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個政治家的一次高明的外交,我甚至懷疑,作為一位主張“介入”,聲稱自己一生中的所有行為都是政治行為的作家,馬爾克斯筆下的愛情,會不會只是一個別有企圖的政治托詞。
說實在的,這個精心虛構的三角戀故事,還不如真實發生的林徽因、金岳霖和梁思成三人之間的感情讓人心靈震撼并得以凈化。黃昏暮情因精心布局而感覺過于造作不夠自然,還不如我爺爺奶奶一輩子平平淡淡的感情讓我覺得真摯而親切。“一生一世”幾個字作為此書的結束也讓我覺得有些倉促而草率。我不喜歡那種陰郁而壓抑的暗戀單戀和費盡心思歷盡曲折而最終獲得的愛。我認為:愛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生活的瑣屑逐漸消磨至平淡隨著生命的日漸衰老最后變成彼此的相互依賴。因此,從內心里我是希望作者能夠安排女主角在丈夫死后面對初戀情人的追求毅然而然地拒絕,守寡至死。就如同看《紅樓夢》時希望賈寶玉在掀開蓋頭發覺新娘不是林黛玉時毅然決然地沖出家門去廟里做和尚一般。以后的情節發展是我不想看到的。續作不過是狗尾續貂,繼續編故事感覺就有些勉強與牽強。
雖然馬爾克斯自稱這是他最好的作品,是他發自內心的創作,雖然這部書被譽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紐約時報》評價它光芒閃耀、令人心碎,但我不覺得這是大師的成功之作,光怪陸離而非光芒閃耀,讀之讓人壓抑而不是令人心碎。雖然他的烹飪技巧讓我覺得能一口吞下他精心制作的愛情大餐,但是我卻覺得這道愛情大餐過于豐盛和龐雜,五味俱全卻又說不出到底是什么滋味,讓人難以消化,還不如淡而無味的白米粥和山間涓涓流淌的小溪流讓人心曠神怡耳清目明繼而回味無窮。我想如果書中不出現三角戀而是以醫生和女主角的愛情婚姻故事展開情節,或許更能打動我。真正的愛情其實不需要引起強烈的心靈震撼,而是如春風化雨,沁人心田。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9
不等待,是我很多時候沖動的表現形式。但《霍亂時期的愛情》讓我看到了一個長達53年的愛情等待,讓我懂了,“原來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沒有止境的。”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一本《百年孤獨》深深打動大學時代的我的作家,再一次憑借《霍亂時期的愛情》讓我放棄了去食堂吃飯,忘記了下班打卡,只為看完這本小說,看到男女主角最終選擇在內河掛著霍亂黃旗的輪船上為愛漂泊一生一世。
馬爾克斯的作品人名是中國讀者的第一困難,直至此刻,碼字寫讀后感的我仍不能在不依靠書本的情況下寫全那些生動鮮活人物的名字。受人尊敬的醫生,幸福的女主角,那個可憐的人,真高興,認識了你們,更深的了解到什么是愛,如何去愛。
看書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想起了一個好友,對她說的話,我總是有點左耳進右耳出的'味道,當初她告訴我,她覺得真正的愛情就是在我們孤身一人垂垂老矣時,不經意遇到了那個在你記憶深處的人,并且最終在一起的感情。并有人似有似無的用簽名回應了:Someday,we will be together!這一舉動讓她潸然淚下……
看了這部小說,我忽然覺得當時的她是不是也是看了這本書后的感覺,打電話求證,無人接聽……
我絲毫不懷疑女主角與醫生之間的愛戀,他們幸福的婚姻,而醫生那智慧的婚姻相處生活方式也非常令人稱道,對恩愛夫妻的詮釋雖讓我驚訝,但細細想來也頗有道理。
享樂拋棄名譽,敢大膽享受生活。
書中最幸福的那個人兒,費爾明娜。達薩,在我的觀念里,毋庸置疑,盡管她是這么一個人:有一個小時候就失去生命離她而去的母親,有一個疼愛她卻被他父親驅逐走而病死的姑媽,有一個有重大污點令她蒙羞的父親,有一個曾經背叛過她的大男子主義的丈夫,有一個導致她退學的私生子身份的初戀情人,有一個難以相處尖刻古板的婆婆,有一個和他丈夫有染的交好閨蜜……
很有可能,你會驚呼,這樣的人居然還是書中最幸福的人,沒錯,是她!一個七十多歲卻最終又和那個初戀男友相守的人。生活不是瓊瑤小說,人人都能不工作,天天花前月下,甜言蜜語。生活本就充滿種種不堪和痛苦,和那么多你不得不面對并必須解決的問題,但在這其中享受生活,享受愛情,才是主旋律。
一個醫生和一個詩人般氣質的人為愛所變現出的言行舉止一定是大不相同的,但費爾明娜擁有了他們最為完整的愛,也深深愛著他們,被你愛的人深愛,便是這世上最幸福的事。
那擁有詩人氣質的佛羅倫蒂諾。阿里薩總讓我想起徐志摩,詩人的愛總是情真意切,令人難以拒絕,但有時候他們的情感也會被自己幻想出來的浪漫景色扼殺,那種愛可以撼動山河感動宇宙,卻容易跨不過柴米油鹽,而佛羅倫蒂諾。阿里薩卻用53年的別樣等待換來了與摯愛的費爾明娜相伴度過余生。書中還有這樣一句話:人腰部以上是靈魂之愛,腰部以下是肉體之愛。詩人堅守了靈魂只屬于摯愛的人,卻用肉體慰藉了更多的人。
醫生的貢獻不僅僅局限在他與費爾明娜的小家,更為這個多次遭受霍亂瘟疫的城市貢獻了自己的知識智慧,令人敬仰,然而他也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放縱了肉體之愛。這一點因為男女有別,我確實很難理解,因為在女人,靈魂之愛和肉體之愛是相結合的,但為什么在男人那里卻可以隨意肢解……
河牛
這些讓人頹喪的面貌令我也很揪心,但最終是愛,讓佛羅倫蒂諾。阿里薩做了一個大膽而偉大的決定,永遠航行,永遠……不讓自己最愛的人上岸,面對那些會讓她顫抖的流言蜚語,就在船上度過余下的生命。小說最后是這樣寫的:在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天以來的日日夜夜,佛羅倫蒂諾。阿里薩一直都準備好了答案。“一生一世。”他說。
看完最后一頁,我仰面緩了幾分鐘的神,陽光透過窗戶射進辦公室,多么美好,沒有眼淚,有的只是滿滿的幸福,不僅僅因為小說,更因為生活。
我不是一個空想家,不會想張衡那樣看著天空數星星,不會鉆研宇宙奧妙,所以對于科幻世界,除了喜歡里邊那些情感,對科幻,我不會有很大興趣,大概是奇思妙想的細胞有限。但我非常在意當下,相信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看到的,體驗到的,所以相比文藝青年無比向往遠方,我更珍惜現在,也就是西余朋友所說的善于構建自己的世界。
終于打通了朋友的電話,求證結果有些失落——她當時寫那段簽名不是因為這本書……但立刻重振精神,強烈推薦了這本書。會有那種想法的人,更應該看看這本書,感受這里邊無處不在的愛情,無處不在的愛,父母之愛,兄弟姊妹之愛,朋友之愛,戀人之愛,甚至赤裸裸的肉體之愛,但我堅信,只要有愛,世界就不會一片荒蕪凌亂,即便愛也會犯錯,會痛苦,我是絕對的真愛至上擁護者。
加西亞馬爾克斯
從中學開始,我就有寫信的習慣,很慶幸,因為西余朋友的存在,我的這一習慣仍舊保持著,希望自己也能堅持下去,等到白發蒼蒼好希望自己也能寫一部《那時,這時》的書,記錄一生的歷程,因為我也真心希望自己能夠證明——原來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沒有止境的。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10
六年前通宵在被窩拿著小臺燈看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的情景還歷歷在目,雖然早已忘記了里面所寫的內容,但貌似不妨礙我在人前炫耀的那種自豪感。“啊,《百年孤獨》呀,早就看過了”。
是的。僅僅就是看過了,但是看過之后的結果是怎樣恐怕就只有自己知道了。貌似里面的人名很長,涉及幾輩人的故事。不過,僅僅知道這些就夠了嗎,就能在人前說我知道馬爾克斯嗎?知道得越多,你會發現你越不敢亂講話,生怕講錯了就誤導了他人。
看過《百年孤獨》的人都知道這本書是用“魔幻現實主義”寫就的。手法新穎,故事離奇,不過,也讓人摸不著頭腦。
反過來看《霍亂時期的愛情》一書,作者擯棄了以往的手法,并沒有太多的人物情節,不過和之前那本書類似的就是都跨過了時間的.長河。這本書的里面有著很多當代人們所遇到的問題,想得到的答案。
一場由愛念引發的故事,終究是沒有得到愛情的完美結局。不過,對于彼此來說,這又算得上些什么呢?
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里面提到的,我們首先應該要善良,其次要誠實,最后不要相互遺忘。里面有著濃烈的愛,熱情的愛,等待的愛,以及成全的愛。有著人類的善惡,愛憎,嫉妒等等。
當然了,里面也有著迷亂的性,狂歡后的孤單。有著迷茫,有著恐懼,也有著貪婪。不正因為如此,世間才顯得多次多彩嗎。如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里面有這樣一句:心有很多的規矩,要守住自己心里的規矩,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代價,不是人人都能舍得。
在一個極度迷亂的世界里,你能保證一定能夠守住心中的那個規矩嗎?選擇的機會增加,也就意味著犯錯的幾率增加。最終能夠走出來的才是成長。
同時看的另外一本書則是《學會提問》,現在的人為什么難以有較大的創新,就是因為更多的思維固化,把周邊的一切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空閑的時間又被手機給填補上了。接受大量的“信息”。接受著大數據的“按喜歡推薦”。
之前曾看過一個調查,中國的人均讀書量排在末尾,挺可惜的,中國也有很多大師經典之作,只是少有人去翻開,去記住,去感念。
《霍亂時期的愛情》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在里面你會感受到部落文化,感受到地中海似的愛情,以及對于真摯愛情的探討,你所發生過的,或者你正在經歷的,都有答案。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11
這本書真的是很神奇,《紐約時報》曾經評價這本書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評價很高,但是我覺得并不為過。《霍亂時期的愛情》確實是把愛情寫的比較透徹。
題目還蠻有意思的,提到了“霍亂”。霍亂不僅僅是當時的時代背景,我更覺得作者是將愛情比作成“霍亂”,非常有意思的一種表達。霍亂和愛情有兩個相似之處,一是被動性;二是都有身體上的`征兆。
我高中學文,從小還比較喜歡看書,所以寫點東西對我來說并不是很有挑戰性。但是在看完這本書后,我竟然覺得什么都寫不出來,這一感覺確實是嚇了我一跳。都說讀書可以悟出什么道理,但是我認為在二十歲的年紀即使博覽全書也很難悟出一些四十歲才懂得的道理。我還年輕,經歷的也少,想必十年后再回頭看這本書會有更深的理解吧。
看完這本書,突然想起一年前曾經看過的《荊棘鳥》。這本書也非常的精彩。兩本書都是以愛情為主線,但是《霍亂時期的愛情》告訴我們愛是執著,而《荊棘鳥》告訴我們愛是放手。這個確實是沒有對錯之分,想必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12
愛情是什么?或許我們無法給它一個準確的定義,但我們可以想象愛情的樣子,比如風花雪月的浪漫、柴米油鹽的平淡、舉案齊眉的和諧、一見鐘情的熱情。除了我所記憶中林徽因說“我同時愛上了兩個人”外,我理解的愛情,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獨占。一個人的愛情不能同時分享給兩個人,也不能占有和享受兩個人的愛情。我在現實中也遇到不少的愛情,有愛的撕心裂肺死去活來的,也有因為路途遙遠而肝腸寸斷的。愛情是美好的情感,如同友誼、親情。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就是這三種吧。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小說雖然冠以霍亂時期,但它主要講述的是愛情,而霍亂只是一個定語,愛情在這一時期顯得更加珍貴和美好。
書中主要講述了三個人的一生,男一號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女一號費爾明娜達薩,和胡韋納爾烏爾比諾醫生。讀外國小說,記他們的名字是非常頭痛的,我就把這三個人分別取個代號,小狂熱,小傲嬌和小完美。而這三個代號,是可以概括他們的性格的。
小狂熱在某個炎熱的下午給小傲嬌的父親送信,在走廊里第一次見到了他的女神,他用一生追求的愛人小傲嬌。和所有爛俗的愛情故事一樣,小狂熱瘋狂的愛上了小傲嬌。他通過不斷的讀詩,自己也能摸索著寫一些情詩,成功的利用閱讀二流愛情詩歌期間把自己培養成一位文藝青年。他不斷的通過遞送情詩的方式贏得了小傲嬌的芳心。小傲嬌也投桃報李的寫一些文字傳遞給他。由于小傲嬌的爸爸一心想要找個乘龍快婿,小狂熱這種衣衫不整邋里邋遢的'樣子他才看不上,他們之間的愛情一直處于地下狀態,每天到指定的地點拿信。小狂熱發現時機差不多成熟了,就跟小傲嬌提婚,小傲嬌答應了。正在這個緊急的關頭,小傲嬌的爸爸發現了。可恨的老頭棒打鴛鴦,把小傲嬌帶到鄉下去休息了。連哭帶喊的小傲嬌送回了鄉下,在那里和自己的表姐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小傲嬌也一直和小狂熱通書信。最后小傲嬌回到了自己的家里,在代筆人門廊那里遇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小狂熱,小狂熱說了一句:這可不是女神該來的地方,小傲嬌覺得小狂熱好像不了解她,于是在一瞬間就跟小狂熱決裂了,“對不起,你是個好人,忘了我吧”。
書中有很多處把小傲嬌比成一頭驕傲的小母鹿。其實我也提了很多問題,為什么她突然的給小狂熱發好人卡。作為父親眼中的希望,小傲嬌是要嫁一個高富帥的,她的行動處處受到限制。現在好不容易爸爸給了她自由,而小狂熱卻說不該來,所以她驕傲的離開了他。她覺得小狂熱可能只是一個影子的存在,而不是她心中想要的那種靈魂伴侶。于是她在后來遇到了小完美,小狂熱便只好放浪形骸,通過和無數不同的女人性交來忘記小傲嬌。
面對小傲嬌堅決的拒絕,小狂熱不斷的寫信過去,要求有話好好說,但全部都石沉大海了。最后,小狂熱的母親讓他離開這個傷心之地。在離開的頭天晚上,小狂熱站在女神的窗前,演奏了一曲小提琴。這個片段是我覺得全書中最美,最傷心的篇章。
愛情的第二種形態。
與小狂熱的愛不同,小完美帶給小傲嬌的愛是完美的。他起初追她并不是因為愛他,而是覺得追求她是一種挑戰。他有錢,有地位,在社會上受到尊重,甚至對小傲嬌無微不至的呵護。新婚初夜,他為了消除她的恐懼,而慢慢引導她。他簡直就是完美無瑕的。他會滿足小傲嬌所有的物質需求。他愛她,愛的那么卑微,他在影響小傲嬌的同時,也在努力讓小傲嬌忍耐婚姻,把她變得更像他那個階層的人。在處理古今中外的千古難題:婆媳關系時,他特別謹慎。在妻子和母親發生沖突時,他幾乎不發言。其實這就像多數婚姻一樣,穩定,踏實,但缺乏激情。日子如同流水一樣,流了五十多年,他們雖然爭吵不斷,但沒有離婚。他們的婚姻的基礎不是愛情,是類似愛情的東西,是責任,是忍耐。
愛不是對等的東西,在小完美最終從樹枝上摔下來的彌留之際,他用目光搜尋她的蹤跡,最終說了一句:天知道我有多么愛你。在小完美死后,小傲嬌不斷的毀滅小完美存在的痕跡,燒毀曾經的衣服,將書搬到另外的地方去。她覺得如果他還活著,肯定是同意她那么做的。從始至終,她并沒有負擔起婚姻中帶給她的責任:愛。其實,我是很不喜歡小傲嬌的,但愛情卻從來不是對等的。你無法要求你深愛的那個她同樣深愛著你,也無法要求在你給她做很多事情之后她會同樣心甘情愿的為你保留,紀念你。愛并不是交易,交易屬于世俗。
同樣,我也覺得她愛小狂熱,不如小狂熱愛她十分之一那么多。小狂熱心靈屬于她,但不得不利用獵艷的方式來忘記她,但又時時刻刻想著她。區別于小完美改變她,小狂熱在小完美死后不斷的指引她,讓她走出喪夫的痛苦。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13
全書以愛情之名,卻描寫了大量的現實問題,親情與友情,愛情與面包,死亡與生存,戰爭與和平……更傾注了作者對世界獨特的見解。
關于愛情,書中已經寫盡了所有愛的方式,有醫生和費爾明娜那種廝守一生平淡度日的婚姻之愛;有費爾明娜與阿里薩那種初見即心動的靈魂之愛;有阿里薩與情婦們那種放縱性欲的肉體之愛;有醫生與情人那種尋求精神刺激的出軌之愛;更有阿里薩與14歲懵懂女孩的所謂不倫之愛……
很難說哪一種愛情更為高尚,只能說這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可能遇見的情感問題,故事的結局取決于當下的.選擇而已。如果醫生壓抑了自己出軌的沖動,如果阿里薩決心斬斷過去開始新的生活,如果費爾明娜一開始便選擇了精神之愛,一切也未必會變得更「美好」。因為這就是活生生的現實,任何選擇都會帶來各種各樣的難題,無人幸免。
有人問書里誰最幸福?我認為都是一樣的,大家都堅持了自己的選擇,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可以說是求仁得仁吧。
我為阿里薩堅持了半個世紀的愛情而動容,同時覺得醫生與妻子間的「穩定」婚姻很幸福。費爾明娜也是如此,她應該也認為兩種愛情都是同等分量的存在,所以在丈夫死后不無感慨地說即使重新來過,她依舊選擇與醫生結婚,但她恐怕也依舊無法逃脫阿里薩的愛情魔咒。
作者以一種平穩的語氣向我們講述了橫跨50余年的與愛情有關的故事,其中也大量描寫了人性的善惡,但并沒有流露出對某個人,某件事抑或是某種愛情的褒貶。生而為人,我們身上都背負著善良與邪惡,沒有理由要求所有人都是閃閃發光的天使,邪惡的念頭也無非是人性和欲望使然,有些人可以控制,但大多數人畢竟還是做不到吧。
馬爾克斯當然能夠讀懂每一種行為,光榮或者可恥,都是鮮活的人間。這便是作家的偉大之處:閱遍人間百態之后,對人類表示諒解和關懷。
有人說這本書就是為了給渣男洗白,當然不是,作者不評價只是為了展現人物飽滿的形象,醫術高明的醫生也會出軌,扛著愛情大旗的阿里薩情婦無數,信奉宗教的修女見風使舵……任何過多的褒貶都影響我們對人物的判斷。究竟什么才是對錯,不用問作者,問自己就夠了。
人生就是這樣啊,沒有什么對錯,也充滿了不確定,正是因為如此,生活才變得有趣。所以呢,沒必要老是糾結該如何選擇,也不用為某種放棄而后悔,畢竟無論你選擇哪條路,日子都不會更好過一點。
而無論你選擇哪條路,都希望你忠于自己的內心,保持人格的獨立和強大,哪怕是充滿荊棘,也永遠不能如藤條一般攀附樹木,否則你可能會向上,但就再也無法向前了。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14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小說最早是聽我喜愛的主持人梁文道《開卷八分鐘》中做過介紹,后來聽說拍成了電影。
所以,先是看完電影,然后再找小說去看的。
憑借小說《百年孤獨》奪得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在58歲那年攜其大作《霍亂時期的愛情》再度出場、再度贏得如潮的好評。
小說寫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愛的故事。他們在二十歲的時候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年輕了;經過各種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歲,他們還是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老了。在五十年的時間跨度中,馬爾克斯展示了所有愛情的可能性,所有的愛情方式:幸福的愛情,貧窮的愛情,高尚的愛情,庸俗的愛情,粗暴的愛情,柏拉圖式的愛情,放蕩的愛情,羞怯的愛情……甚至,“連霍亂本身也是一種愛情病”。而透過這些愛情,小說表現的是哥倫比亞的歷史,是哥倫比亞人自己破壞哥倫比亞的歷史。
對阿里薩來說,“那偶然的一瞥,引起了一場愛情大災難,持續了半個世紀尚未結束。”在阿里薩狂熱的激情席卷之下,費爾米納也狂熱起來。但由于她父親的'阻撓,二人的感情受到了重創。不過,兩人沒能結合的根源并不在此:它或許緣自費爾米納熱情冷卻之后的一種遠距離靜觀、或許緣自生命之本能、或許緣自人性的弱點、或許緣自世俗的誘惑……總之,作家沒有對愛情河流中的礁石視而不見。費爾米納只以一句“不必了,忘了吧”就輕易地將阿里薩送入到愛情旋渦里達五十年之久。馬爾克斯的這一筆處理,出人意料而又相當真實,干脆利落而又余味悠長。阿里薩那肝腸寸斷的痛苦是讓人動容的。他在期后做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能夠“重新贏得她的心”。
費爾米納與烏爾比諾之間又是另一類的愛情,它如溪水般平靜、遲緩卻偶有跌宕。相對費爾米納與阿里薩的愛情,或許我們可以在其中找到更多的世俗的東西。
在電影里面首次聽到阿里薩的愛情誓言:“費爾米納,我為這個機會等了51年9個月零4天,為的是再一次向您表達我的誓言,我永遠愛您,忠貞不渝。”感覺是不可思議的,身穿喪服的你老人的反應是那么的合乎情理,但隨著劇情的展開,開始明白這個為了愛情而活著的老人在過去的每一天無時無刻不在等待有機會說出這句愛的告白,甚至一度為了擔心沒有這樣的機會而憂心忡忡。
小說中更感人的情節是兩位老人的愛情。費爾米納與阿里薩在半個世紀后走到了一起。看起來兩人仍不太可能結合,但費爾米納早已枯萎的愛情又被激活,且漸漸灼熱起來。當“新忠誠號”在熱帶河流上昂然而行時,兩位老人如患上“霍亂”一般迷醉,他們的愛情似乎冒出了騰騰的蒸汽。這簡直就是愛情挑戰死亡、青春活力沖擊生命極限的神話。費爾米納悲憤的駁斥女兒關于“老年人談戀愛是惡心”時,她已經奪回了年輕時候失去的戀愛的主動權。
被這個愛情的“永恒”所眩惑,恰如被小說結尾阿里薩說出的那句話所震動一樣:船長迷惑地問他來來回回航行要到幾時才停,他用“在五十三年零十一個日日夜夜前就準備好的答案”來回答船長,這個答案便是——“永生永世!”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15
在緊張的考試周氛圍下,我還是堅持把這本28萬字的小說讀完了。
有兩點值得慶幸:
首先是,我選擇一氣呵成地讀完這本書,而不是由于時間問題,把閱讀時光分割開來——最后就會成為讀者的潦草收尾。
其次是,我選擇閱讀紙質版。(前幾天由于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歉疚,我選擇用閱讀和自己和解。)這本從室友那里借來的小說,就這樣讓我坐下來或側躺著,陪內心的自己,安安靜靜地度過著寒潮到來又褪去。
不得不說,當我們選擇讀紙質書籍的時候,手捧書那種感覺,本身就是一種治愈——不信你試試看。
書看似很厚,其實故事很簡單。我認為我啃讀到的,更多的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對人物心理、周遭變遷的細細描繪。就像是一張素描,看似沒有章法、不厭其煩的窸窣筆觸,攤開來看,實則呈現的是一個輪廓分明、明暗有致的整體。
經受生命淺層的`侍弄,半世紀后,兩個褪色的靈魂仍能在死神窺視下,大膽地重拾深處的懵懂和初心——現實又偉大。
實際上,壓在箱底的堅守,早已跨越任何俗物,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你永遠也想象不到,能與時間抗衡的事物,竟能這么簡單而頑強。
很遺憾,每次發現圖書館的好,想拼盡全力去讀那里藏著的每一本好書時,都是在時間緊急的情況下,比如期末考試。
讓書做治愈者,讓書帶我們更多感官和心靈上的新體驗吧!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16
“我有622的情人,但我就是愛你。”
愛情是最困難的事,因為他(她)面對著的是一個企業無法進行完全可以掌握的個體。愛情是最奇妙的事,有的學生只是三五年,有的經濟持續了幾十載,而有的是在另一方工作逐漸發展走向世界盡頭時才對耳邊人呢喃一句:“真不可思議,我對于我們愛你這件事竟堅持了一輩子。”
太多的愛是一個悲劇。必須在死亡中解讀。費爾米納和阿里扎第一次見面,就成了一輩子的感情。沒有一種幸福可以和你我一起看夕陽沉沒,歲月去比擬。
公平地說,馬爾克斯的工作并不是這樣開始的。相反,他選擇了陳詞濫調的'”愛情”這個自古以來就有的詞,來觀看日落,講述碼頭工人的小調。
“我等了你五十一年四個月零八天。”頭發花白,弓腰駝背的男主人弗洛倫蒂諾站在風光正好的客廳里,顫巍巍地開口。面對著眼前這位寡婦的男子,心思敏感而細膩,在五十一年前宿命般的一眼是他苦痛的開端。菲爾明娜,那個長著一雙杏核眼,有著一頭亞麻色長發,走路像一只小母鹿的迷人少女,就此在他心底抽出芽,生出刺,長開花,成了這場“半世紀后仍未結束的驚天動地的愛情”的源頭。
費爾明娜結婚、懷孕、生子、兒孫繞膝都是跟另一個就是男人可以完成的;她的欣喜、悲切、嬌嗔、惱怒都為我們另一個一個男人一樣綻放,與阿里薩毫無相關干系。最令他快樂的事莫過于企業借著這個小鎮通過舉辦一些活動發展之際,在人頭攢動的時候已經遠遠地,默然地,肆無忌憚地欣賞她嬌艷的容顏,最多使用最多,在擦身而過的時候,脫下禮帽問候學生一句:“晚上好,烏爾比諾太太。”這是在半個世紀的守望里,他唯一標準還有一種勇氣說出的話。
如果人生是一個不倦的迷宮,那么馬爾克斯筆下的愛情就是一曲樂音,一聲細語。
“在某一個或者傍晚我遇上了你,我試圖通過走近你,用我所有的黑暗、困惑、苦悶去打動你,從此開始頹廢的生命里遭遇了忐忑心理不安的際遇,還在一個荒涼的愛情里偏偏開出了女性妖嬈痛楚的花朵。
當你用盡了我們歲月,歲月也用盡了你,你是否還真的可以認為文化流逝的時間已經算不了什么?你是否還能在一個雜亂的回憶里找到自己那個職業令你思念成疾的只言片語?“
不過這個瞬息,阿里薩便為費爾明娜傾心;不過一個瞬息,費爾明娜便從自己學習生活里抹去了我們那個地方名為阿里薩的幻影;不過發展瞬息,烏爾比諾先生就可以俘獲了費爾明娜的芳心;不過對于瞬息,阿里薩就對費爾明娜傾訴了自己數十載的衷意。五十一年七個月零十一天,不過市場瞬息。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17
馬爾克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霍亂時期的愛情》是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完成的第一部小說。
馬爾克斯曾說:"這一部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發自內心的創作。"
《霍亂時期的愛情》講述的是小說寫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愛的故事。他們在二十歲的時候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年輕了;經過各種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歲,他們還是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老了。故事其中又穿插了不同類型的愛情,而透過各種愛情,甚至,“連霍舌瓜身也是一種愛情病“
于是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隨著作者的筆觸,進入到故事中。磴過三天細細品味后,我完成了對這本書的閱讀,可這書里的故事卻帶給我無限的感觸和遐想......
書中的阿里薩,是個為愛癡狂的男人。他在一次與費爾米納的意外邂逅后,愛上了她。在那棵開篇被意味幽怨與隱痛氣味的苦扁桃樹下,阿里薩終于把長達七十張紙的情書交給了費米爾納。費米爾納也接受了他熱烈而矜持的'愛情。之后阿里薩等待費米爾納回信時患上了類似霍亂的相思。阿里薩讀費米爾納第一信是邊吃玫瑰花邊讀完的。阿里薩寄費米爾納頭發,費米爾納寄他制成標本的葉子,蝴蝶。阿里薩寫著自焚發燒的情詩,而費米爾納寫著清淡平常的家務。爰情爆發的不可收拾。
曾經也為愛瘋狂,這是霍亂時期愛情最閃亮見證。費米爾納離開那座埋葬她愛情的城市之前,給阿里薩信中夾著自己剪掉的頭發。旅途之中他們的愛情仍在狂熱繼續,實在太藐視當時爆發的一種病癥:霍亂了。相思病態類似霍亂,可能是馬爾克斯故設的意外。也給讀者造成不經意的意外,霍亂之所以用于這場爰情的恍惚意義。
在閱讀過程中,我一直在揣測:費米爾納與阿里薩是真的相愛嗎?特別是在費米爾納旅行后,與他第一次相見后說”不必了,忘掉吧"這就是兩年相愛的結果嗎?f話把阿里薩打入了峽
很多年以后,在費爾米納新婚的那天晚上,年輕的阿里薩躺在”那艘不該載他的被忘卻的輪船的甲板上”,發高燒,說胡話,那時他想起他的初戀情人,流了眼淚,也許是因為思念,或許是因為痛苦。我原以為他可以忘了她,可對費爾米納的愛是那么深刻而強烈,他做不到。于是他開始了等待,漫長的等待。
他等待著烏爾比諾一費爾米納的丈夫,離開人世的那在五十一年九個月零的等待后,他終于有機會向她再次表明自己的心跡,但又遭到了拒絕。阿里薩又耐心地用兩年時間與費爾米納通信,最后和她登上了”新忠誠號"輪船,開始了等待以久的旅行。
我實在佩服阿里薩那磐石般堅定的耐心,他也等來了他要的結果:小說結尾,阿里薩和費爾米納逆流而上,在船上升起了霍亂標志的黃色旗幟,再沒有什么人可以來打擾他們。船長詢問這樣漫無目的的航行還要繼續多久?阿里薩公布了他在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個日日夜夜之前就已經準備好了的答案:“永生永世!"這實在是難令人不動容。
可我總覺得,費爾米納答應了阿里薩,是因為老年后的孤獨與寂寞。甚至她和烏爾比諾之間也沒有愛情,他倆的結合是各取所需——她的美貌與傲氣;她要他的尊貴與顯赫。在之后的生活中,他們更多的是依賴。當發現丈夫有外遇時,她的憤怒曾使我以為是出于愛。可后來發現,那是因為她的自尊遭到踐踏。或許他們之間是有愛情的,只是他們沒發現,我也沒發現罷了……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18
愛情是每個人都有所期待和向往的東西,但是對于愛情,我覺得不管是花叢老手,還是清純少年,都只能觸碰她斑斕的外表,而對于她斑駁的靈魂一無所知。借著微博打出的噱頭,讀了八本中的其中一本--<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完之后,有些話想說一說。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小說講述了一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愛情史詩,這部小說涵蓋了愛情面目的多個可能性,飛蛾撲火的,忠貞不渝的,蔑倫悖理的,隱秘羞怯的,粗暴放蕩的,更有柏拉圖式的,轉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卻也沒給人紛繁錯雜的感覺,故事的脈絡很清晰,我只是對于文章的開頭對攝影師的描述有點摸不著頭腦,只是單純的引出烏爾比諾醫生走向死亡的前奏嗎,不得而知。
小說中,三個人物貫穿始終。
費爾明娜,傳統與反叛,理性和浪漫特質交織,在她身上看到了女性性格中包含的美好與缺陷,她永遠保持著高傲的姿態,一生不被侵犯,高傲似滲入骨血之中,與生俱來一般。我不禁想,她一直這樣端著,人前人后不曾放下,不曾覺得累,厭倦嗎?后來漸漸明白,那件綴滿高傲的華裳一經費爾明娜體溫的熨燙,便猶如千山萬水走遍終見歸宿般自然與她融為一體,成為她身體的一部分,讓她在平凡中開出花來,又哪來“累倦”一說,著實愚鈍。她身上的這種特質是現代很多女性所缺失的,也是所向往的,個人覺得女人本就該這般,不委曲求全,不將就憐憫,為自己而活,對自己負責,堅決果斷,這是一種態度亦是一種選擇。
對于費爾明娜,我覺得作者給予她太多偏愛,她就像被命運之神眷顧一般,佛羅倫蒂諾用一生去愛她,終身未娶,一直將她放在心里妥善保管。烏爾比諾醫生給了她地位和一個家,免她驚,免她苦,除了婚姻中的一些小插曲,也算給了她一世安穩。如此一生,她應該是知足的吧。對于費爾明娜,我欽佩,當她發覺讓一個幻影在自己心間占據那么長時間,墜入失望的深淵后,堅定利落抽身而出,斷絕一切關系,不留一絲退路,全身而退,簡直是女性的楷模,但我也驚訝她能這般決絕灑脫的放下一個曾讓她不惜違抗父命,孤身搏斗的人,理性的讓人覺得薄涼,她是那么自我,她的愛太過驕傲,她的愛缺乏仁慈,缺乏憐憫。
烏爾比諾醫生光鮮的外表,理性的思考都不能掩蓋他骨子里的懦弱,一個被家庭觀念和社會地位禁錮了一生的可憐蟲。他做什么事都必定瞻前顧后,畏手畏腳,從來不會隨心所欲去做一件自己喜歡卻有失身份的事,一切有損他聲譽的事都束之高閣,就連婚外戀與她人做愛,都掐準和靜脈注射藥物一樣的時間,匆匆完成,如公務一般,了無情趣。多么可憐可悲可笑。這也說明一個問題,一旦一個人得到的越多,地位越高,那么他承擔的風險也愈大,顧及的也愈多,因為高處不勝寒,站的高,一旦失足,摔的`就慘。恰恰那些孜然一身,不名一文的人才活的率真隨性,因為他們沒有什么可以失去,所以對一切都有恃無恐。糾結分裂的現狀,多少讓人覺得無奈。
佛羅倫蒂諾用一生去愛一個人,把對愛的所有偏執都給了費爾明娜,這樣的偏執讓人覺得心力交瘁,費之于他,猶如非病毒性霍亂在他身上肆虐一般,寢食難安,神思枯竭。當他確定自己和費爾明娜真的結束了,母親送他遠走的前一晚,他在費的陽臺下拉響為她創作的愛的華爾茲,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后,頭也不回地在死一般寂靜的街道上漸行漸遠時,心里感到的并不是明天即將遠行,而是仿佛多年前就已抱定永不回來的決心,離開此地,足見愛得深切。但是最后并未遠行成功,而是懷著對費爾明娜的愛,等待了多半個世紀。后來他嘗過女人身體帶來的快感后,便一直與多個女人保持這種肉體關系,他沒有對費守身如玉,卻也是守心如一。最后在烏爾比諾醫生死后,他終于有機會為自己的等待畫上一個完美的句點。他與費爾明娜在一艘為避人耳目而升起霍亂之旗的船上過著新的卻也帶有欺騙性的生活,他用“一生一世”來回答船長究竟要走到什么時候的問題,不禁讓人淚目。他用一生詮釋一段愛,不知是可敬還是可憐呢。他如此執著也許有求而不得的原因吧,漸漸,想她變成了他的習慣,愛她變成了他的宿命,它所要的幸福就是陪著她一起見證歲月老去的模樣,一起傾聽時光流逝的聲音。我覺得書中的佛羅倫蒂諾是一個偏理想化的人設,為愛而生,逐愛而活,為了愛散發出向死而生的魄力,他的愛是烏托邦式,像火焰,激情澎湃但也會灼傷自己,與當下的現狀格格不入。注定不被接受認可。
我深知我寫的每個字每句話都含有我的感情觀,有自己對愛情的想法,成熟不足,稚嫩有余,卻也飽含赤誠真心。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19
書還是上次推薦《三體》的那位孩子推薦的,是txt文本,躺在電腦里好長時間,只因為開頭實在不太討喜,感覺是要寫一篇戰爭時期的愛國主義的小說。所以就擱置了。近期時常夜班,白天被對面人家的裝修吵得睡不著,索性起來看書,百無聊賴打開電腦,越看越喜歡。果然好書就像一壇酒,越是細細品味,越能感受濃香滿懷。
大概的內容是一個窮酸文藝少年(阿里薩)在年輕時鐘情于一位閨中白富美(費爾米娜),后來陰差陽錯,白富美的父親把她許給名望很高的醫生,知直到晚年醫生去世,這位已是古稀的阿里薩依然守護自己的愛情。
聽起來很浪漫對吧?
其實浪漫只是這部作品的一個線索,以之為中心展開的,是種種骯臟破碎的現實,作者用了一根金色的長線,繡起了愛情的華服,然而拼湊起這華服的材料,卻是一些支離破碎的,凌亂的,甚至有些骯臟,自私和殘忍的“愛情”片段,在這個層面上,作者是有野心的,他試圖通過阿里薩這個角色的一生,來道盡這世間的萬般情愫.
不得不承認,他做到了。
早在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哥倫比亞,控制書信往來的,仍是航運,阿里薩寫給他的費米爾一封又一封的愛情告白,也是通過海上運輸實現的,無巧不成書,年輕的阿里薩是一個航運天才,精通各類天文地理,更巧的是,他有一個控制全地中海航運的大公司的總裁叔叔,叔叔后來把海航運輸事業交給阿里薩繼承,這也使得故事多少有點逆襲的色彩。在那些思念纏綿的夜里,阿里薩改變整個地中海的航運路線,只為給他心愛的女孩送上一封情書。這個情節設定,真的不知道捕獲了多少的少女心。阿里薩雖然天賦異稟,但他似乎更感興趣寫詩彈琴,這種浪漫主義,也多少成為了他今后愛情的基調——一個追求極致浪漫和絕對忠貞的人,要么在現實面前妥協,要么維持著脆弱的本性,痛苦過完一生。
沒錯,阿里薩是后者。
我不知道我們這個年紀,是否還有人愿意相信“一見鐘情”,但不得不承認,讀到阿里薩第一次見到費米爾的片段,還是會覺得好浪漫,大樹下的初次邂逅,以花為誓的堅貞不渝,一封又一封的情書,夜半小山坡的提琴獨奏,只為讓心上人明白自己的思念。但是意想不到的是,他們經過重重阻撓,在一個集市上終于有機會單獨說上話時,卻成了“見光死”——費米爾見到瘦弱矮小的阿里薩站在自己面前,又說了一句并不討喜的話(姑且認為是命運的安排吧),竟懷疑起自己的愛情來。她苦惱,懊悔,甚至羞愧,為自己竟把愛情許給了這樣的人,這看上去很莫名其妙,但又多像年少時候的我們——總是把所愛的人想的那般完美,而距離拉近,缺點放大,甚至,受“命運的嘲弄”,根本來不及放大,只是展現了并不那么客觀的一隅,于是我們掉頭就走,不去細想,直接全盤否定之前的所有細節,將幼嫩的愛情襁褓扼殺在搖籃中。
緊接著,費米爾嫁給了年輕帥氣又有威望的年輕醫生烏爾比諾,這是一次接地氣的相遇,也是一段接地氣的婚姻。費米爾說醫生對她的追求不是連綿不絕的浪漫情話,他能給她的只有最世俗的:安全感,和諧和幸福,這些東西雖然不是愛情,一旦相加,也等于愛情,于是她選擇嫁給醫生。我不評判這樣的選擇,就個人而言,相較于阿里薩,我還是更喜歡醫生這樣的人設。且聽我分析一下阿里薩這個人。
阿里薩內也許真的視費米爾為世上唯一的真愛吧,但他后來做出的事情真的很讓人匪夷所思。最初得知費米爾結婚后,他很傷心,但不久后,他竟流連各中色情交易的場所,雖然只是去看書,也是讓人難以理解的。更過分的是,不久后,他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喪失了自己對愛情的堅守(我不知道作者這樣的情節設定是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還是就像我之前所說,越是過分強調自己底線的人,一旦底線喪失,就會一發不可收拾),然后便開始了他放蕩的愛情生活。我后來看過別人的書評里說阿里薩一生總共交往過一百多位女性,這個細節我倒是沒有注意,不過當時就對他頻繁的愛情捕獵表示極度的反感,我不明白一個口口聲聲說自己此生只為一個女孩忠貞不渝的人,為何屢次向自己的欲望妥協?也許是心理上要擺脫孤單的欲望占更主要的因素吧——但退一萬步講,一個人如果不能學會和自己獨處,不能通過更加健康的方式排解孤獨,和自己的靈魂共處,那他還能是一個完整的,優秀的人嗎?
書中花了巨大的篇幅講阿里薩的各種“情史”。拋棄偏見,理性看待的.話,這無非也就是一次又一次人與人靈魂的對話。這其中最多的時寡婦,我記得有一段描寫,有一個和阿里薩保持聯系了很多年的寡婦,在年老色衰時,阿里薩忽然造訪,她竟自卑到不敢正視當下的自己。我忽然好可憐這個女人,不知道她這一生又是否真正被人疼愛,是否享受過真正的愛情;還有印象最深也是感觸最深的,是那個黑人女孩卡西亞尼(特地找出了她的名字,以表示對她的尊重),她愛阿里薩,她為他掃清事業上的一切障礙,但她從未失去自我,她也從未輕視自己,在愛著阿里薩的同時,她成就了最好的自己——從一個看上去只能打掃衛生的女傭變成了精明能干的職業女強人,擺脫了她出生的階級——如果這個世界上真的有愛情,我愿意相信這才是愛情最好的樣子。
然后還有因他而死的3個女人:養鴿人的妻子,瘋子,還有最可憐的阿美利卡.維庫尼亞,這個年僅16歲的高中女學生,竟被阿里薩的“愛情”給活活害死了,在照顧阿里薩生病時,她發現了他寫給費米爾的一封有一封情書,原來那些所謂的愛情,不過是他消遣的工具,于是她在學校自殺。
這些“愛情”,大多自私,骯臟甚至殘忍,但也許這就是世間愛情該有的萬般姿態,亦或,在每一段感情里,都多少有這些影子——悸動,純真,美好,踟躇,羞惗,試探,激情,欲望,理性,自私,遺憾。但我多么羨慕費米爾與烏爾比諾醫生的愛情,平淡,庸俗,甚至有污點,卻能嘟嘟囔囔吵吵鬧鬧,彼此不離不棄過完一生。
碼了這么久的字,也沒有寫出個所以然,看完書的時候是近一個月前,那時候有萬千思緒理不出來,總覺得作者想表達的愛情哲學太過宏大,自己又無法高屋建瓴,索性等過一陣再寫,卻沒想到此時此刻也沒有表達完當初想法的千分之一。不知道當初推薦我讀這本書的人,是否也有著相似的感慨。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20
剛開始打開《霍亂時期的愛情》,特別欣賞和羨慕費爾明娜和烏爾比諾醫生的婚姻狀態,像一場戰爭、像一種游戲。書中道出了婚姻的許多本質。費爾明娜曾說:社交生活的關鍵在于控制恐懼,夫妻生活的關鍵在于控制厭惡。作為一個已婚兩年的我來說,漸漸會感受到這些,因為兩個人長期在一起,看到對方的所有,婚姻的真實面貌慢慢就會變成越來越接近世俗和彼此較勁的一場游戲。但是這些不妨礙他們繼續相愛,反而會增加某種黏性,我把它稱之為親人間的紐帶。
繼續讀,讀到弗羅倫蒂諾。阿里薩的出現,那個熱烈、純真的詩人般的少年,在見到費爾明娜的第一眼起,他的失眠、緊張、焦慮。就伴隨了他一生。這里讓我驚艷的有兩個點:一個是馬爾克斯描寫關于弗羅倫蒂諾的母親發現兒子墜入情網后,鼓勵他要充分享受愛情帶給他的感受,不論是痛苦還是欣喜,都要去接受,因為世上沒有幾人能嘗到真愛,并去真正經歷這些過程。還有一個點是弗羅倫蒂諾被費爾明娜拒絕后,雖然一開始經歷了很痛苦的'一段時間,但是他的內心卻是一直忠誠于費爾明娜,并堅守自己給她的承諾。他并沒有因為自己的愛想要去占有和破壞費爾明娜的生活,而是選擇一直默默守護在有她的地方,并且靜靜等待烏爾比諾醫生死亡的那一天。最后瘦骨嶙峋的兩位老人終于結合,這種結合我認為是形而上的,是普通人所不能企及的。
最后,我想說,無論如何這真的是一本偉大的史詩般的書籍!故事的原型人物是馬爾克斯的父親,他是一名報務員、詩人和小提琴家,正是弗羅倫蒂諾的原型。包括里面姑媽的設定、阿里薩在福音花園夜拉小夜曲。等等這些細節也都是真實存在的。所以真的,作家就是有非凡的能力,能把生活變成藝術。
我所能想到,上天給一個年輕人最棒的禮物,大概是“熱愛藝術”。越是用心孤苦的,越是能抵御世俗。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21
“我一生有622個情人,但我只愛過你。”
愛情是最困難的事,因為他(她)面對著的是一個無法完全掌握的個體。愛情是最奇妙的事,有的只是三五年,有的持續了幾十載,而有的是在另一方逐漸走向盡頭時才對耳邊人呢喃一句:“真不可思議,我對于愛你這件事竟堅持了一輩子。”
太過深情即悲劇一樁,必須以死來句讀。費爾明娜與阿里薩初見時的驚鴻一瞥,竟成了彼此—生的眷戀。沒有怎樣的幸福能與我跟你并肩看夕陽沉淪,歲月老去相媲美。自開讀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就有一種放不下的感覺,于是,即便是在這樣一個少見的排滿"外交活動"的繁忙周末,還是忍不住一口氣讀完了通篇小說。仿佛跟隨著一章蕩氣回腸的交響樂經歷了一場跌宕起伏激情壯闊的人生之旅。
馬爾克斯是個名副其實的文學大師,他沿襲著“百年孤獨”以來一貫的語言風格,用詞洗練而精準,韻律感十足,畫面感極強,人物個性鮮明生動,呼之欲出,最難得的是他慣用犀利加幽默的語言方式嘲諷世事,敘述現實社會殘忍,用充滿了浪漫主義情懷而又不乏人性溫暖的筆觸描寫著現實社會最真切的傷痛。
沉浸在對亡夫的思念中的費爾明娜,其實同樣無法忘記那段長久而受阻的愛情。五十一年九個月零四天。弗洛倫蒂諾阿里薩沉迷在對費爾明娜的愛情之中,為了逃避這份愛情帶來的`痛苦,他一次一次地尋找著“黑夜里的小鳥”,并把跟這些女人的交往記錄下來,“只因為缺少那一個女人,他便希望同時和所有的女人在一起”,盡管所有的女人加起來也代替不了費爾明娜。
你很難想象,為了心中的愛情,弗洛倫蒂諾愿意付出任何代價——金錢或者人情,又或者這位店主一生最想得到的東西——只求他把那么鏡子賣給自己,其目的就是因為鏡子里的那片天地,他愛戀的形象曾在那里占據了兩個小時之久。不僅如此,為了配得上他的花冠女神,弗洛倫蒂諾費盡心機當。上了內河航運公司的老板,并且精心打造了一—座愛的宮殿,在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天的漫長等待之后,在自己已經八十歲高齡的時候,終于收獲了守候一生的愛情。在小說的結尾,“新忠誠號”在返航后調轉船頭,重新駛向黃金港,再次踏。上他們的愛情之旅,一直走,一直走,走到一生一世。
我想,這是那些為了所謂苦衷便鬧得誤會重重的戀人們所無法想象的吧。半個世紀,一輩子,阿里薩將守候等到了盡頭,將愛情釀成美酒。兩個鶴發雞皮的老者,終于于“忠誠號”上牽起了對方的手。這不存在相守恨晚,無關乎虛度了前面的時光。此時的他們,已經經歷過了人間的浮華和無奈,剩下的只有最簡單的愛。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22
終于讀完了這本小說,談不上輕松,中間斷斷續續讀了很久,我一度以為這本書寫的不是愛情,而是婚姻,穩定的跨越兩個世紀的幸福婚姻,和另一個被愛情傷害的人為了內心發泄情感而在不同女人身上尋求安慰的故事。
女主角費爾明娜是阿里薩的初戀,有錢的小姐和會拉小提琴,為愛而奮不顧身的少年,在一段看似轟轟烈烈,實則建立在幻想的基礎上的關系中,我覺得費爾明娜獲得的是一種理智的解放和對父親的反抗的快感,而阿里薩則是全心全意愛著這個人。當費爾明娜第一次真實接觸阿里薩時,她就明白了自己不愛這個人。在父親的有意撮合下,她和烏爾比諾醫生開始熟悉,在醫生彬彬有禮的愛慕和追求下,她選擇了妥協,嫁給了醫生,然后開始了長達跨越兩個世紀的`穩定的婚姻關系,在外人看來是如此的的幸福,包括阿里薩,但是夫妻之間的摩擦和矛盾是瑣碎而致命的,費爾明娜怨恨著這一切,夫妻二人其實很多時候都在忍受對方。
而阿里薩這邊,則戲劇化的多。他和無數女人,尤其是寡婦發生了關系,每一段關系里面,我都能看到愛的字眼,我不知道這到底是是不是愛,但是在他已經到了當爺爺的年齡的時候,依舊在和自己孫子輩的妙齡少女發生肉體關系,這其中也有愛的成分,只是不知到底有多少。每一次阿里薩幾乎迷失的時候,就會在公眾場合不經意間碰見費爾明娜和醫生夫婦。這是他心底的愛又會激發起來。他的一生,就像是在費爾明娜這條主線上生出了許多旁支,來幫他轉移痛苦,解決內心訴求,更多的時候則像是一種習慣,以證明自己還沒有老,能一直等到醫生去世,等到費爾明娜成為寡婦,能等到自己再次追求上她。多么瘋狂而大膽的想法。
最終,費爾明娜和阿里薩一起躺在了掛著黃色旗幟象征霍亂的船上,重新開始了他們等待一生的愛情。
其實這篇文章花了很大篇幅在寫費爾明娜和醫生的生活,而且他們的婚姻生活是幸福而長久穩定的,被絕大多數人稱贊和羨慕。只是我不知道這是否也是愛情的一種。阿里薩荒誕的生活和克制過時的外表完全是兩個極端。他們的愛情,是在一種壓抑絕望的社會背景下,在暮年腐朽的陰影中開出的白色玫瑰,就像文中所說:“想不到愛你竟成了我唯一的宿命。”不是年輕時候的轟轟烈烈,也不是壯年時的安穩踏實,是窮其一生,為愛而活。
讀完之后,更多的不是感動,是感慨。或許年輕時會遇見很多風景,但在老了之后去回顧,更多的是今不復昔的無奈,相伴一身的丈夫,走的時候讓自己既痛苦又怨恨,回想這一生,受到了世俗的一切束縛,到頭來也不知道何為愛,何為存在。生命的盡頭,終于體會到了什么是愛情,但終究短暫。
其實現在很多人都懼怕婚姻,因為日積月累留給雙方的,多是生活的教訓。其實仔細想想,和身邊的人一起走過幾十年的歲月,忍受著對方的各種毛病,拴在身上的,更像是一種責任,而不是最初以為的愛。似乎只能把轟轟烈烈的愛情留給年輕的歲月,等到一定年紀,就急著找一個人,無論愛與否,匆匆忙忙的過下去。我見過許多老年夫妻,并不是書上看到的和諧共處,將愛延續這一生。他們之間因為小事爭吵,無法忍耐對方的任何一點毛病,卻只能拴在一起了卻殘生,有溫馨的生活,更多的是生活的殘酷。
但是呢,我依舊希望每一位尚且年輕的朋友,選擇自己真正愛的人,能走多遠是緣分,但是能一起走就已經是生命中難得的美好了。給大家放個視頻吧,《剩者為王》里面的,希望你們能看完吧。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23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書是我在五月的最后一天看完的,本來想趁熱打鐵,在剛看完心里廢話最多的那會寫讀后感,但又再次因為懶惰我遲遲未寫。恰巧昨兒玩了一會的真心話大冒險,免不得回答了一些關于愛情的問題,思考問題時突然感到我的腦瓜殼被敲了一下,好像是有那么個讀后感還未完成,并且覺得心里確實有些想法,就算再懶也得把它們一吐為快為好。
關于這本書的書評在網上一搜就是一籮筐,我既不懂馬爾克斯,又不懂文學鑒賞,也就不班門弄斧寫那種文縐縐的、拿腔拿調的書評,只是就銜取一小部分的內容、再結合自身經歷稍稍寫寫雜亂的感想——而這本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花冠女神”費爾明娜對茄子態度的變化。
費爾明娜從對茄子的“深惡痛絕”,再到后期恨不得天天吃“茄子大餐”,這是費爾明娜對烏爾比諾醫生的讓步,是在他們長期相處下所做的妥協,是為他們的愛情所做的改變,而悶在我肚子里就快發霉了的,就是一個人是否要因為愛而做出改變這個問題。
好巧不巧,本人最近剛剛開始接觸《中庸》。雖然我自身的思想沒什么深度,根本讀不懂《中庸》,但是《中庸》中的某些思想卻深深在我愚蠢的腦袋里留下烙印:中庸,是堅定、是勇毅,是多元協調、獨立不倚。昨兒個有位朋友抽到的真心話問題是:你會為喜歡的人做出什么樣的改變?那位朋友的回答是:在不觸碰原則的情況下盡可能做出改變。
雖然這不是對我的提問,但是我也不由自主并且自以為是地自己在心里回答了一遍這個問題:首先,我為我這位朋友敢于為愛獻身的精神感到感動,并且我大體上同意并且支持他的想法,畢竟相愛的雙發相互磨合相互鼓勵相互促進,沒人會說這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并不對其百分百地贊同,因為我并不想對所愛之人做出太大的改變,并且我也不希望對方因為我而做出太大的犧牲。雖然不知道“中庸”放在“愛情”這種語境下合不合適,但我還是希望相愛的雙方在互愛中能做到“堅定勇毅”,不論對方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依然能夠堅持自我的獨立。
我在這又想提到舒婷的《致橡樹》。在我心里,完滿的愛情就是“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是“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是“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性情相投三觀一致;是獨立卻深情。這樣的愛情對我來說才是最輕松自在的——首先,再這樣的'愛情本身就是以平等作為前提的,而平等這一前提的存在可以避免日后某一方被另一方PUA;其次,因為人的特殊性,兩個人在一起肯定會產生矛盾,而在矛盾之后,有的人會選擇讓步,甚至選擇為愛改變人格;有的人會選擇大干一架用拳腳解決問題——后者的解決措施絕絕對不可取,前者選擇讓步確實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但我絕不支持為愛甚至犧牲到改變自我——畢竟二者是平等的,個體的獨特性是生而為人最令我驕傲的的部分,我沒必要為了你而去犧牲自我的獨立。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24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被譽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之一”。《霍亂時期的愛情》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完成的第一部小說。講述了一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愛情史詩,窮盡了所有愛情的可能性:忠貞的、隱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圖式的、放蕩的、轉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馬爾克斯曾說:“這一部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發自內心的創作。”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哥倫比亞,瘋狂的愛情如霍亂一般橫行。意外死亡的烏爾比諾醫生的葬禮上,他的妻子無比悲傷,卻迎來了一位出乎意料的客人:她曾經的戀人弗洛倫蒂諾出現并告訴她,半個多世紀后,他還在等她。一切都始于多年前偶然的一瞥,年輕的接線員弗洛倫蒂諾對費爾米娜一見鐘情,二人私定終身,卻遭到費爾米娜父親的反對,感受到戀情虛無的費爾米娜離開了他。五十多年后,他終于有機會再次宣布他不變的愛情……
許多人都是通過《百年孤獨》認識馬爾克斯這位大文豪的,而我第一次讀他的作品,還是通過兒子非常喜歡馬爾克斯的作品的,在高三這么緊張的學習生活中,兒子還是抽時間讀了他的一些作品,可見大師的魅力。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馬爾克斯最負盛名而動人心扉的愛情小說。弗洛倫蒂諾對費爾明娜的愛,美得像是一場世間不存在的幻想,許多人為愛情發燒,只是一陣子,而弗洛倫蒂諾卻發燒了一輩子,在毫無希望的情況下,等待了半個世紀,永遠保留著精神的純潔,獨身直到古稀之年。直到費爾明娜真正愛上他。登上那艘開往一生一世的船,不顧一切的`兩人,雖然都已屆古稀,但愛情的姿態,卻永遠年輕。馬爾克斯筆下所展現出來的世間愛情百態,最圣潔不過如此,即使閱盡紅塵,歷經風月之后仍然情比金堅,摯愛無雙。
書中的一對夫妻,丈夫臨死前說“只有上帝才知道我有多愛你”,但明明之前他們還在為生活瑣事爭吵。這是多少情侶間的真實寫照?“你要永遠記住,一對恩愛的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穩定的關系。”,這又是多少人婚后的心理?如他自己所說,寫盡了世間的愛情。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25
這本書是一個同學借給我看的,在去清河灣中學實習學校的四個小時地鐵上陸續看了一些,沒有讓我覺得這來回的四個小時是一天中浪費的時間,很充實…
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對費爾明娜·達薩一生愛的等待讓我對愛情多了一份敬畏感,原來愛一個人是刻在骨子里的,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不會因為不期而遇的戀情而忘記,不會因為得到的喜悅而迷失…阿里薩一生有過很多女人但卻為達薩終生未娶,因為一個女人而有很多女人,和其他女人在一起的時候是愛但只是那一時那一刻的需求,而達薩才是他心中永遠忘不掉的愛戀…遇見時的小鹿亂撞年老時的初戀般的`感覺,歲月帶不走年老磨不滅那刻骨銘心的愛…
書信維系的愛情字里行間都傾注著寫信人的愛意,不像現在隔著屏隨意打字表現出來的調侃…那是花心思花時間動情琢磨出來的,而不是不經大腦不問心的隨意…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天的等待,阿里薩和達薩終于走到了一起,歷經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巔峰時刻,彼此以不一樣的身份,帶著歲月的沉淀,懷著最初的那一份心動笨拙的摸著彼此的手…
在開始的時候,很害怕阿里薩因達薩的離去而放棄自己,有一段時間是這樣的,得了霍亂一樣癥狀的相思病,但作者最后還是把阿里薩塑造成了一個繼承叔叔公司的董事長,有了不一樣的身份與職責,多了一份穩定與沉淀…思想上的升華,物質上的滿足,精神上的抖擻最終贏得了達薩的另眼相看…
愛情是美好的…不管之前有什么不如意,依舊要相信愛情。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26
愛情是什么?是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初次透過窗戶看到費爾明娜·達薩時那種無可救藥的淪陷?還是烏爾比諾醫生和費爾明娜彼此依靠的同時默默忍受對方身上不可思議的一切?是阿里薩苦思冥想之后,終于見到闊別已久的愛人之后那種春天的感覺?還是費爾明娜在長久分別后的再次相遇時那義正言辭的拒絕?到底是什么?
《霍亂時期的愛情》,書的名字似乎隱約的給出了答案。書中佛羅倫蒂諾·阿里薩在忍受分別之后滿懷期待的見到費爾明娜時,在他以為所有的一切都將會像他們長久的通信中建立起來的溫存那樣上演時,他的花冠女神卻僅僅用闊別之后在街頭相遇時的幾句話,頃刻間讓他的信念碎的體無完膚。此時的他就像是得了可怕的霍亂,在備受內心折磨和煎熬的同時,從一個個生命中的過客身上尋找她或與她相似的味道。其實,說那些“她們”是生命中的過客是不太準確的,因為就連阿里薩自己都隱約覺得他和她們之間有一些愛情,不管是徹夜尋歡的寡婦,還是一直陪伴在他的身邊,并幫助他穩固商業地位的萊昂納·卡西尼亞,還是正值花季的阿美利加·維庫尼亞,亦或者是那些給他片刻歡愉卻叫不上名字的“她們”。但是,有一個身影始終縈繞在他的腦海中片刻不曾離去,那就是透過窗戶看到的費爾明娜。以至于在他流連于那些固定情人的床第間時,連他自己都一度認為他可以從容地將費爾明娜放下時,卻在偶然透過鏡子看到她后,不惜代價將那面鏡子放到了母親的臥室,在倍感孤寂的時候,在母親曾經的臥室里看著那面曾片刻留有她綽約身姿的鏡子前睡去。費爾明娜,一個起初被突如其來的愛情撞亂了心緒的少女,在阿里薩寫給她的一封封信件中逐步憧憬著自己的愛情,并為此深深感到幸福。可是父親的干涉,卻使得她不得不暫別這座愛情最初發生的城鎮,可是她覺得就像度假一般,她總要回到那個阿里薩為她演繹愛的旋律的窗前。盡管后來暫別的日子里他們仍就鴻雁往來,盡管愛情好像從來未曾一改初衷。可是在阿里薩肝腸寸斷的等待之后,她所能給予他的僅僅是幾句輕描淡寫的拒絕。其實這是一段除了父親之外,身邊為數不多的可以傾訴衷腸的親人予以祝福的愛情,姑媽埃斯科拉斯蒂卡在她猶豫不決時給了她答應阿里薩準備求婚的勇氣,伊爾德布蘭達表姐在經歷了表妹的愛情之后也覺得與阿里薩完婚是最好的結果,可是一切毫無征兆的情況下,她揉碎了阿里薩的求愛之心。此后任憑華爾茲想起,任憑他飛黃騰達,她都視而不見,甚至冷漠異常。
不能武斷地認為烏爾比諾醫生在愛情的世界里是個悲劇,因為就在他從梯子上跌落后奄奄一息的時刻,他嘴里還是念叨著對費爾明娜的愛意。只是這段婚姻開始的.時候,婚姻的雙方都明確地知道他們之間沒有愛情。可是,隨著瑣碎日子的流逝,他們在經歷短暫蜜月期的甜蜜以及日后的爭吵,分分合合之后,到了皮膚皺皺巴巴、步伐顫顫巍巍的年紀,卻發現連同結婚初期對方身上不可忍受的毛病都成了深深地依賴和習慣時,他們都確信他們之間有愛情。以至于察覺到丈夫身上不忠的味道時,費爾明娜覺得生活瞬間塌陷,包括遠走之后突然泛起的回家的那種強烈的感覺都是愛情發生過的佐證。烏爾比諾在和林奇的邂逅中尋得了久違的心潮澎湃的感覺,但隨之而來的便是更深的虛無和縹緲,他費盡心機不讓妻子發現自己的不忠,卻又在妻子僅僅是毫無證據的揣測之時毫無保留的和盤托出,難道說這不是愛情?他們之間所有的一切就像他出診時的那輛馬車一般,總是穩穩地停在人們輕而易舉就能認出的地方,即使是幾次不同尋常的路徑之后,卻也毫無懸念的回到原處。在經歷了所有平淡的日子,以及平淡日子里為數不多的刺之后,隨著烏爾比諾醫生的意外逝去,費爾明娜陷入了深深地孤獨和失落,為了躲避對丈夫無盡的思念,她放火燒毀了所有能令她回憶起丈夫的東西,如同賣掉父親的房子以逃避她對阿里薩的回憶一般,只不過這些舉動都是徒勞,因為有關愛情的回憶早已經刻骨銘心,永不磨滅。
在丈夫的葬禮上,費爾明娜遭遇了阿里薩不合時宜的表白,她將它視作對丈夫和她的侮辱,并寫了一封充斥著刻薄和侮辱的回信,可隨后卻又追悔莫及。而阿里薩卻在收到這封回信時,看到了希望,她的回應就是愛的可能。隨后的情節,顛覆了整本書的故事梗概,卻默默契合了他們初次四目相對時早已寫下的結局。愛情還是發生了,或者是一直都在發生的愛情終于在他們有生之年再一次溫暖他們。當他們暮色垂垂的坐在一起出行的船上時,當他們再一次用習慣和陪伴詮釋愛情的時候,在看似意外卻又是順其自然的原因使旅途往復循環的時候,躍然紙上的是一生一世的長情,卻不似承諾那般突兀。
陪伴不一定是最長情的告白,愛情也并不是一顆心揉碎另一顆心的過程,所有的仇恨與偏見放到時間的長河中都是微不足道的,所有曾經執著過的美好與艱辛,在黃昏時分,在皺巴巴的心里都再平淡不過,過盡千帆后,在互相依偎的夜色里,他們還有我們都會發現,我們愛的其實是愛情本身。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27
我必須為我最愛的這本書寫點什么。這種想法也許從我開始閱讀它的第一行字時便已經產生,以至于在往后細讀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滿了都仿佛是從自己心底涌出來的一般。誠然我覺得即便用盡我所熟悉的一切華麗辭藻都無法表達盡我內心的崇拜感,但我依然要寫下這一刻膚淺而片面的感受。在此之前,我已經飽受好幾個失眠的夜晚來組織這些語句,用最澎湃的言辭來贊美,我的血液之內涌動的愛的激情。是的,因為愛而蘇醒的麻木而平庸的生命,那就是我一直所向往和探索,卻一直沒有看清楚的愛情的面目。化腐朽為神奇這樣司空見慣卻毫無血肉的贊美第一次在我的筆下發光。什么“朝思暮想、魂牽夢繞、千回百轉……”這些詞語一遍一遍數下去,一遍一遍的重溫,總算是有所領悟。正是這本書,讓我單薄的生命變得豐盈,但我更情愿相信,那是一種叫做“愛情”的東西。我決不認同這是一本充滿遲暮感傷的書,相反,那正是生命、激情蓬勃,充滿了青春揮散不去的羞澀同時也承載著歲月的腳踏實地。
“原來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沒有止境的。”
我承認馬爾克斯的每一句話,都像是我前世所經歷過的那樣,在我的腦海中殘存著記憶,然而,這句話是特別的。與我以往的理解有所不同。是的,我以為死亡才是永恒,而生命卻短暫如煙花。這時,我知道我錯了,當我看到這本小說的最后一章,看到歲月在兩位老人身上留下的不可磨滅的衰老的痕跡,穿越過那種即將消逝而去化為灰燼的憂傷,我看到生命的反抗。至今為止我所見過的最瘋狂的事情——兩具年過半百肌肉松弛的`身體在船艙中做愛,沒有骯臟的欲望,只是純粹的沉醉。簡直太瘋狂了,那種垂死掙扎在生命力即將殆盡的年齡邊緣,以一種最純潔的方式相愛。除卻污濁的道德觀,相信最本真的心靈。是的,這一切早已超越死亡、超越孤獨、超越偏見、超越高傲、超越愛情本身。因而令人戰栗。
與愛隨之而來的恐懼。孤獨以及面對死亡的恐慌。
一直以為自己對愛的理解已經足夠深刻,但看完這本書,才發現,自己的認識不過只是冰山一角,實在微不足道。馬爾克斯的語言實在是太精確,精確到每一絲細微的情愫都被放大成無數的句子,以至于那些不曾被明晰的感覺,也被挖掘出來了。面對愛情的恐懼,那不單純是一種對于失去的恐懼,恐懼失去簡直是太膚淺的事情了。“愛的恐懼”實在是一個極富神秘感的詞語,充分描繪出愛情的神圣與崇高。我暫時找不到更準確的語言來解釋我對這一想法的理解。而“孤獨”是那樣一個深邃的詞語,它賦予生命更多的悲情與張力。也許它來源于為擺脫孤獨而產生的各種神話淵源,這個自人類誕生以來便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的命題,必須在與愛情碰撞的時候才能摩擦出更燦爛的花火吧。在愛情中思考人生,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愛情必須上升到某種精神的高度,才配稱之為愛情,就像在阿里薩追尋達薩的漫長的歲月中,達薩早已變成一個超越愛戀對象的精神載體,當他追求到她時,她才真正的成為她自己,他也才變得真實。這是一種至上而下的轉換,充滿了生命的現實感和厚重感。當他與她結合的那一剎那,我相信,死亡已經不再那么令人恐慌,因為愛情創造的奇跡會一直延續,生命也將一直延續下去。告別或者死亡才是短暫的。
各種形式的愛。
當我了解到馬爾克斯創作這部小說的一些細節。我更清晰的從中看到父輩愛情的影子,猶如達薩對丈夫的愛,直到丈夫去世才被她自己承認,那是一種毫無激情可言,卻深沉持久的愛情。“你要永遠記住,對于一對恩愛的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穩定。”這句在達薩年輕時候聽來冷酷無情的威脅,卻在丈夫去世后才深刻體會其中深意。那幾乎是最真誠的愛情宣言,以至于將那些逝去的枯燥寂寞的歲月變成幸福的畫面。即便是平庸而瑣碎的,在失去之后都會彌足珍貴,這是一位老人最坦誠的忠告吧。
唯有愛情能與死亡和孤獨抗衡,然而與愛情結伴同行的也是面對死亡與孤獨的恐懼!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28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被這個春節嚇到了。出生至今,從未有過這樣的新年。
小年夜圖書館借一些書,心理想它們也許能陪伴我,度過一個惶恐時期。然而發現,在家讀不進去。是我心態焦灼嗎?還是我借的書,本身有點問題呢?
借了一本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書名早已如雷貫耳,據說作者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許諾要寫一個圓滿的愛情故事。馬爾克斯反對愛情的悲劇傳統,他用溫暖的故事情節為底料,奉獻出一部與眾不同的,反映老年人愛情的小說。
然而,在閱讀這部名著時,我經常中斷。是因為故事不吸引人,還是因為敘述語氣,或是因為我讀書缺乏耐心?
恐怕三個原因都有。
小說男主人公弗洛倫蒂諾﹒阿里薩一出場,我就有拋棄閱讀的念頭。每個閱讀者,都懷揣著各自不同的目的去閱讀,就算是沒有目的,純解悶翻翻,也算是一種目的。
記得若干年前,網上曾排名最難閱讀的`幾本書。《紅樓夢》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赫然在列。為什么會被認為難讀?我試圖用自己的理解來分析一下:
大多數讀者,不喜歡那種半文半白的敘述語言,不管文言文有多么典雅,多么節奏感和鏗鏘有力,年輕一代會敬而遠之這種大部頭。
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馬爾克斯,那種語言,又是另一種折騰。隨便翻動幾頁,發現他幾乎每個句子里面都要加定語,大量的定語。
書中隨便抓兩句:而在皮奧第五死于一次之路不善的腸絞痛之后,也是叔叔擔起了照顧母親的責任。
她不寒而栗,就像年少時曾看見弗洛淪蒂諾﹒阿里薩站在她的床腳一樣,只不過后者的出現并非出于仇恨,而是出于愛。
馬爾克斯式的語言風格,也是形容詞不可或缺式風格。這會讓句子變長,也會弱化讀者對主語的注意力,漸漸地,一點點地,終于不知作者所云是何物……
意識流小說,都有這個特點,大段的內心獨白,大篇幅的人物動態緩慢描寫,幾乎沒有人物語言和對話。可以這樣說,如果一個小說閱讀者,是以解悶為目的,這種小說非但不會起到解悶作用,還會讓人更悶。
我覺得,喜歡這類小說的讀者,應該是職業作家。一個以寫小說為職業的作家,寫故事已經山窮水盡,寫不出更精彩的情節時,馬爾克斯魔幻現實技巧可以說是一根救命稻草,把本該注重情節的小說,轉向側重寫作技術技巧。
不記得是哪位大家說過類似這樣一句話:好故事早已被前輩們寫盡。
小說落入技術層面是必然?只能說,把握話語權的評論家真把小說往這條路上領,小說會越來越小眾,離百姓原來越遠,一如曾經的宋詞元曲一樣。如果大部分人一讀書一拿起書,就覺得頭疼,這是文本文學(尤其是長篇小說)即將消亡的一個表征。當真實生活遠比小說精彩,你說我為何還要去閱讀你那無聊的小說?
馬爾克斯的小說,讓我覺得閱讀乏力,恐怕還與我對好小說的定義有關。這本書中的故事,有他親生父母的愛情影子,但他自己對駭人聽聞的瘟疫有多少體會,我很質疑。也許是大師夠理性,在人類焦慮面前,仍然可以用私有的浪漫的愛欲去抵擋。毫無疑問,它不是我心里的好小說。我心中的好小說,就得有吸引人的情節,富有智趣的語言,如果能捧腹大笑,令我手不釋卷,我必然會高贊。最起碼我內心優秀的小說,一定要有一口氣讓人讀完的欲望。
情節拖沓緩慢,如果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出現這樣的示范效應,那么小說真可能會走進死胡同。
雨果曾說,一般化是作者缺乏天才的表征,這對藝術來說,糟糕而致命。
《霍亂時期的愛情》當然不是沒有一處閃光點,馬爾克斯有那種大師情懷,不少直抵人靈魂的金句,散布在小說中,比如,描寫烏爾比諾醫生衰老無助,又不得不維持孱弱的生命“他還在盡可能地維持它們,那全是出于在死亡黑暗中找不到上帝的恐懼”。反過來說,小說有一些細節,會令格外挑剔的我不舒服,甚至質疑這位魔幻大師領悟力。普通讀者也許不會如此。
對于中國讀者來說,拉丁文學中,長長的人物名字,很考驗閱讀記憶力,不過對于喜愛多層次語言的閱讀者,一定不會構成任何問題。我認為一部偉大的,不可逾越的作品,是不易被模仿。小說的語言可以模仿,但多寫幾段就會露陷,因為作者的靈魂獨一無二。如果一個寫作者的風格,一下子就被模仿,并被后來者趕上,那他(她)還不能算大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公式簡單到不可思議,這是用簡潔之美表達深奧理念的一個典范。
這個春節并沒有停止閱讀,只是人各有所需,心靈歸屬也不一樣啊……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29
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我用了3天時間加快的讀完了,確實小說好長啊,花的時間也不少。先談談我的感想吧,1.霍亂就是愛情,愛情就是霍亂,所以,男主人公阿里薩一生得了這種病:愛情霍亂,阿里薩對達薩的愛情貫穿一生。首先,年輕時的愛情可以在一個男人的`內心里安放一生,而且從來沒有變過。這個愛情只是屬于阿里薩一個人的,這種宿命讓人覺得很苦很壓抑,沒有一天讓人覺得幸福和快樂。2.這部小說讓我對男人,不,應該是某一部分男人對于愛和性的思考,也就是,一個男人可以和女人有性,但不一定會有愛。在男人的世界里,愛和性是可以分開的。阿里薩把自己的愛情留給了達薩。
年少時的一見鐘情,通信往來,可他們沒有真真實實的面對面交往過、了解過,女主人公結婚生子過著幸福的人生,而男主人公一直幻想著可以娶到女主人公,哪怕到了生命的盡頭也是這樣想的。
男主人公好執著,這樣的執著,怎么說,一個字苦,兩個字是太苦,人生意義和快樂就在等著那一個人,而那個人卻渾然不知。男主人公有沒有想過他所有的堅持和等待也許會是一場空呢?我想他不會這樣想。男主公自己也說:愛情就是他的宿命。只是,換做誰,沒人想用一廂情愿的方式去消耗自己的一生,沒有回應的愛情,總歸是在絕望里過著每一天。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30
我承認,第一遍沒有讀懂,曾經以為的愛情是忠誠,而忠誠的標簽當然是肉體的純潔,人心太復雜,瞬息千里,尤其在這個男人的世界里,女人必須使盡渾身解數與全世界搏斗,把全天下的男人都當作敵人,只需要斗贏一個就知足了。女人總是像緝毒犬一樣的警覺,把一生的精力都耗在那個男人身上,最后發現他的身心全都在游走,忠誠便是那包裹著帆布的鋼錐,扎在心里慢慢地疼。
再看一遍時,我又年長了快十歲,終于理解了阿里薩的'愛情,他在靈魂深處為費爾明娜忠貞一生,一顆愛她的心從來就沒有變過。哪怕她老了干癟了,他依然那樣熾熱,他和很多女人有過關系,卻從未背叛過他的愛情。
從此我懂得,真愛無關乎肉體,就像口渴了要喝水一樣是人的生理需求,那個忍你,讓你,遷就你,時時刻刻想著你,為你買東西只求最貴不求最好的人,那個把自己吃過的美食要帶你吃一遍,那個對你毫無保留的把人生交給你的男人,就是今生唯一的遇見,他沒有能力讀懂你,卻愿意花一生時間來陪你。
這一切都只關乎心。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31
最近,有一本書經常被提及,就是《霍|亂時期的愛情》。開始我以為重點是霍|亂這種疾病蔓延下的愛情故事,所以也買來一讀。
誰知道不讀不要緊,一讀才知道上當了,哪里是說霍|亂的事,這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愛情與婚姻”啊!果然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各種象征魔幻主義。
故事以一場死|亡拉開序幕,赫雷米亞·德圣阿莫爾在氰化金的煙霧中解脫了此生,正當我饒有興趣的準備一探此人背后的故事時,故事的男主角之一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又極具戲劇化的意外死亡!當我把注意力轉到女主角費爾明娜·達薩身上,以為要開始回憶兩人的故事時,另一個男主角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出現了,并更戲劇化的出現在醫生的靈堂,向費爾明娜·達薩當場表白!
哦,這是怎樣一個開頭,我真的迫不及待的要讀下去!
相守五十年的婚姻
說實話,費爾明娜·達薩和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的婚姻生活正是我們心中婚姻生活的楷模,幸福的家庭難道不正是這樣的嗎?
烏爾比諾醫生有能力有權利,有著超越常人的地位,令人尊敬的工作,對城市有著非比尋常的貢獻,妻子費爾明娜·達薩美麗且善解人意,把家庭料理的舒服整齊,輔助丈夫進行富人階層的社交往來,兩人住在令人羨慕的大房子里,生兒育女,萬事順遂,兩人不離不棄,婚姻持續了五十多年。這難道不是世俗生活的成功嗎?這難道不叫幸福嗎?
可是,世上哪里有十全十美的事啊!
——“你要永遠記住,對于一對恩愛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穩定。”烏爾比諾醫生這句話便是為夫妻兩人帶來過無數幸福時光的`月亮寶石。
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并不愛費爾明娜·達薩。
烏爾比諾醫生總是說他們的愛情是一次誤診的果實,——“他初識這位將與他共度一生的女人時,心里沒有絲毫波瀾。”——在為費爾明娜·達薩檢查身體時,女人那美麗的身體在昏暗的房間中閃著耀眼的光芒,而醫生卻“沉著......沒有看她的眼睛,耳朵直接貼在她的胸部,背部皮膚上”,他壓根兒沒有注意到正值花樣年華的她所擁有的諸多美妙之處!
以為是霍|亂,結果并不是,以為是愛情,但只是一次誤診。
但是當烏爾比諾醫生遇到林奇小姐時,又是什么樣的情景呢?——見到她的那一刻,他便知道一件無可挽回的事終于在自已的命運中發生了!
他仍然要為林奇小姐診病,這樣做時,“......他竟然漸漸忘了自已的醫術,驚訝地發現這個天生尤物的內臟與她的外表一樣美麗。他完全沉浸在愉悅的撫摸中,已不再是加勒比沿岸最優秀的醫生,而成了上帝創造的一個被本能折磨得神志混亂亂的可憐男人。”
從此后,他的生活便像一個病人,陷入了甜蜜和不斷地懊悔中,最終失去時,如針扎一般的刺痛讓他無法忍受,竟然對妻子傾訴了全部,否則情緒沒有出口可能會在身體內爆炸。
費爾明娜·達薩也并不愛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
在她接受烏爾比諾醫生時,沒有任何有力的理由表示她喜歡他,而對他的了解則更少。對方的追求也從來不是用愛的語言來表達的,他向她提供的竟然僅限于世俗的好處:安全感、和諧和幸福,這些東西一旦相加,或許看似愛情,也幾乎等于愛情。但它們終究不是愛情。
但費爾明娜·達薩并不堅信愛情當真就是她生活中最需要的東西。
烏爾比諾醫生死后,費爾明娜·達薩毫不手抖地燒掉了和丈夫相關的一切,直到這時,她才得以在這個家里暢快地呼吸,像她一直夢想的那樣:一個寬敞、自由、只屬于她的家。
他們之間并沒有愛情,但在烏爾比諾醫生生命最后一刻,“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愛你。”費爾明娜·達薩的心仿佛要爆裂一般。這個愛是什么?的確只有上帝知道。
等待五十年的愛情
年輕的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和同樣年輕的費爾明娜·達薩在窗前的偶然一瞥,開啟了一場持續五十多年的驚天動地的愛情。
他開始寡言少語,茶飯不思,輾轉反側,夜夜難眠;他腹瀉,吐綠水,暈頭轉向,還常常突然昏厥;他脈搏微弱,呼吸沉重,像垂死之人一樣冒著虛汗,唯一確切的感覺就是迫切地希望自已死掉。
老醫生再探詢了隱情后,向他再一次證實了,相思病具有和霍|亂相同的癥狀。他開出診療方案,但弗洛倫蒂諾·阿里薩的愿望卻恰恰與之相反:他甘愿享受煎熬。
這里作者清楚明了的告訴大家,書里的霍|亂就是愛情,這場病讓人無法拒絕,無法選擇,并借特蘭西多·阿里薩的口,告訴大家:趁年輕,好好利用這個機會,盡力去嘗遍所有痛苦,這種事可不是一輩子什么時侯都會遇到的。
弗洛倫蒂諾·阿里薩穿著黑衣,坐在樹下假裝看書,看著費爾明娜·達薩上學經過,一天四回的來來回回;午后,他徘徊在花園外看著她坐在杏樹下教姑媽讀書,她穿著像古希臘女子穿的袍子,頭上戴著新鮮的梔子花編成的花環,看上去就像一位頭頂花冠的女神;晚上,他在花園拉上一曲為她專門創作的小提琴獨奏的小夜曲,曲名就叫:花冠女神;燈下,他寫著一封封書信,滿含愛的語言與火熱的心,一封比一封長,說不完的話語......
更為浪漫的是,在洛倫索·達薩的反對下,費爾明娜·達薩被迫遠行,以斷絕兩人的來往,但是作為電報員的弗洛倫蒂諾·阿里薩不僅了解到他們的整個路線,還建立起一條長長的電報員兄弟陣線,得以一直了解到她的蹤跡。當費爾明娜·達薩在表姐那里收到弗洛倫蒂諾·阿里薩的十一封言辭大膽的電報時,不可抗拒的,陷入了甜甜的愛情中,兩人甚至約定好了互相結為夫妻的誓言。
正如愛情的到來沒有理由,費爾明娜·達薩從遠方回來的時候,毫無任何理由地拒絕了弗洛倫蒂諾·阿里薩。
或許也并不是沒有理由,正如五十多年后,已經成為寡婦的費爾明娜說道:一個世紀前,人們毀掉了我和這個可憐男人的生活,因為我們太年輕;現在,他們又想在我們身上故伎重施,因為我們太老了。”
因為年輕,并不知道愛情意味著什么,世俗的一切都是他們的阻撓,他們沒有閱歷,看不清未來,有著不確定的恐慌;而當一切都已明了,又因為是年老,愛情似乎不該屬于在死亡門口徘徊的人。
讓他們見鬼去吧!最終兩人還是走到了一起。
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在五十一年九個月零四天后,出現在剛剛成為寡婦的費爾明娜面前,顫抖著再一次向她表達自已永恒的忠誠和不渝的愛情。他在這漫長的歲月里,與女人們廝混,卻從未締結婚約,幾經落魄,卻最終很好地繼承了船務公司;他一直留意著費爾明娜,卻再未主動上前有過交集......
他們最終登上了船,開始一段共同的旅程。看著彼此衰老的模樣,聞到老人特有的酸味,但清晨仍有白玫瑰放在床頭,那個花園外徘徊的年輕人,急切的等待著一封回信,那個在午后陽光下,紛紛揚揚的杏花中隱約的花冠女神......
超越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的無情嘲弄和醒悟的海市蜃樓,無論何時何地,愛情始終都是愛情,只不過距離死亡越近,愛就越濃郁。
愛無止境
船到岸了,眼看著熟悉的不熟悉的一切又要重新回到身邊,費爾明娜和弗洛倫蒂諾再也不想輕易的屈服投降。
他們回到船上,升起了黃旗。
這條船,永不靠岸。
愛情是什么?婚姻又是什么?
到底應該為了愛情而不顧一切,還是理智的選擇幸福的婚姻?
在沒有遇到愛情時,彼此對婚姻的相守的確會擁有幸福的時光,但只要遇到過愛情,這種沒有愛情的幸福婚姻生活,可能就會有著苦澀的,不自由的陰影。
愛情是什么?
愛情是人們經常提到的,但卻可能一輩子也遇不到的東西。
我們可能就是如此,年輕時錯過愛情,年老時,沒有一個弗洛倫蒂諾在等你。又或者,我們在幸福的婚姻生活中,誤以為這就是愛情。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32
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想起了書單里的一本書,《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完后,深有感觸。
我想每一個男孩子(包括我自己)都是或者曾經都是阿里薩,為了自己喜歡的女生而等待,只為追尋愛情本身。書的簡介也說,作者探尋了愛情的千百種可能,你可以說它們都是愛情,可卻又不是愛情。對于這種定義不明的事物,寫論文有兩種方法,一為歸納,一為演繹。我也愿意把這本書看作是馬爾克斯寫的一篇關于愛情的歸納式論文,而最后的美好結局也可以是看作對愛情的樂觀主義。但現實是殘酷的,這篇小說的起源就是一則作者偶然看見的一篇舊聞,一對老秘密情人在出海旅行的船上遭人搶劫被雙雙打死,作者也把這件事寫進了小說。
如果真實的結局是這樣,阿里薩會在想什么呢?人生的最后,終于得到了費爾明娜,得到了愛情。那些曾與他一起共度春宵的情人們,大部分只是各取所需而已,但其中也有因他而死的,也有為他而死的,可是他的心,卻從來沒有屬于過其中的任何一個人,所以也從來沒有背叛之說。他對費爾明娜,是至死不渝的'愛情,可是,為這份愛情,付出的太多,辜負的太多,雖然阿里薩至死也一定覺得是值得的,但確實其中有些不是倫理、道德、法律所能允許的,所以他最后是必須死的。愛情能成為這世間最為人所稱道的事物,這種愛情是純粹的,有性卻沒有因為性而受到污染,可以為了愛情付出金錢,付出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歲月,付出自己的心,付出自己的信譽,但突破了這些限制,你就很難說它是高尚的,但卻給人一種無比有力的真實感。
愛情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它給人以莫大的勇氣,去突破一些限制,包括年齡、社會地位、文化、甚至性別(馬爾克斯可能也沒有想到這也可以突破)。但這種突破是非常危險的,有一些可能會被后來人反思追認為是社會的進步,但也有可能多年回顧后就是在破壞我們社會的進步,甚至是破壞人類之所以為人的一些東西。所以追尋愛情本身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但正因為它危險,人的各個方面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快速的成長。還有一點是,愛情只有回頭看時才能知道它是不是愛情,身處其中的人并不知道那是不是愛情。
不確定是否身處其中的我,能做到的就是好好的去愛,用心去愛,而不是去刻意追求愛情這樣一個無法被定義的東西。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也開始逐漸意識到愛情不過只是錦上添花,這世間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生活的壓力dou已經快壓得人喘不過氣了。愛情會給人力量,但這股力量是具有毀滅性的,并不是常人可以駕馭的。真正的力量來源于自己的內心,來源于對生活的熱愛與不斷斗爭,這是克里斯朵夫教給我的,可是光是能做到這一點dou已經很難了。
所以這樣的愛情還是存在在書里比較好吧!
當然書中還有比較世俗的愛情,就是另一條線——費爾明娜和烏爾比諾醫生的愛情和婚姻,就類似于父母一輩的愛情,真實的存在著。也有類似于女版阿里薩的萊昂娜·卡西亞尼對于阿里薩的感情等其他的支線,所以稱其為愛情的百科全書我想也是不為過的吧。
到最后,愛情是什么,清楚也不清楚,就像書里說的,“要么生下來就會,要么就永遠都不會”,這也是沒有愛情本能的人使用歸納法最大的問題所在。但讀完這本書后,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屬于TA的答案吧。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33
終于到了大結局,在最后一章,作者詳細描寫了男主佛羅倫蒂諾是如何費盡心思一步一步打動女主費爾明娜的。
在葬禮后表白被罵讓佛羅倫蒂諾已經喪失了信心,可是幾周后卻意外地收到了費爾明娜的回信,雖然滿篇都是謾罵,卻讓他的心死灰復燃。他找來打字機(在他那個時代打字機可是走在時代潮流前沿的東西)一個字一個字敲著給費爾明娜寫信。信中他對本來的目的只字未提,只講述他對人生、愛情、老年和死亡的思考,這一封封信讓費爾明娜從喪夫的痛苦中走了出來,她居然有一點點崇拜他的文采了。
在他覺得時機成熟時,就去拜訪了她,而她也沒有拒絕,寂寞的生活讓她對愿意陪伴她的人都格外寬容。于是佛羅倫蒂諾每個星期二的下午都會帶著很多好吃的去和費爾明娜聊天,漸漸地費爾明娜對他產生了情感依賴,星期二下午的陪伴已經成了她的新習慣。可是一次意外讓佛羅倫蒂諾不得不臥床三個月,這三個月讓費爾明娜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已經不能缺少佛羅倫蒂諾的陪伴。正如那句老話:“只有失去時才知道自己曾經擁有的東西是多么珍貴。”本來令人沮喪的受傷卻意外地給佛羅倫蒂諾帶來了機會,費爾明娜已慢慢陷入了佛羅倫蒂諾編織的愛情陷阱,她已經再也無法忍受見不到他了。作者說她并不是重新愛上了年輕時的佛羅倫蒂諾,而是愛上了老年的他。這句話真正沒錯,他們的這一次戀愛或許對于佛羅倫蒂諾來說是年輕那段感情的延續,但之于費爾明娜,卻是一段嶄新的愛情,眼前的佛羅倫蒂諾已經完全不是從前的那個人,而她也不是曾經的她了。
而就在佛倫倫蒂諾臥床期間,費爾明娜父親從前的某些行為因為某種目的被人在報紙上披露,費爾明娜備受打擊,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佛羅倫蒂諾在這時力挺她,在另一家報紙刊登了他聲討那家造謠報紙的文章。他做盡了一切可以塑造自己美好形象和討好費爾明娜的事,只求她的垂青。
在佛羅倫蒂諾康復后的第一時間,他就跑去看望費爾明娜,并提議一起坐船去旅行。她的兒女們看出了他們之間的'感情,女兒認為老年人的愛情是可恥的,極力反對,結果被費爾明娜趕出家門,兒媳還算開明,認為任何一個年齡的愛情都是合情合理的。
他們終于登上了旅行的船,起初費爾明娜還不太愿意承認這段感情,但在佛洛倫蒂諾的引導下,她終于正視了自己的內心。雖然沒有正式結婚,但這次旅行就像在渡蜜月一樣,兩個七十多歲的老人也在這次旅行中發生了親密關系,盡管尷尬得要死,但佛羅倫蒂諾總算是圓了自己一生的夢。
佛羅倫蒂諾還對費爾明娜撒了個彌天大謊,說他自己一直為她保留著童貞。費爾明娜很清醒地知道這是一句謊話,但是她很佩服他說出這句話的自信,她認為這句話本身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句話所帶來的令人眩暈的力量,也就是一個男人在向她證明自己到底有多么愛她,而且愛了整整一輩子。
如果只看這段浮現在表面的愛情,足以令人感動到落淚了。可是此時的佛倫蒂諾早已不是從前的那個純情少年,如今的他是一個猥瑣的老色鬼(老色鬼是作者的原話,猥瑣是我加的)。在他最后的情人中,有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可以說是被他誘騙,最后愛上了他。在佛羅倫蒂諾知道費爾明娜的丈夫死去之后,他就不打算與她繼續交往了,對他而言,她無非只是個代替品而已。而這個女孩因為無法面對這一切,選擇了自殺。我想大概是作者為了在這本書里寫盡人世間的愛情,而加入了這段忘年之戀,可是卻讓我覺得男主這個人太分裂了。也或許作者是在用這件事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愛情的自私,為了他向往的愛情,可以犧牲其他人。
于是佛羅倫蒂諾活生生地吞掉了自己的愧疚,一心一意地去愛費爾明娜,而且這愛情因為距離死亡越來越近而變得越來越濃郁,并且發誓要一生一世。說實在我很懷疑人可以背負著那么沉重的包袱去愛另外一個人,這是得有多么無情無義啊。可這又跟他深情的形象相矛盾,而能唯一解釋這件事的理由就是佛羅倫蒂諾其實并不愛任何一個人,他愛的只是他自己。費爾明娜不過是他愛自己的一個投射罷了,他年輕時在想象中為她賦予了太多價值,從而投入了太多,以至于無法自拔,而為了完成自己一輩子的幻想,任何的犧牲他都可以承受。
而費爾明娜愛的是被人愛著的感覺,在丈夫死后,她需要一個人來填補這個空白,對她癡心一片的佛羅倫蒂諾剛好是個完美的人選。當然不管我們如何解讀,作者認為只要彼此需要,愿意待在一起,那愛情就始終是愛情。
讀完整本書我并沒有被這對老年的戀人感動,反而有一種失落感,我并不覺得佛羅倫蒂諾多年的等待有多么偉大,傳說中稀有的真愛其實并不存在,那只不過是人種種欲望的堆砌而已,而日常那種樸實無華甚至有些枯燥乏味的愛情才是人世間最值得感動和珍惜的。當你心中有愛,也有人可以去愛,那么就不作不鬧好好珍惜,比什么都重要。
書中描寫的各種愛情既存在于現實之中,又凌駕于現實之上,文筆精彩絕倫,包含了作者對人生、愛情、老年和死亡的思考,非常值得一讀。我甚至覺得這一本比《百年孤獨》更好看,很推薦年輕的女孩們去讀這本書,有助于認清生活的各種真相,至于年輕的男孩們,就請隨意吧。
“他們像一對經歷了生活磨煉的老夫老妻,在寧靜中超越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的無情嘲弄和醒悟的海市蜃樓:超越了愛情。”
也許,馬爾克斯認為愛情的彼岸就是超越愛情吧,這也是生活中大多數愛情最后的歸宿。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34
年老的人擁有死亡,年輕的人擁有愛情,愛情可以擁有很多次,死亡卻只有一次。 ——川端康成
終于把《霍亂時期的愛情》看完了,可以說《霍亂時期的愛情》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百年孤獨”,這部作品將愛與死主題發揮到極致,這也可以說加西亞·馬爾克斯黃金時代的終結。相較于《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告訴讀者,只要擁有愛情,人就可以成為自己的主宰,只要愛情存在的地方就有幸福的烏托邦。
首先,在小說中,加西亞·馬爾克斯為何要說是霍亂時期的愛情呢?其實霍亂在這本書中有雙重的象征,一種象征意味——愛情。作為一種疾病霍亂能致人死命,也能讓人懂得生之珍貴,激發出更加頑強的生命力。對于小說主人公之一的阿里薩來說,霍亂與愛情的作用相近。馬爾克斯用令人恐懼的霍亂去隱射愛情,似乎告知人們,愛情雖然很甜美,但它折磨起人來,會讓人生不如死。但是,不經過這樣的生死考驗,也無法得到真正的愛情。
其次,我認為從小說的內容上看,馬爾克斯似乎要把所有關于愛情的內容都寫進《霍亂時期的愛情》,展現了各種愛情現象,堪稱一本拉丁美洲乃至世界的愛情大全。
(一)創作背景
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同時也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因此不同時代背景造就不同的精神歷程。《霍亂時期的愛情》是在拉丁美洲這個時空背景下,當然了馬爾克斯認為拉丁美洲是有著“富有詩意的神奇生活和充滿魅力的紛繁世界。”
《霍亂時期的愛情》故事取材于他父母的愛情故事,馬爾克斯的父親對上校的女兒路易莎不斷追求,通過電報與心中的情人聯系,而上校為阻止兩人相戀采取了旅行的方式,這也打斷不了兩人長達兩年的愛情電報。最后,兩人終于結合在一起。這段電報員與少女奇特的戀情最終成為馬爾克斯的創作素材。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后不久父親的死亡,讓他以重新的態度看待老去和死亡,最終成就了《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愛情大全。
(二)寫作角度
當馬爾克斯寫完《百年孤獨》,大家都認為這是他輝煌生涯的終結。相反的是,馬爾克斯并未停下寫作,在獲諾貝爾獎后,他進行了一次尋根返鄉之旅,與父親關系的緩和讓他憧憬著父輩的愛情,激發了他的寫作靈感。在書完成一半時,剛過83歲生日的父親不幸去世,剛與父親關系修繕就永遠地失去了父愛,父親的死亡和母親的喪父之痛苦,使馬爾克斯思考著年老和死亡與人生存在的意義。因此,《霍亂時期的愛情》將在得到了一定的創作角度。
基于愛與死的悖論其實是人的生存的悖論。馬爾克斯在多年的創作積淀中,在歷史和社會的維度中演繹著生命個體的存在,愛與死覆蓋人生存的全部,他以大家之筆為生命的存在描繪了獨特的畫卷。
從敘述順序上看,馬爾克斯有意將故事的自然時序打亂,順敘、倒敘交錯,但是故事的脈絡是非常清晰的,讀者并不難將故事還原。這樣的敘事結構,一方面使得小說情節曲折動人、引入入勝,能在故事層面上抓住讀者;另一方面,也讓弗洛倫蒂諾與費爾米娜的愛情、烏爾比諾和費爾米娜的婚姻呈現出各自獨立的發展軌跡,形成“一明一暗"的近乎于“平行”的格局,從而達到相互映襯、互為補充、引入深思的敘述效果。
(三)跟《百年孤獨》對比
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雖然故事的自然時間橫跨半個世紀,但人物心理時間卻是靜止的、停滯不前的,跟《百年孤獨》有異曲同工。
《霍亂時期的愛情》其實回答了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懸而未決的問題:“人類為什么會感到孤獨?”因此,在馬爾克斯看來,“百年孤獨"需要“愛情”的慰藉,因此在故事的內容上來看,《霍亂時期的愛情》更像是《百年孤獨》的續集。由于馬爾克斯文化身份的復雜性,使得他在創作上有意識地運用一種雙重的敘述視角。一方面,他是拉美本土文化忠實的兒子;另一方面,長期的旅歐經歷和大量的西方作品的熏陶,使他對西方哲學和文藝思潮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和學習。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35
虎年的春節沉迷于《霍亂時期的愛情》不可自拔。小說寫了18世紀的美洲各式各樣的愛情,以費洛倫蒂諾·阿里薩(男主)和費爾明娜·達薩(女主)兩個人物的感情為主線來展開,年輕的,老年的,病態的,世俗的,應急的愛情都有。
我很喜歡這本小說的一點,它不只是通常細膩地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對話來表達人物的狀態,價值觀和心情,更多地通過場景的細致描寫,包括房間的擺設,港口的景物的色彩,街道的味道等等,很有畫面感。
我閱讀的時候,也經常跟著故事情節,感受到人物的心痛,絕望,歡喜,猶豫,矛盾的心情。
最開始有個細節印象深刻年輕的時候,費洛倫蒂諾·阿里薩(男主)對費爾明娜·達薩(女主)一見鐘情,每當思念她的時候,就把自己的思念之情寫在信上,最后,這封信長達七十多頁,原本他想把這七十多頁的信都交給自己心愛的姑娘,也不敢奢望她能夠接受自己的愛情,但是,只要能讓她知道,就已經能夠讓他滿足。但是,信還沒送出,他的思念之情已經淹沒他,他一股腦兒地向自己的母親傾訴,母親被兒子純潔真摯的感情感動得老淚縱橫,但是,勸他不要把這么長的信交給女孩,會嚇跑了女孩,她猜測女孩跟他一樣也是感情的嫩瓜。
這一刻,我突然意識到,不說培養感情是需要時間的,可能每個人要去感知自己內在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情感,也是需要時間的,而這個時間可能真的是因人而異的,并不是同步的'。
男主因女主即將大婚,嫁給家世顯赫的青年才俊而傷心欲絕,男主媽媽原先認為男主年輕時候能夠多吃點痛苦是好事,但看見兒子因情所傷,要危及生命了,開始擔心了,就建議兒子遠走他鄉,開始新的工作和生活,忘卻痛苦。從而男主開始了自己的旅程,經歷了痛苦、絕望、憤怒、嫉妒,男主最終還是選擇了返航,并發誓再也不會離開故鄉,再也不會離開女主所在的城市。
讀到這段的時候,仿佛感受到男主的內在力量又增強了。男主從一開始被愛神擊中的愣頭青,寫了六七十頁的信表達自己的感情,到絕望無助地向最信任的母親求助,到鼓起勇氣站在女主面前理直氣壯地要反饋,到為女主拉小夜曲表達愛意,到被女主拒絕的意氣消沉,這一路男主是迷茫的,煎熬的,深受求而不得的痛苦。但這一刻,感覺男主已經從求而不得的痛苦中掙脫出來,更加堅定和忠于內心的感情,這時候,仿佛對女主的愛已經從枷鎖轉變為了無窮無盡的力量,支撐了男主繼續接下來的征程。
但這種力量在男主見到女主懷著身孕依偎在新婚丈夫的身邊時瞬間瓦解了,此刻,男主沒有忌妒,沒有憤怒,而是感到一種巨大的自卑。
這一刻,心疼男主十秒鐘。我想,所謂的偉大的作家莫過于此,能夠抓住讀者的眼球,同時,也抓住了讀者的心。
巨大的自卑是來源于巨大的自尊,情感失憶的痛苦來源于兩個人,而來自自卑的痛苦卻只源于自己,這種痛苦和沖擊,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巨大的,這關乎于人的尊嚴,男人的自尊。再次,心疼男主十秒鐘,深呼吸。
男主做了一段時間代筆先生,替戀愛中的男女寫情書和信件,通過將自己無法排解的相思之情嫁接到了他人的戀愛中,其中一對男女還結婚生子了,在知曉他們找了同一位代筆先生時,他們決定讓小孩認男主為教父。看到這邊,真的覺得是既諷刺又心疼男主,燃燒著自己的熱情,卻在別人家的樹上開花結果。
女主說:社交生活得關鍵在于學會控制恐懼,夫妻生活的關鍵在于學會控制厭惡。女主一直是以一位聰明又理性的早熟女性的形象示人,她丈夫也是看上了她的高冷,但卻沒看見她內心的真實的恐懼。
男主用當初跟女主認識和秘密通信的方式與一位漁女通信,類似的情書,類似的提前安排好假裝偶遇的約會,一切都與當初,只是人不一樣,男主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慰藉自己的愛情。
這一刻,我想,人對于幸福感受的記憶總是容易遺忘,但卻記住了幸福事件的很多外部細節,例如,特定的場所,特定的人,特定的出場順序,仿佛記住了一切幸福事件的外在環境,就能再一次感受幸福一樣。但我想幸福快樂常常只是一種感覺,是那時那刻的自己,在特定環境跟特定的人,按照出場順序上演著特定的劇目,那一刻的自己感受到了幸福。幸福無法重演,也不一定是物是人非,而是自己的心境和狀態變了。我想,在這一刻,哪怕男主嬉戲的對象是女主,可能很多感受和心情都變了。
看到男主跟女主夫婦在電影院偶遇,在出電影院的時候,女主的丈夫攙扶著女主下臺階,那一刻,男主突然發現女主老了,同時,衰老的還有自己。衰老真的是一件比感情被拒絕更可怕更難以釋懷又無能為力的事情,那一刻,第一次感受到男主的悲傷不是為了求而未得的愛情,而是一去不復返的時光。
女主成為寡婦以后,男主展開了新一輪的追求之旅,他們聊人生,聊生命,聊生活感悟,女主說,我已經七十二歲,還有什么可求。男主說,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最甜蜜的一幕,男主和女主坐船去旅行,女主看見男主為她精心打扮,此刻,激動害羞的心情比少女時代還要強烈。我想大概是震撼吧。
男主女主在船上度過了相知相許的幸福時光,仿佛忘記了自己的年紀和身份,然后,隨著船到港的時間越來越近,兩人又將回到真實的生活中,惆悵撲面而來。最后的結局還是挺浪漫,船一直在兩個港口之間來往,不曾靠岸。
整本書感受最深的是老年的那段,可能在我現在這個年紀衰老本身離我還比較遙遠,更別提老年人的愛情。但是,書中寫到的女主在丈夫去世以后,內心的孤獨和寂寞,對男主的思念與日俱增,但又因考慮到自己的年級,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子女,而一直在壓抑自己的情感,但又很渴望男主的陪伴,這種忐忑和矛盾,不安和焦灼,我雖然無法感同身受,但我還是可以從理性上理解一點點。
這本書是有一次刷小視頻李健推薦的,我看到一半的時候,也有一個困惑,作者到底經歷了什么才能寫出這么多愛情的形式,于是我下單了一本馬爾克斯傳,希望可以找到一點點答案。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36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書買了很久,每次看到二三十頁的時候就不知為什么沒再往下看,以至于之后重新拿起這本書的時候不知道講到哪里,需要重頭再看。這本書算是囊括所有的愛情類型:暗戀,露水情緣,知己戀,婚外戀,婚戀以及身心分離的柏拉圖式的戀愛等各種類型。
本書以攝影師自殺開始引出了胡韋納爾烏爾比諾,一個威望且嚴謹的醫生,生活的每個細節都嚴格規劃。書中前半部分不斷的刻畫胡韋納爾烏爾比諾醫生身體狀況以及晚年的生活,讓人似乎感覺醫生再活十幾年依舊是沒有問題,然后作者筆鋒一轉,醫生因在芒果樹上抓鸚鵡而摔死。在醫生死亡的當天費羅倫蒂納阿里薩向費爾明娜達薩表白,希望能夠和她生活,引出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故事……
胡韋納爾烏爾比諾和費爾明娜達薩的長達50多年的婚姻在外人看來幸福和睦,人人所羨慕,就在醫生奄奄一息時,他還在堅持與死神這致命一擊做著最后一分鐘抗爭,好讓72歲的妻子費爾明娜達薩趕來。他用盡最后一口氣,對她說道:“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愛你。”不禁為他們的愛感動,而對于當事人來說確實歷盡艱難。費爾明娜不曾想象有哪個丈夫會比胡韋納爾烏爾比諾更好,然而,回憶他們的'一生,她想到的更多是挫折,而非滿足,他們之間曾有太多的誤解,太多無畏的爭執以及太多沒有釋然的怨恨。看似完美的丈夫在50多歲的時候出軌林奇小姐中,已不再是我們眼中德高望重的醫生。烏爾比諾與林奇小姐私會時總是希望趕快完成,或者因為林奇小姐的父親回來而不用再去,當真的不去的時候,他又是各種懊惱,他被本能折磨得神智混亂。醫生的出軌被費爾明娜獨有的“惡習”所發現,即聞家里人穿過的衣服來判斷是否需要清洗,看似搞笑,但生活不就是這般荒誕可笑。而烏爾比諾醫生出軌時狼狽的做愛鏡頭與他在公眾面前樹立的高貴形象產生極大的反差。
通過這件事情他們出現之前沒有過得現象—猜忌,嫉妒。嫉妒從不進入她的家庭,但是因嫉妒而產生的猜忌促使費爾明娜進入丈夫的書房,查找丈夫出軌的證據。面對丈夫已被證實的不忠,高傲的費爾明娜剎那間蒼老了,瞬間出現了皺紋、枯萎的雙唇、灰白的頭發。她的靈魂也煎熬著。婚姻里的愛是如此之艱難。
關于婚姻作者通過費爾明娜和烏爾比諾給出了觀點。烏爾比諾認為:婚姻是一項荒謬的、只能靠上帝無限的仁慈才得以存在的發明。兩個幾乎完全互不了解的人,沒有任何血緣關系,性格不同,文化不同,甚至性別都不相同,卻突然間不得不承諾生活在一起,睡在同一張床上,分享彼此也許注定有所分歧的命運,這一切本身就是完全違背科學的。他說:“婚姻的問題在于,它終結了每晚做愛之后,卻在第二天早餐前又必須重新建立起來。”他還說:“男人需要兩個妻子,一個用來愛,另一個用來釘扣子。”
而對于費爾明娜達薩,她用一種更為簡單的方式為世俗生活下定義:“社交生活的關鍵在于學位控制恐懼,夫妻生活的關鍵在于學會控制厭惡。”
【半個世紀的愛情-----心靈的愛情在腰部以上,肉體的愛情在腰部以下】
費羅倫蒂納阿里薩從年少時期對費爾明娜一見鐘情,并瘋狂的寫情書,直到費爾明娜拒絕他,嫁給烏爾比諾醫生,他都沒有放棄要娶費爾明娜的信念。他堅信他才是費爾明娜的丈夫,作者里面有提到“費洛倫蒂諾阿里薩一直都表現得就像是費爾明娜達薩徹頭徹尾的丈夫:肉體上的不忠,心靈上卻死心塌地;不停地努力擺脫自己所受奴役,卻又從不讓自己的背叛給她帶去痛苦。”但是他的私生活混亂,性生活放蕩不羈,歷經人世間各種性愛。
半個世紀里費羅倫蒂納阿里薩經歷了多達六百多個情人,但他仍認為自己最愛的還是費爾明娜。費洛倫蒂諾阿里薩曾問自己,究竟哪一種狀態是愛情,是床上的顛鸞倒鳳,還是星期日下午的平靜。薩拉諾列加用一個簡單的結論讓他平靜下來,那就是:凡赤身裸體干的事都是愛。她說:“心靈的愛情在腰部以上,肉體的愛情在腰部以下。”
費洛倫蒂諾阿里薩對費爾明娜真的是愛情嗎?還是他僅僅是愛自己想象中的費爾明娜?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本書寫出大多數人的婚姻、愛情實質,人性的困惑和軟弱。還是值得一看。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37
《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男主人公弗洛倫蒂在年輕的時候愛上了少女費爾明娜,即使被迫分手仍矢志不渝,終于在53年后與成為寡婦的費爾明娜重新結合,實現了“一生一世”的誓言。這個偉大的愛情故事是一個關于如何愛自己的隱喻。最偉大的愛情必然在你與你的自我之間發生,自我在一眾旁觀者的凝視中成型,來到你身邊,成為離你最近的靈魂,召喚你的忠誠。換言之,《霍亂時期的愛情》討論的是年輕無知的時候產生的強烈的自我意識和自我風格能否歷經考驗而本色不改,答案是肯定的。
以上是我看過對這本書以及愛情最好的詮釋。
記得上哲學課的時候。老師說,有人問我自由是什么,我不會回答這種形而上的問題。
同樣對于愛情是什么我也覺得這是一個形而上的不算問題的問題。我對愛情的`體悟隨著歲月的流逝愈漸清晰,面對一些人的沒談過戀愛沒資格談愛情,或許我的感受會顯得不接地氣,我們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相去甚遠,我只能在超級代溝的另一側徒勞地手舞足蹈。一直都覺得真愛是一個對深度而不是數量和時間長短的體驗。
可能因為心智成熟得早,我對愛情的輪廓在少年時候已經初見雛形,時至今日輪廓逐漸清晰,但始終堅固,我試圖提煉她,卻發現她是凌亂的個人記憶,還好她漸漸擺脫抽象。回頭看,曾經的適度封閉自我的選擇是幸運的,像我這樣十分敏感的人,假如沒有在年少的時候構筑起堅定的自我,大概很難在日后完成這個任務。也或許是這個原因,自我一旦成型會顯得異常偏執和篤定。也正是這樣,關于小說中愛情部分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讀,但在看理論書籍的過程中,我卻很難找到一本完全認同的,因而常常戛然而止、半途而廢。
為什么愛的能力的問題常常要歸結為愛的對象的問題?為什么勇氣的問題常常要被歸結為時間的問題?為什么堅定的問題要歸結為合適的問題?為什么果斷的問題要歸結為愛多少的問題?為什么不純粹的問題成了愛情本身的基礎和砝碼?為什么展現自己的問題成了了解對方的問題?
在愛情中我一直堅信純粹,覺得一個可悲之處在于人常常不能勇敢追求愛情卻常常被愛情二字異化,了解自己有多重要,直面內心就有多重要。愛情是純潔的,但并不是無所依附的,愛情附麗于心靈的生活。如果沒有深摯的心靈生活,愛永遠是徒勞。一直堅信直覺,她聽起來飄渺,卻不單是種感受,就像我一直認為靈感和頓悟難得卻并非偶然,而是以善感為基礎,或許直覺的唯一尺度就是直覺本身。
至于愛不愛情的,心靈生活必須是赤誠的。不管年芳幾何,總要直面內心,有著成人之思,更要有著赤子之心,否則年齡就成了一個簡單的數字的增長,而不是內心情感的積淀。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38
難道真正的愛情是要拋棄世俗,擺脫一切羈絆嗎?看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不禁有此疑惑。愛情究竟是什么形式的呢?它應不應該是純粹的?它是否真的存在?還是只是一個信念?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以男主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和女主費爾明娜·達薩的愛情為主線,雖然全書絕大部分的筆墨都在寫男主對女主的單戀(除了一開始兩人都愛上了想象中的對方,這種感情在女主那里很快消散,所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甚至在最后一章兩人才做到情投意合。
全書先是從最近退回過去,再讓時間從現在往后推移。其間不時伴有過去和現在的跳躍。馬爾克斯對時間的運用可謂靈活自如,從不局限,但是也不是毫無規律地亂寫,特征很明顯,而且轉換很自然,讀者很容易分辨出過去還是現在,讀起來并不費力,相反還加深了讀者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對人物性格命運的把握。令人嘆服。通過對時間段發生事件的交叉講述,讓讀者邊讀邊豐富主要人物在不同年齡段所做的事,好像在給他們做一個時間年表。我很喜歡這種的方式。
弗洛倫蒂諾一生都在追逐費爾明娜,一共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天,時間之久令人動容。費爾明娜與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結婚之后,弗洛倫蒂諾就一直期盼后者死去,他再重新追求費爾明娜,幾十年一直以此為目標,讓有動力有勇氣與磨難進行斗爭。
一開始弗洛倫蒂諾就給我一種瘋狂的印象,他有些不切實際。所以不難理解他對費爾明娜的愛為何能堅持這么久,那份愛我不能篤定是純粹的愛,我認為那實際上是一種近似瘋狂的執念,他一直靠這個生活。舉個例子吧,年輕的時候弗洛倫蒂諾被誤認為是間諜被囚禁,當他被釋放時,他卻因為囚禁時間太短而感到沮喪。他的理解是“他是這個城市,或許是這個國家中唯一一個因愛情而戴上五磅重的鐐銬的人”,由此我就看出了他與旁人不同的地方,遭遇如此這般,他只有一種為愛犧牲的滿足感,在他看來,這種犧牲是美好,悲壯,珍重的。
來看看在弗洛倫蒂諾眼中的費爾明娜吧,“他覺得她是那么美,那么迷人,那么與眾不同,所以不能理解為何沒有人像他一樣,為她的鞋跟踩在路磚上那響板似的美妙聲音而神魂顛倒,也沒有人像他那樣為她裙擺的窸窸窣窣弄得心怦怦亂跳,為何全世界的人沒有因她那飄逸的發辮、輕盈的手臂和金子般的笑聲而愛得發狂。他沒有錯過她的一顰一笑,也沒有錯過她那高貴品行的任何一點展現,但他不敢走近她,害怕扼殺這樣如癡如醉的感覺。”這段簡直神了,都說情人眼里出西施,再者弗洛倫蒂諾是詩人,他的眼光是詩意的,溫柔的,細致的,不能不動情。但是他從來不是高尚的,他的愛情也不是堅不可摧的,在他得到肉體上的歡愉時,他從此為這份愛找到了替代品——世俗的激情,所以他有了獵艷的習慣,并有622個情人,還有一些因太短暫而沒有記上的,可想她們數量之多。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費爾明娜,對待愛情,她是理智且自重的,她的愛一開始就是有退路的,就算是初識愛情,她也并未越矩,一直安分守己,也不如弗洛倫蒂諾愛得熱烈,她一直左顧右盼,疑疑猶猶,無法馬上下定決心,她會考慮很多,會趨利避害,比較現實。我一直覺得她不愛任何人,除了她自己,對弗洛倫蒂諾所謂的愛只是她想象出來的他,對他了解過少,是美化了的他,并非真正的他。后面真的接觸到了本人,她明白這不是自己想要的'之后,果斷轉身。
對待喜愛的事物,她不盲從,有自己獨立的審美觀,能進行獨立的判斷。按照自己喜歡的樣子生活著。“她還帶回了很多沒有牌子的意大利鞋,比起聲名在外而又稀奇古怪的菲利牌鞋,她更喜歡自己買的這些東西。”
對待生活,她看得很通透,她清楚地知道現實總有不如意的地方,她能認清并接受它。她有思想,遇到生活中的苦難和不完美,她都會去試著理解并化解,很難得。的確,只有這樣,生活才過得下去。所以我很佩服她。
結尾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和費爾明娜·達薩似乎永遠地在一起了,至少在這本書完結后他們仍是幸福的一對戀人。因為沒有寫他們下船會經歷些什么,不難看出,如果下船,他們將面對弗洛倫蒂·阿里薩其實有過622個情人的事實,而不是他向費爾明娜謊稱的一直為她保留童貞(為的是證明他對她愛情的忠誠),以及阿美利加·維庫尼亞的自殺他脫不了干系;費爾明娜的驕傲與自尊將會對她自己進行深深的斥責,她的親友將會對她多么失望,以及本地報紙和議論的無情鞭笞甚至詆毀……如此種種令人不堪忍受。馬爾克斯這樣做的目的只是保留住美好,總之這樣的結局使他們的愛情純粹,沒有世俗的干擾,至于下船后的事情由讀者自行想象。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39
馬爾克斯的書總會給人一種厚重、真實卻又遙不可及的感覺。仿佛一直置身于西班牙那種魔幻的色彩之中。不管是《百年孤獨》還是《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完這么多書之后我仍然不敢對這本書下定論,正如讀過它的人所說,這本書中窮盡了愛情的所有可能,高尚、浪漫、庸俗、齷齪、忠貞、背叛、刺激、安穩、羞怯、放蕩。
書名雖然為霍亂時期的愛情,但全文其實與真正的霍亂其實并無太大的關系。真正的霍亂其實出自男主Alisa的口中:雖然在你眼里愛情不過是一場幻覺,但在我心里卻是一場名為霍亂的疾病,為了病愈,我心甘情愿的'等待了五十一年九個月零四天,里面的每一天都是值得的。而故事的最后,兩個人也真的在一艘掛著象征霍亂旗幟的船上體會到了自己心中的平靜。在不停的往返于黃金港的蒸汽輪船上,Alisa說出了浪漫至極的“一生一世”。
“安全感、和諧和幸福,這些東西一旦相加,或許看似愛情,也幾乎等于愛情,但他們終究不是愛情。”
馬爾克斯做了這么多否定,但愛情究竟是什么他自己也沒說清楚,只留下一句“靈魂之愛在腰部以上,肉體之愛在腰部以下。”
我想可能要借用他《百年孤獨》的那句話吧:“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恒。”
讀完這一遍,我好像讀出了在“一生一世”后,馬爾克斯想說的兩個字。
“孤獨。”
幾年間我看完了這個老爺子大多數的作品,在馬爾克斯宇宙,“孤獨”兩個字是恒久不變的。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小鎮也許是極致的孤獨,《霍亂》里的阿里薩和達薩何嘗不是。對,半個世紀的等待,達薩在世俗的婚姻里擁有了珍貴的愛情與依靠,阿里薩在不斷的風流中逃離了空虛,他們可以老了再相愛,更加堅定地相愛。他們終于跨過了時間,相擁,“一生一世”。然后才發現,這輩子他們做過的唯一完整的事就是彼此之間的“愛”(最后我真的疑惑到底還是愛嗎),阿里薩的風流沒逃得出空虛,達薩的幸福婚姻背后也是一片荒蕪,老來孤獨的她也分不清她對浪蕩子阿里薩究竟是出于愛情還是同情。相擁在一起的,是兩個在這一生恒久孤獨寂寞的靈魂,彼此的白月光已經是白發蒼蒼。
如果仔細審視,這本寫“愛情”的書,通篇似乎不見一絲情感,更多的是不幸福、雞毛蒜皮的瑣碎、濫交,更像兩個人虛妄的孤獨史。
嗯,最后老爺子沒有給一個《百年孤獨》一樣的結尾。也似乎讓人見識到了“偉大的愛情”,“我們可以老來再相愛”。其實閉上眼想,只能感受到彌漫著濕氣的、苦杏仁味的孤獨。
想起來一個問題:你說,我們到底是因為漫長又荒蕪的人生去愛一個人,還是因為愛上了一個人人生才顯得漫長而又荒蕪?
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情也好,百年興衰的家族也好,馬爾克斯始終在告訴我們:
唯有孤獨永恒。“一生一世。”
至于愛情,可能要想清楚到底是出于愛,還是執念。另外還是那個問題:
你說,我們到底是因為漫長又荒蕪的人生去愛一個人,還是因為愛上了一個人人生才顯得漫長而又荒蕪?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40
《霍亂時期的愛情》以綿長細膩的筆觸,道盡了鏡花水月,浮云掠影的愛情,與細水長流的生活。
阿里薩是費爾明娜轟轟烈烈,刻骨銘心的初戀。如同所有真實愛情的伊始。他們偶然遇見,阿里薩對費爾明娜一見鐘情,純粹的愛情由此開始。沒有柴米油鹽的愛情總是美好,令人向往。然而現實總是很骨感,他們轟轟烈烈的愛情并沒有被人所理解。
浪漫是愛情天堂之水,現實是墨,以致美好愛情一時被現實沾染便攪動不清,令人恍惚。費爾明娜被學校開除,甚至被父親發現后,強行禁止她與阿里薩來往。當然,現實并沒有讓他們妥協,兩個人更是堅決的抵抗現實,甚至私定終身。可是劇情有了反轉,他們的愛情半路夭折,只因費爾明娜購物買東西時,偶遇阿里薩,阿里薩說“這可不是花冠女神該來的地方啊”
他們偶有爭吵,但終究攜手并進,度過了一生。在醫生去世后,阿里薩的告白又將兩個人綁在了一起。此時,兩個人已經錯過了整整五十一年七個月了,歲月改變了人的容顏,卻不曾改變人心里最初最深的悸動。對阿里薩來說,的確如此。他植發,護膚,為的就是活到她的丈夫死去的那天,那天,他得站在剛剛守寡的她面前,說出從未中斷的愛的'誓言。他走得緩,但也心甘情愿,追隨著費爾明娜的倩影。
一次初戀的極樂極苦,帶給他說不盡的思念。費爾明娜開始時對醫生抱有偏見,然而時間能治愈一切。它會糾正所有的偏見,也會重新滋生好的感覺,只不過在這里沒有轟轟烈烈,也不會刻骨銘心,只是細水長流。生活總是一地雞毛,沒人能獨善其身。這才是生活原有的樣子,它不僅是詩和遠方,還是當下的茍且。令人得不到片刻的喘息。
千帆過盡,回首當年,那份純凈的夢想早已漸行漸遠,如今歲月留下的,只是滿目荒涼。“易得的幸福無法持久,這點體會更多地是源自教訓而非經驗。”醫生給她帶來了世俗的的好處:安全感、和諧,幸福。這些東西一旦相加,或許看似愛情,也幾乎等于愛情。但它們終究不是愛情。會湮沒在無聊的生活中,幸運的是費爾明娜從無聊的生活中以悲壯圣潔的方式自己愉悅了自己。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是人總得做出選擇。選擇了一個人,變決定選了選擇一個怎樣的人生。她可以和阿里薩談理想,談詩詞,可是面對結婚時卻猶豫了。
結婚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選擇,那不是一次模擬考試,答錯了把試卷捏成一團扔進垃圾桶下一次重來,這一次選擇可以多等等。
交卷的時間把握在自己手里,亂填與省略是大忌,多走走多看看,去認識一些人,多經歷一些事,當一個人的視野廣了,選擇自然全面了。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41
回想到多年以前一個的午后,洗好頭發,一頭清爽,背著書包,我一如往常走進了那間每天都期待的教室,不經意間一眼望向那個熟悉的方向,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真好。
如果我說那時候,有喜歡的人是我去上課最大的動力你信嗎?真的,那時候有喜歡的人就是我去上學最大的動力。喜歡的動力,可以讓我抵擋老師的嚴厲,學習的無聊,也是我覺得我的青春期最美好的事情。不過,這一切發生的過程,只是我一個人的感情,而那兩個字,叫暗戀。
如今,再回看那一段暗戀的時光,我依然感覺到幸福。暗戀的好處,在于它只是一個人的事情,不用在乎對方的感受,卻可以用一段默默的關注和喜歡,成就一個人的世界。可此刻不知道為什么,我的幸福來自于重新回味那時候每天充滿期待的感覺,而至于對方那時到底有多好,我卻早已記不清。
所以,愛一個,到底是愛著這個人,還是愛著自己的感情?
在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一書里,我似乎找到了許多答案。
初見費爾米納,阿里薩就深深陷入了暗戀中。有一天晚上,他甚至一晚無眠,只為把自己心中對費爾米納的感情寫出來,寫了上百封信。看著自己的信,他仿佛已經感受到費爾米納同意他時的那種興奮和激動。可以說,這時候阿里薩感受到的幸福,是手上自己寫的那幾封信,而不是費爾米納本人給他的。后來,費爾米納嫁給烏爾比諾的那些日子,支持阿里薩活下去的很大一部分動力也來自于寫情書。他在院里寫,卻可以不受里面的環境影響,他給一對又一對情侶寫,卻也可以不嫉妒他們。如果沒有寫情書帶給他的快樂,也許后半輩子阿里薩過得不會比他自己想象中的要好。所以,后來阿里薩寫情書,與其說是抒發他對費爾米納的感情,倒不如說他是在寫自己的感情。
那么費爾米納呢?我相信她對阿里薩的追求是心動的,她對阿里薩的愛也是真的,可是當兩人分別再次相見的時候,費爾米納對阿里薩的感覺卻是:眼前的人和我想象中的樣子為何差距如此之大?而在后來的日子里,她回憶起阿里薩,總說的一句話也是:“我愛的是他的影子”。在那影子里,阿里薩有費爾米納想要的所有。可也正因為這樣,所以在現實里費爾米納拒絕了阿里薩。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這時候又有一個人比阿里薩更能滿足費爾米納的想象——烏爾比諾醫生。
烏爾比諾醫生擁有地位,擁有帥氣的臉龐,當然,這些都不足以讓年輕的費爾米納動心,讓她真正做出決定的`,是表姐對烏爾比諾醫生表現出來的喜歡和欲望。顯然,烏爾比諾醫生比阿里薩更受歡迎,何況再加上他的種種光環,費爾米納沒有理由不選擇他。只不過,費爾米納理應明白,烏爾比諾醫生并不會像阿里薩那樣浪漫的給她寫情書,他卻會說:“在我們倆的婚姻里,尋求的不是有多幸福,而是兩人之間的穩定關系”,盡管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費爾米納對阿里薩和烏爾比諾醫生的感情,就像紅玫瑰和白玫瑰,紅玫瑰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浪漫而虛幻,白玫瑰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飯黏子,平凡而真實。我們都只注意到了白玫瑰和紅玫瑰的優缺點,卻忘記了女主人公的內心,她想要紅玫瑰的真實,又想要白玫瑰的浪漫,可這些充其量都是她自己完美的想象,在她的內心,也許更多愛著的,就像她自己所說的那樣,是阿里薩的影子,也是烏爾比諾醫生的影子。
如此,愛一個人,到底是愛著這個人,還是愛著自己的感情?狄更斯說:“一只眼睛里閃爍著愛的光芒,而另一只眼睛卻燃燒著自私的欲火”。人本性自私,但我知道,愛卻是唯一能讓一個人從頭到尾,心甘情愿的付出而不求回報,像阿里薩對費爾米納一生熾熱的愛和等待,亦如費爾米納和烏爾比諾醫生夫婦之間平淡的感情。而在這之中,有自己的感情,當然,也還因對方的真實存在。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42
當全書只剩下最后一句“一生一世”時,百感交集。
整部書,很馬爾克斯。
嘗試去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
男主人公是阿里薩,在我看來,我覺得他的這種半個多世紀緊閉內心的等待,只為一個人敞開,是極度浪漫的;但是,為了滿足自己精神世界的潔癖,而不斷去放縱自己的肉體,這種做法對于其他人來講是不公平的,又是極其殘忍的。
女主人公最后的選擇在我看來,是這樣的。
首先,面對著一個男人跨越半個多世紀的等待,即使不接受,在心里也是一種對自己極大的肯定。你要明白,總會有人山高路遠,為你而來。
其次,當烏爾比諾醫生去世后,面對著生活中的瑣碎,以及外界的壓力。費爾明娜其實早已不堪重負,在這時幫助她最大的`,給她繼續生活下去信心的,是阿里薩的信,以及他的陪伴。所以,在生命的最后階段,費爾明娜選擇了已經等待了近一生的阿里薩。
兩個年過七十的老人,在一艘永無止境的輪船上,重新萌發了愛情。
或許愛情真的像霍亂一樣,一經沾染就會讓人癲狂。浪漫的人終其一生都在苦苦找尋自己眼中的愛情。愛情,更多的是一種惺惺相惜的陪伴和相互攙扶著給予彼此生命力量的遠行。
可以說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并不是我所想象的愛情的模樣,但是在書中的世界里,費爾明娜最終找到了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希望,阿里薩窮盡一生完成了自己極度浪漫的追逐。
至此,最后的“一生一世”,任誰讀了,都會在心中點亮一盞溫暖而又浪漫的燈吧。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43
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故事與霍亂的關聯性并不強,霍亂時期只是一個背景。故事的梗概是年輕的阿里薩和費爾明娜墜入愛河,由于費爾明娜父親的反對,費爾明娜最終選擇了烏爾比諾醫生。阿里薩精心等待烏爾比諾醫生去世,阿里薩雖終身未婚,但有著眾多情人;烏爾比諾醫生一死,阿里薩又重新開始追求費爾明娜,阿里薩和費爾明娜晚年終于在一起。
不能理解如此曲折的人物設定和費爾明娜年輕時候的選擇。費爾明娜父親強行拆散女兒的戀情,費爾明娜自從和父親遠游之后,對阿里薩的態度大轉變,結婚選擇了烏爾比諾醫生。阿里薩在擁有眾多情人的同時,保持對費爾明娜的長期等待。書中對費爾明娜和烏爾比諾醫生婚姻生活的描寫,充滿了隱忍與相互妥協。費爾明娜發現烏爾比諾醫生出軌,兩人相對平靜的處理,繼續波瀾不驚的生活,外人絲毫看不出任何異常。費爾明娜年輕時的選擇或許是處于應對外部壓力的必然選擇,婚后的生活維持外人看起來的體面和穩定。
阿里薩從沒有放棄過等待費爾明娜,同時又擁有多個情人。在阿里薩的.定義里,沒有結婚就算沒有對費爾明娜的背叛。阿里薩在得知烏爾比諾醫生去世后,離開自己的幾個情人,去找費爾明娜,并且在烏爾比諾醫生葬禮結束之后,就對費爾明娜表白。費爾明娜最開始很氣憤,處理了烏爾比諾醫生留下的所有東西。費爾明娜慢慢接受了阿里薩,遭到了子女們的強烈反對,這次費爾明娜沒有退縮與妥協,她與阿里薩同乘游輪出游,游輪一直沒有靠岸,故事戛然而止。
文學中的世界與現實世界終究不同,而現實中每個人的小世界也不盡相同。感同身受是文字所能傳達的一種魅力,同時讀者也能知悉完全不同的世界。阿里薩的堅持并不一定是好事,堅持是一種好的品質,同時也不是一個好的品質。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44
愛情是什么?是才相識時互相喜歡又不敢表露的少年相思?是被激情占據而不管不顧的放縱?是明目張膽的浪漫,還是一直默默地愛著一個人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個日日夜夜?
在馬爾克斯的筆下,愛情是這所有的一切,也不是這一切。愛情總是帶著困惑,讓所有想要得到答案的人不知所措,而這份不知所措,可能就是關于愛情的所有答案。
《霍亂時期的愛情》中作者用優美的文筆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橫跨18-19世紀五十余年的傳奇愛情故事。在這個故事里,電報員愛上了有錢人家的小姐,而小姐嫁給了貴族醫生并穩定地在她的“人生巔峰”度過了五十余年。但電報員在精神上仍矢志不渝地愛著那位小姐,于此同時,他在肉體上又無比放縱,單是較長的戀情就多達二百多次,上至古稀老者,下至豆蔻兒童。這一切都像是為找尋那位小姐的影子,而愛時又滿懷真誠。
換句話說,將靈魂的愛與肉體的愛分離,就是霍亂時期的愛情。
那霍亂時期的愛情是愛情嗎?不是,也是的;是不忠嗎?是的,也不是。矛盾就是愛情的答案。因為愛情只是生活中的倒影,一晃而逝,只有孤獨愛你如生命,如影隨形。
如果故事就這樣走向尾聲,那就徹底成了一個備胎備胎到死的狗血故事。而偉大如馬爾克斯者,又豈會落此俗套?所以當醫生去世后,二人在挫折中宿命式的舊情復燃。
故事末當兩個年齡累計達150歲的`老人站在掛著黃色“霍亂”旗的船頭,毅然決然地向著與故土相反的方向駛去。你很難用真摯、忠誠這樣的詞去揣測時間長河里延綿不絕的眷戀與欲望,很難斷定究竟是什么讓心火不熄,久久炙烈。
這是一次充滿使命感的講述,也是一次充滿詩意的尋找,愛情在故事中成為拯救心靈、戰勝孤獨的一劑強心劑。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書表面上看是對愛情百態的天才敘寫,實際上表達的卻是生命的哲理,是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理性叩問。
這本書包含了關于愛情的所有答案,但你想要的能將你感動到痛哭流涕的愛情是沒有的,這里只有冷冰冰的生活和愛情若有似無的真相。閱讀這本書的好處是,它開始使人重新相信愛情;壞處是,讓人意識到即使相信,也無濟于事。
羅曼·羅蘭怎么說來著?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在我看來,這句話作為這本名著的推薦詞就再好不過。
最后,我不指望你嫁給愛情,惟愿你始終不屈身于孤獨。畢竟,有的人在婚姻里生活了一輩子卻從未有過愛情,就像費爾明娜和烏爾比諾;而有的人在一起時已垂垂老矣,卻愛意盈盈,就像阿里薩和費爾明娜。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45
馬爾克斯展現世界的方式很美,這點無需討論。但他的世界我曾一度拒絕茍合。
這本書,最神的是不停進行的視角切換。我們一起過的人生,在你我看來,也能是如此不同的經歷。我們認為的對對錯錯,在對方眼里可能恰好是錯錯對對。
我讀得挺吃力,從來沒有因為一本書這么生氣過。
以下是我兩個月前寫的:
我想這只是多輕薄的感情,就能靠個模糊形象意淫一輩子。費爾明娜是誰不重要,這個具體人的脾氣愛好都不重要,是個任意美好形象就可以。插播一條真理:請記住一個頹喪,自卑,沒有自我追求的形象不討任何人喜歡,這種人念出的愛情就像淋了大雨敗在污泥里的花。一個沒經歷過愛情就生出負面情緒只能宣揚自己床上功夫的男人就是很可憐,別人就是很幸福,那種幸福是什么樣的感覺呢,呵呵,你永遠體會不了了,就在泥里繼續栽著吧。
“高尚”的人要靈魂相戀就只走靈魂好了,最后又上的什么床。
至于費爾明娜,一個在父親商品標價式教育下長大的心理不健全女孩子而已,對好的買主來說她是個優秀的商品,可惜對一切情感來說她從沒學會怎么愛,因為她沒見過愛的模樣。
以下是看到費爾明娜準備在生活中抹掉初戀時寫的:
我現在開始明白了,少年時期多少次瞬間清醒的決絕可能不是“渣”,只是現實一口吞噬日復一日用幻想勾畫出的虛假形象。那不是戀人,那只是想象出的影子。直到有一天,一個泛著溫柔光澤的'人微笑走來,愛情正式光臨了,安定下來,代替了它先前躲躲藏藏造成的幻境和夢魘。
后來就把這本讀到一半的書從四月丟到了六月。前兩天竟然發現自己是希望費爾明娜和弗洛倫蒂諾在一起的,我希望費爾明娜幸福,希望她找回自己。直到讀費爾明娜說的那句“一個世紀前,人們毀掉了我和這個可憐男人的生活,因為我們太年輕;現在,他們又想在我們身上故技重施,因為我們太老了。”我才發現自己也是帶著多大的偏見看待愛情。
我也是被馬爾克斯通過欺騙帶到結局的讀者。期間罵過鄙夷過,最后還是只想說:馬爾克斯牛逼!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46
我始終相信在婚姻的生活中她是忠貞的,她的驕傲,她的愧疚感不允許她越過雷池一步。她聰明且果斷,稱得上是一個智慧的女人。她最后和阿里薩在一起,或許是出于一個人生活的寂寞,又或許是在接近暮年的時候嘗試著回應這個兒時起持續了這么久的愛…
烏爾比諾醫生對費爾明娜的愛,就像這個世界上大多數夫妻那樣,不轟轟烈烈,不熱情似火,在漫長的生活中,相互依偎中變成了溫柔的親情,他死去的前一刻說“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愛你”,也是直擊人心的。然而那種荷爾蒙的沖動,現實意義上他的愛情卻歸屬于另一個女人,然而烏爾比諾醫生是一個從小接受封建禮教的人,他的出生,他的宗教,他的名聲這一切,讓他停止了這段有始無終的.愛。所以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說,他們的愛情婚姻也并不完美,也有一絲可悲的氣味…這本愛情史詩看的我心中陷入沉重,精神與肉體均忠貞的愛情書中卻無蹤跡,又或許這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才發生,又或許這本就是愛情的本質…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47
《百年孤獨》和《霍亂時期的愛情》應該是加西亞·馬爾克斯最受歡迎的兩本書了。但是對于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感覺這兩本書都被它們的名聲耽誤了。前者因其復雜的家庭關系,難記的人物,是出了名的難讀,讓很多人望而卻步;而后者的書名又會讓人聯想到是描寫特殊時期堅貞愛情的俗套故事,而失去翻開的興趣。但是沒有人能逃過“真香定律”,《百年孤獨》是我去年讀過的書中,最為推薦的一本;而《霍亂時期的愛情》是截止到目前,今年讀到的最喜歡的一本。
就像《百年孤獨》感覺并不是在講“孤獨”,而是在說與孤獨正好相反的東西,似乎是人類旺盛的生命力。雖然結局是整個家族的傾覆,曾經所有的一切都化作塵土,消失殆盡。但是我卻沒能感受到本應該感受到的凄涼,仿佛家族的世世代代依然活在某個平行宇宙中,生生不息。
是呀,每當有一位讀者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書中的人物都會因為他或她再活一次,宛若新生,可能這就是文學的魅力吧。
剛開始看《霍亂時期的愛情》的時候也一樣,這哪里是在寫愛情呀,這是哪門子愛情,這能算愛情嗎?什么是愛情?
禪宗說人生又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句話恰好描述了我看這本書的心路歷程。讀書之前,雖然沒有什么成功的經驗,但是并未懷疑過自己是否知道愛情是什么。但是看得過程中,我迷惑了,不再那么確定,產生了深深的疑問,到底什么是愛情。讀過之后,感覺這本書其實是在講愛情,又不是在講愛情,講的是愛,講的是人生、衰老、死亡。
這讓我想起了語言,我們剛出生的時候,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通過學習語言我們漸漸了解這個世界,這是山、那是水、天是藍的、云是白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沒有像預想的那樣對這個世界了解的更深,更透徹,而是變得越來越迷茫,與此同時,我們漸漸發現了語言的局限性,有時候我們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或者讓人更好的`理解我們。這也就是為什么大家同時看一本書,每個人的感受卻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對愛情下的定義各不相同,我們又如何說得明白,這本書到底是不是在寫愛情呢?(事實是在討論過程中我們竟然對“出軌”的定義也起了沖突)也就是說,如果想找到自己理想中的愛情那就更難了,如果真的存在的話。
“學會把愛情想成一種美好的狀態,而非達到任何目的的途徑,愛情自有其本身的起點和終點。”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48
與其說是一部夾雜著社會、現實、浪漫、放蕩的愛情小說,我更愿放棄對時代的揣摩,而將其理解為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在其生命盡頭書寫的最后一篇坦白信。
年輕時喜愛的詩派風與垂老時對人性理解的融合,和他的所有信一樣字斟句酌。無法窺見他內心的深處,因為他用高超的手法將其隱藏,除了開篇的引用,更多時間大概是在用對愛情的追逐來掩蓋自我,當然也可能相反,即以完善自我來追求愛情,時限五十一年,在他的'故事里書寫了人間愛情百態,無論你的愛情觀如何,都能夠對號入座,做為讀者之一,卻如費爾明娜?達薩一般反復閱讀,最終卻想將其付諸于明火中,合上書內心充滿不甘,可又想到愛情也頗受時代背景的影響,自己的愛情觀反而更加鞏固。
愛情的重點不在于那個人,而在于一個對的時間點;不在于自身有多么成熟,而在于雙方是否很有默契的感同身受。我愛那個存在于我腦海中的她,但她已漂洋過海到達彼岸,我在愛情之海中游蕩,全力奔赴遠方的燈塔,在到達終點的一刻,她不在自我閃耀,我們都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樣,沒有回憶,沒有遺憾,剖開一切,留下的唯有“陪伴”。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49
“費爾米娜”他對她說,“我為這個機會等了半個多世紀,為的是再一次向您表達我的誓言,我永遠愛您,忠貞不渝。”
很多人懷疑阿里薩對菲爾米娜的愛,可能是阿里薩的不甘和臆想,因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何況在半個世紀以來,他只是沒有結婚,但他不缺形形色色的情人。在文中和現實中,肉體與性是可以毫無關聯的,阿里薩“愛”上十四歲的少女或性格各異的其他女人,她們總有一些相似菲爾米娜的地方,不同于《圓舞》里面的傅于琛,傅只是愛同一個類型的女人,而阿里薩因為一個人而愛與她有一點相似的其他女人!
阿里薩愛菲爾米娜嗎?當然愛,我們不能因為沒有經歷過一見鐘情和書里簡單的三年來信的描寫就否認這樣的愛情不真實和不存在,愛情是這世界上最沒有邏輯可尋的東西,世界上也沒有比愛情再艱難的故事。慢慢長大,我們都會清楚我們經歷的事情只是這個世界的冰山一角,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而閱讀大概是了解我們不熟知的世界的最好途徑!
關于老年人的愛情
前天在老家吃飯時,我妹還說“感覺爺爺好寵溺奶奶啊,叫她起床吃飯還需要哄”,而我們之所以羨慕不過是因為他們都是老人了,我一直羨慕爺爺奶奶輩的愛情,真實,簡單,純粹!我也一直相信感情是可以培養的,愛情可以轉化成親情,類似于“親情”的感情也可以變成愛情!他們經歷過的風風雨雨太多,而心卻純粹,不像現在年輕人的愛情,摻雜了太多雜質,總是因為一些外界因素就走不下去了!而我,也一直相信老年人之間也有愛情,偶爾會聽見一些身邊的老人講他們的故事,那是真實存在的!愛情幾乎和生老病死一樣,是最日常、最悠久,和每個人最密切相關的主題。菲爾米娜的女兒說“他們那個年齡的愛情就是可恥的”,現在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各種“不正常”的愛情,因為年齡,身份等原因!可是愛情,這么久以來從來沒有人能清楚的'講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的寬容和理解,不要無知愚昧的評判別人的感情!
關于性與愛情
文中阿里薩與622個女人有過性關系,但是不妨礙菲爾米娜仍然是他心中的“白月光”,五十多年來,他從未放棄過愛她。對很多人來說,性是隱晦的,是必須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可是承認事實吧,從古至今,性從來不等同與愛情,性是人的本性需要,無愛亦可以有性。前幾天讀過關于李銀河的性觀念,作為中國第一個性社會學女學者,她研究的課題涉及酷兒文化、虐戀、多邊性關系、婚前性行為、婚姻制度的消亡……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年人的性愛,現在許多人提到老年人還需要性生活似乎會很鄙視,或者不懂,比如我之前也會一樣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不管是老年人的性生活,還是同性戀或者無愛的性其實都是我們需要理解的,然而無愛的性似乎就多了一絲諷刺的意味!所以很多人討厭阿里薩,認為他的愛不純粹,既然你那么愛她,為什么連肉體的欲望都不能控制,對我而言,我似乎理解他!
關于等待
很多人說這本書是“愛情的百科全書”,因為里面關于愛情的各個方面都有涉及到。然而半個世紀的愛情,幾乎都是阿里薩的等待,我們可以肯定,菲爾米娜在她打算放棄這段感情之后,她真的就慢慢的放手了,也不愛他了!憑著想象,阿里薩才熬過那么久的時光,為什么舍不得放手?為什么一生無婚姻與家庭都要等待?為什么明知有可能結果不如人意還是要堅持?似乎能寫出來的答案都是蒼白而無力的,不是當事人,你永遠不會懂那種感情!但如那句話“最好的等待叫做來日可期,”因為怕放棄之后自己更會后悔一輩子,索性就繼續堅持吧!那句話怎么說的,“如果熱愛,就無所謂堅持不堅持”。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50
講述了三個人的愛情,其實準確來說它就是一個人的愛情等待史。
故事一開始,作者展現的是一對老夫老妻的日常生活,幾十年的共同生活經歷,他們已經學會了互不干擾的生活方式,平靜而淡然地接受著時間的一點點流逝。
接著,男主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突然意外死亡,有點讓我驚訝,男主怎么這么快離開了呢。
直到在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的葬禮上,出現了一位幫助女主費爾明娜·達薩處理各項事物的老人,并在葬禮結束后深深表達愛意時,我才明白過來。原來,他——弗洛倫蒂諾·阿里薩,才是故事的男主角。
愛始于一見鐘情
弗洛倫蒂諾·阿里薩愛上費爾明娜·達薩只因那偶然的一瞥,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那一瞥成為了這場半世紀后仍未結束的驚天動地的愛情的源頭,他為此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為了獲得費爾明娜·達薩的芳心,他每天為她寫大量的優美愛情詩,跑到她的陽臺下拉響那曲為她創作的`愛的華爾茲,他沉浸在自己的愛情里無法自拔,他說,這種事可不是一輩子什么時候都會遇到的。
年少懵懂的費爾明娜被他的熱情和才華打動了,他們開始了秘密交往。他開始享受著愛情帶來的甜蜜與幸福。
可是人總是會成長的,當費爾明娜經歷了一些事情后,認真審視這個天天給自己寫情書表達愛意的人時,她驚慌地自問怎么會如此殘酷地讓那樣一個幻影在自己心間占據了那么長時間,然后她果斷地拒絕了他的追求。
沒有具體接觸的兩個人,僅僅靠著書信來交流,憑著幻想來構建各自的形象,這樣子的愛情是無法與現實對抗的。所以,女主毫不猶豫地放棄了。或許,她愛的從來都不是真正的他,他愛的是想象中的他。
一見鐘情式的愛情,是浪漫的,唯美的,但也是脆弱的。相比較,我更相信日久生情。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51
剛開始打開《霍亂時期的愛情》,特別欣賞和羨慕費爾明娜和烏爾比諾醫生的婚姻狀態,像一場戰爭、像一種游戲......書中道出了婚姻的許多本質。費爾明娜曾說:社交生活的關鍵在于控制恐懼,夫妻生活的關鍵在于控制厭惡。作為一個已婚兩年的我來說,漸漸會感受到這些,因為兩個人長期在一起,看到對方的所有,婚姻的真實面貌慢慢就會變成越來越接近世俗和彼此較勁的一場游戲。但是這些不妨礙他們繼續相愛,反而會增加某種黏性,我把它稱之為親人間的紐帶。
繼續讀,讀到弗羅倫蒂諾.阿里薩的出現,那個熱烈、純真的`詩人般的少年,在見到費爾明娜的第一眼起,他的失眠、緊張、焦慮......就伴隨了他一生。這里讓我驚艷的有兩個點:一個是馬爾克斯描寫關于弗羅倫蒂諾的母親發現兒子墜入情網后,鼓勵他要充分享受愛情帶給他的感受,不論是痛苦還是欣喜,都要去接受,因為世上沒有幾人能嘗到真愛,并去真正經歷這些過程。還有一個點是弗羅倫蒂諾被費爾明娜拒絕后,雖然一開始經歷了很痛苦的一段時間,但是他的內心卻是一直忠誠于費爾明娜,并堅守自己給她的承諾。他并沒有因為自己的愛想要去占有和破壞費爾明娜的生活,而是選擇一直默默守護在有她的地方,并且靜靜等待烏爾比諾醫生死亡的那一天。最后瘦骨嶙峋的兩位老人終于結合,這種結合我認為是形而上的,是普通人所不能企及的。
最后,我想說,無論如何這真的是一本偉大的史詩般的書籍!故事的原型人物是馬爾克斯的父親,他是一名報務員、詩人和小提琴家,正是弗羅倫蒂諾的原型。包括里面姑媽的設定、阿里薩在福音花園夜拉小夜曲......等等這些細節也都是真實存在的。所以真的,作家就是有非凡的能力,能把生活變成藝術。
我所能想到,上天給一個年輕人最棒的禮物,大概是“熱愛藝術”。越是用心孤苦的,越是能抵御世俗。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52
其實看電子圖書,都是在睡覺前看的。好多精彩的句子都沒來得及筆記下來就忘記了。因為是睡覺前看的,好多細節在第二個晚上再看就忘記了。昨晚一部書看了一個月終于看完,總體感覺是:這部書其實可以用作心理學研究啊,愛情心理學。阿里薩對費爾米納的,費爾米納對醫生的,醫生對費爾米納,醫生和情人,阿里薩和他的情人們以及最后費爾米納對阿里薩的感情分析。
年輕不愿刻苦的'歲月里只貪圖一個速食閱讀,待到腳踏實地那時再仔仔細細重讀一遍兩遍三四遍。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53
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我用了3天時間加快的讀完了,確實小說好長啊,花的時間也不少。先談談我的感想吧,
1、霍亂就是愛情,愛情就是霍亂,所以,男主人公阿里薩一生得了這種病:愛情霍亂,阿里薩對達薩的愛情貫穿一生。首先,年輕時的愛情可以在一個男人的內心里安放一生,而且從來沒有變過。這個愛情只是屬于阿里薩一個人的,這種宿命讓人覺得很苦很壓抑,沒有一天讓人覺得幸福和快樂。
2、這部小說讓我對男人,不,應該是某一部分男人對于愛和性的思考,也就是,一個男人可以和女人有性,但不一定會有愛。在男人的世界里,愛和性是可以分開的.。阿里薩把自己的愛情留給了達薩。
年少時的一見鐘情,通信往來,可他們沒有真真實實的面對面交往過、了解過,女主人公結婚生子過著幸福的人生,而男主人公一直幻想著可以娶到女主人公,哪怕到了生命的盡頭也是這樣想的。
男主人公好執著,這樣的執著,怎么說,一個字苦,兩個字是太苦,人生意義和快樂就在等著那一個人,而那個人卻渾然不知。男主人公有沒有想過他所有的堅持和等待也許會是一場空呢?我想他不會這樣想。男主公自己也說:愛情就是他的宿命。只是,換做誰,沒人想用一廂情愿的方式去消耗自己的一生,沒有回應的愛情,總歸是在絕望里過著每一天。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54
在讀這本書之前,看書名《霍亂時期的愛情》,我還以為這是一個至死不渝的愛情故事。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應該是有迷人的男女主人公,超越現實的故事橋段以及讓人動容的情話誓言。在《霍亂時期的愛情》里其實并不缺少這些——那段持續了半個世紀的愛戀。可是,我卻覺得,它在說的好像并不是愛情。
一個貫穿了整個故事的情節在我讀來總是也些不愉快。阿里薩愛了費爾米納半個世紀,可是在固守精神上的愛戀的同時,他的肉體上卻也從來沒有缺少過女人。女生大多是有感情潔癖的,所以讀書時我一直在想,這種愛到底是不是真愛呢?肉體上的歡愉和精神上的愛戀是否其實是不矛盾的,是可以共存的。我不知道。
書中有句話說,愛情分為兩種,一種是腰上半部的愛情,一種是腰下半部的愛情。我已經非常清楚男人幾乎都是視覺動物。但在知乎上我曾經看到這樣一個問題:你曾經為你暗戀的人做過最傻的事是什么?幾百個答案中不乏深情到讓人動容的男生的暗戀的故事,讓人感嘆原來他們也可以用情深比女人。
或許,每個男生心中都有個沈佳宜,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和別的女人做愛。
我想每個女人都曾經渴望過一個完美伴侶。但是完美伴侶真得存在嗎?就算完美如醫生,在書的前三分之二,他幾乎無可挑剔。可是他也曾經出軌過。在我幼稚的想象中,費爾米納此時應該決絕地離開醫生,離開一個對自己不忠的丈夫。可是她沒有,她只是冷戰。而當最后醫生親自去接她時,她非常開心,想著他終于來了。
也許這才是真的.生活。“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婚姻將愛情消磨成親情”,仿佛愛情是一切,可是馬爾克斯其實也在書中隱晦地指出,完美的婚姻其實并不要愛情。醫生和費爾米納的結合并不是因為愛情,可是他們也相濡以沫地度過半個世紀,除卻那一點點不完美的插曲,他們非常和諧。
年老的費爾米納對阿里薩說,年輕時候的那段時光其實并不是愛情。是嗎?可是在我年輕的心看來,那就是愛情啊,而且是那種我非常向往的熱烈的愛情。醫生和費爾米納結合并不是因為愛情,可是在作者那細致的對于日常的描寫中,我卻認為,那其實也是愛情。
所以,愛情究竟是什么?
還有,為什么我們需要愛情?
我只能說,馬爾克斯把這一切寫得太真。讀完后我覺得心很重,感覺自己仿佛也經歷了這世間的百般愛情。夠了,不用再愛了,雖然我還沒有愛過。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55
曾經看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一書的片段就深深迷上了這位哥倫比亞作家,他匪夷所思的想象力和令人驚嘆的語言表達能力讓我心潮澎湃。只是遺憾地是一直都沒有機會看完這本書。放假前去圖書館借書,偶然看到他的《霍亂時期的愛情》,毫不猶豫就借了。近來有閑翻看,一下子就沉湎其中,再一次被他的精神世界所震懾住了。
《霍亂時期的愛情》主要講述的是作者創造的“一種與這種烏托邦相反的現實”。如果說《百年孤獨》由于描寫了拉丁美洲最殘酷的真實而顯現了魔幻的、似真非真的特點,那么,這本描寫愛情的奇書卻因為描寫一個存在于未來或幻想中的世界而顯現了樸實的、絕對確實無疑的品質。當缺乏洞察力的評論者把小說的簡樸明晰的.敘事方式看作是傳統現實主義的勝利的時候,你能說他讀懂了這本描寫愛情的書嗎?
少年時代朦朧的愛情幻影竟如此刻骨銘心,以至于半個多世紀之后,一對瀕臨死亡的老人重新尋找并發現了它的全新的意義。這個令人驚異的故事里充滿了一切由于愛情而變得荒誕不經的胡話、癡言,在那個像得了霍亂癥一樣的戀人的乖張與驚惶里,那種一般說來顯得如同愛情一樣非現實的、難以捉摸的東西,卻成了唯一的真實--就像弗洛倫蒂諾·阿里沙這個一生放蕩的老人的那句毫無疑義的謊言“我為你保持了童貞”一樣自然而真實。
這是多么的不可思議!按照費爾明娜·達薩的說法,這些句子的有用之處不在于它們的意義,而在于它們清晰明理的力量。難道你能不喜歡作者的這種想像與創造的勇氣嗎?因此,馬爾克斯筆下的愛情既不起源于這個世界,也不歸宿于這個世界。從頭至尾,愛情就是這個世界的異己力量。
看完后我查了一下寫作背景,這時正是馬爾克斯憑《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第三年,但他并沒有為聲名所累。他曾說過《百年孤獨》所帶來的聲名的威脅,讓他特別反感。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舉世矚目的作家之后,他沒有飄飄然,而是讓圍繞著自己的光環在心中黯淡,他因此于世俗生活中保持著一顆平常之心。作為一個文學大家,他那犀利的目光從狹窄坎坷的人性通道中穿過,以自己父母的愛情經歷為藍本,發現了充滿暗礁、充滿風浪但又壯闊浪漫的“愛情”的海洋。在經過兩年多的默默寫作后,作家終于奉獻給了世人一部非常之作——《霍亂時期的愛情》。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56
“有些人說死亡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主題,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愛才是,因為萬物都與愛有關。”——加西亞·馬爾克斯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985年。本書以巧妙驚人的情節設計,圍繞費爾明娜·達薩與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兩個人物向我們展示了一段多姿多彩、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的愛情故事。
本書同時也向我們再現了哥倫比亞的歷史,讓我們更深入了解曾經拉美人民的生活。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是加勒比海城市的世俗風貌——危及哥倫比亞的三大災難:戰爭、霍亂、人為的破壞。時間跨度從19世紀80年代一直延續到20世紀30年代。戰爭和霍亂威脅著拉美人民的生命,而人為的破壞加劇了人與自然的對立。人們的'社會孤獨感根源于所處的這樣的時代和社會環境,十分強烈。
本書真的是一部關于愛情的百科全書。年輕時期,弗洛倫蒂諾與費爾明娜的愛情狂熱而美好;而費爾明娜選擇與胡維納爾醫生結婚,是現實世界中絕大多數女性會做出的選擇,是世俗意義上的幸福美滿;同時期弗洛倫蒂諾的浪蕩生活混亂而真實;老年時期,弗洛倫蒂諾與費爾明娜的愛情溫暖動人……
本書最觸動我的是最后的情節,即在胡維納爾醫生去世后,費爾明娜與弗洛倫蒂諾在老年時期再度相愛的故事。說來慚愧,在讀本書之前,我總是認為愛情更適合于年輕人,當人們老了便不再談論愛情了,把“老年”與“愛情”放在一起我總覺得怪怪的。書中提到了一件令費爾明娜十分猶豫、恐懼的事,即兩位老人在重溫蜜月旅行時被船夫活活打死的事情,他們是一對秘密情人,四十年來一直一起度假,各自擁有幸福的婚姻且子孫滿堂。這件事發生在老年的費爾明娜即將下定決心與弗洛倫蒂諾在一起的時候,看完這則報道,一向驕傲的她也必須強忍住如鯁在喉的淚水。
現實中人們心照不宣的道德準則與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緊迫,無不令費爾明娜與弗洛倫蒂諾的再次相愛困難重重。未來還能帶給他們什么?可弗洛倫蒂諾仍是看到了一絲希望。哪怕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他仍像年輕時那樣狂熱地給費爾明娜寫信,幫助她一點一點走出所面臨的困境;會在每次見面時為她帶一枝白玫瑰;會像寵著小孩子一樣寵著她,工作上一向理性的他也會為了她下令將這次“感染霍亂”的海上之旅永遠航行下去……
老年的愛情為何不齒?任何時期的愛情都是合情合理的。他們的愛情,那么悲傷卻又充滿著狂喜,那么蒼老無助,卻又如書中最后船長的感悟“原來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沒有止境的。”所講,永遠年輕。
馬爾克斯的書中大都透露著一種孤獨的意味。讀完本書也覺得他寫的不僅僅是愛情,哪怕結尾諸多大無畏與浪漫,寫的其實也是孤獨。她曾以為自己在世俗的愛情中擁有了幸福,他曾以為自己在浪蕩的生活中逃離了空虛。可到頭來,當他們年老時緊緊相擁在一起,才發現他們這一輩子恒久的寂寞的靈魂。
最后,借用一句我很喜歡的話。“這四百頁的書并非只是為了歌頌愛情,而是為了呈現人生。愛情是雜亂而繁茂的生命之樹上溫情脈脈的一縷夕陽。“這部偉大的關于愛情的小說,值得一讀。”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57
每個人都是在生活中的孤獨者,你會發現你會成為你伴侶的花冠女神,甚至成為你心中的一個很完美的生活的標本,當愛情成為了生活的全部,你是不是沒有自己的隱私的存在,因為你沒有其他精力追求各種各樣的美妙的事情,還有就是當你發展你自己喜歡的事情。
當他們相遇的第一次,男主是一個郵遞員,可以在這個時代里面經營自己的事情的人,都是生活過得不錯的人,當阿里薩正在送信到了噠薩的家里。當噠薩在教姑媽學習認字,一切都是看似平靜的生活畫面,卻被阿里薩看做美妙的生活時刻,因為可以看到了原來這個噠薩是一個學生,有著迷人的外貌。
當阿里薩一直在噠薩的屋外的樹下等著她的出現,甚至就是在自己空閑的時間不斷寫信,就是為了有一天可以讓自己的擁有這個讓自己心動的花冠女神。當開始在工作里面出錯,她的媽媽卻知道了他們事情,甚至鼓勵自己的孩子不要那么沖動,因為這樣子的年輕人,需要有一個經驗豐富的指導的。生活不是是是會有好運的時候,需要留言生活的提示。
當他們開始寫信,幻想著我們會有一個美好的將來,甚至當阿里薩開始為了他們的將來掙錢,不斷為了讓自己的可以有更多的錢,自己選擇去了海底尋寶藏。知識就是那么強大,在書中介紹,阿里薩就是一直認為書中的故事不會欺騙他,更加沒有想到了,當他開始在美好的將來,可以與自己女神在一起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很自卑的.過日子。
當他們的愛情敗給學校之后,他們才發現最無辜就是他們的愛情,就是在下課期間,噠薩在課間寫情信時候,剛好被老師看到了,讓她做出選擇,是需要公出阿里薩還是退學,她的姑媽因為這件事被自己的哥哥趕走了,甚至沒有多久就是病死了,在掙扎的已經無效的情況下,噠薩的爸爸只能帶著自己的女兒遠離這個國家,回到了以前和自己的愛人的相遇的城市,并且帶著女兒去見親人。
在他們遇到了那么艱苦的時期,他們都是沒有放棄心中的理想,并且在這期間,一直就是幻想著以后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在噠薩他們被自己的父親帶著會到了上學的城市,當她父親把自己的家,還有掌握家里的大權完全給噠薩之后,她與父親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即使是同一屋下,還是無法彼此相信了。
噠薩回來了,一次的行街,噠薩就決定不再與阿里薩交往了,之后到了噠薩結婚,生子,甚至到了半身到了墓地里面去了,阿里薩一直在找不同的女性,在代替這噠薩的身影,每次都是堅持在自己的心中的選擇。無論何時,阿里薩在噠薩的伴侶過世之后,他一直在不斷以 寫信的方式去與噠薩聯系,就是期望有一天自己可以與她在一起。愛情的偉大不是你為對方做了多少,而是當你需要我的時候,我會站出來尋找到你,并且可以為我們共同努力。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58
費爾明娜·達薩與弗洛倫蒂·阿里薩間跨越一生的執著愛情令我無數次淚落。比起加西亞·馬爾克斯那部被譽為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巔峰之作的《百年孤獨》我更鐘愛《霍亂時期的愛情》。而加西亞·馬爾克斯也自白道這是他最好的作品,是他發自內心的創作。
弗洛倫蒂·阿里薩他對費爾明娜·達薩的漫長愛情從一個世紀延續到另一個世紀。令我吃驚的是他將靈與肉完全分割開來。他在精神完全忠貞于費爾明娜.達薩,但在肉體上卻并未如此。他與許多女人發生過關系,盡管他直至最后也未曾娶妻。不過尚且差強人意的一點是他并未讓那些眾多的女人被她知曉。由此可以知曉他的.保密工作做的是十分完美的。雖然他在肉體失貞,但我還是為他對這段初戀的執著所感動。書中有句話注定了他們的命運。
有一天弗洛倫蒂.阿里薩遇見了費爾明娜.達薩,他天真的日子從此結束。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 篇59
像是介紹說的那樣,馬爾克斯試圖將世間的一切愛情包括進去。似乎他做到了,我讀完后情緒久不能平,我一遍又一遍的咀嚼著小說中那些精彩的部分。我停下來思考了很久,我想我找到了我的愛。
愛情,這個曾經一直令我迷惑和懷疑的東西。我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愛情只不過是荷爾蒙一時的吸引罷了,其實在說的時候在心底里,何嘗不渴望得到一份真真正正,切切實實的愛呢?只是用否認的方式來掩飾內心的貧瘠而已。
愛情,首先是一種本能,“要么生下來就會,要么永遠都不會”
這句話像是一把鋒利的尖刀,刺穿了愛情它神秘的皮囊,也將人毫不留情的分為了兩派。阿里薩在一邊,烏爾比諾醫生在另外一邊。像是烏爾比諾醫生內心的訴說:
他心里明白,自己并不愛她。同她結婚是因為喜歡她的高傲,她的嚴肅,她的力量,也因為自己的一點兒虛榮心,但當她第一次吻他時,他確定,沒有什么障礙能阻止他們建立一份完美的愛情。
他明白他的愛,他認為的愛情,是穩定的婚姻生活,也就是安全感、和諧和幸福,這些加起來近乎等同于愛情。但它們終究不是愛情。
而費爾明娜懂得愛,卻為了一些東西放棄了愛,就像是書中所說。
當初,為了換取一種安全感,她們不僅放棄了自己家庭的姓氏,甚至放棄了自我,可那種安全感不過是她們做姑娘時許多幻想中的一個罷了。
最后在烏爾比諾醫生去世之后,她也只不過覺得自己是一個在房子里游走的幽靈罷了。回憶起婚姻生活,滿是爭執與無奈,在這里面竟然還有幸福。她又是何其幸運,有一個不能更好的丈夫,有阿里薩這樣懂得愛情本質的人,一直守候著她,在人生的最后走向了愛的內核。
說著費爾明娜是幸運的,仿佛我懷著羨慕的眼光,渴望她這樣的生活一般。不,我不渴望,因為我是更像是阿里薩。一個找到所愛能執著一輩子的`人,我貪婪的要帶著我的愛與我所愛之人走過一生。愛情,是看穿了一個人的本質而依舊愛他。阿里薩愛費爾明娜的活潑與叛逆,他明白她的虛榮與傲氣。他包容著這一切,直到老去他也能看到她身上那吸引他瘋狂的東西,骨子里那獨一無二的東西,這些東西永遠不會被衰老的氣息所覆蓋。
我總覺得他在看著她的時候,看到的不只是那副皮囊,而是在皮囊之下令他瘋狂的靈魂。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相關文章:
《霍亂時期的愛情》經典書評精選03-07
關于閱讀霍亂時期的愛情親子心得08-25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04-26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02-04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后感02-05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書心得08-23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書心得02-10
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有感02-05
最新霍亂時期的愛情讀書心得08-19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書心得實用08-19